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谁有海军最前线的号,要有大和俾斯麦号战列舰等高级船,分享一下,今晚拿来爽爽,只玩不搞其他。

[资料整理]菊纹舰队之大和篇--大和级战列舰
导读:  [b][/b]
  [img]http://ww2bbs.net/attachment/Mon_097_bb14e5.gif[/img]
  [img]http://www.ww2bbs.net/attachment/Mon_097_07bbaace591b4f2.gif[/img]
  [img]http://www.ww2bbs.net/attachment/Mon_097_07bbaace5
本帖因图片太多,在打开时可能稍慢些,还请各位谅解,如有图片无法显示刷新一下就好,帖子有些长,感谢每一个耐心读完的观众日,大和号在宿毛湾鹈来岛和冲岛标柱间进行全速公试的画面,当时的状态为公试排水量69304吨,151700轴马力,螺旋桨每分钟223.2转,由桥本敏郎拍摄(照片为人工上色) 。用兵思路分析
“大和”级战列舰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过的最大的战列舰。但是,由于日本海军的战列舰用兵思路存在致命缺陷,致使大和级在建成后始终处于一种作用不明的暧昧状态,以至于被当成联合舰队的水上豪华饭店使用。对实力不足的日本国力和日本海军兵力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浪费。回顾整个1930年代,我们会发现当时的日本海军对战列舰的速度要求,并非是以能够伴随机动部队航空母舰作战为标准,而是遵循传统的教科书式炮战思路,即“以最快速度接敌”来确定的,其目的是尽快抢占T字阵横列阵位。日本海大海战后,“日本马汉”秋山真之(此君留美期间的导师是美国海军学院院长阿尔弗雷德·马汉,被东乡平八郎誉为“智谋如泉涌”的战略家)参谋所说的“由于联合舰队具有3节速度优势,所以取得了海战胜利”的说法对此后的日本战列舰设计思路影响很大。在海军中这种思想受到海军军令部总长伏见宫博恭亲王、海军大臣大角岑生和舰政本部部长中村良三为首的,拥有一大批可以说都是闻着对马海战的硝烟味成长起来的十九世纪的东洋“80后”们粉丝的死硬“战舰派”的推崇。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海军炮术学校的教范中将此归纳为“最大限度活用极少的机动力优势,极力缩短跟敌人的炮战斗距离”。但是,日本战列舰部队与美国战列舰部队之间只有4~5节的速度差,并不足以带来很大的优势。在高海况情况下,航速30节的战列舰编队与航速27节的战列舰编队相比,其速度优势并不十分明显。再有,同是在高海况状态下,像大和级这样的战列舰,其稳定性显然优于为追求高速而舰型细长的“衣阿华”级,因此命中率也会优于对方。 伏见宫博恭亲王(--),元帅海军大将,大勋位.功一等。少年时赴德国学习海军,历任三笠舰分队长、高千穗、朝日、伊吹舰长,第2战队和第二舰队司令,佐世保镇守府长官和军令部总长(),“舰队派”总后台。秋山真之(),生于日本明治元年三月二十日。父亲是松山藩士,哥哥是秋山好古(陆军大将)。1890年海军兵学校首席毕业生。1892年升少尉,作为炮舰筑紫号的大副参加中日甲午战争。1897年赴美国留学,就读于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导师是著名的海权论发明人马汉,回国后成为海军大学的教官,教授海军战略、战术、战务等,此后成为日本海军兵学的基本理论。1904年出任海军军务局长,1917年授中将军衔。