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国战曹洪中的虞翻和曹洪,八人军争中,谁的技能更有用,更有威力和震撼力?虞翻三血二技,曹洪四血一技

三国杀中的虞翻和曹洪,八人军争中,谁的技能更有用,更有威力和震撼力?虞翻三血二技,曹洪四血一技下课铃声最响亮?2015-,三国杀中的虞翻和曹洪,八人军争中,谁的技能更有用,更有威力和震撼力?虞翻三血二技,曹洪四血一技-爱问知识网
三国杀中的虞翻和曹洪,八人军争中,谁的技能更有用,更有威力和震撼力?虞翻三血二技,曹洪四血一技
这要看玩什么身份,两个大辅助适合忠臣远曹洪,反贼选虞翻,内奸和主公不建议选择这俩,不然会很蛋疼的三国杀中的潘璋马忠,和韩当,八人军争中,谁更有威力?_百度知道
三国杀中的潘璋马忠,和韩当,八人军争中,谁更有威力?
我有更好的答案
而且要弃置一张牌,伤害来源还得有武器才能发动(春哥表示呵呵呵)?)。说弱吧..潘马和队友没什么配合,需要队友,还没什么防御技。解烦在必要的时候不但能保护队友或自救..(骑着沈佳宜还住你隔壁的潘马你怕不怕..,还能制造输出机会。(没配合就惨得很啊惨得很!!)夺刀技能蛋疼,说强吧,自己得先被杀一刀,还能拆别人一张牌。而解烦是扭转局势的神技。但由于是限定技,对时机的把握,那爆发。韩当的弓骑能无视距离,甚至使用装备牌发动的时候....所以并没有什么卵用..总之,娱乐局潘马暗箭发动几率高,伤害暴表,但是高端局会被针对。韩当弓骑几乎每回合就能一次,但是消耗手牌各种蛋疼,但是一旦满足暗箭的技能发动条件........,远距离的人好不容易憋出一把长武器,剁了你一刀,武器就没了(连弩神教有几个不蛋疼..
采纳率:46%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三国杀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三国志12:威力加强版》秘策的心得
  我对秘策系统这个比较喜欢,所以就多试试了效果。给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帮助对秘策不熟悉 的人。
  秘策分两种,一种是战略秘策,一种是战役秘策。
  先说战役秘策,战役中可以使用的秘策虽然不少,但是因为有很多秘策的携带者本身很难成为参军出战,所以意义有限,就不一一介绍了。我觉得比较有用的战役秘策:
  一、就是采配秘策。这个秘策拥有者很多,比如诸葛亮、郭嘉、吕尚、魏无忌、嬴政、陆逊、姜维、徐庶、虞祀、赵胜、田因齐、吴起和雅丹等几个异族武将。但是真正能成为参军出战,其实也就一个嬴政、田因齐 和虞祀,其中嬴政和田因齐还是战国剧本的君主,不选秦国或者齐国是收不到的,虞祀那个更是个出来超晚的人,等他出来基本已经要不统一天下,要不就是大家手上的名将已经死掉的差不多了。所以大家真要想用好采配之策,得想办法培养几个有潜质的参军,通过让他们掌握军师特技才使用他们自身带的的潜在秘策,主要人选,魏国于禁、蜀国张嶷和吴国黄盖、丁奉,这些人都是潜在的参军人员,这个秘策的作用,在我看来早期意义不大,因为大家兵都少,电脑的冲脸也可以利用名将的超强能力+操作解决掉,但是中后期之后,电脑的兵力基本是1个城20多万人,武将能力都不低,配合战法阵之后,在带上点战车、虎豹骑之类的超级兵种来冲脸。这就不是很容易能打退的了。一不小心就会被电脑给推了大本营,因为战法阵中的特效中除了加强能力外,还有一个就是可以穿越敌阵,所以着急了堵口子都堵不住,而且电脑冲脸时不仅攻防高,而且战法采配攒的快,放的也猛,相信让大家很吃苦头。
  这个采配秘策,其实就是可以很好的克制战局中后期双方兵力相差不是特别悬殊的时候的野战电脑冲脸的,因为它的特效就是瞬间加快我方采配提生速度,降低电脑的采配速度,尤其是一般电脑冲脸都很快,开局没有几秒就到了我方大营跟前了,此时如果有这个秘策,买上释放,正好就能凑上几点关键的配来释放个加成战法,比如魏武之强什么的,或者正好再电脑一窝蜂冲击到我方大营前的时候,放一个大打击或者火计什么的,虽然不一定能消灭多少敌人,但是能消灭那些3000的援军就好了。相信大家玩的时候都发现了,就算使用了绝道之策,电脑援军才3000人一队,但是4队3000人如果是什么弓名手率领的,加上战法阵的加成,这麻烦一点都不比那些上万的大队小,尤其是你的部队可以顶住枪兵骑兵队本阵的冲击,但是却无法防住远程部队对本阵的射击,本阵那么脆弱,弓名手率领的3000人射个10万人的本阵也要不了太久的,所以这个时候如果能有几点采配让大家放个战法,肯定是选择大打击类的尽量把这些3000人的麻烦一击灭了或者重创,为我攻击部队争取消灭敌人肉盾部队的时间。
  因此,采配秘策的作用就在这里,平时意义不大,如果是野战迎战冲脸,建议搞一个会轻松很多,比电脑先出一个战法,绝对比让电脑先出了战法要好,否则在战法阵的加持下,电脑的能力叠加会到达一个很可怕的高度的,尤其是本作兵法的攻击和防御力有关。
  二、就是这个绑缚秘策。这个秘策就是个bug,前期如果能用的话,那就是神技啊,电脑的冲脸就是给大家送武将来了。还有这个策略的最大用处就是讨伐异民族,因为异民族中拥有很多特殊兵种的武将,比如铁车、象兵什么的。如果要登陆这些武将,就得先把他们俘虏,但是因为这些异民族武将跑的很快,不容易被抓到,所以这个秘策的作用就体现出来。如果要想打开全部的武将图鉴,全异民族武将登陆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这个秘策,成就达成之日可就漫长了。
  这个秘策其实就是一个灭队必被抓而已,虽然很bug,不过到了后期的大决战的时候,最大的难题不是能否抓到敌人武将,而是能不能灭掉敌人的队伍的问题,所以这个秘策在后期就有点意义有限了。这个秘策的持有人是陆逊、吕蒙、韩遂、邓艾、王翦,说实话,早期没有啥好武将,和敌人开战如果用他们当参军真是浪费啊,所以也就是讨伐下异民族的时候还敢用用,真和电脑决战的时候,都舍不得让他们当参军的。所以如果要玩好这个秘策,建议是要不培养个小兵,要不就是培养几个潜在参军,比如朱俊、潘璋和朱然。
  三、就是无策之策。这个秘策还是和原版一样强大,依然是封杀敌人的秘策和战法一段时间,比封印战法都要bt,这个依然是防冲脸的最佳秘策,电脑冲脸一开始接战,等他采配攒个3点左右,直接放无策,接下来的时间就是玩家的舞台了。除非自身武将能力过低或者连个像样的群体加持的战法都没有,否则无策一出,肉搏的赢家基本都是玩家(这点我估计有争议,毕竟不是绝对的,但是如果没有几个像样的武将带队,我相信大家也不会去攻打电脑名将坐镇的重镇吧?)。
  不过此秘策的缺点也比较明显,首先拥有武将都是什么张良、郭嘉、陈宫、吴起、司马懿、法正、田单和范增,其中有4个是战国剧本的,剩下3个都是铁打的出战主力也就陈宫还能当下参加,其他人当参军的时候有限,其次就是这个秘策对出战武将要求有一个起码的限制,放无策意味这要和电脑硬拼了,没有几个名将上场是拼不过电脑的,所以这个秘策虽然很强大,但是如果不培养小兵和培养潜质参军,使用的时候还是很有限的。潜质参军人选:袁绍、周舫、王允和李严。
  四、治愈之策。这个秘策是新加的秘策,似乎等于是一个强大的回血卷轴,一般战局焦灼的时候放一个会有奇效。瞬间恢复大量伤兵去和电脑继续战斗,尤其是兵力都很多的大规模战役的情况下,一个治愈之策往往能改变战局的结果。
  不过,这个秘策的持有者依然很坑爹,诸葛亮、羊祜、乐毅、田丰、蔺相如、孔丘、朵思大王、罗宪、鲁肃、徐氏、张角和 荀,战国人物可以先无视,剩下那几个人,诸葛亮是很难混到参军的位置上去的,异族武将基本不可能收到,还有一个羊祜和罗宪出来的太晚。真正能成为参军也就是荀和鲁肃还有徐氏。所以想好好用这个秘策只能自己培养小兵或者培养参军,人选:刘表、黄权、王肃、虞翻、虞姬、韩武、张鲁和张翼。
  剩下还有很多战役秘策,就是援兵、伪报、归阵、连环、穴攻、连环、空城、远望、鼓舞、禁归、禁出和伏兵,推荐几个参军,分别是伏兵秘策的程昱和沮授、援军秘策的荀攸和审配、伪报秘策的郭图和蒯良、连环秘策的李儒和钟会、空城秘策的阎圃、穴攻秘策的庞统,归阵秘策的蒯越、禁归秘策的许攸、禁出秘策的张松、鼓舞秘策的田丰,远望秘策的逢纪。以上人物,有就用这些秘策,没有也不要强求,其实这些秘策对整个战局的改变并没有决定性影响,重要性和关键性并不如上面那4个。
  接下来是战略秘策。
  第一、首推绝道之策。虽然说本作绝道之策已经被严重削弱了,但是依然是打开僵局的必备秘策,尤其后期大家都是几十万人一个城市的对耗,没有绝道根本打不开局面,而绝道能让敌人援军的上限变成3000,也就是是敌人出援的4个将领最多才有12000人,这是一个很大的优惠了,如果没有绝道,4个敌将最少给你领来7万人,在配合上战法阵的冲脸,基本上都没的打的。不过即使有了绝道,如果不精心准备,仔细操作,配合采配或者无策等战役秘策,3000小队在战法阵加持下冲脸也是很有威胁的。
  这个秘策的好处是有防绝道秘策的人不多,因为还有几率的问题,所以真正能防住的也就是诸葛亮、孙膑和周瑜3人,其他人都不怎么靠谱。如果选择曹魏势力的人,建议赶快找到邓艾,给他冲点智力,否则很容易被孙吴和蜀汉给绝道垮了。能使用绝道的人也不是很多,不算战国武将,也就吕蒙、司马懿、贾诩和法正4个人会,217以后的剧本孙吴就么没有人会绝道了,所以喜欢孙吴势力的人得好好培养人才了。
  第二、就是名工之策。这个策略简直是早期缺钱严重的时候的救世主啊,升级设施全靠他了。具体的作用,大家都应该能感觉出来,省钱+省时间,多强的秘策啊!
