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三国志为什么没有人比我更爱你用夏侯敦

少年三国志夏侯淳可厉害_百度知道少年三国志曹操最强阵容中用乐进还是夏侯惇_百度知道[][][][][][][][][][][][]
最新文章热门文章
[][][][][][][][][][][][]
[][][][][][][][][][][][]
新手必看: 新手进阶: 资源获取: 高手进阶:
09-1308-0306-2006-19
10-2005-0805-0104-04
今日推荐有奖活动
人类最古老的英雄王现身『Fate/Grand Order』为大家带来了大量道具
《成吉思汗》手游10月18日铁骑测试。加Q群参与活动,万元大奖等你来拿。
《少年三国志》新版本:军团迷窟
陈赫带你赢海量豪礼!
全球首款3D竞技MOBA手游《无尽争霸》火爆来袭 畅玩游戏晒截图赢大礼。
日期名称状态下载号
10-21公测10-21公测10-22内测10-24内测10-25公测10-26内测10-26内测10-26公测10-27封测11-01公测11-02内测
12345678910
日期名称号
10-2010-2010-2010-2010-2010-1910-1910-1910-19
京公网安备 86 京ICP证140355号 京网文【-109号夏侯惇没有什么战功为何在魏国地位很高?
夏侯惇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甚至还被人抓为人质,为何在整个三国和魏国地位都很高?
要光论战功的话,彭德怀林彪好像更高,但却是朱德老总领衔十大元帅,并且跻身老版人民币“四大天王”之列。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馀人。还到龙亢,士卒多叛。〈魏书曰:兵谋叛,夜烧太祖帐,太祖手剑杀数十人,馀皆披靡,乃得出营;其不叛者五百馀人。〉至铚、建平,复收兵得千馀人,进屯河内。(《武帝纪》)曹操在讨董之前刚凑了五千人,就在荥阳被徐荣打残了。这个时候曹操基本等于删号重练,那第一支队伍是和谁拉起来的呢?——夏侯惇为首。而且刚开始就发生兵变,曹操等人是一边开无双一边跑出来的。这就好比,你跟陈浩南一起在澳门的桥上被人追砍过,那么后面你又收了几块钱保护费已然不再重要。所以夏侯惇是什么人?那是曹氏领导下的魏国人民军队的主要缔造者,他的定位就和别的武将不一样。而且夏侯惇还亲自主持经济建设工作,尤其是在农业生产方面贡献堪比威廉伯爵。“时大旱,蝗虫起,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至于战功方面,我们要考虑到,他毕竟是一位视力残障人士。未必是他不想或者不能,如果换我是领导,我也不好让他再冒着瞎另一只眼的风险,去从事那些高危工种了。夏侯惇确实曾经被劫持,但那是被诈降的人偷袭、而且不止一个(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这并不能说明他业务水平就低下,吕布还不是被宋宪魏续绑了吗?最后,虽然夏侯惇在历史上地位确实很高,但是他如此爆棚的知名度还是另有原因,其中独眼的造型起到了关键作用。以前的评书曲艺小说漫画,多数以蜀汉为主角,曹魏一边主要负责扮演坏人。独眼的形象就十分契合这个坏人的气质。特别在传统戏剧中,主要人物的造型得有辨识度,就像《脸谱》中唱的一样,白脸曹操红脸关羽,黄脸的典韦是保镖界的良心,蓝脸的窦尔敦是套马的汉子。因为是反派,所以曹营将领不能存在感过高,基本大众脸,这样的背景下夏侯惇就显得尤为突出。