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险岛未来勇士部落部落北风之石在哪

巫妖王之怒:部落北风冻原任务攻略
摘要:巫妖王之怒:部落北风苔原任务攻略
  卡爾洛斯臺地(32,54)
  ========
  這裡只能通過特殊途徑到達,詳細請看任務3.4.2
  1、坦克可不會自我修復&&『屍體研磨者』寇治(32,54)要你跟跟卡爾洛斯臺地的莫布(32,54)談談。(莫布就是在旁邊走動的哥布林)
  2、莫布的氣動式坦克外鑽模夾具&&莫布(32,54)要你找回他的氣動式坦克外鑽模夾具。(氣動式坦克外鑽模夾具在32,49的小房子里)
  3、超強力金屬板!&&莫布(32,54)要你收集10個超強力金屬板。(超強力金屬板在卡爾洛斯臺地北邊海岸(32,50)有很多,接到任務后往上走很快就能看到,地上有發光的。這塊區域已進入就會有一層迷霧,很好辨認。)
  4、上古海員號角&&帕雷亞的華特(32,54)要你將上古海員號角帶給他。(卡爾洛斯臺地北邊海岸(32,50)的科瓦迪爾織霧者隨機掉落在32,50附近。)
  4.1、『舵手』歐拉布斯&&帶著號角前往西方的戰歌碼頭。走到碼頭的底端,然後吹響號角。那個聲音將會喚醒歐拉布斯。(碼頭就在西邊,到最盡頭27,55使用號角即可召喚歐拉布斯。)
  5、進入迷霧&&帕雷亞的華特(32,54)要你殺死科瓦迪爾人,收集8個巨牙海民遺物。(到上面任務說的地方&&卡爾洛斯臺地北邊海岸(32,50)殺科瓦迪爾迷霧領主和科瓦迪爾織霧者就能掉落任務需要的巨牙海民聖物。)
  5.1、焚火示眾&&回聲海岸的帕雷亞的華特(32,54)要你使用巨牙海民火炬燒毀在帕雷亞與卡爾洛斯臺地的科瓦迪爾船艦。你得摧毀以下的船隻:巨蛇之喉(31,48)、科&德拉卡(31,49)、伯爾之錘(29,53)和伯爾之砧(30,62)。
  *伯爾之砧在比較南的地方。
  5.2、找出卡魯克!&&在裂鞭水岸找出卡魯克(47,75)。
  5.3、卡魯克的誓約&&卡魯克(47,75)要你殺死6個斯卡迪爾劫掠者和5個斯卡迪爾長船水手。(斯卡迪爾劫掠者和斯卡迪爾長船水手就在下面)
  5.3.1、『殘酷』加邁爾&&卡魯克要你擊敗裂鞭水岸的『殘酷』加邁爾(46,78)。(在46,78的山洞里。)
  5.3.2、父親的話&&在裂鞭水岸的群鱗聖壇找到薇迦(44,80)。
  5.3.3、納茲贊恩的三叉戟&&裂鞭的薇迦要你前往裂鞭遺跡的東北部。殺死拉格納&德拉卡路德(54, 89)之後,把納茲贊恩的三叉戟交給她。(拉格納&德拉卡路德有兩個守衛,不過也不是很難殺。)
  5.3.4、特使&&在裂鞭遺跡北方邊緣的水底,到漂浮冰山之下尋找萊維羅希(51,88)。使用納茲贊恩的三叉戟殺死他。然後回到裂鞭水岸的北邊找卡魯克(47,75)。(萊維羅希在水下,是72級精英,雖然有9萬多的血,但是用了納茲贊恩的三叉戟后它就只剩下6000血了&&)
  6、逃出迷霧&&跟隨著母牛小穆圖(32,53)走出迷霧。成功拯救小穆圖後,與穆圖長者(32,54)談談。(這是一個護送任務,建議先把上面4個任務做完再接,小穆圖在32,53小房子的二樓里,如果人多,建議大家組隊一起做減少等待的時間。)
  7、非常感謝&&&&2和3任務完成后可以接到這步,與回聲海岸的『屍體研磨者』寇治(32,54)談談。
  8、納森平原&&駕駛部落攻城坦克到納森平原摧毀100個天譴士兵,並救援3個受傷的戰歌士兵。你同時必須查出天譴軍團攻擊領導人的身份。成功之後,向戰歌堡的卡爾洛斯&地獄吼(41,54)報告。(再坐一次飛毯既可完成&查出天譴軍團攻擊領導人的身份&,或者去36,64,剩下的目標&&這個任務的樂趣,我覺得讓玩家自己去體驗比較好,對了,坦克沒油的話,地上有油桶,在上面停一會既可恢復一定數量的油。)
温馨提示:玩家可通过手机登陆阅读多玩魔兽资讯。
阅读本文后已有0人给出评价,选你认同的表情后可看结果。
<span onclick='javascript:if(document.all){clipboardData.setData("Text",location.href);this.innerHTML="[文章地址已复制]";}'
class="btn">[与更多人共享]
魔兽数据库推荐
国服数据库
台服数据库
T12职业套装
多玩首页推荐  骑士团通常编制为300-30000人不等,有些骑士团的作战人员完全由骑士及见习、侍从骑士等纯粹的骑士组成,有的却编有大量配合作战的普通兵士。  以下为各国除王家(皇家)或近卫骑士团以外的骑士团  冰原之国骑士团: 共有九支骑士团,因为人口少,规模都不及中部和南部国家大,并且为了弥补兵力的不足而组建了相对较多的由女子组成的骑士团。  1、北风骑士团,瑞文创建的骑士团,以在另一大陆曾经服役过的骑士团的名字命名,以纪念那些共同生活和战斗的同伴。标准编制8930人,拥有召唤兽的精锐630人,普通重甲骑士1500人,中装骑士兼投枪骑士2500人,轻装骑士兼弓骑士4000人,另有坐骑为雪狼的雪狼骑士300人(雪狼骑士团前身)。骑士团团徽标志为北风及北风卷起的雪绒花。全军标准装备为内着白色龙皮盔甲,中装及重甲骑士在白色皮甲外着赋予魔法防护的银白金属盔甲,全军配白色披风,骑改良品种的白色骏马,马的重要位披挂厚皮甲。是一支纯粹由骑士组成的骑士团。 纯骑士团  2、雪风骑士团(女)&&纯骑士团  3、暴雪骑士团  4、冰霜骑士团&&  5、天霜骑士团(女)&&为冰原之国公主直属骑士团,都是由王室贵族女孩组成,每一名骑士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但却很少参加战斗,大多队员都没有经过实战考验,因此战斗经验比较少。大多数时候是作为公主或王室的一支近卫骑士团而存在,观赏性大于实战性。   6、冰炎骑士团  7、冰蔷薇骑士团(女)主官为昵称‘冰雪蔷薇’的女骑士,薇,一支战力极强的骑士团.  8、冰风骑士团  9、银狐骑士团(女)&&人数不多,大约2000人,但骁勇善战,善于穿插迂回。  中部六国骑士团:骑士之国卡乌里尔、森林之国弗瑞斯、山丘之国曼瑟夫、黄金之国拉格斯、万兽之国阿拉莫、关隘之国拜瑞尔  多为大型骑士团  1、皇冠骑士团、 (黄金之国)纯骑士团&&装备精良,人数众多.  2、玫瑰骑士团(女)、(骑士之国)主官为昵称‘火焰玫瑰’的女骑士,凯珞儿  3、铁甲骑士团、 (骑士之国)全部骑兵都身着厚重坚固的全身铠甲,冲击力超强.  4、炎龙骑士团、 (骑士之国)纯骑士团 一直以来都是由一名卡乌里尔王子担任指挥官,队员多是贵族子弟。  5、星光骑士团、 (骑士之国)  6、凤凰骑士团、 (万兽之国)纯骑士团  7、银盾骑士团、 (黄金之国)最大特点为全身银色铠甲,盾牌也为银白色.  8、太阳骑士团、 (黄金之国)纯骑士团,黄金之国最精锐的骑士团,身着金色铠甲。  9、双头龙骑士团、&& (万兽之国)  10、天空骑士团、(骑士之国)纯骑士团   11、粉红骑士团(女)、&& (黄金之国)观赏性大于实战性。   12、圣女骑士团(女)、&& (黄金之国)一支与神殿有千丝万缕复杂关系的骑士团。观赏性大于实战性。   13、枫叶骑士团、(森林之国)  14、大山骑士团、(山丘之国)  15、钢铁骑士团、(关隘之国)  16、烈焰骑士团、(关隘之国)  17、金狮骑士团、(万兽之国)  18、飞鹰骑士团、(万兽之国)  南部斯奥弗帝国:多为大型骑士团  1、中央骑士团、  2、南方骑士团、  3、西风骑士团、  4、灭日骑士团、专门针对太阳骑士团而建立的骑士团。  5、红衣骑士团(女)、由帝国公主统领的女子骑士团。观赏性大于实战性。   6、魔女骑士团(女)、纯骑士团,由帝国女将统领的女子骑士团。  7、狂风骑士团、  8、黄金甲骑士团、  神殿所属骑士团:  1、神殿骑士团,各神殿分别拥有约300-20000人不等的骑士团队伍,统称神殿骑士团,其中以光明神殿的骑士团人数最为众多。  2、圣剑骑士团,由各神殿统一支配的骑士团,总人数15000人,是一支纯骑士团。  3、光辉骑士团,神殿长老团直属骑士团,总人数1500人,神殿所属骑士团中的精英,纯骑士团。  4、神圣骑士团,由各神殿同一支配的骑士团,总人数超过60000人,骑士不下20000人,其他军种40000人。  可能会有所调整  &&&&欢迎光临本站,如果您在阅读作品的过程有任问题,请与本站客服联系
  流光剑技:与光明魔法结合的剑技  圣光剑技:与神圣魔法结合的剑技  雷电剑技:与雷电魔法结合的剑技  地裂剑技:与大地魔法结合的剑技  火焰剑技:与火及高温魔法结合的剑技  冰寒剑技:与水及冰寒魔法结合的剑技  狂风剑技:与风及空气魔法结合的剑技  暗影剑技:与暗黑魔法结合的剑技  名称可能调整或内容补充  &&&&欢迎光临本站,如果您在阅读作品的过程有任问题,请与本站客服联系
  这里的国家都是西部大陆的主要国家,另有很多小公国.  ....................................  冰原国家  冰雪之国埃斯古拉:地处寒冷的北部地区,有着非常广阔的疆土,但适合居住的地方很少,更多的地方环境极其恶劣,各种猛兽遍布。同时在边远的极北地区有一片发配各种罪人的荒原,荒原除了罪人外,还有因各种原因逃到哪里的人,这些人融入了当地的一些部落之中,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势力。  中部六国  骑士之国卡乌里尔:国土平原居多,中西部地区的草原上有数个草原部落。国内骑士众多,是个善战的国度。  森林之国弗瑞斯:近百分之九十的国土被森林覆盖,热爱森林、热爱大自然的国家,大多数国民信奉大地女神和森林女神。  山丘之国曼瑟夫:一个处于丘陵地区的国度,贫瘠和盛产美酒、矿石是这个国家的特点。  黄金之国拉格斯:处于西部大陆的中部,盛产黄金,国家十分富庶,军力也比较强大,拥有数量众多的骑士团,同时也是光明神殿的势力范围。  关隘之国拜瑞尔:曾经弱小的拜瑞尔在立国之初,选择在多陡峭山崖的国土上广修关隘,因此避免了被周围的大国并吞,经过数百年的不断修缮,其领土上的各类关卡越来越宏伟和险要。  万兽之国阿拉莫:一个国土非常辽阔地形非常复杂的多民族国家,人口密度小,各种野生动物繁多,有驯养野兽的本领和习惯。国民的性格也相对比较开放大胆,性格豪爽。南部州郡较北部更为繁华富庶。军队中驯养有多种用途的战兽,有的作战、有的侦察、有的运输还有的放哨。  南部国家  斯奥弗帝国:南部最大的国家,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庞大的势力控制着周遍数十个小公国.但起国内有不少边远地区存在着一些不被管辖的势力.  因光明神殿和拉格斯曾经对斯奥弗帝国的统治造成过极大的破坏,所以一直以来与光明神殿和拉格斯及其附庸为敌.  &&&&欢迎光临本站,如果您在阅读作品的过程有任问题,请与本站客服联系
