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西游双版本下载桃花扇是哪个版本

桃花扇知识
桃花扇曲谱
桃花扇音乐全明星版《桃花扇》将上演 唱秦淮河畔悲欢兴亡|桃花扇|兴亡之感_凤凰娱乐
全明星版《桃花扇》将上演 唱秦淮河畔悲欢兴亡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8月8日晚七点半,一场阵容豪华的昆曲盛宴将在紫金大戏院上演。《桃花扇》这部由清初戏剧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创作,“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通过男女主人公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明末南明灭亡的历史。“修旧如旧”的成功,令石小梅和张弘也产生了排演全本《桃花扇》的想法。
昆曲《桃花扇》剧照(资料图) 扬子晚报讯 8月8日晚七点半,一场阵容豪华的昆曲盛宴将在紫金大戏院上演。梅花奖得主、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石小梅,将与南昆中生代实力派旦角名家龚隐雷,梅花奖得主、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李鸿良,南昆净行表演艺术家赵坚,昆旦名家徐云秀,老生名角顾骏等登台,并特邀昆鼓名家戴培德司鼓,为观众带来一部全明星版的昆曲《桃花扇》。 《桃花扇》这部由清初戏剧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创作,&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通过男女主人公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明末南明灭亡的历史。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石小梅与先生张弘共同&捏&出了《桃花扇》中的《题画》一折,广受好评,这出由石小梅夫妇自己编演的折子戏,形式典雅,古意盎然,令无数观众为之着迷,嗣后,这出《题画》成了石小梅和南昆的代表性剧目之一,也令不少老戏迷以为是复排的老戏。 &修旧如旧&的成功,令石小梅和张弘也产生了排演全本《桃花扇》的想法。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江苏省昆剧院全本《桃花扇》登上舞台。与孔尚任的原版不同,这一版本《桃花扇》改变了侯李二人的结局。侯方域面对朝代兴亡无力回天,避世出家。而李香君却不改初衷,&相信侯郎仍在抗清之战场上&。&比躯壳不团圆更令人悲哀的,是精神的不团圆。&著名编剧张弘画龙点睛的改编,也令这版《桃花扇》更具引人思考的悲剧性。历经二十余年的打造,省昆本《桃花扇》已是南昆标志性的经典剧目之一。在8月8日晚上演的全明星版《桃花扇》即以九零版《桃花扇》为蓝本,荟萃诸多名家,几经琢磨而成。在演出阵容上,石小梅所饰演的侯方域,扮相英气俊朗,唱腔如裂金断玉,久负盛名。龚隐雷所饰演的李香君,扮相雍容娇媚,唱腔规矩工整,曾获著名曲家王正来盛赞,并被戏迷誉为&如同教科书一般认真严谨的演唱,不可多得&。柯军在剧中饰演法一角,这一人物唱作吃重,《沉江》一场更有极为精彩的武戏身段表演,非艺术功底深厚者绝难&拿下&。
[责任编辑:张园园]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娱乐官方微信
播放数:440015
播放数:1810725
播放数:1386836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桃花扇》有几个版本?其源流是什么?
《桃花扇》有几个版本?其源流是什么?
09-12-09 &匿名提问
桃花扇一剧形象地刻画出明朝灭亡前统治阶层腐化堕落的状态,中国各代王朝的灭亡实际和明代是如出一辙,“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剧本脱稿后立即引起社会的关注,在舞台上经常演出。康熙皇帝专门派内侍向孔尚任索要剧本,看到其中描述南明皇帝耽于声色的情节,常皱眉顿足说:“弘光弘光,虽欲不亡,其可得乎!”康熙对怀念明朝的百姓十分忌惮,曾多次编造谎言污蔑明朝,自然借此机会发挥。康熙一生追杀明朝皇子,直到在康熙四十七年凌迟了最后一个已经七十八岁的明皇室嫡子朱三太子,才放下心来。这部戏对明代一些气节之士的赞美更令康熙为首的满洲人不满,不久作者就被借故罢免。  满清强迫中国人剃发易服,剃发并非如今天电视剧里所演的阴阳头一般。历史上真正的剃发是金钱鼠尾,脑袋上的头发几乎全部剃光,只留中间一块。丑陋屈辱可想而知。面对这样的屈辱,普通百姓奋起反击,死难者以千万计。  20世纪之初,王国维自1908年至1912年钻研中国戏曲,曾极口称赞元剧之文章,但却认为不及《桃花扇》。他在《文学小言》中说:元人杂剧,辞则美矣,然不知描写人物为何事。至国朝之《桃花扇》,则矣!王氏指出,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桃花扇》是中国戏曲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1915年,吴梅为暖红室校订《桃花扇》后,写了一篇题识,并在所著《顾曲麈谈》中赞扬此剧不独词曲之佳,即科白对偶,亦无一不美。1918年7月,他又写了《桃花扇传奇跋》,专论其艺术成就说:东塘此作,阅之久,凡三易稿而成。自是精心结撰,其中虽科诨亦有所本。观其自述本末,及历记考据各条,语语可。自有传奇以来,能细按年月确考时地者,实自东塘为始,传奇之尊,遂得与诗文同其声价矣。王国梅是20世纪中国戏曲史学科的开创者,他俩对《桃花扇》的艺术评价很高,但都没有触及孔尚任的身世的思想内容。