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企业宣传片以粉丝的视角切入格局金粉丝是不是传销太低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葫芦河畔&-&静宁人的生活资讯综合门户网站&-&www.HuLuPan.com
葫芦河畔是静宁地区最全的综合信息网站,提供免费发布信息,查阅信息服务。寻找最新最全的房屋出租、二手房、二手车、二手物品交易、求职招聘、静宁资讯、优惠打折等生活信息。并为本地商家提供了一个滚动宣传册,为静宁网友搭建娱乐交友的生活平台!
一纸十三年的游戏机禁令,中国失去了什么?
长达十年的游戏机禁令,使国内企业基本上丧失了在游戏机产业这一利润丰厚领域崛起的机会。&&&&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在自贸区放松游戏机禁令的通知后,媒体一片欢呼,以为&这意味着中国长达13年的游戏机禁售规定正式解除&,实际上,自贸区的政策与国内政策还有相当的距离,国内游戏机禁令并未见松动,仍需业界大力推动。
今年年初,既曾有关于游戏机禁令取消的报道令索尼、任天堂股票大涨。当时《中国日报》报道援引文化部内部人士的话称,&文化部正在重新评估当年的政策并进行了一些市场调研,同时也与其他部门就开放游戏机市场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在一年之后,所谓游戏机禁令的取消还只是在自贸区内部。
何谓&游戏机禁令&?它源自13年前文化部等7部门发布的一个红头文件,《关于开展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专项治理的意见》,文件规定:
自本意见发布之日起,面向国内的电子游戏设备及其零、附件生产、销售即行停止。任何企业、个人不得再从事面向国内的电子游戏设备及其零、附件的生产、销售活动。
此文件发布后,中国的游戏机市场从此转入地下,培育出一个全球最大的地下游戏机市场,而行货游戏机则从此销声匿迹,连带着中国国内企业也陆续撤出这一领域的生产,有的厂家将原来的游戏机稍加改装,冠以&学习机&为名继续销售,但也仅苟延残喘数年而已。
但事实证明,&游戏机禁令&事实这些年中,不但没有达到其发布的初衷,而且还造成了许多危害:
一、&游戏机禁令&推出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青少年沉迷游戏,但游戏机虽然被禁了,其后更加令青少年沉迷的网游却大行其道,可以说,游戏机禁令的发布,把相当一部青少年更彻底的推向了危害性、沉迷性更强的网络游戏,用王朔小说里一句话说是:兄弟这次终于把烟戒了&&改抽白面了。
二、&游戏机禁令&实际上没有起到禁令的效果。行货虽然消失,但水货市场却无法治理,据调查,游戏机市场鼎盛时期,索尼游戏机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占据了其全球销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全是水货。
三、为人作嫁。水货市场猖獗,中国不但损失了大量税收,而且还便宜了索尼任天堂等外国企业,因为他们钱照赚,但却不用承担售后服务的义务与巨大支出。
四、损害消费者利益。地下游戏机市场是一个充斥着翻新、假冒、改机和盗版的市场,买游戏机在其他地方可能是就像是去超市买包烟那么简单那么靠谱的事情在中国却变为了一个极度危险各种坑爹的陷阱。
五、鼓励了盗版。因为禁令,国内没有正版游戏软件出售,盗版几乎100%占领市场。
&六、影响了中国的形象。WTO之后,自由贸易成为世界主流,但游戏机禁令却与自由贸易原则相违背,惹业界诟病。
七、游戏禁令的实施,还给今天一些游戏版权纷争埋下了种子。比如希力和触控科技因《捕鱼达人》而产生的纠纷(希力在街机上率先研发了《捕鱼达人》,但却因为游戏机禁令而没有取得合法备案,结果,触控科技在手机上推出类似产品)。
八、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长达十年的游戏机禁令,使国内企业基本上丧失了在游戏机产业这一利润丰厚领域崛起的机会。游戏机在中国属于非法商品,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几乎世界上所有的游戏机,包括Wii、XB360、PS3、DS、PSP都是在中国进行生产和完成组装。中国不但是世界工厂,更有着世界最大的消费者市场,而游戏机的门槛又不高,游戏机业本来很可能成为中国企业的一个巨大机会,但却因为禁令而荒芜。
一条争议颇大的红头文件,居然一直维持十三年方才略见松动松动,实在令人嗟叹,希望能尽早见到它要被取消的曙光。游戏机市场一旦开禁,此后,游戏机将与智能电视、机顶盒等设备一起,成为角逐客厅娱乐市场的重要力量,有可能改变中国客厅大战的格局。
本文来自:静宁网&&转载请标注
亚马逊AWS入华 仅能刷个存在感?
&亚马逊AWS宣告入华后,国内公有云市场一阵骚动。阿里云和腾讯云,全线产品降价促销,算是给予认真回应。IBM、微软、金山、中国联通&沃云&则跟随发布了自己的最新公有云消息,顺带赚了点眼球。&
对于AWS入华,有人说,这次真的狼来了,也有人说,会像曾经的Ebay一样被阿里系&赶走&。
究竟会怎样?究竟能怎样?
巨头林立小户丛生
抛开AWS入华不谈,单就国内公有云市场现状看,不仅巨头林立,而且小户丛生。
目前,国内公有云服务商至少存在五大类别,而且呈现全产业链向IaaS聚集的趋势。以机房托管为主营业务的IDC服务商向公有云转型,如世纪互联、网银互联等;其次是运营商,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已推出独立公有云,最近中国联通也推出了&沃云&;然后是传统IT设备商,典型如华为、浪潮等,在各自的云计算战略中,公有云业务作为其中一环已做补齐;至于互联网公司,如阿里云、腾讯云、盛大云,早已通过自有生态体系圈住了一批高质量用户;最后还有一批新创类服务商,如Ucloud、青云等。
五大类别中,IDC服务商属于主动转型。公有云替代机房托管业务是其天然属性,这些IDC能否转型成功决定了其后续发展空间的大小,虽然它们离公有云用户非常近,但有限的技术实力成为其转型公有云的最大掣肘,因此,未来被收购兼并是主流趋势。前不久,全球最大的IDC服务商softlayer被IBM收购用以整合其公有云业务,就是这方面的的趋势例证。
运营商属于顺势而为,但前景不被看好。按理说,运营商有数据中心资源、有网络带宽资源、有客户基础资源,具备公有云的多项优势,但是,有限的技术实力及低下的服务效率,注定了其公有云难以受到用户认可。
IT设备商属于被迫跟进。十几年来,伴随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IT设备商依靠各种软硬件赚得彭满钵满。但如今在云计算潮流下,IT设备商发现不能继续固守传统,于是在各自的云计算战略中,一方面,将传统的软硬件业务换个包装谓之为私有云,另一方面,也开始涉足公有云,目的也许不在于取得多大的业绩,而是采取&人有我有&的策略,确保自己不落后,多少也能留一手。由于IT设备商的业务重点仍在硬件设备上,因此,对于他们公有云的发展前景,目前尚不好判断,毕竟,他们离企业用户很近,所以,根据公有云的需求发展相机行事,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互联网公司属于自然延伸,水到渠成,是最有条件发展公有云业务的群体。AWS是公认的典型,现在国内的阿里云和腾讯云也是这个路数,弹性云平台不仅可以用来支撑自有业务,还能卖给生态系统内的开发者,再进一步,做成开放公有云,服务社会全行业。互联网公司做公有云,不仅能够在巨大的前期投入与缓慢增长的用户需求间找到平衡,而且能够利用自有业务实现更多的可靠性检验,形成推动业务发展的正向循环。因此,未来国内公有云市场的领导者必将由互联网公司担当。
新创类则属于顺潮流,博机会。以Ucloud和青云为代表的新创类公有云服务商,创始人都出身于互联网领域,熟悉互联网类客户需求,在轻装上阵灵活运营的条件下,很快收获了一批成长型互联网类用户。前不久,Ucloud已成功融资1000万美金,成为国内IaaS领域第一个融资案例。