  瑞文.帕特维斯:又名,东方。主角,一个怪物一般的人  伯德.斯文森:骑士之国卡乌里尔王家骑士团千骑长,瑞文的好友。  薇.弗劳尔 :昵称‘冰雪蔷薇’,现任冰雪之国冰蔷薇骑士团团长,来自极北雪域的蔷薇花。  凯珞儿.布雷斯:昵称‘火焰玫瑰’,来自骑士之国卡乌里尔的火之玫瑰,贵族之女,现任玫瑰骑士团团长,带给敌人死亡的玫瑰花。  凤.费利克斯:昵称‘凤凰之女’,万兽之国的长公主,现任凤凰骑士团团长,百鸟之王。  卡琳.布雷斯:‘火焰玫瑰’凯珞儿.布雷斯之妹,聪明活泼、心地善良的女孩  贝歌尔.帕特维斯:骑士之国卡乌里尔的小公主,封号‘出云’,有些娇弱,内心却很坚强,意志坚定。  洛森.弗劳尔伯爵:曾任冰雪之国冰风骑士团团长,‘冰雪蔷薇’薇.弗劳尔的父亲。  虎.诺尔斯:冰雪之国国王  霜.诺尔斯:虎.诺尔斯之女,封号冰霜公主,冰霜骑士团团长。  冰.诺尔斯:冰雪之国前任国王之子,现封为纳尔斯特亲王,现任冰风骑士团团长。  沃菲西特.伊姆拉斯特:光明神殿大主祭。  伊丽莎:凯珞儿的贴身亲卫之一。  随时修改和补充ing  &&&&欢迎光临本站,如果您在阅读作品的过程有任问题,请与本站客服联系
  1英寸=2.54厘米  1码=36英寸  1磅=0.4536千克  对刀剑兴趣的重新兴起很让人欣慰,不过也带来一些沮丧。我开始有机会分享多年来对冷兵器的兴趣与爱好,但同时也遇到了越来越多的误解和误会,以及一些非常愚蠢的问题。  这种事甚至经常发生在本应熟谙此道的人们身上。我知道有一位狂热的民俗小刀收藏家,他对每件藏品都精心呵护,它们的锋刃从不会被乱用。然而他竟不知道刃与刃互相撞击会使剑身出现缺口,我告诉他时他还不相信,大概是因为电影里经常出现剑剑互砍的镜头吧。我让他用收藏的刀子试一下,他就真的去试了... 有一次我让一个人拿起一把我的藏剑,一把双刃斗剑(schiavona) 。(朱注:这是沿袭十六世纪斗剑的一柄改良式双刃长剑,拥有极长的刀刃和十分周全的护手保护,可同时进行刺击或砍击的攻击。十七世纪时的重骑兵相当爱用。  武士刀多半是单刃,这个傻蛋的行为就很容易瞭解了)我警告他这把剑非常锋利,但他向我保证他对剑很熟悉,是用剑高手,然后就像拿武士刀一样摆起了专门的架势。还没等我开口,那把剑的背刃就被他拖过了肩膀,划了一道六英寸长的口子。  还有一次我看著一个年轻人拣起一把苏格兰高地人用的双手双刃大砍刀(CLAYMORE),他马上就想做出一个因为阿诺德?施瓦辛格扮演的科南而变得很流行的动作──其实也是由武士刀的姿势演化来的──尽力用一只手“很有气概”地让剑尖在空中转了个方向,又重新握住,吆喝一声:“好剑!”,然后将武器还给主人,他确信观众们会对此留下深刻的印象。唉,结果大多数观众都开始哈哈大笑。很明显,他掌握不了那把剑,用那种方法使用那把剑对他来说实在是力不从心。  因为东方军事艺术和日本剑的流行,我发现大多数的同道中人都把单手阔剑拿得像日本刀一样。但也有专业的击剑手拿起阔剑,接著告诉我这把剑根本无法使用,连防守都做不到。(朱注:这是因为阔剑重挥砍、而一般击剑比赛中重的是刺击(军刀比赛稍有例外),就跟强调一击分胜负的剑道比赛选手使用西洋剑一样的不顺手)世上并非只有一种剑,用剑的方法也并非只有一种。特别的技巧只适用于特别的剑,每种剑也都有各自的使用方法。西洋剑(Rapier)不能像武士刀那样劈砍,武士刀也不能像西洋剑那样穿刺,而它们对铠甲都起不了多大作用。  可能有人会说我唠叨,但我还是要指出,剑的不同设计是为了某种独特的战斗方式;当您要评断这种武器时,必须把这点放在心上。我听过人们为哪种剑更好而争论,例如西洋剑和维京剑哪种更优秀。这是很不明智的,他们所争论的是战斗方式,而不是剑。剑只有在联系到它的用途时才有讨论的必要。  这里没有鸡与蛋的问题。对剑的设计总是第一步出现的,而设计的要求则来自于实践。最初的铸剑构思依赖于铸剑者的技能和铸剑用的原料──铜,之后是青铜。欧洲的剑和剑技一直在呈螺旋式发展,期间还有一些飞跃,直到耐用轻火器的出现。剑和剑技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发展得非常缓慢﹔有些地方根本就没有出现﹔而有些地方则发展成很奇怪的形式。  木剑嵌上鲨鱼牙,通过拽、拖、抽打而伤敌,这些还是可以理解的。有一种剑和战斗技法却让我觉得很……呃,不知如何形容。还是由你来判断吧:阿比西尼亚shotel是一种弯曲的双刃剑。乍看上去,很像近东的弯刀,但仔细观察后你就会发现剑身是一个完整的半圆,而且它还是──容我重复一遍──双刃的。剑刃扁平,横断面是菱形的,非常坚硬。  用这种剑的战士都躲在巨大的圆形皮盾后面。他们战斗时不去努力砍开盾牌,或把盾牌引开,而是从后面用剑尖去钩对手。你一定能想像出那种战斗有多奇怪吧。许多年前,当影院里还演出小节目时,我看过一次关于阿比尼西亚“剑术”的旅行表演。两个人各执剑盾,寻找著对方的弱点,来回闪避,左右跳跃,笨拙的挥舞著长长的曲形剑,真是怪异。  当你握著一柄shotel时,你就会发现它非常不利于切割或是劈砍,也不能用于突刺,只有“钩”这个动作可以使得非常顺手,这样,你就可以判断出它的用法了。  为了对功能、设计、用法和效力间的关系有一个更好的认识,让我们来看一下几种剑的演变。  “rapier”(西洋剑)一词直至15世纪末才出现,被用来称谓一种细长的剑,它一般是市民服饰的一部份。实际上它可以追溯得更远,有观点认为它始于14世纪的刺剑。  刺剑(ESTOC) 是一种长剑,剑身坚硬,成三角形或长方形,没有刃。它被设计用来刺穿防具,无论是铠甲还是锁子甲。如果它从垂直方向击中铠甲,它就有可能将其刺穿,否则它就会向一边滑动,最终楔入铠甲的接缝中。也就是在那时,人们学会了在剑柄与刃的结合处加上铁条或铁镮用来护手。反对者则指出最早的西洋剑基本上是双刃的,只有当它变得更轻一些的时候才被市民佩带,这种剑并非来自战场,它的主要目的是防身和决斗。  当时,西洋剑普遍为双刃结构,只是比一般剑细一些,可同时用来割与刺,护手的样式还很简单。剑法强调进攻﹔不到万不得已,剑手不会有封挡或闪避的动作。很快,这种剑也被广泛地用于防御,剑刃因此常受到极大伤害,于是人们又学会了使用剑身的平面,但不管怎样,剑尖总是最致命的部份。  随著格斗模式的变化,剑也有所改变。护手变成更为精致的环状以加强防护力,剑刃逐渐加长收窄。到了16世纪中叶,有延长护手的西洋剑基本成型。剑身颀长,是否开刃已不再重要。实际上剑身基本是方形的,直到最后几英寸才变扁出刃。这样剑手可以用抽击的方式割伤对手的脸和眼睛。有时剑身竟然长达60英寸,这样反而会给剑手带来不便。  带著60英寸的长剑走路不但非常笨拙,还会碰到东西、绊倒行人,很是讨厌,以至于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不得不下令凡配剑长过一码者全部毁掉。  护手的工艺愈加成熟,到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的时候。刺击的技法有所发展,这一点导致了剑身的无限制加长,不过剑身很快又收缩至36~39 英寸的范围。与此同时,护手也出现了壳状结构,到了17世纪,出现了样式成熟的骑士佩剑护手,它和更早一些的碟状护手非常相似,人们经常会把它们和杯状护手搞混,这种事情一不留心就会发生,很令人困扰。此外,人们并不认为它看起来很考究,我的看法则正好相反,但我也发现它对我来说实在太浪漫了。  剑的变化并未停止,护手又开始变小,原来能为剑手提供很好保护的交叉护手逐渐退化为装饰品。剑身继续收缩,形成了小型剑的样子──三角形,异常轻捷,长度在30~33 英寸之间。  小型剑看起来像美丽、致命的小玩具。它们轻盈纤细,非常迷人。很多人都把它们看作终极宝剑和最具杀伤力的决斗武器。我个人强烈反对这种看法。它们只有在现在所公认的规则约束下才是有杀伤力的,那就是不能夺取对方的剑。尽管在现代击剑运动中夺剑被视为违例,但它始终都是一种荣誉的、有价值的策略。对战时你可以轻易地用左手把对方的剑拨到一旁﹔如果他一击未中,收剑的时候只要慢上一瞬,你就可以抓住剑身。如果剑是开刃的,这种方法很不可行,但对于三角形的剑身,这种方法是非常实用的。  虽然还没有真正地进入对西洋剑发展的研究,但还是让我们总结一下从它开始出现,到十七世纪七十年代达到顶峰,直至最终的退化型(著者观点)的一系列设计进程吧。当时这种剑的用处是为普通市民提供保护。随著科学的发展,剑也因而受益﹔流行时尚和社会条件的改变同样作用于西洋剑,但一直发展到的最终形态,它都未失其单独使用的单手防卫性穿刺武器的本色,就是说它根本不适合用来对付防具或出现在集体战中。  另一把值得关注的剑是中世纪十字剑,或骑士十字剑。它一直都被误当成阔剑。这种剑可以一直追溯到铁器时代的开端,我们可以从维京人开始说起。  早期的维京剑一般长33~34英寸、宽2~2.5英寸,带有一条血槽。剑刃平行,向前非常平缓地收窄,或者根本不收窄。钢在那时非常珍贵,而且大量获取极其困难。所以在制剑时,人们采取了“分范合铸”的方法。  在铸剑时,高碳钢被焊接在铁质的主体上,然后剑身被重新加以锻造,成为大马士革刃的样子之后,接著结合上高碳钢的刃。之后剑身再经过琢磨、回火、抛光。一把明亮坚固的剑就制成了,它能经受住任何猛烈的斩击。优质维京剑可以做到柔韧的剑身和坚硬的剑刃兼而有之。  这种剑一般配合木盾使用,它遇到的敌人一般也都是手擎木盾,头戴铁盔,身穿皮甲,要是敌人足够有钱的话,他也可能身穿锁子甲。  剑身必须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它经常会砍中盾牌、躯干或腿骨,这时剑身会受到很大的反作用力,如果弹性不够,很快就会弯曲变形。把剑脊铸得更厚也可以对付这一问题,但这样的话剑就会因为过于沉重而影响使用。那时一流的剑重量都在2~3 磅之间。战斗时只要先砍中对方,即可以获胜。到了14世纪,随著防具防护性能的完善,腿部成为主要的攻击目标。在500 年后的一次对1361年堆积在瑞典维斯比的几百具尸体的勘察中,人们发现70%的尸体腿部受伤,大多数深可见骨。  由于同样的原因,剑刃必须足够坚硬。骨头是很坚韧的,包著钢边的盾牌也差不了多少。剑刃还常会和锁子甲发生撞击、摩擦,当时的战士为了避免这一点,都尽量以脖子、手臂、尤其是腿为目标。  有时你门户洞开,不得不承受一击,这时你就需要锁子甲的保护。制做锁子甲的铁丝并不经过回火,目的是为了保持其柔软,回火后制成的锁子甲在受到打击时会发生崩裂,无法防止剑刃的伤害。柔软的锁子甲会通过变形从而吸收打击力量并阻止进一步的切割。所有的锁子甲都会损伤剑刃,但如果斩击时角度足够精准,力度足够强劲,剑刃便会将锁甲切开。  这就是维京时代初期剑在欧洲的普遍用法。(相对于罗马帝国重盾保护,短剑突刺,相互协防,攻守兼备的密集步兵阵,这简直就是小儿科一级的打群架,不愧是蛮荒的黑暗时代呀。──译者注)  公元 900年左右,一种新的剑式出现了。