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王国 为什么不可以申购新股学校的电脑能找到生涯王国。手机却不可以呢?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计算机专业学生如何规划职业生涯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计算机专业学生如何规划职业生涯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55|
上传日期: 17:51:53|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计算机专业学生如何规划职业生涯
关注微信公众号闫学:我是校长,应该建设一个书籍的王国――江苏新闻网教育频道
中国新闻社江苏分社主办
您所在的位置: -
闫学:我是校长,应该建设一个书籍的王国
来源:搜狐网
  2002年8月,山东滨海小城日照。凉爽的海风吹走了炎夏的燥热,来自山东省各地市的"优秀教师"汇聚在此,参评省特级教师。经历了面试、答辩等多轮筛选后,我成为当时省内最年轻的特级教师。这一年,我32岁,11年教龄。
  自然,在不少狐疑的眼光中,我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是闫学?"
  从第一次公开课开始20分钟后就没东西可讲、腿肚子直哆嗦的悲惨失败,到以扎实的教学实力无可争议地成为济南市教学能手,她用了7年。
  4年后,山东省各路中小学教学高手一路拼杀,齐集日照。闫学跻身其中,并凭藉对《童年的发现》一文的说课和精彩答辩,成为山东省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特级教师。这一年,她32岁。
  这两段话出自《中国教师报》2004年对我的专访。有趣的是,这篇专访的标题即是"为什么是闫学"。
  其实,在我看来,所谓"扎实的教学实力",所谓"无可争议"、"精彩答辩",除了让我脸红之外,都只不过是停留在文字上的一种说法而已。我更想说的是,从走上教师岗位到成为教学能手的7年之间,从教学能手到成为特级教师的32岁以前,我所走过的是一条怎样的道路,以及那些十字路口上我的踟蹰,我的抉择……
  1991年,我大学毕业,阴差阳错,来到一所小学,成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差不多有两年时间,我是在苦闷与彷徨中度过的。做小学教师不是我的理想,繁杂琐碎的工作让我感到窒息。我开始想办法离开学校,哪怕不能离开教师这个工作岗位,也必须像我的大多数大学同学那样到中学去,做一个中学教师(那时我觉得中学教师似乎比小学教师要"体面"得多)。但事与愿违,"挣扎"了两年之后,受制于现实,在跳槽、 调动均告无望的情况下, 我开始"认命"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很幸运地,我读到了一本书, 遇见了一个人。 这本书就是《给教师的建议》,这个人就是书的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那是我教师生涯中一次最重要的遇见,也是最美好的遇见。从苏霍姆林斯基身上,我看到了教育是如何作为一种信仰融入一个人的生命的。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是无数次心灵的洗礼。在他的著作中,我感受到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悲悯的情怀,心灵的关切,人性的尊重,以及永不言弃的理想与信念。它们蕴含在无数个鲜活而细腻的案例中,使我看到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尊严,感受到作为一个教师的悲欢与忧乐。我感到自己是在与伟大的心灵对话,他让我开始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感到自豪:在这个世界上,这项工作固然艰难,但它是值得做的,因为当你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你就一定能够找到每个人心底蕴藏着的宝藏,也一定能够想到办法去挖掘这些宝藏。而在寻找这些宝藏、挖掘这些宝藏的同时,我们不但会心存希望,而且会找到做教师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就这样,我走过了教师生涯的第一个十字路口。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开始学着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写作教育案例。那时,我尚不知我写的是"教育案例",我只知道自己写了一些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小故事。我甚至不知道写作这些教育故事的价值,也不知道这些教育故事对我今后的教师生涯有什么意义,但我知道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这样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但是,这种我当时并不完全知晓其价值与意义的教育写作竟坚持了下去,直到它们开始在全国各级教育教学报刊陆续发表。这些文字,成了我的第一本书《牵到河边的马》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正是这些文字,成为我后来一项项教科研成果的重要研究基础,成为我评选特级教师的重要"业绩"和证明材料。
  许多年之后,我终于知晓了这其中的价值与意义:正是苏霍姆林斯基始终根植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思路启发了我,使我在教师生涯的起始阶段就走上了一条脚踏实地的教育教学研究之路。他让我紧贴着地面行走,同时又让我从一开始就站到了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之上。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是幸运的。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价值还不止于此。
  还记得第一次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那是2004年3月,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的随笔《在孩子的大脑里装进"激动"的词汇》一文发表。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激励,也帮助我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我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开始大量写作读书随笔。后来,我还阅读杜威,阅读夸美纽斯,阅读洛克与蒙台梭利,陶行知与陈鹤琴……我把自己的阅读发现与感受一一记录下来,并以之审视、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我听到了生命拔节的声音,那是我自己成长的声音。而这股拔节的力量,归根结底根植于阅读,根植于将阅读与写作、阅读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缠绕的广袤土壤。
  所以,"为什么是闫学"?答案也许很长,但也很短:无非是阅读,并始终把阅读作为成长的关键词、核心词而已。
  任何改变都有根源
  2004年4月,我来到了杭州,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研员,走上了专职的教研之路。
  如何做一个最好的教研员?我的选择是:在帮助一线教师成长的同时壮大自己、丰富自己。因为只有一个壮大的、丰富的自己,才能帮助一线教师壮大起来、丰富起来。
  我再一次选择了阅读。
  我认为真正的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有人说:难道优秀教师不是上课上出来的,不是做教科研做出来的吗?其实,我之所以提出这个观点并非要否认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而是要强调阅读对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以我个人来说,我虽然不敢妄称优秀,但从阅读中广受裨益却是毋庸置疑的。甚至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今天的我――仔细想想,哪一个让我引以为豪的成绩不是来源于阅读,来源于阅读对我的启示和帮助呢?
