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 态 格 斗 版 本 传 奇 私 服 , 刀 锋 助 手 辅 助 道 士 怎 么 调

热血少年白鹿泽的喜欢 | LOFTER(乐乎) - 让兴趣,更有趣
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热血少年白鹿泽 的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2}
{if post.type == 3}
{if !!post.image}
{if post.type == 4}
{if !!post.image}
{if !!photo.labels && photo.labels.length>0}
{var wrapwidth = photo.ow < 500?photo.ow:500}
{list photo.labels as labs}
{var lbtxtwidth = Math.floor(wrapwidth*(labs.ort==1?labs.x:(100-labs.x))/100)-62}
{if lbtxtwidth>12}
{if !!labs.icon}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if drlist.length>0}
更多相似达人:
{list drlist as dr}{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0}、{/if}{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1}、{/if}{if drlist.length === 2 && dr_index === 0}、{/if}{/list}
暂无相似达人,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this.p={ dwrMethod:'queryLikePosts',fpost:'1ea810a9_',userId:,blogListLength:15};&p&太多,网上一查便知,但他的翻译太高深,不好普及,借此机会我只讲一个词:&br&&b&逻辑&/b&&/p&&p&逻辑一词是我见过的翻译得最好的外来词,好得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个外来词。至于好在何处,我班门弄斧讲一下。&/p&&p&首先就是读音和logic几乎一致。可以说它是音译,但并不是到此为止。&/p&&p&如果说意译的话也很把握到位。逻辑说简单点就是一种有道理的推论,比如我说某人说话没逻辑言下之意就是说他的观点并不是由有道理地论证得出的。&/p&&p&逻的意思是寻找、收集。辑的意思是收集材料进行加工、整理。说笼统一点其实这就是一种逻辑思维方法,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转化,因为说到加工整理的话,加工和整理肯定就是有一定方法可循的。&/p&&p&最厉害之处在于仅仅两个汉字,就把logic的英文释义“the principles that guide reasoning”翻译出了感觉(不是指精准,下文会讲到一个更精准的翻译)。因为这个“the principles that guide reasoning”说简单了也就是:一、收集事实,二、合理的整理加工和推论。这不就是逻+辑吗?这个翻译直接把英文释义都再解释了一遍你说厉害不厉害!哈哈哈,我觉得我都是跪着写的这段文字。总之这个翻译音形意俱佳,信达雅一个不差。&/p&&p&牟宗三先生在严复之前翻译过logic为“理则”,一看觉得也是很不错的翻译,道理、推理的原则,几乎就是搬的“the principles that guide reasoning”这个意思,但是太生硬太直接,信是绝对能保证的,达还行,雅我就不敢说了,后来也没什么人用了。&/p&&p&另一方面日本人也用两个汉字翻译了logic,叫”論理”。这个翻译跟“物理”之类的翻译应该是一个水平,比较直接的意译,理当法则讲,推论的法则嘛,跟“理则”也差不多,跟严复的“逻辑”相比当然还是“逻辑”更好啊。另外顺便一提严复是很抵制直接使用日语词汇的。于是严复翻了很多其他的词想要取代日本人的翻译(括号内都是日译),比如:&/p&&p&&b&计学(经济学)&/b&&/p&&p&严译《原富》(国富论)卷首语中解释了“计学”一词的翻译思路:&/p&&blockquote&计学,西名叶科诺密,本希腊语。叶科,此言家。诺密,为聂摩之转,此言治。言计,则其义始于治家。引而申之,为凡料量经纪撙节出纳之事,扩而充之,为邦国天下生食为用之经。盖其训之所苞至众,放日本译之以经济,中国译之以理财。顾求必吻合,则经济既嫌太廓,而理财又为过惬,自我作故,乃以计学当之。&/blockquote&&p&&b&天演(进化)&/b&&/p&&p&进化一词还不如天演,因为凭空多了一个“进”,而evolution并没有方向性。&/p&&blockquote&有些物种(如人类),常被认为是比其他的物种更高级,甚至是进化的方向与目的所在。且认为进化的过程必定会使生物愈来愈复杂,或是进行与进化相反的退化。而现在的生物学家认为进化是没有方向的过程,也没有任何预先计划的目标。虽然在已知的进化过程中,确实具有逐渐复杂的现象,但是依然有许多物种保持在较简单的状态,如细菌。因此复杂性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或是维持不变,结果取决于天择的机制。&br&&a href=&///?target=http%3A///article/is-the-human-race-evolvi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s the human race evolving or devolving? &i class=&icon-external&&&/i&&/a&&/blockquote&&p&&b&群(社会)&/b& &b&玄学(形而上学)&/b& &b&理学(哲学)&/b& &b&母财(资本)&/b&&/p&
太多,网上一查便知,但他的翻译太高深,不好普及,借此机会我只讲一个词: 逻辑逻辑一词是我见过的翻译得最好的外来词,好得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个外来词。至于好在何处,我班门弄斧讲一下。首先就是读音和logic几乎一致。可以说它是音译,但并不是到此为止…
先多图预警,珍爱流量&br&————d=(?▽`)=b————&br&有很多同学的评论说司徒雷登这么做无可厚非,因为他是美国大使,是维护美国利益的。嗯,很对。但你忘了一个前提,那就是我是中国人。他维护美国利益是以损坏中国利益为前提的,所以我无法接受,就酱&br&————(o?罒`o)叫我分割狂魔(不想看图片的可以直接跳到原文)————&br&一位同学说他最近正在看《The Forgotten Ambassador: The Reports Of John Leighton Stuart, 》,但没能找到本文所引用的那几段话,希望我能指明一下页数。&br&首先很抱歉因为这是我搬运自观察者网的文章,而且我也没有实体书,所以无法明确告知你页数,不过我上网找了一下原文,把我找到的东东给你看一下(当然字太多,好多都是略看了一下)&br&日 南京(不用如果了,这就是你们希望的( ̄^ ̄゜))&br&&br&&img src=&/v2-be93d7eddc1f_b.pn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19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v2-be93d7eddc1f_r.png&&日(司徒先生还挺了解我们的嘛,讲的这么仔细。五马分尸不止可以用在人身上,一个国家照样可以)&br&&br&&img src=&/v2-8bd795f3f5f046c5e1aaaefe95a13ae5_b.pn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19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v2-8bd795f3f5f046c5e1aaaefe95a13ae5_r.png&&&br&日(这么做是为了美国的利益!哦哦哦,不是,是为了民主自由!)&br&&br&&img src=&/v2-7acabf737e_b.pn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19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v2-7acabf737e_r.png&&&br&&img src=&/v2-f4829fefcbe474683caec197a21f2d47_b.pn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19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v2-f4829fefcbe474683caec197a21f2d47_r.png&&日(从美国利益出发,民主你,自由你,玩儿死你,最后你还不是要叫我爸爸&(`^?)