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不明白白为什么坑日胜利死了的是英雄 没死的是狗雄 难道没死的人就不应该享受荣光吗 求指

帖子主题:中国史上死得最窝囊的9个英雄
共&54339&个阅读者&
军号:639979 头衔:血染的风采 工分:167027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中国史上死得最窝囊的9个英雄
文章提交者:htwandcsh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所谓大英雄,一者最赋正义感,二者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但善始不能善终者,必为千古遗憾!中国上总有那么一些英雄,善始不能善终,他们的死因,内因或刚愎自用或优柔寡断,外因却皆为错过了历史千载难逢的机遇所致!怎一个冤字了得——一、变法图强却遭五马分尸的商鞅死因:期的“”使异军突起,日益强大,一步步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但改革触动了既得者利益,商鞅遂遭到政敌的迫害,车裂而死,全家亦被杀害。点评:秦国因改革强大了,统治者一边享用着改革果实,一边为了平息既得利益者的怒气而把改革者五马分尸,中国历代改革者的命运大抵如此。如果商鞅学会妥协他就不会“不得好死”,但如果他妥协了也就没有富国强兵的“商鞅变法”了。可叹商鞅不知为谁辛苦为谁忙,错过了“及时闪身他国”的良机,为老子(秦孝公)效力,却死在了儿子(秦惠王)滚滚车裂下。二、死在伯乐手中的一代将才韩信死因:西汉初期,有人向老婆吕后告发谋反,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萧何设计以庆贺平叛胜利为理由,骗韩信进宫。韩信一进宫,就被吕后以谋反罪名杀于长乐宫钟室。点评:为的建立立下汉马功劳的大将军韩信,对向刘邦推荐自己做大将军的伯乐萧何一直心存感激,所以对萧何的话比较听信,没想到自己就死在貌似忠厚的伯乐手中!其实,聪明的韩信未必不知朝中有人加害自己,谋士蒯通劝他:你把项羽灭了以后,刘邦下一个灭的就是你了。最佳选择是三分天下而王之——这个建议如果被采纳了,汉朝的历史就得重写了。可是大将军太相信有知遇之恩的、大奸似忠的萧何了,结果死得好不窝囊!三、为君分忧却被“清君侧”的晁错死因:晁错死在自己得意门生汉景帝刘启的腰斩屠刀下。从提出削藩策的开始到正式宣布战争,再到七国之乱形势严峻,晁错一直以为自己是在为国家,为国家的主人也就是他的徒弟景帝呕心沥血,付出一个忠心不二的臣子该做的一切。然而,他却想不到,为了平息众怒,稳固自己的地位,他所引以为傲的徒弟,在重重压力之下,决定用他的死妥协藩王。点评:晁错的死比商鞅还要悲惨,他是活活被自己倾注一生的君主出卖杀害的。如果晁错学会“讨好上下”、明哲保身,他就可能富贵一生,但文景之治的辉煌历史就得大打折扣!晁错之死,向历代改革者再次发出一个另类警戒:君主从来都是为自己着想而不惜把任何生命和感情当棋子的人面兽心者,别相信极端冷血的皇帝的话!四、错过统一大业、功败垂成的关云长死因:用兵攻魏穷追猛打, 不屑交吴两面受敌,用人不当麻痹大意,突遭偷袭败走麦城,一代忠勇化身死在自己最鄙视的“吴狗”刀下。点评:在“三国归晋”之前,本来蜀汉刘备是有机会一统华夏的。但致命的败笔就在关羽北伐失利、痛失荆州上。当初诸葛亮“隆中对”上说得好:“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是一幅多么好的一统天下画卷,当时机会也出来了,可惜毁在刚愎自用的关羽手中!五、鸠占鹊巢、被密友暗杀的瓦岗军创始人翟让死因:翟让是隋末农民起事中瓦岗寨首任寨主。魏公李密加入瓦岗军,翟让推李密为瓦岗军首领,视李密为密友。但心理阴暗的李密以怨报德,翟让被李密用计杀死。点评:作为第一个带领人马杀下山去反抗朝廷的瓦岗军首领,翟让无疑是个让统治者惊心动魄的英雄。可是过多的匹夫之勇、意气用事使翟让失去了成为一代开国之主的良机,更致命的是他所托非人,看错朋友害了性命!六、光复国家功亏一篑、被其主秘密处死的岳飞死因:正在北伐有望成功之时,南宋小朝廷皇帝赵构连发十二道金牌,催岳飞回朝覆命。遂未加正常审判,将民族英雄秘密处死于临安风波亭。“天日昭昭,天日昭昭!”——是这位民族英雄最后的遗言。点评:千古一叹,忠勇品质固然可嘉,但愚忠害人,已是泪洒千年。岳飞之死,每每令我悲叹这些遗恨千古的“圈养英雄”!也每每令我沉思,当背叛成为一种品行固然可耻,但具体开来也要看背叛一个什么样的人和物,尤其你的背叛是针对昏庸嗜血的牧人拒绝“圈养”的时候,何尝不是一种令人振奋的觉醒!七、死在本国人千刀万剐下的卫国英雄袁崇焕死因:明代卫国英雄袁崇焕, 文武全才。宁远之役,名震天下。国以“长城”誉之。但外虏反奸,明帝崇祯自毁长城,以凌迟处置。愚民食肉,拍手称快。点评:遥想卫国英雄袁崇焕将军,如果不是对昏庸无道之君过于迷信,如果对加害有所察觉而拥兵自重按兵不动,岂会白白断送了性命?又岂会让后金铁蹄肆意屠城?倘袁公不死,“甲申三百年”历史或可重写!八、对犬儒官僚抱有幻想而被出卖的谭嗣同死因:“戊戌六君子”之首谭嗣同,为协助清帝光绪推行新政游说军机大臣袁世凯“勤王”,其时袁世凯慷慨表示誓死效忠皇上,却旋即出卖谭嗣同,变法遭慈禧太后的残酷镇压,谭嗣同被捕入狱,北京菜市口遇害,就义时年仅33岁。点评:“去留肝胆两昆仑”!我们应该盛赞谭嗣同“死得其所”,但是他的直接死因却是因为被出卖。不可否认他书生意气、对犬儒官僚袁世凯抱有幻想。他视袁世凯“最为莫逆”,却被这个“莫逆”踏鲜血以求官!九、又一个被假象迷惑而被害的宋教仁死因:执意“议会”文制总统的先驱。正当国会选举中获多数、着手准备组织责任内阁之际,遭当时已成为大总统的袁世凯所忌、在上海火车站被袁贼派人刺死。死时年仅32岁。点评:作为一个官僚而不是政治家的袁世凯劣迹斑斑,却总是有些仁人志士对他一厢情愿地寄予希望。宋教仁是中国近代史上值得景仰的一位“文人英雄”。如果他早早看清袁世凯、与孙中山并肩讨袁,袁世凯未必敢要他的命。他的死告诫同仁:与袁世凯谈民主无异与虎谋皮、与这样的大盗过招不能仅仅醉心于“文”。
延伸阅读:
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同胞.因为我们拥有同样的热血!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中国史上死得最窝囊的9个英雄相关文章
<a onclick="GaqPush('相关推荐-相关文章')" title='强!中国史上死得最搞笑的几位皇帝强!中国史上死得最搞笑的几位皇帝<贴>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596211 工分:647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抄别人的,楼主看看。袁崇焕被怀疑为汉奸的九大事情一、牺牲觉华岛换来的“胜利”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在后金粮食紧缺陷于困境之时,袁崇焕抗命不遵,执意不将觉华岛上的大批粮食、物资、辎重、船只撤往后方安全地区,而且还将岛上军民滞留在危险的地方不管不顾,自己龟缩于宁远城内,连事先将觉华岛军民撤入城中的动作都没有,最终导致了觉华岛上数万军民被屠杀,粮食、物资、辎重、船只被洗劫、焚毁一空。而实际上袁大人是早就接到了后金入侵的谍报,所以他有意放弃觉华岛的举措非常可疑。实质上整个过程中是袁大人“丧军无算,掩败为功 ”。二、面对空虚的沈阳拒不策应友军和盟友后金为了打破明朝对其经济和军事封锁圈,攻击朝鲜之时,袁大人再次抗命不遵,在沈阳空虚的情况下,执意不援救朝鲜,拒绝策应东江镇,按兵不动实施“观望养敌”,在朝廷连续两次催促下才敷衍了事,不仅让后金使朝鲜向其屈服,还导致了地处“明、金”中间的蒙古部落对明朝失望和寒心,为最终投靠后金埋下了伏笔,还让东江镇蒙受了损失,失去了朝鲜的提供屯田土地,并被断绝了朝鲜提供的军械和粮饷,使东江镇安置流民、出击后金失去了绝大部分后勤给养,而这些费用将来得由明朝朝廷来承担,给当时已经很拮据的明朝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且离散了明朝的盟友,又让后金获得了拓展空间。袁大人一意孤行的态度和造成的恶劣影响是十分可疑的。三、离奇缓慢的修城进度为了“尽快”将城池修筑完成是袁大人放弃策应友军和盟友的理由,可他的“进度”却跟不上他自己说大话的速度。东江镇和朝鲜遭受攻击是从天启七年(1627 年)正月到四月,在此之前袁大人就开始修筑大凌河和右屯卫,又过了两三个月,当后金来袭击袁大人的城池时右屯和大凌河城池竟然还没有修完……若从后金袭击东江镇和朝鲜算起,都足足有半年有余的时间,若从宁远之战之后算,时间可长了得不得了。从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后金围攻宁远、焚毁觉华岛算起,到来年正月,整整一年时间,期间后金并没有南侵。天启六年(1626年)四月后金曾征讨过一次蒙古,之后因为毛文龙抄袭鞍山而折回,努尔哈赤于同年八月十一日死,死前还被毛文龙在沈阳周遍和萨尔浒追杀过。努尔哈赤死后后金内部为争夺汗位而耗了几个月时间,期间后金没有精力对外作战,次年正月(1627年)侵略朝鲜,并没有对袁大人这边有什么动作,而且此时袁大人还在和后金“议和”,所以他修城池的时间应该很充分,前后加起来足有一年半之多,但当后金进攻时他却还没有修完。后金军先轻取明军修筑未完的大凌河、右屯卫两城,在攻宁远之时候又占领了塔山等地,撤退之时一并毁之。袁崇焕虽然守住了“宁、锦”,但他用“议和”拖延时间争取修筑的城池几乎都报废了,且还牺牲朝鲜和东江镇。袁崇焕所谓“敌知,则三城已完,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金汤益固矣”化为了泡影;袁崇焕所谓:“倘城不完而敌至,势必撤还,是弃垂成功也”倒是成为了现实,而“故乘敌有事江东,姑以和之说缓之”成为了一大败笔,皇太极根本没有议和的诚意,反倒是先把袁大人的兵给“缓了”,攻打东江、朝鲜后马上就来袭击锦州、宁远。袁大人离奇缓慢的修城进度使他牺牲了东江镇和朝鲜换来的时间,也没有能将城池修筑完成,这跟他之前拒绝策应盟友和友军联系起来,不禁让人怀疑他以修城池而不策应的真实动机。四、刻意将明军引入死地袁崇焕因为“宁锦大战”时不救锦州而遭非议,“暮气难鼓”而辞,其职务由关内的王之臣接任。