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小站练兵园门票大兵

从小站练兵营走出的本土将军
孟恩远(1858年 1933年)字树村、曙村。天津津南西泥沽村人。自幼家贫,以“打八叉”为生(种地、撑船、短工、捕鱼、捉蟹、小生意什么都干,土语称“打八叉”)。孟恩远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被小站新建陆军录用。
孟恩远在小站入伍后,军营内正教授袁世凯编制的《劝兵歌》,“为子当尽孝,为臣当尽忠。朝廷出利借国债,不惜重饷来养兵
一要用心学操练,学成本领好立功。”因他有在戏园中和艺人们学的唱功,《劝兵歌》唱得情感音色与众不同,很得上司的赏识。后来保送他到北洋武备学堂深造。他与张勋、姜桂题等同学,学堂督办是段祺瑞。
一次学堂操练演习,段祺瑞和徐世昌亲临检阅。这天正是孟恩远值勤喊操,洪亮的喊操声,标准的动作,赢得了徐世昌和段祺瑞的赏识。毕业后孟恩远被提升为新军管带(营长)。
孟恩远随袁世凯在山东镇压义和团,后又回师“勤王”移师保定。这期间,他多次立功,袁世凯提拔他为骑兵师标统(团长)。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袁世凯野心勃勃,四处安排自己的亲信执掌兵权,孟恩远被推荐为吉林新军协统(旅长)。清宣统三年(1911年),孟恩远接曹锟之职,提升为吉林新军二十三镇镇统(师长)。
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大封各省文武官员,孟恩远被封为“一等伯”。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恢复民国,黎元洪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同年7月,孟恩远任吉林督军。
北洋军阀奉系头子张作霖想做“关外王”,一心独霸东三省。掌握实权的孟恩远当时为镇安左将军,论资排辈孟恩远的资格比张作霖老,张作霖心中明白,孟恩远是他想做“关外王”的主要障碍。于是张作霖在东三省搞了三次驱孟活动,斗争竟长达4年之久。
孟恩远“强龙难敌地头蛇”,自知大势已去。1919年6月被授予惠威将军后到京供职。同年8月孟恩远辞职回津,隐居租界,当起了寓公,结束了他的军阀生涯。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网
跟贴读取中...
网易通行证: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网易通行证: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网易新闻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176520条
评论148658条
评论127123条
评论98488条
评论78998条
游戏直充:
热门功效:
热门品牌: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02-小站练兵_土豆_高清视频在线观看更多频道内容在这里查看
爱奇艺用户将能永久保存播放记录
过滤短视频
暂无长视频(电视剧、纪录片、动漫、综艺、电影)播放记录,
使用您的微博帐号登录,即刻尊享微博用户专属服务。
使用您的QQ帐号登录,即刻尊享QQ用户专属服务。
使用您的人人帐号登录,即刻尊享人人用户专属服务。
梦想的声音之张靓颖助阵收官夜 张惠妹燃爆摇滚
最强大脑4之周杰伦出题套路深 王昱珩欲回归
爱情保卫战之自私老公絮叨像唐僧 得道理失老婆
爱in思谈之蔡康永斥直男3宗罪 吴昕遭鲜肉开撩
我们十七岁之郭富城华少睡大街 小志遭虐欲退出
中国式相亲之海归女晒优越引反感两次谎报年龄汉纳根小传
康斯坦丁·汉纳根,他一生四次来华,三次回德国,在中国生活了32年。
24岁时受李鸿章的邀请来到中国,担任李鸿章的军事副官。在华期间,他设计和建造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军港旅顺及其附属的炮台。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他自告奋勇充当军事间谍,前往日本刺探情报。在中日战争的导火索“高升号事件”中,他在“高升”号上同日本人据理力争,并挽救了100多名中国士兵。大东沟甲午海战,他与丁汝昌一起在旗舰上并肩指挥战斗,并英勇负伤。他设计的厦门胡里山炮台,在1937年抗击日本侵略者时,大炮打沉过日本的军舰。
