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辨别僵尸肉肉和普通肉的却别?

-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僵尸肉”出现 肉制品消费这五点要记住
来源:深圳特区报作者:易东
随着人们对“安全肉”的诉求越来越高,肉类食品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食品安全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欧洲“马肉事件”、“假冒牛羊肉”以及最近海关和食药部门开展的打击走私肉引发的“僵尸肉”等问题都将肉制品安全问题带入公众的视野。随着人们对“安全肉”的诉求越来越高,肉类食品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食品安全的热点问题。日前,我市食药局发布肉类食品消费科普,就市民关心的肉类安全问题做出解读。
  “僵尸肉”引发社会关注,冷冻肉还能吃吗?
  事实上,冻肉与鲜肉原有的营养成分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它们的保鲜程度都由肉中酶活性和微生物生长状况决定。低温贮存冷冻肉或者鲜肉并不意味着肉可以永久保质保鲜,低温环境只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嗜冷微生物(生长在低温环境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速生长,蛋白质和脂肪会氧化得越来越严重,从而导致肉质下降。因此,无论是冻肉还是鲜肉,长时间的低温贮存都会影响其品质。
  对于包装食品来说,我国肉类冻品标注的保质期一般不超过一年,不同厂家的产品会略有差异,只要按照保存条件说明进行保存,在保质期内食用还是很安全的。如果在市场或者超市买回来的肉,一次性吃不完,建议提前分块分装,避免反复解冻。另外,需要提醒消费者的是,定期对冰箱里的食物进行清理。冰箱不是保险箱,长期冷冻,即便冷冻肉类能够保存12个月甚至更长不会腐败变质,但口感、风味以及营养价值也会明显下降,并且增加能耗。
  亚硝酸盐到底有多“可怕”?
  亚硝酸盐在肉及肉制品的生产加工中可作为着色剂和防腐剂,抑制肉毒芽孢杆菌,并具有保持肉的色、香、味,及形成肉制品独特风味的作用。但不当添加亚硝酸盐的肉制品易残留过量的亚硝酸盐。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亚硝酸盐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值)为0.2mg/kg体重。过量摄入亚硝酸盐会引起急性中毒,使血液的载氧能力下降,从而导致高铁血红蛋白症。另一方面,亚硝酸盐易与肉类中蛋白质分解产物胺类物质反应,生成亚硝胺类物质,实验证明亚硝胺类物质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容易诱发消化系统癌变。
  肉类食品中的亚硝酸盐不超量不会危害人体
  事实上,肉类中天然含有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都非常少。工业加工的肉类食品,一般会添加一些亚硝酸盐作为防腐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中亚硝酸盐(亚硝酸钠、亚硝酸钾)添加剂允许使用品种、使用范围及最大残留量中规定在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的使用量不得超过0.15g/kg。在肉制品中的最终残留量不得超过50mg/kg,肉罐头中不得超过30mg/kg。简单说来,就是合法使用量下的亚硝酸盐不会给人体带来能够检测到的危害。但是如果来源不明的熟肉制品,超量使用亚硝酸盐的话,就比较危险了。其实,只要我们注意饮食均衡,多吃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品,增强体质,机体的战斗力就会增强,亚硝酸盐也就不能“兴风作浪”。
  肉制品消费“五要点”
  1、应特别注意通过正规可靠渠道购买肉制品,不要去小贩或无照店铺购买,以防买到掺杂掺假的牛羊肉类;
