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爱口袋app下载,加班申请时数能看到,确认时数少两天的,怎么没确认,

爱口袋加班三天了一直还在审核是这么回事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爱口袋加班三天了一直还在审核是这么回事
我有更好的答案
‍‍‍&#8205、去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申请劳动仲裁,试用期提前3天书面提出、招聘该劳动者产生的费用,公司应该为员工支付相应的劳动报酬,如不按时足额发放的,属于拖欠工资行为;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劳动者离职或者和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用人单位应当提前30天书面通知劳动者,否则需要支付一个月的代通知金   1;   (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按照《劳动合同法》通常有如下情况:   1、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用人单位有义务结清工资办理离职手续;••‍&#8205。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   第四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注,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不需要用人单位批准就可以离职。其中,用人单位可以要求劳动者承担。   3、用人单位也不存在《劳动合同法》38条的情况,劳动者直接提交辞职信就走人,给用人单位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 辞职一般有三种情形:‍   (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的;   (三)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第七十七条 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劳动者提出辞职,不需要用人单位的同意许可。   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第七条 工资必须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日期支付•&#8226,没签劳动合同,劳动者有权要求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有权要求单位支付双倍工资;   2。协商不成,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维权。   经济补偿和赔偿金的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 《劳动合同法》的相关法规   第三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七条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8205,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   (三)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四)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五)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至少保存二年备查.   ★关于单位辞退员工的相关规定   单位单方面解除劳动关系是违法的,可以要求经济补偿金和双倍工资的赔偿金,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   如果你真想辞职走人,实习期提前3天,非实习期提前30天递交辞职通知书给用人单位,到时候用人单位批与不批,同意与不同意你都是叫依法走人推荐我编辑国内辞职资料,供参考:   辞职即辞去职务,是违法的行为,对此可‍&#8205,申请支付令。   第八十五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   三是向用人单位提出申请(编者令名协商辞职),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合同,或者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劳动者书面提出解除劳动关系后可以立即走人不需要用人单位的批准,并可以要求支付剩余的工资及经济补偿金(每工作1年支付1个月工资)及办理离职手续等;‍&#8205,付出了劳动,这是为了保留证据。) ★ 关于工资问题的论述:   员工为公司工作、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以举报。   1。   解除劳动关系;••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   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   2、依据《劳动合同法》37条;   二是根据职工自己的选择(编者令名慢速辞职),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第五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或拨打热线12333。   2;。   第九条 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   第十八条 各级劳动行政部门有权监察用人单位工资支付的情况。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行为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支付劳动者工资和经济补偿;‍   一是依法立即解除劳动关系(编者令名快速辞职),如用人单位对职工有暴力或威胁行为强迫其劳动、不按合同约定支付工资等,职工可以随时向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要求,并可责令其支付赔偿金:   (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8205,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      第三十七条 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是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或劳动关系的行为。用人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三十八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支付赔偿金;   第八十七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由此引起的后果与你无关,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3,解除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提前30天书面通知劳动者,否则需要支付一个月的代通知金;   4,劳动者有权要求单位补缴社会保险;   5,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拖欠的工资以及节假日加班工资;   6,用人单位不支付的,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必要时,也可以直接申请劳动仲裁,维护合法权益。   如果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有权要求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有权要求单位支付双倍工资。   附录:   ★ 怎样写辞职书   辞职申请通常由标题、称谓、正文、结语、署名与日期五部分构成。   1、 标题   在辞职信第一行正中写上辞职信的名称。一般辞职信由事由和文种名共同构成,即以“辞职信”为标题。标题要醒目,字体稍大。   2、称呼   要求在标题下一行顶格处写出接受辞职信的单位组织或领导人的名称或姓名称呼,并在称呼后加冒号。   3、 正文   正文是辞职信的主要部分,正文内容一般包括三部分。   首先要写出书信辞职的内容,开门见山让人一看便知。   其次叙述递交书信辞职的具体理由。该项内容要求将自己有关辞职的详细情况一一列举出来,但要注意内容的单一性和完整性,条分缕析使人一看便知。   最后要写出自己递交辞职信的决心和个人的具体要求,希望领导解决的问题等。   4、结尾   结尾要求写上表示敬意的话“此致敬礼”,意思非常明白:在此给您敬礼。   5、 落款   辞职信的落款要求写上辞职人的姓名及递交辞职信的具体日期。   注意禁忌   1、不要说上司坏话。如果你认为有必要向管理层反映一下上司的问题,要尽量以委婉的言辞口头提出。   2、不要满纸抱怨,抨击公司制度。   3、不要指责同事,尤其忌讳把同事的“罪行”白纸黑字写在辞职书上。   写作要求   1.态度恳切、措辞委婉。   2.不要批评对方。   3.含蓄性。   4.简洁性。   5、请务必使用亲笔签名,而且签名要尽量刚劲,并写好日期。   ★ 万人点赞的牛人辞职通知书的美文欣赏   ▶ 1、尊敬的领导们:   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虽出自古书三国,吾以为对当今之事亦有裨益。   夫今天下遭遇百年经济危机,试看全球经济形势,可谓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众厂商、工人、民工皆叫苦连天,司某人有感于此,不禁联想自身处境,不胜伤悲呼!   司本布衣,出身寒微,躬耕于冀南邢州大地,苟全于世,富贵不求闻达,但求温饱以残。然今酷之至矣,司自去岁四月上旬至本社工作至今,已一载有余,几度春秋几度冬夏,时光流逝过三百余个日日夜夜。想当初,余本一意气少年,年少轻狂,梦想飞扬,欲于本社大展抱负,一则为集团增光添彩,二则为己身加衣增食,两全其美之策,岂不爽哉?   惜,一年光阴,吾不仅未大展身手,且囊中羞涩,债台高筑,恶衣菲食,杜绝聚会。众朋友离去者,有之;鄙视者,有之;唾弃者,有之。皆因司某昔日之优秀少年,竟完全失去自我至此所致。司每月九百大钱竟是基础工资、岗位津贴以及误餐补助相加之也。   众友云:“甚矣,不慧汝之,乃能容忍至今,不死何为?”。”余汗矣,余何尝不欲多整数银,上谓之起天、下对得起地、中对得起气;然而,余出身农,是苦皆能,是事皆忍,然终无功,兢兢业业,温饱未决。   夫今面容竟呈老态龙钟之相,何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故犹如千里马,虽有千里之能,然无奈唯有饿死圈中矣!   司虽不才,不敢以千里马自居,然自知亦非庸者。   人之立于当世,需一技之长,司某自视甚低,不敢自称满腹经纶,然应付文字之事亦不在话下;然,一载以来,每每扪心自问,莫不拊膺顿足,以头抢地,几欲洒泪襟前。何也?漫漫长夜,孤枕难眠,辗转反侧,陋室忆昔,悲从心来。   惭对恩师之视如颜渊,愧对同窗之赠冠学霸。   夫今每日之工作唯“清洁”二字……即打扫房屋若干、倒水端茶、擦桌抹椅、迎来送往,虚伪客套,周旋于“领导”之间。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兢兢业业,诚惶诚恐,畏有所疏漏懈怠……今扶膝自叹,何等悲哉!   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年华如水,倏忽逾四,茫茫回首,所得几何?竟如西风凛痛!   所得——物质上:工作十二月,前三月每月六百,后九月每月九百,区区数千一年来不够司某解决温饱,更何谈穿衣游玩,过品质生活;精神上:备受打击煎熬,一年来新掌握一技之长,即打扫卫生,司某高七尺男,本科毕业生,其不才之至,以非为清洁工列。   故使其当年年少轻狂之心瞬间苍老,再无活力;一载以来,司某唯唯诺诺,伺候他人胜过关心自己,其所求,仅每日温饱问题,然随物价飞涨,此问题之解决亦不可得。   所失——失去了时间、浪费了青春,磨去了棱角,耽误了大好年华、愧父老兄妹邻里、为人尊消尽矣。   然,何以堂堂风华正茂之青年司某人压抑之至,力固至今,唯一故也:在等待传说中众人期盼之涨工资之事耳,企满足司某生活所需,实在可怜,怪司某年幼无知,竟傻傻苦等一年,终究未果也。   夫数千外债亦无望偿还,故司某人顿悟:此处系年轻人之坟墓也,其功能:湮没梦想、埋没青春、消磨斗志、磨损棱角、徒费光阴,如是而已。故,顿悟之司某,今定不消磨于此,分路扬镳矣。   言天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既此处不留司某,司某亦不便继续打扰贵处,既不能两惜,何不两离,从此,彼此相忘于江湖!以决绝的姿态!   今恳请开明之领导准许卑微无能之员工司某人辞职,不胜感激!   年*月*日   ▶ 2、 余今请辞,心有戚戚焉。昔天山一别,取经东向,去家万里,游学京师。寒窗十余载,稷下 情正浓。   一朝学成,东北而望,二三之龄,风华正茂,励心从检,宵衣旰食。求茫茫之正义,虽碌碌而无悔。不觉春去秋来,寒暑相易,白云苍狗,沧海桑田,十五年时光转瞬即逝。然书生意气,求之靡途。   胸中所志,块垒难消。羁索牵绊,恍然若失。口腹之欲,自役徒然。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仕道官途,皆为浮云。恺悌君子,神所劳矣。风雨如晦,锦鸡独鸣。归欤之情,眷然何以自处?   自从检事,不求显达于庭闾,但愿无愧于寸心。虽心为形役,违以交病,然志不能片刻堕,道不曾须臾离。尝东皋而望野,徒舒啸而迷离,叹何枝可依。时刻自省,经常觉悟,然朝悔其行,夕则复然。长此往复,不胜其烦。观人情厌恶,世间冷暖,蝇营狗苟,驱去复还。   《诗》曰:营营青蝇,止于樊。岂非有所示耶?是因相顾无相识,宜当长歌怀采薇。岁岁黄菊,千载东篱,伴我倦鸟,茸我衡宇。往者不可谏,来者尤可追。欲效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归去来兮!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归去来兮!人生几何复几何?曷不任性任我行?挂靴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啾啾!   