2015甲午中日战争争时,平民怎么办

2ch:为什么日本在中日战争中输给了中国?
日本ってなんで日中戦争で中国に負けたの?
为什么日本在中日战争(中国抗日战争)中输给了中国?
1 : 以下、\(^o^)/でVIPがお送りします[] 投稿日:(土) 12:24:24.649 ID:ogJ/E34s0.net [1/10回]
武器も士気も日本のが上だったのに
明明武器和士气都是日本领先的
=============
引用元:http://viper.2ch.sc/test/read.cgi/news4vip//
=============
3 : 以下、\(^o^)/でVIPがお送りします[] 投稿日:(土) 12:24:45.915 ID:CJXMLkAO0.net [1/1回]
4 : 以下、\(^o^)/でVIPがお送りします[] 投稿日:(土) 12:25:20.638 ID:rvldFEGC0.net [1/1回]
5 : 以下、\(^o^)/でVIPがお送りします[] 投稿日:(土) 12:25:27.250 ID:FfT+p0VGd.net [1/1回]
糞アフィ死ねよ
Affiliate网站去死吧
注:日本有大量成果报酬型广告博客,也称之为matome博客,整理2ch论坛的帖子的,有部分博主会去2ch发帖引发议论,以获取2ch评论再进行转载。
6 : 以下、\(^o^)/でVIPがお送りします[] 投稿日:(土) 12:25:30.381 ID:KSX/6HGf0.net [1/1回]
マジかよ日本最低だな
真的假的,日本最垃圾了
7 : 以下、\(^o^)/でVIPがお送りします[] 投稿日:(土) 12:25:39.592 ID:BPgTyx400.net [1/1回]
つまり自信満々に自慢できる質で負けた訳だ
也就是说在自信满满地引以为傲的状态下输掉了
8 : 以下、\(^o^)/でVIPがお送りします[sage] 投稿日:(土) 12:25:52.165 ID:kg61UX0M0.net [1/1回]
まじかよアフィ最低だな
真的假的啊Affi博客最垃圾了
9 : 以下、\(^o^)/でVIPがお送りします[] 投稿日:(土) 12:26:14.694 ID:O28MWUvp0.net [1/1回]
中国が広すぎた
中国太宽广了
13 : 以下、\(^o^)/でVIPがお送りします[] 投稿日:(土) 12:27:30.454 ID:l815IFwNp.net [1/1回]
日本が唯一戦争に負けたのは太平洋戦争だけだよな
日本唯一输掉的战争只有太平洋战争啊
14 : 以下、\(^o^)/でVIPがお送りします[] 投稿日:(土) 12:28:00.340 ID:Gi6eVGQna.net [1/7回]
ポツダム宣言で中国に対しても降伏文書出したのに負けてないとかほざくガイジ沸きすぎだろ
波茨坦公告里日本也对中国递交了投降文书,竟然还有这么多胡说的脑残儿童在闹腾
15 : 以下、\(^o^)/でVIPがお送りします[] 投稿日:(土) 12:28:10.990 ID:MHBDY9q40.net [1/1回]
16 : 以下、\(^o^)/でVIPがお送りします[] 投稿日:(土) 12:28:13.360 ID:evppj0ob0.net [1/1回]
大艦巨砲主義さん紫色でお願いします
大艦巨砲主義桑麻烦把我弄成紫色
注:大艦巨砲主義为matome博客之一,整理内容多为战争类的帖子,带有比较多的军事主义情绪。
17 : 以下、\(^o^)/でVIPがお送りします[sage] 投稿日:(土) 12:28:27.320 ID:IxFMhst7a.net [1/1回]
中国に負けた←?
アメリカに負けた←○
こんなこともわからん馬鹿がまだいたのか
输给中国←?
输给美国←○
原来还有不明白这点的笨蛋吗
25 : 以下、\(^o^)/でVIPがお送りします[] 投稿日:(土) 12:30:15.075 ID:ogJ/E34s0.net [2/10回]
アメリカだけじゃなく連合国(中国含む)やぞ
中国がなんで戦勝国なのか理解できないのかな
不只是美国哦,而是联合国(包括中国)哦
无法理解为什么中国成战胜国是吧
注:文中出现的观点仅代表日本网民看法,不代表本站立场。
上一篇:下一篇:
订单信息(价格单位:积分)
*商品名称:
*商品单价:
*商品数量:
收货信息商店(虚拟商品除邮箱外可不填)
收货姓名:
收货地址:
收货邮编:
用户邮箱:
电话号码:
手机号码:
留言备注:
总金额:1.00 积分当前位置: >>
2015届新课标高三通史复习讲义
2015 届新课标高三通史复习讲义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先秦政治(距今约 170 万年前~公元前 221 年)【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 。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形成(夏) 、发展(商) 、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 的确立(战国) 。 1、夏、商、西周(前 2100――前 771 年) 朝代 夏 商 西周 2、夏、商政治制度 ⑴夏: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 “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 ⑵商:王位继承实行“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3、西周分封制 ⑴目的: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巩固周天子的统治。 ⑵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后裔; 不是封国的国家:秦、楚、吴、越、韩、魏、赵 ⑶诸侯的权利:在封国管理土地、人民,征税; 义务:镇守边疆、随从作战、定期纳贡、朝觐。 ⑷分封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源:井田制被破坏; ②春秋以后宗法血缘关系松弛; ③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强大; ④秦统一后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 4、西周宗法制 ⑴目的: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固。 ⑵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⑷影响:巩固分封制、强化王权;凝聚宗族关系、家国一体。5 、 东周: (前 770――前 221 年)也称春秋战国时期,该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发展、建立者 禹 汤 姬发亡国者 桀 纣 幽王都城 阳城 朝歌 镐京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政治上,从分封制变为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从奴隶主土地所有制 转变为地主土地所有制。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局面。选修 1. 战国商鞅变法 商鞅(约前 390 年―前 338 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应秦孝公求贤令 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孝公死后,受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猜忌,车裂而死。商鞅执政二十余年, 秦国大治。 1、变法背景: ⑴形成两大对立的阶级。 ⑵发展封建经济和争霸的需要。 ⑶为了增强秦国实力,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于是商鞅被重用。 2、商鞅变法的内容 ⑴经济方面:①废井田、开阡陌; ⑵政治方面: ①废除“世卿世禄”,按军功授爵(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但触犯了旧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②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 发,则十家连坐); ③废分封、行县]; ④主张“燔诗书而明法令”。认为法治是德治的基础。 3、影响: ⑴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度。 ⑵增强了秦国实力,为后来的统一奠定基础。 ⑶但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 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③统一度量衡。二、秦朝至清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概论: ⑴三个基础: ①经济基础:分散的小农经济; ②政治基础:宗法制、分封制崩溃,秦统一天下、疆域辽阔; ③思想基础: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 “和”法治“的主张。 ⑵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 ⑶三个趋势:①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废除; ②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③对人民的思想控制逐步增强。 ⑷积极作用: ①维护统一、抵御侵略; ⑸消极作用: ①经济: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政治:王权暴政、人民无民主自由权利、官场腐败; ③文化:文化专制、禁锢思想、抑制科研。 ②组织工程建设; ③促进民族间、国际间的交流; 2、秦朝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⑴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①统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要求。 ②秦通过商鞅变法增强了国力,奠定了统一的基础。 ③秦王嬴政整顿内政,重用人才,对外继续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加速了统一进程。 ⑵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三公九卿制图示: 皇帝 太尉 丞相 九卿 特点:各职官间相互配合、相互牵制、军政大权掌控在皇帝手中选修 4.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统一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建立中央集 权]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扩大疆域,秦朝成为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 秦始皇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定残酷的刑法; 焚书坑儒,钳]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御史大夫(副丞相,监察百官)3、汉代: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⑴在中央:西汉武帝让近侍参与军国机要,形成中朝(内朝或尚书朝) ,成为决策机构,而三 公九卿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即“外朝” 。 ⑵在地方:①西汉初年,刘邦为巩固皇权分封刘家子弟为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 ,但后来王国势力逐渐坐大、威胁到中央集权。②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王国势力被削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以和平手段解决王国问题。③东汉时,形成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从西汉时的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州(刺史、州牧 ) 郡(太守或郡守) 县 4、三国两晋南北朝(220 年~589 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分裂、大发展、大融合时期。 表现在:封建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士族制度走向衰落;北方战乱,民族融合;南方相 对稳定,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科技发展,佛教盛行。选修 1. 少数民族汉化运动――北魏孝文帝改革 ⑴变法背景 ①政治上: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但到了孝文帝时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②经济上: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民族矛盾尖锐,租调徭役繁重。 ③文化上:民族融合趋势出现。 ⑵改革内容 第一阶段:创新]度:政治方面:班禄]和三长],经济:均田]和租调](冯太后主持)。 班禄]:北魏初年,官员俸禄仍从战争中掠夺他人财物,后来国家渐渐安定,官员间贫富差距渐大, 贪污成风。故此孝文帝仿效汉人的班禄],官员每季定时发薪。 三长]:北魏初年,户籍]度沿用“宗主督护]”,平民百姓大多因为生计依附世家大族( 宗主), 成为宗主的私产,中央政府不但难以收税,平民百姓更多受宗主威迫。孝文帝]定“三长]”,以 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五里一党,各设一长,即“邻长”、“里长”和“党长”。有助重新整理 户 口,方便收税。 均田]:配合“三长]”而行,计口授田,使平民百姓安居乐业。北魏由游牧业跃进为农业。 第二阶段:汉化(孝文帝主持) ①迁都洛阳( 494 年) ②改变风俗习惯: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定门第、改籍贯 ③学习汉族典章]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⑶评价: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巩固了北魏 的统治。 但也有学者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不适合北魏国家的国情和族情,是北魏政治危机的开端,北 方的革命性完全被南方的虚腐性所取代。5 、隋唐(581 年~907 年) ⑴隋唐政治发展线索: 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唐以 755 年安史之乱为界,前期: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政治清明, 阶级矛盾缓和,经济繁荣,民族和睦,对外交流频繁,文化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 、 “开 元盛世” 。后期: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而衰。此后,地方上形成藩镇割据,中央出现宦官专权 和朋党之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唐统治瓦解。 ⑵隋唐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封驳尚书省 (执行政令)礼 户 吏 兵 刑 工(执行机构)①中书省、门下省共同构成最高决策机构,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三省长官分别为中书令、门下侍中和 尚书令,但是唐太宗以后,尚书令一职空缺,尚书省的实际长官是左、右仆射。各部长官称“尚书” ,副 职称“侍郎” 。②六部职责: 礼部:典章制度、祭祀、接纳四方宾客、主持科举考试(会试、考点:国子监) ; 户部:清查土地和人口、征收赋税、管理财政; 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 兵部:负责军事; 刑部:掌管司法、审计; 工部:营造宫殿、组织水利建设③三省六部制的意义:三分相权,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各部分工 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历朝基本沿用。 ⑶唐代地方行政制度: 道(由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州 县选修 4.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李世民夺取皇位 唐太宗李世民,李渊次子,在反隋和统一战争中,屡立功勋,武德元年(618 年) ,李世民为尚书令、 右翊卫大将军,封秦王。武德九年(626 年) ,李世民率亲信发动“玄武门之变” ,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 李元吉。迫使李渊下诏退位,李世民成为皇帝。李世民在位 23 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史 称“贞观之治” 。 2、贞观之治形成原因: 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唐太宗确定了“安百姓” 、 “重人才” 、 “强政治”的治国思 想,以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_序,恢复经济。表现在: ⑴经济上,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农民赋税劳役。实行均田]和租庸调],使农民有地可种, 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⑵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和科举]。 ⑶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和对西北等地区的管辖,与亚洲各国友好往来。 ⑷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戒奢从简。 3、评价唐太宗: 《贞观政要》集论的撰者元朝的戈直说: “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於二帝三 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 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 ”6、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907 年~1368 年)【阶段特征】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时期。直至铁木真建立的 蒙古汗国崛起后,先后攻灭西夏、金、大理和南宋。1271 年忽必烈在其领地内定国号为“大元” ,建立 元朝,结束了唐末以来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长期统一的政治局 面。⑴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形成“二府三司 制” ; ②地方:文臣任知州,通判作副使(监督知州) ;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转移至中 央,以截断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③军事: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抽精兵组成中央禁军而削弱地方厢军。 ⑵结果:分化了相权,有效防止了武将专权和地方割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并巩固皇权, 但也造成北宋中期出现“冗官、冗兵、冗费”的问题。宋代中央官制:二府三司制 皇帝枢密院 (枢密使) 调兵权 宋代地方官制:中书门下 户部司 度支司 盐铁司 (同平章事、参知政事) (三司使总揽) 行政权 财政权由监察、征税区演变 为行政区路经略安抚使(兵民) 转运使(财赋) 提点刑狱公事(司法、刑狱)州(知州、副手为通判) 县(知县)选修 1.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江西临川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因生性倔强,时人戏称“拗相公” 。 1 、变法背景: ⑴阶级矛盾尖锐:北宋初年,统治者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豪 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农民暴 动频繁。 ⑵军队战斗力较低,导致北宋在与辽国和西夏的斗争中常常失败。 ⑶“冗官、冗兵、冗费”导致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 2 、变法措施: 市易法 由政府出资一百万贯,在开封设“市易务” (市易司) ,在平价时收购商贩滞销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的时候再卖出去。同时向商贩发放贷款,每年纳息 20% 。用以达到“通有无、权贵贱, 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 ”增加财政收入。 方田均税法 清丈土地,均平税收。该法清查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却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青苗法 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当年借款随春秋两税归还,每期取息 20% ,实际有达 30 、 40% 的。这项措施本是为了抑]兼并,救济百姓,但实 际执行却出现偏差:地方官员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随意提高利息,加上官吏为了邀功,额外还 有名目繁多的勒索,百姓苦不堪言。这样,青苗法就变质为官府变相放高利贷的苛政。 免役法 废除原来按户轮流充当差役的办法,改由官府出钱雇人应役。所需经费,按户分摊。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促进了生产,也增加了财政收入。 将兵法 队素质。 保甲法 乡村住户,每五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 把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Z将与副将一人,专门负责操练军队,以提高军一人为保丁,农闲时军训,夜间巡查,维持治安。保甲法既可以使各地壮丁接受军训,与正规军相 参为用,以节省国家的大量军费,又可以建立严密的治安网,以便稳定封建_序。 保马法 改革教育 政府鼓励西北边疆人民代养官马。 废明经,专以进士一科取士。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另设“明法科” ,考察律令和断案。 3 、评价: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的,以理财为主要内容。对于增加国家收入,缓解北宋财政 困难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加之王安 石刚愎自用、急功近利、用人不当等原因,变法最终被废止。⑶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皇帝枢密院宣政院御史台(监察)中书省(直辖“附里” )(军事) (民族宗教、西藏)行中书省 行省制的意义:加强了对地方尤其是对边疆的管理;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巩固统一 多民族国家;行省制度被沿用至今。 7 、明清时期(1368 年~1840 年,鸦片战争以前) 【阶段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⑴明朝中央官制的变化:废丞相、设内阁①原因:根源是为了强化皇权;直接原因是由于宰相胡惟庸擅权。②内阁的形成:明太祖时设殿阁学士作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学士入值文渊阁,参与机要决策,内阁制形成。③内阁特点:无法定地位、不是行政机构、不能统率百官;内阁的“票拟”能否生效取决于皇帝的“朱批” ;内阁大臣常受太监制约。 ⑵明朝地方行政制度:废行省、设三司 中央 行省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军事)府(民政、财政) (监察、刑罚)⑶清朝: 中央行政机构的演变: 议政王大臣会议(皇太极)县 内阁(顺治)南书房(康熙)军机处(雍正)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将皇帝的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及地方官员。军机处的设置标志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清朝地方行政机构: 中央蒙古盟旗理藩院 (西藏)将军辖区行省 道 府 县将军辖区:北方边境设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盛京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犁将军五个军事管理区。 选修 4.康熙皇帝的功绩和不足 爱新觉罗〃玄烨,他 8 岁登基,年号康熙。在位 61 年,他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 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康熙一生的贡献,共有六点: 第一,削平三藩,巩固统一,强化皇权。 第二,统一台湾,开府设县。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的发展。 第三,抗击沙俄,缔结和约。 第四,亲征噶尔丹,密切与蒙古各部的联系。 第五,鼓励垦荒,兴修水利,停止圈地,决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 第六,重文兴教,编纂典籍,吸纳西学,学习科技。 康熙皇帝的不足:一是皇位继承人的选择犹豫不决;二是康熙虽喜爱西学,但对西方并不信任;三是 永不加赋的政策为康熙的继承者造成财政困难。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1、奴隶社会:官位均由贵族、大夫和士以血亲世袭,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2、战国时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触及了奴隶主贵族的既得利益。 3、汉代:察举制、征召制,以察举为主; 三国曹操“唯才是举” 。 朝代 标准 结果 西汉 孝廉 (德才兼备) 人才济济 东汉 门第族望 门阀士族 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族望) 士族发展到顶峰4、科举制――分科考试选拔官吏 ⑴背景:士族衰落、庶族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实行。 ⑵隋创立、唐完善、宋发展、明清僵化 ⑶创立与发展: ①隋朝:隋文帝开科取士,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 ②唐代:唐太宗时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考。 ③宋代:分乡试、省试(明清称会试) 、殿试三级;省试由礼部主持,殿试是省试的复试,由 皇帝主持,举人通过殿试称为进士;科目减少,名额增加,实行糊名法;王安石变法时,废 明经科、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 ④明清:八股取士、日益僵化;1905 年清末新政正式废除科举制。 ⑷科举制的意义: ①出身寒微的读书人获得了参与政治管理的机会,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 阀,扩大了官吏来源; ②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 局的稳定; ③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5、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 ⑴古代选官标准由血缘、财产和门第逐渐转向才学,趋于公平客观; ⑵历代统治者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完善和严密,目的在于将社会各阶层的人吸引到封建官僚体 系中,以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⑶科举制在唐宋时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时日益僵化。但在近代被西方借鉴,成为今天的公 务员考试录用制度。附:明清科举考试流程简表考生 身份 秀才 考试 名称 乡试 考点 北京、 南京和各省省 会,贡院 京城,礼部国子监 皇宫 时间 通过者身份 第一名三年一考,秋季开考, 举 人 , 别 称 亦称“秋闱” 乡试次年春季 2 月, 也称“春闱” 会试后一个月左右 “公车” 贡士 进士解元举人 贡士会试 殿试会元 状元 专题二一、古代农业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与特点1、耕作工具的发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2、农作物品种: ⑴中国最早种植水稻和粟 ⑵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从中亚传入:核桃、葡萄、石榴、蚕豆 ⑶唐代:茶叶成为百姓日常饮料。 ⑷明中叶(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番薯、玉米、西红柿、辣椒、烟草传入中国。 3、水利: ⑴工程: 战国:秦――都江堰、郑国渠 秦朝: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便于中央对岭 南的控制。 隋朝: 大运河体现了隋炀帝的 极欲、劳民伤财,激化了阶级 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加速经济 南移、大运河至今仍发挥作 ⑵灌溉工具: 曹魏:马钧发明翻车 唐代:高转筒车 宋代:水转翻车 明清:风力水车 4、土地制度: ⑴井田制:①演变: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穷 奢 矛盾; 重 心 用。