  而且这个秘策的最大好处是会的人多,不算古武将,都有满宠、费t、陈群、司马望、刘晔和羊祜。
  第三、就是求贤之策。其实这代求贤已经被削弱了,因为需要的点数太多,攒起来不易,所以开始的几个月里根本无法使用,所以最好的登用强力武将的时间往往都错过了。不过毕竟是一个全地图挖人的秘策,缺乏人才的时候放一个能解决大问题,不过缺点也太明显了。就是求贤之策小势力基本上是搞不到的。所以玩小势力开局的玩家不能指望这个秘策了,要不自己培养小兵,要不就赶快换个思路,这个秘策基本上已经属于是大势力的地图挖人秘策了。
  第四、就是求财之策。其实这个也是三国志12里常用的策略,不过现在依然是早期比较实用的秘策,早期什么都缺,缺钱、缺粮、缺兵,登陆了武将之后缺忠诚度,怎么办?直接求财+献策,钱粮兵自动来不说,武将忠诚度还会上升,一举多得啊!不过本作比较坑爹的是很多会求财的武将都是大势力的人,小势力连求财都放不出来,只能自己培养小兵了。
  还剩下一些秘策,不过里面也就占粮和折冲我用了一下,感觉还有点用处,一个是剩俸禄换粮食,一个是外交见面谈判印象直接全部势力100,因为本作外交和印象直接挂钩,不到一定程度无法选择外交项目,所以对喜欢和电脑换东西的人来说,这个秘策是相当好使的。还有一个乌合之策,电脑很喜欢用,我因为老用绝道,加上抗乌合之策人比较多,我也未能好好体验这个策略的精妙之处。只能说,如果没有绝道的时候,这个可以替代一下充当弱化守军的一个重要秘策。
  秘策系统就先介绍到这里,希望大家能继续多研究一下这些秘策,这次三国志12pk已经不是简单的堆兵和微操了,秘策已经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了,这样才能衍生出更多的打法和战术。
& 14:43:30
& 15:40:16
& 10:26:32
& 14:49:47
& 13:31:00
& 10:23:00
& 02:21:54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三国志10威力加强版》
当前位置: >>
资源大小:671MB
发布 IP :58.19.205.103
所需点数:3链点
更新日期: 15:27:16
正在加载《三国志10威力加强版》下载链接,请稍候......
 《三国志10威力加强版》中文版预计4月29日发行。以下是《三国志10威力加强版》的新特性:
 多重剧情展开的战史模式:
 通过关卡式剧本来体验剧情和战斗的战史模式,即使是同一关卡,也会因为玩家的所属势力、身份和立场的不同,而体验到不同的事件展开,可以体会从多视角来看同一剧情的乐趣,而且在分歧点的选择不同,还可以体验架空历史if模式下变化多端的剧情。
 在网络的世界证明自己武勇的竞赛模式:
 在一定的点数内编制自己的部队而战斗的竞赛模式。具体还分为如何有效率地打倒地图上的敌人的得分竞赛模式,和自己编制的部队可以攻克几块地图的争胜竞赛模式。
 让武将的人生谱写新的华彩乐章的结婚生子机能:
 响应用户们的强烈要求,游戏恢复了7、8两代的结婚功能,并将《三国志8》威力加强版中的生子和教育子女的功能融合在一起。在游戏中,首次实现了武将之间的结婚功能。同时,游戏中的年表将记录玩家在游戏中的重要事件,回顾自己以前的足迹。生育孩子之后,后代可以在自己家里培养教育,给武将的人生增添了新的华彩乐章。
 追加了大量事件和新的4个剧本:
 增加了221年6月 书生现,蜀主坠夷陵、253年2月 继遗志,孤将挽狂澜等4个全新剧本和大量的新事件。四个剧本:包括211年曹操与马超渭水之战,221年陆逊破刘备彝陵之战,253年开始的姜维北伐以及一个将三国英杰集合到一个时期的虚拟剧本。同时,增加了大量的新事件,这些事件有些发生在大地图,也有些会发生在史实的战役中。 
自创世界观的各种编辑机能:
 增加了对武将、都市、宝物、脸谱等数据都可以进行修改的各种编辑机能。玩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世界观此来构筑只属于自己的三国时代。譬如同《信长之野望》一样的数据编辑功能,在游戏中,武将相貌以及武将属性、都市、宝物的数据都可以进行修改和编辑。
 更有挑战性的超级专家模式:
 搭载了更有挑战性的超级专家模式,并加入了反映玩家各方面希望要求的各种自定义机能。
 回顾你的足迹的年表机能:
 搭载了记录了玩家足迹的年表机能。在游戏中发生的主要事件,再加上势力图的变化,一起来从视觉上回顾玩家的发展变迁和各种遭遇。
 战史模式和竞赛模式:
 威力加强版中游戏还增加了一个战史模式和竞赛模式,在战史模式下,玩家可以通过关卡式剧情本来体验剧情和战斗,即使是同一关卡,也会因为玩家的所属势力、身份和立场的不同,而体验到不同的事件,这样玩家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剧情的发展。而且在分歧点的选择不同,还可以体验架空历史模式下变化多端的剧情。而在竞赛模式中,玩家在一定的点数内编制自己的部队,并依靠这些固定的部队与敌人战斗。竞赛模式具体还分为如何有效率地打倒地图上的敌人的得分竞赛模式,和自己编制的部队可以攻克几块地图的争胜竞赛模式。 
【游戏攻略】 
★一骑心得: 
  建议上来就把特技先练全,否则日后做任务或攻城略地都不方便,而且最好先挑挑山贼或较面的武将把连胜累计到30连胜,这样就有了全部单挑特技的学习可能,然后可以找自势力中会此特技的武将学习. 
  在尚未学会单挑特技之前,应该学会有效的利用回避和防守,尤其是当两人之间形成伤害球时,有特技优先用特技,没有特技用刺突或破突,否则一定用回避.伤害球累积平手时的伤害值,合理利用造成大伤害. 
  另外,由于破突和刺突平时用的较多,再加上给牌的几率,三段击和螺旋击通常很难攒到,多用用几率较多的疾风击和神速击,加上回避和防守技巧,一骑还算比较简单. 
  当累计到3个回避的时候,一定要用回复把其用掉,增加其它牌出现几率(弹返和斩返也是如此). 气焰气合朋友们不太重视,其实还是比较有效的附加技,当使用气焰气合后,往往可以连续使用2个特技对敌人造成巨大伤害。 
★舌战系统: 
  个人感觉就是TMD特技的天空,不会特技真是非常难办,等特技学完就非常简单了,舌战一定要优先练特技,这个小游戏均衡做的不是很好,虽然这么说,但双方都不用特技的前提下还是非常好玩的.智力决定伤害值,魅力决定特殊牌的多少. 
  和一骑一样,连胜次数决定特技的学习前提,连胜30次后就能学习全部的特技了.为了积累连胜有两个办法: 
  1.初期反复出入酒馆找欺诈师的追放和揉的事的仲裁任务(较简单),等学会一定技能后就接家出息子搜索和锻冶屋的搜索(较难),这三个是初期累积舌战连胜的任务,顺便提一句锻冶屋一般都在草丛或山脚下,记住提示的方位,然后点可疑的草丛和山脚,一般很快就搞定. 
  再多说一句,游戏给提示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简单的说,显示器的顶就是正北,我被地图的2D仿3D骗了好久,每次都按城池的视觉方位延长线搜,后来才恍然,郁闷. 
  2.当拥有名士头衔后(多和有名士头衔的人聊天,然后司马徽就来送你名士资格了),去敌城,然后选笼络卫兵,OK,这个简单多了,但和那些到处乱跑的老妖怪唧唧歪歪也挺烦的,看个人喜好吧. 
  想学面骂,必须找那些老妖怪,弥衡就是一个,还有一个是左慈,历史上的弥衡就是以酗酒和骂街出名的混混,和这样的混混学东西,聊天式教学(比如左慈和蔡文姬MM)是完全不试用的,赶快送好酒吧,什么杜康呀,醴齐呀20级以上的好酒送去,面骂换得收工.还是追着左老太爷聊天比较简单点(初期咱小日子紧啊) 
  还是说说舌战技巧吧:口诀就一句话:对方想凑什么,千方百计不让他凑成,自己想凑什么,偷偷摸摸凑成. 首先设计的牌型一定得是手头比较多的,比如你有4个道理,设计的牌型肯定是道理啦.其次要懂得暂时忍让,比如这一轮比大,你手头的道理1.4,9,可以练成一线造成对方大伤害,那么我就先打4,再打1,最好打9,比大的时候电脑肯定会先出大牌,这样你输了2个Round赢了1个Round但最好练成一线,绝对是赚了.其实就是一个田忌赛马的策略:上来就用自己的下等马对对方的上等马,不在乎前面一城一池的得失,最后的胜利才是真的致命.当对方2个练成一线的时候,一定用自己的牌去破坏(如果对方在做147的厉害,你手头有4和7,牌局比大,那么要选7而不是4,这样才能先于对方破坏掉),实在没有就用惑乱打乱对方的布置. 
  抗辩和论破是被动的牌,如果主动打出论破等黄色的防御牌,对方牌里面的特殊牌会被破坏,但表面上是看不出的.威压也是比较有用的技巧,以牺牲一个Round为代价换来以后每个回合的优势,决定很值.威压按数字成一线有几乎一击必杀的效果,但牌也全部破了.挑拨可 
以是对方晕两个回合,手头拥有可以练成一线的卡片的时候,使用效果最好.自己手头牌太差的时候用再考换换手气.有效的创造蓝色连锁避免红色连锁是舌战成功的必备知识. 
  多说一句,当时我为了学习舌战挑拨和陆逊舌战50回合,毫无特技的前提下,47负3胜,没有特技根本是不能赢的,就算能赢也是非常非常侥幸. 
