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人民医院温琼元帅神庙在哪?

【作品简介】
北京市平谷区丫髻山东岳庙温琼元帅塑像
【声明】汇图网是正版商业图库,所有原创作品(含预览图)均受著作权法保护,著作权及相关权利归上传用户所有,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否则将依法被要求承担高达人民币50万元的赔偿责任。
交易 642作品 8214【神仙宗师】地祇上将温元帅圣诞-龙虎山嗣汉天师府驻天津联络处
【神仙宗师】地祇上将温元帅圣诞作者:龙虎山嗣汉天师府驻天津联络处发表时间 :温元帅名温琼,无论是道教还是民间信仰中都有其地位。温元帅,为道教四大护法元帅之一。道教四大护法元帅的名号有数说,一说为“马灵耀、赵公明、温琼、周广泽”,二说为“岳飞、赵公明、温琼、康席”,流传最广的是“马灵耀、赵公明、温琼、关羽”。无论哪种说话中,都有赵公明、温琼两人。赵公明出现,一般都是以武财神及门神的身份出现的,所以民间俗称“元帅”,不特加姓氏的话,都是指温元帅温琼。在道教中,温琼也称为温太保,为北岳麾下地衹上将,后世的雷法以神霄派雷法最为著名,其余清微派、天心派及南宗自陈楠起,都有雷法传世。以神霄派雷法所奉神真来看,基本上继承了唐代邓紫阳北帝派以北帝为首的神仙谱系。故温元帅也称为雷法中所召请的神将。一、道教中的温太保《道法会元》卷之三十六有“地衹上将阴雷大法”,其“师派”为“宗师金阙昭凝妙道保仙祖元君”,该“祖元君”即祖舒,是清微派的实际创始人,清微派以清微雷法名重当时。则该“地衹上将阴雷大法”是清微派的法术。其所召“帅班”之首即为“地衹上将亢金昭武显德元帅温琼”。之后又“召法”,“念召咒”之后,称“地衹上将阴雷主者亢金昭武显德温将军合部官将闻今召命速至坛庭。”也就是“帅班”所列都是温将军之部将与鬼兵。则温将军的部众有“铁毕黑方四雄上将、薛许徐郝四大猛将、刘张赵史周五雷使者、听令郎君小亭侯张元帅、传令直符张使者、三千精兵、五百铁骑、五方鸦使。”《道藏·洞神部·谱箓类》收有署名为“天一靖牧羊遗竖黄公瑾校正”之《地衹上将温太保传》及署名为“虚白室养素下士黄公瑾纂集”之《温太保传补遗》。也就是《地衹上将温太保传》在黄公瑾之前已经存在,而黄所作的贡献就是校正。而其《补遗》则是黄公瑾汇集的。黄公瑾之所以校正、补遗《温太保传》,与其师刘玉所传地衹法有关。《道法会元》卷二五三载有南宋刘玉所述《地衹法》曰:“地衹一词之法,实起教于虚靖天师。次显化于天宝洞主王宗敏真官,青城吴道显真官,青州柳伯奇仙官、果州威惠锺明真人相继而为宗师,……后则有苏道济派、温州正派、李蓬头派、过曜卿派、玄灵续派,如此等类,数之不尽,千蹊万径,源析支分。”又曰:“地衹法诸符如丙丁生鬼符、急捉符、治病符,皆是虚靖天师所传。”这里的“地衹”,即北帝麾下地衹上将温太保。此外,刘玉即习地衹之法,又师承卢养浩、徐必大、盛官椿、李守道、吕希直等修北帝黑律法诀,同事得神霄派金火天丁大法,名震当世。刘玉()为宋末元初人,则黄公瑾也是该时期人,则《温太保传补遗》应作于元初,而《地衹上将温太保传》应早于此时,黄公瑾对《地衹上将温太保传》所作的是校正,一般来说,文献经过一段较长时期的流传,才会要作校正,故《地衹上将温太保传》所作时间至晚应在南宋时期。据《地衹上将温太保传》:“太保姓温,名琼,字子玉,乳名卓郎,温州平阳县人。”温琼为温州平阳人。