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到兔街班车最悠享晚班车

最新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及各乡镇简介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及各乡镇简介&
&&&&&&&&&&&&&&&&&&&&&&&&&&&&&&&&&&&&&&&&&&&&&&&
&作者:原创&&来源:威宁县委党史县志办&&日期:&&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西北部,全县总面积629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200米,&是贵州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乌蒙山脉贯穿县境,其间屹立着四座2800米以上的高峰;县境中部开阔平缓,四周低矮,峰壑交错,江河奔流,是“四江之源”(即乌江、横江的发源地,牛栏江的西源、东源,珠江的北源)。县城年平均日照数为1812小时,被誉为“百鸟之都·阳光威宁”。全县辖35个乡镇、621个行政村、15个居委会。居住着汉、彝、回、苗、布依等19个民族,总人口143万人,是毕节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贵州省唯一由三个少数民族自治的县,全国五个由三个少数民族自治的县之一。
&&&&2009年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9.62&亿元,增长&14.24%,完成财政总收入&5.018&亿元,同比增长&16.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8&亿元,增长&45.4%;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3.88&1&亿元,同比增长&26.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9&亿元,增长&24.5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735&元,&同比增加&837&元,&增长&8.46%;&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元,同比增加&282&元,增长&12.42%;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全年粮食产量达&37.09&万吨,同比增长&3.11%。完成玉米种植&58.3&万亩,占计划的&100.5%。实施玉米粮食&增产工程&19.28&万亩,完成测土配方施肥&80.5&万亩,完成“百千万”&工程&1.89&万亩。种植苦荞&15.3&万亩、水稻&0.82&万亩,夏收小麦种&植&5.2&万亩、豆类&43.5&万亩。马铃薯产业进一步壮大。完成马铃薯&马铃薯产业进一步壮大。&马铃薯产业进一步壮大&种植&164.6&万亩,总产量达&270&万吨。建立马铃薯脱毒种薯扩繁基地&6&个,成立马铃薯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共&30&个。建成&6&个马铃薯商&品薯交易市场,预计全年销售马铃薯&120&万吨,销售额达&14&亿元。&生态畜牧业稳步推进。&生态畜牧业稳步推进。完成&2009&年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实施人工&种草&9.6&万亩,圈舍建设&2.1&万平方米,种羊投放&14512&只。各类牲&畜存栏量及出栏量有较大增长,全年禽蛋产量&3874&吨,同比&增长&18.88%;肉类总产量&7.34&万吨,同比增长&11.63%。全县畜牧业&产值达&15.83&亿元,同比增长&5.74&%。烤烟产业进一步巩固。种植&烤烟产业进一步巩固。&烤烟产业进一步巩固&烤烟&15.65&万亩,收购烟叶&43.09&万担,实现产值&3.2&亿元,户均收&入&25428&元,实现烟叶税&7054.30&万元。
&威宁既是贵州的"屋脊",又是滇东北走廊的交通要塞,326国道过县境129公里,102省道过县境157公里,铁路里程187公里。威宁县物产资源种类繁多,盛产玉米、马铃薯、荞麦等粮食作物,烤烟、芸豆、蘑芋等经济作物和苹果、黄梨、核桃、板栗等干鲜水果;中药材有党参、天麻、黄柏、三七、半夏、杜仲、厚朴等。其中马铃薯常年产量在15亿公斤以上,品质优良,为全国之冠。全县拥有成片草场和草山草坡320万亩,各类牲畜常年存栏达157.22万头以上,出栏77.47万头以上,已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畜牧业基地之一。是著名的"马铃薯之乡"、"中药材之乡"、"畜牧之乡"和"南方落叶水果基地"。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铅、锌、铜、金、银、铝、石膏、泥炭、硅石、大理石、水晶石、花岗石等30余个品种,其中煤炭资源远景储量达50亿吨。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辖35个乡镇:草海镇、幺站镇、金钟镇、炉山镇、龙场镇、黑石头镇、哲觉镇、观风海镇、牛棚镇、迤那镇、中水镇、龙街镇、雪山镇、羊街镇、小海镇、盐仓镇、东风镇、二塘镇、猴场镇、金斗乡、新发布依族乡、岔河乡、麻乍乡、海拉乡、哈喇河乡、秀水乡、斗古乡、玉龙乡、黑土河乡、石门乡、云贵乡、兔街乡、双龙乡、板底乡、大街乡。&
一、草海镇&
&&草海镇为威宁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326国道和102省道交叉过全境,内昆铁路贯穿5个党工委,既是黔西北的“屋脊”,又是滇东北走廊的交通要道,平均海拔2237米,无霜期195至227天,年平均气温10—12度,年均日照167天,年平均降雨量960毫米。全镇总面积360.7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6.61万亩,林地总面积11.3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1.19%。辖7个党工委,11个社区,45个村民委员会,334个村(居)民小组,总户数42542户,总人口161461人,其中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2.29%,非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27.71%,少数民族占人口总数的11.73%,居住有汉、彝、回、苗等多个民族;辖区内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洋芋、大豆,主要经济作物有大白菜和细葱等。2012年,财政总收入达1.9亿元,同比增长58.3%,全镇固定资产投资攀升到63.22亿元,同比增长417%。经济发展增比进位排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财政总收入均列全县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5323元,比上年实际增30.6%,粮食总产量3.78万吨,人均粮食产量为433公斤,增长率为4.5%,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改善。
二、么站镇&
&&&&&&&么站镇地处东经104°08&—104°21&,北纬26°36&45&P—26°51&,位于威宁县南端,距县城25公里,东西南北分别与金钟镇、麻乍乡、金斗乡、草海镇相接,平均海拔2115米,处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5℃,年平均降雨量700毫米左右,无霜期280天,总面积19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74万亩,林地10.96万亩;牧草地2.3万亩。辖16个行政村,102个村民组,共7225户,总人口35776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8.25%。境内居住着汉、彝、苗、回、蒙古、白6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3.47%。民族文化悠久,辖区内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洋芋、荞麦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等。民族风情农厚。属典型的农业乡镇,农业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65%以上。2012年,财政收入260万元,比2011年增加81万元,增长45.25%。农民人均纯收入4413元,比2011年3618元增加795元,增长幅度达21.97%。&&