丙申甲午***顿首。   ★ 3、其他奇葩辞职信:   ▶①、天气太冷,起不来。   ▶②、外面世界那么大,我想出去看看。   ▶③我累了,不想干了。   (编者评语:这三封辞职通知书,简单、易学、易仿、快速搞定,不需才华,不费思劳神。)   ★ 辞职注意办理下列事项的论述:   1、交接事项。   2、还清公司所有的东西(包括领取要归还的、申领的备用金等),要回属于自己个人的所有东西   3、核对好离职当月的考勤以及结清工资。   4、领取人事部门的离职档案,包括离职证明、社保缴纳凭证、公积金金龙卡和就业失业登记证(有就领取,没有就不领)。   5、找到下家单位后,同地区可以继续缴纳社保,公积金暂时是封存在你上一家(离职的这家单位的),需要开企业公积金接收函给上一家单位办理公积金转移。有人事档案的话,到下一家单位也是要办理接收的。   6、保存好你的劳动合同,以后办理退休的时候用得到。   ★ 关于自动离职的论述:   根据《关于自动离职与旷工除名如何界定的复函》(劳办发[1994]48号)、《关于企业处理擅自离职职工问题的复函》(劳办发[1993]68号)规定:自动离职指职工终止劳动关系时不履行解除手续,擅自出走离岗,或者解除手续没有办理完毕而离开单位。自动离职的职工须承担违约责任,并且新录用自动离职的职工的用人单位,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有关停薪留职的文件规定,如果职工要求停薪留职,但未经企业批准而擅自离职的,或停薪留职期满1个月内既未要求回原单位工作,又未办理辞职手续的,企业有权按自动离职处理。按自动离职处理是用人单位的行为。按有关行政复函规定,这里讲的按自动离职处理,是指企业应依据《企业职工奖惩条例》有关规定,对其做出除名处理。为此,因按自动离职处理发生的争议,应按除名争议处理。企业不得因职工擅自离职而对其本单位的家属采取辞退等惩罚性措施。企业作出株连擅自离职职工家属的规定是不符合国家劳动管理政策的,因而也不能作为劳动仲裁的依据。   ★ 在回答辞职问题时候发现多有中国友问及老板扣押或者拖欠工资怎么办?论述于下:   用人单位是不能随意克扣劳动者工资的,用人单位无故克扣劳动者工资,劳动者可以向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者申请劳动仲裁。   一、如果是给用人单位工作,有两个途径可以要求支付工资:   1、劳动者可以到当地劳动局劳动监察投诉;优点:方式简单。缺点:各地执法力度可能不是很大;   2、可以到当地劳动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支付工资。如果未签订劳动合同,可以要求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如果是以拖欠工资提出的解除劳动关系,还可以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优点:除了工资外,还可以主张经济补偿、双倍工资等,并且一般都可以最终解决;缺点:申请劳动仲裁就是打劳动官司,程序稍多,需要专业人士指导。   二、如果是给个人工作,不算劳动关系,可以直接去法院起诉该个人老板,要求支付劳动报酬。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劳动法》第五十条 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八条 各级劳动行政部门有权监察用人单位工资支付的情况。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行为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支付劳动者工资和经济补偿,并可责令其支付赔偿金:   (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   (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的;   (三)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经济补偿和赔偿金的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 关于失业金问题论述:   根据《失业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足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2个月;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足10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8个月;累计缴费时间10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24个月。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可以与前次失业应领取而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合并计算,但是最长不得超过24个月   申请资格  1、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并同时按规定享受其他各项失业保险待遇:  (1) 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  (2)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  (3)已依法定程序办理失业登记的;  (4)有求职要求,愿意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   2、劳动者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具体包括下列情形:  (1)终止劳动合同的;  (2)被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3)因用人单位不按规定提供劳动条件,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  (4)因用人单位以暴力、胁迫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等手段强迫劳动,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  (5)因用人单位克扣、拖欠工资,或者不按规定支付延长工作时间劳动报酬,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  (6)因用人单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或者集体合同约定的工资标准支付工资,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  (7)因用人单位扣押身份、资质、资历等证件,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  (8)因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  (9)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  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办法   有下列情形之二的,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并同时停止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   (一)重新就业的;   (二)应征服兵役的;   (三)移居境外的;   (四)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五)被判刑收监执行或者被劳动教养的   (六)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当地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或者机构介绍的工作的。   领取程序  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缴纳失业保险后,劳动者离职后可以申请领取失业保险金,具体条件和程序如下:  ①非本人意愿终断就业(即公司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并有求职要求,(须提供用人单位辞退的证明) ②缴纳失业保险金12个月以上  ③公司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60天之内前来办理   一、参保单位出具两份《解除(终止)劳动关系证明书》,一份交失业保险中心,一份交劳动保障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备案。   二、失业保险中心凭参保单位出具的《解除(终止)劳动关系证明书》对情况进行严格的调查核实(失业人员带上与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确认无误的发放2份《失业保险申领登记表》和1份《失业求职登记表》。   三、失业人员认真填写好《失业保险申领登记表》的正面所有栏目,背面的计生关系接受单位意见处空格请到本人户口所在地的计生关系接受单位盖章。认真填写好《求职登记表》。  注:户口在城市的请到户口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计生办盖章;户口在农村的请到户口所在地的乡(镇)计生办盖章。居委员、村委员、社区的计生办章均不符合要求。   四、交纳三张一寸的彩照和一份失业人员身份证复印件。   劳动者符合以上条件,即可到户籍所在地或暂住地的区级劳动保障部门办理领取失业保险金。   ★ 对于随意调动职工工作岗位的论述:   调动工作岗位。如果你的劳动合同中有工作岗位的约定,单位若想调动你的岗位,必须经过你的同意,否则视为违约。   如果仅仅是一种概括性的约定,你可以要求公司给你出具书面的你不能胜任原工作的理由。   如果强制性的调动工作岗位,你可离职并要求单位给你赔偿。单位直接辞退你,你可以要求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赔偿金等。   ★ 关于五险一金的论述:   1,关于五险一金,根据《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明显具有国家强制性的特点,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拒绝承担该项法定义务。   2,社会保险的缴纳是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来承担的,其中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是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承担的,生育险和失业保险是由用人单位承担的,其中养老保险用人单位需要承担13%,劳动者需要承担8%,医疗保险用人单位承担6%,员工个人承担2%,失业保险用人单位承担2%,员工个人承担1%;   3,对于单位拖缴五险一金的,属于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可以主张补缴五险一金,也可以向当地的社保部门进行投诉,由当地的社保征收机构责令用人单位限期缴纳或补足。用人单位逾期仍未缴纳或补缴社保费的,社保征收机构可以向以银行或其银行查询其银行账户,并可申请县级以上行政部门作出划拨社保费,书面通知开户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划拨社会保险费。用人单位账户余额少于应当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征收机构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提供担保,签订延期缴费协议。   ★关于没有与用人单位签合同的论述:   用人单位不与职工签合同的,违饭了现行实施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   理论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解读:建立劳动关系的唯一标准是实际提供劳动,不论劳动者是否签订了书面劳动合同,将受到同等的保护。书面劳动合同签订在前,实际用工在后的,劳动关系自实际提供劳动之日起建立;实际用工在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在后的,劳动关系早于书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的建立不受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影响。   (1)书面劳动合同是劳动合同唯一合法形式,不承认口头劳动合同,达成口头劳动合同的,视为未签订劳动合同;   (2)劳动关系一经建立,应当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应当在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3)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但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关于单位扣押金、保证金或者其它证件物品的论述:   单位扣押金、保证金或者其它证件物品的的行为是违法行为。   理由依据:   《劳动法》第九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对违反以上规定的,劳动者可向公安部门和劳动部门举报,两部门应责令用人单位立即将其退还给劳动者本人,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   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8205:辞职通知书建议最好通过快递公司或者邮电局挂号信送给用人单位。   3、去当地人民法院打官司,按一年计算,劳动者提前30天提出的书面离职、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合同法》38条的情况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百度知道 - 信息提示
知道宝贝找不到问题了&_&!!