《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则称温元帅姓温名琼,字子玉,浙江温州人,生于汉顺帝时,东岳大帝闻其勇,招为东岳十太保之一,故温琼又称温太保。“东嘉之名敬而畏之”。后封为“正福显应威烈忠靖王”。这是温元帅的又一传说。据《地衹上将温太保传》,温琼为唐代人“身长九尺二寸,长大有志,武勇敢为。”先“随汾阳郭子仪出站”,而后“逃归岱山下,屠牛卖酒。一日炳灵公化为道人语琼曰:观子之相,骨气通神,他日必有香火万世,岂可冒法宰牛,深犯天律。”“炳灵公”即东岳大帝第三子,如此则温琼与东岳大帝拉上了关系。此后温琼“遇黄衣蓬头道者,长揖琼曰:今日岳帝书上汝名,若天年终,则为岳府太保。”而后“至五月初九日劫下,肉身不倒,亦不变动。劫封显德大将军。……炳灵公奏岳帝曰:温琼自去年三月十五日归充太保,有功可赏。……岳帝遂诏为地府冥司急取人案大典者。人之生死,皆由所掌。”之后“至皇朝艺祖登极,次年,温州大旱,有吴思敬者,诣岳祠祈祷。是夕,有旗见云端,上有温琼二字。雨迅风飞,民卒兔旱。”则温琼与温州有了关系。之后,“宣和年间,虚靖游东岳,炳灵公郊迎虚靖。……虚靖曰:向者温州百姓保奏汝于天廷,云有救旱之功,不以庙食国封为荣,而有归依正道,扶持宗师之志。吾面对岳帝为汝作地衹一司,正法符箓咒诀。谓琼曰:汝化于三月十五日寅时,此为木老火初之节,故木生火,火旺于丙丁。鬼为万物之灵者,故只此篆为汝真形足矣。虚靖作其符为丙丁生鬼四字。以应其时,而成真篆。然后又以云篆而书画诸符,地衹一词之法盖始于此。虚靖教主曰:地衹之神,奉命玉清,是谓灵宝侍卫送迎之官。故度人经中有劫制地衹,侍卫迎送之语。又谓弟子曰:法部至灵,无出温琼。”此段则是说明了地衹法的来源,合于刘玉所称“地衹一司之法,实起教于虚靖天师。”联络处愿为信仰、皈依和加入道教的信众提供服务和咨询。龙虎山嗣汉天师府驻天津联络处免费咨询电话:400-691-6895。朋友们不要小气呦!动动手指,把它分享给家人和朋友吧(*^__^*)道教是中国最古老的宗教文化,是我们民族血脉的传承,道教的弘扬离不开您的鼓励与支持!快来和我们一起感受道教的魅力吧!欢迎有兴趣的新朋友关注“龙虎山嗣汉天师府驻天津联络处”微信公众账号。点标题下方蓝字"龙虎山嗣汉天师府驻天津联络处"一键关注也可在微信中点击“通讯录”-“添加”-“查找公众号”,在搜索框中搜索“龙虎山嗣汉天师府驻天津联络处”或在微信中点击“发现”-“扫一扫”直接扫描二维码。点击屏幕右上角“...”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吧。相关文章猜你喜欢 湖北省凯昌国际旅行社福建世纪神舟国际旅行社易非网之家省中旅海宁分公司夕阳红天天假期#统计代码温琼元帅 - 搜狗百科
&&历史版本
该版本已锁定
  在我国浙江沿海一带,温琼元帅是颇为有名的尊神之一。他与马、赵、关同为护法四元帅。温元帅形象较为特别,不象王元帅遍体赤色,赵元帅遍体黑色。据《三定太监西洋记》描绘说:“蓝靛包巾光满目,翡翠长袍花一簇。朱砂发梁遍通红,青面擦牙形太毒。祥云露露离天宫,狼狼牙妖精尽伏。”可见温元帅遍身青色。  明代学者来赚《温忠靖公庙碑》和元人《三教搜神大全》卷五,说温元帅是泰山神,为的部将。他姓温,名琼,浙东,字永清。父亲温望,曾中科第,但年老无嗣,与妻子张道辉日夜祈于上帝。后来张氏夜里便梦见一巨神手擎火珠而降,云:“我乃六甲之神,玉帝之将,欲寄母胎,托质为人,母还肯么?”张氏应承道:“女流无识,圣贤显苹,何[敢]方命?”