  所以,我要把这个观点大声地说出来。
  2011年, 《教育时报》 在头版位置发表了我的《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一文。在这篇文章里,我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详细阐发了这一观点。
  文章一经刊发,便引起了很多教师朋友、校长朋友的共鸣。其实,这些年外出讲学,我与一线老师交流最多的话题并不是语文教育,而是教育阅读。
  我的教育阅读有一个重要的指向: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我认为,只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帮助教师在教育这条路上走得比较远。我的专业背景是汉语言文学,因此夯实自己的教育理论功底与开阔自己的人文视野成为我阅读的主要方向。这一点在2008年出版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一书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这是一本有关教育阅读的书,也是一本揭示教师成长秘密的书。我试图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教师朋友一起探讨教育阅读的基本版图、路径与方法,以及如何通过阅读完善识结构,这种完善的知识结构又是如何对一个教师的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这本书,《读写月报?新教育》执行主编李玉龙老师的评语是:
  知识就是力量,结构化的知识更有力量。外在的知识如何通过阅读融入我们的血脉和骨髓,而不是作为附着物、装饰品存在?零散的、割据状的知识如何系统性地集成一个生生不息、面向教育实践开放的结构?这本书给我们呈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径。
  其实,写作这本书的过程就是阅读的过程,也是这些年来我不断通过阅读完善知识结构的记录与见证。我把自己的阅读心路完整地勾画出来,也把自己在阅读中的生命体验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我想告诉教师朋友,任何成长都不简单,任何改变都有根源。而这,也是我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领悟出来的。
  随后,我又出版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和《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两本书。这两本书主题集中,同时又涉猎广泛,应该说是我多年研读苏霍姆林斯基和其他教育经典、人文社科经典的结晶。我不断地读着,写着,在阅读中思考,在写作中提炼。阅读与写作就这样成为我教师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为自己开辟出来的一条专业成长之路。
  曾经有人问我:阅读这些似乎与语文教学无多大关联的书,写作这些似乎与语文教学无多大关联的文字,对你做语文学科教研员有什么用处吗?[page title= subtitle=]
  对此,我的回答是:不阅读,我就无法做学科教学研究。
  其实,阅读不光有助于学科教学理论层面的研究,对课程教学实践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多年前,我第一次读到多尔的 《后现代课程观》时就惊呆了, 不是因为它对当时的我极具阅读坡度, 而是因为在这之前,我从来不知道丰富的、严密的、不确定的课程教学是怎么回事,也从来不曾站在一个宏观的、综合的视野去看待语文课程。直到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我意识到当时国内小学语文教学界盛行的以"感动"学生为主要教学目标的问题之所在,说其煽情、浮夸也不为过。我开始转向构建真正对提升学生素养有益的语文课程,也指导老师们一起来做这项工作。我们从不纠缠于某一节公开课,也不会为了某一次教学评比去花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我们的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阅读与语文课程开发上。事实证明,我们的做法是正确的。我可以非常自豪地说,在这些年始终处于摇摆状态的国内中小学语文教学界,我和我的团队在语文教学研究中少走了不少弯路。
  2011年秋天,以我的姓名命名的特级教师工作室正式成立。从学员们加入工作室的第一天起,我便要求他们把阅读当成一种最重要的研修方式,要把阅读贯穿研修的始终。因此,我们提出了"阅读是一种本源性研修"这一观点。"本源性研修"强调阅读是教师研修的根本与核心,因为只有阅读能够真正从源头上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所以,当学员们问我是否遭遇了教师生涯的"高原期", 我的回答是 : 我从来不曾经历过,因为读得越多,我看到自己的不足越多,而弥补那些"不足"也就是我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这样也就没有所谓的高原期。
  通过不间断的阅读研修,大家逐渐理解并认可了这些观点,因为他们不仅从我这里看到了阅读的重要作用,也真正从自身的成长中切实体会到了阅读的力量。通过阅读,他们学会了文本解读,提升了研究能力,改进了教学策略,丰富了知识底色… 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应对外面世界的诱惑本身就是很大的挑战,但更大的挑战还是那些书,那些颇具阅读坡度的书。我要求他们,读就要读那些有坡度的书、经典的书,因为只有这样的阅读才真正对成长有利。自然,读这样的书不像读时尚杂志那般轻松愉快,对此,他们也痛苦过,焦虑过,犹疑过,但是没有放弃过。后来,他们慢慢感觉到了自己的变化,不少学员开发了属于自己的语文课程,发表了大量的读书随笔,《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还推出过我们工作室学员的阅读研修专题,《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专门出版了工作室学员的研修专刊。阅读,就这样成为我们共同的研修方式,成为我们最重要的研修板块之一。
  建设一个书籍的王国
  现在,我离开了教研室,来到建新小学做校长,进入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工作领域,这其中的挑战不言而喻。我必须面对自己,回答这些年来一直萦绕在心底的问题:这么些年的教育教学研究,这么些年的教育阅读与思考,它们在实践层面上会有多大的力量?我的这些思考和研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与当下教育教学的现实链接起来,真正对教育教学产生影响?
