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帮我解答,《陈寿三国志txt下载》晋·陈寿关于“和谐”的古诗名句谢谢了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经典的古诗句子,60句.doc 12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经典的古诗句子,60句下文是关于经典的古诗句子,60句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第一篇:《古诗文经典名句500句》中国古诗文经典名句500句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卫风?硕人)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1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19、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22、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2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25、欲加之罪,何患辞。(左传)2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27、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左传)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2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31、曲则全,枉则直。(老子)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35、将欲取之,必先之。(老子)3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41、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42、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4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44、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4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4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4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4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4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5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5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5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53、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论语?微子)5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5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5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5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5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5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6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6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6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6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64、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65、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6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6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68、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6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70、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7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经?乾)7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易经?系辞上)7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系辞上)7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7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7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77、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7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79、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涉江)80、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屈原?涉江)8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82、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楚辞?卜居)83、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84、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8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8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8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三国志》 (晋)陈寿 】
&本站只是个人站点,条件有限。服务器上只能放32万册,新上线的近3万册在百度网盘,分享不了。
&下载方法:【右键另存为】即可。 djvu阅读器下载:
&本站32万册影印古籍pdf、djvu、海量资料,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可查约55万种古籍,包括宋刻本、明抄本、清抄本、民国版本等。
                                                            三国志〔晋/陈寿 著〕(南朝宋/裴松之 注)
&& 三尽つ柯
?中华典籍?
【晋】 陈寿 著
【南朝宋】裴松之 注
《三国志》凡六十五卷共六十七页?整理编校
《三国志》前言
  《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记载时间顺序第四位,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慎重的选择取材之源。这虽然使《三国志》拥有了文辞简约的特点,但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点。
  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二十四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删改后,成为今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学,就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三传、《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266)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我们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陈寿还著有《益部耆旧传》、《古国志》等书,整理编辑过《诸葛亮集》,可惜这些书后来都亡佚了。
  ---- 相关资料 ----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Midnight Star .Copyright &.关于陈寿与《三国志》评价的几个问题
公元265年,司马氏受禅于魏,随后灭蜀平吴,统一中国,建立晋朝,三足鼎立的魏蜀吴遂成历史。由蜀入晋的历史学者陈寿(233-297)作魏、蜀、吴《三国志》成,深为时人推许。唐人房玄龄(579-648)等修撰的《晋书·陈寿传》记载: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元康七年病卒,时年六十五。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上表曰:“昔汉武帝诏曰‘司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其书’,使者得其遗书,言封禅事,天子异焉。臣等按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于是诏下河南尹、洛阳令就家写其书。[]
可知陈寿《三国志》写成后,先是在部分学者、高官中流传,并得到高度评价,司空张华(232-300)甚至以撰著《晋书》相期许;至其身后,《三国志》被朝廷录入禁中,列为前代国史,从而确定了他继左丘明、司马迁、班固之后史学大家的地位。
但此书在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同时,也带来不少麻烦。今就历史上关于陈寿与《三国志》的几个问题试作梳理,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关于陈寿的史德。
《三国志》在今天看来,固然是一部古史,但在当时,却是一部当代史,志中人物或尚有在世者,或本人不在世其子孙正在位者。书中褒贬,自然难以各称其意。于是便有一些谣诼流传开来,有的甚至被后人写入史传。同样是唐人所作的《晋书·陈寿传》里,就有这样的记载:
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或云”者,“有人说”也,无从考也。这些传言如能成立,则不仅陈寿之史德值得怀疑,《三国志》能否称为“信史”也颇成问题。
不过这些传言,已为擅于较真的清代学者们所发现,并试图加以辨正。
对于二丁该不该立传,乾隆时学者潘眉()在所著《三国志考证》中指出:“丁仪、丁廙,官不过右刺奸掾及黄门侍郎,外无摧锋接刃之功,内无升堂庙胜之效,党于陈思王,冀摇冢嗣,启衅骨肉,事既不成,刑戮随之,斯实魏朝罪人,不得立传明矣。《晋书》谓‘索米不得,不为立传’,此最无识之言。同时如徐幹、陈琳、阮瑀、应瑒、应璩、刘桢、吴质、邯郸淳、繁钦、路粹、杨修皆无传,益足证《晋史》之诬。”[]潘眉之说先是立足于曹氏兄弟继嗣之争的是非,或不无偏颇,但他指出当时的文学之士均无传,二丁自无立传之由,则是有说服力的。
