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云道长淘宝灵符是真的吗吗,有留意过的吗?

[道教内丹修炼]内丹功法真传
我的图书馆
[道教内丹修炼]内丹功法真传
篇一 : 内丹功法真传---得道高人的修炼全过程老子的独门上乘内功—内丹功。老:内丹功的“内”指内部,是你身体内部的意思;“丹”指丹田,也意指长生不老、珍贵、热量等。我在聚集精神听。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我:不太懂。老:别急。这里的道暗指“元气”,二是“阳气”和“阴气”,三为阴阳二气的混合之气,既为“和气”。元气,又叫真气,它是随着生命而来的,是生命的原动力。老:后来人通过呼吸和饮食滋生“精气”,精气分阴气和阳气。精气是一个人维持生命活动的的基本营养物质,有了它,人才保证正常的成长发育。精气由胃消化,由脾运化,又藏于肾。看我没动静,老子念了一句短语。老: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我:不太懂啊!老:窈冥之中有精气,它那么地真切,我们都能感知和确信它的存在。我:那么,是否男人的精子里含有大量的精气?老:对。因此练功期间,千万不能接近女色。老:好了,具体的注意事项的话,最后再讲。先说丹田。我:丹田是什么?老: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你从谷物吸收的正是它的精,精生气,气生神。因此,我们将那些有活力的人叫有精神,或者有神。老子喝了一口茶,吸了一口气,接着说。老:丹田分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其中下丹田最重要,因为它是藏精之府。它位于肚脐下面三寸,是气海穴为中心的一个小范围。上丹田以玉门穴为中心,玉门穴位于两眉正中间,中丹田以膻中穴为中心,膻中穴位于双乳正中间。老:听过运气吧?运气就是通过意念将气运到指定的目的地。人的气有运行轨道,叫经脉(详细的你以后自己查看吧),真正打通了经脉,你不仅可以随心随欲地运气,还可以却病延年。我:我们不是本来就通有经脉吗?老:不经过修炼,他的静脉不会被完全打通。真正打通经脉之后,我们是能感觉到的。我:练内丹功,有什么效益呢?老:练就内丹功,你就可以通小周天了。我:小周天是什么?老:它意指气顺着经脉流动的线路,具体如下:气从尾阎到夹脊,再至玉枕,直至头顶百会,再顺面部前胸而至下丹田。你也看到了,通了小周天,气不过是在身体上半部流动,并没有在全身范围流动。我:全身范围的流动,是不是叫大周天?老:对了。气从头到脚的流动,叫大周天。我:那么,为什么不教我大周天呢?老:因为,通了小周天之后,大周天自然而然地通了啊!我:原来如此。老:我们的内丹功的要义是:先练中丹田,然后练下丹田,最后贯通小周天。我:不太懂。老:你仔细听吧!具体练法如下。于是,老子传授给我上乘内功--内丹功。我们听听他怎么讲的。“第一步,练中丹田。之前,坐好。盘双腿,要感觉舒适。双手放在膝上,手心向上或向下都可。直着上身,腰、胸、脖子和头部保持一线,不能向后或向前倾斜。双眼禁闭。全身放松。真的感觉不到自己了,开始将意念集中在你的呼吸。不要管吸气,要关注呼气。呼气的同时,冥想你的气全部送到了中丹田,都送到胸部里头了。注意,不要太刻意想,要顺其自然。这样你早晚练习两次,每次训练20分钟,慢慢地延长到一个小时。练完之后,摩擦双手,再用双手摸摸脸部,梳梳头发。这个步骤,练到一个月,你的胸部有感觉了,能感觉到一股热气在胸内,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感越来越强,你的中丹田开始也有感觉了。中丹田的感觉越来越强,再练半年左右,你的中丹田聚满精气。达到这个地步,你完成了第一步。我:那第二步怎么样呢?老:连续苦练第一步功半年以上,你的中丹田的气感会越来越强,强到可以感觉到有一团热气在涌动,说明可以接着练下一步了。我:哦。老:现在讲第二步—练丹田。是老子讲内丹功的第二个步骤。这个步骤其实很简单。这个步骤不要关心呼吸,所有的意识集中起来,意念将中丹田的气球缓慢地往下丹田部位送下去。就是这样。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刻意运气球,要自然地往下推,一天一点点推就可以。一天一点点,一点点,这样继续下去的话,大概需要两个月时间能完成将气球完全运到下丹田。送到下丹田之后,你就感觉到下丹田里的气球的能量越来越强,它不停地在动,非常有力量,说明你离成功不远了。在练这个步骤时,可能会出现一些疼痛,比如胸闷,背痛等感觉,这都很正常,这是气在打通经脉的关系。这种痛感随着功力的长进,逐渐消失的。好了,现在可以练最后一步—小周天。这个步骤也很简单。在你练成上面的两个步骤之后,在某一天的一个瞬间,下丹田里的蠢蠢欲动的气球突然开始在体内循环,恭喜你,你通小周天了,这个瞬间将成为你人生最美妙的体会。老子一口气讲完小周天的练法。我:通常要练多长时间?老:要通小周天,一般都要一年到两年时间,因人而异。千万不能急于事成,千万要记住水到渠成的道理。我:那么,大周天呢?老:只要通了小周天,就自然而然地通大周天。通大周天,不再需要特别学习,这正是功到自然成啊!我:我明白了。老:其实只要通小周天,你就可以练习金钟罩铁布衫和轻功等高级内功。我:那练内丹功的时候,有没有特别要注意的吗?老:当然有几点要禁忌。其中最重要的是起初一百天内千万不能泻精。我:那梦遗都不行吗?老:对。只要泄精,将前功尽弃,要从头练。我:不容易啊。老:对。还有整个练功过程中不可急于求成,一定要顺其自然,不能蛮练,要不然后果很严重。我:还有吗?老:练功的场地要通气,清洁,安静。早上要空腹练,晚上在吃饭之后练。还有,最后不要中断,连续练,中断的话效果不理想,进展缓慢。要注意饮食,不要吃喝刺激性的食物,多喝清水。我:还有么?老:大概就这些了。道家龙门派内丹功修炼法一、筑基将根基建筑牢固、才能完成练功,本阶段功夫有此重要,故名。人体的根基在肾,据祖国医学的理论,肾为-身水火的根本,如同天地间水火,万物赖之生成的道理一样,肾气充足,身体自然康强。肾气不足,在于壮年人房事耗精过多。壮年人应当至少隔7天才性丵交一次,要珍惜精水;老年人要下决心断绝性丵交;以上为储精。精水积满,外阳必举,要用炼精的方法,控制外溢,使其还精补脑。炼精的方法是,外阳举起时,立即闭目内视前后阴之间的会阴穴,吸气,用意念相引,将气从尾闾提起。如忍大便状,好像举重物似的,上升于脑。随着用目光上视脑中,停一会儿,用意念从两眉中间,引向下行,落入脐下腹中〔下丹田)。这样一升一降为一周。不论旋转多少周,以外阳自缩为止。丹经上称作'采小药'(精为药),'采药归炉'(下丹田)。'封炉温养,谨固牢藏',才能炼精化气。《道乡集》说:'小药为外药采于外,用有为有作之法采之'。要注意:采小药只用在外阳冲动举起时,如不冲动举起时锻炼它,比如锅里无水光烧火,就干锅了。水火得不到既济,就容易出偏。因为小周天是武火烹炼精水的功夫,若无精可炼,会出偏而发生口干舌燥,头晕等症。《黄庭经》说:'急守精室(下丹田)勿妄泄,闭而宝之可长活'。可见精水是练气功的宝贵药材、但是闭住精不外泄,在人们生活中是很难做到的事,据我练功体验,泄一次精,内气就消失,必须有坚强的意志,才能断绝性丵交。可是梦中性丵交,不易断绝,必须不怕失败,继续加强练功。日久定有成功之时。以上谈的筑基办法,也是我的体验功夫。二、炼精化气在空闲时间,端坐在椅子上,两腿垂地,两手放膝盖上,把双眼张开,向前平视,把目光凝视于两眼之前的正中处,目珠尽量保持不动,摄取阳光补我元气,待杂念基本肃清,心身安泰后,感觉眼珠发胀,好像有气充实时,即可慢慢地收回目光,闭眼,内视两眉中间祖窍穴。内视一会儿,稍觉内气充盈,再将意念轻轻地引向下行,落入脐下腹中,内视腹中-个虚空境地,要朗彻其光。朗则神清,朗则气爽,就不至于昏沉,如同天空无云遮蔽时太阳照射大地一样。凝神也应如是。这叫凝神于气穴(下丹田),也叫心肾相交。朗照力在静功中具有夺天地造化的巨大作用,是练功的总枢。故《阴符经》说:'机在于目'。如失去朗照力,神即他驰,杂念丛生,性光不能聚于气海,虽日坐数次,也无好处。初学练功的人,每次练坐凝神气入15分钟,即目光、意念均凝于气穴,则呼吸之气亦自然归于气穴。神意与气三家合在一处,形成了息息归根,就不从鼻孔呼吸了,能做到如是练功,练习日久,能坐一小时,腹中受目光照射,自生暖气,蠕蠕欲动,融融自旋,这是静极生动,微队萌生。什么是微阳呢?就是腹中精水受目光煦照后化成的小气团,如同太阳蒸晒海水,化成云气一样。发现微阳萌生景象以后,仍要坚持内视,它的活动会越来越大,仍以目光煦照动处,这是初步功夫积累内气的要诀。比如室中香烟一缕,若火不绝,其烟渐渐充满室中,而积累内气也应如是,开始腹中气动微小,渐渐通达四肢百骸,皮肤状如虫行,如加紧练功,定能达到气足神充,浑身舒畅。真是'二十六宫都是春'了。迨至发现眼前有光闪,四肢温暖,周身似醉,耳际有风的景象,这是炼到内气旺盛已极,自然有气冲过尾同,上升脑中;略停一会,从两眉中间降入口中,化成津液,咽入脐下腹中,如同空中云气化成水珠,降入地下,滋润万物一样。这炼精化气,属小周天。这时内气呼吸是一升一降,息息归根,即呼吸离不开丹田气根。丹经上说:内气呼吸是用武火炼精化气的功夫。因为从此神气相抱,气谓风,神谓火,风吹火旺,故能炼精化气。三、炼气化神小周天炼到外阳内缩,马阴藏相时,眼前有光闪过,过几天又有光闪过,这是精已化尽的景象,无精可炼了,即可停止炼小周天。《道乡集》:'火止于阳光二现,不止伤丹。'这就是说丹已结成,不行周天火候了。以下是采大药。 *
