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cf补丁包怎么安装安装为什么总显示错误的路泾

我下载完问道补丁,刚安装完,准备更新,就显示出无法打开client dbfs_百度知道
我下载完问道补丁,刚安装完,准备更新,就显示出无法打开client dbfs
我有更好的答案
1、如果自动更新失败推荐您使用手动更新。2、如果手动更新提示无法打开client.ddfs,错误/107,这是您的选择路径错误,具体的检查方法如下:(1)右键点击桌面问道图标(2)选择属性(3)起始位置里面就是安装的路径啦3、如果自动更新报错的,请删掉自动更新目录下的status文件就可以了。
采纳率:2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为什么安装问道的时候出现这个??求解_百度知道
为什么安装问道的时候出现这个??求解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你好,错误提示是:错误的路径设置, 不能找到客户端首先确定你的游戏安装路径是C盘还是D盘,再选择重新安装,修改路径。祝游戏愉快!
采纳率:9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问道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问道》选文择录 - 大雁功 - 功法百家 -
道家养生论坛 道家、丹道、修炼、佛家、禅定养生、健身、国学 - Powered by Discuz!
《问道》选文择录
炉边茶话--文 / 心一居士
& &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 &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 &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不见山花映水红
& & 在去净业寺的山路上,遇到给寺里长年干石头活的石匠老田,因为年长,所以人们叫他“老石头”。他在路边树丛里打石头,尽管已经是秋天了,可是爬这段山路还是会出汗的,我脱了外衣小憩在路边的石头上,静静地看了他老半天,老石头只和我打了个招呼,就径自干活了。我拿出照相机给他拍照,他只是干自己的活,淡淡的说了句:“浪费胶卷。”
& & 当我起身要走时,看见路边草丛里躺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几句话:温州陈道婆,尝遍扣诸方名宿,后于长老山净和尚语下发明。有偈曰:“高坡平顶上,尽是采樵翁,人人尽怀刀斧意,不见山花映水红。”
& & 老石头脸上那沧桑、安详、自在的神情,深深感动了我,忽然感到他打石头的斩声响彻山谷,其实许多对人生的感悟随时就在身边。只是我们总是匆匆走过。
清净就是佛事
& & 一大早,寺院的师父就来到禅堂前的山坡拔草,干完活大家围坐在本如师旁边小憩喝茶,刚干完活,身心顿歇,茶似乎格外清香。师父给寺里的知客师讲,百丈禅师在《丛林二十则》里说:“山门以蓍旧为庄严,丛林以无事为兴盛”。我们要以修道为头等要事,不要把寺院搞得太热闹了。我顺便说,无事是指无是非,而不是没有事情可做,不能连佛事也不做了。本如师喝道:
& & “清净就是佛事。”
& & 我默然。我们好像一直以来,习惯了一种有为的思想,总在给我们所做的事找个理由,并且以此为动力去做。而对于修行的人来说,这正是导致人们产生执著痛苦的原因,因为有求,就有烦恼。修行就是要还回我们内心本自具足的清净心,时刻保持觉醒。《金刚经》上讲“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所以在修行人那里,做什么事都是佛事,心无所住,才道味长。
清清楚楚的知道
& & 快到中午时,阳光普照群山,气清旷远,烟岚尽消,本如师在禅堂门口的廊下跏趺而坐,静静的远眺群山,面前摆着一杯刚刚泡好的清茶。须臾,对我讲,从前有一个年轻人和一个老禅师一起打坐,坐了一会,年轻人对老禅师讲,“我坐不住了”,老禅师笑着对年轻人讲,“知道坐不住就起来走走”。
& & 过了一会,师父见我茫然,又讲到,我们修道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待人应物,应该念念分明,保持内心的清净明了,要时时刻刻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至于散乱昏沉,时时抱一颗平常心,随缘生活,随遇而安,随缘度众,将身心放置于闲淡处。世尊说:观痛是苦。既然痛就叫出来。既然苦就喊出来。只要你心里清清楚楚的知道。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痛苦的释放。一个痛的感觉,一个能知道痛的感觉的知,不会痛。
& & 这时,一缕茶香伴随着一股山风沁入我的心田。
不同的茶味
& & 吃过午饭,与师父在禅堂周围的树林里散步,无意中看见灶房边一堆柴火中有几条葛根。师父饶有兴趣的说,我们来做个试验,看看用葛根烧开的水泡茶和用松枝烧开的水泡茶,味道有什么不同。我一边笑师父的天真可爱,一边拿起砍刀破葛根。师父还专门用他的磁化饮水机打了两壶“六角水”,六角水其实是一种被磁场磁化了的水。让普通水以一定流速,沿着与磁力线垂直的方向切割,通过一定强度的磁场,普通水就会变成磁化水。磁化水素有“神水”、“魔水”之称。早在五百年前,明朝大医学家李时珍就己发现磁化水具有“去疮瘘、长肌肤”、“长饮令人有子、壮阳”、 “宜入酒”等功效,能够强身健体,治疗多种疾病。
& & 最近师父似乎对这个六角水情有独钟,常常请人喝六角水泡的茶,还说现代人太远离大自然了,环境污染严重,还是过原始淳朴的生活自在。
烧开了一壶用葛根烧的开水,我又到禅堂旁边的一株白皮松下用藤条编制的筐子,拣了一筐落在地上的松针和枯枝。松树有松脂,火很旺,一会水就烧开了。我们便坐下来开始试验,同样的茶,同样的六角水,同样的冲泡方法和茶具,茶味却不同,用葛根烧开的水泡出的茶,回甘润下,有甘甜下沉的味道,用松枝和松针烧开的水泡的茶,苦涩炎上,有发散上升的感觉。
& & 我在惊喜这一发现时,师父说,其实世界本来就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的现象,山河大地,包括我们的思想和心念,都无时无刻不随着因缘和条件变化不拘,就如同这茶味,因不同的柴火烧出的水泡出的茶味就不一样。
& & 回观我们自身,每一个刹那都是你,也都不是你。如果认为是你,每一个刹那都在随时空变化而变化,又怎么能说是你呢?如果说不是你,难道你能否认在当时的特定环境下曾经的存在么?生命的过程,其实就是每个刹那的累积,是你,又不是你。
& & 喝完这不同味道的茶,我辞别师父,一个人下山了。
& & 在快到山门口那块刻有“行起解绝”的石头旁我矗立良久。这几个字是三年前师父叫我让石匠刻上去的,是师父的师父妙湛老和尚写的。
& & 一直以来不理解是什么意思,也没有认真去问师父,还是昨天几个来拜访师父的人问起的。当时师父说,我们在确定了去做一件事情时,就不要再去百般计较从前对这件事情的理解,放下理论,实际行动。就如同我们要去一个地方,知道了怎么走,就脚踏实地去走,不要在走的时候,还在犹豫担心怎么认路,怎么走啊,怎么才能到达目的地呢?
所以,既然开始做一件事,就不须再研究它的道理了。故行起不须解矣。
菩提树--文/黎一赋
作者简介:
黎一赋,男,生于1976年,自由学者,现居广州。著有《物质演化的几何力学原理》一书。
& & 两千六百年前的一个夜晚,南亚次大陆的菩提迦耶,一棵高大的无花果树静静伫立,茂密的枝叶有如巨大的帐篷。树下,一个王子盘膝而坐,面无表情,心如死灰。
& & 他这样坐着,已经整整四十八天了。
& & 他这样坐着,只为四十八天前,许下的一个宏愿:“我若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 & 这四十八天来,有三名魔女——特利悉那(爱欲)、罗蒂(乐欲)、罗伽(贪欲),极尽妖媚之本事、淫浪之百态,但王子毫无所动,严词训斥,使其骷髅脓囊之原形毕露。
& & 又有魔王驱使魔兵魔将、毒虫怪兽,朝王子猛发毒雷毒箭,但王子毫不畏惧,正气凛然,毒雷毒箭在他身前纷纷散落。
& & 今晚的天气非常好,清爽的和风习习吹来。天空清凉似水……
& & 忽然,一颗耀眼的明星跃上地平线,晶莹剔透。
& & 宇宙的真谛豁然洞现,王子顿然大悟。
& & 时空凝聚,万象一时寂灭!
& & 突然,四角天边传来清脆的鼓声,由远及近,愈加激越。有鲜花从空中悠悠飘落,一朵,两朵,三四朵……鲜花越来越多,多得不计其数,铺天盖地、纷纷扬扬、密密麻麻,一场急骤的花雨瓢泼而下,曼陀罗花、曼殊沙花、七宝莲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叫得上名字的花,叫不上名字的花……这里是花的海洋,这里是花的世界!