其神投珠于怀而醒。因而张氏怀孕一十二月,祥云绕室,于汉安(142—144)元年(142)辛已午时生下温琼。生时左肋有符文二十四篆,右助有符文十六篆,对家人(其母)记梦见神人送给玉环,因而名之曰“琼”,字小玉。此后,温琼七岁习禹步为罡,十岁通晓儒、释、道及百家之言。十九岁科举不中,二十六岁进士不第,遂抚几长叹曰:“吾生不能致君泽民,为泰山神,以除天下恶厉耳。”郁抑间,忽然看见一条苍龙口吐宝珠,捡起吞下后,瞬间变得青面赤发,手握法器,英毅勇猛,召为佑岳神像,后来被列为东岳十太保之一,故又称之温太保。封其为东岳统兵天下郁巡检五岳上殿奏事急取罪人案前左元金翊灵照武雷王佑候温元帅。不久,玉帝敕封他为“元金大神”,并赐玉环一只,琼花一朵,金牌一面,上有“无拘霄汉”四字,这样可以自由出入天门,并奉旨巡察,慈惠民物,驱邪伐妖,“东嘉之民敬而辅之”。后来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用其符召之法,为人除决,十分灵应。宋代,温琼又被封为翊灵昭武将军正佑候、正福显应威烈忠靖王。  在温琼传说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民间又有了雷琼的故事。《北游记》第十九回,描绘的威灵瘟元帅,形象、法宝及武器均与温琼相同。只是姓名和出身有所不同。这个瘟元帅姓雷名琼,成神前是个卖豆腐的平民。说是班付村众人作恶,玉帝大怒,派使者去灭班什村。使者将药交给土地爷,命他投入井中,瘟死村里人。全村只有雷琼是个善人,有玉帝的旨意,可免一死。土地爷遂将内幕俱告雷琼。雷琼不愿独生。心想:以吾性命救众人之命,岂不更好。于是将土地爷手中之药抢而吞之,立刻四肢发热,瘟死在地。玉帝闻迅,大为感动,就封他为“威灵瘟元帅”——即遭瘟而死。并赐予琼花一朵,金牌一面,上有“无拘霄汉”四字,出入天门无拘无忌。后又派他做了的部将,凭借玉环和铁箭降妖伏魔。故而民间道士为斋主作法祈攘时,都要供奉其名号。  温琼的庙宇,有的叫做广灵庙,有的叫做温,大多分布在江浙一带,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的忠清王庙,俗称元帅庙,每年的阴历五月初五,温琼的诞辰日,四方信徒纷纷前来祝驾,抬着他的神像在街上游行,镇邪祛恶,免除灾祸,成为当地流行的一种民俗。平阳县苍南县传统民俗文化研究(民俗之一)
平阳县苍南县传统民俗文化研究(民俗之一)
&康豹 &主编
本书所收均为平阳、苍南两县学者所写的有关旧平阳县民俗文化的论文。我们的研究计划之所以选择旧平阳,是由于它的历史、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结构比较特殊,民俗文化遗产特别丰富。据《史记》载,这里古属东瓯,开发比中原迟,至西周仍为氏族社会,从事原始渔猎与农业生产;秦始皇虽征服东瓯,但并未派人管辖;汉时为东瓯王领地,却又不直接受汉统治,可见其历史之特殊,因而产生特殊的风俗,如“鬋发文身”、喜吃蛇、蛤等。从地理环境看,《山海经》称其“居海中”,其实是“依山临海”,既获利于海,又受害于海,长期受海潮的袭击,天灾人祸不断,以至造成人畜溺死、浮尸蔽江、田禾无收、瘟疫横行的惨状,故当地居民对海特别敬威,以晏公爷为主神的海神庙即“晏公殿”旧时苍南随处可见,有的至今香火仍旺。