该问题可能已经失效。
秒以后自动返回说明一下,一个朋友写的,给了我很多启示,看了他的东西,我才开始理清思路,并开始写通缩那个那个帖子。  4月份是个关键的转折,到时候再写阶段总结吧。铁矿石的喜剧背后也是阴谋,我一月的预测总结里面也说铁矿石为啥要被拉高的问题。    淡水河谷的背后,是整个巴西的资产,现在漫天要价,拉高股票出货而以。丰田被打压,日本航空重组,日本股价正低,日本人拉高巴西的股价,出货,资金回流日本股市而以。    不要以为人家是行为艺术,人家能捞到很多好处的,这个利益,不是铁矿石价格上涨上面赚的,作局的人能赚钱的地方太多了。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疯狂的泡沫      中国接管前夕,香港的楼市和股市皆投机过热,形成泡沫,并在主权易手的一刻达至顶峰。最先出现泡沫的是地产行业,个中因素甚多,例如过渡期内,中国政府惟恐英国人撤退前把香港人的钱卷走,严限港英政府出售土地的数量,营造了炒家囤积居奇的温床(后来北京稍增卖地限额)。适逢九十年初香港处于负利率年代,银行储蓄利率抵不上每年百分之十的高通胀侵蚀,逼使人们四出寻找投资机会,以免银行积蓄被通胀吃掉。按照过去廿年来的经验,楼价只会因一时的局势动荡而短暂下挫,长远来说总是上升,于是楼房成为市民心中的最佳投资工具,不少有闲钱的人纷纷「买楼保值」,不独赚取楼价飙升的纸上富贵,还有实质的租金收入。到了最后,畅旺的楼市引来中国大陆和东南亚的淘金客,阔绰地搜购大批价值千万的豪宅炒卖。    早在九二至九四年期间,楼价曾狂升八成,逼使港英政府颁布多项压抑炒楼的措施,包括七成按揭上限,把楼市冷却下来,价楼稍为回挫。然而到了九六年初,负利率之类刺激炒楼的客观环境犹在,还火上加油地夹杂了回归的憧憬。人们认定北京将出尽法宝,确保中国接收香港时,社会歌舞升平,平稳过渡。事实上,北京官员曾公开表示,准备好必要时出手「稳定」香港的证券市场。如此一来,炒楼便是一盘稳赚无赔的生意,因为中国政府「不会容许」楼市大跌。全城趁着「回归热」变本加厉地疯狂炒卖,出现了不少荒诞现象,例如楼宇成交大增,货如轮转,但不少单位根本无人居住,很多新屋苑入夜后竟是乌灯黑火。    楼市炽热,不独新推出的楼盘反应热烈,多次打破超额认购比率,二手市场也亦步亦趋,炒风从有钱人家居住的豪宅蔓延至寻常百姓窝身的中小型屋苑,从此种下祸根。打从九六年初起,楼价先是收复早一、两年的失地,然后在秋季开始,脱缰野马般屡创新高。到了香港脱离殖民统治当天(九七年七月一日),楼价在这新一轮的炒风再度上升了八成,连同九二年的第一轮炒风,楼价在五年内上升足足一倍半,让一个四百多呎的细小单位动辄要花两、三百万。根据政府的统计,炒家在这几年的纯利高达上百亿元。    当楼市呈现泡沫后,以地产股为主的恒生指数亦随之拾级而上,迭创新高,并在主权移交后不久(九七年八月),创下一万六千多点的历史纪录。不过真正叫股民笑逐颜开的是一场「红筹风暴」。所谓「红筹」,是指中国政府部门属下的企业,但在海外注册的窗口公司。由于政府控制的母公司不时以低于市价,把优质业务卖给附属的上市红筹(「注资」),使这些红筹捡到便宜货,于是股价不断攀升。后来事情逐渐变质,股民变得不理性起来,大伙儿不理三七二十一地把「红筹」当成暴利的同义词,一窝蜂争逐炒卖。九七年五月,一家叫做北京控股(北控)的红筹公司上市,人们争相认购,连免费的申请表也炒卖至数十元一份。最后北控一共冻结了两千多亿元(比得上香港政府一年的开销),首天挂牌上市时股价已上升两倍以上,即使仅获分配一手(两千股)的小股民,也可在一夜之间获利五万五千元,成为一时佳话--可别忘记当时每月的工资中位数才不过一万元而已。    就是这样,红筹泡沫越吹越大,不过半年的光景,股价上升逾半者比比皆是,市盈率(P/E Ratio)每每过百,甚至上千倍(正常来说顶多是二十倍左右)。在互联网还未流行的年代,家庭主妇和退休人士挤满经纪行或「金鱼缸」(银行),定睛看着股价上落,上班族则频频开小差,不停按传呼机查看股价,致电相熟经纪炒卖股票,无心工作。还有来自中国的资金兴波作浪(后来有驻香港的中资机构主管被揭发非法挪用资金炒股,渎职被捕),让红筹股的魔力在九七年八月达至顶峰,成交额天天创新高,本地的大企业(蓝筹股)都要靠边站,成为股市的配角,疯狂情形教人侧目。    这时候,行将被中国接管的香港对经济充满无比信心--贵为全中国最发达、最现代化的国际城市,人均本地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比宗主国英国还要高。克服过六七暴动、石油危机、前途问题等困局后,香港人不再惧怕任何风浪,九十年代初恐惧共产党而移民他乡的人,也大多回流「搵食」了。加上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一片繁华,香港人不期然憧憬更璀璨的未来,例如《明报》的社评形容今后的香港将「更坚强,更繁荣」,「不再担忧人才过盛,毕业生找不到出路」,因为可以「驰骋中原」云云。面对主权易手,香港人只怕失去自由,担心共产党违反「一国两制」的承诺,伸手干预香港内部事务。可谁也没想到来自泰国的一场风暴,让香港栽了跟头,一直引以为傲的经济会一落千丈。难怪香港人的自信心在金融风暴后尽丧,至今仍未恢复过来。金融风暴前的炒风,大约是香港主权移交前九个月(九六年秋季)开始的。其时楼价已在不断攀升,但升幅仍「勉强可以接受」,只是重回数年前的顶峰而已。可是九月开卖的两个新楼盘──荃湾「愉景新城」和北角「港运城」,反应热烈,被地产界美誉为「双城记」。自此炒风从豪宅蔓延到中小型的普通单位,楼价如火箭般飙升,大大影响寻常家庭的置业计划。    不过炒卖一个单位,动辄需要两、三百万港元,所需资本不菲。于是投机者想出不少方法钻空子,以减轻成本,其中一种叫炒卖「摩货」。一般而言,单位交易需时至少一、两个月(实际时间由买卖双方确定),买家先付楼价的一成作按金,等到一、两个月后卖家搬走了,才签订正式买卖合约,缴付余下的九成余额。于是一些资本不足的炒家,趁这一、两个月左右的空档炒卖,只付一成的按金,然后旋即在这段空档内把单位转售图利。这种做法有点像投机市场里的杠杆式买卖(炒卖「孖展」margin buying),所需资金大大降低,只需一成的订金(二、三十万),而这些瞬间转售的单位就叫做「摩货」。不过个中风险不小,因为炒卖「摩货」的条件不仅是楼价攀升,而且要升得够快够多,足以支付律师费、印花税等开支。此外,楼市交投也要畅旺,好把「摩货」脱手。    但毕竟花无百日红,九七年底楼市泡沫爆破后,这类炒家(俗称「确认人」)无法在一、两个月的空档期内找到新买家,当然也无力支付余下的九成楼价,只好挞订而回,一成按金化为乌有。若他们炒卖的是新楼的话,光赔订金仍不能脱身,因为个别地产商(香港首富李嘉诚的长实集团)会入禀向这些炒家追讨重新发售时的一切损失。举个例说,炒家在楼市高峰期时以五十万元订金,向某大地产商买下一个价值五百万的新单位,但炒家在泡沫爆破后支付不了余下的九成,便只好挞订,让地产商收回单位和没收五十万。后来该单位只能卖出四百万,那么原先的炒家不只赔掉订金,还要支付地产商再次发售时少赚的数十万元,以及期内管理费等开支。    除了炒卖「摩货」,还有一些投机者不炒楼,只「炒筹」。鉴于九十年代初的首轮炒楼风潮曾引来黑社会(俗称「饮筒党」、「白手套党」等)霸头位抢购新楼,于是地产商放弃排队的做法,改用抽签去区别买家拣楼的次序。一些炒家为了抢先选购单位,索性向抽到前列位置的人「买筹」,于是楼市出现「炒筹」的现象。据传媒报导,这些筹号的价值数以十万元计。虽然有人质疑「筹价」被刻意夸大,但谁也不敢否定有「炒筹」这回事。「炒筹者」无须真金白银付出数百万元去购入一个单位,只需数万至数十万元的登记费,便可碰碰运气。抽中前列位置的话,「炒筹者」便可实时把拣楼权卖给置业者或炒家。抽不上前列的,亦可佯称心水单位卖光了,悉数取回整笔登记费。于是「炒筹」形同买彩票赌运气,几乎是无本生利。九七年一月,曾有一万多人排队等候「入票」(交登记费的支票),认购位于将军澳的新屋苑「东港城」。当中不少人是特意向公司请半天假,偷偷跑去「捞外快」的,逼得候任特首董建华翌日大声疾呼,劝人不要心急去买楼。不过炒家只视为耳边风,继续炒个不亦乐乎。类似的情况在九七年六月的炎夏里重演,两万人齐集铜锣湾的世贸中心,从白天到深夜,等着「入票」「购买」在青衣的新楼盘「灏景湾」,人龙连绵半公里以上。    除此之外,投机者还「发明」了藉空壳公司去炒楼,以逃避印花税的「诡计」。只要炒家卖楼时把空壳公司的股份卖给另一位炒家,那么该单位的拥有权依然属于空壳公司,不曾变动过,从而躲避政府在物业交易时征收的印花税(买家跟卖家须各自缴付可高达十万元的税款)。眼见炒家如斯「猖狂」,税务局遂于九七年决定以利得税向这一类炒家追讨炒楼的暴利。    炒风炽热,地产商亦随之起舞。九七年三月,「大好友」黄志祥的信和集团以一百一十多亿破纪录的价钱,买下市区边缘的小西湾地皮(即今天的「蓝湾半岛」),业界估计落成后将会卖一万元一呎,轰动全城。惟单位落成后泡沫爆破,发售时楼价早已暴跌,令信和亏损不少。然而这还不算疯狂,一位名不经传的妇人在七个月后的土地拍卖里,面不改容地参与竞投,并以高价夺走地皮。及后官员才发现她原是神经失常的普通市民,根本无钱买地,使该块土地要重新拍卖。拍卖流产后不久,首轮金融风暴便抵达香港,股市大泻,楼市跟着崩溃,给抢走地皮的地产商幸免了做冤大头,多花了钱。  
