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到巴彦高勒勒到包尔套勒盖原兵团一师五团怎么走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文革时期,各省都成立了生产建设兵团,兵团实行军事化管理,几年以后随了新疆的建设兵团继续保留,其它的兵团陆续裁撤。
兵团总部:驻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兵团直属7594人。司令员何凤山,政委倪子文,副司令员康银寿、刘义荣,副政委李惠民、王前,参谋长庞德运,副参谋长张旭之、冀景华、李光前。
化纤厂 呼和浩特
工程团 呼和浩特市
发电厂 巴盟乌拉特前旗乌拉山
化肥厂 巴盟乌拉特前旗乌拉山
一师:师部驻巴盟磴口县 (巴彦高勒)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师20601人,政委董书荣(后以张志明任师长、代政委、政委,以李祥珠为参谋长)。
1团 磴口县朝阳镇 原乌兰布和农场
2团 磴口县红卫镇 原巴彦套海农场
3团 磴口县卫国镇 原哈腾套海农场
4团 磴口县戍边镇 原太阳庙林场
5团 磴口县建国镇 原包尔套勒盖农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6团 磴口县反修镇 新建点 包尔套勒盖西
7团 磴口县红旗镇 原纳林套海农场
二师:师部驻巴盟乌拉特前旗乌拉山
二师41132人,师长孟照贤,政委田益国,参谋长赵根喜。
11团 乌拉特前旗 原乌海劳改农场
12团 乌拉特前旗新安镇 原乌海劳改农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3团 包头市西水泉 工业团 下属采石厂、阀门厂、拖修厂、风机厂、化工厂、无线电厂、浆粕厂、造纸厂、农药厂等
14团 乌拉特前旗苏独仑 原苏独仑国营农场
15团 五原县建丰 原建丰农场
16团 中后旗牧羊海 原东方红种羊场
17团 乌拉特前旗中滩 原中滩劳改农场
18团 包头市万水泉 原共青农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团 乌拉特前旗坝头 原乌梁素海水产局、乌拉特农场
20团 伊盟杭锦旗独贵特拉 原独贵特拉公社、杭锦淖公社
62团 乌拉特前旗大佘太 原苏独仑农场牧业队
三师 师部驻巴盟临河县
三师15763人,师长张绍喜,副政委王元惠,参谋长苏积刚。
21团 临河县军垦镇 原临河劳改农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22团 临河县屯垦镇 原狼山劳改农场
23团 伊盟杭锦旗巴拉亥 原巴拉亥林场
25团 伊盟杭锦旗扎尔格郎图 原改改召林场等
26团 中后旗石兰计 原石兰计公社
糖厂 临河县
四师 师部驻伊盟海渤湾市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四师9410人,师长王本固,政委张振华,参谋长徐通。
8团 乌达市 乌达市属农场、林场等 原属1师,后划归四师
24团 海渤湾市 原属3师,后划归四师
34团 巴盟磴口县碱柜 原在锡盟阿巴哈纳尔旗接收朝格乌拉牧场,后随师部西迁至碱柜
35团 乌盟苏尼特右旗塞汉塔拉 碱矿
玻璃厂 海渤湾市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五师 师部驻锡盟西乌珠穆沁旗
五师15785人,师长李占魁,参谋长马延龄。
31团 西乌旗阿巴哈纳尔旗 原锡林格勒种畜场、白音锡勒牧场等 原属4师 ,后划归五师
32团 西乌旗阿巴哈纳尔旗 原毛登牧场 原属4师 ,后划归五师
41团 西乌旗高力罕 原高力罕牧场
42团 西乌旗哈拉根台 原哈拉根台公社,后划归兵团直属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43团 西乌旗宝日格斯台 原宝日格斯台牧场
44团 西乌旗彦吉嘎庙 原罕乌拉公社
六师 师部驻锡盟东乌珠穆沁旗东风(原乌拉盖农场)
六师10731人,师长崔永华,政委高汉杰。
51团 东乌旗红星镇 原哈拉盖图农场
52团 东乌旗红边镇 原乌拉盖牧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53团 东乌旗红疆镇 原贺斯格乌拉牧场
54团 东乌旗红光镇 原满都宝力格牧场
55团 东乌旗红建镇 原宝格达山林场等
57团 东乌旗五七镇 东乌旗与哲盟扎鲁特旗之间
日,自治区革委会向国务院、中央军委上报了《关于改变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体制问题的请示》,6月24日得到批准后,撤销了兵团、师两级机构,农牧业团改为国营农牧场,多数归盟市领导,个别的由旗县领导。兵团的34个厂矿企业,规模较大的移交盟市工交、建委、国防工办系统,其他企业划归自治区、盟市农管局和农牧场。
阅读(517)|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在LOFTER的更多文章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