  2、购买预包装的肉食及其制品时,应留意标签上的说明,不要买过期肉;
  3、不要购买表面不黏手和呈现异于正常的鲜红色和光泽的肉制品,这种肉类可能被非法添加了二氧化硫或亚硝酸盐等防腐剂;
  4、切忌保存肉类及其制品于室温环境中,应将新鲜或已解冻的肉制品冷藏于零至4℃的冰箱内,而急冻的肉食则冷冻于零下18℃;不要购买过量肉食,以缩短肉食的贮存时间。
  5、腌制、烟熏的肉制品含有亚硝酸盐,食用时应避免过度加热,另外控制食用量,以减少亚硝酸盐的摄入量。
欢迎关注“南方新闻网”公众号(微信上长按二维码识别 )
编辑:李注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新闻关键词
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网决定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中开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知识竞赛"活动。“僵尸肉”真的存在吗? 警方:正在核实
来源:澎湃新闻
“僵尸鸡爪”
  “僵尸肉”的说法流传网络大半月后遭到质疑。
  7月9日,记者洪广玉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文章《剧情逆转的时候到了:“僵尸肉”报道是假新闻!》,认为“僵尸肉”其实并不存在。
  “这篇文章发出来之后收到了很多意见,当然文章并不是很成熟,但我的看法仍然是,新华社最初的报道在新闻操作上存在缺陷,并且现在也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存在&僵尸肉&,所以应该判断它是不存在的。”7月10日,洪广玉对澎湃新闻()记者解释道。
  就“僵尸肉是否存在”这一核心问题,澎湃新闻记者7月10日分别致电了曾被报道称“出现了僵尸鸡爪”的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南宁相关部门,但截至发稿为止,未有当地部门明确表示“僵尸肉”不存在,但也没有相关部门公布查获“僵尸肉”的详情。
  另一个在前述报道中出现的长沙海关10日则在接受湖南媒体“红网”的采访时表示,从未查到过“僵尸肉”。
  但也有网友质疑“有关部门”的回应,认为其说法并不可信或被采访者“不了解情况”。甚至有匿名网友爆料称亲眼见过“僵尸肉”。
  7月10日上午,南宁市公安局宣传处相关负责人对澎湃新闻表示,"僵尸肉&的情况目前正在进行核实,现在无法轻率的作出结论,等结果出来后会向社会统一公布。”
  多位食品安全以及冷链专家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从冷冻技术上来说,肉品被保存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完全可能,但目前的冷库保存成本并不低廉,约合每年每吨2190元-5475元,“僵尸肉”的存在并不经济。
  长沙海关:从未查到过“僵尸肉”、“僵尸凤爪”、“僵尸果汁”
  “僵尸肉”有的来自疫区,有的严重过期。
  6月下旬,有媒体报道称,一些比年轻人年纪还大的“僵尸肉”通过走私入境,摇身一变成为餐桌佳肴,而这些肉“有的来自疫区,有的严重过期”。
  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僵尸”成为了过期冰冻食品的一个常用形容词,甚至过期的冰冻木瓜块也被顺利成章的叫做“僵尸木瓜”。
  “这件事是一位专家提醒我的,当时&僵尸肉&的报道出来之后,他感觉在新闻严谨性上存在问题,就让我关注一下,他认为,如果&僵尸肉&的概念被恶炒下去,会对整个冰冻食品行业造成大冲击,人们会因为这么个随意的说法不敢买冰冻肉品了。”洪广玉解释说,“当然走私冻肉现在是大量存在的,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冻肉走私过程中的肉品的保温风险以及疫区的风险,而不是拿不存在的&僵尸肉&来说事。”
  洪广玉梳理了关于“僵尸肉”的报道,发现其源自于6月23日新华网对长沙海关破获一起冻肉走私案的报道,该文题为《走私“僵尸肉”窜上餐桌,谁之过?》。
  这则报道称,“记者了解到,一些走私冻肉包装上的生产日期显示,“肉龄”竟然长达三四十年。在6月的海关打击冻肉走私的专项行动中,有“80后”缉私人员在广西某口岸查处了一批比他年纪还大的“70后”冻肉。”