他最早提出建立新式军队的主张,是中国现代化新军的设计人。他教过大总统黎元洪骑马,是黎元洪的顶头上司,两人在天津是邻居。他是袁世凯叔父的同事,袁世凯的教官,北洋的“龙虎狗三杰”是他的学生,天津的劝业场是他手下的伙计高星桥开的。他还是天津著名的起士林西菜馆的赞助人,利顺德饭店的大股东。他开采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煤矿——井陉煤矿,修建了东北第一条铁路。
在他办的报纸上,他的朋友严复发表了《变法五论》,英达的曾祖父英敛之崭露头角。
中国近代史上绝大多数重要人物都与他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关系,而在我们熟知的事件中,也都留着他的痕迹。像是黄易小说寻秦记中的人物,却是真实发生在100多年前的中国的。只是,有意或者无意,他被我们遗忘了。
这位传奇的人物就是德国人康斯坦丁·汉纳根。
【一】德国贵族&成长的家庭背景
1855年初春的一夜,一个婴儿在德国黑森州的美因茨市长官邸中出生了。年过半百的市长老汉那根对这个小儿子十分喜爱,也对他寄予了很大的期望,给他取名为康斯坦丁·汉纳根。
汉纳根的祖上是一位容克贵族,因此他的全名是Costantin&Von&Hanneken。中间的Von(冯)代表了他的贵族身份。这是一个世代有名望的军人世家,几代都有著名军事将领的出现。在中世纪的普鲁士贵族的封地上,只有家族长子才有资格继承封地和爵位,而其他子嗣在其兄长继承家业后,则必须离开家去开窗自己的天地。这也是汉纳根在24岁时离开祖国来到陌生的中华帝国发展的一个原因。
他的父亲老汉那根,先后参加了毛奇将军指挥的对奥萨多瓦战役以及对法色当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德皇封为将军。老汉那根擅长炮台建设,是德国数一数二的炮台要塞专家,他与精通战术战略的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茨、马蒙、福萨等都是好兄弟。退役之后,担任了美因茨这座著名要塞城市的市长。直到现在,在美因茨市人们还能发现一些要塞和炮台的遗迹。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军事世家长大的小汉纳根,骨子里就透着军人的气质,他天生为打仗而来。
在父亲的庄园里,他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当然也接受了严格的普鲁士贵族教育。他学会了游泳、击剑、马术、跳舞,其中游泳和马术两项对他在中国的发展帮助尤为重大。
【二】生逢其时&中华帝国的诱惑
经过初级学校的学习后,按照家中的传统,汉纳根进入了普鲁士的军队。他先是毕业于一所陆军士官学校,后来在军队中的炮兵部队服务,继承他父亲的专长,致力于炮台以及防御工事的研究。他升迁得很快,在1973年就已经是普鲁士陆军少尉了,并加入了光荣的普鲁士军官团。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他还不满19岁,也许其中有老汉那根的影响,但相信更多的是他自己的努力。
汉纳根是整个德国近代史中最生逢其时的一代。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汉纳根出生的前几百年里,德国境内有着大大小小的公国,他们之间互相斗争,德国处于四分五裂之中,根本谈不上强盛。而在汉纳根死后,德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又处于一种耻辱当中。因此,这时的汉纳根作为一个属于英勇的普鲁士军官团的年轻陆军少尉、要塞工程师,他幻想着自己为德意志帝国开创更大的疆域。他可以说是德国那一代古典军人的样板。
1871年,在俾斯麦的带领下,德国最终实现了统一。统一后的德国,焕发了勃勃生机,开始取代法国一跃成为欧洲的强国。由于刚刚统一的德国羽翼未丰,与中国还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加上中德两国都是实行君主体制,其强大的军事工业及其凭借军事力量迅速崛起的历程,也和清王朝推动军事现代化以强国的的愿望相吻合。从德国崛起的身影中,清政府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于是清政府开始急切地寻求德国的帮助。德国也开始进入到中国的军事近代化进程中,帮助中国培训军事人才,向中国出售军事装备,输送军事将领,成为当时中国军事现代化中一支重要的推动力量。而中国方面同德国接触最多的最高官员就是李鸿章。