★几个老妖怪的位置和教授技能: 
 
2 要玩好三国志10 的都在这看。肯定有你想了解的 
祢衡 (一般在河北地区,教面骂) 历史上裸奔的创始人,骂人的典范,喝酒的达人 
左慈 (建业附近,给遁甲天书,教仙术也教面骂) 当面骂曹操的妖怪 
司马徽(襄阳附近,给名士资格,告知各个妖怪的具体位置) 
乔玄 (洛阳附近,给名士资格) 江东二乔的老爹 
蔡MM (洛阳,邺附近,教各种内政技能教除面骂外各种舌战技能) 
华佗 (云游无定所,给青囊书,教医术) 
管格 (一般在成都附近,延长寿命并教战斗战术技能) 管格延命的典故,呵呵,游戏再现 
于吉 (云游无定所,给太平青领道,教仙术) 
黄承彦(襄阳附近,教各种计谋技能,单挑系和天文) 
许子将(汝南附近逛游,游戏中叫许邵,也给名士资格) 
另外,天文地理的达人: 
天文:张角、张宝、诸葛亮、司马懿、庞统、谯周、陆绩、阚泽、木鹿大王 周昕 
石阵:诸葛亮、诸葛均、庞统、徐庶、尹默、向朗、韩嵩 
医者:张角、虞翻 
仙人:张角 
★称号学习可能及功能:
军师:没接任务也可以自由使用计略;战斗中可以使用“指挥”;有军师特技的武将在外交使者来时会提出意见。智谋70以上,计谋到一定程度后自动获得. 
名士:没接任务也可以进行登用;不是属下也可以对同势力武将进行指导(在野时可以指导尚未行动的武将);贼来袭、进入敌城时可以使用舌战;在放浪军时在野的时候可以光凭舌头夺取一座城说得空白都市;拥有私兵不用付钱。 
提督:水战有利;不会被水冲走。水军技能到一定程度,经验累计到了自动获得 
间谍:用间者潜入可以长时间得到目标都市的情报;进入敌都市可以使用潜入。多做间谍活动,经验累计到自动获得 
酒豪:可以在酒屋开酒宴。多使用酒盛,经验累计到自动获得 
医者:伤病恢复速度加快;武将交流时可以使用诊疗;战斗时可以使用治愈。找华佗或买书获得. 
仙人:进入敌都市可以使用幻惑;计略与登用失败时也不会被抓到;同时有天文特技时可以在战斗中使用落雷。 
技能的最下面一行:军师,提督,名士,间谍,酒豪,医术,仙人都要相应的经验,经验不够找那些老妖怪根本P用没有,和仙人套磁只能要来书等. 
称号系的技能,等你达到学习的要求后去太学之类的场所调查,然后会提示你向谁学其它技能都可以从比自己差的武将那些学到,比自己强通常不会教你技能,最多练到你具备这种技能的学习修得可能. 
★长生药和其他宝贝 
去长安和邺买药送给你的武将 
麻沸散 药 30 - 寿命延长 -15年 
漆叶青粘散 药 25 - 寿命延长 -10年 
亭历犬血散 药 25 - 寿命延长 -10年 
五石散 药 20 - 寿命延长 -5年 
武侯行军散 药 20 - 寿命延长 -5年 
屠苏延命散 药 20 - 寿命延长 -5年 
当然,生病了你要是会医术及时去治,也能再挺个2年,但最多也就5年.学会医术自己的寿命增加15年. 
所以新武将加医术加灵丹妙药,最大也就能活到129岁,不修改大家就不要奢望了. 
其它好宝贝: 
长安有老子(智力+10) 太平要术(统帅+1,仙人) 
濮阳邺:赤兔马,大地图飞快,打仗退却100%不会被擒 韩非子(政治+10) 
长沙:孙子兵法(智力+10) 山海经(统游戏三国志10威力加强版下载方式为普通下载,请使用相对应的下载工具。
正在加载《三国志10威力加强版》投票数据,请稍候......
网友投票说明:票数的初始票数为5,当票数降到0票时,为保证资源质量这条资源自动从系统删除掉!
相关游戏下载
推荐游戏下载
常用下载工具
|||||
Copyright & ResURL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资源链 ICP备:号 &&&“天尊地卑”集解诸子百家 印象社区国学文化日月星辰,经典的,易经,周易,天下 - 手机版
我的图书馆
“天尊地卑”集解诸子百家 印象社区国学文化日月星辰,经典的,易经,周易,天下 - 手机版
  天尊地卑  出自《易经·系辞上》: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现矣。  一一  出既明。先来看古人注解:  (断断续续。打字麻烦。会很慢。先录几段古人见解。请不懂经典的自行走避。不要打乱理路。)一。《周易注疏》(魏王弼著。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  注: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乾坤。其易之门户。先明天尊地卑。以定乾坤之体。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天尊地卑之义既列。则涉乎万物。贵贱之处明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刚动而柔止也。动止得其常体。则刚柔之分著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方有类。物有群。则有同有异。有聚有分也。顺其所同。则吉。乖其所趣。则凶。故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象况日月星辰。形况山川草木也。悬象运转以成昏明。山泽通气而云行雨施。故变化见矣。  疏:  此第一章。明天尊地卑及贵贱之位。刚柔动静。寒暑往来。广明乾坤简易之德。圣人法之。能见天下之理。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者。  天以刚阳而尊。地以柔阴而卑。则乾坤之体安定矣。乾健与天阳同。坤顺与地阴同。故得乾坤定矣。若天不刚阳。地不柔阴。是乾坤之体不得定也。此经明天地之德也。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者。卑。谓地体卑下。高。谓天体高上。卑高既已陈列。则物之贵贱。得其位矣。若卑不处卑。谓地在上。高不处高。谓天在下。上下既乱。则万物贵贱不得其位矣。此经明天地之体。此虽明天地之体。亦涉乎万物之形。此贵贱总兼万物。不唯万物而已。先云卑者。便文尔。案前经云天尊地卑。天地别陈。此卑高以陈。不更别陈。总云卑高者。上文详。于此略也。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者。天阳为动。地阴为静。各有常度。则刚柔断定矣。动而有常则成刚。静而有常则成柔。所以刚柔可断定矣。若动而无常。则刚道不成。静而无常。则柔道不立。是刚柔杂乱。动静无常。则刚柔不可定也。此经论天地之性也。此虽天地动静。亦总兼万物也。万物禀于阳气多而为动也。禀于阴气多而为静也。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者。方。谓法术性行。以类共聚。同方者则同聚也。物。谓物色群党。共在一处。而与他物相分别。若顺其所同。则吉也。若乖其所趣。则凶也。故曰吉凶生矣。此经虽因天地之性。亦广包万物之情也。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者。象谓悬象。日月星辰也。形谓山川草木也。悬象运转而成昏明。山泽通气而云行雨施。故变化见也。  1二。《周易集解》(唐李鼎祚撰)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虞翻曰:天贵故尊。地贱故卑。定谓成列。  荀爽曰:谓否卦也。否七月。万物已成。乾坤各得其位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虞翻曰:乾高贵五。坤卑贱二。列贵贱者存乎位也。  荀爽曰:谓泰卦也。  侯果曰:天地卑高。义既陈矣。万物贵贱。位宜差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虞翻曰:断。分也。乾刚常动。坤柔常静。分阴分阳。迭用柔刚。  方以类聚:  《卷九家易》曰:谓姤卦阳爻聚于五也。方。道也。谓阴*道施生万物。各聚其所也。  物以群分:  《九家易》曰:谓复卦阴爻群于子也。阴主成物。故曰物也。至于万物一成。分散天下也。以周人用。故曰物以群分也。  吉凶生矣:  虞翻曰:物三称群。坤方道静。故以类聚。乾物成行。故以群分。乾生故吉。坤杀故凶。则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虞翻曰:谓日月在天成八卦。震象出庚。兑象见丁。乾象盈甲。巽象伏辛。艮象消丙。坤象丧乙。坎象流戊。离象就己。故在天成象也。在地成形。震为竹。巽木。坎水。离火。艮山。兑泽。乾金。坤土。在天为变。在地为化。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矣。  2三。《温公易说》(宋司马光著)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言天地设位。则易已著。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天地万物皆有卑高。故易之六位亦有贵贱。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方。道也。道同则类聚。志异则群分。同则相爱。异则相恶。爱恶相攻而吉凶生。易皆则之。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象有隐见。形有死生。猝变渐化。互相推移。易皆效之。  3四。《横渠易说》(宋张载撰)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先分天地之位。乾坤立则方见易。故其事无非易也。所以先言天地。乾坤易之门户也。不言高卑而曰卑高者。亦有义。高以下为基。亦是人先见卑处。然后见高也。  不见两。则不见易。(阙)物物象天地。  不曰天地而[曰]乾坤(云)者。言其用也。乾坤亦何形。犹言神也。人鲜识天。天竟不可方体。姑指日月星辰处视以为天。阴阳言其实。乾坤言其用。如言刚柔也。乾坤则所包者广。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动静。阴阳性也。刚柔其体。未必形。  静专动直。不为物累。则其动静有常。不牵制于物也。然则乾为刚果。断然不疑矣。直。一作著。  天地动静之理。天圆则须动转。地方则须安静。  在天成象在地成行形变化见矣:  有形有象。然后知变化之验。  4五。《周易本义》(宋朱熹)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现矣:  天地者。阴阳形气之实体。乾坤者。易中纯阴纯阳之卦名也。卑高者。天地万物上下之位。贵贱者。易中卦爻上之下位也。动者。阳之常。静者。阴之常。刚柔者。易中卦爻阴阳之称也。方。谓事情所向。言事物善恶各以类分。而吉凶者。易中卦爻占决之辞也。象者。日月星辰之属。形者。山川动植之属。变化者。易中蓍策卦爻阴变为阳阳化为阴者也。此言圣人作易。因阴阳之实体。为卦爻之法象。庄周所谓易以道阴阳。此之谓也。  5先总括几句:  列宁曾在《哲学笔记》中说过“狡猾的辩证法”。  《淮南子》曾说过:“易之失。鬼”。“清明条达者。易之义也”。  《礼记》曾说过:“易之失。贼”。  “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  综上。