但是,新创类公司要发展壮大,或成为未来公有云领域的强者,可能性较小。就目前看,新创类公司虽然起步发展快,但持续壮大难,因为在缺乏生态协同的前提下,以单纯的资源租用模式,难以形成差异化,缺乏持续性的发展动力。因此,对于新创类的后续发展,最大的可能,是当国内公有云市场逐步由散乱走向集中化时,成为市场强者的收购对象,从而获取最大的资本对价,这就是所谓的赶潮流,博机会。
全球起了大早国内赶了晚集
根据IDC数据,2012年国内IaaS公有云市场规模约20亿元,尽管35%的年均增速高于PaaS和SaaS,但到2016年市场规模也就60亿元。在一个如此小规模的业务领域,已有如此多服务商参与,市场竞争已成红海。AWS虽在全球起了大早,但在国内却赶了晚集。
根据AWS入华时的公开说法,其将采取前店后厂的模式,数据中心资源落地宁夏,运营前台落地北京,网宿和光环新网提供必要的IDC和CDN服务。其实,目前这些信息都非常表面,AWS后续到底采取何种形式落地服务,落地哪些服务,落地到何种程度,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首先是服务内容问题&&AWS正式落地的产品类别会有多少,是否与国外一样?这将决定其国内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如果仅仅是云服务器、云存储、云数据等几个主流产品,而没有把大量辅助类的管理及监控工具引入,AWS国内区的市场影响将大打折扣;另外,AWS是否将其云平台管理的全套技术引入国内,也决定了国内外产品的性能是否一样,判断依据之一,就是其EC2的SLA水平,目前国外是99.95%,后续国内区是否也会如此承诺值得期待。
其次是运营问题&&AWS后续是与国内第三方合作代运营,还是自建团队自主运营?这其实是个两难的问题。如果是第三方合作代运营,有利的是能够快速实现本土化,贴近本地用户,推动业务快速开展;不利的是服务质量不受AWS控制,不受控制的服务质量自然对应不受控制的用户体验,这对全球化布局的AWS来说,实在是不能忍受的事情,更别说,人家是做电商出身的互联网企业。
如果是自建团队自主运营,各方面则都在AWS的掌控范围内,业务进展快慢不说,至少可以保持AWS这块&高大上&招牌的纯洁性,有了招牌自然还是有追随者的。但自主运营需要更多前期投入,招兵买马,平地而起,团队磨合,效力形成,绝非一蹴而就。
然后是价格问题&&AWS国内区服务将如何定价?从成本考虑,带宽资源是影响最大的部分,AWS如何在国内协调运营商获取质优价廉的带宽资源,是影响国内服务区价格的重要因素。另外,尽管AWS标榜一直在持续性降低价格,但实际上,以主流产品EC2对比阿里云的云服务器,AWS美国区价格仍比阿里云贵出约10%&20%。如果再考虑国内更多的成本投入,AWS国内区的产品价格并无任何优势可言,如果一定要为抢夺用户而实行价格战,还未曾见过国内企业在价格战中输给国外企业的,这是中国特色之一。
最后是生态建设问题&&AWS能否在国内培育出类似国外的那套生态合作体系?在做判断之前,先看下阿里云在AWS入华后的反应,总共三件事,全线产品降价约30%,投入1亿元培育生态合作伙伴,筹划2014年将公有云扩展至海外市场。第一点是认真的,实在的,但是短期的应对;第三点&口号&意味更重,AWS要闯进来,阿里云就要走出去,针锋相对,这是阿里云心高气盛的表现;最要紧的则是第二点,因为阿里云明白,要成为公有云的强者,构建丰富多样的生态合作群是必经之路,公有云的&雪球&能否越滚越大,即取决于此。
AWS之所以在国外如此强大,其庞大的生态合作群体功不可没。AWS生态合作群主要由ISV和SI组成:ISV目前约有1500家,一部分ISV基于AWS平台开发出各类管理及优化工具,一部分ISV则将自有软件产品SaaS化,然后与AWS平台捆绑,一站式解决用户的公有云需求,互利共赢;SI目前约有900家,作为贴近企业级用户需求的重要群体,SI可以最先发掘企业用户的公有云需求,然后将AWS引入对接,发挥强大的渠道沟通作用,将AWS带入企业级市场的各个垂直领域。
那么,AWS能否在国内培育出类似国外的那套生态合作体系呢?目前判断比较难,抛开产品、运营、资源投入及品牌影响不谈,最关键的因素是&市场阶段&。2006年亚马逊推出AWS时,市场竞争几乎空白,等到大家反应过来时,市场格局已是一家独大,在马太效应下,AWS的生态体系自然会越来越繁荣。但目前的国内市场远非一片空白,不仅巨头林立,而且小户丛生,如此情形下构建生态合作体系,比的就是谁的平台规模大,谁的用户基础多,谁的合作资源更有吸引力,谁的服务更受用户认可。由此判断,AWS入华后的生态构建就远非易事。
整体来看,AWS入华后,不仅面临已成红海的竞争环境,而且在服务落地、产品定价、运营模式以及生态建设方面,面临一系列的本地化考验。所以,AWS入华尽管难以续写其在国外市场的辉煌,但在全球重量级的区域市场刷个存在感,至少能使其全球老大的地位更加充实吧!
本文来自:静宁网&&转载请标注
如果马云来,能拯救12306吗?
由于&抢农历小年票&效应,1月5日,铁路购票网站12306断断续续崩溃了一上午。到了1月9日,伴随着不少白领放假前一天的票开始陆续放出,本已迟缓的12306彻底万劫不复,报错的蓝色窗口截屏伴随着各色吐槽充斥了微博。根据新浪网调查,有87.9%的网友表示12306崩溃影响到了正常购票。&
购票高峰日,网站瘫痪时。在诸多抱怨中,最常见的一类是&人家支付宝24小时交易350个亿都没瘫痪,只要马云接手,12306就不会这样!&
这背后的潜台词不言而喻:国企花几个亿搞的12306,远不如淘宝、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提供的服务靠谱,如果铁老大放下身段与&马云&合作,12306定不会收获如此多臭骂。
愿望很美好,但恐怕并没这么简单。
首先,作为一个互联网产品,用户对12306的预期是&提供快速稳定的购票服务&,再说直白点,就是&我只要点几下鼠标,就能在12306上顺利买到回家的票&。所以,网友们对&网站崩溃&的抱怨只是表象,千万不要以为普罗大众真的关心一个花费几亿的网站是否真的稳定,人们真正无法忍受的是&这个网站为什么不卖给我火车票&。在此基础上,才会追根溯源,一路分析到12306的服务器够不够、&马云&和国企哪个水平高之类的和自身需求原本无关的话题。
其次,把12306交给&马云&,可以做到少崩溃,甚至提供和互联网巨头一样稳定的服务吗?没问题。
&马云&其实已经在拯救12306&&在第三方团队的帮助下,铁科院已经逐步将12306的余票查询系统和订票查询系统从硬盘中搬了出来,放在了服务器的内存资源池中。我们知道,硬盘的存储处理速度和内存比有高达10万倍的差距。自2013年春运始,12306的崩溃问题主要集中在&打不开网站&或&订票无法完成&,在&查还有多少余票&和&查已经购买的票&时基本比较流畅。此外,阿里等互联网公司也参与改造了12306的排队系统。
这种改进当然还远远不够,12306依旧拥有臃肿的前端和UI(导致崩溃的部分原因)、不够人性化的购票流程(与各类抢票助手体验相差甚远),而这些长期被诟病的问题却并未得到铁科院的认真解决。如果把这些问题交给&马云&,的确想不出它们依然会成为系统短板的理由。
从纯技术角度再极端一点说,对于一个全年压力集中在几个星期的售票系统而言,赌上几家互联网巨头的资源,不计成本,将全国2369对旅客列车都分别配上单独的处理集群,并部署在不同机房。肯定不会出现崩溃卡顿之类的问题。
不过,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这样的解决方法,真的就能拯救12306吗?
&马云&的办法做到极致,就是让用户原本需要花几小时断断续续刷网站的体验,变成&秒杀&&&没错,假设系统能力变成无限大,足以实时响应春运时最多每天一千万用户的每次鼠标点击,绝不崩溃的后果就是车票瞬间抢空。
要知道,2013年春运出行人数已经达到34亿,而2014年春运铁路运力不过才2.5亿人,而且12306只出售其中一半的票。这个数量级缺口注定导致12306的性能无论优化到何种地步,用户买到票的概率都不会提升,真实需求也得不到满足。不少人看到的,将是一个到达放票时间后,迅速告诉你&没票&的网站。
所以,&马云&能保证12306不崩溃,但&马云&并不能保证让网友坐上回家的火车。
没错,12306崩溃的实质,不单单是网站技术问题,而是供需矛盾并未得到解决。你说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在春运火车票依然被国家和民众视为某种福利的前提下,除了秒杀和排队,真没好办法可以解决了。秒杀起码痛快些,不是吗?
