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中英教学纪录片最终会比出输赢吗

中英教育对比 没有输赢
法制晚报讯(记者 熊颖琪) 中国的老师竟把学生“骂哭”?英国的学生竟在课堂上化妆?是中式教育太古板,还是英式教育太松弛?英国当地时间8月4日起,英国广播公司二台开始在晚间黄金档播出一部关于中国老师到英国“支教”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来适应中国教育吗》。在纪录片中,5名中国老师以中国式教学模式执教于英国汉普郡一所中学的“中国实验班”,其学生是50名年龄在13至14岁的英国学生。纪录片展现了中国教师一贯严谨的作风,他们严格要求课堂纪律、认真板书、带领孩子做广播体操,但这些与英国孩子所希望的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极力展现自我的欲望似乎格格不入。中英师生双方的“水土不服”,正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中英教育的差异,也激起了舆论热烈的讨论。对于接受基础教育的孩子,究竟应该“严师出高徒”,还是“任由其自然生长”?专家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西方教育的对比不是为了分出胜负优劣,中、英文化背景和当今国情都迥然不同,能通过这次交流从英式教育中得到一些借鉴,中国的教育就“赢”了。探因 方式差异有历史渊源 评判不应有优劣之分与盲目争执中英教育理念究竟孰优孰劣相比,更有意义的事情应当是探寻其深层次的原因,并从中有所反思。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表示,中英教育模式差异的根源来自以下三点:第一,两国的社会基础不同。目前中国仍处于保障人民温饱、健全社会基本福利的阶段,若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参考,中国仍有大部分人处于谋求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低层次水准。所以不可避免地导致数量庞大的个体,需要参与到社会统一化的选择过程中,并谋得一份基本的生存保障。中国的教育,正可以满足这样的需求。而在英国,社会福利体系已相对完善,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有着更高的期待。他们希望社会看到自己的不同,并乐于展现自己独到的一面。于是英国的教育也迎合了这一发展需求。第二,两国的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现代教育的理念源自两种历史文化共建。首先是传统经典儒家变为“统治工具”后,等级观念得到放大,于是疏离了师生的关系;此外,近代中国受到普鲁斯式教育理念的影响,强调服从。而欧美等国家经历了一场新教育运动,提出“儿童中心论”,从而将教育对象而非手段强化成教育的重点。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到英国的小班化教学中,甚至出现了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做一份培育方案的状况。第三,教育理念的不同。中国教育更强调外部统一化标准的考核,强调社会的“公式化运作”。而英国教育更注重对个体内在价值挖掘的最大化,充分认可并赞赏天性的差异之美。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文军向本报记者补充道,从社会学来看,教育方式的不同源自不同的民族性格,过去我们习惯于用客观的标准来衡量不同文化或教育方式的优劣。但需知,每一种教育的根植必须首先获得民众的认可。教育模式并没有最优秀一说,只有最适合的,最符合社会发展形态的。差异 用教育挖掘孩子天性 避免知识填鸭消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求新求异探索未知源自人的本能。在谈到中国教育能从英国教育模式中学到什么时,储朝晖表示,教育的终极命题是“要把学生当做什么”。挖掘孩子的天性,应是教育的基本功。此次赴英交流的老师金向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英国小学生非常好学,有时在完成了老师给的题目后,还要求老师再出几道题,这种现象在中国学生中比较少。储朝晖说,中国的教育要求服从,天性在进入教学环节后会逐渐消磨。中国人民大学知名教授张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正如“熟能生巧”一词,中国的教育正在用反复而枯燥的训练培育工匠。与国外激发潜能的教育相比,我国的教育同样应将核心从教者变成学者,才能避免填鸭式教学摧残了孩子的主动性。创新 让探索回归学生课堂 言之有理比对错更重要此轮活动让英国学生不适应的是,在科学实验课程上的实验环节,中国老师采用了在讲台上独自演示并讲解的过程。对于无法自己动手进行尝试,孩子们实在是有点“闲不住”。张鸣表示,中国的教育,特别是科学教育已将知识体系变成了知识点,并以结论的方式直接告诉学生,这被推崇为一种快捷高效的学习模式。正如此次中国老师在英国课堂中“惊讶全场”的满屏板书。文军表示,中国教育追求“正确答案”,而英国教育推崇“言之有理”。学生只有在反复尝试和论证中才能逐渐培养起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而教育环节对于创新能力的鼓励将最终决定一个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观察 社会事务参与度过低 需尽早开启社会化教育多年以前,中国人从媒体上获知美国小学生的作文内容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给总统写一封信、如何看待州长的执政理念,创作过程需要查阅大量资料甚至实地探访,并且惊讶于他们的评判标准与大学作文如出一辙;而我们的小学生还在写看图说话或者记一次春游。