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区区车场旁吾家小妻初长成木木夕夕目目夕联系方式

萧山机场北区东区停车场停一天只要25元 08:11:09
梁津铭/制图
2月10日前,如果你要去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赶飞机,可以考虑自驾前往哦。
昨天,杭州机场停车场推出新年停车优惠活动,在北区远程停车场、东区接驳停车场及货站停车场停车,每天25元。活动截至2月10日。
杭州机场去年7月28日正式启用北区远程平价停车场。15分钟内停放免费,超过后,所有车辆每小时5元,24小时内最高不超过35元。
这个停车场可用停车位超过500个。它位于机场空港隧道西入口对面。大家开车前往,可自机场迎宾大道(1号路)前行,第二个红绿灯左转,前行约300米左侧。离候机大楼虽然还有一段距离,不过在这里停车,机场能提供免费摆渡车接送大家往返航站楼。
同样,你若是把车停在东区接驳停车场或是货站停车场,也可以坐免费的接驳车往返航站楼。都是15分钟一趟。
每天25元的价格,比停在航站楼门口的停车场可是便宜了不少。昨天,钱江晚报记者查了一下,如果停在航站楼门前的地面停车场,小车15分钟之内免费,超过15分钟的,2小时(含)以下,每小时6元;2小时以上每小时10元,24小时内最高不超过100元;超过24小时,前两天每天100元,第三天开始每天120元。
地下停车库则更贵,每小时10元,24小时内最高不超过120元;超过24小时,前两天每天120元,第三天开始每天150元。
这么一算,停车场远点真不算什么了,出去时间长的话,停在北区远程停车场、东区接驳停车场或是货站停车场,能省不少银子。
要停车的旅客,可提前预定。北区远程停车场的服务电话是7。咨询可拨打。
来源:钱江晚报&&&&作者:孙燕 朱建美&&&&编辑:高婷婷&&&&
我也来说两句: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拒绝访问 | www.ef43.com.cn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ef43.com.cn)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e12-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水目山概况
一、水目山的由来
水目山原名宝华山,因有“锡杖涌泉”之说,改称水目山,这个故事,还得从普济开山说起。晋济,又称杨普济,普济庆光,为水目山开山第一祖,后被谥为“普济庆光禅师”。他幼年出家,曾在大理祟圣寺参道悟为师。之后,遍游中国十多年。回到云南时,已是赫赫有名的一代高僧。
由于大理国工室认为宝华山是一块难得的灵山福地。所以,为诸大臣所请,特下旨委普济庆光到宝华山开山建寺。
普济到此一看,宝华山山势嵯峨绵亘,林木幽秀,万山如拱。前则平原浩翰,后则群峰削成,重碧璇题,上凌霄汉。左有云驿象山卫俯回顾,右有天华狮山护伏频呻。远远望去,犹如一尊弥勒大佛跏趺原野,云蒸霞蔚,气象万千。
普济大喜过望,不禁喃喃自语道:“果然是我佛之灵山也”。可是,待其四处一走,细细一查,却又发现,宅华山虽好,但山上缺水,如何开山建寺?
回朝秉奏之后,大理国王赐其锡杖一根,表示王室的期望和重托。
普济看到王室开山的决心和寄予的厚望,回到宅华山后,手执锡杖,继续在山林间东奔西走。一边寻找水源,一边观察着建寺的地址,思考着今后的打算。走啊,走啊,走到了半山腰的一个山箐里。看看周围的环境和山的地脉,普济顿时精神大振,感到大有希望。于是,沿着山箐往上爬,爬到了一棵大龙树旁,还是不见有水。口中忍不住说:“此地应出水啊,何以无泉?山如此之大,林如此之密,你的水都藏到哪里去了?苍天啊!你真的无眼吗?”说着说着,普济情不自禁地举起锡杖,朝着大龙树上面一块低洼的草地上奋力一戳,将锡杖插在地上。
此时,普济感到很失望,浑身觉得已经筋疲力尽。于是,就在锡杖下跏趺而坐,闭目人禅。不料,一时竟难以人定,口中自然而然地念起《金刚经》和《大悲咒》来。念了一遍又一遍,念得口干舌燥,还是未能人静,
看看天色不早了,普济只好起身,准备下没山求宿,第二天上山再找。可是,就在他漫不经心地拔出锡杖之时,一股清泉咕嘟嘟冒了出来。
普济一阵惊喜,禁不住笑出声来,对着涌出的泉眼说:“原来苍天有眼,水也有眼啊!”一边说一边用锡杖使劲往下戳,水越冒越大,普济无比兴奋,越戳越来劲。不―会戳开的泉眼已有井口一般大,冒出的水哗哗直流。