在清末民初,能结合文艺思潮来探索孔尚任《桃花扇》主旨的学者,当推梁启超为第一人年,他在《小说丛话》中首先揭示了《桃花扇》的民族主义实质,他说:“《桃花扇》于种族之戚,不敢十分明言,葢生于专制政体下,不得不尔也。然书中固往往不能自制之使人生故国之感。……读此而不油然生民族主义之思想者,必其无人心者也。”(注:阿英编:《晚清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14页。)  在抗日战争时期,著名剧作家欧阳予倩先生曾改编过这部剧本,将结尾改成侯方域剃发留辫,改换清服入仕,找到李香君后,李香君愤而和其断交,以讽喻当时的卖国汉奸汪精卫之流,(其实历史上真实的侯方域确实在顺治年间回河南参加了乡试)。1964年剧作家梅阡、孙敬把它改编成电影剧本,采用的是欧阳予倩剧本的结尾,由著名演员王丹凤和冯喆主演,并以昆曲曲调作插曲,有的唱段选了牡丹亭的词,更烘托出悲壮的气氛。但由于写的是末代王朝,文化大革命中被无端指责为“怀念失败的国民党政府”而受到严厉的批判,文革后被平反。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经营,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在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完成,历来受到读者的好评。共有40出,舞台上常演的有《访翠》、《寄扇》、《沉江》等几折。通过男女主人公侯方域(朝宗)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明末南明灭亡的历史戏剧。所谓“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当时清初正是考据学极盛时期,影响了作者忠于历史的态度,剧本中绝大部分人物是真人真事,剧本所写的一年中重大历史事件甚至考证精确到某月某日,但由于并不是历史书籍,剧中加入故事情节,人物感情刻画,从深度和广度反映现实,并且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是一部对后来影响很深的历史剧。  戏剧家欧阳予倩对《桃花扇》可谓情有独钟,曾分别在话剧、京剧、电影等领域涉猎过这一题材,他对《桃花扇》的改编甚至影响了民国以来不少的戏剧创作。田沁鑫认为:“欧阳予倩先生当时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改编了这出戏,有着极强的影射和借古讽今意味,后人大都追随并沿袭了这一版本。可以说《桃花扇》曾被各种颜色调和了很长时间,而我们则是想恢复其本真和古朴的原貌。我想我们最多能够整理出七八出,我想用一晚上演完。其实整理出多少都没有关系,关键是如何取舍,如果舍得有意思,相信会是另一番风貌。”田沁鑫所说的恢复《桃花扇》“原貌”,在情节上主要体现在结尾。欧阳予倩版的电影广为流传,结尾是李香君自尽,侯方域降清。事实上,在孔尚任的原作中,结尾是侯、李二人在国破家亡后出家。[编辑本段]【历史背景】  当时正处于明朝末年,李闯王攻陷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攻下北京,中国北方大乱。凤阳总督马士英在南京拥立福王为皇帝,取年号“弘光”建立南明。当时清兵不过有十多万,如果励精图治,完全可以如同南宋一样自保,偏安江南。但南明皇帝耽于声色;朝臣卖官鬻爵,搜刮钱财;武将拥兵自重,互相打内战,只有史可法带领三千残兵坚守扬州,结果不到一年,扬州陷落,南明王朝土崩瓦解。  明朝人明白亡国与亡天下的不同,普通百姓奋起反抗。满清推行剃发衣服,不屈死难者数千万。主人公李香君就是一个有着民族气节的女子。[编辑本段]【出场人物】  全剧只有30名出场演员,作者将其分为“色部”、“气部”和“总部”。   色部是贯穿全剧表现“离合之情”故事主要情节的人物,又分为以男主角侯方域为首的及其周围人物的“左部”和以女主角李香君为首的及其周围人物的“右部”,共16人。   气部是表现背景历史“兴亡之感”的人物,又分为以史可法为首的忠臣的“奇部”和以马士英等为首的奸臣“偶部”,鉴于历史上不敢骂皇帝,将弘光皇帝分在奇部,共12人。   总部只有两人;“经星”张瑶星道士,“纬星”南京太常寺老赞礼,作为全剧幕中穿插,介绍背景,以情节外人补充交代叙事的人物。 [编辑本段]【情节梗概】  明代末年,曾经是明朝改革派的“东林党人”逃难到南京,重新组织“复社”,和曾经专权的太监魏忠贤余党,已被罢官的阮大铖斗争。其中复社中坚侯方域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侯方域送李香君一把提诗扇,而和其“梳栊”(和妓女结婚非正式叫梳栊)。阮大铖匿名托人赠送丰厚妆奁以拉拢侯方域,被李香君知晓坚决退回。阮大铖怀恨在心。弘光皇帝即位后,起用阮大铖,他趁机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李香君坚决不从,撞头欲自尽未遂,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南明灭亡后,李香君入山出家。扬州陷落后侯方域逃回寻找李香君,最后也出家学道。   全剧其中穿插当时历史事件,南明君臣如何花天酒地,四镇带兵打内战,史可法坚守扬州城破投河自尽等。[编辑本段]【历史影响】    桃花扇一剧形象地刻画出明朝灭亡前统治阶层腐化堕落的状态,中国各代王朝的灭亡实际和明代是如出一辙,“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剧本脱稿后立即引起社会的关注,在舞台上经常演出。康熙皇帝专门派内侍向孔尚任索要剧本,看到其中描述南明皇帝耽于声色的情节,常皱眉顿足说:“弘光弘光,虽欲不亡,其可得乎!”康熙对怀念明朝的百姓十分忌惮,曾多次编造谎言污蔑明朝,自然借此机会发挥。康熙一生追杀明朝皇子,直到在康熙四十七年凌迟了最后一个已经七十八岁的明皇室嫡子朱三太子,才放下心来。这部戏对明代一些气节之士的赞美更令康熙为首的满洲人不满,不久作者就被借故罢免。  满清强迫中国人剃发易服,剃发并非如今天电视剧里所演的阴阳头一般。