孔子所言。即指易的教化作用(辞变象占)。宜与论诗之“思无邪”并参。可知朱熹的“八卦之书本为占筮方伏羲画卦时止有奇偶之画何尝有许多话说文王作繇辞周公作爻辞亦只是为占筮设到孔子方始说从义理”为一偏之见。不足论也。  顺便加一句。墨子的形式思维(即黑格尔所谓的悟性思维)表达不了易的内涵:因为在易中。辩证思维公式是“A是A与A非A”。不是简单的形式思维公式“A是A”。  6下面慢慢就辩证思维来抽绎:  先提下“君臣父子”。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於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谿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後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晏婴。是不是后世所谓的“儒家”人物?晏婴口中的“儒者”是不是后世所谓的“儒家”人物?景公所以欣赏孔子。是因为孔子 “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么?  “政在节财”能导致“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 么?  晏婴。正是长于辞令(游说乞贷)者。  至于说“礼乐”。晏子至少不陌生。据《左传》。齐景公赞叹梁丘据时。晏子有一番论证。关于和与同的。一个比方是饮食。一个比方是音乐:“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结论是:“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即君臣互补。  这与孔子提倡的正人先正己或为政以德等可有抵触?正如张载所谓的“不见两则不见易”。本是一体之两面。  然则晏子何以“进”言?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不能两也。  7不抄了。直接串讲。  仁。  孔孟对“仁”的诠释是。仁者爱人。人的标准就是人。期待的结果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此生出怵惕而恻隐而助人为乐而兼善天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但。要从小做起(即所谓爱有差等)。渐次修为。  修为之法。约之以礼。  礼。  礼:秩序。规则。内容庞杂(墨子便赚其烦扰)。与“政”是二而一一而二的:政者。正也。礼者。事之治也。宴饮骑射战争会唔行政治人…当然也包括更为原始的儒礼(笾豆之事)的半宗教性质:如祭祀(天地山川祖先鬼神)丧庆等等之礼。“万物各得其所”。  上述。以所谓““五经”六艺”为依规而施教。  8克己复礼为仁。  如果说孔子提倡恢复古礼(即所谓周礼。理由是“礼崩乐坏”)是开历史倒车。“陈迹”不足据。那么。做为社会秩序道德规范社交仪式修身依规等等的礼。却是任何社会都必须尊守的。礼之用和为贵:无时不在为入世做准备。  说到入世。想到“大同”与“小康”。  大同社会。有点空想的味道。至少太遥远。小康社会近多了。  阶级未消亡之前。政治便是一种必然存在。  人是群居的。必然须要秩序。如何寻求并维持秩序的和谐呢?  荀子提出“明分使群”和“维齐非齐”。所谓天下不平为天下。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同时。也有“从道不从君(父)”。  董仲舒那一套和所谓的“纬书”等等。只是学术上的昙花一现的一个小插曲。汉宣帝一语道破天机:汉家自有制度一一何曾纯用儒术?从来便是王道霸道杂用的。  从学术上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儒道两家从来便是一脉相承的。  比如说德治法治。在老子孔子荀子等人的学理中是并存不悖的。而文治武备。也是从未偏废。  这才是真正的“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不可能全盘照搬古法。继承的同时有所发挥。否则对不起商汤周武的“革命”精神。  9《新语》《经法》《淮南子》等。都提到了黄老之术。  文景时。无为而治已不再适应当时之需要。挟书令已禁止。民间古籍渐次现世。百家杂陈。  所谓独尊儒术。可参“批儒”帖。不赘。  这里另起一段。以资互证。  刘邦听从贾谊的秦“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的灭亡教训。实行“与民休息”之策。经*文景等几代帝王的努力。而臻“文景之治”。这种政治氛围下。不独黄老。其他学术也很活跃。  董仲舒。属《春秋》经公羊派。重一统。他因“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如此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武帝于七国之乱后。致力于统一。遂罢黜“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贤良。斥黄老。定儒家于一尊。  事实如何呢?  董仲舒所倡导的儒学。不是春秋战国时儒学的再现。而是吸收法家阴阳家等各派思想后的产物。  其学说思想主要有如下四点:  一。主张“阳为德阴为刑”。“前德而后刑”。即法制礼治相配合。  二。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之说。  三。确立“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其实这是“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应用。  四。提出“性三品”说。人分三六九等?  一句话:神化专*制皇权。力图将政权神权族权夫权结合起来以维护统治秩序。  不难看出的是。这里的“天”。与儒家圣典《易经》“天尊地卑”的天”是有出入的一一正像《水浒》中“替天行道”的“天”一一是替换了的似是而非的概念。已经不是“法天则地”的意思了。明显掺杂了谶纬之说。颇多穿凿。  这一套理论。一经泛滥。其影响。远远超过先秦诸子著述。至汉光武帝颁图谶于天下。及汉章帝时《白虎通德论》的系统集成。谶纬之学更加一发不可收。成为经典。  这正是打着儒学的旗号毁儒学。  于是。桓谭。张衡。贾逵。服虔。马融。许慎。郑玄。刘向。刘歆。王充…都不同程度地予以反驳:谶不合经。  …  其实。董仲舒学说中的积极方面。荀子早就提到了:礼法兼蓄。王霸并用。主张人力胜天。故此。韩非师从荀子。旁兼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慎到等理论。提出:  一。反对复古。举汤武革命。“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二。否天命鬼神。主崇尚人力。“乱弱者亡”。“治强者王”。而与鬼神无关。  三。主张用法术势实行集权专*制。  总的来说。在当时是有进步性的。其短在法过峻刑过严与玩弄权术。  所以。董仲舒之所为。其实是严重背离了儒家与法家(广义来说统称为道家)之传统。迈入前人早已指出了的错谬之地。无异于开了历史倒车。其害处。不独阻碍学术发展。  …  10儒术被尊。大搜民间遗书。难免不少托古之作乘机“出土”。更导致今文经与古文经之争。  汉成帝好古文。精于《诗》《书》。诏命刘向领校五经秘书。刘向不满阳平侯王凤仗太后势力主持国政。受《尚书·洪范》启发。集上古以来符瑞灾异等记载。著《洪范五行传论》十一篇。借天人感应之说。攻击王凤。又著《列女传》八篇。广搜《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之事。及婪嬖乱君亡国之说。宣扬礼教。借以抨击外戚兴乱。又著《新序》《说苑》五十篇。借古喻今。  独尊儒术。托古改制。本是为朝廷着想。不想这法子别人也会了。  王莽篡权。以周礼治国。复古制。立古文经博士。任刘歆为国师。其改制主要内容有五:实行王田私属制。建立五均六筦制。三次改革币制。改变官制官名。颁行新度量衡。结果。愈改愈乱。引发了绿林赤眉起义。  11说到“复古”。想到才看的一个现象。令人感到后人其实是该“复”的不“复”。不该“复”的乱“复”:  人殉。  从河南安阳殷代墓葬考古来看。竟有上千人牺牲的祭祀坑。  《西京杂记》记载。西汉广川王以掘古墓为乐。曾掘到一古墓中“百余尸纵横相枕藉”。“唯一男子。余皆女子”。当时人认为墓主人是周幽王。后人认为是殷代人。难怪《墨子·节葬》中要反对。  《礼记·檀弓》中记载。陈干昔病危。嘱兄弟说。叫儿子归来做口大棺材。让两爱妾殉葬。儿子回来。认为“殉葬非礼”。齐大夫陈子车死时。他老婆和总管要用妾殉葬。以便死后有亲人服侍。弟弟陈子元反对:你们和死者最亲近。要殉葬。该先是你们。两人怕死。只好作罢。  《左传》记载。:晋国魏武子嘱儿子魏颗。死后要爱妾改嫁。后又改为殉葬。结果。魏颗让妾改嫁了。后来。有了那妾的父亲结草报恩一说。  秦国于前384年宣布废除人殉。秦始皇帝想用陶俑代替人殉。结果胡亥还是用了人殉。  汉代帝王都不用人殉。赵王元死时却一次杀了十六名妾婢殉葬。朝廷认为“暴虐无道”。谥之以“缪”。废除赵国。  三国时。东吴陈武战死。孙权令陈武爱妾为之殉葬。曹操却遗令善待妾婢与伎人。  元末。张士诚女婿魏绍元奉命迎击朱元璋。自分必死。上马前先逼死七个美妾。却又不战而降。不肯去地下与七妾团圆。有人却以七妾当作为夫殉节的典型。修坟撰文!  蒙古人入主中原。禁止妾殉。朱明王朝却又搞起了妾(妃)殉。明英宗死前下诏废止以妃妾殉葬。至满人入关。又搞起了妃妾殉葬。  反反复复。竟是不知该效法谁才好。  12没看到刘先生在这里大动干戈,呵呵,否则我也就不必单开一贴;  如此兴师动众,也未免太给混先生面子了。故我在 发表于