本文来自:静宁网&&转载请标注
2013互联网影视爆发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
2013年,可谓是互联网影视的爆发年,各大视频网站的平台上,各类微电影、网络剧、网络栏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那其背后从业者的情况如何,行业中有哪些角色,盈利模式如何,又有哪些行业新机会,本文分享一些数据,并且逐一分析探讨。&
互联网影视行业与传统影视一样,也存在内容制作方,宣传发行方,播出渠道方三个行业角色,但是每个角色都有一些与传统影视不同的新特性。
内容制作方面,由于制作门槛的降低,让许多人才、资金都流入到互联网影视制作的领域,产生了包括微电影,新媒体电影,系列剧,系列栏目等在内的几类内容。从资本层面讲,内容制作方最主要价值为品牌与艺人,优秀的品牌可以吸引更多广告相关合作;艺人通过新媒体影片走红后,身价也会节节攀升。
目前主流的内容制作方分为三类:具有广告公司背景的制作方主要为商业品牌定制微电影;影视背景的制作方拍摄新媒体电影;深谙网络文化的制作方制作网络系列剧,系列栏目。但是,就其根本,三类内容制作方最终的价值核心点也无非沉淀在艺人与品牌,而版权变的没有那么重要。与传统影视行业不同,互联网影视从业者并不集中分布于北上广,调查中62.77%的互联网影视从业者分散于除北上广以外的其他地区。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互联网影视从业门槛低,分布较为离散的特点。参与调查的影视制作团队中,五人以下规模的团队占到了44.68%,同时较为成熟的团队(20人以上)的比例为12.77%。人数较少的团队构成,机动灵活,作品从立项到拍摄,团队沟通成本更低,更加高效。
互联网影视制作团队的成立时间都相对较短,53.19%的团队成立于一年以内。42.55%的团队每年可以产出3-8部作品,产出8部以上的占30.85%。从从业者来说,整个行业有着爆发式的发展,有从大银幕转战的老团队,也有怀揣电影梦的新兴团队。互联网影视制作成本一般远低于大银幕电影,因此小而新的团队精细化作业,快速高产的贡献影视内容。创作人的社会经历和思维方式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创作类型和内容、风格。年轻化的思维方式,以及创作者的年轻化使得互联网影视多以反映时下年轻人较为关注的热门话题爱情、梦想、青春为主。
播出渠道方面,与电影、电视剧分别依托影院、电视台播放不同的是,互联网影视内容的播出依赖于视频网站。视频网站是人人都可以自发上传的,所以互联网影视内容的播出量不再依赖于院线排片量或者电视台播出时段,而是更多的依赖于网络流量。同时社会化媒体+视频网站的播出结构,让作品对视频网站的依赖程度也并不高,可以说只要你手里有流量,你就是院线,而视频网站仅仅不过是影院罢了,所以好的作品即使不依赖于视频网站的推荐也会有较多的播放量。
说到播出渠道,除了视频网站,百度视频、360影音等流量大户也是非常优质的播出渠道,许多视频网站的流量也来源于此。渠道方由于本身的竞争关系,对内容特别是优秀内容有很大的需求,所以优质内容对渠道来讲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可以争取例如首页推荐等核心资源。同时,渠道方为了差异化竞争,也纷纷在自制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同时,视频网站也在尝试与内容供应方更加多元化的服务,比如贴片广告分成,视频点播付费,联合招商等。但是,贴片广告分成比例很低,一部百万有效播放的视频通过贴片分成,版权方只能分到几千块钱,并不足以支撑视频内容的制作成本;视频点播付费模式目前也还在探索,市场并不成熟,而且通过此方式可以有一定收入的大多是情色相关影片,全网付费推广一个月也不过只能收回不到十万的金额而已;联合招商的模式更多的被用于系列剧的合作,出品方摄制影片,视频网站负责匹配推广资源,两者对作品共同招商。
宣传发行方面,影片要到达观众,宣传发行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宣传发行的重要性并没有被业界所熟知,大部分内容生产者还只是简单的将作品上传到视频网站,而不是选择与成熟的宣传发行方合作,将作品在全线推广。由于目前互联网影视内容生成方分布比较离散,更多的需要网络平台将内容产生者聚集。宣传发行由于门槛较低,许多公司都选择从宣传发行角度切入这个领域。同时,宣传发行领域鱼龙混杂,水准相差巨大。自由流量资源、与播放渠道议价能力、获取宣发项目成本等宣传发行方的核心要素。更加专业,更加成熟的宣发团队会为影片从宣发角度提供意见建议、整套流程化的宣发思路、以及至关重要的流量与推荐位置。
调查数据显示,作品的传播渠道多渠道发行,但仍然以视频网站为主,占总比例40.0%(按照该项百分比除以所有百分比相加所得),余下依次是占25.99%的线下场所、19.49%的社交平台和14.49%的电视台。可见对于部分制作团队而言,通过视频网站传播影视作品,以优质内容获得观众自发的二次传播,依然是最简单的方法。
由于处在行业萌芽期,尚没有形成稳定的利益分配结构,互联网影视行业盈利方式相对比较混乱。内容制作方主要依靠品牌植入、品牌定制收回制作成本,并且产生利润;宣传发行方主要依靠制作方的宣传预算或是播出渠道方的付费分成盈利;渠道方主要依靠贴片广告以及用户付费收入。
由于整条产业链从C端收费模式十分早期,目前行业中主要资金来自B端广告投放。大众日常消费品牌、电影、游戏、互联网公司更加热衷与通过互联网影视的方式展示产品,传播品牌理念。从C端收费方面,虽然各大视频网站通过会员等方式不断做出努力,但是整个模式收入份额并不高。值得一提的是,同样一部视频在三大电信运营商平台的C端点播收入要远高于各大视频网站。
调查数据显示,67.02%制作团队的年营业额在50万元以内,也有3.19%的团队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上。拍摄的资金多来源于品牌广告投入,也有小部分来自项目筹资。大品牌的投资,使得拍摄制作日益完善。这反映出互联网影视对于品牌形象的树立和品牌理念的传播起到有益影响,让大部分品牌热衷于参与到互联网影视中来。品牌广告主涵盖了汽车、饮料、食品、房地产、快消、电子产品、家具、游戏、服装等20余个行业,并且主要集中于食品饮料、汽车、IT产品、家具等行业。其中,食品饮料和汽车分别以13.91%和11.3%成为赞助品牌中的前两名。这一分布趋势,和视频网站的广告分布有着相似之处。影片题材包括剧情片、MV、纪录片、TVC、病毒视频和企业宣传片等多种类型。其中企业宣传片和剧情片所占比例最高,分别占25.62%和23.52%(按照该项百分比除以所有百分比相加所得),其次是MV和纪录片,分别占18.9%和12.6%,呼声甚高的病毒视频只占了5.04%。内容选材上,爱情亲情和励志等情感类题材以46.09%和20.87%占主导地位。对于品牌而言,可以通过励志、温情的故事传递出品牌积极正面的品牌理念和企业精神,完成其商业诉求的表达,获得受众的认可。
回首过去一年,整个互联网影视行业给了我们许多惊喜,无论是作品产生数量,从业人数,资金投入规模都有了一个爆发性增长。涌现出了许多上亿点击的优秀作品,相当于央视的影响覆盖面。在如此高的投入产出比推动下,视频网站,品牌方,风险投资纷纷涌入这个领域。那么这个新的领域,又会有哪些新的机会?