历史上真正的剃发是金钱鼠尾,脑袋上的头发几乎全部剃光,只留中间一块。丑陋屈辱可想而知。面对这样的屈辱,普通百姓奋起反击,死难者以千万计。  20世纪之初,王国维自1908年至1912年钻研中国戏曲,曾极口称赞元剧之文章,但却认为不及《桃花扇》。他在《文学小言》中说:元人杂剧,辞则美矣,然不知描写人物为何事。至国朝之《桃花扇》,则矣!王氏指出,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桃花扇》是中国戏曲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1915年,吴梅为暖红室校订《桃花扇》后,写了一篇题识,并在所著《顾曲麈谈》中赞扬此剧不独词曲之佳,即科白对偶,亦无一不美。1918年7月,他又写了《桃花扇传奇跋》,专论其艺术成就说:东塘此作,阅之久,凡三易稿而成。自是精心结撰,其中虽科诨亦有所本。观其自述本末,及历记考据各条,语语可。自有传奇以来,能细按年月确考时地者,实自东塘为始,传奇之尊,遂得与诗文同其声价矣。王国梅是20世纪中国戏曲史学科的开创者,他俩对《桃花扇》的艺术评价很高,但都没有触及孔尚任的身世的思想内容。在清末民初,能结合文艺思潮来探索孔尚任《桃花扇》主旨的学者,当推梁启超为第一人年,他在《小说丛话》中首先揭示了《桃花扇》的民族主义实质,他说:“《桃花扇》于种族之戚,不敢十分明言,葢生于专制政体下,不得不尔也。然书中固往往不能自制之使人生故国之感。……读此而不油然生民族主义之思想者,必其无人心者也。”(注:阿英编:《晚清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14页。)   在抗日战争时期,著名剧作家欧阳予倩先生曾改编过这部剧本,将结尾改成侯方域剃发留辫,改换清服入仕,找到李香君后,李香君愤而和其断交,以讽喻当时的卖国汉奸汪精卫之流,(其实历史上真实的侯方域确实在顺治年间回河南参加了乡试)。1964年剧作家梅阡、孙敬把它改编成电影剧本,采用的是欧阳予倩剧本的结尾,由著名演员王丹凤和冯喆主演,并以昆曲曲调作插曲,有的唱段选了牡丹亭的词,更烘托出悲壮的气氛。但由于写的是末代王朝,文化大革命中被无端指责为“怀念失败的国民党政府”而受到严厉的批判,文革后被平反。[编辑本段]【鉴赏】  桃花扇是侯方域、李香君定情之物。孔尚任以此记录着男女主人公的沉浮命运,又用它勾连出形形色色的人物活动。一把纤巧的扇子,在孔尚任手中不仅串络着纷乱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并雄辩地展示出它们的破灭的必然性。在民族沦落、社稷倾圮的时代,作者把高尚的人格给予身为妓女的李香君,把一个孱弱的灵魂赋予了享有盛名的才子。而将最深沉的同情寄予在社会地位卑微的民间艺人身上。孔尚任借助他们的口,抒发了对末世既临的无可奈何、无可挽回的叹息。   苏昆生的悲歌,不仅是对回光返照的南明王朝的凭吊,不仅是对三百年大明江山一旦覆亡的伤感,也不仅是对瞬息万变的历史兴亡的慨叹,在这些凭吊、伤感、慨叹的深处,涵蕴着对封建社会“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历史趋势的预感,唱出了封建未世的时代哀音!……在这种时代哀音中,流溢着封建末世文人心中破败感、失落感、忧患感交织躁动的感伤情怀。[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孔尚任(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  他的一生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仕前阶段:三十七岁前,在家过着养亲、读书的生活。他接触了一些南明遗民,了解到许多南明王朝兴亡的第一手史料和李香君的轶事。对写一部反映南明兴亡的历史剧萌发浓厚兴趣,开始了《桃花扇》的构思和试笔,但“仅画其轮廓,实未饰其藻采也”(《桃花扇本末》)。  二、出仕阶段:1684年康熙南巡北归,特至曲阜祭孔,三十七岁的孔尚任在御前讲经,颇得康熙的赏识,破格授为国子博士,赴京就任。三十九岁,奉命赴江南治水,历时四载。这个时期,他的足迹几乎踏遍南明故地,又与一大批有民族气节的明代遗民结为知交,接受他们的爱国思想,加深了对南明兴亡历史的认识。他积极收集素材,丰富创作《桃花扇》的构思。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奉调回京,历任国子监博士、户部主事、广东司外郎。经过毕生努力,三易其稿,康熙三十八年,五十二岁的孔尚任,终于写成了《桃花扇》。一时洛阳纸贵,不仅在北京频繁演出,“岁无虚日”,而且流传到偏远的地方,连“万山中,阻绝入境”的楚地容美(今湖北鹤峰县),也有演出(《桃花扇本末》)。次年三月,孔尚任被免职,“命薄忍遭文字憎,缄口金人受诽谤”(《容美土司田舜年遣使投诗赞予〈桃花扇〉传奇,依韵却寄》),从这些诗句看,他这次罢官很可能是因创作《桃花扇》得祸。  三、隐居阶段:罢官后,孔尚任在京赋闲两年多,接着回乡隐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这位享有盛誉的一代戏曲家,就在曲阜石门家中与世长辞了,年七十岁。他的作品.还有和顾采合著的《小忽雷》传奇及诗文集(湖海集》、《岸堂文集》、《长留集》等,均传世。   孔尚任年谱   顺治五年(1648年),一岁   九月十七日,生于山东曲阜   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岁   读书于曲阜北石门山中。   少年时期,博采遗闻,准备写一部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戏曲。   康熙八年(1669年),二十一岁   此前,应童子试,为诸生。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十岁   前往济南应试,未中。