文军对记者说,低龄儿童对于社会的观察与参与度取决于成年人对他们的定位。中国成年人将孩子仅仅定义为孩子,用童话和浅显的知识,填满了他们全部的思维。西方人将儿童同样定义为社会人,认为他们从小就应该对最真实的社会有所认知,即便想法不成熟,但每一次对社会的观察和参与,都是对其社会心理的培养。文军表示,目前我国年轻人确实出现了对社会认识不足,现实和心理落差巨大的状况。而如果我们将社会化教育尽早引入课堂,将可以帮助未成年人更好地完成社会化进程。改革 中国教育有可取之处 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提升此次中英教育交流活动的成行,源自2014年2月,英国教育大臣特鲁斯率代表团来到中国上海“取经”学习“乘法表”。她回国后,英国政府正式邀请来自上海和浙江的老师到英国教数学。英国首相卡梅伦更是在随后将提高小学数学教育,作为了今年的竞选计划之一。此次交流,正是这一系列活动的继续。另据今年年初的报道,华东师大出版社表示《一课一练》数学分册英国版已经在翻译中,有望于今年暑期出版。中国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学习以及考试能力一直为世界称道。也有英国学生表示:“老师工作非常认真,很有热情,而且很酷。”对于目前的中国教育,文军认为依然有很多可取之处,并值得保留。他提到,中国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之高,在世界也排在前列。基础知识的牢固为孩子的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实际上相较于其他国家在漫长的后续教育中弥补基础知识,中国孩子还是占领了时间的先机。其次,相对西方教育追求科学认知,中国文化侧重对伦理道德的教育。这也让中国孩子在很小就具备了相对良好的纪律性和组织性。这对于今后广泛参与社会事务是有好处的,它帮助社会人形成良好的协作精神。张鸣对记者说,在民国之前的中国语文教育中,老师通常不限定思维逻辑和文法结构,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自我摸索,形成独到的文风,并且饱含个性的思想。这其实正是现代教育中提倡的创新思维,并且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培养了其兴趣。如此教学方式是最应当得到继承的。目前,中国对于传统教育的改革已推行多年,素质教育的呼吁多少已为少年儿童的课堂带去了一股清新的风。例如,近年来不少地方尝试小班化教学,鼓励老师精细化教学发觉学生个性、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小学推行“乐学、乐考”,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查共同加权形成最终成绩;劳技课将重归中小学课堂;即便我们的高考体制也在生长出减少科目、一年多考等形态。借鉴他山之石,可以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更多经验,但一味模仿和追慕,却是大忌。储朝晖表示,所谓教育模式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的,它如孩童一样,需要挖掘天性,寻找适合的路径。盲目的抄袭会制造新的思维定势,将引发教育制度与社会选择新的矛盾。展望 开放成各方追逐目标 培育心智健全社会人谈及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理想模式,储朝晖对记者说,开放应成为各方追逐的目标,学校更开放、教师更开放、学生更开放。他进一步解释道,教育模式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予以充分自由的空间,参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个体才可能自主地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政府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再宽松一些,让学校自由地配置教育资源,实现特色化教育。目前我国有一部分高校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尝试,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同样应放宽尺度。对于教师,职务的技能评定再少一些,让育人者从例行的考核评估中解放出来,全心投入教学。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与学生一道教学相长。要给低龄的孩子更开放的空间去探索,培养兴趣而非技能。让他们在参与社会化教学的过程中保持本性,并能自主挖掘出真实的自我;在不断认知与判断中形成良好的社会人格。文军说,健全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并非充满功利性甚至进攻性的“战士”,只有舒展出自我才华,并以端正的心态融入社会生活的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 ·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wytaozzh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英教学方法最终会比出输赢?