&)&br&&img src=&/v2-f25cfcf2c817c_b.pn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19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v2-f25cfcf2c817c_r.png&&&br&&img src=&/v2-de8ad93cbd12a36df0facd4213a2eecc_b.pn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19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v2-de8ad93cbd12a36df0facd4213a2eecc_r.png&&&br&日(你迁广州,我就是要留着南京。以前是你好基友,现在对你棒打狗)&br&&br&&img src=&/v2-a4bf97df3c1826f2eec6e0_b.pn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19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v2-a4bf97df3c1826f2eec6e0_r.png&&日 致国务卿&br&司徒雷登眼中的美国(雷登:我们美国辣莫可爱,你们怎么可以讨厌我们,反对我们嘞)&br&&img src=&/v2-2d3fc73ee4bec3b09df2_b.pn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19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v2-2d3fc73ee4bec3b09df2_r.png&&人民的支持下?美国的支持下吧。&br&&img src=&/v2-1c06a8bc9a65df1283702_b.pn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19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v2-1c06a8bc9a65df1283702_r.png&&日(现在也没变嘛)&br&&br&&img src=&/v2-cd8b80e2e69da_b.pn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19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v2-cd8b80e2e69da_r.png&&日(啧啧啧,他留着南京的原因可不是一些人口中的热爱中国,或者说诚意想和中共接触哦。嘴上的是主义,到最后都是生意。患难见真情啊,宗仁)&br&&br&&img src=&/v2-270bb9e22f0dedec6bd81_b.pn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19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v2-270bb9e22f0dedec6bd81_r.png&&后面还有一些电报,不过我已经看累了。。。&br&还是推荐各位自己去看一下这本书吧,以免搞得我有断章取义之嫌,一千个人眼中可能有一千个司徒雷登呢。&br&——╰( ??ω?)つ──☆???&br&日,由于美国在华政策的彻底失败,司徒雷登不得不悄然离开中国返回美国,随即退休。&br&日,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br&——∩( ?ω?)∩——以下原文&br&1945年4月,罗斯福逝世,落实雅尔塔秘密协定的任务便转到马歇尔身上。8月14日,在美苏的软硬胁迫下,国民党政府被迫接受这个协定。1945年10月重庆谈判后,美苏本指望通过“调停”国共两方使美苏事实上两分中国,但事与愿违,重庆谈判后中国内战骤起,这迫使美国派马歇尔于12月20日以总统特使身份来华“调停”。&br&马歇尔来华后,一方面帮助蒋介石向华北运兵,其目的是让国民党在那里为美国守住与苏联在雅尔塔协定中划分的势力范围作为应对措施。苏联也于1946年9月放中共军队进入东北以与之抗衡;另一方面又以“调停”的姿态使国民党接受共产党提出的“停战提议”并筹备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试图促成中国两个最大的政治力量事实并存的局面。但是,令马歇尔没有料到的是,蒋介石接受马歇尔“调停”的目的与马歇尔的设想南辕北辙:蒋介石是在争取时间,将美国帮助运到华北的军队用于从苏联手中收复东北而不是用于为美国守住华北利益。这打乱了马歇尔与苏联分割中国的计划。在苏军撤出东北前夕,蒋军开始向东北大举进攻。是时,马歇尔从美国述职回到中国,立即当面对蒋介石收回东北的想法施以高压,然而蒋介石断然拒绝马歇尔让他放弃东北的建议。&br&马歇尔与蒋介石在收复东北问题上的争论,关乎中国统一还是分裂。蒋介石在阶级立场上代表中国的官僚买办势力,但在民族立场上则主张中国统一,这招致了马歇尔不满。马歇尔在1946年7月写信给杜鲁门,表达了为实现美国在华利益不惜“换马”的暗示,得到杜鲁门的首肯。&br&在推动国民党政府“换马”的美国对华政策日程表上,马歇尔相中了司徒雷登,让他担任美驻华大使。个中原因,诚如毛泽东所说:“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br&现在回头看来,马歇尔相中司徒雷登的原因,除了毛泽东所说的,还应当再加上一条,这就是:司徒雷登与一般的外交家不同,套改斯大林赞赏马歇尔的话说,“如果有什么人能解决(中国)这个形势的话,那就是司徒雷登先生,司徒先生是少有的既懂政治又懂外交中的一个。”(日斯大林在会见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如是称赞马歇尔。)&br&就在蒋介石发表“全国总动员令”一周后即1946年的7月12日,司徒雷登被正式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在这样的时刻,马歇尔举荐司徒雷登为美驻华大使,其用意不言自明:他是要司徒在中华民族处于命运攸关的历史时候,置中国于美苏雅尔塔协定预设的南北分裂的框架之中。&br&司徒雷登忠实执行了美国分裂中国的政策&br&看来马歇尔还真会选人,司徒雷登并不只是一个只会“之乎者也”的书生,他不仅对马歇尔的政治意图领会快而且落实得力。他任职才两年多就给马歇尔物色到了愿“沿长江和毛泽东划分中国”的李宗仁,并使其迅速取代了有那么点“半独立性”的蒋介石。其手段之干练,目的之阴险,以致事后让受惠于此的李宗仁悔罪不已。李宗仁后来在《李宗仁回忆录》中说:&br&我今天感到庆幸的是:当年与我打交道的美国方面的领袖人物都是一些没有经验的人。……如果他们要像约瑟夫?斯大林那样冷酷和精明,像他一样善于抓住时机,中国肯定是会完了。如果美国人全力支持我,使我得以沿长江和毛泽东划分中国,中国就会陷入像今天的朝鲜、德国、老挝和越南同样悲惨的局面了。南部政府靠美国生存,而北部政府也只能仰苏联鼻息,除各树一帜,互相残杀外,二者都无法求得真正之独立。又因中国是六亿人的大国,这样一来,她就会陷于比前面提到过的三个小国家更为深重的痛苦之中,而民族所受的创伤则恐怕几代人也无法治好了。如果这种事情真的发生了,在我们敬爱祖国的未来历史上,我会成为什么样的罪人呢?&br&李宗仁在政治上太幼稚了:当时真正“没有经验的人”并不是司徒雷登,更不是马歇尔,而是三天两头往司徒雷登那里“跑官”的李宗仁自己。&br&阅读过司徒雷登任大使期间给美国国务院呈写的大量报告(参见肯尼斯?雷?约翰?布鲁尔编,尤存、牛军译:《被遗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驻华报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的人,都不会怀疑司徒先生真是一个“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但在关键时候却又很“懂政治”的人物。&br&1948年底,中共军队在辽沈战役中的胜利已成定局,司徒雷登看到国民党政府垮台的可能性,于12月16日给马歇尔写信,哀叹“现时的国民党领导已再也不能充当美国努力阻止中国共产主义扩展(实则是阻止中国统一——引者注)的有效工具了”。