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灭草药官蒲桃和灭茬玉米播种机的价格

当前位置: &
4只俄罗斯黑熊跑到中国 或为吃玉米
时间: 11:20:04 来源:本站
阅读:2633984次
一只越境进入中国黑龙江的黑熊被抓获 原标题:近日四只黑熊从俄罗斯进入黑龙江 目前已经抓住一只 黑龙江饶河县追捕三只熊 十天之内,四只黑熊从俄罗斯跨境进入黑龙江省饶河县境内,其中一只被抓住,另外三只黑熊&逃之夭夭&,至今未被找到。据称,黑熊频繁&造访&该县,可能的原因是当地玉米即将成熟,黑熊为了觅食而来。目前,当地有关部门不间断对这三只熊进行搜寻,并提醒当地民众注意安全。 8月29日上午,一只从俄罗斯过境到黑龙江饶河县的黑熊,在距饶河县沿江公园50米处被抓住。这是饶河县近十天内发现的第四只&俄罗斯籍&熊,而其他三只熊逃脱了抓捕,至今未被找到。 小黑熊游过乌苏里江上岸不久被&制服& 饶河县公安边防大队政工干事郭志刚对北京青年报记者介绍,29日上午9点30分左右,饶河县沿江公园游人发现乌苏里江面上有一只黑熊从俄罗斯境内游过来。附近的渔民用渔船驱赶未果后,黑熊爬上岸,闯入距离当地沿江公园50米处的居民家中,用爪撞开铁护栏后钻进厂房,趴在杂物下面,&熊一看人多了,就趴着不动了&。接到报警后,饶河县边防派出所干警赶到现场并疏散附近居民。当地公安和林业部门研究后决定,用麻醉枪对熊进行麻醉。郭志刚说,这只熊较小,体重100多斤,肚皮带着白毛。目前林业部门对这只熊进行了安置,择日放归自然。 十天之内出现四只熊 或为玉米而来 郭志刚称,这是近十天内,在饶河县发现的第四只从俄罗斯境内游过来的黑熊。除了29日被抓的这只熊,剩下三只从俄罗斯过境的黑熊都&逃之夭夭&。 8月20日,有民众在饶河县城附近的南湖湿地公园树林里发现一只黑熊,最后消失不见;27日下午,该县的四排赫哲族乡渔民在捕鱼时发现两只黑熊从俄罗斯境内游来,&当时有三条渔船对它们进行拦截,最后都没拦住&,&这两只熊一大一小,其中大的熊有四五百斤重&。之后两只黑熊上了岸,进入附近的玉米地后不见踪影。&这都是当地民众看到的,并有录像的,能确认都是从俄罗斯过来的&。 郭志刚告诉北青报记者,之所以黑熊在这段时间频繁&到访&饶河县,可能是马上要到秋收的季节,当地种植的玉米快熟了,而&俄罗斯边境地区人烟稀少,庄稼也不多,估计没什么吃的,就跑到咱们这来了&。此外,他还称&饶河的森林植被很好,环境也好&,在2012年冬天的时候,江冰面上还从俄罗斯过来了一只老虎,&俄方对老虎有项圈定位仪,他们通报了东方红林业局后,才知道过来了老虎。& 持续搜熊不放弃 当地民众要小心 目前,饶河县有关部门持续寻找这三只未找到的黑熊。郭志刚介绍,当地公安边防大队继续配合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在熊出现过的饶河南山公园、四排赫哲族乡、沿江地域、树林、庄稼地等对这三只熊进行不间断搜寻。 同时,还用了大喇叭对当地居民进行宣传,并在路边悬挂条幅,给居民分发传单,提醒民众注意安全。郭志刚提醒当地民众,&一旦发现熊的踪迹,要及时向我们反映&、&要注意安全,尽量少去熊出现过的地方&。 文/见习记者黄筱菁&供图/郭志刚摘要:井冈山大学学工处,水晶蒲桃,西兰花花语,张亚飞个人资料,动画178,aika zero,殷保华新浪博客,天津律师,
TAGS标签:井冈山大学学工处,水晶蒲桃,西兰花花语,张亚飞个人资料,动画178,aika zero,殷保华新浪博客,天津律师,葡萄干玉米片糖 -
食谱主材料介绍
玉米片  是一种新型快餐食品,保存时间长、便于携带,既可直接食用,又可加工成其它食品。食用时用沸水调制成玉米片冲剂。若将玉米片放进调好的汤内,可做成玉米片汤。
  为葡萄科葡萄属植物各种葡萄的果实,又名草龙珠、蒲桃。主产新疆、甘肃,陕西、河北、山东等地均有栽培。夏末秋初采收,鲜用或干燥备用。
葡萄干玉米片糖 -
食材明细  玉米片 250克 葡萄干 适量葡萄干玉米片糖
  白芝麻 适量 麦芽糖 70克
  白糖 60克 水 80克制作过程  第一步:先起锅油烧得很热,再转小火倒入玉米片炸1-2分钟有膨化感时捞起,如果油不多可分次炸;
  第二步:捞出的玉米片沥下油;
  第三步:现在开始熬糖了,将麦芽糖兑水化开;
  第四步:倒入白糖一直搅拌;
  第五步:先是大泡,后面冒小泡了;
  第六步:开始有点粘稠起来了关火,大约十分钟左右;
  第七步:把炸好的玉米片加一把芝麻倒入锅中,快速地搅拌(留太久);
  第八步:之前就准备好抹上油的模具,在下面铺一层葡萄干;
