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场比逍遥农牧场txt更具有生产力?

国务院再提农地流转 家庭农场或是农业发展方向
现代农业规划出台4年后,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川东村居委会党委书记杨应忠把农民的土地流转起来了。他还创办了两家公司,在流转的土地上发展起集约的农业经营。
按照现在的体制,杨应忠的身份可能是最独特的一个。他是这个村子的“最高长官”,同时他又是江苏川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盐城市大丰区欣运家庭农场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而这两家公司,使得参与流转村民的土地收入大幅上涨。
近年来 ,中国具有类似多重身份的农民越来越多了。他们身份的转变给中国农业生产、农地流转带来的示范效应不亚于30多年前的小岗村改革。
2012年的春节刚过,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年)的通知》,提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正是这份《通知》,成为日后像杨应忠这样的农民率先尝试土地流转的“通行证”。
如今,在中国绝大部分尤其是江浙地区,一大批先行者作为政策的践行者,在悄然改变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他们改变着延续30多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是中国农地流转的第一波推动力。
不过,他们面对的挑战也很多,比如土地流转的规模把控、如何走向更高效集约的现代农业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定寰认为,公司的模式有其局限性:公司需要考虑盈利,长远来看就分流了一部分农业收益。公司的逐利性使得希望规模扩大,而规模适中的家庭农场更适合未来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今年10月,国务院再次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年)的通知》,支持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魏后凯说,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中占有基础性、前提性的地位。现在我国的农户生产规模较小,适度规模经营要求土地流转起来。
魏后凯说,2012年的文件是“现代农业规划”,本次是“农业现代化规划”,体现了互相衔接的过程。但他认为本次规划应该是“十三五规划”中重要的专项重点规划,因为其中包括农业、农村、农民等方面问题,更涉及到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民工的市民化等。
杨应忠是2014年开始探索川东村土地流转的。这年年初,身为村支书的他开始挨家挨户游说。川东村很多农户养殖生猪,单户的养殖会带来质量参差不齐和废料乱排等问题。按照他的设想,将农户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建立规模化的养殖场,引进科学地养殖方法来解决这两个缺陷。当年全国生猪市场低迷,对于杨应忠的提法,村民一开始并不积极。
经过反复沟通,陆续有村民签约了,合约期是30年。
当年4月16日,杨应忠发起成立欣运家庭农场有限公司,并着手欣运农场的经营。农场的成员大都是流转出来的村民,他们同时是公司的员工、股东。杨应忠说,村民入股的方式分为土地和资金两种方式,土地入股指流转出经营权的村民成为股东,而没有意向流转土地的村民可以以资金的形式入股。集中经营后,土地现在的收入是原来的5倍,原来每亩收入在600~700元,现在每亩能分到元。此外,每年的年底,股民可以按照公司盈利来分红。保底的分红是18%,效益好可达到20%、25%。
除了畜牧业农场,杨应忠又探寻出另一种更高效的模式。同年,他创立了江苏川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用来经营蔬菜大棚种植。出让耕地的农户在公司的帮助下建立大棚,这次他们获取了更高的收益。杨应忠算了一笔账:每个大棚毛面积1.8亩地,宽12.5米,长100米,如果种植苦瓜、黄瓜,每年产量可达5万斤。蔬菜平均单价3元,营收共计15万元,刨去工资等成本,收入可达8万~10万。每个棚子造价13万左右,寿命25年。也就是说,一年多的时间,这些村民就可以将成本收回。
看到实际的收益后,村民的积极性开始高涨。目前被流转建设大棚的土地共计300亩,这个数字还在进一步增加。按照杨应忠的说法,村委会千方百计鼓励村民参与土地流转,根据现在的签约进度,加上欣运农场的104户,年底应该会有200户左右参与耕地流转。
“整个村子共有800户的纯农民,按此计算,今年村子土地的流转率可达25%。”杨应忠对经济观察报表示。
杨应忠的想法是,通过现代农业的理念,让村民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跳出农门。以目前的生产力,川东村每亩土地的收入是此前单干时的100倍。重要的是,欣运农场的生猪废料运输到蔬菜大棚内,当作黄瓜、苦瓜、西红柿等蔬菜的肥料,形成绿色无污染的循环利用。
在杨应忠准备大干一番的同时,盐城市其他村落的村民也没有落下来。直线距离14公里的大桥镇中合村村民靠特经种植、招商引资,吸引了不少外省的企业投资。中合村有耕地面积3260亩,总户数518户,总人口1132人。村支书丁青松今年年初在接受盐城市一家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初全村已经流转土地600多亩,每亩土地最初的流转价格为每年1000元,以后每三年上调一次,每次每亩上涨50元。