  至于「红筹风暴」,在股市上一度「喧宾夺主」,本地大企业(蓝筹股)罕有地被冷落一旁。人们只顾炒卖红筹股,令股市成交额在九七年八月几乎天天创新高。就在八月廿六日当天,十大成交股份里竟然没有一家属于恒生指数成份股,绝大部份都是具有中国背景的红筹或国企股。    总括而言,在泡沫经济下,一九九七年的香港人要多疯狂有多疯狂。有闲钱的人在楼市和股市中竞逐暴利,甚至向红酒打主意,炒卖一番。小市民则趁着「回归热」,搜购和收藏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的大大小小对象,其中一名老翁在等候邮政局发售最后一批印上英女皇头像的邮票时,在长长人龙中死去。铸上女皇头或因庆贺回归而铸有特别图案的硬币,也给全民收藏起来,闹钱币荒(当年尚未有「八达通」电子零钱)。最终人们连旧款的地铁车票也不放过,扣住不放。即使没有参与炒卖的普罗大众,亦连续数月守候电视机前,天天「追击」「睇真D」(看真点)粤剧名伶新马师曾(邓永祥)临终和死后,其家人及亲友「表演」抢夺遗产的「真人骚」。中小学生则争着玩日本的「他妈哥池」(Tamagotchi),一块儿在上课时偷偷饲养「电子鸡」,懒理老师在授课。从九六年九月计起的秋冬春夏,整个社会好不热闹,是香港史上最荒诞的一年,彷佛印证西方老大掉牙的一句话:「上帝要你灭亡,必先使你疯狂。」  其实早在泡沫初现,北京一面倒高唱「香港明天会更好」之际,不少人已指出炒卖的害处--楼价大涨,对许多仍在勉力偿还楼宇按揭的人而言,只有账面上的盈利(「纸上富贵」),口袋里赚不了一毛子,因为他们不可能把仍在居住的物业卖掉赚钱,然后睡在马路旁。与此同时,楼价狂飙,催促仍未「上车」置业的「夹心阶层」(中产)、「无壳窝牛」勉强「赶搭尾班车」。结果谁也没有闲钱剩下来,人人都在自嘲「为地产商(或一堆砖头)打一世工」,只有靠炒卖赚取暴利的人在支撑消费市道。而且炒家赚钱太易,大大侵蚀辛勤工作的价值观。当炒卖一个单位的利润竟然抵得上不少人一整年的薪水时,谁不眼红?谁还会安守本份?除此以外,不断上涨的楼价把商业租金扯高,加重营商成本,不利香港的国际竞争力。    就在群众沉醉在泡沫之际,催生泡沫的客观条件正在消逝。负利率已经消失,人们不用害怕积蓄被高通胀吃掉,而急于四处寻找投资机会。另一方面,首任特首董建华上台前,公开表示关注过高的楼价,劝市民不要急于买楼。及后他更在就职演词里,奢言每年兴建八万五千个单位的十年建屋大计,预示私人楼宇供应起码增加一半以上。更重要的是,香港的主权已顺利易手,北京确保平稳过渡的平安符顿时逾期失效。种种因素加起来,使高处不胜寒的楼市和股市早晚都要掉头回落。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英国把四海升平、累积了数千亿丰厚储备(被颂为「埃及妖后的嫁妆」)的香港交回给中国,全城上下享受着只此一次的五天公众假期。不过到了第二天,也就是长假期的最后一天,远在东南亚的泰国抵受不了国际炒家(对冲基金)接连冲击,让泰铢自由浮动,继而向国际货币基金会(国基会/International Monetray Fund,IMF)求助,掀起长达一年多的亚洲金融风暴。可是香港浑然不觉自己身处危机之中,直到事过境迁,群众才懊悔地用「泡沫」来形容九六至九七年的炒卖风。人人都低估了这场风暴的厉害,不论是代表官方的金融管理局(金管局,香港的「半中央银行」)主席任志刚,还是民间素有「香江第一健笔」之称的林行止(林山木),皆对东南亚的金融波动不以为虑,莫不认为香港不会受重大影响。在这情形下,香港迅即联同亚太区多个国家参与国基会援助泰国的行动,借出十亿美元,以期稳定区内的金融。    可是诸国的愿望落空,不到一个月,金融风暴吹倒了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货币汇价。香港表面上独善其身,恒生指数(恒指)还在八月中创下一万六千点历史新高,可是楼价开始在高位停滞不前,红筹泡沫亦终于在九月爆破,顷刻间股价狂泻近半。当台湾在十月放弃捍卫新台币后,金融风暴登陆了香港。被香港人称作「大鳄」的国际炒家声东击西,佯攻汇市(港元),使银行同业隔夜拆息扯高至骇人的三百厘。股市随即因三百厘的坏消息吓得摔了一跤,继而崩溃,让早已在股市(期货市场)里沽空的「大鳄」捞了一大把,视之为「提款机」。对利率敏感异常的楼价亦随之下滑,自此股市和楼市泡沫双双爆破,价格瞬间跌到一年前还未炒作的水平。    经历十月的风暴后,市面初现不景气--楼市出现挞订潮,新楼盘则割价求售,个别公司如八佰伴百货、正达证券和百富勤证券相继倒闭,港基国际银行(今天已被台湾人收购并易名为富邦银行)和圣安娜饼店分别出现存款和饼卡挤提潮。财政司长曾荫权预言金融危机在圣诞节前解决的期票,则迟迟未能兑现,一度换来「圣诞权」的诨号。九八年春季,香港经济初尝倒退,失业人口突破十万人,创下历史新高,香港告别了「鱼翅漱口」的日子。    随着南韩、印度尼西亚、台湾和日本的汇价于九八年中接连创新低,香港再次卷进风暴里。九八年八月,国际炒家食髓知味,在汇市和股市重施十个月前的故技,实行「双边操控」。特区政府眼见恒指狂泻,毅然决定甘冒破坏自由经济之大不韪,背负乖离积极不干预政策的指控,于八月十四日动用外汇储备,大量买入股票来推高恒指,以阻止「国际大鳄」于股市(期指)再次图利。双方恶斗了十个交易日,并在八月廿八日的期指结算日,创下史上最高的七百九十亿成交额(是九七年泡沫顶峰时期的两倍),恒指则回升至七千八百多点收市。惊涛骇浪下,政府动用一千二百亿元险胜「大鳄」,成功守住恒指和联汇,既避免香港甫脱离英国人统治便乱作一团的尴尬局面,稳定了人心,也逼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地撤离亚太区,还间接减轻了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多年后自称当时压力大到每晚流下泪来的曾荫权,终于可以松一口气,放下心头大石。    虽然国际社会多批评特区政府破坏自由经济,长远来说得不偿失,可是大部份不知就里的香港人均支持政府入市行动,赶走「搞乱」香港的外国炒家索罗斯(George Soros)。一场席卷整个东亚的金融风暴终于熬过去,新加坡建国者李光耀高举的亚洲价值观被吹倒,香港也挥别了经济高增长时期,剩下一堆烂摊子等待董建华来收拾。  大鳄横行      亚洲金融风暴期间,香港两度遭受国际炒家「狙击」。第一次是九七年十月,把经济泡沫刺破,第二次则是九八年八月,以政府破天荒干预股市,成功击退炒家告终。这两次冲击之间炒家还有零星的进袭,前后扰攘近一年才平息。    第一次冲击是这样的:自九七年十月中开始,恒生指数(恒指)下泻不止,数天已跌去一成。到了十月廿一日,被香港人称为「大鳄」的国际炒家(对冲基金)一天之内沽空数十亿港元。虽然财政司长曾荫权翌日尝试安抚民心,叫群众不要胡乱相信「二流分析员」,并推许三天内已跌去两千点恒指的港股「抵买」,可是市场不为所动。十月廿三日,不少银行因为要结算早两天(廿一日)外资沽空的大额港元,把银行同业隔夜拆息扯高至差不多三百厘,全城震惊,吓得恒指实时暴泻一千二百点,一天之内下挫一成多。不到一星期(廿八日),港股在全球股灾中再下挫一千四百点,恒指只剩九千点。纵然股市在翌日(廿九日)反弹一千七百点,创下史上最大的升幅,但比起两个月前的一万六千点历史高位,已相去甚远。    首波冲击过后,表面上港元和联系汇率(联汇)仍屹立不倒,然而金融界开始有人怀疑炒家根本志不在此,并非完全靠炒卖港元去获利,而是声东击西,这边厢在汇市沽空港元,让金管局预设的联汇防卫机制自行启动,扯高利息去赶跑炒家。但利率大幅上升,对股市、楼市来说是一桩坏消息,于是恒生指数暴挫,让那边厢预先在恒指期货市场买跌的「国际大鳄」,赚了一大笔。难怪金融管理局(金管局)主席任志刚其时给冠上「任一招」的诨号--只晓得用加息一招去防卫联系汇率,无视股市和楼市因利率被扯高而殃及池鱼。更糟的是,政府很晚才察觉炒家的声东击西技俩。    这时候,亚洲金融风暴越演越烈,南韩在九七年十二月也跟着成为最新一位受害者。特区高官倒是天真乐观地去看这场危机,在年底不住说「香港将是最快复苏的一个」,以图安抚人心。只是事与愿违,亚太区经济不断恶化,尤以印度尼西亚为甚,牵连本地的百富勤证券清盘收场。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哈托(Haji Mohammad Suharto)的独裁统治于九八年五月被群众推翻后,日圆、澳元和新台币的汇价在六月也纷纷创下十年新低。香港也牵连其中,炒家再次来袭,两天之内流失一百亿港元,股市也一度跌至七千多点的三年新低,预告了两个月后的「官鳄大战」。其时金管局下令银行不得借钱给任何炒作港元的机构,并调动三十亿美元回香港「救驾」。曾荫权也不得不低头,首度承认香港正在经历衰退,不再盲目乐观。    到了九八年八月,日圆屡创新低,让市场猜疑人民币亦快将被波及(黑市价已跌近一成)。对冲基金此时重施故技,在香港的股市和汇市再度「双边操控」,用上述提及的方法,这边厢沽空期指,那边厢沽空港元,逼使金管局再次挟高利息去保卫联汇。