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 朱汉华华世界上有多少个

鲲鹏展翅九万里&(报告文学.浙江交通三十年采风.中)
鲲鹏展翅九万里
——浙江交通三十年采风纪事(中)
雨过天青。
出青田收费站前的路程,我是靠眼睛和耳朵收获着金秋时节落在浙南大地上的那一颗丰硕雨果。载着西子湖畔深秋的雨花,以百公里时速行进在杭金景高速干线上的一辆乳白色中巴,嗅着交通人一路洒下的汗渍,唱着——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天内外/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啊,中国,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啊......当我听完这一曲改革开放的豪歌,接着我被交通人的所说的一句句话和交通人所经历的一个个故事所吸引所感动。
曾放弃免试入清华攻读博士后的机会,主动要求去当时条件比较艰苦的南昆铁路当工程总监的——现浙江省公路管理局总工程师朱汉华,在那之后的十年间,一直工作在第一线。他放弃过五十万的年薪和一家公司副总的职务,担任省公路副总工程师。他作为组织上选派去的援藏干部,承担了交通部下达的三一八国道川藏公路色季拉山段改建工程任务,当他再次请缨前往时,他把年过八旬的老母送回老家,将读小学的女儿托付给妻子,而自己带着几位同事奔赴了西藏高原。所谓的三一八国道川藏公路不过是一条没有等级的小土路,路边的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悬崖。泥石流、滑坡、崩塌、水毁、翻浆等各种地质灾害频发。因此,这条公路被称为“公路病害的博物馆”。据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解放军十八军在造这条路时,平均每一公里要牺牲一到两名站士。现在这条路的路面一般也就四至六米宽,最窄的地方只有三米,只能过一辆车。有时养路工上去下不来,就死于地质灾害中。因此,有人称这条路是“世界上最险的路”和“死亡之路”。
五年前的一天,在他们海拔四千米高的工地上发生了一次大堵车。几百辆军车和民用车全部都得推着走。那天晚上,林芝地区藏族副专员桑杰扎巴赶到现场。黑灯瞎火的,又下着倾盆大雨,只有朱汉华和当地的交警队条带着手电筒,朱汉华把自己用的手电筒给了副专员。这也意味着把生的希望给了藏族同胞,而他自己摸着走。夜深了,雨越下越大,朱汉华不时地滑倒。走着走着,突然间朱汉华的双腿陷进沼泽,不能动弹,在场的人七手八脚地把他拖出来,但他的脚已冻得没有知觉了。朱汉华边走边指挥疏通,突然,一不留神,他掉进了黑咕隆咚的百米深谷,朱汉华死死地抓住一棵树,大声呼救。当同事们冒着危险把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时,他说,像这样里逃生他在西藏已经历了四次了。援藏回来后的两年里,朱汉华又选择了到诸永高速公路一线指挥部工作。一年时间,他的车子跑了八万公里,鞋穿坏了好几双。朱汉华的事迹不仅感动了交通人,更感动了浙江乃至全国的交通战线上的人,尤其是藏族同胞对他深怀感激之情。他因此在前不久的浙江省首届“十大时代先锋”评选中,光荣入选。
与我们随车领路的是省交通厅一位叫林世杰的小伙子,他一说起朱总,脸上就是一副自豪的神态。他马上话峰一转,以交通人对路特有的一种敏感说,我们脚下的这条路,是目前浙江唯一的一条生态高速。我问什么叫生态高速,他伸出手向车窗外一指——只见路两边青山绿水,田园村庄,风光如画,更可喜的是这条路两边竟然没有一块广告牌,视野十分开阔。路,仿佛就是在一片原始的山水间突然缝上的一条黑色拉链,而拉链两边宽宽的边款上标着醒目的数字和符号,正是传统和现代相守相融的见证。眼与景,情相随,着实给人以一种轻松、一种明净、一种美感。面对一个个让我涌起冲动的景色,我多么渴望能此时此刻就能占为已有。于是,我好多次急忙打开手上拿着的一只索尼数码相机,心想,自己的眼光和眼福将尽收眼底,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可是,好景实在太多,多得几乎让我眼花。当然,主要原因是车速不可能因为我的一时冲动,而让司机踩着刹车,说慢就慢或叫停就停,也许我这时可能忘了自己正行进在高速路上。结果,路上我尽管如一只飞在车窗外的鸟儿,张着翅膀,在略过美景的同时,迎着新的风景。可是,我只能飞过,无法用我的相机将路和路边的景致一一打包。小林说,这公路的造价每公里都在三千至八千万元之间。哦,那就让我用这原生态的高速干线,暂时作一次奢侈的养眼吧。为了让自己不虚此行,我用心叠加着眼中的高速世界。据说,这条线还是一条即将打通浙西南大门的高速干线,不久可与邻省的江西景德镇和福建连接的同时,直至共和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特区。