夏侯惇的存在感近几年达到顶峰,应该说KOEI的游戏功不可没。早在《英杰传》中,他的武力95就在魏军仅次于许褚97(典韦没出场);到了《曹操传》里,更是超过了关羽赵云达到了98,并且有着极其拉风的造型。在本作中,夏侯惇的戏份浓重且出彩,博望坡之后为了认罪,横过眼罩捂双眼等死一幕令人印象深刻,红线剧情里把赵云都打死了。这风俗一直延续到《无双》系列,已经要和曹操成为CP了。再就是“惇”这个名字,虽然本意是温和的,但听起来却给人感觉不好惹。起名也是有讲究的,比如蜀国将军陈到,常与赵云并称,人们讲故事却从来没有他的份,一大原因就是“陈到字叔至”,跟“赵云字子龙”比起来太没有主角光环了。如果有人穿越回去给陈到改名叫“陈霸,字炸天”,或许今天朴槿惠就不是赵云的粉丝了。
曹操刚去京城当官时,夏侯惇负责在家乡练兵,培养基层干部,相当于黄埔军校校长。
夏侯元让 伴我同行——致夏侯惇先生的一封信夏侯惇先生:右眼没累坏吧?将军这一生干了很多事儿,知名度最高的却是一件将军不大可能干过的事儿。在一部叫做《三国演义》的小说中,将军被描写成了一条硬汉。话说那一日你在讨伐吕布的战役中,左眼中了一箭,你不仅重伤不下火线,更以惊人的悍勇喊出了“父精母血、弃之可惜”的豪言壮语,拔出箭来,硬生生将自己的眼珠吞下。无论是敌人还是自己人都被你吓傻了眼……问世间疼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也许这事儿令将军哭笑不得,一目受损明明是将军一生的痛嘛。但你应该感到欣慰,因为在这个叫做罗贯中的小说家笔下,夏侯家族的成员们能够保持历史本来面目就已经很不错,很多人都被泼了一身的脏水。罗贯中先生甚至还凭空捏造出了一个叫做夏侯杰的人,把他描写成了一个被张飞在长板桥喊了两嗓子就吓得心胆俱裂而死的窝囊废……再看看将军你,不仅没有被泼脏水,还又加戏份儿又加台词儿,这待遇在夏侯家族那可是独一份儿。那么问题来了:一生致力于贬低曹氏与夏侯氏的罗贯中为何对将军如此厚爱?翻史书寻找答案吧,却发现蹊跷之处更多:一生多疑的曹公唯独对将军极为信任,允许你不必遵守任何规章制度,只要将军认为有必要想怎么来怎么来。心性凉薄,只信任身边那一小撮人,对父辈元勋敬而远之的曹丕在将军的葬礼上情真意切,如丧考妣。说句将军不爱听的大实话,将军这辈子实在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功,只要是将军亲自出马独当一面,每战必败。尤其是当年将军讨伐落难的刘备时不听部将李典的劝告,非要钻进刘备的埋伏圈,若非李典留了个心眼,将军早就被烧死在博望坡了……这样的战绩凭什么与曹仁、夏侯渊相提并论,同为一方主帅呢?可将军却稳坐曹操集团二把手的位置,当上了东汉帝国最后一任大将军。绩效与待遇的反差太过明显,有的人根据谣言解释为将军是靠着与曹公的血缘关系有恃无恐、尸位素餐,在下却认为这份绝无仅有的待遇应该归功于将军做人、做官不同凡响的态度。对名利: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曹操时代,将军你的工资待遇是最高的。但你清廉简朴、不治产业,把财物分给别人,以致死后家无余财。经过仔细的阅读史书,在下发现当时的曹操集团内部有一个身份极为特殊但又特别缺钱的人——曹丕。曹公生活简朴,给儿子们的零花钱肯定不多,但曹丕在曹公的儿子们当中格外需要钱。他的主要竞争对手曹植七步成诗、才高八斗、仅靠文采就可以笼络一批人心向往之,而曹丕没这个本事,只能来点儿实在的。他向堂叔曹洪借钱,史书上说曹洪这个人是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以至于后来曹丕登基被找了个借口问罪下狱,靠着卞太后的庇护保住一条老命,但财产也被全部没收。