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人 一年领多少钱?

深山里有那么一些可贵的人,用心、用情传承手工技艺,小编带你们一起去看一看香格里拉市洛吉乡的艺人们是怎么传承民间文化的。
10月16日,2016年洛吉乡祭山跑马文化节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们有的台上表演节目,有的在台下展示手工技艺,各展风采,让观众们赞不绝口。
鲁茸培初,藏族,男,香格里拉市洛吉乡尼汝村白仲村民小组人,香格里拉市藏族风俗礼仪传承人,他擅长各种风俗礼仪及祭祀活动主持,2009年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李琴,藏族,女,香格里拉市洛吉乡尼汝村尼仲村民小组人,香格里拉市藏族服饰工艺传承人,她擅长制作牦牛毛背包、毯子、氆氇等藏族传统手工纺织品,2014年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马秀英,彝族,女,香格里拉市洛吉乡九龙村九龙上组村民小组人,香格里拉市彝族传统口弦弹奏传承人,她擅长弹奏口弦,2009年列入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海仕林,傈僳族,男,香格里拉市洛吉乡洛吉村拉玛尼村民小组人,香格里拉市傈僳族传统葫芦笙制作技艺传承人,他擅长制作葫芦笙和吹奏葫芦笙,2005年列入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姜明春,汉族,女,香格里拉市洛吉乡洛吉村柒树湾村民小组人,香格里拉市汉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人,她擅长制作汉族传统刺绣、衣服缝制、绣花鞋缝制和剪纸技艺,2005年列入迪庆州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
马志英,彝族,女,香格里拉市洛吉乡九龙村九龙上组村民小组人,香格里拉市彝族传统口弦弹奏传承人,她擅长弹奏口弦,2014年列入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杨崇毛,彝族,男,香格里拉市洛吉乡九龙村干沟村民小组人,香格里拉市彝族传统擀毡手工技艺传承人,他擅长制作披毡,2016年列入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江涛,藏族,男,香格里拉市洛吉乡尼汝村白仲组人,香格里拉市藏族风俗礼仪传承人,擅长各种风俗礼仪及祭祀活动主持,2014年列入香格里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苏友红,藏族,男,香格里拉市洛吉乡尼汝村尼仲组人,香格里拉市藏族锅庄传承人,擅长跳尼汝锅庄舞,2014年列入香格里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邱文忠,彝族,男,香格里拉市洛吉乡洛吉村孔家坪二组人,香格里拉市彝族传统篾匠手工技艺传承人,他擅长编制背篓、竹篮、竹筛,2016年列入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罗正中,彝族,男,香格里拉市洛吉乡九龙村九龙上组村民小组人,香格里拉市彝族毕摩传承人,他擅长主持大小祭祀活动,2014年列入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李向春,藏族,女,香格里拉市洛吉乡尼汝村尼仲村民小组人,香格里拉市藏族手工纺织工艺传承人,她擅长编制毯子、氆氇、腰带、背包等藏族传统手工纺织品,2016年列入香格里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扎西拉姆,藏族,女,香格里拉市洛吉乡尼汝村尼拥村民小组人,香格里拉市藏族传统酒曲制作技艺传承人,她擅长制做酒曲和藏酒,2014年列入香格里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扎拉,藏族,男,香格里拉市洛吉乡尼汝村普拉村民小组人,香格里拉市藏族传统毡帽手工技艺传承人,他擅长擀制毡帽,是洛吉乡能熟练掌握尼汝擀制毡帽技术的极少人之一。
阿女,彝族,女,香格里拉市洛吉乡九龙村高峰上组村民小组人,香格里拉市彝族传统口弦弹奏传承人,她擅长弹奏口弦,是洛吉乡彝族口弦弹唱难得的民间艺人之一。
洛吉乡是一个人口只有5000人左右的乡镇,有十几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令人惊叹。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美丽的山水养育了这里的人们,这里的人们心灵手巧,传承着这里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使生活变得更精彩,精神变得更饱满,文化变得更丰富。
文化是灵魂,民间技艺是载体,薪火相传是关键,让祖先传承下来优秀文化代代相传,永不消失。
(编辑:鲍江平)
迪庆日报公众微信
云南通·迪庆党政客户端
香格里拉网
迪庆藏文传媒公众微信