这时的司徒雷登一抹平素斯文,给美国政府主动提出比马歇尔“两分中国”设想更阴险的即“用典型的中国式”致中国再陷军阀割据的建议:&br&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构想某种典型的中国式处理方式,让委员长引退,并组成联合政府,由张治中与马家(五马将军:马鸿逵、马步芳、马步青、马鸿实、马占祥)节制西北,四川、云南、贵州也分别由各省主席控制,这样就可免受共产党干扰,这在联合政府初期是完全可能的。同样,共产党在联合政府的名义下会加紧巩固其北部地区,而宋子文则会在华南获得喘息之机。这期间,美国必须保持政策的灵活性。无论谁统治中国,都需要外援,而美国是目前唯一可以依赖的外援提供者。由此出发,我们就能在美国利益所在的地区的局势更为明朗的时候,利用我们的这种地位左右形势。(见《被遗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驻华报告()》)&br&在美国在华利益即将失去的时候,司徒雷登已顾不上“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的斯文面罩,在情急之中留下这白纸黑字的斑斑铁证。我们通过这些“建议”看到了司徒先生在面对中国国家统一的大趋势时的阴暗心理:他不仅要使中国倒退到20世纪初的那种军阀割据的乱局之中,而且还要在这种割据中实现美国的主导地位。&br&事后看来,司徒雷登干的结果显然没有让马歇尔满意。毛泽东说司徒雷登“在他代表马歇尔系统的政策在中国当大使的整个时期,恰恰就是这个政策彻底地被中国人民打败了的时期,这个责任可不小”。但这不是评价司徒雷登的关键,关键是司徒先生屡败屡战,干得和想得比马歇尔要求的还要卖力、还要恶毒。这些大概才是最伤中国人民感情的地方。&br&:司徒雷登的人格经过了“帝国主义”的格式化&br&难道司徒先生不知道他向美国国务院提出的所谓“构想某种典型的中国式处理方式”的建议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吗?&br&难道司徒先生不知道他所建议的“方式”正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欧洲人要求而又被美国人民拒绝的解决美国南北冲突的方式吗?&br&难道司徒先生没有读过日林肯《合家之乱》这篇著名的演说吗?如果读过,那司徒一定会记住下面这些令人感动的句子:&br&“家不和则不立”,我相信这个政府不可能永久地维持半奴隶制半自由制的局面。我并不希望联邦分裂,也不希望房子倒塌;但我的确希望停止它分裂。它或者将完全变成一种东西,或者将完全变成另一种东西:不是反对奴隶制的人制止奴隶制度进一步扩展,并使公众相信它正处于消亡过程中,就是拥护奴隶制的人将把它向前推进,直到它在所有的州——不论是老州还是新州,北部还是南部——都同样成为合法时为止。这两者必舍其一。&br&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代表性质根本相反的两个方向的政党是无法弥合在一起的。试想如果当时欧洲列强对林肯时期美国南北内战的“调停”成功,其结果必是美国分裂——美国的分裂当然符合欧洲的利益;同样的道理,年间,美国对中国国共冲突“调停”如果成功,其结果也必是中国更加分裂——中国的分裂当然符合美苏的利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美国人不愿意分裂,那为什么就不能理解中国人统一国家的心情呢?既然司徒对中国“爱得那么痴情,那么愚蠢,那么义无反顾”,那为什么还要重复用欧洲人对待美国内战的方式对待中国呢?如果说,马歇尔欲置中国于南北分裂的企图已让中国人民不能容忍,那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将解放全中国,中国即将统一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前夕,司徒雷登却还在给美国出谋划策,企图再陷中国于20世纪初的“军阀混战”的灾难之中,这不是在对中国人民犯罪又是什么呢?&br&国内有些人似乎无视这些,称司徒雷登先生是“甘愿死在中国的‘好人’”。可就是这位在1949年初将李宗仁捧上“总统宝座”并盛赞“李宗仁在正式就职后的数月中政绩突出”的“好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不久就迅速“移情别恋”。他似乎忘记了正在急需美援的李宗仁,坚持驻守南京并与中共代表黄华商谈相互外交承认的途径,并极乐意接受黄华传达的“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口信”以及希望他访问燕京大学的邀请。他这样做并不是由于知时识务,而是其已被帝国主义格式化的人格使然。日,他致电马歇尔说:&br&此行将是迈向相互谅解的一步,并会加强中共内部比较倾向自由主义的反苏分子。它将为美国官员提供一个绝无仅有的机会:同最高一级的中国共产党人非正式会谈。机不可失。它将表明美国对中国动荡的政治潮流的坦率态度,并有可能对未来中美关系产生有益的影响。(见《被遗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驻华报告()》)&br&就这样,李宗仁及其支持者为司徒雷登忽悠而起,在其无用后又被迅速抛弃,成了无家可归的弃儿,以致多年后李宗仁在回忆录中用“滑头政客”——而不是所谓“好人”——来评价有“恩”于他的司徒雷登。&br&其实,李宗仁的评价还是婉转了些,因为李宗仁根本不知道就在他急需美援而屡遭美国拒绝的1949年6月,司徒雷登还托即将赴北平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的陈铭枢和罗隆基等民主人士传话:“如果新中国采取中间态度,不完全亲苏,美国可以一次性借给新政府50亿美元,接近印度15年所得的贷款。”(见《亲历与见闻——黄华回忆录》)两个月后,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用“嗟来之食”形容司徒先生的“好意”,说:“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如果李宗仁当时要知道此事,可能这时的李宗仁对司徒先生的认识就不会仅仅停留在“滑头政客”的层面。&br&对于司徒抛弃李宗仁在南京坐待共产党的姿态,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国内有些人却埋怨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对司徒雷登坐等解放军进南京、积极奔走直到日才乘飞机离开中国的举动视而不见”,好像司徒想与共产党“交友”,而共产党没有领情,如果这些人读过前引司徒雷登为美国在华利益不惜置中国再陷军阀内战的那血淋淋的“建议报告”后,可能会改变对司徒的看法。&br&如果仅从司徒雷登个人而言,他在就任大使前后的表现当分别而论。如果说,1946年就任大使前的司徒雷登还可以说得上是一个“教育家”的话,那么,1946年以后的司徒雷登就成了美国在华利益的忠实代言人,其个人人格已经过了帝国主义的“格式化”。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1949年,是中国历史的最紧要关头,是中国人民处于帝国主义压迫深重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司徒雷登已没了他的时常挂在嘴边的那些包括李宗仁在内的“中国朋友”,这时他心目中有的只有美国在中国的殖民利益。&br&司徒雷登应当忏悔&br&半个世纪前,毛泽东著文《别了,司徒雷登》,中国人民道别了司徒雷登的同时也送走了一段帝国主义压迫的屈辱历史。杭州是司徒先生出生的地方,半个世纪后,司徒骨灰被接纳并安葬在这里。但“司徒雷登的归来”,并不表明中国人民对司徒雷登罪行谅解,也没有减轻司徒雷登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君不见,曾向司徒保证与共产党“沿长江划界”的李宗仁不也在1965年回到中国了吗?现在再添个司徒先生也没有什么不妥。&br&李宗仁先生曾见证了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并为自己当年的行为而悔罪。司徒先生活着的时候已经见证了中国人民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现在他躺在西子湖畔可以再见证一下中国人民还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br&笔者想,如果司徒先生还真有那么一点良知的话,就应为自已任大使期间对中国人民的所作所为写些至少像李宗仁那样的忏悔文字。李宗仁的忏悔获得了中国人民的宽容和原谅,他去世后葬于八宝山;可司徒先生迄今对中国人民没有只字悔罪,即使如此,中国人民还是将1946年任大使前后的司徒雷登区别对待,满足他的部分愿望,接纳他回到其出生地杭州。若司徒先生还有那么一点良知,在九泉下有知,他应该感谢中国人民的念旧情怀和博大的包容精神。(本文节选自观察者网,侵删。)&br&——————————&br&我们固然要看到司徒雷登先生对中国的贡献,但也不要选择性失明,他终究是代表美国人的利益的。
