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盾 登 录 器 , 什 么 传 奇 辅 助 能 开

大汗恶唾金皇帝1208年十一月,金国章宗完颜璟去世,年四十一岁,在位二十年。章宗一死,大臣完颜匡等就拥护完颜允济为帝,是为卫绍王。完颜允济当了金国皇帝,传诏至蒙古草原成吉思汗铁木真,蒙古当时属于金国,成吉思汗根据礼节应向金国新皇帝跪拜受诏。  成吉思汗受诏前向金国使者打探,说:“新君为谁?”使者说是“卫王。”成吉思汗一听“卫王”两字,脸色骤变,阴沉沉地,隔会儿,他恶狠狠地向南方“呸!呸!”,唾了几下,骂道:“我谓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为之耶?何以拜为!”说完,骑着马扬长北去。    成吉思汗以前曾往净州向金国进贡岁币,受贡的金国大臣就是卫王完颜允济。完颜允济身材魁梧高大,但脑子有问题,“柔弱鲜智能”,性格柔弱猥琐,昏庸无能。    在净州,卫王自负是宗主国,自负自己是亲王,在成吉思汗面前卖弄炫耀,目空一切,可是他的性格猥琐,趣味庸俗,事事龌龊。英明的成吉思汗眼前出现如此猥琐、庸懦的亲王,该会是什么感受啊!那种反感和恶心刻骨铭心。现在,金国皇帝竟然就是这位亲王,那股恶气涌上成吉思汗的心头,要成吉思汗向昏庸懦弱的金国皇帝屈膝下跪,那岂不是要沾污成吉思汗高贵的双膝?成吉思汗拒绝受诏,就面唾皇帝,扬长而去……    成吉思汗现在已经统一蒙古草原,正挥师侵犯西夏,金国也是他眼中的猎物。完颜允济称帝,成吉思汗从中认识到金国皇帝的昏庸懦弱,看出金帝国本质上是一只纸老虎,于是,征服金国的伟大蓝图就展现在他的前方。    成吉思汗面唾而去,拉开了蒙古征服金国的帷幕。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这是《金史百年兴衰录》的最后部分,现在我把它独立出来,希望大家喜欢!朋友们对这段历史若有兴趣,请批评、指正,我们一起学习、讨论、交流。    
  西北咽喉乌沙堡      成吉思汗南唾而去的消息传到金廷,完颜允济怒火中烧,准备教训这位傲慢而狂妄的蒙古骑士,要他为其胆敢南唾而去付出沉重的代价。金国此时对蒙古高原的形势一无所知,不清楚成吉思汗已经征服了整个蒙古高原。完颜允济还蒙在鼓里,竟然妄自尊大,要趁成吉思汗再次入贡时下毒手。    成吉思汗南唾而去代表着金、蒙从此永绝和好。成吉思汗再也没有向金国进贡,他再次南下时,不是带着玉帛和双膝,而是率领他的金戈铁骑横扫中原。    完颜允济等了两年,还是没有等到成吉思汗。金国应该意识到高原上蒙古的军事发展,意识到边境的危机,1210年(成吉思汗五年,卫绍王大安三年),金军修筑乌沙堡(内蒙古商都县冯家村),采取行动防御北方的蒙古骑士。    乌沙堡在抚州境内,其西北是阴山汪古部落居住区,东面则是金将完颜承裕的防地。大定以后,蒙古诸部渐渐强大,不断骚扰金国的北方边境,完颜襄平定塔塔儿部之后,就堑山为界,修筑长城隔断南北,阻挡蒙古游牧民族南下,同时安抚生活在长城西北的汪古部四千帐占据长城的要隘,充当金国防御蒙古的北边卫士,保卫金国山后的诸州。    成吉思汗消灭王罕后,乃蛮部的太阳汗非常害怕,准备跟汪古部结盟夹攻成吉思汗,汪古部长阿剌兀思早就仰慕成吉思汗的威名,阿剌兀思算是识时务的俊杰,他不想与成吉思汗敌对,拒绝跟太阳汗的结盟。此举鲜明地表达阿剌兀思对成吉思汗的赤胆忠心,这也是他归附成吉思汗的最佳时间点,行动胜于一切言语,阿剌兀思带着他的赤胆忠心归附成吉思汗,从此,汪古部背叛金国,暗中为蒙古服务,提供金国的情报和消息,成吉思汗南下伐金,汪古部就充当蒙古侵略金国的向导。    由于汪古部长阿剌兀思的帮助,蒙古伐金的路线就从金国西北边界的抚州进入。    抚州是金国的北大门,金国边境十大要州之一。乌沙堡就位于抚州西北,用周近的乌黑沙石建成,故取名为乌沙堡。它是南北两条长城的链点,扼守着蒙古南下的咽喉地段,是金人防御蒙古的重要戍堡,有其特殊的军事战略地位。不仅如此,它还是西京(山西大同)的屏障,蒙古军只要突破乌沙堡,就可向南越过长城,直临西京。1211年(六年,金卫绍王大安三年)成吉思汗伐金,攻破乌沙堡后长驱南下,势如破竹,仅七天的时间就抵达西京,兵临城下。    乌沙堡是金国抵御蒙古的重要据点,金国在乌沙堡修建防御工事,意味着要对蒙古采取军事行动。  
  搬家了
  别哲摧毁乌沙堡      金国修筑乌沙堡时,成吉思汗正在攻打西夏,这是成吉思汗第二次讨伐西夏,蒙古军逼近西夏的首都中兴府,并且把黄河决堤,水淹中兴府,西夏国王被迫送上皇女请和,成吉思汗才班师。    蒙古军喘息未定,成吉思汗就命令讨伐金国。    1211年(六年,金卫绍王大安三年)二月,成吉思汗登上克鲁伦山,祈祷苍天,发誓伐金,为俺巴孩罕复仇。俺巴孩罕是成吉思汗的曾祖合不勒罕的弟弟,合不勒罕死后,俺巴孩继位为罕。俺巴孩的女儿嫁给塔塔儿部,俺巴孩随女儿到塔塔儿部,塔塔儿部跟蒙古部有世仇,他们趁机把俺巴孩罕抓起来,把他送给金国,残酷的金国皇帝就把俺巴孩罕钉死在驴背上。    俺巴孩罕临死前对跟随他的人蒙古人说:“你们把五个指甲磨光,即使十个指头磨伤,也要为我报仇!”从此,俺巴孩罕被钉死从此成为蒙古族世世代代的血海深仇,为俺巴孩罕复仇的愿望永远牢记在蒙古人的心中。    俺巴孩罕遭到塔塔儿部毒算,又无辜地被金国钉死在驴背上,这是蒙古族的耻辱和仇恨,成吉思汗在克鲁伦山的发誓传达蒙古族世世代代牢记心中的信念——为俺巴孩罕报仇,它极有强大的号召力!    1211年三月,成吉思汗命别哲麾师南下,在汪古部长阿剌兀思的引领下,蒙古军袭击乌沙堡。乌沙堡在金军的修筑后坚固无比,难攻易守,并修有一条暗道跟乌月营相连。    别哲指挥蒙古军强攻乌沙堡,乌沙堡的金军顽固抗击,乌月营从暗道中源源不断地向乌沙堡支援兵力和物资,蒙古军的强攻毫无效果。    乌沙堡通向乌月营的暗道后来被蒙古军发现,他们就分兵绕过乌沙堡,袭击乌月营,控制暗道,切断乌沙堡的后援。    没有了暗道的支援,蒙古军就轻易地把乌沙堡攻下。金兵守不住乌沙堡,马上撤军,向东逃去。别哲乘胜追击,追到居庸关才回去。    蒙古军到达居庸关,金国加强中都的防御,做好一切军事防备,抗击蒙古的入侵。蒙古第一次伐金到居庸关就结束,金国的紧张气氛逐渐平缓。    金国承平日久,突然听说蒙古侵犯,就非常恐慌,社会骚动,传闻四起,金国为了防止别有用心的人散布谣言蛊惑人心,就下令禁止群众谈论边境的军事。谣言不胫而走,政府颁布这样的禁令毫无效果,侧面反映出政府的无知。    金主完颜允济确实受惊不浅,他从来并不把蒙古放在眼里,想不到蒙古军竟然如此厉害。金国修筑乌沙堡时,大臣纳哈买住向金主献言:“蒙古已并吞邻部,而修弓矢甲盾不休,行营令男子乘车惜马力,其意非力我而何?” 提醒完颜允济认识到蒙古的强大,提高警惕,加强戒备,纳哈买住的言下之意是想肯定金国修筑乌沙堡,迎合完颜允济的军事行动。完颜允济却听不明白,认为纳哈买住在抬高蒙古,跟他唱反调,满口胡言,就非常生气,把纳哈买住囚禁起来。    今天,他终于领略到蒙古军队的强大,才发现纳哈买住所说的都是事实,完颜允济虽是懦弱无能,可是人还算是老实厚道,马上放纳哈买住出狱,并向他道歉。    金国准备跟蒙古和解,就派西北路招讨使粘合合达向成吉思汗讲和,结果遭到成吉思汗的拒绝。    别哲这次攻下乌沙堡,仅仅是蒙古军的一次军事演练,目的是摧毁金军修建的乌沙堡。    蒙古军到达居庸关外就掉头北回,乌沙堡不久恢复平静,金国重新任命平章政事独吉千家奴、参知政事完颜胡沙在抚州行省事,继续修筑乌沙堡。  
  @付家三公子  19:03:33  搬家了   -----------------------------  不算搬家,先把这部分独立,《金史百年兴衰录》还继续着。谢谢关注!
  木华黎会河堡歼敌      别哲的南下仅是一次军事骚扰,是蒙古征服中原的序曲,    1211年秋天,蒙古发动大规模征服金国,七月,蒙古大将别哲再次麾师南下。    乌沙堡在三月已被别哲摧毁,至此,金国尚未修建完成,没有乌沙堡的防御,金军不敢抵抗蒙古军,平章政事独吉千家奴带领金军逃跑,别哲这次兵不血刃,轻易地拿下乌沙堡。    独吉千家奴率军逃跑应该有他的打算,认为蒙古军不久就会回去,就如上次一样骚扰后就北回,金军逃跑只是暂且避开蒙军的锋芒,等到蒙古军回去,那时再来修建乌沙堡也不迟。    独吉千家奴这次打算错了。别哲前次南下是暮春三月,夏天将近,炎热天气使蒙古军望而生畏,所以别哲那次才会匆匆南下又匆匆北去。现在是初秋七月,天气转凉,正是蒙古侵犯中原的最佳季节。前次是别哲试探式的扫荡,这次却是成吉思汗亲率中央大军殿后,浩浩荡荡而来,大规模地征伐金国。    独吉千家奴逃离乌沙堡,它东面的国防军不敢拒战,其将领完颜承裕率军撤退,驻扎在宣平县(今河北万全)的县界。蒙古军入侵,金军却不战而逃,金国边境骚动,宣平县的土豪和土兵非常振奋,他们满怀爱国热情,纷纷向完颜承裕请示,他们愿意充当金军的前锋,跟蒙古军决一胜负。    土豪和义兵那时当蒙古军为侵略者,尚没有领略到蒙古军的厉害。完颜承裕当时的内心畏怯,没有在乎那些土豪和义兵的那腔热情,反而向土豪询问前往宣德的小路。土豪和义兵看出金军主帅非常懦弱、畏怯,非常失望,直率地嘲弄完颜承裕,说:“此地的溪涧和道路盘旋、曲折,我们十分熟悉,大人不懂得依靠有利地势战胜敌人,却竟然想着逃跑。”    土豪、义兵的满腔热情固然可嘉,不过,在完颜承裕眼里,他们要跟蒙古军决一胜负,纯粹是拿生命开玩笑,愚蠢糊涂!完颜承裕没有那么多的顾虑,只是盘算着如何逃跑,当夜率领金军向宣德府南逃,在路上遇到蒙古的追兵。    蒙古军攻占乌沙堡之后,马不停蹄地分兵继续追击金军,木华黎率领一支蒙古军追击完颜承裕,完颜承裕虽是善逃,而蒙古军却是勇追,宜将乘勇追穷寇,木华黎的蒙古军连夜追击,在会河堡 (怀安东南)终于追上金兵。    蒙古兵半夜中突然降临会河堡,金兵恐慌万状,四处溃逃。蒙兵乘势追杀,杀得金兵狼哭鬼嚎。完颜承裕仓皇逃跑,只身逃入宣德(河北宣化县)。    
  拜会楼主    在下主要是研究西夏史的    小弟曾写过关于蒙古与西夏的战争的帖子    希望楼主有空能到我那儿坐坐    相互交流一下          
  @上輩子是西夏人  20:36:00  拜会楼主  在下主要是研究西夏史的  小弟曾写过关于蒙古与西夏的战争的帖子  希望楼主有空能到我那儿坐坐  相互交流一下......  -----------------------------  你的西夏史已拜读,咱们一起学习吧!