&&三、金斗乡&
&&&&&&金斗乡地处威宁县城南部36公里处,周边分别与麻乍、么站、金钟和云南省宣威市双河、杨柳等乡(镇)接壤。全乡总面积101.1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92个村民组。居住着汉、彝、苗、水等8个民族共7290户、32109人。2012年,金斗乡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创先争优为动力,以“威宁试点”为契机,紧紧围绕金斗乡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深入实施坚持“生态立乡、产业富乡、科技兴乡”三大战略,经济社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全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8亿元,年增长203%;农民人均纯收入4771元,年增长30.96%;财政总收入突破1025万元,年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6亿元,年增长2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0万元,年增长38%。人均占有粮食346公斤,在2011年基础上增加9公斤;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8%;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4200万元,占GDP的比重达20%。全乡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四、金钟镇
&金钟镇位于威宁县城东南部,东南与龙场镇接壤、与云南省宣威市双河乡隔河相望,西面与草海镇、么站镇毗邻,北与炉山镇相连。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9公里,102省道和内昆铁路横贯镇境连接六盘水市,通往省会贵阳。地理位置为东经104°19ˊ至104°33ˊ,北纬26°37ˊ至26°52ˊ之间,总面积143.6平方公里,有耕地2.18万亩,其中水田面积865亩。全镇辖19个行政村,145个村民组,10001户,51021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8%,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2%,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0.6%,居住有汉、彝、苗、白、壮、蒙古、回等民族和部分蔡家人,是一个多民族聚集镇。平均海拔2210米,海拔高差1111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无霜期178天,平均日照187小时,年平均气温11.1度,年降雨量1100毫米。2012年,镇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提出的“优环境、强基础、兴产业、促发展”的战略,以“四在农家”为主线,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特色农业创精品、工业园区创品牌、卫星集镇树标杆”的发展定位,以“三抓三实现,突出办好四件事”(常抓农业促增收,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重抓建设促拉动,实现镇村面貌大改观,要抓示范保前列,实现各项工作齐开花。办长远起作用的事,办多数人受益的事,办力所能及的事,办精神文明的事)为抓手,奋发进取,开拓创新,促进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快速发展。全年实现财政收入2268万元(其中:国税收入1835.5万元,地税收入385万元),比2011年1852.89万元增长22%。&&
&&五、炉山镇&&
&&&&&&炉山镇位于威宁县城东南部,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约24公里,系乌江源头镇。东与东风镇相连,南与金钟镇相连,西与草海镇毗邻,北与板底乡接壤,总面积约202.62平方公里,下辖23个村130个村民组,12759户64540人。平均海拔2010米,年平均气温13.5—14.5℃,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喀斯特地形约占全镇总面积的60%。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高原气候,由于相对高低悬殊,积温差异大,立体农业特点显著,俗称“高山梁子只种荞,低热河谷能出稻”。炉山镇物产丰富,有辽阔的畜牧草场和草(山)坡,如天然草场百草坪,可利用面积达5万多亩。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以煤、铁较为丰富,煤探明储量6800万吨,铁储量500万吨,有年产9万吨以上的私营煤矿10对,有大型焦化厂1个。有优良的高山茶叶基地1.2万亩,年产茶叶20吨。特色产业有香炉山茶、小白梨、野猪、香炉山土酒等,炉山镇是集产业开发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发展试点乡镇。&&
六、二塘镇&&
&&二塘镇位于威宁县东南部,毗邻六盘水市,距威宁县城54公里,距六盘水市市区40公里,与赫章县珠市乡、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水城县纸厂乡以及威宁县东风镇、炉山镇、新发乡、金钟镇接壤。辖12个行政村73个村民组。居住着彝、回、苗、汉、白、蒙古、等12个民族和川青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2%,是一个典型的以山区为主的民族乡镇。地域面积104.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万亩,林地面积1.33万亩,森林覆盖率21%。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800毫米,地势呈东低西高之势,镇内最高海拔2632米,最底海拔1758米,平均海拔1900米,海拔高低悬殊较大,立体气候特征突出,日照在1500—1600小时之间,无霜期180—240天。2012年,二塘镇紧紧围绕县委、政府“提速发展、提前脱贫、经济倍增”的主基调,全力推进“四五六七”工作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克难奋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大社会事业发展力度,狠抓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招商引资,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七、东风镇&&
&&&&&&&&东风镇位于威宁县东面,距县城49公里,东与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毗邻,西与本县板底乡和和赫章县的珠市乡接壤,西南面与本县二塘镇接壤。总面积109.9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为1790米。全镇共15个村,120个村民组9394户,45241人,境内居住着汉、彝、苗、白、蒙古等民族和部分南京人、川青人。全镇有耕地17368亩,坡耕地占五分之四,荒山草坡占总面积的40%。2012年,东风镇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职工,紧紧依靠全镇广大人民群众,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以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斗志,克难攻坚,开拓创新,按照“发展方式探路子、和谐矿区作示范、煤炭工业争第一、特色城镇创品牌”的发展定位和“1234”的工作思路(即注重安全生产这个重点;狠抓人口和计划生育、维护社会稳定这两项难点;加强作风建设、环境建设、项目建设这三个建设;落实危房改造及生态家园建设、通村通组联户路硬化、人畜饮水、地质灾害这四项工程)及“2355”的发展思路(即着力“两个打造”:打造煤炭工业经济强镇、打造移民宜居特色城镇;围绕“三大转型”:农业生产从传统型向特色科技农业转型、工业经济从粗加工型向环保深度加工转型、社会管理从粗放管理向服务型转型;实施“五个发展”:以煤矿开采、煤化工为主的工业引领发展,以城镇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拉动发展,以调整农业结构和扶贫开发持续发展,以合理利用资源科学发展,以党的建设保障发展;实现“五个改变”:改变干部理念、改变群众观念、改变发展方式、改变生活环境,改变创业环境),实现了经济稳步增长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镇上下呈现出“经济递增,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民生问题不断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城镇化率明显提高,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的喜人态势。2012年财税收入增长40%,达81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达4.5亿元;实现政策外多孩