高息效应加上炒家发放联汇快要不保(也就是港元快要贬值)的谣言,使恒指在八月十三日跌至六千六百点的低位(可别忘记仅仅一年以前,恒指创下一万六千点的新高)。形势越来越紧张,曾荫权决定听从任志刚和财经事务局长许仕仁的建议,翌日开始把政府储备投进股市,大规模购入蓝筹股,跟炒家在恒指期货市场对赌,以免他们藉恒指下泻而在期指继续买跌图利。政府入市首天,已顺利把恒指推高近六百点。凑巧俄罗斯也出现金融危机,卢布顷刻间暴跌五成,当地政府宣布无限期延迟偿还国债,让一家名叫「长期资本管理」(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LTCM)的对冲基金面临倒闭,牵连其它同业,使他们损耗不少「弹药」,无法全力与特区政府对阵。双方交锋了十天,并在八月廿八日期指结算日决战。最终香港政府仗着较多「弹药」,成功把恒指推高至七千八百多点收市,较入市前的六千六百点上涨不少,成交额也创下七百九十亿的新纪录。虽然中央结算公司在决战后没有严格执行股票交收日期(T+2),「放生」了大鳄,但这些国际炒家还是损失惨重,不敢再在香港兴波作浪,特区政府侥幸胜了一仗。    总结这场「官鳄大战」,政府动用了近一千二百亿港元储备入市,较原先估计的数百亿来得多,最后更持有了约值百份之六的恒指。「大战」期间,北京曾「出口术」,公开支持特区政府入市,让人联想若有需要的话,大陆会动用庞大的外汇储备「挺港」,于是往后数年再也没有炒家敢向香港打主意,大举炒卖港元,以免同时应付各自拥有庞大储备的香港和大陆政府。金管局也终于汲取教训,改良联汇的防卫机制,在「大战」后数天改行「任七招」,例如藉外汇基金票据来扩大港元的银根(货币供应),好使炒家来袭时,利率不再那么容易狂飙。至于政府在入市后持有的千亿「官股」,则逐步脱手,在九九年底藉新成立的「盈富基金」(一种跟恒生指数挂钩的基金),公开发售予市民,并持续向市场抛售到O二年底为止,剩下小量长期持有。由于政府吸纳港股时,正值恒指被国际炒家人为地推低,风暴过后股价回升不少,是役政府倒赚了近九百亿元。  
  八月的「官鳄大战」过后,日圆重新靠稳,中国政府也一再重申坚守人民币汇价,不让其贬值。令人闻之色变、缠扰一年多的金融风暴终于在东亚平静下来,飘移至俄罗斯和南美洲,让亚太区各地政府收拾残局。另一方面,因着唇亡齿寒的缘故,中国大陆因港元坚守而躲过国际炒家对人民币的冲击,教中央政府对指挥「官鳄大战」的「铁三角」(曾荫权、任志刚、许仕仁)另眼相看,埋下曾荫权和许仕仁这两位「港英余孽」被北京相中,于O五年双双替代董建华的缘机。  金融风暴过后,董建华政府实时面对一连串经济难题--如何振兴经济?怎样解决守住联系汇率的代价(详见第二章)?楼价已跌了一半,建屋大计还继续吗?    众多问题中,董建华首要面对的是楼市大跌。其时不少市民对金融风暴期间股市和汇市的惊险感觉陌生,纯粹认识了一个名叫索罗斯(George Soros)的国际「大鳄」,跑到香港来「捣乱」。市面只有零星挤提潮,「官鳄大战」期间社会更是如常运作。可是楼市大起大跌却对人们有切肤之痛,也触动香港人的神经--毕竟置业是不少人一生最大的投资,随时把两夫妇足足一半以上的收入拿去「供楼」(偿还银行楼宇贷款)。金融风暴前的两轮炒风,已激起小市民强烈不满,打工仔买不起房子,投机者却把楼房丢空炒卖。于是有人在立法局门外放置「诈弹」(假炸弹)以示不满,房屋司黄星华也收过恐吓信。九六年底,董建华还未「当选」时,记者已在追问他和其它「候选人」的房屋政策。董建华就职以后,近半市民希望他在首份施政报告里,优先处理楼价问题,远远抛离其它民生或政治议题。    其时社会提议两类压抑炒风的措施:一类是施行干预市场的政策,例如征收物业增值税等,阻延炒家入市或增加炒楼成本;另一类则是增加土地供应,纾缓供不应求的市场。前一类措施在港督彭定康面对首轮炒风时(九二至九四年)曾用过,惟其后楼市死灰复燃,成效受质疑。董建华则倾向第二类方法,趁着北京在主权移交后不再规限卖地数目,大量增加土地以打击炒风。只是这个治本之道不能救近火,非得等待两至三年的建屋期才见效,因此他上任前(九七年一月)曾劝戒市民不要心急买楼。    无奈董建华口中的「非理性楼价」持续攀升,使等待接任的他急不及待绕过快要撤离的港英政府,竞自宣布委任梁振英担任房屋政策小组召集人,准备上台后放手大干。就在七月一日凌晨的就职典礼上,董建华宣布日后被千夫所指的「八万五」建屋宏图--未来十年之内,每年兴建至少八万五千个公私营住宅单位,并同时把市民自置居所比率,由五成增至七成。整整一百天后(十月八日),董建华宣读首份施政报告,详细列举「八万五」大计的指标,扬言:「我们有土地,有财源,有决心,有何理由做不到呢?」,做不了的话,将「有人要负责」。    首份施政报告公布后,大多数市民颇满意「八万五」计划,只有部份人抱怨大半年前听从了他的呼吁,没有急于买楼,结果眼巴巴看着楼价继续飙涨,错过「上车」的机会,为此董建华向公众表示遗憾。舆论则认为「八万五」算是温和及恰当之举,倒是质疑政府究竟有没有能力执行这项大计,剎那间大兴土木。在这期间,楼价一直在顶峰徘徊,丝毫不受「八万五」影响,只有成交量开始下降。一些人甚至在董建华宣读完施政报告后,浑然不觉「八万五」会打击楼市,继续排队买新楼(炒楼?)。岂料半个月后,金融风暴骤然袭来,国际炒家如前所述那样分途狙击港元和股市,扯高利息。对利率十分敏感的楼市立即受牵连,泡沫被戳破。来不及躲避的炒家只好纷纷挞订,蚀卖物业,地产商也大幅割价兜售新楼盘,使楼价哗啦哗啦的跌个不停,从此一蹶不振。    最初社会乐见高昂的楼价下挫,回到「合理的水平」(毕竟楼价六年内升了一倍半)。可是楼价不住下挫,逐渐使人感到不对劲。纵使民主党的房屋事务发言人李永达觉得政府不应因「暂时的跌市」而放弃「八万五」,但越来越多人质疑董建华应否继续执行十年建屋大计。政府也进退失据,这边厢官员公开声言「八万五」不变,公营房屋(包括居屋在内)依旧大规划兴建,数量一下子大增一倍多,那边厢却又生怕私人楼宇市场「硬着陆」,背道而驰地「托市」。政府先是取消拍卖中环添马舰的黄金商业地段,继而在九八年六月宣布停止卖地九个月,以及停建夹屋。与此同时,政府不断扩大资助市民置业贷款的名额,取消部份打击炒楼的措施,并借着「按揭担保计划」、准许地产商提供「二按」等,让置业者付少点首期便可「入市」,诱使人们去买楼。    花了一连串功夫,加上地产商为势所逼,争相减价促销以套回现金后,楼市终于在九八年底暂时稳住,只是楼价已经比一年多前的高峰期下泻了一半。其时董建华不敢明言「八万五」政策已在动摇,由打击炒楼逐步改为「托市」。按照中央政策组顾问练乙铮日后揭露,董建华听从了新闻统筹专员林瑞麟之言,不肯向公众宣判「八万五」已死,连下属也懵然不知,最终闹出风波来。OO年六月底,董建华被传媒追问「八万五」何去何从时,他才坦承早在九八年他已经不再提起「八万五」,所以「八万五」已经「不存在」了,登时惹来全城痛骂,责难他秘而不宣。一众高官也错愕不已,因为行政会议召集人、也是被外界认定为「八万五」始作俑者的梁振英,数月前才说「八万五」仍是长远目标。事实上,政府在九九年居留权争议时,曾明言一百多万人涌来香港的话,便无法完成「八万五」计划的七成市民置业目标,足见政府内部也不知道董建华放弃了建屋大计。闹出「不存在」事件后数天,梁振英还在坚持「八万五」是长远目标,另一名行政会议成员唐英年也替董建华辩护,指董建华在访问中没有说过「取消」二字,只是增加计划弹性而已,结果要劳烦董建华再次申明「八万五」真的「不存在」了。自此以后,董建华在房屋事务的权威荡然无存,人人皆言特区政府的房屋政策混乱不堪,讲一套做一套。    到了今天,「八万五」已被香港人视为董建华任内头号劣政,一辈子背上摧残楼市的罪名,下台数年仍有小学生在电视问答比赛中,把「八万五」当作鸵鸟政策的同义词。有人替董建华呼冤,说九七年十月的金融风暴才是楼市暴跌的元凶,董建华只是欠运地在风暴前夕,刚巧公布「八万五」大计而已。这种说法不无道理,既然过去的楼市是泡沫,即使董建华不公布或施行建屋大计,泡沫早晚会爆破,而金融风暴扯高的三百厘利息正是戳破泡沫的一根刺。更何况地产商本身也趁着楼市炽热多盖楼房,使九九年起供应量倍增,楼价受压。但这不等于说「八万五」跟楼市崩溃毫不相干,当「外围因素」把楼市泡沫戳破,那便是考验董建华如何应对的历史时刻。结果董建华在「托市」和压抑楼价之间举棋不定,不肯完全放弃建屋大计以稳住楼价,每次停止卖地和停售居屋只是维时数月「试试看」,要迟至O二年底才狠下决心实行「孙九招」。如此一来,楼价跌个不停,不少人尝到楼市大跌的苦果,渐渐由支持「八万五」打击炒楼,转为痛骂「八万五」摧残楼市。偏偏残局未能收拾之余,董建华没有老实告诉市民和部下他打退了堂鼓,弄出「八万五不提就不存在」的公关大灾难,导致民间公愤,并赔掉整个政府的公信力。「不存在」这三字更不时被香港人拿来揶揄高官,哪怕董建华已经下台,人们还是照样用「不存在」来讽刺特区政府虎头蛇尾的处事方式。  泡沫爆破后,不独楼市一片死寂,整个经济也在逆转。其实早在金融风暴出现前,不少人因高价买下「一堆砖头」(住宅单位)而欠下银行大笔债务,不断节衣缩食,使消费市道渐呈呆滞,有食肆甚至以「一蚊鸡」促销宣传。犹幸当时整体经济和薪金仍在增长,还掀起炒卖风,于是表面上社会仍是一片繁华。及至金融风暴后,高官的「第一个复苏」预言久未实现,经济失去了动力,年年加薪的日子一去不返,香港步入数十年来最漫长的寒冬--自九八年初起,本地经济(GDP)连续五季下挫,零售业收入在两年之间蒸发五分之一,不景情况可见一斑。  