从经济结构看,长期以来分为渔狩与农业两大块,自产自销,为封闭式的自然经济结构,古时采用“水耨火耕”的耕种法,生产工具落后,收入微薄,生活穷困,祈求神灵恩赐的观念特别强,虽然自南宋尤其是明代以后已逐渐改变上述的格局,但发展依然缓慢,神灵信仰之风仍旧浓厚。总之,这里地处浙、闽交界,是古瓯越与闽越的分水岭,为东瓯王的辖地,是多民族杂居、多方言混杂区域,住民除汉族外,尚有畲、回、壮、满、蒙、土家、侗、瑶、布依等族。方言有瓯语、闽语、畲语、蛮语、金乡语等。自宋代以降,既有北人南下,带来中原之风,也有南人北上,带来闽南之俗,南北民俗于此处交融,如蒲城龙王庙神龛令源于中原的龙王塑像与来自闽南的陈靖姑塑像并排坐着就是一例。又由于这里偏于东南一隅,长期交通闭塞,传统民风少受冲击而保存完好,因而被中外民俗学家视为研究中国民俗文化一块难得的宝地。
正因为如此,所以很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与研究。据明姜维《岐海琐谈》卷七载,张文忠(孚敬)修嘉靖《温州府志》时就指出平阳风俗“失其鄙”。该书还记录忠靖王“温元帅”在平阳一带的信仰习俗。(1)清乾隆年间,平阳张綦毋的《船屯渔唱》写有100首竹枝词反映当地不同的风俗,其自序曰:“平阳故横屿,船屯也。志创于元初,后代有增修,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泛览之暇并及谣俗所传缀为韵语一百首,敢附采风之作,聊备榜人之歌云尔。”第58首还对平阳县当时存在的某些陋俗表示关注与感叹道:“自来习俗最难医,相国高论不可移。唯有平阳失之鄙,鄙了之意欲何为?”(2)所谓“相国高论”云云,即指上述张文敬对平阳风俗的看法。1893年,英国人孟哥梅里(P.H.S.
Montgomery)所著的《温州方言入门》(Introduction
to the Wenchow Dialect)提到平阳俗语“老人客(妇女)”。(3)1933年王虞辅等所著《平阳畲民调查》首次对平阳畲族的风俗进行纪录,称其“居山头,刀火耕。早到晚,男女种。一亩田,几十斤。冷水田,冰心肠。点白盐,食茹粮。盖棕衣,住草寮。穿苧衫,光脚板。想钱用,常狩猎”云云。(4)1958年陈承融所著《平阳方言记略》是关于该县方言最早的普查报告。(5)近年出版的著作有平阳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平阳县故事、歌谣、谚语卷》、平阳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平阳文史资料》、新编《平阳县志》与《苍南县志》、叶大兵《俗海探微》、郑维国与鲍克让编《苍南民俗》、周祝伟与林顺道等著《浙江宗族村落社会研究》有关平阳部分等。
浙江是民俗文化大省,从出土的文物得知,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时期,先人们就在图腾崇拜中创造了“双鸟朝阳”的鸟图腾文化。降至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又创造了中国最早的包括驱鬼、逐疫、酬神、丧葬、祈愿等仪式在内的傩祭文化,这从良渚出土的玉琮上刻有最早的傩面具图文“饕餮纹”得以证实。(6)傩文化至清代尚在温州平阳一带盛行,清方鼎锐《温州竹枝词》有所谓“迎神赛会类乡傩,磔攘喧阗满市过。方相俨然司逐疫,黄金四目舞婆娑”可知。(7)以目连救母为题材、于中元节盂兰盘会期间演出的目连戏及其习俗,虽然出自中原,但其发祥地却在浙江,浙江至今尚保存有六种传自明代的目连戏剧本。