秋, 战国时被废除;②性质:名义上是土地国有,实质上是周天子一人所有 ③瓦解:春秋时“公田”被大量抛荒, “私田”成为耕种者的私有土地。各诸侯国推行赋税政 革、客观上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土地私有:皇帝私有、地主私有(主体) 、自耕农私有 ⑵封建土地所有制 土地公有:均田制 ⑶均田制的实施:北魏、隋、唐朝前期①目的: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 ②内容:丁男、中男授田一顷、其中八十亩为口分田,二十亩为永业田。身死则口分田归还政府,永业田则为世业。③破坏:唐代中叶,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国有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被两税法所取代。二、古代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的特征: ⑴兴起:西汉 ⑵目的:制造官府和皇室用品 ⑶特点:技术高、规模大、支出大 ⑷影响:产品不进入市场流通;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容易失传。 2、冶金业: ⑴青铜铸造:商周时期达到鼎盛时期,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⑵治铁:①春秋晚期:人工冶炼铁器②汉代:以煤作为燃料以皮囊鼓风;东汉太守杜诗发明水排。⑶炼钢:①战国:淬火技术 3、纺织业: ⑴丝织:②南北朝:灌钢法新石器时代: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商代:有指导蚕桑的专职官员 汉代:花色品种多、华美轻柔、远销欧洲 唐代:规模大、吸收波斯风格 宋代: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清:政府在江南设织造局,如:江宁织造、苏州织造 ⑵棉花纺织业:宋末元初,棉花由边疆向内地传播;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松江是棉 纺织业中心;棉布开始成为主要的衣料。 4、陶瓷业: ⑴商代中期至东汉时期是由陶到瓷的过渡阶段 ⑵东汉至魏晋南北朝:出现青瓷和白瓷 ⑶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釉下彩绘、唐三彩(陶) ⑷宋代:五大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官窑) ⑸元代:烧出青花瓷和釉里红 ⑹明清:斗彩、粉彩和珐琅彩三、古代商业:1、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 ⑴商周:商朝出现货币、职业商人;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对商人进行集中管理。 ⑵春秋战国:大商人:子贡、吕布韦 商业中心:临淄(齐) 、邯郸(赵) 、郢(楚) ⑶秦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发展艰难。严格管理,明码标价。 ⑷南北朝:出现草市 ⑸唐代: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发达,外贸频繁 草市“演变为地方商业中心” 长安设东西两市,坊、市分开 交易实行“日中而市” ,唐代中后期出现“夜市” 商业中心:长安、洛阳、成都、扬州、杭州、 ⑹宋元时期: ①北宋商品经济繁荣,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②宋代市场打破时空限制,夜市繁华,有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肆” ③元朝海运发达,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 ⑺明清: ①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白银广泛流通; ②出现地域性商帮(晋商、徽商)从事长途贩运,经营票号、钱庄; ③江南纺织业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萌芽现象; ④专业性生产区城出现(种植经济作物) ,如:玉米、棉花、烟草; ⑤重要的工商业市镇:苏州、景德镇、佛山镇、朱仙镇、 2、古代的对外贸易 ⑴汉至元:历代朝廷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陆路、海路交通发达,贸易频繁; ⑵对外贸易以官方“朝贡贸易”为主要形式,实行“厚往薄来” ,其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 (明代郑和下西洋) 。 3、古代的经济政策 ⑴对内:重农抑商 ①目的(根源)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 ; ②直接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统治; ③影响:前期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 权;明清时的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成为中国在 近代落后的原因之一。 ⑵对外: “海禁”和“闭关锁国” 明朝: “海禁政策” ①原因:倭寇骚扰东南沿海 ②内容:百姓不得擅自出海,对外贸易只能在官府主持下进行 ③实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统治 清朝: “闭关锁国” ①根源:自然经济占主导 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开始侵入东南沿海 直接原因:为断绝台湾郑氏与大陆反清力量的联系 ②结果:中国与外界隔绝,是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原因之一 4、经济重心的南移 ⑴过程:奠基于魏晋,开始于唐末,完成于南宋。 ⑵转移规律:由西向东、由北向南 ⑶原因: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劳动力; 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④隋大运河的开凿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⑥政治中心的南移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晋室偏安建康,宋室南渡临安) 。⑷启示:政局的稳定是必要条件;统治者的重视程度是重要因素;及时引进、吸收最先进的 技术是重要保证。五、中国古代赋税]度的演变 1、春秋末年: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 ,鲁国实行“初税亩” ⑴含义: “相地而衰征” ,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 “初税亩”是指无论公私田,按实有亩数收税 ⑵实质:承认土地私有] ⑶影响:标志着井田]的瓦解,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 2、汉朝:编户齐民 ⑴含义: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 ,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发徭役、兵役的]度。 当时农民的负担有:田租(土地税) 、人头税、更赋、徭役、兵役等 ⑵特点: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⑶影响: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并发展了社会生产;编户齐民赋税沉重,严重影 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3、隋唐:租庸调] ⑴原因:①吸取隋亡教训; ②唐初经济衰败,财政困难,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当务之急。 ⑵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 ⑶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存百姓” ⑷内容: ①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叫做“租” ②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 ③不去服役,可用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⑸作用: ①保证了农时,赋役负担相对较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 ②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证,巩固了府兵],国家富强起来 4、唐中后期两税法(780 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⑴原因: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和租庸调]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为解决财政困难, 实行两税法。 ⑵内容: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 纳税。 ⑶作用: ①税]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②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度,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有所放松(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 为本” ) ; ③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④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⑷局限: 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越来越严重; ②大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政府征收额外杂税,农民负担沉重; ③不可能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挽救唐朝的统治危机。 ⑸地位:两税法是我国古代赋税]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 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 5、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⑴募役法:内容: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②方田均税法:内容: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收取赋税 税,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 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 作用:使官僚地主无法逃避赋 作用:减轻了农民的差役6、明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1581 年) ⑴背景:明朝中期,农民赋税负担过重,阶级矛盾尖锐,国家财政困难;旧的赋税]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 展的需要; ⑵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 ⑶内容:赋役合并,征收银两;役银入亩,丁亩分担。 ⑷意义:是我国赋税]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①纳银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②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7、清: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⑴措施:①1712 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 ②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 ,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⑵影响: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 有重要意义(理解:这一]度的实行,部分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 发展;它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松弛了,杜绝了历史上长 期存在的隐瞒人口的现象,也促进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劳动者有 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利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赋税种类的简化,有利于政府征收,保证封 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 小结: 1、 以税种来分类: ⑴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度有:编户]度、租调]、租庸调]; ⑵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度:初税亩、相地而衰征、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 丁银; ⑶征收货币的赋税]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2、中国古代赋税]度的演变特点 ⑴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 ,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 为标志) ,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松弛; ⑵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 ; ⑶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⑷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 ⑸税种由繁多逐渐演变为简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专题三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1、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⑴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①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制逐步确立。 ②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社会经济繁荣,城市兴起。 ③政治上:各诸侯国为赢得战争胜利或避免被吞灭,竟相招纳贤才,进行改革。 ④文化上:私学兴起、各派学说涌现。 ⑵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⑶意义: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各派学说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 化的基本精神。 “宽容开放” 、 “兼容并包”成为中国文化、学术发展的两大特点,对后世影响 深远。 2、儒家: ⑴孔子――“圣人” ①政治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仁:主张“仁者爱人” 、 “克已复礼以为仁” 、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提倡德政、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礼:希望建立“礼乐文明”的和谐社会;维护周礼,主张 长幼有序、贵贱有别。②天道观:主张“不知生、焉知死” ,对鬼神“敬而远之” 。 ③经济思想:重义轻利、 & 见利思义 & 。 ④教育贡献: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 “因材施教” 。 ⑤意义:孔子的思想在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为儒家思想成为中 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选修 4.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古文献整理家、儒 家学派创始人。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 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他一生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 先师,万世师表”。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孔子弟 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作成《论语》。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三十而立”,开始授 徒讲学。 鲁定公 9 年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 岁。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县)一年,卓有 政绩,被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 12 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 孙氏三家世卿, 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 故称三桓, 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 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着三桓),采取了隳( hui ,音辉)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 桓所建城堡)。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季氏也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不得已开始了周游列 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 55 岁。 孔子先后游历卫国、曹、宋、郑和陈国, 68 岁时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 16 年,孔子 73 岁,患病,不愈而亡。 孔子的精神: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 62 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9 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 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 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但孔子认 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 主张直道而行, 怀着与人为善的理念,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⑵孟子――亚圣 ②伦理观:人性本善战国①政治主张――“民贵君轻” , “仁政” ③价值观:倡导“养浩然正气” 、 “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 ⑶荀子(战国) ①政治主张:治国应以礼仪、教化为主,礼法并施。 ②伦理观:人性本恶,故须重视后天教育,使之向善。 ③价值观:认为“天行有常” ,人应“制天命而用之” 。 (唯物论观点) 3、道家: ⑴老子――春秋 ①哲学思想:道是万物的本源(有朴素的辩论法思想) ②历史观:倡导“无为而治” ,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⑵庄子――战国 ①齐物观:认为任何事物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②逍遥的人生态度,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的自由,主张顺应自然。 ③痛恨社会不公。 4、法家――韩非是集法家之大成者,将“法” 、 “术” 、 “势”三者结合起来;主张加强君主集 权、厉行赏罚,提出“时移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变法主张。 5、墨家――墨子(墨翟)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主流)1、背景: ⑴秦始皇“焚书坑儒”沉重打击了儒学; ⑵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 、休养生息使社会经济逐渐恢复; ⑶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大一统” ,接受了董钟舒的学说,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重用儒生、兴办太学,使儒学的地位得以提升。 2、董钟舒的新儒学体系: ⑴来源:以儒学为基础,吸收道家、法家的思想 ⑵内容: ①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加强中央集权; ②提出“天人合一” 、 “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 ; ③以“三纲五常”作为伦理道德的标准。 3、影响: ⑴积极作用: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了君权的过度 膨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⑵消极方面: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局面,压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 日益阻碍科技文化的进步。三、宋明理学1、概说: ⑴含义:是宋代儒家知识分子为解决汉末以来的道德危机和信仰危机而掀起的一场儒学复兴 运动。 ⑵发端于唐中期,鼎盛于宋元明,延续至清,影响至今,波及东亚。 ⑶特点:①以伦理道德为核心,重视个人气节,强调“三纲五常”和“名份等级” ; ②批判佛、道,但又吸收佛、道思想; ③具有思辨性。 ⑸评价: ①理学重视个人气节,讲求自我节制,发奋励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 性的庄严; ②对中国政治、文化和伦理道德影响深远; ③理学以“三纲五常”维系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2、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3、南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⑴宇宙观(世界观) :宇宙万物由“理”和“气”构成,理为气先。 ⑵伦理观:三纲五常 ⑶个人修养:循序渐进、格物致知,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陆王心学 ⑴南宋――陆九渊 ①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心即理也” ②求学的方法是“体悟” ,以“发明本心” ,反对埋首书册和逻辑思辩。 ⑵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①“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良知。 ②修养的关键是“致良知” ,知行合一。 四、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 1、背景: ⑴政治上: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工商业阶层兴起,要求摆脱封建束 缚发展商品经济; ⑵经济上:明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受专制主义阻碍。 ⑶文化上:理学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李贽: ⑴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 ⑵认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不能以孔子的言论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 之至论” ; ⑶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⑷提倡男女平等; ⑸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3、黄宗羲 ⑴批判君主专制,他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 ⑵反对“重农抑商” ,主张“工商皆本” (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反映) ; ⑶提出了建立“天下之法” ,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4、顾炎武: ⑴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 ⑵将“亡国”与“亡天下”区分出来,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5、王夫之: ⑴抨击“孤秦” 、 “陋宋” ,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 ⑵强调尊重物质运动规律。 五、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儒家提倡的教育观念、学习方法对当今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有积极的作用; 2、儒家提倡的“仁” 、 “忠” 、 “孝”等观念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精神文明; 3、儒家的“德治” 、 “仁政”和“民本”思想对推进政府职能改革,密切干群关系,维护社会 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 专题四一、文学: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1、 《诗经》取材自西周至春秋中叶,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 础。 2、 《离骚》开创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特点: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美、风格绚 丽 3、汉赋:词藻华丽、气势恢弘。司马相如《子虚赋》 、 《上林赋》 ,班固《两都赋》 。 4、唐诗辉煌的原因: ⑴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⑵民族融合、中外交流是诗歌繁荣的文化基础; ⑶文化多元,以及科举“以诗取仕”刺激了诗歌的创作; ⑷继承前朝诗歌的优秀成果。 5、宋词繁荣的原因: ⑴两宋工商业发达,城市繁荣为文学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⑵市民阶层扩大,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娱乐需求丰富 ⑶唐朝五代词的出现和发展为宋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6、元曲繁荣的原因: ⑴元朝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借此抒发愁闷情怀; ⑵元朝政治黑暗,下层的文人将人民的悲惨遭遇诉诸笔端。 7、明清小说兴起的原因: (源于南北朝志怪小说、唐代传奇及宋元话本) ⑴社会经济繁荣、商业市镇兴起、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对通俗文化需求增加; ⑵明清时社会识字率普通提高; ⑶印刷业发展迅速。 二、戏曲 1、元杂剧――标志着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代表人物及作品:关汉卿《窦娥冤》 、王实甫《西厢记》 2、明代昆曲(源于江苏昆山) ⑴特点:文词典雅、寓意深切、讲求格律、载歌载舞 ⑵代表人物及作品:汤显祖《牡丹亭》 3、清代京剧的形成过程 ⑴奠基: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徽戏与秦腔、汉剧合流。 ⑵形成: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 ,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 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 ⑶成熟:1883 年一 1918 年 ⑷鼎盛:1917 年以来,流派纷呈,人才济济,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三、书法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甲骨文 商周 2、书法艺术: ⑴中国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和图画文字,经历商周的甲骨文、金文、大篆(籀文) ,而至秦汉 的小篆、隶书,到汉末魏晋之间,汉字书写趋于简易的草、行和楷书,这时,汉字的书写发 展到了审美阶段,即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形成。 ⑵书法艺术的发展及代表人物: ①小篆:相传由秦相李斯所创。特点: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李斯《泰山刻石》 ②隶书:相传由秦末狱吏程邈所整理,到东汉达到顶峰。 特点:笔法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结字横长竖短,平正宽扁。 《张迁碑》 、 《曹全碑》 ③楷书:也称真书、正书,形成于汉末三国,经魏碑过渡,在唐朝达到鼎盛。特点:字形方 正,规矩严整。 东晋王羲之: 《乐毅论》 、 《黄庭经》 ,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 ; 金文 小篆 秦汉 隶书 楷书、行书、草书 魏晋 初唐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 ,特点:骨气劲峭、法度严谨。 盛唐颜真卿: 《多宝塔碑》 ,特点:肥劲、庄重,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 晚唐柳公权: 《玄秘塔碑》 ,特点:清劲挺拔、瘦硬通神。 元代赵孟\: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小楷《汲黯传》 ④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 。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 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 唐代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 。 北宋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合 称“宋书四大家”) ⑤草书:形成于汉代,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特点:笔画简约、勾连来断、线条流 畅、纵情、极具有审美价值。 代表人物及作品:唐代“颠张、狂素” (张旭、怀素)四、美术1 、战国楚墓《龙凤仕女图》和《御龙图》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绘画;秦兵马俑。 2 、魏晋南北朝:佛教艺术勃兴,敦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等相继开凿,大量的壁 画和泥塑在描绘宗教内容的同时,反映着现实的生活;绘画方面,东晋顾恺之的《女史 箴图》和《洛神赋图》 ,形神兼备。 3 、隋唐:山水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是世界上第一幅以风 景画,同时,花鸟画已开始兴起。 4 、五代两宋: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期。文人画重写意,风俗画重写实。北宋张择端的 《清明上河图》 以长卷式构图,生动地描绘汴京(今开封)的繁华景象,如实地展示了 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 5 、元明清:文人写意画成就突出。汉人知识分子有不愿出仕异族朝廷者,多避居山林, 与友朋往来不乏以书画交谊。文人画多取材山水、花鸟,借以抒发“性灵”和个人抱负。 画家标举士气,讲究笔墨情趣,强调神韵,并开启重视诗、书、画合一。代表人物有清 代的“扬州八怪” 。 专题五一、四大发明及对外传播1、造纸术: ⑴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⑵造纸术的对外传播:①4 世纪时传到朝鲜,后到越南、日本;中国古代科技②8 世纪时传到至中亚后经阿拉伯人传入到欧洲; ③16 世纪时纸在全欧洲流行。2、指南针: ⑴战国:类似于指南针的司南 宋代:指南针(罗盘针――航海) ⑵对外传播:13 世纪时经阿拉伯人传到西欧,为西欧新航路的开辟和后来的殖民扩张提供了 条件。 3、火药: ⑴发明:东晋葛洪《抱朴子?仙药》记载炼丹道士所创,唐末火药应用于战争 ⑵对外传播:12――14 世纪,火药经阿拉伯传入西欧,不仅使欧洲封建贵族走向衰落,而且 成为欧洲资产阶级开辟殖民地的有利武器。 4、印刷术: ⑴唐代:雕版印刷术《金刚经》 北宋:毕N发明泥活字印刷术 元代:王祯“木活字” 明代:铜活字 ⑵对外传播:13 世纪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国,大大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 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造纸术:4 世纪(南北朝) 四大发明及对外传播 描南针 火药 印刷术 12――14 世纪(宋末元初)二、天文学1、中国有关于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和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 2、战国时的《甘石星经》是第一本天文学著作。 3、西汉武帝颁布《太初历》 ,以正月为岁首。 4、唐代僧一行,实测子午线的长度。三、农学1、西汉《汜胜之书》 。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总结了当时北方的农业、畜牧 业的生产经验,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的思想。 3、元朝王祯《农书》介绍农业生产工具。 4、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系统总结历代农业生产经验,吸取了西方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 开展农业科技实验。四、医学1、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2、东汉: ⑴“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阐述了中医“四诊法” 。 ⑵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 ,创制五禽戏。 3、唐代: ⑴《唐本草》是中国第一部官修药典。 ⑵元丹贡布著《四部医典》奠定了藏医学的理论基础。 ⑶“药王”孙思邈《千金方》 。 ⑷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面总结 16 世纪以前的医药学成就,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五、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1、内容上,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乏实验; 3、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 动力的意识; 4、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 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希腊是西方历史的源头,持续了约 650 年(公元前 800 年―公元前 146 年) 。古希腊位于欧洲南部, 地中海东北部,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公元前 5、6 世纪, 特别是希波战争以后,经济生活高度繁荣,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一、古希腊民主政治1、形成条件: ⑴自然:古希腊多山靠海、平原狭小、港湾众多、地中海气候温和宜人,临近古埃及和两河流 城文明,便于从亚非文明的成就中汲取营养; ⑵社会:粮食产量有限、但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和公民政治使公民 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⑶人文: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的观念、较高的公民素质; 2、发展过程: ⑴奠基――选修 1.梭伦改革(594 BC)①历史背景: A.内忧:平民与贵族矛盾十分尖锐,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走向政治对立。 B.外患:邻邦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赶上和超过了雅典。 C.公元前 600 年左右,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 ②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_序③内容: A.颁布“解负令” ,废除债务奴隶制 B.实行财产等级制,按财产多少把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公民按等级分享权利和承担义务。 第四等级不得担任政府官职和参选“四百人会议” 。 C.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陪审法庭。 D.实行抽签选举和差额选举。 ④作用:动摇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 础。 ⑤改革局限: A.下层公民没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B.贵族仍然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 C.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没有根本解决。⑥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不同 A.目的:梭伦改革旨在缓和矛盾,稳定城邦_序;商鞅变法旨在富国强兵。 B.内容:梭伦鼓励工商业,吸引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加强对人民控]。 C.特点:梭伦厉行“法治”是民主政治的需要;商鞅变法的“法治”是为君主专]服务。D.影响:梭伦改革使雅典走上民主政治的轨道;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了中央集权的道路。 E. 性质: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运动。 ⑵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509 BC) ①内容: A.以十个行政区取代四个血缘部落; B.设立五百人议事会和“十将军委员会” ; C.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实行“陶片放逐法” 。 ②作用:铲除了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扩大了公民的参政权,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⑶顶峰――伯里克利改革(公元前五世纪) ①内容: A.扩大公民参政范围,除“十将军”以外的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以抽签方式产生; B.进一步扩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C.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以鼓励公民积极参政。 ②作用:扩大了公民的权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3、评价: ⑴基本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公民内部平等、法律至上。 ⑵实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⑶进步性: ①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民主运作方式(如:差额选举制、任 期制、议会制等) ,为近现代西方民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②多数人参政和群众监督减少了政策的失误和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③重视公民的个体自由和责任感,铸就了希腊人渴望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使古希腊 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产生了一大批文化巨匠。 ⑷局限性: ①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之上,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外,仅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②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③抽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很可能导致权力 的滥用和误用。 二、罗马法1、古罗马历史发展线索 王政时代 (753―510BC)原始社会后期 共和国时代(509―30BC) 奴隶主贵族共和制,形成《十二铜表法》和《公民法》大事记:73―71BC,斯巴达克起义。 60BC 庞培、克拉苏和恺撒结成“前三头同盟” 。 44BC,恺撒被刺杀,内战又起。 43 BC,屋大维、安东尼和雷必达结成“后三头同盟” 。帝国时代(27BC―395AD)奴隶主贵族君主制,万民法形成大事记:27BC,屋大维称“奥古斯都” ,建立元首政治。 公元 30 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西罗马帝国(395―476AD)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6 世纪颁布《民法大全》(396―1453AD)大事记: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东罗马帝国在公元 7 世纪进入封建社会。2、罗马法的发展过程: ⑴起源: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①习惯法:前 6 世纪――前 5 世纪中期 特点:法律与习惯之间界限模糊,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 影响:贵族垄断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损害了平民的利益,激起平民的不满。 ②成文法: 《十二铜表法》 背景: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平民要求制定成文法,保障自身权利。 内容:核心是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清晰。 