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感觉这个和记,ps实际像素是一个扑克名字是吗???

15871被浏览2584949分享邀请回答2.9K7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3.8K35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401被浏览376691分享邀请回答1.8K7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3014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名字自我介绍(范本)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名字自我介绍(范本)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温馨提醒四:我们的秒杀优惠期为:-17日,现在订购限时秒杀仅需398元。
千万不要奢想,你可以等几天再决定,时间一到,我们立即停止优惠价格,并恢复原价980元!
请填写您的订购信息,提交订单。 距离优惠
结束还有:0天20小时40分18秒
郑重声明: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记忆大师教程》由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出版号:ISRCCN-A23-08-0193-0/V.G4CSCDVD-572
版权所有:记忆大师官方直销网
Copyright(C)常兴隆:镜像记忆是强化心智脑的神奇力量
重复得恰到好处
  我也不是完全否定重复。毫无疑问,重复是增强记忆的重要工具,但物极必反,有时重复太多反而妨碍记忆。有项研究中,志愿参加者每人需记忆一份单词表,指定其中一组用复述法:两个单词之间间隔六秒,组员听到下一个单词之前必须尽量重复前一个单字,次数越多越好。第二组则不限用任何诀窍或方法,只要能记住单词即可。结果第二组的记忆成绩比第一组好得多。换句话说,第一组的高频率重复干扰了学习过程。
  我有一次访问甘特·卡司登(GunterKarsten),也就是德国记忆冠军、随机二进位数字记忆赛(在30分钟内记住3027个随机挑选的二进位数字)的世界纪录保持者,我问他重复看了那些数字几遍。
“两遍”,他答道。
  只看两遍就能记忆3027个数字,而且还是二进位数字,这怎么可能?甘特其实是利用联想法则把新信息连接起来了,也就是把对他有意义的图像和经历和一连串二进位数字联系起来了,我们稍后会更详尽地介绍他的方法。和大多数记忆力超强的人一样,甘特也不过是个普通人。他并非天生记忆力超群,只不过对人人都有的记忆力进行了训练,而且那种训练方式不是依靠经常重复。
  掌控记忆意味着将重复的苦差事减到最少。一遍又一遍阅读材料是时间、精力和劳力的巨大浪费。为了让记忆成长,你必须给信息足够的孵化时间。农夫把种子撒在田里之后并不会立刻回去探望有没有发芽。聪明的农夫都知道每种作物的生长周期,会在一定的时间回来照顾幼苗。记忆也是如此。
第五章重复的技巧(2)
  把重复当作调料,用量恰到好处,才能改善记忆。你不可能一概不用重复,因为它有两大功能:第一,它是内在的检验,确保你学习接收到的新信息是正确的。或许你没听清楚刚才遇见的那个人的名字,为了确认,最好再问一遍:“对不起,您的大名是鲍伯还是罗伯?”随着记忆力的加强,你初始学习的能力也会增强。如果你接收到的信息是错误的,忘却起来会更困难。
  在我参加过的一个派对上,有位来宾告诉我另几位刚到场的来宾的姓名。她误把其中一位先生说成史蒂芬·史密斯,但我后来得知,他的名字其实是詹姆斯。现在,我每次见到这个人,就想叫他史蒂芬,而不是他的真名字。这样的错误几乎无法纠正。实际上,我已经在心里给他取了个双重名字:史蒂芬·詹姆斯·史密斯。这是我的专用密码,我知道该以第二个名字为主,不会用第一个。
  重复之所以重要的第二个原因是,它是克服记忆的大敌——时间流逝——的工具。