  攻西京大汗中箭      别哲攻陷乌沙堡后,成吉思汗中军紧随着长驱南下,攻下白登城,接着包围西京(山西大同)。蒙古军犹如猛虎下山,势如破竹,从攻下乌沙堡至包围西京,历时才七天。    成吉思汗围攻西京,金国的西京主帅纥石烈胡沙虎率领七千精锐迎战蒙古军,两军相遇于定安之北。胡沙虎的眼尖,看到蒙古军那样的阵容和气势后,内心深感不妙,避开跟蒙古军正面交锋,撤入西京城里。趁着夜深人静,他身边带着百余骑兵,悄悄地溜出西京,向中都逃跑。胡沙虎的七千劲卒清晨找不到主帅,知道胡沙虎逃遁后,七千金军随着一哄而散。    成吉思汗派出三千骑兵追击,胡沙虎跑得更快,终于逃得一命,蒙古军追到翠屏山没能追上就回来。    跟贪生怕死的胡沙虎不同,金国元帅鄂屯襄率领敢死队援助西京,然而鄂屯襄有勇无谋,蒙古军把他引诱到密谷口,鄂屯襄的军队中了埋伏。鄂屯襄还算幸运,在重围中逃跑出来,拣回一条生命。    胡沙虎带着骑兵在深夜逃跑,鄂屯襄的援军又被伏击,西京已经内无劲旅、外绝援助,成了一座孤城。于是,成吉思汗指挥蒙古军发动第二次进攻。    成吉思汗临阵指挥攻城,突然一支流箭从城上飞来,这把箭还真长眼睛,不偏不斜地射中成吉思汗,幸好这箭有气无力,成吉思汗只是受伤,大命无妨。成吉思汗既然受伤,蒙古军就不再攻城,解围而去。蒙古军这次南犯因成吉思汗受伤而结束。    成吉思汗担心金军随后趁机偷袭,就派使者前往金国请和,金国起初不理不睬,后来才同意议和,然而,双方的和议谈判却久久不能确实。和议仅是成吉思汗的缓兵之计,当蒙古军安全到达北方高原时,成吉思汗也没有兴趣提起和议,成吉思汗的所谓和议就告吹。    成吉思汗在北回的路上,顺便夺取抚州(今张北) 、昌州(今沽源)、桓州(今内蒙正蓝旗) 三州,三州素称富庶,是金国的北方防御要地,现在被蒙古占领,标志着金国在西北的防御彻底崩溃,金国的防御圈大大萎缩。    在金国做好战备防御蒙古时,徒单镒曾建议把桓、昌、抚三州的百姓迁入内地,卫绍王认为这样是“自蹙境土也”,严厉地批评徒单镒的消极主张。卫绍王那时比较自大,无畏于蒙古。现在三州相继沦失,卫绍王后悔莫及。      
  哲别计纵横庸关      蒙古大军从乌沙堡侵入后,兵分三路:一路是木华黎追击完颜承裕,威胁中都;一路是成吉思汗围攻西京;一路则是哲别率领蒙古先锋军经居庸关攻取东京。    1211年十月,哲别先锋军抵达居庸关。居庸关是中都的屏障,守御非常坚固。哲别哪敢强攻,就率军撤退。金军误以为蒙古军弱小、胆怯,可以吞噬,就从居庸关倾巢而出,空壁来追,金军直到宣德府的鸡鸣山,哲别的蒙古军突然翻身回来迎击,把陆续赶来的金兵杀得人仰马翻,金军大败,蒙古军直追杀至居庸关前,金军被砍杀得像堆放着的烂木,居庸关守将完颜福寿惊慌逃遁。哲别轻易夺下居庸关。    哲别夺取了居庸关后直闯至中都城下,这种勇气真让人佩服,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    蒙古军逼近中都,金主完颜允济惊恐万分,看到不断败回来的金军,他非常紧张,增强防卫,调集五千糺军保护自己,不仅如此,如果中都没法坚守,他还打算逃往南京(河南开封)。糺军是来自边境各部族的防守军,以前常跟蒙古军交战,保存着一腔血气,有五百名糺军团结起来,互相激励,誓死迎战抗敌。    五百名糺军英勇的作战,蒙古兵第一次受到金军有力地打击。据说糺军的战斗力让哲别非常吃惊,他询问金军俘虏:“此军有多少?”那个俘虏夸大其辞,说:“有二十万。”哲别听后十分恐惧,不敢在继续逗留,立即退出居庸关,临走前袭击金国的牧场,将马匹掠夺出关,扬长而去。    1211年蒙古军突破乌沙堡,如入无人之境,纵横驰骋于长城内外。金军采取逃跑主义,不管是士兵还是将领,甚至皇帝完颜允济,都是遇敌畏怯,不战而逃。他们可是金国的正规军啊,却是如此的不堪一击!我们知道,金国的正规军是由猛安谋克军户建立起来的,他们属于世袭的职业军人,其上一辈在完颜阿骨打时代是那么英勇善战,100年后,猛安谋克军户的孙子们已沧为纨绔子弟,除了练就一套游手好闲、钻营奉迎的本领外,其他方面已经一无所能。他们当战士没有英勇作战的本领,当将领没有临阵指挥的韬略,当统帅没有运筹帷屋的智慧。只有镇压人民时则飞扬跋扈,讨伐弱小时则扬威耀武,取得点滴胜利时则趾高气扬。养成了虚骄狂妄的恶劣作风,丧失了坚韧卓绝的战斗毅力。    金军以前遇到的对手都是力量弱小的,它掩盖了猛安谋克的劣根性,现在,他们遇上了强大的蒙古兵团,猛安谋克的劣根性就暴露出来,他们临阵不是不战而逃,就是稍为抵抗就逃之夭夭,他们相互仿效,一逃百逃,就这样,逃跑主义弥漫整个金军。从乌沙堡的独吉千家奴、会河堡的完颜承裕、到西京的纥石烈胡沙虎、居庸关的完颜福寿,都是未战而逃,结果被蒙古打得七零八落。    
  野狐岭金军大败      1211年秋冬那次南侵,蒙古军从乌沙堡突破,进入抚州,成吉思汗则南下围攻西京,哲别向东进趋辽东,切断中都东西两臂,从东西两边钳制中都。成吉思汗在围攻西京时被流箭射伤,蒙古北回,征服中断。在北回的路上,蒙古军征服了抚(今张北)、昌(今沽源)、桓(今内蒙正蓝旗)三州,为征服中都扫清长城以北的障碍。    1212年(七年)成吉思汗再次伐金,这次他直指中都。蒙古军从昌(今沽源)、桓(今内蒙正蓝旗),沿着燕山山脉,大马群山北麓,将越过野狐岭进入洋河流域,进逼中都。    野狐岭位于张北县城南10公里(今河北万全西北),西边是阴山山脉,东边则是燕山山脉,两支山脉在野狐岭交汇,站在野狐岭向北望去,眼前群峦起伏,绵延不断,就像野狐伸出的双臂,将锡林郭勒大草原环抱在怀里。    古诗云:“野狐圣地古今传,路险山高云汉边,莫怪兵家争此地,长驱直捣控幽燕。”此诗概括出野狐岭的地理位置的意义,是华北内地连接塞外蒙古的咽喉地段。从塞外进入中原,不管从东边的燕山山脉还是从西边的阴山山脉,都必须穿越几百里连绵不断的高山峡谷,可是,你若是从野狐岭经过,走不上十里,就可以从塞外进入洋河流域。野狐岭是通往蒙古草原和华北平原最短的隘口。 在战争上,如果塞外民族从野狐岭突破,就可顺着洋河直达居庸关,威胁中都。    成吉思汗这次就是统率蒙古大军从野狐岭突破。金主完颜允济命招讨使完颜九斤、监军完颜万奴统率四十万大军,以完颜承裕为后援,扼守野狐岭,阻挡蒙古军突破。    成吉思汗先派大将察罕侦察金军的虚实,察罕回来后向成吉思汗报告说:“彼马足动,不足畏。”察罕通过马足的活动判断军队的强弱,我们真的长了见识。成吉思汗听完察罕汇报后,就号令蒙古大军鼓行而进。    成吉思汗在进入野狐岭之前,已经先在抚州一带放纵军队抢掠粮食。这时有人向金军统帅完颜九斤建议:“闻蒙古破抚州,正纵兵大掠。我若掩其不备,必获大胜。”意思要先下手为强,趁蒙古军分散抢掠,纪律放松的情况下先给蒙古军一点颜色,杀他一个下马威。    完颜九斤不以为然,他说:“彼之形势不易聚破,明日宜马步俱进,方为万全之计。”完颜九斤以为采取偷袭战术不仅没有决定性的军事价值,同时也太冒险。他不敢冒险,所以只能采取稳健的战略,马步俱进,稳打稳扎。    完颜九斤采取常规的战术,黎明时分率领四十万马、步军到达野狐岭,成吉思汗正在吃早餐,听说金军已到,投箸而起,来不及吃饱早餐,马上麾军迎击金军。    蒙、金两军在野狐岭北口的獾儿觜相遇,两军摆开战阵,金兵号称四十万,蒙古军十万,敌我力量悬殊,蒙古元帅木华黎向成吉思汗说:“彼众我寡,若不死战,就难以破敌。”成吉思汗微微点头。    木华黎立即率领敢死队,大呼着冲锋陷阵。成吉思汗指挥各路军跟着冲入金军,在敢死队英勇奋斗的激励下,蒙古军人人变成敢死战士,其势如雷霆万钧,十万蒙古军勇往直前向四十万金军冲去。蒙古军反常规的战术和雷厉风行气势让常规作战的金军始料不及,金军猝不及防,抵挡不住,四十万金军被冲垮,如洪水决堤一样迅速溃败。四十万军一败涂地,蒙古军穷追不舍,直追击到万全县三洋河合流处的会河堡(今怀安东南),杀得金军一路伏尸遍野,血流漂橹。拉施德《史集》形容说:“金兵被杀戮之多,致使尸体到后来还使草原散发出很大的臭气。”    四十万金军集结了金军所有的精兵猛将,结果四十万金军就像豆腐渣一样不堪一击。野狐岭一败,金军精锐消耗殆尽,元气大伤。从此,金国一蹶不振,走向颓势衰落。    蒙古军虽才十万,但在木华黎敢死队的激励下,十万蒙古军精锐无比,终于以少胜多,沉重打垮金军的精锐。完颜九斤错误的判断形势,只看到自己四十万军队的优势,没有认清蒙古军的精锐,金军当时还从没有真正地领略过蒙古军的厉害。所以,完颜九斤才会自恃人多势众,甚至放弃野狐岭的有利地势,轻率的带领四十万大军跟蒙古军争夺一时的胜利。    突破野狐岭之后,九月,成吉思汗乘胜进攻宣德州,逼近德兴府。蒙古军野战时雷霆万钧,会河堡、野狐岭等野外战役都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然而初入中原的蒙古军在攻城战术上还不成熟,每次兵临城下,成吉思汗只能望城兴叹。成吉思汗兵临德兴城下,只好率军而回,只留下皇子拖雷、附马赤苦率军攻取德兴四周的戍堡,破坏金国的防御工事。    野狐岭战役是成吉思汗第二次伐金的决定性战役,从此,金蒙战争从塞外推向洋河流域,逐渐逼近中都北面的长城。    
  蒙古人靠十几万人打遍世界,狠!