而在汉纳根与李鸿章之间,有一个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德璀琳,汉纳根的父辈。他1864年来到中国,自1877年开始,他连续担任了3任天津海关税务司,累计达22年之久,在此期间他与李鸿章的交往开始密切起来。
【三】初到中国&水师学堂的洋教习
1878年左右,汉纳根不情愿地从军队退役了,而由于不是家中的长子,他突然从顶峰滑倒了谷底,成为了一介平民。而在中国,求才心切的李鸿章希望德璀琳推荐一些优秀的军事人才来华帮助建设中国的陆军。德璀琳马上想到了远在德国的汉纳根这位刚刚退役、无所事事的年轻小友。于是通过书信征得汉纳根的同意后,德璀琳向李鸿章郑重地推荐了汉纳根。李鸿章听了他的介绍,十分满意,很快就命令当时的大清帝国驻德李凤苞正式邀请汉纳根来华,担任他的私人军事顾问。
1879&年11&月,24&岁的汉纳根只身乘坐远洋轮船抵达了天津口岸。年轻的汉纳根站在天津码头上,次见到了这个曾经那样遥远而陌生的古老帝国。德璀琳亲自到码头去接他,他没想到德璀琳在天津的地位有这么高,有亲兵护卫,还有一大帮的随从在旁照料。几天后,在德璀琳的引荐下,在直隶总督衙门里汉纳根第一次见到了被欧洲大陆的人们称为“欧洲的俾斯麦”的李鸿章。很快,双方签订个一份为期10年的合同,他作为李鸿章聘任的军事顾问和北洋学堂的教官在中国任职,月薪为白银400两(折合英镑为1600英镑以上,而当时他这一级别的军官在德国的年薪最多不超过600英镑),还不包括吃住以及回国探亲的费用。
从万里之遥的德国来到中国这个陌生的国度,汉纳根肯定有着一些不习惯的地方。比如他的中国同事最看不惯他留着的小胡子(中国人40岁之后才开始蓄须,而脸颊边的胡须更是要在50岁之后才可以留),也因此闹过不少笑话。又如他手里拿着手杖,只有年长的人才有资格在自己的村镇里靠手杖来支撑身体,另外一种则是在街上闲逛的乞丐。一段时期后,明智的汉纳根放弃了手杖,但他始终留着胡须一直到老。
有丰厚收入的他,住在政府给他配备的宽大住宅中,还有专门的翻译和仆人。人们都按照他名字的汉语译音称呼他为“韩大人”,他开始有些不自在,但日子久了也就习惯了,甚至为此有些洋洋自得。而由于李鸿章的事务繁忙,因此在最初他与李鸿章直接打交道的机会并不多,相比起来更多时间他是作为北洋水师学堂的教习,在学堂里教中国学员学习军事技术。在这一时期,汉纳根与三个中国人结下了友谊。
第一个是严复,时任北洋水师学堂的总教习(教务长),后升为总办(校长)。
可以想见,在异国他乡遇见一个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汉纳根有多么高兴,而且两人年龄相近,很快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后来也正是在汉纳根书房看到了赫胥黎的《天演论》,闲聊中汉纳根鼓励严复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这才有了1896年中文版的《天演论》。也正是因为这本书,严复成了中国现代思想启蒙的先驱者。
第二个是黎元洪,当时的他只是学堂里一个普通的学生。而且他并不出众,各科中尤以骑术最差。但担任骑术教习的汉纳根并没有歧视他,反而常常给他开小灶,精心教导。之后,黎元洪的骑术大有长进,汉纳根还推荐他当了马队的班长。知恩图报,后来在中国政坛上呼风唤雨宦海浮沉的黎元洪对汉纳根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第三个是张伯苓,当时在北洋水师学堂学习轮船驾驶。当时,汉纳根向当时的校长严复提出,仿照欧式学堂增加体育课目,在征得李鸿章的同意后得以落实。
张伯苓对体育课十分喜欢,也因此认识了当时担任击剑和游泳等课程教习的汉纳根。甲午战争结束后,张伯苓退役,开始兴办教育,并大力推广体育运动,因此被选为中国第一任奥委会主席。
1855年,李鸿章又在天津开办了天津武备学堂,汉纳根也在此担任教习,且悉心施教,深受学生喜爱。这期间,他教过的学生中,之后出名的有不少:冯国璋、曹锟后来都当上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段祺瑞当了国务总理和执政,李纯、陈光远、王占元分别任苏、赣、鄂长江三督,田中玉当上了山东督军,而吴佩孚则成了直系首脑。