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十三岁   用田产捐国子监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三十五岁   应孔毓圻之聘请,参加修编《孔氏家谱》及《阙里志》。   并训练礼生、乐舞生,监造礼乐祭器。   康熙二十三年(1684),三十六岁   康熙帝南巡,路过曲阜,祭孔子。   孔尚任受荐于御前讲经,受康熙帝赏识。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三十七岁   破格任为国子监学士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三十八岁   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出差维扬,疏浚黄河海口。   于扬州登梅花岭,拜访史可法衣冠冢。   于南京登燕子矶,游秦淮河,拜明孝陵,于栖霞山白云庵访道士张瑶星。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四十一岁   回京。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四十五岁   奉旨回曲阜,送御书“万世师表”匾额,参加曲阜孔庙落成的祭祀典礼。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四十六岁   升户部主事,职务为宝泉局监铸。   与顾天石合作,创作传奇《小忽雷》。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五十一岁   《桃花扇》创作经十余年,终于脱稿。上演,反响热烈。   宫中内侍索要《桃花扇》剧本。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五十二岁   升户部广东司员外郎,不到一月即被罢官。   康熙四十年(1701年),五十三岁   逗留北京。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五十四岁   回曲阜石门山老家。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五十八岁   到河北访友,观演《桃花扇》。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六十一岁   因津门诗人佟蔗村资助,《桃花扇》刻版印行。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六十八岁   到淮南访问刘延玑,合编《长留集》。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七十岁   卒于曲阜石门山家中。[编辑本段]【昆曲:桃花扇】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曼悠远见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世界文化遗产。昆曲代表作《桃花扇》,名列中国古典戏曲五大名著之一,作者孔尚任为孔子六十四代孙,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明末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深刻描写南明王朝的兴亡与明朝的覆灭。  《桃花扇》有“末世百象图”之说,内容庞杂,人物众多,场景斑驳。经孔尚任十余年苦心经营,三易其稿,剧本写成后,王公显贵争相传抄,金斗班首演于京中舞台,一时轰动。  在《1699 o 桃花扇》的演出中,素有“明代清明上河图”之称的国宝级画卷《南都繁会景物图卷》破天荒以舞台布景的形式首度全景亮相,淋漓尽致地重现明朝永乐年间南京旧都繁华奢靡的景象。此外,舞台上将有众多价值不菲的宝物,譬如三百件苏绣精品──包括当代刺绣皇后姚建萍亲手绣出的主角戏服、昆曲大师俞振飞题写的折扇、名师祖传的头饰、明代家具等等。今次的制作集昆曲四代传人之心力,名师高徒荟萃,而且更连接起中、日、韩、台各地优秀艺术家共同打造,基本恢复了三百年前文武并重的演出规模,从秦淮风情中再现昆曲盛世之美。这出巨构稍后将巡回南韩、瑞士、意大利等地演出。[编辑本段]【京剧:桃花扇】  1958年,中国京剧院曾依照欧阳予倩编剧的《桃花扇》本排演,由郑亦秋导演,杜近芳(饰李香君)、叶盛兰(饰侯朝宗)、李世霖(饰杨文聪)、苏维明(饰阮大铖)、侯玉兰(饰李贞丽)、孙盛武(饰柳敬亭)、骆洪年(饰苏昆生)等联合主演。[编辑本段]【电影 桃花扇】  桃花扇 (1963)制作团队  孙敬 .... 导演   梅阡 .... 编剧   孔敬 .... 编剧   吕万营 .... 编剧   罗真 .... 导演助理   王志雄 .... 摄影   宋国毅 .... 特技摄影   洪嘉惠 .... 录音师(收音)   孟福印 .... 录音师(收音)   薛效强 .... 剪辑   董萍 .... 美工   胡强生 .... 美工   樊步义 .... 作曲   魏瑞祥 .... 作曲   油达民 .... 指挥   龚万里 .... 指挥   李淑君 .... 演唱   王秀英 .... 服装指导   张锡九 .... 道具   柏顺富 .... 化妆   程克林 .... 化妆   李恩德 .... 化妆   陈镐庄 .... 灯光(照明)   孙超德 .... 美术(制作设计)   陈清甫 .... 背景设计   金紫光 .... 顾问   陕西省歌舞剧院民族乐队 .... 伴奏   上海电影乐团民族 .... 伴奏   上海合唱团 .... 演唱   演员表:  虞俊芳 .... 郑妥娘   郑大年 .... 杨龙友   丛肇桓 .... 吴次尾   马中元 .... 苏昆生   孙元勋 .... 马士英   崔书凤 .... 卞玉京   智一桐 .... 陈定生   毕福生 .... 阮宪五   王墨农 .... 刘肇基   李倩影 .... 