  @付家三公子  21:13:57  蒙古人靠十几万人打遍世界,狠!   -----------------------------  这十几万人应该是纯蒙古种,即是蒙古的原始军队,以后的蒙古军掺杂有其他民族。蒙古就是靠这十几万军打遍世界,好像现代人一点原始本钱起来创业一样。
  怎么没有金刀驸马--郭靖,楼主史书读的不好
  @wangyi-23 22:14:32  怎么没有金刀驸马--郭靖,楼主史书读的不好   -----------------------------  呵,呵。。。。。。需要继续学习〉〉
  完颜纲缙山之败      1213年(八年)秋七月,成吉思汗第三次率军伐金,这一次的目标指向德兴府。    成吉思汗第二次伐金却在德兴府划上句号,因攻城受阻不得不暂且北回。德兴府就留给皇子拖雷和附马赤古经营。    皇子拖雷和附马赤古的任务就是扫荡德兴府四周的戍堡,把德兴府孤立起来,同时,在汉人的指导下,蒙古军把德兴府作为学习攻城的实验体,在战斗中逐渐学习和掌握攻城的技术。经过一年的扫荡和摧毁,德兴府基本上成为一座孤城,已是外无强援,内无精兵,岌岌可危。经过一年的学习,蒙古军基本上掌握了攻城的技术。    1213年秋七月,邀请成吉思汗南入伐金,攻破德兴府。拖雷和赤古在成吉思汗的指挥下,率领攻城的专业军率先登城,成功地拿下德兴府。德兴府围攻胜利,标志着蒙古军首次以强攻方式胜利占领一座城池。    其实,经过蒙古军一年的军事行动,德兴府已是蒙古军的囊中之物,所谓围攻德兴府,仅仅是一场表演而已,所以要邀请成吉思汗南下指挥这次攻城,乃是拖雷和赤古的特意安排,树立成吉思汗的尊严。    成吉思汗两次南下伐金,总是在坚固的城堡之下受挫而回。第一次伐金竟然在西京城下中箭受伤,第二次又在德兴府望城兴叹。难道他成吉思汗就没法摧毁金国的城堡吗?德兴府攻城的胜利,就是要证明成吉思汗是战无不胜的大汗。拖雷和赤古邀请成吉思汗指挥攻打德兴府,其政治意义鲜明、突出。    攻陷了德兴府,宣德府相继攻下。蒙古连续拿下两座城池,士气百倍,斗志高昂,征服的气焰熊熊燃烧。    金国连续失陷德兴、宣德两座城池,中都的北面现在直面蒙古的威胁。      金国尚书左丞完颜纲在国家危难之际,决定统率十万金军前往缙山(北京市延庆县),亲临前线抗击蒙古军,完颜纲此行满怀豪情,誓为国家效力。    大臣徒单镒获悉完颜纲前往缙山,就派人劝告他,说:“高琪(缙山的守将)已驻兵缙山,甚得人心,士皆思奋,与其行省亲往,不若益兵为便。” 完颜纲没有理睬,徒单镒继续劝阻:“高琪措画已定,彼之功即行省之功。”    徒单镒劝阻完颜纲包含三层意思:一是认为缙山是术虎高琪的责任,完颜纲何必操这份心呢?二是叫完颜纲与其亲往,不如向缙山增派兵力,亲临前线得承担直接责任,若增派兵力,既可免亲临战场,又能表明自己高度重视缙山。第三,如果术虎高琪打胜仗,完颜纲同样立功,若术虎高琪失败,那与完颜纲无关,完颜纲甚至可以居高临下,向术虎高琪追究失败的责任。    徒单镒这些计算真够圆滑、深透,典型的不倒翁思维。    完颜纲拒绝徒单镒的善意奉劝,他似乎并不计较自己的得失,只是想尽一位大臣应该承担的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或许在徒单镒看来,完颜纲愚不可及。然而,徒单镒这种抛弃国家责任,萎缩为个人得失的智慧,实是人类理性世界的耻辱。    完颜纲豪情壮志的抵达缙山。缙山距离中都只有一百八十里。八月,蒙古兵向缙山发动进攻,完颜纲、术虎高琪率领金军顽强抵抗,野狐四十万金军尚且不堪一击,何况缙山十多万金军,结果可想而知,金军大败,缙山失守,蒙古乘胜追至居庸关之北口。    完颜纲的缙山之战以失败告终,但是,完颜纲虽败犹荣!    在蒙古军攻打缙山时,哲别率军进犯怀来。怀来的金军守将王檝与蒙古军鏖战三日,最后城破被执。    蒙古军南下伐金是一场血腥的残酷战争,成吉思汗因为遇城必败,所以特别仇视敌军坚守城池,蒙古军每攻下一座城,就采取血腥屠城,把胆敢跟蒙古军抗拒的将领、士兵甚至平民百姓全部屠杀。    王檝在怀来顽强抗击蒙古军,现在被押上刑场斩首,他临刑气宇昂然,神色不变。成吉思汗看到王檝临死不屈,反而英雄惜英雄,十分赏识,      假装质问他:“你怎么敢跟我军对抗,难道不怕死吗?”王檝曰:“我本是一个普通百姓,蒙受自己国家的恩惠,曾经发誓要捐躯报国。今天虽然兵败,然而我能为国家效死,实在是庆幸!死有什么可怕呢?”捐躯报国是军人的天职,是理性世界的光辉,其精神没有国界、敌我,永远被世人推崇。王楫的慷慨陈词让成吉思汗深受感动。成吉思汗即刻赦免他,并且授予他官职,派他前往招集金国的流寇溃卒。    在蒙古南下征服的初期,金国朝野弥漫着逃跑主义:军队遇到敌人即刻逃跑;将领惜命懦弱,未战胆怯,一战而逃;大臣也明哲保身,临战推诿,趁机一推百了。    然而,完颜纲和王檝等在强敌压境的危难时期,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满怀豪情誓死抗敌,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志,这种精神实属难能可贵。虽然王檝最后归顺蒙古,但其捐躯报国的精神永远值得敬佩。  
  蒙古军插翅难飞居庸关      缙山失陷后,居庸关就暴露在蒙古军的铁骑前面。    塞外的蒙古草原在阴山和燕山两大山脉的阻隔下,不管它多么风起云涌,却都是在那遥远的地方。金国只要沿长城一线修建城堡,就可以防御塞北游牧民族的侵犯,因此,历来北方的防御建设集中在长城以北,长城以内的防御在战略上相对次要。所以,塞外的游牧民族只要能把长城的几个缺口突破,就可以长驱直入,西犯大同,东临居庸,    金国的北方防御就集中在长城以北的抚州,西以乌沙堡为主,建立一条防御体系,东则扼守野狐岭的天然隘口,完颜承裕的军团就在抚州境内。抚州以北就是昌州和桓州,是蒙古民族和金国的缓冲区域。    成吉思汗经过两次伐金后,就把长城以北防御体系征服,蒙古军越过长城继续南犯,金蒙战争就推移到以居庸关为中心的防御体系。蒙古军团长驱直入,把拱卫居庸关的会河堡(万全)、德兴府、宣化府、怀来、缙山等逐个摧毁。最后,成吉思汗统率蒙古大军直临居庸关。    居庸关是中都的西北屏障。它有南北两重关门,南名“南口”,北称“北口”,两侧是崇山峻岭,中间一条长约20公里的沟谷——关沟,居庸关雄踞在关沟之上,地形极为险要。金国以前的防御主要凭借长城外的戍堡,对居庸关的防御并不怎么重视,正因为这样,所以哲别突破乌沙堡后,就能长驱直临居庸关,甚至攻占居庸关,游弋中都。野狐岭之战后,居庸关暴露在蒙古的铁骑前面,金国才开始加强居庸关的防御。    金国向居庸关增派精锐兵力,金兵凭据居庸关天险,严防死守,他们熔铸铁汁,灌满北口的关门,把它封死。同时在北口的关外布满百多里铁蒺藜,铁蒺藜一种军事障碍物,可以刺伤马蹄,相当现代战争的地雷。    成吉思汗统率蒙古军到达居庸关北口,蒙古铁骑寸步难进,只能站在百多里外遥望居庸关。居庸关的铁门把蒙古大军挡住,但蒙古军没有撤退,而是驻扎在居庸关北口的关外。    一般的城池尚且让蒙古军束手无策,何况现在是防御得如此严密的居庸关,更让成吉思汗深感头痛。英明的成吉思汗认识到,任何强攻等于徒然,要飞越居庸关只能另辟蹊径。几天后,,他向见多识广的阿剌浅请教,阿剌浅回答说:“从居庸关向西行进,在黑树丛中有一条叫紫荆口的小道,仅够一位骑兵走过。我军若能派出一支精锐前往,当夜便可穿过荆紫口,直达长城之内。”     阿剌浅是蒙古出使金国的使者,曾多次出使金国,阿剌浅作为使者并没有多大成效,但在跟金国的来来往往中,他却专心识记沿途的山川形势,对金军各处的驻军、防守以及道路的险易情况了如指掌。阿剌浅为了摸清紫荆口,曾经亲身探险,独骑闯越紫荆口。蒙古军南征金国,阿剌浅成了成吉思汗的活地图。    成吉思汗在居庸关前苦思不得其计,就向见识丰富的阿剌浅请教,阿剌浅向成吉思汗提起了紫荆口。成吉思汗听到“荆紫口”三字,眼睛亮了起来,犹如沙漠中看到绿洲,顿时精神百倍。    事不宜迟,成吉思汗马上部署,留喀台布札镇守居庸关的北口,牵制居庸关内的金军,然后命阿刺浅为前导,自己跟哲别率领精锐快速向紫荆口挺进。傍晚,蒙古精锐军进入紫荆口的山谷,黎明,蒙古军到达紫荆口。  
  紫荆口蒙古军飞越长城      紫荆口驻守有一队金军,他们现在还在梦乡中,蒙古军偷偷袭击,金军突然发现敌人,马上从梦乡中惊醒,除了逃命外,没有其他选择。蒙古军轻易地夺取紫荆口,突破了长城防线。     金军获知蒙古军偷袭紫荆口,就派完颜鄂屯襄(援助西京时中蒙古埋伏侥幸逃得一命的鄂屯襄)率军抗击。完颜鄂屯襄在五回岭遇上从紫荆口逃回的士兵,就在五回岭收集逃亡,整顿军队,准备跟追来的蒙古军决战。可是,鄂屯襄的金军经不起蒙古军的猛烈攻击,大败而逃。蒙古军乘胜夺取涿、易二州,从西南面对中都形成包围之势。     突破紫荆口后,成吉思汗派哲别、速不台抄小路袭击居庸关的南关口。金军在居庸关北口修建得如铜墙铁壁,可是南关口则脆弱得不堪一击,蒙古军占领居庸关的南口。    居庸关的北口只是防御关外,它的铜墙铁壁对南口却没有军事意义。南口已经被蒙古军占领,北口的金军守将讹鲁不儿不得不放弃抵抗,向蒙古军投降,南、北口的蒙古军会师一起。铜墙铁壁、固若金汤的居庸关最后被蒙古军团攻陷。    紫荆口深藏茂林峻谷之中,它因长满紫荆树而得名,是一条名不见经传,仅够一骑经过的小路,谁也看不出它有多大的军事意义,从来没有引起金人的重视。然而,它却成为金军在长城防御上的缺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长城若是一条千里长堤,那紫荆口就是一口蚁穴,长城终于从这里决堤。    金国能够放大倍数地加强居庸关的防御,却在紫荆口上产生盲点,让蒙古军从这里找到突破长城的缺口,历史还真能捉弄人,给金国开了一个大玩笑。    金国怎么可以对紫荆口熟视无睹呢?历史或许要批评金国。我们却不想责备金军在防御上的疏忽,我们倒是欣赏阿剌浅的精明。一位普通的蒙古使者,却能在来来往往中摸清沿途敌国的山川形势,并且亲身探险,独骑闯越紫荆口。更重要的,在战争的关键时刻,他又能记起来,去启发成吉思汗的战争智慧。