【四】十年之约&旅顺军港的建造
&“琉球事件”后,李鸿章坚定了建立海上舰队的决心。他上疏《筹议海防折》,一改历朝历代只重视陆防而轻视海防的军事方针。不久之后,清政府同意了李鸿章的海防计划,决定每年拨出专款400万两作为海军的军费,以加快建设中国海军。1880&年前后,清政府订购了多艘巡洋舰、铁甲舰等。
有了船,就要有坞。最终,李鸿章选择北方的旅顺作为北洋水师的军事基地,经过戈登的面试,李鸿章决定把修造军港的任务委托给了汉纳根。
汉纳根与美国海军上校柯克、中国的陆尔发一起,主持建造旅顺军港及大连湾、威海卫等炮台。关于英国海军上校柯克,史书上没有更多记载。而中方的陆尔发,事实证明他既对建港施工一窍不通,与汉纳根的合作也不好,一年后换成李鸿章的合肥乡亲黄瑞兰,再换成袁保龄。袁保龄与汉纳根共事近10年,一直到袁保龄1889年积劳成疾在任上去世。
在旅顺基地的建设中,不仅各处的炮台是由汉纳根设计和督造完成的,包括著名的黄金山炮台,而且开山、挖河、筑路、导海等工程也经常由他策划和监督,他成了旅顺工程总局总办袁保龄最得力的助手。在旅顺施工期间,汉纳根还修筑了中国东北地区最早的铁路用以加快施工进程,尽管只有一公里长,但值得一说的是,这条铁路的铁轨就是吴淞铁路拆掉后废置的铁轨。此外,他还建造了中国的第一作军队医院,名为“旅顺水陆兵弁医院”。
1886&年,因修造炮台有功,清廷赏汉纳根三品顶戴,并颁给三等一级宝星一枚,以资奖赏。
建成后的旅顺军港命途多舛,1894年被日军占领,并在旅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此后,又被国人强迫租借,在日俄之间几度易手,知道20世纪50年代才回到中国手中。
1890年,汉纳根与李鸿章的工作合同到期了,李鸿章对汉纳根的工作十分满意,早已准备好了聘书送到汉纳根的住所,为表诚意,薪水还增加了五分之一,只等汉纳根在聘书上签字。但是,此时汉纳根的父亲来信说自己身体不好,希望汉纳根回国常伴身边。而德璀琳由于中国在旅顺军港建造后期重法国而轻德国,也建议汉纳根回国发展,以后有机会再到中国发展。因此,他以父亲年事已大为由婉拒了李鸿章。李鸿章做事也十分漂亮,他特别请旨奖赏汉纳根。因此,这次汉纳根又得到了一枚二等三级宝星和白银2000两。
【五】再度来华&黄海海战中的汉纳根
&&&&&汉纳根回国后的生活并不如意,并且当时的德国正经历着一场经济危机。恰好1893&年,闽浙总督边宝泉邀请他到中国修造炮台。汉纳根欣然应允,再度来到中国,帮助修建厦门胡里山炮台。
1894&年7&月,中日朝鲜战事紧急,李鸿章给边宝泉写信,希望能让汉纳根速来天津参谋军事。汉纳根抵达天津后,与李鸿章商定从水陆向山东牙山运兵增援叶志超部的计划,并向李鸿章建议赶紧添置快船,以在海战中占据先机,然而事态紧急而西方各国船商又趁机抬高物价,最终也没能买成。
随后,汉纳根与海军顾问兼秘书戴乐尔一起商议了一个奇袭计划:另派一支奇兵,以速度快的军舰和鱼雷炮艇组成,而后配租军需。利用速度优势避开日本舰队的主力趁其国内港口兵力空虚,直开日本,攻打、破坏长崎等港口城市,奇袭运输船,作为北洋舰队的一支机动兵力,扰乱日本沿海,牵制日本联合舰队,达到震慑作用。而智利恰好有两艘速度快的军舰愿意出售,买到军舰后由智利出发,经菲律宾,不经过黄海,直接进攻日本岛屿,打日本一个措手不及。这个计划也确实被李鸿章和清政府认可,并着手实行。然而,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本来,汉纳根精心定制的突袭日本的计划可以扭转中日战争的胜败,但隐藏在李鸿章家中的奸细又一次开始了卖国的勾当,将这一计划报告了日本的谍报人员。于是日本一边在东京紧急布防,一边在智利活动。最终,智利声称原先与中国谈好的价格不包括军舰上的军械设备,只将空船卖给中国。没有战斗装备的军舰就如同废铁,交易只好作罢,这个奇袭计划也就搁浅了。
7月21日、22日、23日,“爱仁”号、“飞鲸”号和“高升”号三艘英商运输船分别从北塘、大沽口出发,由北洋舰队护送直赴牙口。汉纳根自愿随船赴牙口,然后经仁川抵汉城侦察倭军情况。23日,汉纳根与1100名仁字营淮军乘“高升”号自大沽口起锚。不料,此事被日本间谍井上敏夫通过李鸿章公馆的一个杂役和北洋机械局刘棻等线人得知。日本决定孤注一掷,派“吉野”、“浪速”等10余艘军舰及鱼雷艇队赴朝鲜海面袭击北洋舰队和运兵船。25日,“高升”号被日舰“浪速”号击沉,汉纳根在海上漂流了四五个小时,借一身好水性游到夏巴臬尔岛,同一百多名清兵一起被路过的德国军舰“伊力达斯”号营救。汉纳根与北洋水师的关系也很密切,经历了“高升号事件”,获救后在济物浦英国副领事前作了证词,详细叙述了日舰的偷袭行径,义正词严地谴责了日军的暴行。