(8)其中《破地狱》一折尚在东阳农村丧葬仪式中演出。(9)《破血湖》于民国时期尚在平阳城关丧事中演出。(详后)其他如生产民俗、生活民俗、礼仪民俗、节日民俗、信仰民俗等,浙江亦十分富赡。浙江的民俗研究,近代当推钟敬文为泰斗,1928年,钟先生执教浙大期间,会合钱南扬、江绍原等在《东南日报》上创办《民俗周刊》,后又在《艺风》月刊上创办《民俗园地》及专号,至1930年夏秋间在杭州正式成立中国民俗研究会。近年浙江的民俗研究,成绩亦颇著,除出版民间故事、歌谣、谚语、舞蹈、曲艺、民歌、戏曲等集成外,还编篡出版《浙江风俗简志》、《浙江民俗》、《浙江民俗大观》等著作。笔者自1991年应邀参加台湾清华大学著名学者王秋桂教授主持的《中国地方戏与仪式之研究》与1996年参加香港中文大学曹本冶教授主持的《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研究》计划以来,便把中国戏曲与民俗结合起来研究,深入磐安、东阳、绍兴、上虞、丽水、金华、永康、平阳、苍南等农村,作了长达15年的田野调查,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先后在王秋桂教授为主编的《民俗曲艺丛书》与新文丰出版公司等,出版有关浙江傩戏、目连戏、孟姜戏、夫人戏、醒感戏、陈靖姑与“温元帅”信仰、道教闾山教、道教科书汇编等16部专著、20多篇论文。美籍民俗学家康豹教授还用英文将我的论著向西方的学术界作了介绍并给予较高的评价。其中涉及平阳、苍南民俗文化的有专著《平阳东岳观道教音乐研究》以及与薛成火先生合作有关道教闾山派“度关”、“皇君落场”科仪的论文多篇。
对比以往的研究与写法,本论文集一个鲜明的特点是,每一篇论文都是作者经过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在充分掌握资料和案例的基础上撰写出来的。本研究计划开始于2001年秋,曾得到法国远东学院与浙江社科联的资助,在平阳、苍南两县文化局的领导下,在劳格文、康豹教授的亲自指导下,通过8位作者的通力合作和长达三年的实地调查才完成的。劳格文(Professor
Lagerwey)系法国远东学院教授、著名的汉学家,是本研究计划的主持人,主编出版《客家传统社会丛书》达20种,本论文集的作者就是以这20种丛书为范本而开展田野调查的,因此本论文集具有以下三大特征:首先是资料翔实。除尽可能多的掌握文献资料外,每一篇论文都有自己的田野点,通过对田野点的反复、不厌其烦的调查与纪录,往往获得十倍至数十倍于论文的资料,为立论提供详尽、真实的资料。其次是内容全面。突破以往就事论事的缺点,将传统民俗与社会经济、交通、政治、文化、宗族、姓氏、宗教信仰等因素联系起来研究,从社会大背景中掌握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规律,从而得出更为客观公允的结论。第三是图文结合。每一篇论文都配有一定数量的插图,包括地理环境图与民俗仪式图等,以增加论文的真实性与形象化。
本论文集共收12篇,首篇为概述,扼要介绍平阳、苍南两县的概况。这两县原属一县,旧称平阳县,1981年始分一为二。本文着重介绍旧平阳县的历史、地理的沿革;交通、经济的结构;人口、方言的特点;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等,旨在显示其人文地理、传统民俗的特殊性与从事研究的必要性。以下按专题分为上、下两编。