17:47 * 回复 * 三俗弟子 * 2663160 * 75位粉丝 * 初级粉丝 1 *2楼什么是大药?就是炼气化尽,结成内气一团,伏于气穴,蟠聚不动,采而后生。怎样采而后生?小周天停炼后,仍要凝两目之光,朗照脐下腹中,静等大药活动,不可少离,一离则火散神驰,大药不能出炉(下丹田)。应以内气呼吸聚散法,促其活动。具体方法是:用意念呼吸,呼气使扩散,吸气使聚敛的功法,使其愈动愈旺,迨至静观七天,眼前又现闪光.这是采大药的时间已到。忽觉内气团(大药)大动起来,上下涌动,上冲于心,又下奔会阴,感觉两肾热如汤煎,口齿叩动,身涌鼻搐,显此景象,要用采的方法。具体方法是:急摄谷道(肛门),意守尾闾,内中向上提起的方法。《道乡集》说:大药为内药,采于内,采而后生,引出大药,则进行过关服食。过关服食的过程是:用意念将内气团从尾闾向上提起,冲过尾闾,上升于脑。这时舌舐上鄂,静守一会儿,内气团降入口中、要紧闭口唇,以防渗漏,有鹫鸣之声,降入中丹田(膻中穴),收而藏之.感觉中丹田气满,要一意静守。这就是过关服食,归于黄庭(中丹田)的景象,以下练大周天通运。在一意静守中,忽觉有两道动气,从两脚心同时上升,至尾闾穴合成一团,升至夹脊,停止不动,一意静守,待其动机。当动过夹脊,动气分两道,沿两上肢,流入两个掌心,停止片到,回升至玉枕,合成一团,再升至泥九(脑中),复降入中丹田。从此中丹田有个大气团,充满中下二田,这就是大周天通运的景象。大周天练通以后,要将中丹田和下丹田守成一个虚空境界。此际用功,纯是无为的寂然朗照,就是丹经上说的'沫浴温养'。与小周天有为有作的不同。寂照至极处,自有天然的火候,自然运动,不须神驭,不须息吹,如天地之气自行运转不息一样。惟寂照时,元神居于中丹田,必合下丹田化成一虚空境界,形成一个大圆镜子,光灼灼、圆陀陀,只存一寂照的元神,这是涵养元神的要诀。若仅滞于中丹田,不连合下丹田,则二田之气不能生发。如失于寂照,则二气不畅不旺;二气不畅不旺,则不能资养元神。是以寂照为炼气化神的根本,炼气化神功夫全凭寂照,将昭昭之神与中下二丹田,成-虚空境界,浑浑融融,无人我之相,熙熙嗥嗥,无散乱之机。愈寂愈妙,益定益微。万脉归源,形成了寂照大定。此乃炼气化神的真功。什么是寂照?就是用寂静的目光.照射中下二丹田的虚实境界。在寂照中要防危虑险,如见到美色和宝贵的东西,勿以为真。无论见到何等稀奇之物,可欲之事,均应一切扫尽。稍有喜爱,便着魔障。破坏真功,也就是疏漏了寂照,不能纯其阳明之神.不能证其圆明之果。最破坏真功的事,是梦中女色扰身,切记切记!四、炼神还虚在寂照大定中,显出雪花纷飞,这是气足神全的景象,要进行炼神还虚的时节已经到了。炼神还虚的具体方法是:把意守部位迁到上丹田(祖窍穴),与中下二丹田化成一虚空境界,存养全体。无人我之相,也无大地山川之形。纯观无相,与太虚浑为一体,太虚即我,我即太虚,寂无可寂,照无可照,只昭昭一灵,超绝万古。五、注意事项1、炼到小周天内气成形时,脐下腹中有个气丘,越炼越旺,口中津液增多,在练功时从嘴角流出,这叫'漏丹'。要紧闭口唇,咽入腹中,滋润五脏。因它是肾水化生的物质,对人体有益,古人称它是'津丹'。2、练气功为了康复体质,百疴不生,可是各人练功功效有别,体质强者功效快,体质弱者功效慢。因此,不须急于求成,只有把筑基功夫练成,才有日新月异的效果。3、练气功要按阶段次序进行,每个阶段有显景,不见显景,不能进行下一个阶段。因此,显景是阶段功夫成就的标志。早则不及,迟则过之,4、大小周天练通以后,不须故意练功。因功有动静之机,均须顺其机而为之。动则运转,静则定住;不动,运之无益;不静,定之有损。要听其自升自降,这是我在体验中证实的。 *
17:47 * 回复 * 三俗弟子 * 2663160 * 75位粉丝 * 初级粉丝 1 *3楼5、练功忌昏睡.昏睡则气散。每遇昏睡时,要停功睡觉,睡足神清时,再静丵坐练功。先令神蛰于内,不使目光泄于外,自然清虚之气氤氲于内。如此凝神,白得其妙。若目光未能凝入。虽日坐数次,也无好处。6、练功忌着相落空。入坐任其无为,则流于枯寂,属于孤阴,没有造化之机。练功虽重视无为,而在无为中尚须知有为。譬如内视寂照腹中,空洞洞地制止杂念乱生,这就是无力中而有为。心有专向,定于此。不外驰。着相就是心生形相之念,凝滞不散,则内气不能氤氲和霭,流通一身,这是练功的大病。7、练功忌急躁,心躁则生火,火燥则水沸。或谓之神不可躁,躁则水枯。8、练功忌烟酒,烟不可吸,邪火扰乱真气,酒不可饮,酒气伤人性情。9、微阳初动,万勿搬运周天。微阳是内气的嫩芽,尚无结丹,要知升降周天有一定的时节,早则不及,迟则过之,使神气充足,自有天然之机,上升三关,以成自然妙运。如冬至阳生,虽欲其不生行吗?明白此理,还丹可结。10、气穴就是下丹田,也叫气海、气根、精室;还有称作火炉的,它的部位是在脐肾相对的中间,膻中穴就是中丹田,也叫黄庭,它的部位在心窝里边。祖窍穴就是上丹田,也叫印堂、山根,还有称作鼎的,它的部位是在两眉中间。11、我练的静功,先用目光摄取天空阳光之气,反回目中,辐射腹中,点化体内阴质,资养元阳之气,则内气生发得快。因此练功必须在阳光明亮之处,夜间练功必须在灯光明朗之处,禁忌在阴暗地方练功,因为这对温养元阳之气没有帮助。附一炼内丹的火候运用古代丹书有内丹火候之说,我的练功体验,确实也有火候的运用。不知火候运用,任意瞎练,就出偏差。人体内有三种火:一曰目光之火;二曰意念之火;三曰气动之火。古人称为'三昧真火'。这三种火合在一起,意念加重,注视不离,叫做武火;意念轻松,似有似无,叫做文火。练功到什么阶段,运用什么样的火,就称为火候。怎样运用呢?人体分两个区域,横隔膜以上,属于阳气区域;横隔膜以下,属于阴气区域。在阳气区域的穴位,宜用文火来锻炼,如意守祖窍、膻中,要似守非守,轻松自如,若是加重意念守窍,气聚血涌,火上加火,就会出偏,如头痛、目眩等。在阴气区域的穴位,当用武火烹炼,如气海、会阴、涌泉,守窍的时候,要意念加重,凝视不离,把阴气化开。这些都是练功的真诀窍。在气通小周天时,后三关尾闾、夹脊、玉枕,都是骨质的结构。内气到此停止不动时,必须用三种火一起烧炼,化开阴气,才能通过。如用意引,勉强过关,神驰火散,更不易通过,还会出偏。功至-阳萌生,是内气的嫩芽,更要用三种火锻炼;炼到一阳大动时,还要用三种火锻炼。若发觉周身如酒醉,眼帘有光闪、耳内有鸣声,这是内气旺盛,达到高峰的景象,火候到,才能进行小周天冲关,若是未到高峰火候,急于求通,强行搬运,就出偏差。切记切记!值得注意的是,小周天气通以后的练功,仍要意守气海,目光凝视气海穴,鼻息也归于气海,神、意、气三家归到一处,进行武火烧炼,形成了内气呼吸,一呼一吸,在肚脐和下丹田中升降。下田为气根,故古人叫做'息息归根'。此际练功,鼻息自断,恢复到在母腹中的呼吸,故叫做'胎息'。在胎息中,做到一念不起,万虑俱寂,静极生动,方有小周天的自然运动。从督脉上升于脑,称为进阳火;沿任脉下降于下田,称为退阴符。也就是补阳气退阴气。在我的体验中,补阳气退阴气适用于素体伯冷的人,因此类人多为阴盛阳衰。还有从任脉上升于脑,沿督脉下降于会阴的运行法,古人称为进阴火退阳符。此法适用于体质怕热的人,因此类人多为阳盛阴衰。还有从左边上升、右边下降,从右边上升、左边下降的运气法、这些都是小周天火候炼丹的方法,练到阳光二现、小周天停运的火候已到,练功要进行内气聚散呼吸,以巩固内气团的的壮大成长,练到阳光三现,是进行大周天运转的火候已到,紧接着内气团大动,上下冲动,肾间热如汤煎,身涌鼻搐,耳内有鸣,这是内气团旺盛的景象,即当用意念急守尾闾,紧缩肛门,向上提起。内气团冲过尾闾,上升于脑,静守一会儿,舌舐上鄂,降入口中,紧缩口唇,以防渗漏,有鹫鸣之声,咽人中田。气满中田,-意静守,忽觉有两道动气,从脚心同时上升,到尾闾合成一团,上升夹脊,停止不功;动过夹脊,分开两道动气,沿上肢流至两掌心;停止片刻,回升玉枕,合成一团,升至脑海,略一停止,降入口中,复降入中田,充满中、下二田。至此完成了大周天的运动,古人叫做'过关服食运周天'。 *
17:47 * 回复 * 三俗弟子 * 2663160 * 75位粉丝 * 初级粉丝 1 *4楼以上谈的后天火候,是用意念有为之火,以下练功。以中田和下田,守成一个虚空境界,纯是无为的寂然朗照。就是丹经上说的'沫浴'、'温养',也就是以文火温养为主。寂照至极处,转入先天火候,有自然的运动,这巳不是有意念而为的火候,而是按大自然火候规律运动的,不神驭,不息吹,如同大地之气,运转不息-样。不再叙述,是否正确,请气功同仁斧正。 '附二玄珠成象法我认为气功中产生粟米玄珠的形象和作用是很重要,故本人想来谈谈在练功初级阶段中,如何产牛粟米、玄珠及其作用。粟米的产生部位,在两眉中间明堂穴(上丹田),古称开天目,又叫练慧眼。具体练法:以坐练为主,张开双眼,向前平视,目光凝视一个中心点,眼珠尽量保持不动。感觉眼珠发胀时,目光凝聚一团,慢慢回收目光,闭眼内视两眉中间明堂穴,意想这地方有一只眼,用它内视穴中空虚。炼到穴中发胀,如含有气球,即是粟米的产生。它的属性阳中阴,就是《易经》中说的离卦,藏之干心,发之于目。它的作用,性光强大,照射力无量,不离本位旋转着,扫除杂念,凝视气穴,化精为气,生发阳气,使身躯变成纯阳体质。如同天空的太阳。外阳中间有些黑点,光照全球,化生万物-样。玄珠的产生部化,在脐下气海穴(下丹田),古称玄关窍,又叫祖气根、炼丹处。具体炼法:用粟米之光.向下照射气海穴,静观气海穴的虚空境界。要朗彻其光,把性光凝于气海穴,把意念定于气海穴,呼吸之气自然归于气海穴。性光、意念与气,三家合在一处,形成了胎息。肾脏功能坚固如切的人,就能把精炼成气,积气成团,就是玄珠的产生。肾脏功能已亏的入,玄珠难以露相,必须固精不外泄,增强肾脏功能,有精可炼,积气成形,才能炼出玄珠。它的属性阴中阳,就是《易经》中说的坎卦,藏之于肾,发之于气海穴。它的作用大则充盈全身,小则流串全身经络,活泼血脉,化阴气为阳气,抵抗百疴不生。《大成捷要》说:'与君说破我家风,太阳移在月明中'。此即所谓先修性,炼出性光,凝光于气海穴,形成了修命炼玄珠。这就是太阳移在月明中,也就是心肾相交,坎离交媾,炼的玄关窍开,促成-阳初动,产生玄珠,冲开后三和前三关,运行于周天。如同天地间的太阳,照射大地,吸引着地球围着太阳旋转-样。根据我练功三十余年的体验,玄珠的产生,是在精丵液充盈条件下孕育中形成的,所以它难求的关键,以精丵液强弱为标准。青年未破过身的人,玄珠露相就快,若是固不住精,也是枉然。老年肾脏功能亏损的人,就是炼功三年五载,玄珠也难露相。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老年气血已衰,无精可炼,内气难以产生,若是坚持不懈的练功,何时把肾脏功能增强起来,能固住精不外泄,才能有精炼成气,气足自然结聚成珠。因为有这些难做到的条件,所以难求了。这是我的看法,是否正确,请广大练功者体验吧! 得道高人的修炼全过程张苏辰张苏辰老先生生于一九0三年八月,为道家龙门派内丹功二十代传人。他涉足丹功,本是出于重痾之下对生命的无限眷恋。然而在经过五十余年的修为之后,他却参破了生命之奥,环顾“过去的友人已无一在世”,乃有了云归之意,遂端坐而化。这真是一个奇妙的生命轮回!他留下的在“道”中散步的足迹,走进了自古以来“传药不传火”的禁区,如夜空并不熄灭它所有的灯一样,留下一盏蟾光,为逆旅间来往的人指路。编者按:本篇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八十六岁人张老苏辰所作。张老练功三十余载,打通了大小周天,现将其练功经验娓娓道来,言筒意赅,对丹功修习者多有启发,故从《气功》杂志转载于此。古来丹经道典汗牛充栋,不得其真诀,看似十分繁复;得其真诀,则十分传单,故有“一言半句妙通玄,何用丹经千万篇”之叹。