据现存史料来看,二丁均为文学之士,陈寿于建安间文学之士,所推重者为“七子”(因为曹丕当时即以“七子”名之),于其他文士则以“自颍川邯郸淳、繁钦,陈留路粹,沛国丁仪、丁廙,弘农杨修,河内荀纬等亦有文采,而不在此七人之例”[]一笔带过,都没有专门立传;而二丁的行迹已见于《陈思王植传》中。因此,没有专为二丁立传,并没有不合情理之处。
其实,可以证明“索米”之虚妄的直接证据就在《陈思王植传》中。《陈思王植传》中明文记载:“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要知道,曹丕所以袭封魏王(时在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后即对二丁痛下杀手,乃是因为他们要拥立曹植,废黜自己的太子之位,此所谓不共戴天之仇,尽诛其男口,意在斩草除根,不至留有孑遗的。即或有之,亦必隐姓埋名,远遁天涯,老死他乡。岂能于三分归晋之后二丁还有儿子在世、并且公然现身于通都大邑,以至被陈寿“索米”呢?所谓“索米不得,不为立传”之说为不根之谈,即此可知。
当然,若按裴松之注引《魏略》,似乎曹丕所杀仅丁仪自身,并未灭门;但裴注所引《魏略》显然并非丁氏全传,因为引文对丁廙之死即无交代。裴注所引,在于补充二丁生平资料,并非驳正陈寿“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之说;换言之,对于二丁惨遭灭门,裴松之并无异议。
陈寿因“索米不得”而不为二丁立传的说法,最早见于晋人裴启的《裴子语林》[],该书属于小说家言,不经甄别,难以为据。《晋书》把这样的流言蜚语写入传记,显然是很不严肃的。
关于陈寿是否对诸葛父子有意贬损,乾隆间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
&&&&(《晋书》谓)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被髡,故寿为
《亮传》,谓“将略非所长”。此真无识之论也。亮之不可及处,原不必以用
兵见长。观寿校定《诸葛集》,表言亮“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
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励。至今梁、益之民,虽《甘棠》之咏召
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过也。”又《亮传》后评曰:“亮之为治也,开诚心,
布公道,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
虽峻而无恶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其颂孔明可谓独见其大矣。”[]
这一辨正显然是有说服力的。咸丰间学者黄恩彤()在《三国书法》中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陈寿“论其(按指诸葛亮)器能政理,则比之管仲、萧何;论其黎庶追思,则比之召公、子产;及论其文之丁宁周至,则比之周公。陈寿之推尊丞相者至矣哉!世俗犹云有所不满,何哉?”[]陈寿对诸葛亮综合评价已至极致,而其钦仰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决非挟有私怨者所能矫饰发出。对此,凡认真读过《三国志·诸葛亮》者自有公论,故《晋书》陈寿贬损诸葛之说不攻自破。
至于“世俗犹云”陈寿对诸葛亮“有所不满”,除了《晋书》的恶劣影响之外,应该还和当时《三国演义》已经大行于世有关。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评价《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智而近妖。”[]和《演义》中被神化了的诸葛亮相比,《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理,浅薄之徒遂轻信陈寿对诸葛亮挟有私怨之说,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此类世俗浅见,治史者自当摒弃勿论。
综上所述,两个传言均不成立,陈寿的史德自应恢复其清白。
第二,关于《三国志》的详略。
历来有不少人认为,《三国志》叙事“失之于略”,记载史实有不少脱漏。这方面的批评主要见于南朝宋时裴松之(372-451)所撰《三国志注》。裴松之在写给宋文帝的《上三国志注表》中说:
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
可知认为陈寿《三国志》“失之于略”的,首先是宋文帝,裴松之作《三国志注》,是奉他的旨意进行的。对所认为的陈寿的疏略和脱漏,裴松之做了大量的增补。他说:“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他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二百三十种以上[],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数几乎与原文相当[]。也正因如此,裴松之一向被视为陈寿的功臣。
但对这一批评亦有完全不同的意见。黄恩彤在其所著《三国书法》序言中说:
昔陈寿作《三国志》而裴松之为之《注》,《志》所未备以《注》补之。故论者以松之为寿功臣。窃谓松之非知寿者也。松之论寿书以为“铨叙可观,事多审正”,是已;而病其“失在于略,时有脱漏”,不知寿书之略,略所当略也。《注》所引书,寿非不知之,特削而弗书耳,非脱漏也。史家之例,有书有不书,一断以义而已。今裴氏繁征博引而寡所取裁,非惟不知寿,亦不知史也。[]
在黄恩彤看来,陈寿是“略所当略”,对大量资料是有意“削而弗书”,裴松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繁征博引”所作的注,不仅不是为陈寿帮忙,而是暴露了他本人史识的浅薄。这话当然也有偏颇之处。裴注保存了大量当时的史料,无论如何是一大贡献。而裴注所引诸书,有不少成于陈寿之后,陈寿要全都“知之”,也是不可能的。但如果说裴注增加内容有不少违背了陈寿作史本义,则无疑是成立的,盖因时移世异,所见不同,陈寿需要回护的,裴松之无须回护;陈寿心存忌惮的,裴松之则无须忌惮了。