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的喜人态势。2012年财税收入增长40%,达81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达4.5亿元;实现政策外多孩率0.5%,政策外一孩出生占一孩出生比例2.1%,政策外二孩率1.9%,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6.4%,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为8.6&和4.6&;农村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初中生在校巩固率达98%,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参合率达97%;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100%,参保率达96%;城镇化率提高7个百分点,达17.9%,粮食总产量增长3%,人均达38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176元,达5771元,净减少贫困人口1700人。&&
八、猴场镇&&
&&&&&&猴场镇地处威宁县东大门,距县城69公里,总面积125.73平方公里,东接六盘水市钟山区汪家寨镇,西邻二塘镇,北靠赫章县株市乡,南连水城县双嘎乡。全镇共有16个行政村,84个村民组,5604户,27980人,耕地1.38万亩。居住着汉、彝、蒙古等民族部分穿青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4%。内昆铁路、六沾复线、水大铁路支线、102省道、202省道穿境而过。2012年猴场镇按照围绕一个目标(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推进两园建设(下藤桥民营经济物流产业园区、巴西工业园区作风建设)、突出三项工作(计划生育、安全生产、信访维稳)、注重四个着力(着力推进产业升级、着力推进协调发展、着力推进社会和谐、着力推进党的建设)、实现五个提升(计划生育水平有大幅提升、群众幸福感有大幅提升、财政税收有大幅提升、村容镇貌整治水平有大幅提升、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水平有大幅提升)的发展思路,实现猴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
九、龙场镇&&
&&&&&&龙场镇位于威宁县城东南部(东经104°27&~104°33&,北纬26°34&~26°41&),距县城45公里,平均海拔1900米,年平均气温10.9℃,年降雨量934.2毫米。南与云南省宣威市阿都乡、双河乡隔河相望,东、北、西部分别与本县新发乡、二塘镇、金钟镇相连,系威宁县东南部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内昆铁路穿境而过。全镇土地总面积247.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1万亩,辖4个管理区、32个行政村,198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彝、回、苗、布依、白、水等民族和部分蔡家人。森林草场覆盖10万亩,覆盖率27%。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铜等,有设计年产15万吨煤矿企业2家。2012年,紧紧围绕县委“四五六七”工作思路,团结带领全镇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重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组织建设为保障,求真务实,迎难而上,扎
实推进,狠抓安全生产、社会维稳和计划生育几块“底线”工作;攻坚克难,后发赶超,围绕“发展促跨越”为总抓手,各项工作强力推进,全面促进了该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全镇社会生产总值由2011年1.13亿元增长到2012年1.97亿元,同比增长16.23%;财政收入由2011年1192.1万元增长到2012年1429.56万元,年均增长19.9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3169元增长到2012年4210元,同比增长32.85%;人均粮食占有量由2011年258公斤增加到2012年281公斤,同比增长8.96%;全年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68万元。&&
十、新发布依族乡&&
&&&&&&&新发布依族乡位于威宁县东南角,东经104°27&—104°33&,北纬26°34&—26°41&之间,乡人民政府驻地距县城89公里,地处两省(贵州、云南)三县市(水城、威宁、宣威)结合部,东与水城县纸厂乡、玉舍乡、坪寨乡相连,西与云南省宣威市隔河相望,西北与本县龙场镇、二塘镇相依。下辖31个村160个村民组。居住有汉、彝、苗、回、蒙古、布依6个民族和部分蔡家人,全乡共9552户45725人,其中少数民族13357人,占总人口的31.85%,是威宁县唯一的民族乡。最高海拔2680米,最低海拔1275米,地势东高西低,层峦叠嶂,沟壑深涧纵横交错,乌蒙山系中的梅花山矗立于该乡东部,是该乡与六盘水的分界线之一,同时也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耕地面积2.9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3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6.7%。有煤、硫铁、锌、锰、铜、高岭土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以煤炭资源最具优势和开发前景,在全乡31个村中14个村有煤分布,且发热量高(大多在8000大卡以上),煤层浅,便于开采,是全县主要的煤区。2012年,新发乡党委、政府以“威宁试点”为契机积极围绕威宁县委提出的“四五六七”的工作思路,把“远抓山、近抓粮、长抓畜、短抓庭园经济”列为全乡经济工作切入点,团结奋进,艰苦奋斗,求实进取、开拓创新,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各方面的工作取得可喜成果。&&
十一、黑石头镇&&
&&&&&&&&黑石头镇位于乌蒙山脉的中心地带,东经103°44&—104°12&,北纬26°30&—26°50&,平均海拔2220米,于威宁县城西南53公里处,326国道横穿而过,全镇总面积333.96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148个村民组。居住着汉、彝、回、苗、布依等民族11433户,46272人。全镇交通方便,信息畅通,国道、县道、乡村公路形成网络,移动、联通村村覆盖,生态环境优美,空气质量良