  我必须去看个究竟。
  来到建新小学不久,我和老师们商量,成立教师读书会,每个人都是读书会的成员,并提出阅读计划。我觉得这个工作刻不容缓。我希望通过这样的组织和活动,使阅读成为一种常规,成为一种与备课、上课一样必须做好的工作,成为每一个教师的生活方式。一所学校是不是好学校,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队伍。而教师队伍如何,又与是否阅读有密切关联。我相信,一支热爱阅读的教师队伍做任何一项教育教学工作都不会差到哪里去。我们把这个读书会取名叫"渐渐"。名字是张文质老师来学校讲学时帮我们想的。为什么叫"渐渐"?这首先是因为教育是慢的艺术,师生的成长是"渐渐"发生的; 其次,阅读对教师成长起到的作用不是立竿见影、显而易见的,它是一个长期的、"渐渐"显现的过程。我希望老师们祛除浮躁,静心阅读,静心做教学研究,在帮助学生"渐渐"成长的过程中,也感受到自己的"渐渐"成长。在"渐渐"教师读书会成立仪式上,我给每一位老师发了新书,有帕尔默、钱理群的书,也有我自己写的书。我相信,只要先读起来,我们就走上了一条"渐渐"成长之路。
  不光是教师要读书,我们的孩子更应该读书。一直记得苏霍姆林斯的一段话:
  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可能你是在很边远偏僻的地方工作的,可能你那个村庄和文化中心要相距数千公里,学校里也许会有许多欠缺,――但是如果你那里有一个书籍的王国,你就有可能把工作提高到这样的教育学素养的水平,并且取得这样的成果,使之不次于在文化中心地区的工作。
  这段话一直鼓舞着我,我决心把学校办成一个书籍的王国。于是,我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改造、扩建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并且要让每一个教室成为随时随地都能读书的阅览室。能够让孩子们随时随地读到自己想读的书,这是我对学校的一个基本理解。"闫老师,我读书太快了,教室里书架上的书都读完了,我想每天都能读到新书!"这是一个四年级的小女孩跟我说的话。我认识她,她喜欢阅读,每次上课回答问题都挺有自己的想法。
  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儿童图书馆、阅览室,我们还将做一个绘本主题馆。这是专门为一到四年级的孩子准备的。多年的儿童阅读推广经验告诉我,优秀的绘本是孩子们最喜闻乐见的书籍种类之一,让孩子们阅读这些美好的书籍是学校和家庭共同的责任。目前,主题馆已经进入前期规划建设之中。1500多种最新出版的优秀绘本已经罗列在书架上,加上原有的300多种,花花绿绿,颇为壮观。但这还远远没有达到我的要求,以后会有更多的绘本充实进来。我心里有一个近乎狂妄的设想――希望尽我所能,尽学校所能,将天下最优秀的绘本搜罗进来,它们应该是不同国家的,不同版本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主题的,不同风格的……这里不但有阅读区,还应该有创作区。孩子们不仅可以随意地阅读这些绘本,还可以创作绘本,将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想象、自己的创造通过创作绘本表达出来。这无疑是一个迷人的天地。如果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成为一个孩子最喜欢待的地方,一个孩子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学校也就成了孩子真正的乐园,那么,上学将变成一件开心的事,一件值得盼望的事,教育教学中遇到的许多困难都将迎刃而解。
  噙在眼里的那滴泪,终于流了下来
  从阅读中所获得的幸福,若要具体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当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忽然发现,对我来说,生命中的每一个季节都是一本书,每一本书都是生命中最美好、最深刻的参与和融入。
  那一年冬天,在许多个冷冽的夜晚,我喜欢读明人张岱的《夜航船》。那个僧人与书生的故事激励着我:僧人和书生同宿夜航船。书生高谈阔论,僧人畏慑,睡觉时都不敢把身体舒展开来,只蜷缩而卧。后来,僧人渐渐听出了书生言谈中的破绽,就问书生:"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 两个人?"书生说: "是两个人。"僧人又问:"那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书生说:"自然是一个人。"僧人就笑了, 说道: "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为何如此喜爱这个故事?与当时我的写作有关。那年冬天,我正在写作《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一书,进展不太顺利,案头工作量之大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有些资料必须一一核实,甚至要寻找不同版本进行考证、比较,最后才能作出决定。我总怕自己像那故事里高谈阔论的书生,会贻笑大方。所以,在写作这本书的日子里,我常常想起这个故事。在紧张写作之后的每一个夜晚,随意翻读《夜航船》中那些极具趣味的文字,就成了一种激励,一种警示,也成了一种最惬意的放松与奖赏。
  那年岁末,我遭受了人生中最沉重的一次打击――父亲猝然离世。我第一次看见了死亡的真面目,那么残酷,那么令人绝望。我的心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黑洞,填满了悲伤。我开始记不起前来探望我的好友的名字,我在公交站里呆坐着,忘记了自己要去什么地方……这时候,是一本书帮助了我,那是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什么是死,不就是在风中裸立,消融于日光?"