先多图预警,珍爱流量 ————d=(?▽`)=b———— 有很多同学的评论说司徒雷登这么做无可厚非,因为他是美国大使,是维护美国利益的。嗯,很对。但你忘了一个前提,那就是我是中国人。他维护美国利益是以损坏中国利益为前提的,所以我无法接受,就酱 …
&b&上世纪跟中国关系密切的著名人物里,司徒雷登怹老人家应该是最悲剧的,没有之一。而且怹老人家的特点是,活着的时候悲剧,去世了之后接着悲剧。&/b&&br&&br&怹小时候在杭州出生,十几岁回美国念书,&b&不会说英语,被校园霸凌&/b&;&br&&br&学成回中国办大学,&b&刚上任(1919年6月)就赶上学潮&/b&,就职典礼那天正好当局把参加学潮的学生放出来,大家都去欢迎英雄了,没人理怹;&br&&br&上任之后招兵买马,募捐钱,募捐地(燕园本来是陕西督军陈树藩的地产,怹老人家去找陈督军商量,结果陈督军以象征性的价格(一说免费)将这块地产出让用来支持怹办学);这段时间里,&b&学校理事会一直觉得怹不清真,有要另选他人取而代之的声音,甚至还有人要把怹老扣上异教徒帽子,开除出教会。&/b&为了平定这种异议,怹老请了他的好朋友,根红苗正、家传三代基督徒的神学家、心理学家刘廷芳来当教授,兼任美以美会(学校理事会成员单位)驻燕京大学代表。&br&&br&&b&学校办得正红火的时候,鬼子进村了。&/b&仗着学校是教会办的,用的又是美资,硬挺了几年。怹老同情、支持中国革命,把青年教师侯仁之任命为学生生活辅导科科长,专门负责把抗日学生送到延安;现在学校里还有抗日战争联络点遗址。后来珍珠港事件爆发,美日开战,学校有一部分人去了解放区,一部分人在成都复校,一部分人回了美国,一部分人被日本人扣押在山东潍县。&br&&br&抗日战争结束,没几年北平就解放了。怹老(时任美国驻民国大使,驻在南京)同情、支持中国革命,找黄华(燕大校友,后任外交部长、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帮他捎信,说要北上跟周总理谈一谈;周总理托陆志韦(时任燕大校长)邀请他回燕京大学,顺便谈。&b&结果邀请函都发了,怹老人家怂了,把这事儿报给了艾奇逊(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不让他来…… 再后来就是美国连发十二道金牌把怹老召回国,再后来毛主席写了《别了,司徒雷登》把怹老批判了一番&/b&。怹老的助理傅泾波说,当时他跟怹老吵了一架(傅泾波坚持要去北京,怹老非得报艾奇逊批准)。傅泾波在回忆录里说,如果当日怹老人家去了北平,恐怕以后很多历史都要改写了,甚至朝鲜战争都有可能避免。&br&&br&被十二道金牌召回美国之后,&b&怹老受到麦卡锡主义者迫害,不久(1949)就得了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b&多亏前面提到的助理傅泾波照顾,续了十多年命;&br&&br&怹老一直心向燕京,生病之后立了遗嘱,说死了要埋回学校里;但是&b&怹老逝世的时候(1962)正赶上中美关系陷入冰点,这事儿迟迟不能成行;&/b&&br&&br&1986年,中美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北大校务委员会都批准将怹老骨灰迁回学校,结果&b&一群老同志跑去校长办公室闹事,说毛主席盖棺论定的人怎么能埋在这儿,还问现在到底是北京大学还是燕京大学,于是不了了之,这是第一次没埋成;&/b&&br&&br&又过了一些年,老同志们的牙也掉光了,腿脚也不灵了。学校看风向对,就又开始提这件事。&b&1999年,学校又写了报告,报到中央说要办这事儿,结果就在报告打上去还没批下来的当口上,美国人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此事无疾而终,这是第二次没埋成。&/b&
上世纪跟中国关系密切的著名人物里,司徒雷登怹老人家应该是最悲剧的,没有之一。而且怹老人家的特点是,活着的时候悲剧,去世了之后接着悲剧。 怹小时候在杭州出生,十几岁回美国念书,不会说英语,被校园霸凌; 学成回中国办大学,刚上任(1919年6月)就…
刚在天涯看到一篇“孟婆给碗汤”介绍司徒雷登的帖子 &a href=&///?target=http%3A//m.kdnet.net/content.php%3Fid%3Dboardid%3D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央批准司徒雷登骨灰安葬北大为何遭联名反对?&i class=&icon-external&&&/i&&/a&,顺手转过来一下:&br&&br&====================&br&&br&&img src=&/edbc80e435_b.jpg& data-rawwidth=&429& data-rawheight=&4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9& data-original=&/edbc80e435_r.jpg&&&br&&br&【孟婆按语】 时光流转,国人逐渐认识到传教士“带着爱来中国”和“用生命爱中国”的情怀,重新对他们的贡献高度肯定;也有人重新反思司徒雷登的大使生涯:他的和平、民主谋求和理想主义精神及处处为中国争取美国贷款的义举并建议蒋介石退休的提议……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司徒雷登仍不能入土为安。“我要这样地死去/漫漫时日使命已履/已得酬报的我心中有一只岁暮百灵在歌唱/让我皈依那宁静西方/像日落,死得灿烂、安详。”&br&&br&“你们若因犯罪受责打,能忍耐,有什么可夸的呢?但你们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这在 神看是可喜爱的。”《彼得前书》 2:20&br&&br&[正文]&br&&br&半个世纪前,日,已经半身不遂的司徒雷登,悄无声息地在美国首府华盛顿离开人世,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关注。隔着一个太平洋的中国,许多年轻人在课堂上不断听到他的名字,他几乎成为那个年代里中国人最熟悉的美国人。&br&&br&二OO八年十一月十七日,司徒雷登骨灰安葬在杭州半山安贤陵园文星苑,美国驻华大使和杭州市副市长均出席安葬仪式。六十年来关于他的争议也该尘埃落定,该还世人一个真实的司徒雷登了。显然,《别了,司徒雷登》一文说司徒雷登“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是不公平的。对于一个在中国生活了五十六年,创办了著名的燕京大学,又留下遗嘱愿埋骨中国的人来说,这份爱要怎样假装出来呢?&br&&br&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们无法理解这份爱。他怎么可能爱得那么痴情,那么愚蠢,那么义无反顾?&br&&br&以一生来回应一份“召唤” &br&&br&司徒雷登在自传《在华五十年》开篇即写:“我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以中国为家。精神上的缕缕纽带把我与那个伟大的国家及其伟大的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晚年长期照顾司徒的傅泾波及其女儿傅海澜回忆,这位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姓的老人家晚年常常望着中国的方向,身在美国心却盼着回中国。在他心底,他仍执拗地以中国为家,哪怕这个国家如此深地误解着他甚至伤害着他。他精心地保存着所有跟中国有关的物件,卧室墙壁上四处挂着燕京大学的照片。&br&&br&他的父母是来杭州的传教士,他在杭州出生,一直长到十一岁,牙牙学语之时即操杭音,能说一口流利的杭州话。到河坊街王润兴饭庄吃饭,会对伙计说:“件儿要瘦、肥了倒胃;木郎豆腐多放胡椒,要烧得入味;响铃儿要熬稍!”后来他还学会了南京话、苏州话和上海话。&br&&br&一八八七年他回到美国,一八九三年考入汉普顿悉尼学院。一八九六年他大学毕业,到母校潘托普斯学校当拉丁文和希腊文教师。一八九九年入弗吉尼亚协和神学院读神学。他在自传中回忆,在第二个学期他感受到要去中国的召唤。他厌恶到中国,不愿意“在街角的小教堂里和庙会上给那些懒散、好奇的人群大声布道;几乎白送一样地向人推销宗教小册子,却被当地老百姓戏弄;要忍受人生的种种烦恼和困苦;也没有机会搞学术研究,过着一种现代遁世隐居者的生活”。但他所信仰的就是一位为了别人肯牺牲自己的神,由此他无法面对内心的拷问。他彻夜反省自己是否愿意抛弃物质因素和人生种种享受而为了信仰的无上价值而牺牲。