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大成拳真相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大成拳推手要领
我的图书馆
大成拳推手要领
&推手,又称揉手、搭手、打手。是中国武术所独有的一种训练方法,八卦掌、太极拳、大成拳、鹤拳等诸多拳法均有推手练习。大成拳推手是大成拳“七妙法门”之一,可以这么说,“力由站桩而得,由试而知,由推手而懂”。这里所说的力不是简单的力的概念,而是特指大成拳之劲力。换句话说,不经过推手训练,在实作中就不具备大成拳的本质特征。王芗斋先生说过:“搭断是一,搭断不二”,“执于推手,操拳必败,离开推手,下乘拳法”。“推手是拳术的升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大成拳是纯粹而典型的功夫拳,它的一切都建立在“改造生理”之后“得力”的基础之上,推手这种功技合一的内容和形式亦不例外。&
  推手,按意图分为搭手和理手。&  搭手,是指在推手中,双方可以训练出察觉对方虚实、强弱,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也就是说,对方的拳术素质在一接手之际便摸得一清二楚。在此种情况下,在松紧互为的变化中击败对手。不需双方手上断开,即可产生技击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推手是放慢的实作。&  理手,是指在推手中,通过双方两手臂的接触,来体验自身是否舒适得力,俗称是否“得劲”,力量是否均整圆满,在运用中,是否能够把握主动,得机得势。如有不得劲之处,则通过这种训练进行纠正和改进。这种训练,从实质上说,是双人试力。&  从形式上说,推手有单推手、双推手,其中又包括定步推手、动步推手、自由步推手等多种。不管是哪种推手都要体现大成拳练用原则,否则就会流于形式,成了为推手而推手的单纯推手而与技击脱离关系。或者表面上与技击有关(如在推手中使用摔跤、断点等法),实际上与大成拳技击素质无关,这些都应该在训练中加以避免。&  &  一、推手要领&  &  1、守中用中,间架得当&  “守中用中”是大成拳体用中应贯彻始终的重要原则,推手亦当遵守。所谓“守中”,就是护住自身之中线,使之不被对方所攻击,中线即人体前面正中之部位,亦即中医经络之中“任脉”位置。一方面,中线皆为要害部位;另一方面,人体的重心通过了任脉所在的矢状切面。故而控制了任脉,也就控制了对方的重心,这样就能控制对方,或打或放皆由己定。守护己方中线即为守中,控制对方中线即为“用中”。在推手时要注意时刻做到“守中用中”,这就需要一定的功夫和间架,结构要合理。即双手不论做何动作,总有一手护住自身中线,同时控制对方中线。与站桩、试力要领近似,要求“腋半虚,臂半圆”,肩撑肘横,头顶项竖,胸窝含蓄,小腹常圆,双手均不能低垂或闲置。&
  2、精神含蓄,力若牵牛&  含蓄是大成拳体用之重要原则。含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要含蓄;二是劲力要含蓄;当然,目光也要含蓄。所谓含蓄,是指无论精神还是力量能发不发,能放不放,保持住这个态势。大家在《动物世界》中看到狮子老虎之类猛兽,在扑食猎物时瞬间的骇人状态就是“含蓄”。王芗斋先生说:“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此即含蓄之奥。在推手时,不要把控制对方中线理解成指向对方,而是精神及力量要有回收之意,要做到力若牵牛,才能控制住对方重心。这一点目前大多数大成拳练习者都理解有误。&
  3、身形中正,肩胯灵活&  推手时要求立身中正,即拳经所谓“尾闾中正”。“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脊柱是人体枢纽之所在,只有尾闾中正,才能不失重心,放人发力时才能做到“力由脊发”。要注意胸窝微有含蓄,但切忌低头猫腰,左歪右斜。所谓“低头猫腰,其艺不高”,其原因就是失去了上下抻拔枢纽之力。也只有立身中正,头顶项竖,才能精神放纵,气势袭人。&  大成拳推手与太极拳不同,不但不要求,而且要尽力避免腰部单独拧转。因为那样很难护住自身中线,自己力量易向外侧无用方向偏斜,给对方造成可乘之机,同时也难于控制对方中线,违反了“守中用中”之原则。大成拳推手要求肩胯同动,活若机轮,用自身的柔化之力及重心的改变来化解对方的力量,这就要求肩胯灵活,使自身形成一动无不动的整体运动,不丢不顶,力量无过无不及。&