李贞丽   马长春 .... 小红   金馥丽 .... 寇白门   许虹 .... 九夫人   潘芄 .... 田仰   王丹凤 .... 李香君   冯喆 .... 侯朝宗   韩涛 .... 阮大铖   周文彬 .... 柳敬亭   易东林 .... 史可法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昆曲:桃花扇】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曼悠远见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世界文化遗产。昆曲代表作《桃花扇》,名列中国古典戏曲五大名著之一,作者孔尚任为孔子六十四代孙,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明末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深刻描写南明王朝的兴亡与明朝的覆灭。  《桃花扇》有“末世百象图”之说,内容庞杂,人物众多,场景斑驳。经孔尚任十余年苦心经营,三易其稿,剧本写成后,王公显贵争相传抄,金斗班首演于京中舞台,一时轰动。  在《1699 o 桃花扇》的演出中,素有“明代清明上河图”之称的国宝级画卷《南都繁会景物图卷》破天荒以舞台布景的形式首度全景亮相,淋漓尽致地重现明朝永乐年间南京旧都繁华奢靡的景象。此外,舞台上将有众多价值不菲的宝物,譬如三百件苏绣精品──包括当代刺绣皇后姚建萍亲手绣出的主角戏服、昆曲大师俞振飞题写的折扇、名师祖传的头饰、明代家具等等。今次的制作集昆曲四代传人之心力,名师高徒荟萃,而且更连接起中、日、韩、台各地优秀艺术家共同打造,基本恢复了三百年前文武并重的演出规模,从秦淮风情中再现昆曲盛世之美。这出巨构稍后将巡回南韩、瑞士、意大利等地演出。【黄梅戏:桃花扇】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优美、动听,其唱腔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是我国五大剧种之一,世界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桃花扇》在原剧本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动。改编古典名著,要尊重原作又高于原作。在这方面,黄梅戏《桃花扇》改编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将原著中苏、柳两位艺人综合成一位柳敬亭,使人物更集中,线条更清晰。又如一些淡化民族矛盾的处理也是符合当今时代精神的。再如当秦淮歌妓哭丧大明王朝的覆灭时,柳敬亭一声怒斥:“大明朝对你们有什么好处?大明朝在,你们就不做妓女?就能从良?”这番话狠狠地鞭挞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盲从意识,既痛又快。这话也只有柳敬亭说才合适。他是说书人,可以通观古今;他是卖艺人,没有乌纱,不怕丢官。既深刻又合情理。这样改编,比原著立意更高。加上黄梅戏本身的平词具有委婉抒情、细腻动人的特点,黄梅戏《桃花扇》听起来更加凄婉伤感、缠绵动人。所以该剧一出便好评如潮,获得第十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创新奖。[编辑本段]【京剧:桃花扇】    1958年,中国京剧院曾依照欧阳予倩编剧的《桃花扇》本排演,由郑亦秋导演,杜近芳(饰李香君)、叶盛兰(饰侯朝宗)、李世霖(饰杨文聪)、苏维明(饰阮大铖)、侯玉兰(饰李贞丽)、孙盛武(饰柳敬亭)、骆洪年(饰苏昆生)等联合主演。【电影 桃花扇】  桃花扇 (1963)制作团队  孙敬 .... 导演   梅阡 .... 编剧   孔敬 .... 编剧   吕万营 .... 编剧   罗真 .... 导演助理   王志雄 .... 摄影   宋国毅 .... 特技摄影   洪嘉惠 .... 录音师(收音)   孟福印 .... 录音师(收音)   薛效强 .... 剪辑   董萍 .... 美工   胡强生 .... 美工   樊步义 .... 作曲   魏瑞祥 .... 作曲   油达民 .... 指挥   龚万里 .... 指挥   李淑君 .... 演唱   王秀英 .... 服装指导   张锡九 .... 道具   柏顺富 .... 化妆   程克林 .... 化妆   李恩德 .... 化妆   陈镐庄 .... 灯光(照明)   孙超德 .... 美术(制作设计)   陈清甫 .... 背景设计   金紫光 .... 顾问   陕西省歌舞剧院民族乐队 .... 伴奏   上海电影乐团民族 .... 伴奏   上海合唱团 .... 演唱   演员表:  虞俊芳 .... 郑妥娘   郑大年 .... 杨龙友   丛肇桓 .... 吴次尾   马中元 .... 苏昆生   孙元勋 .... 马士英   崔书凤 .... 卞玉京   智一桐 .... 陈定生   毕福生 .... 阮宪五   王墨农 .... 刘肇基   李倩影 .... 李贞丽   马长春 .... 小红   金馥丽 .... 寇白门   许虹 .... 九夫人   潘芄 .... 田仰   王丹凤 .... 李香君   冯喆 .... 侯朝宗   韩涛 .... 阮大铖   周文彬 .... 柳敬亭   易东林 .... 史可法《桃花扇》诞生的地方   张宝申   从琉璃厂西街西口往北,有一条斜向通往宣武门内大街的胡同叫“海柏胡同”,因胡同内有庙宇“海波寺”,明清时称“海波巷”、“海波寺街”。三百多年前,在这条不起眼的小胡同里,孔尚任在他的“岸堂”寓所,创作了《桃花扇》,并让“伶人”在此进行了“首演”,在北京的戏剧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孔尚任(),字聘之,号东塘,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孙。