上编为“庙会与醮会”,凡六篇,按以下次序排列:第一篇为周干先生著,记述平阳县城关的庙会与醮会。城关昆阳是浙南的古城之一,自西晋初年建县开始就被定为县府驻地。其城并不大,至民国时期全城面积仅1·3平方公里,人口仅1万3千多,而古庙宇包括坛、庙、寺、观,竟达79所之多。其中著名的有建在城西的“温忠靖王庙”,俗称“太保庙”。相传温忠靖王俗称“温元帅”即为本城白石街人。(10)此街至今犹存。有建于城南的“顺懿庙”,俗称“太阴宫”,供奉陈靖姑,相传陈靖姑闾山学法归来路过本城岭门。附近还有一座“天后宫”俗称“妈祖庙”,建于元至正间,至今尚存。建于坡南街的“广福宫”俗称“东岳观”至今已900多年,为道教龙门派的圣地。历来庙会不断,醮会更盛,本文除一一介绍外,还作了个案的描述与分析。
第二篇为张奋著,记述平阳钱仓镇城隍庙会。钱仓为平阳重镇之一,建于五代之前,这里倚山濒水,风光旖旎,吴越王钱俶曾游此。北宋乾德三年(965)修建的宝胜寺双塔至今保存完好,为省级保护文物。钱仓城筑于明隆庆五年(1571),为防倭入侵而建。相传汉光武帝刘秀于流亡期间曾在钱仓兴国寺登基,故本城隍被尊称为“京城隍”,其建筑规格与形制均超越“县城隍”;又传本城隍爷实有其人,名陈启济,洪武年间进士,曾任福建省宁德县知县,生前为百姓做过许多善事,后从道修炼,羽化登仙,被朝廷封为钱仓城隍爷。百姓敬之,有求必应,香火历来兴盛,至今不减。钱仓城隍庙会及出巡规模之大为浙南少有。本文花了极大的精力寻找历届庙会的当事人与有关的文物,对1950年清明节钱仓城隍庙会的全过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与剖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第三篇、第四篇均为徐兆格先生著,分别记述平阳怀溪乡垟溪宫五显爷庙会与论述平阳傀儡戏与庙会的关系。怀溪是平阳县最古老最偏辟的山乡之一,历来交通闭塞,民生贫困,俗称:“怀溪三样宝,苦菜吃到老。茅草作板壁,火笼当棉袄。”宗教信仰甚笃,早在五代时名僧愿齐即来本乡穹岭建普照道场,并在其四周建18处寺庵以收留300僧徒,吴越王钱俶还为其下令以平阳一县赋税赡养之。当地的百姓最信五显神灵官华光大帝,因此以五显爷为主神的垟溪宫终年香火不绝,凡有所求即往问卜,如遇旱灾、虫灾或瘟疫,则舁佛出巡,祈求消灾;凡求子得子者,则拜五显爷为爹,需年年还“岁愿”,直至成人婚配时还大愿以告终。求财得大财者,除三牲福礼外,还外加演戏三天,焰火树一株,更有捐款修理庙宇或重塑金身者。本文所写为2001年元宵节于该庙举行的五显爷庙会。与其他庙会不同的是:会期长,历时三年才完成;祭礼中必有一头千斤左右的神猪;神猪的饲养、屠杀、摆祭均由神灵决定;外坛千百株“花树”次第开放引来无数的观众,展现出神、人同乐的原始场面与风貌,颇具特色。平阳傀儡戏与泉州傀儡戏并称于世,源于唐,兴于宋,盛于明,至清末民初尚有提线木偶班40多个,布袋木偶班70多个,杖头木偶班10多个,艺人达500多人。对傀儡戏的研究,虽自孙楷弟以下不乏其人,近人叶明生著作颇丰,然均未论及与庙会的关系,有关傀儡戏与庙会的关系研究,当从徐先生这篇始。本文除了详细介绍平阳木偶戏与平阳庙会的历史与现状外,着重以大量的事实论述了傀儡戏以庙会为载体与庙会借傀儡戏以娱神的密切关系,指出傀儡戏在庙会中形成、傀儡戏在庙会中获得生存、傀儡戏在庙会中获得演出场所、傀儡戏在庙会中的特殊地位、不同庙会要求不同的傀儡剧目等,颇多真知灼见,同时还对傀儡戏神田都元帅作了新的考证。