15:58  没看到刘先生在这里大动干戈,呵呵,否则我也就不必单开一贴;  如此兴师动众,也未免太给混先生面子了。  俺要慢慢先理一遍与“儒”沾边的各家各派。再慢慢分析其与先秦诸子甚至三王们的出入。  简述到宋学了。准备罗列到孙中山。  手机。现想现查书。也没多少时间。慢。  欢迎老兄一起。  其实这不过是民族大义学术良知与批儒俩帖子的余绪。倒也不是为了道长。  呵呵。估计很麻烦。俺觉着宋元明清的学说能涵盖了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们。唐就忽略啦…  吃饭先。韩愈。就算了。除了提出个“道统”还没抢到之外。就是分人的性和情为上中下三等。没啥新意。并且。教出来的学生也和他对着干:李翱居然受了佛教(禅宗)影响。太失败了。  直接说宋元明清诸学。  先宋明(理学心学)。  理学始作俑者的孙复石介胡瑗“三先生”后世其名不彰。从略。只说下几大学派。看与孔孟究竟出入在哪里。  1濂学。北宋周敦颐。其学以《周易》为宗。混合道家无为与儒家中庸思想。其创见在于《太极图说》。伦理道德方面。以“诚”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并未被时人所重。至朱熹张栻提倡后始尊为理学之开山。  2洛学。北宋二程。认为“理”是宇宙之本。“理”即“道”或“天”。人心之“仁”即“理”的体现。只要能达到“仁”的境界。就能“天人无二”。强调灭人欲存天理。重视“居敬穷理”。  3关学。北宋张载。提出“太虚即气”。气为宇宙根本。聚散变化而成万物。又提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相对立的命题。主张“变化气质”以返回“天地之性”。其学说中的唯物部分被王夫之继承。唯心部分为朱熹继承。  4闽学。南宋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之本。“理在先”。“气在后”。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通过“居敬穷理”以达到“心与理一”之境界。  5浙东学派。包括南宋金华学派吕祖谦。永嘉学派薛季宣。陈傅良。叶适。永康学派陈亮。金华派首创经世致用说。永嘉永康派提倡功利之学。反对理学家空谈心性命理。强调事功之学的重要。后来的史学派黄宗羲。万斯大。全祖望。章学诚等人主张治学先穷经而求证于史。章学诚又提出“六经皆史”说。倡导注重研究史料。继承了经世致用的学风。  6心学。包括象山学派。南宋陆九渊。阳明学派。明代王守仁。以“心”当作宇宙万物之本。强调心即理。注意内心修养。即可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之境界。  陆氏反对朱熹那套穷理致知的修养功夫。认为只须“发明本心。心有所主。即可应天地万物之变”。提出“存心养心求放心”。借此去欲存心。王氏继承发挥其学说。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宗旨。晚期浙东派的蕺山派。更晚的康有为谭嗣同都受其影响。更传到东瀛。  7泰州学派。明代王艮。师从王守仁。但。认为“百姓日用即道”。强调个人行为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颜钧主张“平日率性而行。纯任自然”即是道。何心隐反对理学将人欲看作罪恶。认为人的物质欲望应适当加以满足。只能“寡欲”不能“灭欲”。泰州派发挥阳明学说。使之风行天下。但立论有所不同。  8颜李学派。清初颜元。李塨。反对宋明理学。认为程朱陆王之说是“纸上谈性天。心中矜觉悟”。结果“致虚守寂误天下后世”。强调“理在事中”。注意“行”的作用。反对宋儒的“读书静*坐”主张。颜氏重实学。却又拘泥于复古形式。李氏主张参考西洋诸法。晚年又专攻训诂考据之学。该派虽有见地。因受当局排斥。未能进一步发展。  139朔学。北宋司马光。其政治思想有三:君主的修养和职责。“度财而授任。量能而施职”。臣谋君断。  10 北宋王安石。认为天地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变化生成的:“五行。天所以命万物者也”。“五行也者。成变化而行鬼神。往来自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是故为之行”。伦理学上不赞成孟子荀子扬子等论调。反对韩愈的“性三品”与“五常”为性说。也批评李翱的“性善情恶”。“故吾曰性情一也”。认为喜怒哀乐爱恶欲“此七者人生而有之也。接于物而后动焉。动而当于理。则圣也。贤也。不当于理。则小人也”。理。指伦理纲常。其短在于没有看到人的社会性(?)。  明代。罗钦顺。王廷相。反对程朱陆王。但不敢触及孔子。李贽。反对理学。  清代。黄宗羲。反对理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主张。反对“有治人而后有治法”。认为“一代有一代之法”。在理气论上。黄纠正薛瑄关于理气统一而无先后的观点。提出“无气则无理”一一没有物质则没有精神。  14喝酒。改开再续。王夫之。  他对于道器名实等分析地很好。  他批判王阳明知行合一也挺好:“不知其各有功效而相资”。“王氏知行合一之说。盖其旨本诸释氏。于无所可行之中立一自然之知曰悟”。  他批判朱熹的知先行后也挺好:“立一划然之次序。以困学者于知见之中。且将荡然以失据”。  他认为朱王都是“异尚而同归”。“离行以为知”。即空谈。  他自己的毛病同样遮掩不住:  “尽孝而后父为吾父。尽忠而后君为吾君”。  他把人性归结为“自然之良能”。强调了人的自然属性而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  他的“德性之知”。不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提高至理性认识。而是把理性认识的来源神秘化。把“天地万物大始之理”说成是“乃吾所得于天”。“德性诚有而自喻。如暗中自指其口鼻。不待镜而悉”。从而陷入了神秘主义。  还有“庶人禽兽”论。还有圣人不存在知和行须统一的问题。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胡子长见识也不短。  15戴震。  戴震的东西。打着孔孟旗号。装作解释儒典(《孟子字义疏证》《原善》《绪言》)。实际是抒发自己的政治和哲学观点。抨击程朱理学和统治者。有点像刘向。  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范畴是“气”。把“道”字作“行”字解。即。道就是运动。道是气的流行。充实了张载的“太虚即气”的元气本体论说。同时认为。“形上”“形下”都是物质。形上指阴阳二气“未成形质”。形下指阴阳二气“有质可见”。并非朱熹所说的一个是形而上的理一个是形而下的气。  其学说有如下几特点:  1肯定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性的气。同时肯定“气化流行。生生不息”。世界本质是物质的。而物质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  2物质运动变化发展有它的规律。总其名叫道。道的实体就是气化状态的阴阳相互作用。  3各种运动过程出现的各种规律叫做“理”或“分理”。  但。他不能认识到物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不能认识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规律。而仅认为是“气化生人生物后。各以类孳生”。  认识论方面。他强调通过人的感官作用认识事物的起点。“耳之能听也。目之能视也。鼻之能臭也。口之知味也。物至而迎而受之也”。其次。他认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有区别的。“耳目之官不思”。须“耳目鼻口之官接于物。而心通其则”。“思者。心之能也”。  如何认识真理?须“能辨察事情而准”。才能除去“意见之偏”。同时还须“徵之古而靡不条贯。合诸道而不留余议”。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才经受得起检证。仍存在“有察有不察”的差别。  这从根本上否定了程朱学派“理具于心”和陆王学派“心即理”的理论核心。但。其短处是。认定圣人可以不通过实践便能正确认识万物。  他以“理存乎欲中”批判程朱的“去欲存理”。说理学家“以理杀人”。  16插播一段笑话。轻松下:  王守仁。大道学家。在学生面前大讲师道之尊。阳刚阴柔。夫为妻纲。回到家却“刚”不起来。他夫人恨他贪色纳妾。逼他跪在雪地里“格”贪色的过错。他只好“`夫'者服也”地跪着“格”。  邵雍。大道学家。为了宣扬“夫为妻纲”。特制一《治乱吟》。鼓吹“夫能制妻”。不准妻妒。“妻能从夫”。对丈夫多妾不生妒意。是天下求治杜乱的根本。可惜。难比河东狮一吼。  王愧对邵矣。韩愈。以道德文章自负。却早亡于房中术。彭允初致书戴震。说戴震“不知天。其何以知人。是故外天而言人。不可也”。说戴震之学“其害不细”。  戴震回书:说自己的哲学“咸与足下之道截然殊致”。观点“尽异。无毫发之同”。  17还是未能找出一种缓和或说融合哪怕是折中中外(即全人类)不同体制或思想的方法。或说未能寻求(或企图寻求)消除所有不同因素而只从相同因素来考察或应用学术的思维目的。所谓双赢。所谓共同发展。  具体的做法。来源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联系到社会政制民生。则取决于思想。而思想的改变或说融合。才是哲学或学术甚至制度“礼法”所应致力的方向。否则学术将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或可能性。  儒家或别的啥家如何诠释“天尊地卑”。并不重要。那只是学术上见仁见智的分歧。因时地人的不同而不同。可以并存以待高明。求同存异。可以辩论以求精细或切实。重要的是。1广大民众是一种什么样的对待。2当局执政是一种什么的对待。这就是说。总体意识的重要性。老百姓话说。叫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不准拉偏套。再找几个相关例证。就进入下一步。比较分析。微言大义。  今文经学术语。指寓于六经中孔子的政治理想和治国安邦之道。今文经学家治经以阐发“微言大义”为主。  《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19。谶纬。  西汉时社会上流行的一种宗教迷信。“谶”是当时巫师方士制作的一种预言隐语。作为吉凶福祸的征兆或符验。“纬”对“圣典”而言。是方士化的儒生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有《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七经之纬。  谶纬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王莽曾利用谶纬之说。为其“改制”寻求合法依据。刘秀打败王莽建立东汉。也借助图谶为其张目。  东汉章帝召集博士儒生在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写成《白虎通德论》。进一步把迷信的谶纬之学与今文经学混合在一起。使儒学神学化。东汉末期。受到黄巾农民*运动的打击。谶纬逐渐衰败。但直到隋炀帝正式禁毁以前。仍流行于社会。  纬书留存至今天的已为数不多。除去迷信部分。在天文历数地理等方面或多或少包含着一些科学史的资料。如《太平御览》引《书纬·考灵曜》:地恒动不止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牖而坐。舟行不觉”。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地动说的朴素看法。  谳告。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一部分。他以阴阳五行论证天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宰。君权神授。君主的一举一动。都能感应上天。凡“国家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谶告之”。