以下是我们认为会涌现出优秀公司的几个方向:
专注产生互联网影视内容的制作公司。产生真正适应互联网用户的影视内容,在作品大量传播的同时,捧红一批基于互联网粉丝的艺人,成为新一代影视公司。
专注互联网影视的投资基金。专注投资新媒体电影、网络剧、系列栏目等,通过短平快的项目投资,以低成本可规模化的方式参与到众多优秀互联网影视项目中,分享项目利润。
服务互联网影视行业的平台型公司。虽不参与到具体项目执行,但是以互联网的方式参与到大量项目的生产过程,提供多样化的&卖水&服务,聚拢行业资源,沉淀价值。
本文来自:静宁网&&转载请标注
P2P网贷为什么会成为风投眼中的香饽饽
&继有利网、点融网、爱投资完成融资之后,人人贷9日宣布融资1.3亿美元。美金的魅力显然盖过了一周内4家P2P陷入提现危机,也盖过了人人贷、拍拍贷等一线平台接二连三遭遇黑客攻击的窘境。这两天不同有媒体朋友问到我同一个问题&&P2P网贷为什么会成为风投眼中的香饽饽?在此一并答复吧。&
首先,从政策层面上看,P2P网贷的监管政策虽然还没有落地,但是从监管层的态度上看,是支持的、是肯定的。2013年8月、10月,央行曾组织过两次较大规模的调研,之后迎来的非但不是政策落地,却是&倒闭潮&,即便形式那么恶劣,监管层也没有像&监管&比特币那样简单明确直接,只是在不同场合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不可以非法集资&、&不可以有资金池&等&底线监管&政策。这种监管,诚然是出于对行业的呵护,为了行业更好、更健康发展。
之所以没有像监管比特币那样&短平快&出台政策,我认为和P2P网贷的存在意义有必然关系:一方面,80%小微企业存在融资难的实际问题,需要民间金融解决,这个数据到底有多大,查询多方资料无果,深圳市政府在2013年中提交给深圳市人大的报告中称:2013年深圳市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是1.5万亿,传统金融机构能够解决8000亿,剩余6000多亿需要走民间渠道,窥一斑而见全豹;其次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理财渠道过于匮乏,即便在&倒闭潮&来临的10月、11月,无准入门槛、无行业准则、无机构监管的&三无网贷&,还是没有停歇疯牛的脚步&&用需求决定论来说就是,大家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P2P网贷恰好是一个有利、有益的补充。
其次,任何投资行为都是趋利的,这几年特别是最近一两年,P2P网贷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传统金融产业。P2P网贷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P2P网贷平台遍地开花。据统计,2013年底,P2P网贷平台接近1000家,而在一年前,活跃平台仅百余家。人人聚财创始合伙人、CEO许建文在跟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汇报工作时候曾表示,如果P2P网贷的相关监管政策一直不出台,以后的境况就是&&有多少家民间小额贷款公司,就会有多少家P2P网贷平台,而迄今为止,民间小贷已经7000多家了。
其二,P2P网贷平台的成交金额。据统计,2012年全国P2P网贷平台成交金额在200亿元左右,而2013年大约在1500亿-1800亿元,增长800%-900%;
其三,P2P网贷的参与人数。一年前,参与P2P网贷理财的人,还在少数,据统计不超过30万人,而在2013年底,这个数字已经早就数百万了。现在,P2P监管政策还没有出台,一旦把P2P行业正规化,可想而知,迎来的将是井喷。
第三,P2P网贷是互联网金融领域最好的切入口。2013年被誉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态势已经引起了各地政府部门、传统金融行业的高度重视,纷纷出台相应扶持政策或成立应战的电商部门,嗅觉灵敏的风投们,怎么介入互联网金融领域呢?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包括第三方支付、虚拟货币、众筹和P2P等,第三方支付已经过了发展的红利期,诚然不适合介入;虚拟货币政策风险过大,也不适合介入;众筹还没有形成气候,而且也十分容易踩踏监管底线;只有P2P,正是时候。
也有不少朋友问我怎么看待2014年的P2P网贷市场,一并说了吧。
P2P网贷,在经历过2013年的野蛮生长和&倒闭潮&之后,2014年会迎来什么样的格局呢?我感觉,以下是大概率事件。
1. 全国范围内P2P网贷平台年度交易总量突破1万亿元;参与用户超过1000万;平台数量超过2000家。
2. 全国性监管政策法规,还不会出台,但是地方性监管政策可能先行出台,个人认为深圳可能首先出台相关监管政策。
3. 2013年&倒闭潮&爆发的时候,不少人认为那些倒闭了的平台不是P2P平台,是伪P2P,2014年,会有一家真正的P2P平台出现危机,然后进一步倒逼尽管政策出台&&绝非危言耸听。
4. 2013年,某某P2P平台拿到融资了是新闻,2014年底,某某P2P平台拟去美国上市才是新闻。
5. 更多的P2P平台会开设独立的资金托管账户。
6. P2P平台推出类似&余额宝&的理财产品。
7. P2P平台营销费用超过10亿元,跑马圈地火并的一年,第一梯队准备上市,第二梯队回归线下,没有第三梯队。
8. 不会出现团购网站当年那种&千团大战&格局,P2P网贷和团购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玩意儿,兼并、收购不大会发生。
9. 平台收益率会进一步下降,平均收益率预期在10-15%之间。
本文来自:静宁网&&转载请标注
这十款概念性实验产品,因何没落?
文/李广密 虎嗅实习生
其兴也勃,其衰也忽。
互联网是对玩票、鬼点子和理想主义式设计产品包容度最高的产业,因为从业者最不缺的就是创意和执行。身逢这个伟大的互联网时代,在日常的工具之外,我们有幸见到过很多了不起的设想,只惊鸿一瞥就让人振奋觉得牛逼闪闪的概念性实验产品。如Google wave想重新定义在线协作工具,豆瓣的阿尔法城是更纯粹意义上的虚拟社区,Medium正在为我们探索媒体的未来&&
但互联网讲究用户(数)为王,维基百科可以靠募捐勉力维持至今,但这些概念性产品如果不能获得用户数(商业回报)就很难活得更好。而这些先行者的尴尬往往在于,即便他们已经是最炫的产品,但对于最爱尝鲜的用户,他们显得还是太过前卫。
本文罗列了十款实验产品,并尝试做简单解析,看他们了不起的牛逼之处在哪,以及被关停或现状黯淡的原因。五款已经关停的产品:Google wave、the Daliy 、DIASPORA、云云搜索、闪聚;五款模式新颖,却没爆红的产品:Medium、豆瓣阿尔法城、C2B、 IFTTT、虾米loop;
个人涉猎有限,难免挂一漏万,求批评指正。
①Google wave( )
Google推出的一款网络交流服务,旨在将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社交网络合并起来,由悉尼分公司开发,可以自动翻译40种语言,提供许多其他的扩展。2009 年 5 月 27 日在 Google I/O 大会上发布,开放注册,2010 年 8 月停止被设为只读,日关停。谷歌类twitter服务google buzz也是类似命运。
创新点:Google Wave 是基于 Web 的通信和协作的效率工具,旨在整合电子邮件、即时通讯、wiki和社交网络服务。2009 年 5 月 27 日在 Google I/O 大会上发布,意在补充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的不足,一切内容都可以通过 Wave 进行共享、交互,并且用户能在所有站点上使用,支持实时搜索、实时文字传输等功能。
运营困境:概念超前幅度较大,未能获得大量用户的关注,功能没超越Gmail、文档,且操作太过复杂。2010年8月被Google宣布放弃,后开源项目 Apache Wave 继续运行,部分功能被整合入谷歌社交产品Google +。
②The daily()
《TheDaily》,2011年1月新闻集团与苹果公司合作开发的iPad付费新闻阅读产品,The Daily有大约10万名注册用户,他们每周支付99美分,或者每年40美元,每天可以下载专为触摸屏创作的内容。到2012年11月,默多克至少已经向The Daily投入了3000万美元,因连续两年亏损,The Daily于日关闭。
创新点:大型新闻集团在新媒体时代的一次勇敢尝试。
运营困境:用户使用成本过于昂贵,与互联网分割,业务模式不明晰,发行渠道过于单一,只关注苹果平台,内容独创性和吸引力不足。
③DIASPORA(2010年10月上线)
一群纽约大学的学生创建,资金来自大众捐赠,目的是建立一起对抗Facebook的社交网站:开源、去中心化、尊重用户隐私。
创新点:由于Facebook的隐私保护政策受到了外界批评,而Diaspora却在隐私保护事宜上予以用户更多选择,专注隐私保护。
运营困境:并没有表现出和Facebook的很大差异,只是简单的在Facebook服务基础上增加隐私改进措施,新来者的商业模式与先入者不存在差异,成为新的行业领袖无异于做春秋大梦,同时需要用户下载安装软件才能使用这一网络。
云云网是第一个社会化搜索引擎,将人与信息结合,为用户提供更精准和个性化的结果。现有产品包括加入社会化因素的网页搜索、实时搜索、图片搜索和手机应用搜索等。云云网技术团队大多来自谷歌系,属于技术实力派。
创新点:随着社交平台的成熟和活跃,社交搜索依托海量的数据和用户,完善的用户账户体系,以及各类植根于社交平台的游戏和应用,社交搜索的潜力和前景不会逊色于传统搜索。
