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防空演练讲话的时候一般都是往空旷的地方跑,比如广场,操场,而不是地下车库之类的场所。

404 Not Found
The requested URL /view//id_XMjQyNjcz.html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景观——行为心理”关系作为整体加以研究
时间: 16:53:35
南京林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行为心理学应用的研究 姓名:李理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设计艺术学 指导教师:尹安石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大学的规模不断扩大,校园环境景观建设 作为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新课题得到普遍关注。但设计中多遵从城市公共绿地景观空间的一般原则,缺少“量体裁衣”的精神。本文主要从大学校园环境的特定使用群体——高校师生的角度来分析校园景观设计,把“环境景观——行为心理”关系作为整体加以研究, 并强调其交互作用的性质。 文章在概述了有关行为心理学和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上,对不同层 次、不同功能的校园景观空间中,人和环境的互动状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包括了师生在校 园环境中的行为心理需求和校园物质环境对人们不同层次需求的提供。从而提出了满足使 用者行为心理需求的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模式,建设促进师生交往、具有情感归属的可 意象大学校园。并通过良好的校园环境,支持、满足正当的行为需求,陶冶情操,遏制不 良行为的发生,促进人性化的、安全校园的形成。 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人和环境的和谐共处都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在现实生活 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带着一定的偏见去观察、解释客观世界,每个人所感受到的世界都 是其中的局部而非全局。这也就要求我们环境景观设计者,要更多地感受生活环境,要有 一种主人翁的心态,以换位思考的态度,关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体验。满足使用者的 需求,才是环境景观设计的真正意义。 关键词: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行为心理、交往空间、环境认知&&&&AbstractIn knowledge-based economy era,with more attention offocusedoneducation and the scaleas ahi班institutionsexpanded,sightconstructionfor campus environmentnewsubjectinsight design field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But in the process ofdesigning,the spirit of “acting according to actual circumstances”is running short while city parkzoneis taken asarule.nlispaper is to study campus sight by taking environment、behaviorand psycbologyas awhole and emphasize its nature interaction from the view of teachersusersandstudents-tlle leadingincampus. andcollegeTh。paper when generalizing behavior&psychicssightdesign theoriesasand fimctions analyzes the campus sight spac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arrangement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well asenvironment,including the behavior and psychology for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ampus and its material environment for different demands ofdifferent above—mentioned phenomenon,this paper presents campus environment people.Basedman andondesign pattem in hope that it whichcanmeet the users’psychology demandandbuildacampus inbelongingcallcommunications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gets smoothly and favorable campussensibilitycomes its way.Additionally,withfulfilled,disposition wiU beenvironment,legitimate deportmentinto being.neverbecultivatedandbad behavior get prevented.In thisway,ahumanization and safecampus environment wiU comebetween humananHarmonious co-existand environment ispast throughout exist and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Asindividual.we often observe this world with bias.So theworld we know is very limited.In thispoint.environmentdesigners should payattentiontobehavior andpsychology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 in the position ofessenceusers andmeet theirdemand.That is the veryofenvironment sight。 andKeywords:Campus,LandscapeEnvironmem CognitiveArchitecture,BehaviorPsychology,IIlteraction,&&&&本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本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本人独立完成。 文中所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均已注明出处。对本论文研究有所帮助的 人士在致谢中均已说明。 基于本学位论文研究所获得的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属于南京林 业大学。对本学位论文,南京林业大学有权进行交流、公开和使用。研究生签名导师签名日期:1/1九,7、占、21”Lf概产&&&&致谢本文从撰写到成文都是在导师尹安石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尹老师不厌其烦地 进行指导、协助我多次修改,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三年来,作者在求知道路上取得的 成绩,无不倾注着导师大量的心血;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博大的胸襟、诲人不倦的精神 和为人师表的高尚品格,使学生终身受益并铭记于心。在此,特对尹安石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感谢丁山、张耀、卢建国、马有基等老师在百忙中对论文工作的关心,使论文 得以进一步完善。感谢南京林业大学基建处及图书馆的老师,在论文资料的收集、查阅过 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 此外,也感谢黄滢师姐及吴智萤、曹琴、沈洁、朱润、朱烈强等同学在论文写作过程 中的理解和帮助,三年来与各位同学在学习中互相交流、相互鼓励,使本人受益匪浅。并 感谢好友吴泳及参与问卷调查的所有同学对我的支持和帮助。 最后,感谢父母在精神上、经济上、生活上等各方面的无私支持,使我三年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值此论文完成之际,本人谨向以上良师益友,评阅论文的专家老师,以及对本研究提供了无私帮助而又无法一一列举的挚朋好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作者:李理 2007年6月予南京&&&&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行为心理学应用的研究我认为关注校园环境,最重要的是关注校园生态,即人的体验和心理变化。 我们塑造了环境,环境也塑造了我们。——题记绪论1、问题的提出人们对环境景观的创造与追求由来已久,从古代新巴比伦王国的“空中花园”,到中 国江南的私家园林;从奥姆斯特丹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到霍德华的“花园城市”理论, 都是人类文化与城市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与景观的不同理解与营造。人们对环境景观创造的 要求来自于人与自然共生的概念,同时也来自于人们对舒适与美的追求。古代传统的环境 景观的创造,服务对象大多是社会的权利阶层和贵族,而当今环境景观的创造不为君主而 设计,也不为市长们所设计,而是为普普通通的市民设计,强调为大多数人服务,注重人性化与生态观。这同时也是经历了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之后景观设计发展的必然结果。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与人才的竞争将是新世纪最有力的武器,因此世界 各国都把教育放在了首要的位置。我国高校领域在上个世纪落实了“211工程”的基础上, 从1999年起,全国高等院校开始普遍扩招,老校区环境建设面临窘境,为缓解这种压力, 许多高校投资建设新校区,校园建设迅猛发展。“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成为景观专业的重 要研究课题。 但随着近年来,大学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高校离开原来的环境异地重建,立志要大 展宏图,越来越多的高校也从此失去了历史文化的根基。很多新建成的校园往往只是“看 上去很美”,却普遍缺乏生桃和活力,大片的广场绿地成为摆设,几乎没有入愿意在其中 驻留、活动。面对不同的大学,我们的方案却缺乏变化,模式化的设计语言忽略了不同人 群的不同行为心理需求,导致了校园环境景观单一、粗陋。