  随着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教学》第三集在当地时间今晚(北京时间19日凌晨)播出,最具悬念的结果即将公布。在最后这集里,分别经历了一个月中英教学方法的两组学生将迎接数学、自然科学的考试,来看看哪种教学方法更行之有效。此前,BBC发言人在给晨报发来的一纸声明里声称“最终结果引人深思”,而英国教育部的学校大臣(school minister)尼克·吉布直言他没看这部片子,因为“娱乐性太强”,不作“研究”之用。也许,谁赢谁输也不能说明哪种方法更适合谁,它只是注定将引发另一个问题:分数就能衡量一个月的教学吗?    [结局]从“妖魔化”冲突到关系温馨    BBC拍摄的名为《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中式教学》纪录片拍摄5名中国顶尖中学教师赴英教学一个班一个月的全程,在播出后引起轩然大波,国内舆论纷纷“声讨”纪录片作秀和炒作,认为该片夸大中英教学冲突。对此,该片制作方称全程完全真实。BBC发言人瑞秋·巴芙向晨报发来的声明称:“拍摄尽可能以不引人注意的方式完成,我们在教室里安装隐蔽式摄像机,拍摄过程一步步按照学校日程表进行,这些都是为了表现出学生们在经历中国式教学时的真实反应。有些学生很容易就能适应下来,但有些学生会反抗,而最终的(教学和考试)结果引人深思。”    对于该片引发的轩然大波,制作方似乎也有所预见,声明称“这是一个很大胆的实验项目,不但要考察中英两国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上的不同之处,还要考察两国文化上的冲突。片子表现的内容都是引人思考的话题,在英国国内也引发了教学方法方面的大量争议。”    BBC还回应称第一集主要是将师生间发生的各种问题展现出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会可能给人一种“妖魔化”的错觉,不能仅凭第一集的印象就认为是“妖魔化”中国老师,但只要看完三集,就会发现所有的问题都在慢慢解决。比如第一集里出现的学生被“训哭”的引子,在后面都会随着“剧情”的展开而慢慢抚平,而中国老师逐渐掌控课堂、师生关系令人感觉十分温馨。    声明强调,这部片子的拍摄目的“仅仅是为了考察中英教育模式的有哪些方面差异,因为在过去几年里英国在国际重要科目考试当中均落后于东亚国家,我们希望探索中国模式是否能够复制到英国课堂。”    [收获]老师和学生都十分有成就感    BBC之所以找到博航特公立学校进行教学实验,是因为它“最符合要求、最理想”,该校学生的汉语成绩很好,其他学科成绩在公立学校中也位居前列。    对此,博航特中学校长尼尔·斯托格在向晨报发来的声明中也进行了证实:“本校汉语教学已经超过20年,与中国学校有交换生项目,所以我们不但对中国的教学模式,甚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一直以来都非常有兴趣。我们参与BBC教学实验的主要原因是学校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想让学生体验一些富有挑战性和特殊性的学习感受,这个项目非常适合,实验很成功。”    BBC与校方一致认为,拍摄完毕后,英方学校、中国老师与英国学生们都十分有成就感,并非开始那样冲突不断,师生双方最终将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斯托格声明称:“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确实发现中式教学挑战很大,这一方面是因为一天12小时的学习时间比起英式教学的七八个小时要长得多,对有些孩子来说受不了,另一方面教学方法也大不相同。尽管如此,参加实验班的学生还是非常喜欢这段经历,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中国老师也是如此,我最近刚刚与其中一位老师通信,她告诉我很喜欢这所学校和孩子,在这里的经历对她本人今后的教学很有益处。”    [考核]“实验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有说法称欧美教育重视综合素质,不重视学习成绩。不过,在参加这次教学实验的中英双方老师都希望在最后的考试结果中胜出——多少能证明一个月的教学不是白来的。    在纪录片的第一、二集中,中国5位老师初来乍到时对此自信满满,甚至在博航特中学校长举办的接风晚宴中宣称:“最终将有90%以上的学生得A!”这句话震惊了校长斯托格,并开始担心英方老师将落败。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斯托格经常溜到中国实验班的后门偷看中式教学情况,课堂纪律的糟糕既让他很吃惊:“孩子们平时很有礼貌、学习专心和勤奋,老师在说话的时候,学生不应该插嘴。