好,物质资源丰富,火腿、核桃、折耳根等土特产闻名内外。有森林面积197785亩,覆盖率达41%,宜牧荒山9000亩,有耕地4.09万亩,年平均温度16℃。2012年黑石头镇确立“威宁树标杆,全市争典范,省内创特色”这一发展定位,按照“确立一个战略目标,狠抓两项建设,提高三种能力,打造三种模式,构建三大长效机制,努力实现黑石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稳健发展、科学发展”的“一二三三三”工作思路,抢抓机遇、创新机制、优化作风、苦干实干,各项工作高效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农民人均纯收入4887元,同比增长34.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2亿元,同比增长43%;减少贫困人口2791人。全镇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特色产业不断做大做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村镇面貌发生巨大改变,民生保障大幅提升,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各项工作取得较大进步,实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目标。&&
十二、哲觉镇&&
&&&&&&&哲觉镇是威宁自治县的南大门,距县城98公里,与云南省宣威市得禄乡、会泽县大井镇毗邻,总面积277.9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56.4%,境内最高海拔2290米,最低海拔1576米,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特点,年均气温11.5℃,夏季最高29.8℃、冬季最低-4℃,年均降雨量1100毫米。全镇辖26个行政村,132个村民组,居住有彝、回、苗、汉、布依5个民族,45686人。2012年,哲觉镇按照“一个核心、两个基础、三大战略、四项重点、五大突破(即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核心,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基础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两个基础,实施生态立镇、国药名镇、工业强镇三大战略,扎实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社会维稳四项重点工作,力求在经济建设、发展型党组织建设、特色产业示范、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和招商引资五个方面取得突破)”总体思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化为手段,逐步完善基础设施,普及惠民工程,有效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提升镇域经济综合实力,全面提升政府的执政水平和执行力,切实打造“林海哲觉·国药之乡”,以项目带产业,以产业促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十三、麻乍乡&&
麻乍乡来源于彝语,亦为杜鹃花盛开的地方,是贵州省“百村试点”乡之一,是全省“养殖专业”示范乡。位于东经104°03ˊ—104°10ˊ,北纬26°36ˊ—26°43ˊ,地处威宁县西南部,距县城55公里,南距云南省宣威市区120公里。辖17个村民委员会,113个村民组,共有42362人,9092户。居住着汉、彝、回、苗、布依、蒙古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5.5%。总面积275.39平方千米。2012年财政总收入513.8万元,比上年增长23%,实现固定资产投入15975万元,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04%;农民人均纯收入4664元。&&
十四、&岔河乡&&
&岔河乡位于威宁县城西南面,离县城95公里,东与黑石头镇接壤,南与哲觉镇相连,西与云南省会泽县隔牛栏江相望,北与海拉乡毗邻。辖3个党工委,17个村,90个村民组,居住着汉、彝、苗等民族5911户,26083人。劳动力11660人。总面积185.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9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8亩,有荒山8.7万亩、林地14.3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5752亩,天然林11.1万亩、人工造林2.67万亩),草地5.7万亩。平均海拔高度2280米,最高海拔2879.6米,最低海拔1510米。降雨量在800-1200毫米。全年无霜期180天-240天,年平均气温16℃。有铅、锌、银等矿产资源。现有中学2所,中心小学1所。2012年全乡以种植玉米、洋芋、烤烟为主,实现烤烟特产税260万元,粮食总产量6342吨,人均占有粮365公斤,年人均纯收入4310元。&
十五、&观风海镇&&
&&&&&&观风海镇位于威宁县西北部,距县城52公里。全镇国土面积176.2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270米,有耕地4.52万亩,林地3.58万亩,素有“林海之乡”美誉,境内交通便利,102省道横贯全境,内昆铁路过境14.2公里,全镇下辖三个党工委,14个行政村,81个村民组,有人口38861人,居住着汉、彝、回、苗、白等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5.2%。2012年,镇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解放思想,奋力拼搏,圆满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任务。&&
秀水乡位于威宁县西南部,距县城48公里,俗称“女儿姑”坝子,北靠观风海镇、斗古乡,东接哈喇河乡,西邻海拉乡,南依黑石头镇。总面积139.2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680米,最低海拔1920米,平均海拔2250米,年平均气温12.8℃,年降雨量890毫米,气温日差较大,光照充足,农作物品质优良,适宜发展畜牧、蔬菜及经果产业。辖14个村民委员会,74个村民组,5729户、27568人,居住着回、彝、苗、白、布依、蒙古等少数民族,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乡。&
秀水乡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抢抓“威宁试点”战略发展机遇,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呈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十七、哈喇河乡&&
&哈喇河乡位于威宁县城西南部,距县城52公里,全乡下辖8个行政村,52个村民小组,居住着彝、回、苗、汉、布依5个民族,共4972户、22044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5776人,占总人口的71.57%。全乡总面积143.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7万亩。2012年,哈喇河乡紧紧围绕“1234”工作思路,既提升一个产业(黄梨产业),打造全省知名品牌;夯实两个基础(基层基础、农业基础),打造全县两项特色产业(蔬菜和种草养畜);注重三项建设(环境建设、作风建设、项目建设);抓好四项工作(扶贫脱贫工作、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十八、牛棚镇&&
&&&&&&牛棚镇位于威宁县西北部,中心坐标为东经103°48&,北纬27°0&,地势东高西低,平均海拔2100米,常年平均降雨量800毫升,平均日照数1894小时,平均气温12摄氏度。有耕地3.57万亩,林地10.3万亩。镇区总面积180.02平方公里,距县城81公里,与中水、迤那、斗古、玉龙等乡镇毗邻,和云南的昭通、会泽接壤,距昭通市区仅37公里。下辖3个党工委,20个行政村,124个村民组,居住着汉、彝、回、苗、布依等民族,10223户,44401人,少数民族占全镇总人口的32.8%。镇党委、政府围绕威宁县委“四在家农破难题、五心教育提素质、六风建设创环境、七个坚持谋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创先争优”活动为主线,以“加快集镇建设”为突破口,以“保持党的纯洁