可是需求总得解决,以曹丕的身份,他要借的款项肯定不是小数目。到底谁才是他的投资人呢?答案就是你吧,夏侯元让将军?虽然史书没有明说,但在曹魏诸将的列传当中,唯独强调了两个人对钱财的态度,最小气的是曹洪,最大方的是将军你……当然在下并不认为将军纯粹是在搞政治投资,因为将军并不是只对曹丕一个人慷慨解囊。不贪恋钱财的人往往贪名、贪权。可将军放着大汉朝廷的高官不愿做,只想在魏王曹操的国中之国里做一个名头儿小得多的职位。将军麾下的张辽以八百人击退孙权十万大军,立下名垂青史的大功。将军作为东线战区最高统帅,却从没有说过什么一手培养、亲切关怀、大力支持等约定俗成的官话往自己脸上贴近。由此可见,你不贪名。曹公授予将军的权力极重,特许你不受任何约束,可你一次也没有使用过这份特权。反倒是兢兢业业,常年主持着既不风光也没有挑战性的屯田工作。将军对权力、威风也并不热衷。你把功名利禄都看得很淡。对生命:心如猛虎,细嗅蔷薇。曹公征徐州时,由将军留守兖州。以曹公的精明,出征前自然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任谁也想不到曹公从小玩到大的老朋友、因为得罪了袁绍依托曹公庇护才得以生存的客将张邈以枭雄之心度奸雄之腹,总觉的曹公早晚会迫于袁绍的压力杀害他,竟然以怨报德、迎接当时正在寻找根据地的当世第一猛将吕布,里应外合袭击曹操家眷所在的鄄城(今山东菏泽)。当时将军身在濮阳(今河南濮阳),距离鄄城两三百里。若是以正常行军的速度无论如何来不及,将军就能不带的全都不带,轻装简从一路狂奔前去阻击威震天下的吕奉先,这得需要什么样的胆色?什么样的忠勇?你的义薄云天没有白费,成功保住了曹公的家眷,但也接连中了诈降计和调虎离山之计。你的大本营濮阳被吕布占领,将军你本人也被吕布派来诈降的手下绑了票儿。按说这些个土包子绑匪也是真没出息,绑了曹操集团的二号人物竟然只是想要点儿财物,就这点而要求将军的部将韩浩都坚决不给!他表示要撕票随便,根据有关规定不用顾虑人质的生命安全。绑匪吓傻了,投降了,被杀了个干干净净。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对曹操集团来绑票儿这一套。将军侥幸捡回一条命来,却始终都没有报复过韩浩这小子,这份以大局可谓的情操当真是世所罕有。将军兴修水利时与士兵一样亲自干活,行军打仗时身先士卒,从不摆领导架子。以至于把部下们惯得没大没小,这些个粗人给脸不要脸,竟然拿你一目受损的伤痛找乐儿,给你起绰号叫做盲夏侯。也许在他们心里,你是硬汉、是宽容而伟大的将军。他们不知道你也会难过,也会痛。你对着镜子愤懑难当,也只是把镜子摔在地上,没有因此责罚过任何一人。面对危险奋不顾身,位高权重却能如此爱惜部下的生命,从不迁怒于人。心如猛虎,细嗅蔷薇,这便是将军对待生命的态度吧。对情义:伴我同行,真心为你。将军的仁慈并不属于所有人,十三周岁就杀过人,杀人动机是有人嘴欠,对你的老师出言不逊。见过尊师重道的,没见过这么尊师重道的。即便不考虑年龄,单说对老师尊重到这个程度的,史书上就没有第二个人。再说将军和曹公之间的情义。曹公对将军已经不能说是推心置腹,完全就是好得像一个人,他这辈子防上防下防左防右,唯独对你从不设防。你出手大方,钱散人聚。曹公也半点儿不介意将军收买了军心,从未制止、从未斥责,一把手与二把手之间的信任,乃至于此。世人皆知曹公风流,也皆知曹公敬重关羽。可他那么看重关羽也还是抢了关羽惦记着的人妻,却唯独舍得给将军送美女。曹公梦中杀人,他的卧室不许别人靠近,唯有你可以不经禀报,随意进出。其他将领都没有这个待遇。