  "只有当你从静河中饮水,你才真正地歌唱。
  当你到达顶峰,你才开始攀登。
  当大地认领你的四肢,你才真正地舞蹈。"
  反复地默念着这些话语,我仿佛感受到一双温热大手的抚慰,仿佛望见了那隐在苍穹之上的慈爱的目光,我便从沉重的窒息中得到了片刻的解放。
  在许多不经意的时光,不经意的地方,也许是一片落叶,一阵轻风,一种味道,抑或是一个背影,脑海中会忽然出现以往读过的某一本书,出现那些曾经的过往:
  每年冬天,当白雪覆盖了北方的山峦、村野,我会想起川端康成的《雪国》,想起那些舒缓的、素朴的文字,那些生活在雪国里的女子,还有那些痴迷于这些文字的大学岁月;
  秋天的早晨,空旷的田野中屹立着一株孤独的树,树枝上凝满了白霜,我会想起十五岁那年读过的山口百惠的自传《苍茫的时刻》,从那时候起,那"苍茫的时刻"也留在了我的记忆中,那是第一次心灵之弦的颤动;
  当有人谈论爱情,我会想到《廊桥遗梦》,想到自己读完原著又看电影的情景。最爱的场景是罗伯特与弗兰西斯卡初次见面,罗伯特在桥边采了一束野菊花送给弗兰西斯卡,临别时弗兰西斯卡跳下卡车,转身对罗伯特说:"要喝冰茶吗?"于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悄然开始,而那一句"要喝冰茶吗"是多么美好啊!
  在我的字典里,有些词汇总与一些书有关:
  失眠――与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有关,也与高尔泰的《寻找家园》有关;
  怅惘――与村上春树的 《1Q84》有关,也与渡边淳一的《失乐园》有关;
  很难想象,假如没有阅读,我的生活将会多么枯涩,多么不值得过,我该如何填补那些细碎的时光,我又拿什么擦亮那些黯淡的日子,又如何能够感受那些心灵深处连自己也不易觉察的悸动。
  所以,当我接到调令离开教研室时,当我在那个闷热的下午拷贝好教研室电脑里所有的文件,关上电脑的那一刻,我再一次感受到那一丝悸动,于是,噙在眼里的那滴泪,终于流了下来。
编辑:灵雪
新闻热线: 电子邮箱: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没了国王的小王国
导言:在日苹果公司发布iPhone4S的演示会最后尾声时,已经接替史蒂夫·乔布斯出任首席执行官的提姆·库克,做出了一个双手合十的佛教姿势。很显然他在为即将离开苹果王国的乔布斯祈福,更是在试图将苹果公司,这个全球头号市值的消费电子巨头,捧握于掌心。
《小王国》,这是一本写成于1984年的苹果公司商业传记,在沃尔特·伊萨克松(Walter
Isaacson)那本获得乔布斯授权的《史蒂夫·乔布斯传》出版前,这本硅谷知名风险投资教父迈克尔·莫里茨(Michael
Moritz)供职于时代周刊时候的作品,可以被视作史蒂夫·乔布斯第一次被迫离开苹果前的最细致文献,甚至因为将乔布斯刻画的过于还原,以至于《小王国》出版后,乔布斯开始拒绝开放式的采访。而恰恰就是近20余年前,被迈克尔·莫里茨定义为小王国的乔布斯早期苹果生涯,毫无遮掩的勾勒出了乔布斯如何对待产品开发,如何对待开发团队人员管理,如何施展被称为“现实扭曲力场”的乔布斯意志。即便1997年重返苹果公司的乔布斯,远非80年代初在公司权利争斗中那样孩子气,但是在《商业周刊》2006年初那篇《乔布斯的魔法王国》看来,史蒂夫·乔布斯回归苹果后的诸多老习惯,完全延续着他的早期苹果创业习气,经历过并不算成功的NeXT二次创业洗礼,依旧苛求产品设计细节和坚持小团队垂直化的商业逻辑。
“在苹果的产品上,当其他人都在四处摸索,试图找到公式的时候,他拥有更好的直觉。”这是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伍兹尼亚克在乔布斯病逝后向美联社表露的感慨,尽管伍兹尼亚克只是会出现在诸如Macworld大会,作为苹果再度崛起的见证人,并无参与到任何苹果管理团队的决策和会议之中,但恰恰是伍兹尼亚克总结的昔日苹果经验,实际上依旧指引着1997年乔布斯回归后的苹果商业路径。