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团结和带领全镇干部职工和4万多各族人民,实施项目带动、城镇带动、产业带动“三大战略”,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平安牛棚创建“四大工程”,不断推进了全镇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32亿元,同比增长59.97%;完成财政税收2007万元,同比2011年增长23.73%。全镇固定资产投资9792.7万元,同比2011年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4389元;粮食总产量1.28万吨,人均占有粮食297公斤;收购烟叶7.534万担,同比2011年增收0.714万担,烟叶种植面积、收购数量均占全县第一。&&
十九、海拉乡&&
&&&&&&海拉乡位于威宁县西部,距县城118公里,东与黑石镇、秀水乡相连,南与岔河乡接壤,西与云南省矿山镇、火红乡隔江而望,北与斗古乡一水之隔,三面环水,被一江一河呈包围之势。全乡最高海拔2879.6米,最低1379米。年日照时间长达2200小时以上,俗有“阳光之乡”之称。总面积223.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万亩。居住着汉、彝、苗三种民族共7783户,38033人,其中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贫困户4767户16820人,是贵州省100个极贫乡镇之一。2012年,实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八项指标”增幅显著上升的目标。全乡实现生产总值37687.61万元,比2011年增长85.65%;完成财政总收入1000万元,比2011年增长2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1亿元,比2011年增长7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220万元,比2011年增长53.4%;粮食总产量1.01万吨,比2011年增长10.53%;贷款余额为3870万元,比2011年增长32.08%;存款余额为3500万元,比2011年增长9.3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88元,比2011年增加840元,增长21.83%。各项数据显示,海拉在过去的一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各项工作均已逐步走向全县前列。&&
二十、玉龙乡&&
&&&&&&玉龙乡位于东经104°44&,北纬27°04&,地处威宁县西北部,东与牛棚镇为邻,南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马路乡隔牛栏江相望,西与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大水井乡相连,北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布嘎乡接壤,西北与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桃园乡相依,东北与中水镇和牛棚镇相连。距威宁县城103公里,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4.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7.4公里,总面积147.95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219.76人/平方公里。下辖13个行政村,90个村民组,7750户,32513人,有汉、彝、回、苗、布依、哈尼等民族。境内最高点海拔2424米,最低
点1200米,相对高差1224米。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春温凉,夏季炎热,多年平均气温13.9℃,1月平均气温4.8℃,极端最低气温-10.9℃,7月平均气温22.1℃,极端最高气温34.7℃,无霜期28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638.2小时,年总辐射102.714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754毫米。耕地面积1.9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58亩,均为旱作土。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豆类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花生、红薯、早熟辣椒、地瓜、胡豆等为主。玉龙乡坚持以“威宁试点”、“两年提速”战略目标,紧紧围绕县委“四五六七”工作思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克服种种困难,较好地完成了年初拟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人均纯收入4402.6元,同比增长22%;国民生产总值1.78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27.1%;全年完成财政税收3230万元,同比2011年增长170.7%。全乡固定资产投资6.27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62.8%;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同比2011年增长16.8%;粮食总产量2.32万吨,人均占有粮食352公斤;收购烟叶274.15万斤,超任务完成35.4万斤,均价23.45元/公斤,实现产值3214.2万元。烟叶种植面积、收购任务完成均名列全县前茅。&&
二十一、迤那镇&&
&&&&&&迤那镇位于威宁县西北部,距离县城74公里,平均海拔2140米,总面积206.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8万亩,辖14个行政村、95个村民组,居住着汉、彝、回、苗等8个民族,2012年末总人口9231户39837人,其中少数民族12141人,占总人口的30.48%。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日照时间1960小时,无霜期195天,年降雨量850毫升,年平均气温14℃,盛产玉米、马铃薯、芸豆等粮食作物和烤烟、水果、白瓜子等经济作物。矿藏丰富,主要有煤、铁、锌、石膏。交通便利,102省道和内昆铁路贯穿7个行政村。201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县各级各部门的倾情帮扶下,按照栗战书“打基础调结构、提素质惠民生、控人口保生态”的总体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为核心,负重奋进,克难攻坚,开创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速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二十二、斗古乡&&
&&&&&&&斗古乡地处威宁县城西部,距县城59公里。东南与秀水乡的清水管理区接壤,东北与观风海乡的果化管理区相连,西北与迤那乡的乡民村相邻,西面与牛棚镇的新营村、新关村连接,西南面隔牛栏江与云南省会泽县火红乡相望。全乡总面积为118.87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54个村民组,4783户、21479人。境内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亚热带季风气候,全乡地势东高西低,平均海拔高度2250米,高山与低谷海拔相差800—1000米,牛栏江流经境内。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干旱少雨,平均气温13.0-16.2摄氏度,降水量500—650毫
米,气候特点是冬季温和、夏季炎热,无霜期长,日照充足。有耕地3.79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马铃薯,经济作物有烤烟、魔芋,还有少量种植党参、半夏等中药材。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7亿元;全乡生产总值增长12.2%,农民人均收入达4781元。种植地膜玉米1.6万亩,种植丰产马铃薯3万亩,粮食总产量达6560吨;种植烤烟5000亩,收购烤烟97万斤,实现产值1115万元;种植辣椒1000亩,实现产值220万元。&&
二十三、中水镇&&