而在整个江苏省,截至今年10月,全省土地流转面积达3200多万亩,占农户家庭承包地总面积的64%。在当地政府出台的文件中,与杨应忠的模式类似的土地股份合作社被纳入调整范围,赋予其市场法人资格。
和杨应忠一样,盐城市、江苏省乃至全国的探索者,成为土地流转改革的星星之火。
实际上,除了像杨应忠一样,由村支书带头成立公司进行土地的流转,还有一部分村子将集中起来的土地外包给企业。村民的承包权不变,土地的经营权被出售。
魏后凯说,村民参股的形式是目前来看最好的模式。村民参与生产,并可以分红,是一种共享。这种模式下农民实际上有3种收入:一是农民流转土地经营权后的保底收入,保证不亏损;其次,公司经营好的情况下,可以取得额外的分红;再次,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可以在公司内打工,每天有固定钱的工资收入。此时,投资者和农民形成了一个共同体,使得生产模式更加稳定和可持续,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相对来说,外包虽然一样能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增加效益,培育了新型的经营主体,但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相对较弱。魏后凯认为,村民如果没有入股,只得到土地租金或工资,不能实现公司和农民的利益统一。村民在承包公司占股份的话,忠诚度会更高。他们会觉得是自己的公司,劳动态度、工作效率会发生变化。这和企业经营类似,商业社会很多企业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会提出出让一部分股权给员工,只是配股的方式不同。
现阶段的土地经营权流转除了上述的公司模式,还有合作社模式和农户模式。这三种模式是目前最主要的流转模式,都在不断探索中。合作社的模式是农民自己参与形成的,经济意义上应该是利益共同体的合作形态,在国外发展比较好,国内发展也比较快。农户类型是指经营大户,农民自己经营适度规模的土地。
而农户模式也可以称为家庭农场模式。2012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年)的通知》提到,将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
胡定寰认为,家庭农场正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他认为,现阶段土地流转还刚刚开始,大部分的土地仍掌握在单独的农户手中,未来有可操作的发展空间。
胡定寰觉得公司的模式不是最理想的模式,公司的模式有其局限性,其需要考虑盈利,长远来看就分流了一部分农业收益。公司的逐利性也使得希望规模扩大,而规模适中的家庭农场更适合未来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在家庭农场的模式下,农民不是以打工者的身份从事生产,而是自己来经营自家农场。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种地的人会有技术等更好地条件来操作,更好地发挥土地的生产力,这是中国应该发展的模式。利用农业雇佣村民为自己打工的资本家行为,会提高中国农产品的成本。中国农业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是,让种地的人有更多的地。
胡定寰提出一个超前的观点:这种种地的人应该是有知识的大学生,大学生回归到农业,成为家庭农场的农场主。大学生夫妻共同经营农场,自己种地、养殖,他们的收入要达到中产阶级水准。至于农场的具体规模,应该与生产力相适应。例如荷兰,一个牧场养殖90头奶牛,一个农场种植100公顷的马铃薯,法国一个牧场养殖500头猪。这样的话可以利用大量的机械化设备来提高生产力,夫妻两人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收入应该不低于中产阶级。中国的农业劳动如果能够吸引大部分人参与,才会取得更好的发展。
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黄小虎也认为,目前的适度规模经营是一个过渡阶段。30多年前,小岗村的“大包干”让农民取得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民的承包权和经营权是统一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很多承包土地的农民不再务农,将土地流转给其他村民,这就出现了承包者将经营权分离。主管部门提出“三权分离(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即是对这一现状的承认,是采取措施避免农业的生产力受到破坏,既要保护承包者的利益,又要保护承包者的利益。
黄小虎解释说,享有承包权的农民不务农了,但是还没有稳定的非农就业,或者说到了城里后没有取得城市户籍。这些农民心理上不敢放弃自己的承包地,耕地是他们最后的退路。所以“三权分离”在这个历史阶段出现,作为补充的是,国务院提出1亿农民落户城市计划。
过渡期的长短或许要看农民工的落户问题解决的时间。
现在的问题是农民工进城后,没有放弃承包权,只是将经营权流转出去。这会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但是也带来矛盾。在农业生产的收入中,一部分要给承包者,一部分要给经营者;现在国家每年都会有种粮补贴,以往的做法是补贴给土地的原始承包者,但是原始承包者已经不再种地,实际种地的人却得不到补贴;随着经济的发展,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成本上升,长期下去矛盾就会出现。
黄小虎说,因为要兼顾各方面利益,目前没有一层不变的解决办法。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民没有后顾之忧。如果农民进城后,有固定收入和稳定住房,享受社保、医疗、养老、教育等福利,自然会考虑是否保留原有的承包地。