日,他以北洋海军总察身份参加黄海海战,协助丁汝昌、刘步蟾、林泰曾等将领勇敢作战,在激战中受伤。战后,李鸿章根据汉纳根的战斗报告,觉得在海战中中国至少没有吃亏,就像朝廷建议,奖赏有关立功人士。因10月9日,光绪皇帝下了特旨:“洋员汉纳根在海军当差,教练有方,此次大东沟之战,奋勇效力,深堪嘉奖。加恩赏给二等一级宝星。”
大东沟海战失利后,北洋水师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随后,日本开始对中国本土的进攻。11月21日,日军分数路对旅顺发起进攻,激战3天后,旅顺最终陷落。这给汉纳根造成了很大的打击,毕竟旅顺军港是他亲手设计,耗费十年青春建造的。于是,他向李鸿章提出了辞职。
这次,李鸿章没有挽留,因为他知道他不可能给汉纳根更多的权利。但在他离开前,李鸿章奏请朝廷特别地奖赏汉纳根。按照李鸿章的建议,光绪皇帝特颁谕旨,以汉纳根“在海军当差、教练有方”,赏双眼花翎、提督衔,汉纳根成了“红顶洋大人”。
【六】军事权力&谁家小站练大兵
1894年11月,总理衙门曾召汉纳根入京面商御日机宜,汉纳根遂递上条陈节略,向清政府清廷提出了三条建议。其一,对北洋舰队及中国海军“先竭力整顿”,并“添置新船”。同时,全国海军应由海军衙门统一指挥调度,海军船只、船坞、制造局和海军大小官员均由海军衙门任命。其二,针对对日主战还是主和的争论,汉纳根提出持久战的建议。“以今而论,与倭大战,恐无胜理”。应“随战随退,随退随即增兵。封冻后又可添数万,兵力亦可渐厚”。其三,赶练新军。先建一支由2000&名外国军官组成的军官团,另外招募外国军事教官,赶练新式军队10&万人,以代替不能打仗的兵勇。1894&年11&月15&日,光绪帝下旨准奏。“详察汉纳根所议,实为救时之策。著照所请,由督办王大臣谕知汉纳根,一面迅购新船,一面开招新勇,招募洋将即日来华,赶速教练成军。所有一切章程,均责成臬司胡燏棻会同该员,悉心筹画,禀明督办王大臣,立予施行,不令掣肘”。汉纳根的奏折和光绪帝的谕旨,使汉纳根成了中国新式军队的策划人和创建人。
&汉纳根从北京返回天津时,李鸿章仍然坚持以传统方式募兵。汉纳根担心“这样一来整个军队仍然是组织瘫痪,集权泛滥,要想在战场上相互配合是根本不可能的”。
&&&&定武军成立之初,胡燏棻聘请汉纳根去小站担任教官,时隔不久他又抵制汉纳根。他认为汉纳根改革清军的建议一旦实现,必然要大量采购德国武器装备,他将会赚到巨额回扣或佣金。胡燏棻抓住汉纳根这根软肋大做文章,更有不少大臣在众亲王面前败坏汉纳根的名声。对于这段历史,万般无奈的汉纳根是这样描述的:
&&&“一位名为胡云楣(即胡燏棻)的前知府被任命为军队的将军。这个人在天津上任的这些年屡屡阻止欧洲思想的传入……单凭胡燏棻自己也不能给全盘计划搅局,在天津他得到了李鸿章的一臂之力,李鸿章不愿意朝廷越过他直接建立一支将他本人的军队取而代之的军队。”
朝廷无法与强大的反对势力抗衡,故把汉纳根组建新军的建议搁置起来。而袁世凯看到编练新军是一个执掌兵权,攀登权力顶峰的大好时机,利用家族和自己在官场的关系多方奔走钻营四处游说。
光绪帝命翁同龢写信给李鸿章过问此事。于是,李鸿章想出了一个一箭三雕的主意。调胡任芦津铁路督办,命袁世凯接替胡的新军总办职位,让汉纳根出任新军总教习。当时的袁世凯正在四处奔走欲揽练兵大权,李鸿章此举着实让袁世凯大喜过望。1894年10月,在众多大臣的推荐下,光绪皇帝同意由袁世凯接管定武军,改称新建陆军。袁世凯到马厂后,见这地方狭小,难成大规模,便奏请朝廷将新军训练地移至当年周盛传屯田练兵的天津小站;还把原来胡燏棻练兵时的名称“定武军”改为“新建陆军”。因此,提及小站练兵,人们往往只知道周盛传、胡燏棻和袁世凯,而不知“赶练新军”的真正策划人是汉纳根。
&&&&汉纳根在小站编练新军初期当过军事教官,不久,他在中国的军旅生涯画上句号,1895年再次回到德国。但是,他曾经依照德国模式书写过建立新军的计划,并详细地设计了新军的建制、教官的组成、训练科目、武器装备等。袁世凯在小站编练新军的举措并非他独家创造,个中不难找到汉纳根建议的影子。
【七】转身实业&创办天津《直报》
在帮助袁世凯完成了中国新军的规划后,汉纳根做完自己能做的后,边潇洒离开了天津小站,退出了已经深深烙上袁世凯印记的新军。尽管袁世凯再三挽留并许以优厚的薪金,他还是没有动摇。在中国的这十几年,他对中国的状况太了解了,清政府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他为大清做得够多了,又何苦为这个将倾的大厦做殉葬呢。