剑身略有缩短,平均为32英寸,但宽度未变,剑刃逐渐收窄,形成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剑尖。形状的变化,使它用起来更加迅捷方便。因为重心更*近手,机动性也就相应提高了。  其实,最大的变化在于剑已经通体由钢铸成。分范合铸的方法成本既高,生产周期又长,大量钢材出现以后,铸剑速度加快,剑更为便宜,品质也未受到影响。但人们对剑的要求更高了,因为战士的防护也日益完备。随著时间的推移,锁子甲积累得越来越多,大有取代皮甲之势。  接著的两百年发生了更多的变化,锁子甲已经全身化,步兵的辛劳危险被丢给了农民。全装骑士以精美的硬木盾和长枪为主要武器。剑成为第二位的备用武器,一般都用来对付轻武装的步兵。  这些引起了剑形的改变,剑身重新变长,两条平行的刃更加*近。速度的重要性让位于对重击力度的追求,这是加长剑身的一个目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给马上的骑士提供更大的打击范围。  让我们来到公元1300年,看一看这时候剑有什么更大的发展。  在这个时代,盔甲在永恒的矛盾斗争中占了上风。锁子甲稍有加厚,更为坚固,上面开始附以钢板和钢片。这些变化也促进了剑的变化,新型的剑问世了。  新剑中最为卓越的应数巨剑(Great Sword),也被称为战剑(War Sword)。这是一种长剑,剑刃一般都有40英寸。剑的重量并不很大,只有4~5 磅,完全可以配合盾牌用一只手挥舞。剑柄长到足够容纳两只手,所以它也可以当作双手剑使用。超长的剑身代表著更快的劈砍速度和更大的爆发力。与长刃巨剑同时代的还有一种短一些的武器,它的刃和后期的维京剑类似,只是形式要更夸张一些。这就是大型剑(big sword) ,它的剑刃非常之宽,在前段又急剧收窄。宽刃增强了劈砍的力度,坚固的剑尖成为剑上最重要的一个部份,牺牲柔韧度换来的刚性成为突刺的强有力基础。  还有一种剑在此时获得了新生。弯刃刀一直是一种边缘武器,随著防具防护力的提高,弯刃刀的能力便逐渐凸显出来。它极宽的单边短刃可以造成恐怖的打击,其形状很像时髦的Shriner弯刀。不仅是骑士,弓箭手和普通武装者也非常喜欢用它。  从这时一直到十七世纪五十年代,武器与防具的变化更快了。  锁子甲──防御的先驱和光荣,被铠甲踩在脚下。防具的制造技术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水平。铠甲是一种比锁子甲更轻,更坚固的防具,随著防御能力的提高,战士反而有了更大的活动自由。它唯一的弊病就是像个保温炉,几乎谈不上什么空气流通,这很容易导致穿戴者的疲劳。骑在马背上,只是挥动胳膊的时候,这一点还可以忍受,甚至有人还可以坚持很长时间。步战的时候,更大的热量散发和更多的氧气需要使铠甲变的异常累赘。  铸剑师们为了战胜新的防具而背水一战。  质轻形扁的剑刃被抛弃了,身阔头尖的特点保留了下来。剑身进一步加厚,横断面变为细长的菱形,非常之坚硬。重量范围明显加大,有些剑还停留在2~3 磅的水平,有些已经达到了 5磅。重剑均纯以钢铸。无论轻剑重剑,它们存在的意义都是为了刺穿铠甲,呈直角的突刺和强有力的冲击是它们完成任务的保证。即便从甲面上滑开,它们也可能从钢铁的缝隙间尝到鲜血。重剑们更可利用自身的重量击碎铠甲的防御。  这是剑最后一次试图胜过防具,以后这种尝试就被放弃了。剑实在无法胜任对抗钢甲的工作,斧头、钉头锤和战斧成为武装格斗中的主要武器。  剑并没有因此而谢幕,它只是不再被用于骑士间的战争。没有人曾忽视它在社交和传统上的重要性。市民佩剑成为正式服装的重要组成。在战争中,扁平的轻剑再度被用于普通的武装者以及其他轻部队之间的战斗。  我们的讨论只能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次上,更无法提及弓箭和长矛把盔甲变成了一堆垃圾,火药的爆炸轰碎了战争的优雅。但我们还是了解了铸剑的规律──特定的障碍产生特定的要求﹔特定的要求引发特定的设计。每种新型的剑都对应著防具或战斗方式的发展。让我们来看一个剑和时尚间出现矛盾的现代例子。  日本的武器与防具在13世纪时得到长足的发展,之后的几百年里又停滞不前。武士刀是一种杰出的剑,其功能与设计者的初衷完全吻合,相应的剑技也很是优秀。不管你提出哪种出类拔萃的流派──无论是剑盾技、细剑刺还是土耳其-伊朗剑术,日本剑法和武士刀都能毫不逊色地与之相提并论。  武士刀战法多采用拖砍,刀头以下六英寸范围是伤敌的首选,它硬、厚、微弯的特点充份地适应了这些要求。  最近我看了一部电影,里面的英雄使的是一把笔直的宽刃重剑,做的动作和摆的姿势却是与之风马牛不相及的武士刀法。用剑头六英寸进行的斩击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而且还能把你满口的牙齿震得生疼。如果把剑大大加厚,或许可以避免这种震动的出现,但这样做无疑会增加剑的重量,还会进一步降低斩击的作用。简而言之,这部电影真是大错特错了。只有在那把剑被当成花剑做轻刺的时候,才有可能会更搞笑一些。电影中的英雄当然是用剑不论轻重的超人,但摄像机前的演员顶多只是在挥舞一根铝棍。(朱注:由于道具必须符合质轻的要求,有时为了避免大场面时兵荒马乱伤人,甚至必须使用橡胶剑)千万不要用6磅重的钢剑去尝试那些动作,至于有些人做出来的9磅货,还是让它们安静地躺在那里好了。  我曾见过有人把现代的剑挂在墙上,说是要用它来防贼。这个主意的可行性我们以后再谈,现在先让我们来说说现代的剑。  大多数的现代剑都是用优质材料精工铸成,我认为它们里面有一些的剑刃很可能过于坚硬了,无法承受反击的力量。它们的通病是太重,一把六磅重的剑就是个笑话,即便是四磅,也会让人咯咯轻笑。剑不是小刀的加长版,它必须有和自身的尺寸相比更轻的结构。  适合于现代人使用的重量应该是2~3 磅,过多的重量会严重降低速度、机动性、躲闪能力和恢复姿势的能力。它应该是短、直、锋利的集合,适于强力前刺(太暴力了,18岁以下的小朋友们请不要看这一段──译者注),有如长型的腰刀 (朱注:WAKIZASHI,汉字为“月劦”差,是武士随身携带在腰间的武器),通常被当作忍者剑来贩卖、勒颈者(the hanger)、欧洲的猎剑或是19世纪步兵军官佩剑的缩短型。至于12磅的骑士剑﹖你有12个随扈替你牵马扛枪抬剑执盾穿盔甲吗﹖有一种剑提供了一些很有趣的关于设计思维的资料,那就是马刀(Cavalier sword)。它向我们展示了战斗模式,对战斗模式的设想和剑的设计之间的关系。  大多数人都会告诉你弯曲的骑兵马刀在多年以前就已经被发觉不适用了,更有效的骑兵剑应该是直刃马刀,他们还会以本世纪英、美骑兵均采用直刃刺击型马刀为例,它们是骑兵在被机械化部队取代之前的最后一型军用马刀。其实是否直刃马刀更好一些的问题从来就没被说清楚过。  这一争论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直剑以微弱优势胜出。下面就是这两种类型各自的辩护词:  弯刀被世界各地的马上武士使用过很长时间。弧形刃的斩击可以造成严重的破坏,受害者即使不死,也会丧失作战能力。和步兵对战时,弯曲的剑形可以保证骑兵在施以重击的同时剑柄不会从手中脱出。当敌人也是骑兵时,它同样能发挥良好的攻击和防守性能。对跨坐在马上的战士来说,劈砍动作要比不自然的刺杀动作来的容易得多。  反对者指出,骑兵经常会被弯刀多次砍中脑袋依旧可以继续战斗。当刀刃深入敌人身体之后,也会在战马跃动的时候脱出主人的掌握。在说明了弯刀的诸多事故和不完备之后,他们又指出了直剑的优点。  直剑可以刺中卧倒在地的步兵,马匹是不愿意践踏人体的,需要执弯刀的骑兵冒著极大风险探身劈砍的情况,直剑只需轻松一刺就能搞定。穿刺会给敌人带来更加严重的伤害,一击就可以使敌人的战斗力丧失。骑兵通过训练能够熟练地掌握针对骑兵地刺杀动作。准确的手腕动作可以拔出深入人体的剑刃,也可以让战马完成这一工作。而且突刺是很难被躲开的。  两种剑各有优势,也都存在问题。弯刀最严重的缺陷也是它的缺陷中最容易被改进的。要知道,大多数马刀是没开过刃的,不断地劈开血肉使它们表面遍布污秽的裂口,影响了它们的破坏力。要是把它们仔细磨利的话,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对于直剑来说,用一只伸长的手臂控制40英寸的剑刃落点,还要把 800磅战马的冲力以身为梁传递出去,可能发生的情况实在是一言难尽。  一言以蔽之,这个故事说的是不同的剑的不同的问题。绝大多数制作优良的剑能令人满意地完成它们的任务,但永远也不会出现一把万能剑。对它们优劣的判断一定要联系到它们的用途,永远也没有最好的剑。  &&&&欢迎光临本站,如果您在阅读作品的过程有任问题,请与本站客服联系
  欧洲大陆自古以来就有用刀剑的记录,而刀剑发展到16,17世纪达到顶峰。这时期内,除贵族平时佩用的装饰剑外,主要的刀剑有以下:  1:最普通的:长剑(LONGSWORD)  长剑在中世纪早期已经出现,这是一种轻,薄,长短适中,单,双手都方便使用的武器,主要以切削,突刺为主要攻击方式,刃长70到80CM,柄长20到25CM,柄头无装饰或只有长椭圆配重球。但是这种剑的破坏力实在太小,主要是一般士兵防身的武器。  2:单手武器之王:骑士剑(Krieger sword)  马上的骑士在11世纪时出现了专用的武器:长枪和鸢盾,但是使用盾牌和操控马匹使骑士的长剑失去了双手使用的价值,而又窄又薄的长剑对锁链甲的破坏力又不足,所以,骑士专用的刀剑出现了。剑刃为锐角等腰三角形,长70CM到80CM,握把仅容一手握持,并有较大的配重球。在马战中可以充分发挥突刺的威力。但是,万一必须步战,这种剑砍劈的作用实在太差劲……所以到12世纪,阔剑和斩剑出现了。  3:石中之刃:阔剑(BROADSWORD)  阔剑是有着典型英格兰风味的武器,平行的剑刃,长椭圆的头部,较宽厚的刀身和够双手使用的剑柄,属于非常没特色的武器,但是无论是马上,步战,平时防身,水上战斗都能发挥起作用,是11到15世纪主流的个人武器,传说中的EXCALIBER也是一把阔剑。但是到15世纪,发达的冶金技术,使它的地位逐步让给了大剑。  4:苏格兰的巨剑:斩剑(CLAYMORE)  这种剑是纯粹的步兵剑。看过电影勇敢的心的人对它应该有很深的印象。至少1&#183;5米的长度,钝圆的头部,宽阔但薄的身体,握把上方有一段无锋的部位,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砍劈”而存在。在苏格兰人抵御英格兰人的战斗中,针对英格兰整齐的长矛步兵阵,擅长混战中“一斩多”的斩剑发挥出了它的威力。但是作为军队的装备,它实在太过极端了。所以,除了一些佣兵外,逐渐失去了作用。  5:伟大的“杂种”:大剑(BASTARDSWORD)  喜欢动漫,奇幻电影的人给我注意了!