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不仅在塑造大学的良好形象方面,还在形成大学生的完美人 格,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内和国外的校园建设, 随着历史进步、社会发展、文化变更,不断的改变着自己的形象。在校园规划形态、校园 建筑风格方面的理论研究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但是,专门针对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行为 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还显得薄弱,没有形成自己的完整体系,许多内容较为零散。 作为在国家扩招政策实施后进入高校,并在大学校园中生活七年的一名普通学生,对 近几年国内高校环境景观的建设实践有着最直接的体验,于是思考应该把自己所看到的目 前高校环境景观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剖析,把环境行为心理学的知识运用于设计 中,针对高校的特定人群,建设具有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景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 彼此之间的随意交流和谈话……&&&&2、研究的背景环境行为心理学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个世纪初,但真正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是从上个世纪 40年代末开始。菲斯廷格、沙克特与巴克(Festinger,chachterandBack,1950)在群体行为的传统社会心理研究中发现,物质环境的布置对人具有明显的影响,这一研究被广 泛公认为关于环境对人类行为影响方面研究的起点。60年代是建筑环境心理学发展的萌 芽时期,70年代形成高潮。1968年美国成立了环境设计研究协会,同时创立了《环境与 行为》杂志,是第一份以环境与行为为主体的专业杂志。今天,环境行为心理研究已经在国际上受到了很好的重视。我国接触环境行为心理学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渐从国外引入。但在我国, 关于环境行为心理学的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只要有人存在的环境,就存在环境行为心 理问题,在一些古典建筑和园林设计中,也存在很成功的环境行为心理处理先例。但是, 这些成功的经验只存在于个别人或个别工程的实践中,还没有作为--1’7学科去有意识的研究总结。1993年7月我国举办了首届“建筑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提出了“关于促进建筑环境心理学科发展的倡议书”可见我国也开始重视环境行为心理的课题了。但是这方面的论文和专著发表的还很少。欧美高校的建设主要分两种,一种就是精英学校,即常春藤式的百年老校,如哈佛大 学、耶鲁大学等。这些校园的布局往往是工整的,中间有林荫道、喷泉、花坛,非常对称, 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还有一种就是新旧穿插进行建设的学校,如麻省理工学院,老校区 是古典主义风格,新校区中先锋派设计师的异型建筑和活泼的校园布局让学校的景观发生 了变化。但是在欧美,整个校园重新规划的并不多。他们在设计中重视文脉延续、人文关怀,重视环境和人的行为心理的关系。 我国的校园环境景观规划起步很晚,系统的来考虑一个校园的景观设计,无论从研究的范围、目的,还是从研究方法上都没有很好的范例。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大学校园多采用古典园林或自然风景秀丽的场所为基址,校园景观的基本要素都遵循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形势。大规模进行校园建设是近十几年的事情,高校发展呈现以下几种态势:①规模越来 越大(占地面积、招生人数都在大幅度增加);②综合性越来越强(学科种类的增加);③ 生源性质越来越复杂(配合不同的教学目的,招生的类型、地域都在扩大)。这几种态势 的发展,使得目前高校的择址另建和改扩建工作层出不穷,并且还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环境景观设计作为校园整体规划的重要一环面被重视。 但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景观和人的互动并没有很好的实现,没有将景观作为一种资 源针对不同尺度、不同对象进行有效的调配组合。模式化环境景观设计导致了非人性化校 园环境景观的出现,对高校特定人群的行为心理特性缺少重视,把环境行为心理学和高校 环境景观设计相结合的理论研究也比较少。 在理论著作方面,关于建筑与行为心理的著作较多,校园环境设计方面也有较系统的 论述,但专门针对校园环境景观中行为心理方面的研究很少,其内容大多穿插于校园规划理论的论述之中。3、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2&&&&我们作为新生代的景观设计工作者应该关注高校环境景观建设出现的问题,关注行为 心理学在高校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关注人性化的校园环境景观的营造。鉴于目前国内 对于高校环境景观设计中行为心理学的系统化研究尚少的情况下,希望通过本课题的探讨,探求大学校园的环境——行为心理模式,营造人和景观具有良性互动的空间场所,形成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行为心理学方面的系统理论,对正在进行中的大学校园环境景 观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通过对课题的分析和理解,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学、 行为学、教育学、人类学、生态学、景观学等多方面的理论,以营造具有人文关怀的大学 校园环境景观,探求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的理想行为心理模式为目标,从整体出发, 利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科学的调研,观察、记录不同性质、不同地域的新老校区中,人和 已建校园环境景观的互动情况,并把反馈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做出具有实用价值的论述。 针对具有人文关怀的大学校园环境景观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在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 相互渗透中,获得人和景观的最优化互动,尊重景观的历史延续、生态保护,探求大学校 园环境景观设计中的理想行为心理模式。4、研究的思路文章在绪论部分提出问题,并分为五章进行论述。 第一章是关于行为心理学的基础理论部分,包括了相关概念、学科发展及几个重要理 论点的叙述,为用行为心理学的知识指导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做了理论铺垫。第二章是大学 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综述,分析了影响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因素及大学校园环境景观 的构成要素。第三章对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校园空间环境中,使用者的行为心理和环境 景观的交互作用进行了具体分析。从而也推导出了第四章,对于满足行为心理需求的大学 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模式的探求。提出了可意象的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促进交往的校园环境 景观设计、有利于情感归属的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和满足师生学习生活安全需要的校园环境 景观设计四种模式语言。在最后一章中,通过对南京林业大学校园认知地图、评价地图的分析,总结了学校现有环境景观对师生行为心理的满足状况,并对学校今后的规划提出了 意见和建议。整篇文章强调了对校园环境中使用者的行为心理和物质环境提供的关注,从使用者的 角度分析设计,呼吁促进师生交往的、人性化的校园景观空间的形成。&&&&第一章理论基础——环境行为心理学的研究1.1相关概念 1.1.1环境环境可以说就是围绕着某种物体,并对这物体的行为产生某些影响的外界事物阍。不 同的学科对于环境有不同的定义。我们一般以人为考察对象,将人类以外的~切自然和社 会的事物都看作环境因素。环境至少应包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四维要素【51。1.1.2心理人的心理或意识是指人们心中的思想感情,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情感、意志、能力、性格等心理现象的总和,可分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简单的说, 就是人们心理的想法,包括感觉和情绪。人的心理活动极其隐蔽且复杂,用科学的方法来 研究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是心理学的任务。在高强度竞争的现代社会中,心理健康已成 为我们对人们评价的重要准则。生态学的兴起,人性化的研究,也使人们越来越关注入的“心理变化”。1.1.3行为行为是人的心理反应,行动的目的和动机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行为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综合性学科,重点研究和探讨在社会环境中人类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及行为规律。【7】 行为简单说就是人们做的事情,包括思想、观察、谈话、来来去去。行为是人们的社 会结构意识支配的能动性活动,必然发生在一定的环境脉络之中,并且在许多方面与外在的环境,包括自然的、人工的、文化的、心理的、物质的环境,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而形成一定的行为模式。动作是具体的,偏重于身体的生理活动,而行为是整体的,偏重于人们心理的和精神的活动。嘲L2环境行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发展1.2.1环境行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在探索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生 存条件。环境行为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与所处的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科。【1】 环境行为心理学在不同的著作中有不同的名称解释,如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建 筑心理学、环境与行为等,作为-f-j独立学科,“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是纽约的研究者4&&&&普洛尚斯基和伊特尔森等首先提出的,作为心理学的的一部,被建筑学专业广泛应用,并 逐步发展。环境心理学重点讨论环境和行为的关系。