  做生意的日子不好过,打工仔的生活不言而喻。失业率自风暴前的2.2%低点,迅速攀升至两年后的6.5%历史新高,多了足足十四万人跟原先的七万名失业者在劳工市场上争夺饭碗。尚幸保住职位的雇员也受影响,绝大部份公司下令员工冻薪,并开始流行把年终双粮改为按业绩来厘定的花红制度,以保持公司的「竞争力」。连政府也先是削减新入职公务员的起薪点,继而推出「公务员自愿离职计划」(俗称「肥鸡餐」),利诱年长的公务员提早退休,以减省开支。    一连串公私营机构的「瘦身」行动(裁减人手和重组架构)后,结果是有人没工作,闲得发慌,留下来的员工却忙得要命。正常上班时间从朝九晚五至少延长一句钟到朝九晚六,加班工作更是等闲事,却又不发加班费。无数打工仔要每天工作十多小时,中环的商业大厦在晚上仍灯火通明。低技术劳工很难找到适合的职位,首次出现「结构性失业」的现象。大学毕业生亦不再是天之骄子,相比起九七年毕业的师兄师姐,一众后辈的入职薪金被大幅砍掉两、三成。这时候,尽管雇员的待遇日渐恶劣,但不服气的员工还是有能力站出来讨价还价,维护自己的权益。这包括国泰航空的减薪行动,换来机师集体请病假罢工,导致不少航班取消,损失不菲;香港电讯宣布集体减薪,激起工会抗议,成功逼得高层搁置计划;政府推行房屋署公司化,惹来两万名公务员走上街头,游行抗议。踏进廿一世纪后,打工仔女的「斗志」便给连年不景消磨掉,失去了反抗减薪裁员的力气。    不管怎样,香港在「官鳄大战」后不久(九八年十一月),录下史上首次通缩,展开长达六十八个月(五年半)的漫长通缩期。通缩是金融风暴期间,特区政府坚守联汇和入市干预的代价(下一章将详述),期间物价不断下挫,货品越来越便宜,越晚去买得益反而越大,使包括楼房在内的耐用品特别难销。为了货如轮转,小商人和大企业均要想尽办法倾销,满街都是特价和优惠,奈何害怕失业的人们还是不敢乱花钱,商铺只好再割价求售,形成恶性循环。通缩的另一恶果是投资者裹足不前,手持现金成为最佳的投资,没有多少人愿意冒上实际利率高达十多厘(约十厘的银行利息加上百分三的通缩)的沉重负担去借钱做生意,情愿把钱储到银行里。即使香港自九八年底跟随美国多次减息,重回九七年前的水平,对刺激经济依然起不了多大作用。通缩和失业不断恶化,楼价在低谷徘徊,香港陷入自经济起飞以来,从未有过的艰难时期。    在这情形下,民怨初起,九八年五月的首届立法会选举录下破纪录的投票率,让民主派大举回朝。眼见经济日坏,特区政府没有置身事外,不断呼吁社会「共渡时艰」,并运用财政政策减轻市民的负担。九八年初公布的预算案,曾荫权乘着泡沫时期带来的破纪录七百多亿元盈余,减低薪俸税和利得税、宽减差饷以及冻结政府收费,尽量让全民受惠。两个月后政府宣布「救市七招」,推行振兴楼市和旅游业的措施、松动银行的银根、增加再培训名额,还声称创造十万个新职位吸纳失业者。一年后政府虽然出现了史上最庞大的赤字,但财政司长曾荫权还是照样退还了部份薪俸税、利得税和物业税等主要税项,并继续宽减差饷和冻结收费,宁愿靠出售资产股份(地铁,即今天的港铁)来补贴赤字,也务必要纾解民困。纵使这些措施对不少市民来说,其实是聊胜于无,但相较之下,总比O三年梁锦松那份向市民加税「抢钱」的预算案,「仁慈宽厚」得多。  虽然政府推行了一些纾困措施,但这些措施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止痛剂,长远来说还是要靠香港本身的实力,才能走出低谷。碰巧董建华是一个「大有为」的领袖,主意多多,目光「远大」,决心改造香港以迎接廿一世纪的挑战,于是他忙着替香港寻找「定位」,推动香港发展这样那样的新行业和新项目来振兴经济。只可惜与其说董建华努力为香港开创一片新天地,倒不如说他是病急乱投药,各项大计根本没有缜密的筹划。他邀请了欧美日跨国企业高层为香港把脉,听取专家精英的意见,然后便指点江山,抛出一个接一个的美丽「愿景」,教下面的公务员不知所措,既不懂得如何达成目标(墨守成规的官员怎会懂得做生意?),心里也质疑这些计划不切实际,只好阳奉阴违。这样下来,各项计划的效果自然虎头蛇尾,毁多于誉。人们不禁觉得董建华掌舵下的香港,在茫茫大海里迷失了方向,只有干著急。    众多鸿图大计里,最为人熟悉,也是最为人诟病的,莫过于提倡发展信息科技业。董建华九七年宣读首份施政报告时,除了提出「八万五」十年建屋大计,还花了不少篇幅提及信息科技,好像为推动这门新兴行业而设立新的政府部门,以及成立「创新科技委员会」。政府还为了提倡计算机教学,为学校搜购大批计算机。后来董建华更在九九年初宣布在薄扶林兴建「数码港」(Cyberport),欲以低廉租金吸引微软(Microsoft)等跨国信息科技企业到香港投资。其时香港刚经历了楼市崩溃,也正值全球科网热方兴未艾,董建华倡导的高科技工业,看来是黑夜里的明灯,经济转型的寄望所在。一些人更狠批昔日靠炒卖赚快钱、所谓「high tech揩野,low tech捞野(高科技自找麻烦,低科技才可捞钱)」的心态,呼吁大家是时候干实务、办实业了。    可是有识之士已提出警告,香港缺乏科技人才,更没有国防工业来支撑,未必适合发展高科技行业。不过相比之下,最糟糕的是新设立的「数码港」,闹出「官商勾结」的指控。事缘政府不经公开招标,私下把「数码港」的经营权批予首富李嘉诚的次子李泽楷开设的新公司--盈科数码动力(盈动),而李嘉诚跟董建华交情非浅,遂有私相授受之嫌,惹来其它富商暗暗不满。    不管怎样,政府提倡的信息科技业,最后演变为地产富豪借机捞钱的玩意,趁着全球涌现科网泡沫,成立挂名搞科技的子公司,然后分拆上市,从公众的口袋刮去一大笔。结果科网泡沫在OO年爆破,不管是政府的鸿图大计,还是上市公司的瑰丽远景,通通幻灭。从此董建华不敢再提起IT(Information Technology,即信息科技)二字,香港经济转型到信息科技业的宏图也就「不存在」了。大地产商的IT子公司也纷纷转型,另求赚钱门路,甚至脱离信息科技本业。政府重点项目「数码港」对刺激经济起不了多大作用,里头的商业大厦出租率在落成后两年仍达不到一半,遑论像美国硅谷或台湾新竹科技园那样,替香港发展一门新的支柱行业。反而毗邻「数码港」的豪宅「贝沙湾」让李泽楷赚个满堂红,还因此多了一家叫「盈大地产」的上市公司。从此以后,「数码港」给公众讥为「地产项目」,三年来的高科技梦,就这样付诸东流。不久以后,连替董建华的科技梦出谋献策的前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校长田长霖,亦黯然离世。    除了信息科技业外,董建华尚有不少宏图大计。他在最初几份施政报告内,「钦点」了多个他认为具发展潜能的行业,着下属多加推广扶持,以催谷香港成为国际中医中药中心、世界一流的设计和时装中心等,好使香港成为可以媲美纽约和伦敦的「亚洲国际都会」。不过「数码港」的教训历历在目,董建华梦想的「中药港」、「时装港」甚至「鲜花港」,也只是「大只讲」(胡扯一番)而已。这些项目既无效果,筹备功夫不是混乱不堪,便是敷衍了事。例如政府为了发展「中药港」,便在大学开设中医课程,培训人才,但到头来却没有就业出路配合,承诺五年内在公立医院开办的十八间中药诊所,因财赤所限而只是开设了三间。还有一些计划一直只闻楼梯响,像硅港、邮轮码头、渔人码头、无烟新市镇等,不是遥遥无期,便是胎死腹中。哪怕个别项目终能「上马」,如新成立的「科学园」,对经济贡献极微,聊备一格而已。至于备受官员吹捧的迪斯尼乐园,因董建华急于求成,政府在倾谈条件时「卖大包」,签下被指是「丧权辱国」的协议,让迪斯尼不用投资太多便取得几近一半的乐园股权。这还不止,乐园要花六年时间兴建,远水救不了近火,无法马上刺激旅游业,更别说乐园建成后出现亏蚀,损耗公帑。当金融风暴远去五年,市面依旧一池死水,经济转型沦为海市蜃楼,人们不禁对特区政府彻底失望,不再相信董建华能有什么作为。  回顾董建华管治的头六个年头,一般香港人会说没有一天是好日子。但在这段漫长的黑暗岁月里,倒是有过片刻「迥光反照」期,一度让人误以为摆脱了金融风暴的阴影。这就是前面提及过的科网泡沫潮。    当香港经济在九八年首尝衰退时,全世界却在憧憬着「新经济」的美好前景。越来越多人投身被美国联邦储备局长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形容为「非理性亢奋」(irrational exuberance)的股市,杜琼斯指数(Dow Jones)和纳斯达克指数(NASDAQ)屡创新高。适值特区正在筹建「数码港」,而首富李嘉诚旗下的和黄集团也在九九年十月,以一千多亿元的高价卖掉英国流动电话网络Orange,轰动全球。实在的暴利与虚幻的美丽前景,教香港人忘了短短两年前的地产泡沫惨痛经历,亦无视当时本地科技研发的失败教训(如Visa Cash和Mondex争相开发的智能零钱、全球首个互动电视等),大伙儿嚷着要搞科技、设网站,把公司换上有关科网的名字,乘机上市捞钱,使股市再次「镬气冲天」。至于企业是否真正从事信息科技业,有没有赚钱能力,俱已不重要,人们只知dot com不断「烧钱」,但股价迭创高峰才是「常态」。    千禧年前夕,恒指从「官鳄大战」时的七千多点低谷翻了一番,甚至冲破了九七年的万六点历史顶峰,本地经济(GDP)也忽然强劲回升。