香格里拉藏文网
— 相关新闻 —
中共迪庆州委宣传部主管 迪庆日报社承办 香格里拉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8 DESIGNNTEND ALL RIGHTS RESERVRD
云新网前审字08-003号 滇ICP备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5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90号
建议使用分辨率 建议浏览器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 5.5以上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传统手工艺传承困境 后继乏人 市场前景堪忧是主因
浙江在线10月16日讯
与木屑为伍的箍桶匠、以剪刀为伴的剪纸艺人、以竹篾为&营&的茶灯制作者等传统手工艺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艺的变迁,正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传统手工艺,是中国文化宝库里的瑰宝,也是许多人儿时温馨的记忆,但如今却面临着传承的困境。近日,笔者就江山市传统手工艺传承遭遇的困境进行了实地探访。
  现状:鲜有徒弟,&单打独斗&成常态
  昔日繁华的传统手工艺店,如今,在江山市已经很难寻觅到它们的踪影。在江山市区江滨路的一家箍桶店,店主毛日修还坚守着箍桶的老行当。箍桶店的数量已经屈指可数,在一些乡镇,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箍桶店在坚守着,据统计,目前江山市专职箍桶店的数量总计不到10家。
  毛日修做箍桶匠这行已有30余年了,这些年里,他收过几名徒弟,也尝试着用心去带徒弟,但是,这些徒弟或因这门手艺不好挣钱,或因嫌辛苦,纷纷转行离他而去。
  剪纸艺人凭着一门手艺在给自己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传承着精神文化。家住江山双塔街道乌木山社区金椅山庄的72岁剪纸艺人何荷仙,依旧做着剪纸的老行当。闲暇时,她就拿出剪刀,剪出各种绚丽多彩的图案。&近年来,学剪纸的人越来越少,没有徒弟也让自己犯愁。&何荷仙忧虑地说。
  何荷仙本想着自己的剪纸手艺能够传承给自己的3个女儿,然而,没有一个女儿继承她的手艺。采访中,她的今年54岁的女儿程爱妹也在一旁。虽然从小程爱妹就看着母亲剪纸,但是从没有引起她学习的兴趣,&总觉得自己静不下心来学剪纸,感觉这门手艺挺繁琐,参加工作之后,我就更没有心思对付了。&
  除箍桶匠、剪纸艺人外,江山市还有很多传统手工艺人面临着技艺传承的困境。如茶灯艺人、竹篾匠等,由于缺少继承人,这个群体正逐渐缩小,市场也逐渐萎缩,关注度也越来越低,部分专业的手工艺店甚至从十几年前的几百家缩小到现在的几家。
  原因:后继乏人,市场前景堪忧
  一些传统手工艺因为工艺复杂,学习时间久等原因,不被年轻人所喜爱。学会一门传统手工艺,需要日积月累地磨练,还要在师傅的引导下不断摸索经验和方法,这期间要耐得住寂寞。一些年轻人在学习手艺的过程中没耐得住寂寞,在途中纷纷转行,从而去寻求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大效益的行当。
  传统手工艺家传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少。手工艺收入不高,一些艺人的子女不愿继承父母的老行当,最重要的是,一些手工艺人也不希望孩子像他们一样靠手艺吃饭,因此,家族传承断档的情况与日俱增。
  市场前景也是衡量一个行业能否兴盛的重要因素。随着现代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各种箍桶器件逐渐淡出了现代人的生活,木桶多被塑料桶、不锈钢桶替代了,多数箍桶匠因生意不好,纷纷转行学别的本领,如今真正的箍桶匠可谓少之又少。&店租越来越贵,生活成本越来高,而生意却越来越差,目前的生意状况只能勉强维持生活。&箍桶匠毛日修说,十多年前,很多顾客前来订制,忙都忙不过来,现在,很多时候做出来的成品卖不出去,只能堆放在那里,偶尔有几个顾客来光顾。
  面对发展与传承的困境,缘何一些传统手工艺人还在坚守?采访中,笔者了解到,一部分人因为对自己的手艺充满激情,将它作为一种乐趣延续下去,而另外一部分人则迫于生计,对自己的手艺已没有了感情,变得有些麻木。而更大量的是介于这两种人之间的一群手工艺人,他们又想保护、发展好自己的技艺,又想赚到钱、谋求更大发展。他们面对发展与传承之间的矛盾进退两难。
  此外,对传统手工艺人这个群体缺少关注和缺乏必要的保护手段,也是传统手工艺传承和发展遭遇困境的原因。
  对策:做好培训传承,吹响保护号角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传统手工艺的地位也在发生着变化,特别是一些手工艺因为生产方式的改变,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但是,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技艺,则需要去保护,不让它们失传。