  第九步:把搅拌好的玉米片糖倒入模具,用勺子压压平;
  第十步:稍凉倒扣脱模,用刀切成小块,装盘。
葡萄干玉米片糖 -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3次
参与编辑人数:3位
最近更新时间: 13:22:05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葡萄酒知识介绍4
  匹斯可(Pisco)葡萄经过发酵、蒸馏制造而成,是BELLU和CHILLY生产的蒸馏酒。颜色很淡,酒精含量约40%。主要是作为餐前酒。"PISCO"这个名字好象是从南美原著民的名字来的。雪莉(Sherry)雪莉酒产自西班牙西南部安达鲁西亚(Amdalusia),该地的土壤以及气候造就了雪莉酒独特的风格。它是以原料葡萄先晾干,等水分减少、糖分增加时才开始榨汁,同时为了提高酸味,会加入少许的石膏酦酵,然后再装入桶中二次酦酵,最后再加入白兰地增加酒精浓度。雪莉酒通常分为两大类,一是菲诺(Fino),不含甜份,是一个很好的饭前开胃酒。另一是Oloroso,具有甜份,通常作为饭后酒。雪莉酒的颜色从透明到深黄、棕色都有,雪莉酒的甜度是受到发酵时加入白兰地的时机所影响而有不同,越早加入则越甜,越晚加入反之则不甜,酒精浓度则是受到加入白兰地的多寡而有不同。雪莉酒有种特别的储存方式,称为Solera system,是将木桶一层层往上迭,迭成金字塔形状,最老的雪莉酒在下面,次老的放第二层,依此法往上放,酒龄越年轻的就放越上面,当从最底层的木桶取出酒后,上层酒桶中的酒会依序往下流,所以,雪莉酒以Solera system储存,年轻的酒和老酒混和,使的其所流出来的酒,永远保持一定品质。马丁尼(Martini)马丁尼是一杯非常有名的鸡尾酒,在所有鸡尾酒中,马丁尼调法最多,可高达两百多种以上,故人们称其为「鸡尾酒中的杰作」、「鸡尾酒之王」。马丁尼是由「琴酒」3/2OZ以及「涩苦艾酒」1/2OZ,再加上橄榄一个或柠檬皮一片作为装饰,口感锐利、深奥。马丁尼涩苦艾酒可以应个人喜好而递减至1/4OZ(Dry Martini)、1/8OZ(Very Dry Martini)、1/16OZ(Extra Dry Martini)甚至一点点,还有所谓的「Martini In and Out」,指的是苦艾酒在马丁尼杯里绕了一圈再倒出来后,才加入琴酒。基酒琴酒也可以改成伏特加酒,称之为「Vodka Martini」;若将涩苦艾酒改成甜苦艾酒,则称为「Sweet Mrtini」;假使同时加入苦艾酒以及甜苦艾酒各半,称为「Perfect Martini」。除了上述之基酒外,有人还会添加其它的酒,例如桔子苦汁(Orange Bitter)1滴等等的。还有一种很特别的调法称为中国马丁尼(Chinese Martini)是将琴酒的部分换成高梁酒来调。由此可知,马丁尼真的是五花八门,调法非常多种。苦艾(Vermouth)苦艾酒的主要原料是葡萄酒、药草、糖和酒精。他是用苦艾花、奎宁皮、葫荽、龙胆、肉桂、金鸡纳树皮……等等数十种含有苦味的中药材浸渍数个月之后,再掺入白葡萄酒(注:红葡萄酒、葡萄酒亦可)所制作而成的(有时还会加蒸馏酒下去提高酒精浓度)。苦艾酒除了可以纯饮外,也常被用来调制鸡尾酒。一般苦艾酒分成两种,一种是甜苦艾酒(Sweet Vermouth or Rosso Vermouth),又可称为意大利苦艾酒,糖份占全部的10%~15%左右,故称之,其色呈暗红色,味道甘苦稍带甜味,这甜苦艾酒需陈年二年才会成熟,甜苦艾酒是调配鸡尾酒「曼哈顿(Manhattam)」的主要原料。另一种是涩苦艾酒(Dry Vermouth),又可称法国苦艾酒,其糖份占全部的4%以下,故称为涩苦艾酒(有人也称不甜的苦艾酒),其色呈白或淡青色,味甘苦较烈,这涩苦艾酒必须陈年四年才会成熟,同时也是调配鸡尾酒「马丁尼」的主要基酒。另外还有一种是介于甜苦艾酒以及涩苦艾酒之间,称之为「Brisco Vermouth」。苦艾酒通常是用在饭前时候喝的,用来增进食欲,又可消除疲劳。伏特加(Vodka)Vodka这个名词是由俄文「Voda」演变而来,字的出现文献源于十六世纪,他是俄国人对「水」的称呼。伏特加酒原产于原产于俄罗斯,后来传入芬兰、波兰等地。十二世纪左右的伏特加酒是以蜂蜜为原料,后来一直到十八世纪左右都是采用以裸麦为主的原料,后来也开始使用大麦、小麦、马铃薯、玉米等等。伏特加酒是利用重复蒸馏的方法,使酒精含量高达95%,抽取掉所有谷物风味,装瓶时稀释到40%~45%的酒精含量,是一种无色、无味的烈酒。目前伏特加酒以俄国所产的最负盛名,但目前我国所贩售的伏特加酒多以美国、英国所制造的。