秋山是日本海军中的奇才(戴季陶云),可惜对马海战后改信天照大神了,著作有《兵语界说》《海军基本战术》《海军应用战术》《海军战务》《海军用务令》《军谈》等。从与大和级诞生年代相同的战列舰来看,美国的“北卡罗莱纳”级和“南达科它”级最大航速为27节,英国的“乔治五世”级为27.8节,与大和级航速相同;德国的“俾斯麦”级为29节,但德国不是日本海军的假想敌。再有,即使以跟随机动部队航空母舰为作战作为大和级的用兵方针,速度也不是最关键的因素。美国的那两级战列舰一面被指谪“航速不足”,一面也出色地完成了航母编队护卫任务。英国皇家海军“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南达科它”级排水量38000吨,主机功率是13万马力;以大和号64000吨的标准排水量和15万马力的功率来说,能达到与之相同的最大航速,也足可见其舰型设计之佳。
但也不能说日本海军完全没有将战列舰用作航母护卫兵力的打算。A-140计划展开伊始,正值日本海军主力舰展开全面的现代化改装,当时至既有计划把两艘长门级改装成高速战列舰,再加上新设计的两艘高速版超战舰,苍龙飞龙两艘航母,以及四艘最上级防空巡洋舰,初春级防空驱逐舰,组成机动部队使用。“九段作战”进入第四段,一待自本土开来的美国舰队主力进占马绍尔群岛,机动部队就将出击,消灭对方的航母。不过后来长门级舍弃高速化而加装装甲,超战舰变成中速的大和级战舰,机动部队的建立也就不了了之。至1940年代,航速33节以上的翔鹤级和大凤级航母陆续服役,有人因此指责27节的大和级无法与其相伴行动。不过,在大和竣工时,日本海军机动部队主力是航速31.2节的赤城和28节的加贺,两艘编为同一战队,势必要迁就航速较慢的加贺号,而大和级与加贺的航速相差无几。此外,龙骧号,千岁级和伊吹级(计划中)航母的航速为29节,信浓号航母为27节,隼鹰级为25.5节,它们都可以与大和级相伴行动。再者,包括大和级在内,日本战列舰的防空火力并不是很强,如果仅仅作为护卫军舰用的话,发挥不了多大价值。以高速战列舰为航母护航,主要是为了在航母派出舰载机,无力自卫时执行对空和对海防御任务。就防空能力而言,大和级的副炮主要是为了在近距离交战上应对条约性巡洋舰和驱逐舰,不能作为防空炮。实际经验则表明,在有巡洋舰、驱逐舰等军舰编队护卫的情况下,战列舰的水平副炮使用价值并不大。美国北卡罗来纳级以后的战列舰,以及英国的英王乔治五世和后续的狮级和前卫级,都完全废除了专门对海的水平副炮,全部改装高平两用炮。综上所述,即使日本海军像美国海军那样将大和级作为机动部队护航力量,也并不会带来多大的战术优势。同时,大和级6300吨的庞大耗油量(如果大和是以30节的高速战列舰,燃料耗费量将更为庞大)对于经常为舰队油船数量不足而苦恼的日本海军来说,也是个很大的负担。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来,日本海军对于大和级的使用思路和用兵方略是按照一种“理想化”的模式来安排的,也就是说,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按照原有的“渐减迎击”战略,面对占有优势的美国海军兵力,大和级在西太平洋固守待命,等日本海军使用多种手段将来袭的美国主力舰队逐渐削弱后,再在靠近日本近海的大决战中出动大和级,将残破的美舰队一举击破。这是一种守势战略,然而一旦这个固定模式被打破,大和级就将变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太平洋战争爆发伊始,一切都出乎此前30年间全部作战方案的预料。由“航空派”代表山本五十六执掌的联合舰队,抛弃了“渐减迎击”战略,使用航母兵力消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主力,日本海军在全太平洋上获得了压倒性优势,一下子由守势变为攻势。