  洪广玉其后向长沙海关和南宁海关求证,两个部门都否认曾查到过“僵尸肉”。
  长沙海关秘书科一负责人10日在接受红网记者采访时表示,“6月1日我们是开了发布会,通报了一起走私冻肉的案件。”
  该负责人称,走私冻肉是查到过,但查获“封存几十年的冻肉”系媒体误读,长沙海关从未查到过“僵尸肉”、“僵尸凤爪”、“僵尸果汁”。“别的省市不清楚,我们没有查到过。”
  “我后来查到的源头是2013年7月的新华网报道,说2013年5月南宁公安查获过一批走私冻品,其中有包装日期1967年的鸡爪,但最后就被媒体演绎成&僵尸肉&是美国战略储备物资了,美国人是不吃鸡爪的,全部都扔掉,这太不合常理了。”洪广玉说。
  南宁海关:从未向社会发布过查获“僵尸肉”信息
  澎湃新闻检索发现,洪广玉所指上述南宁查获1967年鸡爪的报道刊于日新华每日电讯4版,题目为《“46岁鸡爪子”是如何走私入境的》,其中写道,“今年5月,南宁市警方曾在一窝点缴获20多吨假冒伪劣凤爪成品及鸡爪、牛百叶、牛黄喉等走私原材料。而在这一窝点的冷藏库里,民警发现其中一些原材料(鸡爪)包装袋上印制的包装日期竟然是三四十年前,其中“资历”最老的鸡爪,包装日期显示封存于1967年。”
  不过在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阮光锋看来,单凭包装上的时期是不能完全断定这批鸡爪的真实冷藏时间的,因为走私冻品经常更换包装,很有可能因此出现错误。
  就“僵尸肉”的报道,澎湃新闻记者7月10日上午向南宁市公安局宣传处求证,相关负责人表示,"僵尸肉&的情况目前正在进行核实,现在无法轻率的作出结论,等结果出来后会向社会统一公布。”
  而南宁海关宣传负责人则向澎湃新闻表示,南宁海关从未向社会发布过任何查获“僵尸肉”信息。
  不过,今年2月6日广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韦波在接受《南方周末》专访时却主动透露有“僵尸牛肉”的存在。
  “走私数量很难统计,主要是跨境牛肉、冷冻鸡爪等肉类。这些牛肉,不少冷冻多年,甚至数十年,可能存在变质问题。一些商贩还会把好肉和变质肉搀在一起卖。”韦波在上述采访中中直言道。
  但韦波当时没有向媒体公布具体的案例。
  澎湃新闻7月10日就此事向广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宣传处发函求证,但截至发稿为止尚未获得正式答复。
  而隶属于《新京报》的微信公众号“绿松鼠”刊文称,10日下午向新华社湖南分社撰写“僵尸肉”报道的记者求证,该记者表示,“僵尸肉”不是假新闻,信息源来自长沙海关一位办案人员,长沙的这位海关人员介绍称“80后”缉私人员来自广西海关,“僵尸肉”是广西海关在今年海关总署打击冻肉走私的专项行动中查获的。
  该记者称,她有当时的采访录音,已经提交给单位备查。新华社湖南分社一位负责人表示,已经将采访环节的情况说明上报至新华社总部,届时会有统一公开声明。
  专家:“僵尸肉”存在技术上的可能,但成本高
  在专家看来,“僵尸肉”在技术上完全可行。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曹兵海告诉澎湃新闻,“僵尸肉”上餐桌并非谣言:“过期的、压库的肉(在市场上)是有一定量的,但真正几十年前的肉是微乎其微,这是实际情况。”这一说法得到多名业内人士认同。
  澎湃新闻向多名相关行业专家咨询得知,从技术上而言,冷冻肉品想要储存3、40年并不是没有可能,但这需要两个元素齐全:-18°,且恒定。
  然而,让冻品保存数十年之久的成本并不低廉。
  广州大学物流与运输研究所所长刘广海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现在的冻品入冷库,一般是以一立方米的托盘为单位按日计费,同时收费也和货值相关,货值越贵,收费越高,因此价格差异非常大,活动冷库的食品单位重量标准中,冻肉为0.40吨/立方,一立方一天计费从2块到6块不等(记者注:即每年每吨2190元-5475元)。我国会给战略储备肉的储存给予补贴,“但是其他每个国家的政策都不相同”。
  “长期储存的成本从商业角度来看肯定是划不来的,如果是有储备目的,那还有可能。国内的冻品储存一年已经算长了。”刘广海说。