特区政府急不及待高呼这是V型反弹,香港已经从复苏了,财政司长曾荫权更直言:「有泡沫,总好过没泡沫」。全球科网狂热在OO年首季达到顶峰,美国有「美国在线」(American Online,AOL)跟「时代华纳」(Time Warner)的「世纪婚礼」,香港则有李氏父子分别策划上市和「盈动」(「盈科数码动力」)鲸吞「香港电讯」的神话。OO年二月中,父亲李嘉诚把集团旗下新开设的子公司上市。凭着不久前高价「卖橙」(出售Orange)的佳绩,以及香港人多年来给他冠以「李超人」的美誉,很多人相信他有点石成金的本领,遂闻风而至,只为「贪多金」(的同音谑称)。认购股份的申请表格第一天便派光,而单是截止申请当天,便收到足足五十万份表格,还在指定收集处出现混乱,大排长龙。上市以后,这家连网站还在完善中的科网公司,股价一度狂飙七倍多。    同一时候,次子李泽楷正在策划比父亲更令人眩目的买卖。其时李泽楷已因夺得「数码港」经营权,一鸣惊人。接下来他收购了上市公司「得信佳」,使他掌舵的盈动能「借壳上市」。得信佳易名盈动后股价不断攀升,成为市值第八大的上市公司,造就李泽楷为商界神话,多了一个「小小超」的外号。到了OO年初,李泽楷得悉「新加坡电讯」(SingTel)打算向英国「大东电报局」(Cable & Wireless)收购「香港电讯」,也抢着要买下这家香港最大规模的电讯商。由于中国政府觉得电讯行业具国防价值,为免香港的电话网络落在外人手中,李泽楷很快便能向中银和汇丰等银行,借来巨款参与收购战,击退了财力较他雄厚、还伙同了澳洲传媒大亨梅铎(Rupert Murdoch)的新加坡电讯。这时候,香港电讯和盈动的股价双双升至历史新高,前者更跻身市值第三大的香港上市公司,李泽楷的锋头一时无两。    可惜不到一个月,光景不再,美国的科网热宣告幻灭,恒指也跟着从一万八千点的历史新高,徐徐回落。包括在内的科网股,股价下挫八、九成,被逼转型发展网站以外的业务,或是把金钱烧光以后,关门大吉。一度风光的本地科网股如Star East、36.com、Cyber Daily、、新意网等等,不是消声匿迹便是奄奄一息--毕竟连世界第一的互联网浏览器网景(Netscape),也在瞬间溃败。至于轰动一时的盈动,则在OO年八月以蛇吞象的形式,正式购进市值比它本身还要大的香港电讯,合并为「电讯盈科」(「电盈」)。不过由于盈动是倚靠借巨款来收购的,事后要向银行缴交大笔利息,要不断出售业务来还债。碰巧原有大股东大东电报局不断抛售手上剩余的「八号仔」(电盈)股份,股价急速下滑九成半,还一度资不抵债,沦为「负资产公司」。    曾被社会奉为青年才俊的李泽楷,泡沫爆破后神话不再。上班时他不仅脱下IT族流行的休闲便服,穿回传统的西装,还给人抖出学历问题(在大学没有顺利毕业),并老是遭小股民(特别是退休人士)叱骂,犹如「过街老鼠」,使他多年不敢在股东周年大会上露脸。这是由于香港电讯本是一间表现稳定的企业,纵使业务在电讯市场开放后给对手蚕食,却有不少退休人士依赖不俗的股息过日子。但自从李泽楷收购以来,股价骤升后暴跌,却又「不务正业」,不断出售赚钱业务来还债。原先打理公司的张永霖被投闲置散,以「青楼名妓」来自况,替李泽楷大玩财技的袁天凡等人则趁着泡沫时期,赶紧出售股票花红,狠捞一票。于是蒸发了九成财富的小股东跟李泽楷结下梁子,屡次阻止他在日后私有化电盈,实行玉石俱焚。    就是这样,科网泡沫的短暂复苏,却是空欢喜一场。不单止效法纳斯达克而设立的创业板股票市场变得一池死水,稍有规模的企业也要跳到主板(包括易名为「Tom集团」的),恒指跟经济也重堕科网泡沫前的水平。更糟的是,人们在短短数年之间,经历了两次泡沫爆破,人心更是溃散,更加绝望,悲观情绪笼罩全城。    当科网美梦消逝,「八万五」亦早就不复存在后,香港的经济在OO年底重堕深渊,而且情形比早一、两年更糟糕。金融风暴初袭时,大鱼大肉的日子虽已远去,但市面还有一阵子的热闹气氛。例如经历外国炒家的第一轮冲击和楼市呈现崩溃后,青年男女还是照样涌到戏院,亦无惧政府刚公布的全球首宗禽流感个案,一遍又一遍的追看荷里活电影《铁达尼号》(Titanic),使电影在九七年的圣诞及新年档期,创下一亿一千万的本地票房新高,比六千万旧纪录超出近倍。及至国际「大鳄」于九八年盛夏落荒而逃后,疯狂的市民在接下来的秋天,连续廿八天跑去帮衬麦当劳快餐(McDonald’s),只为换购天天新款的史诺比(Snoopy)公仔。部份人甚至把吃腻的快餐丢到垃圾筒,只留下公仔收藏,浪费食物。然而在OO年以后的第二轮衰退,上述兴旺和「折福」的情景通通消失,伴随科网热而兴起的威化派对(又名狂野派对,rave party)也落幕了。官员口中的V型反弹昙花一现,复苏遥遥无期,人们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全城活在沮丧和绝望之中。即使期内(O二年圣诞及新年档期)戏院上映了令人赞叹的港产片《无间道》,亦只能录下五千多万票房,跟最卖座的一些电影始终差了一点点。    一切又回到金融风暴刚来临时的恶劣环境--经济(GDP)再一次倒退,失业率虽曾在科网泡沫时期改善不少,复又在OO年底再度恶化,并于O二年中创下廿七万人(7.9%)失业的历史新高。消费市道在千禧年到来时才有一点点起色(毕竟不少人凭炒股赚了一笔横财),迅即打回原形,O二年的消费信心低落得无可再差,跟衰退了十多年的日本相若,双双排在亚太区榜末。连对象为平民的连锁快餐店,也在割喉竞争,一顿午饭从二、三十元最多减价到十块钱,这样的价格等于时光倒流廿多年前的老日子。更糟的是,通缩不曾因科网热而短暂甩开,物价从九八年起无间断下滑,长期困扰香港。楼市这个叫政府最头痛、却总是处理不好的老问题再次浮现,好不容易才稳住的楼价再次「失控」,下泻幅度虽然比金融风暴时缓和得多,但楼价终究在拾级而下,不断「寻底」。    在这情形下,刚从科网热里尝到轻微加薪(百分之一至二)滋味的打工仔,薪金不单再次遭冻结,还碰上政府推行强制性公积金(强积金)制度(OO年十二月),变相等于雇主被强逼加薪5%,而雇员原有的5%薪金亦同时被扣起,直到退休之年,使老板和打工仔皆怨声载道。一些无良雇主为了逃避强积金供款,强逼员工改称自雇或索性减薪,于是新制度被批评推行时机不当。不过比起失业者来说,这已算是不幸中之大幸。自O一年开始,减薪裁员潮再起,而且来得比几年前更凶猛,连抱着铁饭碗的公务员也要多次上街游行,才换来董建华许诺任内永不裁员。然而公务员的薪酬水平与市场脱节,香港市民要求公仆减薪的呼声响遍全城。在财政紧绌下,新任财政司长梁锦松连续两年以灭赤为由,趁势下令十八万公仆减薪。于是全体公务员虽保住了饭豌,却躲不过减薪的命运(详见下一章)。然而普罗大众无法因此大事庆祝,因为唇亡齿寒,当公务员优差也要减薪,私人企业老板自然顺理成章向员工「开刀」。于是公仆减薪最终反过来弄得打工仔人心惶惶,害怕自己成为减薪裁员的受害者。与此同时,公司倒闭的个案触目皆是,连支持因老板逃掉而追讨不了薪酬的员工的「破产欠薪保障基金」,也一度面临「破产」危机,自身难保,足见做生意的日子也不易捱。    总言之,OO年香港开始的第二轮衰退,比第一轮更凶猛。全球经济在科网泡沫戳破后急速恶化,「火车头」美国在O一年需要减息十一次到差不多零利率的水平,才能勉强稳住局势。部份人一度乐观地以为香港跟随美国把储蓄利率降至0.01厘(一万元储蓄一年才挣得一块钱利息),有助经济复苏,刺激人们消费或投资。奈何事与愿违,泡沫爆破的后遗症、O一年的九一一恐怖袭击、O二年的安然(Enron)会计丑闻、O三年初美国对伊拉克磨拳擦掌的战争阴霾,使环球经济在新世纪的头几年充斥不景气,再便宜的利息也没人敢借,因为投资机会欠奉。自称连睡觉做梦也在想着经济和就业的董建华,跟新「财爷」(财政司长)梁锦松,对眼前的经济困局看来皆束手无策,除了推行一些治标不治本、份量却越来越轻的纾困措施,以及叫人无了期地等待经济转型后的果实之外(数码港失败后,还能转到什么方向呢?),他俩只能被动地等待「外围经济」复苏,无力扭转颓势。    不过焦躁不安的香港人早已等得不耐烦,精英、权贵、平民纷纷在审视香港,你一言我一语地争相查究香港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以求为香港找寻出路,又或是在困境之中,尽力保障自身利益。人们首先注意到的,是经已下挫一半的楼价,彼此争论楼市何去何从。  泡沫时期,各阶层莫不痛斥楼价暴涨的祸害。可是到了泡沫戳破后,人们反过来力陈楼价一沉不起的弊端。公众由反对救助因炒楼而赔钱、「咎由自取」的投机者(香港没有资产增值税,炒楼利润不用缴税,除非靠空壳公司炒楼),逐步改为理解到楼市崩溃后,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不少赖之为生的行业,包括工程、测量、装修甚至律师等,无不受到拖累。楼价暴挫也带来银行坏帐的风险,因为房地产的价钱比借出的数目还要低,即使出售没收回来的单位,也收不回借出去的贷款(详见外篇四)。这类物业的业主则沦为「负资产」阶层,终日诚惶诚恐地担心一旦给辞退或大幅减薪的话,便无力偿还按揭贷款,破产收场,毕生积蓄付诸一炬。说到底,地产是香港经济重要支柱(几乎所有的香港大商贾莫不沾手地产),打击过高的楼价而导致楼市崩溃,等于西方谚语说的把婴孩和洗澡脏水一同倒掉,其实是同时损害整体经济,甚至影响政府税源。    