伏特加酒是常被用来调鸡尾酒的基酒之一,像著名的「血腥玛莉(Bloody Mary)」、「黑色俄罗斯(Black Russian)」、「白色俄罗斯(White Russian)」、「螺丝起子(Screw Driver)」、「飞天蚱蜢(Flying Grasshopper)」、「盐狗(Salty Dog)」以及「奇奇(Chi-Chi)」……等等都是以伏特加酒为基酒的鸡尾酒。伏特加酒具有晶莹纯净的特质,最适合加上冰块纯饮,或是冰冻后享用更是回味无穷。琴酒(Gin)Gin一词是来自法文「Geni`evre」其意为杜松子,后来由英国人缩写成Gin而得名,因为其原料使用杜松子,故又称「杜松子酒」。杜松子原为减缓肝脏病人的疼痛所调配的药物,后来是在16世纪由莱登(Leiden)大学医师希尔维斯(Franciscus Srlvius)博士作为药酒开发成功的,他把杜松子浸泡在酒精中予以蒸馏后,作为解热剂有利尿解热的效用,这就是杜松子酒的由来。产国荷兰虽然是制造琴酒的发源地,但是由于英国在原料以及制造技术上的改良,现在所生产的以名扬世界,很受大众欢迎。香气令人回味无穷。琴酒之所以又为蒸馏酒,又为合成酒是有原因的。琴酒如果作成蒸馏酒的话,则是使用杜松子下去慢慢酿造,之后再行蒸馏。但是使用此种方法,须耗费大量杜松子,因而产称巨额成本,所以现在的琴酒大多是以无色烈酒直接加入杜松子香料,既达到有杜松子香味的琴酒目的,也节省了不少成本,用此法制造出来的琴酒,称为「综合琴酒」(P.S综合琴酒不须陈年)(英国改良的「伦敦琴酒」是以谷物为原料下去酿造、蒸馏出高纯度的酒再加入杜松子及其它香料再经二次蒸馏而成)所以现在是上所贩售的琴酒大多是采用后者来制造以节省成本,至于前者的琴酒,还是有,只不过价格非常高。琴酒无色透明含有特殊清爽香料的烈酒,其酒精浓度约在45%左右。琴酒是调制鸡尾酒的主要原料,因而有「鸡尾酒之心脏」的称呼,像最有名的「马丁尼」就是以琴酒作为基酒,除马丁尼外尚有非常多的鸡尾酒就都是以琴酒作为基酒来调制的。龙舌兰(Tequila)龙舌兰酒译名提吉拉,它结合了古印地安文化以及西班牙文化的结晶,它采收自一种叫龙舌兰的植物(Agave Plant)中的汁液精馏而得的酒,产自墨西哥提吉拉村。龙舌兰又分两类,其中他们有一种很特别的方式,就是把龙舌兰采收后,每个人都给他吐口水,因为口水中有酵母菌,植物中有淀粉,就会产生反应变成酒精+二氧化碳,但这种酒只会留着自己喝,不会外销,因为很臭。这种酒经过蒸馏后酒精浓度高达50%以上(White Tequila)之后,才会装瓶贩售,但是还是会有腥臭味,颜色透明。蒸馏后的龙舌兰酒再经过橡木桶储存上一年,橡木的颜色及香味就会渗到酒中,就形成了Gold Tequila,颜色呈淡淡的琥珀色。龙舌兰酒有个十分特别的饮用方法,首先将盐巴置于手背虎口上,用舌头将盐卷入口中,然后再将一小杯的龙舌兰酒一饮而尽,再拿起一小片柠檬,将果肉嚼入口中,有时龙舌兰酒也同时加冰块及柠檬一起饮用。无论是风味或饮用方法,龙舌兰酒就都非常的特别以及突出。中国酒文化中的艳丽之花有人说,葡萄酒是外来文化,因而它长期被列入”洋酒”之列。但实际上,最原始的”酒”是野生浆果经过附在其表皮上的野生酵母自然发酵而成的果酒,称为”猿酒”,意思是这样的酒是由我们的祖先发现并”造”出来的。而我国是世界人类和葡萄的起源中心之一,因此,葡萄酒应是”古而有之”了。1 中国早期关于葡萄属植物的文字记载葡萄,我国古代曾叫”蒲陶”、”蒲萄”、”蒲桃”,”葡桃”等,葡萄酒则相应地叫做”蒲陶酒”等。此外,在古汉语中,”葡萄”也可以指”葡萄酒”。关于葡萄两个字的来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酺饮之,则醄然而醉,故有是名”。”酺”是聚饮的意思,”醄”是大醉的样子。按李时珍的说法,葡萄之所以称为葡萄,是因为这种水果酿成的酒能使人饮后醄然而醉,故借”酺”与”醄”两字,叫做葡萄。我国是葡萄属植物的起源中心之一。原产于我国的葡萄属植物约有30多种(包括变种)。例如分布在我国东北、北部及中部的山葡萄,产于中部和南部的葛藟,产于中部至西南部的刺葡萄,分布广泛的蘡薁等等,都是野葡萄。我国最早有关葡萄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诗.周南.蓼木》:”南有蓼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诗.王风.葛藟》:”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诗.