& & 王子从花海里走出,带着满身的花香,再次回到人群之中,传教他所觉悟的大道。
& & 一门伟大的宗教就此诞生。
& & 这门宗教,叫做佛教。
& & 这个王子,就是佛祖释迦牟尼。
& & 佛祖寂后,肉身化作八万多块舍利子。它们虽然形状万千、色泽不一、质地有别,但终究不再是佛祖的完全相。且虽为真身圣物,却毕竟没有了勃勃流动的生气,因不能完全寄托信徒们的感念之思而留下遗憾。
& & 好在,还有一棵见证他悟道成佛的无花果树。
& & 庇护王子四十八个昼夜、见证他悟道成佛的这棵无花果树,也就成了佛教徒心中的圣树。看到它,就似乎看到了佛祖当年修身养性参悟成佛的场景,就激发起修身养性于自身、弘扬佛法于天下的决心。于是,这棵无花果树,便被他们尊称为“菩提树”。
& & “菩提”是古印度梵语,翻译成中文,就是“大彻大悟”的意思。
& & 圆寂后,佛祖的肉身虽然化作了不再言语的舍利,但他的思想和精神却薪火相传,流传广布。信徒们筑成一座座坛,建成一座座庙,在坛上讲解佛祖的话,在庙里苦修佛祖的行。为了与佛祖更加亲近,他们来到见证佛祖悟道的菩提树下,请来圣树的分枝,扦插栽种在庙里坛边。
& & 渐渐地,在佛教的寺庙里种上一棵菩提圣树的后裔,便成了信徒们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以致后来形成无树(菩提树)不成寺,是庙即有树(菩提树)的格局。
& & 然而不幸的是,佛教在印度本土日渐式微,见证佛祖悟道成佛的菩提圣树,也被毁于伊斯兰教徒入侵印度的一场战争中。
& & 幸运的是,由菩提圣树的分枝扦插栽培的圣树后裔遍布各地,甚至远播海外。多年后,菩提圣树的其中一棵后裔,栽种在斯里兰卡四色菊府甘通纳县的一棵菩提树,已经长得非常壮实。信徒们从它身上砍下一棵分枝,把它扦插栽种在它的老祖宗当初生长的地方,让菩提圣树以一种另类的“轮回”获得了“重生”。如今,这棵种于菩提迦耶悟道旧址上的新菩提圣树,也已经长得非常壮实。
& & 菩提圣树在印度的这种祖孙换位、轮回转世、互为因果的佛教因缘,也在中国的大地上演。
和尚的预言
& &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众说纷纭,确切的年月现已无法求证。但在东汉初年,即已有比较正式的佛教活动,则是没有人怀疑的事。因为明帝年间,著名的白马寺在洛阳城西兴建。
& & 白马寺之后,尤其是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寺庙犹如雨后春笋,在中国的大地上相继而起。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佛教寺庙里,却没有栽种菩提树,因为,没有这样的树种。
& & 没有菩提树的佛教寺庙,纵算你里头住满了和尚尼姑,也总令人觉得不太正宗。正如一个生养在外头的私生子,虽然流着某人的血脉,却没有正式的名分。
& & 中国佛教寺庙的这种尴尬境况,直到一位法号智药的印度高僧的到来,方才得以解决。
& & 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一是陆路,一是海路。陆路有多条,比如经古丝绸之路由西域传入中原,经茶马古道传入川藏一带,或者由泰国、缅甸传入云南。而海路,则只有一条,顺着洋流与季风,起点为印度沿海一带或斯里兰卡,穿过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南海海域,终点则为广州。
& & 在广州,有这样一个说法:未有羊城,先有光孝。
& & 羊城即是广州城,光孝则为光孝寺。这个说法有点夸张,也不符合史实,但足以说明光孝寺在广州人心目中的地位之崇高。
& & 光孝寺是广州最早的一座佛教寺庙,它原来是南越国末代君主赵建德的宅邸。三国时,被贬广州的吴国都尉虞翻在此宅基上建成讲学的学堂。虞翻死后,因为家人信佛,便把学堂改成了寺庙,命名“制止寺”。“制止寺”后来几经改名,如“法性寺”、“报恩广教寺”等。
& & 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定名“光孝寺”,一直沿用至今。
& &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五胡乱华,骑马的游牧民族驰骋中原大地。这是汉民族的浩劫,却又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契机。曾经稳固的传统摧拉崩毁,新鲜的事物纷涌迭出。
& & 南朝梁武帝天监五年,一个法号智药的大和尚在印度对他的弟子们说:“中国现在正是弘扬佛法的大好时机,我们不如到中国传教去吧。”
& & 于是,乘着洋流与季风,智药大和尚带着几名高足趟过重洋,来到了中国的广州。听说高僧即将到来,制止寺的方丈率领上千僧众,早早地就在珠江边的码头虔诚迎接。
& & 立志在中国弘扬佛法的智药和尚,除了带着佛门经典和几名高足,还带来了一棵象征佛教寺庙正统地位的菩提圣树后裔。这是一棵幼小的树苗,它的身上流淌着老祖宗见证佛祖悟道的气息。在光孝寺小住之后,智药决定继续北上,深入中国内陆腹地。临别时,他对方丈说:“菩提树是见证佛祖悟道的圣树,在印度,凡寺必种菩提树,中国的寺庙也理当如此。如今,我带着圣树的余脉前来,希望你把它栽种在戒坛前。”
& & 在庄重的仪式下,僧众们请出了圣树后裔,并在制止道场的戒坛前,挖了一个合适的土坑,再恭敬地把圣树后裔安放进去,一铲一铲地把挖出的泥土填回。随着最后一铲泥土的落定,智药大和尚久悬的心也安定下来。从此,中国的佛教,再也不是没有名分的私生子了。
& & 凝望着这棵幼小的树苗,智药的心神似乎走了很远很远。回过神后,他对一旁的方丈说:“一百七十年后,有一位肉身菩萨,将在这棵树下落发为僧,和佛祖当年一样在菩提树下开演上乘。你们可以勒碑铭记,决不妄言。”
& & 离开光孝寺,智药一行继续往北,来到了曲江地界的马坝(今天的韶关马坝镇,史前人类——广东马坝人的活动遗址),他发现了一处风水宝地。一条曲曲折折的小溪,在一所村庄前盘盘缠缠许久之后,才依依不舍似地与大江汇合。村庄的背后,是一座清秀的山头。此景似曾相识,一时却又无法确认,问当地的村民,原来他们是曹操的后裔,村庄就叫曹家村。小溪也因此名为曹溪,村后的山,则叫做宝林山。“宝林山?”智药听后一愣,“西天圣地不也有一座宝林山地么?难怪觉得依稀相识,原来如此!这真是因缘造化。”
& & 原来打算继续北进的智药,决定不再到别处寻觅了,他认定这里就是自己最后的归宿。他告诉韶州府的最高长官,自己在曹溪口发现了和西天圣地宝林山地一样无别的风水宝地,希望在那里兴建一座寺庙。并再次作出预言:“一百七十年后,有一位肉身菩萨,将在这里演化无上法宝,从其得道的人,将和森林的树木一样不计其数。”
& & 韶州的长官赶紧把这一喜讯上报梁武帝,皇帝下令他鼎力协助兴建寺庙的工作。三年后,一个规模宏大的寺庙建成了,这就是今天依然香火繁盛的南华寺。梁武帝亲自题额为“宝林道场”。
& & 但奇怪的是,智药和尚并没有在南华寺主持说法。他说:“这是为那个后来者建的,我不配这块圣地,只希望自己能够为他看守山门。”
& & 智药和尚在南华寺不远处选了一块地方,建了一座小规格的寺庙,名为“月华寺”,在这里等待他预言中的肉身菩萨的到来。智药圆寂以后,肉身依然不坏,似乎想亲眼看一看那位后来者的肉身相。
& &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了,制止道场戒坛前的菩提圣树也一轮一轮地长大,身子越来越粗壮,分枝也越来越多。枝叶繁茂,经历了一百七十个春秋。
& & 一百七十年来,智药和尚逝去了,当年的方丈逝去了,智药的弟子们逝去了,当年在场看着圣树种下的和尚们都逝去了,就连当年刚出生的娃娃,也都没有一个在世上了。
& & 但是那块刻着智药和尚预言的石碑,却依然静静地挺立。只是当年是竖立在圣树的旁边,那时它和圣树一般高矮,而现在,圣树已经长成参天的大树,宽大而又浓密的枝叶,把石碑包裹在它的阴影之下。
& & 一百七十年间,多少僧人看着这棵圣树的成长,一拨一拨从印度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高僧,踏上陆地的第一站,就是种着这棵圣树的制止寺。在众多匆匆而过的高僧身影中,有一个为后来的中国人所熟悉,他的足迹几乎贯穿了中国腹地,最后在河南的嵩山面壁静思。他就是少林寺的开山鼻祖达摩祖师。不知他当初看到圣树前的这块预言石碑时,是否感悟到它与自己将有一段因缘?
& & 一百七十年,终于过去了。
& & 一百七十年等待的焦渴,终于可以平息了。
& & 此时,历史的车道已经告别纷乱的南北朝,进入了欣欣向荣的盛世大唐。制止寺,也已经更名为法性寺,住持的方丈,法号印宗,是位德高望重的大和尚。
& & 几乎所有听说过智药和尚预言的中国僧人,都把目光汇集到了制止道场前的这棵菩提树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僧,云集于此。
& & 谁都想亲眼目睹肉身菩萨到来时那一刻的风采。
& & 可是,一百七十一年过去了,什么都没有发生。
& & 一百七十二年过去了,菩提树下依然只有沉默的石碑孑然独立。
& & 一百七十三年又在平静中过去。
& & 神奇的预言真的还能兑现吗?
& & 很多人开始摇头,叹息地离去,心中甚至还有一点被愚弄的愤懑。
& & 一百七十四年也过去了,菩提树下依然静悄悄。坚持留下来等待的,只有对智药和尚的道行深信不疑的几个高僧大德。
& &&&第一百七十五年,即大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农历正月初八,亚热带的广州已吹起了春风,印宗大和尚一如既往地在菩提树前讲经说法,一边等待肉身菩萨的到来。
& & 春风也吹动了法性寺山门前的那面幡旗。
& & “看,幡旗在飘动。”把守山门的小和尚,百无聊赖,指指飘动的幡旗对另一个守门小和尚说。
& & “你算是白做和尚了,一点佛理都不懂,这是风在动。”
& & 两人开始引经据典地争辩起来,吸引了许多围观的闲人。
& & 谁也没有说服谁。
& &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呵呵!”一个声音笑了起来。
& & 恰如一声棒喝,两个小和尚都愣了。
& & 只见旁边站着一个三四十岁的中年男子,面容清瘦,头盘黑发,身着短衫,嘴角还挂着刚才的微笑。
& & 一个小和尚回过神来,赶紧跑进寺里,朝正在讲经的印宗大和尚喊道:“来了一位高人。”
& & 印宗问清缘由,多年的惊喜突然涌上心头,能说出“仁者心动”的人,唯有肉身菩萨!
& & 印宗立即快步地朝山门跑去,撇下一群莫名其妙的听众。
& & 但当他看到门口这个中年男子时,心里却又有点失望。这个葛布裹身的短衫男子,实在和街市上的砍柴人没什么两样。
& & “刚才那话,是谁教你说的?他哪里去了?”印宗问那男子。
& & “是心从我的口中发出来的声音。”男子回答。
& & 一番问答,男子字字珠玑,句句醒语。没错,不是别人教他说的,这个人,就是期待已久的肉身菩萨真身。
& & “请问菩萨,可是传说中衣法南下的禅宗六祖,惠能禅师?”印宗不敢再怠慢,恭敬地问。
& & “正是在下。”男子取下包袱,从里面取出一件大红色的袈裟。
& & 预言中的肉身菩萨,原来是传奇人物卢惠能。印宗和尚恳请让自己来为惠能剃发。
& & 正月十五元宵节,一个万事大吉的日子,在制止道场戒坛前的菩提树下,预言碑前,印宗和尚郑重地为男子剃度。落下的头发,原封不动,立即令人铺上粉红砂岩,并在其上盖了一座七级浮屠,是为瘞发塔。
& & 二月初八,印宗又请诸位有名的律师高僧为惠能授具足戒。西京智光律师为授戒师,苏州慧静律师为羯磨,荆州通应律师为教授,中天耆多罗律师为说戒,西国密多三藏为证戒。受戒完毕,惠能正式成为一名和尚。如此高规格的受戒仪式,举国为之轰动。
& & 仪凤二年,为应智药和尚一百七十多年前的邀约,惠能离开法性寺,北上韶州曹溪口的南华寺宣讲教义。时任韶州刺史韦璩拜为门徒,特邀惠能前往曲江城大梵寺演示说法,闻风而来聆听的僧尼道俗,居然上万人。
& & 时至今日,六祖惠能创立的禅宗顿教,已成为汉传佛教的代名词,信徒更是遍及东亚,远及欧美。智药和尚当初在宝林山地的预言——“从其得道者如林”,也和光孝寺菩提树下的预言一样,得到了应证。
& & 光孝寺的菩提树,和菩提迦耶的那棵菩提树一样,也成为了中国的佛教圣树。它的分枝后裔,分布在今天的每一所中国佛教寺庙里,是中国所有菩提树的老祖。
& & 令人惊异的是,它的境遇,居然也和菩提迦耶的菩提树相似。不知是何原因,光孝寺的老菩提树在某一年枯死,现在遮盖瘞发塔的菩提树,是从它自己的后代——南华寺菩提树的身上砍下的枝干扦插嫁接在枯树上重生的。
& & 比预言更具神秘色彩的是,智药和惠能圆寂后都肉身不坏。他们的真身,一个供奉在月华寺,一个供奉在南华寺,千百年来,为无数世人瞻仰。谦卑的先知智药和尚,真诚地恪守着他的诺言:为那位伟大的后来者看守山门。
& & 但令人痛心的是,就在我们的这个时代,智药和尚失踪了。
& & 解放初期,因为土改队要来月华寺“扫除封建迷信”,准备把智药和尚的真身扔到北江河里去。一位僧人(也有人说是老农)听到风声后半夜将真身移出寺外,埋葬在一处山丘,期望能够在风头过后重新安位。但“破四旧”的声浪一阵紧似一阵,接下来就是“文革”,当地的一些“^造**派”听说此事,到处寻找真身的墓地,要将智药和尚碎尸万段。但他们并没有找到,据说真身被一位农民挖起藏在南华寺了。
& & 然而一直到今天,真身都没有再出现。就连月华寺,也一度变身为机器轰鸣的工厂,直到前不久,才在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潮流中复建,成为中国千百万收票旅游景点中的一个。
& & 没有了智药看守山门,话语中禅机迭出、令世人幡然醒悟的惠能和尚,你今天在南华寺中,坐得可安稳吗?