但是在土地改革的现阶段,一大批杨应忠这样的先行者依然推动着车轮前进。他投入心血的蔬菜大棚已建成60个,分别由60户村民负责,另外还有100个大棚正开工建造。欣运养殖场的村民股东每天迎着太阳出门,心底盘算着年底能分到多少红利。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大荒的国营农牧场
我的图书馆
大荒的国营农牧场
大荒的国营农牧场
发布时间: 日 14:59:05 来源: 转载 作者: 未知 责任编辑: 黄娟 赵新秀 点击率:
&& 大荒的国营农牧场& 北大荒并非是亘古荒原。夏、周朝代,满族人的祖先,肃慎人就曾与中原频繁往来;战国以后,这里的挹娄人,臣服秦汉,岁岁朝贡;唐、五代时,渤海王国在这里曾写下200多年的昌盛历史,但终被契丹扼杀;剽悍的女真人崛起于阿什河流域,在这里出现了数百座发达的城镇;成吉思汗骁勇的骑兵,踏破千里金界壕堑,横扫黑水,使大多数城镇毁于战火之中;元、明时期,这里曾搞过屯田,但只是昙花一现;清朝时,为了巩固祖宗“龙兴之地”,竟下令废止招垦,实行长达200年的“封禁”政策,使这里人口有限的少数民族与外界长期隔绝,贫困落后,又造成边境防务孱弱,到后来,只得将大片国土割让给强邻;中华民国时期,官僚、军阀、富绅抢垦土地,实行垄断霸荒,借机发财,但垦殖面积有限;“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炮制了一个20年内移民百万户、500万人口的庞大计划,强行驱逐、武力掠夺,侵占了黑龙江境内大量耕地,但向北大荒腹地的开发,却连遭惨败,不少开拓团成员葬身于沼泽之中。日本投降前夕,其开拓团成员烧毁房屋、破坏机器及水利工程,造成大片土地荒芜。 & 早在1947年,当人民解放战争转向战略反攻阶段的关键时刻,第一批荣复军人,按照党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重要指示,从烽火弥漫的战场转战到沉睡千年的北大荒,创建了第一批国营机械化农场,点燃了北大荒农垦事业的火种,拉开了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序幕。50年代中后期,王震将军率10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掀起了北大荒第一次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高潮,翻开了北大荒开发建设史上最为壮丽的一页。在一次创业的32年间,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伟大号召,先后有14万复转官兵、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和大批地方干部,组成一批又一批垦荒大军,从祖国四面八方开赴到北大荒。   从第一批国营农场创建到1978年底,北大荒的一次创业经历了三个阶段:艰苦创业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曲折前进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北大荒人高举“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旗帜,以大规模开发建设为重点,以向国家提供商品粮为目的,开始了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业实践,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历史巨变,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垦殖史上的伟大奇迹,推动了我国农垦事业和国民经济的空前发展。 & & 艰苦创业阶段(年)。这是北大荒农垦事业由开始创业到初具规模的10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拓荒大潮,北大荒的开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发生了六件具有重要影响的大事:一是党中央发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重要指示,开垦处女地的先锋们创建了宁安、通北和赵光等第一批国营机械化农场,为我国特别是北大荒农垦事业发展闯出了一条路子。二是在中央军委和中央东北局的关怀下,革命残废军人以惊人的毅力创建了伊拉哈、伏尔基河等一批荣军农场,有力地推动了北大荒农垦事业的发展。三是以安置被解放的国民党军官劳动就业为目的,在东北地区创建了宝泉岭、二龙山和笔架山等一批解放团农场,为后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机械化农场奠定了基础。四是人民解放军农建二师成建制移垦北大荒,以团为单位创建了二九○、二九一等一批农建二师农场并就地集体转业,开创了世界军垦史上调动整建制军队进行屯垦戌边的先河。五是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国营友谊农场的决定,利用苏联人民援助的机械设备,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用先进农业机械装备起来的国营农场,对我国特别是北大荒农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六是在时任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将军的倡导下,铁道兵9个师的复转官兵开赴北大荒,创建了八五○、八五二等一批综合性半机械化的铁道兵农场并成立了铁道兵农垦局,为北大荒东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中,青年是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在这一阶段的后期,杨华等一批北京青年,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奔赴北大荒,揭开了全国支边青年志愿垦荒的序幕。