&br&&br&最终,他决定以一生来回应这份召唤,于是才有了后来四十五年之久在中国的经历。&br&&br&这份超凡脱俗到无缘无故的爱,直到今天我们还感到陌生。六年前,我到贵州凯里采访一对夫妇,他们放弃在美国的绿卡,跑到偏远的凯里长期住在那儿,从海外募捐资金帮助那些上不起学的苗族孩子,让他们不至于辍学。我住了一周,看到他们帮助了几十个孩子,有的孩子到广州去当乞丐,被他们找回来继续上学。这些善举得不到当地政府的理解,后来他们被劝退了。面对我的提问,那对夫妇回答:“没有别的原因,基督信仰让我们不要受人的服侍,而是要服侍人。”&br&&br&服事燕京大学的首任校长 &br&&br&这样的话同样体现在燕京大学的校训“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中。校训取自《圣经》里耶稣的两句话,“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这是我见过的最深邃美丽的校训。这一校训对燕大学生影响深远,司徒雷登自豪地说,他所知道的大学校训没有哪一个像这个一样对学生产生这么重大而有力的影响。&br&&br&关键是燕大的首任校长和校务长就是这样的人。一九O四年司徒雷登偕新婚妻子回到中国,一九O七年协办育英书院和之江学堂。一九O八年迁居南京金陵神学院任希腊文教授。一九O二年他的二弟受美南长老会委派来杭州之江大学任教。一九一九年五月,司徒雷登受聘成为新成立的北京燕京大学校长。&br&&br&他多方结识中国政要和美国富人,并在美国各界为燕大筹款。他用不到十年时间,便把一个几乎一无所有的烂摊子,办成一所闻名世界的综合性大学,获得哈佛大学的认可,两者还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学社。燕大教师包括吴雷川、周作人、张东荪、冯友兰、俞平伯、谢冰心、钱穆、顾颉刚、钱玄同、赵紫宸、陈垣、埃德加·斯诺等,可谓群英荟萃。&br&&br&一九二二年,他又为燕大找到清华园对面未名湖畔的新址。为了新校舍,这位司徒校务长披荆斩棘,聘请美国著名设计师墨菲按中国文化理念设计建筑,建成了当时中西合璧的美丽的燕园。&br&&br&到一九三七年止,燕大收到的捐款高达二百五十万美元。一九一七~一九一八年,燕大总预算为三·五万美元,有百分之八十七来自教会捐助。一九三七~一九三八年预算为二十一·五万美元,教会捐助达百分之十四以上,美国私人捐赠为百分之五十五。&br&&br&燕大有钱,但司徒雷登本人却没钱。他很少买衣服,袜子和内衣上都是补丁,哪怕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九年当过驻华大使,到了晚年仍是一文不名,无任何积蓄,寄居在亦生亦友的傅泾波家中,在美国连立锥之地都没有。&br&&br&据统计,从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五二年,燕大办学仅三十三年,注册的学生达九千九百八十八名,为中国培育了一大批高水平人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十二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十一人,各学科带头人超过一百人。“二战”时,中国驻世界各大城市的新闻特派员,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燕大新闻系毕业生。“二战”结束,在美国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受降仪式,中国派出的三位记者均出自燕大。一九七九年邓小平访美,代表团二十一人集中了当时中国的精英,其中燕大毕业者竟达七人之多。&br&&br&偌大燕园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 &br&&br&燕大今日早已并入北大。燕大旧址仍有北大最美丽的塔光湖影,却寻不见一丁点儿对司徒雷登的纪念。司徒早年埋葬妻子的燕大公墓早就成了社区体育活动场所,他的临湖轩住所已成会客室。&br&&br&一九五五年八月一日,司徒雷登留下遗嘱,里边提到,“我指令将我的遗体火化,如有可能我的骨灰应安葬于中国北平燕京大学之墓地,与吾妻遗体为邻;我并指令,如果此种安葬证实不可能,则上述骨灰可安葬于其他任何地方。”一九六二年,司徒雷登逝世,傅泾波一九七三和一九八四年两次访问北京,均向有关当局提出将司徒雷登骨灰回葬燕园之事。傅泾波在一九八六年还为此事请中国驻美大使递信给邓小平。&br&&br&一九八六年六月,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北大校务委员会主任王学珍去信同意司徒雷登骨灰以原燕京大学校长名义安葬于临湖轩。不料,事情却一再搁置,燕大校友王百强回忆,有人联名上书反对安葬。&br&&br&据《司徒雷登与西湖》和《走近司徒雷登》两书作者沈建中介绍,为首的上书者,正是司徒雷登当年一位秘书的遗孀。于是,一九八七年四月,中美驻美使馆正式通知傅泾波,此事因故暂缓办理。一九八八年,傅泾波带着遗憾在美国病逝,去世前还在念叨此事。&br&&br&毕业于燕大政治系的林孟熹二OO一年四月在新华出版社出版《司徒雷登与中国政局》一书,在附录中他呼吁:“过去的燕园曾经培育出无数英才,其中不乏蜚誉国际的大师级人物,如今的燕园更成为中国首席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所在地。但是这位燕园的策划者司徒雷登的骨灰,至今仍在大洋彼岸寂寞凄冷地等待着,何时才能重新回到他一手策划经营并曾誉满全球的美丽燕园与他的爱妻长相厮守?”&br&&br&时光流转,在无限期的“暂缓办理”之中,国人逐渐重新认识传教士“带着爱来中国”和“用生命爱中国”的情怀,重新对他们的贡献高度肯定;也有人重新反思司徒雷登的大使生涯:他的和平、民主谋求和理想主义精神及处处为中国争取美国贷款的义举并建议蒋介石退休的提议……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司徒雷登仍不能入土为安。&br&&br&于是,傅泾波后人开始考虑让司徒雷登骨灰安葬杭州。杭州不仅没有拒绝,反而积极欢迎司徒雷登的归来。沈建中更是出书赞成,他在《司徒雷登与西湖》中认为司徒出生在杭州,会讲一口杭州话,又是杭州的荣誉公民,家庭成员中,父母和两个弟弟均葬在西湖之滨,耶稣堂弄又有他的故居和讲过道的天水堂。因此,若不能回葬燕园,杭州当是首选。此书出版次年,司徒雷登安葬于杭。有燕大校友感慨说:“偌大的燕园,竟容不下一个司徒雷登!”&br&&br&付出者在付出中已得酬报 &br&&br&究其实,这并非仅只一安葬问题,许多到中国的传教士都有这样的心志:要死在中国。“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这样的心志,同样是我们感到陌生的。爱,就是要花时间经营,就是要至死不渝,就是要地老天荒永在一起。试想,若没有这份爱,司徒雷登怎会在日本人占领北京后还坚守燕大?怎肯在日本人监狱中坐牢三年半?当时并不是有国难回,司徒雷登却自己选择守在战火频仍的中国,跟中国人一起受苦。&br&&br&今天,中国终于有勇气凭良心说话,承认自己对不起司徒雷登,对不起这位为中国活了一辈子的美国人。国人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面对人家的“涌泉”之恩,我们“滴水”回报也没有,到现在还在猜疑他办学的动机,还有人抱着他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象征”的观点不放。新中国成立前后,我们一边倒要反美拥苏,于是只好对司徒雷登坐等解放军进南京、积极奔走直到一九四九年八月二日才乘飞机离开中国的举动视而不见。&br&&br&既然燕园已无司徒雷登,我决定还是去杭州寻觅一下司徒雷登的踪迹,也凭吊这位甘愿死在中国的“好人”——这是燕大校友们给他的评价。&br&&br&跟几年前比,杭州堵车严重多了。七弯八绕才找到那条叫“耶稣堂弄”的小巷,不管从中山北路这边还是银泰百货那边进去,很快就能看到司徒雷登的塑像,上边说他是传教士和外交官,有意抑或无意遗忘了他更是一位教育家。在中国,他贡献最大的还是教育。&br&&br&他原来的故居占地四千一百三十八亩,他就出生在这儿,现在只剩下一座二百三十多平方米的中西结合的二层小楼,里边有司徒雷登一九四六年获赠的杭州市“荣誉公民”的金钥匙。还有许多友人在他过生日时赠送的字画,以及国民政府的褒奖令等等。&br&&br&其实,原来的住宅早被拆掉了,这一座小楼是复建的。二OO一年,杭州市文物部门以二百四十万元购得司徒雷登故居的房屋产权,顶着压力修复故居。修复后的住宅为二层,顶为人字屋架,四面坡屋顶,上覆小青瓦,倒也别致。只是墙上配着一幅天主教圣母的画,显然缺乏基本的宗教常识。&br&&br&司徒雷登墓在杭城东北郊安贤陵园,这里苍松翠柏,流水潺潺,飞瀑四溅,风景宜人。墓碑上简简单单写着他的中英文名字和生卒年月,还有“燕京大学首任校长”字样。不过,黑色碑石上倒是刻印着一张司徒雷登微笑着的照片。