于是,他在天津还创办了第一份中文报纸《直报》。除了具有商业化的特点外,《直报》在甲午战争期间,还旗帜鲜明地站在中国一边,大力抨击日本的侵略扩张行为,并对日本的间谍行为予以揭露。威海卫的陷落,使他大受打击,自己亲手修建的炮台被日本的军队摧毁了。更让他悲愤的是,日军的进攻点正是他曾提议务必要加强固防的后路。威海卫炮台由于山势所限,只能顾及前方海面,不能兼顾后路。而当时,人们还污蔑他是为了谋图私利,而最终威海卫的后路防守也没有加强。
后来,严复遵守曾答应汉纳根一定支持他办报纸的承诺,在《直报》上发表了《原强》、《辟韩》《救亡决论》、《论事变之亟》等一系列救亡文章。这些文章的发展,不仅一举奠定了他在这场维新运动中的地位,也在中国北方掀起了一次舆论高潮。由于严复正在翻译《天演论》,拒绝了汉纳根请他主笔《直报》的提议,不过向他推荐了英敛之。此人在中国近代史上可算赫赫有名,他是著名的《大公报》的创始人,辛亥革命后还创办了辅仁大学。但人们不知道的是,正是汉纳根慧眼识珠,才使得当时年仅20多岁的英敛之开创了他的新闻事业。
【八】处境艰难&义和团运动与汉纳根
&&&&&维新运动失败后,天津的维新人士严复、英敛之都被清政府通缉,开始了流亡。没有了主笔和核心,《直报》也塌了半边天,而其维新的言论也引起清政府的注意,尽管由于汉纳根是外国人,又是受到清廷嘉奖的人,没有人找他的麻烦,但是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也派人来打招呼,要他的报纸收敛些。就在汉纳根考虑报纸前途之时,义和团运动爆发了。
期间,汉纳根也曾积极参加了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的战斗。他曾陪同一个德国军官骑马从天津到北京,作为第二批解围纵队参加解救使馆被围困的战斗。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为了让使馆的密码电报能及时地发送国外,需要修复京津之间被破坏的电报线路。而当时军队中缺少这样的人,于是他们找到了汉纳根。他回到天津后,带领奥地利维多利亚海军分队着手抢修。几星期后,他们埋好电线杆准备拉线时,发现没有必需的绝缘体器件。于是,汉纳根收集了酒店中大量的旧啤酒瓶,用瓶颈充当绝缘体器件,最终帮助八国军队架设接通了一条天津到北京的临时电报线,时人称“瓶颈线路”。不久,中国政府在原基础上架设了通讯设线路,这条“瓶颈线路”被改造成了电话线路,这也是天津与北京之间的第一条电话线路。
1900年,目睹了八国联军的野蛮行为后,他找到当时被任命为八国联军的总司令德国人德瓦西,劝说他约束军队的野蛮行为。之后,瓦德西开始整顿军纪,约束士兵的犯罪行为,并在12月10设立“北京管理委员会”,维持北京的治安。
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汉纳根在津成立了“大广公司”,也称汉纳根洋行。他以占用政府土地为条件,修建城区南部的排水系统、修造沟渠的建议,并绘制了各类草图。之后,这家洋行在老城西南挖掘了一个占地100亩、被成为“蓄水池”的排污池和修建了天津的第一条下水道,将老城区的污水排入海河下游,改善了天津人民的生活条件,这条下水道一直用到20世纪50年代才被改造。
另外,汉纳根还做过不少公益事业。值得一提的是,天津著名的南开中学的地皮就是汉纳根提供的。当时的校长张伯苓认为那是一块实现其教育救国理念的圣地,遂将天津私立第一中学堂改名为南开学校。
不仅如此,天津至今仍享有盛名的起士林西餐馆的创建,也与汉纳根有着莫大的联系。曾担任过德皇威廉二世御用厨师的起士林,在服兵役期间随八国联军来到中国,在天津的德国租界里当兵。机缘巧合,起士林得到袁世凯和袁克定的赏识,退役后被袁克定请到家里做他的私人厨师。后来汉纳根到袁家做客时,47岁的他结识了不满30岁的起士林,成了忘年交。
随后,在汉纳根的资助下,1901年时起士林将西餐厅在法租界的中街开起来了。在一&场纠纷之后,汉纳根又为起士林在德租界买了地皮,盖了一座更大的餐馆,起名起士林西餐厅,生意红火。经过高星桥的介绍,这家餐厅还承包了津浦铁路线的面包供应。随着铁路线延伸,起士林的名声也传遍中国各地。
【九】慧眼识人&开采井陉煤矿
结束报业后,汉纳根正思索接下来应该做什么。就在这时,清王朝对外国人开放了矿产开采权。因此,汉纳根决定开矿,挣钱。
此后,依据开平煤矿工程师那森提供的资料,汉纳根对直隶省井陉县一带进行了深入勘察。他和采矿师柯泽尔及两名中国向导,用马驮着探矿器械,身带武器,花了相当长的时间走遍晋冀交界的山区,最后选定在井陉县东北横涧村一带着手开采。