他早年在家乡时,就听到过“李香君血溅诗扇”及南明王朝灭亡的故事,感慨颇多,萌发了“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冲动,有了《桃花扇》最初的构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南巡归来路经山东,到曲阜祭孔,孔尚任被举荐在御前讲经,并做了皇帝游览孔府的向导,深得康熙赏识,被“破格”任命为国子监博士。此后,他曾奉命到江淮了解民情,治理水患,还到过南京、扬州一带寻访,对明王朝阉党专权,官吏腐败,导致灭亡有了更多感触,为他创作《桃花扇》积累了鲜活的素材。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孔尚任到京城为官,买下了海波巷的一处宅院,将书斋命名“岸堂”。“海波巷里红尘少,一架藤萝是岸堂。”经过多年的生活积累和创作准备,孔尚任全身心地投入到剧本的创作。北京是元杂剧的发祥地,发展到明清传奇,戏剧活动在京城已十分活跃。在这种良好的大环境中,孔尚任借鉴了前人的经验,经过十多年的艰辛努力,三易其稿而创作出了不朽的名剧《桃花扇》。《桃花扇》通过江南名妓李香君与复社文士侯朝宗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南明王朝的兴亡。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直抒胸臆:“不独使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1700年正月初七,孔尚任邀集了名士挚友18人在岸堂相聚,酒席宴前,让伶人清唱《桃花扇》新曲,众友人无不称快,忘乎所以。“词人满把抛红豆,扇影灯花闹一宵。”此后,《桃花扇》又在菜市口胡同的碧山堂大戏台,由著名昆曲班社连演数场,一时轰动京城。这一动静,很快传入宫内,康熙皇帝闻讯索阅了《桃花扇》稿本。因《桃花扇》颂扬了史可法、左良玉等明朝抗清人物,引起了康熙及满族大臣们的反感,不久,孔尚任就被借故罢了官,回曲阜老家去了。  三百多年来,《桃花扇》曾被多个剧种上演。抗日战争时期,欧阳予倩将《桃花扇》改为话剧,广泛上演,鼓舞了人民群众爱国抗日的斗志。解放后,中央实验话剧院几度将《桃花扇》搬上舞台,在国内外演出。著名导演谢晋曾将《桃花扇》搬上银幕。上海电视台也曾将《桃花扇》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李香君》。海柏胡同里的孔尚任“岸堂”,现已难寻旧迹,但在这里诞生的《桃花扇》,已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块丰碑。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佛经云:“一花一世界”。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一个自足的世界,都需要阳光,需要理解,需要肯定,需要实现自己的生命意义。“一花一世界”,出自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说“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语出《佛典》,昔时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罔措,惟迦叶尊者点头回应,与佛祖相视一笑,成就了禅宗的迦叶初祖。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说的大概是:从一朵花里就可以看出整个世界,用一片叶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佛学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那许多高深的哲理是我们这些正在成长的年轻的思想所无法参悟的。 同时,不仅是在传统的佛学中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思想,早在18世纪,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也曾在一首名为《天真的暗示》的诗中这样写到:“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我想,不论是佛学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还是文学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它们要表述的意思应该都是大致相同的吧!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是生命永恒存在亘古不老的原始哲学。  对于我们整个人类来说,生命应该是没有止境的,物质也是永恒发展的。但是,在天体的转动和岁月的轮回中,我们却分明地看到每一个个人所拥有的单个生命在时空轮回中的单薄无力,我们这些单个的个体在宇宙中渺小得恐怕不及沧海一粟。然而,活着的人们是不甘落没的,即便是痛苦,他们也希翼着。于是,一个人的希翼传给另一个人就是两个人的希翼,两个人的希翼延续下去,就是一个民族的希翼,一个民族的希翼传给另一个民族就是两个民族的希翼,两个民族的希翼再延续下去,那就是整个人类、整个宇宙的希翼。做为个体的、自我的个人来说,希翼是卑微的,但是若干个、千万个卑微的希翼凝结在一起,就是一个物种巨大的生命力。人类的个体在一代代的更新着,人类的历史在一天天的漫延着。多少朝代在我们的身边升起又降落?多少文明早我们的眼前生长又衰退?然而,生命这一物种却穿越过时间和空间的阻隔,顽强的延续着。  “把无限放在掌心/让永恒收藏刹那”是生命永恒存在亘古不老的原始见证。无限的人类历史可以由有限的人类个体来串织;无极的时空宇宙可以用有限的沉浮人生来度量。