他的眼睛凝望着,他说他相信永恒,相信灵魂不朽,从那不朽的岸边,他回望到这块他回不来但最终还是回来了的土地。&br&&br&他晚年极钟爱这首诗:“我要这样地死去/漫漫时日使命已履/已得酬报的我心中有一只岁暮百灵在歌唱/让我皈依那宁静西方/像日落,死得灿烂、安详。”&br&&br&从杭州回南京的车上,在吵杂的车厢中,我还在回想他那释然眼神和灿烂笑靥。付出者在付出中已得酬报,有憾,但无悔,因他不是为了果效,而是为了心中那不灭的信念和伟大的爱。从一八七六年到现在,一百多年过去了,那份爱还在激荡,让人终还是无法挥手道别。&br&&br&==============================&br&“讲古论今,谈天说地”,欢迎收听【基甸聊天】(每期7-10分钟)&br&&a href=&///?target=http%3A///jdlt/&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jdlt/&/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刚在天涯看到一篇“孟婆给碗汤”介绍司徒雷登的帖子 ,顺手转过来一下: ==================== 【孟婆按语】 时光流转,国人逐渐认识到传教士“带着爱来中国”和“用生命爱中国”的情怀,重新对他们的贡献高度…
&p&摘自南方周末:&/p&&p&这首诗最早是发表在《开明国语课本》上的,叶老在《我与儿童文学》对编写这套课本的情况有明确的交待:“我和儿童文学方面,我还做过一件比较大的工作。……在1932年,我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编写了一部《开明小学国语课本》……这四百来篇课文,形式和内容都很庞杂,大约有一半可以说是创作,另一半是有所依据的再创作,总之没有一篇是现成的,是抄来的。”&/p&&p&可见,叶老并没有隐瞒其编写的课本选文有的其实有原本,这点非常重要。&/p&&p&1987年出版的《叶圣陶集》,明确将《风》作为叶老的原创作品收录而不加注明,显然不是很妥当。我们知道,那时叶老虽然尚健在,但年事已高(93岁),选集出版一年后,就去世了。他是否曾经向选集的编者交代此诗原有所本的问题,外人就不得而知了。&/p&
摘自南方周末:这首诗最早是发表在《开明国语课本》上的,叶老在《我与儿童文学》对编写这套课本的情况有明确的交待:“我和儿童文学方面,我还做过一件比较大的工作。……在1932年,我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编写了一部《开明小学国语课本》……这四百来篇课文…
作业自己做。
作业自己做。
他的一生因为经历的朝代与背景太复杂,所以我觉得题主的形容词并不能完全概括他的一生。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个没有归属感,或者是本来有归属却落空的人;他的人生看似热闹,但因为身份的复杂又十分孤独。之所以这么说,因为他从小成长于中国,所以他自己形容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但是最后却因为政治立场问题遗憾离开中国;还因为他本来血统是美国人,却在1949年回到美国之后的那段岁月里,遭到了麦卡锡主义的迫害。&br&
生于中国长于中国,却在读书时期在美国被嘲笑不会讲美语。成家之后回到中国、发展中国教育、支持学生运动、反抗日本侵略,却在内战时期站错了立场。前半生汲汲于事业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后半生习惯于自欺欺人和孤独失语中沉默。&br&
最后来个总结,司徒雷登始终是个是非与悲喜都贴切在他身上体现的人,有过辉煌有过黯淡,有过成功有过失败。他的人生是那个风云诡谲时代的小小折射,是悲剧与轰轰烈烈奇怪却又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的整体罢了。
他的一生因为经历的朝代与背景太复杂,所以我觉得题主的形容词并不能完全概括他的一生。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个没有归属感,或者是本来有归属却落空的人;他的人生看似热闹,但因为身份的复杂又十分孤独。之所以这么说,因为他从小成长于中国,所以他自己形容自…
&p&苏格拉底与孔子分别是古代西方与东方思想史上最有名望、最有声誉的代表人物之一,千百年来他们的名字一直为人们所铭记,他们的品格一直为人们所称道,他们的思想一直闪耀在历史的星空中。尽管他们分处东西方,但是他们的思想却有着众多的共通之处。世界上这两个伟大的教育家,至今尚为世人称颂不已。苏格拉底与孔子,分别是西方和东方历史上最早以私人身份从事讲学的教育家、思想家,两人都被誉为“人类的导师”,孔子还被称为“圣人”,一个是代表古希腊文化中的思想家,开创哲学研究新方向的跨时代;一个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影响华夏儿女几千年。在人类文化的历史的天空,他们犹如两颗熠熠生辉的奇异硕大的双子星,向我们闪耀着智慧、仁爱之光。&/p&&p&苏格拉底和我国的孔子有若干相似的地方,有人将他比做希腊的孔子。从若干的事实对照起来看,苏氏和孔子确实有不少类似之处。他们俩出生的时代也很接近。苏格拉底生於西元前四六九年(我国周元王七年),恰当中国孔子死后十年的光景。他们都是伟大教师的典型。孔子那种忧道不忧贫的精神,和正人心、辟邪说的毅力,深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苏格拉底在世时,经常批评社会流弊,那种至死不屈的精神,深为后世人所景仰。孔子的“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苏格拉底终日苦口婆心教导雅典青年的热诚,都不愧是古今教师的楷模!苏格拉底与孔子两人有太多的相似,二者的最核心部分是相同的,那就是都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积极的,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学习,获取智慧。他们共同之处都是帮助人们不倦地追求人之为人的完美。他们的不同之处是,两人主要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思索。一个从人的“自我意识”,唤醒人的“反思”,一个从人的“群体意识”,呼唤人们之间的“仁爱”;一个从人的内心的思想核心理性思维,去求得对普遍概念的认识,一个从人的外在的行为方式,躬行“仁”与“礼”;一个追攀心灵的真善美,一个实行“仁”与“礼”的融合的尽善尽美,在对人之为人的的追求中,开始了对自己的塑造。他们两人都曾以对话的形式阐述自己的思想,并对学生进行教育,但都没有留下自己所撰写的著作,而只有由学生所记述的言行。因此,研读《论语》及《回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对话》等著作,听其言,观其行,思其人,或许能帮我们知其一二吧!&/p&&p&苏格拉底是西方智慧的代表,终生为维护真理而奋斗,为教育青年而努力,和邪恶对抗,抱著宁死不屈的决心。苏格拉底要挽救当世堕落的人心,慨然以教导青年为己任,不怕危险,不顾讥辱,每天照例走到十字街头或众人聚集的地方,和一般青年人讨论人生的种种问题。这位大师终日坐在雅典的大街上,或在神庙前,和一般青年讲学论道,既不要束脩,也没有其他谋生的职业。他批评当时的诡辩派之领导青年,有如盲者引领盲者,焉得不同归於尽呢?他痛詆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嘲骂贵绅与强豪,终於招致小人的忌怨。到了苏格拉底,哲学的研究领域开始注意到人类本身的一些重要的问题。他曾说,研究物质世界的构造和法则,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质,不能说没有意义,但对于哲学家来说,该有比树木、石头和星辰更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些什麼问题?是心灵问题,是人生问题,是道德问题,是知识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片刻也不能分离的。苏格拉底就这样开创了人生哲学的新领域。苏格拉底常引用德尔斐庙(Temple of Delphi)所鐫的一句名言「知汝自己(Know thyself)」来告诫世人,实可为现代人类愚昧行为的箴规,陈腐观念的药石。苏格拉底一生没有著作,他的言行和思想是靠他的弟子柏拉图和齐诺芬替他记述流传下来的。苏氏谓幸福即至善(The highest good)。苏氏以智慧(Wisdom)统摄诸德,以“知即德说”(Knowledge is virtue)为伦理理论的主旨。他认为明智之人,能明是非,别善恶,在平时的行为实践中,就知道为善去恶。