  &4、点紧身松,我独知人&  所谓“点”,就是在推手或断手时,自身与对方相接触的部位。在推手时多用自己的小臂与对方的小臂相接触。推手时只有点紧,才能叫僵对手,才能控制对方,使对方像一根拐杖一样托着自己,同时体会对方之力量大小及方向变化。若点上放松,则上述目的难以达到,若无限放松,则与断开无异,且造成推手训练出的能力和拳学素质无法应用。因此,点上松是错误的,不可取的。在做到点紧的同时还要做到身松,只有身松,自身才能变化,才能发力,从而做到打对方的劲。即自身力量之变化总在敌先,拳谱谓之“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5、不丢不顶,沾粘连随&  所谓“不丢”,就是在推手时不要丢开对方不管,自己撤回手臂,或松软无力,要保持适当的掤劲。“不顶”,就是不要顶住对方,不让对方进入,使双方处于“顶牛”状态。而是在撑住对方的同时大胆的把对方放进来,但又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在推手过程中,只有做到不丢不顶,才能随时感知对方的劲力及变化,并随时控制对手,打击对手。&
  6、重在功夫,技术其次&  大成拳之推手重在功夫。即在站桩、摸劲上下一番大功夫。在刚进入推手训练之初,要重在单推手,单推手练好了,双推手稍加熟练即成高手。而单推手则重在“打重轮”的功夫。通过“打重轮”的艰苦练习,才能练出“头沉把轻”、“棉里裹铁”的功夫。当然这应是建立在站桩得力的基础之上的。&  &  二、推手的五种境界&  &  1、小乘的推手&  小乘的推手,亦即推手的入门阶段。在此阶段,首先要明了推手之路线及自身之间架配备,和身体各个部位要领的掌握如何。在此基础上,逐渐体会对方力量的变化,并能用自身柔化之力化对方的劲,在运动中保持自身间架及均整之力。这一阶段应单纯练习单推手。&
  2、中乘的推手&  这一阶段应保持上一阶段的训练成果,在此基础上体会如何控制对方,但不放人,即“定人”训练。在此阶段应加入加大双推手的练习。&
  3、大乘的推手&  这一阶段,主要训练目的是体会沾粘连随的内在力量,并做到随时随地得机得势,大成拳谓之“舒适得力”或“得劲”。要随时调整重心,破坏对方重心,造成自己得劲而对方不得劲,在此基础上夺位放人。&
  4、上乘的推手&  这一阶段,练习者已达“听劲”灵敏,有感皆应,力量不空亡,一触即爆发,发力无断续。&
  5、最上乘的推手&  这一阶段,练习者毋须考虑别的因素,已达“五行归一处,放胆即成功”之境。即一触即放人于丈外,把握胜利的必然性。&  &  三、注意事项&  &  1、练习时应注意肩胯带动小臂,避免腰部单独扭动。
&&&&2、在双推手中,应特别注意单双重的问题。切忌双手用力平均,力量不分虚实。拳学术语称之“双重”。一旦出现双重,双手就失去变化,灵敏度降低,难以控制对方。重心放在两脚之间,叫“双重”。两脚双重,步法必死,身法必滞,而且也发不出浑元整体之力。手与脚用力在一条线上,大成拳术语叫“单重”。单重容易产生偏面之力,力量不能圆满均整,易被对方控制。&
  3、以上所述单双重,并非只体现在双推手之中,它在站桩和单推手之中也存在,是必须解决及重视的问题。&
  4、在推手训练过程中,有的人因不易掌握要领而以体力补充;有的人则以摔跤等技术相补充。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虽能掩盖其不足,或一时取得小胜小效,但绝难走向拳学正轨,终难达“推断不二,搭手放人”之境。&  &  四、身体各部位要领&  &  1、头&  要做到“头顶项竖”“顶头悬”,“头直目正”。好似头部把全身吊起似的。&
  2、肩&  要做到“肩撑肘横”,只有肩撑,腋若容球,才能形成自身间架“腋半虚,臂半圆”,则上肢筋络宜开展,同时要避免肩部僵死,双肩要松活。这样,气血和力量则可直达梢节,练出“把轻头沉”之功。&
&&&&3、肘&  在推手练习中,要求撑住对方向自身回来时,肘要横,要撑。这样力量方能圆满,保持间架。而在推向对方或放人之时,则要求垂肘与肩配合起来。要做到蓄力时肩撑肘横,发力时沉肩坠肘。这一点,世人多有不知,而流入片面之途。&
  4、手&  在推手过程中,手要半握拳,切忌用力握死,这样在技击时伸掌握拳或放或打极易相机而动。&
  5、胯&  推手时要紧胯,只有紧胯才能使上身更好地得以放松,全身松紧得当,有松有紧,产生惊弹之力。&
  6、膝&  双膝微曲,前膝似有上提之意。&
  7、足&  在定步推手中,双足一定要稳固(但重心依然变化)。在活步推手中,足的要领与“摩擦步”相同,动则若兜泥,静则趾抓地。&
  8、脊&  脊柱为人体之枢纽,上下抻拔之力不能失,只有“尾闾中正”,才能产生弹力,气贯周身。最终做到力由脊发。&