上天通过自然灾害对统治者进行谴责警告。使其改正错误。  这一观点。使正直的儒生也可以用天变灾异对皇帝进行谏诤。对皇帝的残暴专*制起一点抑制作用。反之。皇帝也可以利用天变灾异来斥逐大臣。  20格物致知。  古代认识论命题。简称格致。出自《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郑玄注:“知谓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也。格。来也。物。犹事也”。  程颐解“格”为“穷”。解“物”为“理”。解“理”在天是精神性的“道”。在人是“性”。格物就是“穷究其理”。万物之理是已知的且为“吾之所固有”。因物理有迁动。造成“迷而不知”。穷究即重新从心中找到它。  朱熹则解“物”为“眼前应接底都是物”。解“格”为至。尽。格物致知即“穷尽事物之理”。达到由此及彼。“而吾心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陆九渊反对朱熹的“知”从“格物致知”而得。提出“心即理”。认为《大学》之义不是“格物致知”而是“致知格物”。  王守仁继承陆说。反朱熹的“格天下之物”。认为“心外无物”。物无可格”。“格”只是从自己身心上下功夫。“正其不正”。他认为物是意念。心。致是行。知是良知(天理)。致知格物是“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即求良知于正心。  程朱的“理”是客观精神。陆王的“理”是主观精神。  方以智:物有其故。实考究之。大而元会。小而草木螽蠕。类其性情。征其好恶。推其常变。是曰质测。  王夫之解为学问思辨。格物以“学问为主”。致知以“思辨为主”。把格物仅理解为学习书本知识。  颜元反对程朱陆王之说。解“为手格猛兽”之格。格物致知就是”手格其物而后知至”。认为“不知只是不行”。  一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儒者为给自然科学争取应有的社会地位。把自然科学称为格物学或格致学。认为他们所做的工作。也是儒学中的一个分支。  21    天和地的客观存在。在早期学术理论中是存在的。  比如《易》《道德经》中。天地万物是客观存在的。承认天上有日月星辰。能刮风下雨。地下有山川鸟兽。能产生消亡。等等。  法天则地。顺时应人。  到了后来。走的弯路很多也很远。最远的该算宋明道学(理学心学)了。  23易最原始的本义是日月阴阳,从日授光而月受之的基本法则观之,阳尊阴卑也是客观观照。  天尊地卑是因形而理的文化规则,没有尊卑高低,世间法则无从运行。这其实与儒家无关。天道。天理。所谓天地之道。  本来。这个道。是隐藏在天地万事万物之中的。是自然之道。谁都没法加以改变。人们只好师法大自然。体悟了来应用在各种日常生活(甚至政治生活)中。所谓天人合一。  道家。体天地之道。遵阴阳之变。知雄守雌。以水为例。谦抑尚柔。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天道。在孔子那里是很可敬畏的。有所谓三畏。  这时的天地之道的天地。还是大自然意义上的天和地。但。既然分天道地道人道又明确了许多礼法的森严。在体用上就有了明显的局限性。  到了谶纬年代。这天地之道带有了目的性。天地万物都有了拟人化的变化。具有了意志。并能将意志体现出来告诉人们知道。刮风下雨。花荣树枯。都对人有了特定的意义。但。这是人们的一厢情愿。  这时的天地之道的天和地。已经不再单纯的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而是神了。  不是“天何言哉”了。而是天经常言。  当然。也有不信的。仍然崇尚自然之道。做为一种反对。而去刻意地谈天说地。云山雾罩。寄情山水。远离尘嚣。却走向了另一种极端。  天地的意志和人(帝王)的意志统一之后。人(帝王)也就理所当然地神圣化。  程朱们融合三教。格物致知的理论中。方法没错。追求也没错。错在一些概念的定性上。  24恩。本来很客观。很正确。  却越来越变味。变了好几变。  …由此及彼。“穷究其理”。至少会有两种可能。即苏辙说的:“夫道不可言。可言皆其似者也。达者因似以识真。而昧者执似以陷于伪”。  朱熹平空加上格致一章解释。直如禅语。弄作一般人没法达到。又神秘了起来。物。知。等概念都其实不用研究不用讨论了。自己本来就具备。陆王们更进一步。由心即理。到致良知。离开客观研究客观现象更远了。离主观臆断却近多了。  天也不再是天。地也不再是地。都成了心中之一念。  这比谶纬理论又进了一步。不独否认大自然。连天神也否认了。心外更无一物。  25朱熹的《周易本义》中的“天地”。还是天地。所谓阴阳之实体。用卦来解释。数理上还讲得过去。但。到了义理。他同时把大自然天地万物的明阳对立存在且互变这一点弄混了。掺杂的东西太多。  因此。在著名的鹅湖之会中。他要说陆氏之学太简易。而陆氏说他的朱氏之学太支离。  其实。两人都没说错。  朱子。重学。  陆子。重思。  朱子。宗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陆子。宗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与我者。先立于其大也。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朱子。尊德性。  陆子。重问学。  朱子。用归纳法。  陆子。用演绎法。  朱子。万殊归于一本。  陆子。一本归于万殊。  为学之道。各有所偏。其实呢。孔子早就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弊端了。即不可偏废。但。后人总是非此即彼。  到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出来。貌似解决了知行的先后难易之争。其实不然:他的知行是统一体。统一于“心”。“行”不是实践。而是“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知”也不是对客体的认识。而是孟子“不虑而知”的“良知”。  程朱陆王们之学说。律之以当下学说。似是而非之处太多了。不能泛泛而论。  归根结蒂。问题出在宇宙(世界)生成上。即宇宙(世界)观。对道与器相互关系的不同理解之下。路越走越离大自然远了。到心学时代。直接走到人的心中。直到王夫之们。才算往回走了一大步: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  孙中山康有为谭嗣同们。将以太说引进中国学术。四处比附。也未见长。反不如“惟精惟一”的朴素世界观。  26从孔子《诗》《易》等的厘定。到朱子《四书集注》的确定。走的都是教化的路子。如所谓诗教。易教。  他们不是在讨论问题。而是现在所谓的灌输。  虽然都挑着格物致知的大旗。但。所格之物不同所致之知也就不同。  拉《道德经》进入其学术范围。自然。《道德经》中的道等等概念也就变了味。再掺进佛经中“即心即佛”理路。离开仰观俯察的客观理路更远了。  修身(格致诚正)既成为法定的东西。自然风行天下。但。后来的修身其实是在修心。自己修个气定神闲也就不错了。离“齐家治国平天下”远矣。  修的顺序。出发点。都很正确。没错。错就错在概念上了。  比如。格物致如。本是推原物理。但。当这个物理全成了自己具有的之后。就不用去大自然的事事物物中格了。  在此之下的一切学术全变味了。  27所谓道。所谓良知。所谓善恶…等等认识。都不是人心中与生俱来的。都是后天“接于物”之后而体悟形成的。即。须后天去学习。去验证。  但。当不用学不用证也能具有呢?这人是圣人”。我们都去效仿圣人。那么。遍地是圣人。即心即佛。即心即道。我们都得道了。  方法就是求之于自心。不用外求。  师法大自然。法天则地。这一套。不用理了。因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道。心外啥都没有。  这样。混同了好多概念。首先。取缔了阴阳之道天地之道。  所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然后。做圣人。  28本来。天地万物之道。很难推求。下功夫去“格”都未必能“致”出来。《道德经》《易经》们也只是给出了一大纲式的东西。笼统地称为“道”。  有无相生。高下相倾。天尊地卑。卑高以陈。动静有常…等等。  都是站在比较客观的角度加以考察的。  大约从惠能的“心动”说开始吧。不用客观如此麻烦了。比如。陆氏进一步。“心即理”。“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过去未来。“同此心同此理”。  如果说。程朱还有点推原物理且提高境界意思的话。那么。陆王就多走了弯路了:心动。否定了一切客观存在的动。  这还不算“心”其实是“脑”。并不是医学上的脏腑之“心”。动。也是指念头之动。而不是物体之动。  这里同样混同了好多似是而非。  29当天地具有了意志(这要感谢谶纬学说或董氏天人合一学说一一不是道家天人合一学说)。更可畏了。不止是自然变化的不可抗而须顺从那么简单了。  这里。同样混同了一些东西。  道家那里。法天则地。顺势应人。  董氏那里。直接听从(曲解)就行了。  物极必反(《鶡冠子》:美恶相饰。命曰复周。物极则反。命曰环流。)的论证观点不存在了。倒真的具有了上帝的味道了。  30西学东渐。自然科学也被称为格致学或格物学。  但。这里“格”的通常不是抽象的“物”而是具象的“物”。他们将一切匪夷所思归于上帝。只研究能验证的。自然科学上就少走了不少弯路。再用自然科学验证得了的结论来解释天地。而上帝只退守宗教。  比如那个皇帝问生物学家:你的研究中为何没有上帝?回答:陛下。我不需要那种学说。  3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说来说去。都与自然科学无关。  因此。格物致知中。就忽略自然之物。而只重视事。郑玄所谓:物。犹事也。  易经中的话。当然也要用事理来解释。而不用物理来解释。这倒给与谶纬学说相融合提供了方便。  当后来融合道家。要回归自然。与天地万物合一时。难之又难。就不奇怪了。  抽取并断章取义《道德经》《易经》佛经中的部分概念混同进来:削足适履。  帝王既经神化。《道德经》中有关治理的内容自然成了帝王之术。这书当然成了帝王之书。同理。养生家也抽取了去当作养生成仙之律条。  唯独忽略了其自然科学的方面。  32不可避免地顺带了五行学说。也就顺带延生了烧炼。这个。虽然与自然科学沾边。但。害处太大太直接。  33阴阳互根。  阴阳互根的意思。《道德经》《易经》已经讲到泛滥的程度了。  但是。没想到如今还有精神高于物质之说。  吕祖谦提供平台的鹅湖之会。朱陆之争。后来也通过书信住来不可避免地进入世界观的争论。  一个物质。一个精神。孰先孰后?  这里有个混淆:  物质第一。是指认识事物时。确定事物的真实性。客观性。以及必然性。比如。风吹幡动。不是心动了幡或风才动的。你跟本未看见风吹幡动。心也未动。并不能影响风吹幡动。事物的真实客观地摆在那里。风吹幡必动。  精神第一。是指万法(物)唯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这里也有个混淆:  心中无。一切皆无。如上例。则。心静则风幡俱无。何来动?  用于解释事物。唯心所止。  有个好处:用于调心。很有效果。  道学理论中。基本上失去了阴阳互根了。  34站在不同角度立场。其“尊卑”是不同的。  阴阳互根。  比如石头沙子。当在应用中以石头为主时沙子就算“卑”了。反之。石头算“卑”。  还一种比附。就是一般人津津乐道的:人际(比如君臣)关系。做君王的。讲究以臣民为主。反之。以君王为主。互为“尊卑”。所谓载舟覆舟之说便是这个道理。  这个道理。可以用于好多领域。当然要变通地辩证来用。否则为僵化。  总之。脱离开辩证运用。讲不通也行不通——硬性用在政治上。有人要造*反。  所以。发现并认可“尊卑”。继而平衡“尊卑”。是永恒的课题。  35“天尊地卑”在《礼记》《乐记》里有很直白的解释,直奔贵贱观。……手机上网打字困难,明天再议。古越中兴 发表于