因为故意作恶,可使他本身感觉不快。凡人的作恶,皆由於愚昧无知,所以智慧为唯一之德,愚昧是唯一之恶。这就是苏格拉底著名的“知德合一”,他把知识和道德二者,看作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p&&p&苏格拉底出身平民,生活刻苦,而且平易近人,热情洋溢,加之幽默风趣,妙语如珠,故能使受教者如坐春风,自然潜移默化。苏格拉底是天生的幽默大师,无论在甚麼时候,他都能保持轻鬆愉快的心情。苏氏的妻子名叫灿蒂柏(Xanthippe),每当灿蒂柏大发雷霆的时候,这位大哲学家总是默默的抗议,使强悍的妻子常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据说有一次,在苏氏仍作无言的抗议时,他的妻子气闷不过,在盛怒之下,将一桶水泼浇在丈夫的头上,这位大师只微笑著说:“我知道在阵雷之后,一定会有疾雨的。”当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消息传到他妻子的耳朵里,灿蒂柏便痛哭不已,泪流满面。到这个时候,这位哲人仍然很轻鬆的对他的弟子们说:“你们劝她回家吧!我一生最怕见女人流眼泪了。”她的妻子哭著说:“苏格拉底,你是冤枉的呀!你不能无罪而死啊!”却想不到他回答说:“我无罪而死,死得很光明磊落啊!难道要我有罪而死吗?”当他面临死亡的一剎那,他的弟子们都痛哭失声,他仍然是妙语如珠,冲淡了不少的悲哀气氛。有一位弟子劝他在临死前换下那件破旧的长袍,他坚持不肯,同时说:“我生前即穿著这件破旧的衣服,难道穿著它,死后不能见上帝吗?”他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对克雷多(Crito)说的:“克雷多,我还欠阿克勤比斯(Asclepius)一只雄鸡,请别忘记还给他。”在雅典,被判死刑的人,如果有机会逃出国外,就不予追究;也可以出钱赎罪。有的弟子劝他藉机逃走;有的弟子和朋友愿意代他赎罪,都被他拒绝了。为了维护真理和正义,他表示不能这样做,潜逃和赎罪等於向邪恶屈服。临刑前说:“服从国法,是市民的义务”。于是这位七十高龄的大哲学家,为真理而殉难,在弟子们的呜咽声中与世长辞了。苏格拉底坚持著正确的理想,勇敢奋斗,不受威胁,不为利诱。他的人格已光耀后世,他的声誉已永垂千古。苏格拉底是伟大的哲学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苏格拉底和人讨论有关问题时,常用诘问法,又称苏格拉底法(The socratic method)。苏格拉底交谈法是一种谈话方式, 一种自由愉快的社交。苏格拉底提出问题,诱导别人思索、回答,以便对自己想说的话存疑和对别人自由思索加以等待。有人叫这种方法为“产婆法”,为知识接生的艺术(The art of intellectual midwifery),以为知识原存於对方的心灵内,不过他自己因受其他错误的观念所蔽,而没有发现罢了。苏格拉底自比产婆,从谈话中用剥茧抽丝的方法,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而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苏格拉底偏重于发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对方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询,使青年承认他的无知。在发问的过程中,苏氏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Socratic irony)。苏格拉底是非常谦虚的,他常说:“我知道自己的愚昧,我非智者,而是一个爱智的人。”苏格拉底曾说,“管理私事与管理公事只是量上的区别。在其它方面,二者完全相同。所以,你不应该轻视善于管理家务的人(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为古代希腊思想界开创了一个新纪元,他首先树立了西方伟大教师的风范。柏拉图非常敬爱他的老师,他常说:“我尤其要感谢上帝赐我生在苏格拉底的时代”。&/p&&p&苏格拉底与孔子都热衷于政治,他们的一生都在谈论哲学、道德和政治问题中度过。孔子是一个伦理政治的提倡者,在《论语o为政》中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认为治理国家应当以道德来感化人民,只有这样人民才会前来归附,好象满天星斗都环绕北斗运行一样。同时治理国家的人本身也必须是一些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论语o子路》中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当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为政之道在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遵守一定的法度,按照一定的礼节行事。在家里作儿子的应当为父亲尽孝,在社稷作臣子的应当为国君尽忠。如果人人都能够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各安其所,各司其职,凡事不逾规矩,那么国家就能长治久安,百姓们就可以安居乐业。在个人生活方面,苏格拉底和孔子都主张清心寡欲安贫乐道。苏格拉底说“能够一无所求才是象神仙一样,所需求的愈少也就会愈接近神仙”。孔子也曾对他的学生讲,“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p&&p&与苏格拉底一样,孔子讲学的方式也是采用对话形式。孔子与人的对话如诗篇一样,语言简洁、明快、生动,特别是比喻、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其内蕴丰厚,有很多的话就是人生格言。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对语言的锤炼,是与他对人的修养要求分不开的。孔子还用很多精辟的格言来教诲人,如“道有三友,担者三支,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君子有三戒,君子有三思,君子有三畏,君子有九思”。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成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孔子以诗、礼、乐等形式以与弟子之间展开对话的形式来追求人之为人的美,孔子以为完美的人是有仁爱之心的能“爱人”的人。&/p&&p&苏格拉底是一个“自知其无知”的提问者和精神助产士;孔子是一个博学的行为艺术的回答者和教诲者。苏格拉底在自我意识对普遍概念的确证中,从“思”、从“大”开始陶铸自己;孔子则在强调群体意识中,在“齐之以礼”的躬行中,从“始于定下”行起表现出自己。苏格拉底侧重于启示人怎样思,孔子侧重于告戒人如何行。&/p&
苏格拉底与孔子分别是古代西方与东方思想史上最有名望、最有声誉的代表人物之一,千百年来他们的名字一直为人们所铭记,他们的品格一直为人们所称道,他们的思想一直闪耀在历史的星空中。尽管他们分处东西方,但是他们的思想却有着众多的共通之处。世界上这…
个人猜测可能是当时的赴日留学生回国之后产生的影响盖过了严复。&br&&br&严复的主要译作都产生于1895年之后。但当时中国对西方的态度并不是全面学习,而只是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br&&br&中国全面受到西方影响,大概还要再等二十年,一战结束那会。此时晚清出去的留学生从人数和质量上都决定了他们对当时的中国会产生巨大影响。而科技领域中的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空白概念也自然由他们来填补。按理说严复等早期翻译家的译著更应该广泛流传,但奈何他们时代太早,人数又少,影响力确实不及新一代留学生。&br&&br&这些留学生中中赴日留学归来的留学生占比例应该最大,毕竟日本距离中国最近,人种相同,文化相似,留学费用也最低廉,今天也是如此。由于同样使用汉字,日本人翻译的外文词汇也可以很方便地直接使用,这又进一步扩大了日文舶来词的影响力。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慢慢变化的过程。&br&&br&例如日本将英语对应的economy翻译为经济,是借用我国古代经邦济世,经国济民的概念。虽然这样翻译在字面上是不准确的,并且还使经济这个词失去了其原有的意思,但其表达的意境却与现代经济学研究的内容相符。因此这个词被梁启超等人引入中文,慢慢演变成了今天的意思。而严复对该词的翻译是生计学,计学,虽然与economy 的希腊语词源在字面上是对应的,但一来确实不及经济这个翻译好,二来影响有限,最终没有流传开。&br&&br&随便看了看维基,草草作答,权当抛砖引玉。