练丹功必须阶段节次井然,每个阶段各有显景,作为此一阶段功夫的标志。如果弄乱了,便成为一笔糊涂账,自己打通周天也未?究竟到达何等水平?也弄不清楚,功夫就很难有进展。本功诀要自出自崂山逸叟史从龙著《道乡集》(见邱陵撰《中国古代气功选注》一书,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读者可以参阅。所宝贵者为张老实践功成,有所补充和发挥。我今年八十六岁,已练功三十余载。初练因是子(蒋维乔)静坐法,练了三年后,终因镇不住命门之精而失败。之后,得到道门传授,用目光摄取阳光来补助体内阳气,练习三个月。就通了小周天,把精水化成气团,周流上下,终未再泄一次精,得到大周天通运,养神还虚,我因为证实了大、小周天的运动,才坚信此功简易可行。现在结合自己的练功体验,来谈谈练功的四个阶段(筑基、练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虑)及注意事项,愿广大爱好者亦来试验。一、筑基将根基建筑牢固,才能完成练功,本阶段功夫有此重要,故名。人体的根基在肾,据祖国医学的理论,肾为一身水火的根本,如同天地间水火,万物赖之生成的道理一样,肾气充足,身体自然康强。肾气不足,在于壮年人房事耗精过多。壮年人应当至少隔七天才性交一次,要珍惜精水,老年人要下决心断绝性交,以上为储精。精水积满,外阳必举,要用炼精的方法,控制外溢,使其还精补脑。炼精的方法是,外阳举起时,立即闭目内视前后阴之间的会阴穴,吸气,用意念相引,将气从尾闾提起,如忍大便状,好像举重物似的,上升于脑。随着用目光上视脑中,停一会儿,用意念从两眉中间,引向下行,落入脐下腹中(下丹田)。这样一升一降为一周。不论旋转多少周,以外阳自缩为止。丹经上称作“采小药”(精为药),“采药归炉”(下丹田)。“封炉温养,谨固牢藏”,才能炼精化气。《道乡集》说:“小药为外药采于外,用有为有作之法采之”。要注意:采小药只用在外阳冲动举起时,如不冲动举起时锻炼它,比如锅里无水光烧火,就干锅了。水火得不到既济,就容易出偏。因为小周天是武火烹炼精水的功夫,若无精可炼,会出偏而发生口干舌燥,头晕等症。《黄庭经》说:“急守精室(下丹田)勿妄泄,闭而宝之可长活”。可见精水是练气功的宝贵药材、但是闭住精不外泄,在人们生活中是很难做到的事,据我练功体验,泄一次精,内气就消失,必须有坚强的意志,才能断绝性交。可是梦中性交,不易断绝,必须不怕失败,继续加强练功。日久定有成功之时。以上谈的筑基办法,也是我的体验功夫。二、炼精化气在空闲时间,端坐在椅子上,两腿垂地,两手放膝盖上,把双眼张开,向前平视,把目光凝视于两眼之前的正中处,目珠尽量保持不动,摄取阳光补我元气,待杂念基本肃清,心身安泰后,感觉眼珠发胀,好像有气充实时,即可慢慢地收回目光,闭眼,内视两眉中间祖窍穴。内视一会儿,稍觉内气充盈,再将意念轻轻地引向下行,落入脐下腹中,内视腹中一个虚空境地,要朗彻其光。朗则神清,朗则气爽,就不至于昏沉,如同天空无云遮蔽时太阳照射大地一样。凝神也应如是。这叫凝神于气穴(下丹田),也叫心肾相交。朗照力在静功中具有夺天地造化的巨大作用,是练功的总枢。故《阴符经》说:“机在于目”。如失去朗照力,神即他驰,杂念丛生,性光不能聚于气海,虽日坐数次,也无好处。初学练功的人,每次练坐凝神气入15分钟,即目光、意念均凝于气穴,则呼吸之气亦自然归于气穴。神意与气三家合在一处,形成了息息归根,就不从鼻孔呼吸了。能做到如是练功,练习日久,能坐一小时,腹中受目光照射,自生暖气,蠕蠕欲动,融融自旋,这是静极生动,微阳萌生。什么是微阳呢?就是腹中精水受目光煦照后化成的小气团,如同太阳蒸晒海水,化成云气一样。发现微阳萌生景象以后,仍要坚持内视,它的活动会越来越大,仍以目光煦照动处,这是初步功夫积累内气的要诀。比如室中香烟一缕,若火不绝,其烟渐渐充满室中,而积累内气也应如是,开始腹中气动微小,渐渐通达四肢百骸,皮肤状如虫行,如加紧练功,定能达到气足神充,浑身舒畅。真是“三十六宫都是春”了。迨至发现眼前有光闪,四肢温暖,周身似醉,耳际有风的景象,这是炼到内气旺盛已极,自然有气冲过尾闾,上升脑中;略停一会,从两眉中间降入口中,化成津液,咽入脐下腹中,如同空中云气化成水珠,降入地下,滋润万物一样。这炼精化气,属小周天。这时内气呼吸是一升一降,息息归根,即呼吸离不开丹田气根。丹经上说:内气呼吸是用武火炼精化气的功夫。因为从此神气相抱,气谓风,神谓火,风吹火旺,故能炼精化气。三、炼气化神小周天炼到外阳内缩,马阴藏相时,眼前有光闪过,过几天又有光闪过,这是精已化尽的景象,无精可炼了,即可停止炼小周天。《道乡集》:“火止于阳光二现,不止伤丹。”这就是说丹已结成,不行周天火候了。以下是采大药。什么是大药?就是炼气化尽,结成内气一团,伏于气穴,蟠聚不动,采而后生。怎样采而后生?小周天停炼后,仍要凝两目之光,朗照脐下腹中,静等大药活动,不可少离,一离则火散神驰,大药不能出炉(下丹田)。应以内气呼吸聚散法,促其活动。具体方法是:用意念呼吸,呼气使扩散,吸气使聚敛的功法,使其愈动愈旺,迨至静观七天,眼前又现闪光.这是采大药的时间已到。忽觉内气团(大药)大动起来,上下涌动,上冲于心,又下奔会阴,感觉两肾热如汤煎,口齿叩动,身涌鼻搐,显此景象,要用采的方法。具体方法是:急摄谷道(肛门),意守尾闾,内中向上提起的方法。《道乡集》说:大药为内药,采于内,采而后生,引出大药,则进行过关服食。过关服食的过程是:用意念将内气团从尾闾向上提起,冲过尾闾,上升于脑。这时舌舐上鄂,静守一会儿,内气团降入口中,要紧闭口唇,以防渗漏,有鹫鸣之声,降入中丹田(膻中穴),收而藏之。感觉中丹田气满,要一意静守。这就是过关服食,归于黄庭(中丹田)的景象,以下练大周天通运。在一意静守中,忽觉有两道动气,从两脚心同时上升,至尾闾穴合成一团,升至夹脊,停止不动,一意静守,待其动机。当动过夹脊,动气分两道,沿两上肢,流入两个掌心,停止片到,回升至玉枕,合成一团,再升至泥九(脑中),复降入中丹田。从此中丹田有个大气团,充满中下二田,这就是大周天通运的景象。大周天练通以后,要将中丹田和下丹田守成一个虚空境界。此际用功,纯是无为的寂然朗照,就是丹经上说的“沐浴温养”。与小周天有为有作的不同。寂照至极处,自有天然的火候,自然运动,不须神驭,不须息吹,如天地之气自行运转不息一样。惟寂照时,元神居于中丹田,必合下丹田化成一虚空境界,形成一个大圆镜子,光灼灼、圆陀陀,只存一寂照的元神,这是涵养元神的要诀。若仅滞于中丹田,不连合下丹田,则二田之气不能生发。如失于寂照,则二气不畅不旺;二气不畅不旺,则不能资养元神。是以寂照为炼气化神的根本,炼气化神功夫全凭寂照,将昭昭之神与中下二丹田,成一虚空境界,浑浑融融,无人我之相,熙熙嗥嗥,无散乱之机。愈寂愈妙,益定益微。万脉归源,形成了寂照大定。此乃炼气化神的真功。什么是寂照?就是用寂静的目光,照射中下二丹田的虚实境界。在寂照中要防危虑险,如见到美色和宝贵的东西,勿以为真。无论见到何等稀奇之物,可欲之事,均应一切扫尽。稍有喜爱,便着魔障。破坏真功,也就是疏漏了寂照,不能纯其阳明之神,不能证其圆明之果。最破坏真功的事,是梦中女色扰身,切记切记!四、炼神还虚在寂照大定中,显出雪花纷飞,这是气足神全的景象,要进行炼神还虚的时节已经到了。炼神还虚的具体方法是:把意守部位迁到上丹田(祖窍穴),与中下二丹田化成一虚空境界,存养全体。无人我之相,也无大地山川之形。纯观无相,与太虚浑为一体,太虚即我,我即太虚,寂无可寂,照无可照,只昭昭一灵,超绝万古。五、注意事项1.炼到小周天内气成形时,脐下腹中有个气丘,越炼越旺,口中津液增多,在练功时从嘴角流出,这叫“漏丹”。要紧闭口唇,咽入腹中,滋润五脏。因它是肾水化生的物质,对人体有益,古人称它是“津丹”。2.练气功为了康复体质,百疴不生,可是各人练功功效有别,体质强者功效快,体质弱者功效慢。因此,不须急于求成,只有把筑基功夫练成,才有日新月异的效果。3.练气功要按阶段次序进行,每个阶段有显景,不见显景,不能进行下一个阶段。因此,显景是阶段功夫成就的标志。早则不及,迟则过之。4.大小周天练通以后,不须故意练功。因功有动静之机,均须顺其机而为之。动则运转,静则定住;不动,运之无益;不静,定之有损。要听其自升自降,这是我在体验中证实的。5.练功忌昏睡,昏睡则气散。每遇昏睡时,要停功睡觉,睡足神清时,再静坐练功。先令神蛰于内,不使目光泄于外,自然清虚之气氤氲于内。如此凝神,自得其妙。若目光未能凝入,虽日坐数次,也无好处。6.练功忌着相落空。入坐任其无为,则流于枯寂,属于孤阴,没有造化之机。练功虽重视无为,而在无为中尚须知有为。譬如内视寂照腹中,空洞洞地制止杂念乱生,这就是无为中而有为。心有专向,定于此,不外驰。着相就是心生形相之念,凝滞不散,则内气不能氤氲和霭,流通一身,这是练功的大病。7.练功忌急躁,心躁则生火,火燥则水沸。或谓之神不可躁,躁则水枯。8.练功忌烟酒,烟不可吸,邪火扰乱真气,酒不可饮,酒气伤人性情。9.微阳初动,万勿搬运周天。微阳是内气的嫩芽,尚无结丹,要知升降周天有一定的时节,早则不及,迟则过之,使神气充足,自有天然之机,上升三关,以成自然妙运。如冬至阳生,虽欲其不生行吗?明白此理,还丹可结。10.气穴就是下丹田,也叫气海、气根、精室;还有称作火炉的,它的部位是在脐肾相对的中间,膻中穴就是中丹田,也叫黄庭,它的部位在心窝里边。祖窍穴就是上丹田,也叫印堂、山根,还有称作鼎的,它的部位是在两眉中间。11.我练的静功,先用目光摄取天空阳光之气,反回目中,辐射腹中,点化体内阴质,资养元阳之气,则内气生发得快。因此练功必须在阳光明亮之处,夜间练功必须在灯光明朗之处,禁忌在阴暗地方练功调药 : “ 药 ”指精、气、神,调药即调精、调气、调神。精气调,则精满自然化气,气满自然生精,精满气足则神自然旺。调药的关键在于 “ 凝神入气穴 ”,凝神即澄神息心,使意念若有若亡,气穴即下丹田。意念、神气澄息后凝聚于下丹田。凝神入气穴,且感到活子时来到,说明药物已在下丹田产生,后天之精转为先天之精。篇二 : 内丹与外丹的分别道教炼丹,什么是外丹?什么是内丹?怎样修炼?不接内丹与外丹的分别炼丹,什么是外丹?什么是内丹?怎样修炼?不接受粘贴外炼内修!炼-置鼎投以药石-戎盐,卤盐,矾石,牡蛎,赤石脂,滑石,胡粉七物作六一泥,文火炼九九八十一时辰。为金丹。为之外丹,现已弃而不用。修元-以上中下三丹田为鼎,握固守一,胎息成,《抱朴子。地真》曰:一有姓字服色,男长九分,女长六分,或在脐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或在心下绛宫金阙中丹田也,或在人两眉间,却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也。