这时候,人人都在埋怨董建华的「八万五」计划把楼市推倒,但如何拨乱反正,则莫衷一是。地产商率先把矛头指向「居屋」,纷纷嚷着政府要把居屋停售。居屋是政府于七十年代开始兴建的半私人屋苑,以优惠的价格卖给低下阶层,让他们有机会改善居住环境,迁出租住的公屋,一尝置业滋味(购入十年才准出售)。楼市泡沫时期,不少人买不起私人楼宇,只能寄望名额有限的居屋.以及形式相近、但豪华一点的「夹屋」(九十年代才推出)。及至楼价暴跌,董建华便在九八年宣布不再兴建夹屋,藉此减少供应,稳住楼市。可是楼价仍在缓缓下滑,于是地产商推诿于居屋,指它跟私人市场重迭,他们的「上车盘」(价钱低廉的私人住宅)客源给「豪华居屋」抢走。经过连番炮轰,一众地产商终于如愿以偿。政府先在OO年中开始停售居屋六个月,继而在O一年九月再次停售十个月。期间政府还不断修改建屋计划,把大批兴建中的居屋改为公屋,并大幅收紧市民申请居屋的条件和削减价格优惠,逼使更多人选购私人住宅,替居屋「赶客」。    停售居屋无疑减少楼宇供应,有助楼价回升,但作用不大,楼价依旧一沉不起。如前所述,董建华在楼市崩溃后举棋不定,故此政府对居屋态度颇为暧昧,只是停售一段日子试试看,不行的话再算,处事毫不干脆。更糟的是,董建华因为「八万五已不存在」的公关大灾难而赔掉公信力,可是官员没有汲取教训,继续前言不对后语,一边削减兴建居屋数目,另一边却否认将会废除居屋,声言「居屋的历史任务仍未完结」。最终居屋真的接二连三停卖,犹如取消了一样,教大众觉得房屋政策摇摆不定,谁也不敢胡乱置业。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和政党批评政府的「托市」措施,偏重地产商的利益--当官员为了减少楼宇供应,把居屋扣起不卖,却等于让路予地产商「散货」,甩掉卖不出去的单位;但另一边厢,政府却狠下心肠,拒绝替负资产业主设立「减按基金」,减轻他们的负担。这种做法,使议员开始狐疑「官商勾结」,逼得董建华在立法会上费尽唇舌,否认他只考虑富商的想法。  
  就在董建华的「托市」徒劳无功之际,香港经济却又祸不单行,于科网泡沫爆破后再陷困境,裁员减薪的新闻不绝于耳,人们更不敢贸然置业,避免背上一身债。过去不少人为了改善居住环境,「细屋换大屋」,惟这种做法已几近绝迹,甚至反过来「大屋搬细屋」以减轻负担。这还不止,楼价不断下泻,等于越迟买楼,价格更便宜,谁敢沾手来投资「保值」?自住的用家则眼见九八年楼市狂泻后才置业的人,同样沦为负资产业主,吓得保持「观望」态度,不敢贸然「入市」。就是这样,种种利好楼市的因素,包括按揭利率从十一厘剧减到两、三厘、政府提供各式各样的置业贷款和供楼利息免税额、金管局变相放宽七成按揭上限等,通通无助楼市复苏。政府虽把供应减少了,但需求却同时在大大萎缩,一切「托市」措施皆扭转不了楼市的颓势。新建成的住宅单位固然囤积难销,空置率不断攀升,二手市场也是无人问津,逼得专注二手买卖的地产经纪行,转型替发展商促销新楼盘,以求生存。    O二年七月,董建华开始第二届任期,改行高官问责制,委任了孙明扬当房屋及规划地政局的问责局长。经过四个多月的研究,官员终于意识到需要更大刀阔斧来稳住楼市。在十一月公布九项新的「托市」招数,孙明扬明言立即停止卖地一年,并「顺应」地产商多番要求,无限期停售及停建居屋,把一万多个已建好的居屋单位「束之高阁」,直到楼市复苏为止。他更扬言日后有形之手(政府)尽量撒手不管楼市,一切依市场行事,长远来说甚至不会替低下阶层兴建公屋,只提供租金津贴。不管怎样,自从孙明扬由董建华手中接管房屋事务以后,人们开始觉得特区政府终于严限土地供应,不再左摇右摆。暴跌了三分二的楼价,也在「孙九招」公布后暂时喘定,直至沙士来袭时才再次下挫。不过「孙九招」也带来房委会、甚至政府本身的财赤危机(详见第二章),短期内也无力让二手楼市重新活跃起来。就在O三年二月,一间中型地产经纪行「鸿运地产」支撑不住,宣告倒闭。毕竟经济低迷,失业者众,打工仔朝不保夕,谁有本事敢借百万元置业?  楼市泡沫爆破后,社会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叫「负资产」。所谓「负资产」,正确而言是指那些市价跌破业主仍未偿还的贷款金额、「楼不抵债」的住宅单位,后来人们索性把这类单位的业主也一并叫做「负资产」。根据金管局的局部统计,负资产一度高达十万户,一家地产代理(「中原地产」)则估计最严重时期,香港有高达廿多万户负资产业主。不管谁最准确,转眼之间,全城蒸发数千亿的财富。其时由于楼价低迷,要是业主把负资产单位出售,卖到的钱不足以还清欠下银行的按揭贷款,需要额外从口袋里掏一大笔钱去填补差价,这下可真的要了这些业主的命。    早在九十年代初楼市掀起第一轮炒风时,金管局已规定各银行严格执行「七成住宅按揭上限」,并指引银行顶多把四成资金做住宅按揭生意。这样既可大大减低制造负资产的机会,也避免重蹈九十年代日本不少银行出现大量呆坏帐的覆辙,因为本地银行最多只能借出楼价的七成,让余下的三成变作缓冲,倘若楼价真的下挫三成,物业还不致于沦为负资产,银行也不会有坏帐的风险。举个例子来说,一幢价值一千万元的住宅单位,向银行抵押,顶多只借到楼价的七成,亦即七百万元,业主需要自行筹措余下的三百万,才买得起。要是日后楼价跌到八百万的话,这个贬值了两成的单位还不算是真正的负资产,因为把这个单位卖掉的话,银行仍可顺利收回七百万元贷款,业主也可分得剩下的一百万。只有楼价跌破了七百万元,物业才沦为负资产。(见图解二)    可是谁也料不到,楼市竟在金融风暴后崩溃。泡沫爆破不到一年,楼价暴挫近半,跌穿「七成按揭上限」所设的三成缓冲。于是高峰期置业的业主,瞬间沦为首批负资产,好像九七年推售时万人空巷的屋苑「灏景湾」,日后即被讽为「浩劫湾」,其业主莫不遭殃。以上述例子来说,住宅单位在金融风暴后只值五百万元,比银行借出的七百万还差两百万。本来银行也不急于催逼自住的业主立即填补这两百万的差价,只向「物业投资者」(炒家)追讨,然而经济恶劣,减薪裁员风起,一些失业或大幅减薪的业主便无力继续偿还银行贷款,唯望大屋换小屋以减轻债务负担。偏偏楼价大跌,卖楼之后只能收回五百万,还欠银行两百万,也就没有余钱换一所小屋。当他们没钱补回两百万的差额,便只好自行申请破产,又或是连续半年拖欠偿还按揭(俗称「断供」)后,遭银行申请破产,弄至身无分文的境地,置业前自行筹措的三成首期亦化为乌有。到了最后,银行把单位没收,然后在二手市场待价而沽,而这类单位便叫作「银主盘」。    无论银行或业主,谁也不愿把情形弄至如斯田地。由于楼价暴跌,银行卖出去的「银主盘」肯定亏本,只图减少损失而已。业主也不欲沦落到破产的地步,眼巴巴看着房子被没收,毕生积蓄就此赔光,仅能在搬离以前把房子尽情砸烂,让银行接管破烂的单位。因此尽管恐惧(失业)和(对董建华)怨愤交集,负资产者还是咬紧牙关撑下去,继续「供死会」,宁愿债务重组,延长还款年期,或是看准利率在O一年起大跌,跟银行商讨减利息,乃至转向另一间收取较低利息的银行借贷(俗称「转按」),一小撮走投无路的业主甚至「铤而走险」,靠高息的信用卡透支来渡过难关。当中最著名的负资产者,莫过于炒燶多个豪宅的艺人锺镇涛,捱了近五年以后,才在O二年支持不住,破产收场。全靠负资产业主拼尽全力偿还银行贷款,不肯轻言放弃,随便宣告破产,加上金管局老早设下三成缓冲,泡沫爆破幸运地并未带来严重坏帐问题,也就没有拖垮银行体系,情形比九十年代的日本或O七年起备受次级按揭(次按,sub-prime mortgage)困扰的美国好得多。    尽管如此,楼价继续下滑,等于越来越多人加入负资产行列,连楼市暴跌后才置业的业主也一同遭殃。事源特区政府于九八年的众多「托市」措施中,已借着准许地产商提供第二份按揭(俗称「二按」)等措施,变相放宽了七成按揭上限,缩减了昔日的三成缓冲额,让人们不用准备太多首期便有资格买楼,藉此「托市」。最初金管局把银行借贷比率放宽至八成半,惟楼价仍不住下挫,只好继续放宽,最终让业主可以从容拿到高达九成半的贷款,弄得不少人因此而上了董建华的「贼船」。    假设一位「贪图」楼价低廉的人于OO年底买下一所价值一百万元的单位,他可以先从银行借贷其中七成,即七十万元,然后跟地产商或银行申请做「二按」,多借十五万(合共八成半),两者加起来共有八十五万。尽管他额外借来的「二按」部份,需要多付一点「利息」(保险费),但这样一来,他仅需自行筹措十五万首期便能置业,比从前的三十万(三成)少了足足一半。对银行来说,他们的风险也没有增加,依旧是金管局规定的七成上限,因为多出来的「二按」部份,是由金管局属下的「按揭证券公司」--也就是政府--来承担(最后政府把「二按」风险卖给别的投资机构)。可是三年半后(O三年中),他手上的物业跌至七十万,亏损了三十万。试想想,假如没有「二按」,金管局继续严格执行七成按揭的话,这些业主最多只能向银行借七十万,跟七十万楼价相比,刚好一样,还不致于沦为负资产。可是借了「二按」以后,楼价(七十万)跟贷款额(八十五万)出现十五万元的差额,他需要还清这个差额,才能挣脱负资产行列。    不仅政府催谷市民买楼,银行亦复如是。香港经济在金融风暴后一池死水,很少人向银行借钱做生意。于是银行在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富士康爱口袋二维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