blogAbstract:'\r\n\r\n&\r\n文革时期,各省都成立了生产建设兵团,兵团实行军事化管理,几年以后随了新疆的建设兵团继续保留,其它的兵团陆续裁撤。\r\n\r\n兵团总部:驻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r\n\r\n兵团直属7594人。司令员何凤山,政委倪子文,副司令员康银寿、刘义荣,副政委李惠民、王前,参谋长庞德运,副参谋长张旭之、冀景华、李光前。\r\n化纤厂 呼和浩特\r\n工程团 呼和浩特市\r\n发电厂 巴盟乌拉特前旗乌拉山\r\n',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0,
publishTime:7,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1,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
hmcon:'1',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兵团往事·让历史告诉未来
& 转载:&&&&
让历史告诉未来(一)
& &&这里说的兵团是指建国后陆续组建的各类生产建设兵团,而非革命战争年代的作战兵团。说来话长,文革前,国内就有了庞大的军垦和农垦系统,当时统归农垦部领导; 1954年12月5日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标志着军垦事业出现了崭新的,完整的模式。这种屯垦戍边、寓兵于民,平时搞生产,战时能打仗的体制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越来越多的纳入领导层的战略考虑。1965年以后,军垦模式开始大规模推广。新疆兵团抽调骨干力量,在新疆10个农业师的基础上,陆续组建了甘肃农建11师、青海12师、陕西14师和北京知青都知道的宁夏13师。当时全国的军、农垦系统共有农场2,062个,工厂146个,人口670万,其中职工260余万;这些军垦师主要由解放军生产部队或复转军人创建,同时吸收了大量支边青年;而后来逐渐被军垦化了的农垦农场有三类:一是由复转、伤残军人建立;二是由知青垦荒组织和支边青年、归侨创建;三是劳改农场。
文革前,内蒙有79个农牧场,从50年代中期开始,内蒙由大后方变成了反修前哨。1966年2月,中共华北局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决定由内蒙军区组建最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同时,北京军区在山西组建华北农垦兵团,同年9月,又在内蒙巴盟土默特右旗的毕克齐设立了西北林业兵团四师。但文革使内蒙(军区)兵团发展严重受挫,67年5月内蒙军区降为省级军区,划归北京军区领导。
1968年下半年,北京军区、内蒙革委会、山西革委会经过协商,决定撤销华北农垦兵团,正式组建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1969年1月24日,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组建内蒙兵团的中央文件上,毛泽东批示:照办。对广大内蒙兵团战友来说,这就是著名的1.24批示。
截至71年初,在全国范围内陆续组建了12个兵团,3个农建师,分别是:
& 1、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下辖6个师。最多时人员18.2万,司令部所在地呼和浩特市;
& 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辖10个农业师,1个建筑工程师,总人口200万,职工92万,司令部所在地乌鲁木齐市;
& 3、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66年1月,中央批准组建,1968年6月30日正式成立、接收、合编、组建了6个师,人员118万,至70年底,知青35万,司令部所在地佳木斯市;
& 4、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969年4月9日成立,下辖6个师,1965年组建的甘肃11师、青海12师、宁夏13师、陕西14师统统划归兰州兵团,司令部设在甘肃武威黄羊镇;
& 5、云南生产建设兵团,1970年3月成立,下辖4个师,人口30万,其中职工18.7万(知青10万),司令部设在思茅,归昆明军区领导;
& 6、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969年4月组建,下辖10个师(海南7个,湛江3个),总人口92万,职工43万;
&& 7、安徽生产建设兵团,1969年9月17日成立,隶属南京军区,下辖4个师,43个团;
&& 8、江苏生产建设兵团,1969年9月成立,隶属南京军区,下辖4个师,41个团;