晚年的曹公一度考虑称帝。将军豪气干云,劝他等一统天下之后再称帝也来得及。曹公没有登上帝位就去世,将军追悔莫及、悲痛过度,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不到三个月就随他而去……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穿越那段因谣言、偏见纠缠不清的岁月,我看到的是真挚无私的友情。刘关张的情义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千古传诵。将军与曹公的羁绊实当与刘关张并驾齐驱。这才是你,夏侯元让将军,不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无能亲属,不是“问世间疼为何物”的钢铁战士。你是肝胆相照的好兄弟、甘当绿叶的好同事、甘于清贫、宽容随和又超级大方的好领导。当然,将军也不是完人,态度也并不是总能决定一切。尽管将军在子女教育这个问题上态度非常端正,舍得下大力气礼贤下士、聘请名师,相当重视提高子女文化素质这一问题,但事实证明你的家庭教育极其失败。你的儿子夏侯楙因贪财好色又无能而鼎鼎大名、魏国朝野没人把他当盘儿菜,蜀国的魏延倒是惦记了他一辈子。以夏侯楙镇守长安为前提制定了子午谷奇谋,也许是魏延觉得不冒一次险都对不起夏侯楙的无能吧。敌国存知己,本国无人理,也许是因为你留下的财产太少,他唯一擅长的是做买卖……可就这么个人还好意思动不动就训斥自己的弟弟,气得几个弟弟与瞧不上丈夫的嫂子清河公主团结在一起告他的状,家丑外扬得沸沸扬扬,使天下笑。你的几个儿子对外毫无建树,只知道窝里横,当真是不肖至极。将军你的面子在曹魏帝国比天还大,曹丕也非常感激将军的舍命相救之恩、雪中送炭之情,以至于将军前脚刚走他后脚就把你的子孙都封为侯爵,但终曹魏一朝,夏侯家族中你的这一支再也没有出过一个人才。在家庭教育方面,将军比起令弟夏侯渊和令侄夏侯尚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不必郁闷,反过来想想,那么糟糕的子孙还能世代安享荣华富贵,魏国都亡了,司马家族的晋朝还是发给他们长期饭票,这些不肖子孙们能够过着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舒适人生,完全得益于将军的神奇。—————————————————————————————汉室宗亲 铁背苍龙刘轩鸿
对于“夏侯惇没有什么战功为何在魏国地位很高”,上面几位说的都很在理,我在这说点题外的,夏侯惇和曹氏父子的关系。夏侯惇和曹操的关系就不多说了。“曹瞒传及世语并云桓阶劝王正位,夏侯惇以为宜先灭蜀,蜀亡则吴服,二方既定,然后遵舜、禹之轨,王从之。及至王薨,惇追悔前言,发病卒。孙盛评曰:夏侯惇耻为汉官,求受魏印,桓阶方惇,有义直之节;考其传记,世语为妄矣。”——《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曹瞒传》和《世语》都记载说桓阶劝曹操称帝,夏侯惇则认为宜先定蜀、吴,然后再学上古禅让之举改朝换代。曹操听从了夏侯惇的意见。可惜曹操没能活到一统天下的那天,夏侯惇追悔莫及,也跟着去了。孙盛在《魏氏春秋》里写到夏侯惇以身为汉臣为耻,求受魏印,做过劝进之事。但是不认为桓阶也这么做过。大家刨去不相关的桓阶,体会一下夏侯惇与曹操的情义。夏侯惇与曹丕的关系我没有查到特别多的记载。但是《三国志·魏书·文帝纪第二》中有一句话让我感慨颇深。“……庚午,大将军夏侯惇薨。魏书曰:王素服幸邺东城门发哀。孙盛曰:在礼,天子哭同姓于宗庙门之外。哭于城门,失其所也。”孙盛是这么认为的:对于同族,天子在宗庙门外哭祭即可。曹丕跑到城门去,是失掉天子礼仪的事情。曹丕是个多么渣的人在这就不细说了,我认为“哭于城门”这种行为发生在他身上,只能解释为曹丕是真的十分敬爱这位为他父子征战一生的叔父。