  9、胸&  胸部放松,空胸下气,使肺活量增大,同时胸窝要微含,这样才能发出整体之力。&
  10、腹&  腹部要充实,通过训练,自然达到逆腹式呼吸,但不可造作,小腹应常圆,发力时要实腹。
&  11、身&  推手时立身要中正,八面支撑,六面得力,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两头动中间攻,牵一发而动全身。&
  12、眼&  双眼要含蓄,目光要冷静。双目不可游移慌乱,亦不可目露凶光。在发力放人的一瞬间,精光外露,方可慑人心神,这在拳学上叫“收放”之法。&
  13、耳&  要做到“敛神听微雨”,因为只有听,心才能静下来,才能全神贯注地投入训练及技击。
  &  五、单推手具体练法&  &  从前述可知,推手训练重在单推手。&
  1、定步单推手&  甲乙双方以技击桩之步法站立,双方以右小臂相搭,由左向右缓慢的弧形运动,不可忽快忽慢,力量要匀,不可忽大忽小。推手时两手半握拳,左手护住自己的下颏部位。练习时要牢记前述要领、原则及注意事项。此为右式,左式与此相反,要领相同。&
  2、动步单推手&  其要领大体与定步推手相同,同样以右式为例。甲乙双方以站桩步法站好,右小臂相搭。在推手时以半鸡形步作相应的配合。也就是说,手往前去时,不仅要做缓慢的弧形运动,还要以左脚为动力,右脚略往前划动,左脚立即跟上,两脚间距要始终保持一致。动步时要稳当自如,以辅助肩胯带动小臂。手往回撤时要有外撑的力量,同时以前脚为支点,后脚略向后滑,前脚随即后撤,以配合完成手上运动,达到上下齐到。要注意动步距离不得超过手的活动范围。&
  3、自由步单推手&
  要领与动步单推手相同,但所用步法不限于半鸡形步,摩擦步、三角步、圈步和划步均可使用,但上下要齐到,全身齐动。以步法辅助肩胯带动小臂,将对方中线始终控制在自己手上,进步要攻击对方中线,退步要威胁对方中线,做到“制人而不制于人”。左右两式的原则及其要领尽皆相同。
练习意拳推手的基本要求
(1)、一定要重视基本功的练习:
&&&&在前面章节我们曾讲过,意拳推手是基本功的综合体现,要想练好意拳推手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意拳基本功法的练习主要是浑圆力的培养。站在意拳的角度来讲,具备了浑圆力就具备了技击的基础,也只有在浑圆力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技击的训练。如果没有浑圆力而直接进行技击训练,那么就失去了意拳实战的特色和训练的意义。有的人好于推手却不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其结果由于神经肌肉缺乏相应的应激性训练,导致反应迟钝,缺少变化而时常处于被动状态。所以说没有浑圆力作为基础,推手中就不能迅速改变力量的方向和瞬间将力量集中到一点上。所以说培养浑圆力注重机泵的训练是练好意拳推手的前提。
(2)、要掌握一定的攻防技术:
&&&&那么是不是说自身具备了浑圆力就等于具备了推手的能力了呢?并不是这样的。就好比炒菜,洗好了菜并不能马上吃,还要准备好佐料,下锅炒才可以,炒得同时还要掌握好火候。火候不到菜还是炒不好。具备了浑圆力只能说是一个前提,要想练好推手还要进行一系列的攻防技术的训练。如推手的反应训练以及双推手勾挂发力、双推手旋法发力、双推手的下压发力等等。一定要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这些攻防技术,在练习过程中逐渐加深对每一个技术动作的理解,由简单的攻防技术入手,逐渐向复杂的攻防技术深入,并在攻防训练中认真体会和揣摩各种攻防的技术规律,掌握攻防转换的技巧,为进行实战训练做好充分的准备。
(3)、要多进行实战练习:
&&&&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和一定的攻防技术之后就要进行推手的实战训练了。推手的实战训练同样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说上来就猛打猛拼,这样是永远练不好意拳推手的。所以说一开始要进行打轮的训练,然后逐渐在打轮过程中富于变化,并将各种攻防技术运用于变化之中。如旋法、勾挂等技术如何使用等等。这样的训练在意拳推手中叫做“找东西”,实际上是一种培养技术的训练。经过这种有条件的训练,不仅可以培养肢体的触觉反应能力,而且还可以克服练习者紧张和恐惧心理,并积累一定的实战经验,为进行真正的无条件推手训练做好技术和心理上的准备。