  传承传统手工艺,应从青少年抓起,组织民间手工艺人进学校、社区开展培训,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同时,以相关博物馆、讲座活动为载体,并在社会公共文化空间里举办展览和现场传习活动,促进人们体验传统手工艺文化,也是做好教育传承的重要举措。今年8月,双塔街道乌木山社区在市民学校举办暑期青少年剪纸艺术培训,邀请辖区民间剪纸文化传承人何荷仙为喜爱剪纸的青少年传授剪纸技艺,通过讲解中国传统剪纸的基本概念,现场展示剪纸工艺,为广大青少年学习剪纸技艺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江山市一些传统手工艺人因迫于生存压力,放弃祖传的手艺,对此,拓宽手工艺品的市场销路或许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他们的生存现状。酒香也怕巷子深。通过宣传传统手工艺品,让它们能够广为人知,从而走得更远。同时,还可以通过引导艺人,给传统手工艺导入现代科技、工艺元素,挖掘和提升其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使手工艺品从实用价值向观赏价值转变,研发出与现代生产生活相适应的产品,从而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保护衢州市民间手工艺,需要全市人民坚持不懈地努力,给民间手工艺提供更多、更好的展示舞台,让更多人了解、关注民间手工艺。&江山市文化馆副馆长周雪真表示。
姜龙 姜正华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浙江即时报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传承观察
日 10:38 | 作者:陈航宇 | 来源:
彩绘师傅搬运瓷坯    陶瓷是江西景德镇的立市之本,而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传承人则是当地陶瓷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生存发展与技艺传承情况直接关系到这一行业的发展前景。近 年来,为了让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在当地政府、学院和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家族传承和师徒相授已不再是唯一的传承方式,传承模式更加多元;一 些失传的老手艺在传承人手中得以恢复,釉料品种也不断推陈出新,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让这座千年瓷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然而,景德镇制瓷业的繁荣、手艺的传 承,仍有许多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比如一些基础性研发项目仍需得到政府的资助,一些传承人仍在有毒的生产环境下工作,等等。  传承能力有提升  在景德镇,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工作是按照国家设定的分级保护名录体系,呈金字塔形开展的。据统计,景德镇共有国家、省、市三级代表性传承人308人,其中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人,入选第三、四批国家级名录的分别有4人和6人。可以说,这两批代表性传承人各自代表了景德镇制瓷行业从业人员的两种类型。  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几位都是1954年以前出生的老艺人,他们均为“带子传艺”出身。“带子传艺”是景德镇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挽救特种传 统艺术,允许老艺人带子女进厂随父学艺而专辟的传艺渠道。在这一时期招收的职工子女大多没有受过太多教育,13岁至16岁就进厂,终身都是某一道制瓷工序 的工匠身份。比如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炎生,11岁就进入建国瓷厂从事拉坯工种,年近八旬的他目前仍在一家私营的古窑民俗博览区从事着拉坯技艺的展示。王 炎生每个月休息两天,工资在1500元左右,对于维持生计没有问题,但是已经没有精力再带徒弟。  相比而言,第四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整体素质、社会地位和传承情况都更好。其中有4位传承人达到了大学学历,并且有过在各大瓷厂、研究所等单位的工作经 历,当前分别在企业、学院、研究院等地工作,发挥着行业领头人的作用。