首先,曹操是领养的夏侯家的,元让是实实在在的宗亲。且曹操草创大业,他是参与初投资的。曹操和他的关系,外有君臣之义,内有骨肉之恩。说起来比刘关张更近。曹操对祢衡说:夏侯惇天下奇才,曹子孝世之福将。可见倚重之心。
夏侯惇确实没有什么战功,真正善于带兵的是夏侯渊,一生败多胜少,拔矢啖睛的故事正史也查不到,治理内政能力却是不差,夏侯惇拜前将军是建安24年,是在夏侯渊死后,或许是因为最初跟曹操的两员夏侯家大将只剩一个了吧,来提高夏侯家族的声望,曹丕即位任大将军相信也是同理,抛砖引玉,期待牛人回答。
首先,出身好,跟一把手同族,算得上皇亲国戚其次,能举荐人才,而且这人深得一把手赏识,虽然早死,但在领导心中分量极重(参见哭典韦),领导睹物思人也能念想起夏侯惇最后,久经考验,多次有护驾之功
夏侯惇的地位高不仅决定于功绩,也决定于资历和品格。自太祖起兵之日算起夏侯元让就带着夏侯渊侍立太祖左右,不仅深得太祖信赖,同时也深受手下士卒爱戴。虽然他没有太过显著的功绩,但却能独当一面。曹操征徐州,老巢被吕布偷袭时,正是荀彧程昱主内,夏侯惇主外才勉强保住了曹操的老窝。作为一个官员,他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身为一名武将,他体恤将士,身先士卒。身为一名下属,他兢兢业业,忠心不二。夏侯惇为人清廉俭朴,所得的赏赐全部分给将士,自己一分不剩,一生不置产业,至死家无余财。这篇答案算是为夏侯惇将军致敬吧,大魏忠侯夏侯元让!
近撰一文,发在微信公众号文史宴上,正好可以作答。文史宴公众号的三国探微系列已经成功的颠覆了不少三国人物的固有印象,今天大司马的目标是《演义》里吃了自己一只眼睛的独眼龙、各种三国游戏里的猛男兼型男夏侯惇。考量夏侯惇的人生轨迹,除了相比于武官,明显更像一个文官之外,他还带有十分醒目的儒生、文化人的气质!不专业的武官《三国演义》里面,夏侯惇虽非超一流猛将,但好歹是猛将俱乐部的一员,戏份也相当精彩,收服典韦、追杀关羽都显示出其刚猛粗豪的一面,拔矢啖睛尤其让大家印象深刻。在统军作战方面,那更是曹操军的王牌,前期大部分战役里都有他的身影,而且胜多败少,立功无数,博望坡之战一次就带了十万大军,虽然是送菜,但《演义》里诸葛亮的对手基本都是送菜,无损其曹营名将的地位。但是,细看真实历史,会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夏侯惇不但统兵作战的能力渣得一塌糊涂,而且其引以为傲的个人武力也要大打折扣。夏侯惇虽然很早就在曹操军中独当一面,但第一次单独统兵作战,就赶上了曹操势力的生死存亡之机。当时曹操率主力进攻徐州陶谦,兖州名士陈宫、张邈招引吕布入主兖州,想要驱逐曹操。兖州(今山东西南、河南东北)是曹操唯一的地盘,夏侯惇作为心腹爱将,为曹操镇守兖州重镇濮阳。此时曹操的家属都在鄄(juàn )城,为了救他们,夏侯惇同学毅然率军离开大本营濮阳,向鄄城进发,在路上果然碰到了有劫人质意图的吕布,还把他打跑了,好像很牛的样子。然而,吕布此行多半是看到曹军已有防备,而且看到大将亲出老巢无备,自行撤走的。因为他紧接着就奇袭夺取了濮阳,尽得曹军辎重,兖州各地闻风而降。夏侯惇虽然带出去的兵不多,但少了他这个主心骨,留守的将领镇不住场子,重镇濮阳就这样便宜了吕布。接下来,吕布还派部将诈降,绑了夏侯惇的票,到他部将韩浩那里勒索钱财。