看着清莹的泉水,普济激动的两眼流出了热泪,双手将锡杖高高举起,仰天大声说:“此乃宫中护宝,今得此泉,皆锡杖之功也厂后来,普济因以杖卓之,泉眼顿开,涌泉清莹,遂将宝华山改名为水目山。
二、水目山概述和发展情况
水目山景区座落于楚大高级公路、广大铁路旁,距省会昆明约300公里、下关60公里、祥云县城20公里,是滇西地区开创较早的佛教圣地,开创于南诏龙兴四年(唐元和八年),即公元813年,因开山祖师普济庆光禅师“锡杖涌泉”而得名,为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皇家禅林、云南禅宗第一寺院、滇西佛教文化传播中心、民间文化的摇篮、天然的植物宝库,主峰海拔2627米。水目山景区现保存有水目寺、普贤寺、宝华寺等佛教禅院,有西南最大的佛教塔林,全国罕见的“寺抱塔”奇观和久负盛名的宝华寺“戒堂”。鼎盛时“衲子千余,从者如云,三千和尚,八百尼姑”。又有徐霞客过访、林则徐专谒、担当受戒、吴三桂问卜等历史记载和“锡杖涌泉”、“枯井取木”、“风洞购物”、“木犬守场”、“铁树开花”等历史传说。是研究云南佛教文化和南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为云南省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近年来,祥云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水目山的开发和建设工作,坚持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并重的原则,在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的基础上,依托景区文化旅游资源自然形态,深入挖掘水目山旅游景区独特的文化内涵,突出云南禅宗第一寺、滇西佛教传播中心,以及多元文化融合区、塔林舍利子宗教文化旅游产品等资源优势和景区特色,不断加强水目山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景区游览功能,提高景区文化品位,增强旅游景区服务接待设施硬件水平。景区自1996年开始建设,按照《祥云县水目山旅游风景区详细规划》的要求,县财政累计投入2800万元,先后完成了水目山景区水、电、路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修复了塔林景区、水目中塔,新建了两个停车场、水目餐厅、旅游公厕、水目总山门、游客接待中心区、水目胜景牌坊、九龙壁景观区、香会街广场、僧人住宿区、明代古窑遗保护区、景区内部游览道路系统等,维修了部份寺院建筑。完善了寺院用品。2006年,通过招商引资,与水目山景区彩玉旅游开发公司签订了为期50年的合作开发协议。目前按照《祥云县水目山风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对景区进行二期开发建设。
三、水目七祖
(一)开山祖师-普济庆光
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督理云南通省清军民屯粮储兼管水利道按察司副使李元阳撰<水目寺诸祖缘起碑》载:“普济庆光禅师,姚安人,髫龀出家,习大小乘兼究律部,后参崇圣寺道悟国师,悟一见而默器之,俾掌书记。……后诣南岳马祖石头,……嗣马祖”。曾遍游中州十余年,
“唐宪宗元和八年(813)为诸大臣请建此刹,师以杖之而涌泉清莹,因名水目,复制木犬,凡山中庥咎皆辄吠之。开堂日有龙虎出现于堂前,法席既盛,衲子干余,六诏诸王咸来问道,弄栋都督府迎于姚州,开兴宝妙光二寺。未几复归水目入灭,蒙氏谥为普济庆光禅师,铸金像以奉之。”乾隆《云南县志》“唐宪宗元和八年遣大臣开此山”;光绪{云南县志》“普济姚安人,幼出家,戒行精研,习大小乘兼究律部。初参崇圣寺道悟师,道悟见既器之,复诣南岳马祖石头,益精禅理,回滇时,宪宗元和八年,蒙氏欲开水目山,苦无水,济以杖卓之,清泉涌出,因名水目。”
佛教在唐代传人云南,汉传佛教主要通过陆上南方丝绸之路传人洱海地区