修元为内丹。篇三 : 道教内丹术修炼法细说(四)(道经每日清修系列)道教内丹[www.t262.com)术修炼法细说(四)(道经每日清修系列)六、以太极食气动功开脉(每日必须修炼动功以开脉、开穴)每日内丹动功修行重点在于食气、吐纳(上节)每日动功修行之目标在于打通气脉和体表穴孔,如此方能使生命本元宇宙能量“道”,源源不断的注入肉体凡胎,并循打通后的人体经脉做小周天运转,日久功深,则结气成丹,再练气存想,丹成人形,再下来才有出体环游,即大周天修行。故每日动功修炼必不可少,能否开穴、开脉即仰仗此环节!真修行就必须食气1、简易食气法食气法是一种以吸为主的吐纳锻炼方法,即通过吸纳自然界之清气,同时自然地减少饮食的摄取量,借以达到辟除邪秽、强体延年的目的。因此,在秦汉古籍中也将此法称为“食气却谷”法。 食气法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庄子》、《韩非子》等文献中,就有关于“食气却谷”方法的记载。《楚辞·远游》所称“食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粗秽除”,即论述了食气的方法及其益智保健作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却谷食气》专篇,论述“食气者为呴吹”的方法。古人认为,自然界龟、鹤、蛇、鹿等动物之所以长寿,在于其“食少而服气”,故《却谷食气》篇中有“深息以为寿”的说法。自战国以至明清,食气却谷之法沿袭不衰,并结合导引与其他静功修习,形成了诸多食气导引方法和流派。本篇以隋代《神仙食气金匮妙录》中所载食气之法作为主要介绍内容。 [基本内容] 本功法具体修习方法如下: 一、修习者可于夜半子时、清晨初寤及空腹之时,择取空气清新、环境幽静之处修习食气法。 二、修习者站立坐卧随意,修习时静心凝神,摒除杂念,待心静志和,即可修行。先闭口,以鼻缓缓引气,待吸满后将口中清气如吞咽状咽入腹中;随后想象体内秽浊之气随吐而上出于喉中,待吐气已极则闭口,再行引气吞咽之法。如此吐纳一次,称之为“一咽”。 三、初习者每日应不少于百咽,熟练后可增益其数。在练习食气法的同时,应适当减少食物的摄入量。一般在修习10天后,可使摄食量明显减少,而精神却较往日更为饱满。 [临床应用] 本功法主要用于减肥及养生保健,益智延年。可用于治疗肥胖病,防治食积腹痛、泄泻、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习惯性便泌等消化系统疾病,对糖尿病、痔疮等疾病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注意事项] 1、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消耗性疾病者不宜修习本法。 2、每天咽气次数应逐日递增,不可操之过急。若出现胸腹不适,呃逆频作,每日咽气次数的递增量需放慢或减少。 3、在修习过程中若出现口渴烦闷等症,可舌搅牙龈以生津吞咽,或口含青果、乌梅等生津止渴之品。 4、饮食摄入量的减少应循序渐进,更不得为追求“辟谷”效应而强行忍饥绝食。通过持之以恒的修习,练功者内气逐渐蓄积而有一定的功底,若出现饥饿感,略行吐纳咽气便可排遣之。 [按语] 本功法与近代的“饥饿法”不同。饥饿法主要以消极的静卧减食为手段,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而本功法修习得法,有养生保健的作用。有不少修习者因此而在减少饮食的情况下不仅能正常地工作和生活,甚至精力较练功前更加充沛,有些慢性疾患也可在练功过程中得到康复和痊愈。当然,对本功法练功过程中出现的“辟谷”效应,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对一般修习者来说,不宜盲目追求辟谷断食效应。2、道家吐纳筑基功法中华道家修性炼命之术,首先讲究祛病健体,其次注重延年益寿,最后追求长生久视。笔者曾在东海崂山得传道家吐纳诀,属于修炼筑基之功。因观社会上各派气功五花八门,杂而多端,颇令学习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或见异思迁,或误人旁门,或不知法度,甚至做出偏差,不可收拾,欲养生而反戕生,此气功本身存在之弊端也。盖中华道家功法,遵循“道法自然”,依法行持,不可能出现任何偏差,且与他家气功都可相通。故此不自保守,谨将道家吐纳功法之真正口诀,公开于世,献诸同道。 功理篇
吐纳者,呼吸也。庄子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为寿而已矣。”意即吐出浊气,纳人人体所需之情炁,以帮助培蓄人体内部之真炁,达到修真养性、延年益寿之目的。 中华道家修炼,重视“炁”对人体的作用。认为“炁聚则生,炁亡则死。”天地万物无不需炁以生之。东晋道士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 若能兼行炁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炁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中华道家吐纳,就是一种行炁之法,至简至易,常年坚持,自可终身受益。 中华道家认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内,以脐带随生母呼吸受炁。胎儿之杰通生母之炁,生母之炁通太空之炁,太空之炁道太和之炁。那时并无口鼻呼吸,任督二脉息息相通,无有隔阂,谓之“胎息”。及至十月胎熟,裂脑而出,剪断脐带,其窍闭矣。其呼吸即上断于口鼻,下断于尾闻,变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随咽喉而下,至肺部即回,即庄子所云“众人之息以喉”是也。其气粗而浮,呼长而吸短。从此太空太和之系不能下行于腹,而腹内所蓄之先天祖燕,谓之先天元炁,“动而愈出”(老子语),反失于太空。久而久之,先天气丧失过多,肾部脉虚,根源不固,百病皆生,而走向死亡。盖人生夏天地之数有限,要知保煮即保生也。故常人不欲求长生之术,亦应求延年之法。中华道家修炼,就是要返本还源,回到婴儿先天状态,以增益寿算。吐纳之法,使呼吸归根,保住先天元炁,痛足则百病可治,固住生命之本,始可再言上层修炼。丹经谓“欲点常明灯,须用添油法”是也。 功法篇 须择空气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园、湖边、田野皆可,室内可以打开窗户。时间可以选择在子、午、卯、 酉四正时,且此时一般工作较少,也便于自我安排。 1.身法 炼功之时,最好不要穿过紧的衣服,腰带可以松一松,以利气血流通。姿势不限,行、立、坐、卧均可。行、立、坐、卧之法则如下: 行,可缓步许行,神态自若,安然行炁。 立,自然站立,脚同肩宽,双膝微屈。双手自然下垂,放在体侧,或双手相叠,放在脐下。 坐,最好盘坐,双手相叠,放在肚脐,或掐诀最好。亦可平坐凳上,手抚两膝。 卧,可以平躺,手心向上,置于体侧,或双手相叠,置于脐上。或者侧身卧最佳,一手置于头侧或枕肱,另外一手放于肚脐,两脚一伸一屈,与手相反。先转动头部,使脊椎正直,然后做功。 以上四种姿势,可以自由选择。但求其自然安适,以利人静。 炼功时双目微闭,含光内视,眼观鼻,鼻观心,心观丹田。观丹田者,观丹田之炁是也。所以微闭者,睁开容易滋生杂念,全闭容易昏沉入睡,皆于养炁不利。微闭时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 两耳须屏却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凝韵听息。《庄子》云:“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炁。”此即“庄子听息法”。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听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无声,所以听息者,是求其绝利一源,专心养炁。 炼功时要求舌顶上腭,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顶住。因人之上腭有两个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漏 神漏炁。故炼功时必须堵住,如婴儿哺乳之状。 2.心法 行功前必须排除杂念,念想不除,无法驭炁。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日:“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 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静无 物。如《老子》所言:“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如此方可言行炁之法。 《青华秘文》论述止念之法时说:“但于一念妄生之际,思平日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舍之,久久纯熟。 夫妄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则不怒,喜里知抑则不喜,种种皆然,久而自静。”又说:“心求静必先治眼, 眼者神游之主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归于心。”即言内观返照,亦可止念。 入静功夫,主要还在自己悟解。 3.息法(命功有为之法,复归无为) 首先开口,缓缓吐出体内浊气,再自鼻中吸入清炁,用意咽入下丹田(脐下一寸三分,同身寸),以补 充呼出之气。呼必呼尽,吸必吸满。吸时小腹圆起,呼时小腹回收,叫做顺呼吸。初学吐纳必须如此,这样口呼鼻吸三次。 然后抿口合齿,舌顶上腭,收视返听。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于丹田。务必做到以心领气,以气随心,吸气时随意念下注丹田,呼气时以意念领出窍外,谓之心息相依。 