  据了解,出于战略储备和稳定价格的需要,各国都会主动将大量肉类冷冻储存,我国规定战略储备肉的承储单位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储备肉轮换。冻猪肉原则上每年储备3轮,每轮储存4个月左右。冻牛、羊肉原则上不轮换,每轮储存8个月左右。活畜原则上每年储备3轮,每轮储存4个月左右。
  曹兵海介绍,“对于战略储备肉,各个国家规定有不同,但战略储存肉过了储备期,并不等于它不能吃,这是受时间和储存方法的影响,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超期的战略储备肉不能再食用,还会用作宠物饲料、高级粪肥,或者集中销毁。
  如果“僵尸肉”确为外国战略储备肉,冒这么这么大的健康风险和高昂成本,存储了几十年的目的又是什么?对此受访专家没有给出明确原因。
  真正风险在于“冻肉走私”:食用的安全风险很高
  不过在国外,查获保存数十年走私冻品情况确有发生。
  日,《俄罗斯查获走私"战略储备肉" 已冷冻35年》一文在中国新闻网上刊发,文章称俄罗斯内务部经济安全局11日在俄西南部的别尔哥罗德州破获一起肉制品走私案件,查获的“战略储备肉”来自美国、巴西、比利时、加拿大和阿根廷,经乌克兰走私进入俄境,侦查人员提供的资料表明,这些已冷冻了35年。
  “从理论上来讲,极低温下冷冻保存,肉品中的细菌等微生物受到抑制,只要保存条件足够好,也不一定会有安全风险。消费者倒也不用过于恐慌。”阮光锋在“僵尸肉”被热炒后曾撰文分析,“僵尸肉”与一般过期冻肉相比,只是营养品质更差,而安全风险与后者是一致的。
  “其实,“僵尸肉事件”中最大的安全问题在于走私。由于是走私肉,其来源不明,没有经过正常的检验检疫,且它的运输和冷冻保存条件不完善,才有了很多新闻报道里提到的“很多肉都臭了”、肉腐败了。所以,即便不是冷冻几十年的肉、而是新鲜肉,也不能确保其安全性,食用的安全风险依然很高。最好的办法是不要买、也不要吃。”阮光锋解释道。
  澎湃新闻6月24日曾报道,广西边境一带的走私冻品通过蚂蚁搬家的方式来搬运,通常有近10个小时只能使用棉被等简易的保温措施进行保温,走私冻品的温度无法得到保证,容易因高温出现腐烂现象。
  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认为,现在各方对“僵尸肉”持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但更需关注这背后的系统性问题,即冻肉走私。
  “过度报道&僵尸肉&,其实是把大家的目光给引开了,我们能想到的,跟利益驱动的违法分子能想到的,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事情,他们为了百分之两百、三百的利润,能想出无数个招数,比我们要多,所以我们不要只从经济成本上考虑这个问题,冻肉要冻三十年,我觉得成本也是很不划算的,所以这些问题我们是回答不了的,还是得看事实,看公安和监管部门是不是查到了,有就是有,没什么好否认的,即便有也不可怕,我们就要从长效机制来应对。”胡颖廉说。
(责任编辑:un659)
&&&&&&</div
中国人哪来这么多钱?[]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揭开“僵尸肉”真相
今年6月,海关总署在国内14个省份统一组织开展打击冻品走私专项查缉抓捕行动。行动的成果让人震惊,“70后”猪蹄、“80后”鸡翅……比一些年轻人年纪还大的“僵尸肉”通过走私途径,悄无声息地出现在百姓餐桌上。
  虽然海关总署并未公开这些“僵尸肉”的来源,但既然是走私入境,那就是来源于境外。新华国际客户端就来追踪一下“僵尸肉”在国际上的诡秘行踪。
“僵尸肉”=战备肉
  在历史上,“僵尸肉”第一次作为丑闻主角出现,是在1898年的美西战争期间。当时,美国战争部以极低价格从芝加哥等地的肉制品企业采购战备肉。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价格低,为赚取利润,黑心企业将质量极低的牛肉运往当时作为双方战场的古巴。  在战场上,这些战备肉由于腐败变质或使用了过量的化学用品,导致大量士兵患上痢疾和食品中毒。再加上当时军营里疟疾和黄热病横行,这些“僵尸肉”让当时的美军遭到严重打击,最终患病死亡的美军人数是战死的两倍之多。  这一事件被称为“美军牛肉丑闻”,引发国会调查,但最终不了了之。