所谓无条件的推手就是真正的推手对抗。通过这种训练能够有效地检验练习者基本功和基本攻防技术掌握的情况。无条件推手对抗训练,可先在比较熟悉的师兄弟之间进行。因为和师兄弟之间比较熟悉,没有太多的紧张和恐惧心理,各种技战术也能够有效地发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右了一定的基础可再和其他的人进行推手对抗,逐渐增加实战的难度和紧张的程度。经过这样的反复训练之后,能够迅速练习者的推手实战水平,体会实战技巧,积累实战经验,熟练运用各种技战术,逐渐的能够适应各类风格的推手对抗。
(4)、实际推手对抗中对技术运用的要求:
&&&&推手虽然是一种实战对抗性运动项目,但它不等同于散手。从意拳的角度来讲,散手就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徒手搏击,也就说意拳散手可以使用任何技术。而意拳推手只是意拳散手的辅助性训练,可弥补散手技术上的细微之不足。它无法代替意拳散手,所以在意拳推手的技术方法的运用上也有一定的限制(这里所说的限制仅限于意拳推手的技术,不包括意拳散手阶段的推断结合训练)。
&&&&首先在力量的运用上,意权推手禁止使用打击的力量,在接触对方肢体的瞬间只能使用发放的力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其次在技术的使用上,由于始终是在肢体接触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根据人体运动力学原理多采用如偏、旋、压、钩挂、螺旋等破坏对方重心的技术,而禁止使用反关节、手抓和脚踢的技术。
&&&&&意拳推手的特点和作用--谢永广
&&&&&& 我们在进行实战搏击时,主要就是考虑如何在肢体接触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攻防。意拳推手就是在实战中与对方肢体相接触时来体察对方力量的虚实、强弱,并善于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控制对方施以有效的打击。主要是为双方肢体近距离缠抱撕打时服务的。可以说意拳推手是对平时站桩、试力、走步、发力等各项基本功的综合检验,也就是在双方肢体接触的实际对抗中,来继续摸索、培养并运用浑圆力。它在训练内容和难度上,推手要难于散手,但推手主要还是弥补散手之不足,是散手的辅助性训练,虽然它不能代替散手,但在很大范围内,推手可以作为实战交流的一种有益手段。&&&&下面我们就意拳推手的特点和作用展开进一步论述:1、 意拳推手运动的特点:意拳推手不同于一般的对抗性运动,它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意拳推手运动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浑圆力为基础的力量独特性浑圆力是意拳训练的核心,无论是意拳的基础功法还是对抗训练,无不是以浑圆力为基础。意拳推手可以说是站桩、试力、走步、发力等各项基本功的综合体现,也可以说推手是浑圆力的一种高级的训练方式,是两个人在实际的肢体接触对抗中来继续摸索、培养并运用浑圆力。推手中浑圆力的熟练运用标志着意拳的力量已经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即可以在瞬间改变力量的方向,化解对方的进攻;也可以在瞬间将力量集中到一点上,抓住对方的重心,将对方发放出去,从而变被动为主动,控制对抗过程中的主动权。这是意拳推手以浑圆力为基础,在实际对抗中其神经肌肉触觉高度灵敏的集中体现。如果没有了浑圆力,意拳推手就失去了其一触即发的特点而变成了僵硬的肌肉肢体式的撕拉扯拽,而毫无意义可言。(2)、不以击打对方为目的的对抗独特性在意拳的实作对抗过程中,其浑圆力的运用有两种体现形式:一是打,是指在最近的距离和最短的时间里迅速而集中的把全部力量发放到对方身体某一部分。其特点是穿透力强大,但催动对方重心力小。表现为对方移动情况不明显,但承受的打击力却很大。二是发,是指在打击过程中,接触对方身体时加大了动作的幅度,延长了工作距离和时间,增大了与对方身体接触的面积。其特点是催动对方重心力大,而承受的打击力却相对减小。由于意拳推手是散手的辅助性训练,它主要目的是为解决实战双方肢体近距离缠抱撕打时服务的,站在意拳散手的角度来讲,在对抗中能发则发,能打则打,这是意拳散手独特的技击形式——推断结合(意拳散手也称断手)。但是我们现在单独的将意拳推手部分提炼出来,作为一门专项技术进行研究,在推手中多运用勾、挂、偏、旋、压等技法来破坏对方的平衡,抓住对方的重心将其发放出去。所以在推手对抗中,主要是以破化平衡、控制重心和发放的力量为主,尽量避免具有伤害性的击打穿透力出现(如果是散手中的推断结合则另当别论)。