成长困境:虎嗅用户木子海波就曾评价到,云云的社交搜索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数据源的天然缺失:首先市面上的社交产品寥寥可数,其次哪个社交平台也不会把自己的数据给第三方。另一个问题是:网民可能不需要社交搜索。就如同《精益创业》中所说的,做了一个别人不用的产品。
⑤闪聚(2011年11月上线)
闪聚是一款基于地理位置的移动交友应用,通过共同感兴趣的约会帮助咫尺间的陌生人快速结识相聚,主打陌生人交友。
创新点:典型SoLoMo模式(Social、Location、Mobile),也是国内LBS社交应用中最先提出兴趣分类找人的一款,同时这块市场广阔,大有可为。
运营困境: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作为创业公司难以面对巨头竞争,在微信和移动产品同质化的大潮中被淹没,于2012年5月关闭服务。
⑥Medium(2012年8月上线)
Medium 是由Twitter两位联合创始人伊万&威廉姆斯和比兹&斯通创办,是一个基于主题的内容发布平台,该平台会把相似主题的内容以图文专集的形式呈现出,弱化时间顺序强调主题性的浏览。
创新点:Medium核心是做&读推&模式,即由用户先阅读后推荐,让有质量的信息获得更好的交流和展示,该模式被普遍认为是互联网未来主要的模式之一。另外,基于主题的模式,可以直接到一个主题目录下发表文章,先有主题然后才有文章。
虎嗅的同学对这个媒体产品十分看好,就不列困境了。
⑦豆瓣阿尔法城(2011年9月上线)
豆瓣推出的虚拟城市社区,你可以自由选择街道居住、开店,可以漫步街头与人交谈,发现各种有意思的人和事。从最初的三条街道开始,阿尔法城目前一共有18个坊,共126条街道,540家小店,居民68211人,每条街道的设施包括:公告栏、投票、公共讨论区。
创新点:开放式的、生成性的、理想化的社区形式,全新的交互方式,灵活自由又有很强的参与感,创意和噱头都很足,并且可以看到一些和电子商务结合的迹象,一种新的社区形式的探索。
成长困境:虚拟社区国外已有先例,如虚拟城市类互动社区游戏《第二人生》,但这种模式搬到在中国一直搞得不温不火。这款产品并不是从用户需求上出发的,设计风格较小众,内容上没有独特之处,话题贫乏,有价值的东西不多,产品过于复杂,索引低效,对运营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以至于目前阿尔法的访问用户数寥寥无几。
⑧IFTTT(2011年7月上线)
ifttt 是英文 IfThis Then That 的缩写,顾名思义,你可以在ifttt上设定一个条件,让系统为你做出特定的动作。即:若XXX进行YYY行为,执行ZZZ,如:设定ifttt 在天气状况变成下雨时给你发邮件。
创新点:基于任务的条件出发,类似程式语言,全新的网络操作行为。将常用服务中的重要资料,全部发送到一个存储服务(Dropbox,evernote,Gmail),需要用的时候检索起来将非常方便。
运营困境:由于技术度较强而缺乏足够的友好度,有一定使用门槛,留不住用户也很难盈利,同时必须依赖大公司开放网站接口,需要社交账号许可权,存在一定安全风险。
电子商务模式的一种,即消费者对企业(customer to business),拿不久前青橙手机定制案例来说,用户可自行选择手机外观、CPU、前后摄影头、应用软件以及数据线、耳机等一系列配件,还可依据用户要求将其上传的图片、签名等绘制到手机后盖上等一系列过程。
创新点:定制手机的C2B模式的创新点,都围绕彰显个性、渴望表达自我的年轻时尚人群出发,首先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新的价值主张,即&个性化的定制手机&;个性化定制的特性决定了其销售渠道必须通过电子商城的渠道通路。
运营困境:这种模式不仅对工厂生产环节是一个巨大的考验,C2B的流程复杂性需要对全产业链有充分的经验来应对,尤其是青橙定制手机现在的模式,要应对近60万种配置组合,相当于每台手机对应一张生产订单,每一台都要进行单独的生产和管理,这对于厂商压力将无比巨大。
⑩虾米Loop(2011年10月上线)
虾米网推出的音乐社交新产品,中国版的Turntable.fm,用户进入Loop,可以挑选或创建音乐场地听歌曲,也可以抢占DJ台或创建属于自己的音乐房间,在线聊天分享彼此对音乐的感悟,传递自己的音乐态度,找到志同道合的听友!
创新点:中国版Turntable.fm,很好的将社交元素的融入在线音乐,粘合度更高也更好玩,改变了以往的听歌模式,开启音乐分享新模式。
运营困境:音乐版权的问题、观众的消费习惯、不完善的产业链和不合理的分账制度、界面体验效果不佳等问题,都是在线音乐社区共同面对的生存困境。
本文来自:静宁网&&转载请标注
今日嗅评:回家票抢不上,不是技术问题,是思路不对
(图/秋尛秋)
李善友投稿:移动互联网是最大的颠覆性创新者,任正非明白他的敌人是这个时代了吗?真正去理解颠覆性创新,真正去理解这个时代,真正去理解在面临颠覆性创新时所应遵循的那些法则,华为才有可能度过眼前这场危局,但这个可能性几乎为零。
黑暗的公正:从业务方面来讲,作者认为华为没有创新,不做互联网,不让手机独立就会死,这种奇怪的结论在文中没有任何依据来支撑。退一万步说,华为即使不做互联网,不做手机又能如何了?凭着高达30%的全球运营商市场份额,几千亿美元的基础通信市场容量,照样可以活得很潇洒,何来生存危机?
从企业文化角度来讲,一个具有强烈的自我批评精神,一个具有超强执行力,一个具有有效激励制度的公司,又从哪里看出正在走向死亡?就像人一样,有人才华横溢创新意识很强,有人认真执着专注于某个领域,不同方式都可以取得成功,为何非要否定一个来肯定另外一个呢?
公子庆之:在IBM陷入危机的时候,许多外部观察家、投资者,甚至许多内部的高级管理人员,都认为IBM的庞大已经成为一种负担甚至累赘,因此,当时的普遍观点是,IBM需要把主要业务单元进行拆分,分解成为一个个独立的企业,以改变船大难调头的问题。这个观念似乎隐含了这样一种意味,那就是如果继续捆绑在一起,整艘船都要下沉,与其这样不如分散逃生。如果真是这样想的话,那么可见当时许多人心态之悲观。更重要的是,这个分拆的思路之所以得到许多人的认同。
郭士纳并不这么看,他反而认为,规模与广泛的地域本身就是一种优势,它是使IBM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他对于当时IT业价值链分拆的普遍观点进行了更加深入也是更加符合实际的思考。他认为,IT业价值链细分的背后驱动力在于,客户希望把更多的竞争引入进来,从而降低IT系统的整体成本。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客户就愿意或者有能力对自己分散购买的各种设备进行集成整合,自身曾经作为IBM大客户的郭士纳对这一点有很深切体会。
伯通投稿:&马云&能保证12306不崩溃,但&马云&并不能保证让网友坐上回家的火车。&马云&的办法做到极致,就是让用户原本需要花几小时断断续续刷网站的体验。
穿裤子的云:更多的抱怨是被黄牛抢了票,铁道部思路就不对,春运买票不知道先付款,预付款懂吗!退票就扣钱!现在45分钟内不要付钱,黄牛重复抢票,零成本呀!如果每个账号按照预定的票预先交款,抢到了票自动就划账过去,退票就扣钱,黄牛还会抢个成千上万张?预付款铁道部还能再拉长订票的日期,这段时间的利息都可以覆盖你的网站的所有的成本了
Benjamin:交给成熟商业公司来做,当然可以保证网站的稳定和购票公平。起码不会崩溃,也不会被黄牛党攻破,这才是最关键的,没有人指望上网订票一定可以买到票,大家只是期待一个不那么辛苦的排队方式。这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供需问题,这就是领导的思路问题。
刘侠风哥哥投稿:在P2P&倒闭潮&的时候,无准入门槛、无行业准则、无机构监管的&三无网贷&,还是没有停歇疯牛的脚步。用需求决定论来说就是,大家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P2P网贷恰好是一个有利、有益的补充。
Mr_Dawid:1,用需求决定论来说就是,大家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P2P网贷恰好是一个有利、有益的补充。2,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理财渠道过于匮乏。3,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包括第三方支付、虚拟货币、众筹和P2P等。4,P2P平台推出类似&余额宝&的理财产品。
本文来自:静宁网&&转载请标注
2014年地方网站将面临的主要困难
对于地方网站,2014年是一个乱世,是这个领域的春秋时代。春秋未尽,战国未至。
在我们的前天,地方网站是一个首页,在我们的昨天地方网站是一个社区;而今天,我们身边不仅有QQ,还有微博、微信、APP乃至微信衍生的微社区。明天,还会有更多的产品出现。可是未来的地方网站是什么样子,没有人能知道。
在2008年之前,地方网站分不清门户还是垂直;2008年之后,地方网站知道自己的经营必然是门户+垂直;而今天,垂直汽车网站、垂直房地产网站、婚庆类的展会公司、家居类的团购网站、分类信息专业网站、专业团购网站、点评网站&&各类专业网站都开始分化本地化市场,更可怕的是微博、微信正在瓦解本地新闻的价值。
然而在今天,无论出身官媒还是民营的大型地方网站在管理上仍然处于粗放状态,管理水平与房地产或者汽车的垂直网站相比差距不下3年。中级地方网站80%以上不懂得什么是可售卖产品,初级地方网站连基本用户问题都没解决。至于管理和人才问题完全就是通病。
那么,2014年地方网站的核心问题究竟是什么?