此时,总督蓟辽的阎鸣泰上疏要求放弃了锦州,而且朝廷中也不少人反对设“宁锦防线”。与此同时,明朝前线将领也对守锦州提出异议,驻守该地的总兵尤世禄称锦州“城池遭雨崩颓,万不可居”(《三朝辽事实录》卷17)要求撤往杏山。驻塔山守将认为塔山不是可守之地,想要“移置别所” (《三朝辽事实录》卷17)。兵部侍郎霍维华虽然认为锦城不能轻易放弃,根据众将的异议他也不能不总结为:“贼至,则坚壁清野以待。”在诸多提出放弃锦州的意见中,总督蓟辽的阎鸣泰上疏的力度最强硬,用辞也最为严厉说:“锦州遐僻奥区,原非扼要之地。当日议修已属失策,顷以区区弹丸几致挠动乾坤半壁,虽幸无事,然亦岌岌乎殆矣。窃意今日锦州止可悬为虚著,慎弗狃为实著,止可设为活局,慎弗泥为死局。”《天启七年七月实录》。其实众多的将领和大臣都认为锦州不可守主要是因为锦州的特殊地形。锦州地处小凌河和大凌河之间,由宁远至锦州时又必须经过塔山、松山、杏山才能到小凌河,如果任何一处被制约,那锦州就和后方断绝联系了,袁崇焕在“宁锦大战”时无法有效增援赵率教,洪承畴在“松锦大战”时救援不了祖大寿都是因为这个地理缺陷。解放战争期间蒋委员长的海陆空绝对优势也在塔山受阻,最终无法增援锦州而吃了败仗。可见锦州实在太不容易增援了,一旦被围困则无法救援,“宁锦大战” 时若非毛帅攻打后金重镇辽阳,皇太极是不会那么快撤军的,后来“松锦大战”中明朝军队的失败将提前上演。所以当时的督臣阎鸣泰在评价“宁锦大战”时曰:“ 虽幸无事,然亦岌岌乎殆矣”,而他主张“锦州止可悬为虚著,慎弗狃为实著,止可设为活局,慎弗泥为死局”。他的断言完全预见到了今后两位将锦州“慎弗狃为实著”最终沦为“死局”之人物的结果,他们分别是袁崇焕、洪承畴~!明朝将领和大臣们经过广泛而慎重的讨论,并认真而深刻的总结实战教训以后,锦州守到次年二月终于放弃。应该说此时王之臣放弃锦州而守宁远,既遵从了阎鸣泰的意见,又回到了孙承宗四年成功守辽的路子上。到了崇祯元年三月,明军已放弃完全锦州、塔山、杏山一带。该年五月十一日,皇太极派阿巴泰、岳托等率兵三千,破坏了锦州、高桥、杏山三城,并毁掉十三山以东台站三十一处,《满文老档》太宗朝第10册记录了这一事件。另有《清太宗本纪》记载:“五月辛未,明人弃锦州。贝勒阿巴泰等率兵三千略其地,隳锦州、杏山、高桥三城,毁十三站以东墩台二十一。”从后金占领锦州也放弃的举动来看,为了攻打锦州付出了沉重代价的皇太极其实根本不想要锦州,他攻打锦州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消灭明朝军队和劫掠城池里的粮食而已,这足以说明锦州并不是什么“扼要之地”,阎鸣泰的断言成为了现实。“宁锦大战”之前,袁崇焕为了锦州这个“非扼要之地”空耗国家财力、牺牲戍边将士,且放弃策应而导致友军重大损失、盟友向敌人妥协已经是罪大恶极了,而袁大人重新上任之时却以“且守且战,且筑且屯”的“守为正著”则可“五年平辽”之荒谬说辞哄骗崇祯,在明朝军队主动放弃锦州回归正确选择以后,又一次在重新在锦州大兴土木,耗费国家极为有限的财力、物力,用银子堆砌锦州这个巨坑,最终导致了“松锦大战”明军在锦州被围点打援的全面失败。袁大人的所作所为是非常值得怀疑的汉奸行为。五、有意削弱危险的蓟门天启七年(1627年)林丹汗西迁,召城大战后蓟门外的蒙古部落朵颜束不的部投降后金。崇祯元年(1628年)九月明朝曾作过一次努力拉拢朵颜三十六家但失败了。此时,蓟门外就显得形势就紧张起来了,于是朝中许多大臣都提出蓟门防务紧要,必须切实加强。可袁大人却在此时调动兵力充实关外,丝毫没有加强蓟镇的意思。《崇祯长编》中有这样的记录:“关内兵五万五千三百四十五员名,关外七万八千三百四十员名。 ”但到了十二月,关内关外的兵力“关外官兵七万一千余员名,关内官兵四万二百余员名”。所谓“关内”就是蓟镇,所谓“关外”就是辽东镇,蓟、辽设督师就是总领两镇。关内兵减少就是抽调了蓟镇兵力一万多到辽东镇,辽东镇的兵没有增加反而略有减少是因为当时关外已经在搞“清汰”,把老弱的兵卒淘汰掉用关内的精锐来充实,所以没有形成大量“减额”。这个“汰兵减额”的方略是袁大人提出来的,《崇祯实录》中有记载:“冬十月己丑,召廷臣於文华殿,以锦州军哗、袁崇焕请饷疏示;阁臣求允发。上责户部尚书毕自严;又曰:‘崇焕前云汰兵减额,今何仍也’?王在晋曰:‘减汰,当自来岁始’。”由《崇祯实录》的内容可以看出,当时蓟镇的汰兵是袁大人力导的,而且袁大人提前调动了兵力,以蓟镇的精锐充实关外宁锦防线。事实上若袁大人不大兴土木修建锦州,并增加锦州的驻军,明朝是有时间和财力提高蓟镇防御能力的。而袁大人作为蓟、辽两镇的督师不思增加蓟镇的兵力,却选择了临时抽调宁锦的守军以“增戍关门”的方式“往备顺天”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完全是敷衍的态度,当皇太极真的从遵化入塞之时,在山海关的赵率教仅能带上三五千人去增援,足以说明袁大人这种部署的虚伪。许多人讨论蓟镇是否属于袁大人直接统辖的问题,其实并不重要,朝廷不是不知道蓟镇薄弱,但兵员和粮饷都优先满足袁大人的锦州了,想加强蓟镇也没有办法,在朝廷资源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执行袁大人方略必然导致“厚”锦州而“薄”蓟镇,有了这样的倾斜朝廷上上下下自然有许多人都提出蓟镇应该加强。但袁大人不是调整方略,而是上疏和危险的蓟镇脱离关系,袁大督师上奏崇祯,曰:“若顺天等处,则听督抚为政,臣不敢越俎而议者也。”是很卑劣的做法,他的不负责任最终才导致了蓟镇被突破,应该说袁大人“厚”锦州而“薄”蓟镇的方略是一个非常离谱的败笔。若袁大人不修建众人都反对而之前刚刚放弃且后金占了也不想要的锦州,明朝没有任何理由不加强蓟镇的防御,蓟镇的防御也没有任何理由被削弱,而修锦州以后明朝有限的财力和兵力都耗在锦州了,蓟门自然空虚了。六、不惜一切的以粮资寇天启七年(1627年)林丹汗西迁,召城大战后朵颜束不的部就正式降后金。在袁大人督师蓟、辽时已经是崇祯元年(1628年)了,该年崇祯曾作过一次努力拉拢朵颜三十六家,这是崇祯元年九月的事情,但后来失败了。袁大人在次年,崇祯二年(1629年)三月,又提出要给喀喇沁部开马市,要用粮食接济朵颜束不的部,这完全是以粮资寇。崇祯在袁大人上奏要开马市后认为这是以粮资寇,于是连发诏书斥责曰:“据报西夷市买货物,明是接应东夷,藉寇资盗,岂容听许?”袁大人抗辩提到蓟门防御但重点却是开马市,袁大人的核心意思是若不开马市“万一夷(喀喇沁)为向导,通奴入犯,祸有不可知者。”同时,袁大人还保证他接济的这些蒙古部落“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但崇祯驳回袁大人的上疏,崇祯强调:“西夷通奴,讥防紧要。奏内各夷市买布帛于东,明是接应,何以制奴?着该督抚严行禁止。”可袁大人还是置若罔闻。后来崇祯勉强同意,但告戒袁大人只能以口粮形式接济,不饿死就行了,而且抚赏和剿灭相结合,如果有什么异常直接扑杀掉,而袁大人始终认为他抚赏的蒙古部落“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均以抚赏和接济。而不幸的是蓟门外的喀刺泌部不仅为皇太极入塞带路,并且为其筹备粮草。《明史记事本末补遗》中记载了翰林院编修陈仁锡在宁远的见闻,其中提到朵颜束不的部派出两千人的队伍来宁远买粮食,其中还有四百满人谍哨——“建洲哨在束不的部内计四百余人,不将弓矢”,这不是为后金买粮食还能干什么?这在当时的辽东已经是世人皆知了,陈仁锡提到当时的士绅“宁远武进士王振远、陈国威”等都知道此事,并且要求乘之“卒不及备,可夜掩而杀之”,可此时的袁大人不顾崇祯的斥责,明目张胆的在宁远卖粮食给后金,这是多么恶劣的汉奸行径。谈迁的《国榷》也有如下记载:“朵颜三卫及建虏大饥,三卫夷半入于建虏,束不的求督帅开粜于前屯之南台堡,互市貂参。边臣俱不可,独崇焕许之。盖束不的为建虏积谷,谋犯蓟西,虽有谍报,崇焕不为信。”综上所述,可以说袁大人是顶着崇祯连续两次驳斥,对所有边臣的反对置若罔闻,还压制要求剿灭为后金采办粮食的谍哨之意见,一意孤行为饥荒中的后金置办粮食,完全不惜一切的以粮资寇,是非常可疑的汉奸行为七、断绝东江镇的给养以“配合”后金蚕食明在辽南、辽东的控制区袁大人申请将东江镇的军饷、粮饷由他来发送,崇祯予以同意,于是袁大人拿到了东江镇的给养,但袁大人非但没有及时拨发给东江镇,反而下令渤海各港口,不得发一舟一船往东江,不得售一米一鱼与东江。与此同时,皇太极发兵猛攻东江镇,到崇祯二年,东江镇在辽南、辽东领土几乎全部丧失,至四月,东江原本在辽东、辽南的数十堡只保有海州、横山、镇江、盖州。在断绝东江镇的给养以“配合”后金蚕食明在辽南、辽东的控制区后,同年六月,袁大人斩毛帅于双岛。当时一共罗列了十二条罪名,其中最后一条名是:“开镇八年,不能复寸土,观望养敌,十二当斩”,这简直颠倒黑白到极点了,就东江镇现占据的堡和岛不说,这个东江镇原本就是毛帅带领两百余个家丁白手起家的,这个 “镇”都是从无到有的,怎么能叫“不能复寸土”?袁大人在崇祯二年三月把粮食用来“资寇”、“养敌”,而转过脸来却把整个东江镇饿得“人皆菜色”,在友军遭受攻击之时袁大人采取“观望”态度,可最后居然还以“观望养敌”的罪名污蔑东江镇,袁大人这种“厚”敌人而“薄”友军、颠倒黑白的汉奸行为显得十分的诡异和可疑。八、擅杀毛帅而为后金解除西征的后顾之忧早在广宁失陷以前的1621年,正在练兵的游击毛文龙就受王化贞、熊廷弼派遣深入敌后,联络辽民,以牵制和分散后金的兵力,当时他仅率家丁、军士二百余人,按照许多网友的说法真比李云龙还不如,可后来毛文龙就是用这个班底在敌后策动了声势浩大、风起云涌的反抗运动,被后金视作心腹大患,他所创建的东江镇巍然屹立于敌后,成了牵制后金远途作战的一颗钉子,长期制约着后金南侵的步伐。天启二年(1622年)八月,毛文龙攻克樱桃涡、涡站。天启二年(1622年)九月,毛文龙的部队攻克满浦、昌城。天启二年(1622年)十月,毛文龙部攻克永宁等堡。天启二年(1622年)十月,毛文龙与后金军在凉马佃大战,双方都付出了重大伤亡。天启三年(1623年)春,后金反攻旅顺毛文龙部被击溃。天启三年(1623年)毛文龙不断派人深入后金,进行“煽惑”,致使大批辽民“叛去”,投向明朝。后金的许多贝勒大臣都认为:“毛文龙之患,当速灭耳!文龙一日不灭,则奸叛一日不息,良民一日不宁。”天启四年(1624年)四月,毛文龙沿鸭绿江秘密北上,进入长白山区,在高岭、沙松牌大战中大败后金,后金仅军官就有16人被俘。天启四年(1624年)七月,毛文龙又于把骨寨、骨皮宏、分水岭三场大战,三战三胜。天启五年(1625年),海州(辽宁海城)所属张屯的汉人秘密联络明将毛文龙派兵,袭击本屯的满人(《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8页),同时在这一年,镇江、凤城、岫岩、长岛、双山、平顶山、海州、鞍山、首山、彰义等十余处掀起了反抗后金的武装斗争。