这是你们最熟悉的东西!  15世纪,通过阿拉伯,中国,日本先进的冶金技术传入欧洲,长久以来的困扰军人和佣兵的“斩刺不能两全”的问题由这种剑的出现而解决。因为同时拥有骑士剑的“突刺”和斩剑的“砍劈”以及阔剑的“顺手”而在名字中出现了“杂种(BASTARD)”。实际上,这种剑可说是最完美的。无论是否使用盾牌,都能发挥它的效用。  一把顺手的大剑,其实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来说,刀刃长度为使用者身高一半,柄长为刃长1/3是最好的比例(各位发现没有?其实日本刀对古代平均身高155左右的日本人来说也符合这一比例)。  我们熟悉的动画《罗德斯岛战记》中,帕恩的魔法剑,阿修拉姆的碎魂都是大剑。《魔戒》中,阿拉贡的剑也是大剑。而马上王国“罗罕”的武器则是骑士剑。  穿刺的极端,穿甲剑(ESTOC)  正如斩剑将”砍劈“发展到了及至以发挥在对付以锁链甲为装备的轻步兵的杀伤力,14,5世纪,和大剑的流行同时,冶金技术的发展也使沉重的板金铠变得坚固且轻巧灵活得多。越来越多的骑士和佣兵青睐这实用而简单的装备(比起几万个铁环甚至是金属线编织成的锁甲,这简单多了)。而一些富有的将士也在轻锁甲外装上板金铠提高防御力。锐利的大剑都不能穿透这样的铠甲。而步兵的矛也没有这样的穿透力,因此,又一种极端出现了。  穿甲剑和斩剑是同等级的武器,确切的说,其实是一种放大的锥子。完全没有考虑斩杀的需要,在长达90到100厘米的剑身上,往往有着三棱,四棱,菱形甚至圆形的横截面。可以双手使用的剑柄后往往有着如同短枪托似的配重球,可以用肩膀加大突刺的力量。  虽然对穿着铠甲的士兵来说,穿甲剑是如同恶魔般的存在,但是在肉搏时实在是吃亏。但是真正擅长使用它的高手来说,高速挥舞时的穿甲剑锐利的尖端是有着极其可怕的威力的。而这时,他们也会用预备的左手短剑对敌人时间侍机做最后的一击。  隐蔽的杀手左手短剑(MAIN-CORCHE)  以法语”左手“为名的这种短剑,可以说是为了击剑手而设计的。20岁左右看过黑白电影《王子复仇记》的朋友应该记得最后决斗时双方都拿两把剑,其实左手短剑是为了弥补讲究轻巧而牺牲防御力的击剑术而出现的。其中最极端的例子就是盾剑。而也有蛇状,带锁扣的各种怪异设计……总而言之,是辅助类的武器,但不少盗贼也喜欢使用这种轻巧的武器。而且是拿两把!  妖精的挚友细身剑(TINYSWORD)  在现实中,这是德国贵族平时喜爱的武器,而在奇幻小说的世界里,这种武器成了妖精和女性极其偏爱的东西。当然,在古代,护卫重要女姓的女佣兵也有它的爱好者。  虽然号称细身,但是它和后来专门的突刺用西洋剑(RAPIER,就是平时击剑比赛中的重剑或花剑)有很大的区别。确切的说,其实这应该是一种为女性或体格瘦小者重新设计的大剑。  虽然剑身很窄,和剑柄同宽,但是它略厚的刀脊使它在双手握持挥砍的时候也有一定的破坏力。《罗德斯岛战记》外传中就有一击砸断骷髅脖颈的描写。  由于它有很大的装饰余地,所以不少对体力自信的贵族对它青睐有加。从大仲马《三个火枪手》中波尔多斯擅长斩击来看,他很可能也是用的这种武器。  水手的象征弯刀(FACHION)  说到弯刀,大家都会联想到阿拉伯的弯刀。没错,就是这个。虽然说是弯刀,其实还有不少名堂,但是基于我对阿拉伯刀剑不熟悉所以不敢多说,就说说阿拉伯弯刀传如欧洲后的发展吧。  阿拉伯的弯刀设计思想和欧洲的骑士剑非常相似,都是为了高速的马上战斗而设计的。正如SUNNY兄在《传说中的宝刀-大马士革刀》中所说:“在实际战斗中,骑士们为了节省体力水平握持施西利弯刀,利用战马的速度向敌人冲过去,利用大马士革钢刀锋利的特性,在无声无息中将敌人的头颅削去!绝对的杀人艺术!”而且弯刀的设计,实际上也考虑到沙漠中无法穿戴沉重坚固的金属防具这一点。而在重铠流行的欧洲,弯刀在陆战中根本占不到便宜……所以,在因为严寒而无法使用板金铠的俄罗斯大陆以及以皮铠为主的水上战场获得欢迎。更重要的是,弯刀比剑更适合砍缆绳…………  习惯使用大剑的欧洲人对弯刀也进行了改良使之可以双手使用(虽然钢没办法比)。从刀身的宽度,可分为偃月刀,半月刀和新月刀,分别对应大剑,阔剑和细身剑。还有很接近原形的哥萨克军刀,以及后来的佩剑,水手用的阔背短剑等  &&&&欢迎光临本站,如果您在阅读作品的过程有任问题,请与本站客服联系
  中世纪的欧洲,剑是力量的象征,或者王权的代表。骑士的配剑是骑士精神的化身,被赋予神圣的性质和独立的生命。如矮子丕平到查里曼的法国国王明文规定:骑士如被俘,不得用自己的剑当赎金。哪怕失去人身自由,不能放弃自己的剑。罗兰在战死之前所作的,就是将配剑在石块上猛砸,不让落进异教徒手中。 从苏美尔发现青铜的秘密,到温泉关的三百壮士,以及罗马帝国装备的还是青铜武器居多。后来实战中使用过的剑多为手工打制的铁剑,也有少数钢制的,但冶炼质量多半不过关。武侠书中什么百炼精钢剑是满口胡柴。常见的剑有下列的种类:  罗马式短剑:这种武器的出现与罗马军队的作战思想有关。首先是远距离投掷标枪,近距离接敌时用一人高的盾牌防护全身,排的又是摩肩接踵的密集阵,个人没有很大的回旋余地。故而使用的剑很短,主要用于刺击而不是砍削。青铜浇铸,长度一般在30-40公分,格斗时尽量刺入对手的要害部位,心脏或腹部(《角斗士》拍的极为真实)。  英格兰宽刃剑:奇幻小说中最常见的兵器,实际上,亦是中世纪欧洲军队最普遍的装备。长3英尺左右,单手挥动。剑有两刃,一击不中,不用翻腕即可回击。十字形把手多为铁或黄铜所制,剑柄末端常有一圆球,非为装饰。注铅,以维持用力砍劈时手腕的平衡。自罗马帝国湮没后,这种兵器广泛的出现在各个战场上,从百年战争到红白玫瑰,从《勇敢的心》到《十字军骑士》。直到14世纪,锁子甲取代简易的皮甲,沉重的宽刃剑逐渐失去用武之地,退出历史舞台。  弯刀/马刀:可视作弯曲的单刃剑,长3英尺左右。在高速奔驰的坐骑上,割削对手的颈部是最常见的用法。弯曲的锋刃更容易加工,由于在马上交错只有一瞬,所以只要一侧开锋。刀柄早时也是十字,其后为了保护推刺时的手腕,刀柄被铸成篮状或杯状。摩尔人与阿拉伯的骑兵最多使用,看过《铳梦》的朋友对凯莉的大马士革刃一定印象很深,被誉为其时兵刃中最锋利者,主要为十字军所用。大马士革钢刀锋利、不锈、韧性极好,可弯至直角。其冶炼的秘诀是加入铝使晶体更小,不易折断。以及在煅打中反复淬炼,大英博物馆中一柄1990年出土的大马士革刃上有15道细微的折痕,虽埋藏数个世纪仍光亮如镜,一如出炉时的冷艳。  短刀:小号的弯刀,长约7-10公分。主要用于近距离贴身格斗,故剑柄用黄铜打成杯状。为海盗所用,伟大的时代!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后式微,沦为装饰。  长剑:宽刃剑的细长版,但仅有一侧锋刃!没有大规模用于实战的纪录,多为男士装饰,或用于决斗。手柄篮状保护手腕不收割伤,可同时与多个对手作战。西班牙人是用此兵器之高手,绕着圈子快速出剑挑刺,煞是美观悦目,详见《佐罗》。  刺剑:形状像今天比赛用的花剑,最早出现时并不是武器。而是为了检验铠甲的质量,用剑在上戳刺看能否贯穿,因而得名。后亦成为装饰品,或者决斗。盖长剑上修饰过多分量过重,故而刺剑成了欧洲剑客的标志。出剑更快,但杀伤力极小,避开要害,别的部位被恶狠狠捅个透明窟窿亦无碍。使用典范,参见《三个火枪手》。  花剑:最后一种欧洲剑,四两拨千斤。碗形的护手可以卸开重武器的攻击,其杀伤力在于良好的弹性。今天仅用于击剑运动,在黑火药刚在欧洲出现时曾经作为火枪兵的防身武器,但没有实战交手的经历。  双刃大砍刀:苏格兰人用的双手兵器,长达1.2-1.5米,锋刃蜷曲。凯文&#183;科斯特纳主演的《罗宾汉》中有这么猛大一把,由那位摩尔老爹使用。端的是厉害非常,最适合独自冲进大群敌人中左劈右斩。在下一直不解为什么要开两刃,历史上仅为苏格兰的高地民族使用。作为身份级别的象征,只有部落首领方可使用,代代相传。  匕首:加长的小刀,近距离混战时专抹对手的脖子,有多种形状和别称,目的相同。最特别的当属14世纪英军装备的一种称为Misericord,长度两掌,弹性好。可以轻易的插进胸甲的接缝中,刺进心脏就结果一名骑兵。阿金库尔战役这种武器解决了大量重骑兵,现仅见于博物馆中。  太刀:日本武士的招牌。微弯的刀刃长度米许,材质是高碳钢,硬度高但脆。刀面经过抛光,常看到武士有事没事拿着白绢在拂拭,长刀如雪,实则乃其含碳量高,不擦若受潮会变黑。冶炼时淬炼30次以上,截面中的晶层多达百万。最后一次经火时以粘土包裹以便减缓刀的冷却速度,这样的锋刃极硬,刀背更具弹性与韧性。太刀是刀剑铸造的顶峰之作,欧洲未有同样锋利者。  腰刀:与太刀成一对,长度略减,约为70-80公分。材质相同,常用于宗教礼仪,比方剖腹……  第二节 弓弩篇  剑寒花不落,弓晓月逾明。  弓者,揉木而弦之以发矢。最简单的曲射武器,常用于射程较短,精度要求高的场合。弓非到用时,不可轻开,否则弓弦会失去张力。一般也不能遇水,下雨天要将弦取下。合成弓除外,水会使得弓体易折,弓弦变松。对于身披铠甲的对手而言,弓箭构不成大的威胁,除非长弓或十字弓。平时弓箭只是用于射猎,战时常由为数众多的弓箭手齐射方能成为战斗力。克雷西战役后有个名词被广泛的使用,冰雹般的箭雨(Hail of arrows)。弓箭手通常身着轻装,没有盾,但有简易的自卫武器,如匕首或者短剑。弓箭手常列成横队,阵地前埋设木桩,用以阻止骑兵的突击。当箭射完,他们就撤退。弓常有以下几种:  普通弓:侵彻力与射程一般的弓,最常被使用。射程常在50-80米左右,弓体用紫杉木或岑木弯曲烘制。轻装的弓箭手较多使用这种弓,因为成本低廉。射箭时朝天开火,等箭自然落下。因为正面多有盾牌的防护,从天而降的箭雨不易躲过,且落体中增加了速度。箭保存在箭壶中,战斗后捡回。每壶弓箭通常是12支,一般的战斗齐射3、4轮后骑步就开始突击,基本不会有箭射完这种情况出现。  长弓:用的同样是紫杉木或者岑木,但弓体常达1.8-2.2米。使用者要求相当的身高,1279年要成为长弓手的要求是身高175公分以上;还要较强的臂力,开弓时的张力高达170磅。长弓的箭亦是特制,箭头铁铸,可以轻易贯穿骑兵的胸甲。当然,更常用的战术是射击坐骑,掉下马的骑兵基本不能再发挥作用。长弓的射程高达300米以上,但弓箭手平时要保持更多的训练以保证在远距离上的射击精度。从1346年的克雷西战役,到1415年的阿金库尔战役,英国的长弓导致了重骑兵与十字弓的淘汰。最优秀的长弓手来自苏格兰,他们最早使用这种武器射击野狼保护自己的牲畜。  合成弓:顾名思义有多种材料制成,通常核心还是岑木等柔韧性好的材料,也有用角质;外面捆绑较硬的木片如椐木,用荆棘的内层粘合;最外包以牛筋。制作工艺要求极高,工序复杂。筋腱和角质具有正反两面相等的弹性,故制成的弓柔韧性极好,不易折断,两端可以弯到一处。这种弓有两种型号尺寸:一是尺寸较小,张弓后宽度只有50公分左右,弓弦绷得极紧,配用的箭约45公分,称为斯基泰弓。