开始人的呼吸之气,并不能直达丹田。人之心脏原有一管,上系于肺,下通丹田,乃是虚空一管,无中生有。原来在胞胎时是相通的,下生之后变为肺呼吸,这根管就逐渐迷塞了。《老子》说:“天地之间岂有橐龠乎,虚而不屈。”就是指的这根管。有人初学气功为什么会发生胸闷胸痛呢?就是由于行炁不当,把橐龠管冲坏的缘故。所以行炁之时,不可强迫压炁,也不可强制憋炁。勿执着,勿勉强。只要不痛就往下一点,发闷就往上一点,时间长了,慢慢冲开,自己是有感觉的。 吐纳还有一个重要的口诀,谓之吸长呼短。吸气进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后才能收腹呼气。作用在于吸人空中太和之炁,注润丹田积蓄下来,坤腹先天元炁不得外流,才能达到吐纳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为天,肾为地,随着行炁,心性渐渐伏下,与肾炁交合。《老子》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内自然生出甘凉津液。此津液乃炼炁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补益之效。待至满口,送至咽喉,引颈吞之,汩汩有声,亦可帮助入静。津液为人养生之宝,益津可化炁,润泽周身,谓之“炼津化炁”,肺主炁属金,金能生水,水为肾主精,亦为造精捷法也。随着修炼功夫的长进,津液愈加甘美无比,若非修真之士谁能知之。吕祖喻为“长生酒”,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行炁既久,成为自然,即使不用意领,气息自回丹田之内,仿佛有力吸引,橐龠已通矣。这时只将微意守于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细细,纳惟绵绵,若存若亡,似有似无,方为真息。此时逐渐将有为之法,归于无为,先存后忘,知而不守。丹经云:“真意往来不间断,知而不守是功夫。”积久纯熟,有心化为无心,有意化为无意,则可使心神得到极大休歇,达至无念无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无梦。《庄子》日:“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中效验不可思议。 最后神意合为一体,不知不觉打成一片,心入炁中,炁包神外,混沌交合,氤氲不散。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满口,丹田温暖,周身融融,呼吸开合,周身毛窍皆与之相应。静到极处,但觉炁如根根银丝,透入毛孔,空洞畅快,妙不可言。鼻无出入之气,脐有嘘吸之能,好似婴儿在胞胎之中,是为胎息。《老子》说:“专炁致柔,能如婴儿乎。”真正存神达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远矣。 但是达到如此境界,随各人秉赋有早有晚。要在慎终如始,勿懒勿怠。《太上老君内观经》说:“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长存也。” 养生篇 1.外出路途所阻,而生饥渴,可就地静心吐纳服炁,则无饥渴之感,所谓“炁满不思食”。种种效验,日久自知,不必详述。 2.炼习吐纳,最好结合太极拳之类的动功。盖“有动乎中,必有其静。”动静相兼,互相增益。炼武术者,亦可以此作为内功,只知蛮用拙力,不知以意领炁,以炁领形,终究落于下乘,且于养生无益。 3.《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此法贵在坚持,行立坐卧之间,随时可用丹田呼吸,不必拘泥时日。常人多在大病之后,方去寻求气功疗法,一旦病有好转,却又置之不理,学者切忌此种弊端。 4.平日注意保持元和,话宜少说,言多伤炁。(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虚其心,实其腹。”所谓“大巧若拙,大辨若油。”内含侈炼之旨也。更要注重修德,德正则心安,心安则炁顺,试看哪位修养高深之人没有德行。 5.荤腥香辣之物,不利养炁,应少食或不食,老年人尤应注意。盖荤腥之物,性属沉浊,食之必使先天之炁组而难伏;香辣之品,性主轻浮,食之必使先天之炁散而不聚。故均应避之。应持清淡饭食,以养真厢。食可则止,不宜过饥过饱,过饥伤炁,过饱伤神。此饮食之道,修真炼炁者不可不知。 6.不可当风吐纳,炼到好处,全身发热,毛孔开张,更不可见风。若盘腿打坐久了下肢酸麻,不可骤然下地,最伤筋骨。先把两腿伸开,手抚两膝,养静片刻,待觉身轻,方可下地。 7.炼炁当禁烟洒,烟为火之象,火能烁金(肺),故抽烟多者肺先损,肺损则无以生秃。酒者,入于心经则多说话,人于肺经大声叫喊,人于肾经情欲不节,入于脾经不愿吃饭,人于肝经大动肝火……种种危害,皆令人性乱而炁耗,故宜戒之。 8,即此一法,已为养生不二法门。但这在中华道家修炼之中,只为筑基功法。学者得其真超,欲求上层接命之术者,再访高师深造可也。道家静功诀-静功法诀为了使读者进一步了解具体的中华道家修炼法,以及修习道家功法的实际需要,特将中华道家静功之法诀,披露于此。1.静功总说道家修炼,从静功起步。其实修炼功夫的一切层次,都离不开静功的作用。无论是人手、了手以及中间过程,其中每一阶段的各个层次以及同一层次的不同侧面,都是静功在起主导作用。因此也可以把道家修炼总炼之中的重要性。静功在中华道家修炼功法之中,是最 基础的起手功法。而在社会上流行的气功之中,却属于最高级的功法。修炼与气功在层次上的差别,于此可见。 2.静功之道道家修功,在于修炼身体内部的精、炁、神,外部的姿式动作,并不重要。只求头脊正直、舒适自然,即是最大原则。立、坐(或平坐或盘坐)、卧(侧卧为宜)均可,要求:①双目垂帘。垂帘即微闭之义。眼睛睁开容易滋生杂念,闭拢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于入静。此时的口诀,就是“睁三闭七”。具体做法从前皆是口传,在此公开就是双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②两耳返听。返听即返听于内。屏除外界一切干扰,如人万籁俱寂之境,凝耳内听。内听之义,非在于听声。乃是凝其耳韵,神意内注,以便收心人静。③口须塞兑。兑为口,塞兑即闭口之义。要求抿口合齿,忘言默守。④舌抵上腭。即把舌面反卷过来,以舌尖底面顶住上腭。因为上腭有两个小窝,谓之“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炁。故此以舌抵往,如同婴儿哺乳之状。⑤自然呼吸。随着静功层次的不断深入,鼻息应当逐渐做到深、长、匀、细、微。达到以上要求之后,即可逐步锻炼“听息”的功夫。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步用功,只用耳听,不加意念。但是并非要求死守耳窍,也不是听呼吸的声音。只须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似听非听的慢慢体会,这就算是得法。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等,不可用意念去强行支配。听到后来,心息逐渐相恋相依,杂念不知不觉泯灭,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了入静的境界。3.静功的层次道家静功,有三大层次,皆须逐步印证:①身静。身体不动,谓之身静。静功之时,不要穿过紧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紧张的情绪,身心放松,自然利于入静。做得恰到好处之时,炼功时间虽然长久,自己心中并不烦躁,身上也没有难以忍受的感觉。只要能够坐得住,做得轻松,甚至感觉舒适,不愿再动,这样就是身体已经得到安静,谓之身静。身静,为静功之初层。②心静。念头不动,谓之心静。做到身静之后,心中的念头尚未完全清除。,这时,要用上述听息的方法,做到以心听气,心气合一。此时心无杂念,万缘放下,已往事情不回忆,眼前事情不记挂,未来事情不打算,大脑神经完全进入虚无状态,这样就是内心世界得到安静了。心中不起念,即是心静。心静,为静功之中层。③意静。不知有我,谓之意静。心中无念之后,还有一个“我”存在,尚未彻底干净。更进一步,由心气合一,做到忘记自我,进入混混沌沌的境界。空而不空,有而不有,故曰混沌。一直做到忘我一层,才是真正的入静。做到意静,即为静功之高层。气功家讲静功,做到身体不动就是成功,很难深入内在的念头把握,仅能维持身静。而且强调意念,更加难以做到心静,这样的做法不过达到初层而已。一般人讲静功,最多讲到念头不动,即心静的境界,只能到达中层。只有道家真正的静功之学,由身静之后,进一步培养心静,又以为心静并不彻底,还要深入修习意静,方为静功之真境界,于此可见中华道家功法之高妙。道家所谓玄之又玄,除将静功分为初层、中层、高层三阶修习之外,往上并无止境。尚有最高一层,可以顿悟直超;即身得道,但这属于“道功”一方面事,且非一般人所能悟及,兹略不述。上述身静、心静、意静之三大层次,看似平常,并不平常。有人误认为做静功偏于性功,对于命功没有关系,其实不然。道家静功之奥妙,直指修炼真机。丹书云:“身不动日炼精,心不动日炼炁,意不动日炼神。”可见筑基静功的三大层次,已将炼精、炼炁、炼神之功,贯串在内,成为一部修炼大法。炼精就是补精,炼炁就是补炁,炼神就是补神。于是通过静功筑基,可以补足精炁神三宝之亏损,直至“精满不思欲,炁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境地,这也正是丹道人手筑基的真正目的之所在。道家吐纳筑基功法静功的内在法诀 (1)听息静功的目的,在于入静。入静的含义,就是指身心安静下来。为了达到入静的要求,首先必须去除一切杂念,这是静功筑基法最为关键的一大原则。但是人们的思想习惯,大脑总是在不停地考虑问题,即使睡觉也会做梦,要它一旦停止不动,很难做到。为了达到入静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创立了许多法门,如听息、坐忘、守一、数息等等。比较起来,以道教庄子所讲“心斋”之中,谈到的“听息”法为最好。