而“环境行为学”力图运用环境心理 学的一些理论来研究人在场所中的活动及人们对环境的反映,从而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 这样看来,无论心理、行为都是从一个相通的角度来阐述、分析人的行为(包括经验、行 动)与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的、社会的和文化的)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们有什么样的心 理就反映出什么样的外在行为,因而在本文中,我们把其称为“环境行为心理学”来进行讨论。1.2.2环境行为心理学的学科发展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开始关注建筑环境与人的行为心理之间的关系,希腊的帕提农神 庙就完美运用一些校正视错觉的措施,令人叹为观止。基座台阶的棱线向上拱起成弧形, 东西端中部高起60毫米,南北两侧的棱线中心处高起110毫米。檐口、檐壁的水平线也 作类似处理,有效地防止了中部下陷的感觉。角柱的轴线向里倾斜60毫米,各柱轴线按 其延长线在台基上空2.4公里处相交的规律排列,避免了外倾感。使建筑形象稳定、平 直、丰满。这些做法在古希腊建筑中常见,但帕提农神庙运用得最为集中。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市工业化进程使很多西方国家生活环境严重恶化,对居民的 身心行为产生了种种消极影响,引起社会各界的质疑、批评。由此,建筑环境与行为心理 的关系引起多学科研究者的关注,来自心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汇集成了新兴的交叉领域——环境行为心理学。环境行为心理学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成立专业性团体“环境设计研究协会(EDRA)”,关注儿童与环境、 环境认知、环境与年龄、残疾人与环境、居住区环境、室内环境、妇女与环境、使用者参 与、使用后评估等问题,此后在欧洲及世界其他地区传播发展。其中,英国是起步最早的国家,在坎特等人的倡导下“人——环境研究国际学会(IAPS)”成立,《环境心理学》杂志创刊,它与北美的《环境与行为》杂志成为迄今这一领域最有影响的两种定期刊物。 在亚洲各国中,日本在环境行为心理领域中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处于领先地 位,并在70年代迅速发展。1980年,日本与美国在东京联合举行了以环境行为为主题的 学术讨论会,这是在日本举行的该领域的第一次国际性学术交流,会后成立了“人——环境研究学会(^IERA)”。1997年11月,由日本“^、——环境研究学会”主办,欧洲“人一一环境研究国际学会”、美国“环境设计研究协会”和澳洞“人与自然环境研究(PAPER)” 三大组织协办的“面向21世纪的环境——行为研究国际会议”在东京大学召开,大会归 纳出10个热点课题,体现了研究领域的扩展和这一领域广阔的发展势头。 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在这一领域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 国家引入有关的理论和方法,开始在建筑学等学科内从事研究,并引起相关专业人员的兴 趣和关注。1993年7月举办的“建筑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是我国这一领域的第一次民 间性质的学术会议,所有论文均在《建筑师》第55期上发表。这次会议的召开对推动我国环境——行为心理领域的学科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3环境行为心理学的重要理论 1.3.1感觉、知觉与认知环境行为心理学的部分基本理论来源于心理学和人类学,因此,从应用出发,首先来 了解与环境心理学基本理论有关的普通心理学知识。1、感觉人的认识活动从感觉开始,通过感觉了解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也能知道身体内部的 状况和变化。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反映了事物的个别属性。对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在缺乏刺激的环境中不仅会引起厌烦,还会产生强烈的痛苦和损害健康。 感觉使人产生不同程度的注意。在无意注意中起绝对作用的是它的相对强度,运动的 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引人注意,与众不同的新异事物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而且,客观事 物是否引起人的注意,一方面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人自身的状态,包 括兴趣、需要、情绪状态等。当环境中独立的要素过多时也同样会使人视觉疲劳,若对这些要素适当组织,便可以把某一群元素作为一个整体记忆,简化信息处理过程。实际生活中,人接受环境刺激往往是多通道同时进行的,如走进糕点房,你的眼睛和鼻子会同时被精美的甜点所吸引,而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时,可能对其他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响,使其升高或降低。一般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而强刺激 会降低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利用感觉的这种现象,在牙科诊所中放轻音乐可以适当舒缓病人的痛苦。感觉除了可以相会加强或削弱,还可以产生联觉想象,色彩的联觉在室内外环境中已存在广泛应用。色彩具有温度感,红和黄属于暖色调,使人联想到火焰和热情;绿和蓝属于冷色调,使人联想到大海和凄凉,无色比有色冷,白色比黑色冷。色彩具有距离感,明 度高、纯度高的暖色为前进色,明度低、纯度低的冷色为后退色,通过色彩距离感给人带来的视错觉可以扩大或缩小空间。2、知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们不仅能反映该事物的个别属性,而 且能反映其整体属性,这种信息整合过程就是知觉,知觉的产生以各种形式感觉的存在为 前提,并与感觉同时发生【lJ。 人的知觉存在知觉定势,即知觉判断会依据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产生某种倾向, 用以保持甚至于加强他己形成的态度和价值观【1】。心理上的这种定势常常可以帮助个人对 客观事物迅速做出判断,但也常常妨碍判断甚至引起错觉。除此,知觉还存在知觉适应,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化。当某刺激长时间不发生变化,人对这种刺激的反映就会逐渐减 弱以至于感觉不到,习惯了环境的刺激而变得适应。对于低强度的刺激,只要一个很小的 增量就可以察觉它的变化,而对于高强度的刺激,则需要比较大的增量才能发现其变化。&&&&如十五个人的课堂有一个人旷课,老师是很容易发现的,而一百五十个人的课堂有一个人 旷课,就很难让人发现,除非该生在此人群中具有新异特征,或所有人按每组十人排列, 而只有一组少一人,通过信息的简化,加快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正是由于知觉的这些特 性,我们忽略了环境污染对生态破坏的逐渐加重,也忽略了城市的过快发展给老年人带来的困惑。3、认知认知是指获得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知、表象、记忆、 思维等,而思维是它的核心。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有 一些心理学家开始研究认知、思维的重要性,皮亚杰 (Piaget,J.)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在皮亚杰理论中,已有 的知识或经验称为“图式”(schema,schemata)。人们总是 习惯于用固有的图式去解释遇到的新事物,并把新的信息纳 入固有的图式之中,皮亚杰称这一过程为“同化”(assimilation)。在同化过程中,已有的图式不断巩固、充实。固有图式既是接受新知识的基础,又可能成为认识新事物的障碍?“顺应”(accomodation)是建立新图式的过程,同化是图式量的改变,两顺应是图式质的改变【“。人每 遇到新事物,总是企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将新的事物纳入图1-!认知的同化举例图片来源:两络收集原有图式之中,如获成功,便得到认识上的暂时平衡。反之,便做出顺应,调整原有图式或创建新图式,以达到认识上新的平衡。如图1-1中所看到的,一眼望去你会认为这是一组熊猫的图片,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右边两幅图片中的熊猫和左边的有些区别,而具 有一些犬的特征,是什么原因让这只熊猫发生了如此变化?在这个时候,你就是在用自己 已经具有的有关熊猫的图式对未知事物进行同化,希望得知为什么熊猫像犬,而不会首先 想到这是一只化妆成熊猫的犬。而当你得知并接受这是一只“熊猫犬”后,新的图式就会建立,达到认识上更高层次的平衡。这样不断发展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智慧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学识和适应环境的过程。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则形成了 人们的“认识结构”,当然,在实际的认识活动中,情绪、意志、态度等非认知因素也发挥着它们的作用。4、多种感觉与环境设计眼睛是人们观察、体验周围环境的主要器官。扫描可以尽快了解全局,点的停顿可以 局部观察,这就要求在设计中有收有放,突出环境的点睛之笔,均质的景观缺乏视觉注意 点,使人很快产生视觉疲劳。 听觉接受的信息比视觉少,可听觉也无处不在,影响着我们对环境的感受。无论是车 马喧嚣、人声嘈杂,还是鸟语虫鸣、竹韵松涛都有力地烘托了不同的空间环境。如同我们听到朗朗书声,就回忆起寒窗苦读的日子,而听到教堂钟声就顿生崇敬,这些声音都有效加深了人们对特定时空的归属和认同。7&&&&嗅觉也能加深人们对环境的体验,不同的气味也会唤起人们对于特定地点的回忆,是 识别环境的辅助手段。海边清新的空气,夹带淡腥味的微风让人心旷神怡:城镇夜市上烧烤、涮锅的混合味道也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感受。通过接触感知肌理和质感是体验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质感来自对不同触觉的感知和 记忆,对于成人主要来自坐卧和步行,而儿童需要直接地“到处摸”。在设计中,不同的 质感会触发人们不同的情感反应,质感的变化可以作为划分领域和控制行为的暗示。 人对温度和气流也很敏感,环境设计要尽可能为人提供夏日成荫、冬季向阳的场所, 并努力减弱温度和气流造成的不良影响。 环境景观设计中必须考虑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影响。周末坐在草坪晒太阳,看着蓝天, 昕着鸟几对歌,微风夹着花香迎面吹来,钓拘鱼,放放风筝,悠闲、惬意,而这美好的环 境体验正是各个器官的感受相互加强的结果。对于不同的人群,不同尺度的环境,感觉的 敏感程度也是不同的,需要我们具体分析,利用不同的感觉相互补偿。对于大尺度的环境, 敏感等级为视、听、触、嗅;而在小尺度环境中,为视、触、动、听。因此,在小尺度空间中,要加强肌理、质感和空间中运动路线的变化,当人们对某种刺激的感觉较弱时,其 他感觉就可以发挥作用。1.3.2格式塔知觉理论 1、格式塔的含义“假使有一种经验的现象,它的每一成分都牵连到其他成分;而每一成分之所以有其特性,即因为它和其他部分具有关系,这种现象便称为格式塔。