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攻宁远时毛文龙袭击永宁,后金被迫回师。天启六年(1626年)宁远之战后努儿哈赤于四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毛文龙随即进攻鞍山,因后方吃紧努尔哈赤被迫回师。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至四月,后金以空虚沈阳为代价精锐尽出,以重兵对毛文龙的东江镇和朝鲜发动了“丁卯之役”,毛文龙奋起反抗在铁山、瓶山、昌城、鸭绿江取得的“五战而五胜”,但终因袁大人两次抗命、拒绝策应、最终敷衍了事而贻误了抄袭沈阳的战机,致使关宁军在四个月的时间里未能有效策应朝鲜和东江镇,导致朝鲜和后金结为“兄弟之盟”,毛帅被朝鲜驱逐而退守皮岛。天启七年(1627年)六月,皇太极攻“宁、锦”时毛文龙袭击昌城、辽阳,迫使了后金再次回师。袁大人在“宁锦大战”以后还特为毛帅请功:“孰知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使非毛帅捣虚,锦宁又受敌矣!毛帅虽被创兵折,然数年牵制之功,此为最烈!”(《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八,天启七年八月,辽东巡抚袁崇焕奏言;《两朝从信录》卷三十一,天启七年八月,辽东巡抚袁崇焕上言。)毛文龙象一颗钉子死死的牵制住后金的尾巴,致使其不能远距离、长时间的在外作战,后金数次想根除毛文龙都没有成功,但他却死在了袁大人的手里,让后金能远征林丹汗以及绕道千里长期袭扰关内。以前,每次后金主力出动毛文龙都会率领东江镇乘势出击捣其后方,一旦没有了东江镇这个牵制,后金则可长途奔袭,进行远距离长期的在外作战。所以,皇太极在毛帅于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五日于双岛被杀的七天以后,即可宣布“整旅西征”,并且让蓟门外的蒙古部落马上赶造船只,准备用其在老哈河转运粮食随大军沿河入塞,这个部署在六月之前还没有,而这即是将入塞的地点确定为蓟门的标志。袁大人先削弱蓟镇的兵力,把重兵放在锦州使关内兵力空虚,再开马市为后金南侵准备好粮草,最后杀了毛帅毁了东江镇解决了后金的后顾之忧,这一系列举措亲手促成了后金首次从蓟门入塞,将他自己苦心经营的“宁锦防线”彻底的变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马其诺防线”。而后金不仅于崇祯二年(1629年)绕道蒙古入塞,而后还有1634年、1636年、1638年、1642年四次绕道蒙古入塞,而这其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毛帅被戮、东江瓦解,这种自毁长城的汉奸行为非常值得怀疑。九、蓟西防御战中不可思议的失败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二十七日,皇太极由遵化附近入塞。次日,山海关得警赵率教驰援遵化,但由于袁大人对皇太极的举动丝毫没有准备,且有故意防空蓟门之嫌,所以山海关的兵力并不多,赵率教只带领了三五千人赶赴遵化。十一月初二至袁大人才从宁远赶到前屯营,得报后金已经在围攻遵化了。十一月初四,袁大人率兵到山海关,此时赵率教战死于三屯营。十一月初五,袁崇焕率军入蓟,并以周文郁为掌旗官,周文郁曾是孙承宗身边的人,他以第一人称“余”所写《辽西入卫纪事》是描述“己巳之变”的一篇纪实,其中有许多第一手资料,通过里面的记录能印证一些关键问题。十一月初六,袁大人到了永平,此时遵化已于十一月初三陷落,由袁大人之“汰兵方略”裁撤下来的汰兵打开城门,巡抚王元雅死。袁大人于榛子镇接到崇祯圣旨,得调度指挥各镇援兵之权,这个情节也很重要,为蓟辽总督刘策洗清了不小的冤情,因为后来的解读多说刘策不会用兵,才导致蓟西失守且还冤枉了袁大人……十一月初九,袁大人到了蓟州顺天府。十一月初十,袁大人上疏崇祯,曰:“入蓟州稍息士马,细侦形势,严备拨哨,力为奋截,必不令敌越蓟西”。(《明实录》十一月丙申)其中这个“必不令敌越蓟西”是袁大人继“五年平辽”、“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后又一经典……袁大人上疏后便开始部署蓟州防御。此时,蓟辽总督刘策和各路兵马汇集蓟州。蓟辽总督刘策驻地是在密云,昌平总兵尤世威原来是驻守昌平的,十一月初九,刘策率军援守蓟州,尤世威而防通州蓟州两地之间。但袁大人却将兵力分散布防于蓟西各地,他令刘策回守密云,命尤世威回防昌平,许多史料都记载了袁大人这个部署:“保定总督刘策兵亦至,令其守密云。”崇祯二年十一月已丑《怀宗实录》“保定总督刘策兵亦至,令还守密云。”崇祯二年十一月已丑《崇祯实录》“令刘策着还镇,调度诸将,分信防守密云。”《崇祯长编》朝野对袁崇焕战守布置非议甚多,孙承宗更指出集中兵力紧守蓟州三河一线为要务,否则敌人越蓟州三河则可直扑北京。事实证明,由于保定兵和昌平兵的远去,蓟州防备兵力严重不足,连起码的侦防也做不到,结果皇太极轻易越过蓟州直趋北京,袁大人直到十一月初十四才发觉方提兵追赶,被朝庭寄与厚望的蓟西防线竟不经一战便完全失效。袁大人的掌旗官周文郁所写的《辽西入卫纪事》中提到了此事:“十三日,侵晨,报奴全军过石门驿,公令马步兵尽出城外列营。营甫定,有奴骑二百余,分四队扎我军之东南,相持两时,并不件贼大兵。公令我发炮,贼闻炮即四队排为一字,忽退去。竟日无一骑复至,使我欲战而无可战。十四日,乃探奴大队潜越蓟西矣,公即督辽将士西追……”需要强调的是这个防御战是袁大人豪言壮语下开打的,而地形又对袁大人有利。蓟州,古属幽燕,亦称渔阳,历史悠久,上溯周商:燕山北靠,渤海南望,地“扼东北入京之要冲,控中原与坝上之险塞”,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畿东锁钥”之称。蓟县西有盘山、南有湖泊、东北方向有九龙山和八仙山,因为这么多天堑中留出的通道如同一道往来必经的门户而故称蓟门,自古设置兵镇和关城,是北京东北的要冲。可袁大人在这个地方都没有堵住后金军,而且是不战就任其越过,自己第二天才发现,那可真叫“无能”啊,难怪后金鞑子喜欢这样的“英雄”了……袁大人自己保证“必不令敌越蓟西”而又分散明朝已经聚集的兵力,导致后金军不战而“潜越蓟西”,浪费了这么一个决好的堵截机会,让后金军顺利的直扑北京而去,这确实十分值得怀疑。总结:在了解了袁大人如此众多的疑似汉奸的作为以后,我们不禁要怀疑,袁大人到底居心何在?若袁大人是汉奸那一切都有了合理的解释;若袁大人不是汉奸,那他在怀揣一颗“忠君报国”的“赤子之心”时还干下了这么多汉奸勾当,那他可真算得上是天字第一号的蠢材,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但在事实面前,虽然我们有理由怀疑袁大人有可能是汉奸,虽然他要愚蠢到几乎不可能的地步简直匪夷所思,但经过客观冷静的分析他应该不是汉奸,而确实是一个难得的蠢材。在刚才我们分析大汉奸刘爱塔的时候,他在那封被错归为毛帅与后金通书的信函中:“遂以毛总兵官蓄意叛逆,即密告袁都司杀之。”一语证明了袁大人不是汉奸,否则何苦用奸细去诬告毛帅?所以,在客观冷静的思考以后,应该得出袁大人只不过是一蠢材而已,并非汉奸的结论这个虚构的“冤案”就是要说明朝是个“黑暗腐朽”的王朝,所以才出了“冤枉”袁大人的“冤案”,满清御用文人为此还不惜捏造“反间计”来显示真有“冤情 ”,而实际上袁大人的每一条罪名都是真切成立的。袁大人被凌迟的罪名在《崇祯长编》里记载得很详细:“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崇祯长编》卷三十七,崇祯三年八月癸亥,汪楫本)其中把袁大人出关以后为后金张罗的一切都包括进去了,但就是没有“通敌”、“谋叛”等字样,丝毫没有提及那个虚构的“反间计”足以说明那个“反间计”是满清御用文人胡诌的。明朝是一个胸襟开阔的帝国,有着远大的志向和惊人的成就,是中华文明的正朔,所以才有那么多满清御用文人用各种卑劣的手段予以诋毁,以达他们标榜满清才是天命所归的目的。然袁大人不是汉奸,但他那子虚乌有的“冤案”和“光环”却是别有用心之人用来诋毁中华文明正朔的一块砖头,挺袁的人,想想你们到底是在干什么?把这样一个满清御用文人用伪史和谎言装点出来的人作为中华民族的“英雄”来推崇实质上是对整个民族的亵渎和挑衅~!常见史书中如何记载袁崇焕?1、《崇祯实录》的记载:癸酉召廷臣及督师尚书袁崇焕於平台上慰劳甚至问边关何日可定崇焕应曰臣期五年为陛下肃清边陲慷慨请兵械转饷且曰边臣效命动忧掣肘吏部用人兵部指挥户部措饷言路持论皆与边臣尽相呼应始可成功上曰然赐崇焕食出至午门朝臣问崇焕五年期当有成算崇焕曰上期望甚迫故以年慰圣心耳识者叹曰主曰英明后且按期责效崇焕祸不旋踵矣(吹五年平辽)庚戌袁崇焕至双岛毛文龙进谒慰劳甚至戊午矫制杀文龙崇焕自出都门至宁远专主款於宁远捷后即令番僧往清军中唁问意欲议和会罢归未就迨再出陛见日许上五年复辽既而惧上责效欲复修款议恶文龙扰之乃决计斩文龙(勾结后金斩帅)袁崇焕既杀毛文龙欲力主款因奏曰臣亦不讳言款即惠徼宗社之灵还侵地归叛人而我存朝鲜何惮不为御史毛羽健上言袁祟焕期五年□□其间方略机宜自可指陈乃崇焕於此时未见明言曰我何以取我何以守也上章累累乃反议款乞皇上详问之报闻(求和谋款)癸巳清兵破石门驿袁崇焕移营城外初以二百骑尝崇焕崇焕军闻炮遽退竟日不见一骑袁崇焕令都司戴承恩择地广渠门祖大寿阵於南王承胤等阵西北崇焕阵於西待战午刻有骑兵突东南力战稍却承胤竟徙阵南避桂前被流矢视之皆袁军矢也崇焕按兵不动物论藉藉(北京之战)甲辰召袁崇焕祖大寿满桂黑云龙及兵部尚书申用懋於平台崇焕不自安留中使於营自青衣玄帽入至朝中张皇□□惧朝臣冀成款及见上上慰谕久之崇焕惧上英明终不敢言款第力请率兵入城不许(想签城下之盟,同秦桧一样)桂前被流矢,视之,皆袁军矢也。