如果还有问题,你可以把学校教导员叫来。”不过,他越看越觉得“放心”,因为英方教学肯定会在考试中获胜。他与学校的其他教师都不赞成高强度学习,有自主精神的学生会产生叛逆行为,也不可能取得优秀成绩,斯托格甚至宣称“自己有强烈的预感认为中国式教学已经在崩溃边缘”。    参加实验班的中方老师在纪录片中看上去遭遇了很大挫折,但在完成纪录片拍摄回国以后,有的老师接受当地媒体的采访时表示随着节目的进展,会出现学生表现很好的镜头。尽管暂时因签订保密协议不能透露最终结果,但南京外国语学院的李爱云老师告诉《现代快报》:“我们的实验班在最终考核当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英方态度    英将大范围推广中式数学教学    英国教育部决定坚决贯彻中式教学,让孩子建立“我会数学”的自信    晨报记者周东暆    中英教学的两组学生最终考试结果将在今晚播出的第三集里公布,但英国教育部负责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学校大臣尼克·吉布对此并不关注。他已经宣布要在英国更多的学校里推广中式数学教学,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不可思议的“成就感”。    近日,吉布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直言:“没有看过BBC拍的这部纪录片,因为这种片子娱乐性太强,不供科学研究之用。”    “数学成绩极大提高”    去年,由英国教育部主持的一个交换项目邀请了60名上海数学老师赴英格兰教学,帮助提高当地中学生的数学水平并培训英国的中学数学老师。    这些上海老师去年秋季抵达英国,至今快满一年。“这项实验是英国教育部有史以来做得最对、最成功的一件事,我希望把这样的实验推广到更多学校。”吉布公开对《卫报》表示,“中国老师对他们教学取得的巨大成功也非常惊喜,有些孩子原来在数学方面能力不足,但经过中式教学以后成绩得到了极大提高。”    他认为中式数学教学将解决英国学生数学水平落后的大问题。据介绍,即将在英国校园大范围推广的中式数学教学模式既会涵盖智商较高、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也会帮助中等和能力偏下的学生。另外,对需要特殊关注的学生还可“一对一”数学辅导、留有针对性的家庭作业等,最重要的,是让每个孩子建立起一种“我会数学”的自信态度。    中国老师的目的主要是向英方老师示范教学,但这种模式也必然挑战英国传统教学,比如在6岁的孩子在专门的数学老师指导下已可以接触长除法和乘法。此外,一年的教学实验成果虽然提高了数学成绩,但仍然受到一些争议,因为“还需要更多实验来证明中式教学确实行之有效”。    英国老师将组团赴上海    但英国教育部决定要在数学学习上坚决贯彻中式教学,为此,由英国中学老师组成的代表团已在准备赴上海实地观摩中国老师的教学和课堂情况,还有30名中国老师将再度赴英在小学里推广数学教学,会有英国老师协助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共同培训的目的。    吉布本人也将在明年二月赴上海观摩中国教学,因为英方“还需要学习更多东西”,“我已经访问过英国很多学校,孩子们算算术的时候很害怕,似乎无法完成。但中国孩子不会这样,他们认为努力学习就能学会而不是靠个人天赋。”    一半英国人数学小学水平    无论是英国教育部还是BBC,无论是一年的交换教学还是一个月实验比赛,提高英国孩子学习成绩和未来竞争力才是最终目的。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举办的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上海中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排名第一,而英国学生的水平落后三年。    英国国家数学能力中心负责人迈克·埃利科克说,78%的英国成年人的数学水平低于初中考试的及格标准,而其中半数只具备小学毕业生的水平。    “我们生活在经济快速增长、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环境下,如果要在今后更具有竞争力,就必须让孩子们学好数学,接受好的基础教育。”去年访问上海的英国教育和儿童事务部官员莉兹·特鲁斯说,提高数学成绩不但有利于个人,也有利于国家经济。(新闻晨报)  在英国教育“向东走”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向西看”,学习西方教育重视个性与创造性,加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呢?