途中,过了杭金衢段的衢州西出口和丽龙高速新路湾出口,我被早早等候在金丽温路段上,亲眼亲临亲手组织指挥施工最后一段的老交通徐锦栋细若春雨的造路故事,带进了他那难忘的岁月。跟着徐锦栋同时上车的一位随从喊他叫徐总,总是总工程师的意思,一路上,戴一副金边眼镜的徐总,镜片后面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车入温州境内,瓯江的支流之一楠溪江波高浪急,帆船点点,两岸括仓山脉连绵青山对峙。山脚下,一条高速干线如一条美丽的孤线,画在山水相衔的的地方,好一幅温州水陆交通图。徐总推推架在鼻梁上的眼镜说,在他十多年的公路交通工程建设生涯中,共负责施工和参与过四百多公里的公路,其中,甬台温一百六十公里,尤其在金丽温高速温州段的四十六公里中,仅桥梁、隧道就占74%,每公里造价为八千万元。温州高速路段因此创下了两个浙江之最:难度最大,造价最高。
如何知难而进?如何在保证工程优质的同时节约成本?
徐总是这么说,在洋湾隧道前后的路段,原设计方案要两次跨越四十九省道,不但线形弯曲多,而且隧道宽达二十四点六米;优化设计后,把四十九省道的路基直接利用改建成高速公路,在它的内侧再建一条新的省道,这样,两线并行,线形更适顺了,而且隧道只要十二米宽就够了。一改,节省投资一千多万元!又如,在建造桥头服务区时遇到了填方紧缺的难题,而管养中心需要的土地又得占用耕地。他带领工程技术人员琢磨如何既节约耕地,又能解决管养中心的地皮?通过反复到现场踏勘,看中了一个小山包,取得了当地村民的支持,巧妙地把山坡的土石方利用来做桥头服务区和路基的填方,山头劈平后腾出的土地,刚好做管养中心的地皮,一举三得,既节约了耕地,又节省投资近七百万元。在整个工程质量管理中,通过发挥大家的智慧,徐锦栋和指挥部一班人在设计单位的支持下,总共完成了四十八项优化设计方案,既节省了大量投资,又加快了施工进度,还确保了工程质量。在工程质量管理上,他建立了三级质量管理体系,规范管理制度,为强化质量提供保证。为最大程度的发挥管理功能,指挥部先后出台了包括工程变更管理、分包管理、人员考勤管理、资金管理、试验检测管理等近一百个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为确保工程质量,创优质精品工程提供了良好的保证。管理创新赢得了质量,赢得了速度。结果,金丽温高速永鹿段工程工期提前了十四个月,于二OOO五年十月胜利通车,并在交工验收中以九十三点七分获得高分;而且节省投资达三亿元之巨,工程最后成为全国安全质量优胜单位。
对此,徐总说他有个习惯,只要一到工地,质量上要求查施工人员经得起他的问、挖、查、看、检,发现问题,决不放过。如包工队拉关系,他一发现就不客气。他自己更是做到不吃他们一餐饭,不拿他们一分钱,这样,他就可以狠。他说,好工程是整出来的,骂出来的,罚出来的,训出来的。谁砸他的牌子,他就砸谁的饭碗,这一条他对自己手下的副总指挥也一样。
二十五年来,徐锦栋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交通事业,特别是在近十年来的温州高速公路建设中,带领工程建设者们创造了突破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创造了新的业绩!二OO六年六月三十日上午,温州市人民大会堂灯火辉煌,主席台正中的镰刀和铁锤金光闪闪,两侧的十面红旗格外鲜红,主席台前摆着的杜鹃花姹紫嫣红、鲜艳夺目,中共温州市委在这里隆重召开纪念建党八十五周年庆祝大会。会上,作为温州市“十大时代先锋”之一的徐锦栋身披红绶带,在主席台上接过市委领导颁发的红色荣誉证书,手持鲜花,满脸微笑地向参加大会观众挥手致意!