堂堂夏侯大将军居然就这样成了肉票,对比《演义》简直令人大跌眼镜。好在日后屯田制的发起人之一韩浩并不是《演义》里描述的那种弱鸡,秉承秦汉帝国对付绑匪的传统,把这事给平了。原来秦汉以来,对付绑匪有一种十分“有效”,法家色彩浓重的办法:碰到绑票事件时,负责此事的小吏必须诛杀绑匪,不准因为顾忌人质的死活而对绑匪有任何妥协。东汉后期社会动乱,绑票事件增多,太尉桥玄更狠,儿子被绑票了,下令连绑匪跟儿子一起杀,还要皇帝把此法推广到全国。人质既然不能保证绑匪的安全,绑票的当然就少了,效果立竿见影,但总归是有些违背人性。韩浩也使用了这个办法,把绑匪们吓得当场投降,全部被斩首。夏侯惇就这样避免了被撕票,或者被自己人干掉的囧事,逃过一劫。这样一来夏侯惇的个人武力就很可以怀疑了,只剩下别人辱骂他老师,他把别人干掉这一件事佐证,再无其他表现了。但这人是怎么杀的,是摆明车马杀的,还是趁其不备杀的?本传没说。但表现太少且有大污点,夏侯惇跟猛将这个称呼是无缘了。再看统兵。前面太奔放已经玩脱了一回,接下来是刘备被吕布围困时,率军解围,结果被张辽和高顺修理了一顿,然后是《演义》里大肆渲染的博望坡之战。这一战不是曹军南下攻刘备,而曹操率主力进攻兄弟不和的袁谭、袁尚之时,刘表乘机派刘备北侵,夏侯惇率于禁、李典等前往抵御。这一战并没有什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夏侯惇的对手不过是此前的常败将军刘备,结果因为不听李典的谏言,中了刘备的伏兵,铩羽而归。此外,夏侯惇就没什么独自统兵作战的经历了,随曹操出征也没什么表现,跟曹仁、夏侯渊比真是差得太远,就是比曹洪成色也有点不足,跟名将两个字更是完全不沾边。不完全的武官但是,虽然如此,在曹操大书特书夏侯惇的功劳,以及让夏侯惇督张辽等二十六军,负责东线战局的时候,史书上并没有留下被人议论的记载。任人唯亲固然是曹操的特色,但为什么是这几个人而不是宗族里的其他人?总归是有点拿得出手的东西。夏侯惇的威望,靠的不是战绩,而是政绩。从曹操起兵开始,夏侯惇就长期替曹操看家:曹操盘踞兖州时,夏侯惇做东郡太守,镇守濮阳;曹操挟汉献帝迁都许昌后,夏侯惇就长期担任河南尹,镇守许都。当然夏侯惇主要是政治上给曹操看家,军事上,由于夏侯惇能力平庸,后来一般是由曹仁看家。除去军事方面,几十年间夏侯惇果然也没出过差错,免了曹操的后顾之忧。更出色的是,在济阴、陈留太守任上,面对蝗灾,夏侯惇率将士截断太寿水,为当地居民修筑陂塘,并且亲自背土作堰,以身作则。陂塘是东汉出现的新型农业技术,灌溉效率极高,陂塘修好后,夏侯惇还鼓励百姓耕作,熟悉使用方法,此后当地百姓一直受益。种种表现,都显示出夏侯惇不论是治政还是守家,都是一个不错的文官。然而,这并不是夏侯惇当武官当腻了转职为文官,更不是因为武将当不好只能当文官,而是他根本是从小就想朝文官的方向发展。这就涉及到魏晋南北朝时代,从政可以走哪几条路的问题。自从西汉后期,汉元帝放弃秦始皇以来打击豪强的政策后,地方豪族就蓬勃发展起来,并且逐渐把持了东汉的选官途径,所以魏晋时代的政坛上,土豪比平民要好混得多。夏侯家和亲戚老曹家都是这样的土豪。但是土豪如果不思进取,只满足于在乡里做土豪,那也是没什么前途的,而且到西晋以后就会被垄断高官的世家大族打压,只能当危险、繁忙且低品级、受鄙视的官,永无出头之日。那么土豪如果想要在政坛上发展,在东汉不外乎这几条路。第一条,读经这是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开始的选官办法,演变过程很复杂先不赘述。东汉以儒学和道德治国,两者又密切相关。如果能拜入名师门下,学习儒家经典,通过儒家经学上的成就当上社会名流,仕途就好走了,如果老师是高官就更好走。