由于意拳推手不以击打对方为最终目的,它是在浑圆力的基础上,以运动力学原理为指导方法,结合各种技术在实际对抗中的灵活运用,从而破坏对方平衡,控制对方重心,最终以发力的形式将对方发出去,所以推手对浑圆力的要求更加的严格和细腻,如果不具备浑厚的功力和娴熟的技术,要做到这点是很难的。所以从功力和技术的角度来讲,在训练的方法上,意拳推手要远远地难于意拳散手。但在对意拳实作中,推手却无法代替散手的位置,推手可以作为实战交流的一种有益手段,由于推手的伤害性小,所以在当今意拳界,多数人将推手作为交流技艺的主要方式。(3)、通过意拳推手所表现出的审美独特性著名美学家樊美筠先生曾说:“如果说,中国人眼里的世界,仿佛一面完整的镜子的话,那么西方人,特别是近、现代西方人所面临的世界,则犹如一面破碎的镜子。”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意识到,“整体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以整体为美”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创造的原则,更是审美欣赏原则。意拳推手是以浑圆力为基础,浑圆力是指通过精神假借,意念诱导的训练,使神经肌肉达到一种高度灵敏、协调、均整的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整体力”。如果具备了这种力量,人体的每一个动作都能体现出浑厚沉实、刚柔相济、收发短促,灵敏多变的特点。当人们将这种力量运用于推手的时候,在动静起伏、快慢相间、刚柔相济的鲜明节奏下,双方将各种力量相互作用,不断地破坏平衡和建立新的平衡,使整个推手过程始终保持均衡、和谐的状态,这是一种集意识和形态相结合的整体美,它使人们深刻的感受到武术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或运动项目的美感。充分展示了意拳推手自身的风格,从而揭示了其以势夺人、以形娱人、以神感人,一气贯穿始终的内在审美特征。犹如一幅动人的画卷,使人在“刀光剑影”中享受和品味醇厚的中华武术文化。2、意拳推手运动的作用:(1)、意拳推手是一种双人摸劲儿练习,是检验基本功扎实与否的关键因素:我们知道,整个意拳训练过程实际上就是浑圆力的培养与运用的过程。而浑圆力的培养与运用主要是通过摸劲来完成。摸劲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意拳训练过程的始终。在站桩和试力中摸劲主要就是思想高度集中,以舒适、协调、意力饱满为原则,运用不同程度的意念诱导,结合合理的姿势间架,揣摩、体会松紧转的力量,并随时注意松与紧都不要过头,松紧转换的频率一定要放松、缓慢、均匀;而在发力中摸劲的训练就不同于站桩试力了,它要求松紧转换的频率要非常的快,所有的动作皆在一瞬间完成。站桩、试力、发力只是单人的摸劲练习,这是摸劲训练的基础,也是意拳的基本功训练,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劲力摸索的恒定性,即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而在意拳推手中的摸劲,由于是两个人之间力量的相互传导,在传导过程中,主要的目的就是怎么能控制对方而不为对方所控制,这就增加了劲力摸索的随机性,也就是没有一定的模式可循,讲究随机随势,应感而发。由单人的恒定性摸劲到双人推手的随机性摸劲,可以说是摸劲训练的升华。如果不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摸劲训练,在推手中要想做到“制人而不制于人” 就很难了,就如芗老当年点拨别人那样,说你连鱼都没有,又如何去做红烧鱼呢?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当在单人基本功摸劲时,感觉力量非常地浑厚、饱满、均整,无懈可击,可一旦进入实际的推手对抗中,这种感觉马上就会被破坏,而变得被动甚至漏洞百出。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任何事物都是有相对性的。在基本功的摸劲中,你通过训练,使神经肌肉都达到了一种协调均整的状态,这只是你单人练习时培养的一种动态平衡。而一旦进入双方肢体接触的实际对抗中,这种单人的动态平衡就被破坏了,必须去建立新的动态平衡,以适应这种双人实际对抗中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发生。