,,(16镱语格式塔意指形式或图形,它还具有英语structure(组织)的含义,但由于structure一词已为其它心理 学派所用,因而英译为configuration或音译为gestalt,中译“完形”或音译为“格式 塔”。作为心理学术语的格式塔又具有两层含义,一指事物的一般属性,即形式,二指事 物的个别实体,即分离的整体,形式仅为其属性之一。格式塔不是孤立不变的现象,是与 通体相关的完整现象,既不能割裂成简单的元素,同时它的特性又不包含于任何元素之内。【i】在我们的理论运用中,把格式塔通常视为“有组织整体” 的代名词,认为所有知觉现象都是有组织的整体,具有格式塔 的性质,不能人为区分为元素。整体先于部分,并非部分之和,而且部分也不含有整体的特性。2、格式塔的组织原则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企图在知觉范围内对感知的对象 加以组织和秩序化,从而增强对环境的理解和适应。由于人们 对环境刺激的组织思维过程和客观环境的特性有着同构性,因 而环境刺激特性也直接影响人的知觉效果。首先,是图形与背景原则。在一定环境中,我们并不是对8图1-2图底关系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所有对象都可以明显感知,总是有选择性的感知,有些突显出来成为图形(figure),有些后退成为背景(ground),俗称图地之分(图卜2)。丹麦学者鲁宾绘制的鲁宾反转图, 中国的阴阳太极图都是良好的范例。图地关系是人类凭借直觉认识世界的最基本需要。真 实环境中,图地关系是不同的,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时该清晰时反模糊,该模糊的反 清晰,这就需要经过设计加以调整。在环境设计中强调图地之分,不仅符合视知觉需要, 而且也有助于突出景观主题,使游者轻松定位、游览,视线有收有放。 在一定的范围内,小面积比大面积易形成图形;简单、明确的几何形态比复杂形态易 形成图形;水平和垂直形态比斜向形态易形成图形;对称形态易形成图形;封闭形态比开 放形态易形成图形;单个突出形态比凹入形态易形成图形;动的形态比静的形态易形成图形;整体性强的形态易形成图形;打破人们的视觉规律,具有强烈视觉诱目性的新异形态 易形成图形。其次,是群化原则。格式塔心理 学认为,当我们自然而然观察时,直 觉具有使他们形成有机整体的倾向, 这种控制规律通常称为群化原则【l】。相 互邻近、相似的连续元素都会被感知 为整体;一个倾向于完成而尚未闭合的图形也会被看作完整图形,形成主观轮图1-3群化原则举例’ 图片来源:《心理学纲要》下册廓(图卜3)。从混沌走向有序,产生了有组织和结构的有机整体,但只有当这种有机整体是疏密有致、恰如其分的,这样才是 一种富有生机的结合。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建筑有序的组团围合成形式具有封闭倾向的 公共空间,使环境中的人具有较强的领域感,促进相互交流。 再次,是简化原则。对象被感知所需要的信息量越少,那个对象被感知到的可能性就 越大。视觉组织中,常将具有对称、规则、简单形态的良好完 整图形视为整体。如图1-4,人们会有效地把9个圆简化为两 部分信息,其中8个圆有序排列,形成正方形,和右边独立的 圆形成对比,而右边独立元素由于其新异性和左边一组元素易 达到视觉均衡。格式塔的这种组织原则从理论上阐明了知觉整 体性与形式的关系,为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有变化提供了依 据。当然,由于过分强调直觉,不计人们后天的经验和文化的 影响,这种视知觉反映也难以对所有环境做出满意解释。图14简化原则举例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1.3.3生态知觉理论这一理论是由吉布森提出,强调人类的生存适应和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他认为知觉 就是一个环境向感知者呈现自身特性的过程。生态知觉强调环境的提供,而且这种提供是 凭本能的直觉就能发现的,应该不需要学习,并强调人凭直觉对环境客体功能性的发现、 选择、利用是遗传进化的结果。从环境行为的关系角度来说,环境的提供包括三层含义:9&&&&首先,环境营造要为使用者提供便捷,即让环境的受众群能方便识别并到达;第二,环境 对象要具有明确的意义,即由环境的物质特性所体现出来的、使用人群所需要的功能意义;第三,要让使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人们对客观环境的发现、理解、使用总是由表及里, 由眼中风景到亲身体验,形成习惯性行为的过程。环境的物质特性与社会特征一旦向周围需要它的人们展示了其功能和意义,人们就会 发现和利用它。从生态知觉理论的角度来看,很多行为现象都能从它的环境设计中找到原 因,因此,观察和分析各种行为现象及其发生的原因,对于改进环境设计和环境管理都会获益。1.3.4概率知觉理论由布伦斯维克(Egon Brunswik)提出的概率知觉理论 更重视后天知识、经验、学习的作用。布伦斯维克认为,环境知觉是人主动解释来自环境感觉输入的过程。他的观 点恰好与吉布森相反,认为环境提供给我们的感觉信息从来都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环境的特性。.如众所周知的缪勒一莱尔错觉(图卜5),虽然两条直 线长度实际相等,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下面的水平线看起来比上面一条更长。因为我们在生活中充满了矩形建图1-5缪勒一莱尔错觉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筑,认为这些两维直线代表三维空问的一些角,而下图中 的空间跨度比上图中大。而使用圆形建筑的非洲农村祖鲁人则不大注意由斜线组成的角, 在观察这组图片时,也就不易形成视觉迷惑。概率知觉理论认为,知觉过程中个人的作用是主动的、动态的、创造性的,个人对环境的概率判断有明显的个性,反映个人的观点、需要和目的。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所了解的世界多半是根据我们与环境交往的经验而创 造的世界。为了应付从环境到我们的感觉线索的不确定性和不一致性,个人必须建立对环境加以判断的概率论点。1.3.5马斯洛需要理论需要是一个心理学名词,它是指人对生理、环境、社会的某种要求,可分为天然需要 和后天习得性需要。人的行为都是有某种动机的,不过所有的动机都可以合为两大类,一 类是谋求生理上心理上的自我维持的动机,即生存动机;另一类是以成长、自身实现和更 充分的满足为目标的、改善自身和改善周围环境的动机,即生长动机。1954年美国心理 学家马斯洛(A?H?Maslow)在他的成长动机论中提出了“需要的层次”论(图卜6)。【5】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观点: (1)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2)需要是由层次的。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个阶梯,10&&&&当低层次的需要获得相对的满足后,下一个需要就占据了主导地位,称为驱动行为的主要动力。其中,生 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低级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 需要属于高级需要,社交需要为中间层次的需要,基 本上也属于高级需要。(3)行为是由优势需要决定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并非完美无缺的矗E们可 能曾经忘记饥饿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尽管存在这 些不足之处,但我们还是希望马斯洛的方案能够对动 机体验的不同方面进行规类,指导我们在设计中更好 的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1.3.6唤醒和应激霎黧麒燃鬻糍熏答激,便会给人带来快乐。当环境的不确定性超过使用=.j:,:.……………”…一………………者的理解力和应变力时,就会使人丧失安全感和控制&&&&第二章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综述2.1大学校园的历史沿革及形态演变“大学是一种独特的国际性教育机构,它们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又深深地根植于 各自所处的国家和民族文化之中”。(非利普.G.阿特巴赫,《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2.1.1国外大学校园的历史沿革及形态演变1、古代文明时期西方较为正式的大学教育,萌始于公元前四百多年的古埃及、罗马。古希腊的学者们 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通过这种方式把年轻人聚集在一起,教他们人生的 智慧,也就是哲学,这样,大学的第一个系——哲学系就诞生了。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创立了“柏拉图学园”(Academy),有时被称为西方第一所大学。“学园”只是柏拉图居所的 名称,在这里他以讨论或争论为目的收纳学生。学生们聚合在老师的周围,无论是在幽静的小树林里,还是在广裹的村庄里,“校园”都是一块学习的场所,在古希腊橄榄树丛中, 柏拉图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倡导对知识的探索。“探索”是鼓励在追求并拓展知识时采取独 立思考的态度,这一原则也是当代所有大学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嘲2、中世纪时期这一时期的大学教育体系是现代大学教育体系 的雏形,中世纪的大学校园是把有相同目的的人们集 合起来,聚会场所最初是临时安排的或租来的房间和大厅。所谓“第一代大学”实际上是其所在城市或乡镇的无从区分的一部分。随着大学逐渐扩大其影响 力,出现了附设学生住宅的大学校园,因此可以确认 校园的边界。由此可见大学是在城市和乡镇之间发展 壮大的。【8】中世纪的大学教育内容基本上偏重于宗教、民事法律以及自然科学和医学的范畴。意大利的伯伦亚大 学(1158年建)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最早成立的大学。在法国,由巴黎圣母院主教学校发展起来的巴黎大学,是世界基督教最著名的神学教育中心。在英国, 这一时期创建了著名的牛津和剑桥大学。1167年建 立的牛津大学是仿照巴黎大学的规划模式——修道 院式的封闭院落,内设教堂、讲堂和食堂,并建有教 师及学生宿舍,令师生共同生活。教学活动一般在教 堂、修道院内完成,并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环境12图2-1牛津大学早期规划图 图片来源:www.baidu.com&&&&(图2—1)。这种多建在市内的封闭模式庭院,既有 利于保持严肃的宗教气氛,又便于管理,还可防止 学生与居民发生摩擦。1209年,牛津大学中的部分 师生产生分化并建立了剑桥大学(图2-2)。网 中世纪的大学校园景观比较单一,多以严肃而 儒雅的宗教气氛为主,缺乏色彩和以人为本的环境 设计。其中最重要的户外空间就是被各院系主要建筑围合而成的中心方庭,他们多被平整的草坪占据。浓密的树荫和建筑的尖顶所组成的画面令人怀疑自 己置身于宗教圣地,而非充满生机的大学校园。3、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要求 解放人的个性,恢复人的价值,发展人的能力,反 对宗教对人发展的禁锢。这一运动促进了教育实践 和教育理论的发展,形成了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图2-2剑桥大学早期规划图mhL来,N:www.baidu.com,义教育在教育目标上,提出身心和人格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在培养对象上,扩大了教育 范围;在教育内容上,提倡人文文学;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发挥主动的学习精神,多运用 直观方法等。 