永恒的笔端能够记录人类文明的变迁;  历史的书卷可以承载岁月沧桑的巨变。当历史的车轮碾过人类的发展足迹,会有无数的文明在道路两旁绽开;当宇宙的尘埃在这些文明上落定,又一个美丽的春天即将烽成。如果这样,那有限与无限的概念是否可以交换,或许就根本无所谓有限无限的概念了。那么,有限的将是岁月时空不已的轮回,无限的却是人类灵魂深处那有力的羁绊。当有限与无限已无所谓界线,那人类便无所谓永恒与收藏了,更无所谓个体的生与死,这才是真正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境界。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And Eternity in an hour.        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著,台湾的散文家陈之藩译。还有另外几个译本: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梁宗岱译)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李叔同)天涯上有篇文章写了与之相似的典故,现摘录如下:      “一花一世界”,出自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说“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语出《佛典》,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惟迦叶微笑什么意思?)。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今天逛“水木”,看见一哥们的签名档里也有这几句,不过稍有不同:一花一天堂 一草一世界 一树一菩提 一土一如来 一方一净土 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 心是莲花开繁华落尽,梦入禅声。月儿无语,照尽世间多少悲欢离合;莲花有情,普渡情海无数痴男怨女。莲花开过了,净土依然沉浸于尘缘未了的一方之中,追随着禅音而去,清清净净的世界也许就在前方。。。
一花一世界(2000年全国高考优秀作文) 浙江考生 更深夜静时,寂寂无人处,总有一个声音在低语:“这世界是什么?”我知道,那是不安分的心在叩问灵魂。世界是什么?数千年前,尼罗河畔,那些长髯飘飘的学者们便在争论这个难题。有的说,世界是火,有火才有生命;有的说,世界是水,海是我们最初的家园;还有的说,世界是空气、是泥……一个叫毕达哥拉斯的老头甚至认为,世界是数。其实,他们都对。世界是如此多元,惟其多元才丰富,惟有丰富才有我们这些思想迥异的人。 人与人是如此的不同。信手翻着宋人话本《碾玉观音》,不由得这样想。话本的开头是这样的疑问,“春已归去,不知哪搭儿是春住处?”王观说,春是到江南去了,“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苏小妹说,春是被带走了,“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还有苏轼说、秦观说、黄庭坚说……王安石倒是承认,二十四番花信风罢了,春自然也走了。春归何处?引得这些词人话语纷纷。其实他们都对,诗人有诗人的天地,对万物莫不有自己的理解。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同的人对世界自然有不同的理解,丰富的答案。 或许理解不同是因为角度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个人总只能占一位置,一位置就只能见一方风景。不同的只是,有的人站得高些,看得远些;有的人站得低些,见的片面些。一张白纸上有一黑点,有的人认为这是一张白纸,有的则认为那是一团黑点,他们从不同角度看,答案便多样。 角度不同,解决的方法也多样。一团乱麻,头绪纷纷。可以像徐志摩那样细心地解,解得“眼儿疼,手指酸”,可终于笑解烦恼结;也可以借长剑,手起刀落,亚历山大王除了连环套。哪个是更好的方法?殊途同归,方法没有好坏之分,对于不同的人只有合适与不合适之别。 多样的方法形成了多样的答案。面对这个考题,可以写议论文,可以写散文,可以写记叙文,甚至写诗歌;面对我们的人生,我们可以有多彩的选择。可以扬鞭大漠,可以隅居江南,可以坐拥书城,可以铁马金戈。只要我们记住对祖国有益,那么人生的答案尽可以丰富多样。 多样的理解,多样的角度,多样的方法,多样的答案。 世界是什么?真的很难回答,因为可以有如此多的答案。人生如何选择?真的很难挑选,可以快走追赶,直指成功;可以慢走领略,欣赏夹岸平沙、落英缤纷。既然有如许答案,何不在多元的世界里,以包容的心态看万事万物?容许在前提正确的情况下作出各异的价值取向,让世界更精彩。 如是想,不安分的心慢慢归于平静。因为开始明白,自己不过是多元天地中小小的一元。一花一世界,世界开满各异的繁花。
出自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说“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语出《佛典》,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花花世界〕佛教关于“世界”的说法很多。如《华业经》说:“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梵网经》卷上谓: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担树。生俗语花花世界源于此。花花世界源于此。花花世界一般形容繁华之地,尘世间。如俗语花花之界源于此。花花之界一般形容繁华之地,尘世间。如《说岳全传》第十五回:“每想中原花花世界,一心要夺取宋室江山。”又《何典》第一回:“中界便是今日大众所住的花花世界。” 是讲“一真法界”,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所有的佛经,乃至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悲观的,认为人生是痛苦的,要求解脱;都认为这个世界是缺陷的、悲惨的。唯有“华严经”所讲的,认为这个世界无所谓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这个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万法自如,处处成佛,时时成道。
