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起源

&&& && 本系简介
&& 详细内容
国家视频课程: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
&国家视频课程: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
版权所有: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 2005&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电话:021-& 邮箱:lsxx@history.
关于站点 | 免责声明 | 版权隐私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提供技术支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在二战研究里,J·P·泰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抛出了骇人听闻的观点:纳粹在外交上没有什么大的罪错,希特勒只是做了一个德国人应做的事情。从事后倒推,似乎法西斯日本理所当然地应该跟法西斯德国合作,1936年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1940年结成德意日三国同盟,1941年轴心国正式向美国宣战。日本外务省在缔结三国同盟条约的同一时段,也在积极跟苏联示好。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军部一度放弃对德合作。巴巴罗萨行动之后,武藤章指出进攻苏联是个错误,反而期望纳粹跟斯大林媾和,把他拉入轴心国。日本之所以最终确定跟从德国,并非因为两国有多大的共同利益,而是两国有最少的纠纷瓜葛。在地缘政治上,日军如果南下,就要跟英美发生冲突,如果北进,就势必冒犯苏联,唯有纳粹德国在远东没有太多势力。希特勒撤走驻华军事顾问(区区二十多人),冻结跟蒋介石的贸易往来之后(德国对华投资远远不及英美),几乎跟日本没有任何矛盾冲突。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不断放出“解放大东亚”“击灭英米鬼畜”的狠话,台面下却很犹豫,乃至优柔寡断。他在等德军占领巴黎之后,才敢踏入法属越南,在巴巴罗萨行动之后,才试图对苏备战。日本军国主义者很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莫斯科在远东部署了30个师,2700辆坦克、2800架飞机。而伪满洲国和朝鲜的皇军加起来,也只有450辆坦克、720架飞机。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从西伯利亚调走了70%的兵力,30%的飞机、坦克,即便如此,仍保持了足够的战略优势。东京参谋本部在经过仔细的军棋推演后,绝望地发现,除非远东苏联的陆空军装备减少三分之二,否则就没有胜算。军事上的底气不足,来自于经济上的底气不足,日本作为一个后发国家,钢铁产量不及美国的五分之一,煤炭产量不及美国的七分之一,汽车数量仅仅为美国的八十分之一,这还是刚走出大萧条,经济疲软的美国。统制派应运而生,他们的观点是,抓紧有限的资源,集中建设国防。西式民主国家耽于消费享乐,物欲横流,未必能战胜团结一致的“神国日本”。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你只管负责精彩,上帝自有安排。
作者最新文章第三帝国的兴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第三帝国的兴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  为了对抗一个共同的敌人而缔结的战争同盟,总是注定了会短命的,因为一旦这个敌人被击败了,同盟的重心也就随之而消失。很少有理由可以假定赢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美法三国之间的协约,能够比李班多之战以后的神圣同盟,或是滑铁卢之战以后的战胜国会议,更足以支持较长久的时间。但是与后者作一个比较,则不免具有一个极大的差异:当拿破仑最后失败之后,差不多在一百年的时间当中,“不列颠和平”始终能在欧洲诸国之间,维持着一个权力平衡的局势。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种局势才被破坏了,此后由于美国的参战,国际联盟就开始代替了“不列颠和平”。可是这个工具的设计却完全文不对题,它既不能取消一切足以引起战争的原因,复不能重建一个权力平衡的局势。它硬性的要世界接受一种和平路线,这条路线与历史、地理和经济三方面都是不符合的。国际联盟的毛病是陈义过高,只有空谈,而无实力。所以结果不特不能有益于世界和平的维护,反而更增加了摩擦和冲突的机会。于是终于有“暴君”出现了,他们出现了,他们向它挑战并利用其无能的弱点。
  在这些权力艺术家之中,有两个人――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具有一种新的哲学思想。他们敢向经济人(Economic
Man)的神话挑战,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共同基本因素,而想用“英雄人”(Heroic Man)的神话来代替它。有一位著名的法国军人坎东(Rene
Quinton),在他所著的《军人的圣经》一书中,对于此种神话曾经有明白的解释:
  英雄者,就是一个为了旁人而忘记他自己的人。天之所以生出英雄来,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服务。英雄是与凡人不同的,因为他的生活是具有神意的。战争把人类已经丧失了的宗教又带回来了。为了生命的安全足以使神意失效。反之若不惜一死,则人也可以拯救世界的生命。人类的建立者不是人而是思想。
  从希特勒眼中看来,国际资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是完全一样的东西。他认为它们都缺乏牺牲精神,是违反自然的,足以毁灭人类。所以他提出了他的教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领袖。”一方面相信雅利安人和条顿族是优秀的,另一方面又对犹太人表示强烈的仇恨,在他的“圣经”《我的奋斗》(Mein
kampf)一书中,可以看出来他的思想是与坎东的理论极为接近:
  人们不肯为事业而死,但却肯为理想而死。要生存的人却必须要战斗。在这个世界上,凡是不想战斗的人也就没有生存的权利,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法律即为永远的斗争。为了恢复日耳曼的权力,你们不应询问:“我们怎样制造武器?”而应询问:“我们怎样培养一种精神,使这个民族能够负起武器来?”雅利安人的伟大,其基础并不是他的智力,而是他愿意牺牲一切来为团体服务的意志。这种心理态度足以强迫私利退后,而让公益出头。这也是真正的人类文明的第一先决条件。追寻一己私利的人是不值得一顾的,而牺牲自己幸福的英雄则值得歌颂。
   德鲁克(P.F.Druker)在其所著的《经济人的结果》一书中,对于这种教条曾经有极精辟的批评:“若认为极权主义中的这种号召牺牲的理想,只是一种伪善、自欺之谈或是宣传高调,那才是大错而特错。它是从失望的深渊中成长出来的。正如1880年虚无主义在俄国的流行一样,它可以吸引最高贵和最勇敢的青年人,今天在德国和意大利的情形也是一样。这些战后一代中的优秀分子拒绝与这个现有的世界妥协,他们觉得这个世界既无值得一死的真正价值,而又无值得一活的活跃思想。”
  除非对于这两种神话――经济人与英雄人――的斗争有所了解,否则对于1939年的浩劫也就无法了解,而会认为这完全是天命了。
第三帝国的兴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Copyright◎ 2003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All Rights Reserved(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540180',
container: s,
size: '250,200',
display: 'inlay-fix'
热门资料排行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