由于人文主义教育改革实践只是在少数杰出的教育家的学校中开展,还没有普及到所 有的学校中去,虽然在教学模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校园仍沿用了中世纪 的大学的模式,但正是这种变革为近现代教育变革和校园发展指明了方向。4、近现代大学校园的发展,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至19世纪末20 世纪初,为外国的近代教育的发展时期。完整的 教育体系逐步形成,自然科学类课程进入大学课 堂,教育与社会联系日趋紧密,突出德、智、体、 劳等和谐发展。正是在社会变革和高等教育发展 的要求下,校园的规模逐步扩大,以满是大量掌 握专门知识人才的社会需求。 在英国,脱离了“牛津”、“剑桥”的原始模 式,地方学府的普及,进入了所谓的“红砖大学” 时期。而在美国,其民主自由的精神也渗透到大 学校园的规划建设之中,校园环境景观不拘一格, 呈现出多种形态。1804年美国总统托马斯?杰佛 逊为弗吉尼亚大学做了校园总体规划(图2-3), 其主要特征是校园建筑围绕一个或几个开阔的庭图2.3弗吉尼亚大学校园规划 图片来源:www.baidu.com&&&&院,主要建筑物图书馆(图2—4)等位于明显的对称轴上。这种以绿地为中心、以圆形大厅为 主体,两侧排列着教授住宅和教室,以廊道围合成半开敞式的三合院,打破了中世纪修道院 四合院的封闭感,也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 这种可适应不同校园的层次清晰的学术 社区模式在美国北部大学体系中被广为效仿, 开敞式大学校园成为北美大陆的主要校园形 态,并成为全世界新建大学的主流模式。尤其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二十世纪初期,在高等 教育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为加快大学校园建设, 大多是以这种模式进行校园开发和环境建设的。图2—4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 图片来源:www.baidu.oom二战以后,发达国家的校园建设又进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时期,学校规模不断扩大。 很多大学把校园设在城区之外,从而在物理意义上与其所在城市相分离。这既是战后大力普及高等教育以及相应的建设新校园的迫切要求的结果,同时也受到了杰弗逊“学术树”思想的影响,自主选址建设、自主管理运作。这种模式诠释了唐纳德?司康(DonaldSchon) 的比喻——俯瞰喧嚣尘世的象牙塔,代表了物理意义上以及学术意义上的特殊地域。这种 复杂性和日益扩大的校园规模使的大学校园在形态上更接近一座小城市,就校园环境景观 这一点而言,在校园规划方面呈现多种特征。 首先,一些建筑师涉足大学校园规划领域,他们强调功能性和灵活性,认为校园环境 规划设计应反映高等教育的先进性。他们注重对自然的保护和利用,致力于体现有效性、 灵活性和舒适性,否定学院派按固定模式的绝对对称式布局。其次,校园规划作为一种动 态过程,划师们开始注重强调未来发展的原则和途径。再次,校园规划向城市模式靠拢。 约瑟?路易斯?赛特曾说:“大学校园是城市设计的实验室”。校园也出现了类似于城市化 进程中面临的交通和人流集散等问题。许多西方国家甚至还以大学为核心形成科学园或科 技城,使大学校园建设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密不可分。由于上述诸多原因,“动线规划”~ 一人车分流的规划格局开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校园的规划模式,并引发了环境景观 设计的全新理念。这个时期,美、日等国的初级大学、社区大学也得到迅速发展。 在全球信息交换的环境下,高校教育正受到挑战。从以教学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 学习环境的转变,要求大学提供新的学习资源。自费生的增多,学生对教育质量的期望值 也有所转变。当今大部分教育消费者要求大学教育物有所值,不仅要提供经验丰富的教师 队伍、精良的教学设慈,还要创造优美而适合学习的校园环境景观【81。校园规划开始强调 弹性设计,而设计的重点又在于特色性的体现。现代校园规划一方面由于世界性交流频繁、 信息传播迅速而不断出现新的景观形态,另一方面又更加重视设计本土化和人与文化的相 互融合,并且更加尊重历史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开发例。 外国近现代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就是一部演变史。校园己经从修道院式的“方庭”和“回廊”中解放出来,转变为空间灵活、开放的“大学城”和“学术村”。从景观设计的14&&&&角度来看,国外的大学校园更注重创造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景观空间。就校园整体环境来看, 英美大学校园与我国大学校园的本质差别在于他们的大学大都没有明确地校园边界,校园 更加自然地融入到了周边环境当中。与此同时,国外的大学校园景观更多地体现了适于居住和学习的设计思想。2.1.2我国大学校园的历史沿革及形态演变1、中国古代大学篓鬟燕裟尝淼鬻=竺图轴对称形式,以大成殿院落形成中心区,学舍是次要的 建筑设于文庙旁边(图2-5)。:.?j.?………“ …“…“……………12、中国近代大学中国近代大学校园的产生和发展就是随着中 华封建帝国的逐步衰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鸦片战争后,大清上下都意识到技术落后、 人才匮乏的状况,洋务派开办近代新型专科学校——京师同文馆,后归并于京师大学堂,成为中国近代大学的先声。甲午战争后,以康有为、梁 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改良教育、废科举、立 学校,这种思想大大推动了中国兴办近代大学的 进程。我国最早的一些新型高等学校,就是在这图2-6北洋大学堂 图片来源:www.baidu.tom&&&&个时期创办的。1895年由天津海关道盛宣怀创办 的“天津西学学堂”,后改为“北洋大学堂”,是我国第一所近代大学(图2-6)。 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学始于19世纪初。鸦片 战争后,受条约保护,传教士大批涌入,为进行 传教活动,教会大学随之产生,并成为中国近代 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大学 的建设。一些著名大学如东吴大学、岭南大学、 金陵大学、燕京大学、震旦大学等都是中国近代 大学中声名显赫者。早期的教会大学皆由教会聘 请外国建筑师进行规划设计。他们往往将欧美保 守的大学校园形制直接照搬过来,采用封闭的四 合院布局,入口处设钟塔,构图严谨,多用柱式, 如东吴大学(图2—7),教授别墅沿街布置一排。 教学楼、宿舍楼等建筑围绕体育场混合在一起, 立面的券廊等元素文化距离感极强。 任何一种外来文化希望落地生根,都存在“本土化”的问题,校园规划也如此。1915 年,中国基督教教育协会向西方派遣考察团,研究教会大学的发展走向,教会大学逐步加 强中国化色彩。弗吉尼亚大学开创的开敞式布局、民主开放的氛围成为美国近代大学的典 范。这种三合院形制和中国传统宫殿的院落布局在形式上颇为相似,其中轴对称、主体建筑位于轴线尽端的格局符合传统理论和等级文化,因而也获得认同,对中国大学形制产生图2-7东吴大学总平面 图片来源:徐卫国,1989了深远的影响。美国建筑师墨菲设计的清华大学、金陵大学。是中国式校园的开端。墨菲1974年制定清华学校规划,最早采用明确的功能分区规划方法,建筑形式上,墨菲采用了欧美新古典主义造型,校园空间端庄典雅,文化气息浓厚,较完整地传播了西方校园建筑文化。 1921—1929年,墨菲又主持了燕京大学校园规划 (图2—8),这次他借鉴了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和 建筑风格,把三合院布局和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相结合,创造了山葱水明、湖光塔影、如诗如画的校园环境。 北伐成功后,国民党在建筑上弘扬“中国固 有之形式”,此时的校园规划设计开始由我国著名 建筑师杨廷宝及其他前辈主持,先后参加了东北 大学、清华大学、湖南大学等学校规划与设计, 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 这一历史阶段的大学校园多采用古典园林或 自然风景秀丽的场所为基址,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16图2-8燕京大学总平面 图片来源:徐卫国,1989&&&&上满足大学教学和生活的需要,规划建设无不渗透着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同时也体 现了西方先进的规划与建筑思想。这种校园景观形态可以说是一种完美的中西合璧的产 物。规划中也借鉴欧美近代大学学院派的规划体系,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建筑风格中西兼 容。其总体布局沿用了中国传统的三合院和四合院或欧洲中世纪传统的规划布局,对称严 谨,但设计不太注重各种交往活动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虽然这种形态的 校园景观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和生活环境,但是在解放后乃至当代的新校园建设和老 校园改扩建中都很少再被使用。3、解放后的中国大学新中国成立以后,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 发展,但是从规划到设计都主要是学习前苏联的 建设经验,大学只设校系两级管理体制,大学建 筑群的基本单位由学院建筑组团变成了孤立的一 系一楼,为“行列式”盛行打下了制度基础。 大部分校园规划和环境设计都仿效莫斯科大 学(图2-9)的模式,布局规整,强调壮观入口 广场正对“工”字形主楼的纪念式校园在中国开 始流传。校园景观形成了固定的格式,大小雷同、校园景观单一、缺乏个性,人们交往及联系的空图2-9莫斯科大学主楼 图片来源:www.msu.rll间极其遗乏。这时期大学校园环境的特点可以概 括为:轴线对称式布局和雄伟气派、严谨秩序感 的追求。八十年代,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和人们思想的解放,高等教育日益走向产业化和国际 化。许多大学通过公开招标来进行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大力改善校园环境景观质量,力 求创造花园般的美景。我国大学校园布局结合自然环境更加灵活、开放、整合;结构形式 也更加多样化。设计师们开始探索既适合中国国清,富于民族文化特征,又能满足新时期教育要求的校园环境。4、新世纪大学城的爆发21世纪,我国迈开了实旎科教兴国战略的新步伐,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校建设热潮。 1999年,我国大学开始大规模扩容,高等教育总规模3年内翻了一番多。校园征地、建 设规模空前之大,建设周期短,校园规划格局以符合分区为主流,积极探索超大尺度下的 结构控制方式,已成为校园环境景观建设的新特色〔91。经济发展带来校园车辆繁多,重视 “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注重校园的生长性和发展控制成为共识。 在校园规划过程中,设计者针对发展趋势,摸索如何创造体现时代特征,同时适合中 国国情的校园环境,也涌现了一大批如浙江大学新校区、上海淞江大学城、中国美术学院 南山路校区等优秀的设计作品。开始注重空间环境的营造。提出了“智能型校园”的概念。 