  BBC关于中英教师与学生PK的纪录片终于落下了帷幕。
  三集纪录片,长达一个月的连续跟踪拍摄,尖锐的文化冲突与师生矛盾,一开始让许多外国观众对中国教师不屑一顾,甚至觉得中国式教育必败无疑。结果不出我所料,几位中国老师带领的英国学生在数学、科学和中文考试中不仅全面击败对手,而且每门课均超出10分。如果时间再长一些,很可能分数差距更大。
  有人说,这是BBC策划的真人秀。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场东西方教育交流碰撞的试验,更希望真人秀激起一次关于教育的真拷问,以此为契机进行全民教育大讨论。我们尤其需要自我拷问:用什么评价教育的优劣?什么才是真正的好教育?
  仅仅凭分数就能够评价教育的优劣吗?我认为分数只能够反映学生对于某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能评价教育的整体水平。分数的对比不能够评价一种教育方式的优劣,更不能用来评价一个国家的孩子、一个地区的教育的发展水平。
  那么,衡量教育水平的标准是什么呢?我认为,首先是看教师与学生能否拥有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所谓幸福,就是让师生双方都能享受课堂、享受教育带来的智慧挑战,享受学校生活带来的不断成长。所谓完整,就是让师生双方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己,不断成就自己,能把个性培育为特色,成为最好的自己。为此,学校就不能够首先关注分数,关注考试,关注文化课程,而应该更关注心灵的成长,关注个性的舒展,并为之提供更丰富多元、更生动有趣、更透彻深邃的课程体系。
  其次,是看教育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一个国家和地区需要的人才是多元的,在各行各业中既需要精英,也需要一般劳动者。而所有类型的人才共同的最根本基础是做人。新教育实验为此提出,最好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长大成人以后,可以在他们的身上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科学是有人性的,财富是有汗水的,享乐是有道德的。
  再次,是看教育是否符合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任何教育都有自己根植的土壤。把中国的教育原封不动地拿到英国,或者把英国的教育简单照搬到中国,都会遭遇水土不服。无论把英国学生的散漫归因于他们的福利制度,还是把中国学生的高分归结于尊师重教,都是不够科学的。原因远比表象复杂得多。
  这部纪录片让我想起了多年前孙云晓写的中日夏令营的较量的故事。其实,谁赢谁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借此反思我们的教育。借此思考,我们有哪些教育的传统需要保留和弘扬?哪些教育的弊端需要改正和抛弃?
编辑:来源:人民网BBC纪录片迎结局:中英教学最终会比出输赢吗?_新浪山东教育_新浪山东
BBC纪录片迎结局:中英教学最终会比出输赢吗?
新闻晨报评论
中国老师教英国学生体验中式功夫扇
  随着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教学》第三集在当地时间今晚(北京时间19日凌晨)播出,最具悬念的结果即将公布。在最后这集里,分别经历了一个月中英教学方法的两组学生将迎接数学、自然科学的考试,来看看哪种教学方法更行之有效。此前,BBC发言人在给晨报发来的一纸声明里声称“最终结果引人深思”,而英国教育部的学校大臣(school minister)尼克·吉布直言他没看这部片子,因为“娱乐性太强”,不作“研究”之用。也许,谁赢谁输也不能说明哪种方法更适合谁,它只是注定将引发另一个问题:分数就能衡量一个月的教学吗?