  时间是抹掉记忆的超级橡皮擦。20世纪初,德国著名实验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豪斯做过一个经典实验,绘制出第一条“遗忘曲线”(forgettingcurve),他发现,初始学习不久后,记忆就开始大幅衰退。
  他编了一份毫无意义的词汇表,像ADH、GBY等,把他们死记硬背下来。由于这些词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他无法用双向契合三原则或“用SEA来SEE”的方式来强化初始学习的效果。还因为这些词没有意义,也没有趣味可言,所以他也不能运用联想法则从过去经历里找到可以借鉴的东西。这是学习和记忆最糟糕的情况了。但是,这也说明了时间冲淡记忆的力量。
  背下这份胡诌的词汇表后,他开始观察自己经过各种长度的时间后能保存多少记忆,结果发现:如果立刻背诵,他可以记住100%;如果等20分钟,可以记住60%;如果等1小时,他只记得45%了。实验结果如下表:
  间隔的时间记得的量立刻100%20分钟60%1小时45%9小时35%1天30%2天25%6天22%30天20%时间冲淡我们学到的东西的力量是巨大的,因为这个过程在学习之后立即就开始了。为了干扰这个删除过程,下面介绍两种巩固记忆的方法:
  应用“用SEA来SEE”的力量巩固初始学习的效果。
  你的心灵画板上不是只有上百种,而是有上千种可用于锻炼心灵之眼的感觉和情绪。你可以通过添加声音、触觉或气味等元素让意象鲜活起来,把二维画面变换成契合的经历,你是画家,也是作曲家,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创造心灵的旷世杰作。
  利用联想法则汲取已经拥有的知识,进入大脑无限的储藏空间。
  你可以模拟神经元的连接方式加快学习过程。大脑在肉眼看不见的地方是怎样连接个别脑细胞的,你也用同样的模式把早已存在于你长期记忆中数百万的事实、数字、经验和新材料连接在一把。
  把握最初的几秒
  分散学习时间,使记忆扩充到最大。学后不复习,时间间隔越长,记得的就越少。
  找几位志愿者试做这个练习,或请人在你身上做。要求志愿者(或你自己)尽可能记忆有顺序的多个数字。先以每秒钟一个数字的速度大声朗读下面的二十位数字:
  然后让大家从头开始背。等大多数人都结结巴巴起来时,立刻让他们重复最后一个数字,接着是倒数第二个数字,以此类推,直到大家脑子都一片空白为止。
  你会发现,对最初四到七个数字的记忆最强,这就是“最初效果”。我们通常都能记住学习阶段刚开始时学到的东西。有些人可能会记住最后一两位数字,这是“新近效果”,最后发生的几件事物我们往往也比较容易记住。最容易被失落的就是中段的信息,清单越长,遗忘的信息就越多。这和理解没有关系,完全是记忆的本质所致。
  如果缩短清单,记忆力立马飙升。分散学习时间,就可以提升学习期间的记忆能力,因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短因记忆的材料而异,所以,学习时间的长短是可以主观控制的。我们追求的是有意的专注。如果有人告诉你,20世纪60年代末,人类飞到月球只花了11分钟,你可能很诧异。事实上,虽然太空人脱离地球3天后才抵达月球,但火箭燃料只燃烧了11分钟,就产生了足够脱离地心引的能量。一旦进入外太空,阿波罗号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飞抵月球。记忆也是如此,最初几秒钟的全神贯注可以让后面的时间几乎不费工夫。
  尝试用电视台模式来规范你的学习习惯。大部分电视节目的长度都不超过1小时,你单次坐下来学习的时间也应该以1小时为上限。你可能已经注意到,长度1小时的节目播出15分钟后会出现一段广告,这就是基本的下限。我发现,学习时间设定为最短15分钟,最长1小时,然后再接着做下一步的事,是最合适的。