& & 笔者曾是教师,虽然离开教坛久已,但职业习惯的毛病总是改不了,所以,故事讲完后,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
& & 为什么仅凭一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印宗和尚即能判定,能说出这样一句话的人,必然是预言中的肉身菩萨?
& &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你必须彻底抛弃唯物主义的所有条条框框,而要向熊十力老先生学习,即使在全国上下高呼“打倒孔老二”、“毛主席万岁”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他依然在家中供奉孔子像,早晚祭拜,高喊“唯心主义万岁”。
& & 也许大家都意想不到,发起“文化大革命”的毛泽东主席,对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者——六祖惠能其实是非常敬佩的。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服膺心性之学,从当时的文章可以看出,他在这一方面的功力还不浅。即便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的一号人物,他也毫不掩饰自己对惠能的钦佩,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赞扬惠能。他经常随身携带的不是《资本论》,而是《六祖坛经》。建国后,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他,在一次视察广东时突然发问:“你们广东出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你们说是谁?”有人说是孙中山,有人说是洪秀全,但毛泽东都摇头不语,后来有一人斗胆说是惠能,毛泽东就笑了。
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
李谨伯谈修行与证道
& & 李谨伯 生于1920年。银行世家出身,西南联大毕业,年轻时参加革命。早年因忘我工作,二十七岁时身患重病,幸获民间奇人用传统医术“导引布气法”救治得愈,从此开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后四处参访名师,屡有奇遇。
李老至诚学习,精心实践,精通道家丹道养生绝学百余种,对佛教密宗亦有特别研究。著有《呼吸之间》。曾二十多次出国讲学,在内地与港澳台地区,以及英、法、德等国政界、商界、学术界拥有众多追随者。
筑基法以修有为法
& & 修道的初级方法,叫筑基法。对于修炼而言,也就是《道德经》上所言“有欲以观其窍”,就是我有欲、有意、有为地观我的窍。这是一种有为有做的方法,是初级修道里面的情形。
& & 六祖慧能曾经说过,我没有给你们讲过佛法,如果你们硬要说我讲过,那我是在诓骗你们,是犯了妄语戒。因为我实在不是给你们讲佛法,我能讲的只是义理。
& & 六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认为释迦牟尼佛讲道理时,是先让你明白义理。有为方法能教,无为方法不能教,教也是教不会的。按照老师教的做,就落入了有为后天。无为的方法是在静中本能悟得的,每个人的悟性、条件都不一样,方法也因人而异。
& & 真正的佛法,并非禅定的理论方法。因为真正的佛法是无理可说,无法可讲,非语言文字可以解说,非常规思维可以想见的。所以,慧能才说禅定并非真法,真佛法是“明心见性”。
& & 但是,如果是初学,还是要讲讲义理和方法。讲到方法,修道的方法是有阶段性的。普通人修道,有初级、中级、高级,还有更高级。但顿悟是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并无次第。
& & 修道的初级方法,叫筑基法。对于修炼而言,也就是《道德经》上所言“有欲以观其窍”,就是我有欲、有意、有为地观我的窍。这是一种有为有做的方法,是初级修道里面的情形。观其窍也叫守一,守玄关一窍。守时用思维的“火”和玄关的“风”去催逼加热窍位,使其烧炼成“丹”。守窍的目的是为了守之、养之,使气血发热,遍及全身,运化整体。
& & 修道在初级阶段,应该由老师来教。否则,我们就不知道怎样去修。这个阶段的有为法,在佛家来讲,叫“四万八千法门”,道家的讲法是“三千六百门,七十二旁门”。方法那么多,一生也学不完啊。实际上,那么多方法并不是每个人必须要全修炼一遍。其关键还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 & 有为法都是一棵树上的枝枝叶叶,并无高下。方法不是教的,是闻得而后悟得,悟得而后修得,修得而后证得,证得才是真得。有为法是打基础的方法,好比我们学书法练字,一开始的时候,每个人一定要选一个和自己投缘的字体或者碑贴来练。有人喜欢颜体,有人喜欢欧体,有人喜欢柳体。喜好不同,选择就会不同。修道修佛也一样,比如西藏密宗的修行人选本尊,总是要上师帮着,选一个和自己投缘的,而不是乱选一气,或者全部都选。
& & 修道也是如此。有为法都是一人一法,不应该是万人一法,千篇一律。就像写书法,最后实际是每人一体,人人写出来都不一样。不然终生只会模仿,那就是书匠了。
法无定门,因人而异。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方法。“筑基法”就是要每个人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修道。所以,经典中就叫“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道行天下,众生平等,众生各有各的方法也就“诸法平等”了,没什么可攀高比低的。
修道就是修“虚”“静”
& & 修道就是两个字,一个叫“虚”,一个叫“静”。古人把身体放松、内心空无,不叫放松,而叫“虚”。
修炼与处世
& & 修行界常常说,处世就是养生,会处世的人一定会养生。处世就是要以诚心、爱心、善心、慈心待人。处世和养生是一对孪生的兄弟姐妹,不会处世的人修不好道业。
实修证大道
& & 要真正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定要实修实证,不能只是依文解字地在那里“搞学问”,那样做只能似是而非。
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
女性在家修持与自我成长——胡因梦
地点:北京时尚廊书店
整理:问道编辑部
& & 胡因梦 台湾著名演员、作家、翻译家。又名胡茵梦、胡因因、胡因子。1953年生于台中,1971年考进辅仁大学德文系。二十岁主演《云深不知处》,十五年的演艺生涯中,出演过四十余部电影。
& & 三十五岁告别演艺圈,专事有关心灵探究的翻译与写作,首度将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引介到台湾,并致力于推动“新时代”的意识革命及生态环保等议题。
& & 著有《胡言梦语》、《茵梦湖》、《古老的未来》、《死亡与童女之舞》,译有《般若之旅》、《超越时空》、《克里希那穆提传》、《生命之书》、《恩宠与勇气》、《转逆境为喜悦》等书。
女性的惯性
& & 目前,包括中国、印度、日本在内的许多传统国家都有禅修训练。但现代在家众的修炼方式,与过往的出家修行却有很大的不同。过往的出家修行人,他们的禅修、禅定都是很专业的,必须住在寺庙或茅蓬里,在一个离群索居的地方进行专业修炼,希望能在高层意识上有更多的拓展。他们已经把生活中的一切欲求都放下了,包括两性关系、金钱往来、工作等等。
& & 事实上,修行就是要把自我意识和自恋倾向降低,从幼稚的、自恋的、自我中心的状态,进入到对自己和外境的客观觉知状态。同时要把外缘和欲望逐渐放下,在生活里跟自己,跟周遭的人及事物进行深刻的交流互动,然后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并深入理解自己。这样,我们的心性和人格就会产生蜕变。而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关系亲密的人之间,他们的相互成长、学习和改善,才是最艰难的道场,也是最彻底的历练方式。
& & 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二三十分钟的打坐,或许可以进入专注、清安、没有挂碍的状态。但是当我们和身边的重要关系人进行很密切的深层互动时,就会发现考验并不是那么简单。每个人都有惯性,男人的惯性和女人的惯性区别很大。男人不大会在内心状态里探索自己的真相,而女人对这件事的兴趣却很高。当女人对男人进行深层剖析的时候,男人多会把它当成一种威胁,去批判它。
& & 其实女性探索内在,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拉近和男性的距离。女性往往会遇到诸如丈夫有外遇,自己有外遇,或者情感互动不通畅之类的两性问题。她们很想通过自身的成长,让这些不如人意的关系有些改善。如果是怀着这个目的去探究自己,我们内在的知识就会越来越有进展。但如果把自己在这方面的斩获去跟伴侣分享,他的自卑感可能会提高,防卫机制也会加强,甚至会有一种受威胁的感觉。这个时候,我们的成长在对方看来不见得是好事,因为他搞不清楚你发生了什么变化,甚至会产生一些怀疑。如果双方的距离因此越来越遥远,便违背了我们的初衷。
& & 这时候,我们就要去寻找关系互动中的症结点,发现对方防御性里的脆弱点,然后去理解它,再用一种令对方不感到威胁的方式去帮助他。突破这个脆弱点要下很深的功夫。在这个过程里,我们会渴望关系快速联接,不要拖得太长,而这当然是无法快速达成的。这时我们的内心就会产生急迫感,继而失去耐性。这代表我们还要磨炼自己的心性。其实,磨炼耐心的过程,也是在磨炼情感层面的独立性及自主力。
& & 有一些带有阴性气质的男性反应可能恰恰相反,他们很希望伴侣能快速成长,早点理解两个人的问题。但因为护卫性的存在,还是会有阻抗。他们是渴望联接的,但达不成真正的目的。因为男性更渴望有心智交流的对象,希望有一个和自己匹配的头脑,一起探索高深的知识。如果达不成的话,也会有失落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稍安毋躁,学习在情绪和心智层面的自给自足,同时要问,自己的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要问自己目前的急迫感、不耐烦、焦躁是源于什么样的需求,什么样的匮乏感?如果一份关系已经拖了很长时间一直没有真正的突破,两个人之间在身心灵各个层面的成长速度非常缓慢,那我们也要问自己,这份关系是不是真正属于我,是不是可以使我成长?如果不是,我们也要有勇气跨出脚步,去面对一片更开阔的空间。
自我了解和揭露
& & 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了解和揭露还是会面临许多挑战的。这个挑战在生命周期循环过程里,会有很多的关要度过。有时候,我们要面对内在的情绪和情感的反应模式;有时候,我们要思考内在的真相该怎样揭露;有时候,我们要观察意志力、行动力以及欲望的达成过程里,使用的手段是不是得当;还有的时候,我们要揭露自己性关系里面的障碍点。
& & 如何与重要关系人畅然无阻地交流,如何毫无恐惧,毫无挂碍地给予对方能量,这些都是现代化禅修的重要环节。禅修不只是静坐,不只是进入到无念状态。