崇焕按兵不动,物论籍籍(射满桂)癸亥杀督师兵部尚书袁崇焕处以殊死上御暖阁辅臣成基命等入对久之出御平台文武诸臣俱入谕曰袁崇焕付托不效专事欺隐市粟谋款不战散遣援兵潜移喇嘛僧入城卿等已知之自当依律正法今特流其妻子兄弟余不问辅臣顿首谢崇焕藤县人万历己未进士素以韬略自诩迨督师出镇辽东其入援时三日五赐金币宣劳亲为饮至而迁延不战至擅杀毛文龙朝议纷纷以致杀身(杀袁崇焕)2、《国榷》的记载戍午督师袁崇焕杀平辽将军总兵官左都督毛文龙于双岛崇焕自出都门至宁远专主款初崇焕于宁远捷报后即令番僧往唁奴虏意议和会罢归未就再出无以塞五年平胡之命声言折冲虑毛文龙泄其计是身入岛诱文龙至 建虏以扼其背甚忌之阴通款崇焕求杀文龙而崇焕中其计不觉也惜哉(勾结后金斩帅)颜三卫及建虏大饥三卫夷半入于建虏束不的求督帅袁崇焕开粜于前屯之高台堡互市貂参边臣俱不可独崇焕许之盖束不的为建虏窖米谋犯蓟西虽有谍报崇焕不为信谈迁曰高台堡之粟转市塞外为建虏玩弄于股掌误国如此督师之肉其足食乎(以米市资盗)召袁崇焕祖大寿满桂黑云龙于平台崇焕方遣副总兵张弘谟等蹑敌闻召议饷入见上问以杀毛文龙今逗留何也并不能对命下锦衣狱(北京之战)甲辰召袁崇焕祖大寿满桂黑云龙及兵部尚书申用懋于平台崇焕不自安留中使于营自青衣玄帽入先张皇敌势耸朝臣冀成款议见上亦然上慰谕久之崇焕惧上英明终不敢言款第力请率兵入城不许赐貂裘银盔甲满桂解衣示创上深闵之俱同出(城下之盟)癸亥杀督师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袁崇焕上御暖阁先辅臣成基命等入对久之出御平台文武诸臣俱入谕曰袁崇焕付托不效专事欺隐市粟谋款纵敌不战散遣援兵潜携喇嘛僧入城向等已知之今法司罪案云何诸臣顿首惟命上曰依律磔之家属岁十六以上斩十五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特流其妻子兄弟余不问辅臣顿首谢上问诸臣更何言辅臣曰其罪不宥(杀袁崇焕)袁氏便宜从事天下闻之诧为奇举居亡何而郊原暴骨者如莽袁氏身膺不道之罚则杀岛帅适所以自杀也才非周公使骄且吝又中建虏之诱杀其所忌能毋败乎(评价)3、《明季北略》的记载先是崇焕在宁远专主款六年十月遣喇嘛僧镏南木座等往大清军中唁问意欲议和僧回上诏曰喇嘛请劝之书诈也宜整以备之无为逊言所愚七年二月崇焕奏敌使恭顺求款上亦谓诚伪未可信七月崇焕以主侦敌之说物议纷纷遂以病乞归故和议未就及思宗元年七月癸酉召崇焕於平台慰劳甚至问边关何日可定崇焕应曰臣请五年为陛下肃清边陲上曰五年灭敌朕不吝封侯之赏上悦赐茶果瓜饼而退焕出朝臣问五年之期当有定算焕曰上期望甚迫故以五年慰圣心识者曰主上英明后且按期责效崇焕不旋踵矣(吹五年平辽)先是降将李永芳献策於大清主曰兵入中国恐文龙截后须通书崇焕使杀文龙佯许还辽大清主从之崇焕答书密允复以告病回籍乃寝至是再任思杀文龙则辽可得崇焕既杀文龙密报于清议和清主大喜置酒高会谋攻宁远二王子曰姑索抚百万许还辽俟得赏后复为深入计于是答报崇焕疑有变自思口许上五年复辽又难言抚因语使发兵索赏我可入奏(勾结后金斩帅)清兵一夜进口杀参将周镇崇焕大惊率总兵祖大寿驰喜峰清师已入长城围遵化崇焕率兵往救清帅曰汝招我至何反扰我崇焕益惧驰蓟州会总督刘策议奏抚赏策曰敌志不在小宜以战为正崇焕不从奏请议款御史毛羽健上言崇焕议以五年灭敌乃反议款乞皇上问之俄清兵至围蓟州大掠策欲战崇焕阻之初清围遵化破石门驿崇焕移营城外清以二百骑尝崇焕崇焕军闻炮遽退竟日不见一骑上命内监招崇焕崇焕恐事泄乃曰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上既任我自有处分何须又召得无听细人之言罪我乎必欲进见须金王二监出质始可回奏上命二监出城崇焕令军守韦公寺自易青衣入见上解貂裘及银甲胄赐之乃退(北京之战)清兵攻南城崇焕复不战独满桂以五千人与清一日二十战清兵益盛桂不支而走经袁营竟不出救俄桂中流矢五三中体二中甲拔视乃袁兵字号桂初疑清将反间伪为袁号耳及敌骑稍远细审果为袁兵所射大惊入奏(射满桂)崇焕捏十二罪矫制杀文龙与秦桧以十二金牌矫诏杀武穆古今一辙用史实说话:袁崇焕该杀!1、《爝火录;卷二》“士英本姓李,系梧州府藤县人。与袁崇焕居同里,为北门街;生同年,为辛卯岁;同登己未榜进士。士英年五龄,为贵阳贩槟榔客马姓者螟蛉去;遂冒马姓,为贵阳人。此二人者,诞生一处,同为误国之臣。固知乱世之奸邪与冶世之忠良,天皆有以命之,不与腐草朽木荣枯比类也。”2.《明季北略》明.计六奇“崇焕捏十二罪,矫制杀文龙,与秦桧以十二金牌矫诏杀武穆古今一辙。”3.《国榷》明.谈迁“建虏以(文龙)扼其背,甚忌之,阴通款崇焕,求杀文龙,而崇焕中其计不觉也,惜哉”。4.“十六癸酉载金入秦贼拘银匠数百人,凡所掠金银,俱倾成大砖,以骡马骆驼驮往陕西。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每驮二锭,不用包裹。予谓果有如此多金,须骡马一千八百五十万方可载之,即循环交负,亦非计月可毕,则知斯言未可信也。”《明季北略》的作者根本不承认这种说法的真实性的……我可以肯定,毛文龙不死,后金入关的时间,起码要晚上五十年。可惜的是,这样一位有才有略,眼光深远,不拘于物的统帅,却遇上一位嫉才妒能,专断独行的袁崇焕,被他用卑鄙手段暗杀,将大明北边防线毁于一旦!许多人认为袁崇焕被剐时北京市民的表现是明显的愚民反应,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以魏忠贤屈杀左光斗,魏大中等人时的残酷压迫形势下,仍多有市民为其鸣冤叫屈,同样被冤杀的大将熊廷弼也受到百姓歌颂赞扬,偏偏袁崇焕死时却被人生啖其肉,其中必有原因。事实是历史上对袁崇焕评价最高的,不是别人,正是满清最高统帅努尔哈赤,是他一再对袁崇焕表示赞赏,康熙更是下令为其建祠供奉,清史稿中对他也是诸多煲扬之词。视袁崇焕一生功绩,能数得上来的,也就是宁远大捷了。而在其之后,袁崇焕不但无功,反而是错误连连。首先是错失良机。宁远大捷后,本是最好的反攻时机。当时努尔哈赤回到老家,曾唉叹若是此时明军率军进击,加上朝鲜,毛文龙部及周边军队,后金四面受敌,必会死得很惨。然而袁崇焕有识无胆,竟然白白放过这个大好时机,让努尔哈赤得以缓过一口气来。历史上努力哈赤便是在这个时候颂下数条法令:包括通商、释奴等等、为的就是生死存亡之际,已顾不得老祖宗的成法了。其次是擅杀毛文龙。这件事是袁崇焕一生中最大的错误,也是把他本身的大弱点缺乏战略眼光之处曝露无疑。毛文龙本不过是明朝的一个都司,镇守辽阳,被派去援助朝鲜,但是遭到失败。难得的是此人有胆有略,不但没有溃逃回国,反而就地招收流民和败兵,组织抵抗。之后更赤手在皮岛建起了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根据地。说他有胆,在 “女真满万不可敌”的盛名下,面对数万蜂拥而来的满州骑兵,能冷静如此,比起刘大胆那种只有蛮勇的将领实在强过很多。有略,首在皮岛这根据地选得好,女真没有海军,皮岛虽然离海岸只有区区几里,仍然是牢不可破。其次,他能在没有支援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这样的根据地,从无到有,拥有数万精兵,岛上居民超过十万,这种情况已经不是有胆有略四个字可以形容,更可以说是一代豪雄。毛文龙的价值。袁崇焕战才是有的,只是固于成见,不敢创新,只知一昧固守。他在整个晚明的战略中,所起的作用与毛文龙相比,是远远不及的。毛文龙建立皮岛基地后,不断派兵深入满清腹地袭扰,最远处打到满清的根本重地长白山,虽然最终都被扑灭,但对满清起的威胁作用是巨大的。更在当地不服于满清统治的辽民中点起无数火花,各地起义暴动此起彼伏。更多有汉人在后金军聚集处投毒,连努尔哈赤都有几次险遭毒死。他这种做法,今天可以说是恐怖主义,但是在战略上所起的作用之大,是决不容忽视的。再加上皮岛所处地势优越,与关宁守军,朝鲜成三角之势,每次满清欲深入中原腹地,毛文龙便自后出兵袭扰满清腹地,令其不得不回师救援。毛文龙最毒的,还在于这个人眼光非常厉害,看出满清与各个民族间存在的诸多矛盾,以及满清自身人少,不足以威慑四边的弱点。多次派小股部队往东直入千里,沿路遇满人即杀无赦,遇其它民族则以大明名义示好。努尔合赤曾叹道:“有毛文龙在,某不得深入敌地,恐家中妇孺不宁也!自毁长城的袁崇焕。晚明辽东方向的三大支柱分别是:袁崇焕的关宁军,毛文龙的东江镇,朝鲜军。在袁崇焕的一手操作下,变成了一根。先是崇桢年,努尔哈赤率大军征讨朝鲜,毛文龙和朝鲜先后向关宁求援。袁崇焕倒也没置之不理,派了九千兵进至三岔河,准备牵制清兵。然而等他的人马到了,朝鲜已经被打得投降了,速度之慢,难以想象。袁崇焕竟然也不趁清军主力在朝期间,趁机进攻,也不帮助朝鲜反攻(当时朝鲜各地抵抗一直未断),竟然就此撤军。三大支柱失其一。进而袁崇焕借口毛文龙不听指挥,就地将他斩杀。三大支柱缺其二。努尔哈赤及后来的清朝皇帝无不对袁崇焕青眼有加,并非只是看中他的愚忠(比他忠的多得多了),更非看中他的将才(熊廷弼那班人比他只强不差),而是感激他一手毁掉了明朝赖以生存的三个支柱,努尔哈赤才得以绕行千里,奇袭京师,进而灭掉了整个明朝。窃以为袁崇焕其人,才华是有的,但是也仅仅是战术上,让他引领一军,冲锋陷阵,会是陈庆之那样的不世名将。可是做为一个总督,方面军司令,总管对满州作战一事,他却不免缺了些战略眼光。以他屯兵十余万,年余间却无一次主动进攻,就连明知清军主力绕道进攻京师,他竟然也只是带着几万部队回去救援,却不知派支精锐直捣满清老巢,便可知此人实在是类似赵括一般只知兵书,不知灵活运用之人。从法律上来讲:一,他做为辽东方面的统帅,竟然让满清军队可以轻而易举地绕行千里,直逼京师,已是大大的失职,上了军事法庭也是一刀;二,他回师救援倒还可略略弥补过失,然而军不过数千,面对十几万的满洲兵,能有多少作为?莫说京城的百姓愤怒,崇桢也不会想到他寄以厚望的袁崇焕,给他带来的,竟是十几万的清兵兵临城下这是之前数十年没有发生的事。就凭以上这些,袁崇焕该死!北京的百姓不同情袁崇焕的,更谈不上爱戴。这不奇怪。每年负担要命的辽饷(堡垒战术是最耗钱的战术,辽饷九百万两,用在何处?)已经多少年了,赋税一增再增。袁崇焕拥甲68万,盔甲战具数百万,不能平边。反而让满洲人攻到北京城下。这就是北京百姓所看到的封疆大吏的政绩:除了不断要钱,就是避战。北京的百姓会同情他吗?一两个所谓的大捷和不断增加的赋税相比,那一个对百姓更有意义?在明的体制下,看不到袁崇焕的功绩,只有无能和被人攻击的口实。他的死,实在是罪有应得,崇桢并没有冤枉他。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441585 工分:5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指出几点,首先是关羽。大家对于他的印象大多来自于《三国》。但是三国只是一本小说,作者写的时候并非抱着历史学家严肃考证的态度。事实上,三国之中人才很多,关羽只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个。假如关羽投靠的不是刘皇叔,后世统治者和老百姓未必就对他有太多的认同,说实话像他这样刚愎自用的人,最后死了,没有什么可惜的。人家赵云为什么就从来不犯这种错误。其次是岳飞。岳飞此人的品格我不多做评价。是也好非也罢,更多的是后人对于古人的一种寄托。