若是没有阿剌浅说出紫荆口,蒙古征服金国的战争格局或许要重写。    穿过紫荆口、飞越长城是金蒙战争的闪亮点,是成吉思汗征服金国的得意之笔。成吉思汗占领中都后,登高纵览中都的山川形势,不由感慨万分,向身边的将领说:“朕得至此者,阿刺浅之功也。” 转身对阿刺浅说:“汝引弓四射,随箭所落,悉以地封汝。” 阿剌浅后来跟石抹明安镇守中都,成吉思汗授予阿剌浅黄河以北铁门以南的达鲁花赤,给予阿剌浅最大的奖赏和荣誉。    阿剌浅献计紫荆口是具体而微的启示,他能够如此精明,应该缘于蒙古民族积淀的战争意识。一个浸泡在战斗中,充满战争意识的民族,永远是精明和勇敢的。当时的蒙古就是这样,百多年来蒙古草原经历了部落之间大大小小的纷争与吞并,渐渐养成深厚的战争意识。因此,当阿剌浅独闯紫荆口时,他的潜意识就对紫荆口战争价值进行评估,并储藏在大脑中,当成吉思汗询问他时,他的记忆就被唤起,激活起脑中具有战争价值的素材,于是,紫荆口的战争意义就在阿剌浅的意识中凸现出来,并与成吉思汗军事智慧产生强烈的共鸣。    而金国缺乏战争意识,这个老大帝国的精力集中在对外防御、对内镇压之中,自然缺乏那种战争应有的精明,自然对蒙古的南伐茫然迷惘,自然对紫荆口熟视无睹。    我们不能否定金人也有精明之处,可是,在腐朽政体之下,金人在为人处事上养成了缄默、推诿的不倒翁精神,培养了一种趋吉避凶、自我保护的灵敏嗅觉。这种精明在你虞我诈政治斗争中能占上风,而在国家危难时却是祸国殃民的。徒单镒那明哲保身、争功诿过的政治哲学就显得无比圆滑和精明,然而,这种精明却培养出政治上的奉迎钻营和军事上的逃跑主义。    从徒单镒劝说完颜纲那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老谋深算的老狐狸形象,他的精明却不是朴质的蒙古人所能比拟,然而,这种精明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自我保护,它适合于政治上的窝里斗,从而加剧国家内部的自我消耗,最后,它成了金国衰亡的一大根源。  
      我觉得看待历史应该客观  我们可以批评甚至唾弃那个时期的蒙古人的许多残暴的行为  但是对他们的战绩以及学习先进文明还是要持正面的态度        
  @上輩子是西夏人  22:12:54    我觉得看待历史应该客观  我们可以批评甚至唾弃那个时期的蒙古人的许多残暴的行为  但是对他们的战绩以及学习先进文明还是要持正面的态度  -----------------------------  提得有道理,历史的科学观。
  胡沙虎弑杀金皇帝      1213年,蒙古军飞越长城,居庸关、紫荆口的战场惊涛骇浪。而金国的中都也风云突变,爆发了胡沙虎弑杀金主完颜允济的军事政变。    纥石烈执中,本名胡沙虎,据说是完颜阿骨打时代那个“灭辽鬼”阿疏的后代。蒙古大将哲别摧毁乌沙堡后,金国加强西北防御,就任命胡沙虎出任太原知府、西京留守、行枢密院、兼安抚使,独揽西京的军政大权,与平章政事独吉千家奴、参知政事完颜承裕成为西北防御的三巨头。    在1211年秋天,成吉思汗统率蒙古大军直临西京。胡沙虎率领七千精锐抗击蒙古军团,但胡沙虎不敢跟蒙古军交战,到了傍晚,在暮色的掩护下从西京逃遁,七千精锐一哄而散。因成吉思汗攻打西京时中箭受伤,西京终于逃过被血洗的劫难,但西京从此丧失了保护中都的防御功能。    当时西北防御的三巨头都不约而同的逃跑,都逃回中都避战,致使北方的金军一盘散沙,逃跑主义弥漫全军。朝廷对他们三人采取严厉的惩治,金主完颜允济怕打击面太大,不敢追究太多的责任,就从轻发落,尽管如此,但他们三人还是被朝廷冷落一边,独吉千家奴从此销声匿迹,完颜承裕被调往辽东。    只有胡沙虎不甘寂寞,他向朝廷请示,愿意带领两万金兵驻扎宣平。金廷对他已不信任,但为了不打击他的热情,就派给他三千兵,驻扎在妫州,作为宣平的后防。    胡沙虎要求两万兵,而朝廷才给他三千,朝廷明显冷落他,胡沙虎很不服气,他一贯“贪残专恣,不奉法令”,一个专横跋扈的人,今天哪能容得朝廷冷落呢?既然朝廷不信任他,不让他上前线,他就闹起情绪,妫川也不接受,干脆带着那三千士兵退守长城之内。    胡沙虎还散布谣言,说“蒙古军一来,金兵必定不能抵抗,我自己不足珍惜,所担心的是这三千士兵。金国十二关、建春宫、万宁宫都将保不住。” 散布着悲观言论,打击金军的士气。    胡沙虎的消极言行引起金国朝廷的愤慨,朝廷宣布立案调查胡沙虎,结果查出胡沙虎十五条罪状,然后把胡沙虎撤职。胡沙虎的嚣张气焰遭到朝廷有力地打击。    胡沙虎虽是专横跋扈,但在当时自我保护主义相当浓厚的政治风气下,他还是能够炼就一套奉迎巴结的本领。平时跟金主完颜允济的近侍、亲信很靠近,勾结一起。因此,胡沙虎刚被撤职,就有人在金主完颜允济面前为他说情,开脱罪名。    金主完颜允济“柔弱鲜智能”是负面形象,它正面性格就是老实厚道,容不得几句好言好语就耳轻心软,在近侍们的说服下,完颜允济同意起用胡沙虎,把他从前线调回中都任军委参谋。大臣们极力反对,大家早已看不惯胡沙虎的专横跋扈,正准备一脚把他踩死,哪容得他死灰复燃。    既然大臣有反对声音,胡沙虎调回中都就有困难。然而近侍们的力量远远大于大臣,他们苦苦地向金主完颜允哀求,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话,竟然拨动起完颜允济的神经,完颜允济于是顶住大臣的压力,强行起用胡沙虎,任命他为右副元帅,领武卫军五千人,驻守中都城北之通玄门之外。    胡沙虎终于东山再起,但是胡沙虎并不怎么感冒,这跟他原来的西京留守、行枢密使的职位相比远远逊色,金主的皇恩并没有感动胡沙虎,胡沙虎毫无激情,整天只顾狩猎游乐,把军防战备荒废一边。    蒙古军团已越过长城,京都的形势非常危急,胡沙虎的表现让完颜允济非常失望,原以为胡沙虎会报答皇恩,为他效犬马之劳,没想到胡沙虎还是死不改悔。完颜允济盛怒之下派人到军营中痛骂胡沙虎。    胡沙虎正在喂养心爱的鹞鸟,听到金主派人责骂,立即怒火中烧、暴跳如雷,狠狠地把心爱的鹞鸟摔死在地,然后召集党羽策划武装暴动。    1213年(金至宁元年)八月二十五日黎明,胡沙虎的叛军从通玄门进入中都,叛军的行动非常迅速,中都人士仓猝间无所适从。只有驻扎在中都天王寺的五百汉军在主帅鄯阳、石古的带领下毅然赴难,在紫禁城的东华门外跟叛军交战。    战斗中胡沙虎大叫:“大汉军反矣,杀一人者赏银一锭。” 汉军仅仅五百人,而胡沙虎的叛军达五千,汉军力量悬殊,鄯阳、石古阵中战死,五百汉军被杀个干净。    紫禁城的东华门的城门紧闭,天没亮就不能开,胡沙虎命令士兵焚烧东华门,并且要立起云梯要攻城。东华门上的护卫非常恐慌,慌忙打开城门迎接胡沙虎。胡沙虎率领叛军冲入皇宫,金主完颜允济在睡梦中惊醒,被胡沙虎用素车载回他原来的卫邸,两百名武卫军把卫邸严防锢守。    胡沙虎把完颜允济逼出宫后,还特意要杀害完颜纲。完颜纲此时带兵在外,胡沙虎就威胁完颜纲的儿子写封家信给他,骗他回京。完颜纲一回京,就被抓捕起来,囚禁在悯忠寺,第二天押赴刑场斩首。处斩完颜纲之前,胡沙虎安排人到他面前历数他失四川、败缙山的罪状。    胡沙虎对完颜纲为什么如此恨之入骨!到底胡沙虎和完颜纲有什么仇恨,历史并没有具体地记载。  
  更新快点
  完颜询称帝  胡沙虎把金主完颜允济逼出宫后,自己封为监国都元帅。皇帝呢?皇帝却没人当,皇帝谁来当呢?胡沙虎一时没了主意,他自己又不好意思当皇帝。中国历史竟然会有愁没人当皇帝的时候,还算是稀奇事。    胡沙虎既然杀了皇帝,就不想再推荐谁当皇帝了,这样明显暴露野心,胡沙虎虽说野蛮,但粗中有细。    金国大臣徒单镒称得上是金国的元老,正好在家养病。胡沙虎想到徒单镒,就有了主意。胡沙虎一天亲临徒单镒家慰问,徒单镒内心自然感激,当然也在胡沙虎面前宣扬一些道德言论。胡沙虎趁徒单镒渐渐入港,很诚挚的向他征求意见,让哪位亲王来当皇帝呢?拥戴谁当皇帝,中国历史称“建策”,是件特别荣耀的光彩事业,大臣们为官一生也难得一遇,“建策”顺利的话,可以泽及后代,若是失败,即家破人亡。胡沙虎向徒单益询问建策,徒单镒接触到这么个话题,精神马上振奋,立即向胡沙虎推荐完颜询,他说:“翼王,章宗之兄,显宗长子,众望所属,元帅决策立之,万世之功也。”胡沙虎、徒单镒正是奔着“建策”这“万世之功”的伟大蓝图而来,至于胡沙虎弑杀完颜允济的大逆不道就一笔勾销。胡沙虎就这么轻易地把道貌岸然的徒单镒拉上贼船。    胡沙虎把徒单镒拉进自己的圈子,就是借助这种有威望的无老为自己的大逆不道遮羞,所谓无老人物、威望人物往往就是野心家和阴谋家的好招牌,好像现在的专家和教授等社会精英是奸商和狗官的宣传工具一样。徒单镒这么容易地上胡沙虎的贼船,正证明中国士大夫虽然口头挂着“忠”字,而实际上丧失政治原则。    我们暂且不管徒单镒的品格,只道徒单镒的推荐,徒单镒推荐完颜询算是选对了人物,符合封建中国的宗法礼教,闪烁着智慧,胡沙虎欣然采纳,马上派人到彰德迎接翼王完颜询为帝,另外,派宦官李思忠把完颜允济杀害,免得他碍眼。    九月甲辰,完颜询即位,改元贞祐。封胡沙虎为太师、中书令、元帅,封为泽王。    《金史》曾怀疑胡沙虎居心叵测,想当皇帝。这种怀疑根本背离历史文化背景,除了诬蔑、丑化历史人物外,没有什么历史价值。    胡沙虎在封建文化背景下怎么能当皇帝呢?胡沙虎弑杀完颜允济已经冒逆贼的大罪名,他若是再篡夺帝位,就更加触犯中国宗法制度的大忌,必定招惹中国主流思想的强烈抗议,将背负着篡逆的大罪名而遭受讨伐,或许会因此而惨败。    胡沙虎聪明得很,没有士大夫那样一条脑筋。他现在拥戴完颜询,就可以表演周公辅成王这一封建政治的传统剧本,可以变成与周公相提并论伟大人物,进而维护和巩固他的政治地位。    当然,胡沙虎若有力量控制全国,那他就完全可以自己称帝,跟历代篡夺成功的阴谋家一样冠冕堂皇。可惜胡沙虎此时的势力尚嫩,自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但是,若能假以时日,篡夺的条件和时机都成熟时,那胡沙虎不需要历史家的杜撰,也会取而替之,自己称帝。    宣宗完颜询即位后,胡沙虎向宣宗奏请,要降完颜允济为庶人,庶人就是平民,即完颜允济没有封号,被剥夺帝王的尊号,丧失尊贵的政治资格,也就是说,完颜允济的皇帝算是白当。    