& & 对于在家众的修持来说,这种课题要困难许多。出家人的干扰比较少,他们没有亲子关系,没有两性关系,没有工作的挑战,也没有金钱的挑战。他们只需独自观照内在发生了什么,所以相对会简单些,我称之为“易行道”。在日常生活中去进一步认识自己,则是一条“难行道”,因为这必须突破许多沟通和因果业力的困境。各种关系和事件的形成,是多生多世累积的因果业力的捆绑障碍,我们很难摆脱掉。明明跟某个人相处非常困难,但因果业力就是要把两个人绑在一起做功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忍耐,硬着头皮咬着牙去度过这些相处中的困难。
& & 选择出家修行有可能是真正想往高层意识走,但也有可能是世间法根本没完成,而选择逃避,去过清修的生活。能将外缘放下的出家众,是令人敬佩,令人向往的。但这也不是说我们都得去出家,我们也可以选择在家修行。在家修行的价值在于,它会有非常多的镜子,远多过于清修者或者出家众。我们有亲子关系的镜子,有两性关系的镜子,有工作伙伴的镜子,每天遇见的人都是我们的镜子。这么多参照点和客观的映照机会,能让我们从各个方面来了解自己,帮助我们更深地揭露内在的问题,因此是很有价值的事。
一个出家众如果没有揭露自己内在的问题,以后挑战来的时候,这些问题还是会暴露出来。所以,我们在家众的修行仍然是有价值的。
& & 在关系互动过程中发现潜意识里的纠扰,是在家修持和禅修中要探索和揭露的问题,而且绝不是简单的事。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内心活动一无所知,完全没有心理学基础或意识研究的认识,那就完全不知道潜意识里的惯性活动是什么,也不知道显意识之间没办法统合的障碍要怎么去克服。所以,我们才会发展出现代化的“身心灵整体探究”的途径。
此外,一个人先天带来的生理体质,包括脾胃功能、心肺功能、肾气等等这些先天条件,与人格、性格都是有关系的。这些先天的生理制约或优势,会让我们在关系的互动之中形成相对应的障碍或优势,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认识的。一个先天肾气不足的人,他的血清素传导速度比较慢,内分泌不足,便可能带有先天的抑郁倾向。这样的人与他人互动的时候呈现出的人格特质,与一个先天肾上腺素非常饱足的人表现出来的状态,是截然不同的。
& & 我们要在这个环节上有所认识。每个人觉知的敏锐度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觉性高,速度快,深刻度够,完整性也够;有的人则大而化之,不去关注细节,也不太在意每个当下的意识活动是什么。跟第二种人相处,通常是我们在一个层次上讲,对方在另外一个层次上听,于是沟通交流就有落差。这个时候,就要让比较细的人培养耐性,让比较粗的人更谦卑地学习。禅修、灵修的课程给予我们的建议,事实上都是概略性、普世性的,而且不是量身订做的。就我们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课程还不足以解决我们面临的困境。
因此,我们必须有符合个人特质的身心灵治疗方法。个人的问题是必须下工夫去认识的。人与人之间的确有很大的差距。但每个人也都有一个空寂的本体,这个本体带来了一种无条件、无属性的圆满性。这份圆满性人人俱足,而且是众生平等。在这个本体的基础上,我们要寻找最根本的生命价值、目的和意义。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奠定雄厚的根基,再就个人性的问题进行认识和探索。这样,我们的根基就会比较稳固。
& & 本体的揭露和发现其实很简单。我们讲述的“全观”概念,就是要在日常生活里,时时刻刻都维持一种全向的观察。在每个当下,我们都要进行内在和外在的观察,随时随刻去观察我们内心世界发生了什么。除了对我们的呼吸、对身体从头到脚产生的觉受反应,还要对周遭环境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如实的观察。同时,我们也要对每时每刻的起心动念、情绪反应、潜意识里面的活动,它们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惯性模式,不间断地加以留意。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在日常生活里不断地深化自我了解、自我认识。
缩小焦点的专注
& & 这种全观的认识,就是要我们试着不要缩小焦点。克里希那穆提曾说,缩小焦点的专注就是轮回,没有焦点的全观则是解脱。缩小焦点就是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带有强烈的执著倾向。比如说,我特别关注金钱、身体、工作成就,或者我特别关注两性关系里面爱的成分,那么我执就会开始产生作用。我执变得很强,就带来了自我紧缩倾向,同时也带来了排斥其他面向的一种阻抗力。我们试着把这些阻抗力放松,维持在一个没有焦点但又能全观的状态,这份观照力就会让我们安静下来,进入比较不执著的状态。当我们专注在一个点上缩小范围的时候,我们的智慧是不容易流露出来的。所以智者不断提醒我们,要在生活中做到一种细微深刻和全面性的观照。
& & 我平常读的书大部分都是在探索内心世界。关于历史、文化,或者流行小说这类文化出版品,我在二十年前就不看了。我认为它们的意义很小,也不想浪费能量在上面。这二十年中我涉猎的大都是禅修、心理学、养生学、神秘学等等这些内在的智慧和研究。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了解自己,透过了解自己,慢慢地把自己的烦恼降低,获得一种终极解脱,这样才没有白来这个世界。其实,来这个世界不是来拥有什么,而是来发现和揭露。要揭露的多半是我们内在最深层的真相,以及跟我们有缘的重要伴侣之间的一些真相,并借此更进一步地认识自己。
& & 出轨是源于自由度不够,源于对束缚的抵御。因为我们的内在有很多匮乏感,我们自己又没办法面对和转化,所以就靠着其他人来获得不同形式的满足。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内在仍然是在寻找更好的爸爸妈妈。在两性关系里,我们其实是把对方投射成父母了。这个重大的发现在精神分析和心理分析学方面,绝对有它的价值。男人在女人身上投射了妈妈,女人在男人身上投射了爸爸。我们早期跟父母互动的状态,一定会延续到后期。如果我们搞不清这一点的话,就没办法了解我们目前两性关系里面的症结点。
& & 比如,小时候父母在我们心里是有权威形象的,他们不准许我们自由表达,我们没有所谓的自主权。所以当我们成人之后进入到亲密关系时,就会带着很深的恐惧和对方相处。可能对方并没有早期父母的那种特质,但是我们会把与父母互动的恐惧投射到对方身上。这个世界的安排有时真的很奇妙,我们碰到的成年对象,一定有某些气质和早期的父母相似。虽然他们之间还是有不同之处,但我们一定会把与父母的互动经验,投射到那个有类似气质的人身上,然后形成一种障碍。而这种障碍背后的目的,其实就是不断让我们看到在沟通时的恐惧。
& & 我们会害怕犯错,我们会怕自己的表现受到对方的谴责,从而不断形成自我制约。这种自我制约会使得自己不能说错话,或者不能造成两人关系的纠葛,所以必须谨慎小心。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我封闭倾向,继而使双方无法畅然无阻地交流,甚至形成更进一步的问题。这么一来对方一定痛苦,而对方的痛苦也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挑战。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的挑战达到一定程度,便可能因承受不了而爆发出强烈的情绪,如此便揭露了早期的问题。
& & 透过这种爆发,我们可能就有一种突破,因为封闭性的打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问题爆发的时候,我们要有耐心去面对,不要害怕,然后就会进一步地揭露问题。
错综复杂的缘分
& & 修到一定层次,快乐的感觉和痛苦的感觉会变成一味。如果我们全然接受自己当下的状态,所有的感觉都会变成一种体验。生命经验越丰富,越会发现我们所追求的快乐,充其量也不过是一种物化的需求罢了。现在我们视为值得追求的快乐,到了修为很高、经验很丰富之后,自然会发现那也没什么了不得。
& & 我们早期认为物质可以带给我们快乐,后来发现阅读可以带给我们快乐,后来认为精神成就会带来快乐,但是一步步接触到最后,才发现这些快乐仍是匮乏感在作祟。所以到了某种程度的时候,我们快乐的需求就会平静下来。当我们对快乐的需求越来越平静的时候,对痛苦的抗拒性就会减低,趋乐避苦的倾向也会越来越弱。最后苦乐一味,美丑一味,对错一味。深度的体验和学习,使得我们领悟到了这些道理。
& & 现在有这样一群人,她们没有组成家庭的愿望,她们不结婚,却心甘情愿地介入别人的婚姻生活,说是为了爱情,也不需要获得什么,只想付出。现代心理学有很多类似的个案。这一类人的人格特质就是低自尊和欠缺自我价值感。她们不认为自己值得拥有全方位的关系,也不值得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男人或家庭。她们宁愿与别人分享伴侣,还美其名曰牺牲奉献。
& & 但是,我们是透过观察和学理这样讲的。事实上,人和人的因缘有很错综复杂的因果业力。我们并不知道在这个三角关系里面,三个人在过去世是什么关系。而恰恰是这种我们不知道的关系,才令这一世形成了没办法控制的局面。这个问题不一定能拿科学的原理解释清楚。
& & 佛家是讲缘分的,它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分分合合都是讲因缘的。这使得我们联想起现在很流行的吸引力法则。吸引力法则事实上是进入三昧大定后的必然现象。持续性地处在稳定的安祥状态,自然会形成所谓的心想事成。如果内心充满着欲望,有各种匮乏感,而认为自己可以达到,那只不过是在自欺和制造因果业力,跟真正的吸引力法则是一点关系都没有,是妄念使然。
& & 缘分的问题非常错综复杂。业力占星学和深度占星学可以很精确详尽地说出,我们和重要关系人之间的细微因缘和所谓的因果律。要么,就透过有宿命通的人去探索。如果不想仰赖别人,就可以运用这门知识系统来帮忙,就是所谓的两个人之间的星盘比对或是合盘。这两种系统都可以看出人与人深层的因果业力是什么。
从因然到实然
& & 修行就是透过关系的镜子来认识自己,探索自己。如果我们在关系的互动过程里,还没完全成熟就去打坐修炼,那根本就是儿戏。在自我认识不够、内在欲求没有充分揭露的不成熟状态下去打坐,是非常容易出问题的,而且很容易出现幻象。这类幻象会带给我们许多所谓的魔考。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认识自己,会慢慢透过对欲望的观察,把追求点一个个突破。我们执著的本来是房子、汽车、成就、名利、地位,突破之后便可能执著于内在气的一种更通畅的状态,或者执著于某种生命理想的达成,或是爱情的拥有。这些执著的倾向透过不断地观察会越来越低,经络也自然会越来越通,如此便可达到肯o威尔伯所说的自然无念,而不是刻意修出来的无念。这时我们再进行深层的修持静坐,才不容易出差错。
& & 修行是不断从因然回到实然,追求之心要越来越降低,要能够不断地安住在当下真实的情境里。当下的情境通常都是我们不满意的。其实我们大部分人对当下永远都不满意。包括我们站起来去喝一杯咖啡,就这么小的一个举动,也代表我们对当下不满意。所以我们的那种不断脱离当下,想进入到更理想状态的倾向,是全人类最大的障碍。
& & 当我们觉性敏锐后,当我们发现自己内在的不完美和痛苦,觉得非常想要改变时,我们就要进行身心灵三个层次的观照。譬如我们的消化道里面有浊气,也就是有胃肠胀气的时候,是怎么都没办法安住当下的。这就是生理性的层次,这种状态当然还是跟心理情绪的郁结有关,所以身心是一体的。人不能安住当下有很多原因,这当中当然也有别的原因,例如我们体内神经系统的传导物,钙、镁这些矿物质不够的话,心也不容易安静。