第五篇、第六篇均为白洪祉先生著,分别记述平阳腾蛟忠训庙庙会与醮会及普度,二者为姊妹篇。腾蛟为浙南又一重镇,住民大多为闽南移民。据记载,宋时有郑姓从福建漳州赤岸迁居于此,明末清初,更有白氏、林氏、苏氏、王氏等大批闽南移民入徙,乃形成农村小市,经济发展较快。这里佛、道皆盛,且与民间宗教相混,统称佛教。全镇有宫庙86处,寺庵12处。忠训庙始建于宋代,清康熙时重建,主神为薛大夫,故又称大夫殿,远近闻名,素有“北港大夫,南港杨府”之称。庙会期间,浙南各县以及福鼎等地,民众商贾纷至沓来,影响所及达于浙南闽北。作者世居腾蛟,从小就是庙会参与者,所记大都为亲身经历,因而读来特别可信。又因庙会的组织者多为闽南移民的后裔,其规模与演法又多传自他们祖上,因而从中可见昔日闽南庙会的遗风及其对平阳固有庙会习俗的影响。关于醮会及普度,作者除详细记录遣耗、庆诞、庆扬诸醮及普度道场外,还指出这些醮会、普度与普通庙会的不同之处在于:打破原有的地域与基本信众的局限,“佑及东西南北中之赵钱孙李周”,因而其规模与影响均要比普通庙会大,如2002年10月于该庙举行的“庆诞醮”,其参与捐资者除本镇外,尚有本县水头、山门、鳌江、昆阳诸镇以及苍南、瑞安、温州等县市,乃至辽宁、上海、湖北、河北、深圳等地的信众。其影响之大于此可见一斑。
下编为“仪式与传说”,凡五篇,按下列次序排列:首篇为徐祥地先生著,记述了平阳南雁蕩山朱仙姑信仰的历史与现状。南雁与北雁齐名,同为闻名全国的风景名胜区。其开山祖师为五代名僧愿齐,曾率百余徒儿来此分建十八庵以弘扬佛法,相传吴越王钱俶还亲自带妃子到南雁拜谒他,并为他修建普照道场及报国寺等。历代文豪如谢灵运、顾况、朱熹等均有题咏。尤使南雁驰名是传说中的朱仙姑,名婵媛,南雁闹村人,十二岁出家南雁西洞修道,创立仙姑道派,后得道成仙,西洞乃改名仙姑洞,并建殿塑仙姑圣象以供赡拜。尔后,圣迹与景观珠联璧合,相映同辉,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至盛,朱仙姑成为福佑一方的保护神。本文详尽纪录了南雁的人文地理、仙姑由来与传说、仙姑信仰的民俗活动,包括仙姑庙会、仙姑道场等,为研究平阳信仰民俗及道教仙姑派提供了丰富的依据。
第二篇、第三篇均为笔者著,笔者原籍亦属平阳,系本县怀溪曹门人。分别论述温元帅与陈靖姑在平阳的传说、信仰及相关仪式。其中“温元帅”驱瘟救民的传说源于平阳,后流布全省乃至江、闽、台等地。有关“温元帅”的研究,近人当以以康豹与叶大兵为著。康的《道教与地方神信仰——以温元帅信仰为个例》,借温琼的神迹详尽而准确地论述了道教与地方神信仰之间错综复杂关系,解决了道教史研究中悬而未决的问题。叶的《温元帅信仰和东岳会》,则着重探讨了温元帅是如何从泰山神东岳爷衍化而来及其在温州民间的流传。徐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田野调查,又发现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有关温琼的神迹、庙宇、驱疫仪式等。如对温元帅的出生地平阳白石街的考证以及演示温元帅驱疫的“温使醮”、“鸣金遗瘟”、“东岳醮”、“普度醮”、“大衍灯”、“开灯道场”等仪式资料,均属首次披露,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陈靖姑除妖的传说源于福州古田,后流传于闽、浙、赣及台湾等地,尤以温州平阳为盛,旧时平阳民间凡求子、度关、助产、保育以及祈雨、驱疫等,均离不开这位神灵,平阳鼓词“娘娘词”至今尚有民间传唱不迭。