面对这样骤然降临的好局面,日本海军反而变得无所适从了。由于不再需要面对美国的战列舰优势,燃料耗费量巨大的大和级和长门级自然也没有了出动的必要。日本海军只出动了4艘最老的金刚级高速战列舰参加一线作战,去消灭西南太平洋上以巡洋舰为主的美、英、荷、澳残存兵力。而自1942年之后,美国在太平洋上的航母兵力优势逐渐体现出来,出动大和级成为极端冒险的举动,因此更有理由将其留作最后的法宝。事实上,日本海军从大和级一开始服役起就赋予其“战列舰部队核心”的地位,将其保留下来作为舰队决战的王牌兵力,从来没有考虑过用其担任航母机动部队的护卫兵力。同时,根据军令部的设计要求,大和级的无线电发送能力非常强大,达500海里,通讯能力比其他军舰更为出色,而且舰上配备着优秀的通讯班,在整个太平洋战争中,担任的基本都是类似美国海军指挥舰的角色。但话又说回来,这一角色完全可以以通讯能力强大的水雷战队指挥舰(轻巡洋舰)担任,二战末期大淀号轻巡洋舰成为联合舰队旗舰,就是个有力的明证。早在决定建造超战舰之初,海军航空本部的激进派就曾经有过“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日本的大和号,是世界三大马鹿(蠢事)”的说法。甚至到1980年代,还有日本国会议员说大和型战舰、伊势湾排海造田工程、青函海底隧道是“昭和三大马鹿”。大和级的单舰建造费用为1亿日元(不考虑物价和通货膨胀的因素,另外这个费用还没包括船厂改建、改造的投资),按当时日元的含金量计算,为12.134吨纯金(这笔钱在当时是个什么概念呢?是当时日本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0.29%,或着国家总预算的3%;更直观的说,1940年日本全国全年民间住宅建造总投资为1.38亿日元,同年日本全国的道路建设总投资为1.35亿日元,如果换算成为1960年代的日元,约等于东海道新干线的总造价)。相当于3艘飞龙级航母或1.6艘翔鹤级航母;建造4艘大和级战列舰所用的资金、物料、人力足以建造12艘飞龙级或6艘翔鹤级航母。如果军令部的老家伙们能够采纳航空本部(山本五十六、井上成美等人)的意见,那么在日美开战之初,日本海军在太平洋上将有16~22艘现役航母,远远压过美国海军的3艘航母。如果军令部和联合舰队能够结合这一兵力优势,适时地由守势战略思维转变为攻势,那么将日本海军的最前线推至阿拉斯加-美国西海岸-巴拿马运河一线也不是没有可能,太平洋战争初期和中期的态势也必将大幅改观。此外在战时,舰队决战思想始终统治着大部分日本海军高级指挥官的头脑。他们始终幻想着以一次日本海海战式的决战来取得战争的胜利,即使不是通过战列舰的大炮,也是通过航母的飞机。却始终没有意识到,这场战争的胜负已经不是通过一两件新式武器所能左右的,更多的是以夺取制空权为核心,多兵种协同机动、连续作战。当经过两年的战争消耗,联合舰队失去了奇袭带来的短暂优势和微弱的技术优势。日本海军在1943年后才认识到航母的核心地位,并以后来发展出来以岸基航空兵和特攻作战为中心的“航空决战”模式,但这一切都不能抵消日美两国在综合实力上的巨大差距,过去几十年来帝国积攒下来的航空精锐早已耗费殆尽,此时日本海军不仅是在航母数量上处于劣势,在舰载机的性能上和飞行员的素质等方面也全面劣与美国。之前一直雪藏的大和级战列舰,已经变成为机动舰队航母护航的角色了,被寄予厚望的460毫米巨炮只能用三式对空弹向美军飞机实施射击,最后作为“帝国海军精神象征”的大和级战列舰成为了“一亿总特攻之先驱”,沉没在北纬30度22分、东经128度04分,德之岛西北200海里处的深海里。日本自古就物产稀少,资源匮乏,对所有东西都甚为珍惜,认为连一粒米里面都有“八百神明”。