影响:审判量刑从此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 保护。基本上是过去习惯法的汇编,保留了一些落后野蛮的古老习俗。 ⑵发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公民法 对象 内容 操作 共和国公民 国家事务和法律秩序 繁琐 万民法 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 经济和民事纠纷 简便万民法出现的背景: ①罗马疆域扩大,人口增加,社会矛盾增多; ②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经济问题复杂多样。 ⑶完善:公元 6 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 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 ,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3、罗马法的影响: ⑴对罗马――提高了各级官吏的办事效率;保护了正当的商业利益;减轻了社会各阶层关系 的紧张程度,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 ⑵对后世――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 族的永恒价值。尤其是对欧洲大陆的法律制度影响更为直接。专题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一、起源1、智者学派(公元前 5 世纪) ⑴背景: ①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 ②公民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思想活跃; ③哲学家从关注自然转向关注人本身。 ⑵代表人物及主张: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⑶评价: ①强调人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树立了人的尊严,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②过份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2、苏格拉底――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西方的孔子) ⑴主张: ①“美德即是知识” ; ②“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③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内已有的美德。 ⑵作用:是人类精神觉醒的重要表现,使哲学成为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3 、柏拉图――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选修 4. 柏拉图(约前 427 年-前 347 年) ,青年时师从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死后,他游历四方,从 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 387 年失败后逃回雅典,建立了一所学园,此后 执教 40 年,直至逝世。著有《理想国》 。⑴主张: ①唯一真实的世界是理念世界,人们感受到的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应。 ②根据智慧、品德进行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并把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 )③鼓励人们进行独立的理性思考 4、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选修 4. 亚里士多德(前 384 ―前 322 年) ,出生于希腊的一个殖民地――色雷斯,公元前 366 年亚 里士多德被送到雅典的柏拉图学院学习,此后 20 年间一直住在学院,直至老师柏拉图去世。在学 院期间,亚里士多德就在思想上跟老师有了分歧。他曾经隐喻的说过,^慧不会随柏拉图一起死亡。 公元前 343 年,亚里士多德被马其顿的国王腓力浦二世召唤回故乡,担任当时年仅 13 岁的亚 历山大的老师。当时,亚里士多德 42 岁。亚里士多德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灌输了道德、政治以 及哲学的教育。但是,亚里士多德的政治观是建筑在即将衰亡的 希腊城邦的基础上的,而亚历山大 大帝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帝国对希腊人来说无异是野蛮人的发明。 公元前 335 年,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并建立了学校。他反对刻板的教学方式,经常带着学生 在花园林荫道上一边散步、一边讨论哲理,因此后人把亚里士多德学派称作“逍遥学派” 。 公元前 322 年,亚里士多德病逝,终年六十三岁。 ⑴主张: ①认为自然世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 认识。 ②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⑵贡献:创立逻辑学 ⑶影响:不仅为现代学科分类奠定了基础,而且使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把理性精神 发展到了顶峰,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文艺复兴(14――17 世纪) 1、背景: ⑴经济: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⑵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形成,要求摆脱教会和神学的束缚,维护自身利益; ⑶文化:意大利较好地保存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 2、实质、核心: ⑴实质:新兴资产阶级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名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⑵核心:人文主义 3、主要成就: 薄伽丘 《十日谈》 ⑴文学三杰 但丁《神曲》 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 《蒙娜丽莎》 ⑵美术三杰 米开朗基罗《大卫》 雕塑 油画 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重视现世幸福; 提倡科学文化知识。拉斐尔《西斯廷教堂的圣母》→体现了人性 ⑶英国:莎士比亚戏剧 4、影响:冲破了宗教神学对人的束缚,推动了欧洲思想文化的繁荣。但是,文艺复兴 过分强调人的价值,后期出现造成私欲膨胀、拜金主义和奢靡之风泛滥。三、宗教改革(16――17 世纪)选修 1.基督教,发源于犹太教,是以新旧约全书为圣经,信仰人类有原罪,相信耶稣为神子并被钉十字架 从而洗清人类原罪、拯救人类的一神论宗教。中世纪时,基督教分化为罗马公教(中国称天主教)和正教 (在中国称东正教) 。1096 年-1291 年,天主教以从伊斯兰教手中夺回耶路撒冷,维护基督教为名,展开 了 8 次十字军东征。16 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产生出脱离天主教的新教(中国称基督教) 。1、背景: ⑴经济:新兴资主阶级要求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的束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⑵政治:教权凌驾于王权,阻碍了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 ⑶思想: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要求打破教会的精神独裁; ⑷导火线: 1517 年,教皇出售“赎罪券”。 2 、过程 ⑴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①序幕: 1517 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②主张: a. 核心是“因信称义”,每个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 b. 提出《圣经》至上,否定了教皇和教会作为上帝代言人的特权地位。 c. 主张简化宗教仪式,教士可以结婚。 ③结果:点燃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烈焰。创立了路德新教(也称“路德宗” 或“信义宗”)⑵加尔文在日内瓦的宗教改革 ⑴内容 a. 主张“因信称义”,并解释为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 富荣辱都是上帝先 定的。 b. 主张彻底改组教会,建立“民主”的教会。 ⑵影响 a. 在日内瓦建立了共和性质的神权国家体],日内瓦成为“新的罗马”。 b. 镇压其他信仰的教派和个人。 c. 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其教派被称为“加尔文教”(“归正宗”) ⑶英国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 ⑴内容: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断绝英国教会与 罗马教廷的 关系,英国国教出现(“ 安立甘宗” ,中国称“圣公会”)。 ⑵影响 a. 亨利八世改革是以至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的,改革不彻底。 b. 随后英国出现了倾向加尔文教的激进思潮,迎合了资产阶级的需要,被称为 清教运动,清教徒成 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力量。3 、意义: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 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与发展。四、启蒙运动(17、18 世纪)1、背景: ⑴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⑵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取得重大发展。 2、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提倡:自由、民主、平等 3、指导思想――理性主义 反对:教权、王权、特权。 4、代表人物: 主张天赋人权、社会契约 ⑴英国――霍布斯 维护君权神授、君主专制 ⑵英国――洛克:人民主权(君主立宪) 最早提出分权的思想 保守性 立法权――议会 行政权――国王 外交权 进步性:天赋人权,反对君主专制,推崇中国儒学 ⑶法国――伏尔泰 保守性:赞同财产不平等,开明专制 ⑷法国――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提出“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思想。 ⑸法国――卢梭:人民主权、社会契约、天赋人权,对法国大革命影响最大。 ⑹法国――狄德罗:主编《百科金书》 ,倡导科学、民主、理性 ⑺普鲁士――康德: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是人、而非工具。主张自由思想、独立思考、 理性判断 5、启蒙运动的影响 ⑴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 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⑵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⑶启蒙思想家们的许多著作逐渐被介绍到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激励着那里的仁人志士为 改造旧社会而奋斗。 进步性五、西方不同时期人文精神的含义:1、古希腊: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提倡个 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 3、启蒙运动: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动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 王国”的高度。 专题八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一、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1、资本主义萌芽(14、15 世纪) :地中海沿岸出现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2、工场手工业时期(16~18 世纪) :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度衰落和资本主义 的发展,各国推行重商主义,扩大出口,殖民掠夺,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3、蒸汽时代(19 世纪初~70 年代) :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大大提高,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 形成。亚、非、拉地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4、电气时代前期(19 世纪 70 年代~20 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组织出现,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5、两次大战间(20 世纪 20~40 年代) :一战对欧洲各国造成严重破坏,美国掌握世界经济 霸权。29~33 年经济危机后,美国走上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模式,德、日走上法西斯扩张道 路,侵略他国。 6、信息时代(二战后至今)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各国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经济复兴。70 年代后呈现经济多极化趋势,90 年代,知识经济和低碳社会观念形成和发展。 二、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5、16 世纪)1、背景: ⑴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⑵社会原因:欧洲掀起“寻金热” ,以及受《马可波罗行记》的剌激; ⑶商业危机:意大利人和奥斯曼人先后控制了通往东方的商路; ⑷技术条件:西欧国家拥有先进的航海造船技术; ⑸政治条件:完成中央集权的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热衷于传播天主教,积极支持航海活动。 