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但是我不得不说一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南宋有岳飞这样靠着光复旧地来赚取民望的无敌将军,未必是福。毕竟是一个在动乱中刚刚立国的弱小政权,则么能经得起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折腾?岳飞活下去,必定会打仗,不停地打,一直打到南宋亡国。穷兵黩武而已。至于袁崇焕,我了解的不多,但是我知道的一点就是他弄死了毛文龙,导致明朝抗金局面的结构性崩坏。只一点,袁崇焕就称不上是英雄。其次,明朝的灭亡罪魁祸首在于自身,而非外敌。首先,明朝的文人自从土木堡之变之后独掌大权,像狗一样的欺压武官,致使武官能力低下,国家军队败坏自毁武功。以后为了抵御外敌不得不加重税负,导致民不聊生。明朝的灭亡,汉人的耻辱大半来自于这些不知所谓的文官。想当年,明朝自立国之日起,便是世界第一军事强国,最终却因为内部的文官压制而自毁长城,真是令人可惜。其次,明朝的灭亡还要归结于李自成这些草寇。不要相信什么金庸小说里的描述。李自成这些人不是什么英雄,恰恰相反,他们是杀人不摘眼,极度自私自利的垃圾。正是因为他们,老百姓本来还能过下去的日子被毁于一旦。明朝也被他们的造反活动毁掉了最后一丝骨血无力抵御外敌入侵。想想吧,明朝是一个被文人统治的时代。假如同样身为文人的袁崇焕真的是什么抗金砥柱,在那个乱世之中那些文官还敢杀他么。不要把别人当做是傻子。换而言之,能够当官的人都是智商极高的人精,杀鸡取卵坏处他们能不知道?大家敢杀他,就说明袁崇焕的军事才能还没有让他们有所顾忌的程度。最后说说宋兆仁。当然不是说他的不好,而是说说杀他的凶手。现实中并没有证据之人杀他的是袁世凯,恰恰相反,袁世凯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能人,而且他待人谦和,有文人风骨,根本就是靠着卑鄙手段铲除异己的人物。要不然为什么革命党和守旧势力都看好他而不看好孙文?你当大家都是瞎子么?袁世凯看在孙文让出大总统的面子上,给孙文一大笔银子让他修铁路,结果孙文银子花了,铁路连一根毛都没修出来。而现在的许多证据表明,孙文才是那个曾经指示手下杀害了许多的进步人士,残害异己的人。兄弟姐妹们,真正的历史可不是教科书里写的那些。看看那些真正的史书,然后从字里行间仔细想想,你就会明白,你在高中初中学的历史,那就是扯淡。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228353 工分:4975
左箭头-小图标
美国人的意思很明显,想当中国的英雄,你就做好不得好死的结果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76725 工分:37348
左箭头-小图标
又一位被《碧血剑》害了的有志青年。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532042 工分:61
左箭头-小图标
袁崇焕咎由自取,莲英雄都算不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518945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没有恐惧
在第25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铁血老牌潜水员
在第21楼的发言:不觉得商鞅冤,他的《商君书》现在看起来还让人感到脊梁沟冒凉风,他简直就是专制主义和国家恐怖主义的教父,他所设计的制度就是把秦国变成一座监狱;一座兵营;一个劳改农场。他只是被自己一手创造的怪兽反噬而已。
比欧洲的神权与日本军国主义还要恐怖。终于理解为什么教科书为什么这么推崇商鞅这个垃圾了。他所谓的富国,是福ZF,是福最高统治者,强兵,是强统治力量和屠杀能力而已,于民何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46489 工分:18505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本人心目中,是把袁崇焕当一个误国庸臣,一个牛皮大王来看的。如果象某些史料些上所载,袁牛皮在向崇祯皇帝吹了“五年平辽”的牛皮后,又向其它人说对皇上说的话只是“聊慰帝心”。那他就不只是一个好为大言的牛皮大王,而应算是个犯了“欺君之罪”的官场骗子,他就不是误国庸臣,而是祸国奸臣。但我还是更愿意相信面君时的他只是个庸臣。因为从前后历史事件来看,袁至少是个误国罪臣的评价是符合逻辑与常识的。只有找到更多历史事实来论证,袁究竟是祸国奸臣甚至于是卖国汉奸才能进一步明确。自古忠臣“武死战,文死谏”,文官在关系国家前途的重要会见中大言欺君,并以此大言来要财要权,制定战略,只是言语不慎的小节么?有人据然还有脸吹嘘袁牛皮有忠心,有道德,不是很滑稽么?对袁崇焕的评价,现在据说是有争议。但我认为这事不是争议,而是因为历史上有两个“袁崇焕”,一个是明人和满清前期文人所记述的相貌丑陋,形如小猱,被千刀万剐的误国罪臣袁崇焕。一个是袁牛皮死后百年,满酋弘历和他的奴才们涂脂抹粉打扮出来的皮肤白皙,容貌俊美的后金之友,“满鞑英雄”袁崇焕。网友们喜欢相信那一个,就相信好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09049 工分:29230
左箭头-小图标
自古英雄,善终者能有几人?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596211 工分:647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wangyan1979
在第31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没扳机的枪
在第18楼的发言:抄别人的,楼主看看。
袁崇焕被怀疑为汉奸的九大事情
一、牺牲觉华岛换来的“胜利”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在后金粮食紧缺陷于困境之时,袁崇焕抗命不遵,执意不将觉华岛上的大批粮食、物资、辎重、船只撤往后方安全地区,而且还将岛上军民滞留在危险的地方不管不顾,自己龟缩于宁远城内,连事先将觉华岛军民撤入城中的动作都没有,最终导致了觉华岛上数万军民被屠杀,粮食、物资、辎重、船只被洗劫、焚毁一空。而实际上袁大人是早就接到了后金入侵的谍报,所以他有意放弃觉华岛的举措非常可疑。实质上整个过程中是......
你说的这些事我感觉很多是在放马后炮,在当时的情况现在的你知道,不代表当时的人家知道。打个比方,如果宋徽宗知道他的投降会导致那么悲惨的后果,那他还会再去投降吗?再说人无完人,很多名将都是两头冒尖的,袁崇焕再不济也比后来的吴三桂强多了。问题不在这个,而是首先袁崇焕的能力就没有清朝时吹得那么神,吹吹牛糊弄年轻皇帝,耍小计谋陷害政敌还马马虎虎,到了真正需要他时只能依仗着背后的国力雄厚支撑,不是那块料还非要站那个位置为自己谋取权力,害人害己,尤其他所处的位置和他的所作所为基本就是是误国之举,说白点他简直比王振还糟糕,在后金方面看来袁大督师真是大清国的运输大队长啊,人口粮食财宝使劲送个不停,还帮忙干掉了眼皮子底下的那只苍蝇,真是再造之恩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129385 头衔:铁血水区永久灌水工 工分:1963064
左箭头-小图标
呵呵,这都是命中注定的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460378 工分:537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aini_745
在第11楼的发言:现代还有彭德怀!彭不算,他在整刘和粟时那副嘴脸也相当的不好看。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98970 工分:8167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没扳机的枪
在第18楼的发言:抄别人的,楼主看看。
袁崇焕被怀疑为汉奸的九大事情
一、牺牲觉华岛换来的“胜利”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在后金粮食紧缺陷于困境之时,袁崇焕抗命不遵,执意不将觉华岛上的大批粮食、物资、辎重、船只撤往后方安全地区,而且还将岛上军民滞留在危险的地方不管不顾,自己龟缩于宁远城内,连事先将觉华岛军民撤入城中的动作都没有,最终导致了觉华岛上数万军民被屠杀,粮食、物资、辎重、船只被洗劫、焚毁一空。而实际上袁大人是早就接到了后金入侵的谍报,所以他有意放弃觉华岛的举措非常可疑。实质上整个过程中是......你说的这些事我感觉很多是在放马后炮,在当时的情况现在的你知道,不代表当时的人家知道。打个比方,如果宋徽宗知道他的投降会导致那么悲惨的后果,那他还会再去投降吗?再说人无完人,很多名将都是两头冒尖的,袁崇焕再不济也比后来的吴三桂强多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491003 工分:552
左箭头-小图标
于谦于少保。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596211 工分:647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hasibagen1962
在第27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没扳机的枪
在第18楼的发言:抄别人的,楼主看看。
袁崇焕被怀疑为汉奸的九大事情
一、牺牲觉华岛换来的“胜利”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在后金粮食紧缺陷于困境之时,袁崇焕抗命不遵,执意不将觉华岛上的大批粮食、物资、辎重、船只撤往后方安全地区,而且还将岛上军民滞留在危险的地方不管不顾,自己龟缩于宁远城内,连事先将觉华岛军民撤入城中的动作都没有,最终导致了觉华岛上数万军民被屠杀,粮食、物资、辎重、船只被洗劫、焚毁一空。而实际上袁大人是早就接到了后金入侵的谍报,所以他有意放弃觉华岛的举措非常可疑。实质上整个过程中是......