第三,关于陈寿的尊魏抑蜀。
东晋习凿齿不满于陈寿的“尊魏抑蜀”,另撰《汉晋春秋》,记三国史事,以蜀汉为正统,认为晋虽受魏禅,但继承的却是汉代的统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论及此事,云:
其书(《三国志》)以魏为正统,至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始立异议。自朱子以来,无不是凿齿而非寿。然以理而论,寿之谬万万无辞;以势而论,则凿齿帝汉顺而易,寿欲帝汉逆而难。盖凿齿时晋已南渡,其事有类乎蜀,为偏安者争正统,此孚于当代之论者也。寿则身为晋武之臣,而晋武承魏之统,伪魏是伪晋矣。其能行于当代哉?此犹宋太祖篡立近于魏,而北汉、南唐迹近于蜀,故北宋诸儒皆有所避而不伪魏。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此皆当论其世,未可以一格绳也。[]
纪昀()的评论勾勒出了对陈寿尊魏抑蜀持否定意见的源流。是由习凿齿发其端,至朱熹而张大其事。由于朱熹后来在中国学界的特殊地位,其《通鉴纲目》影响甚大,以至南宋以降的读书人往往以其是非为是非,“无不是凿齿而非寿”,乃至牵连到持类似观点的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纪昀虽然看到了陈寿“欲帝汉逆而难”,并对宋代诸儒的分歧给予了合理解释,说明他是懂得知人论世的,但又认为“以理而论,寿之谬万万无辞”。说明他自己也深受朱子《纲目》的影响,为蜀汉正统说所拘囿。
与纪昀同时的钱大昕()在为其弟大昭()所著《三国志辨疑》所作序文中则说:
&&&&魏氏据中原日久而晋承其禅,当时中原人士知有魏不知有蜀吴也。自承
祚书出,始正三国之名,且先蜀而后吴,又于《杨戏传》末载《季汉辅臣赞》,
娓娓数百言,所以尊蜀殊于魏吴也;存“季汉”之名者,明乎蜀之实汉也。
习凿齿作《汉晋春秋》,不过因其意而推阐之,而后之论史者辄右习而左陈,
毋乃好为议论而未审乎时势之难易与?夫晋之祖宗所北面而事者,魏也;蜀
之灭,晋实为之。吴蜀既亡,群然一词,指为伪朝,乃承祚不惟不伪之,且
引魏以匹二国,其秉笔之公,视南、董何多让焉![]
在钱氏看来,陈寿处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能“正三国之名”,没有把《三国志》仅仅做成《魏志》,而把吴蜀视为伪朝,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何况他还尽其所能为蜀保存了“季汉”之名,视之为汉之余脉呢!所以他盛赞“陈承祚《三国志》,创前人未有之例,悬诸日月而不刊者也。”(同上)他的知人论世,显然超出纪昀远甚。而其从著史体例创新的角度着眼,更是别有见地的。
黄恩彤《三国书法》较此更进一步,在承认“寿之尊魏抑蜀,有所不得已”的同时,指出陈寿表面的抑扬与实际的褒贬其实是两回事:
寿以羁旅之臣处孤危之地,乃敢奋其笔舌不避嫌疑,独不为家族计乎?故寿之尊魏抑蜀,有所不得已也。然其为书,简而不漏,详而不赘,尊魏而不掩其恶,抑蜀而不没其实,讳晋而不灭其迹,微而显,曲而直,隐寓夫褒贬而显示夫惩劝,动有合于《春秋》之书法焉,真良史哉![]
这大概是对《三国志》“书法”方面最高的评价。黄恩彤认为,虽然陈寿表面上不得不以曹魏为正统,但其内心则是尊蜀抑魏的,因而他在记述曹魏和蜀汉史实时,多处运用《春秋》笔法进行褒贬。其实,黄恩彤《三国书法》一书乃有所为而作,旨在为陈寿辨正。在这部专著中,黄氏从《三国志》的目录、称谓、词句选择、材料取舍等许多方面列举出大量例证,并就写曹魏与写蜀汉随时加以比较,说明陈寿对曹魏明尊而暗贬,对蜀汉似抑而实尊。应该说,他列举的例证大多数颇有说服力,或至少是言之成理的。从这一点上说,黄恩彤可谓陈寿的千古知音。
例如,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曾批评陈寿:“惟其误沿史记周、秦本纪之例,不托始于魏文,而托始曹操,实不及《魏书》叙记之得体,是则诚可已不已耳。”[]就是说,魏国历史应从魏文帝曹丕禅汉开始,对此即便司马氏也是无从责难的,陈寿却从曹操开始,这是本来可以避免的失误却没有避免。纪昀此说看来颇有道理,人多从之。但黄恩彤却认为,陈寿这样做并非真的在尊魏,而是别有深意的:
自初平元年讫建安二十五年,皆以献帝纪年,虽空名虚器犹若赘疣,而汉固未尝亡也。然则何以不书汉?汉名而魏实,书汉则没其实也。魏之太祖意中无汉久矣,此二十五年,汉未尝亡而直书曰魏,不予以存汉之功,而明著其无君之罪也。[]
经他这样一番辨正,陈寿写建安间史事而名之曰“武帝纪”(目录中则称“武帝操”),表面上高抬了曹操,实质上却是有意贬损其形象的。更有意思的是,陈寿叙述曹操出身,先说其为“汉相国参之后”,又说“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腾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黄恩彤对此的解读是:
曹为参后,固汉之世臣也,腾阉而参之胤绝矣,嵩不得为参后也。他传
记并云:嵩,夏侯氏子,惇之叔父,此云“莫审其生出本末”者何?疑之也。
犹陈琳《檄》所云“乞丐携养,赘阉遗丑”之意也。疑嵩所以深诋操也。[]
看似前后龃龉的一段家世简介,竟然是故作疑似之词、“骂人不带脏字”的好例。由此不难发现陈寿运用《春秋》笔法之精妙,亦可见黄氏读书善于由表及里,独能会心于作者。《三国书法》一书大率类此,不再赘举。概而言之,此书对研究陈寿与《三国志》,是一份极有助益的参考文献。
当然,在我们今天看来,黄恩彤所作辨正的局限也是明显的。他虽然与朱熹之以尊蜀抑魏为旗帜有所不同,对陈寿《三国志》书法的理解更进了一层,不仅没有责怪陈寿,反正揭示出了陈寿的良苦用心,但是在正统观念上,却是与朱熹如出一辙,并未跳出其窠臼的。
中国历史上的统绪传承,最为普遍认可的是中原地区正统观。三国鼎立时期,曹魏占据了中原地区和广大的北方,蜀和吴则各偏居一隅,如果抛开了仅以血缘关系论正统的偏见,以曹魏为正统实在是无可非议。陈寿尽管是出于时势所迫才作此布局,但无疑是记载了历史的真实。当时撰写三国史书的有许多家,唯独他的《三国志》列为正史广为流传,本身就是对其史才、史德的最好肯定。&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寿的三国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