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从以上三首诗,可以了解到在《诗经》所反映的殷商时代(公元前17世纪初”“约公元前ll世纪),人们就已经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种野葡萄了。《周礼》是儒家经典之一,搜集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并添附了儒家政治理想。文繁事富,体大思精,学术治术无所不包,历来为学者所重。《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郑玄注:”果,枣李之属。蓏,瓜瓠之属。珍异,蒲桃、批把之属。”这句话译成今文就是:”场人,掌管廓门内的场圃,种植瓜果、葡萄、批把等物,按时收敛贮藏。”这样,在约300O年前的周朝,我国已有了家葡萄和葡萄园,人们已知道怎样贮藏葡萄。在当时,葡萄是皇室果园的珍异果品。2 汉武帝时期”“我国葡萄酒业的开始我国的欧亚种葡萄(即在全世界广为种植的葡萄种)是在汉武帝建元年间,历史上著名的大探险家张骞出使西域时(公元前138”前l19年)从大宛带来的。大宛,古西域国名,在今中亚的塔什干地区,盛产葡萄、苜蓿,以汗血马著名。《史记.大宛列传》:”宛左右以蒲桃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年不败”。”汉使(指张骞)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桃。”在引进葡萄的同时,还招来了酿酒艺人。据《太平御览》,汉武帝时期,”离宫别观傍尽种蒲萄”,可见汉武帝对此事的重视,并且葡萄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我国的栽培葡萄从西域引入后,先至新疆,经甘肃河西走廊至陕西西安,其后传至华北、东北及其它地区。到了东汉末年,由于战乱和国力衰微,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酒业也极度困难,葡萄酒异常珍贵。《三国志.魏志.明帝纪》中,裴松子注引汉赵岐《三辅决录》:”(孟)佗又以蒲桃酒一斛遗让,即拜凉州刺史。”孟佗是三国时期新城太守孟达的父亲,张让是汉灵帝时权重一时、善刮民财的大宦官。孟佗仕途不通,就倾其家财结交张让的家奴和身边的人,并直接送给张让一斛葡萄酒,以酒贿官,得凉州刺史之职。汉朝的一斛为十斗,一斗为十升,一升约合现在的200毫升,故一斛葡萄酒就是现在的20升。也就是说,孟佗拿26瓶葡萄酒换得凉州刺史之职! 可见当时葡萄酒身价之高。3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葡萄酒业的恢复及葡萄酒文化的兴起到了魏晋及稍后的南北朝时期,葡萄酒的消费和生产又有了恢复和发展。从当时的文献以及文人名士的诗词文赋中可以看出当时葡萄酒消费的情况。魏文帝曹丕喜欢喝酒,尤其喜欢喝葡萄酒。他不仅自己喜欢葡萄酒,还把自己对葡萄和葡萄酒的喜爱和见解写进诏书,告之于群臣。魏文帝在《诏群医》中写道:“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此言被服饮食,非长者不别也。……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蒲萄。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饴,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鞠蘖,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作为帝王,在给群医的诏书中,不仅谈吃饭穿衣,更大谈自己对葡萄和葡萄酒的喜爱,并说只要提起葡萄酒这个名,就足以让人唾涎了,更不用说亲自喝上一口,这恐怕也是空前绝后的。《三国志.魏书.魏文帝记》是这样评价魏文帝的:”评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疆识,才艺兼该。”有了魏文帝的提倡和身体力行,葡萄酒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使得在后来的晋朝及南北朝时期,葡萄酒成为王公大臣、社会名流筵席上常饮的美酒,葡萄酒文化日渐兴起。这在当时的不少诗文里都有反映。陆机在《饮酒乐》中写道:蒲萄四时芳醇,琉璃千钟旧宾。