我们完全可以把乔布斯的两次苹果生涯视作一种轮回,1985年乔布斯离开后的苹果,不得不在1985年9月停产只卖了6万5千台的苹果III电脑,还有乔布斯视作珍宝的第一套图形操控电脑Lisa,也是在1986年8月被终结。反倒是苹果电脑最成功的苹果II一直生产到了1993年的12月,而乔布斯亲自带领研发团队单枪匹马雕琢出来的Macintosh,几乎支撑了此后苹果公司近十年的业务。失去乔布斯的苹果,迷失于IBM领衔的个人电脑浪潮,更陷落于英特尔和微软的商业组合之中。而日,第二次失去史蒂夫·乔布斯的苹果公司,无疑要比1985年时候强大的多,除了苹果Mac电脑的6.45%全球市场占有率,以及iPod在音乐播放器市场的近乎横扫,还拥有占据全球手机市场份额5%的iPhone,以及以68.3%的绝对优势引领平板电脑市场走势的iPad,这还没算上iTV和iTunes音乐商店,以及苹果自己的App应用市场和iBook电子书商铺。1997年回归后的14年时间,乔布斯让苹果在所有可能涉足的消费电子领域全面出击,尤其是在他2006年初暂时抑制胰腺癌之后,iPhone、iPad、Macbook、iTV,在消费电子的产品层面,苹果呈现出一种超越整个产业生态繁衍速度的自我生长。更可怕的是乔布斯辞世时苹果公司的3600亿美元市值,紧靠消费性电子产品的生意就压过了百年石化工业老店埃克森美孚,截至7月30日持有现金762亿美元,并且在2011年底预计持握940亿美元,甚至在10月5日乔布斯去世股票停盘后,苹果股价还能保持1.1%的小幅上涨,这一切已经足够说明,永远失去国王的苹果小王国,在日史蒂夫·乔布斯第二次离开苹果之时,到底已经有多强盛。
一套封闭生态的国王遗产清单
乔布斯的本领绝不只是产品直觉和商业精算那么简单。这种态度与乔布斯对宝丽来创始人爱德华·兰德(Edwin H.
Land)的崇拜不无瓜葛,曾经迫使乔布斯第一次离开苹果公司的约翰·斯卡利,在自传中曾经描述乔布斯与爱德华·兰德的对话,“我似乎可以看见我想要的宝丽来相机是什么样子,我可以根据我想法中的样子去设计,”兰德如此说,马上乔布斯接茬回应,“没错,我设计Macintosh时就和你的情况一样。没人能告诉我Macintosh应该是什么样,只有我自己构想,再付诸于实际开发,才能让大众信服。”事实上在将一个30人的工程师团队交给托尼·法德尔(Tony
Fadell),让想出音乐播放器商业计划的托尼·法德尔把iPod前身设想变为产品之时,我们就能够看到苹果第二次崛起的原始动力。《连线》在2004年追踪iPod起源时,我们可以找到Ben
Knauss作为PortalPlayer咨询公司经理参与iPod开发时的描述,“自从iPod项目启动,它就占用了乔布斯100%的时间。而乔布斯在一次会议上因为点击按钮3次还找不到他想要的歌曲,当场暴怒,更因为乔布斯听力不好,而认为iPod开发时声音不够大。”更关键在于乔布斯对于iPod的技术保护,不仅仅是滑动按钮的专利控制界面,或者选用带有DRM数字版权管理的AAC音乐格式,而是必须利用苹果独有的iTunes管理器来同步歌曲,并且坚持采用30引脚iPod专用接口进行物理连接,这一切让iPod始终可以处于一系列苹果专利的保护之下,并且将这种专利和技术接口的混合保护方法沿用给后来的iPhone和iPad。
对于乔布斯近乎偏执的封闭化商业技术保护,沃尔特·伊萨克松在《史蒂夫·乔布斯传》的结尾评述道:“从Macintosh开始,乔布斯成为了封闭阵营的开创者。Macintosh就像是一个电器,硬件和软件紧密结合,无法修改。这牺牲了黑客精神,以创造出一种无缝而简单的用户体验。使用一款苹果产品可以像走在乔布斯喜爱的京都禅意花园里一样,让人肃然起敬,而这体验不是通过崇尚开放或百花齐放来实现的。落在一个控制狂手里的感觉有时候也不错。”在乔布斯回归苹果公司之前,当时的苹果CEO迈克尔·斯平德勒曾经考虑过打破封闭策略,像微软那样授权开放操作系统给第三方电脑制造商,这也是整个苹果公司日创立以来,唯一一次考虑过打破自己的封闭策略。沃尔特·伊萨克松写道:“从长期看,乔布斯的封闭模式是有一些优势的。当其他计算机制造商都在商品化时,苹果公司即使只有很小的市场份额也能保持极高的利润率。紧密的整体性和可控性,这使得产品界面更简单、电池寿命更长、用户友好性更强、内容处理更容易。乔布斯封闭理念也有缺陷,他那想愉悦用户的欲望导致了他不愿意对用户授权。开放环境思想倡导者,哈佛的乔纳森·齐特林(Jonathan
Zitterain)在他的《互联网的未来:光荣,毁灭与救赎的未来》中,开篇就是拿iPhone作反面教材,乔纳森·齐特林想警示世人,被一个控制网所束缚的无菌器材来代替个人电脑会有怎样的不良后果。”
如果摸索苹果公司的封闭技术脉络,对抗微软Windows的苹果MacOS,几乎承载了最核心的技术主线,iPhone和iPad上的iOS,其实也都是派生自此,而这个MacOS操作系统的源头,则是来自乔布斯1985年至1997年间折腾的那家NeXT,也正是因为有这套有些UNIX血统的操作系统存在,才让当时苹果CEO吉尔·阿梅利奥会向乔布斯抛出橄榄枝,而不是当时苹果董事会相中要收购另一套Be系统。此后的苹果生涯,乔布斯无时无刻不在维护着这套封闭体系不被攻破,曾经在2007年试图生产Mac兼容机的Psystar公司被诉讼的直接破产,Palm借助前苹果工程师里奇·德林杰跳槽的机会,让WebOS可以与苹果iTunes软件同步,也很快被苹果以更新iTunes固件许可的方式封杀。之所以乔布斯坚持封闭的商业技术策略,表面上看只是掌握技术的设计洁癖,以及坚持艺术姿态的工程师心态,更关键在于利润率,封闭体系不需要跟任何其他企业分享产业链条的利润,即使市场份额很微小,也能依靠保持高利润率而良性运转,而苹果公司之所以能够手握762亿美元现金,恰恰就是归功于乔布斯对于利润率的饥渴态度。