7世纪的匈奴、12世纪的蒙古游骑兵使用这种武器。射出的箭在近距离内能穿透一头野牛,煞是惊人。有效射程为60-80米,最远处可达200米;另一种尺寸较大,张弓后约宽1米,弓弦绷紧程度稍次,配用的箭长70公分,11世纪亚述人的弓和波斯人的弓属这类。值得一提的是,亚述与波斯的骑兵都善于在高速疾驰的坐骑上回身返射,给对手来个措手不及。  竹弓:听上去比较简陋,确实也是。日本的武士使用过,箭头铁制或者角制。从高速奔驰的战马上射出,射程可达30英尺左右(逊呀逊)。  十字弓:通常分两种,便于携带的被称为轻型十字弓;重型十字弓装置在城楼上,分量可达70磅,如亚历山大的攻城弩,中国的床弩。轻型十字弓弥补了普通弓箭杀伤力与射程的不足,可达350米。不需要什么训练,随便一个躲在灌木从中的农民就可以结果一个贵族,所以在15世纪,十字弓在欧洲是禁用的。最低贱卑怯的手可以夺走最英勇高贵的生命。重型十字弓弦则由弹簧钢制成,要用绞盘上紧。中国的床弩上有个机匣,可以安放七八支弩箭,自动上膛,类似于冷兵器中的机枪,但射速低,不利于携带。  箭:最后来说说箭,箭分两种,一种是Quarrel,就是通常所说的弓箭,另一种叫Bolt,打暗黑的朋友会很疑惑,为什么铁匠那里卖两种箭。区别在于,Arrow的箭头方形或三角形,Bolt的箭头为圆形。前者的精度高,后者加工简易。箭头的材质最早为砍削打磨过的燧石或黑曜石,后为铸铁,也有少量的钢制。箭头狭长尖利者,用于穿甲;扁平带侧锋者,用于射猎。  其他远程武器:  矛:最基本简易的投掷刺击兵器,通常1.8-2.5米长。是人类最早学会使用的武器。一般来讲,使用矛直接刺击投矛对手的场合极少,多为对方已受伤,再上去补一家伙。如西班牙斗牛士上场前先要给牛放血,就用矛远远的刺。  标枪:制作时更要注意平衡性,务求符合空气动力学。阿客流斯与赫克托耳在特罗伊城下用标枪互掷决斗(致敬),实际上,希腊人的时代过去后这种武器基本不再使用。造成的伤害与矛类似,但投掷时更加精确,有时还在后部加上尾羽以帮助飞行平稳笔直。  短标枪:这种投掷武器杆体较短,但末端有一球状把手,用于维持在空中的重心平衡。比较难使用,准确性也差。使用的例子仅在弓箭发明以前,部落中的武士才用这种粗陋的装备。  投石器:可以很方便的将圆石甩出较远的距离,通常100-200米。结构简单:两条相同长度的皮带中间系一皮囊,囊中放置投石。抓住皮带末端在头顶飞速挥舞旋转,第四五圈时当速度达到最大时,放开一条带子,皮囊中的石块就顺着切线的方向投出。这种装备被用作武器时,作用亦不明显,除非是上百人规模的齐射。使用的投石也经过加工,打磨光滑,盖圆的石块飞行路线更笔直稳定。最后在实战中出现是罗马共和国早期(参见《高卢战记》),但最初只是罗马贵族们的游戏,他们在围猎中使用投石器射击小型野兽。  重投石器:构造原理与投石器基本相同,用粗皮索代替皮带,使用时将石块从肩后甩出,而不是在头顶回旋加速。亦为罗马军的装备之一,但精度更差,射程更近,约80米之内。 标枪投掷器:骨制或木制,卡住标枪顶端,助跑后用力甩出,能把标枪投出100多米远。差不多与投石器同时出现,后由罗马人加以改进,多了一条皮带弹射,射程更远。  &&&&欢迎光临本站,如果您在阅读作品的过程有任问题,请与本站客服联系
  战斧:困扰的概念。中国古代短柄为斧,长柄为钺,可见《说文》大柯斧重八斤,一名天戍,经传皆以钺为之。那可以称为长柄斧吧。斧开单刃或双刃都有,斧柄多为木制,使用者总为膂力过人之士,利斧可轻易将对手的盾牌斩裂,颈骨砍折。1066年诺曼人登陆英格兰,普遍使用双刃斧,英格兰宽刃剑望之披靡。维京人多用单刃斧,斧头尖端带一倒钩。盖北方的民族衣甲简陋,一斧砍入对手胸腹,顺势一勾一拉,惨不忍睹。  铙钩:在中国,铙是军队中的乐器,用以止鼓;钩指长而曲的剑,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欧洲的铙钩是作战兵器,最早为果园中修剪枝叶的家伙。贵族领主械斗,农民亦被牵连,抄起这种奇门兵器倒也得心应手。形似顶端弯钩的朴刀,可将对手四肢分离。整个黑暗时代这种工具都有活跃的表现,可以仔细看《勇敢的心》,其中一个土包子农民就扛着这种武器。  长刀:亦是中世纪最普通的武器,木柄顶端捆绑狭长锋利的刀刃,有点像日本和尚的薙刀,总是很简陋,虽说长度可达2-3米,但很容易被对手砍断木柄。  长戟:在东周列国中,戟是青铜所铸,矛与戈的混合物。欧洲的戟稍有不同,戟背为钩镰,戟面呈斧钺,顶端置枪矛。长度约3米,可刺、挑、劈、斩、勾,端的厉害,瑞士雇佣兵的招牌家伙,今天梵蒂冈的教皇卫队还使用这种武器。  枪矛:最基本的长兵器,比标枪稍显粗壮。长度在6米以上,甚至有10米者。顶端是简单的枪尖,下面有5-10公分长的铁制护托,以免枪尖折掉或被砍断。使用时,将粗大的末端抵着地面,枪尖向前,可以有效的阻止骑兵的突击。更多的是排成密集阵,后面士兵的长矛架在前排的肩上,一声吆喝齐步向前。这种V字形的队列几乎是全能的攻击阵形,不用与对手短兵相接。罗马军团发明这种作战方式,转战亚平宁半岛罕逢敌手。直到步枪的刺刀发明后,枪矛遂被收进博物馆。  战锤:上面说过,身穿锁子甲后,枪刺不进,利剑难断。但一物降一物,沉重的打击兵器应运而生。钝器的用力击打可以隔着软甲砸断筋骨,敲碎头颅。战锤的来源已不可追溯,既可手持,亦可掷出伤人。把柄木制,外部包铁,大多数战锤背部有尖刺。使用时,由于其截面小,故而专取关节。头颅、肩膀、肘部、膝盖,一击使对方战斗力全丧,极是阴毒。  钉锤:简单来说就是实心铁棍,也有木棍包铁。为了造成更大损伤,在其上镶有铁钉或开凹槽,由此得名。骑兵使用的,通常较为短小。步兵使用的更为粗大,把柄更长以便双手持握。这种武器简单实用,后在腰间悬挂一柄钉锤成为贵族的象征。  链枷:钉锤长度过短,故将之一截为二,中以铁索相连。后来的演变中,顶端的镶钉铁棒被铁球取代,两到三个刺猬球回旋飞舞,中者皮开肉绽或满脸开花,立毙当场。  流星锤:名字甚是好听,就是拉长的链枷,铁索长达一米。但要求较高使用技巧,带着风声呼呼作响,使用者同样容易变成受害者,故应用较少。  圣水之仲裁:别致的暗器,很少有记载。严格说来算是热兵器,还在这里介绍。将钉锤的木柄掏空,填以长钉、黑火药,作为一次发射的短铳,战例较少。唯一的出现是新旧教徒之争中,亨利八世的军队中有这种装备,使用效果亦不详。  短柄斧:顾名思义,短柄的手斧,用于投掷。斧背上常有凸起的长钉以增加杀伤效果,亨利五世的军队在阿金库尔战役中曾使用过这种武器,更有名的就是美洲印酋的战斧。最早的战斧多为打制的石器,材料为黑曜石、燧石或黑硅石。法国人进入大河流域,将钢铁带进了印第安部落,战斧遂以钢铸。&&&&欢迎光临本站,如果您在阅读作品的过程有任问题,请与本站客服联系
  古用皮,谓之甲;今用金,谓之铠。  从衣甲装束上可以看出每个时代的特色,中世纪的铠甲体现了无休止的战争。很多画作中亚瑟王全身顶盔置甲,威武非常。实际上,直到1550年前后欧洲才出现全身防护的铠甲。亚瑟王是反抗罗马统治的斗士,约为公元6世纪的人物。威尔士人所称的巨龙之王尤瑟,不列颠之夫也是他了。在那时充其量穿的是皮甲,或者环状甲。链甲和胸甲其时连罗马人都没有,哪里轮得到哈德良长墙外放羊的蛮族。据典籍记载,529那年天呈异相,彗星袭月,火山隆隆,黑暗时代随着亚瑟的死而开始。早期的铠甲由主妇制作,硝制过的皮革为底,棉织材料为里。除非不得已,没人愿意平时穿着铠甲,因其夏热冬凉,极不舒适。  皮甲:制作较简单,将兽皮晾干,上油锅煮;再晾干,揉软,缝纫即成。基本不具备防护力,穿着难受,容易擦破皮肤,多数装备弓箭手与工兵。  环状甲:将数圈铁箍套在皮甲外,即是环状甲。一定程度上可防备刀剑的砍劈,但当胸溯来就无能为力,亦不可当弓箭与矛刺。  板状甲:或者称硬皮甲。介于环状甲与锁子甲之间的过渡产品,将片状的装甲块钉在皮革上,可以防护从上方及前方来的打击,如果穿过板甲的接缝或从下方捅刺还是可以造成伤害。欧洲很少,所常见的是日本,足轻骑兵穿的都是这个,原哲夫的作品中较多,看起来乌光铮亮是因为刷了一层漆。  锁子甲:皮甲问世以来的一次重大革新。用细小的铁环相套,形成一件连头套的长衣,罩在贴身的衣物外面。所有的重量都由肩膀承担,可以有效的防护刀剑枪矛等利器,但弱点是其柔软。用打击武器猛劈力砸,穿着锁子甲一样难以幸免。制作相当复杂繁琐,造价高昂。一般来讲,铁环越细小防护性能越好,每个铁环都要焊接相连,工作量可想而知。  鳞甲:可被视作板状甲的改进,原先装甲块为皮制,现改钢片;原先关节处内衬为亚麻,现改锁网。总是过渡产品,所见甚少,颇像三国连环画中的装束。  胸甲:名为胸甲实则遮盖的范围更广,躯干、四肢都用整块厚重的钢铠包裹,关节仍用锁子甲,袖口带着连指的手套,头部包在完整的头盔中,仅留一小缝供透气与观察。只有重骑兵用这种装具。防护亦极为完善,大多数武器再难构成威胁。  全身甲:铠的发展终于到达顶点。这种为每名骑士量身定制的装具连人带马都裹在钢甲中,关节处亦是极为复杂的钢套与螺栓。每套铠甲都有主人所取的爱名,一如骑士的坐骑与佩剑。从长弓或弩中射出的穿甲箭在远距离上也只能凿出小孔,别的武器更如隔靴搔痒。分量反比锁子甲为轻,穿着更舒适,因为重量由躯干与四肢分担,不再单单压在肩膀。缺点还是其重量,全重50公斤以上,不包括马铠的分量。三四个训练有素的侍从为骑士套上铠甲要三个小时,自己在战场上想松开根本不可能,接合处都用螺丝上紧。顺便提下,螺丝起子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应运而生。阿金库尔战役是重装骑兵的噩梦,那里连续下过两周的暴雨。当骑兵从两翼包抄时陷入了泥沼,战马纷纷被英国的长弓射倒。泥泞中挣扎的骑士无法自己站起身来,而被对方的匕首轻易的解决。  头盔:从维京海盗的牛角盔到法国步兵套在头上的铁锅,头盔的式样千奇百怪不一而足。总的功用是为头部提供防护,有顶部的主体,两侧及后面的护翼。环状甲的肩膀以上有一圈铁皮保护颈部,与头盔相连。欧洲的盔上修饰成分不多,罗马人青铜盔上高高的顶饰较为别致,但青铜盔重达10-20公斤。后期重骑兵的头盔用钢片拼合,就轻巧许多。盔上开一条细缝,可以从中张望,这时期的头盔尤其注意对咽喉、两翼和眼部的保护。缝越小,防护性越好,但视角显然受更多限制,要求不同,务求平衡。  盾:厚木板制成的简单护具。讲究的外面包铁,形状各异。一般左臂持盾,右手持武器。中等大小的盾即可抵挡几个对手的攻击,也能有效的挡住普通的弓箭。  巨盾:亦称塔盾,出现多在早期。罗马的军团*它组成乌龟阵,斯巴达战士与祖鲁人也多有使用,特洛伊战争双方都用这种一人高的盾。背面有条皮带,挎在肩上,整个人都能躲在其后。这种盾如此巨大,以至于影响自己移动,若在撤退时就要将之丢弃。斯巴达人的豪语是:带着我的盾凯旋,或者躺在上面归来。  小圆盾:骑兵使用这种盾的较多,因其背面有扣,可套在臂上不影响行动。提供最低限度的防护,可抵御剑或钉锤等近战兵器。  手套:复杂精巧的防具。钢制的指套用皮革与锁网相连,可以用来握住对手的兵刃而手指不被割伤。骑士的礼仪中,扔出手套表示要求决斗。这样的传统被后来的剑客保持下来,他们在决斗前交换自己的白手套,意思是:擦亮你的剑。  马铠:战马常要求与主人相同甚至更高的防护,骑士的本事全在马上。为坐骑制作马铠是件艰苦的工作,胸口脖颈的部位用钢甲,后胯等处用锁甲,还要加上各种饰带。但坐骑还是最容易成为对方弓箭手的目标,长弓或十字弓的利箭未必能直接贯穿骑士的重铠,射坐骑却绰绰有余。更有甚者,条顿武士用力掷出的双手斧可将骑士砸下马,或直接折断坐骑的脖子。  &&&&欢迎光临本站,如果您在阅读作品的过程有任问题,请与本站客服联系