我认为,行业的核心问题是以下两个:
& 由渠道去中心化带来的流量危机。
& 由垂直细分行业的竞争带来的收入危机。
首先我们来看这两大问题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渠道去中心化使得早期地方网站对于渠道难以把握。过去你只要做好论坛的内容,将人群引入论坛就可以了。而现在,没有任何一个渠道是决定性的,于是你要接触到你的用户,你必须混迹在QQ群、微信群、微社区乃至鸡肋化的微博。这样一来,地方网站的起步成本以及流量积累的时间都在增加。
建议:早期站抓大放小,必须重视替代论坛的渠道,尤其是QQ群和微信。
对于发展中的中级站,这两大问题可能很痛,也可能不痛不痒,关键要看网站所处地区的发展状况。
发达地区的中级站,虽然尚未直面来自强大专业网站的市场竞争,但是经历过专业服务的市场已经对于服务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渠道的去中心化决定了他们在流量发展和完成商业服务指标方面的运营复杂度大大提高。
落后地区的中级站,偏安一隅,似乎危机尚远。看起来,这些危机仅仅是运营程度复杂了一点,危机仅仅存在于未来而已。不要忘记的是,目前状态仅仅是暂时的。狼,会来的。
1、流量有两个替代物:影响力、数据。影响力是暂时的麻醉剂,数据是立竿见影的替代物。如果流量还差强人意,可以开展数据营销。但是替代物终归是替代物,内容、用户的建设不可以放下。
2、中级站注重业务增长,必须开始销售流程的建设了。
3、要发展必须解决人员问题,人员的关键是中层骨干的培养。没有中层就没有未来,中层的成长需要时间,这是最令人焦虑的战略任务。
只有大站才能真实地了解行业的痛,小站遇到的管理、人才问题大站一样会面对,小站遇不到的行业规律,大站在默默承受着。
民营地方网站面临着这样的一些问题:
1、渠道分化带来的问题:
& 人力成本提升,管理难度加大。
& 大家都有一个疑惑:再过10年,90后还会不会认可现在的地方网站?我们的产品形态究竟要如何变化?如果监测alexa数据,你将会看到作为社区的旗帜的天涯、猫扑都在下滑,在过去3年这种趋势更为明显。某位大佬前几天跟我说:我们维持着流量增长,但那仅仅是城市扩张的人口红利而已。
& 渠道分化还逼迫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转型,在2014年,这方面的竞争压力将会急剧增长。大家去看看2013年传统媒体的财报就知道传统媒体到了不转不行的关键节点了!
2、行业网站和专业网站带来的威胁:
& 精细化运作带来压力,比单纯人员增长带来的管理难度更大。
& 在行业市场的直面竞争,还体现在对人才的争夺上。一方面考验大家对于人才的培养能力,一方面也在快速拉升为人才所付出的经营成本。
不得不提传统媒体的地方网站,除了民营地方网站面对的这些问题以外,他们的压力还要更多。传统媒体的地方网站的尴尬在于:眼前没用户没流量,但是生来似乎就必须是个大站,转型的局势极其紧迫,体制的束缚却一点也没有放松。此外,传统媒体的地方网站作为新媒体的新兵,还要面临斯芬克斯之谜一样的盈利模式难题!
建议大站们必须完成三件事:管理精细化,业务专业化,产品山寨化。
在这样一个地方网站的春秋时代,新的产品形态必然层出无穷。我们期待这样的产品,该产品必然像BBS一样会根植于中国的土壤。自2008年以来地方网站的盈利模式已经暂时不是问题,这使得这个领域的网站形态逐步趋同。2014年我们期待的东西很多,但是可能不会有太多的答案。
本文来自:静宁网&&转载请标注
腾讯重金投“大家”,亏了吗?
文/阳淼 山寨发布会成员
在自媒体勃兴的时代,腾讯大家作为一个坚持以传统媒体方式运营的项目,前不久刚刚庆祝了自己的一岁生日。计划投资数千万、大量作者月稿费收入超过三四万元,作为含着金汤匙出生&大家&,前不久也遭受了质疑。质疑之一,是这笔钱花得是否值得,其论据就是虎嗅等科技博客,用少得多的启动资金就获取了火箭般的规模与速度;质疑之二,是这种方式是否过时,互联网思维已经无远弗届,&圈养&一批作家是否效率太低。
必须说这两种质疑在逻辑上都可以站得住脚,虽然生活中很多事情不能仅由逻辑决定,因为事情的复杂度经常超过简单的三段论。作为启动时即加入大家的科技作者,淼叔把这一年一来的一些观察与资料跟大家分享下,供更多对媒体转型和公司文化战略感兴趣的同学参考借鉴。基本思路是,基础学科属于&无用之用&,必须有力量去扶持其发展,媒体和媒体人与公司的合作方式可以借鉴&大家&模式;商业公司做基础学科项目可以得到什么;引入具备互联网思路的效果评估方式,也应该是大家和类似项目下一步发展的重点。
做大家还是做虎嗅
腾讯大家第一阶段为时三年,首年投入即接近2000万。从资金量上说,这已经远远超过了虎嗅获得的首轮投资。淼叔从内部得到的数据是,大家现在日UV(浏览用户量)在100万左右,而alexa显示的虎嗅日访问独立IP在70万左右。这个数据不算靠谱,仅做参考。数据上二者基本在一个量级。而在文章转发量、引发新闻效应、高层回应等方面,虎嗅要占据明显的优势。这也是主张&投大家不如投虎嗅&那部分论点的主要依据。
但这种比较显然并不公平。虎嗅是一个媒体项目,大家则更侧重在文化产品(虽然我也接到过大家编辑的电话约写科技时评,说明他们也有做媒体化运营的尝试)。媒体的生命是即时的注意力资源,文化项目则更侧重延续、积累与学术推演。单纯以出镜率和短期影响力比较二者,并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
从大家的作者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如刘柠、老冰(俞天任)等潜心于日本研究的学者,莫之许、黄章晋等社会、历史研究者,成庆、云也退、周筠等文化研究学者;我这里特意没有列举茅于轼、蒋方舟、秦晖等业已为人所熟知的著名作者,正是为了说明,&大家&在挖掘那些优秀而不够知名的学者方面不遗余力,他们并非为了找一些名人大师来装点门面,而真正出于搜集汉语文化圈杰出的头脑而努力。但这反过来也会使大家面临声势不够响亮、名人发声不够密集的情况,会被一些不够了解情况的人认为虚掷资金、大而无当。
自大家上线一年以来,上述作者和其他名家、作者贡献出了一批质量精良的文章。在当时媒体衰落、言论趋紧的氛围下,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本来是没有办法凭写字获得收入的,而腾讯以其在舆论产品运营方面的丰富经验(网络媒体的同行应该理解我的所指)和雄厚的资金,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这批作者。
腾讯网副总编李方也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他希望以此来改进中国人的写作与思维方式。无论是作者阵容还是最终目标,都决定了大家将是一个持久、长期见功的项目。而从保存、挖掘或发展了上述这些优秀的思想者与研究者这个角度来说,大家的社会效益是货币无法估量的。
大家给腾讯带来足够的商业回报了吗?这个问题很简单,没有。大家首年支出近2000万,目前页面上一个广告都没有,也没见到任何线下商业活动。大家项目的账面收入,我估计是0元。
但是,从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到,片面地用短期商业回报来分析&大家&,与这个项目的特性本身是背道而驰的。文化项目在启动之后,没个三年五年很难做出个模样。用这个标准看,大家在一年内达到的作者品质、规模和产出速率,已经算是不俗的进展。而腾讯公司近年来在文化环境塑造上的努力,本身也具有相当程度的公益色彩:耗费巨资打造文化内刊《腾云》,邀请KK等行业布道师来华,都是为了从文化层面上营造更鼓励创新、更鼓励独立思考的氛围。
在这种前提下,分析&大家&商业前景的标的,并非一定是盈利,因为它本身并不是完全的商业项目。淼叔个人认为,&大家&的远期目标设定为盈亏持平甚至微亏,应该是更符合其实质的目标,而从它巨大的文化外溢效应来看,这也是商业公司所能承受的投入。
大家有哪些可能的商业化前景呢?