袁前期对明最大的功绩就是使明清楚了凭坚城大炮可以守住,后期对清最大贡献是1.杀 毛;2 怕皇太极埃饿给他粮食 3 通过大兴土木耗干了国家最后一两银子,顺带逼出了个李自成同意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572353 工分:2651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我是adfycm
在第13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周朝后裔
在第12楼的发言:楼主,你错了,他们其实大部分死得并不窝囊,虽然死了,但是死得轰轰烈烈,为中国历史写上了浓厚的一笔,教会后来人一种信仰~~~
别动不动就是别人错了,你就对了?观点不同罢了,事情没有对错。其实,在大家辩论的时候第一句一般就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不反驳别人怎么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表达自己的观点,随流逐波,浑浑噩噩~~~我的第一句“你错了”,只是陈述句,并不是感叹句~~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460378 工分:537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没扳机的枪
在第18楼的发言:抄别人的,楼主看看。
袁崇焕被怀疑为汉奸的九大事情
一、牺牲觉华岛换来的“胜利”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在后金粮食紧缺陷于困境之时,袁崇焕抗命不遵,执意不将觉华岛上的大批粮食、物资、辎重、船只撤往后方安全地区,而且还将岛上军民滞留在危险的地方不管不顾,自己龟缩于宁远城内,连事先将觉华岛军民撤入城中的动作都没有,最终导致了觉华岛上数万军民被屠杀,粮食、物资、辎重、船只被洗劫、焚毁一空。而实际上袁大人是早就接到了后金入侵的谍报,所以他有意放弃觉华岛的举措非常可疑。实质上整个过程中是......袁前期对明最大的功绩就是使明清楚了凭坚城大炮可以守住,后期对清最大贡献是1.杀 毛;2 怕皇太极埃饿给他粮食 3 通过大兴土木耗干了国家最后一两银子,顺带逼出了个李自成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460378 工分:537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麻婆
在第19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铁了个血的
在第8楼的发言:背叛成为一种品行固然可耻,但具体开来也要看背叛一个什么样的人和物,尤其你的背叛是针对昏庸嗜血的牧人拒绝“圈养”的时候,何尝不是一种令人振奋的觉醒
宋教仁未必就是袁殺的,孫殺的可能性更大,或者說孫背後的集團殺宋的可能性更大,所謂火不旺再添把柴,宋死後北伐有口實了。這個類似的如南朝鮮人暗殺金九,然後朝鮮戰爭爆發。到底谁杀了宋,看看事后谁是最大的得利者和看谁习惯性的搞暗杀,暗杀是个技术活不是临时起意就可以搞得,那需要长期准备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783626 工分:260
左箭头-小图标
昨天恍如今日,无语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38956 工分:1849
左箭头-小图标
袁崇焕争议很大。具体历史是怎么样的,谁也不可得知。倒是清廷篡改明史,应该确凿。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72835 工分:1721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铁了个血的
在第8楼的发言:背叛成为一种品行固然可耻,但具体开来也要看背叛一个什么样的人和物,尤其你的背叛是针对昏庸嗜血的牧人拒绝“圈养”的时候,何尝不是一种令人振奋的觉醒这句道出了楼主的心声。楼主其实就是借古讽今,然后说带路吧,这样不可耻,是一种觉醒,然后就可以安心的当良民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779878 工分:90358
左箭头-小图标
不觉得商鞅冤,他的《商君书》现在看起来还让人感到脊梁沟冒凉风,他简直就是专制主义和国家恐怖主义的教父,他所设计的制度就是把秦国变成一座监狱;一座兵营;一个劳改农场。他只是被自己一手创造的怪兽反噬而已。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372321 工分:2996
左箭头-小图标
生为人杰,死以鬼雄。英雄慷慨就义,民族英魂永存。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0030 工分:3759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铁了个血的
在第8楼的发言:背叛成为一种品行固然可耻,但具体开来也要看背叛一个什么样的人和物,尤其你的背叛是针对昏庸嗜血的牧人拒绝“圈养”的时候,何尝不是一种令人振奋的觉醒宋教仁未必就是袁殺的,孫殺的可能性更大,或者說孫背後的集團殺宋的可能性更大,所謂火不旺再添把柴,宋死後北伐有口實了。這個類似的如南朝鮮人暗殺金九,然後朝鮮戰爭爆發。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596211 工分:647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抄别人的,楼主看看。袁崇焕被怀疑为汉奸的九大事情一、牺牲觉华岛换来的“胜利”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在后金粮食紧缺陷于困境之时,袁崇焕抗命不遵,执意不将觉华岛上的大批粮食、物资、辎重、船只撤往后方安全地区,而且还将岛上军民滞留在危险的地方不管不顾,自己龟缩于宁远城内,连事先将觉华岛军民撤入城中的动作都没有,最终导致了觉华岛上数万军民被屠杀,粮食、物资、辎重、船只被洗劫、焚毁一空。而实际上袁大人是早就接到了后金入侵的谍报,所以他有意放弃觉华岛的举措非常可疑。实质上整个过程中是袁大人“丧军无算,掩败为功 ”。二、面对空虚的沈阳拒不策应友军和盟友后金为了打破明朝对其经济和军事封锁圈,攻击朝鲜之时,袁大人再次抗命不遵,在沈阳空虚的情况下,执意不援救朝鲜,拒绝策应东江镇,按兵不动实施“观望养敌”,在朝廷连续两次催促下才敷衍了事,不仅让后金使朝鲜向其屈服,还导致了地处“明、金”中间的蒙古部落对明朝失望和寒心,为最终投靠后金埋下了伏笔,还让东江镇蒙受了损失,失去了朝鲜的提供屯田土地,并被断绝了朝鲜提供的军械和粮饷,使东江镇安置流民、出击后金失去了绝大部分后勤给养,而这些费用将来得由明朝朝廷来承担,给当时已经很拮据的明朝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且离散了明朝的盟友,又让后金获得了拓展空间。袁大人一意孤行的态度和造成的恶劣影响是十分可疑的。三、离奇缓慢的修城进度为了“尽快”将城池修筑完成是袁大人放弃策应友军和盟友的理由,可他的“进度”却跟不上他自己说大话的速度。东江镇和朝鲜遭受攻击是从天启七年(1627 年)正月到四月,在此之前袁大人就开始修筑大凌河和右屯卫,又过了两三个月,当后金来袭击袁大人的城池时右屯和大凌河城池竟然还没有修完……若从后金袭击东江镇和朝鲜算起,都足足有半年有余的时间,若从宁远之战之后算,时间可长了得不得了。从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后金围攻宁远、焚毁觉华岛算起,到来年正月,整整一年时间,期间后金并没有南侵。天启六年(1626年)四月后金曾征讨过一次蒙古,之后因为毛文龙抄袭鞍山而折回,努尔哈赤于同年八月十一日死,死前还被毛文龙在沈阳周遍和萨尔浒追杀过。努尔哈赤死后后金内部为争夺汗位而耗了几个月时间,期间后金没有精力对外作战,次年正月(1627年)侵略朝鲜,并没有对袁大人这边有什么动作,而且此时袁大人还在和后金“议和”,所以他修城池的时间应该很充分,前后加起来足有一年半之多,但当后金进攻时他却还没有修完。后金军先轻取明军修筑未完的大凌河、右屯卫两城,在攻宁远之时候又占领了塔山等地,撤退之时一并毁之。袁崇焕虽然守住了“宁、锦”,但他用“议和”拖延时间争取修筑的城池几乎都报废了,且还牺牲朝鲜和东江镇。袁崇焕所谓“敌知,则三城已完,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金汤益固矣”化为了泡影;袁崇焕所谓:“倘城不完而敌至,势必撤还,是弃垂成功也”倒是成为了现实,而“故乘敌有事江东,姑以和之说缓之”成为了一大败笔,皇太极根本没有议和的诚意,反倒是先把袁大人的兵给“缓了”,攻打东江、朝鲜后马上就来袭击锦州、宁远。袁大人离奇缓慢的修城进度使他牺牲了东江镇和朝鲜换来的时间,也没有能将城池修筑完成,这跟他之前拒绝策应盟友和友军联系起来,不禁让人怀疑他以修城池而不策应的真实动机。四、刻意将明军引入死地袁崇焕因为“宁锦大战”时不救锦州而遭非议,“暮气难鼓”而辞,其职务由关内的王之臣接任。此时,总督蓟辽的阎鸣泰上疏要求放弃了锦州,而且朝廷中也不少人反对设“宁锦防线”。与此同时,明朝前线将领也对守锦州提出异议,驻守该地的总兵尤世禄称锦州“城池遭雨崩颓,万不可居”(《三朝辽事实录》卷17)要求撤往杏山。驻塔山守将认为塔山不是可守之地,想要“移置别所” (《三朝辽事实录》卷17)。兵部侍郎霍维华虽然认为锦城不能轻易放弃,根据众将的异议他也不能不总结为:“贼至,则坚壁清野以待。”在诸多提出放弃锦州的意见中,总督蓟辽的阎鸣泰上疏的力度最强硬,用辞也最为严厉说:“锦州遐僻奥区,原非扼要之地。当日议修已属失策,顷以区区弹丸几致挠动乾坤半壁,虽幸无事,然亦岌岌乎殆矣。窃意今日锦州止可悬为虚著,慎弗狃为实著,止可设为活局,慎弗泥为死局。”《天启七年七月实录》。其实众多的将领和大臣都认为锦州不可守主要是因为锦州的特殊地形。锦州地处小凌河和大凌河之间,由宁远至锦州时又必须经过塔山、松山、杏山才能到小凌河,如果任何一处被制约,那锦州就和后方断绝联系了,袁崇焕在“宁锦大战”时无法有效增援赵率教,洪承畴在“松锦大战”时救援不了祖大寿都是因为这个地理缺陷。解放战争期间蒋委员长的海陆空绝对优势也在塔山受阻,最终无法增援锦州而吃了败仗。可见锦州实在太不容易增援了,一旦被围困则无法救援,“宁锦大战” 时若非毛帅攻打后金重镇辽阳,皇太极是不会那么快撤军的,后来“松锦大战”中明朝军队的失败将提前上演。所以当时的督臣阎鸣泰在评价“宁锦大战”时曰:“ 虽幸无事,然亦岌岌乎殆矣”,而他主张“锦州止可悬为虚著,慎弗狃为实著,止可设为活局,慎弗泥为死局”。