个人猜测可能是当时的赴日留学生回国之后产生的影响盖过了严复。 严复的主要译作都产生于1895年之后。但当时中国对西方的态度并不是全面学习,而只是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国全面受到西方影响,大概还要再等二十年,一战结束那会。此时晚清出去的留学生从…
《群己权界论》是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翻译家严复的译作。翻译于英国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哲学家约翰穆勒(密尔)的《论自由》。&br&&br&我很稀罕严复的译名——群己权界论。原因很简单。在书名中就已经指出了三件事。&br&&br&第一,这个社会是分公域和私域的。&br&&br&第二,公域和私域,都有自己相应的“权利”,或者说是某种“目的”。前者是秩序,后者是自由。&br&&br&第三,公域和私域,是有边界的。&br&&br&诚然,在当下中国,秩序压迫了自由,我们需要在各个方面求自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自由是没有边界的,是无限的和绝对的。我相信,任何一个稍微对此常识有所了解的人,都会认同。&br&&br&那么自由的边界在哪里?&br&&br&显然,“一己之行事,不可于人之权利,有侵损也。权利人而有之,或国律之所明指,或众情之所公推。”&br&&br&这个是指法律和公序良俗所明确的权利,是不应该被他人所侵害的,这就是所有人的行为自由之边界。被限制的自由,恰好又是对自由的保障。否则,如霍布斯所说,自然状态下,自由无约束,人与人的关系,如同狼与狼的关系。那每个人实际上亦无自由可言。于是便需要社会契约,以保存自身。&br&&br&但律法不能穷尽天下事,良俗也在不同社会,不同时代有较大差异。&br&&br&“一民之所为,不必即损他人之权利也,顾行其事,不为无伤,或以图虑之不详,事立而于人有不利,如此则施者之身,虽为国律所不必及,可以为清议所不容。”&br&&br&举个例子,小月月事件中,路人甲乙丙丁,自有不施救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虽不能以权力去限制,却应以道德去谴责。&br&&br&其实说了这么多,我只想说,这本书挺好。当然了,由于是文言文作品,读起来会有些慢。但是不影响其很好。另外就是,对自由的限制,即使手段看起来是某种恶,但未必就是真的恶行。因为我们都知道,法律和国家本身,就是一种必要的恶。&br&&br&当然了,本书肯定有中国化的体现。望看官不要在这方面批判我就好。多谢。
《群己权界论》是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翻译家严复的译作。翻译于英国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哲学家约翰穆勒(密尔)的《论自由》。 我很稀罕严复的译名——群己权界论。原因很简单。在书名中就已经指出了三件事。 第一,这个社会是分公域和私域的。 第二,公域和…
完全不可能&br&以下截图均来自维基百科&br&第一幅来自&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5%259A%25B4%25E5%25BE%25A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嚴復&i class=&icon-external&&&/i&&/a&年谱中的一张截图&br&&img src=&/d11da2e8b02_b.jpg& data-rawwidth=&776& data-rawheight=&5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76& data-original=&/d11da2e8b02_r.jpg&&第二幅来自&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9%2595%25BF%25E5%25B7%259E%25E4%25BA%%259D%25B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长州五杰&i class=&icon-external&&&/i&&/a&,伊藤博文是长轴五杰之一&br&&img src=&/d13e7a204bb423e_b.jpg& data-rawwidth=&1100& data-rawheight=&3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00& data-original=&/d13e7a204bb423e_r.jpg&&从两者在英国的时间上就能明显看出两者不可能是同学,更不用说两者所在学校就不相同。&br&
严复前往英国的时候,伊藤博文早就回日本了。。。。&br&伊藤博文其后又参见了&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zh/%25E5%25B2%25A9%25E5%E4%25BD%25BF%25E7%25AF%%259C%259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岩倉使節團&i class=&icon-external&&&/i&&/a&&br&&img src=&/cf5f02f4d_b.jp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1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cf5f02f4d_r.jpg&&这次出使的时间与严复在英国求学的时间也无交叉点。&br&严复在英国求学的时候,伊藤早已在国内参与到轰轰烈烈的明治维新大业中去了。&br&在此,不想吐槽《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但是不能把它当作真是的历史,编辑的想象成分不少。&br&维基百科中有专门的子目指出&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zh/%25E8%25B5%25B0%25E5%E5%%25E5%C&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走向共和&i class=&icon-external&&&/i&&/a&与历史史实不符之处,当然不止这么多。
完全不可能 以下截图均来自维基百科 第一幅来自年谱中的一张截图 第二幅来自,伊藤博文是长轴五杰之一 从两者在英国的时间上就能明显看出两者不可能是同学,更不用说两者所在学校就不相同。 严复前往英国的时候,伊藤博文早就回日本了。。。。 …
&img src=&/f0e46ac430c6_b.jpg& data-rawwidth=&549& data-rawheight=&4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9& data-original=&/f0e46ac430c6_r.jpg&&自己的一点想法。
自己的一点想法。
知乎的本质不在于告诉你这类问题的答案是什么,而在于告诉你用google搜“Adolph Diesterweg + the art of teaching&
知乎的本质不在于告诉你这类问题的答案是什么,而在于告诉你用google搜“Adolph Diesterweg + the art of teaching"
去查这个论文就行了。&img src=&/v2-428b2eaac36_b.pn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19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v2-428b2eaac36_r.png&&&br&&br&&a href=&///?target=http%3A///share/link%3Fshareid%3D%26uk%3D&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hare/lin&/span&&span class=&invisible&&k?shareid=&uk=&/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去查这个论文就行了。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奇宝贝之传说的战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