&&&&&&&&中水镇位于威宁县西北部,距县城102公里,与云南省昭通市接壤,距昭通市昭阳区城区中心18公里。总面积101.7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113个村民小组,11568户、48332人,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乡镇,居住着回、汉、彝、苗、布依5个民族。农业总产值为1.49亿元,净产值1.17亿元。以花园、龙塘、银厂等村为主的游牧型畜牧业以及以小微企业扶持发展、小额妇女贷款政策带动的各类养殖业已初见成效,全年畜牧业产值达5162.7万元,净产值2437.5万元。合理输出外出务工人员5790人,务工人均月工资1800元,年创收总计7101.3万元。镇内以4个砂石料厂、1个砖厂、1个洗煤厂为主的工业主体,年产值计1200万元。镇内餐饮、服装、服务等第三产业合计年总产值约为1800万元。第二、三产业产业合计产值约为10101.3万元。全镇年内生产总值合计2.89亿元,除去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和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两项资金全镇居民净产值合计2.3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4798元,净增1198元。&&
二十四、黑土河乡&&
&&&&&&&&黑土河乡位于东经103°45&-104°02&,北纬26°03&-26°12&。地处威宁县西北部,距县城直线距离54.84公里,东南与龙街镇接壤,南与迤那镇、中水镇为邻,西南接中水镇,西北与云南省昭通市朝阳区小龙洞乡相连,北连石门乡。辖12个行政村65个村民组,总人口2145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309人,占总人口的25%;人口出生率9.06&,死亡率5.65&,自然增长率3.59&,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3.49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4.5千米,总面积127.44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68人。乡党委、政府围绕威宁自治县委“四五六七”工作思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五心教育”为统领,认真开展“六风”建设和保纯教育活动,排难奋进,实现全乡经济平稳发展,民生持续改善,各项事业有序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完成烤烟种植2769亩,收购烟叶49万斤,实现财政税收96万余元;全乡国内生产总值6.09亿元,同比增长18.0
财税收入近7万元。&&
二十五、石门乡&&
&&&&&&&石门乡地处威宁县西北部,距县城140公里。东与云贵、龙街两乡镇接壤,南与黑土河乡相依,西与昭通市昭阳区毗邻,北以彝良县的熊家沟和洛泽河为界。全乡总面积140.59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87个村民组。总户数4497户共19036人,其中少数民族5291人,占全乡总人口27.8%;苗族3577人,占总人口的18.8%,彝族1383人,占总人口的7.3%,回族49人,占总人数的0.3%。乡内地形为西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为白刀岭高2762米,最低海拔为熊家沟桥边高1218米,海拔落差大,雾大阴雨多,年降雨量1500毫升,年日照时数为2000小时左右,气候温差大,平均气温19.4摄氏度。2012年,乡党委、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毕节试验区”、“威宁试点”建设机遇,以建设“创先争优”为契机,以目标考核为抓手,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体,以富民强乡为目标,以增加财政收入为核心,以新农村建设、项目建设为先导,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乡域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全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79.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416元,同比增长23.4%;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2225万元;石门乡财政收入598万元。&&
二十六、龙街镇&&
&&&&&&龙街镇位于威宁县城西北部,距离县城61公里,全镇总面积286.8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6万亩,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占40%,林地面积16.3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7%。平均海拔2100米。地处东经103°54&—104°12&,北纬26°05&—26°00&,东部、东北部及东南部与雪山镇毗邻,南部、西南部与迤那镇相接,西部及西北部与黑土河乡相邻,北部与石门乡和云贵乡接壤。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0.5℃,全年日平均气温10.5℃,四季分明,冬春干燥,全年日照时间1220小时,无霜日308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毫米。交通四通八达,是联系周边乡镇的主要枢纽。全镇辖龙街、龙河、马踏3个党工委、24个行政村188个村民组,12357户,总人口49018人,居住着汉族、彝族、苗族、回族、布依族和部分穿青人。其中汉族6826户28532人,占总人口的58.3%,彝族1893户7131人,占总人口的13.59%,回族6户27人,占总人口0.08%,苗族3466户12673人,占总人口25.7%,布依族25户103人,占总人口的0.2%,穿青&人408人,占总人口的0.83%,其他少数民族36户144人,占总人口的0.3%。2012年,龙街镇党委紧紧围绕“六抓六促”(抓集镇建设、促经济发展;抓产业建设、促农民增收;抓基础设施、促固
定投资;抓工业企业,促经济倍增;抓党的建设、促执政能力;抓五创一建、促平安和谐)、“三上三下”(经济要上、人口要下;环境要上、发案要下;素质要上、事故要下)和“五个目标”(平安龙街、发展龙街、富裕龙街、繁荣龙街、幸福龙街)的战略思想,开拓创新,积极进取,顺利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全镇国民生产总值从1.58亿元提高到1.89亿元,增长了20%;财政收入由374万元提高到672万元,增长了79.6%;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579元提高到4635元,增长了29.5%,完成总税收672.1461万元。&&
二十七、云贵乡&&
&&&&&&云贵乡位于威宁县城北部,被誉为“烟海云贵”。距离县城91公里,东和兔街乡相连、南和雪山镇相接、西和龙街镇毗邻、北和石门乡接壤,东北与云南省彝良县龙街乡隔河相望。全乡总面积132.9平方公里,耕地207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4.6%。最高海拔2243米,最低海拔1287米,平均海拔1765米。蕴藏着铁、铅锌、银、萤石、煤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冬冷夏热、春暖秋凉,属于高原季风气候。辖新民、云贵两个党工委,共10个行政村、74个村民组、5261户、20046人,有汉族、彝族、苗族、布依族和部分蔡家人,其中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38.8%。2012年是云贵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谋求跨越,实现“两年明显变化”、“五年大见成效”、“十年实现跨越”三大阶段目标任务和全面脱贫致富的关键之年。按照“12345”工作思路,即一个系统的理论指导(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十八大精神为指针,以县委“两年提速”发展目标为统领,紧紧围绕县委“四五六七”工作思路,怀感恩之心,立奋斗之志,举发展之旗,聚团结之力,提前脱贫,经济倍增,加快转型。切实抓好县委提出的“扶贫决战年”、“财政增收节支年”。突出发展干果创特色、规模种养强产业、率先脱贫作示范的科学定位。采取两条腿(即工矿业、农业)共同走路;实现三个改变(即领导干部职工作风明显改变、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子明显改变、村庄整治及城镇形象明显改变);突出四项重点(即人口和计划生育、安全生产、民生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五大建设(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着力构建农业发展、工业强劲、平安富裕、生态开放、和谐幸福的新云贵。全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万元,同比增长21%,全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亿元,同比增长25%;财政收入达855万元(非税30万元、地税31万元、国税330万元、财政拨款200万元、烟税260万元),同比706万元增长2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755元,同比增长27.5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6万元,同比增长14.3%;金融机构个人储蓄存款余额增40%,达1100万元,贷款余额增长30%,达1400万元。&