如公元714年,晟罗皮遣其相张建成人朝,唐“玄宗厚礼之,赐浮屠像,云南始有佛书”。始建于唐开元中期(公元738年前后)的崇圣寺,是南诏皇家的中心寺院,既有汉传佛教禅宗、密宗、天台宗、华严宗诸宗,也有来自印度的阿吒力密教。而第一座禅宗寺院是建于唐代的水目寺。明英宗天顺七年(i463)由镜州婆罗门杨华严寿撰书、镜州净志杨药师义篆额的《水目寺碑铭),刀:头就写道:“盖水目山者龙兴四年甲午(甲午唐元和九年814年,元和八年813年为癸巳,南宋后理国段正兴也有一个“龙兴”
(?)年号,四年为己卯1159年前后,四年中无甲午干支)乃普济庆光禅师之所作也。”
关于“诣马祖石头”,是考证普济年代的重要线索。“马祖”即马祖道一(709―788),
“石头”即石头希迁(700~790),皆中唐时期提倡顿悟的禅门宗匠,行棒喝传宗,主张“即心即佛,心佛众生”。普济是马祖道一最后的传法弟子之一,辞马祖后到石头希迁座下参学,遍游中州十多年后回到南诏弘扬禅宗,“道德益隆,宗声远播。”才有南诏劝龙晟龙兴四年(813)在诸大臣请求下创建水目禅林。南诏王室赠送了“宫中护宝――锡杖”,开堂后“法席既盛,衲子千余,六诏诸王咸来问道。”弄栋都督府曾迎请至姚州开创兴宝寺和妙光寺。后归山圆寂,蒙氏谥为“普济庆光禅师”,“铸金像以奉之”。
然而文献亦有普济庆光为大理国时建寺之说。首先见于明李元阳纂编的万历《云南通志》卷十三寺观中所列水目寺条;“在水目山麓,段氏时杨普济经始,洪武二十四年(1391)僧智圆成立。旧有白虎窝、黄龙木犬之异,至今遗址尚存,世传有贵客至则木犬预吠”。其后《新纂云南通志》卷260释道传二,在宋年号下引《滇释记)曰:
“普济号庆光,姚安人,杨氏于,因问净妙禅师宗门中事,妙曰:汝道甚么?普济拟开口,妙便起身人方丈。普济遂悟,初开妙光寺,次因净妙禅师开水目山,山昔无泉,普济以杖卓之,泉随之涌,世谓卓锡泉。因名水目,遂开堂弘法,时诸王大族咸往皈敬,四众钦崇,后人寂东山,建塔水目。段氏赠为普济庆光禅师。”
这里释圆鼎明确记载普济与净妙为同时代人,而诸王大族咸往皈敬,显然不是指的南诏渚王,而是高氏相国的王属。如果参照《渊公碑)所述,崇圣寺道悟禅师既是普济的师尊,又是玄凝的师尊,玄凝又是水目山二祖、三祖净妙和皎渊的师尊,那末从师承关系上看普济不无是段氏时人的可能。
据李元阳<水目寺诸祖缘起碑》,普济应弄栋都督府之请,开姚州兴宝、妙光二寺。课题组为了弄清普济创寺的年代而赴姚安进行了专题调查。
据现存姚安德丰寺内的<大理国上公高逾城光再建弄栋华府阳派郡兴宝寺德化铭并序》碑文记载,该寺创建于南诏建极年间(860~873),为“大蒙知军事布燮杨祯之所创”。显然与普济不是同一个人,然而高逾城光为高量成之侄,其重修兴宝寺的年代,大体于13世纪初,与净妙、皎渊在水目寺的年代相当;关于普济同时创建姚州妙光寺,据《新纂云南通志)卷93,金石考所载<妙光寺碑记》:“此寺之所由作也,是山昔无泉饮,得庆禅师住山,以锡杖卓于岩谷之阴而泉涌焉”。妙光寺的建立与普济有关,碑文虽然没有直接写明始建年代,但据我们实地调查,其卓杖涌泉和枯井运木的民间传说与水目山同出一辙,而该寺地处高氏世居领地的中心,即今大姚县七街乡高家铺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普济与高氏之间的关系。
(二)水目二祖-净妙德澄
净妙(),俗姓高,鄯阐人。大理国段氏国公,仁懿太后之父,天子之外祖,才通兼济,学富五车,虽秉政十余年,而恒斋素不缀,因读楞严经至“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处,微省,问玄凝尊者曰:“如何免得生死?”尊者曰:“将生死来。”公拟议,尊者以扇打桌一下,公有省。后祝发为僧,嗣玄凝住水目山。
从清李元阳撰《水目寺诸祖缘起砷》、高葫映著《鸡足山志》关于净妙的记述,及“与侄渊公结方外友”句考证,净妙是相国高量成之宗兄或族弟。公元1094年,大理国相国高升泰废段正明而自立“大中国”。次年高升泰死,遗命其子高泰明还国段氏,立段正淳为王,高氏为世袭国相。其时,高氏势力强大,段氏微弱,虚拥王位,实高氏天下。高泰明袭相国后,分封其族属子侄于各府,其子高明清于姚州、高明量于威楚。高氏家族内部也为相位而争夺。高泰明传高明顺,高明顺传高顺贞。1141年其相位为高明量之子高量成所继。大约就在这以后,高顷贞看破红尘出家当了和尚,号净妙。
据释圆鼎《滇释记)载,净妙出家后,曾‘‘游中州叩黄龙慧南禅师。”黄龙山在江西宁州(今江西修水县)西南,山有永安寺,一名黄龙院,宋代临济宗第八世慧南禅师住此。慧南是临济宗自五代以来,第一位影响巨大、法席鼎盛的弘法大师,曾引起禅宗丛林极大轰动,