2、经过:时间 1487 年 1492 年 1497― 1498 年 1519― 1522 年 人物 迪亚士 (意大利) 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哥伦布 (葡萄牙) 欧洲从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达伽马 (葡萄牙) 麦哲伦 完成了穿越大西洋、太平洋、 印度洋、返回欧洲的环球航行 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远航 到美洲 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葡萄 牙王室支持远航 西班牙王室支持了这次航行,让实 了地圆学说 航路 备注 到达非洲的最南端 (葡萄牙) 绕过非洲到达亚洲的新航路3、影响: ⑴对西欧: ①引起了西欧的“商业革命” :欧洲商路与贸易的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 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经济文化联系开始日益紧密起来。 ②引起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随着金、银等贵金属大量流入欧洲,造成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封建领主和农民的利益受损,新兴资产阶级实力大增。 “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瓦 解,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⑵对亚非拉: ①引发了大规模的殖民掠夺,美洲印第安人遭受灭顶之灾。美洲劳动力的不足又造成罪恶的 黑奴贸易, ②大量的白银流入亚洲,刺激了亚洲商品经济的发展。 ⑶证实地圆学说的正确性;世界历史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三、三次科技革命1、第一次科技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18C70S――19C40S) ⑴工业革命首发于英国的原因 ①政治前提:较早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 ②经济基础: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积累了丰厚的资本; ③市场条件:英国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④技术条件: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技术。 ⑵进程:18 世纪 60 年代先从英国开始,然后扩展到法国、美国、德意志等国家。 ⑶特点:从英国扩展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成果多来源于生产经验的总结。 ⑷影响: ①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基础,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到来。 ②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城市化兴起,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 ③引发了三股潮流: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工人运动、民族解放运动。 ④造成了亚非拉的落后与贫困,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⑤引起国际关系的变化: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⑥造成环境恶化、资源紧张,人际关系冷漠和残酷的殖民掠夺 2、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C70S――20C 初) ⑴条件: ①政治:资本主义制度的广泛建立;工人运动转入低潮,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②经济:19 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殖民掠夺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 了充足的资金。 ③理论:自然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理论突破。 ⑵成就: ①电力的广泛应用 ③化学工业的建立 ⑶特点: ①广泛性: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端于是英国,随后扩展到欧美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美多 个国家同时发生。 ②交叉性:德国、日本工业化起步虽晚,但同时引进两次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 ③紧密性: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创新多依赖于科学理论的取得重大突破。 ⑷影响: ①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 。 ②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垄 断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 。 ③发达国家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形成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加剧了列强间的矛盾,使其不平衡性加剧。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第三次科技革命(20C50S 至今) ⑴条件: ①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科技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②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高科技的迫切要求。 ⑵标志: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及人工合成材料、遗传工程。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 ④新通迅工具的发明(电话、电报) ⑶特点: ①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②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科研探索的领域不断开阔。 ③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间相互渗透。 ⑷影响: ①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②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地位日益重要。 ③推动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并扩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差距。 4、三次科技革命的异同点 ⑴相同点: ①都受到本国政府的重视。 ②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第一次科技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的出现;第二次科技革命导致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国家机构开始和垄断组织结合;第三次 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以及人类衣、食、住、行、用各方面 的变革。 ③都对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西方;第 二次科技革命,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 调整。 ④从经济上看,都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⑵不同点: ①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都有一个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二战期间, 延续至今。 ②从发明者看,第一次科技革命是劳动者凭借经验或技能为先导,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 总结;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种发明无一不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 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 ③从发源地看,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于英国,约半个世纪后才在各国真正展开;第二、每三 次科技革命则是多源的。 ④从突破口看,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轻工业为突破口;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重工业为突破口;第 三次科技革命以军事工业为突破口。 认识:三次科技革命的后果表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 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树立科教兴国p人才强国的战略思想。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1、16―18 世纪的萌芽时期: ⑴背景: ①16―18 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资本主义制度形始在少数国家确立。 ②16 世纪新航 路开辟及西、葡的早期殖民扩张。 ⑵表现: ①欧洲同非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同美洲开始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 ②世界各地的商品逐渐在欧洲市场上出现。 ③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⑶影响: ①推动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扩大了资本原始积累。 ②给亚、非、拉美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③各大洲的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 2、19 世纪中期初步形成: ⑴背景: ①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推动各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②欧美列强加强殖民扩张,在世界各地建立一系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③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 ⑵表现:欧美列强向殖民地输出工业品,掠夺原料,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⑶影响: ①资产阶级获取了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廉价原料,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②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同时也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③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 3、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最终形成: ⑴背景: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垄断资本主义经济。 ②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⑵表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资本主 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⑶影响: ①推动了欧美各国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②殖民地国家遭到残酷的经济剥削,民族危机更加严峻。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五、三次殖民主义高潮及其特征1、第一次殖民主义高潮:从 16 世纪开始,西、葡是主角,紧跟上来的是荷兰、英、法;手 段是野蛮掠夺。 2、第二次殖民主义高潮:从 19 世纪前期工业革命完成开始,英法成为主角,手段是商品输 出,一些古老国家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3、第三次殖民主义高潮:从 19 世纪末开始,手段以资本输出为主,重点向亚洲和非洲内陆 延伸,最终把世界瓜分完毕。 总之,第一,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造成了亚 非拉的贫穷,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第三,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 观念,猛烈冲击了亚非拉的社会经济体制,促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专题九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近代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选修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 年――1688 年) 1、 背景――封建君主专]统治阻碍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根源) ⑴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表现在: ①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路的中心,便利了英国的海外贸易和掠夺。 ②海外贸易的拓展,推动了英国手工工场的发展,如]呢、采煤、炼铁、造船等。 ③随着]呢业的发展, “圈地运动”愈演愈烈,农村出现资本主义农牧场和农业工人。这使得英国较早完 成了农村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改造。 ④都铎王朝为加强专]统治,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英国最终打败西班牙,建立海上霸权。 ⑵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 随着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的进行,圈地运动的发展,英国的银行家、大商人和手工工场主积累了大量 的资本,形成资产阶级。部分农场主和牧场主经营工商业而成为新贵族。 ⑶直接原因――斯图亚特王朝专]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13 世纪初,英王约翰被迫签署《自由大宪章》 ,封建贵族的政治独立性与经济权益得到保障,但不利 于王权的加强。1265 年,贵族、骑士和市民代表召开大会,建立了英国议会的雏形,以后逐渐形成重大事 宜需召开议会决定的]度,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也不得随意侵犯臣民的人身自由。这份文件在 历史上第一次限]了封建君主的权力,成为日后英国君主立宪]的法律基石。 17 世纪,斯图亚特王朝厉行专],经常触犯到资产阶级的利益。又实行宗教迫害,打击“清教徒” , 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2、过程: ⑴导火线――1639 年苏格兰人民起义 ⑵ 年议会斗争:为了筹措军费讨伐苏格兰人,1640 年,查理一世被迫召开议会,企图由议会 通过法案,征收新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起草了《大抗议书》 ,抨击查理一世暴政,要求限]王权。 查理一世和议会决裂。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⑶1642 - 1649 年内战: 1642 年,查理一世组织王党军,向议会军发起进攻。 1643 年,克伦威尔率 领骑兵,在马斯顿荒原战役( 1644.7 ) ,纳西比战役( 1645 )中屡次击溃王党军。内战结束后, 1649 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共和国时代开始。 ⑷ 1649 - 1660 年克伦威尔独裁时期 1653 年,克伦威尔发动政变,宣布就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 兰( 1649 年占)的“护国主” ,共和国时代结束,克伦威尔军事独裁时期开始。1658 年,克伦威尔 病逝。英国重新进入混乱时期。 ⑸ 1660 年,斯图亚特王朝(查理二世)复辟,查理二世和詹姆士二世反攻倒算,血腥报复,严重损 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⑹1688 年,辉格党人与部分托利党人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回国执政,发动 宫廷政变,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新贵族的统治,史称“光荣革命” 。选修 4. 对克伦威尔的评价 克伦威尔是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的代表,领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统率“铁骑军”和新模范军,在马 斯顿战役和纳西比战役中大败王党军。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克伦 威尔驱散议会,就任护国主,实行独裁统治,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镇压人民起义。激化了社会 矛盾。3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 ⑴1689 年《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权力,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 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建立,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⑵1701 年通过《王位继承法》 ,从法律上确认“议会主权”原则: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擅自批准、废除或中止法律。并规定,国王必须是信奉英国国教者,天主教徒或同天主教徒结婚者不得继承王 位。英国君主立宪政体初步确立。⑶完善:1832 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席位,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 治保障。 ⑷责任内阁制――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①光荣革命后,国王统而不治,内阁实际承担行政职责; ②1721 年沃尔波尔成为第一任首相; ③19 世纪中期, 由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名单, 经国王批准后组成责任制政府。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⑴以议会为核心, 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 ⑵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掌管立法权和 权; ⑶国王是国家元首,扮演礼仪性角色, 最高行政首长是首相; ⑷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 会 负 责,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内阁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实 际 监 督二、北美独立战争和共和制的确立 1、北美独立战争(1775――1783 年) ⑴背景: ①根源: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美利坚民族形成,民族意识觉醒,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③导火线:1773 年波士顿倾茶事件。⑵过程: 选修 4. ① 1775 年,莱克星顿的枪声,独立战争爆发; ② 1775 年 6 月,第二届大陆会议组建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 1776 年 7 月 4 日,大陆会议 通过《独立宣言》 ,宣告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③ 1777 年,萨拉托加大捷成为独立战争的转折点。随后,法国、西班牙对英国宣战; ④ 1781 年,约克敦英军投降,北美大陆的大规模战斗自此结束: ⑤ 1783 年,英美签署巴黎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选修 2. 美国《独立宣言》 《美国独立宣言》为北美洲十三个英属殖民地宣告自大不列颠王国独立,并宣明此举正当性之文告。 1776 年 7 月 4 日,此宣言由第二次大陆会议于费城批准,7 月 4 日从此以后成为美国独立纪念日。 17、18 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宣扬的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自由、平等、民主和法],三权分立 等思想原则,成为《独立宣言》的理论来源;英属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独立宣言》的发表 奠定了物质基础;英属北美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是《独立宣言》发表的内在动力;而独立战 争爆发后,争取民族独立成为北美人民的首要任务, 《独立宣言》的发表是人心所向。 《独立宣言》的发表大大鼓舞了北美人民的斗志,成为北美人民争取独立的旗[。 《独立宣言》也是 一篇资产阶级革命文献,它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主权在民思想,否定了封建等级]和专]统治, 否定英国对殖民地统治的合法性,对独立战争进程具有巨大的鼓舞和指导作用。 《独立宣言》中“人人生 而平等”的立国原则,作为人们的信念和理想,有力地推动了美国民主化的进程。 《独立宣言》 将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思想转化为现实政治的原则。 在人类历史上, 第一次宣布人民的权利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比法国的《人权宣言》早 13 年,因此马克思称它是“第一个 人权宣言” 。 《独立宣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宣告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彻底摧毁了封建专]主义的理论 根基。直接影响了 1789 年的法国大革命,也给拉丁美洲和亚洲民族民主运动以巨大推动。 但是, 《独立宣言》没有谴责奴隶],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性。宣言虽然指出“人人生而平等” 的原则,但在当时,自由平等的权利只能是资产阶级的权利。2、 《1787 年宪法》 ⑴背景: ①独立战争结束后邦联体制不利于国家主权的独立和统一; ②目的:限制政府的权力和保障人民的自由。 ⑵《1787 年宪法》的基本原则: ①三权分立――国家权力分为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三权相互制衡。其思想来自法国孟 德斯鸠的著作《论法的精神》 。 ②联邦体制――采用联邦制,联邦政府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只拥有在宪法中列举的 权力,而其余未列明的权利都属于各州或人民。 ③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和国会议员由民选产生,实行任期制。⑶意义: ①《1787 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 律基础。 ②启蒙思想与国家实际相结合,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设计起到示范作用。 ③分权制衡原则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联邦制有利于国家的巩固和统一,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和 创造性。 ⑤维护了独立战争的成果,使政府建立在民主原则的基础上,保证了美国的长期稳定和资本 主义经济的发展。 ⑷局限性: ①承认了黑人奴隶制; ②保留了种族歧视; ③对公民的基本权利未作明确规定,妇女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修 4. 乔治〃华盛顿的评价 乔治〃华盛顿( 年) ,北美独立战争期间大陆军总司令。1789 年,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1793 年连任,在两届任期结束后,他自愿放弃权力不再续任,归隐弗农山庄。1799 年 12 月 14 日去世。 从华盛顿揭竿而起的那一天起,他的一生就是整个国家的缩影。由于他扮演了美国独立战争和建国中最重 要的角色,故被尊称为美国国父,20 世纪中叶被追认为美国陆军六星上将。 徐继畲所著的《瀛环志略》中有云: “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 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 亦迥与诸国异。余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之为国,幅员万里, 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 顿为称首哉。 ”他的优秀品质体现在:坚忍不拔、忠诚廉洁、公正无私、淡泊名利。三、法国大革命和共和制的艰难确立选修 2.法国大革命 1、背景――封建君主专]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源) ⑴君主专]与阶级矛盾突出:17、18 世纪,法国处在封建君主专]统治之下,法国的皇帝路易十四及其后 的君主均是暴君,宫廷荒淫腐败,政府混乱低效。法国社会分为三个等级,教士是第一等级,贵族是第二 等级,资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平民是第三等级。第一、第二等级拥有土地、免税权和更多的政治权利;而 第三等级承担着几乎全部的税收负担,却没有任何社会及政治地位,更不能成为政府官员。 ⑵思想条件:18 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启蒙思想家们倡导自由、平等和天赋人权等观念,启发 了第三等级的反抗斗争意识,为即将到来的大革命提供了思想准备。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令法国人民萌生 了以革命争取自由的思想。 ⑶财政危机:18 世纪,法国政府因参加英法七年战争和北美独立战争,支出庞大。王室挥霍无度,财政入 不敷出,人民税负沉重,生活困苦。 1788 年持续不断的自然灾害造成法国粮食短缺,物价暴涨,饥饿的 民众也越来越愤怒,暴力倾向也越来越明显。 ⑷导火线:1789 年路易十六为了缓和严重的财政危机,被迫召开中止了 175 年的三级会议。企图对第三等 级征收新税,第三等级代表则要求]定宪法,限]王权,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改革。6 月 17 日第三等级 代表宣布成立国民议会,7 月 9 日改称]宪议会。路易十六调集军队企图解散议会,激起巴黎人民的武装 起义。 2、法国大革命的过程(1789 年 7 月 14 日攻占巴士底狱――1799 年“雾月政变” ) 1789 年 7 月 14 日巴黎群众攻克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监狱,取得初步胜利。随后,大革命轰轰烈 烈发展起来,并经历了三个阶段: ⑴君主立宪派(2.8 代表大资产阶级) 权力机构:]宪议会――立法议会 ①措施: a.通过“八月法令” ,没收教会财产,废除了封建特权; b.颁布《人权宣言》 ; 《人权宣言》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它以美国的《独立宣言》为蓝本,采用 18 世 纪的启蒙学说,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 版自由,阐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 《人 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色警戒2中日战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