& & 还有,一般人在胀气时往往打不出嗝儿来。你观察一下在日常生活里自动打嗝儿的情况多不多,答案是很少出现。为什么会这样?它源自于礼教的约束。在人面前打嗝儿是不礼貌的事,于是就把一部分的神经系统的本能作用压了下来,形成了一种惯性,就是不再打嗝儿了。事实上,人们常说如果一个人可以打长嗝儿,放长屁,便可以算是修道高人了。因为他上下的管道已经畅通了。最近我了解到:其实肠胃道里的胀气和我们的营养素不足也有关,尤其是某种氨基酸和维他命C的缺乏。
& & 有一位营养学博士,叫陈俊旭,他说在西方的自然疗法里面,其实是有方法可以治胀气的,这跟补充营养素有关。如果想把中焦这部分打通,饮食就不能复杂,而且量不能大,要少量多餐。然后你可能要找一段时间做快速呼吸以及深长的呼吸,或是吸了气之后闭气,再吐气。用这样的方式去调整,经络很快就能打通了。
& & 目前内观法门很流行,但内观是不够完整的。内观很容易让人进入自我封闭式的觉知,所以要转为一种全观的训练。例如,在车子里的时候,也可以留意自己的呼吸,从头到脚的觉受,周遭所有的声响和人的状态。这样,你就不会进入一种自我孤立状态,而能永远不丧失和众生之间的联接。这一点很重要。
能观与所观不二
& & 身心灵是三位一体的。本体能够使观察与被观察这两股作用力不再对立。我们的内在有一个能观的作用力,而我们在面对世界和面对自己的时候,往往也是被观的对象。我们内在的意识活动是被观之物的对象,外在环境里的人和事物也是被观的对象,我们永远有这个能够观照的作用力和被观的二元对立性。
& & 只要有这种二元对立性,就代表我们的自我还没有安静下来。当我们很安静的时候,自我的系统不再蠢动时,能观的二元性才会消失,那一刹那就可以体察到什么是自由。
& & 我有过在生活中自然进入实存感突然不见的经验。在日常生活里要想进入这种状态,最好是聆听,少说话。如果情况允许,你甚至可以一直不说话,专注在聆听的作用力上面。聆听的时候,既不想进入内容的认识、分析和研究,也不想插嘴或证实自己的聪慧。心中没有任何欲求地观察周围的人,聆听周围人说话,你就会发现自我突然不实在了,其他人说的内容也不重要了。别人说的话,你会听成是交响乐团里的一个个乐器,此起彼伏地忽生忽灭,是一种非常美妙的状态。因此自我不再作用,是可以透过日常生活做到的。
& &&&如果一些内在深层的问题被揭露,比如说发现和父母的关系的投射,造成了两性相处中的一些不愉快,而使得日常生活变得更加混乱,这时我们只能回来面对内心的这些早期种下的问题。每一种混乱的情绪都有一个源头可以找到,通常来讲,最深层的问题不外乎就是恐惧。呈现出来的不管是愤怒也好,哀伤也好,幻灭也好,最底层的原因就是恐惧。而这股恐惧的能量,事实上就是让我们一直不断想要逃的原因,因为我们不愿意百分之百经历内在的恐惧能量。所以,当我们察觉到混乱的时候,一定要提醒自己内在最深的恐惧是什么,然后调回头如实地去经历它,去揭露这个混乱的源头。
& & 当这些议题被揭露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办法调回来跟这种匮乏感和不安感共处,而不去形成外在的要求、谴责等等,这个就是自己内修的重要部分。可是这样的内修还不够,还要进行沟通,因为对方的状态也可能有许多盲点。如果不对他的盲点进行深层了解的话,就仍然是片面性的认识。只是不断地自我修持还不够,沟通交流也要时常进行。
(本文根据胡因梦在北京时尚廊书店读者见面会演讲录音整理)
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
南山亭茶谭
南山如济 马守仁,长安人,号冷香斋主人、南山如济、如济居士、煎茶翁等。生平无它好,唯嗜茶、书而已。读书之余,坐而瀹茗;煎水之余,起而读书,以为人生乐事,不过如此。曾有诗句曰:人生有真味,跌坐瀹茶汤。亦日常生活之写照也。
这些文字是我五六年前修建终南山茅棚时写的,记录了当时的一些所见所闻和感想。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将这些文字发表出来,一是机缘尚未成熟,二是怕影响到住山修行人的清静生活。但又想到或许我们身边的世界现在很需要一服清凉剂,使生活回归简朴,使思想重归理性,所以踌躇再三,还是决定将这些文字略作整理,公诸于世。一来供养大众,二来使大家对终南山茅棚以及住在这里的修行者们有一个真切的理解,再者也希望能对那些正在追寻精神家园的人们有所帮助。
现在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一个光电信息的时代,文化已沦陷为庸俗娱乐的代名词,精神也颓败成为一片荒原。一个国家GDP上去了,文化精神却堕落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我们身处这样的时代,究竟该如何找到人生的出路?
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动物,所依赖的不仅仅是物质,在某种层面上说,依赖精神会更多一些。
一朵山花开放在山崖上,她所依赖的是土壤、水分、空气和阳光。如果土壤、水分是物质,空气和阳光就是精神。
当然这只是个譬喻,毕竟人类的生命要比花草丰富得多。
或许,只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物质的束缚,精神就会得到相对自由。而摆脱这种束缚的方法,或许就是抛弃现代文明,一个人在大山里隐居。
太阳上山了,劳作;太阳下山了,休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王的政令对于我们又有什么用呢?
据说这是上古尧帝时期的一首民歌,歌名叫《康衢老人击壤歌》,描写了那个时期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
当然,我并非鼓励大家都住到山里去,都住到山里去了,山里也将堕落成为另外一座城市。我所说的大山是指我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中国一直是个农耕社会,文化也是如此。中国人对山林的喜爱和依赖远远超越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隐居”“隐遁”“隐士”“隐逸”这些字眼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为中国人所熟知。中国历代诗歌、文章以及山水画等,所表现的也大多是这类题材,这在世界文化范畴内是绝无仅有的。
而我们却一如既往地抛弃了这些传统,我们在标榜“科学”“民主”“自由”“平等”“博爱”这些西方口号的同时,轻易就否定东方所固有的人文精神传统,现在看来这是很轻率的。所以现在的问题很多,归纳起来无非就是西方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并没有真正学会,东方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却完全丢弃了。我们现在的文化乃至于精神是残缺、扭曲,甚至是畸形的。中国古代有个“邯郸学步”的寓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已经向大自然索取了很多,现在更是强取豪夺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河流减少,山林损毁,湖泊干涸,大地山河在人类的贪欲和摄取中痛苦呻吟。随着现代文明的迅猛普及泛滥,我们还能保留住身边这一处最后的栖身地吗?
韩国已故的法顶禅师曾如是说:大自然是现代文明唯一的解毒剂。现代文明不但污染了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污染了我们的精神家园。到处都在开采煤矿、拆迁房屋、施工建筑,身处这样的“建筑工地”中,人们的心里普遍烦躁,不得清净。人类为了眼前利益而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太多了。随之而来的是食品安全、疾病肆虐、交通拥堵、自然灾害频发等一系列问题,这一切无疑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警示。
我们太注重金钱,太注重眼前利益,太注重物质享受了。这些都是内心贪欲的体现。中国圣人李聃在《道德经》中说,艳丽的色彩使人们眼花缭乱,动听的音乐使人们耳根迟钝,美味的食物使人们味觉麻木。现代人易患的烦躁、抑郁、颓废等病症都是物质太过丰厚的缘故。而在中国人群中泛滥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富贵病”,则是过多摄取物质营养的结果。
唯有过清贫的日子,才能治愈人心的贪欲。
可惜,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还没有完全从恶梦中清醒。
也许我们对这些“伤痛”的觉悟和治愈要在几十年后,但我们现在就应该做好保护大自然的工作。珍惜每一滴水,爱惜每一朵花,保护每一只小鸟。因为它们是治愈现代文明污染的唯一良药。
归根结底,这一切莫非因缘和合的结果。一个人有宿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朵花、一个世界,也逃不过宿命的安排。
这些大的因果我们不可能改变,但应该尽量营造一个小环境,来消自己的业障,来成就自己的道业。佛陀说,人身难得,中国难生,所以应该珍惜此身,不枉此生。
所以我经常在思考: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是一句禅宗话头,意思是要我们放下妄想执著,只注重当下一念。
我个人觉得,要有尊严地活在当下,就应该过清贫的生活,就应该重建人性尊严。
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很痛,因为目前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知道,我们在生活中并没有建立应有的尊严。不管你的地位如何、财产如何、乃至文化修养如何,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使你困惑、难堪和无奈。
所以学会过清贫的生活是关键。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所求甚少,将个人的生活、衣食住行等所需降至最低,对社会、他人的依赖也就会越少,障缘也会随之减少。过分依赖社会和他人,我们的个人尊严很难建立起来。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隐士,他们不依附他人,远离社会,过着清贫但快乐的生活。巢父在河流中清洗耳根,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陶彭泽弃印归农,禅宗教人放下,也是这个意思。
苏轼有诗曰: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其实我们的身体乃是“地、水、火、风”这四大合成,本来非有,只是自以为有个我的“身体”而已,这就是佛教所谓的“我执”。只有破了我执,才真正可以过清贫的生活了,才有足够资粮入山修道住茅棚。
所以过清贫的日子,重建人格尊严,我个人以为在当前中国人文环境下,比西方哲人提倡的“环保”“关爱”“分享”等话题更适用。也比时下国人中间所流行的“绿色”“环保”“低碳”等生活更有意义。譬如一个人患的是热症,你却以寒症来诊治,显然是不得要领的。
如果每个人都能体面地劳动、生活,活得有尊严、有品位,我们身边的世界也就会随之而改变。佛经中说山河大地、草木鱼虫都是我们心力的外在体现,是很有道理的。如果我们每个人心里清静了,身边的世界也就清静了。
我们为什么不愿意生活在一个清静、美好的世界中呢?