夜饮舞迟销烛,朝醒弦促催人。春风秋月恒好,欢醉日月言新。陆机(261”303)是三国时东吴名臣陆逊的孙子。吴亡后,他于晋太康末应诏入洛阳,曾为太子洗马、中书郎等职。《饮酒乐》中的”蒲萄”是指葡萄酒。诗中描绘的是当时上流社会奢侈的生活:一年四季喝着葡萄美酒,每天都是醉生梦死。这时的葡萄酒是王公贵族们享用的美酒,但已比较容易得到,决非汉灵帝时孟佗用来贿官时的价格,否则谁也不可能一年四季都喝它。在一百多年的南北朝时期,常有文人名士歌咏葡萄酒的诗作。庾信(513”581)在他的七言诗《燕歌行》中则写道:蒲桃一杯千日醉,无事九转学神仙。定取金丹作几服,能令华表得千年。庾信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不如去饮一杯葡萄酒换来千日醉,或者为了长生去学炼丹的神仙。若能取得金丹作几次服食,定能像千年矗立的华表,永享天年。诗中将饮用葡萄酒与服用长生不老的金丹相提并论,可见当时己认识到葡萄酒是一种健康饮料。值得注意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种植张骞引进的欧亚种葡萄的同时,也人工种植我国原产的葡萄,这可从当时的诗文中反映出来。曹操的小儿子曹植在《种葛篇》中有”种葛南山下,葛藟自成阴。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的诗句。4唐代”“灿烂的葡萄酒文化隋文帝重新统一中国后,经过短暂的过渡,即是唐朝的”贞观之治”及一百多年的盛唐时期。这期间,由于疆土扩大,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喝酒已不再是王公贵族、文人名士的特权,老百姓也普遍饮酒。盛唐时期,社会风气开放,不仅男人喝酒,女人也普遍饮酒。女人丰满是当时公认的美,女人醉酒更是一种美。唐明皇李隆基特别欣赏杨玉环醉韵残妆之美,常常戏称贵妃醉态为”岂妃子醉,是海棠睡未足耳。”当时,女性化妆时,还喜欢在脸上涂上两块红红的姻脂,是那时非常流行的化妆法,叫做”酒晕妆”。近年港台和沿海城市流行的”晒伤妆”,即一千多年前唐朝妇女的”酒晕妆”。盛唐时期,人们不仅喜欢喝酒,而且喜欢喝葡萄酒。因为到唐朝为止,人们主要是喝低度的米酒,但当时普遍饮用的低度粮食酒,无论从色、香、味的任何方面,都无法与葡萄酒媲美,这就给葡萄酒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当时葡萄酒面临着的真正的发展机遇是:在国力强盛,国家不设酒禁的情况下,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都十分钟爱葡萄酒,唐太宗还喜欢自己动手酿制葡萄酒。据《太平御览》:”(唐)高祖(李渊)赐群医食于御前,果有蒲萄。侍中陈叔达执而不食,高祖问其故。对曰,臣母患口干,求之不能得。高祖曰,卿有母可遗乎。遂流涕呜咽,久之乃止,固赐物百段。”由此可见,在唐初,经过战乱,葡萄种植与酿酒基本已萎缩,连朝中大臣的母亲病了想吃葡萄而不可得,只有在皇帝宴请大臣的国宴上方有鲜葡萄。《太平御览》记载,唐太宗贞观13年(640年),唐军在李靖的率领下破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唐太宗从高昌国获得马乳葡萄种和葡萄酒法后,不仅在皇宫御苑里大种葡萄,还亲自参与葡萄酒的酿制。酿成的葡萄酒不仅色泽很好,味道也很好,并兼有清酒与红酒的风味。盛唐时期社会稳定,人民富庶。由于帝王、大臣喜好葡萄酒,民间酿造和饮用葡萄酒也十分普遍。这些在当时的诗歌里都反映。诗人李欣,《唐才子传》称其”性疏简,厌薄世务”。他在《古从军行》中写道: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廓,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李欣这首《古从军行》写了边塞军旅生活和从军征戎者的复杂感情,借用汉武帝引进葡萄的典故,反映出君主与百姓、军事扩张与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与人民牺牲之间尖锐而错综复杂的矛盾。全诗风格苍劲悲壮。诗的结尾借用葡萄引进的典故,揭示战争后果,虽不加评判但爱憎分明,为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之一。自称”五斗先生”的王绩不仅喜欢喝酒,还精于品酒,写过《酒经》、《酒谱》。