二十八、雪山镇&&
&&&&&&&雪山镇位于威宁县西北部,距县城42公里,总面积343.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4万亩,森林覆盖面积19.8万亩,最高海拔2656米,最低海拔1700米,平均海拔230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1℃,年降雨量780毫米,盛产马铃薯、荞子、苹果,烤烟等农产品,矿产品有石膏、煤、高岭土等。全镇辖4个党工委,25个村(社区)11372户,4.9万人。2012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3.9亿元,增长25%;财政收入达到1109万元,增长2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亿元,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900万元,增长25%;工业总产值达到5000万元,增长28%;存款余额达到6700万元,增长22%;各项贷款余额达到8300万元,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333元,增幅25%;农民人均占粮达到430公斤,净增25公斤;城镇化率提高2.5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达到43%。&&
二十九、兔街乡&&
&&&&&&兔街乡位于威宁县城以北,乡政府住地距离县城75公里,地处“两省”(贵州、云南、)“三县”(威宁、赫章、彝良)结合部。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半湿润季风气候明显,积温差异大,立体农业特点显著,俗称高山梁子只种荞,低热河谷能出稻。是一典型的农业大乡,全乡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是马铃薯、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是烤烟,土特产有板栗、核桃等。平均海拔2200米,总面积146.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万亩,辖13个村114个村民组,8429户37463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8%。居住有汉、彝、苗、布依族和部分蔡家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4.8%,少数民族中苗族、彝族人口居多。2012年,兔街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方位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扎实工作、开拓创新,构筑兔街精神高地,奋力后发赶超,全乡呈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实现国民生产总产值1.25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占总收入的50%,养殖业产值占总收入的28%,工业产值和商业产值占总收入的14%,外出务工收入占总收入的8%,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360元。&&
三十、大街乡&&
&大街乡位于威宁县城北部,距县城58公里。东与羊街镇银河村、赫章县辅处乡接壤;南与雪山镇毗邻;西与兔街乡接壤;北与赫章县辅处乡隔河相望。全乡总面积111.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092万亩,林地面积7.5135亩,森林覆盖率45%。辖9个村民委员会、51个村民组,4869户、20525人,其中少数民族10601人,占总人口的51.65%,农业人口20319人。集镇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集镇区有人口3532人。属半凉山地区,地势南高北低状。平均海拔1960米,海拔最高点为2190米,最低点为1860米。年平均气温10-12摄氏度之间。相对湿度78-81%,无霜期195-221天,日照时数1525小时。主产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芸豆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中药材;主要林业品种有云南松、华山松、天然杂木林;主要经果林有核桃、板栗、苹果、黄梨、花椒、香椿;主要畜牧业有猪、牛、羊、家禽(该乡的土鸡数量多,鸡蛋具有个大、光泽好,味鲜的盛名)。2012年末全乡大牲畜出栏982头,存栏4712头;猪出栏1.12万头,存栏1.64万头;羊出栏2400只,存栏6129只;家禽出栏2.68万只,存栏2.94万只。实现农业总产值7031.31万元;畜牧养殖业总产值4213.82万元;林业总产值90万元;劳务收入444.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73.82元。&&
三十一、羊街镇&&
&&&&&&羊街镇位于威宁县城北30公里,东经104°08&—104°21&,北纬26°23&—27°,东部与赫章县铁匠乡、辅处乡毗邻,南部与草海镇接壤,西部被雪山镇、小海镇包围,北与大街乡相连,平均海拔2080米,总面积198.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456亩。全镇有29个机关单位,辖5个党工委,21个行政村,138个村民组,居住有汉、苗、白、彝族和蔡家人,共12132户、57731人。农作物主要有玉米、马铃薯等,经济作物有烤烟,特色作物有蚕豆、辅处板栗、雪莲果等。镇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矿、铁矿、铜矿、黏土等。有丰富的水资源,羊街河、天桥河从镇内经过,在双河村汇合,可开发装机3万千瓦时,目前有羊街1、2级发电站、天桥电站3座,总装机容量1.26万千瓦。镇内交通便利,村村通公路,“五—羊公路”为4级公路,村村通电,21个村通电视网络,通信信号覆盖率100%。2012年,羊街镇本着推动经济社会后发崛起、强势升位的原则,圆满完成了经济建设各项任务,全镇财政收入在去年的基础上净增3%,达到254万元;人均纯收入4656元。&&
三十二、小海镇&&
&&&&&&小海镇位于威宁县西部,距威宁县城17公里,东与草海镇接壤,西与哈喇河乡毗邻,南与双龙乡相连,北与羊街镇和雪山镇接壤,辖4个党工委、14个行政村,123个村民组,12171户农户,60442人,总面积2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91万亩,人均占有耕地2.97亩,居住着汉、彝、回、苗、蒙古、白等6个民族,是典型的农业大镇。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煤、铁、锌等多种矿产资源;交通便利,内昆铁路,102省道和778县道贯穿全境,已全部实现村村通油路目标。201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新任班子带领全镇广大干部职工以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斗志,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坚持综合治理,和谐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积极投身到各项工作中,目前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平安小海创建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层组织不断夯实。&&