21:29   “天尊地卑”在《礼记》《乐记》里有很直白的解释,直奔贵贱观。……手机上网打字困难,明天再议。  其实。记得《礼记》里的“儒行”一章说了不少。  我现在在电脑。我去看看。儒行第四十一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  哀公曰:敢问儒行。孔子对曰: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  哀公命席。孔子侍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愧。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  儒有居处齐难。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有如此者。  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鸷虫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其特立有如此者。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淫,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谄,其仕有如此者。  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适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  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礼之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慕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  儒有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君得其志,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  儒皆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久相待也,远相致也。其任举有如此者。  儒有澡身而浴德,陈言而伏,静而正之,上弗知也,粗而翘之,又不急为也;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近文章,砥厉廉隅;虽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其规为有如此者。  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义,同而进,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  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孙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  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慁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  孔子至舍,哀公馆之,闻此言也,言加信,行加义:“终没吾世,不敢以儒为戏。”因为越走越远。所以回归自然(或说与大自然融合)时越来越困难。一本未被染色的《竹书纪年》谈到天地仪立后的人伦之祖,作如下记载:  [黄帝轩辕氏: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于寿丘。  帝挚少昊氏:母曰女节,见星如虹,下流华渚,既而梦接意感,生少昊。  帝颛顼高阳氏:母曰女枢,见瑶光之星,贯月如虹,感己于幽房之宫,生颛顼于若水。  帝喾高辛氏:生而骈齿,有圣德,初封辛侯,代高阳氏王天下。(笔者注:母名未记)  帝尧陶唐氏:母曰庆都,生于斗维之野,常有黄云覆其上。  帝舜有虞氏: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  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己,出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  帝启起,王之母不再记载。  而《史记。五帝本纪》太史公无奈以“風教固殊”应对,其文曰:  [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閒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纪书首。]  《史记》所言五帝从未记帝母之名,仅以“某氏之女”代之。  尊天卑地的社会属性,竟致母名无存,这样的自然真的伪然。当今理解的“天尊地卑”是该批判。  原本的“天尊地卑”是批判不了的!  此“天”不是天空什么的,“地”也不是什么陆地啦;互尊以亲是为“天”,卑别上下是为“地”,是故根本就批不了。如果非的歪曲了而后再去批判之,那就自去——。谢。  感觉也有点伪。见星斗(祥喘)而生圣人。有点谶纬的味道。靝坔。天地。天上是青气。地下是水土。很符合古人对大自然的理解。很直观。  呵呵。李约瑟认为。诸子百家都借用了道家无为思想。但。致无为的切入点不同。这一点。与李宗吾的观点大同小异。宋儒们便做的是融合诸家的工作。  老外都看出来了。可怜我们自己还在学术上分门别派。做无谓之争。虾仁 发表于
19:03   靝坔。天地。天上是青气。地下是水土。很符合古人对大自然的理解。很直观。  呵呵。    没见识:——  青——亲,是可为“天”;气——弃(以及汽化),哪来的“天”啊?    靝 ,青气,也弃者,可能为“天”乎?不能。  水——随,有“地”乎?无之;土——凸,可见得“地”。  坔,水土,水中之土,可能为“地”乎?不能。    “天尊地卑”,本就只是说明“天、地”的陈述语句,就这也要拿来批判吗?哼——& &   神圣o俏丫儿 发表于
09:47  没见识:——  青——亲,是可为“天”;气——弃(以及汽化),哪来的“天”啊?  靝 ,青 ...  呵呵。  详细点。虾仁 发表于
10:55   呵呵。  详细点。水——随,有“地”乎?无之;土——凸,可见得“地”。  坔,水土,水中之土,可能为“地”乎?不能。  重修订为:  水——随,是可为“地”;土——凸,可是 “地”呢,地者,低也,是不可为“地”;何之?以土有土庙,可却无地庙之说也(土地庙还是有的,虽也算地之庙,可却不叫作为地庙);  坔,水土,水里之土,可 能为“地”乎?或该不能。  青——有青天,  水——可为润。  天,兄弟之宜,  地,从属之事。天地。是自然事物。不只是事。同时是物。甚至首先是物。再是事。  后面还有异化了的天地。赋予了别的含义。比如天神地神。  呵呵。不同的意象。反映的事物也不同。同的是道理。却又多了牵强。古人。抬头看见的是青气。低头看见的是水土。  很简单。     分气化与形化。庄子多了个物化。  中国哲学中没有汽化。虾仁 发表于
18:10   古人。抬头看见的是青气。低头看见的是水土。  很简单。  你要是拉扯到大自然的话,就必定是可以批判的啦!呵呵。该批就得批。  好多种解释法。前面都罗列了。虾仁 发表于
20:30   呵呵。该批就得批。  好多种解释法。前面都罗列了。  批了也白批。  另:  “乾”是横联,“坤”是自成。  是以而能“乾坤定”哎。基本理清了。  剩下的是要挖掘出质疑天尊地卑者的动机了。  所谓的西方的开放精神与东方的进取精神是互补的。两相融合。扬长避短。去芜存精。这是东西方早经证实而正在致力的事情。奇怪的是。有持论者偏罔顾事实。厚此薄彼。  所为何来?文化偏至论  中国既以自尊大昭闻天下,善诋諆者,或谓之顽固;且将抱守残阙,以底于灭亡。近世人士,稍稍耳新学之语,则亦引以为愧,翻然思变,言非同西方之理弗道,事非合西方之术弗行,挖击旧物,惟恐不力,曰将以革前缪而图富强也。间尝论之:昔者帝轩辕氏之戡蚩尤②而定居于华土也,典章文物,于以权舆,有苗裔之繁衍于兹,则更改张皇,益臻美大。其蠢蠢于四方者,胥蕞尔小蛮夷耳,厥种之所创成,无一足为中国法,是故化成发达,咸出于己而无取乎人。降及周秦,西方有希腊罗马起,艺文思理,灿然可观,顾以道路之艰,波涛之恶,交通梗塞,未能择其善者以为师资。洎元明时,虽有一二景教父师③,以教理暨历算质学于中国,而其道非盛。故迄于海禁既开,皙人踵至④之顷,中国之在天下,见夫四夷之则效上国,革面来宾者有之;或野心怒发,狡焉思逞者有之;若其文化昭明,诚足以相上下者,盖未之有也。屹然出中央而无校雠⑤,则其益自尊大,宝自有而傲睨万物,固人情所宜然,亦非甚背于理极者矣。虽然,惟无校雠故,则宴安日久,苓落以胎,迫拶不来,上征亦辍,使人苶,使人屯,其极为见善而不思式。有新国林起于西,以其殊异之方术来向,一施吹拂,块然踣傹⑥,人心始自危,而辁才小慧之徒,于是竞言武事。后有学于殊域者,近不知中国之情,远复不察欧美之实,以所拾尘芥,罗列人前,谓钩爪锯牙,为国家首事,又引文明之语,用以自文,征印度波兰⑦,作之前鉴。夫以力角盈绌者,于文野亦何关?远之则罗马之于东西戈尔⑧,迩之则中国之于蒙古女真,此程度之离距为何如,决之不待智者。然其胜负之数,果奈何矣?苟曰是惟往古为然,今则机械其先,非以力取,故胜负所判,即文野之由分也。则曷弗启人智而开发其性灵,使知罟获戈矛,不过以御豺虎,而喋喋誉白人肉攫之心,以为极世界之文明者又何耶?且使如其言矣,而举国犹孱,授之巨兵,奚能胜任,仍有僵死而已矣。嗟夫,夫子盖以习兵事为生,故不根本之图,而仅提所学以干天下;虽兜牟⑨深隐其面,威武若不可陵,而干禄之色,固灼然现于外矣!计其次者,乃复有制造商估立宪国会之说⑩。前二者素见重于中国青年间,纵不主张,治之者亦将不可缕数。盖国若一日存,固足以假力图富强之名,博志士之誉,即有不幸,宗社为墟,而广有金资,大能温饱,即使怙恃既失,或被*虐杀如犹太遗黎⑾,然善自退藏,或不至于身受;纵大祸垂及矣,而幸免者非无人,其人又适为己,则能得温饱又如故也。若夫后二,可无论已。