不过它揭露的食品工业乱象却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最终在190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肉类卫生检查法案》和《纯净食品药品法案》。  但“僵尸肉”的幽灵并未从战备肉这一类属当中彻底淡出。2010年1月,俄罗斯内务部经济安全局在俄西南部的别尔哥罗德州破获一起肉制品走私案。调查人员发现,一些年龄超过30年的冷冻“战备肉”从美国、巴西、比利时、加拿大和阿根廷经乌克兰境内走私进入俄境。涉案的犯罪团伙当时从事这种勾当已有数年时间。  警方在侦查过程中发现,这些肉制品曾被作为“战略储备物质”长年保存在拉美某国的冷库里,已经严重过期。据侦查人员提供的资料表明,这些肉制品是在上世纪的一九七四年被冷冻起来的。  “僵尸肉”的来源除了因战略储备而严重过期外,还有一些商家昧着良心将过期的肉制品卖给消费者。近现代最著名的案例出现在德国。  2006年,一家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与奥地利边境地区的公司使用伪造保质时间标签,将过期肉制品解冻、腌制,然后再次冷冻出售,警方查封了该公司约120吨腐烂肉制品,有些甚至已经过了保质期4年之久。这些肉制品解冻后模样惊人,除了呈诡异的青绿色外,还有发霉腐败迹象。  类似案件此后继续在德国出现。2007年。德国再次出现一起全国范围的“黑心肉”丑闻,大约150吨腐烂过期的肉类由巴伐利亚州送入首都柏林一家生产土耳其烤肉的公司,经加工后分销到各地,最终出现在8个州的快餐摊点,有些甚至出口到国外。  除此之外,2007年2月,德国警方又在南部城市伊勒蒂森的一家冷冻厂发现数吨过期肉制品,它们来自意大利,准备运往法国和俄罗斯。  德国媒体认为,此类事件频发除了与德国食品检疫等执法并不由中央政府操办、而是属于地方政府职责外,还与德国人节俭、爱买便宜货的习惯有关。除了德国,美国、瑞典也发生过类似事件。
“僵尸肉”从哪来
  当在发达国家面对越来越严的监管和审查之时,僵尸肉把目光瞄准了发展中国家,近年来肉制品消费量显著增加的中国首当其冲。  在6月份的冻品走私专项查缉抓捕行动中,据相关人员介绍,最常见的走私路径是:走私人员从境外以低价采购货品,用集装箱发至香港,然后发往越南海防,在中越边境的芒街拆解,雇佣边民“蚂蚁搬家式”将冻品运到境内。一个35吨的集装箱冻品由几十个边民搬运,一两个小时就能搬完。  这一走私途径和“蚂蚁搬家”的走私方式其实早就存在。新闻报道显示,早在2004年,广东等地的冻品走私活动就呈现上升趋势。当时,由于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决定暂停多个疫情发生国禽畜产品的进口,导致大量此类产品积压香港。随着夏季来临,香港冷冻租金日高,于是货主们就不惜低价抛售寻找出路。加之广东一带鸡爪、鸡翼消费量较大,限制进口让此类产品市场价陡升,一些不法分子在利益的驱使下,从香港经海上走私冻品至广东等地分销,引发鸡爪等冻品“走私潮”。  而在2012年,广西南宁市集中深埋销毁250多吨走私冻品,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冻品来自美国、越南、巴西等国家,并从越南走私入境,走私分子以南宁作为中转站,将这些冻品销往我国部分省区。
冷冻费用每年每吨仅17元
  “僵尸肉”被公布后也引起了许多质疑,网上有消费者称四十多年的仓储、冷冻费用,甚至要超过冻肉本身的价值,没必要花大力气走私进入国内。  真的是如此吗?一位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人员告诉记者,与盈利性冷库需要考虑仓储、电费不同,这种战略储备肉的储藏成本非常低廉。作为战备物资储存的肉类,折算后的冷冻成本约为每吨17元/年左右。  也正是低廉的储藏成本和价格,催生了近年来走私过期陈年肉的市场热潮。该人士称,售价低于30-40元区间的牛肉,就有这样的嫌疑。
多流向二三线城市的小餐馆