人类原本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只是随着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我们渐渐迷失了,忘记了自己曾经的家园。我们看不见山林,看不见河流,我们将身心禁锢在钢筋水泥铸成的城市监牢里,过着富裕的囚徒生活。
贪婪和愚昧驱使我们只懂得向大自然索取,而不懂得保护和回报。佛陀在经典中说:譬如有人,以瓢舀取大海水,海水终有舀尽的时候。按照我们现在这样肆意索取的进程,用不了几十年,自然资源就会用尽。能源枯竭,灾难频发,疾病蔓延,这是可预见的悲惨结局。
人类只有亲近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才能恢复本来清明澄澈的自性,才能重建自我尊严,这很可能是我们免于劫难的唯一机会。
我个人因为特殊机缘,这些年有幸能断断续续地在终南山里居住,用身体贴近大自然,用心灵感受大自然,获益良多,并陆续记录下一些文字,取名《南山亭茶谭》,是希望话题更加轻松和宽泛,也更有山居的意味乃至于禅味。也希望“过清贫的日子,重建人格尊严”这样的话题,能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
庚寅岁清秋,长惭愧人南山子如济谨记
一、南山亭
南山亭是如济居前的一架茅草亭,南对紫阁峰,东望丫髻山,西看圭峰山,北通紫阁峪。毅然伫立于山顶上,眼界很开阔。
为了搭建南山亭,如济让人拆掉坡下坍塌已久的旧瓦房三间,将椽木运至山顶。腐朽者斧之,虫蠹者锯之,榫之、卯之,规之、矩之,钉之、绳之,下铺旧木板,上覆干茅草,不求雅观,但能遮风挡雨足矣。虽无亭之华丽,而有亭之实用。
亭成,先生独坐亭中,把盏临风,悠然四顾,志得意满,欢然曰:此真吾亭也,从此可以置茶器,携佳友,逍遥徜徉乎其中矣。
山民笑道:人家的亭子都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你的亭子只是老木数根,藤条几茎,覆以茅草,挂以苇帘,这个也能算作亭子?
先生笑曰:正是此亭,正是此意。因以“南山亭”名之。
如济赘语:
记得西方哲人圣弗朗西斯曾经说过:人类居住的建筑应该以泥土和木料为主,这样的居所最有益人类身心健康。如今,这样的“土”建筑已经很难见到了,到处都是高楼大厦,人类被囚禁在钢筋水泥铸造的都市丛林里,很难体会到大自然的清凉和芬芳。
终南山里目前还保留着一些这类“土”建筑,我们都将之保留起来,加以修缮,成为简陋的“茅棚”。其他一些附属建筑,譬如厨房、柴房、茅亭、草棚、厕所等,也尽量不使用钢筋水泥和化工原料,保持山居本色。
我们为什么迷失?我们为什么堕落?是因为我们太注重物质享受,已经习惯了方便优越的都市生活,再也不能过清贫繁琐的山居生活了。
贪欲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特性之一,贪图享乐和懈怠更是现代人的通病。我们的身心都已经堕落了,我们感受不到季节的变化,我们对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视若罔闻,我们任由身体浸泡在酒精、烟雾和油腻中,对大自然失去知觉。
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这是古人所写的一联诗,是说真正隐居生活的难能可贵。
山居生活是清贫的,从住房、衣着、饮食、用器等莫不如是。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抛弃一些看似必须的日常用品,如电脑、电视、煤气炉、自来水乃至浴池、马桶、床铺、衣柜等等,重新回到简单、清贫的生活。这些,往往是现代都市人所无法做到的。
山民们也不能理解这些,所以会常常取笑我们。他们如今都搬到了山下,住上了楼房,用上了自来水、蜂窝煤,甚至电磁炉,看着我们还在坚守清贫,自然要取笑一番了。
茅棚一直是个很吸引人的字眼,特别是对于那些读过高鹤年居士《名山游访记》、比尔·波特《空谷幽兰》的年轻修道者们而言。
茅棚当然是些很简陋的处所,或依山崖,或傍水泉,或临丛树,或坐高坡。能够遮风挡雨即可,不可过求奢华。
茅棚可以自己动手搭建,也可以利用山民遗留下的房屋改建。说到底,茅棚就是住山行人参禅、念佛、读书、修行的场所。
在全国茅棚里,终南山茅棚大概是最出名的。《名山游访记》及《空谷幽兰》里都有提及。特别是比尔·波特,他专程从美国来到香港,又从香港辗转来到西安,来到终南山,足迹几乎遍及终南山七十二峪,只是为了寻访传说中的古代隐士。
终南茅棚之所以有名,除了这些传记外,还和其固有的自然特征有关。终南山山势巍峨,溪谷幽深,林木苍翠,很适宜遁世者及出家僧道隐居。而一年四季变化的风景及众多山花、野果、药草等,也为终南茅棚平添了无限风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修道条件。
而更重要的,乃是自古及今,当地老百姓对终南茅棚的认可。
在终南山,茅棚和住在茅棚里的修行人众,一直受到当地官员和老百姓的欢迎与支持,这样深厚的信众基础和福德因缘在别处是很难遇到的。
这大概才是终南茅棚经久弥新的魅力所在吧。
如济赘语:
茅棚只是个简陋的处所,可以遮风雨,可以休止,也可以看山。茅棚都在山里,如果不在山里,就不可以称作茅棚。
茅棚毕竟是修道者以及隐居者们居住的处所,如果居住的是山民或者流浪汉或者艺术家,也不可以称作茅棚。
茅棚可以看山、看水,也可以看人。看山、看水多了,人心可以更加清净;看人多了,难免会起波澜。
茅棚也可以读书、诵经、参禅打坐、念佛经行,也可以煎水煮茗,也可以焚香抚琴。茅棚应该是个很自在的所在。
如今山里的野猪、野羊、野鸡很多,登山的“驴子”也很多,我们都将之拒于茅棚之外,但当“驴子”们越来越多的时候,可能就抵挡不住了。还有山民,还有游客,还有许许多多因好奇而硬闯茅棚的人。
行者们入山是为了寻找清净,如果连山里也不清静了,行者也就离开了,终南茅棚也就不存在了。
没有行者居住的茅屋不能称作茅棚。
所以如济经常感叹:如今寺庙里、山里都不清静了,或许只有小区里才算得清净,如果我们已经缴纳了房产税的话。
如今,年轻的修行者们都向往着住山。在他们的印象里,住山是一件非常风雅、很富有禅意的事情,仿佛古代的高僧大德一样,衣袖飘飘然而来,衣袖飘飘然而去,手不把锄头,口不食烟火,终日徜徉在青山绿水和宁静禅意中,惬意而且自在。
于是,住山便成了许多年轻僧众睡梦里的畅想。
事情并非如此。住山不但要有足够的“资粮”,更要有很好的“福德因缘”,否则是住不下去的。
中国古代禅宗最注重劳作,农禅并重,为后世树立了良好典范。有人问仰山慧寂禅师平日的生活,禅师回答说:“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镢头边。”百丈怀海禅师更是有“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佳话流播丛林。夹山善惠禅师经船子德诚和尚一番锻炼后,终于大彻大悟,临行时船子和尚叮嘱说:“汝今既得,他后莫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里、镢头边,觅取一个半个接续,无令断绝。”
明代石屋清珙禅师有诗偈道:“古人为道入山中,日用工夫在己躬。添石坠腰舂白米,携锄头带雨种青松。担泥拽石何妨道,运水搬柴好用功。体懒借衣求食者,莫来香伴老禅翁。”“添石坠腰舂白米”一句用的是六祖惠能在五祖座下碓房舂米的典故;“携锄头带雨种青松”用的是临济义玄禅师在百丈山中栽种松树的公案。唐代庞蕴居士参石头希迁禅师,问:“不与万法为侣的是什么人?”石头以手掩其口,乃豁然有省。呈诗偈道:“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偕。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搬柴。”可见自古及今,修禅必定是和农耕结合在一起的,农禅并重,不可偏废。禅机不在别处,就是在日用功夫中。
如今的年轻人不要说劳作,连庄稼是什么样,锄头、锨把如何把捉也分不清,更不要说出坡劳动了。
这样的年轻行者我遇到过很多,兴冲冲地上来,很沮丧地离去,有的甚至发誓说,再也不来终南山住山了。
山依然是山,亘古未曾改变。而住山的人渐渐看不见踪影。
如济赘语: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定要守本分,一定要勤劳,这样才是修道者应有的态度。
儒家经典中说:素富贵行于富贵,素贫贱行于贫贱,素夷狄行于夷狄,素患难行于患难。夷狄在这里指未开化人群。依照佛家教理,我们此生的富贵贫贱,都是上世修造业缘而得的果报,自作自受,没有什么可抱怨的,这就叫守本分。人人都守本分,不贪、不嗔、不痴,这个世界也就太平了。
人应该勤劳,不可贪图他人劳动成果。懒惰的人总是希望坐享其成,以最少的劳动换取最大收获,这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大自然虽然慷慨,但不姑息懒汉。懒惰的人注定一事无成。
勤劳不仅指劳作,也指学习和思考。中国古代圣人孔子说:学习并且遵照着去做,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他的弟子曾子也说:我每天都会审视自己三次,用以修正自己的言行。思考不是要我们考虑什么宇宙人生大事,而是时时刻刻关照我们的心性是否清净,起心动念是否还有贪嗔痴三毒烦恼。这叫做正思维,也叫做正知正见。无论世出世间,正知正见最为重要。沩山对仰山说:“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只要知见端正,就不担心误入歧途,这是立身的根本,不可不知。
学习、思考、劳作如此,修道更是如此。唐代神秀禅师的那首偈子对于我们现代人或许更加有用: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修道是一个艰苦而且漫长的过程,修道者除了发心纯正外,更要勇猛精进,这样才有可能领悟佛法。古代的长庆禅师坐破七个蒲团,赵州禅师八十岁还在行脚,都是很好的例子。
一位老修行告诉我:看一看住山人的茅棚,看一看他们的脸色,就知道他们的修行功夫如何了。
真正的修行人茅棚一定打扫得很干净,劈柴、蒿草都堆架成垛,身上的衣服虽然破旧,却清洗得一尘不染。他们除了时时拂拭心上的尘埃,也净洗衣上的污垢。晴天砍柴,雨天诵经;白天劳作,夜晚打坐,无论动与静,他们的心始终都在工夫中,绵绵密密,未有丝毫懈怠。他们身体健康,脸色红润而有光泽,充满安详和喜悦,他们深深懂得农禅并重的道理。
住山就是要抛弃我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模式,过清贫快乐的生活。不依赖他人,不依附社会,将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中去,单纯而诚恳。用汗水浇灌脚下的土地,用智慧长养心中的菩提,时时警示,刻刻自省,这样才能真正在山林里住下来。
试问山上的白云和溪中的清泉,你们还记得那些衣袂飘飘的修行者吗?