“天下有志学道者皆集南公”,“法席之盛,堪比泐潭马祖,百丈大智”,黄龙寺被称为“天生狮子之窟,不二旃檀之林”。由此,慧南法系形成黄龙一派。慧南被尊为临济正宗黄龙派一世祖,立下了“慧正普觉济,圆通湛海清,广演法界性,永远德宏宗”二十字演派。按《曹溪一滴》中有“宋水目山净妙德澄禅师传”,“净妙德澄禅师”,当是临济宗黄龙派云南第一僧。
净妙出家为僧并参学归来后入水目山创建或重建水目寺后.与侄渊公结方外友,他严守戒律,精修华严经,清李元阳赞他:“身如枯木,心若澄潭,齐彼我于梦幻,等荣辱于空花,自非得如幻三味,其始终能若是耶”。大理国段智祥天开七年(公元1211年)七月二十一日,在水目禅室圆寂。
至于净妙身份是高顺贞,还是另外一位大理国相国,目前也有不同说法。因为这里有一个疑问:按净妙禅师卒于天开七年(1211),而“寿七十八’,那末净妙的生年当为大理国保天五年(1133)。而根据《新纂云南通志》卷91,金石考11所载高相国年表,袭高顺贞职的相国是皎渊的父亲高量成,其年代是宋绍兴十一年,即公元1141年。那末其时按净妙的年龄来看仅有9岁,9岁让位而摄政十余年则无此可能。因而净妙除可能是高顺贞之外,还有其他可能。如果我们确定净妙的生卒年为年的话,那术净妙的另一个可能则是高寿昌。据《新纂云南通志》列高相国年表,高寿昌于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为相国,淳熙元年(1174)高贞明夺寿吕位,同年复职,1年后(1176)失位。其秉政十余年和仟职的年龄均较相符,然其与皎渊的叔侄关系则可能与李元阳碑记相反,即皎渊是叔,而净妙是侄。皎渊与净妙是同时代人,其卒年一个是1211年,一个是1214年,只是生年净妙比皎渊要早16年。
这里,净妙在出家前是高顺贞或是高寿吕,作为一个历史疑案,可以姑且不论,然而他以大理国相国的身份出家为僧则是不疑的事实。同时他与皎渊一起,尊崇圣寺玄凝法师为师,传禅宗临济宗佛法,充分反映了大理国时汉传佛教禅宗弘法的历史。
(三)水目三祖-皎渊智元
皎渊(),俗名高成宗,威楚人。大理国国公高泰明之曾孙,相国高量成之子,母段氏昭庆公主
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高址成平叛归来,相位已被侄高贞寿所夺,不得已而“让位”与侄,归隐其封地威楚府,在紫溪山建石桑弄(城)居住,1149年生高成宗
高量成名虽“让位”,仍“四夷八蛮累盟于此”,“八方郡牧累会于此”,在被称为“山中宰相府”的城堡遥控指挥,威胁着高贞寿的相国宝座,于是明争暗斗,叔侄反目
高成宗生即敏慧,成年“视荣贵如幻炎,执身心我人为甚倒,慨然有出世之心,不肯为凡夫”年二十,发誓曰:不以喜怒哀乐动菩提心,不以富贵名利动菩提心;即当以离前尘分别性发菩提心,称法界性发菩提心。决心了断情缘,坚辞父母妻儿,出家为僧,受戒于玄凝尊者,法名本月,号智元,字皎渊。
据1220年大理国主段智祥命楚州赵佑撰《大理国渊公塔铭并序》载,咬渊出家曾引起大理国朝野震动,“公侯将相,朝上大夫及兴台皂隶等,皆曰:今失命世之才。”渊公在戒尊长老座下剃度,后至水目山,先拜师净妙,然后同至崇圣寺玄凝尊者禅房。玄凝问于何处剃度,答曰:戒尊。凝曰:入门正矣,不难完慧。”遂收于座下。皎渊为僧,严守戒律,一心修无上菩提,昼则精研经论,夜则达旦跏趺,衣钵之外,分寸无余,甘心寂静,克念进修华严经。公元1200年,段智祥凤历元年庚申之冬,开悟嗣法,奉师命住水目丛林。渊公为僧,“为法修忍三忍之行圆,为法除蔽六蔽之无净;振古佛之凡风,寻祖师之公案;生死无以夺其虑,涅无以住其心”,为一代高僧。当时国工段智兴乃皎渊之舅,曾赞曰:“出声闻之清水,擢凡夫之淤泥,如彼莲花,斗顿馨香,无物以喻也。”“自达摩西来,祖祖相传,灯灯起焰,自汉既于南国,幸不失人。”
据《渊公碑》载,其佛门家谱宗系是“自观音传于施氏,施氏传于道悟国师,道悟传于玄凝,玄凝传于公,公之族子有意辩,追踪景行,”唯嗅檐葡而尝醍醐者,公器之囚传焉,”皎渊传子法号慧辩,但无洋俗名。
公元1214年,即段智祥天开十年甲戌十月二十四日,皎渊召众书偈曰:堵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掷笔而逝,享年66岁。其传法弟子有17人,其弟子起塔于水日北岗,“帝命礼号,塔曰:实际。谥㈠:顿觉禅师”具弟高观音政、孙高明生、侄高善佑,申奏大理国王,王命楚州赵佑撰文琢石立碑
非相禅师为之颂曰:深渊浩渺阔无边,为度众生造法舡;已熟之人欢喜上,宁身百亿化金仙;菩提大愿微尘劫,地狱未空誓不迁;若自临心湖海照,鹏腾九万十三天。