这些校园设计从有利于师生交往、校园生态、可持续发展、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等角17&&&&度,阐述了新时期我国高校发展的方向。有关校园规划建设的理论也在引入国外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2.2影响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因素2.2.1自然因素1、气候条件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季风、日照时间、日照强度等因素。随着季节变化, 这些自然界生物的能源反过来影响自然的生态,从而影响了校园自然景观条件,如交往、 户外场地的使用、建筑物选址、以及绿色植物的品种与形态。人类建筑活动的起点就是为 了在变幻的气候条件下营造相对稳定、舒适的微观生活环境。微观气候决定着景观项目的设计。景观元素的设计位置和植被的排列方式可产生热效 应,缓解风给入带来的不适。徐徐吹来的微风,在最适宜的时间,最适宜的地点吸热,加 速蒸发以冷却温度。在设计户外的天井、游廊和庭院时,要充分利用风向的周期变化。在寒冷的日子里,座位面朝西南,沐浴阳光又能遮挡寒风;而当烈日炎炎的时候,在阴凉处感受习习凉风,又是多么的愉快。2、地理条件出于本能,我们会想:“如果把那山在 这儿升高,在那儿削低,景色会不会更美呢?”……这就是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审视地形,在头脑中将这块地切来割去,想象着 效果是好还是糟。设想可能会发生的变化,制定最详细的设计方案。余下的是打基础的艰苦工作,直到工作完成。(弗莱彻?斯蒂尔,1964) 地貌是全面地具体地实现校园景观设 计理念的一个基本条件。校园景观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形的。校园所在地的面积、及周 围环境状况和特征都是决定校园景观的要 素。当校园选址位于丘陵、山地或自然风景 区时,校园环境规划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基地原先的地形、地貌、植被状况,尽量减少土方的开挖或填充,因势利导进行布局规划, 利用自然的山水景观资源,创造有机协调的 生态环境。保持大学本身凹凸不平的自然状 态,也有助于形成大学特色。像重庆大学就图2—10武汉大学 图片来源:www.whu.edu.cII&&&&是我国西南的著名山地高校。在现 代高校的选址问题上,受传统风水 审美的影响,学校也多背山面水。’如武汉大学面东湖,靠珞珈山(图2—10);山东建筑大学的新校区,环雪山而建,依山面水(图2一11)。城市是大学的依托,大学选址 在城市中的区位也对学校发展有着 重要意义。远离城区,从人文氛围 来说,选择山地、丘陵地区建校有 其不可比拟的优势。我国古代就常 在山地选址建校,“依山林”、“择圣 寺”。但由于自然条件所限,不可避图2-11山东建筑大学 图片来源:www.baidu.eom免会遇到困难,诸如地质地貌复杂、交通运输、水电供应、管网敷设等。今年冬天北方就 有大学城因为没有合适的气源,通不上暖气而推迟开学的现象。山地、丘陵亦很难有效地 纳入城市机动车交通系统,大学与城市的交互作用、共同发展的目标难以实现。也有些校 园的选址于市中心区,四向面临城市交通千道,不利于学校的弹性生长。而且中心区喧闹 的噪声和浓郁的商业氛围,也不利于营造幽静的学习环境。由此看来,地理位置作为大学环境景观的基地,在选择中,具有重要意义。3、植被条件“树木散发出魅力,提供树阴……(创造了一种环境)舒缓 地激活了人们的思维,这是在工作时间没法做到的。当一个人每天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某项工作 时,必须有敏捷的思维。” (F?A?巴特利特,1930) 气候影响植被的选择和利 用。每一种植物都有其独特的形 状、外观、颜色、质地。精明的 设计者研究他们的特性,把设计 理念和实际的视觉效果结合起 来。树和草坪是校园景观中必不 可少的。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观 察校园风景,人们坐在那里,或一群或独坐,难道树木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没有贡献吗?也 许是间接营造了~种安居乐业的环境吧。 此外,校园基址上的植被也是很重要的自然条件,应当尽量予以保留和利用。这方面19图2-12南京大学建筑建设中保留的悬铃木 图片来源:白菡,2003&&&&也许会花费校方和施工单位更多的精力和财力,但事实证明这些努力绝对是值得和有意义的(图2~12)。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植物材料有着迥然不同的习性和观赏特性,这一点对于设计师而言也是创造风格各异的校园环境景观形态的一大因素。2.2.2人文因素 l、大学本体.大学本体包括大学的规模、大学的组织体制、大学的教育理念、大学的性质等因素, 对校园的环境景观的特色形成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寄宿制大学需要满足大量师生的住宿 需要,往往有学生宿舍区和教工生活区,而走读大学则不需要宿舍,主要是大量的讲堂以 及足够的停车场,在走读学校,对于交通组织的要求比体育场所更高。 在寄宿学校中,不同性质的大学,在培养目标上有着不同的功能差异,存在着不同的 校园行为活动,也要求不同的校园景观。军事院校无论规划和建筑都往往强调高度严谨、 绝对对称,校园基本是棋盘道路格局,轴线控制校园景观。体校中大面积的体育场所,就 形成了有别于其他高校的独特景观。而艺术院校多布局灵活,也往往以更多变的景观形态 来启发学生灵感。2、地域文化“为任何一种民族的文化做规划,哪怕是去了解他们最单纯的生活模式和艺术形式都有必要对其基本信仰有所认识。”(苏雪痕,1994)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体现着人的本质j文化 是经过社会变迁、历史沉淀客观形成的,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由于每个人成长的社会环境不同,便归属于不同的地域民族,有了不同的文化。“文化”最根本、最深刻的涵义是“人化”,一切“文化” 的含义都是从这个最根本的涵义发展、引申而来的,也就是“人性化”本质就是尊重他们 的“文化”。 地域文化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以各种艺术形式得到了延续和流传。没有这种地域性文 化、民俗文化的承袭,人类社会在历史长河中的形态将不会呈现多姿多彩。大学校园环境 本身就是一种地域性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体现,作为一种文化载体,集中地反映了当地城市 中的各种民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状况和生活方式。在一个有特色的校园规划中,也一 定反应并体现着这种地域文化。2.2.3社会因素 1、政治因素大学作为国家最重要的文化教育机构之一,必然与政治息息相关。一方面大学的顺利 运营必须依赖于政府的支持,政府从大学获得技术、人才的回报;另一方面大学的教学结 构与环境规划,也体现了国家政策的变化,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对校园的规划和空间结构&&&&有直接的诉求。政治对于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影响,从校园形态的变迁也可以察觉。资产阶级革命表 达了政治上的民主、开放,在校园景观上也一改封闭、保守的面貌,以开敞格局反映自由 精神。我国解放后,中国大学校园从仿苏联模式,到国家扩招政策下的“多元自由发展”,也都是政策影响下的结果。2、经济与科技因素经济与科技发展是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地区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到校园建设,尤其 是省市直属院校。技术产业化,大学与经济市场的直接参与,使学校产业园应运而生。长 期的经济短缺也会造成建设方式甚至审美素质的畸形,如我国的“行列式”校园布局。 校园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社会投资,对地区的经济也有反作用,直接带动周边的商业, 房地产、服务业的繁荣。我们可以看到,随着近几年大学城的兴起,凡靠近大学城的地产, 无不以靠近高校环境为拳头优势进行市场宣传的。在知识经济社会,教育投资已经成为每个家庭的重要经济支出,人们选择高校的同时,也在比较着校园环境。校园建设需要资金,大量的建设贷款给学校背上包袱的同时,也隐形的转嫁到每个学生的学费中。经济总是和每一步的校园建设分不开的。高校 作为技术的输出机构,同时,其校园环境景 观营造也受现有的技术的限制和影响,并体 现了该时代的科技发展。如随着钢结构框架 式建筑的流行,现在我国高校中很多大学的 体育馆都拥有了大跨度的空间、大面积的玻璃 幕墙和扬帆式的屋顶,这些都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符号(图2-13)。图2—13扬州大学体育馆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20062.3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构成要素大学校园是特定人群在一定的土地上所呈现出的区域文化景观,具有物质空问和文化 空间的双重属性。从物质角度看,校园环境景观包括了实体要素和空间要素f101,如建筑、 道路、广场、绿化、设施小品等;从文化角度看,校园环境包含了人及社会关系,作为特 定的区域景观,大学校园也处处渗透着文化属性。2.3.1校园建筑校园的建筑是校园的基本要素单元。每一栋建筑都是校园发展史上的烙印,校园的建 筑类型随着大学的发展而不断由简单趋向复杂。在早期的中世纪大学中,师生共同生活在21&&&&封闭的四合院中,建筑规模小,生活起居与教学科研混杂在一起。1825年,美国的弗吉尼亚大学已经明确把校园建筑分为四大类:图书馆、教室,教授住所、学生宿舍。美国大 学从19世纪末,开始普遍建设体育场馆,把身体素质和智力训练共同作为学生发展的本 质构成。进入20世纪,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蓬勃发展,科研试验室建筑开始出现并 广受重视。二战后,大学建设的空前增长,大学科技园、产业园、研发及创业基地等与市 场紧密联系的新兴建筑类型不断涌现。 如今,大学己成为教育中心、信息中心、科学研究重地和社会生产的一部分,建筑类 型也日趋复杂,主要由以下七类组成:图书馆、教学建筑、科研实验建筑、产业园区、体 育运动建筑、学生生活建筑(包括宿舍、食堂、浴室、活动中心等)、行政办公建筑【lo】。随着功能需求的增长,大学校园建筑也呈现 一些新趋势。一是校园建筑更加聚合化。功 能的聚合,以加强学科间的交流和渗透,培 养复合型人才;数量的聚合,出现巨型教学 群楼。二是建筑也开始重视全方位交往空间 的塑造(图2—14)。在多元的社会发展过程 中,让学生在交往中能够获得广博的学术视 野,促进人格塑造和团队精神,具备更强的社会适应和工作能力。三是信息技术的广泛 应用,网络的普及,使校园建筑呈智能化发 展。图2—14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楼梯间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20062.3.2校园道路道路是整个校园的骨架,是人们线形活动的投影,是联系建筑、广场等空间的纽带。 所有其他校园环境要素都要依附于道路的串联,路网决定了校园的空间结构,是校园 的基本控制系统。同时,道路是所谓校园的能量供给系统,包含了水、暖、通等地下管 道,~旦建成会长时间使用,因而,校园路 网对校园结构起了较大的稳定和制约性。 在中国,“街”文化,如同西方的“广 场”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传统的庙会也都发生在街上,以至于到现在,我们还习惯于图2-15南京林业大学老图书馆前的车队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2007“逛街”。