胡沙虎的奏请引起了中国士大夫涉及礼教的一场争议。一般情况下,皇帝若是非正常地丧失帝位,就不能称皇称帝、称祖称宗,会被降低尊号,称为王、侯、公,虽然没有帝王的称号,但还保留着次级别的尊称,若降为庶人,代表被剥夺皇帝的资格,死后不能受皇帝或其他的祭祀待遇,历史上有被贬为畜牲称号的,那就非常严重,有侮辱其人格的意图。    冠上什么称号,对一死百了的完颜允济已毫无实质意义,然而,封建士大夫却争得面红耳赤:有人依附胡沙虎,要降为庶人;有人还心存良知,请降为王侯。最后,完颜询下诏,将完颜允济降为东海郡侯,虽不能称祖称宗,但毕竟还保留一个郡侯的称号。    宣宗完颜询是显宗的庶长子,其母刘氏,本是辽阳一位普通的汉族女子,23岁(大定元年)被选入东宫,由于聪明伶俐,知书达理,被太子完颜允恭看中,收为妃子,大定三年生完颜询。刘氏是个病美人,不久就病逝。因刘氏出身低微,所以完颜询虽是长子但属庶出,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继承皇位的是小他5岁的弟弟完颜璟,是为章宗。    章宗完颜璟的外祖可就显赫,母亲出身金朝后族徒单氏,外公徒单贞是御史大夫、驸马都尉,外婆是辽王宗干的女儿梁国公主。这么显赫的社会关系让完颜询逊色。太子完颜允恭早逝,完颜璟被封为皇孙,世宗去世后,皇孙完颜璟继位,完颜询被封为丰王,食邑彰德府。国家若没有异常,完颜询是永远与皇位无缘,完颜询做梦也没有想到他能当上皇帝。    皇帝也有天上掉下在馅饼的一天,完颜询在胡沙虎的拥戴下成为金国的皇帝,完颜询因此对胡沙虎感恩不尽,诸事都是百依百顺。完颜询的谦逊更加助长胡沙虎的专横跋扈,完颜询为表示尊敬,特别在朝廷设座赐胡沙虎坐,胡沙虎大咧大咧地坐上,没有丝毫谦让。赐坐乃是皇帝对臣子的特殊恩典,胡沙虎本应表示诚惶诚恐,再三谦让,然后才了接受,接受后还要向皇帝叩拜谢恩,最后才郑重其事地坐上。哪能像胡沙虎这样坦然坐上,没有一点臣子的谦逊,这一细节暴露出胡沙虎目无至尊,看空皇帝的意识。有人就以此大做文章,把胡沙虎描摹为妄图篡夺的野心家。    是的,胡沙虎是野心家,也是阴谋家,然而,在中国历史,阴谋家之中又有阴谋家,野心家背后再有野心家,新的阴谋家正对着胡沙虎虎视眈眈……  
  金国政治新贵的兴起      完颜询登基后,金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质的变化,标志着金国政治要重新洗牌,于是新的野心家慢慢滋生,跃跃欲试。    庆山奴就是这样的政治投机分子。完颜庆山奴,名承立,此人“仪观甚伟,而内恇怯无所有”。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接触到类似庆山奴这样的人,他们的外表看似畏缩怯懦,内在却没有什么能力,他们在生活、工作中往往被我们忽视,但是,他们却有一种独特的能力,就是善于投靠,具有灵敏的政治嗅觉,在政治拐点时期,却能找准方向,死心踏地投靠主子。    在胡沙虎派人往彰德迎接新皇帝时,庆山奴就抓到第一时间向完颜询宣誓效忠,第一时间的效果立竿见影,庆山奴马上就博得完颜询的信赖和重用,被任命为西京副留守、兼近侍局直长,成为皇帝的亲信。    完颜询初到京都,虽是皇帝,但毕竟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就自然而然地要向庆山奴他们靠拢。于是,以庆山奴为首,在完颜询身边就围绕着一群新利益集团,他们成了金国王朝的政治新宠,就希望开拓其政治势力,重建新的政治格局以谋取更多的政治权益。    然而,胡沙虎的一手遮天拦截这些政治新宠的发展,他们无法插手政治、军事、经济等国家大事。从此,庆山奴等政治新贵就在皇帝面前肆意诋毁胡沙虎,揭露胡沙虎专横跋扈的言行,挑拨皇帝跟胡沙虎的矛盾,寻找机会铲除胡沙虎。    完颜询虽是皇帝,但刚刚入主中都,羽翼未丰,况且这个皇帝又是胡沙虎所赠送,他对胡沙虎的专横跋扈还是隐忍。不管庆山奴等如何恶意诋毁和挑拨,完颜询还是始终不敢采取行动。    正是因为完颜询采取妥协,所以,不管两个利益集团的矛盾怎么尖锐,金国王朝暂时还是风平浪静。但无论如何,胡沙虎现在已被放在政治斗争的锋刃上,到底由谁来操刀?历史正在演化着。  
  灭北宋时,女真号称满万无敌
  术虎高琪火拼胡沙虎      十月,蒙古军的游骑到达中都。    蒙古军即将兵临中都,怎么抗击蒙古军的侵犯呢?神仙也难替金国寻找有效的对策。寻找不到对策怎么办?找不到对策就找责任,蒙古军如此势如破竹,到底谁的责任?胡沙虎终于把责任找到术虎高琪头上。    术虎高琪跟完颜纲在缙山抗击蒙古军,缙山失败后,金军节节败退,完颜纲被胡沙虎杀害后,术虎高琪从缙山败回,驻扎在中都的城北。胡沙虎就把金军节节败退的责任推卸给他,气冲冲要把术虎高琪斩首。完颜询在一帝为他求情,胡沙虎才饶他一命,但责成术虎高琪领兵出战,以赎前罪,并威胁说:“今日出兵果无功,当以军法从事矣。”。    寻找不到对策就找责任的好处就是可以掩盖统治者的无能,通过追究别人的责任来推卸自己的责任,从面麻醉自我,不思进取。胡沙虎只要把责任推卸在术虎高琪身上,自己就可以居高临下吆喝术虎高琪。    辛亥日,术虎高琪率领金军出战蒙古军,可恨金兵不争气,再次大败。术虎高琪突然陷入绝境,今天兵败而回,胡沙虎一定不会饶过他,当以军法惩处。术虎高琪估计难逃毒手。于是,他铤而走险地发动兵变。    术虎高琪的兵变是绝望中的求生选择。他所以敢于发动兵变,一方面因为自己身陷绝境、铤而走险,另一方面他也深谙朝廷内部两派势力错综复杂的斗争。庆山奴等正伺机消灭胡沙虎,只因皇帝的隐忍才暂时抑制。    术虎高琪心想,如果他发动兵变,将胡沙虎消灭,那倒不是帮皇帝的忙?他何乐而不为呢?何况胡沙虎也不是什么货色,其政治污点斑斑驳驳,杀掉这样的人物算是替天行道。    正当术虎高琪暗中盘算时,政治的新兴势力与术虎高琪联系,说服术虎高琪发动兵变消灭胡沙虎。这个正中术虎高琪的下怀,有政治力量的支持,军事起义十拿九稳胜出,何况政治力量来自皇帝,虽然现在的皇帝羽翼未丰,但也足够支持术虎高琪起来兵变。即使没有皇帝的支持,术虎高琪为摆脱生命威胁已经跃跃欲试。    1213年(至宁元年)十月十五日,术虎高琪率领其糺军进入中都,把胡沙虎的家包围起来。胡沙虎闻难跳墙逃跑,可是神差鬼使的,他的衣服被东西勾住,身体失去平衡,重重的摔落在地,腿部受伤,没法走动,术虎高琪的士兵追上来,把他的头斩下,胡沙虎顿时拜见阎王,距离他突闯中都,逼宫完颜允济才50天,历史在他身上重演。    术虎高琪在傍晚的时候,手提胡沙虎的头颅上朝待罪,皇帝完颜询叫近侍局赦免他无罪,并任命他为左副元帅。    胡沙虎遇难而死,其党羽四处溃散,他们沿途大呼:“糺军反矣,杀之者有赏。”中都军民大都是猛安谋克军,他们不明真相,真以为糺军叛变,就纷纷起来抗击,混战中糺军死伤惨重。    猛安谋克军是金国的主流军队,乣军是北方诸部落的军队,猛安谋克军和乣军相隔阂,潜伏着复杂的矛盾。在胡沙虎党羽的谣言煽动下,兵变升级为猛安谋克军与糺军的火拼,战斗非常激烈。术虎高琪的乣军没法抵抗,死伤惨重,形势相当严峻。皇帝马上下诏安抚,澄清事实,消除误会,双方渐渐缓和。若是没有皇帝下诏平息,术虎高琪的政变结果不堪设想。    第二天,朝廷下诏声讨胡沙虎的罪状,也代表为术虎高琪的兵变正名。    杀掉胡沙虎,为皇帝除去眼中一根钉、肉中一根刺。政变改变了金国的政治格局,金国政权发生大洗牌,术虎高琪、近侍局成了当权派,完颜询成了最大的赢家,君临天下。  
  蒙古三路军扫荡中原      铲除了胡沙虎,完颜询的皇帝位坐稳了,可是,蒙古军却逼近中都,扫荡中原。    蒙古军奇袭居庸关后,十月,成吉思汗率领军队攻克涿、易二州,对中都形成包围之势。蒙古军没有直接进逼中都,而是分三路扫荡中原。成吉思汗命奇尔台、哈台两将驻扎在中都的城北,然后以汉人降军为向导,兵分三路扫荡中原:    成吉思汗与皇子拖雷为中军,沿渤海湾东岸至山东半岛,扫荡河北、山东的雄、霸、莫、安、河间、沧、景、献、深、祁、蠡、冀、恩、濮、开、滑、博、济、泰安、济南、滨、棣、益都、淄、潍、登、莱、沂等州。另外派遣木华黎攻打山东半岛的密州(今诸城),密州在山东半岛的东南部,木华黎在密州大开杀戒屠城。然后从山东回军,驻扎霸州,史天倪等到霸州投降。    右军是皇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循太行而南,扫荡河北、河南、山西。他们从北而南,沿保、遂、中山、邢、洛、磁、相、卫辉、怀、孟诸郡南下,直接抵达黄河,再转头向北直上山西,扫荡泽、潞、平阳、太原之间的城邑。    左军是皇弟合撒儿和斡陈那颜、布札,沿着渤海湾北岸东进,扫荡滦、蓟及辽西诸郡。    这次扫荡以中都为中点,然后向四周幅射,长城以南,黄河以北,以及太行山的东、西。蒙古三路军有如摧枯拉朽,仅一个月的时间共扫荡九十多城,包括今天河北、山东、山西、河南、辽宁五省,金国数千里的土地望风瓦解,只有中都及通、顺、真定、清、沃、大名、东平、德、邳、海十一座城池坚守不下。    蒙古军这次扫荡的目标是金国北方的军事基地,目的要孤立中都。蒙古军在这次扫荡中蹂躏了广大农村,破坏中小城市,严重破坏,河朔地区的军事防御和设施,从此中原兵火连天,城市变成废墟,中都孤立无援。    蒙古军不善攻城,遇到中原地区的城邑就头痛。于是,中国汉奸给他们献计,采取特别狡猾的手段攻城。蒙古南犯后,金国把金军的兵力调往前线,中原腹地的城邑都由民兵防守。蒙古兵并不攻城,他们到处捉拿村民,然后驱赶这些村民攻城,他们都是城上民兵的父老兄弟,城下与城上一家人,这仗没法打,哪有亲人打亲人的啊!于是,城上的民兵纷纷献城投降。就这样,蒙古军不费一点力气,轻易地拿下一个一个的城池。    这种狡猾的战术真让人叹绝,然而,它却是中国汉奸所设计的,蒙古人采用它来打中国。    蒙古人初入中原就很残暴,那里敢抵抗,那里就被斩尽杀绝,木华黎在密州就采取屠城政策。屠城是蒙古人的残暴行径,他们对城堡恨之入骨,所以每攻下一座城池,就以屠城发泄愤恨。    蒙古军扫荡中原的目的主要是破坏金国的军事基地和防御设施,残暴的残杀和肆意的破坏结合一起,所以,蒙古军虏抢杀掠,把中原的金帛、子女、牛马羊畜席卷而去。所到之处满目疮痍,城郭变成丘墟,乡村一遍狼藉。    1213年(八年)十月,三路蒙古军完成扫荡,陆续回来,都在大口会师,然后进逼中都。    