他在《题酒家五首》(一作《题酒店壁》)中写道:竹叶连糟翠,蒲萄带曲红。相逢不令尽,别后为谁空。这是一首十分得体的劝酒诗。朋友聚宴,杯中的美酒是竹叶青和葡萄酒。王绩劝酒道:今天朋友相聚,要喝尽樽中美酒,一醉方休! 它日分别后,就是再喝同样的酒,也没有兴致了。李白,又称”诗仙”、”酒仙”,素有”斗酒诗百篇”的名声,十分钟爱葡萄酒,甚至在酒醉奉诏作诗时,还忘不了心爱的葡萄酒。他在《对酒》中写道: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实际上,李白不仅是喜欢葡萄酒,更是迷恋葡萄酒,恨不得人生百年,天天都沉醉在葡萄酒里。《襄阳歌》就是他的葡萄酒醉歌。他在《襄阳歌》中写道:”……,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江鸭头绿,恰以蒲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诗人李白幻想着将一江汉水都化为葡萄美酒,每天都喝它三百杯,一连喝它一百年,也确实要喝掉一江的葡萄酒。从诗中也可看出,当时葡萄酒的酿造已相当普遍。曾官至吏部侍朗、京兆尹的大诗人、大学者翰愈,在《蒲萄》诗中写出了他种植葡萄的细心: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另外,还有很多有关葡萄与葡萄酒的诗句。在白居易的《和梦游春诗一百韵》中有”带襭紫蒲萄,袴花红石竹”的诗句;在《房家夜宴喜雪戏赠主人》中有”酒钩送盏推莲子,烛泪黏盘垒蒲萄”的句子;在《寄献北郡留守裴令公》中有”羌管吹杨柳,燕姬酌蒲萄”的诗句。刘禹锡在《蒲桃歌》中写了他从种植葡萄到收获葡萄的全过程,包括了修剪、搭葡萄架、施肥、灌溉等栽培管理,并且获得葡萄丰收。刘禹锡作为政府的高官,能准确地掌握葡萄栽培技术,可见盛唐时期葡萄种植业的发达。在唐代的葡萄酒诗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王翰的《凉州词》了。诗中写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边塞荒凉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军旅生活,使得将士们很难得到欢聚的酒宴。这是一次难得的聚宴,酒,是葡萄美酒;杯,则是”夜光杯”。据《十洲记》:”周穆王时西胡献夜光常满杯,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鲜艳如血的葡萄酒,满注于白玉夜光杯中,色泽艳丽,形象华贵。如此美酒,如此盛宴,将士们莫不兴致高扬,准备痛饮一番。正值大家”欲饮”未得之际,马上琵琶奏乐,催人出征。此时此地,琵琶作声,不为助兴,而为催行,谁能不感心头沉重” 这酒还喝不喝呢” 这时,座中有人高喊,男儿从军,以身许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有酒且当开怀痛饮! 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没有什么丢脸的,自古以来有几人能从浴血奋战的疆场上生还呢! 于是,出征将士豪兴逸发,举杯痛饮。明知前途险厄,却仍然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表现出高昂的爱国热情。在众多的盛唐边塞诗中,这首《凉州词》最能表达当时那种涵盖一切、睥睨一切的气势,以及充满着必胜信念的盛唐精神气度。明朝王世贞称此诗为无瑕之璧,与王昌龄的《出塞》同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此诗也作为千古绝唱载入中国乃至世界葡萄酒文化史。5 宋代”“我国葡萄酒业发展的低潮期宋代葡萄酒发展的情况可以从苏东坡、陆游、元好问等的作品中看出来。苏东坡的《谢张太原送蒲桃》写出了当时的世态:冷官门户日萧条,亲旧音书半寂寥。惟有太原张县令,年年专遣送蒲桃。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在不得意时,很多故旧亲朋都不上门了,甚至连音讯都没有。只有太原的张县令,不改初哀,每年都派专人送葡萄来。从诗中,我们还知道,到了宋朝,太原仍然是葡萄的重要产地。到了南宋,小朝庭偏安一隅。当时的临安虽然繁华,但葡萄酒却因为太原等葡萄产区已经沦陷,显得稀缺且名贵,这可从陆游(l125”1210)的诗词中反映出来。