造路不易,养路也不易。交通人当把自己交给了心中之路后,伴随着的除了奉献,更需要有付出生命代价人的准备。
生于七十年代的鲍伟平,是原丽水市景宁县公路管理段石笔岙公路养护管理站站长。他面对二OO五年九月一日那场叫泰利的十三号台风袭来,当地遭受了百年一遇的大暴雨,险情频发。鲍伟平接到求救电话前去清理路障,为保护十三名乘客的生命安全,不幸被山洪中的泥石流压成了肉沫。事后,任凭人们哭喊着,手指都挖出了血,三天三夜后,仅找到他的一只耳朵和五斤重的骨头碎片。
台风来临的当晚,狂风暴雨骤至,无法形容雨的猛,风的劲,只听到呼啸的风声在山谷中回旋。此时正在煎药的鲍伟平,接到了一个求救电话:一辆客车和一辆小面包车因道路塌方,受阻于杨斜村境内,被困十三名群众随时有生命危险。他带上必备的抢险工具,他立刻开着拖拉机和同事赶往事故现场清除障碍。雨哗哗地下,只听到山上的砂石“唏唏簌簌”冲下来。在清理完塌方带客车离开险区的路上,为了保证客车的安全,鲍伟在前面开道,中巴客车和小型面包车尾随其后。离公路站还有半公里的时候,鲍伟平发现山上的洪水汇流而下,有一泻千里之势,好凶险。正当他要作出反应时,随着一声轰然巨响,巨大的泥石向鲍伟平和拖拉机及客车的方向猛扑而来,拖拉机被山石冲去并死死地顶在两棵行道树中间。跟在拖拉机后面的中巴客车和小型面包车逃过了一劫,车上十三名乘客安然脱险,而鲍伟平却被山洪吞噬得无影无踪。
英魂不灭,精神永传。
二OO六年三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追授鲍伟平为革命烈士。
陆上,交通人你追我赶比奉献;水上,交通人不甘示弱讲品格。
土生土长在农村的任卫中,是湖州市安吉县港航管理处的一位职工。他十几年来,工作之余一直致力于环保事业,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他就利用休息日走遍了安吉县境内的每一条水溪,查看流向、流量,收集数据资料,分析太湖水的来源和去向,提出了“黄浦江源头在安吉”的观点。后经上海市地理协会论证,安吉龙王山被确认为黄浦江的源头,任卫中为安吉打响长三角旅游品牌,促进安吉生态旅游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在他心里一直有一个目标,就是建立一个生态村。那年,他回到自己的家乡统里村进行环保试点,用自己的工资在统里村的荒山上种植了三千余棵树;还利用村团总支的力量,在青年农民中创建了环保小组,并通过这个志愿小组进行了系列宣传活动。经过他的不懈努力,至今,生态环保村如雨后春笋发展壮大。
二OO五年五月,任卫中被下派到安吉剑山村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这段时间他一点也没让自己闲着,先后自费租地并建造了四座生态屋。他说,自己建造这个生态屋就是为了给农民做出样子。因为长期致力于环保事业,且成绩显著,任卫中先后获得了“福特汽车环保奖”二等奖、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荣誉称号、“浙江省绿色公益使者”荣誉称号。去年,由他设计的“生态农宅”项目,还荣获了SEE·TNC国际生态奖。
同样与水打交道的李培年,是舟山市局引航管理站党支部书记、副站长、高级引航员。
引航,被看作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象征。而引航员作为舟山港对外开放的第一批涉外工作人员,从引领进入舟山港的第一艘外轮开始,到当今册子岛三十万吨级超级油轮和马迹山大型矿船引航创始;从普陀山国际旅游客轮的多次超规范引领,到岙山三十万吨级超级油轮的多年超吨位靠离;从大型作业平台远距离海上拖带引航,到虾峙门外海上油品减载船靠船引航,无不充满难度和风险,无不倾注了李培年的心血和汗水。