如果没找到老师,或者老师没有授予经学的精髓,经术上没什么成就,也可以走道德路线,通过高尚的行为吸引朝廷的注意,察举为孝廉,然后做官。这些行为包括为父母守孝超过三年(越长越好)、把家财分给亲族等。袁绍所在的汝南袁氏、杨彪所在的弘农杨氏,走的是这条路。第二条,读史在常规性的举孝廉之外,从汉武帝开始,朝廷还会不定期的选举一些人才来行政。其中有些科目也是儒学向和道德向的,但也有跟这两者关系不大的直言极谏、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等科目,这些科目选拔出来的人,一般担任顾问、军官、史官等职位,地位不及第一条路光明,但在西晋以前也算是有前途。这些科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熟悉历史,从中找出治国理政、行军作战的经验。所以从东汉兴起了一些读史的事功家族。司马懿所在的河内司马氏走的就是这条路,从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开始,就一直担任武职或者吏职。第三条,读律这是秦王朝乃至战国以来形成的传统,专制帝国行政,需要一大批熟悉法令,能够把政府意图贯彻到社会角落的事务官,这些人在历史上被称为文法吏。这些人对大政方针绝不过问,只负责把国家政令一丝不苟的执行下去,是行政机器上的一个个螺丝钉。这条路极具法家色彩,在秦和西汉前期非常吃香。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因为国家意识形态儒家思想跟法家有尖锐矛盾,文法吏地位开始下降,到东汉已经基本被儒学官僚压倒。但是在西晋以前,也还有上升空间,西晋以后前途就大为黯淡了。满宠所在的山阳满氏,走的是这条路。当然这些路平民也可以去走,但是比土豪要难得多。比如想拜经师人家嫌你助力小不收你,想长期守孝或者周济亲族没那个经济条件,投军只能当小兵或者基层军官,家财不达标当不了文法吏(秦汉为了保证官吏廉洁,要求家财达到某个数目以后才能作吏)。不过民间英才所在多有,东汉也还有不少平民子弟克服重重困难,做到高官,魏晋以后则逐渐变得不可能了。当然,上面说的三条路线是对想在仕途上发展的土豪而言的,还有一种以祸害乡里为人生目标的土豪劣绅则不在此列。另外,立志隐逸不出来做官的,或者加入道教想要造反的那些土豪,并不稀罕汉朝的官位,这里也不予讨论。那么夏侯惇走的是哪条路线呢?大家多半会觉得是第二条路。但其实不然,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历史上的他走的是第一条路!不得已的武官实际上,夏侯惇从小的志向就是走儒学道路,所以十四岁就拜入经师门下就学。《三国志》里只说夏侯惇“就师学”,没说是什么师,当时虽然在经师之外也存在工师等其他师,但单独一个字不加前缀的“师”,指的还是社会主流的儒学经师。因为有人侮辱他老师,少年夏侯惇把这人做掉了,算是搞了一个大新闻。这种行为符合当时的孝行观念(父母之外,对老师好也叫孝),夏侯惇因此出名,不出意外的话,接下来他会被政府注意到,有可能以孝廉或者贤良方正等名目被察举为官,然后一路走高。后来当上武官后,夏侯惇在军中还亲自迎接经师,学习儒术,对儒学可以说热情很高,他还经常散家财给亲族,也是当时儒家豪族的流行做法。夏侯惇跟吕布军交战时左眼被冷箭射瞎,军中叫他盲夏侯,他可不像《演义》和游戏里那么淡定、酷炫,而是十分受伤,一照镜子就火冒三丈,拿起镜子往地上砸,这又符合儒生注重仪表的特点。不然要是像许褚那样的猛将兄,说不定还要给自己划几道刀疤凸显男子汉的气质呢。