  大家不要着急,本人决定把第九卷写完一起上传,目前还有3章,然后尽快进入第十章.我会抓紧的,谢谢!  大家不要着急,本人决定把第九卷写完一起上传,目前还有3章,然后尽快进入第十章.我会抓紧的,谢谢!  大家不要着急,本人决定把第九卷写完一起上传,目前还有3章,然后尽快进入第十章.我会抓紧的,谢谢!  大家不要着急,本人决定把第九卷写完一起上传,目前还有3章,然后尽快进入第十章.我会抓紧的,谢谢!  大家不要着急,本人决定把第九卷写完一起上传,目前还有3章,然后尽快进入第十章.我会抓紧的,谢谢!&&&&欢迎光临本站,如果您在阅读作品的过程有任问题,请与本站客服联系
  (转贴)去年11月底,在sonicBBS网站古代战争论坛的《古代欧洲的军队肯定不行嘛》一文的回应中,TIGERyj先生就中国与西方铁兵器的普及时间问题对史学界的普遍观点提出质疑,他认为:“中国的铁器普及远比西方来的迅速,”这令我惊讶。因为根据学术争鸣的惯例,非常的观点必须有非常的证据作为支持。而TIGERyj先生却始终没有就他这一可以说是惊世骇俗的观点提出过哪怕是一个真正的证据,更不用说是足够支撑其观点的非常过硬的证据组合了。为了使大家能够了解关于中国铁兵器普及时间,史学界的普遍观点以及有关的古文及考古资料,我写成此文,对这一本不是问题的问题作一简单的说明,介绍史学论著、古文资料、考古证据和有关技术,以澄清史实。笔者不是历史专业出身,才疏学浅,谬误之处一定不少,欢迎专业人士及广大网友指正。  关于中国铁兵器普及时间的一般观点  TIGERyj先生称:“如果随便找个历史学家写的什么论著就可以而不用以考古文物为实据的话,那我还可以说最早普及使用铁的是亚特兰帝斯人呢??因为古希腊的文学里称道过亚特兰帝斯的军队战力强大和铁装备的先进。反正有人写书说就是真的吗??”这句话反映了他史学著作阅读量的不足。事实上,关于中国铁兵器的普及时间,史学界早已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观点。  现摘录较常见的书籍的有关段落于下:  1。《中国军事史略》上册 高锐 主编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3月第一版该书是中国军事史方面较权威的著作,编者高锐是研究先秦军事史的知名专家。  第五章春秋军事第三节武器装备与作战方式的发展第96页“刺杀格斗兵器。基本上仍是西周时期已有的戈、矛、戟、剑等。兵器材料仍以青铜为主,”第97页“矛矛头,仍为青铜质。”“剑。。。剑质虽仍是青铜的但形制改进了,质量提高了。”第98-99页“箭镞虽仍为青铜质,但形制有了较大的改革,”  第六章战国军事第三节铁兵器的使用与战术变化第151页“春秋文献很少提及铁兵器及其运用,但战国文献提到铁兵器及其应用的情况就很普遍了。”“在已出土的上千件先秦铁器中,绝大部分是战国中晚期的。”第152页“战国出土兵器仍以铜兵器为多,”  2。《中国战争史(一)》武国卿 慕中岳 合著金城出版社出版1992年7月第一版  第一章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总论第八节七国军制装备与军事学术的进步和发展第二兵器装备的进步第59页一、兵器方面的发展“春秋时期,战争使用的兵器有戈、矛、戟、剑、刀、弓矢等,一般用铜制造。进入战国时代、(该标点原文如此,应用逗号为妥——引者注)冶铁技术有显著进展,用于兵器的改革与制造,促进了兵器的发展。”  3。《中国军事经济史》 王其坤 主编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6月第一版该书是有关中国古代军事经济的论著中比较好的一本,缺点是错别字较多,有前后矛盾的现象。  第二章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春秋时期的军事经济第三节春秋时期冶金业的发展和军事生产第34页“冶铁业是春秋中叶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兴手工业。”第35-36页“春秋时期的兵器,大部分仍旧是铜制。”“春秋初、中期,冶铁业得到初步发展。但是,铁的产量少、质量差。生产出来的熟铁缺乏碳素,性柔软。生铁含碳素过多,性硬而脆,都不适应于制造兵器。因此,在相当一个时期,摒弃装备的主要原料是青铜。。。。可是到了春秋后期,由于冶铁技术的发展,铁的质量大大提高。于是,铁运用于兵器生产。”  第三章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期的军事经济第二节军事经济发展对战争规模和方式的影响第45页“战国时期兵器生产有较大的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铜兵器生产为主转向以铁兵器为主。”“很多国家逐渐淘汰了铜兵器。”“铁兵器取代铜兵器,标志着我国军事手工业生产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从以上看,似乎著者认为中国铁兵器取代铜兵器的时间是战国。但接下来,在第五章西汉时期封建国家军事经济的巩固和发展第三节西汉中期的对外战争和战时军事经济的迅猛发展第106页又有如下语句:“西汉中期由于冶铁实行官营,促进了冶铁规模的扩大和冶炼技术的提高。”“在此基础上,西汉中期的兵器制造已盛用铁,铁兵已基本取代铜兵而完全居于主导地位。”这里又以西汉中期为铁兵器基本取代铜兵器的时间了。  我认为,联系上下文来看,著者还是认为西汉是铁兵器取代铜兵器时间的。有兴趣的网友可以自行到图书馆阅读。  4。《先秦军事研究》论文集 由军事科学院战略部 后勤学院学术部历史室编金盾出版社1990年5月第一版其中的《考古所见战国齐兵器种类及有关问题》(杜宇孙敬明撰文)该文详论了战国时期齐国兵器出土发现的情况,但无一处讲到故齐地曾发现铁兵器。全文仅出现了一个“铁”字,并且与文章主体无关。《略论先秦时期兵种的变化及武器装备的发展》(何贤武撰文)一文中则写道:“到战国时,虽然铁兵器尚未完全取代铜兵器,但已经充分显示了作为新的生产力代表的的优势,到了汉代就基本上取代了铜兵器,成为军队中的主要武器,”(这句话有问题,战国时的铁兵器与铜兵器之比到底怎样?如果仅仅是“尚未完全取代铜兵器”,那么又怎会迟到汉代才“基本取代铜兵器”?“汉代”的时间跨度很长,从上下文来看,这里的“汉代”当指“西汉”,文章却没有说明。另外,铁兵器也不是什么“新的生产力代表”,它仅仅是一种新式的武器,与生产力关系不大,生产力比战国、西汉时期的中国低得多的赫梯、亚述装备铁兵器的时间却比中国早得多。铁制农工具才真正是“新的生产力代表”。尽管有以上问题,但作者的基本观点还是清楚的。——引者注)  5。《战术史纲要》卢林 著 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10月第一版该书有的语句含义不太清晰。第73页“(中国)到了春秋末期,已开始用铁制造兵器了。”“到了战国时代,&#8226;&#8226;&#8226;从这时开始,我国的铁兵器逐渐取代了青铜兵器的地位。”(这里的含义就不清,到底作者认为中国的铁兵器何时取代了铜兵器?是战国时期就基本完成了兵器铁化的过程,还是这时才开始了兵器铁化的过程?由于在以后的篇幅里作者再未涉及这个问题,即使看完全书,读者仍然不知道作者的本意。——引者注)  6。《世界全史-新编世界军事史(上)》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6年11月第一版 该书是近年来比较著名的“大部头著作”,其中的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龙源于可著)第139页写道:“春秋兵器为青铜制造,大体可分三类。”世界古代后期军事史(岳庆平左芙蓉著)第135页写道:“秦汉时期的武器多为铁兵器、铜兵器已极少。”(这里也存在问题。众所周知,秦汉时期上至前221年,下至后221年,如不加详细说明,读者很难弄清作者的观点。至于对这个结论的看法,我下面还要提到——引者注)  7。《中国上古军事史》 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一版 著者为前面已经介绍过的高锐。在《中国军事史略》出版三年后,作者关于铁兵器普及时间的观点并没有变。因此这里略去该书第五章的有关内容。在第六章战国军事史的第六节战国时代社会生产的发展与兵器的改进第455页写道:“青铜兵器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制造技艺达到了古代的高峰。”“但战国前中期,格斗兵器仍沿袭春秋时代的,兵器质材仍是青铜,后期,铁兵器才用于装备军队。”第457页“不过,铁(钢)剑在战国时代兵器总量中还不占优势,青铜剑仍是战国剑的主流,”第458页“皮甲胄、铜甲胄是战国时代的主要防护兵器;铁甲胄虽已出现,但并不占主要地位。  8。《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论》谢国良 袁德金著 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5月第一版 该书也存在语焉不详,前后矛盾的情况。  关于铁兵器的普及时间,该书在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思想第二节军事概况中写到:“春秋战国,铁兵器的运用渐趋普遍,并取代了青铜兵器的地位。”第160页第六章秦、汉时期军事思想第二节军事概况“这一时期(指秦、汉)铁兵器完全代替铜兵器。被看作兵器和生产工具铁器化的完成时期。”这些话的问题在于“取代了青铜兵器的地位”到底是什么意思?是指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上升,还是在军队中成为了好兵器的象征?或者是在数量上也超过了铜兵器?并且春秋战国的时间跨度很长,笼统的说意思不够明确。  9。