中较善者,或诚痛乎外侮迭来,不可终日,自既荒陋,则不得已,姑拾他人之绪余,思鸠大群以抗御,而又飞扬其性,善能攘扰,见异己者兴,必借众以陵寡,托言众治,压制乃尤烈于暴君。此非独于理至悖也,即缘救国是图,不惜以个人为供献,而考索未用,思虑粗疏,茫未识其所以然,辄皈依于众志,盖无殊痼疾之人,去药石摄卫之道弗讲,而乞灵于不知之力,拜祷稽首于祝由⑿之门者哉。至尤下而居多数者,乃无过假是空名,遂其私欲,不顾见诸实事,将事权言议,悉归奔走干进之徒,或至愚屯之富人,否亦善垄断之市侩,特以自长营搰⒀,当列其班,况复掩自利之恶名,以福群之令誉,捷径在目,斯不惮竭蹶以求之耳。呜呼,古之临民者,一独夫也;由今之道,且顿变而为千万无赖之尤,民不堪命矣,于兴国究何与焉。顾若而人者,当其号召张皇,盖蔑弗托近世文明为后盾,有佛戾⒁其说者起,辄谥之曰野人,谓为辱国害群,罪当甚于流放。第不知彼所谓文明者,将已立准则,慎施去取,指善美而可行诸中国之文明乎,抑成事旧章,咸弃捐不顾,独指西方文化而为言乎?物质也,众数也,十九世纪末叶文明之一面或在兹,而论者不以为有当。盖今所成就,无一不绳前时之遗迹,则文明必日有其迁流,又或抗往代之大潮,则文明亦不能无偏至。诚若为今立计,所当稽求既往,相度方来,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奚事抱枝拾叶,徒金铁⒂国会立宪之云乎?夫势利之念昌狂于中,则是非之辨为之昧,措置张主,辄失其宜,况乎志行污下,将借新文明之名,以大遂其私欲者乎?是故今所谓识时之彦,为按其实,则多数常为盲子,宝赤菽以为玄珠,少数乃为巨奸,垂微饵以冀鲸鲵。即不若是,中心皆中正无瑕玷矣,于是拮据辛苦,展其雄才,渐乃志遂事成,终致彼所谓新文明者,举而纳之中国,而此迁流偏至之物,已陈旧于殊方者,馨香顶礼,吾又何为若是其芒芒哉!是何也?曰物质也,众数也,其道偏至。根史实而见于西方者不得已:横取而施之中国则非也。借曰非乎?请循其本——夫世纪之元,肇于耶稣⒃出世,历年既百,是为一期,大故若兴,斯即此世纪所有事,盖从历来之旧贯,而假是为区分,无奥义也。诚以人事连绵,深有本柢,如流水之必自原泉,卉木之茁于根茇⒄,倏忽隐见,理之必无。故苟为寻绎其条贯本末,大都蝉联而不可离,若所谓某世纪文明之特色何在者,特举荦荦大者而为言耳。按之史实,乃如罗马统一欧洲以来,始生大洲通有之历史;已而教皇以其权力,制御全欧,使列国靡然受圈,如同社会,疆域之判,等于一区;益以梏亡人心,思想之自由几绝,聪明英特之士,虽摘发新理,怀抱新见,而束于教令,胥缄口结舌而不敢言。虽然,民如大波,受沮益浩,则于是始思脱宗教之系缚,英德二国,不平者多,法皇⒅宫庭,实为怨府,又以居于意也,乃并意太利人而疾之。林林之民,咸致同情于不平者,凡有能阻泥教旨,抗拒法皇,无闻是非,辄与赞和。时则有路德(M.Luther)者起于德,谓宗教根元,在乎信仰,制度戒法,悉其荣华,力击旧教而仆之。自所创建,在废弃阶级,黜法皇僧正⒆诸号,而代以牧师,职宣神命,置身社会,弗殊常人;仪式祷祈,亦简其法。至精神所注,则在牧师地位,无所胜于平人也。转轮⒇既始,烈栗遍于欧洲,受其改革者,盖非独宗教而已,且波及于其他人事,如邦国离合,争战原因,后兹大变,多基于是。加以束缚弛落,思索自由,社会蔑不有新色,则有尔后超形气学上之发见,与形气学上之发明。以是胚胎,又作新事:发隐地(22)也,善机械也,展学艺而拓贸迁也,非去羁勒而纵人心,不有此也。顾世事之常,有动无定,宗教之改革已,自必益进而求政治之更张。溯厥由来,则以往者颠覆法皇,一假君主之权力,变革既毕,其力乃张,以一意孤临万民,在下者不能加之抑制,日夕孳孳,惟开拓封域是务,驱民纳诸水火,绝无所动于心:生计绌,人力耗矣。而物反于穷,民*意遂动,革命于是见于英,继起于美,复次则大起于法朗西,(23)扫荡门第,平一尊卑,政治之权,主以百姓,平等自由之念,社会民*主之思,弥漫于人心。流风至今,则凡社会政治经济上一切权利,义必悉公诸众人,而风俗习惯道德宗教趣味好尚言语暨其他为作,俱欲去上下贤不肖之闲,以大归乎无差别。同是者是,独是者非,以多数临天下而暴独特者,实十九世纪大潮之一派,且曼衍入今而未有既者也。更举其他,则物质文明之进步是已。当旧教盛时,威力绝世,学者有见,大率默然,其有毅然表白于众者,每每获囚戮之祸。递教力堕地,思想自由,凡百学术之事,勃焉兴起,学理为用,实益遂生,故至十九世纪,而物质文明之盛,直傲睨前此二千余年之业绩。数其著者,乃有棉铁石炭之属,产生倍旧,应用多方,施之战斗制造交通,无不功越于往日;为汽为电,咸听指挥,世界之情状顿更,人民之事业益利。久食其赐,信乃弥坚,渐而奉为圭臬,视若一切存在之本根,且将以之范围精神界所有事,现实生活,胶不可移,惟此是尊,惟此是尚,此又十九世纪大潮之一派,且曼衍入今而未有既者也。虽然,教权庞大,则覆之假手于帝王,比大权尽集一人,则又颠之以众庶。理若极于众庶矣,而众庶果足以极是非之端也耶?宴安逾法,则矫之以教宗,递教宗淫用其权威,则又掊之以质力。事若尽于物质矣,而物质果品尽人生之本也耶?平意思之,必不然矣。然而大势如是者,盖如前言,文明无不根旧迹而演来,亦以矫往事而生偏至,缘督(24)校量,其颇灼然,犹孑与躄(25)焉耳。特其见于欧洲也,为不得已,且亦不可去,去孑与躄,斯失孑与躄之德,而留者为空无。不安受宝重之者奈何?顾横被之不相系之中国而膜拜之,又宁见其有当也?明者微睇,察逾众凡,大土哲人,乃蚤识其弊而生愤叹,此十九世纪末叶思潮之所以变矣。德人尼耙(Fr.Nietzsche)(26)氏,则假察罗图斯德罗(Zarathustra)之言曰,吾行太远,孑然失其侣,返而观夫今之世,文明之邦国会,斑斓之社会矣。特其为社会也,无确固之崇信;众庶之于知识也,无作始之性质。邦国如是,奚能淹留?吾见放于父母之邦矣!聊可望者,独苗裔耳。(27)此其深思遐瞩,见近世文明之伪与偏,又无望于今之人,不得已而念来叶者也。  然则十九世纪末思想之为变也,其原安在,其实若何,其力之及于将来也又奚若?曰言其本质,即以矫十九世纪文明而起者耳。盖五十年来,人智弥进,渐乃返观前此,得其通弊,察其黑甚暗,于是浡焉兴作,会为大潮,以反动破坏充其精神,以获新生为其希望,专向旧有之文明,而加之掊击扫荡焉。全欧人士,为之栗然震惊者有之,芒然自失者有之,其力之烈,盖深入于人之灵府矣。然其根柢,乃远在十九世纪初叶神思一派(28);递夫后叶,受感化于其时现实之精神,已而更立新形,起以抗前时之现时,即所谓神思宗之至新者(29)也。若夫影响,则眇眇来世,肊测殊难,特知此派之兴,决非突见而靡人心,亦不至突灭而归乌有,据地极固,函义甚深。以是为二十世纪文化始基,虽云早计,然其为将来新思想之朕兆,亦新生活之先驱,则按诸史实所昭垂,可不俟繁言而解者已。顾新者虽作,旧亦未僵,方遍满欧洲,冥通其地人民之呼吸,余力流衍,乃扰远东,使中国之人,由旧梦而入于新梦,冲决嚣叫,状犹狂酲。夫方贱古尊新,而所得既非新,又至偏而至伪,且复横决,浩乎难收,则一国之悲哀亦大矣。今为此篇,非云已尽西方最近思想之全,亦不为中国将来立则,惟疾其已甚,施之抨弹,犹神思新宗之意焉耳。故所述止于二事:曰非物质,曰重个人。  个人一语,入中国未三四年,号称识时之士,多引以为大诟,苟被其谥,与民贼同。意者未遑深知明察,而迷误为害人利己之义也欤?夷考其实,至不然矣。而十九世纪末之重个人,则吊诡(30殊恒,尤不能与往者比论。试案尔时人性,莫不绝异其前,入于自识,趣于我执,刚愎主己,于庸俗无所顾忌。如诗歌说部之所记述,每以骄蹇不逊者为全局之主人。此非操觚之士,独凭神思构架而然也,社会思潮,先发其朕,则之载籍而已矣。盖自法朗西大革命以来,平等自由,为凡事首,继而普通教育及国民教育,无不基是以遍施。久浴文化,则渐悟人类之尊严;既知自我,则顿识个性之价值;加以往之习惯坠地,崇信荡摇,则其自觉之精神,自一转而之极端之主我。且社会民*主之倾向,势亦大张,凡个人者,即社会之一分子,夷隆实陷,是为指归,使天下人人归于一致,社会之内,荡无高卑。此其为理想诚美矣,顾于个人殊特之性,视之蔑如,既不加之别分,且欲致之灭绝。更举黑甚暗,则流弊所至,将使文化之纯粹者,精神益趋于固陋,颓波日逝,纤屑靡存焉。盖所谓平社会者,大都夷峻而不湮卑,若信至程度大同,必在前此进步水平以下。况人群之内,明哲非多,伧俗横行,浩不可御,风潮剥蚀,全体以沦于凡庸。非超越尘埃,解脱人事,或愚屯罔识,惟众是从者,其能缄口而无言乎?物反于极,则先觉善斗之士出矣:德大斯契纳尔(M.Stirner)(31)乃先以极端之个人主义现于世。谓真之进步,在于己之足下。人必发挥自性,而脱观念世界之执持。惟此自性,即造物主。惟有此我,本属自由;既本有矣,而更外求也,是曰矛盾。自由之得以力,而力即在乎个人,亦即资财,亦即权利。故苟有外力来被,则无间出于寡人,或出于众庶,皆专*制也。国家谓吾当与国民合其意志,亦一专*制也。众意表现为法律,吾即受其束缚,虽曰为我之舆台(32),顾同是舆台耳。去之奈何?曰:在绝义务。义务废绝,而法律与偕亡矣。意盖谓凡一个人,其思想行为,必以己为中枢,亦以己为终极:即立我性为绝对之自由者也。至勖宾霍尔(A.Schopenhauer)(33),则自既以兀傲刚愎有名,言行奇觚,为世希有;又见夫盲瞽鄙倍之众,充塞两间,乃视之与至劣之动物并等,愈益主我扬己而尊天才也。至丹麦哲人契开迦尔(S.Kierkegaard)(34)则愤发疾呼,谓惟发挥个性,为至高之道德,而顾瞻他事,胥无益焉。其后有显理伊勃生(HenrikIbsen)(35)见于文界,瑰才卓识,以契开迦尔之诠释者称。其所著书,往往反*社*会民*主之倾向,精力旁注,则无间习惯信仰道德,苟有拘于虚(36)而偏至者,无不加之抵排。更睹近世人生,每托平等之名,实乃愈趋于恶浊,庸凡凉薄,日益以深,顽愚之道行,伪诈之势逞,而气宇品性,卓尔不群之士,乃反穷于草莽,辱于泥涂,个性之尊严,人类之价值,将咸归于无有,则常为慷慨激昂而不能自已也。如其《民敌》一书,谓有人宝守真理,不阿世媚俗,而不见容于人群,狡狯之徒,乃巍然独为众愚领袖,借多陵寡,植党自私,于是战斗以兴,而其书亦止:社会之象,宛然具于是焉。若夫尼耙,斯个人主义之至雄桀者矣,希望所寄,惟在大士天才;而以愚民为本位,则恶之不殊蛇蝎。意盖谓治任多数,则社会元气,一旦可隳,不若用庸众为牺牲,以冀一二天才之出世,递天才出而社会之活动亦以萌,即所谓超人之说,尝震惊欧洲之思想界者也。由是观之,彼之讴歌众数,奉若神明者,盖仅见光明一端,他未遍知,因加赞颂,使反而观诸黑暗,当立悟其不然矣。一梭格拉第(37)也,而众希腊人鸩之,一耶稣基*督也,而众犹太人磔之,后世论者,孰不云缪,顾其时则从众志耳。设留今之众志,连诸载籍,以俟评骘于来哲,则其是非倒置,或正如今人之视往古,未可知也。故多数相朋,而仁义之途,是非之端,樊然淆乱;惟常言是解,于奥义也漠然。常言奥义,孰近正矣?是故布鲁多既杀该撒(38),昭告市人,其词秩然有条,名分大义,炳如观火;而众之受感,乃不如安多尼指血衣之数言。于是方群推为爱国之伟人,忽见逐于域外。夫誉之者众数也,逐之者又众数也,一瞬息中,变易反复,其无特操不俟言;即观现象,已足知不祥之消息矣。故是非不可公于众,公之则果不诚;政事不可公于众,公之则治不到。惟超人出,世乃太平。苟不能然,则在英哲。嗟夫,彼持无政府主义者,其颠覆满盈,铲除阶级,亦已至矣,而建说创业诸雄,大都以导师自命。夫一导众从,智愚之别即在斯。与其抑英哲以就凡庸,曷若置众人而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杀国战曹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