一枝一叶一世界 话题作文:唐诗曰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宋诗说春色出墙来。“一叶飘落而知秋 一叶勃发而见春”,寻常事物往往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在有限中,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作文。题材诗歌除外。 李智勇 小时看通俗小说,得道之士比如吕洞宾之流出场,常吟两句定场诗曰:袖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后来知道,他的诗中便有“一粒粟中藏世界,二升铛内煮山川”的句子。若是佛门的高僧,则常吟:一沙一世界,一花一乾坤。气魄大得紧。 小时懵懂,理解为高僧仙长法力高强,能把世界放在自己的口袋里,或者一粒沙子上。好比《西游记》里的小妖,真的认为孙行者那只葫芦能装天,心里羡慕煞。 这是我所作出的最原始的解读。 后来学唯物主义,有过念头:是不是说,世界这棵大树,是数不清的枝叶构成的?一枝一叶虽然渺小,但共同构成了大千世界。——这话虽不错,但这是另一个道理。一枝一叶一世界,和“一粒粟中藏世界”,是异曲同工,是谈“藏”,而不是构建。“藏”字当做蕴藏解,隐着“容纳”的意思。庄子说,蜗牛角上有两个国家争斗不休;胡司令唱: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 多亏了阿庆嫂,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俩国家之于蜗角,胡传奎之于水缸,才叫作藏。 佛说的更明确:纳大千于一芥子。一个米粒大的地方,能够容纳一个完整的世界。 要从物质角度去理解,很简单:这不可能。要容纳整个世界,就得一个地球。一片树叶就只是一片树叶,顶多藏些细菌和尘土。 幸好,我们还有个博大的精神世界。 从传播学的角度,一片树叶可就不是一片树叶了。它是丰富的信息的载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它的飘落,能够推断季节的变换;它如果被压在地下,成为化石,便成了至宝,可以推断地球的运动、当时的气候、植物的进化;如果,它被夹在一本借来的书中一起还给书的主人,那么,它本身可能就是一首隐晦的情诗。 我们使用010101的二进位编码,可以把整个大英博物馆的内容放进一个小小的磁盘中,那么,从理论上说,把整个世界的信息承载上一片叶子上,又有什么不可能呢? 它承载的是一个蕴藏丰富信息的世界。 这并不是唯一的解释。这片叶子,如果是出现在审美领域内,它有多大的魔力呢? 苏曼殊有诗:“终日寻春不见春,莽鞋踏破垄头云。归来却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而 在钱钟书眼中,一座老座钟“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在诗眼看来,一朵小花之中,便蕴藏了整个春天。一座钟表,便容纳了人类的丰富情感。李香君的桃花扇,宝二爷的通灵玉,也是这样的小花和座钟,兴亡世变、悲欢离合、尽在其中。别小瞧了一沙一石,诗人投射上情感和美,放在诗腹中酝酿、烹煮,绣口一张——沙不是沙,石也不是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它容纳了波澜壮阔的人类情感,它是半个盛唐,它是整个世界——如S·H·E所唱:手不是手,它是温柔的宇宙。 这片树叶,如果出现在哲学和思辩的层面呢?回过头来看,那些高僧和仙长,可是研究传播学,或者搞艺术的么?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埂古的问题始终高悬在人类的头顶,我们无从解答,却没有放弃过探寻。 一开始的探索,是从具像中发现抽象。如禅宗所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人们以为,道在虚无飘渺间,在高远幽冥处。深山藏古寺,绝处有高人。但这个见解,层次是低的。高人不见得必须在深山,平地亦可得道。更高的层次似乎是,见山仍是山,见水还是水。 佛在灵山说法,说是说法,却不说话。只拈起一只花,示诸众人。众弟子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他悟了道,传了佛的衣钵。 宇宙间的奥秘,在一朵寻常的花中。 杨朱说,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遂千载万年,背上小气鬼的骂名。然而,他毕竟不是葛朗台。但他想表达的是,对为了整体而可以损伤个体的警惕。一根汗毛,代表着一个个的人。 据说,持戒森严的僧人即便喝水时,也要持咒:佛观一碗水,四万八千虫;如不持此咒,如食众生肉。——一碗水虽浅,但里边有芸芸众生。 道在何处?在一举一动,在一颦一笑,在日常琐务上,在寻常事物中。饥来吃饭困来眠,就是修道。庄子甚至说,道在矢溺。可到厕所中寻。 见秋毫之生,格致流年暗转,察一叶之茂,体味生机涌动,观一花之开,印证无上菩提。世界在何处?且于一枝一叶上观。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幻西游手游网易版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