所以说具备了基本功摸劲的基础,并不见得在推手中就可以运用自如了,单人基本功摸劲只是双人推手摸劲的基础,要想在推手中运用自如,就必须在肢体的实际接触中进行摸进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在推手中求取这种浑厚、饱满、均整的力量,才能随机随势,应感而发。所以说意拳推手是一种双人摸劲训练,它是在具备了扎实的单人基本功摸劲训练之后,在实战中与对方肢体相接触时来体察对方力量的虚实、强弱,继续摸索、培养并运用浑圆力。同时来讲,意拳推手也是对平时站桩、试力、走步、发力等各项基本功的综合检验。(2)、意拳推手是意拳散手运动的辅助性训练,能弥补意拳散手细微之不足:弥补散手对抗训练中技术上的不足:在散手对抗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当双方距离适当的时候,可采用各种组合技术进行对抗。而当出现双方近距离接触又无法使用摔法技术时,双方往往会扭抱在一起呈僵持状态。而意拳推手中运用浑圆力所产生的独特地贴身发力技术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因为它能瞬间将力量集中到一点并能瞬间改变力量的方向,即使是贴着身体的发力也能使力量短促而迅猛。并且在意拳推手结合了螺旋、斜面、三角等各种力学原理,从而更有效的发挥勾、挂、偏、旋等技术。所以意拳推手能有效地解决近身缠抱而又无法使用摔法时得矛盾局面,能弥补散手技术之不足之处。间训练的就是增强散手对抗训练中身体的感应能力:推手的表现形式就是在身体的催动下,对抗双方手臂相互缠绕的运动。在相互缠绕的过程中,谁的肌肤感应力灵敏,谁的反应就快,就能占的推手的主动权。而肌肤的感应力也是需要锻炼的。就如买油翁能将油从狭小的铜钱眼中流过一样,它是一种熟能生巧的功夫。所以推手中两条手臂经常地摩擦,久而久之就能使小臂肌肤上神经的触觉变得非常地灵敏,一个精于推手的人,他的肢体感应能力是非常强的,就如姚宗勋先生所说的那样:“不碰上就什么也没有,而在哪儿碰上哪儿就有的奇妙感觉。”所以推手能增强散手对抗训练中身体的感应能力。提高散手对抗训练中身法和步法的灵活性,增强了整体的协调:要想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各种技战术,并能根据推手过程中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技战术,这都需要自身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因为推手不仅仅是双手臂的运动,它是在整个身体催动下,最后由双手臂来承载力量的一种整体的运动。所以推手不仅仅要求手臂肌肤的触觉灵敏,更要求身法和步法的灵活多变。这就在推手过程中增加了对身法和步法的要求,能够提高整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3)、意拳推手是一种整体的运动,可以有效地促进人体身心的健康:意拳推手不仅是一种身体的运动,更是一种身心并重的运动。在练习意拳推手时,精神必须高度集中,全身心的投入。整个推手过程,人体都是在不停的运动之中,而且每一个技术动作的使用都是经过大脑的快速反应,它对人体的运动器官和大脑的分析反应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对人体运动器官和大脑都进行了很好的锻炼。参加推手运动的人的年限要比其他对抗性运动项目的人大的年限大的多。如姚宗勋先生在60多岁时仍能轻松自如的控制年轻小伙子,可见意拳推手运动对人体各项器官的良好作用。同时来讲,意拳推手也是一种心理与智慧的较量。由于推手是一种对抗性运动项目,经常参加推手锻炼的人,可培养自己敢打敢拼、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也可培养自己专注、忍耐、自强不息的精神。还可以培养自己在紧急情况下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经过长期意拳推手的锻炼,对于人格的完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4)、意拳推手的危险性低于散手,可作为竞技交流的一种有益手段:在意拳推手中,所使用技术的目的主要是破坏对方平衡,控制对方重心,在发力的形式上也只是发放力,而并不以击打对方为目的,相对于散手来说,就大大减少了在实作当中的危险性,所以意拳推手正越来越多地被人们作为日常交流技艺的一种有益的手段。