1985年之前和1997年之后两次的苹果公司封闭产品体系,最大的却别在于,1997年后的乔布斯,不只满足于依靠iTunes作为管理iPod、iPhone和iPad的技术入口,并且以层层专利付诸保护的标准保护措施,他更要利用专利法律武器和技术补丁之外的新招数,营造一套可以在日自己第二次离开后,苹果依旧可以长期发展的封闭商业体系,一套以苹果封闭架构为中心的生态系统。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来自于Segway发明人Dean
Kamen,他曾经请乔布斯,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和风险投资巨头约翰·杜尔等人来支招,讨论Segway如何从试验概念走向量产。当时讨论的焦点在于如何防止对Segway这种单人电动车的逆向工程,而乔布斯似乎对逆向工程的核心技术暴露,并不忧虑,在他看来再好的技术封闭体制,再庞大的专利储备,也没法在全球化生产的背景下切实保护一个产品不被克隆。只有构筑一个包含最终消费者习惯性要素的产业生态链条,才可能在稳固作为基础的苹果产品之外,暗中保护苹果公司的封闭商业技术架构。而这个产业生态链条的核心,恰恰就是iTunes音乐商店和App应用软件商店上,众多同苹果公司分享三七开收入的音乐人和第三方程序员。
在讨论乔布斯第二次离开苹果后的遗产,绝对还要回到iPod说起。2001年第一代iPod问世时,正值P2P的交换传输工具Napster席卷唱片业,并且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就彻底摧毁了传统以发行拷贝作为核心商业模式的唱片工业,于是苹果公司大胆的创立了在线的iTunes音乐商店,每首单曲99美分,每张专辑9.9美元,并且与唱片巨头们通过谈判采取发行分成的互惠商业模式。这种将娱乐内容数字比特传输的去物理介质策略,天然迎合了音乐娱乐的电子商务基因。在iPhone发布之前的2007年末,全球已经售卖掉了1.1亿部iPod,iTunes音乐商店的曲目也从2001年的20万首歌,暴增到了600万首,在2007年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仅次于沃尔玛和BestBuy的美国第三大音乐商店。而后来iPhone的应用软件生态链条,完全可以被视作iTunes音乐商店的再复制,只不过唱片公司和音乐人的角色,变成了软件公司和第三方程序员,并且不论音乐商店还是应用软件,都被牢牢地捆绑在苹果公司的iTunes同步管理软件之下。这还没算在苹果产品线中一直被乔布斯称为业余爱好的iTV,难以正面压迫亚马逊电子书的iBook,以及它们相应的在线货架。而在乔布斯去世之前,苹果应用程序商店程序数量已经超过了50万个,总下载次数在180亿次之上,即便Google的Android手机凭借开放姿态,在手机终端的绝对数量上已经超越了iPhone,但是应用软件商店货架上的应用数量和质量,苹果的生态依旧远远比有些一盘散沙的Android更健康。
这些构筑于专利和软件标准上的传统苹果消费电子基因,一旦通过互联网的独立连接,让一个封闭的产品系统成为一个平台,让最终信息消费者和内容制造者都依赖于这个封闭的平台进行间接交易,那么逆向工程的山寨克隆,或者带有黑客性质的破解行为,都不再是致命的威胁,失去乔布斯的苹果公司只要沿着这条路径走下去,至少现在还望不到路的尽头。
迈克尔·莫里茨在《小王国》重新出版后增补版的《重返小王国》结束章节也早早评价道:“苹果创始人的决心和胆魄深深左右了它的发展轨迹,只有回顾过去,我才领悟到外聘管理层才是企业的巨大风险。古往今来,处于鼎盛时期的大公司都是由赋予它生命的人主宰的,这一点绝非偶然。不管处在哪个行业,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道理都是相通的。”事实上,2011年1月《商业周刊》曾经断言,没有乔布斯的苹果仍将繁荣壮大,因为乔布斯为苹果设立的内部管理架构,让苹果的企业基因更像一家创业型企业,副总裁们往往都是跟着乔布斯摸爬滚打近十余年的老部下,不存在像惠普那样潜在空投职业经理人造成的磨合隐患。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教授沃伦·本尼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美国商业史无数个例子已证实,福特汽车、迪士尼和杜邦,在富有远见的创始人淡出舞台后,他所创建的公司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而是继续生存下来甚至再度繁荣。乔布斯精心培育下的苹果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可以延续惯性发展,甚至可以变得更丰满。”