现在的年轻人在寺庙、道观里住久了,积攒了一些单钱,便想着住山。买下一个茅棚后,就对人家说,他(她)要闭关了。
切不要说“不破本参不住山”、“不破重关不闭关”这些古训,单说担水劈柴这一“关”他们就很难过得去。
如今的寺观几乎都分布在大城镇里,不出坡,不舂米,不担水,不劈柴,有些甚至不上殿。在寺观里住久了,衣食住行样样不用担心,难免养成一些懒散的习气。许多初到山里住的年轻修行者,不要说担水劈柴,连生火煨炕都不会,更不要提及背粮、做饭、洗衣、种地、修补茅棚了。
这大概就是古德说的末法时期众生根基浅陋、福德因缘不足的表相吧。丰衣足食对于修道来说并非好事情,清贫的日子才能养道。养其道心、养其道志、养其道行。
于是住山、闭关只能是一句空谈,一种执著和妄想而已。
如济赘语:
喜欢山居,大概是缘于一种人文情怀吧。“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是陶渊明的诗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这是王摩诘的诗句。都是我经常吟诵的一些古人的诗赋词句。
古人的生活是离不开山水的,无论诗词、文章,乃至于绘画、书法。柳子厚的文章是在贬谪永州后才厚重而有滋味的;范宽、董源的山水是摄取了自然山川丰厚的营养而温润成峰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更是得自大自然的特意恩赐,是会稽山水的灵魂写照。
我们现代人很可怜,蛰居在高楼林立的大都市里,生活虽然便利,身心却得不到自由,所以西方有人将当今的城市文明称之为“现代化的文明监狱”,可谓贴切之极。韩国已故法顶禅师曾经说: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唯一解毒剂,并非没有道理。
有了这样的人文情怀,有了这样对大自然的眷恋,才有足够的资粮住山,才有条件说闭关。
闭关一定要有条件,譬如场所、饮食、冷暖以及护关善知识等,这些是物质条件。另外,如果没有十数年对佛法的修持,或者对佛法还没有彻底领悟,也都是不适合闭关的。闭关的目的是使自己精进,在信、解、行、证这四个方面都能有所提高。另外,古人闭关,也有籍此表示闭关者已经顿悟佛法、可以出关教化群生的用意。
那一年我利用十一长假,决定在山上行三日方便关。前后门都用篱笆挡住了,柴火、饮用水、饮食等都事先准备好,三天时间,除了三餐和大小便外,其余时间只是经行和念佛。因为喜欢饮茶,所以在上午、午后、晚间,特意增加了煎水饮茶的“项目”,过得很惬意,这也正是方便关的好处。
因为是假期,过往游客很多,有时候不顾篱笆的阻隔,径直就进来了。我惟有装聋作哑,尽量不受到打搅。记得有位游客连喊几声都没得到回应后,于是朝同伴说:看来这人真的是个哑巴!
后来山上的一位师傅也决定采用这个方法闭关一个星期,结果不到三天就有魔障,自己跑出来了。另一位师傅发心很大,要闭三个月关,经我一再劝阻,决定闭一个月关,结果一个星期不到就出来了(他们后来也都下了山)。另有一位比丘尼,住在不远处的一个茅棚里,她要打“饿七”,闭关不到一个星期,就递出纸条来,要城里的几位居士赶来见她最后一面,因为她就要证悟成佛了。后来经一位明眼师父呵斥,才消了魔障,下山又回到寺庙里去了。
可见闭关真的很难,也就是开头所说的:资粮、道心、修行的功夫缺一不可,否则,很容易“走火入魔”。所谓“走火入魔”,就是自己的业障还很重,妄念也很多,修行没有一定功夫,特别是没有树立起正知正见,在定中所起的种种境缘而已。其实只是妄念在作怪,或者就是大家通常知道的患了“业障病”。动中这些境缘也有,只是我们的第六意识没有机会加以分别;静中这些境缘则历历在目,如果没有正知正见,或者没有善知识加以开导,就很容易“走火入魔”。
其实人生处处都在关中,城市是关,山丘是关,乃至于居舍、茅棚无处是关,只是看我们自己能否从心地上用功,闭得了这道关而已。
既然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即是关房,试问:谁能出得了这个大关房呢?
其实终南山还是有很多住山人,住得很好,很令人敬佩。那一年界诠法师在终南山结夏,条件虽然艰苦,但法师却很自在,并说:终南山能养道。
后来明云比丘尼在这里住,那天我和夫人一起过去看她,她正在院子里劈柴呢。她穿的是“百衲衣”,因为干活,手指粗黑。冬天的柴火、粮食、蔬菜都得提前备好,下雪后就不能出门了。她这个月中就要进入关房,止语三年。这需要很大的愿力才能做到。前些天我和心一居士也去看望过,心一很是赞叹。
现在,终南山像明云比丘尼这样的住山僧众还有很多,他们所需甚少,时时以佛法修持为要务,搬柴运水,平实勤劳,不随附,不攀缘,不显山露水。我们只有随喜赞叹,并切实做好护持的工作。
所以,住山就是住山,没有名利之心,没有是非之念,时时以念佛参禅、消除业障为要务,不怀疑,不懈怠,常行精进,这样才有资格说住山乃至闭关。
以上是因为有几位同修来信,希望多说些有关这方面的话题,所以就结合自己的一些体验,啰嗦一晌。自己其实很惭愧,前些年因为不肯用功,所以喜欢在山里跑,这些年下来,心里依然没有清净,总是为外缘所扰,说起来真的惭愧无比。原本是没有资格说“修行”“住山”“闭关”这些话题的,这次因为刊发《南山亭茶谭》的缘故,才借此机会勉强说说,以解答同修的疑问,也希望得到善知识的指正为盼。
这几天写了两首偈颂,一并录在这里,供养大家。
庞蕴笊篱从谂禅,古今情事尽灼然。
骑牛过水觅头角,执帚除尘消业缘。
雁阵霜天红叶漫,一声嘹唳度群山。
林下相逢羞论禅,且将青眼看青山。
茶汤七水香仍在,佛号千声腔未圆。
秋阳暖照闲庭院,放任黄花仔细参。
——庚寅杪秋 常惭愧人南山子如济和南
& && && && && && && && && && && && & (未完待续)
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
寻访终南隐士----文/张剑峰
& & 在黄河和长江之间的群山里,在白云升起的地方住着一群人,他们芒鞋、纳衣、饮露、食草,他们洞彻天地智慧;他们保留着这个世界最初的秘密,过着一种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生活;他们“朝闻道,夕死可矣”;他们对待生和死像呼吸一样平常……
终南山名片
& & 终南者从长安南连接葱岭万余里。俗云:万里终南八百里秦岭。《西域记》云:终南山相属数千里未尝间断。其山为天下之祖。出异类之物,不可胜数。
& & 道家有人认为广义的终南山包括昆仑,崆峒,太白、华山,武当,嵩山等山。
& & 终南上逼诸天,觉红日之近。下睹渭水,绕长安之城。
& & 终南山也称太一、太乙、南山、橘山、楚山、秦山、周南山、地肺山,在道教典籍中秦为大地的肺部。终南山诸峰中的华山,山中有洞可以通地心。
& & 《诗经》中有句子描述终南山: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 & 自古中国流行的一句祝福长寿的话:“福如东海水长流,寿比南山不老松。”
& & 南山就是终南山,南山本来长寿又生长一种不老松,也叫龙血树,它还有个绰号叫不才树。它们才质疏松,树身中空,枝杆上都是窟窿,既不能做栋梁,又不能做烧柴,点着后只冒烟不起火,樵夫们砍柴都不会青睐它们。它们几百年才长成小树,几十年才开一次花。它们是目前这个世界上被发现的最长寿的树。或许最初深山里的修道人曾经从它们这里得到过启示。
& & 止语十年参大道
【大道无形】
& & 全真庵道士长于岭南,曾经学习气功,十多年前他出家于华山玉泉院。在那里,他跟着师父修道十多年。后来到了这里,他带我去看他开始来到这里住过的茅屋,那是个四面走风的屋子,不同于旷野它只是有个顶而已。那是山民以前遗弃的,后来他自己动手建造了这个茅屋,茅屋顶上是茅草和木头,木头被用树藤绑在了房子的檩条上。炊烟从厨房芦苇杆编织的天窗里出去,鸟鸣从天窗里进来。
& & 他已经在这里住了三年,决定止语十年体悟大道。
& & 他说在华山东峰对面的王刁岭,有道士在住山洞,可以去碰碰运气看看能否得遇。我想问他的师父是谁,他只是告诉我道都是有师承的,道门中独特的传承,非世人所能知。当你真心求道时师父会来找你,至诚感通,关键在自己平时用什么心。
【全真庵邻居】
& & 我们在纸上对话,抬头时已经到吃饭时间了,他说该去烧饭了,复又让我去看茅屋旁的鸟巢。那个鸟巢建在树枝的最中央,这棵树不是很粗,山上的风很大,鸟巢在风中像一只风筝,看着让人担忧。
& & 一会儿饭就好了,放在院子里的凳子上,板凳是砍柴用的树墩。午饭是面条,道士的面条擀得异常劲道,调料里没有盐,盐罐里也见了底,我们以吃米饭的方式开始吃面条。炒菜是道士自己种的莴笋,味道极好。道士看我饭量大,又给我单独加煮一把挂面,结果我很惭愧地吃剩了,我想我是太贪婪了。
吃完饭,道士带我看鸟巢,讲了他的这个邻居的故事:
& & “这只喜鹊为了筑巢,花了半年时间还未搭上一根枝,所有枝都试过,就是搭不上。可能因为这个椿树旁枝太少了,树枝又非常光滑,若在别处是很容易的事。(它为何不选择别的树去搭,我想这是这只喜鹊与道士之间的秘密)。
& & 到去年过年后终于搭上了,不到十五天已经大体完工了,第一步就这样难,我们搭庵修道也一样。”
& & 巢搭好了,也有小鸟了,在地震的前一周,鸟突然又开始搭巢加固。他带我去看这只喜鹊搬的树枝,顺着他的手我看去,在那个巢下面又搭了几根拇指粗的树枝,这些树枝比喜鹊身体重两倍不止,想象不出喜鹊是如何做到的。道士说,人不如鸟,人若能有此专一之心,何事不办?
【“无心石”】
& & 下午,道士在茅庵中打坐,见院子里有砍刀,柴已经烧完,我便从门外拉来几根树枝,开始劈柴。我的身边是那块挡在门口的大石头,道士说这块石头叫“无心石”。这是地震前一周移下来的,很平坦的地面但三个人移到门口怎么也移不动了。地震后,见本来要将石头移到的位置被震开了个大缝。如果当初把石头移到那个位置,石头岂不滚下河谷里去了,石头有心无心?