谈起引航中,最令人难忘的当属世纪之交的那次叫杰拉华的强台风。那年八月八日,三十万吨级的超级油轮——新赛克斯号正在虾峙门外锚地进行过驳作业,由于强台风影响,风浪使过驳船的缆绳蹦断了,过驳作业被迫停止。同时,新赛克斯号又被其他对方拒绝进港。船公司和货主为此心急如焚,如果不进港卸油,将会造成几千万元的损失。但是台风的影响使舟山港也不得不考虑自身港口码头及船舶的安全,在这么大的风浪下能否引航进港靠泊超级油轮?在充分听取了李培年的建议后,舟山港方决定同意该轮进港抢卸,而引航无疑是关键的重头戏。这个艰巨甚至冒着人身危险的任务落在了李培年身上。为争时间抢速度,李培年带了另两名引航员凌晨两点就从舟山内港出发了,而此时的外航道早已波涛翻滚,李培年和另两名引航员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带着拖轮辟风斩浪地航行了两个小时才到达虾峙门东口,在上下起伏三至四米的风浪里,李培年和他的同事们冒着都有可能被巨浪吸入大海的危险爬上了引航的软梯登上了新赛克斯号。接着,李培年连夜指挥新赛克斯号进入虾峙门国际航道。东方露出了鱼肚白,李培年指挥下的巨轮也徐徐接近了岱山油码头。据统计,李培年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引航近二十五年,共引航外籍船舶三千多艘次,已为港口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五千余万元。
交通人的情怀是一条通天大道,是一波碧海浪涛,是一曲万人颂歌。(待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文字:  &&&&&
人生就是修一条合格的公路
日 11:14:12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人生就是修一条合格的公路
  记省交通厅公路局总工程师、全国劳模、援藏干部朱汉华
  他,是个博士,却放弃免试攻读博士后的机会跑去一线修路造桥;他,有着大量丰富的理论知识,却常常沉在一线寻找知识的“破绽”,追求“新解”;他,是个有情有义的热血男儿,却抛妻弃子远涉西藏,将满腔的热情融入川藏公路的修建之中,把满腔的爱奉献给了西藏人民和他的民工兄弟……他,就是刚刚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交通青年科技英才称号的省公路管理局总工程师朱汉华,一位醉心于技术攻坚、痴迷于修路造桥的总工程师;一个其貌不扬却赢得了人们尊敬的浙江交通人。
  拒绝读博士后的“傻子”
  6月14日,记者在省交通厅首次见到朱汉华,眼前这个矮个壮实、架着一副白边眼镜的中年男人让人很难和“英才”划上等号。
  朱汉华1963年出生在江西临川,文革结束后顺利考入长沙铁道学院(现改称中南大学),学习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1985年到1992年先后攻读桥梁与隧道专业硕士、博士。“1992年,在博士论文答辩会上,清华、浙大、同济、西南交大等大学的教授对我的论文给予很高的评价,清华大学一位教授当即表示要免试收我读博士后,可我却拒绝了。”也许是看出了记者的好奇,朱汉华解释:“其实不是我不想做学问,只是当时两件事刺激了我。一是报上刊登的一则消息,1987年我国的超导研究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我们拿不出产品。过了半年,日本的超导发电机率先面世;另一件事是国内的一位资深桥梁专家,为回报家乡养育之恩,亲自任总设计师、总监造师,帮家乡父老修了一座桥。结果桥垮了,还死了人。理论一定要和实践相结合,知识分子只有到一线去,才能学以致用。”
  博士研究生毕业的第二年,朱汉华主动要求到当时条件比较艰苦的南昆铁路,当一名工程总监。之后,他先后在石长铁路、金丽温高速公路等建设工地担任工程监理和施工管理的工作。2000年6月,当他在温州一家工程公司担任副总时,省交通厅一位领导到工地检查工作时,发现了这匹藏于民间的“千里马”,把他领进了省交通厅大门,担任省公路局副总工程师。