陆游的《夜寒与客烧干柴取暖戏作》:稿竹干薪隔岁求,正虞雪夜客相投。如倾潋潋蒲萄酒,似拥重重貂鼠裘。一睡策勋殊可喜,千金论价恐难酬。他时铁马榆关外,忆此犹当笑不休。诗中把喝葡萄酒与穿貂鼠裘相提并论,说明葡萄酒可以给人体提供热量,同时也表明了当时葡萄酒的名贵。比陆游稍后的金国著名文学家元好问( l190”1257)曾作《蒲桃酒赋(并序)》:刘邓州光甫为予言:”吾安邑多蒲桃,而人不知有酿酒法。少日,尝与故人许仲祥摘其实并米炊之,酿虽成,而古人所谓甘而不饴、冷而不寒者固已失之矣。贞佑中,邻里一民家避寇自山中归,见竹器所贮蒲桃在空盎上者,枝蒂已干,而汁流盎中,熏然有酒气,饮之,良酒也。盖久而腐败,自然成酒耳。不传之密,一朝而发之,文士多有所述。今以属子,子宁有意乎”“予曰:”世无此酒久矣。予亦尝见还自西域者云:′大石人绞蒲桃浆,封而埋之,未几成酒,愈久愈佳,有藏至千斛者。‵其说正与此合。物无大小,显晦自有时,决非偶然者。夫得之数百年之后,而证数万里之远,是可赋也”。……经过战乱,真正的葡萄酒酿酒法在中土差不多已失传。除了从西域运来的葡萄酒外,中土自酿的葡萄酒,大体上都是按《北山酒经》上的葡萄与米混合后加曲的”蒲萄酒法”酿制的,且味道也不好。6元代”“我国葡萄酒业和葡萄酒文化的鼎盛时期元朝立国虽然只有九十余年,却是我国古代社会葡萄酒业和葡萄酒文化的鼎盛时期。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元朝政府供职十七年,他所著的《马可.波罗游记》记录了他本人在元朝政府供职十七年间所见所闻的大量史实,其中有不少关于葡萄园和葡萄酒的记载。在”物产富庶的和田城”这一节中记载:”(当地)产品有棉花、亚麻、大麻、各种谷物、酒和其它的物品。居民经营农场、葡萄园以及各种花园”。在”哥萨城”(今河北涿州)一节中说:”过了这座桥(指北京的卢沟桥),西行四十八公里,经过一个地方,那里遍地的葡萄园,肥沃富饶的土地,壮丽的建筑物鳞次节比。”在描述”太原府王国”时则这样记载,”……太原府国的都城,其名也叫太原府,…… 那里有好多葡萄园,制造很多的酒,这里是契丹省唯一产酒的地方,酒是从这地方贩运到全省各地。”元朝的统治者十分喜爱马奶酒和葡萄酒。据《元史.卷七十四》记载,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祭宗庙时,所用的牲齐庶品中,酒采用”潼乳、葡萄酒,以国礼割奠,皆列室用之”。”潼乳”即马奶酒。这无疑提高了马奶酒和葡萄酒的地位。至元二十八年五月(1291年),元世祖在”宫城中建葡萄酒室”(《故宫遗迹》),更加促进了葡萄酒业的发展。葡萄栽培与葡萄酒生产的大发展考虑到粮食短缺等原因,元世祖十分重视农桑,要求朝庭专管农桑、水利的部门”司农司”编纂农桑方面的书籍,用于指导地方官员和百姓发展农业生产。至元十年(1273年),《农桑辑要》刻颁,全书共有六万五千多字,分作七卷。该书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被颁发到各级劝农官,以指导农业生产。书中对”蒲萄”是这样写的:“蒲萄:蔓延,性缘不能自举,作架以承之。叶密阴厚,可以避热(十月中,去根一步许,掘作坑收卷蒲萄悉埋之。近枝茎薄实黍穰弥佳,无穰,直安土亦得。不宜湿,湿则冰冻。二月中还出,舒而上架。性不耐寒,不埋则死。其岁久根茎粗大者,宜远根作坑,勿令茎折。其坑外处,亦掘土并穰培覆之)。”可见,在元朝葡萄栽培不仅政府重视,确也达到了相当的栽培水平。在政府重视、各级官员身体力行、农业技术指导具备、官方示范种植的情况下,元朝的葡萄栽培与葡萄酒酿造有了很大的发展。葡萄种植面积之大,地域之广,酿酒数量之巨,都是前所未有的。当时,除了河西与陇右地区(即今宁夏、甘肃的河西走廊地区,并包括青海以东地区和新疆以东地区和新疆东部)大面积种植葡萄外,北方的山西、河南等地也是葡萄和葡萄酒的重要产地。此外,为了保证官用葡萄酒的供应和质量,据明朝人叶子奇撰《草木子》记载,元朝政府还在太原与南京等地开辟官方葡萄园,并就地酿造葡萄酒。其质量检验的方法也很奇特,每年农历八月,将各地官酿的葡萄酒取样”至太行山辩其真伪。真者下水即流,伪者得水即冰冻矣。”元代葡萄酒的消费在元代,葡萄酒常被元朝统治者用于宴请、赏赐王公大臣,还用于赏赐外国和外族使节。同时,由于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酒酿造业的大发展,饮用葡萄酒不再是王公贵族的专利,平民百姓也饮用葡萄酒。这从一些平民百姓、山中隐士以及女诗人的葡萄与葡萄酒诗中可以读到。