1898年5月,井陉县文生张凤起在横西村建井办矿。后因资金不足工艺落后,工程进展缓慢。1899年他亲赴天津筹集资金、购机器,经人介绍认识了汉纳根。
经过多次磋商,汉纳根与井陉县文生张凤起,订立了“双方出资各半”的合同(草约)12条,分呈德国驻华总领事及清政府。
&&&之后1903年,清朝外务部改定了章程,使得井陉煤矿的开采遇到了阻力。这时,汉纳根通过德璀琳,直接到北京面见了慈禧太后,提出要在中国开采煤矿的想法。慈禧早就听说过他的英勇事迹,对他十分赞赏,便面谕矿业部对其开矿一事打开方便之门。
&&&有了最高的旨意,很快汉纳根就得到了开矿的合法手续,从大清路况总局拿到了新的中外合资开矿证书。他与张凤起将草约改为正式合同,定名为“井陉县煤矿局”。在这个合资公司里,汉纳根任德方总办,月银1000两。从建矿到出煤,用了两年半的时间。从此,汉纳根专心经营井陉煤矿,并把它变成中国当时最现代化的煤矿。
在用人方面,汉纳根很注重任人唯贤。民国初年,徐世昌任大总统时,曾推荐弟弟徐世纲担任该矿津保售煤处的买办,但因其能力有限很快被辞退。之后,汉纳根重用了当时在煤矿当伙计的高星桥,让他担任煤矿销售总代理,并劝说自己的岳母和妻子为他做担保。工作合同签字的当天(日),高星桥的第一个儿子高渤海出生了。为了铭记德国人汉纳根和的老太太对自己的提携之恩,他给儿子起了个乳名,叫“柏林”。高星桥在煤矿经营方面很有经验,不久即打开销路,生意日益红火。数年间,汉纳根聚敛了大笔财富,高星桥也成为了天津的阔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汉纳根等在华侨民为德国捐款,但募得的钱款很少,汉纳根为此发愁。高星桥得知后,立刻把一张100万马克的支票送到了汉纳根的家中。据说,德国皇帝得知后,还委托汉纳根赐给高家Von(冯)的封号,高星桥从此成了德国贵族。后来,高星桥离开井陉煤矿,建起了天津著名的劝业场。
可以说,没有汉纳根就没有高星桥,也就没有天津劝业场。而到了后来,汉纳根贫困潦倒之后,高星桥也一如既往地尊敬他。
&汉纳根办矿的顺利,除了经营有道之外,还与他跟黎元洪的交情有很大关系。
两人在北洋水师学堂的交情在后来发展成为亲密的友谊,一直到两人去世。他们甚至将天津的住宅建在一起,做起了邻居,并时常一起在德租界海滨街(今台儿庄路)骑马并辔而行。在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之后,对汉纳根的经营更是大开方便之门。为了帮汉纳根在娘子关附近的小煤矿解决原煤运输问题,在汉纳根谒见他之后两个月,一条以娘子关为起点的轻便铁路便宣告竣工了。
后来袁世凯也与汉纳根在煤矿生意上有过合作。1905年6月,袁世凯特别设立了“直隶井陉矿务总局”,派人与汉纳根签订了合办井陉煤矿的合同。最后该矿名义上是袁世凯的直隶地方政府与外商合办,实际上则是他们两个人的生意。1906年4月,京汉铁路全线通车,井陉的煤更是北运京城、南运汉口。1911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于翌年当上了中华民国大总统,井陉的煤更热销了。由此,汉纳根拥有了巨额的财富,他本人也成了天津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权贵绅商趋之若鹜。
直至1916年,袁世凯称帝不成,病死北京后,井陉矿务公司也失去了靠山。段祺瑞上台后,则是成立了“华丰公司”,与汉纳根争夺煤矿生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对德宣战之后,井陉煤矿几多变迁,但至今依然发挥着作用。
【十】时局变幻&晚年潦倒终回国
1914年夏天,汉纳根在北戴河别墅度假的时候,接到了一封来自德国使馆的加急电报:德国向英法等国宣战。他知道,这一次德国是在与世界为敌,不会取得胜利,而到中国对德宣战后,他在中国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作为一名退役的德国军官,他一直忠于德国。因此,尽管对于战争的结果很悲观,但他仍然不遗余力地从物质上支援着自己的祖国。他知道,如果中国加入到敌对阵营中,不光对德国很不利,对他在中国的事业也是毁灭性的打击。为此,他找到了他的莫逆之交,当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黎元洪是一个忠厚的人,他对汉纳根保证说,只要我还在台上,还有实权,绝不会让中国对德国宣战,请你放心。最终,黎元洪也算守住了自己的承诺,在他执政期间中国没有对德宣战。