三十三、双龙乡&&
&&&&&&双龙乡位于威宁县城西部,与县城相距15公里,东南面分别与草海镇、麻乍乡接壤,西北面分别与黑石镇、哈喇河乡、小海镇为邻。共辖凉山党工委(高山村、高坡村、凉山村、水潮村)和双龙党工委(双龙村、江林村、大地村、红光村),8个行政村63个村民组。境内居住着汉、回、彝、苗4个民族,总户数6664户,总人口29382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4%。总面积131.2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6万亩(80年承包土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0.96亩,以高原高山坡地为主。双龙乡是典型的农业乡镇,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粮食作物主产玉米、洋芋、荞麦豆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半夏、太子参、兰花子等。双龙乡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但是由于深处中国内地西部的云贵高原高海拔地区加之山高坡陡,山谷纵横,又具有低纬度的高原季风气候和山地气候特征。年均气温13℃左右,凉山片区大概不足10℃,而近杨湾桥水库周边的江林、大地、红光等村可保持在10—13℃左右。年降水量平均为954毫米,无霜期250天左右,常年温凉宜人。2012年,双龙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团结带领全乡广大干部职工和各族人民群众,紧紧围绕乡党委确定的“团结、稳定、发展、提高”的工作思路和年初提出的奋斗目标,抢抓“威宁试点”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积极争取项目,引进资金,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努力克服了各种自然灾害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推进各项工作稳步健康发展。全乡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增长较快、效益较好、活力较强的发展势头。实现农业总产值8450万元,比上年增加12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50元,人均比上年增加1300元,人均占有粮食520公斤,人均增粮15公斤,计划生育政策符合率为96%,人口出生率为8.08&,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不断推
三十四、盐仓镇&&
&&&&&&&盐仓镇镇政府驻地位于盐仓村,据彝汉文献记载,盐仓是乌撒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四川自贡运进的盐巴囤积在盐仓分发,因盐巴仓库而得名。镇政府位于威宁县城东北部20公里,距326国道3公里,毕威高速公路7公里,东与板底乡接壤,南与庐山镇为邻,西南与草海镇相交,北接羊街镇。总面积162.5平方千米。民国属威宁县永宁乡。1954年1月成立盐仓乡,1965年3月改为盐仓公社,1984年7月改为盐仓镇,1992年1月建镇并乡撤区,撤销原盐仓镇、么站乡、高峰乡,合并建立盐仓镇(科局级)。辖盐仓,团结、娱满、柳坪、松海、可界、营洞、邓营、二堡、么站、大路、三寨、黎坪、四堡、高峰、兴发16个村民委员会,下设77个村民组。居住着汉、彝、白、蒙古4个民族,2012年初,辖区总人口32327人,其中,汉族达29741人,占92%;彝族,共2456人,占总人口7.29%;白族174人,占0.2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98.94人。镜内大部为林地、草场,地势最高的祖安山海拔2833.9米,是贵州省第二高峰,最低海拔可界河180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四季分明,冬暖夏凉,温差湿度大。春季干旱风大,夏季雨量集中,冬季冷多雪少。全年平均气温10.2℃,一月份平均气温3.9℃,7月份平均气温17.2℃,无霜期208天,年平均日照时间181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782毫米。总长度1037千米的贵州母亲河——乌江源就位于营洞村四组石缸洞;矿藏资源主要有煤、铁、锌、铜等,其他资源有中国南方最大的天然草场和畜牧基地、黔西北盛大的彝族赛马场和威宁主要风电场之一的白草坪。境内生长有贝母、天麻、党参、玉竹、半夏、一叶一枝花、龙胆草、车前草、一朵云、石韦、鱼腥藻、五贝子、八角、益母草、穿心连、青木香、万年青、野荞麦、野菊花、马鞭草等70多种名贵中药材。有彝族“向天坟”40多座,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三大葬礼”之一,享有国内外专家赞誉“东风金字塔”之美称。风电资源为威宁之首,已建成130多座风电塔。有奢乡“古驿道”16公里,乌江源,千年古银杏树,千年姜子树300多株棵,国民党陆军机械学校旧址等旅游资源。&&
三十五、板底乡&&
板底乡位于威宁县城东北,距县城约38公里。总面积106.31平方公里,东、北与赫章县妈姑、珠市两乡镇接壤;西、南与威宁东风、炉山、盐仓三个乡镇毗邻。地处东经104°33&,北纬25°57&。地形走向为西南高东北低,大部分地区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与盐仓、炉山两乡镇接壤之处则相对平缓。平均海拔(乡政府所在)2250米。无霜期117天,年平均气温10.9℃,年降雨量916毫米,年日照时数1526小时,土壤以黄棕壤为主,耕地面积为4.94万亩,人均耕地面积2.8亩,林地面积为7.61万亩,荒山草坡面积3.92万亩。全乡辖8个行政村、50个村民组,境内居住着彝、汉、苗、白、穿青等民族,总户数3598户,总人口17434人,其中农业人口17242人,占总人口的99%;少数民族人口11577人,占总人口的66%,其中彝族人口11096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6%。全乡地处高寒地区,石山区,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产业结构单一,土壤肥力低下,基础设施落后,群众思想观念陈旧,文化素质不高,贫困面大而且程度深,是典型的边、少、穷地区。极具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艺术节目有傩戏“撮泰吉”(变人戏)、彝族民歌阿买啃(出嫁歌)、乐外(取妻歌)、情歌、生产劳动歌、儿歌;传统乐器有月琴、唢呐;彝族舞蹈有“啃豪本”(铃铛舞)、“酒礼舞”、“撒麻舞”、“点荞舞”、“阿西里西”等。其中“撮泰吉”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英国、法国、日本等国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省内外专家学者曾多次前来参观、考察、采风,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民歌“阿西里西”曾被选作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开场曲。2012年,板底乡各级党组织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克难攻坚,以“基层组织建设年”的总体要求为指引,以创先争优活动和纯洁性教育活动为契机,认真开展发展型党组织创建工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以“五乡战略”为统领,牢牢把握工作大局,扎实推进组织建设,构建美丽和谐新板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09亿元,同比增长23%;农村经济总收入7385.3万元,同比增长29.7%;农民人均收入4170元,比上年增长30.7%。&
三十二、小海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扬州66路晚班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