  复习材料,直到你能从头到尾毫无错误地背诵一遍为止,然后停30秒到1分钟,再背诵一遍。如果第二遍背诵也成功,标志着你这次学习可以告一段落。如果不成功,等30秒到1分钟,再背诵一遍。第一遍完美背诵确保你记忆的信息是正确的;第二遍背诵是为了建立自信,也标志着学习阶段的结束。告诉你一个不错的学习小窍门:如果你要记忆的是一张清单或一堆人名,第二遍要倒过来背。因为开头的部分我们自然记得较多。所以,我们从清单的末尾开始,倒着往前背,这有助于在最容易被遗忘的中间信息消失之前把它们抓回来。此外,你要对建立记忆的完美特性有足够的信心。人的心智天生神奇,但我们下意识地破坏了它的能力,因为我们总是把消极因素想到太多,也就是说,总想到忘记了多少,很少注意自己记住了多少。积极肯定有助于我们强化心智的神奇力量。
  等10到15分钟,然后不看原始材料再背诵一遍。学习阶段告一段落后,信息立即从工作记忆转移到长期记忆。我把这一过程想象成下课时间结束后的幼儿园孩子,正列队走进教室。他们都很兴奋,精力旺盛地叽叽喳喳,如果没有老师的适当监督,有些孩子会跑出队伍,在走廊上消失。孩子天生容易分心,最不喜欢排队。记忆也一样。在10到15分钟的沉淀过程中,记忆也有类似的特性,信息容易遗失。
2002年,我女儿克丽丝汀曾陷入昏迷,我们现在相信是大脑受脑炎病毒感染造成的。病毒使她的大脑膨胀,对控制运动的区域和记忆中枢造成暂时性损伤。在康复过程中,她会问我们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就告诉她,10到15分钟后,她会再提出同样的问题,而且根本不记得自己已经问过了。现在,她已经痊愈,正享受着健康快乐的生活。女儿生病时,大脑的暂时性损伤阻挡信息进入她的长期记忆,10到15分钟后,信息就散失了。在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这两者处理信息所需要的时间上,这次的经历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如果你记得一件事的时间超过15分钟,你有理由相信已经进入你的长期储藏区了。
  多米尼克·欧布莱恩(DominicO’Brien)8次荣获世界记忆冠军,他不仅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我的记忆导师之一,他拥有全世界最发达的记忆力,能在1小时内记住18到20副扑克牌。有趣的是,他并不是一口气把18副牌全部记下来。他把记忆过程拆成时间长度渐增的三个部分,每段时间记忆6副牌。也就是说,他会先记忆第一副牌,再记第二副牌、第三副牌,直到记完6副牌。令人惊讶的是,多米尼克在比赛中只用了两分多钟就记住了一副牌,所以,他记完6副牌时,从他第一眼看到第一副牌时算起,只过去了大约十二到十五分钟。这时,他不再继续记牌,而是回头快速看了一下第一副牌,然后第二副、第三副,直到把6副牌都复习完为止。接着,他开始第二段记忆,这次记忆第七到第十二副牌,重复一遍刚才的记忆和复习过程。
  他解释道:“我把这种复习方式称作‘转盘子现象’。假定有6根竿子,要在每根竿子上放一个旋转的盘子,放到第六个盘子时,第一个盘子已经丧失一部分动能,需要再摇几下竿子。我记忆第六副牌时,第一副牌也失去了一部分动能,变得有点模糊起来,所以,我得回过头去,在心里再鼓舞它一下。”
  学习或记忆新信息的时候,必须确保资料在走向长期记忆库的途中不变得模糊不清。在记忆15分钟后快速复习一下,这有助于保护数据不丢失。下次你遇见一群人时,不妨悄悄在手表上设个闹铃,或者随时留意时钟,看看15分钟后你是否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
第五章重复的技巧(4)
  一的法则
  要使信息成为长期记忆的一部分,克服“模糊的15分钟”是关键的第一步。如果你能在15分钟后成功背出需要学习的材料,学习就可以暂告一个段落。但是,由于时间大王有个偏执又顽固的习惯,就想删除你心灵硬盘里的信息,你应该考虑建立一套定期复习的常规,我们称之为“一的法则”。基本上讲,这种复习从学习阶段结束开始,分为五个时间段:一小时、一天、一周、一个月、一个季度。