但是,世界的局势和中国政治的复杂性,不是一个黎元洪左右得了的。1914年战争开始时,是袁世凯当政,中国宣布中立。袁世凯倒台后,段祺瑞掌控下的北洋政府企图收回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利益,迫使没有军队支持的黎元洪被迫辞去大总统一职,并于1917&年对德宣战。
中国政府借助对德宣战这一筹码,换取了自己国际地位的提升,应该说是符合国家利益的。但对于汉纳根而言,则是灭顶之灾。他的煤矿股权被北洋政府收归国有,他自己也作为敌侨被限制居住。特别是1918年德国战败后,中国政府开始遣返德侨。汉纳根虽然走遍了所有关系,拥挤了一切手段,企图争取保留在中国的居住权,但终未如愿。最后,他只能将他在中国的房产等产业委托给高星桥,自己带着家人黯然回国。
回到德国后,回忆或与人高谈当年他在中国的春风得意,成了汉纳根生活中唯一的慰藉。1920年中国爆发直皖战争,段祺瑞政府下台,新政府根据《巴黎合约》,与德国恢复了外交关系,并发还了一部分侨民的资产。许多德国人又回到了中国,起士林也在其中,对中国念念不忘、无时不刻不梦想着回到中国、寻找他失去的旧梦重建辉煌的汉纳根自然也不例外。
1921年,65岁的他再次踏上了中国这块土地,准备开始他的第二次创业。1922年,汉纳根的老朋友黎元洪复出了,重新当上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在他的大力疏通下,1922年10月,井陉矿物公司还给了汉纳根25%的股权,期限为20年。
可是好景不长,半年后的1923年6月,黎元洪又被曹锟逼走了,从首都北京狼狈逃回了天津,重又做起了寓公,直到1928年去世。于是,汉纳根的股权再次被收回。失去了淘金根基的汉纳根,也失去了奋斗的激情,终日借酒浇愁。更可叹的是,他过惯了奢靡的生活,虽然没有了经济来源,但仍硬挺着不倒架子,每年还带领厨师、管家等男女佣人到北戴河避暑,过着挥霍无度、花天酒地的生活,
所有的这些都靠着变卖家产支撑。
&&&&在过了两年坐吃山空的奢侈生活后,汉纳根终于开始走向窘困,只好靠昔日好友高星桥和起士林的接济为生。高星桥很仗义,每月固定给他一笔钱,维持他的生活。而起士林除了在经济上慷慨解囊外,每日三餐也无条件供应,这样,汉纳根的生活才趋于稳定。
1925&年,已经70岁的汉纳根患上食道癌,在朋友雍剑秋的资助下,他住进了天津德美医院,虽然得到精心治疗,但他仍然日益虚弱,很快就卧床不起了。病床上的他想到了24岁的他如何意气风发地走进直隶总督衙门,想到了赏识他的李鸿章已经在1901年离开了人世,想到了当年硝烟弥漫的黄海海面,也想到了他1913年去世的长辈、岳父和朋友德璀琳,想到了起士林西餐厅的美食和下人们唤他的那一声“韩大人”……
弥留之际,他对朋友高星桥提出了最后一个请求:我死后,希望你能把我装在一口水晶棺材里运送回国。语罢,不禁潸然泪下。当夜,这位将自己宝贵的青春贡献在了中国的传奇人物,安详地离开了人世。翌日,高星桥按照汉纳根的遗愿买了上好的棺材入殓了他,并将十万两丧葬费存入德华银行汉纳根妻子的名下。起士林和高星桥等昔日友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将他的遗体交由德商亨宝轮船公司转运回德国,安葬在他的家乡,墓地至今仍在。他的遗孀德璀琳的大女儿带领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回国定居。
后记:三年后(1928年),汉纳根的长子达第又来到中国淘金。当时高星桥的儿子高渤海在德国礼和洋行做事,于是达第也进入了礼和洋行,在进口部任职。达第似乎是继承了汉纳根冒险的天性,不安本分。不久,他辞去了工作,只身一人来到中国西北边疆探宝,一年后即渺无音信,不知所终。
&——不知春秋于壬辰年五月&&
参考文献:
1、小钟《大清洋帅汉纳根》,凤凰出版社,2009年出版。
2、周利成等《外国人在旧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
3、王家俭《洋员与北洋海防建设》,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
4、雪珥《谁家小站练大兵》(来源:天津网数字报刊)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津小站练兵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