比如景德镇颜色釉陶瓷艺术研究院的创始人邓希平,她是196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 系的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到景德镇,后拜师学习颜色釉,1984年担任景德镇建国瓷厂副厂长、总工程师。1995年建国瓷厂解体后,她把老同事们聚集起来, 成立了“景德镇市建国瓷厂邓希平工作室”。2010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邓希平陶瓷艺术馆”和“景德镇颜色釉陶瓷艺术研究院”。这些年她恢复了很多 失传的工艺,也创造出许多新釉料品种,为景德镇的窑变生产技术的提升做出了许多贡献。  传承模式在发展  景德镇制瓷工艺的传承有超过80%都是采用传统的师徒制模式,尽管这种传承模式是最简单也最有效,但在当下后备人才严重不足的现实背景下,景德镇地区的高校和企业也积极担起了培养后继人才的重任。  对于培养“精英式”的非遗传承人来说,学院传承具有诸多优势。一方面,高校具有较好的教学资源和科研条件,对于学生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高校学 生的理论基础与人文素养要普遍高于普通的社会人才,学习能力较强。而为了避免师生教学不如师徒相授更紧密的弊端,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第 四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文跃,近年来在学院开展了“粉彩现代学徒制教学”的研究实验,这是一种结合了传统师徒制、学院导师制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目前还在 课程体系外试行,学生可以与老师双向选择,一般在老师的工作室进行小班教学。  相比学院传承,景德镇被命名为“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企业还探索了一种更为“全方位”的培养模式。比如景德镇的佳洋陶瓷有限公司,不仅维持了一部分 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而且通过校企合作开设了“佳洋班”,既确保了企业的人才质量,也帮助学校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此外,他们还注重培养整个产业流程的 后备人才,开设了古陶瓷技艺及鉴定研修班,从鉴定、鉴别、鉴赏的角度向社会扩大传承面,同时加强企业人才对皇窑文化的研究学习和交流宣传等能力。  可以发现,企业传承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艺传承,而是扩大到文化传承、提高社会认知度、创造就业机会、引领文化艺术品消费等多方面。据统计,仅在古窑瓷厂 与佳洋公司这两家示范基地里,就拥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6名,占到了传承人总数的1/4,企业传承拥有的影响力毋庸置疑。  扶助措施还需更多元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的工序复杂,“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通过对景德镇手工制瓷领域传承人的调查,笔者发现, 这些传承人在社会中分属于不同群体,他们的生活情况也千差万别。因此,对传承人的扶助措施也应该多元化,不能一概而论。  比如,现在掌握釉料、泥料配制技术的传承人普遍因无能力承担实验、研发的成本而只得因循守旧。即使是传统工艺也需要一定的发展动力,应该为研究传统原料配 方类项目设立专项的资金,从而给那些有志于创新和研究的传承人提供更多机会。另外,对于制瓷技艺的潜在传承人群——学习该工艺的学生、学徒,也应该设立补 贴和奖学金等款项,以激发他们的学艺热情。  此外,粉彩颜料的配制工序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粉彩颜料含铅、砷,这两种元素都是剧毒物,配制颜料的人需要长年累月与其打交道。粉彩颜 料配制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有根的作坊是一间二三十平方米的小房间,连一扇窗户都没有。长期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作,极有可能慢性铅中毒。在景德镇,目前已经 没有40岁以下的年轻人从事粉彩颜料配制,40岁以上的传承人也非常有限。像这样下去,粉彩颜料配制技艺的传承将面临危机。因此,应该将这类项目纳入国家 有毒工种行列,让传承人享受一定的福利待遇。同时,为此类传承人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从而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景德镇 传统手工制瓷技艺 传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京式旗袍传统制作技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