  陈年冻肉在零售市场很难见到。那么,“僵尸肉”都到了哪里呢?据了解,走私肉已形成一条完整的再加工、分销产业链,重点向二三线城市转移。“走私肉入关后,主要销往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市,目标客户就是小餐馆。”一位接近分销渠道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类过期冻肉的进口价格非常便宜,也没有检验报告。为躲避检疫监管环节,分销时也会避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重点向二三线城市的餐馆供货。“这类肉存放时间过长,为保持外表的油亮也会注水,用手摸时表面有黏稠感。”  在这张走私销售网络中,形成了驻点团队、环环相扣的严密模式。该人士称,走私肉由国外运往香港等口岸,再通关进入广州等集散城市,经过分割、再冷冻后销往全国各个渠道。同时,厂房跟冻库往往建在偏远郊区,运输时由好几批车队走不同线路,每个地点和环节都有对口人员接应,直接销往饭店、餐馆。  另一位从事牛肉进口的贸易公司负责人林某还告诉记者,存放三四十年的“僵尸肉”在业内实际并不多见,只有在国外部分冷库盘点时才会流出,超出保质期1~2年的冻肉才是市场需求最旺盛的。据他透露,进出口肉类贸易周期较长、交易量庞大,一旦出现积压过期,就会有大量经销商找上门,“提出以40%~50%甚至更低价格全部收购。”
盯住冻库 阻击“僵尸肉”
  在2014年海南省政协六届二次会议上,民革海南省委会在《关于加强走私冻肉产品的打击力度,维护食品安全的建议》中指出,在海南销售的进口冻肉,90%以上都是走私产品,大部分从广东的水路、广西的中越边境走私进来。由于这些产品绝大部分来自我国禁止进口的疫区国,存在食品安全风险。  针对建议,海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一时间对全省打击走私冻肉产品进行了专题研究和部署,多措并举,严厉打击存销走私冻肉违法行为。  摸清底数。一是对全省食品冷库的分布情况和经营规模进行了全面调查,将食品冷冻库列为重点监管对象。二是通过政策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进库、进店、上墙”、在全省所有农贸市场安装宣传灯箱等形式广泛宣传,提高群众对走私冻肉制品的认识和防范;充分利用省“12331”食品药品投诉举报平台,广泛发现涉嫌走私的冻肉食品的线索并追根溯源。  全省联动,多次开展地毯式打击。2014年以来,该局联合海关、检验检疫、公安等部门,采取全省统一行动、不打招呼、直达检查点的方式,先后于2014年8月、10月、12月份和2015年2月、5月份,对全省325个冻库进行五次地毯式突击检查,五次行动分别查获涉嫌走私冷冻肉类产品203.7吨、50.8吨、13.28吨、7.5吨和2.3吨,主要涉及鸡爪、鸡尖、猪肚、牛排、牛肚等十多个品种,分别来自美国、日本、阿根廷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打击中所查获的问题冷冻肉制品数量逐次大幅减少,有效净化了冷冻肉制品市场。  巩固打击成果,建立监管长效机制。一是我局将持续不定期开展全省拉网式突击检查。尤其在重大节假日、重大国事活动前全省统一调动监管力量,同步开展行动,实行严打生产经营有毒有害食品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常态化。二是制定了《食品冷(冻)库规范管理清单》,规范冻库存储冻肉的管理。三是加强日常监管。对各类冷冻库进行“定人、定库、定频次”监管,每2-5名监管人员负责1个冷冻库,每月进行一次例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及时上报。要求执法人员在日常检查中,进一步强化对肉制品生产企业、肉类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超市等肉类生产经营重点场所进行检查,对于来历不明、无中文标识的冷冻肉产品一律溯源;同时发动群众举报,对于涉嫌走私的一律查处。
如本网所刊载稿件、图片涉及版权问题,请版权人来电、来函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
本网站全部内容版权归中国经营网所有,并经中国经营报社独家授权。
Copyright(C)
China Business Media Corpor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京ICP备号-3 | 公安备案编号:02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鉴别僵尸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