道路作为交往的载体,如同一个 混杂的容器,为视听等浅层次交往提供了丰 富的对象,而且为深化的交往提供了可能。&&&&校园的道路系统包括了机动车与自行车的停车,随着汽车时代的推进,停车问题将是 我国高校面I临的一大挑战。在欧洲,停车场已经成为校园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般 分为区域集中停车场,组团停车场和路边停车带,当然过多的路边停车带也给原有规划路 网带来了很大破坏(图2-15)。停车的方式可根据资源、资金的不同需要分为地面停车、 立体车库、地下停车三种。2.3.3校园交往空间校园除了给学生们提供必须的教学、住宿空间,满足学生及教工的必要性活动之外,更提供了大量的交往空间,鼓励自发性活动的产生。根据其不同的属性可划分为开敞——封闭空间,公共——私密空间、规整一自由空间等多种类型。校园的交往空间作为学校的第二课堂,也分为不同的层次。首先是中心广场,是学校主要的公共空间和人群集散中心,往往和大学的主题建筑,标志共同形成校园的空间意象。 其次是区域性广场,是该功能区的景观节点。院落组团相比较前两者来讲更加私密,一般 是建筑前后院的半围合空问,环境相对安静,具有较强的领域感,供团体内师生使用。建筑内院是随着复合性建筑的出现而兴起的,为学生课间提供暂时性休息。每个学校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校园空间序列,表达了校园的不同气质。园林式序列,以 传统园林的规划手法散布在自然环境之中;学院式序列,轴线式空间关系,按序列一层一 层地进行空间展现和过渡;街道式序列,串联式空间关系,以步行街方式联系各院落空间, 形成街道式生活;象征式序列,在主入口就一览无余地展现主体全貌,给人带来强烈冲击 ”uJ。当然,大部分学校的空间组合是这几种的交叉,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学校风貌。2.3.4校园植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校园中的树木一直和我们一起成长。扶其物理功能上 看,植物可以降低温度、遮挡辐射、减少 噪音、净化空气、防止风沙。从空间构成 上,植物可以构成空间。一棵大树,可以 给人们提供一方绿荫,结合景观设簏供入们看书、聊天;两排大树可以限定路线方向,具有良好的视觉导向性:三排大树就形成了半私密的围合空间。除了乔木,灌 木、宿根、草坪的结合种植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也根据需要围合成了不同私密性的环境景观空间。图2—16南京大学空无一人的草坪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2006大面积的草坪是传统校园的象征,是 人们休闲、活动的理想场所。校园中的草&&&&坪应用主要有“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集中是指营建大片的草坪,使校园主体外部 空间形成绿色基底,塑造开敝、自然的氛围,如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而分散主要指学 校中无处不见的绿地。草坪在校园中不仅是主要的景观空间,也是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 但在国内往往会在草坪边上看到这样的标语:“小草也有生命,请勿踩踏”,使大面积的草坪仅存有视觉上的意义(图2-16)。24&&&&第三章大学校园环境下的行为心理研究环境景观空间如同我们自身的一种表达方式,而不是抽象的概念。我们着眼于人和环 境的关系,也关注环境如何更理想的充当人际关系的媒介方式14j。 七年的大学时间,我们在校园环境中生活、体验着。或许作为学生的我们更可以从真 实的角度关注大学校园和校园师生的行为心理。留意身边的环境,关注环境中人们的行为, 营造符合人们行为心理需求的空间环境,是我们每个设计工作人员的职责,认真对待环境,它会给我们新的惊喜。3.1校园中的人们校园环境空间与城市其他空间的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所承载的活动人群的不同,校园 的主要使用人群是教师和学生,面城市公共空闯则是向全体市民开放的,不同的人群对空 间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明确环境服务对象的行为心理特点,对人群活动内容与行为心理 需求进行分析,是研究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根本所在,也是尊重生态、以人为本的环境营 造的真实体现。3.1.1大学生的行为、心理特点 1、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大学生群体是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大 多是独生子女,在溺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没有遭遇过大的困难和挫折,也从小就缺乏 集体环境,导致他们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缺乏自立能力和为人处世的能力。另外学习 紧张对于心理脆弱者,也可能产生悲观失望、焦躁、嫉妒、自暴自弃等不良情绪。现代大 学生交际困难也是十分常见的。一方面导致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因无 朋友无倾诉对象,得不到心理帮助而加重心理压力,易导致心理疾病。随着网络的普及, 交际困难又导致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在虚拟世界中获得交际的满足。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学费增加,学习压力加大,素质能力要求 提高,就业竞争加剧,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和复杂。各方面过高的期 望,同学之间激烈的竞争,毕业后就业形势的严峻,社会转型期诸多社会矛盾的影响,都 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虽然,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非常有理想,又是生活在 一个开放和自由的经济社会里,思维理念、生活态度、道德标准以及价值追求都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但是其心理普遍显得脆弱,心理承受力较差,存在心理隐患。 在下面有关大学生心理情况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图3—1),目前学习问题、环境问题、 交往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方面,而满足学生行为心理需求的优美的 环境景观空间,不仅可以调节环境,也促进了师生问的随意交流,缓解了紧张的学习气氛。 因而,从学生的行为心理着手,进行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具有重要价值。&&&&学习成绩差 主 观 原因50.41% 44.63%学习压力大 客 宿舍不安静 观 周围有噪声 原 因 考试临近 早操47.11% 41.32% 36.32% 31.41% 28.1 096不良的性格 恋爱冲突 人际关系紧张 忧虑未来 后悔过去38.84% 28.81% 23.14%14.88%图3一l大学生失眠原因调查 图表来源:自绘2、大学生的校园行为规律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将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 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每种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都大不相同。相应的,校园 环境空间中的活动内容亦可以按此分类:必要性活动如上下课、购物、吃饭、打开水、洗澡、等人等,也就是说那些人们在不同程度上都要参与的所有活动,一般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属于这一类。其发生的场所主要 是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宿舍、食堂等,学生出行的规律性和阵发性是其最大的特点, 常在道路上出现“人潮”。这类活动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大,参与者没有选择的余地。自发性活动包括散步、体育运动、呼吸新鲜空气、驻足观望、晒太阳、户外阅读等。这些活动发生的弹性较大,只有在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会发生。自发性活动的发生也存在人群的差异,如低年级学生课程繁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少,难以利用室外环境这个第二课堂,自发性活动的机会较低;不同学科的学生因其学习 方式的不同而对环境的使用有不同要求,自发性活动的内容和几率亦不一样。 社会性活动一般由另外两类活动发展而来,这种活动有赖于他人参与,如授课、游戏、 互相打招呼、交谈、各类公共活动以及广泛的社会活动。该类活动发生的条件最高,它不 仅与环境相关,而且更重要的是与他人相关,往往需要共同参与来实现。只要改善环境中 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的条件,就会间接地促成社会性活动。3.1.2大学校园行为模式的空间需求通常人们对环境的需求不外乎行为需求和心理需求。在大学校园的环境设计中就必须对校园内的主要活动人群一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进行分析调查,以确定学生的心理、行为需求。同时,对校园内的其他人群一比如老师、学校职工也要有所考虑。 根据以上对学生校园行为的分析,在必要性户外活动中,教室、宿舍、餐厅是大学生 日常活动的主要地点,而三者之间的路线是必要性活动发生的主要场所,在校园环境景观 设计中,改善这三点之间的活动路线的空间环境,将各种促进公共活动的景观空间布置于&&&&路线上,将延长必要活动时间,促进自发性和社会性活动的发生。校园的大部分户外活动都属于自发性活动,这些活动对环境空间的质量要求较高,如环境不佳,人们贝Ⅱ更愿意呆 在室内,将大大影响校园的活力。 大学生对环境的心理需求主要有两方面的特点:社会化的需要与自我确定的需要,反 映在对环境的需求即对公共活动空间的向往和对归属感的需求。开放空间为学生提供社交 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及集体精神。个人空间是满足人们的自我意识所需的空 间,有支配环境及无拘束的表达自己感情的场所。因此,校园户外空间的设计要满足学生 们的各种需求,主要包括公共性、归属感、领域感、私密性、舒适感的满足,形成多层次、 多样化的空间组织模式,以适应校园生活和社会的复杂性。 教师的环境需求主要包括课间和课后的短暂休息,以及要考虑其在校园内与学生或其 他教师之间交流的需求。因此,在建筑内部的环境空间中,就需要在走道设置可供休息或 学生、老师进行交流的空间,也可设置中庭以提供交流环境。而在下课离开教学楼的交通 空问中,也应当创造逗留机会,以满足师生之间的交流需求。3.2不同性质校园空间的行为心理分析不同性质的校园环境满足师生不同的行为需求。行为是人对所面I旌的环境刺激产生的 生理和心理的反应。人靠行为接近环境,并通过心理的感受觉察环境,得到关于行为意义 的信息,进而来决定行为的方式。环境所提供的信息是行为发生的基础,而环境本身又是 行为发生的场所,环境的这种潜意识作用使得人们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行为。