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19个省、16个大中城市、2000多名青年先后来到北大荒,创建了北京庄、天津庄、河北庄、哈尔滨庄等青年集体农庄,为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增添了新鲜血液。据史料记载,1956年与初创时相比,垦区国营农场由15个增加到96个,耕地面积由41万亩增加到457万亩,机械总动力由1.1万千瓦发展到6.2万千瓦,农场职工由3900人增加到4.65万人,年粮食总产由2400万斤增加到4.54亿斤,年工农业总产值由236万元增加到5263万元。   快速发展阶段(年)。这是北大荒农垦事业由初具规模到快速发展的10年。随着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执行,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新高潮,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个阶段发生了八件具有重要影响的大事:一是农业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国营农场工作会议,讨论通过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发展国营农场的总体规划,对东北、西北和华南地区的大规模垦荒做出了战略部署。二是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动员十万干部转业复员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中共中央成都会议通过《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充分肯定了军垦农场在屯垦戌边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按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王震将军亲率10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在三江平原上展开了规模宏大的垦荒战斗,创建了军川、名山、江滨和延军等一批国营农场。四是全国开展“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别是60年代初期的严重自然灾害,使加快发展的农垦事业遇到了暂时困难。五是东北局召开东北地区国营农场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国营农场的经营方针是“以粮为纲、农牧并举、多种经营”,并做出“调整农场内部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等一系列重大决定,在当时的情况下为国营农场顺利地进行调整和提高指明了方向。六是国务院批准黑龙江省设立农垦厅,下设九三、赵光、查哈阳和红色草原农垦局等派出机构,并把其它地区的省属国营农场划归省农垦厅,加强了省委、省政府对地方国营农场的集中统一领导。七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合并合江和牡丹江农垦局,成立东北农垦总局(局址设在佳木斯市,下辖萝北和虎林两个分局),进一步加强了开发三江平原和建设商品粮基地的领导。八是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所属部队万余名官兵,即“六六?三”复转官兵分批到全省29个农牧场插队,组建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农建第一师(黑河农建师)和第二师(合江农建师),为后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奠定了一定基础。& & 这个阶段的北大荒开发建设,也包括一批劳改农场的建立。自1950年松江省公安厅在汤原县创建第一个劳改农场起,到60年代初先后建立了密山、兴凯湖、尾山、长水河等38个劳改农场。北大荒人以宽阔的胸怀,接纳了这些农场的劳改犯人,并用党的政策对他们实行了劳动改造。在这一阶段具有重要影响的大事中,王震将军亲率10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堪称是北大荒开发建设史上最为壮丽的一页。在10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的同时,一批大专院校毕业生和有经验的教师、医生、记者,以及在反右斗争中国家直属机关被错划的1500名“右派分子”相继来到北大荒,其中有著名诗人艾青,著名戏剧家吴祖光、李荒燕,著名作家和画家聂绀弩、丁玲、丁聪等人,这些拓荒者为北大荒开发建设做出了应有的特殊贡献。& & 经过这个阶段的开发建设,在纵横千里的北大荒,建成了一大批国营农场,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北大荒变成了海内外闻名的“北大仓”。到1966年,垦区实现粮豆总产23亿斤,比1956年增长4倍多;向国家提供商品粮11.4亿斤,比1956年增长3.7倍。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修建了密山至虎林的铁路,开发建设了完达山的林区,加快发展了工业和林牧副渔业等多种经营。垦区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7亿元,比1956年增长6倍多。1964年7月,国家副主席董必武视察垦区时,曾题诗赞颂北大荒发生的巨大变化:“斩棘披荆忆老兵,大荒已变大粮屯”。   