有关陈靖姑的研究,当以福建叶明生为著,除挖掘整理《海游记》外,还出版了《奶奶传》等多种专著。庄孔韶、叶大兵等人也有涉及。徐则独辟蹊径,长时间深入民间考察,除发现自宋代至今陈靖姑作为闾山派教主在平阳的种种神迹外,还对至今尚在民间流传的闾山派道士班所做的“度关”、“皇君落场”、“娘娘醮”等陈靖姑降妖仪式予以实录与剖析,为陈靖姑与闾山道研究提供珍貴的资料。
最后两篇均为金亮希著,分别记述苍南县蒲城乡的姓氏文化与“拔五更”仪式。蒲城位于苍南县最南端,与福建沙埕镇接壤。靠山面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处,自唐代开始即成为海防戍守要地,宋设寨,明筑城以防倭。蒲城筑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为朱元璋第59所卫城,城周长2.4公里,高5米,城堞611口,敌台6座,窝铺22座,是全国极少见的一座至今保存完好的明代抗倭城堡,属国家级文物。蒲城虽小,据2000年统计,全城只有7236人,姓氏却有88个之多,这在全国也属罕见。其中土著人口不多,大多为来自福建、山东、安徽、江西等地的移民,其中又以福建尤其是闽南人居多。这里方言众多,曾有闽南话、客家话、畲族话、金乡语、瓯话等十多种,不同人群的交流只能用普通话。现主要为闽南语与瓯语两种。作者身为蒲城乡副乡长兼蒲城文保所所长,对蒲城的姓氏文化十分关心与熟悉,因而对全城88个姓氏的来源、兴衰、支派、人丁、分布以及他们的祠堂、祠产、宗族、宗谱、族规、家训、婚配、祭祠等,均了详尽的考证,为中国的姓氏文化研究提供了殊为难得的案例。“拔五更”是蒲城一年中最盛大的节庆,也是蒲城特有的民间习俗。从正月初四始至正月十九止长达16天,大多数日子都敲锣打鼓放鞭炮抬着海神晏公爷神像出巡,整个蒲城处于一片狂欢的状态。其高潮是在元宵节夜晚,城内东庙西殿所有晏公爷神像都抬出来,穿行在大街小巷以驱邪辟祟。辟祟之后,几百条光着身子的好汉呐喊着一齐上阵“抢杠”,自然是狂欢之颠。这一夜,炮声如雷,火光冲天,通宵达旦,全城不眠。作者年年身历其境,本文所记则是2002年“拔五更”的全过程,包括“拔五更”的由来、晏公爷的传说与信仰、晏公出巡、“抢杠”、“抢红”、“游四门”、灵感、禁忌等等,均属现场实录,保存原汁原味,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田野调查报告。
总之,这是一本由当地学人撰写的民俗文化研究论文集,作者们继承我国“采风”传统,凭借“田野调查”及其采集方法,经过多年的实地调查与采录,在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因而显得特别可靠、丰富和鲜活。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吸引更多的学者加入这个队伍,以期有更多更优秀的作品面世。
&(以上是我写的《前言》)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阳县浙鳌高级中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