  主动请缨遭遇环保大难题
  2002年6月,朱汉华扔下家中的妻子和年纪尚小的女儿,主动请缨援藏参与川藏公路的改建工作,一走就是3年。
  川藏公路东起四川成都西至西藏拉萨,全长2155公里,其中西藏境内全长1286公里,是联系西藏与内地重要的交通动脉。朱汉华所在项目部承担的川藏公路色季拉山段改建工程,是国道318线改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路工程尚未开工,朱汉华就遇上了十分棘手的生态环保问题。改造路段要穿越有“雪域江南”之称的林芝。林芝有着异常丰富的植被和野生动物资源,是国家级森林公园。西藏自治区领导与省交通厅领导一再要求:设计服从环保,成本服从环保,法规服从环保。这三条意味着当初设计图纸所设置的取料场、弃渣场基本报废!意味着设计图纸要作大小几百次的变更,至少需要增加高达6000多万元的费用,且建设工期不能延误,投资不能追加!
  面对苛刻的条件,朱汉华向各施工单位下了严格的命令:为确保色季拉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核心区域生态环境,全线无爆破施工!
  一公斤重的老鼠爬上脸
  由于原定的取料场、弃渣场基本报废,为了找到修路的砂石料,朱汉华跑遍了周围上百个砂石场。“我是习惯于长跑的,耐力要强于一般人。可是有一次,为了找砂石,我从海拔3800米爬到海拔4500米高的山上,仅700米的路,足足爬了两个多小时。人想往前走,双腿就是迈不出去。”
  朱汉华的司机格桑向记者讲述了这么件事情。一次他和朱汉华一起去鲁朗一带找砂石,晚上借宿在一个简陋的木棚,室内烂泥遍地,没有窗,整间小屋像一只发了霉的箱子,连床板也是湿漉漉的。朱汉华当时倒头就睡,半夜司机被冻醒了,开灯后居然发现一只足有一公斤重的大老鼠趴在朱汉华的脸上。听到司机的惊叫,朱汉华只是顺手一摸又睡过去了,他实在太累了。
  花了三个多月时间,经历了无数次风吹日晒,项目部终于解决了修路的砂石问题。
  为保通畅几次死里逃生
  318国道是川藏间惟一的通道,路况非常差,只是一条没有等级的小土路。路的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悬崖。有时养路工上去下不来,就死于地质灾害。有人称这条路是“世界上最险的路”和“死亡之路”。
  为保证色季拉山改建工程不能封道,朱汉华身兼数职。堵路时,他是交通指挥官;发生泥石流时,他是抢救队长;施工遇上难题,他又是工人们的技术指导员。
  当初造这条路时,施工单位只在腐质土中架了木头,木头上铺层石渣。经过多年碾压,木头腐烂了,路基只剩下石渣腐土。腐土经过大雨浸泡,就像被吃饱水的馒头,车子一不小心陷下去,最深处有3米,最浅处也有80厘米深。有次发生大堵车,几百余辆军车和民用车都得由人推着走。“那天黑灯瞎火的,地委副专员也赶到现场,只有我和交警队长带着手电。我觉得自己熟悉道路,就把手电筒给了副专员。没想到差点丢了性命。”
  由于路中间是沼泽,只能走公路两边缘,山上还不断有石头滚落。朱汉华在摸黑指挥疏通时,一不留神摔倒在了一个崖口边,身后就是100多米的深谷。“我当时死命地抓住一棵树,大声呼救。那次如果手没抓住,如果没有那么多人冒着生命危险把我拽上来,也许我就永远留在色季拉山了。”
  民工就是我的兄弟
  “朱总坐车巡视路面的时候,常常嘱咐我开慢些,就是为了不让泥浆溅到路边工作的民工身上。有时天下雨,把民工的衣服淋湿了,朱总还亲自到工棚里生火为他们烤衣服。”说起朱汉华对民工的好,为朱汉华开了三年车的格桑,有着许多深刻的记忆。
  月晚上7点,朱汉华突然接到消息:林芝半山腰发生泥石流,有民工被埋在里面。晚上8点10分,朱汉华赶到出事地点,工人们正在抢救埋在土里的弟兄,家属们在一旁哭天抢地。朱汉华冷静分析现场,冒着生命危险爬上山检查山体,发现了几处大的裂缝。