《战国史》(增订本)杨宽 著 1955年9月第一版1998年3月第3版第10次印刷。这本书是战国历史的最权威著作之一。该书第303页写道:“春秋时代武器都是铜制的”,“战国时代铜兵器有显著进步。”第304页“同时,由于冶铁技术的进步,矛、戟、剑等武器逐渐改用铁制。”第308页“战国后期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开始制造铁胄、铁甲。”  10。《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由我国史学界的泰山北斗白寿彝同志任总主编,徐喜辰、斯维至、杨钊主编。上古时代(上册)第385页“春秋时期的兵器虽然仍用青铜铸造,而在农具、木工具方面已经采用铁制的了。”“但是,应当注意的是,春秋时代的铁制工具出土数量毕竟很少,这表明当时铁制工具的使用还很不普遍”  11。中国科技史话丛书之《古代兵器史话》杨泓 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5月第一版该书的水平较高,体系完整。如果要了解中国古代兵器,对于非专业的网友来说,看这本书已经足够了。关于中国铁兵器的普及时间,该书的叙述无疑带有很大的权威性。其第82页写道:“但是在战国晚期,钢铁兵器和防护装具大规模生产的条件还不成熟,”第84页“钢铁兵器成为战争的主要兵器是在汉代才实现的事。”第99页“这种变革的很关键的时期,是汉武帝时期,待到东汉时期,这个变革就完成了。”  12。《中国通史&#8226;第二册》范文澜 著 人民出版社1978年6月第五版关于范文澜同志在史学界的地位,我想用不着我来多嘴。人民出版社在中国出版界的地位,当然也无需多说,该书是范文澜同志的代表作,以观点鲜明、条理清晰、深入浅出见长。总体水平高于国内绝大多数史学著作。(包括近年来许多大部头著作)我建议每个历史爱好者都借来好好阅读一番。  该书第75页“战国时期,楚、韩等国的‘巧治’应用炼钢(刚铁)术制造某些兵器,但直到汉文帝时,兵器仍主要是铜制。汉武帝设铁官后,推广炼钢术,全国铁官都能炼钢造兵器&#8226;&#8226;&#8226;近年来辉县、长沙发掘西汉墓葬,证明自汉武帝时起,长铁剑及铁刀代替了铜兵器。炼钢成为普通的技术,正是官营冶铁的效果。”  13。青年文库之《中国古代史常识》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1979年3月为了尽快改变文革造成的青年文化知识缺乏的状况,国家对这套普及性的丛书予以了极大的关注。第一版印数即达20万之多,该丛书在当年几乎普及到了每一个青年。不过大概作者本人也未曾料到,24年后、文化发达的21世纪,依然需要这样过时的书来向一个大学生普及一个简单的历史常识!  该书第112页汉代冶铁生产有哪些发展?中专门讲述了中国铁器普及的历史。“到了战国,使用铁器才比较普遍起来,形成冶铁生产的第一次大发展时期。秦汉时期,尤其西汉中期以后,铁的生产量猛增,技术迅速发展,质量显著提高。这是我国古代冶铁业的第二次大发展时期。”“汉代铁的应用比过去广泛。铁器逐步取代了铜器。以兵器为例,汉武帝前,铜铁兵器往往同时出土;武帝以后,铁兵器占了主要地位;东汉时期,主要兵器已全部为铁制。”(请注意这句话,在该丛书出版后的许多历史读物都原封不动的照抄了它,直到今天。——引者注)  我查阅的史学专著、通史、论文集、历史教材和普及性读物共计21种。在未提及的其他书籍中,除一种以外都无一例外的主张中国铁兵器基本普及是在西汉时期。唯一的例外是经济史学家陈振中所著《青铜生产工具与中国奴隶制社会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9月第一版),陈振中先生认为中国铁兵器在战国后期就已经成为了主要的作战兵器。[见该书下编铁器的使用与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崩溃第十三章先秦铁器的使用二、战国时期钢铁器物的普遍使用和业铁技术的巨大发展(二)铁器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铁兵器到战国晚期已成为主要的作战武器一节]对于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原因在于:一、陈先生对古文的运用和解释似有偏向性。陈先生的古文资料并没有超出我收集到的范围,从原文看,根本都不能证明战国后期铁兵器已占主要地位。(可以参阅我下面的引文)而且,在抄录《史记&#8226;秦始皇本纪》时,不知是否疏忽,恰恰少抄录了关键的一句话:“以弱黔首之民”,如果当时铁兵器已占兵器的大部分,那么单单收缴铜兵器,又怎能“弱黔首之民”?二、考古表明,汉前期的铜兵器仍然是经常出土的,在西汉前期还往往在数量上超过同地出土的铁兵器。远不是在秦之后就“基本结束了”其历史。(这点在下面还要提及)三、即使是贵族墓,其中的殉葬兵器也是实用型的。在春秋战国时期根本没有以仪仗兵器代替实用兵器殉葬的风俗,相反,当时的丧葬习惯是尽可能模拟墓主生前的生活,一般以墓主实际使用的器物殉葬。事实上,中国早期的铁钢兵器大多是在贵族墓中找到的。四、最主要的是,即使武士的墓也无法证明战国时铁兵器已经占据了主要地位。陈先生的有关证据有三条,其中两条出土铁兵器较少,难以说明问题。唯一出土铁兵器比较集中的燕下都群葬坑是非正常墓葬。形成时的情况到底如何,历史背景是什么,都不清楚。在更充分的证据出现之前,史学界现在还难以下结论。相反的,铜兵器出土不仅数量多,而且在各种墓葬中都有许多例子。[关于春秋战国的墓葬风俗,请参看《百卷本中国全史&#8226;中国春秋战国习俗史》(史仲文 胡晓林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关于出土铜兵器的情况,推荐《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袁仲一著文物出版社1990年12月第一版)该书是研究秦兵马俑的权威之作,篇幅极大。可以说对于秦兵马俑的方方面面,包括对战国后期铜兵器的一切有关问题都已经有了详细的阐述。如果哪位网友对秦兵马俑兴趣很大,更应该购买该书。我在本文后面还要将其中直接涉及铁兵器取代铜兵器问题的一段作为附录。]  到目前为止,支持陈振中先生的学者并不多。  综上所述,目前历史学界普遍认同:中国铁兵器基本取代铜兵器的时间是在西汉中期或以后,到东汉这一过程完成。分歧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1。战国后期铁兵器是否占据了主要地位?目前认为“没有”的学者人数较多,一些大家如郭沫若、范文澜均持这一观点。2。中国铁工具和农具是什么时候占据主要地位的?有战国说和西汉说两种。这两个分歧都没有达到辩论的程度。关于这些分歧,感兴趣的网友可以参阅我在文中列出的各种著作。  也就是说,中国史学界普遍认为:中国铁兵器取代铜兵器的进程是在耶元前2世纪后期开始-后1世纪初完成。  那么,欧洲的情况如何呢?  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现摘录西方史学家的观点于其下:  1. encyclopedia americana copyright (c) 1990 by Grolier Incorporated 在该书的IRON AGE 欧洲义项下写道:”在相同时期(约前十二世纪——引者注),铁的使用开始传入欧洲.主前十一世纪,希腊克里特岛的坟墓中已经放有铁器;约在主前900年铁器出现在意大利的villanovan族中,根据传说可能由来自小亚细亚的特洛依人(Etruscan)引进。约在主前700年,第一个大规模的铁器制造中心在现代奥地利的Hallstatt地方发展起来。当地含量很丰富的锰铁矿竟然不需要碳化。(此句意思不明,作者的本意大概是说用当地产的铁制造的铁兵器不需要一般制造铁兵器的碳硬化过程就足够坚硬了.---引者注)Hallstatt的铁制长剑,可能是凯尔特人崛起,并在以后几个世纪中统治中欧和西欧的主要原因.随着凯尔特人的扩张,铁的使用也遍及欧洲,许多地区结束了以青铜复制Hallstatt长剑的历史。&#8226;&#8226;&#8226;到了主前500年,铁和铁的生产在相当于现代的德国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区已经很普遍。在不列颠,历史悠久的青铜制造业仍很重要,铁器制造业的引进因此较晚,但到了主前450年,铁也取代了青铜。&#8226;&#8226;&#8226;”在其他地区义项下明确写道:“铁的使用在主前六世纪才首次传入中国——比北欧还晚。”  2.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Inc.该书第三章 巨人时代罗马的军事体制(主前220年以前)写道:”(罗马)每个士兵还配有用于刺杀的短剑,大约有1.2米长.””罗马的重标枪或标枪,是一种具有独创性的武器。这种标枪容易投掷,穿透力大,一半是金属杆,一半是木头制成,也就是将一根铁头插入木杆中。”在同一章 秦朝的军事体制中,作者写道:“主前2—3世纪,中国看起来在武器设计方面已经远远的领先于西方,但在冶金术方面则明显的落后,中国在秦始皇时期才开始使用铁兵器,而且还仍然保留大量的青铜兵器。在此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地中海世界的军人们已经开始完全使用铁兵器了。另一方面,中国的铜兵器似乎非常尖锐,在硬度和韧性方面,可以与同时代西方的铁兵器相比。”  从这些话我们可以发现什么呢?除了那些已经讲得很明白的话以外,还可以纠正一个常识性的错误:罗马的短剑并不真的“短”,事实上全世界最长的青铜剑是中国嬴政兵马俑坑中出土的94。8厘米剑,从青铜的特性来说,很难再超过这个长度。长达1。2米的剑,必是铁剑无疑。罗马短剑的长度有各种规格,最短的规格是两英尺长(约合66厘米)。仍比战国时期中国地区一般的铜剑长,而与同期的中国铁剑相当。所谓“短”,当是与投枪等长兵器相比较而言的。  当然,这段引文也有错误,就是关于中国铁兵器开始使用时间的说法。现在根据考古资料,可以肯定中国地区在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兵器了。  3.<全球通史&#8226;1500年以前的世界>中文版(在书店及图书馆未找到英文版——引者注)。缪吕肯 斯塔夫里阿诺斯 著,吴象婴梁赤民译P170“不过,这一阶段(指铁器时代——引者注)——在印度,大约是公元前800年;在中欧,是公元前750年;在中国,是公元前600年。”  4.在国内的世界史著作在这方面也是清楚的。