通过意拳推手之间的交流,不仅可以提高技艺,还可以增进双方之间的友谊。(5)、意拳推手是一种斗智斗勇的运动,具有很强的竞技观赏性: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之所以能流传到现在,与其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自身独特的运动特点有着极大的关系。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武术自身的搏击性。武术搏击具有很到的观赏价值,从古代的擂台比武到现在的散打王比赛,只要是与搏击有关的对抗性武术竞赛,都能吸引众多的“粉丝”前来观赏。意拳推手作为武术搏击交流的一种形式,具有更高的观赏价值,它与散手搏击有所区别就在于散手是一种游斗术,讲究是“远踢、近打、贴身摔”,无论距离远近都可以进行击打,而推手可谓是一种近身搏斗术,它不能脱点,只能是双方手臂缠绕粘连在一起,进行相互之间的攻防,从技术难度上来讲,要高于散手。意拳推手也不像武术套路比赛那样,循规蹈矩的按照程式化走下来,只要不出现犯规动作,就可以拿高分。意拳推手比赛没有规律可循,只能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一场高水平的意拳推手比赛,比的不仅是功力和技术,更是智慧和勇气。推手中,看似“山穷水尽”,实际上只要力量大小和用力的角度稍微一变,瞬间就会“柳暗花明”。就如足球世界杯比赛一样,最大的看点不在于谁进了几个球,而在于比赛过程中胜负的不可预见性,它能有效地牵动观众的情绪,增强观众的好奇心,让观众能够通过观看比赛而使自己的某种心理得到满足。所以说意拳推手作为一种对抗性的竞技运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 推手中力学原理
&&& 意拳的整个训练体系其实就是浑圆力的培养与运用。站桩、试力、走步、发力等基本功是力量的培养,而推手、散手则是力量的运用。在浑圆力的运用阶段需要一些具体的形式来体现。虽然人体的运动形式千变万化,可是“万变不离其宗”,总脱离不了人体运动的力学原理。
1 推手中杠杆力原理的运用无论是单推手还是双推手,都避免不了前臂的交叉接触,而在搭手的瞬间,在杠杆原理的权衡之下,位置是否合理,是占便宜还是吃亏等问题就会出现。一般在双推手中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甲用前臂的中间一段压在乙的前臂腕关节处,这种搭手形式显然是甲占了便宜的。而这个如此简单的问题,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所以我们千万不要用手去推手,而要尽量用自己靠近肘关节处的前臂的后段去搭对方的腕部。(2)双方搭手以后,甲的手臂比较靠近自己的身体,而乙的手臂前伸较长,离自己的身体较远,那么此时甲方在形式上又有利于乙方。就如掰手腕一样,甲方曲臂而乙方直臂,孰利孰亏,一目了然。(3)推手中,手臂无论在上还是在下,都不可直线的去推、拧、压、抬。因为直线运动产生的力是平面的绝对力量,而不是平衡均整的浑圆力。正确的做法应是利用关节的曲折做相反的杠杆运动。即把前臂看成一根撬棍,把双方两臂交叉之处作为支点,利用身体的重量或脚蹬地的反作用力来完成简单的杠杆运动。&以上三种情况就充分体现了杠杆原理在推手中的作用。
2&&&推手中斜面原理的运用&&&在意拳的训练过程,无论两臂的姿势如何变化,都要保持一定的倾斜度。两臂永远都是一个斜面的间架。两肘始终保持横撑竖裹之力,不能抬平。因为一出现平面,就没有力量了。如果非要抬平不可,那么我们就干脆将肘关节在上,腕关节在下,形成一个向下的斜面,仍不失斜面原则。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实战的需要,当对方进攻时,如果我们以平面应对,因毫无支撑力所以很容易给对方创造机会,甚至承受对方百分百的力量。而以斜面应对,由于斜面特有的支撑力,会大大降低对方的力量,起作用的只是其一部分力量。这无疑会减轻我们手臂的负担,实际上是增强了自己的力量。总之,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要充分利用斜面原理。