  “汉奸”这个词看见就很伤心
  金蒙中都议和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蒙古军在1214年(九年,贞祐二年)正月对中都展开攻势。但是,蒙古军这次进攻却遭到金军有力地回击。    中都的城堡在设计上跟别的城邑不一样,它分内外两城,所谓外城其实不算城,严格上说算是城堡,因为城堡是独立的,它们之间没有城墙相连,也就是说,在中都城的外面再修建四座城堡,称为外四城。每座城堡呈正方形,长、宽各三里,前后开有城门,左右不开,城堡里面的楼橹、仓廒、甲仗等仓库各穿有地道与内城相通,军事物资经地道从内城源源不断地供给外城。外城四座城堡就像碉堡一样保卫着内城。    中都内外城的设计使金兵的战斗就非常灵活。若蒙古军攻内城,四座城堡的金兵就从背面发炮轰击敌人;若蒙古军攻外城的城堡,金兵则从地道走入内城,再登上内城攻击外城的敌人。有一次,金兵打开南薰门诱蒙古兵入城,然后纵火焚烧城堡,蒙古兵死伤惨重。    中都城内外城的设计十分诡异,据说它的设计者是完颜宗翰,女真灭亡辽国后,宗翰经营中都,为求百年之计,他在辽国燕京城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在内城之外再筑四城。历史上,完颜宗翰没有经营过燕京,设计中都城堡的应另有其人,因为宗翰的名气大,所以把这一功劳记在他的名下。    城堡是蒙古军的拦路虎,成吉思汗遇城必退,一般的城池尚且让成吉思汗大伤脑筋,何况面对结构诡异,坚固无比的中都城,蒙古军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跺脚骂娘。最后,成吉思汗不得不放弃中都,虽然蒙古诸将领有些不情愿,强烈请求成吉思汗留下,发誓要攻破燕京,但成吉思汗还是班师北回,成吉思汗不愿意为中都城付出惨重的代价。    二月,成吉思汗派阿剌浅入城与金国议和,然后班师,所谓议和,其实是成吉思汗撤退的缓兵之计。    中都的城堡虽是坚固,但城中的粮食却成了脆弱点,蒙古军才包围一个月,中都城的粮食就出现紧张,军队尚能供给,而平民则渐渐出现断缺。所以金主完颜询有些心慌,当成吉思汗派阿剌浅入城讲和时,他就有意倾向于议和,马上召集朝廷大臣商议。每次讲和的讨论都会引发“战”、“和”两派的激烈争辩,然而,这一次有些不同,主战的声音相对微弱,请和的主张趋于一致。    金国接受成吉思汗的议和,但金主完颜询非常妥协,为使和议顺利达成,竟然在谈判期间单方面宣布停战。当蒙古军攻打时,金军不敢回击,束手观战,担心出军应战会破坏和议的成功。    军队的停战路线引起社会舆论的强烈不满,他们发出谴责的声音,大臣纳坦谋嘉大叫:“帅臣统数万众,不能出城一战,何如自缚请降邪?”(主帅统领几万军队,却不能出城跟敌人战斗,这跟缚着自己向敌人投降有什么差别?)宰相张行信也批评军队的停战,他向金主完颜询建议:“奉使者自专议和,将兵者惟当主战,岂得以和事为辞,将帅辄按兵不动。”(使者方面跟敌人专心谈判,而军队方面也应当积极备战,哪能借和议的名义,将帅们就可按兵不动。)    张行信提醒金主完颜询,一直以来,金国总被蒙古的和议所蒙骗,如果金军能时时战斗,挫伤敌人锋芒,那和议早已成功。现在,和议能否成功还是一个未知数,可是中都的粮食却紧张起来,我们哪能闭门等待和议而看着粮食空缺呢?我们应当选择精锐猛将,跟敌人往来抗战,保护粮食的运输线,保护中都周边的粮食运入京都。只有这样,京师粮食才能充足,只有粮食充裕,和议的成功自然指日可待。    张行信的话很有道理,别的可以盼望,跟敌人的和议就不能等待,和议以实力为法码,是国家实力的体现。金主完颜询也明白这些道理,可是,头头是道的方案如何去实施?事情往往说起来明明白白,而做起来却碰碰撞撞。中国人很会思考,很有智慧,想的和说的都很科学,可不知为什么,一旦要将方案付之实施,操作起来总是一团糟。所以,张行信不管说得多漂亮,而实际的操作感却不强,结果被束之高阁。    军事行动是为了争取主动权,是啊!如果金军能采取积极的行动,并不行动,和议在静静中等待……  
  中都和议的分析      “主战”并不是金国几个文人的口号,主帅术虎高琪也主战,这位从缙山战败后就节节败退的将领,经过火拼胡沙虎后,成为金廷的权势人物,官拜金国丞相,掌握着军政大权,他跟蒙古军经历过多场战斗,现在从战斗中感觉到蒙古军的战斗力不如往昔,就建议金国跟蒙古军最后决一成败,他说:“彼兵力已疲,再与决战,何如?”    平章完颜承晖却反对,他说:“不可,此孤注也,我军身在都城,家属各居诸路,其心向背未可知,败则不能复振。苟胜,亦思妻子而去。社稷安危,在此一举,莫如遣使议和,待彼军退,再为战守之计。”    完颜承晖的话好像语无伦次,士兵竟然可以“思妻子而去”,军队可以任由士兵这样吗?然而,完颜承晖所说的句句都是事实,在国家危难之际,金国的猛安谋克军士可以只顾自己的身家生命。    完颜寿孙就是典型的一例。完颜寿孙原是金的顺州守将,顺州失陷后投降蒙古,蒙古军主帅石抹明安封他一个小官,不久他竟逃跑而去,石抹明安围攻中都时,他又再来归附。石抹明安很奇怪,就问他怎么可以如此。完颜寿孙很干脆地回答:“早有老父在城中,往就之,今已死,故来。”石抹明安被他的孝义感动,就赦免他逃军之罪。    完颜寿孙这样的逃兵按常理应该毙杀,只有在金军中任职过的石抹明安才会理解他,反而“义而释之”。    从完颜寿孙身上,我们能够看出猛安谋克军士的作风。他们固然有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但是,要他们捐躯报国那就非常勉强,猛安谋克军士觉得留下生命养家糊口比什么都重要。刚刚逃亡时,国家责任或许会让他觉得内疚,不久,经亲人们的安慰和感动下,他们的国家责任感渐渐淡忘,个人的身家生命越来越重要,逃跑主义就成了心安理得。    金军及整个金国都蔓延着一股逃跑主义的洪流,金军何以会出现如此畸型的现象?完颜承晖的话让我们豁然开朗。    蒙古军南征北伐,在半年的时间横扫金国的腹地,他们即使是金戈铁马也应疲惫至极,术虎高琪看出蒙古这一弱点,但他只能知彼而不知己,没有看到金军的严重弊端,完颜承晖的一席话让术虎高琪茅塞顿开。    完颜承晖鞭策入理,入木三分,暴露出金军的深层体制的问题,完颜承晖的话不是泼冷水,而是铁的事实,术虎高琪长期在外带兵,经常碰到类似的麻烦,经完颜承晖这么一提醒,他心知肚明,达成共识。老谋深算的左丞相徒单镒也认同完颜承晖的观点。就这样,金国接受和议,闭口不谈战斗,三月,金派平章完颜承晖与蒙古讲和。     成吉思汗临走前还威胁金国,向金国勒索一把。他拿阿刺浅回复金主:“山东、河北州县尽为我有,汝所守唯中都耳!天既弱汝,我复迫汝于险,天其谓我何!我今归,汝不能犒军,以弭诸将之怒耶?”于是,    临走叫壬寅,金国送卫绍王完颜允济的女儿岐国公主嫁给成吉思汗,她就是成吉思汗的公主皇后。此外还献上金银财帛、五百名童男童女、三千匹马。完颜承晖把成吉思汗送出居庸关,直到野麻池才回中都。    蒙古军队撤退,中都解严。四月初一,金国举行庆典,大赦天下,庆祝和议成功。这一次的和议纯属“城下之盟”,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它是国家的耻辱,不值得举行庆祝。可是金国以大赦天下来庆祝,彰显出女真民族走向坠落。      
  金国南迁(1)      成吉思汗北回,金国的战争危机暂时得到缓和,得到一点喘息之机,可以做完颜承裕所说的“再为战守之计”。     虽然金国以大赦对和议表示庆祝,可事实它并不能给中都带来太平气象。此时,北方州郡多已残破,中原北方成了大废墟,金国的中都刹那间变成一座孤城。    经战争洗礼后的中都突然间深感危机四伏。    首先是粮食危机。蒙古三路军蹂躏河北后,中都周边的州郡的粮食被蒙古抢掠烧毁,同时,运输路线遭到严重破坏,地方即使储藏粮食,也难以供给中都。    中都被围时,已经出现粮食紧张,普通百姓开始缺粮。怎么办?大臣胥鼎向朝廷提出一个传统的建议——纳粟买官。朝廷听取胥鼎的建议。但是,纳粟买官不合时宜,在缺粮饥饿的情景下,粮食成了百姓的命根子,谁还愿意拿自己的命根子去换一个空头官衔呢?大家留着粮食救命,纳粟买官没人买账,成效非常有限。    无奈之下,政府采取直截了当的方法——括粮。朝廷规定:中都城每户只能存留两个月的粮食,其余全部输入政府,政府再以空头官衔相赠,若不要官衔的,政府即以低价收购。当时,国家急需粮食,人民更加把粮食当成命根,即使有剩余,也在纳粟买官时捐给国家了,所以,括粮行动马上遭到中都人民的抵制,冲突有一触即发之势。看来,括粮也困难重重。最后,张行信上书向朝廷反映情况,金廷才放弃括粮。中都的粮食危险还是没法得到有效地解决。    其次是战略危机。完颜弼说:“今虽议和,万一轻骑复来,则吾民重困矣。愿速讲防御之策。” 完颜弼的“速讲防御之策”提得非常及时中肯,可到底要如何防御呢?金国上下一时也很迷惘。    中都北面的防御主要以居庸关为屏障,居庸关对于中都犹如秦之崤、函,蜀之剑门,结果,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的居庸关最后轻易地落入蒙古之手,看来居庸关徒有其表,在蒙古铁骑下,它根本难以保卫中都的安全,真让人失望。居庸关失陷、缙山打败后,术虎高琪等金军节节败退,金军干脆撤回中都。蒙古大军北回后,金军就再地不愿前往防守。由于金兵主动放弃,蒙古军撤走,所以居庸关突然变成军事真空。于是,当地的土豪义兵趁没有军队防守的机会,及时占据居庸关。    土豪义兵属于金国的地方武装,自己拥有粮食和武器,占据一方,相对独立。完颜承裕兵逃会河堡时,土豪义兵曾向他请求,愿意充当先锋,帮金兵还击蒙古军,无奈完颜承裕只顾逃命,未能有效地组织和利用土豪土兵。    既然金军放弃北方的防御,而土豪义兵现在能够占据边城的关隘,那对金国也是非常有利的,这些义兵毕竟还是金国的地方武装,关键是金廷要能及时收编、组织他们。若能将土豪义兵组织起来并激励他们为国防守,那金国可以不需要费斗粮尺帛,就能拓展国家的武器力量,巩固住金军所丢失的北方关隘。    收编义兵确实是非常正确的防御策略。可是,以猛安谋克军户为主体的金军却非常漠视,他们是高等兵、是贵族,瞧不起这些土豪义兵,不屑于去收编这支军队。就这样,包括居庸关在内的北方防御被金军放弃,让其荒废。当时御史李英上书批评说:“居庸咫尺,都之北门,而不能卫护,英实耻之。”金军对李英的批评也无动于衷。    既放弃居庸关,又不能收编土豪义兵,现在中都以北的防御完全空置,中都的北面屏障全部丧失,从此以后,蒙古军队若是再次南下,就可以毫无阻挡地直临中都城下。居庸关固然不能防卫中都,但起码能够对蒙古的冲击起缓冲作用,现在居庸关失守,中都即直面蒙古的军事威胁。    除北方的防御缺失外,中都周围的防御也受到破坏。蒙古三道军扫荡北方,破坏金军各城堡的军事防御,严重的破坏使州郡的重建非常困难。失去了周围州郡拱卫的中都,成了河北的一座孤城。因此,若是再以中都为京城,那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都深感岌岌可危,难以高枕无忧。  