可以想见,夏侯惇其实是一个颇具儒生气质的人。而且还不止夏侯惇一人如此,还在土豪阶段的谯郡夏侯氏,似乎已经有意培养这样的门风。闹饥荒的时候,夏侯渊家粮食不足,也曾经舍弃小儿子,救济亡弟的女儿,让死去的弟弟不至于绝后,这也是当时儒家豪族流行的做法,因为按当时的观念,如果绝后没人祭祀,在天之灵就要挨饿。后来西晋末年天下大乱,邓攸也这么干过,而且还千古留名。既然是这样有儒风的家族,为什么没有走上儒学官僚的路子呢?大司马觉得一是因为夏侯惇资质有限,经术不达标,搞的新闻也不够大,还欠点资格;二是家风虽然朝儒家的价值观看齐,但积淀不够,有时还有点野;三是因为曹操起兵讨伐董卓,夏侯家都去支持,当起武官,改变初衷走武职路线了。不过夏侯惇并没有忘记初心,对儒学热情不减,而夏侯氏的后辈也出现了不少儒生、名士。虽然夏侯惇自己的子孙不太成才,但夏侯渊系的子孙名士辈出,考虑到夏侯渊长年在外征战,对儒学也不像夏侯惇那样热情,这里面应该多有夏侯惇的督导之功。首先是夏侯渊的侄子夏侯尚,跟叔辈的年龄差别不是很大,与文青曹丕的关系非常铁,而且当过五官将文学一职,当时文学一般指儒家经学,可见具有一定的儒家经学水平。夏侯尚之子就是大名士夏侯玄,玄学的创始人之一,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一举一动成为当时士人的标杆,凭借这一点,甚至一度跟执掌大权的司马师抗衡。夏侯渊三子夏侯称辩才出众,五子夏侯荣七岁能文,这两个还都文武双全。其六子夏侯惠从小以才学见称,七子夏侯和也颇有辩才。夏侯渊次子夏侯威虽然自己还不够文雅,但其子孙名士辈出。夏侯威之孙夏侯湛、夏侯淳都是西晋著名文学家。千古留名的曹令割鼻,这曹令就是夏侯氏疏宗的女子,史称夏侯令女,其贞烈之风可见儒家价值观的深刻影响。如此盛门,自然步入了魏晋一等士族的行列。夏侯家的子孙是幸运的,虽然夏侯惇热心儒学,但汉魏之际的谯郡夏侯氏毕竟不脱武力豪族的底色,若不是跟曹氏的亲缘关系使他们身居高位,他们未必能跻身士族之列。像武力豪族张郃也拼命往士族里面挤,结果不但自己被士族司马懿坑死,子孙也默默无闻。但夏侯家的兴盛又并非全凭贵戚的地位。曹魏的贵戚之家多了去了,撇去曹操卞皇后、曹睿毛皇后这样的寒族不说,曹丕郭皇后(安平豪族)、曹睿郭皇后(河西大族)都是豪族出身,起点可能还高于夏侯氏,但族人到晋代都默默无闻,而夏侯氏则晋升为一等士族,这就要归功于夏侯惇对儒学的热情了。夏侯惇虽然阴差阳错,从不太擅长的武职起步,但他对小时候的儒学志向无日或忘,自强不息,从不放弃,虽然自身资质有限,未能以经术名家,但最终促使家族转型为儒学士族,不至于在士族社会沉沦下僚,实可谓高瞻远瞩。他虽然不是一个好将军,但却是一个好家长。他不是那个拔矢啖睛的独目苍狼,却是对晚辈循循善诱的夏侯伯伯。很多时候历史并没有那么传奇,反倒是跟我们平淡无聊的日常生活颇多相似。欢迎关注在下的专栏,主要推送三国、五胡、六朝历史,之后还会有十六国南北朝史连载欢迎对这方面有兴趣的朋友们投稿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文史宴,点击链接扫码关注。可以看到很多文史达人的文章。 (二维码自动识别)我们的宗旨是普及、趣味、新颖,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想起 界夏侯惇的 技能
清俭 这两个字挺能代表他的
很让人敬佩的品格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没有人追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