曲折前进阶段(年)。这是北大荒农垦事业在遭受严重挫折中奋力向前推进的12年。正当北大荒农垦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文化大革命”这场长达10年之久的浩劫席卷全国。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发展,“左”倾错误思潮泛滥,对垦区的冲击也愈演愈烈。到1968年,整个东北农垦总局和省农垦厅所属农牧场及工矿企业,从领导体制、经营管理方式到各项规章制度等被全盘否定,一大批富有经验的领导干部被批斗,致使农垦事业发展遭受了严重挫折。这个阶段发生了四件具有重要影响的大事:一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和撤消。日,根据党中央指示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主要任务是屯垦戌边: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发展生产。随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一批国营农场和劳改农场相继被下放给所在市县。日,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撤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佳木斯市成立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下设宝泉岭、红兴隆等11个国营农场管理局,为垦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 二是大批城市知识青年开赴北大荒和返城。从1968年到1971年,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和哈尔滨等大中城市的知识青年,纷纷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相继开赴北大荒。大批城市知识青年来到农场,提高了垦区职工队伍的文化素质,为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增添了新生力量,特别是对农场生产技术改进和文教卫生事业发展,以及职工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起了重要作用。自1981年开始,由于国家落实政策,大批知识青年陆续返城。在北大荒艰苦的环境中,广大知识青年得到严格锻炼,后来有不少人脱颖而出成为全国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国家各级党政机关的栋梁之才。三是兵团新建第六师开发三江平原东北部抚远荒原。当时,将原第三师所属二十七团等4个团场,归属新建第六师作为基地和依托,抢修并沿着二龙山至抚远的“二抚”公路“二战荒原”,新建了六十团(前进农场)、六十一团(创业农场)等7个团场。四是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的条件下建设农垦小城镇。& & 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农垦小社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不仅粮油和副食供应,以及文教卫生和劳保福利等可以自给自足,就是生产建设领域的许多方面,如交通、通信、科研和广播电视等也都自成网络,逐步形成了14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垦小城镇的雏形。特别是由于当时战备形势的需要,垦区在交通和通信等方面的建设有很大发展,为进一步开发三江平原铺平了道路,并为90年代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这个阶段的发展遭受了严重挫折,劳动生产率大幅度下降,生产经营状况不断恶化,但北大荒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韧不拔地把农垦事业推向了前进。主要标志是: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1978年,垦区耕地总面积达到2723.4万亩,比1966年增长42.5%;实现粮豆总产46.9亿斤,比1966年增长51.3%。畜牧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大牲畜存栏达到15.1万头,比1966年增长31.3%。工业生产形成相当规模,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到737个,实现工业总产值6.3亿元,比1966年增长3倍。特别是先后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制糖、酿酒、造纸、奶制品和面粉加工等工业企业,改变了垦区单一经营农业的局面。 & & 经过一次创业的伟大实践,北大荒已变成名符其实的北大仓,人们千百年来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论文:为什么“绿色”是一种生产力?-中大网校论文网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自治区地方国有农牧场深化改革经营体制机制改革调研报告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自治区地方国有农牧场深化改革经营体制机制改革调研报告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逍遥农牧场txt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