用目前比较流行的用户群分析法和产业链分析法,我们可以得到大家项目的两项商业价值。首先,&大家&的读者,是中国媒体用户中最高端的一群用户,因为其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社会内容,自然而然会起到用户筛选的作用,这一点不用太多篇幅论证。上文提及,大家的读者用户约有100万,而腾讯副总裁、腾讯网总经理孙忠怀曾经在内部会议上说,&大家&聚集的这些高素质用户,就是整个项目为腾讯做出的贡献。自从去年盛大游戏的张向东用了&洗用户&一词之后,这个原来略带贬义的词语就成为了用户群筛选和精准定位的代名词,而大家这一年的最大贡献,也是&洗&出了100万高素质的用户。由于QQ号码的优势,这100万用户对腾讯来说,是具体而精确的。这就好像刘慈欣在小说《朝闻道》中写的那样,外星人如何判断猿猴们进化出智慧?从它开始仰望星空的那一刻算起。&大家&的作用,就是使更多的用户摆脱蒙昧,成为那群仰望星空的猴子。
而从产业链上来说,淼叔一直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媒体行业不挣钱,但它是人类消费行为的上游,起到价值观塑造和行为影响的作用,所以未来的商业公司会天然有动力支持媒体。用这个分析方式来看,文化行业又是媒体行业的上游,从更底层、更基础的层次上,对商业社会提供支撑。举一个行业内的现状就可以知道,以前,媒体记者在采写新闻时,经常寻觅某个领域的专家而不得,造成最后的新闻枯燥、解读错位。&大家&聚集、呈现了雄厚的社会科学专业人群,反过来为媒体提供了优质的内容保障。腾讯网的一些王牌栏目例如&今日话题&的迅速崛起,与这种重视文化积累的投入不无关系。
在更直接的方面,&大家&可以与另一个文化项目百度百家类似,启动自己的广告投入。腾讯的智能广告系统广点通最近势头很猛,与&洗用户&相结合起来,可以提供高度精准的广告(当然说实在的精准程度也就那样,这是技术限制,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并且,移动互联网时代,对用户个体的精确定位将是广告投放的更大优势。
当然,即使这样,大家的广告收入目前来看也是有其天花板的。从去年三季报看,百度广告收入88亿,腾讯广告收入13亿,是百度的六分之一到七分之一之间。这就是&大家&的广告总收入上限。
并且从大家&高端内容&的定位来看,即使加入广告激励,也应该不会让它成为主流收入模式。单纯的流量变现激励,很容易驱动作者去迎合读者、制造热点,甚至使用标题党、擦边图片等手段,重新走上微博草根大V的老路。在流量之外,以专业编辑确定的稿费标准,将成为制衡这一副作用的手段,也是目前人工相对于机器筛选内容的优势之一。
互联网应该给&大家&带来怎样的改变
前两部分看上去都是给&大家&辩解的,作为一个初始入驻的作者,淼叔可能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和观察资源,所以会先分析一些流传较广的误读之处。这部分就谈谈大家的不足。
大家的出现,把以前传统媒体上的精英作者基本上是席卷一空,因为稿酬和展现平台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反过来说,&大家&的运营方式也仍然没有脱出传统媒体的窠臼,仍然是作者写、读者看这种单向方式&&不要说有评论就是有互动,&大家&作者有多少人精心维护自己的评论,当局者清。更何况就算精心维护了,这种博客式的互动也是浅层次的。
额外说一句,即使用传统媒体方式运营,&大家&也已经做到了极致。他们的编辑24小时倒班在线,保证稿件投出后2小时内有响应,这已经比以前最快的报纸、门户都要快上三分之二的时间了;而对内容的原样不删改,更是纸媒体望尘莫及的优势。
但是这种极致并不是媒体项目的极致。在过去一年的自媒体风暴中,有大量写作者已经逐步建立起了自己创作、自己运营、自己聚集特定粉丝群体的流程。这让写作者摆脱了单纯依靠稿费收入的模式,转而像演艺明星一样,以&才能变现&来立体化自己的收入。而在&大家&上面,却有一个与此相反的例子:著名说书艺人单田芳的第一篇文章达到了3000万流量,而他获得的仅仅是稿费&&这对腾讯来说是纯支出。
而如果腾讯代理了单田芳的演出、音像制品和广告代言呢?如果说是单田芳作为成名艺人,已经有了自己成熟的商业体系,腾讯无法插入的话,那在第一部分列举的大量有才华而不著名的作者,应该由腾讯来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例如在历史方面有优秀积累并拥有一群铁杆粉丝的黄章晋,自己创业做了精品阅读项目&大象公会&;而腾讯本来是可以孵化出更多此类项目的。
自媒体出现的最大意义,就是上面说的&立体化&收入。而让一个作家在&写稿机器&的层面上得到飞跃,拥有个人品牌、个人粉丝群和立体化的商业可能,是&大家&可以探索的方向,也与其初衷有更多吻合的地方。反过来说,这是大家目前的不足。
另一方面的不足,则是内容的零碎化。由于一开始以专栏方式运营,因此这导致大家的很多内容仍然偏于时政评论或碎片化挖掘,成体系的内容仍然偏少。媒体行业内人都知道,再好的专栏作家,写两年也就废了,因为输出大于积累;大家部分作家的&水化&现象,也与这个规律相关。要克服这个现状,除了依据点击量和索引、引用数来重新确立稿费标准外,鼓励作者进行系统的文化探索与写作,在后期出版、专利等领域进行挖掘,也应当成为大家的远期目标。毕竟,做成一个巨型专栏,是没多大意思的;高投入下的内容产生长远的效果,甚至能够积淀为经典书籍和真知灼见,才真正算达到了&大家&的初衷。
本文来自:静宁网&&转载请标注
UC总裁何小鹏:移动互联网第三次创业窗口在于“建立连接”
本文是UC优视总裁何小鹏10日在极客公园大会上的演讲。 &
移动互联网的概念是最近几年才成型的,但其实在中国这个行业的第一次创业窗口期从2004年左右就开始了,一直到2009年为止这段时间内,大部分的手机平台是JAVA或者塞班平台,移动互联网公司做的是以网页为基础的创业。&
第二次创业的窗口期则正式宣告&移动互联网&概念的成型,标志形态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Apps&,具体时期就是2009年到2013年这段时间,整体成熟的速度要第一次创业潮要快得多,涌现了很多好产品。
第三次创业窗口期从现在已经开始了,关键词就是&连接&。各种行业将与移动互联网结合带来大量的新机遇,例如金融、零售、教育、餐饮、医疗等,这与过去的互联网是完全不同的维度,必须思考如何重新这种新型互联网的&连接&。相信新的移动互联网创业窗口期才是互联网真正春天的开始。
我认为创业者或企业重建连接的核心有两点:1、重建与人的新连接;2、重建与自身产品的新连接。
首先是与人的连接。
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属性与PC互联网时期是完全不同的,主要有3个特征:粉丝用户、永远在线、关注服务。
过去,许多互联网企业动辄就对外宣传自家产品有多少的下载量和激活量。以现在的视角来看,这些都没有意义。更核心要抓住粉丝用户,看多少人用过你的产品之后,还能够沉淀留存下来,每天的日活跃和使用频度是多少,能否形成口碑带动新用户,甚至反哺企业方,影响产品的具体细节。
用户群在今天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从一二线城市变成三四线城市用户,从过去的未成年用户到现在的成年用户(典型比如腾讯的用户),此时用户的价值也正在变化。以前我们去分辨一个未知东西好坏的时候,最可能接受什么思想?第一,明星;第二,主流媒体。而今天很多人的思想形态已经发生了变化,媒体跟明星还是会影响相当部分的用户,但是它已经不是全部,很多的人更相信自己的眼光,更相信朋友的推荐。这种用户的形态导致了整个产品,整个模式的变化,企业都要去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其核心就是培养粉丝用户,并借助他们的力量将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目前UC内部提出的一个产品运作模式叫做&C2B&。此前的互联网产品经理,自己进行用户调研、分析竞争对手、观察行业和产品数据的变化,以此为依据控制产品流程。但在新模式下,我们更多的要考虑来自于最终的用户,让他的想法很快能够变成产品,形成一种强交互的关系,这样他才能真正成为你的粉丝。
此外,移动终端大范围普及,永远在线将成为用户的一种固定属性,与企业的产品永远在产生通信和交互,包括手机、平板、PC、TV等各种设备一刻不停地不停分摊用户的注意力。对于企业方来说,产品设计将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思考维度。如果你现在创业还说&做了一个不错的App&,而不去考虑与其他设备平台间以及云端的互动,这条路一定不好走,因为用户对于连接的需求已经从PC互联网时期的数小时转变为24小时。
两年前,UC就意识到跨屏互动的趋势,并发布了手机和平板上的浏览器,今年我们将会更进一步,推出PC及TV端的产品。
第三个与用户相关的变化点是&关注服务&。此前企业一个很典型的特征就是:卖完产品,这个项目就结束了&&即使后面还有服务,但其根本目的其实是为了下一次的销售。而在新的创业期内,产品销售出去可能只是整个项目开始的第一步,此后的活跃度、使用频度、留存率才是真正的挑战,取决于你能够提供多好的服务。因此,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将思维方式从销售型导向转变为服务型导向,是一个巨大、但又不得不去面对的挑战。
企业还要考虑重建与自身产品、模式的连接。
在连接的这一端,同样要关注3个新特征:混搭状态、有爱、新商业模式。
新时期对于企业来说,混搭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例如,地域上的混搭,各种互联网产品和服务正在从一二线城市走向三四五线城市,从中国市场走向全球市场;线上与线下的混搭,这个说得非常多,也就是O2O的概念;还有产品形态的混搭,例如App和Web的形式,根据用户需求度和习惯的不同进行针对性的服务推送。