大理国后期,高氏自高智升界辅段思廉讨平杨允贤之乱后,被封为岳侯,其子高升泰诛灭杨义贞匡扶段氏,然国人因对段氏政权丧失信心而拥高升泰为君,号“大中国”,而高异泰临终时嘱咐其子高泰明还政于段氏正淳,自此时起高氏世为相回,专政国柄,史称:“号令皆出其门,段氏虚拥名位而已”、高氏实际上是操纵大理国政权的实权派。高氏在云南封侯的中心地在今楚雄州境内姚安、大姚一带,从其族源看犹如滇东北魏晋时期的“南中大姓”,即历史上的汉族迁居云南后与当地民族相交融。不论现今高氏后裔归属哪个民族,历史上受内地汉文化的影响,肯定要远远超过当地民族。高氏在政治上扶佐段氏执政,在思想文化领域则大力提倡汉地禅宗佛法以替代南诏国劝丰佑时起崇为国教的密宗阿吒力教。而高氏倡导佛教则为汉地禅宗,正如《渊公碑》中所载利贞皇叔对皎渊说的一段话,说得很清楚:“达摩西来之口,祖祖相传,灯灯起焰,自汉暨于南国,代不失人”,达摩西来之说正是《大理国张胜温画卷》图载的汉传佛教禅宗荷泽派的学说。万历《云南通志)卷十三,仙释张惟忠条曰:“得达摩西来之旨,承荷泽之派,为云南五祖之宗”。水目三祖,普济、净妙与皎渊,均拜大理崇圣寺住持道悟或玄凝为师,但又都离崇圣寺而来水目寺,其原因显然是崇圣寺仍然还是密宗阿吒力教的统治中心。而他们三人的师尊道悟与玄凝,万历<云南通志》载曰:“道悟国师以定慧为禅家所宗”、“玄凝宗师日以写经为课,笔法尝如神助,浑洒须臾便能累纸,坐化之日计其平生手书藏经多至万卷”。道悟与玄凝尽管身在崇圣寺,但实际均已是汉传佛教禅宗的传人。
(四)水目四祖-阿标头陀
位列水目山四祖的阿标头陀,是修头陀行的苦行僧,洱海人,俗姓及出生年月不详。曾向皎渊禅师曰:
“心经无智亦无得何如!”师曰:“能无智即一无所得,既一无所得智且无有,况于妄乎厂当时重建水目寺,标任“工匠都养”,也就是办斋饭搞后勤。但他仍刻苦修行,“昼则奔走劳苦,夜则系髻寺梁但仍无所得,遂登鸡足山巅曰:观空无际,我谨隔石门一重耳,自谓已证无智灵通三昧。年深月久,终获灵通印hE",得皎渊器重,嗣法于皎渊。
传说,阿标下山购物运粮,常从风洞(今水目寺后左侧)出入。挈筐人市,购得货物,虽去百里午时便回,被传为奇闻。每购物回寺,必悬髻于梁,吟诵经文刻意进修,诸物自盈于筐。后被人窥见,喧于市,阿标遂自化,所系髻金钩久存于寺。非相禅师为之颂曰:“金钩系髻挂于梁,久突云开现太阳;孔洞清风常万古,其中一寂四海洋;云蒸饭熟回还济,举手拈香供古皇;行满人知犹立化,丢开壳陋回真常。”
异哉阿标,水目神僧也。传说其系发金钩留在水目寺禅室,跌跏遗迹留在鸡足山观音崖下。
(五)水目五祖-彻庸周理
公元1626年,也就是明朝天启六年。中秋节这天,从鸡足山来了一位和尚,年纪约三十五六岁,手持念珠,双目炯炯有神。约中午时分,来到大姚县赤草棚街(今仓街)鹿家屯村鹿在先家化缘。鹿在先老父以礼相待,施以斋饭,饭后指着村子对面山说,此山经常有云气覆盖,有时还能听到鼓乐之声,人们早晨烧香叩拜,山中传来应和乐声。这僧人听后连连双手合十,口诵“阿弥陀佛”,遂带了他的弟子无住等,拉着藤条,劈荆斩棘,沿小溪登上山坳。初行时雾雨鳎肥庇晖H绽觯莆砥≡诎肷剑鋈还睦稚穑话滓吕仙由蕉ヌぴ贫拢兄裂矍百亢鱿В┨桔瓿靥了ι罘鹉窀叱扒胂词稚障!”和尚率众顶礼叩拜。仃足遥望四周,只见千峰竞秀,万壑斗奇,天色渐晚,彩霞夕照,云雾相映,气象万千。“善哉!善哉!此乃菩萨指点,佛国净土之地也。”发愿在此兴建佛寺,开十方道场。
这和尚就是著名高僧彻庸禅师()。彻庸俗姓杜,云南县(今祥云)海稍人,生于1591年,父早丧,11岁人鸡足山大觉寺可全座下落发出家,可全法师以徒孙辈赐法名周理,嗣少林寺曹洞宗福裕掸师“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周洪普广宗……”七十字演派第十一世,别号“彻融”,因在姚州遇进士陶埏,畅谈佛学经典及儒家中庸之道,彻融对<华严经》、<中庸》意多真知灼见,受到陶进士赞赏,乃接受陶埏意见,易“融”为“庸”,改号“彻府”。
彻庸在赤草棚街众善土布施下率徒在此山辟草莱,运石搬瓦,兴建宝刹。这里人重儒学,讲究善缘,对彻庸兴建德云寺给了大力支持,山下安乐村、鹿家屯、呼家湾入主动让出九山十八洼山林建德云寺,鹿在先和张、王、李、赵等族人,还为寺院捐赠或购置常住田产、在众人帮助下,气势恢宏的德云寺禅院建成了,以大雄宝殿为主殿,后有藏经楼、前有大悲阁,左右钟鼓楼,共5院218间,佛像庄严,彩绘周备,盛时有僧300单。当时山无正名,皆亦“老尖山”称之,彻庸精读《华严经》,佛经称西方须弥山为妙峰山,