  为了理解这个法则的原理,我们先回到你想进一步了解一个人时可以向他们提出的五个基本问题。第三章已经介绍过。你还记得是哪几个问题吗?你还能在心中看见当时创造的心灵图像吗?如果能,那就太好了!如果不能,现在正是时候,我要告诉你如何化挫折为惊喜。首先提醒自己,你记忆信息的能力毫无问题,你做得很好,每天都如此。这一页上面的文字、电话铃声、玫瑰花香,都可以证明这是事实。其次,提醒自己时间从你大脑里删除信息的效率很高,艾宾豪斯的实验可以证明。如果你不记得了,可能是因为你隔了太长的时间才再次想起这件事。“一的法则”能防止信息在遗忘之地迷失。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它能怎样帮你。假设你要记中国风水中的八卦,也就是人生的八大元素:健康、爱情、财富、事业、智慧、名誉、儿女、贵人。你可以仿照我们一起做过的记忆五个基本问题的方式,用“用SEA来SEE”的方法在心中创造视觉意象或经验,把这八种元素都包含进去。在心里绘好这幅杰作之后,一定得把这份清单顺着背一遍,再倒着背一遍,以确保真正熟悉它的内容,做两遍。现在,设好15分钟的定时器,等待过程中,找些有创意的事做,完全不去想这份清单,不过,这可能比你想象的更难做到。时间到了以后,重新背诵清单上的内容。不论顺着背或倒着背,只要成功一次,就算完成。如果你忘了一些内容,也别担心。
  有时,信息好像是输进了大脑,但时间却像酸液一样把数据溶化掉,使最初学到的原始材料变得支离破碎。我们都可能遇到这种情况,甚至世界上最棒的记忆大师也难免。但你可以变不利为有利!2004年5月,我接受CNN电视台安德森·库珀360°(AndersonCooper360°)节目的现场采访,我正在背诵一副牌型时,突然,我惊恐地发现脑子里成了一片空白。我忘记了第十三张牌——一张黑桃五。那已经是很久之前的事了,但我至今记得——而且永远记得——那张特别的牌,因为我把它忘记了。我们刚开始时没记住的东西可能会变成以后记得最牢的东西,如果明白了这一点,你就能变挫折为魅力。
  现在,等一天,然后不看原始材料再背诵一遍。随时提醒自己说,我记忆信息的能力没问题。如果忘记了一些内容,也别灰心丧气,因为衰退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事实。记忆里也会衰退。一天之后,时间的力量足以把我们已经学到的东西抹掉70%到80%。关键是要分析你为什么会忘记,也许是因为你初始学习的力量在记忆过程中受到了损害,有时可能是因为最初的植入或编码过程不够强烈。试想一下,如果土星号火箭推进器燃料燃烧的时间不够11分钟,登月小艇没能脱离地心引力,会发生什么情况。火箭和受到损害的记忆力一样,就可能完不成使命。
  无论你忘掉的是什么,都回转过去,用“用SEA来SEE”的方法给数据补充一个,只需一个,完美的SEA(感觉、情绪、行动)元素,更新数据,让数据再次完整。比如,如果你记不住八卦中的第三大元素“财富”,你不应该只是假设自己看到了一袋钱币,而是应该加进钱币落到地面的声音。之所以每次只针对遗忘的事物增加一种元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大脑的效率极高,它只需要很少的线索就可以激发整个记忆系统。
  一星期后,再次背诵记下来的信息。
  这段时间可能显得太长,因为从你上次背诵和复习到现在已经过了一星期。但再看看艾宾豪斯的实验结果,经过头几天大量流失后,材料的遗忘量已渐趋平缓。初始学习结束24小时后经过了更新和加强,一星期后仍保持得相当完整。
  参加世界记忆冠军大赛的选手都很了解这种现象。有项比赛要求选手在1小时内尽可能记忆多个随机排列的数字(1,4,2,0,8等)。这真是一项精心设计的考验。因为目标是看谁记得最多,所以你必须把复习数字序列的时间压缩到最短。选手花在复习上的时间越多,记忆更多数字的时间就更少。1小时结束后,给选手们两个小时回忆出他们背下来的几百个数字,而且排列次序必须完全吻合。如果在一星期后才要求选手们背诵他们7天前记下来的数字,他们很可能还记得95%到100%。这是个不可思议的过程,你不亲身体验是不会相信的。在日历上做个记号,提醒自己7天后测试,看看还记得八卦中的几个元素。如果你觉得奇怪,一本教你如何改善记忆的书竟然让你在日历上做记号,请阅读本章最后的补充说明!