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前面我们说了,静功要求自然呼吸。听息的方法,就是两耳内听,即屏除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去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步入手只用耳听,不加任何意念。注意:所谓“听息”,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好象是听呼吸出入之声。但是呼吸出入,本来要求无声。所言“听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内注,专心养静;并非死死去守耳窍,也不是去听呼吸的声音。“听”的意思,就是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慢慢似听非听的去做,这就算是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都要顺其自然变化,不要用意念去强行支配。听到后来,心息相依,杂念全无,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达“入静”的境界。(2)观光“观光”之法,是道家秘传的修炼法门,从前秘而不授,皆为师徒相传。观光的作用,就是为了炼性。吾人之性,原为虚空一光,在下生之前,来自宇宙。因此这是炼性的根本方法,谓之性功。有人以为道家所讲的“性”功就是道理,没有功夫,是未得明师传授性功之故。性之根,在于两目中间之一窍。此窍来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称为“祖窍”。初先静坐片刻,用前面所讲的“听息”法。身心入静之后,即将两目之光收回,似观非观,止于祖窍之前。这个“祖窍之前”,不在身内,亦不离身外,就在眼前约一寸二分的位置。注意:所讲“观祖窍”之法,是为了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会见光。但是这个境界是自然的,万万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会见光,但为幻境,非为真性。许多炼气功的人士,往往就在这里进入魔境,不自觉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须要用“若有若无,似看非看”的意思,在无意有意之间,不可着意,又不可无意。自然而然,这就对了。心神微微放于祖窍,就可能出现自已的性光。初则点点,飘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他;开始似乎由外而来,出现之后,此时以心神稍微照摄之,凝定之,即以真意照于白光中,此为聚性之功;继之由点而渐渐凝聚成片,片片而来,由外归内,慢慢聚起;再继之则时聚时散,难以固定;如是则最后终于成为一片,而无波动,如此真性渐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静。光是性的表现,观光即知自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性即定,光满性即满,光圆性即圆。王重阳祖师当初描摹其圆满形状曰:“圆陀陀,光灼灼。”圆者,是言其没有不规则的形状,灼者,是言其没有黑色的漏洞,这样才能到达“性光圆满”的最高境界。进入这一境界,生死可以自主。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备极高功德,就不可能达到。观光的功夫,虽用“观”法,而其实不是在观,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炼此功,须循序渐进,由光小而至光大,由光弱而至光强,从波动而至光定,从片片而至光聚。亦有人修炼多日,两眼漆黑,而从未见光,故不可追求。注意:以上所言,“听息”与“观光”之道。虽似有为,其实无为;无为之中,无所不为。虽曰听息,其实无听;虽曰观光,其实无观。听息无息,息听于无;观光无光,光观于无。无息之息,谓之真炁;无光之光,谓之真性。由此参悟,方入真道。静功与日常生活修炼成就的高低与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在日常生活之中,如何安排自己,以保障修炼的效果,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兹将其中较为主要的地方,归纳为以下十个方面:1.环境的喧寂凡做修炼功夫,首先应当选择环境。最好是在山海林泉之间,其次是在郊外旷野之处。闹区里面有噪音污染的地方,就不适宜。如人声、车声、吵闹声、叫卖声、机器轰鸣声、欢庆锣鼓声、音响喇叭声、戏曲歌声、小儿哭叫声等等,要一概避免。这样就使得耳根清净,听觉神经不受刺激。2.空气的秽洁做功周围的空气,应当十分新鲜,而且以自然气味为佳。避免一切秽浊气味,如腐烂气、发霉气、汽油气、厨房气、油漆气、化学药水气、浓重化妆品气、农药气等等,均有妨碍。屋内家具越简单越好,摆设东西太多,也容易发出不好的气味。植物茂盛的地方,没有污染,空气于人有益。这样就使鼻根清静,嗅觉神经不受刺激。3.光线的明暗关于室内光线一事,古代修炼家强调阴阳调和,不使偏盛,光线太明和太暗都不合适。开始做功,为了利于入静起见,只怕太明,不嫌略暗。室内油漆、粉刷、壁纸、窗帘等,皆宜用浅淡颜色,不宜用大红大绿。灯饰照明,亦不宜太亮。这样就使眼根清静,视觉神经不受刺激。4.口味的浓淡饮食调味,不宜过于浓厚。各种口味,均应比平时食用再加淡薄。十分鲜味,也不合适。白煮清蒸宜多.红烧煎炸宜少。烟酒之类,最好能够禁绝,这样就使舌根清静,味觉神经不受刺激。5.气候的寒暖气候条件,对于做功的人影响很大。太热太冷或者霉天潮湿气重时,做功皆难见效。**惊雷闪电之时,应停止做功,以防惊散元神。如果室内生有火炉。不可把门窗关得太紧,以便室外空气流通进来,但是又要防止冷风直接吹到身上。6.食物的营养含有蛋白质的各种食物,虽然对于身体有益,但也要考虑能否消化得了,否则多吃反而有害。其他一切营养品,也要搭配适宜。不卫生的零碎食物,也要禁绝,不要贪图一时口腹之欲,损害健康大事。7.外缘的隔离专门做功期间,应当屏绝外缘。但是家庭生活和自己经办的事情,也要预先有个安排,免得临时手忙脚乱。做功期间,亲戚朋友要减少会面,外界的事情要尽量接触,尽量少接电话、少写信件、少看电视。这样,就能够使心情安定,神经经常处于宁静的状态,做功夫也容易见效。8.思想的寄托多费脑筋或乏味的书籍,最好不看。带有复杂算法及许多数目字的书籍,更不宜人目。若把看书作为消遣之用,可以随意阅读前人的修炼著作、山水游记、神仙故事、笔记小说等,或近人的旅游文章、养生书籍等类。正当做功之时,思想就寄托在功法的体验上;出外散步之时,思想就寄托在周围的风景上;每次用餐之时,思想就寄托在饭菜的香味上;做太极拳之类的动功,思想就贯注在肢体的运动中。9.用功的时间子(半夜11时至1时)、午(中午11时至1时)、卯(早晨5时至7时)、酉(晚上5时至7时)四个正时辰,或者每天下半夜刚醒时,做修炼功夫最好,其余空闲时间随意可做。若用坐功,至少要做半个钟头,最多不宜超过两个小时(对于一般人而言)。若用卧功,则不拘时间长短。只是在饭饱之后尚未消化之时,不可马上静坐,亦不可倒下睡觉,应使身体稍微活动,过半个小时再做功夫。10.身体的姿式做功之时,无论何种姿式,均应保持头脊正直,勿使五脏受到压迫。另外注意全身尽量的放松,这样才利于达到完全入静的境界。以上十个方面的内容,用在做功上,自可增益功修。即使不是专门从事修炼,如能坚持实行,亦必有祛病健身、延长寿命之效验。静功着重在一个“静”字,不必要在“气”上做什么功夫;气功着重在一个“气”字,未必就能符合“静”的原则。试看社会上各处所流传的气功,多数功法都要运用意念的,或者用意念引导动作,或者用意念引导行气,或者动作、行气、意念都混在一起。可见气功的法门虽多,总是要用意念,然后加上气的动作。静功则完全是静,在气上只是顺其自然。并不用自己的意念去支配动作,如果有意念使之动作,就失去了“静”的意义。这样对比而言,静功比气功的起点要高。许多气功把静功作为本派功法的最上层功夫;而在中华道家修炼功法之中,静功只是最初下手的筑基功夫。由此可见,静功和气功在层次上存在差别。静功和气功之利弊,亦有所不同。气功做得好的,能够去病健身;做得不好,不但旧病不愈,反会增添新病。静功做得合法,自然能够治好医药难愈的病症;做得不合法,身心也能多少得点益处;退一步说,即使没有大的效验,绝对不会又添新的毛病。可见气功是有利有弊,而静功则是有利无弊。有些气功,虽然也有静坐法。但就其本质而言,气功的静坐法,不合道家静功之原则。气功静坐,身体外表虽然坐在那里不动,但是他们的思想在身中运用,没有休息,虽然说是静坐,实际上仍然属于动的一方面,算不得真正的静功。对于各种病症的治疗而言,气功的作用离不开静功,离开了静功,气功的效果很难保障。比如胃溃疡病和神经衰弱,如果不用静功,单靠气功很难保证能有切实的效验;假使不用气功,专做静功也完全能够痊愈。这是实际的经验,而且经验不在少数。近些年来治病效果较好的气功,实际上总是包括有静功的作用在内,于无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关系甚大。病愈之后,一般人都认为是气功的效果,不知静功在其中潜移默化地起到了恢复健康的主导作用,气功只是辅助作用。因此在治病方面,气功和静功不可分离,练过气功的人士,进一步深造修炼筑基之静功法,对于身体的健康长寿和精神境界的提高,都将会登上一个新的阶梯。3、食气、吐纳、胎息、开脉、开穴之综合动功实修举例原始太极拳本拳法是轩辕黄帝根据蛇和喜鹊相斗时的形态所始创。距今有五千年历史。共有二百十二式。原始太极拳属道家拳术,历代道长视其为珍宝,秘不外传。北京白云观安声远道长,道家清微派第十五代“志”字辈传人,现已近九十高龄。自幼从师白云观崔理真道长,后又从学高虎臣道长,经二位大师的教诲,安道长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继承了道家太极拳的真谛和绝技。为不使之失传,安道长愿将原始太极拳贡献出来。该拳内容丰富,结构严谨,重在实用,走架开合蓄发,外导内引,练到一定火候,则可筑基成真,内气循任督二脉周天运行。除拳法外,还有太极针、如意、吕祖纯阳剑、盘龙棍、太极八卦反手勾……等,拳械具备,风格独特。 