平台和用户属性的多样化决定了企业必须针对自身的优势和能力,思考产品方面可行的混搭方式,这比之前单纯做手机上的App难度大不少。
&有爱&的特征比较好理解。当你的客户从销售对象转变为服务对象时,你希望用户能在使用的时候告诉别人:这个东西挺好,建议你使用。那么首先你必须要对自己的产品有爱,对自己的员工有爱,对自己的用户有爱。
这是一个层层关联的体系,如果企业对员工&无爱&,处处克扣他们的待遇和福利,员工就不可能对产品和用户有爱,反之用户就不会有好脸色。有爱的情况下才会有细节,才能将产品做到极致。如何判断是不是有爱?就是看员工会不会向他们的朋友、家人推荐产品,如果没有,那么一定是你的公司管理体制出了问题,缺爱,需要改进。
最后是新的商业模式。新时期用户在变化,营销在变化,渠道也在变化,所以商业模式也必须有变化。反过来说,如果你想颠覆一家已经做得相当不错的企业,就可以借力打力,做一些他能看到,但又不敢做的事情。
例如新进来做硬件的,说我要让利用户,卖一个亏100块钱,但在后续的配件和服务上赚回来150块钱,这就够了。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核心点是想强调的是一定要开始思考新的商业模式。
以上,就是我对第三次移动互联网创业窗口期,重建连接的一些解读。
可以预见的是,这个新时期,无论是传统企业、PC互联网企业,甚至第二个窗口期内起步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和创业者,都面临着变革的挑战。但这同时又是很好的机会,如果能够顺利地重建连接,就有可能把现在的产品从单纯的信息娱乐,转变为变成涉猎更广阔的生活产品,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本文来自:静宁网&&转载请标注
我见:易信要这样挑战微信才靠谱
虎嗅注:作者之前写了《》,反响不错,应读者要求写来关于易信发展的&靠谱文&。如果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微信还是会被大家看好,短期不会遇到太大的挑战。但如文中所说&它们都不应设想在成熟市场中以延续性式创新的方法取胜&,所以未来的发展可能更需要我们的大胆假设和想像。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发展道路和总战略。其背后的本质是寻找对手薄弱的地方,建立根据地,逐步渗透演化,最终夺取胜利。很显然,互联网背景下易信并未真正领悟这条革命经验的真谛。&
一、易信竞争战略之误
从可以收集到的公开资料可以清晰地看出易信预设的竞争战略。
产品定位:面向年轻群体和女性群体的社交通讯。
应用策略:借助运营商优势,以免费开放、渠道策略吸引用户。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早在八十年代便提出了企业竞争的三大基本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业务集聚。从表面上来看易信采用了一个教科书式的竞争战略,它完整地涵盖了三大基本战略。
成本领先:送流量、免费电话、免费短信。
差异化:高清语音、语音留言、免费表情。
业务集聚:第一阶段聚焦年轻群体和女性群体。
易信的设想是通过产品的差异化功能迅速占领细分用户群体,基于此再逐步渗透其它群体。但是它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它所定位的细分群体并非封闭孤立于其它群体存在,网络效应的魔咒注定它的战略难以执行,具体解释如下。
易信入场时间是日,彼时腾讯微信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6亿,国内用户大概是5亿,每日活跃用户1亿。假设一个完整的关系链中有10人,其中7人被易信的用户细分策略命中,另外3人为微信用户且不被易信的用户细分策略命中。易信对这些人意义分别如下。
未命中的3人:选择易信只会让他们背负不使用微信的转换成本而不会得到任何收益(因为易信提供的核心功能与微信一样)。
命中的7人:不完整的关系链的使用场景有限,集体博弈的选择下关系链的活跃程度会很低,如此这般雪球缺少滚动下去的动力。
网络效应中价值取决于网络中的人,没有足够的人的网络就如同没有&皮&(价值基础),在此前提下的差异化的功能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二、重塑易信
重塑易信首先从分析中国电信和网易这两位难兄难弟的核心竞争力开始。
中国电信:中国主体电信企业和最大的基础网络运营商,拥有世界第一大固定电话网络,覆盖全国城乡,通达世界各地,成员单位包括遍布全国的31个省级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经营电信业务。
网易:四大门户之一,提供网络游戏、电子邮件、新闻、博客、搜索引擎、论坛、虚拟社区等服务。其中2012年全年收入84亿元,在线游戏占比86.9%,邮箱及无线增值服务占比2.9% 。其中截至2013年Q2,网易邮箱总有效用户数超过5.7亿,网易企业邮箱企业客户数量已经超过16万家。
网络效应背景下,易信的竞争战略核心应该是找到一个关系链及使用情境相对封闭的细分群体,围绕这个群体设计产品功能,然后以这个群体为据点逐步渗透扩展到其他场景。回望PC即时通讯时代MSN与QQ的分庭抗礼,所以我们姑且大胆地将细分群体确定为职场用户,同时为了充分满足易信的发展想象空间,即将延伸领域确定为生活领域。如此我们的总体设计如下。
产品价值主张:work life balance(取自曾经IBM提倡的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工作理念,用中文来解释可认为是&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其中的&工作&并不局限于职场生活,可扩展至&事业&范畴,比如学生的在校生活,NGO志愿者的工作等。
具体使用:为体现&Balance&的核心理念,产品分为两个模式&&工作、生活,两个模式下的关系链和功能相对独立,可根据设定的时间自动切换状态。具体来说就是当你在周一到周五10:00-18:00自动进入工作状态,其间生活状态下的信息提醒就像微信下的订阅号折叠进行显示;工作时间之外系统自动进入生活模式,工作模式下的信息提醒同理。
这样我们便可以设想下产品可能的应用场景。
商务关系拓展:很多情况下微信相对私人化,商务活动中的客户并不愿意在初次见面下与你互加微信,易信相对可以解决这种顾虑,在互加易信后,客户可通过易信收取下载公司相关资料、了解项目进度、即时交流。
名片存取:有别于微信&扫一扫&,提供通过相机对名片拍摄后自动存入通讯录,加入关系链中。
公司内部交流:创建活动,相应公司群组内人员接收提醒,创建日程内部协作,团队语音远程交流&&
云笔记:接入网易的有道云笔记,作为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工具。
签到:无需传统打卡环节,根据GPS到公司即可签到。
邮件:这个易信已经为企业邮箱用户提供,相信这个是很多用户使用易信的主要理由。
调戏同事:事实上最可能的应用场景在于调戏领导来发泄,怎么调戏?可以想象&会说话的汤姆猫&如何在领导头像中上演。
企业采购:开放接口接入各大B2C电商平台,员工通过易信购买商品自动开取企业发票,自动计入报销系统。
购买机票:购买机票后自动列入行程。
职业培训:员工通过易信接受企业购买的在线教育课程。
微信的野心在于企图覆盖所有的生活场景,易信要想后来居上必须细分生活场景重点突破,占领根据地,逐步渗透。
公共服务:中国电信作为国内央企之一,在国内有着相当好的政府关系,也主导了许多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其中一大部分就是对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如医保、社保、公积金、住房等等,这些都是大众用户的刚需,将此导入易信中毫无疑问可以吸引许多用户。
本地生活:企业网点&覆盖全国城乡&,你明白这是什么概念,这代表易信有着发展本地生活的天然优势,由各个网点派出代表与生活圈中的商户签订协议,接入易信生活公众账号,用户通过易信拨打商户的电话免费,这下土豪电信承诺的免费通话服务自然有了用武之地。在此基础上选择细分生活场景逐步渗透,万亿元的O2O市场规模相信能够满足两位难兄难弟的胃口吧。
发现精彩生活:核心在于帮助特定职业背景下的人突破生活模式的桎梏,去发现同职业或者不同职业背景的人的不同寻常的生活,此功能可考虑初期导入类似于蚂蜂窝这样的社群活动。以此为基础可以发展基于兴趣的社群。
即时通讯:事实上产品的演化过程中必然能找到面向生活某种情境的即时通讯需求。
三、演化路径
微信从&可以免费发短信的即时通讯工具&到今天的&一个生活方式&,是自然演化而来,张小龙也曾说&互联网产品不存在我们能做一个计划,做到半年或者一年之后,我们要做什么&。揠苗助长的产品只能昙花一现,演化来的产品才会有生命力&&
作为从&工作&领域切入的重塑后的易信其最可能辐射的人群即在校大学生及求职者,产品可以通过企业易信中HR的账号对外留出交互接口,大学生现场求职时可通过扫描二维码直接提交简历,易信中可围绕职场开设群组&&是不是有发展成Linkedin的潜质呢?
四、创新者的窘境
&创新者窘境&的魔咒一次次发生在大公司身上,在这场挑战微信的战役中阿里巴巴、网易也不例外,制定战略者的判断没有错,这个市场够大,足以容得下来往、易信或者更多的参与者,只是它们都不应企图在成熟市场中以延续性式创新的方式取胜。
本文来自:静宁网&&转载请标注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敬亭是不是魏晨粉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