  一周后复习你已经学到的信息,可以干扰记忆的衰退过程,将大部分信息内容再保存一个月左右。如果一个月后复习时发现遗忘了什么,无论多么少,也要立即更新。
  一个月后,再背诵一次。对高中或大学生来说,这非常有益。如果他们遵守“一的法则”,平时已经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记忆信息,考试前夕只需简单复习一下累积的材料就够了。和考前开夜车相比,长期持续投资少量时间和努力,这不是更有效率吗?
  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复习应该在一个季度(三个月)以后。这有助于巩固长期记忆。
  在设计“一的法则”时,我发现一天、一周、一个月、一个季度的复习周期最适合我。但这样的频率只是建议,你在设定自己的复习程序时可以参考。很复杂的信息可能需要提高频率,但也不一定。与其多花几小时复习,不如先缩短学习时间,然后照“一的法则”行事。
  在顺利背诵材料两遍后,先休息10到15分钟,这能使复习过程发挥最大功效。利用这段休息时间学习更多的材料,或做些有创意的活动。重要的是利用这段时间让信息逐渐渗透到你的记忆银行,不要打扰它,让信息慢慢孵化,做一个聪明的农夫。
  开始记忆一件事的时候,要设定目标:你想用多少时间把它记下来。目标要切合实际。你不需要还记得一年前的购物清单,也不需要十年之后还记得历史上所有大战争的日期。不论信息多么刺激、有趣、引人入胜或重要,都不可能完全记住。如果你能做到,那你就有照相机一般的记忆了。你要培养的是完美记忆,需要记忆的是你亲自挑选的宝贵信息,因为它们有助于让你成为一个比现在更杰出的人。
  重复对记忆的形成有其重要性,但我们还掌握着其他更重要的工具,包括接收、保存和回忆信息的能力。如果你已经通过实行“双向契合三原则”了解和发展了“用SEA来SEE”的观念,那么,你已经进入让接受信息的能力最大化的过程。要提高将更多接收到的信息保存下来的能力,需要一个两个步骤的过程来把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连接起来。工作记忆的储存空间很小,但长期记忆的容量却是无穷大。只要你练习和培养联想技巧,第一步骤就已完成(第二个步骤会在下一章介绍。)我们说要改善记忆力,其实真正的意思是想让回忆的能力最大化,而且最好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
  大脑对此完全同意!
  记住未来
  为什么要在日历上做记号?难道经过培养的记忆力还不能帮我记住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吗?
  直截了当地回答:不能!
  时间和记忆就好比油和水,它们不相融,也合不来。记忆在某些方面凌驾于时间至上。你这一刻生活在现在,下一刻,你的意念可能已经飞回到5岁的时候。你可以在几秒钟内搜寻几十年的光阴。你只需花费实际经历时所花时间的很小一部分,就能重温那场经历,比如第一次骑自行车或自己开汽车。然而,记忆将来要做的事却有点麻烦。从定义上看,那些事还没有发生。心理学家称之为“预期记忆”。记忆将来要做的事,比如在杂货店停一下把牛奶拿回来,惟一可靠的方法是依赖某种外界的记忆辅助,让它可以在特定的时刻提醒你去完成那件事。使用个人数字助理(PDA)是个较好的办法,因为它的闹铃会在恰当的时候响起,还能为你提供足够的信息,让你明白它为什么会响,原来是该“拿牛奶”了。
  用这些工具来提醒约会、开会或服药都很不错。再举一个例子,你每天都在用闹钟提醒自己在特定的时刻起床,如果闹钟没响,你上班迟到,老板也不会骂你记性不好,但你显然需要外界提醒,中止你当时正在做的事——在这个例子里就是睡觉——改变你当时的行动轨迹。记忆未来该做的事也是如此,你需要某种外界的提醒,使自己能在恰当的时间去做该做的事。不要因为预期记忆不佳就误认为自己记忆力不好,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彼此毫不相干。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s打印尺寸和实际像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