  此时距离泥石流发生已一个多小时,从理论上说,埋在土里的人基本没有生还的可能。朱汉华当机立断,停止抢救,疏散人员和车辆,并在现场两头设置路障,以防过往车辆遇险。在朱汉华等人一遍遍地劝说下,当晚9点多,工人们终于安全撤离了。次日接到消息,该路段当晚再次发生了泥石流。
  日,色季拉山发生特大泥石流,16名民工兄弟压在了乱石之下。“我当时到达现场后,想哭都哭不出来。”当采访团再次来到泥石流发生的现场时,朱汉华的神情凝重,嘴巴懦动了半天,才挤出了这么句话。格桑告诉记者,事发后,朱汉华一直守在现场,除了维持秩序外,尽力安抚死者家属。为了寻找最后一具遗体,朱汉华和搜寻队一起整整找了3天。
  不管认识的、不认识的,只要提起朱汉华的名字,工地上的民工们都会翘起大拇指说好。从云南进藏修路的关师傅告诉记者,他以前在拉萨干活,听老乡说朱汉华管的工地上从来不拖欠薪水,特意赶到色季拉山干活。“我每个月都能按时拿到一千五六百元的薪水,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有保障了。”
  管5亿元工程款靠得住
  6月21日下午,西藏交通厅的会客大厅内,原拉萨交通厅副厅长拉斯次仁用“朱汉华是靠得住的同志”这样一句话概括了对朱汉华的所有感受。
  朱汉华在担任川藏公路色季拉山段改造的过程中,面对着近5个亿的国债资金支配权,没有任何私心杂念,以高度的责任心为国家省下了大笔的资金。“他修的是川藏公路,也在修自己的人生之路。”
  为了保持建设队伍的廉洁性,朱汉华立了规矩:不准和包工头、施工队搓麻将;上街必须两人以上;不准接受施工单位吃请;上工地尽量赶回单位吃饭,实在赶不回来,也要自己掏钱买来吃,回来统一报销;不准上高消费的娱乐场所,更不准接受施工单位邀请去参加高档娱乐消费。在援藏的3年里,朱汉华没有去过一家施工单位吃过一餐饭,多次上交和退回送来的“红包”。
  在设计变更中,有一些监理和施工单位联手套用国家资金,虚报不存在的挡墙、涵洞,虚报不合理的单价。项目部经过严格审批,在色季拉山改建工程中,仅设计变更一项,项目部就为国家核减资金2000多万元。
  为减少损失他出书留下宝贵经验
  色季拉山脉很年轻,又受到色季拉山脉和印度洋暖湿气流交汇影响,地质灾害频繁,被专家称为“公路病害的博物馆”。朱汉华在西藏交通厅资料室查阅了川藏线的设计和科研资料,发现有些资料存在着不足和缺陷。2003年4月前,朱汉华沿着川藏线跑了两遍,考察地质、水文现状,此后又邀请浙江大学的尚教授进行了第三次考察。在考察中,朱汉华做了大量的笔记,当工程完成时,朱汉华结合自己3年援藏工作的实践,利用在杭州休假时间和尚教授共同完成了《川藏公路西藏境内典型病害防治技术》一书。
  书稿完成后,西藏交通厅聘请了中科院、铁道部、水利部、四川大学等40多名专家会审。根据专家意见,他又做了一次统一的修正。专家认为该书是“一本对西藏的工程施工、施工管理人员很有参考价值的书”。
  修筑好人生之路
  2003年朱汉华荣获省直机关工委“十佳创业新星”、省“五十佳创业新星”、交通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2004年荣获省交通科技成果交流暨人才表彰大会一等奖、省交通厅“283拔尖人才”、省劳动模范称号。今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4月28日朱汉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