虽然明治维新后国力日见充足,但毕竟祖上留下来的习性难改,一举一动不免留露出小家子气。即使造出了长门级、大和级这样威力强大的战舰,也舍不得用。到最后,两艘长门级一艘自爆、一艘被美国掳去;两艘大和级到战争快结束的时候才咬牙拍上去,结果成为了两朵美丽的礼花,沉入到太平洋海底。这好似一个守财奴,狠下心来买了一个巨大的奶油蛋糕,却舍不得吃,整天供起来看呀看呀,最后看到蛋糕发霉长毛了,只好捏着鼻子吃下去,要不就得丢掉。 本文通过图片的形式向各位同好展示大和的短暂而悲惨的一生建造日竣工时大和号的俯视和侧视图大和号的诞生地吴海军工厂第三号造船船渠大和级战列舰装甲线图大和级战列舰舰艇装甲中央横剖面线图(第135号肋材附近)舰体龙骨构造战舰大和舾装作业模拟徳山至吴港间公试中的武藏号战列舰,可见前甲板向下弯曲的“武藏坂”。此时舰上多为三菱厂的随船技师,因此身穿白色工作服,左旋副炮塔为临时设立的淡水储水罐 时间为昭和17年6至7月(月,照片为人工上色)这张照片是目前流传最广的战舰大和建造照片,也是唯一一张详细的舾裝照片,摄于日吴工厂舾裝舰桥,画面右边的是凤翔号航母(遮风栏呈竖起状态),凤翔远方为间宫号给粮船,背景为停泊在二河川口的驱逐舰群。左侧可见第6战队的重巡洋舰加古、衣笠、以及一艘特设给油船。长期以来日本人对这张照片的钻研判读机会发展成一门学问。拍摄者为造船部设计官桥本敏郎技术大尉。日本投降后桥本前往东京,以“技术资料兼民族纪念品”的名义将照片托付第二复员省(原海军省)官员福井静夫保存。中央舰岛战舰大和同武藏舰桥背面对比,左边为大和号日在吴工厂舾裝舰桥,右边为武藏号月在伊予滩,此时舰桥上已经加装了21号电探战舰武藏的舰桥,注意15米测距仪上方仍未安装电探,时间为月中央舰岛3D复原图中央舰桥内部构造3D示意图,紫色部分为士官升降梯,绿色部分为司令塔和司令塔升降梯大和竣工时(1941年12月)舰体中央部构造武藏公试时(1942年7月)舰体中央部构造黄色部分标明战舰大和同武藏舰桥的差异的地方,左边为大和竣工时(43.5)的状态,右边为武藏公试后的(1942.8)状态战舰大和1943年7月改装后舰桥中央部构造战舰武藏1943年7月改装后舰桥中央部构造此时在第一舰桥附近已经加装了2号1型电波探信仪(21型电探,即对空警戒雷达);22型对海电探;E27型雷达信号探测器(接收敌舰雷达发出的侦测电波,以提前预警);对空观测所加装18cm望远镜;第二舰桥后部露天平台延长了3米,把作战室甲板上取消的信号观测所移到了这里;两舷副炮前后加装25mm3联装机关炮战舰大和日~3月18日改装后舰桥中部形态,此时在后主桅杆上安装13号电探;拆除了两舷的155mm副炮,加装“八九式40口径”127mm高炮,“九六”式25mm机关炮,4.5米高炮测距仪 (淡蓝色),兵员待机室战舰武蔵日~4月22日改装后舰桥中部形态 ,此时在后主桅杆上安装13号电探;拆除了两舷的155mm副炮,加装“九六”式25mm机关炮,94式高射指揮仪,兵员待机室战舰大和阿号作战时(1944年6月)对空火力增设状况战舰武藏阿号作战时(1944年6月)对空火力增设状况战舰大和捷一号作战时(1944年10月)对空火力增设状况战舰武蔵捷一号作战时(1944年10月)对空火力增设状况战舰大和天一号作战时(1945年4月)对空火力增设状况,150cm探照灯被防水布罩着战舰大和天号作战時 (1945年4月)舰桥中部各战位95式2米测距仪同25mm机关炮管制图示战舰武蔵捷号作战時 (1944年10月)舰桥中部各战位95式2米测距仪同25mm机关炮管制图示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舰少女俾斯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