《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载有“善财童子厂妙峰山上礼德云比丘请示菩萨行”的典故,遂取名为妙峰山德云寺。
德云寺建成后,彻庸将寺交徒洪闻主持,于崇祯甲戍(1634)偕徒洪如(尤住)出滇云游,访名山、参大德、请藏经,游至浙江太白山天童寺参临济宗密云大师。南禅提倡顿悟,密云大师示“狗子无俳性”话头,彻庸以“转身撞着屋头墙,天根迸出一轮月”开悟
密云见彻庸精研佛乘,深悟禅理,遂付僧伽黎衣,嗣法临济宗第二十五世彻庸师徒辞别密云到南京请藏经―、部返回云南,供奉在妙峰山,继而在德云寺筑戒坛,“开场选佛” ―时“海众云集”佛法大盛,敢曹洞宗法兼祧临济,“以棒喝传宗”,其传法弟子有数十人,不少成为开创住持―方丛林的高僧,洪如开创化佛山后住持祥云水目丛林;洪闻住持妙峰山;一开创龙山;洪舒、洪南开创紫溪山北部清静林、浴佛寺等16座寺院,这些都是少林寺传承的曹洞正宗,可谓盛极一时,被誉为“滇南自古庭后二百余年,祖灯再焰,实从斯起”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于日(农历)在妙峰山德云寺留宿两晚,可惜“待师未归”,临行留诗云:“路织干山积翠连,穷途欲尽到天边;峰留古德云还在,界辟渚天日月悬。狮窟吼风随法鼓,龙泉喷五护金莲;我来万里赡慈筏,一榻三生岂偶然。”妙峰山成为明末至清代传承200余年滇中曹洞宗祖寺。
彻庸为僧严守戒律,精研佛经,善书法会诗文,著述颇多。1639年为著《曹溪一滴》,应徒洪如之请至水目山静室潜心著述,传世之作有《曹溪一滴》、《梦语》、《谷响集》等专著,从其徒整理的彻师《语录》看,他的诗、偈,语言简练,颇有禅理,如“参罢吾师真面目,山茫茫又水茫茫。’’“参头抛却歇狂痴,闲向江边理钓矶;失脚踏翻波底月,芦花两岸尽菩提。”崇祯辛巳(1641)一代佛门宗师彻庸圆寂,临终遗偈门:“生来电如此,死去世如此,梦幻空华,物恒顺常如是”,终年51岁。其徒洪宗悼师诗曰:“欲识师之面目兮?李花白桃花红,欲问师之何在兮!苍山高洱水深。”
彻庸禅师年十一入鸡山礼大觉寺遍周为师,初传为禅宗中的曾洞宗。他离开鸡山后,偕徒洪如(无住禅师)入牟定白云窝开创化佛山丛林,天启六年(1626)创妙峰山德云寺(今大姚县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形成滇西曹洞宗传布中心。崇祯七年(1634)偕徒洪如出游浙江太白山天童寺,参密云大师、嗣法临济宗第三十五业。《新纂云南通志》宗教考载:“滇南自古庭后二百余年,祖灯再焰,实从斯始“。所著有《曹溪一滴》、《谷响集》、《径石滴乳集》等。自彻庸起,滇西禅宗进入临济、曹洞二宗相举并重的时期。
鉴于彻庸在滇西汉传佛教中的重要地位,清康熙九年(1670)四月,杨士宗撰《水目寺诸祖缘起碑),评价彻庸“可谓学佛知儒之有禅者也”并列彻庸禅师为水目第五祖。
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卷一?明季滇南高僧辈出第二,有彻庸理传,记曰:“与释禅同时者有周理。理字彻庸,云南县杜氏,即著《曹溪一滴》者也。陶埏有彻庸小传,称为妙峰山开山善知识彻庸禅师。彻庸旧号彻融,易融为庸,
自埏始。年十一,人鸡山礼大觉遍周为师,长往姚城参密藏,密藏印证赞叹者久之,曰:“滇中佛法幢在兹也”。比得古庭录,心师之,恍若付嘱者。语言文字外,卓有觑人,得大自在,一时道风旁畅。得法弟子有无住洪如等,声震鸡山。又尝请藏南都,时密云说法天童,人室请益,相视莫逆,欲留不可,辞归妙峰。说者谒:“滇南自古庭后,二百余年,祖灯再焰,实赖斯人”云。所著有《谷响集》,陶埏为之序。《径石滴乳集》四有传,称为朗目智法嗣。
(六)水目六祖-无住洪如
洪如禅师号无住(),俗姓邓,定远(今牟定县)人,少业铁匠。
万历年间,大明王朝国势日衰,政治南移,许多士大夫也弃俗落发,出家为僧,于是禅风大盛,云南佛教兴旺起来。远在云南边地抡锤打铁的28岁邓铁匠也看破红尘弃锤出家。走了一天,在禄丰县青莲寺见大干和尚跪下就拜,请求落发当和尚。