  面对这么多荣誉,朱汉华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今年2月,刚从西藏完成任务归来的他,又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工地,成为诸(暨)永(嘉)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兼总工程师。该高速公路以桥多隧道多施工难度大为特点,正合了朱汉华这位桥梁隧道博士的“胃口”。他近乎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们不仅要如期优质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还打算以诸永高速公路为解剖的麻雀,进行《山区高速公路的关键技术》与《从养护、建设、管理等多角度看设计》的研究,为今后浙江乃至全国的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提供一些研究成果。”武汉晨报:世上没有绝对的幸福 但有自由和宁静字体:
07:43:00&&&&来源:
    汉网-武汉晨报 作者:朱汉华
  俄罗斯大诗人普希金说:世上没有幸福,但有自由和宁静。
  作为悲观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的普希金,以此来慨叹生活、命运的无常以及精神、尊严的高贵。
  幸福是什么?莫衷一是。现在,人们对这个千年“热词”的认知有一点慢慢趋同:幸福需要物质支撑,但更多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态。
  经济不发达、物质不富裕的南亚小国不丹,据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因为生活舒缓、环境清新、民风纯朴。国内“幸福感最强的城市”,据调查多数在二、三线城市,民生感受是主要指标。
  看来,世界上还是有幸福的。对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来说,便利、舒适、无虞、满足,可称“幸福”。对个人来说,事业顺利、身体健康、被尊重关心呵护,就是“幸福”。幸福这个词,男人不轻易用,女人爱挂在嘴上——有一个疼爱自己的好老公,有一个伶俐可爱的孩子,遇难有人扛,百事不操心——就是“幸福女人”。
  幸福似乎人人向往,但幸福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对城市来说,幸福需要秩序,秩序需要约束,约束会限制个体的自由。对个人来说,幸福会惹人关注,招人嫉妒,会豪夺和削弱你的轻松、自在感。比如升官了、出名了、发财了,你的自由空间也随之缩小,不能脱口而出了,甚至不能随意走动了。
  伦敦奥运会,又造就了一批“幸福的人”,最典型的是孙杨和叶诗文。这一对“金童玉女”,不仅成绩骄人,而且形象优质。可以想见,未来的日子,会有无数荣誉、奖励、收益、关注紧随着他们。他们听到的都是好话,遇到的都是好人,世界呈现在他们面前的都是阳光和清风。他们会有自己的豪华团队,凡事有人操心打理。这种感觉,真的很好。也许,他们会有“幸福的烦恼”,但权衡下来,这些都不算什么。
  伦敦奥运会,也造就了一批“自由的人”,最典型的就是刘翔。感动、同情、质疑甚至谩骂,很快都会过去。世人会回归庸常生活,或者去追逐新的热点和明星。卸下光环的刘翔,在围观的看客四散而去之后,会发现亲人还在身边,朋友还在身边——原来真实的生活这么亲切!不再被关注,不再被期待,不用在镜头里表演扮酷,自由自在真好。
  拥有幸福的人,不管是通过艰辛的努力还是命里的福气,请珍惜。不要狂妄,不必烦恼,因为幸福只是一种被外物影响的感受。拥有自由的人,不管是如菲尔普斯功成身退,还是如刘翔龙搁浅滩,请珍惜。不必留恋,不必惆怅,因为自由才是你真正的所有和归宿。
(责任编辑:shixizhanghao051)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哪个国家最有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