《世界史&#8226;古代史》(主编 崔连仲 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第一版1986年8月第四次印刷。)该书第五章古代希腊第二节荷马时代第203页“公元前两千年代末至一千年代初希腊由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第204页第三节奴隶制城邦的形成“公元前八至六世纪是希腊奴隶制城邦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又被称为早期希腊。这时希腊各地社会生产力有新的增长。铁制工具逐渐普遍应用。装有铁铧的犁、铁锄和铁锹等农具的广泛应用,使希腊多山而贫瘠的土地成片的得到开垦和深耕。”第七章古罗马共和国第一节上古意大利和罗马的“王政”时代第291页“发掘表明,约公元前一○○○-八○○年间意大利已经开始过渡到铁器时代。第295页“‘王政’时代的罗马,由于铁制工具的普遍运用,并在伊达特里亚和希腊文化的影响之下,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  尽管近年来狂热民族主义在中国史学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主要是“提前”中国科技发明、发现的时间直至中国文明本身的长度,夸大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作用等),但目前无论在中外史学界,关于中国与欧洲铁器普及时间的先后,意见仍然和过去一样完全一致——不是百分之九十九,而是百分之一百的肯定:中国晚于欧洲。  除列出了引文的书籍外,可供参考的书还有《中国小通史》(长城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和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国历史》--先秦卷(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作者:张岂之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秦汉魏晋南北朝卷(作者:张岂之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两书均为2002年5月出版),中国铁兵器普及时间在考试时可作为选择题,占1-2分。  中国古书中的资料  在研究中国铁兵器普及时间时,一个重要的途径是研究史料,在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历史著作最完整、最丰富、最详尽、最可*、水平最高的,这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然而即使是中国的史料也并不是绝对可*的,在中国史书中,主要的问题是:  1。托古。在中国古代,托古著书的现象很突出。先秦著作大部分夹杂有后人的“私货”。显然,用后人的说法来证明当时的现状是不可*的。  2。文言。中国使用的是象形文字,因此可以长期使用与口语脱节的文言文。在先秦,文言还是基本与口语相近的,但后来文言长期使用,渐渐脱离口语。一些用语从字面看上似乎并没有大的变化,但意思却完全不同。加之年代久远,因此先秦文献的翻译历来是见仁见智,难得统一。例如《墨经》中关于光学现象的一段话,就很难解释,至今都没有一个公认的译文。  3。文学化的弊病。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基本上写什么文章都力图实现文学化,他们的著作中存在着大量的“艺术加工”。这样有利于吸引读者,但却不利于科技知识的保留。我们今天很难清楚到底先秦古文中的一些数字究竟是实指还是虚指,从古文中往往也很难了解某项技术的工艺流程。  4。专业不对口问题。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大部分是纯粹的书生,很少有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懂得科技的人就更少,一个外行人叙述技术问题,难免有偏差。  5。近年来狂热民族主义给历史学界带来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古文方面,主要的表现是任意解释古文和偏用古文,怎样解释对表现中国的“优点”和“长处”有利就怎样解释,哪段古文对“中国最好”的论点有利就摘用哪段,而对于相反的资料,无论意义如何,均一概略去不登。  因此在引用古文时,要注意鉴别。  目前有关先秦铁器使用情况的主要有如下几条资料:  一。最为经典的和最能说明春秋时期铁器使用情况的是《国语&#8226;齐语》中据说是管仲说的话:“美金以鋳劍戟試諸牛馬惡金以鑄(金且)夷斤(屬刂)試諸壌土。” 尽管管仲有没有说过这话不清楚,但《国语》成书时间不晚于战国,这句话可以说是表明了早期铁器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低下地位——与世界上其他文明初遇铁时的如获至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注:“恶金”亦有说法认为也是青铜,不过是较劣的青铜。但现在普遍认为是指铁。  用书:(《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 1978年三月出版第二百四十页)  二。《管子》的记载:在《管子&#8226;地数篇》中有“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零九”的记载。其海王篇说:“ 今鐵官之數曰一女必有一(金咸——古文中有不可用輸入法表現的字我只能用拚字的土辦法表現,下同)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鋸一錐一鑿若其事立不爾而成事者天下無有令(古本為‘今’)(金咸)之重加一三十(金咸)一人之籍也刀之重加六五六三十五刀一人之籍也耜鐵之重加七三耜鐵一人之籍也(注:此处之‘七 ’王引之认为应是‘十’)。” (用书:《管子轻重篇新诠》马非百编成中华书局1979年12月第二百零二页)  需要注意的是《管子》一书中文章的作者时间跨度从战国到秦汉都有,但以战国为主。而上面那条海王篇中的资料有“铁官”字样,而铁官是秦朝时才设立的,因此可以肯定海王篇的作者至少是秦时人,所以这条引文反映的应当是秦以后的情况。在第一条引文中需要注意的是在铁器普及时期,人们已经知道了铁矿比铜矿多得多。  三。《韩非子&#8226;内储说上》有:“夫矢來有鄉(通“向”,下同)則積鐵以備一鄉矢來無鄉則為鐵室以盡備之”的话。“积铁”有两种解释:铁盾或铁甲。而“铁室”也有两种解释:防护全面的铁甲或铁屋子。我难以断定正确的解释。  用书:《韩非子集释》陈奇猷 校注 上海出版社1979年7月新一版原版为中华书局出版。摘第五百三十六页卷九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  四。《荀子》中有:“楚人鮫革犀兕以爲甲(革合)如金石宛鉅鐵釶慘如蜂虿轻利(亻票)(辶敕)卒如飄風。”的话。其中的鉅指大钢,釶指长矛。以今人的看法,并不觉得蜂蜇有什么惨的,可能古人的想法不同。(《荀子&#8226;议兵》卷十议兵篇第十五 第二百八十一页) 用书: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荀子集解》清王先谦编中华书局1988年9月第一版  五。《孟子》中有著名的问句:“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  用书:《孟子正义》清 焦循 撰中华书局1988年10月第一版摘该书第三百七十页滕文公卷十一孟子卷第五滕文公章句上  六。《吕氏春秋》有一段话:“趙氏攻中山中山之人多力者曰吾丘(穴鳥,一作鳩)衣鐵甲操鐵杖以戰而所擊無不碎所衝無不陷”。注:铁杖在考古中发现不多,尤其是古文中这种较大的铁杖,还没有实物发现。  用书:《吕氏春秋集释》许维遹 编 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5月第一版引文摘自卷二十一开春论第一  七。作为中国早期第一种信史,《史记》中的资料比较多。如:“昭王曰吾聞楚之鐵劍利而倡優拙夫鐵劍利則壯士勇倡優拙則思慮遠吾恐楚之圖秦也”(卷七十九:范雎列传)“朱亥袖四十斤鐵錐錐殺晉鄙”(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传)在《苏秦列传》中,有“铁幕”字样,《索隐》对此的解释是“谓以铁为臂胫之衣”。在《秦始皇本纪》中,有张良命壮士使用巨大的铁锥投掷秦始皇车队的记载。  注:这种巨型的铁锥,在考古中也没有发现。  用书:《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版 摘自第两千三百八十一页、两千四百一十八页。  在信史中基本上就是这些,如果加上近年来以不认为是史书的《战国策》,那么还有以下的情况:韩策一也讲到了“铁幕”,还有“陸斷牛馬水擊鹄雁當敵即斬”的话。  用书:《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5月版  注:《战国策》之所以不再被认为是可*的史书,原因在于其史实差错太多。关于这点可以阅读近年来的研究文章和译本。  从总的情况看,汉代之前有关铁器的古文资料不仅少而分散,而且很少有关开矿、工艺流程等方面的段落,甚至西汉初期也很少,表明铁器的制造工艺中国地区的人们还不熟悉。我们还可以发现当时的铁工具和农具已经比较普遍了,在古文中有关的语句相对较多。而铁兵器很少,人们把它当作一种新式武器来加以描写。  相比之下有关铜兵器的资料就很多,而且在工艺流程方面有完善的记载。  一。《吕氏春秋&#8226;季春纪第三》“是月也命工師令百工審五庫之量金鐵皮革筋角齒羽箭幹脂膠丹漆無或不良百工咸理”。  请注意:在西汉之前,中国人对金属往往区分得不很清楚。将除铁之外的所有金属都称为“金”。这跟中国金银矿产较少,主要使用铜货币有关。  二。《荀子》“刑范正金锡美工治巧火齐得剖刑而莫邪己然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冒险岛黄昏勇士部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