  [结局] 从“妖魔化”冲突到关系温馨
  BBC拍摄的名为《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中式教学》纪录片拍摄5名中国顶尖中学教师赴英教学一个班一个月的全程,在播出后引起轩然大波,国内舆论纷纷“声讨”纪录片作秀和炒作,认为该片夸大中英教学冲突。对此,该片制作方称全程完全真实。BBC发言人瑞秋·巴芙向晨报发来的声明称:“拍摄尽可能以不引人注意的方式完成,我们在教室里安装隐蔽式摄像机,拍摄过程一步步按照学校日程表进行,这些都是为了表现出学生们在经历中国式教学时的真实反应。有些学生很容易就能适应下来,但有些学生会反抗,而最终的(教学和考试)结果引人深思。”
  对于该片引发的轩然大波,制作方似乎也有所预见,声明称“这是一个很大胆的实验项目,不但要考察中英两国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上的不同之处,还要考察两国文化上的冲突。片子表现的内容都是引人思考的话题,在英国国内也引发了教学方法方面的大量争议。”
  BBC还回应称第一集主要是将师生间发生的各种问题展现出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会可能给人一种“妖魔化”的错觉,不能仅凭第一集的印象就认为是“妖魔化”中国老师,但只要看完三集,就会发现所有的问题都在慢慢解决。比如第一集里出现的学生被“训哭”的引子,在后面都会随着“剧情”的展开而慢慢抚平,而中国老师逐渐掌控课堂、师生关系令人感觉十分温馨。
  声明强调,这部片子的拍摄目的“仅仅是为了考察中英教育模式的有哪些方面差异,因为在过去几年里英国在国际重要科目考试当中均落后于东亚国家,我们希望探索中国模式是否能够复制到英国课堂。”
  [收获] 老师和学生都十分有成就感
  BBC之所以找到博航特公立学校进行教学实验,是因为它“最符合要求、最理想”,该校学生的汉语成绩很好,其他学科成绩在公立学校中也位居前列。
  对此,博航特中学校长尼尔·斯托格在向晨报发来的声明中也进行了证实:“本校汉语教学已经超过20年,与中国学校有交换生项目,所以我们不但对中国的教学模式,甚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一直以来都非常有兴趣。我们参与BBC教学实验的主要原因是学校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想让学生体验一些富有挑战性和特殊性的学习感受,这个项目非常适合,实验很成功。”
  BBC与校方一致认为,拍摄完毕后,英方学校、中国老师与英国学生们都十分有成就感,并非开始那样冲突不断,师生双方最终将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斯托格声明称:“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确实发现中式教学挑战很大,这一方面是因为一天12小时的学习时间比起英式教学的七八个小时要长得多,对有些孩子来说受不了,另一方面教学方法也大不相同。尽管如此,参加实验班的学生还是非常喜欢这段经历,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中国老师也是如此,我最近刚刚与其中一位老师通信,她告诉我很喜欢这所学校和孩子,在这里的经历对她本人今后的教学很有益处。”
  [考核] “实验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有说法称欧美教育重视综合素质,不重视学习成绩。不过,在参加这次教学实验的中英双方老师都希望在最后的考试结果中胜出——多少能证明一个月的教学不是白来的。
  在纪录片的第一、二集中,中国5位老师初来乍到时对此自信满满,甚至在博航特中学校长举办的接风晚宴中宣称:“最终将有90%以上的学生得A!”这句话震惊了校长斯托格,并开始担心英方老师将落败。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斯托格经常溜到中国实验班的后门偷看中式教学情况,课堂纪律的糟糕既让他很吃惊:“孩子们平时很有礼貌、学习专心和勤奋,老师在说话的时候,学生不应该插嘴。如果还有问题,你可以把学校教导员叫来。”不过,他越看越觉得“放心”,因为英方教学肯定会在考试中获胜。他与学校的其他教师都不赞成高强度学习,有自主精神的学生会产生叛逆行为,也不可能取得优秀成绩,斯托格甚至宣称“自己有强烈的预感认为中国式教学已经在崩溃边缘”。