大干号海量,河南南阳人,7岁出家,习净土法门,游方到云南禄丰狮子口,建净土宗寺院青莲寺,弘念佛法门。这天猛见来人身材魁雄双目炯炯,臂力过人,进院跪拜不起,遂问明来由,为之剃发,赐法号“无住”,对他说,我这里是净土法门,以念佛为宗,非你师也,可往参彻庸大师方不误你人道。无住辞别师傅,走了4天到鸡足山大觉寺拜见彻庸。彻庸收其为徒,指示“赵州狗子有无佛性?”公案叫他去参,他苦究3年,仍未开悟,此时彻庸至定远化佛山,遂命徒无住人白云窝死究参悟。无住折山茶枯枝倒插地下,设誓说:“道成则活而树大,否则根行浅薄可知”,于是人定11日,验茶枝已活而长芽,乃作揖跪拜,以水浇灌,而后又人定。倏闻铙钹声,忽然大悟,偈曰:“通身是,遍界是,处处逢,何曾避。”彻庸闻之大喜,给予印证,传曹洞宗法,赐法名洪如,承曹洞正宗少林寺福裕禅师七十演派之第十二世。这株茶花后来果成大树,花开万朵,督学凌夫悼题口:“验道茶”,又名“倒栽茶”。无住亲手开凿的浇花水池,阴则云生,晴则气吐,名曰:“阴晴池”,为化佛山一景。
无住嗣法后,侍彻庸师开创大姚妙峰山德云寺-不二年,随彻庸出滇云游参学,至浙江天童山密云禅师座下参学临济法门,承嗣临济正宗第三十六世,在杭州结庵闭关苦修三载。然后随彻庸至金陵请藏经归云南供奉于妙峰山。此时无住已道声远播,从者如云了。
洱诲卫(云南县)巩令熊及众施主,僧人到妙峰山请无住到水目山住持。无住应请偕徒普登、普睿、普举、普愚来到水目山,首先建茅庵,定规制,严戒律,宏扬宗风。前来问道者莫不钦服,不曾募化,而主动捐资,于是建宝华禅院,经数年辛劳,终于建成,“三身大殿、琳宫朱宇,缀翠流丹,金相巍巍,神表晖映,依正庄严”一大梵刹。无住认为,“末法门头不正邪,师惑众者多当先”,坚持以说戒为法门,以戒律作藩蓠,严戒律以正身。在水目山创戒坛开堂传戒十余次,法传曹洞,兼祧临济,禅律双修,以戒为本,一时宗风大盛,法徒遍于云、贵、川三省。至明末,水目山已成为云南佛教的传播中心。永历年间,“凡文武宰官均拜师门下”。著名法徒有普行、普荷(担当)、普睿、普登、普证、普同、普见等60余人,)1:创了水目山佛教的又一鼎盛时期。
关于无住上水目山的时间,如今见诸碑刻、志书的都是崇祯己卯(十二年)。但永平金光寺《立禅语录》载:“戊寅(十一年)岁四月二十日水目无住和尚人山迎请。”徐霞客游记记崇祯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徐自后山上水目,自上而下先到玉皇阁,而下无影庵,过普贤寺、灵光寺,“乃西至旧寺访无住,方上新建住静处。”十九日,“早,雨雪。无住苦留,因依火僵卧。”可见,无住师徒上水目山的时间在崇祯己卯之前而崇祯己卯是宝华禅寺开建之年。
无住本不识字,但为僧后勤学苦练,昼诵经文,夜抄经卷,串通百家,自成一体,书法遒劲,一代书法名家。
康熙甲辰(1664)六月十二日示寂,众徒求其嘱,师书辞世偈闩:“大地山河一只眼,通身遍体不曾迷;此日家常无别嘱,戒定三学终须持。”书偈后又嘱以后事,主持佛法付与普行,堂中事付出首座普证,常住事付与长老普举,衣钵随塔供养。遂出方丈室人法堂,就枯木禅几跏趺而逝,终年76岁。午未之际,天晴无云而雷电大作,继而白云凝聚山头,掩塔之日香花十里,道众云集。
据《启建宝华庵碑记》,无住圆寂后塔于宝华寺北,正是现存宅华寺北“五祖坟”的位置,现塔院还保存厂《无住如禅师塔铭》碑,无住葬在宝华寺塔院内,其位置应是五塔中的中尊。
无住禅师(),28岁出家,先参禄丰青莲寺大干师剃度,后礼鸡足山大觉寺彻庸为师,承曹洞宗少林福裕禅师七宗法派之第十二世,从此建立与彻庸形影不离的师徒关系,自参浙江天童山密云禅师后,嗣临济宗第三十六世。崇祯十一年(1638),离开彻庸人驻水目山水目寺,始建水目山顶的宝华禅寺。据《启建宝华庵碑记》在无住主持水目山丛林期间,“开堂选佛十余处,是时,四方云衲,请受皈戒者,骈集其中,因颜之闩:戒堂”。他广收门徒,其中包括水目寺七祖非相普行禅师和誉为云南诗书画三圣的担当和尚普荷等。
无住一生著作甚多,据《无住洪禅师塔铭》记载,有《空明集)、《苍山集》、《室中问答》、《指颂举古》、《鸡山语录》等书行世。同时无住一生交往甚广,徐霞客滇游期间专门至水目旧寺拜访无住,同时他与当代名儒陈眉公,画家董其吕,大姚县令黄孔昭等有密切交往,开创了佛儒交融的格局。
(七)水目七祖-非相普行
普行禅师号非相(),俗姓孙,景东县孙家屯人,5岁丧父,15岁入鸡足山悉权寺投德周大师剃染为僧,自创云溪庵住静修20年,又住白崖谷女寺数十年,直到崇祯十年(1638),29岁时入水目山得无住开示受具足戒,赐名普行,承继曹洞正宗第十三世,兼嗣临济第三十七世。
非相嗣曹洞宗法,师无住严于律条,以临济法门棒喝传宗。普行在严师下苦修禅理,曾请求无住:
“我心未得宁净,乞师为除,”无住示曰:“你就取那不净的来,”他为此苦究七天七夜,终于得:“海底雷打,天外如千日共照”之悟,偈曰:“一具灵忏轻掣动,余言判别九洲尘”,始得无住印证,尤住对非相极为严刻,晚年多病,非相事之如父,高高映在《鸡足山志》中记载,非相“瑾礼承颜,尤赤子之事慈母,疾尝汤药