此拳相传轩辕黄帝根据蛇鹊相斗所创。拳谱记载:“黄帝偶行于坡前,看见蛇鹊相斗紧相连,鹊攻尾,首来救;鹊攻首,尾相连;鹊攻中,首尾援。黄帝见到非偶然,从此留下太极拳。”后经张三丰真人、其他道长精心提炼,按飞禽走兽动静形态,把技击、养生融于一炉,形成独特的道家拳法。此拳共分动静快慢四部分。(一)动部:又名十三式,练时以意运气,使周身百骸皆通。(二)静部:是技击的主要部分。(三)快部:也称后十三式,共十二套动作。练时发劲要求猛、暴、脆、快、硬。(四)慢部:也称拜四方,要求以形挂意,以意行气,以气试力。达到意气相聚,运功发力的意到、气到、力到的内三合。原始太极拳的特点分三个方面:(一)在劲力上要求刚柔相济。主张只柔不刚则不坚,只刚不柔则不圆,刚柔相济才完全。(二)在拳速上要求快慢相兼。主张只快不慢则不轻,只慢不快则不精,快慢结合方为灵。进而做到刚而不僵,柔而不弱,快而不乱,慢而不滞。(三)技击上主张引进落空,以静制动。但更强调看其神,观手足,乘虚而入,见隙发招。本拳法由安声远道长传授,由其高足弟子,白云观居士骆巨方演练,张宏生整理。说明:动作图中标线左实右虚。动部太极十三式目录第一式:九转还阳功 第二式:倒拽九牛 第三式:三盘落地 第四式:旱地拔葱 第五式:双手推山 第六式:左右换掌 第七式:铁扇关门 第八式:青龙探爪 第九式:凤凰展翅 第十式:左右削掌 第十一式:仙人作揖 第十二式:抱头观天 第十三式:童子拜慈航 动部太极十三式演练预备式 面向正南,如受场地所限,面向其他方向也可以。身体直立,两肩下垂,双手五指并拢,略靠身体,垂于两侧。掌心向内,头要正。两脚跟不要过分并拢,脚尖外展。眼平视(图1)。 要领:身要放松,表情要自然。意念要静。身体各部分要求简括为:头顶、颈竖、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提肛。第一式九转还阳功1.托天抱目:双掌外旋,从身两侧直臂缓缓上抬,于头顶上方掌指相交,掌心斜相对。抬头上视劳宫穴。同时双脚跟提起,重心位于两腿中间(图2)。双掌外翻,徐徐向身两侧下按,还原成预备式。如此反复上托下按九次。要领:双掌上抬,观想托住蓝天向上,双手上合有如抱住明月。上托时自然吸气,使日月精气从劳宫穴灌入,顺手三阴经,沿任脉下行达丹田。按掌时呼气.并使日月精气内转,周流四肢百骸。2.揉太极:右手搭在左手背上,轻轻按在腹部。先顺时针揉9圈.再逆时针揉9圈。眼平视(图3)。要领:要意守丹田,自然呼吸,手上提时吸气,下落时呼气,动作要轻柔缓慢。3.拍太极:右手搭左手不变,双臂撑圆,前伸上提与心平,然后下拍腹部,如此反复前提下拍9次(图4)。要领:要用意不用力。4.灵官护法:从预备式开始,双手臂上提前伸,与肩同高。掌心相对,掌指朝前,眼平视(图5)。要领:伸掌时吸气,做到内静外动。双臂伸直,水平向身两侧平展。掌心向前,掌指朝外(图6)。要领:双掌平展,自然呼气。引气由丹田上升经手三阴三阳经贯充两掌,意念切忌过重。双掌上翻,屈肘后抱。掌心轻堵耳门,以略听不见外音而准。掌指朝后,四指扣在风池穴上,双肘尖朝前。眼平视(图7)。要领:两手动作要同时进行,肘朝前时,不要耸肩。尤其肩部要放松,心要静,意守丹田。继上式不停,肘向身体两侧展开,再向身前并,还原成图7姿势。如此反复展收9次(图8)。要领:外展要挺胸,自然吸气,双掌随展放开耳门,前并时含胸,自然呼气,贯于双肘尖部。双掌由头部两侧直臂上托,掌心朝上,掌指向后。双脚跟随之提起,离地约1寸。抬头上视双掌(图9)。要领:掌上托时吸气,观想日月精气顺劳宫穴沉于丹田。上托动作要缓慢。双掌翻至掌心朝下,左手四指搭在右手指上,从体前下按至腹前。掌指相搭,掌心向下。随着按掌,两脚跟落实。眼平视(图10)。要领:下按掌两手臂要撑圆,自然呼气,意守丹田。双足原地不动,双手分掌。掌指向前,掌心相对,屈肘上提至腋下。继而双掌内旋,直臂向前水平推出。再逐渐过渡到立掌,两掌距离与肩同宽,掌心朝前,掌指向上。眼视双掌(图11)。要领:提掌推掌动作要协调一致。提掌时自然吸气,推掌时呼气,意守劳宫穴。两脚原地不动,上身挺腹后仰。手型不变,直臂缓缓相随。抬头后视(图12)。后仰至极处时,即向前直身,双掌同时从头顶上方,向身两侧弧形下按,还原成预备式(图1)。要领:后仰时,手臂与上身保持直线,同时自然吸气。下按时呼气,意守劳宫穴。5.摘星换斗:从预备式开始,两脚原地不动,双手握拳收于腰际。左拳变仰掌,屈肘由胸前向身右侧平插,掌心朝上,掌指向左。眼平视左掌(图13)。要领:右小臂屈肘贴胸.眼神随掌走,插掌时自然吸气。左手原掌型不变,经胸前向身左侧平云,再屈肘收回左肩处。左掌再水平内旋,掌心朝上,掌指向右,缓缓上托至头上方。右眼上视左掌背。与此同时,右手变俯掌下按(图14)。要领:平云、内旋、上托动作要连贯,上托时自然呼气。两脚原地不动,上身向右屈,左掌随身尽力向右压,右掌也随之下按。眼向右平视(图15)。要领:屈身前,先吸气,随压掌自然呼气。压掌的程度要尽力而行,按掌和侧压掌动作要协调一致。上身先向右转,再向前俯身。左掌随之由身右侧下按至右脚前,掌心以略离地为适。右掌同时屈肘后伸.掌背贴后腰命门处。眼视左掌(图16)。要领:向前俯身拱腰.双腿站直,开始练时要量力而行,不得勉强。左掌下按与右掌后伸要协调,下按时自然呼气。原身形不变,左掌心向下,由左向右弧形转动至左脚前。再由左脚转至右脚前。眼随掌动(图16)。如此反复做三次,还原成预备式。要领:转掌时要拧腰转胯,以身助手。从右向左吸气.从左向右呼气。全部“摘星换斗”的动作要连贯、舒展。6.摘星换斗右式动作要领均同前述,唯方向相反(图17、18、19)。第二式倒拽九扭从预备式开始,重心移至右脚,左脚屈膝提起向前蹬出,与腹同高。同时双手握拳收于腰侧,拳心朝上。眼平视(图20)。要领:蹬腿时脚尖要上翘.腿伸直,上体正。左脚落地成左弓步。双拳空握,左拳屈肘向前勾出.与口同高:右拳同时前伸,置于左肘下,拳眼朝上,拳心向左。眼视左拳(图21)。要领:左弓步与勾拳要同时完成,弓步后腿要蹬直,后脚不能拔起,上体中正。勾拳要沉肩坠肘,右拳眼一定要置左肘尖下。随上动,上身尽力前俯,左手型不变,右拳从身右侧直向后撩,拳心向前,拳眼向左。眼下视左拳(图22)。要领:前俯时步型不变,与后撩要同时进行。意念中用鼻吸地气,缓慢、柔和地沉于丹田。两足原地不动,向上起身,右拳由后屈肘收于腰侧,左手型不变,眼视左拳(图23)。要领:右拳回收成立拳,拳心贴于腰侧。自然呼气,将体内浊气全部呼净。倒拽九扭右式:动作要领均同前述.唯方向相反(图21~27)。第三式三盘落地从预备式起,双掌从身两侧直臂缓缓上捧,至头百会上方,向内屈腕,双掌心朝下,右手指搭左手指,眼上视掌心。然后,双掌型不变,随身下蹲,经体前下按掌,双掌距地面1寸许。眼下视掌背(图28)。要领:上捧、下按动作连贯不停,按掌时两臂要撑圆。捧时自然吸气,按时呼气.观想五脏之浊气,顺劳宫穴排出入地。第四式旱地拔葱两脚原地不动,双掌前分,外旋至两脚侧成半握拳,拳眼朝前,随起身而上提。眼前视(图29)。要领:两膝略弯,两臂撑圆,上身不要前倾,呼吸任其自然。意念上观想,分掌就是拨土,心轻堵耳门,以略听不见外音而准。掌指朝后,四指扣在风池穴上,双肘尖朝前。眼平视。握拳是拔葱上提。第五式双手推山双肘外分,肘尖朝外,两拳相对。两小臂同时震肋,两拳收于腰侧,拳心朝上。眼平视。要领:肘外分时自然吸气,震肋时呼气。双拳变掌直臂前推,与肩平,掌心朝前。两膝略弯,身下蹲成马步,眼平视。然后双掌变拳,收回腰间再变掌向前推。如此反复三次。要领:推掌时,两掌与肩宽,高度与肩平。收拳时自然吸气,前推时自然呼气。第六式左右换掌从预备式起,左手成立掌,屈肘上提至胸前,掌指向上,掌心朝右。右掌同时收于腹前,掌心贴在下丹田位置上。眼视左掌(图30)。右掌先向左肘下插,再向右前翻出,左掌屈肘附于右肘旁,双掌心朝上。同时右膝上提向右前蹬出,与腹同高。眼视双掌(图31)。右脚向前落地,双掌同时下翻,掌心朝下,向身左后双握手,重心后移左腿成左仆步。眼视双掌。右脚再向左撒步,右掌上提,左掌护腹(图32)。要领:提掌、翻掌、踢腿、捋手动作要连贯协调,呼吸自然。图32、33为左式换掌,动作要领均同前述,唯方向不一致。第七式铁扇关门从预备式起,双手握拳收于腰际,拳心朝上,左膝上提向正前蹬脚。眼前视(图34)。要领:重心落于右腿,上身要稳。踢腿时呼气,运气于左脚掌,随踢从涌泉穴放出。左脚向前落地成左弓步。双拳变掌,上提至胸前齐向前插。掌心朝上,掌指向前。眼视双掌(图35)。要领:上提时双手要屈腕、并紧。插掌与落步要同时进行。插掌时呼气,气贯十指。双掌内旋,掌心朝前成立掌,再向身两侧平展,掌心向外。眼平视(图36)。两掌再直臂前合。如此反复动作三次(图35)。要领:平展要挺胸、拔背、塌腰,手臂与肩平,合时要含胸拔背。平展时自然吸气,合时呼气。第八式青龙探爪从预备式起,左脚先向左开半步成马步式。双掌外旋,从身两侧经胸前向内划弧,下按至两膝上。双掌指斜相对。眼视前方(图37)。要领:开步、按掌动作要协调连贯.呼吸自然。马步要低,上体要中正。两脚原地不动,左掌内翻,掌心朝上,经胸前弧形上提,至左腋下时向左平插。掌指向左,掌心向上,高与肩平。身随左转,眼视左掌(图38)。左掌屈肘经胸前向右推掌,高度与肩平。掌心向外,掌指向上成立掌。同时向右拧腰,身随之右转。眼视右掌(图39)。要领:向右拧腰转身。下盘必须稳定不变。插掌时自然吸气,推掌时呼气.意念上想着气从劳宫穴放出。两脚原地不动,左掌经右肩处向下按在右膝处,再屈臂向左斜挑肘,肘尖略高于肩。眼视左肘(图40)。要领:按掌时自然吸气,挑肘时呼气,观想气从肘尖部放出。上身不要前俯,下盘要站稳。左掌向上向左平翻出掌,高度与肩平,掌心朝上,掌指向左。眼视左掌(图41)。要领:翻掌要先正身、坠肘,用抖劲翻出。图42~45为左式青龙探爪,动作要领均同前述,唯方向不一致。第九式凤凰展翅从预备式起,双手握拳收于腰际,左腿提膝,向前蹬腿,落地成左弓步。双掌变仰掌,掌指朝前,两掌并拢与心平,向身两侧平分,过渡成立掌,高与肩齐。向前俯身拱腰,右掌下按左脚里侧。左掌反臂上撩,掌指朝上,掌心向左。眼下视右掌(图46)。要领:俯身时后脚跟不要拔起,蹬腿时身要稳,脚尖要上翘。蹬腿、俯身、按掌、撩掌动作要配合协调。按掌时自然吸气。身形不变。左掌由上向下按掌至左脚外侧.掌指向前,掌心贴左脚;同时,右掌直臂反向上撩。眼视左掌(图47)。要领:按掌、撩掌同时进行,与拧腰转身协调一致。左按掌时自然呼气。图48为右式凤凰展翅,说明要领同前述,唯方向不一致。第十式左右削掌从预备式起,先做图37的动作,再做图38的动作(说明参照前述),然后左掌经胸前随俯身向右下斜削至右脚外侧,掌心斜向外。眼视左掌(图49)。要领:上述动作要连贯,俯身拱腰与削掌配合一致。