  参加实验班的中方老师在纪录片中看上去遭遇了很大挫折,但在完成纪录片拍摄回国以后,有的老师接受当地媒体的采访时表示随着节目的进展,会出现学生表现很好的镜头。尽管暂时因签订保密协议不能透露最终结果,但南京外国语学院的李爱云老师告诉《现代快报》:“我们的实验班在最终考核当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英方态度
  英将大范围推广中式数学教学
  英国教育部决定坚决贯彻中式教学,让孩子建立“我会数学”的自信
  中英教学的两组学生最终考试结果将在今晚播出的第三集里公布,但英国教育部负责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学校大臣尼克·吉布对此并不关注。他已经宣布要在英国更多的学校里推广中式数学教学,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不可思议的“成就感”。
  近日,吉布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直言:“没有看过BBC拍的这部纪录片,因为这种片子娱乐性太强,不供科学研究之用。”
  “数学成绩极大提高”
  去年,由英国教育部主持的一个交换项目邀请了60名上海数学老师赴英格兰教学,帮助提高当地中学生的数学水平并培训英国的中学数学老师。
  这些上海老师去年秋季抵达英国,至今快满一年。“这项实验是英国教育部有史以来做得最对、最成功的一件事,我希望把这样的实验推广到更多学校。”吉布公开对《卫报》表示,“中国老师对他们教学取得的巨大成功也非常惊喜,有些孩子原来在数学方面能力不足,但经过中式教学以后成绩得到了极大提高。”
  他认为中式数学教学将解决英国学生数学水平落后的大问题。据介绍,即将在英国校园大范围推广的中式数学教学模式既会涵盖智商较高、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也会帮助中等和能力偏下的学生。另外,对需要特殊关注的学生还可“一对一”数学辅导、留有针对性的家庭作业等,最重要的,是让每个孩子建立起一种“我会数学”的自信态度。
  中国老师的目的主要是向英方老师示范教学,但这种模式也必然挑战英国传统教学,比如在6岁的孩子在专门的数学老师指导下已可以接触长除法和乘法。此外,一年的教学实验成果虽然提高了数学成绩,但仍然受到一些争议,因为“还需要更多实验来证明中式教学确实行之有效”。
  英国老师将组团赴上海
  但英国教育部决定要在数学学习上坚决贯彻中式教学,为此,由英国中学老师组成的代表团已在准备赴上海实地观摩中国老师的教学和课堂情况,还有30名中国老师将再度赴英在小学里推广数学教学,会有英国老师协助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共同培训的目的。
  吉布本人也将在明年二月赴上海观摩中国教学,因为英方“还需要学习更多东西”,“我已经访问过英国很多学校,孩子们算算术的时候很害怕,似乎无法完成。但中国孩子不会这样,他们认为努力学习就能学会而不是靠个人天赋。”
  一半英国人数学小学水平
  无论是英国教育部还是BBC,无论是一年的交换教学还是一个月实验比赛,提高英国孩子学习成绩和未来竞争力才是最终目的。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举办的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上海中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排名第一,而英国学生的水平落后三年。
  英国国家数学能力中心负责人迈克·埃利科克说,78%的英国成年人的数学水平低于初中考试的及格标准,而其中半数只具备小学毕业生的水平。
  “我们生活在经济快速增长、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环境下,如果要在今后更具有竞争力,就必须让孩子们学好数学,接受好的基础教育。”去年访问上海的英国教育和儿童事务部官员莉兹·特鲁斯说,提高数学成绩不但有利于个人,也有利于国家经济。
  (晨报记者:周东暆)
新浪山东教育频道官方微博。旨……
新浪山东为山东网民提供全面及……
加新浪山东微信为好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英教学差异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