被乔布斯加速的周期
“如果铺开1997年乔布斯回归后的苹果产品图,我们可以发现的绝不仅仅是设计语境和产品类别上的连贯性”,BGC的分析师科林·吉利斯在WWDC现场接受采访时曾经如此表达自己对苹果前途的看法,在他看来细致研究过去十余年苹果产品的演进,可以发现两个规律,一条是在Mac电脑上,苹果从操作系统到设计架构,几乎一直保持三年才进行一次大革新的规律,即便MacOS操作系统的升级速度几乎是微软Widnows的三倍,也往往只是功能性调整,并没有真正如同微软Windows那样的内核重写。另一条规律则是在2006年后,从纯粹播放音乐的iPod到iPhone,从Macbook笔记本电脑到iPad,从iTunes管理器到iOS系统,苹果公司的开发进度突然出现了提速,这种提速尤其是在2007年发布iPhone后,短短四年时间已经升级到了第五版的iOS,并且演化出了五代iPhone和两代iPad,以往遵循英特尔摩尔定律的信息产业更新周期,实际上因为苹果涉足移动手机和平板电脑而提速了。
曾经任职于苹果的Sachin在自己博客中的一番研究,也充分暴露了这种苹果研发周期的提速。他当时发现苹果的Remote红外遥控器8个月才被更新,因为负责Remote软件的程序员被征调到iPad的开发团队去了,而为了精简垂直开发,像Remote红外遥控器这样的配件产品,只配置一个程序员,而不会像微软或者罗技那样安排开发小组。硅谷猎头公司Poii曾经对MacOS和iOS团队工程师们的Facebook更新频率进行追踪,在为惠普撰写的一份报告中Poii提及道:“在2008年5月之前,监控的工程师们在社交网站上的活跃频率,几乎为零,而当时正值iPhone升级到2.0系统,以及花豹版MacOS的测试错误频发,并且在此后的两年时间内,这种活跃频率带有极强的钟摆特性。”
与这个加速周期相对应的时间表,则是史蒂夫·乔布斯在2005年底暂时从胰腺癌威胁下脱身。如果细致揣摩他在斯坦福大学2005年毕业典礼上的告白,我们可以看到面临死亡威胁的乔布斯迫切需要强化苹果公司的生存能力,尤其是在失去他之后的团队管理能力,正如同《商业周刊》在2011年8月乔布斯辞去首席执行官后在文章中暗示的那样,2005年10月让提姆·库克(Tim
Cook)从负责全球生产的副总裁提升为首席运营官,就已经说明了乔布斯对于接班人的构想,也正是那个时候开始,iPhone被付诸于实际开发,并且雪藏了iPad,苹果公司以往遵循的个人电脑研发周期,提升到了乔布斯癌症后的新周期。
恰恰是乔布斯癌症被控制的那段时期,苹果的研发提速,一下子彻底改变了原有的个人电脑和手机生态,微软主导的个人电脑从Windows
Vista升级到Windows7只间隔两年,诺基亚被迫不得不彻底终结保持着三年制芬兰时间表的Symbian系统。这种开发周期性的竞争提速,在2008年伴随全球经济环境的波澜开始呈现多米诺效应,摩托罗拉、西门子手机、NEC电脑,甚至联想和戴尔,都出现了不程度的生存危机。只有Google的互联网公司基因可以跟上苹果的节奏,2008年末才发布的Android系统,也已经即将进化到第四个版本,从纯粹的研发更新周期上计算,甚至比苹果iOS还要快。乔布斯之所以对Google前任总裁埃里克·施密特曾经很不满,恰恰就是因为作为苹果董事会成员的埃里克·施密特知晓了苹果的iPhone开发周期,并且在没有提前告知乔布斯的情况下,利用收购来的Android系统搭了苹果的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顺风车。
同样被乔布斯提速的苹果公司自身,在失去乔布斯后,能否继续保持如此高强度的周期,并且在Macbook、iPhone和iPad之外,再创造新的战线,也被视作后乔布斯时代最核心的风向标。这从乔布斯去世前一天iPhone4S的发布会已经能够看出一些端倪,即便iPhone软件部门高级副总裁斯科特·福斯特尔一再强调Siri语音控制系统在人机交互方式上的创造空间,但面对iPhone4S有限的硬件升级,以及完全基于上一代iPhone4的工程设计,而不是彻底更新的iPhone5,已经可以听到一些来自狂热iPhone用户的抱怨。Strategy