他的断言完全预见到了今后两位将锦州“慎弗狃为实著”最终沦为“死局”之人物的结果,他们分别是袁崇焕、洪承畴~!明朝将领和大臣们经过广泛而慎重的讨论,并认真而深刻的总结实战教训以后,锦州守到次年二月终于放弃。应该说此时王之臣放弃锦州而守宁远,既遵从了阎鸣泰的意见,又回到了孙承宗四年成功守辽的路子上。到了崇祯元年三月,明军已放弃完全锦州、塔山、杏山一带。该年五月十一日,皇太极派阿巴泰、岳托等率兵三千,破坏了锦州、高桥、杏山三城,并毁掉十三山以东台站三十一处,《满文老档》太宗朝第10册记录了这一事件。另有《清太宗本纪》记载:“五月辛未,明人弃锦州。贝勒阿巴泰等率兵三千略其地,隳锦州、杏山、高桥三城,毁十三站以东墩台二十一。”从后金占领锦州也放弃的举动来看,为了攻打锦州付出了沉重代价的皇太极其实根本不想要锦州,他攻打锦州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消灭明朝军队和劫掠城池里的粮食而已,这足以说明锦州并不是什么“扼要之地”,阎鸣泰的断言成为了现实。“宁锦大战”之前,袁崇焕为了锦州这个“非扼要之地”空耗国家财力、牺牲戍边将士,且放弃策应而导致友军重大损失、盟友向敌人妥协已经是罪大恶极了,而袁大人重新上任之时却以“且守且战,且筑且屯”的“守为正著”则可“五年平辽”之荒谬说辞哄骗崇祯,在明朝军队主动放弃锦州回归正确选择以后,又一次在重新在锦州大兴土木,耗费国家极为有限的财力、物力,用银子堆砌锦州这个巨坑,最终导致了“松锦大战”明军在锦州被围点打援的全面失败。袁大人的所作所为是非常值得怀疑的汉奸行为。五、有意削弱危险的蓟门天启七年(1627年)林丹汗西迁,召城大战后蓟门外的蒙古部落朵颜束不的部投降后金。崇祯元年(1628年)九月明朝曾作过一次努力拉拢朵颜三十六家但失败了。此时,蓟门外就显得形势就紧张起来了,于是朝中许多大臣都提出蓟门防务紧要,必须切实加强。可袁大人却在此时调动兵力充实关外,丝毫没有加强蓟镇的意思。《崇祯长编》中有这样的记录:“关内兵五万五千三百四十五员名,关外七万八千三百四十员名。 ”但到了十二月,关内关外的兵力“关外官兵七万一千余员名,关内官兵四万二百余员名”。所谓“关内”就是蓟镇,所谓“关外”就是辽东镇,蓟、辽设督师就是总领两镇。关内兵减少就是抽调了蓟镇兵力一万多到辽东镇,辽东镇的兵没有增加反而略有减少是因为当时关外已经在搞“清汰”,把老弱的兵卒淘汰掉用关内的精锐来充实,所以没有形成大量“减额”。这个“汰兵减额”的方略是袁大人提出来的,《崇祯实录》中有记载:“冬十月己丑,召廷臣於文华殿,以锦州军哗、袁崇焕请饷疏示;阁臣求允发。上责户部尚书毕自严;又曰:‘崇焕前云汰兵减额,今何仍也’?王在晋曰:‘减汰,当自来岁始’。”由《崇祯实录》的内容可以看出,当时蓟镇的汰兵是袁大人力导的,而且袁大人提前调动了兵力,以蓟镇的精锐充实关外宁锦防线。事实上若袁大人不大兴土木修建锦州,并增加锦州的驻军,明朝是有时间和财力提高蓟镇防御能力的。而袁大人作为蓟、辽两镇的督师不思增加蓟镇的兵力,却选择了临时抽调宁锦的守军以“增戍关门”的方式“往备顺天”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完全是敷衍的态度,当皇太极真的从遵化入塞之时,在山海关的赵率教仅能带上三五千人去增援,足以说明袁大人这种部署的虚伪。许多人讨论蓟镇是否属于袁大人直接统辖的问题,其实并不重要,朝廷不是不知道蓟镇薄弱,但兵员和粮饷都优先满足袁大人的锦州了,想加强蓟镇也没有办法,在朝廷资源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执行袁大人方略必然导致“厚”锦州而“薄”蓟镇,有了这样的倾斜朝廷上上下下自然有许多人都提出蓟镇应该加强。但袁大人不是调整方略,而是上疏和危险的蓟镇脱离关系,袁大督师上奏崇祯,曰:“若顺天等处,则听督抚为政,臣不敢越俎而议者也。”是很卑劣的做法,他的不负责任最终才导致了蓟镇被突破,应该说袁大人“厚”锦州而“薄”蓟镇的方略是一个非常离谱的败笔。若袁大人不修建众人都反对而之前刚刚放弃且后金占了也不想要的锦州,明朝没有任何理由不加强蓟镇的防御,蓟镇的防御也没有任何理由被削弱,而修锦州以后明朝有限的财力和兵力都耗在锦州了,蓟门自然空虚了。六、不惜一切的以粮资寇天启七年(1627年)林丹汗西迁,召城大战后朵颜束不的部就正式降后金。在袁大人督师蓟、辽时已经是崇祯元年(1628年)了,该年崇祯曾作过一次努力拉拢朵颜三十六家,这是崇祯元年九月的事情,但后来失败了。袁大人在次年,崇祯二年(1629年)三月,又提出要给喀喇沁部开马市,要用粮食接济朵颜束不的部,这完全是以粮资寇。崇祯在袁大人上奏要开马市后认为这是以粮资寇,于是连发诏书斥责曰:“据报西夷市买货物,明是接应东夷,藉寇资盗,岂容听许?”袁大人抗辩提到蓟门防御但重点却是开马市,袁大人的核心意思是若不开马市“万一夷(喀喇沁)为向导,通奴入犯,祸有不可知者。”同时,袁大人还保证他接济的这些蒙古部落“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但崇祯驳回袁大人的上疏,崇祯强调:“西夷通奴,讥防紧要。奏内各夷市买布帛于东,明是接应,何以制奴?着该督抚严行禁止。”可袁大人还是置若罔闻。后来崇祯勉强同意,但告戒袁大人只能以口粮形式接济,不饿死就行了,而且抚赏和剿灭相结合,如果有什么异常直接扑杀掉,而袁大人始终认为他抚赏的蒙古部落“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均以抚赏和接济。而不幸的是蓟门外的喀刺泌部不仅为皇太极入塞带路,并且为其筹备粮草。《明史记事本末补遗》中记载了翰林院编修陈仁锡在宁远的见闻,其中提到朵颜束不的部派出两千人的队伍来宁远买粮食,其中还有四百满人谍哨——“建洲哨在束不的部内计四百余人,不将弓矢”,这不是为后金买粮食还能干什么?这在当时的辽东已经是世人皆知了,陈仁锡提到当时的士绅“宁远武进士王振远、陈国威”等都知道此事,并且要求乘之“卒不及备,可夜掩而杀之”,可此时的袁大人不顾崇祯的斥责,明目张胆的在宁远卖粮食给后金,这是多么恶劣的汉奸行径。谈迁的《国榷》也有如下记载:“朵颜三卫及建虏大饥,三卫夷半入于建虏,束不的求督帅开粜于前屯之南台堡,互市貂参。边臣俱不可,独崇焕许之。盖束不的为建虏积谷,谋犯蓟西,虽有谍报,崇焕不为信。”综上所述,可以说袁大人是顶着崇祯连续两次驳斥,对所有边臣的反对置若罔闻,还压制要求剿灭为后金采办粮食的谍哨之意见,一意孤行为饥荒中的后金置办粮食,完全不惜一切的以粮资寇,是非常可疑的汉奸行为七、断绝东江镇的给养以“配合”后金蚕食明在辽南、辽东的控制区袁大人申请将东江镇的军饷、粮饷由他来发送,崇祯予以同意,于是袁大人拿到了东江镇的给养,但袁大人非但没有及时拨发给东江镇,反而下令渤海各港口,不得发一舟一船往东江,不得售一米一鱼与东江。与此同时,皇太极发兵猛攻东江镇,到崇祯二年,东江镇在辽南、辽东领土几乎全部丧失,至四月,东江原本在辽东、辽南的数十堡只保有海州、横山、镇江、盖州。在断绝东江镇的给养以“配合”后金蚕食明在辽南、辽东的控制区后,同年六月,袁大人斩毛帅于双岛。当时一共罗列了十二条罪名,其中最后一条名是:“开镇八年,不能复寸土,观望养敌,十二当斩”,这简直颠倒黑白到极点了,就东江镇现占据的堡和岛不说,这个东江镇原本就是毛帅带领两百余个家丁白手起家的,这个 “镇”都是从无到有的,怎么能叫“不能复寸土”?袁大人在崇祯二年三月把粮食用来“资寇”、“养敌”,而转过脸来却把整个东江镇饿得“人皆菜色”,在友军遭受攻击之时袁大人采取“观望”态度,可最后居然还以“观望养敌”的罪名污蔑东江镇,袁大人这种“厚”敌人而“薄”友军、颠倒黑白的汉奸行为显得十分的诡异和可疑。八、擅杀毛帅而为后金解除西征的后顾之忧早在广宁失陷以前的1621年,正在练兵的游击毛文龙就受王化贞、熊廷弼派遣深入敌后,联络辽民,以牵制和分散后金的兵力,当时他仅率家丁、军士二百余人,按照许多网友的说法真比李云龙还不如,可后来毛文龙就是用这个班底在敌后策动了声势浩大、风起云涌的反抗运动,被后金视作心腹大患,他所创建的东江镇巍然屹立于敌后,成了牵制后金远途作战的一颗钉子,长期制约着后金南侵的步伐。天启二年(1622年)八月,毛文龙攻克樱桃涡、涡站。天启二年(1622年)九月,毛文龙的部队攻克满浦、昌城。天启二年(1622年)十月,毛文龙部攻克永宁等堡。天启二年(1622年)十月,毛文龙与后金军在凉马佃大战,双方都付出了重大伤亡。天启三年(1623年)春,后金反攻旅顺毛文龙部被击溃。天启三年(1623年)毛文龙不断派人深入后金,进行“煽惑”,致使大批辽民“叛去”,投向明朝。后金的许多贝勒大臣都认为:“毛文龙之患,当速灭耳!文龙一日不灭,则奸叛一日不息,良民一日不宁。”天启四年(1624年)四月,毛文龙沿鸭绿江秘密北上,进入长白山区,在高岭、沙松牌大战中大败后金,后金仅军官就有16人被俘。天启四年(1624年)七月,毛文龙又于把骨寨、骨皮宏、分水岭三场大战,三战三胜。天启五年(1625年),海州(辽宁海城)所属张屯的汉人秘密联络明将毛文龙派兵,袭击本屯的满人(《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8页),同时在这一年,镇江、凤城、岫岩、长岛、双山、平顶山、海州、鞍山、首山、彰义等十余处掀起了反抗后金的武装斗争。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攻宁远时毛文龙袭击永宁,后金被迫回师。天启六年(1626年)宁远之战后努儿哈赤于四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毛文龙随即进攻鞍山,因后方吃紧努尔哈赤被迫回师。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至四月,后金以空虚沈阳为代价精锐尽出,以重兵对毛文龙的东江镇和朝鲜发动了“丁卯之役”,毛文龙奋起反抗在铁山、瓶山、昌城、鸭绿江取得的“五战而五胜”,但终因袁大人两次抗命、拒绝策应、最终敷衍了事而贻误了抄袭沈阳的战机,致使关宁军在四个月的时间里未能有效策应朝鲜和东江镇,导致朝鲜和后金结为“兄弟之盟”,毛帅被朝鲜驱逐而退守皮岛。天启七年(1627年)六月,皇太极攻“宁、锦”时毛文龙袭击昌城、辽阳,迫使了后金再次回师。袁大人在“宁锦大战”以后还特为毛帅请功:“孰知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使非毛帅捣虚,锦宁又受敌矣!毛帅虽被创兵折,然数年牵制之功,此为最烈!”(《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八,天启七年八月,辽东巡抚袁崇焕奏言;《两朝从信录》卷三十一,天启七年八月,辽东巡抚袁崇焕上言。)毛文龙象一颗钉子死死的牵制住后金的尾巴,致使其不能远距离、长时间的在外作战,后金数次想根除毛文龙都没有成功,但他却死在了袁大人的手里,让后金能远征林丹汗以及绕道千里长期袭扰关内。以前,每次后金主力出动毛文龙都会率领东江镇乘势出击捣其后方,一旦没有了东江镇这个牵制,后金则可长途奔袭,进行远距离长期的在外作战。