  金国南迁(2)      其三是军队危机。金国的军队除猛安谋克军外,还有其他糺军、汉军、土兵,军队结构相当复杂。猛安谋克军属金国的主流军队,占据垄断的地位,其他军队处于从属地位,他们一直受猛安谋克军的排挤。    猛安谋克从来抵制其他军队,绝不允许其他军队猖獗,更不容许爬上头上作威作福。胡沙虎叛变时,五百汉军赴难,胡沙虎以汉军叛乱为口号,结果五百汉军被杀个干净。术虎高琪消灭胡沙虎,胡沙虎的党羽又以糺军叛变为借口,煽动猛安谋克军与糺军的火拼,结果糺军损失惨重。    在蒙古的沉重打击下,猛安谋克军渐渐衰落,而新兴军队却不断发展,这些新兴军队正威胁着猛安谋克军的地位和利益。特别是乣军,他们是北方边境各部落发展起来的军队,战斗力强,蒙古军南侵后,乣军成了抗击蒙古军的中坚力量,术虎高琪政变成功后,乣军在中都的势力越来越强大,成为猛安谋克军最大的威胁。    因此,猛安谋克军极力想摆脱乣军的控制,争取保持军队的垄断地位。猛安谋克认为,要摆脱乣军的控制,要改变他们日益衰落的命运,迁都或许是最好的机会。    第四是生存出路的问题。猛安谋克军户在金军中占据主体地位,与其他的糺军、汉军、土兵矛盾重重,裂痕越来越深,彼此的猜忌,复杂的军队结构制约着金军战斗力的发挥。中都被包围时,金的将帅士兵竟自顾身家生命,然缺乏作战热情。    中都的军队不能保家卫国,不仅如此,这一支军队还在消耗国家的粮食。猛安谋克军户属世袭的职业军人,军人包括其家庭都由国家供给口粮。巨大的粮食消耗成了国家的一大负担。    而河北在蒙古军的扫荡后乡村已是残破,城堡变成废墟,中都孤立无援。若不再迁都,即使蒙古军不再侵犯,金军也将是坐吃山空。因此,只有离开河北、迁都河南,才是金国生存的出路。    于是,1214年(贞祐二年)五月初,南京留守仆散端与河南统军使长寿、按察转运使王质联合呈送三表,请求金主完颜询迁都汴京,“迁都三表” 得到金主及大臣的强烈响应,众心所向。完颜弼更是认为迁都汴京可因此“阻长淮,拒大河,扼潼关以自固”,未来可以想象空间很大。    反对声音也是存在的,甚至是徒单镒这样的重量级的人物。徒单镒和纳坦谋嘉都极力反对迁都,他们的观点基本一致,都认为銮辂一动,河北必非我有;河南地狭土薄,又宋、夏交侵,属四战之地,难以固守。他们坚持“聚兵积粟,固守京师”,同时镇守辽东以保卫中都。    纳坦谋嘉和徒单镒虽然说得精辟入理,不过,这些问题在当时算是老生常谈,属常识性的问题,是迁都所必然附带的客观问题。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说着容易而操作起来却难,防御工程和固守之策并非单凭口舌所能完成。    纳坦谋嘉和徒单镒的策略其实是完颜弼“速讲防御”的翻版,但完颜弼最后放弃防御,倡议南迁,向宣宗夸说汴京“阻长淮,拒大河,扼潼关以自固”。完颜弼从强调防御到最后主张南迁,前后180度的大转变,所以转变就折射出南迁的许多客观困难。    客观地说,金国若要继续立足中都,不仅要有“速讲防御”的策略,还必须加强河北防御工事的重建。重建工程非常浩大,需要人力、物力的巨大投入,这恐怕不是金国当时的国力所能承载,实施起来只能招致更大的麻烦,肯定金廷的统治者头痛,没有迁都那样省心省力。    物质条件固然重要,但更需要金国精诚团结、精励图治的精神,显然,这种精神力量在金国已经丧失殆尽,因此,与其在中都拼搏浩大的防御工程,倒不如选择一走了之的迁都计划。金国统治者避重就轻,权衡之下采取逃避的策略。可见,衰亡时代总缺乏艰苦卓绝的毅力,苟且偷安是最好的一剂苦药。    最后,金主完颜询以“国蹙兵弱,财用匮乏”,排除各种干扰,毅然迁都,借此摆脱中都的困境和危机。    1214年(贞祐二年)五月壬午,金主完颜询下诏迁都,秋七月,金首都迁至汴京。从此,金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移至河南。  
  中都攻坚战(1)      成吉思汗听到金国迁都的消息后非常生气,骂道:“既和而复迁,是有疑心,特以和议蒙我耳!” 派阿剌浅前往中都质问原因。    蒙古军正在北方休整,养精蓄锐,成吉思汗在鱼儿泺避暑,正乐哉悠哉,没料到金国要迁都,消息来得太突然,两国都已和议,怎么迁都呢?让人不可思议。成吉思汗大惑不解,认为金国迁都是在耍他、不信任他。    金国被蒙古欺压得迁都逃避,成吉思汗却反口一咬,说金国怀疑他、欺骗他,这是典型的强权的逻辑。    正当成吉思汗大惑不解,非常不满时,契丹人石抹明安却提醒成吉思汗:“金有天下一十七路,今我所得,惟云中东、西两路而已。若置不问,待彼成谋,并力而来,则难敌矣。且山前民庶,久不知兵,今以重兵临之,传檄可定。兵贵神速,岂宜犹豫!” 成吉思汗正囿于和议的固定思维,遵守盟约互不侵犯,并且痛责金国互不信任,没有发觉可以乘此机会,轻易地收取河北。石抹明安这席话给了他极大的启发,成吉思汗恍然大悟,没想到糊涂的倒是自己,现在事不宜迟,马上诏令石抹明安率军南下中都,乘势伐金,收复山前诸郡。    我们暂且放下石抹明安南下中都一事,先对石抹明安这席话进行介绍。我们谈到宋、金的“海上之盟”时,已弄清了燕、云十六州的地理概念,燕、云十六州分为“山前七州”和“山后九州”,石抹明安所说的“山前”指的就是以中都为中心的燕南地区,而“山后”则是指以云中府为中心的东西两路州郡。 “山前”属平原地区,以中都为心脏;而“山后”则位于燕山和太行山北部的山地,以西京、云中府为枢纽。    蒙古军当时已经控制了包括抚、昌、桓的山后诸郡,而山前诸郡则因中都坚不可摧而被中断,现在金国迁都中都,燕南地区包括整个河朔都变成政治和军事的真空,正在等待蒙古军去夺取和占领。石抹明安的话非常有道理,既然金国毅然放弃河朔,那蒙古何不趁此攻取呢?成吉思汗何必痛骂敌人的愚蠢呢?河朔此时不取更待何时?    石抹明安,桓州的契丹人。野狐岭之战时,他被派为金国使者出使蒙古,金军主帅完颜九斤出使前指教他:“汝尝使北方,素识蒙古国主,其往问以举兵之由,不然,即诟之。”要石抹明安痛骂成吉思汗,完颜九斤的语气所以能够说得这么有型,因为金人当时并没有把成吉思汗看成什么货色。    石抹明安见到成吉思汗后果真依照完颜九斤的教导,向成吉思汗破口大骂,石抹明安破口大骂后马上180度大转弯,反而向成吉思汗请求投降。石抹明安的举动让人匪夷所思,因野狐岭的战斗即将开始,成吉思汗暂且把他拘押起来,打算战斗结束后再跟他算帐。    该是石抹明安死期未到,该是他要发达,成吉思汗在野狐岭之战大获全胜,打垮了金军的精锐。成吉思汗心情舒畅,回来后就赦免石抹明安,接受他的投降。成吉思汗对石抹明安先骂后降的做法非常疑惑,就问:“尔何先骂而后降也?” 石抹明安解释说:“臣素有归志,向为九斤所使,恐其见疑,故如所言;不尔,何由瞻奉天颜?”石抹明安的行为本来就让人匪夷所思,现在解释起来更加有点二百五,也许是他运气好,成吉思汗反觉得他的回答饶有趣味。    成吉思汗分配石抹明安担任云中府东、西两路的安抚工作,因他是桓州契丹人,熟悉山后诸州的民情风俗,最适合担任那里的安抚工作。在军队管制的战乱时期,安抚的职责是配合军队招抚流亡,恢复生产,属地方的治理工作,一般难以有什么大的建树。    金国迁都汴京后,河北地区一遍空虚,这是蒙古征服中原的特大机会,可是成吉思汗没有觉悟,却满腹牢骚责骂金国迁都。石抹明安发现这是机会,及时向成吉思汗献策,三言两语就点破迷局,成吉思汗大受启发,恍然大悟。石抹明安于是毛遂自荐,趁势向成吉思汗请命,愿意率军南下伐金,攻取中都,收复河北。刚好这时金国的糺军在良乡爆发了军事叛变,叛军派人向蒙古求援,成吉思汗马上派石抹明安和撒木哈前往接应。    石抹明安就这样成了蒙古军第一个带兵伐金的契丹人。  