【三个水池】
& & 随道士去菜地拔草,草长得与菜一样高,菜地边是三个水池,饮水就从这里取来。这三个水池品字形分布,上下错落。最上面的水池,有溪水从草丛中渗过来,水质清澈,能透视池底,水池周围没有杂草,水中没有任何虫子。第二个水池低一些,第一个水池的水流满自溢,流入其中。第三个亦如是,不同的是水质依次不同,第二个水池中有几只蝌蚪,第三个则更多,我问道士这水池有何玄机,他拿来一把锄头放在第一个水池里开始搅动,水旋转起来,过了一刻浑浊的水逐渐变清澈,恢复如初。
& & 道士告诉我,这三眼泉犹如人身中上(神)、中(气)、下(精)三丹田。
& & 太阳收起翅膀,夜色开始进入山谷,道士开始在院子里走动,他挥舞着手,抬脚,舒展手臂,像要飞翔,又像在散步、在舞蹈,他的动作很优雅,如是往复。我想他在行太极拳。
& & 夜色彻底落下来,人似乎掉进墨汁里了,茅屋里没有点灯,我们各自晏坐。
& & 第二天早晨,我在满山的鸟鸣声中起床,我想道士平时不用依表看时间,就在这鸟声和花香中与草木一起醒过来。
& & 他的蚊帐非常狭小,或许每天夜里他都是这样打坐的。
& & 早饭是在瓦罐中煮出来的玉米红薯粥,瓦罐下的炉子通向火炕,柴火的烟都进入炕里变成热量。
& & 虽然我向来排斥喝粥,但这粥被我喝得干干净净,就差去舔碗底了。
& & 吃完饭,披上了挂在门背后的蓑衣和超大的斗笠,于是我变成了一个“盗版”的隐士。
& & 他说这附近还有一位道士也在止语,我顺着他的手指看去,满目青山,除了清风过处,林海如潮,什么也看不到。他建议不要去打扰为好。我会意道别。
& & 临走,道士送我一双芒鞋,祝愿我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如此脚下会生起光明。又送我一句话:如婴儿,看见什么不加意识分别,即是真。是日所见所闻皆非道,不必在意。
遇隐士于清流边
& & 凉水泉是一个地名,它用一条山泉做了自己的名字。这条清流日夜流淌在隐士的茅蓬旁,绕过茅蓬,从茅蓬的后院流出去。
& & 这个茅蓬规模比较大,山门左右各有砖木结构两层僧寮和三间大殿。大殿的隔壁是大道师父的茅蓬。
& & 这里曾经是一座村庙,以前演理师住在太兴山的伏藏谷,村民们盖了这座庙请他来看庙。每年,这里会定期举办庙会,山外的村民会将院子的两层楼住满。现在它空着,上面没有门窗,木头的楼板年代比较久远了。演理师睡觉的地方是用木板挡了一下挂了一个布帘,同样没有门。我不知道冬天当这个山谷里落满雪的时候,他是如何度过的。现在他在这里已经住了五年了,如果有一天山民不让他在这里住,他就再去别的地方。
& & 十多年前出家后,他去了藏地的五明佛学院,在那里住过一段时间。在藏地,为了表示对佛法的崇敬,他燃掉了自己的食指。现在他的左手上少了一根,他说看别人燃他也就燃了,手指燃烧起来的时候也没怎么疼,疼得已经麻木了,别人为了自己的信仰可以舍弃生命,他可能做不到舍掉这条命,舍弃一根指头又算什么,色身只不过是个假象而已。
他是一位爱笑的和尚,他的笑声比他的话语丰沛,谈话不时被笑声打断。他的语言很清新,而又有质感,他的笑声与院子里的泉水相互落差回荡在空气中。
& & 天色将晚的时候他煮了面条端上来,这碗面条量太大了,吃得我感觉气都不顺畅了。吃完饭,我们坐在大殿的台阶上盘腿而坐,我占了他的大棕毛蒲团,演理师在小凳子上跌坐。天上出了星星,夜风落在大殿上,树叶如潮水起伏。演理师披上了他从藏地带回的藏红色大袍,我围上被子。演理师说他平时晚上就在台阶上合衣而眠。
& & 冬天的时候,夜晚坐在这里,几十里以外的说话声,这里听得很清楚。
& & 演理师说:所有事物都是妄想先行,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比如现代科学证明树叶先有一个叶子的轮廓在虚空中形成,之后叶子才长成那个形状,那个叶子的形状其实是之前就产生了的一个幻像。
& & 现代的物质这么发达,为何人却觉得压抑难受?因为围绕人类的都是非自然的物质,都不是自然生长的了,比如屋子,古人只用木头和石头,现在却全是人工的物质化合的材料建筑。
& & 关于生死、人有无轮回?演理师说:追寻生命的第一个瞬间,你的这个生命总有过去,生命轮回的道理是:如果没有前一个哪来后一个,生死犹如昨天、今天、明天,像这样体悟生命的轮回,道理就简单了。
& & 人们面对死亡总是无形的恐惧,其实死没有什么可怕的,小孩子都怕打针,其实打针没有那么可怕,你要小孩子不要怕,那不可能,实际上这都是心理在作怪。死亡犹如一个黑暗的屋子,如果你熟悉它的内部,那么就不怕了,生死的道理就是这样,我们要克服自己对死亡的恐惧。
& & 在这个山谷,能看见的东西太多了,特别是到冬天的时候。关于这些他不太愿意多说。
& & 到了冬天,大雪封山,这山里见不到一个人影,寂静极了,雪围困着寒冷的茅蓬,我想象着住山人与自己的影子为伴,听着自己的呼吸声打坐,窗外雪落下来,山中更加空灵,让一切东西迷失了方向。但夜晚却能真切地听见有人来敲门,或听见有人在说笑。
& & 多年前,演理师住在五华洞,时值冬天。大雪封山,他在洞内打坐,听见门外有响声,似有脚步由远及近,他心里打了个妄念,想这样的雪天动物也要避风雪,如果它进这山洞,自己在这打坐不方便,洞旁边还有一小洞,如果它能找见,那里是可以避一避。正这么想的时候外面的来客似乎能通他的心念,脚步就移到路边的小洞边去了。第二天,风住雪停,门前雪地上有脚印大如盘子,看得出是两条腿的动物,脚步间距有一米多,在这么高的山梁上一般很少有动物。
& & 演理师当年在太兴山伏藏谷住山时,常听到击鼓声,时远时近,听很多在那里住过山的人说,一到腊月能听到天鼓鸣响,声音如何生起不得而知。
& & 山中的境界尤其多,人在境界里内心潜在的习性和污浊会出现,对修行人构成障碍,这是禅病之一。没有定力,没有恒心要么被带入境界,迷乱心智修道不成反成癫狂,这是很遗憾的事,在这山中出问题的不在少数。
& & 夜色在眼前淡下去,天色亮起来,讲了一夜故事的演理师困了,爬在台阶下放满经书的书桌上打盹,我开始裹着被子昏睡,这时已经快四点了,天色将明。
& & 早上我在鸟鸣声中醒来,演理师已经起来做早饭了。他指着屋檐下大约三尺的一个檐缝让我看,那里有一条大蟒蛇,是他和邻居大道师父共同的邻居,它一直在屋梁上。有一次,它在大道师父的屋梁上露出胳膊粗的一点尾巴,演理师推测说它可能有一丈多长。又有一次,演理师在屋檐下读书,它就在书桌上面的檐隙里吹气,那个气吹的呼呼响,好象一个委屈的人的喘息,但它始终不肯以全身示人。
隐士已去箪瓢在
& & 从龙口茅蓬的门前上去是观音洞的山顶,往西望去是雪瓦山的最高处。义净师讲:民国时,有天然比丘尼住山,她后来就在山上的山洞里坐化,并成就了肉身不坏,人们称她为天然尊者。文革中红卫兵上山,将她的遗体推下山崖,人们去山崖下找却再也找不见了。
& & 唐朝时,那里曾住一位僧人。大雪封山前山上的粮食快吃完了,弟子要下山去打禅七,师父叮嘱米只剩下两碗了,禅七打完不要停留,带些粮食上来。徒弟下山后打完禅七,雪就封山了,山下的寺院留他住下,打算等来年开春雪融之后再上山。
& & 第二年春天,冰雪融化,山路重新可以攀登的时候,弟子这才想起师父下山的嘱咐,想来师父只剩两碗米,已经过去几个月了,师父肯定已经饿死了。弟子号啕大哭,带上几个山民上山准备给师父料理后事。上山以后看见师父正在山上扫路迎接他,再一看米竟然还剩一碗半。老僧说见大雪封山送粮无望,就一天煮一粒米充饥,度过余年。
& & 我登上观音洞的山顶,拍了一张龙口茅蓬的照片开始往山谷里走,穿过似乎有人迹踩过的灌木丛,爬上了通往雪瓦山的山径。
& & 山上有两块大石头,石头下面有一茅蓬,茅蓬门大开着,有生锈的引磬和已经破碎的锅。
& & 院子里的草长得很软,四处生着野花,转过茅蓬有一个狭长的深谷。这个深谷是两块巨石的缝隙,那里有个水池,池上的石头洁净发白,石头像一个大蒲团。三面是山谷,风从三面来,石头上不着一尘,它竟比我的衣服还清洁。我坐上去,影子印在上面,对面青绿的山像透明的山水画,带着水气丝丝浮动在眼前,我想将它拓在我的灵魂里带走。
& & 一位老僧在我身边打坐,山洞里篝火红如梅花,周围春草、夏雨、秋云,冬雪,树木在风中禅定,石头于枯木上敲木鱼,我在这里不知道坐了多久,起身一时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 & 四顾时一切都变成了金色,一朵莲花一样的云起伏在龙口茅蓬后面,我调了几次焦距都没能将它装在相机里。于是便从山道上反身退下来,走这样的山路才叫走,一步一念,少一念就可能失足滚落。修道的路却比这更凶险。
& & 下了山身上的汗被山风一吹,我觉得身体被山风染透了颜色,现在是夏天,如果是秋天的话可能是火红的吧。
& & 赭色的天空中,山像雕刻出来的。大台的兴庆寺有地方借宿,我重新回到那里,在夜暮中敲开了兴庆寺的大门。
& & 打坐之后,我在慕贤师父给的蜡烛下诵完经倒头就睡。房梁上的老鼠也许很久没亲近过访客了,它们很兴奋,在上面跳了一夜的舞,而且还有伴唱。我管不了那么多了,谁也不能将我从床上拽起来。
& & 第二天看完日出,我坐到斋堂里拉起了风箱。火塘里的火像雪地上的梅花,灰尘洋洋洒洒飞起来,变成了雪花一样的白,一会落满了我的眉毛。
& & 这里海拔1800多米,水很难烧开,吃饭是件不容易的事,慕贤师父执瓢下厨,不久,我吃到了他亲手种的碧绿的菜和他做的雪白的面条。
云的邻居狮子茅蓬
& & 狮子茅蓬是终南山众多茅蓬中的圣地,当年虚云老和尚在狮子岩下搭茅蓬,这里下山取水太远,只有化积雪饮雨水,食物是种的洋芋,每年种三百六十五棵,每天挖一个棵,结多少就吃多少,随缘而食。他的床板只有三尺长短,想来他几乎不怎么睡觉。
& & 在这里,他坐看对面岭上云来云去而虚空不动,以此自号“虚云”。
& & 一年腊月虚云老和尚洗洋芋下锅,柴火点燃禅坐,准备等煮熟了再吃。茅蓬外万山积雪,山风彻骨,他身心清净不觉进入禅定。第二年正月初六,附近茅蓬的戒尘法师、月霞法师及复成法师等来给他拜年,到茅蓬跟前,只见雪地上老虎足迹印满了,失声叫到老和尚被老虎吃掉了吧?进门一看老和尚仍在定中,叫几下没有反应便敲引磬为他开定,出定后大家问用过斋没?老和尚说刚才煮的芋头应该熟了吧,大家揭锅一看芋头发的霉已经长到一寸,计算时间二十多天已经过去了。
& & 对于这段时光他曾经赋诗:
秦山雪里梦惊回,拨尽寒炉不见灰。
者片冰心谁领略,阳回春信自开梅。
& & 虚云老和尚的舍利塔下有两座茅蓬,一座是本虚禅师的,另一座是他弟子的。
& & 我正好赶上吃晚饭,晚饭比较丰盛,米饭和烧土豆,还有青翠的黄瓜,菜都是师父自己种的。
& & 本虚禅师清瘦而单薄,但他的目光清澈而淡定。听一位居士说,本虚禅师以前在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问道补丁包安装到哪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