以骑驴卖纱为生计的何失在《招畅纯甫饮》中有”我瓮酒初熟,葡萄涨玻璃”的诗句,尽管家贫靠卖纱度日,还是有自酿的葡萄酒招待老朋友。刘诜,多次被推荐都未能入仕,一辈子为穷教师,在他的《葡萄》诗中有”露寒压成酒,无梦到凉州”的诗句 ,说明他也自酿葡萄酒。终生未仕、云游四方的天台人丁复在《题百马图为南郭诚之作》中有”葡萄逐月入中华,苜蓿如云覆平地”的诗句。终生在山中务农,自号”煮石山农”的王冕在《大醉歌》中有”古恨新愁迷草树,不如且买葡萄醅”的诗句。隐居山中的”环谷先生”汪克宽在《秀上人饮绿轩》中写道:”绀云满涨葡萄瓮,青雨长悬玛瑙瓶”。终生未仕的周权则在《葡萄酒》诗中详细、贴切地描述了葡萄酒的酿制过程,并有”纵教典却鹔鸘裘,不将一斗博凉州”的诗句。年仅三十而卒的女诗人郑允端则在《葡萄》诗中写道:”满筐圆实骊珠滑,入口甘香冰玉寒。若使文园知此味,露华不应乞金盘”。文园,即汉文帝的陵园孝文园。元代葡萄酒的税收政策元朝政府对葡萄酒的税收扶持以及葡萄酒不在酒禁之列的政策使得葡萄酒的普及成为可能。同时,朝廷允许民间酿葡萄酒,而且家酿葡萄酒不必纳税。当时,在政府禁止民间私酿粮食酒的情况下,民间自种葡萄,自酿葡萄酒十分普遍。元朝葡萄酒有较大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中央政府的政策扶持。主要表现为税收政策上。据《新元史》”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年),御史台言:”酒户纳课程,每石卖钞四两内纳官课钞一两,葡萄酒每一千斤卖钞一百两内纳官课钞六两。此系榷货。难同商税。葡萄酒合依酒户一体纳课”。户部议:”葡萄酒不用米曲,与酿造不同,仍依旧例三十分之一。”“这是对葡萄酒给予强有力的税收政策的扶持。至元十年时,粮食酒的税率是25%(四两内纳官课钞一两),而葡萄酒的税率6%,御史们有意见,给元世祖上奏章,要求把葡萄酒的税率提高到与粮食酒相同。元世祖让户部就此事拿出意见。户部研究后上奉章:因为葡萄酒的酿造不用粮食与酒曲,所以,就是要与粮食酒区别对待,要按旧例,葡萄酒的税率应该为3.3%(”依旧例三十分之一”),御史台一提意见,葡萄酒的税率不但没有上去,反而从至元十年的6%下降为 3.3%。可见当时,对葡萄酒的扶持也是有不同意见的,但最高统治者很清楚,葡萄酒不消耗粮食,就是要坚决有力地予以扶持。据《元典章》,元大都葡萄酒系官卖(系榷货),曾设”大都酒使司”,向大都酒户征收葡萄酒税。大都坊间的酿酒户,有起家巨万、酿葡萄酒多达百瓮者。可见当时葡萄酒酿造已达相当规模。元代葡萄酒文化与文化艺术元代葡萄酒文化逐渐融入文化艺术各个领域。除了大量的葡萄酒诗外,在绘画、词曲中都有表现。祖上为西域人的丁鹤年有《题画葡萄》:西域葡萄事已非,故人挥洒出天机。碧云凉冷骊龙睡,拾得遗珠月下归。此外,鲜于枢的《观寂照蒲萄》,傅若金的《题墨蒲桃》、《题松庵上人墨蒲桃二首》、《墨蒲萄》,张天英的《题蒲萄竹笋图》,吴澄的《跋牧樵子蒲萄》等,举不胜举,可见在元代画葡萄和在葡萄画上题诗确实很流行。而在元朝众多的葡葡画中,最有名的则要数温日观的葡萄了。仅从元人的诗歌来看,有关温日观画葡葡的就有宋子虚的《僧日观画蒲萄》,郑元佑的《温日观画蒲萄》、《重题温日观画蒲萄》,邓文原的《温日观蒲萄》等,可见温日观在元朝的影响。温日观,号智归子,宋末元初画家,上海松江人,在杭州出家为僧,擅长草书,但他所画的葡萄和画葡萄的方法,使得他在元代很有名,世称”温葡萄。”柯九思则在《题温日观画葡萄》中写道:学士同趋青琐闼,中人捧出赤瑛盘。丹墀拜赐天颜喜,翠袖携归月色寒。柯九思,号丹丘山,淅江仙居人,曾任奎章阁鉴书博士,凡元文宗所藏书法名画,均由他鉴定。由以上这首诗可以得知,温日观所画的葡萄也被皇家收藏,而且温日观本人也曾被元朝皇帝接见过。关于温日观作葡萄画的方法,曾任浙江儒学提举的郑元佑在《重题温日观葡萄》中有生动的描写:故宋狂僧温日观,醉凭竹舆称是汉。以头濡墨写葡萄,叶叶支支自零乱。可见,温日观作画的方法之奇特:先用酒把自己喝醉,然后大呼小叫地将头浸到盛墨汁的盆子里,再以自己的头当画笔画葡萄。这与人称”张颠”的唐代书法家张旭的风格相近。唐人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记载:”旭饮酒辄草书,挥笔而大叫,以头撮水墨中而书之,天下呼为张颠。题后自视,以为神异,不可复得。”
24小时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玉米灭茬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