  中都攻坚战(2)      我们知道,由于金军结构的复杂性,糺军与猛安谋克军户从来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金朝廷对它也抱不信任的态度。金迁都汴京后,金廷准备放弃糺军,不许乣军跟随政府南迁,命令他们驻守平州(河北省卢龙县),把他们当成弃儿丢在荒凉的河北。    糺军是术虎高琪所部,术虎高琪正是借助糺军火拼胡沙虎起家,朝廷如此对待糺军,不仅是对糺军的公然歧视,更是要排挤术虎高琪。术虎高琪对乣军有特殊感情,自然心存保护,反对朝廷遗弃糺军。在术虎高琪的反对下,金廷只好让糺军跟随朝廷南迁,而命女真人抹捻尽忠领导这支军队。    乣军离开中都南下,队伍行至良乡,就跟猛安谋克军发生冲突。抹捻尽忠没有经过实际调查,就袒护猛安谋克军,下令杀掉几个糺军以示警戒。不仅如此,抹捻尽忠还劝说金主完颜询把糺军的所有武器、盔甲缴获起来。糊涂的完颜询竟然听信抹捻尽忠的话,诏令乣军缴交武器归公。    缴交武器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歧视和耻辱,意味着将被猛安谋克军的欺压,意味着将要被猛安谋克军消灭。这是军人莫大的耻辱,金廷歧视乣军的意图昭然若揭。此情此景,糺军没法再忍受下去,他们一下子被激怒起来,就发动兵变回报金廷,把乣军中的主帅全部杀掉,然后推举斫答、比涉耳、札剌儿三位为乣军统帅,叛变金国,率军北回中都。    中都元帅完颜承晖听说糺军叛变,就部署军队在卢沟上防御,准备拦截和歼灭乣军。金主完颜询听说乣军叛变后,马上采取补救措施,下诏安抚。完颜承晖认为朝廷下诏安抚后,乣军应该冷静下来顺从归附,金兵就放松警惕。乣军发现完颜承裕松懈,就派1000名士兵潜水渡过卢沟,从背后袭击守桥的中都金兵,中都的金兵被打败。乣军缴获了大量的衣甲、武器、马匹。乣军把中都的金兵打败,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声势大振。    乣军毕竟势孤力寡,难以跟金军抗争到底,他们就向蒙古求援,成吉思汗马上派石抹明安和撒木哈前往接应。    石抹明安跟撒木哈的蒙古军从古北口进入长城,在糺军的带领下,蒙古军顺利地攻下景、蓟、檀、顺各州,合兵包围中都。    1215年(九年,贞祐三年)正月丁丑,蒙古军攻占通州,金守将蒲察七斤投降。通州是中都的粮仓,石抹明安直指通州,这一招狠毒,给予中都最沉痛地打击,它一失陷,中都就危急。乣军引狼入室,完颜询此时后悔莫及,叹息说:“坏天下者,术虎高琪、彖多(抹捻尽忠)也。”把乣军的叛变推卸给他们,糺军所以会叛去,这两个人缺一都不成。    最后,蒙古军把孤立的中都包围起来,镇守中都的金国丞相完颜承晖急忙向汴京告急。    金主完颜询获悉中都危险,马上在河南组织力量北上救援。二月,完颜询下诏:元帅左监军完颜永锡率领中山、真定军;元帅左都监乌古论庆寿率领大名军18000人、西南路步骑11000、河北兵10000救援中都;御史中丞李英收集河间、清、沧义军自清州督粮运至中都;参知政事、大名行省孛术鲁德裕殿后调遣各军;侯挚为太常卿,行尚书六部事,总制永锡、庆寿两军,往来接应。    救援军的士兵每人背三斗米,主帅乌古论庆寿和李英都身先士卒,身上背着粮食。救援军浩浩荡荡直奔中都。三月,永锡、庆寿等驻扎在霸州之北。    李英路上一边运载粮食,一边收编各处的义军,到达大名时,他收编了数万士兵,声势浩大。然而,他们多数是百姓,都是乌合之众,李英又不是军队出身,没有管理和统率军队的经验,所以士兵虽然很多,但是漫无纪律。    蒙古军主动出击攻打援军,石抹明安率领500骑兵在永清与李英相遇。石抹明安假装败走,金兵乘势追赶,李英正喝醉酒,迷迷糊糊中直追至霸州北面的青戈寨,结果中了蒙古军的埋伏,金军大败,金兵死的死、逃的逃,李英在迷醉中战死。李英的军队是运粮军,于是,金军几千车救援粮全部落入蒙古军之手。    庆寿、永锡军听到李英战死,都马上撤退,驻扎在险要的地方观望形势。    李英战死不久,金军的接应军队到达,主将完颜合住、监军阿兴松哥率领步兵一万二千人跟蒙古军交战,结果又被石抹明安打败,阿兴松哥被抓获,完颜合住逃遁。    中都救援军相继失败,前线毫无战果。完颜询冲动起来,情绪慷慨激昂,要派出他的六千多亲卫军和刚招募的二千七百多士兵援助中都。但是汴京的保卫力量非常单薄,亲军难以离开,考虑到这一点,亲卫军救援中都的计划就无疾而终。    朝廷多次呼吁和部署金军救援中都,结果没有一次成功。在中都危急之时,金军将领只是徘徊、观望,没有一支军和一个士兵敢于靠近中都。    驻扎中都周边观望的庆寿、永锡等根据形势判断,认为中都难以有保全的希望,救援中都的计划难以实现,他们决定,与其在中都坐吃山空,不如主动放弃,撤兵而回。于是,庆寿、永锡救援军从中都撤走。然而,他们这么一撤退,中都从此内无强兵,外无救援,孤悬河北,随着内外不通,粮食的断缺,中都已是朝不保夕。    四月,石抹明安攻破中都北面的万宁宫(金主离宫),夺取富昌、丰宜两关,攻拔固安,中都形势危在旦夕。    金尚书左丞抹捻尽忠坚持不住,从中都逃遁,完颜承晖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饮药自杀,以身殉国。中都主帅一逃一死,城中的守军万念俱灰,最后献城投降。    中都沦陷,它距离金国迁都刚刚一年。    中都被蒙古兵“三光”政策,宫室被焚烧几尽。蒙古军对中都军民守城抗战的行为极为不满,准备采取屠城政策,屠杀中都的军民。石抹明安的根源于金国,十分同情中都军民,决定为民请命,向成吉思汗请求,说:“攻而后降,城中人固当死,若生之,则州郡之未附者必闻风自至。”    成吉思汗正驻守凉陉,石抹明安攻取中都的捷报让他非常高兴,就答应石抹明安的请求,赦免中都军民,同时派忽都虎等往中都清点财物。    成吉思汗任命石抹明安和阿剌浅留守中都,提升石抹明安为太傅,兼管蒙古、汉军兵马大元帅。石抹明安中都攻坚战是蒙古征服金国中闪亮的一页,可惜石抹明安不久因病逝世,死在事业最辉煌的时刻,享年53岁。    金国迁都后,河北地区一遍空虚,在1215年这一年中,蒙古军攻取了金国862座城邑。  
  完颜承晖殉国      金国迁都后,留下完颜承晖和抹捻尽忠镇守中都,起初,金主完颜询效法唐肃宗赴灵武招兵之故事,命太子完颜忠留守中都,准备在河北招兵买马。    皇太子留在中都,肯定极不安全,完颜询为保证皇太子百事无虞,听从完颜弼的意见,以“军少则难守,军多则难养”为原因,召回太子完颜忠。皇太子离开中都,标志着中都已被金国抛弃,随时等待蒙古的攻占。    石抹明安攻下通州,通州守将蒲察七斤投降,中都岌岌可危,完颜承晖马上向汴京告急,奏章中提到:“七斤既降,城中无有固志,臣虽以死守之,岂能持久。伏念一失中都,辽东、河朔皆非我有,诸军倍道来援,犹冀有济。”请求金廷赶紧救援。    但是,河南的援军都被石抹明安打败,李英战死,阿兴松哥被擒,完颜合住逃遁,完颜永锡和乌古论庆寿最后从中都撤走,金国救援中都的计划彻底失败。    完颜承晖是一个儒生,对军事一窍不通,把指挥权全部委托抹捻尽忠,希望彼此的信任和合作可以更好地保护中都。    中都的压力越来越大,内外音讯断绝,粮食渐渐断缺,救援毫无消息。救兵盼望不到,中都又不能自救,守城战士逐渐缺乏毅力,精神防线渐渐崩溃,抹捻尽忠等没法支撑,准备放弃中都,南奔汴京。    完颜承晖抱着必死的决心,跟抹捻尽忠一起发誓,要与中都同存亡。抹捻尽忠不愿在中都白白送死,发誓后却回家准备行装,逃出中都。完颜承晖知道后非常生气,质问抹捻尽忠的亲信完颜师姑,说:“始我谓平章知兵,故推心以权,尝许与我俱死。今忽异议,行期且在何日,汝必知之。” 师姑直率地说:“今日向暮且行。”完颜承晖继续追问:“汝行李办未?”师姑说:“办矣。”     完颜承晖面色一沉,说:“社稷若何?”师姑知道自己失言,回答不上来。完颜承晖越想越气,抹捻尽忠不仅是背叛他,更是背叛国家,一股无名火直往上升,他大叱一声,把师姑拿下斩首。    抹捻尽忠掌握着军权,完颜承晖没他的奈何,只能杀死师姑泄愤,然后怒气冲冲地回家,他想不出挽救危局的办法,只是下定一个决心,以死报国。    他拜辞家庙,然后跟好友赵思文一起饮酒,说:“事势至此,惟有一死以报国家。”又写了一封遗表,交给尚书省令史师安石,最后把全部家产分给家丁,他的妻子早已去世,自己没有后代,遗表中向金主请求,以堂兄的儿子永怀为后裔。此情此景,生离死别,真的催人泪下,全家老少都为之悲恸。    完颜承晖神色泰然,饮满一杯酒,对师安石说:“承晖于《五经》皆经师授,谨守而力行之,不为虚文。” 醉酒之中取笔为书,最后二字竟然写倒,他投笔叹息着说:“遽尔谬误,得非神志乱邪?”,最后跟师安石诀别,说“子行矣。”师安石刚踏出府门,完颜承晖就服毒身亡。    完颜承晖临死前保持着儒士的风雅,既有其坚守气节的慷慨,更蕴含着懦弱的气质。完颜承晖在中都危难之际把这种风雅表现得淋漓尽致。    完颜承晖在遗表奉劝金主完颜询以辨君子小人为治乱之本,表中还给皇帝列举几位正人和邪人,极力痛斥术虎高琪:“赋性阴险,报复私憾,窃弄威柄,包藏祸心,终害国家。”最后为自己不能保全中都而引罪自咎。    这种遗表满纸君子、小人,都是不痛不痒的空话,毫无一点价值,他不敢直面痛斥抹捻尽忠的背叛,却怒斥远在汴京的术虎高琪,牛头对不上马嘴。他决心以死报国,却被抹捻尽忠欺骗,于是恼羞成怒,不问青红皂白地斩杀师姑泄愤。他执着以死报国的信念,却不能在临难时组织救援,让抹捻尽忠放弃中都,给中都造成更大的损失。    金国命他留守中都,既是完颜承晖的不幸,更是中都官民的不幸。    完颜承晖自杀的傍晚,抹捻尽忠逃出中都。中都的妃嫔宫女听说尽忠要出逃,也都整理行装要跟随抹捻尽忠一起逃跑,她们在通玄门等候,等待抹捻尽忠带她们出城。她们都是弱不禁风的女人,抹捻尽忠害怕她们在路上拖累,就欺骗她们说:“我先出城,为你们开路。” 抹捻尽忠带着爱妾、亲信出城后就快马加鞭、逃之夭夭,把那些宫女放在城里。一会儿,中都沧陷,那些宫女全部沦没,金国的祖宗神牌也在乱兵中丢失。    抹捻尽忠庆幸自己逃得快,得意洋洋地对身边的亲信说:“若与诸妃偕来,我辈岂能至此!”     1215年(贞祐三年)五月二日,师安石奉着完颜承晖的遗表到达汴京,金主完颜询在相国寺设坛祭奠,为完颜承晖的精忠报国尽情痛哭,赠承晖尚书令、广平郡王,谥忠肃。抹捻尽忠随后也到汴京,完颜询没有怎么追究,抹捻尽忠继续当平章政事。    中都的失陷没有意外,一切尽在不言中,完颜承晖以身报国固然实践一个臣子的责任,而抹捻尽忠的出逃也未尝不是正确的选择。中都的沦陷是整个金国的错误,除非有阴谋,要找一个人来顶罪,否则,就没有必要归罪任何人。    抹捻尽忠后来因叛逆被杀,完颜曾叹息着说:“朕何负彖多(抹捻尽忠),彼弃中都,凡祖宗御容及道陵诸妃皆不顾,独与其妾偕来,此固有罪。”宣宗此言实事求是。抹捻尽忠欺骗那些宫女,置她们的生死而不顾,昧着良心出逃,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  
      来顶楼主    另  我的关于蒙元与西夏的战争的帖子  地址在下      西夏名将录之籍辣思义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冒险岛盾甲辅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