顺志操劳,不厌不倦,不色违,不腹非,千秋等此一日,可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非相侍师创建宅华禅院,筑水月戒坛,开场选佛,弘扬禅门宗风,水目山成为明末清初云南重要的佛教传播中心
非相也被造就为律仪精严、定慧双融―代高僧
且是严师调教出的书画名家,他为法润塔砷篆写的“祖脉流芳”4字严谨洒脱,是书法碑刻之精品;
公元1664年,无住圆寂。非相“楼心禅寂,
―念不喧”,住进塔院净室,为师庐塔三载,拒不出山
即使官府迎请,也风骨棱棱,恳辞谢绝、直到1668年,经众僧三请,方乃离开住师塔院,升任水目方丈.先在水日山本刹开堂传法,宗声远播,“公卿上并人山问道”,盛况空前。非相虽“道德日隆”,仍能虚心问道,参名山访大德广印知识,躬请诸山大德到水目传法,当时滇中高僧商岩、道源、悟祯、知空、普睿、普同、洪希诸大师都曾被非相睛为水目戒坛的戒师。曾五开“法筵”,举行传法大会,但都请各山高僧上座主席。他也曾应请到大理文殊寺、黑井万春山、定远化佛[山、姚州妙峰I山、鹤庆龙华寺、楚雄紫溪山及丽江、永昌等地的名山大刹开堂传法,所到处,“如风回草偃,万指倾心”。
清康熙庚午(1690),非相圆寂,寿83岁。临终呜钟集众,沐浴拈香毕,入龛跌跏,讫偈曰:“万劫从今万劫归古,几根朽骨寄入水目卒堵”,张目举手谢众而逝。
非相禅师塔于宝华寺北“五祖坟”塔院内,中尊无住塔之右旁,1998年大理州文物工作者对此进行清理发掘,发现非相禅师的肉身坐像,同时塔院内尚存《非相行禅师塔铭》,形制与《无住如禅师塔铭》相同。
非相禅师(),15岁出家,投鸡足山云溪庵德周大师,崇祯十年(1637)改投无住禅师,侍无住师宝华禅林达27年。清康熙三年(1664)无住圆寂前,授非相为曹洞宗第十三嗣,临济宗第三十七世,主持水目Ill佛事。康熙七年(1668)初于宝林禅林开堂授戒,继而赴本山普贤寺、大姚德云寺、牟定化佛山、禄丰黑井万春山、鹤庆龙华寺、大理文殊寺等处弘法,以水目寺为基础,将禅宗学说扩‘展到滇西各地。清释同揆著《洱海丛谈)记曰:“洱海水目山,有非相大师,年八十,修建梵宇数百,剃度弟子万余人,迤西僧徒皆其眷属,亦说戒参禅,滇南法席之盛,无过于此”。
四、北岗塔林与“寺抱塔”
(一)北岗塔林
位于水目寺北0.5千米的山岗上,在东西长26日米,南北宽36米的范围内,现存各类僧人墓塔59座,僧人墓葬10座。约始建于大理国时期,一直沿续至清代早期(公元13―17世纪)为水目寺及水目山诸寺僧人的公共基地。
从北岗塔林的造型看,有楼阁式单檐方塔及覆钵式塔两种。通高1.8―6.2米不等
其中第31号塔为云南惟―保存的楼阁式单檐方塔,从塔形、用砖及砌筑方法看,可以定为大理国时的建筑
其余均为覆钵式塔,分砖塔与石塔两种,其构造一般由塔刹、塔身、须弥座和地宫4部分组成,以其造型优美、雕刻精细而著称,其中地宫为庋藏比匠、比丘尼骨灰罐的地方,因而这类塔‘般又称和尚塔。地宫又可分甲―体与群体两种,本次维修已将2个庋藏群体骨灰罐的第34、40号塔的地宫修筑地下通道,其中第40号塔庋藏骨灰罐达211个,其中一件造型精致的黑陶罐,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人理国时的遗物,被定为国家级文物
第40号塔造型古朴电可以确定为大理国时所建,据《水日山诸祖缘起碑》大理国净妙与皎渊圆寂后均葬于北岗其余僧塔大多屈明清时期的遗物2001年9月课题组组织赴全国同类性质塔林进行号察,其结沦是水目山北岗塔林,从年代和数量等方面看,均名列全国前茅,如果我们提出:“比有少林寺,南看水目山”的旅游品牌,一点也不为过。
舍利与舍利子不一样,舍利即为尸骨,是僧人圆寂火化后的骨灰。而舍利子则是大德高僧在自身和自然内外因条件下严守戒律,汲取天地、日月、山川自然的精华灵气和佛法真谛,精诚修炼圆寂火葬后的身物,它百世罕见,是僧尼们修行有成就的表现、见证,是德道高僧、佛门尊严神圣的象征和标志。舍利子分三种,白色的骨舍利子、红色的肉舍利子、黑色的发舍利子。三种舍利子中又数肉身舍利子极其罕见珍贵。舍利子在佛教界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据说“朝拜舍利子,平安一辈子”。
更新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木木夕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