3 推手中螺旋力的运用所谓螺旋力原理就如农村井台上的辘轳一般,就是可以连续旋转的杠杆。螺旋力在拳术中的运用也是很普遍的。拳谚曰“:起是钻,落是翻,起手如钢锉,回手似钩杆”、“腰似车轮腿似钻”等等都是对螺旋力生动的写照。芗老形容此力为“:螺旋力要多面螺旋,全身各部梢一动作,都有螺旋力。”此力形成原因是:在随便动作时,全身大小关节都要有支撑力,所有部位都形成钝形三角,此时,力欲膨胀,又欲收缩,因而全身各部都起了螺旋力,就连腿下也应如此。在用这种力时,全身都成钝形三角,然后突然变换力的方向,如同爆炸一样,“砰”的一下就发出了螺旋的力量。在意拳推手中没有直出直入的劲力,要求手臂乃至整个身体都要培养螺旋用力的能力,只有螺旋用力才能将多种力量凝成一股力量。螺旋的利用会节省很多力量,同时也会增长很多力量。
总之,意拳推手就是研究用力的方式和方法,这些都离不开力学原理的范畴。学会了用力则事半功倍,否则不但使不出力量而且容易为别人创造机会。所以力学原理的正确运用才是意拳推手实质性的内容,而那些充满神秘色彩的所谓的“绝招”,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姚宗勋先生曾说“:。。。。。一个方向上山穷水尽,但稍加转拨在其它方向却又柳暗花明。。。。。。人身的关节构造和发行的硬币一样,有一分、二分、五分,就没有必要再铸四分、八分。拳术练习就是在我们身体现有的机能上得以充分的发挥。我们不能幻想练出超自然的力量,而只能是脚踏实地的练习和进行科学指导下的总结。这是意拳始终不渝的科学原则”。姚老先生的一番话恰是对现有的所谓“以气击人”,“十八法、三十六法”等不切实际,违背意拳初衷的的无稽之谈最有力的反驳。所以,学习拳术贵在掌握原则原理,如此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功法实战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从而取得实质性的进步。以上我们从几个方面论述了意拳推手的基本原则原理,这对具体的推手实际操作会有很大帮助的。
关于推手中力量运用的问题{1} 力量的瞬间变化推手时要始终保持力量的均匀适中,不松也不紧,让对方觉察不出你的意图,即前面所讲的“意不有象。”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根据对方劲力的大小虚实而相应的变化出各种劲力。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讲的“根据对方的劲力”是相对而言的。以为我们找不到对方的破绽,所以我们只有随,随是为了找机会进攻,而不是一味的随。如果有机会,则直接进攻。就如水一样,正因为它无形,才可以成为任何形状。意拳推手力量的变化要求是瞬间的,姚先生曾讲:“意拳推手是游击战,而不是持久战。它要求力量的瞬间变化,即神经肌肉瞬间的松紧转换。其转换愈快,力量就愈灵活,出击愈连续迅猛。如对方一顶我就变,不要去应硬抗,而是要学会放弃,放弃是为了寻找更有利的机会,更好的去进攻对方。在推手中要能瞬间改变力的大小、方向和角度,在力量瞬间变化的同时要注意“推拉互用”的运用。因为只有推没有拉的力量是单向的力量,在实战中是很难奏效的。推手时要求力量处于又去又回,又回又去,刚要去则猛然一回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欲拉先推、欲推先拉的状态,要让周身象弹簧一样(争力的集中体现)。如想推对方时可先作出相反的拉的动作,一旦对方用力后撤,全身发紧,我们可马上顺势上步做向前发力,将对方放出。如对方反应较快,没被击中而是快速后撤来保持自己的平衡,,那么我们可顺势做旋法,将其从侧面旋出,总之力量的变化一定要快,而这种力量在瞬间的变化源自于扎实的基本功及临场的经验。{2} 力量的均整协调与平衡推手时要注意整体力量的运用,即源于脚的蹬地拧转作用于身体的力量,而非手臂之力。很多人在基本功中作出的力量很整,可一推手又散了。在基本功中培养的平衡,在推手这种新的用力状态下被打乱了,你得去找才能去建立新的平衡。所以说这种均整协调也是相对某一状态而言,也是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而推手的最终目的就是在对抗中从多角度发力去破坏对方的平衡来建立自己的平衡。{3}力量的疾速爆发,冷脆连续。推手发力是要有一种“惊炸力”,即要让对方受到一种震颤,劲力要冷、脆、爆发、疾速,犹如炸弹爆炸一般。只有这种劲力作用到对方身上,才能起到一定的摧毁性的打击。同时,一旦我们有机会就要施以连续性的进攻,一环扣一环,如机关枪、连环炮一般,让对方防不胜防,这一切都源自于神经肌肉松紧转换的频率。
馆藏&12481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意大成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