重心略偏于右腿,削掌时自然呼气。两脚原地不动,左掌向左肩上方平挑掌.与肩同高时向内逆缠,左肘前抬,高于肩部,经头后向上向前从体前下劈掌,落至腹部,掌指朝前,掌心向右,眼视左劈掌(图50)。要领:挑掌转身时,应以腰为轴转动。劈掌时上身要正,下盘要稳。挑掌时自然吸气。劈掌呼气。图51~52为右式削掌,动作要领均同前述,唯方向不一致。第十一式仙人作揖从预备式起,双掌先外翻,从身两侧上抬至头顶上方,两掌指相搭,右掌指压左掌指,随向前俯身,经胸前下按到两足前。眼视双掌(图53)。要领:双腿要并拢站直,上捧掌吸气,下按掌呼气,观想气由劳宫穴排入地下。手型不变,随直身上提至头上方时,双掌同时上翻,上身与双掌尽力右倾。眼视双掌(图54)。手型不变,身,掌回中后,再向左侧倾。如此反复3次(图55)。要领:身体不可前俯后仰,整个动作要以腰带肩,以肩带掌。提掌时吸气,向右摆时呼气;再回中时吸气,左摆时呼气。动作要缓慢、均匀。从身向右摆时即向右转腰,向身右下侧俯身拱腰,双掌型不变下按,至右脚外侧,双掌心略贴地。眼视双掌(图56)。要领:按掌时腿要伸直,脚跟踏实,勿掀起。两脚原地不动,双掌由右经双脚前弧形左转至左脚外侧(图57),再向右转。如此反复三次。要领;转时吸气,返时呼气。收式时要先起身,手型不变,两臂撑圆,经胸前向上至头顶处时,双掌于身两侧直臂下落,还原成预备式。第十二式抱头观天从预备式起,双掌屈肘上提,左掌向前,右掌向后直臂平插。掌心朝下,眼视左掌(图58)。要领:擂掌与拧腰转体要协调,预备式时吸气,插掌时呼气。双掌屈肘抱于头顶,左掌心扣在百会穴上,右掌压在左掌背上。此手型不变,由身右侧俯身下蹲,再向下向左弧形拧腰转头,到右肘朝下,左肘朝上时止。眼由下向左上斜视(图59)。要领:抱头时自然吸气,转身上观时呼气做右式时唯方向相反。第十三式童子拜慈航由预备式起,双手后背,在身后合什。眼平视(图60、61)。要领:图60是正视图,61是后视图。合什时双掌紧贴后背,自然吸气。全身要放松、要静,同时观想慈航道人,他是道教传说中的神掌、法术无边。双掌下旋,掌背贴予腰两侧,再下插至胯处,随蹲身和向身两侧展开,掌心朝上,掌指斜向后。眼视前下方(图62)。要领:身体要极力下蹲,但不要过于前俯,自然呼气。向上起身,双掌由身后弧形向胸前上翻:双掌指相对,掌背朝外,两臂撑圆与肩平。眼平视前方(图63)。要领:下蹲时起身动作要缓,呼吸自然,思想要静,无杂念。双掌慢慢回拉,掌心距胸l寸距离,此时双掌由下外翻,掌心朝外向前推。眼平视(图64)。前推回收,如此反复共做三次。要领:前推回收不得耸肩,要沉肩坠肘。回收时吸气,推时呼气。  双掌由下向内翻腕,屈肘收回胸前,手背相贴,掌指朝上,成外合什。再经体前上举过头,双掌内翻,掌心相对成内合什。眼上视双掌(图65)。经体两侧直臂下落,返回成预备式。要领:合什的双掌不要过于紧贴,内、外合什动作要连贯,不可中断。四、49式经络动行运气功四十九式经络动功从太极动作中演变出来,简单如顺,意念回归自然,它透过以形导气,调整呼吸和意志的锻炼,达到身心健康的境界,是一套具有扶正培本,增强体质,有助防治肺癌、肠癌、胃癌等疑难疾病的经络导引动功。整套功法,分为[通经、循行、导气、归元]四个段落。在练习时,强调精神专一,以意念引导内气在一定的经脉中运行,达至经络畅通、消积化瘀,防治疾病的功效。第一节:1-10   要求:舒心宁静,意守丹田,呼吸淡慢,身轻如燕,飘向云霄,飘向太空。1.怀中抱月 双手合抱,左蹆向左迈开一步,步子微蹬,双眼微闭,意念丹田之气,经过会阴闭肛门从上升,再经过肾俞穴上至百会穴,舌头抵住上牙根搭好鹊桥,气走俩旁肩井穴曲池,少商,力赶指尖。第二节:2、商商相接:双手大母指面相对,双食指背俈背,呼气双手下压步子下蹬,吸气双手上升步子上抬,反复三次。要求:呼吸细小深长,意念少商穴,上抬闭肛门,下压松肛门。第三节掌推华山 双手用八字掌由胸前同时缓缓推出,力达指尖,推到出气,回收吸气。推时步子下蹬。收时步子伸直。反复三次。要求:意推气、气推力动作缓慢,推到时由指尖向前用力推出。第四节 金龙盘柱 用八字掌双手由胸前向两边推出,掌面朝上,双眼观看左手指尖。   推到时用腕力先向顺时针运转,再身逆时针运转,收回胸前,再向右看指尖动作相同,收回后头不动眼向正面看,左、右、中共三次。要求:力达胫椎穴。 使三阴三阳气血畅通。第五节 拄地通天 仍用八字掌由前上方向下再向后拄地,力达指尖脚根踮起,十指落地,头顶天空。反复三次。要求:动作缓慢,向后拄出气,向前收吸气,能使气力达到指尖、踋、头、头尖第六节 叶底藏花 双掌由大腿外则向上至腋下,用双手腕背押住腋 下並用双肘往前向上提起。第七节抢捉伏兔 接上动作双手掌向上提至头顶,用双掌背拍打大腿内侧玉兔穴:反复拍打三次。要求:双掌抬高,拍打力度稍强,使大腿有麻感。拍打穴位要准确。第八节怀中抱月 双手十指张开如抱球一样。双掌指距离五公分左右。意念双手抱住月亮。用意气力赶指尖。第九节商商相接 动作与第一相同第十节气沉丹田 把所有真气运送到丹田之中,随着双掌由头顶前方按至丹田,先闭气随双掌下压,沉至丹田第二段第十一节 春风摆柳 先起右手掌至左胸前,左手掌 转至左方背后,右手掌下摆至右方背后左手同时提摆右方上胸前肩头,身随手转第十二节 气行太阴 接上动作,左手掌下行至左方背后,同时右手掌由右背后行至左手肩前掌面朝上向右前方运动,运行至右前上方时,掌面朝前方由右前上方运行至头顶。左手运行同右手相同。要求:运行时气达五指尖气随手转第十三节 气贯百会 接上动作右手掌面向下把真气由天 突按压至关元第十四节 劳宫开闱 左脚尖朝上,先把右手掌劳宫穴放在左肘下,双眼把左劳宫看热。第十五节 劳宫关闭 在把劳宫穴看热时,时间要长些,意念掌心有红火,全 身重量集中在后脚第十六节 老翁捋须 象老翁捋须样双手弧形提至头顶由脑后向下捋势力达手腕。 第十七节 气行少阴 先右手掌提到左肋下掌面朝上,由左腹前向右运行,行至尽头反掌,掌心朝前向中庭移动,行至额前掌心朝下,把真气运送到丹田。第十八节 气行少阳 左手行少阳真气动作与右手相同第十九节 气贯百会第二十节 怀中抱月     动作与第一相同第二十一节 商商相接     动作与第二节相同第二十二节 气沉丹田     动作与第三节相同第三段道气第二十三节 大鹏压嗉 双掌面朝上,提至上胸吸气提肛,反掌面朝下,随胸前下压丹田,哷气松肛,反复三次。(“哷”是否应为“吸”)第二十四节 摩面梳头 双手食、中指从地库、迎 香、晴明、天庭,再十指从额前向后梳至头发根,共做三次。第二十五节 童子拜佛 双掌合什胸前,意想身在佛庙,先拜如来佛佛祖,再拜玉皇大帝,后拜观世音佛。时间长达一分钟 。第二十六节 左右推碑 先头随左掌向左推出,眼观左掌,再头随掌收回到中位;再头随右掌向右推出眼观右掌,再头随右掌收回中位;头在中位不动,双掌向左右推出,再收回中位。 要求:气随掌推,推到放气,收回吸气。  第二十七节 躬身吊尾 双掌交叉在额前向下按至地面,双脚站直,先把交叉掌移到左脚趾尖,然后再移至右脚趾尖,再移到中间。 第二十八节 白猿缩身 接上动作,双掌分开在两腿外侧向上提至额前,双掌面向上,双弧形转至头顶,双手交叉然后往下压至丹田,再至地面。要求:双掌不动,双膝不蹲,双掌仍不动,屁股往上提。第二十九节 仙鹤搓膝 接上动作,双掌分开由双外侧向上提至膝盖上,双掌按在膝上,先由内向外搓三圈,再由外向内搓三圈。第三十节 风摆荷叶 双掌由大腿外侧向上提至腰部按在肾俞穴上转腰三次,先由左向向右三次,再由右向左逆运三次。要求:随风摆柳 风吹荷叶第三十一节 二龙吐须 双掌由背后向头顶上举,双脚根拔起。第三十二节 气贯涌泉 双掌由头顶向下按至丹田。要求:动作须慢,精力集中。意想把天空上的精华之气吸在手心,把它由天突穴直贯至脚底涌泉穴。第三十三节 左右睡枕 双掌由 丹田、肾俞、腋下向上,大拇指按住耳后风池穴,先向左睡枕,把头摆正,再向右睡枕,然后调正中位。第三十四节 低头静思 双掌面向下按在双耳上方,低下头来静思。意想双脚踩 在火球上。第三十五节 仰面观天 双手十指交叉掌面按住脑后,仰头向上观天。意想蓝蓝的天空,红红的太阳。第三十六节 脑后托盔 接上动作,把头摆正,双掌由脑后象托盔 势朝上托起。第三十七节 抱气似球 接上动作,双掌下压至胸前,掌面相对向上抱,如头有球把它抱住。意念吸收天地日月精华之气从百会穴(舌头顶上牙根)直贯丹田。第三十八节 气贯涌泉 双脚站直,双掌下按闭肛门搭桥梁经督脉向上过命门穴、肾俞至百会穴,再向往任脉向下经神庭穴,舌头搭桥直至丹田,经肛门直贯俩腿至脚底涌泉。第三十九节 怀 中抱月 同上。第四十节  商商相接 同上。第四十一节 气沉丹田 同上。第四十二节 诸葛扶琴 五指顺序先大拇指开始弹,双手分开边推边弹,推到弹毕再往里收,共 做三次第四十三节 二龙戏水 双掌面位胸前朝下往两边推出,然后再往前回收掌面仍朝下,双掌往回收时两膝盖往中位靠。共三次。第四十四节 游鱼摆尾 双掌交替徃循环运转 ,步随掌走,动作缓慢,如游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      要求:掌面仍朝下,气随左掌运走,左右各运行三次。第四十五节 气贯云门 单掌掌面朝上运转右手,掌心运至左肩时按在左肩井穴上,左手心运至右肩时,按在右肩井穴。两掌交替各做三次。  第四十六节 云门关闭 接上动作各运三次后,右手心按左肩井穴不动,左掌心按在右肩井穴不动,做三次深呼吸,吸气时收肛门,呼气时松肛门,吸气时步马上提,呼气时步马下蹲。第四十七节 金鸡独立 双掌上抬过头,先左脚尖落地无用力,重心全部落在右脚再向右转独立,手掌弧形向右头上方,右脚尖踮地。  第四十八节 气贯涌泉 双掌把天上日月清华之气由天突穴贯至脚底涌泉穴,步马微蹲。      要求动作缓慢,体验气流,气随 意动。第四十九节 气息归元 双掌把天地日月精华之气由外向内归拢于丹田穴,运归三次。然后男左女右掌按丹田穴与关元穴二穴之中,作深长呼吸三次,再左脚向右脚并拢,最后作赤龙探海,舌头先向左旋转三次,再向右旋转三次,然后把玉液分三口咽下,最后双掌互搓三次掌面向内由下向上磨面三次。      全套功法至此结束,希望大家坚持练功。五、《太极武当》全集[1]无形有形[2]太和九州[3]众妙之门[4]阴阳圆融[5]因天之序[6]我心无法[7]星象天语[8]太极武当[9]天下太极漫步三清圣境仰望苍松翠柏,喜闻暮鼓晨钟。青灯香雾伴神宫,道祖金身养供。日日诵经礼拜,时时悟道修行。功圆果满上天庭,漫步三清圣境。(未完待续)
[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松云道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