所以,皇太极在毛帅于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五日于双岛被杀的七天以后,即可宣布“整旅西征”,并且让蓟门外的蒙古部落马上赶造船只,准备用其在老哈河转运粮食随大军沿河入塞,这个部署在六月之前还没有,而这即是将入塞的地点确定为蓟门的标志。袁大人先削弱蓟镇的兵力,把重兵放在锦州使关内兵力空虚,再开马市为后金南侵准备好粮草,最后杀了毛帅毁了东江镇解决了后金的后顾之忧,这一系列举措亲手促成了后金首次从蓟门入塞,将他自己苦心经营的“宁锦防线”彻底的变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马其诺防线”。而后金不仅于崇祯二年(1629年)绕道蒙古入塞,而后还有1634年、1636年、1638年、1642年四次绕道蒙古入塞,而这其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毛帅被戮、东江瓦解,这种自毁长城的汉奸行为非常值得怀疑。九、蓟西防御战中不可思议的失败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二十七日,皇太极由遵化附近入塞。次日,山海关得警赵率教驰援遵化,但由于袁大人对皇太极的举动丝毫没有准备,且有故意防空蓟门之嫌,所以山海关的兵力并不多,赵率教只带领了三五千人赶赴遵化。十一月初二至袁大人才从宁远赶到前屯营,得报后金已经在围攻遵化了。十一月初四,袁大人率兵到山海关,此时赵率教战死于三屯营。十一月初五,袁崇焕率军入蓟,并以周文郁为掌旗官,周文郁曾是孙承宗身边的人,他以第一人称“余”所写《辽西入卫纪事》是描述“己巳之变”的一篇纪实,其中有许多第一手资料,通过里面的记录能印证一些关键问题。十一月初六,袁大人到了永平,此时遵化已于十一月初三陷落,由袁大人之“汰兵方略”裁撤下来的汰兵打开城门,巡抚王元雅死。袁大人于榛子镇接到崇祯圣旨,得调度指挥各镇援兵之权,这个情节也很重要,为蓟辽总督刘策洗清了不小的冤情,因为后来的解读多说刘策不会用兵,才导致蓟西失守且还冤枉了袁大人……十一月初九,袁大人到了蓟州顺天府。十一月初十,袁大人上疏崇祯,曰:“入蓟州稍息士马,细侦形势,严备拨哨,力为奋截,必不令敌越蓟西”。(《明实录》十一月丙申)其中这个“必不令敌越蓟西”是袁大人继“五年平辽”、“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后又一经典……袁大人上疏后便开始部署蓟州防御。此时,蓟辽总督刘策和各路兵马汇集蓟州。蓟辽总督刘策驻地是在密云,昌平总兵尤世威原来是驻守昌平的,十一月初九,刘策率军援守蓟州,尤世威而防通州蓟州两地之间。但袁大人却将兵力分散布防于蓟西各地,他令刘策回守密云,命尤世威回防昌平,许多史料都记载了袁大人这个部署:“保定总督刘策兵亦至,令其守密云。”崇祯二年十一月已丑《怀宗实录》“保定总督刘策兵亦至,令还守密云。”崇祯二年十一月已丑《崇祯实录》“令刘策着还镇,调度诸将,分信防守密云。”《崇祯长编》朝野对袁崇焕战守布置非议甚多,孙承宗更指出集中兵力紧守蓟州三河一线为要务,否则敌人越蓟州三河则可直扑北京。事实证明,由于保定兵和昌平兵的远去,蓟州防备兵力严重不足,连起码的侦防也做不到,结果皇太极轻易越过蓟州直趋北京,袁大人直到十一月初十四才发觉方提兵追赶,被朝庭寄与厚望的蓟西防线竟不经一战便完全失效。袁大人的掌旗官周文郁所写的《辽西入卫纪事》中提到了此事:“十三日,侵晨,报奴全军过石门驿,公令马步兵尽出城外列营。营甫定,有奴骑二百余,分四队扎我军之东南,相持两时,并不件贼大兵。公令我发炮,贼闻炮即四队排为一字,忽退去。竟日无一骑复至,使我欲战而无可战。十四日,乃探奴大队潜越蓟西矣,公即督辽将士西追……”需要强调的是这个防御战是袁大人豪言壮语下开打的,而地形又对袁大人有利。蓟州,古属幽燕,亦称渔阳,历史悠久,上溯周商:燕山北靠,渤海南望,地“扼东北入京之要冲,控中原与坝上之险塞”,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畿东锁钥”之称。蓟县西有盘山、南有湖泊、东北方向有九龙山和八仙山,因为这么多天堑中留出的通道如同一道往来必经的门户而故称蓟门,自古设置兵镇和关城,是北京东北的要冲。可袁大人在这个地方都没有堵住后金军,而且是不战就任其越过,自己第二天才发现,那可真叫“无能”啊,难怪后金鞑子喜欢这样的“英雄”了……袁大人自己保证“必不令敌越蓟西”而又分散明朝已经聚集的兵力,导致后金军不战而“潜越蓟西”,浪费了这么一个决好的堵截机会,让后金军顺利的直扑北京而去,这确实十分值得怀疑。总结:在了解了袁大人如此众多的疑似汉奸的作为以后,我们不禁要怀疑,袁大人到底居心何在?若袁大人是汉奸那一切都有了合理的解释;若袁大人不是汉奸,那他在怀揣一颗“忠君报国”的“赤子之心”时还干下了这么多汉奸勾当,那他可真算得上是天字第一号的蠢材,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但在事实面前,虽然我们有理由怀疑袁大人有可能是汉奸,虽然他要愚蠢到几乎不可能的地步简直匪夷所思,但经过客观冷静的分析他应该不是汉奸,而确实是一个难得的蠢材。在刚才我们分析大汉奸刘爱塔的时候,他在那封被错归为毛帅与后金通书的信函中:“遂以毛总兵官蓄意叛逆,即密告袁都司杀之。”一语证明了袁大人不是汉奸,否则何苦用奸细去诬告毛帅?所以,在客观冷静的思考以后,应该得出袁大人只不过是一蠢材而已,并非汉奸的结论这个虚构的“冤案”就是要说明朝是个“黑暗腐朽”的王朝,所以才出了“冤枉”袁大人的“冤案”,满清御用文人为此还不惜捏造“反间计”来显示真有“冤情 ”,而实际上袁大人的每一条罪名都是真切成立的。袁大人被凌迟的罪名在《崇祯长编》里记载得很详细:“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崇祯长编》卷三十七,崇祯三年八月癸亥,汪楫本)其中把袁大人出关以后为后金张罗的一切都包括进去了,但就是没有“通敌”、“谋叛”等字样,丝毫没有提及那个虚构的“反间计”足以说明那个“反间计”是满清御用文人胡诌的。明朝是一个胸襟开阔的帝国,有着远大的志向和惊人的成就,是中华文明的正朔,所以才有那么多满清御用文人用各种卑劣的手段予以诋毁,以达他们标榜满清才是天命所归的目的。然袁大人不是汉奸,但他那子虚乌有的“冤案”和“光环”却是别有用心之人用来诋毁中华文明正朔的一块砖头,挺袁的人,想想你们到底是在干什么?把这样一个满清御用文人用伪史和谎言装点出来的人作为中华民族的“英雄”来推崇实质上是对整个民族的亵渎和挑衅~!常见史书中如何记载袁崇焕?1、《崇祯实录》的记载:癸酉召廷臣及督师尚书袁崇焕於平台上慰劳甚至问边关何日可定崇焕应曰臣期五年为陛下肃清边陲慷慨请兵械转饷且曰边臣效命动忧掣肘吏部用人兵部指挥户部措饷言路持论皆与边臣尽相呼应始可成功上曰然赐崇焕食出至午门朝臣问崇焕五年期当有成算崇焕曰上期望甚迫故以年慰圣心耳识者叹曰主曰英明后且按期责效崇焕祸不旋踵矣(吹五年平辽)庚戌袁崇焕至双岛毛文龙进谒慰劳甚至戊午矫制杀文龙崇焕自出都门至宁远专主款於宁远捷后即令番僧往清军中唁问意欲议和会罢归未就迨再出陛见日许上五年复辽既而惧上责效欲复修款议恶文龙扰之乃决计斩文龙(勾结后金斩帅)袁崇焕既杀毛文龙欲力主款因奏曰臣亦不讳言款即惠徼宗社之灵还侵地归叛人而我存朝鲜何惮不为御史毛羽健上言袁祟焕期五年□□其间方略机宜自可指陈乃崇焕於此时未见明言曰我何以取我何以守也上章累累乃反议款乞皇上详问之报闻(求和谋款)癸巳清兵破石门驿袁崇焕移营城外初以二百骑尝崇焕崇焕军闻炮遽退竟日不见一骑袁崇焕令都司戴承恩择地广渠门祖大寿阵於南王承胤等阵西北崇焕阵於西待战午刻有骑兵突东南力战稍却承胤竟徙阵南避桂前被流矢视之皆袁军矢也崇焕按兵不动物论藉藉(北京之战)甲辰召袁崇焕祖大寿满桂黑云龙及兵部尚书申用懋於平台崇焕不自安留中使於营自青衣玄帽入至朝中张皇□□惧朝臣冀成款及见上上慰谕久之崇焕惧上英明终不敢言款第力请率兵入城不许(想签城下之盟,同秦桧一样)桂前被流矢,视之,皆袁军矢也。崇焕按兵不动,物论籍籍(射满桂)癸亥杀督师兵部尚书袁崇焕处以殊死上御暖阁辅臣成基命等入对久之出御平台文武诸臣俱入谕曰袁崇焕付托不效专事欺隐市粟谋款不战散遣援兵潜移喇嘛僧入城卿等已知之自当依律正法今特流其妻子兄弟余不问辅臣顿首谢崇焕藤县人万历己未进士素以韬略自诩迨督师出镇辽东其入援时三日五赐金币宣劳亲为饮至而迁延不战至擅杀毛文龙朝议纷纷以致杀身(杀袁崇焕)2、《国榷》的记载戍午督师袁崇焕杀平辽将军总兵官左都督毛文龙于双岛崇焕自出都门至宁远专主款初崇焕于宁远捷报后即令番僧往唁奴虏意议和会罢归未就再出无以塞五年平胡之命声言折冲虑毛文龙泄其计是身入岛诱文龙至 建虏以扼其背甚忌之阴通款崇焕求杀文龙而崇焕中其计不觉也惜哉(勾结后金斩帅)颜三卫及建虏大饥三卫夷半入于建虏束不的求督帅袁崇焕开粜于前屯之高台堡互市貂参边臣俱不可独崇焕许之盖束不的为建虏窖米谋犯蓟西虽有谍报崇焕不为信谈迁曰高台堡之粟转市塞外为建虏玩弄于股掌误国如此督师之肉其足食乎(以米市资盗)召袁崇焕祖大寿满桂黑云龙于平台崇焕方遣副总兵张弘谟等蹑敌闻召议饷入见上问以杀毛文龙今逗留何也并不能对命下锦衣狱(北京之战)甲辰召袁崇焕祖大寿满桂黑云龙及兵部尚书申用懋于平台崇焕不自安留中使于营自青衣玄帽入先张皇敌势耸朝臣冀成款议见上亦然上慰谕久之崇焕惧上英明终不敢言款第力请率兵入城不许赐貂裘银盔甲满桂解衣示创上深闵之俱同出(城下之盟)癸亥杀督师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袁崇焕上御暖阁先辅臣成基命等入对久之出御平台文武诸臣俱入谕曰袁崇焕付托不效专事欺隐市粟谋款纵敌不战散遣援兵潜携喇嘛僧入城向等已知之今法司罪案云何诸臣顿首惟命上曰依律磔之家属岁十六以上斩十五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特流其妻子兄弟余不问辅臣顿首谢上问诸臣更何言辅臣曰其罪不宥(杀袁崇焕)袁氏便宜从事天下闻之诧为奇举居亡何而郊原暴骨者如莽袁氏身膺不道之罚则杀岛帅适所以自杀也才非周公使骄且吝又中建虏之诱杀其所忌能毋败乎(评价)3、《明季北略》的记载先是崇焕在宁远专主款六年十月遣喇嘛僧镏南木座等往大清军中唁问意欲议和僧回上诏曰喇嘛请劝之书诈也宜整以备之无为逊言所愚七年二月崇焕奏敌使恭顺求款上亦谓诚伪未可信七月崇焕以主侦敌之说物议纷纷遂以病乞归故和议未就及思宗元年七月癸酉召崇焕於平台慰劳甚至问边关何日可定崇焕应曰臣请五年为陛下肃清边陲上曰五年灭敌朕不吝封侯之赏上悦赐茶果瓜饼而退焕出朝臣问五年之期当有定算焕曰上期望甚迫故以五年慰圣心识者曰主上英明后且按期责效崇焕不旋踵矣(吹五年平辽)先是降将李永芳献策於大清主曰兵入中国恐文龙截后须通书崇焕使杀文龙佯许还辽大清主从之崇焕答书密允复以告病回籍乃寝至是再任思杀文龙则辽可得崇焕既杀文龙密报于清议和清主大喜置酒高会谋攻宁远二王子曰姑索抚百万许还辽俟得赏后复为深入计于是答报崇焕疑有变自思口许上五年复辽又难言抚因语使发兵索赏我可入奏(勾结后金斩帅)清兵一夜进口杀参将周镇崇焕大惊率总兵祖大寿驰喜峰清师已入长城围遵化崇焕率兵往救清帅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是我不明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