Analytics公司分析师AlexSpektor对此评论道:“后乔布斯的第一个产品没有做到令人激动,这有点不幸。”而BGC公司分析师科林·吉利斯只是将提姆·库克发布的iPhone4S归为上垒,而不是一记乔布斯式的本垒打。被乔布斯加速周期娇惯坏的苹果用户们,依旧不满足于目前咄咄逼人的苹果创造效率,依旧渴望更刺激的创新性,这种压力对失去乔布斯的苹果公司管理团队而言,更是难上加难。
无盟友、互联网基因短板和苹果的不对称核武器
“我们正在尝试向巴黎和米兰的地方法院递交申请,寻求对于苹果iPhone4S颁布禁售另,因为苹果正在侵犯三星在智能切换数据天线上的无线通信专利”,就在乔布斯辞世的前一天,三星第一时间要求对iPhone4S进行调查。而在此之前,苹果已经成功在德国封杀掉三星Galaxy
10.1,并且在澳大利亚延迟了这款三星平板电脑的发售时间。在4月曾经燃起的专利战火,并没有因为Google收购摩托罗拉而平息,摩托罗拉的专利庇护并不能帮助作为Android阵营头号选手的三星,躲避苹果在其他专利门类上的阻击。实际上还没有休病假的乔布斯,曾经在2010年7月亲自出面调停,试图避免三星同苹果之间因为专利纠葛而诉诸法律,毕竟三星电子一直以来是苹果公司众多产品线中最重要的核心零件供应商,多点触控屏幕、ARM芯片和大容量闪存,按照市场研究公司iSuppli的拆解估算,一部iPhone4的物料成本中,三星电子的零件占据了26%。失去乔布斯的苹果,选择与三星在专利纠纷上针尖对麦芒,无疑说明接任首席执行官的提姆·库克姿态强势,更代表了苹果公司对于昔日老盟友不再保持暧昧态度。因为Android系统的存在而与Google的关系闹僵,因为争夺个人电脑市场而对微软操作系统的冷嘲热讽,因为在iPhone和iPad上采用ARM芯片,而让英特尔X86处理器面临挑战,苹果在选择封闭技术商业模式和加速开发周期的竞争法则下,几乎不再有什么关系融洽的战略盟友,在跟三星电子交恶后,失去乔布斯的苹果公司似乎也只剩下负责代工制造的富士康,以及AT&T和SoftBank等利益互惠者。
“一个公司的基因是很难改变的”,《Fast
Company》曾经针对苹果公司的未来,提出过产品基因和公司基因的观点,在他们看来苹果的基因依旧根植于消费电子的软件和硬件,史蒂夫·乔布斯在1985年以前的第一次苹果公司生涯,以及1997年后的第二次回归,所有的商业指针都瞄向了产品基因。而与其一直保持竞争关系的微软则充斥着软件编码的拷贝贩卖基因,Google则是互联网免费原则下的服务基因。在乔布斯掌管苹果公司的最后岁月,很明显他在试图让苹果产品DNA中融入更多的互联网RNA核糖核酸。所以我们可以在2010年9月发布的iTunes10内找到音乐为主题的Ping社交网络,并且为了在iOS5上内置iCloud云计算功能和Find
Friends的弹性社交,而选择彻底废黜掉苹果公司已经布局多年的MobileMe服务。即便如此,苹果依旧无法真正实现互联网服务上的封闭模式,在iPhone和iPad上,苹果始终难以谢绝Google搜索和Youtue视频。同时Flipboard、Instagram、Color、Whatsapp等等iPhone和iPad上流行的互联网应用,又没有一个是苹果自己搭建的。
苹果公司在互联网服务功能上的布局,不仅不如Google的互联网看家本领,甚至不如拥有Bing搜索和Skype通讯软件的微软,微软为Windowsphone智能手机和Windows8之间谋划的云计算矩阵,至少从设计概念角度并不逊色于苹果的iCloud。具备原始互联网内容售卖基因的亚马逊,更时刻威胁着苹果iTunes音乐商店和App应用商店构筑的在线销售商业根基,只卖199美元的7寸Kendle
fire,产品设计功能上并不比499美元的iPad2差多少。正如富国银行分析师Jason
Maynard在2011年WWDC开发者大会后评价的那样:“苹果、Google、Facebook、亚马逊和微软之间的战争,其实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他们竞争的核心目的只是希望自己能够控制住更多的数据,让更多使用者和开发者进入到自己的生态系统和平台之上。”而苹果最强悍的不对称核武器,只是iPhone和iPad这类杀手级的信息终端产品,这恰恰是史蒂夫·乔布斯在日第二次离开他的苹果小王国时,留下的最终遗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为什么不可以持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