空间 是由人仓日造的,并根据人的特定目的而设置。人的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选择性,他们要 考虑空间是否适于他们的行为。如果不适合,要么会对其改造,或另谋别处。校园中的人 主体性强,具有改造环境的强烈意识,有多样性的内在需要,在适当的外部环境的配合下一定会产生多样性的行为。3.2.1校前空间校前空间是以大学校园入口为界的内外 周边区域,由校前区和入口区两部分两部分构 成。这个空间处在校园和城市的交界或边缘地带,既包括了属于校园的校前区,又涉及到属于城市、紧邻校园的入口区。 如今大量校园都精心设计具有象征和展 示作用的校前区和校园边界处,希望其景观不 仅服务于校园内部,更能为城市景观增光添 彩。现代大学积极参与社会生产,将研究成果 向生产力转化作为一项重要职能,因而现代大 学越来越倾向于设立校前区,作为大学与城市图3-2清华大学校前空间 图片来源:自摄,2006&&&&相互联系的平台,设立入口广场(图 3—2)。入口广场主要是功能性的开放空间,解决人流、车流的集散,对环境具 有导向作用,也是人们进入校园的心理 过度空间,是大学的门面,具有礼仪的 性质。 校前入口空间作为城市、学校两种不同性质空间的节点应该在校前区具有 很强的标识性设施(图3—3),如旗帜、指示性标牌等,或者在校园围合结构上 有明确的校园标识,并配以夜晚照明设 备。这样通过环境特定信息的多次叠加, 就强化了人对于环境的感知,使校园周界的规划更令人瞩目,还能帮助参观者 找到校园入口区。对于该环境中的使用图3-3校园标识:临沂大学/中央康涅狄格州立大学 图片来源:自摄,2006/《校园景观》群体而言,具有视觉心理上的归属感,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 义精神。 校园和城市的边缘空间有很多构成 方式,并逐步由封闭转为开放,栅栏和 墙壁的围合已成为老校区的专利,在很 多薪建的校园中,树木、草坪、河流共同组成了校园的开放边界(图3-4)。在图3-4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校园边界 图片来源:自摄,2006这种情况下,校园的标识系统就要起到 整体环境的属性控制,在开放的空间系 统中,给人以领域感。在国外,尤其是 走读大学,更是和城市融为一体,并由 城市和学院共建校园。这样的校园不再 是象牙塔,校园更像是一种心理空间中的存在。无论怎样形式的校园边界,校门都 是校前空间的最重要标识,除了满足基 本的功能之外,设计要能体现校园文化, 和整体校园和谐一致,并展示出学校的 风貌,而不是简单的“门洞+值班室”。作为一个通过空间,大门一般不宜直面城市干道, 入口由放到收的半环路设计(图3—2),强调曲径通幽,强调葳风得水,也是中国大学校 园校前空间中常用的导向手法。作为城市道路和校内道路的交汇处,起到了很好的减速、 缓冲作用。人车同门的校园大门一般都分为供车辆行驶的宽门和供人行的边门,门洞的设图3-5大学校门开口方式 图片来源:《高校校前空间》&&&&置有多种,但要和校园路网相联系(图3-5)。值 班室是门作为安全性控制的功能空间,要使值班人员在室内具有良好的观察视点。部分大学为了适应校园改造,进行新校园的 修建,由于旧校门在校友、市民心中的形象已超 出了视觉意义,对于旧校门的保护,维护人们心 理的认同空间,就具有重要意义。清华大学的新 校门和校前空间相较于清华西门(图3-6),更加 开放,但作为西门,已仅存在景观和教育意义, 而不具备交通职能,但却是学校重要的历史空间。 这样,统一明确的标识系统,体现聚向性的图3-6清华西门 图片来源:自摄,2006入口道路空间,展示性和纪念性统一并存的校园大门,共同构成了礼仪性的校园门户。和整个校园的设计具有整体统一性,而相对于周边地区又具有区域独立性特征。这不是一个 学生们每天用来晨读、小憩的空间,但却是校园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准确定位,并以此为参 照坐标,熟悉校园环境,熟悉城市的出发地,使校园中的每个人甚至一生都会记得的地方。 校前空间除了入口空间,还应该包括校内的校前区部分,在我国大部分学校中,这一 部分是轴线控制的林荫大道,在轴线上会出现重要雕塑、学校主楼,而校园的中心广场也 往往处于该位置。在这一部分的环境空间中,礼仪性仍旧占重要位置,同时也是学校教学 区的室外信息集中提供处,包含报刊栏及大面积条幅(图3—7)。视觉、空间的多方面环 境刺激,给人强烈的集体感,同时,也给人的行为以无形的行为约束。这种干扰和妨碍可 能是实际存在的,也可能仅仅是一种不自由的感觉。在校园环境中,一定的行为约束是必 要的,根据生态知觉理论的环境提供原则,良好的环境应该使人们明确哪些行为是适当的, 而那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校前作为主要的通过空间,人们的交往活动是运动中的,或暂时的停留。由于校园入 口空间是人留的集散地,即便入口环境中没有设置校园广场,那么在离入口500m的半圆 空间范围内也应该可以到达,方便人们等待、交流、集散。校园空间场所感是一个优秀空 问的重要特质,校前空间应展示出对人的尊重、包容和欢迎。在下面一组图片中,我们将看到国内大学校前空问的现状(图3-8)。图3-7校前空间的条幅 图片来源:自摄,2006&&&&30&&&&图3_8国内大学校前空间 图片来源:自摄在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入口处没有和城市形成良好的缓冲地带,城市主干道 直接延伸至校门口,这样对于学校中存在的大部分非机动车群体而言,存在安全隐患。校 门的设计从形式雷同的“牌楼式”校门,如南京大学、南京政治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中 国药科大学、东南大学等,到“新式牌楼”如北京科技大学,到几何构成式校门,如北京 电影学院、山东大学,到目前设计中较多使用的,体现开放性的,横向构成的大学校门, 如烟台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现了校园环境审美和要求的变化。但我们同时也发现 了,各种式样接近的校门都可以成组出现,在不同的地域,不同性质的大学没有自己的特 色可言,对于环境的使用者而言,不能形成适度的外部刺激,也就没有良好的归属感。至 于有些学校大门甚至仅仅是满足通道功能,一个警卫室,一块写有校名的牌子,如南京中 医药大学,不但没有特色,更容易造成交通混乱。现在看来,作为校前区,是目前大部分 高校环境景观设计中所忽视的部分,但作为校园的f了户,在校内师生和城市居民的心理空 间上都具有重要地位,是校内所有师生频繁使用的环境空间,对于我们对校园的整体认知 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这也是我们在进行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所要关注的场所。&&&&3.2.2滨水空间通过优美的景观环境,实现对学生潜移 默化的教育,己成为人们的共识。对于那些 自然条件优厚的校园(基址有充足的或天然的水源),可以利用水的造景功能,以水为素材,构筑出富有感染力的校园环境。中国 传统文化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就生动地再 现了清华大学的水景之美(图3—9)。而“水 木清华”更成为清华园的代名词。水体是校园内重要的开敞空间和自然 图3-9清华大学——荷塘月色图片来源:自摄,2006要素,校园内布置水体会有利于改善小气候,美化景观,增加活泼情趣。同时,由于水只是从平面上进行空间限定,保证了视觉上的连续性与渗透感,也是柔性空间划分的 重要手段,让人的行为与视线在一种较亲和 的氛围中得到控制。1.可达性对于校园中存在自然水体的,要因势规划校园空间,而对于人工水体修建,位置尽 量靠近校园人流活动密集的地方,以便提高 空问的利用率,如过分的偏远,再加上不注图3—10东南大学中心喷泉水池 图片来源:自摄,2006意维护,很容易使其变为臭气熏天的消极空间。水体要成为具有辐射力和穿透力的“点”来组织周围的空间,充分体现对水体利用的“均好性”,这样也容易满足水体空间的“可 达性”原则。例如,东南大学的中心喷泉水池(图3-10)。位于入口轴线的末端,是学生 从宿舍区进入教学区的必经之处,又位于教学区的核心位置,路网以此为交叉中心,因此 其空间利用率极高,并成为东南大学校园中极富人文色彩和象征意义的场所,是深受广大 师生喜欢的交流、约会场所。2.亲水性水体沿岸空间的设计应丰富多样,满足人们不同的亲水性行为要求,包括:散步、驻 足、休憩等轻度的亲水行为;嬉戏、感受等深度亲水行为。沿岸不同形式的设施将为这些 活动的发生提供可能,伸出水面的平台,水边的木栈道、石汀步、小景亭,休闲座椅,面 向水域的广场,水边的林荫道等等,都将对人们的交往产生强烈的吸引作用。水体的岸线 要尽量避免单调的直线化,曲线的形态与水的运动相适应,使水域可以提供最大面积的亲&&&&水空间,并且具有连续、多变的景观角度(图3—11)。外弯型的滨水岸,即陆地凸向水面,形成放射状的视 野,是观景的好场所,同时 也是视觉和活动的中心,可 以设置小广场和活动平台。内弯型的滨水岸,可以看见岸地内的全貌,景观的视觉联系很强,景观形象丰富,空间的领域感较强。我们要根据地形条件,设计适当的 岸线形态,将沿岸各类动线与驻留空间有机的组织在 一起,使得人们在运动的过 程中把握这一空间的变迁。 我们在设计中还要缩小 水面与驳岸的垂直距离。有 的院校水池的水面距驳岸垂直高差达卜2m米左右,多出现在完全是人工水泥驳岸的环境 中,这种状况使人走在驳岸上临近水面时,自然产生担心落水的恐惧感,亲水性却荡然无 存。所以,应将水体的水面与驳岸的垂直距离尽可能缩小。这样可使人方便地接近水面, 极大地满足人们亲水的心理需求。水体的边坡宜采用斜坡状和阶梯状,有利于保护滨永生 态环境,并使水面易于接近。边坡设计应尊重水的自然特性,采用自然界原有的材料。常 见的边坡有植生带边坡、砾石边坡、沙滨边坡、石基边坡、碎石贴面边坡等,边坡的天然 性有助于水体生态系统的循环,可以为许多水生生物的栖息创造条件。同时,边坡的多种 变化也会伎环境更加自然,更有效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图3一Il南京林业大学人工湖图片来源:自摄,20063、安全性水景是美的,但同时又是存在较多不安全因素的场所。仅作为景观要素存在的水域不 宜过深,节省水源的同时也防止意外发生。驳岸要缓坡延伸至水面,提高安全性、生态性。 沿水边小路的设计要有足够宽度,最起码要可以两人并行,并利用多种自然的铺装材料给 人丰富、明确的边界环境感受。由于水边环境的生态性打造,往往植被茂密,所以在夜间, 应提供足够的照明。4、多样的景观空间水域和植被的结合给人们提供了多样的景观空间,丰富的环境体验。我们可以坐在水边的石头上发呆;可以和朋友坐在被绿篱半包围的座椅中讨论;可以站在出挑的平台上吹 吹风;或者仅仅是下课通过,和水泥路比我们更远感受一下水边的卵石小径,看看水里的&&&&荷花。因而在设计时,我们要利用植被和景 观设施营造不同的景观空间,满足人们不同 的行为心理需求。对于水体周围界面的设计也要连续通畅,包括绿化系统的高低、疏密配置,临水构筑物的合宣尺度和通透性,滨 水建筑底层架空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变的活动场所。水是生命之源,亦是文明之源。较之其 他自然物,水更多地能承载了人类历史文化 的精神。因而充分利用它的文化色彩,呼应 大学的文化主题,营造良好的意象空间,满 足师生的审美需求。 北大未名湖(图3-12)的设计,保护了 基地原有的自然景观,尊重中国传统的造园 手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水体空间,提 供了人与水面亲近的接触,沿岸丰富的植物 配置更营造出独特的自然氛围,成为北大的 一处识别性景观。环状的滨湖路与周边各个 方向都有很好的联系,促进了水体空问的易达性,使其成为校园北部区极富辐射力的图3-12北大未名湖水面 图片来源:自摄,2006“点”,组织着校园的户外空间。岸线曲折 多变,外弯形的水岸形成了湖中的小岛,岛上有亭,成为整个湖面的视觉焦点和活动中心,岛的位置洽好使未名湖分而不隔,增添了空间的层次。内弯形的湖岸与岛遥相呼应,领域感较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防空演练的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