&& 9、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0年成立,隶属南京军区,下辖3个师,15个团;
&& 10、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下辖20个团,归济南军区管辖;
&& 11、福建生产建设兵团,1969年成立,下辖28个团场,由福州军区领导;
&& 12、湖北生产建设兵团,1971年成立,归武汉军区领导;
& &同期组建的
3个农建师分别为:西藏农建师(8个团)、江西军区农建师(8个团)、广西军区农建师(12个团)。
至71年,全国范围内兵团基本组建完毕,覆盖了全国18个省区,当时共有兵团干部,战士242万人,连同家属480余万人,耕种土地4,000万亩;内蒙兵团人数顶峰时为18.2万。分布在四盟两市,在各兵团中不算多,但因地理位置重要,加之归属极为关键的北京军区领导,所以当之无愧的与新疆、黑龙江、云南、广州兵团并列为全国的五大主力兵团。
组建这么多生产建设兵团就是想通过军垦这种特殊体制达到巩固边防,发展经济,安置人员的目的,兵团成为党、政、军权合一,工、农、兵、学、商五位一体的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独立的、大而全的半军事化组织和社会经济体系,摇摆于军队与地方体制之间,始终处于摸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很多问题和矛盾。
让历史告诉未来(二)
& &&内蒙兵团筹组之初,计划组建6个师,每师10个团,每团10个连,共60个团,600个连;69年伟大领袖1.24批示后.北京军区迅速行动,于二月初召开干部动员大会,三月初,3,266名现役军人和5,354名复员军人就到达了指定岗位,很快,四个师几十个团和数百个连队组建起来了,原内蒙军区兵团的全部,华北农垦兵团的部分团场,内蒙区直属机关毛泽东思想大学校总校,分校以及23个国营农场和劳改农场被接收,北京,浙江等地的三万多知青通过铁路迅速到达.
1969年,实际组建了4个师.24个团,246个连队;
这4个师所属连队分驻巴盟,伊盟和锡盟.
一师师部设在巴盟磴口县巴彦高勒,下辖1至6团,这片地区就是原老内蒙兵团所在地,时任师长庞德运,政委张振华;原内蒙兵团司令部所在地是5团驻地包尔盖.
二师师部设在巴盟乌拉特前旗乌拉山,下辖11至19团;
三师师部设在巴盟临河县,下辖21至23团;
六师师部设在锡盟东乌旗东风镇(乌拉盖农场),下辖51至54团,代管31,41团;
& &1970年,按照兵团领导“西三师,东三师”的部署,在锡盟锡林郭勒市建立了四师师部,在锡盟西乌珠穆沁旗哈日根台公社建立了五师师部,当年除设立上述两个师部外,还组建了兵团工程团及七,八,二十,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三十二,三十四,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五十五,五十七,六十二等15个团.
&1970年1月30日,内蒙区革委向中央,国务院上报了内蒙兵团7年()规划,计划到1975年,在巴盟的临河,巴尔套勒盖,乌梁素海地区和锡盟的锡林浩特,东乌旗,西乌旗各建一个师,开垦荒地492万亩(已开68万亩,再开424万亩),其中西部巴盟222万亩.东部锡盟270万亩,水浇地300万亩,牧场用地4,201万亩,牲畜总头数132万头只(现有59万头只),新建,扩建中小工厂56个,安排劳动力22万人(现有7万人,拟再招收15万人),预计1975年可实现全兵团收支平衡;自治区上报后,希望兵团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能列入国家计划;当年的这个规划是在那种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背景下敲定的,完全没有考虑兵团自身实力和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有两点是值得一提的:一是内蒙兵团要经过7年努力,国家再投资6.6亿才能做到基本收支平衡,如此长时间的亏损,兵团必然成为国家的包袱;二是把规划中的开垦面积和粮食产量订的太高,严重脱离实际,后来的情况证明根本无法实现.
内蒙兵团在1972年上半年的人数统计为:实有人员181,522人,其中在编人员125,778人,包括现役军人6,139人,兵团战士94,838人,职工24,801人,非在编人员55,744人,其中家属43,741人,公社社员12,003人,设团级单位45个,连队544个,2,698个排,9768个班.在45个团级单位中,工业团有4个:兵团工程团,二师十三团,三师三十五团和六师五十七团;团级工厂5个:兵团化纤厂,180电厂,兵团化肥厂,三师糖厂,四师碱厂;其余36个团均为农牧业团.在兵团全部34个工矿企业中,还有营级企业19个,余为连级工厂;全兵团从事工业的人员16,541人,占兵团在编人员的六分之一.
让历史告诉未来(三)
& &&当年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初衷是为了加强战备,建设边疆,安置知识青年,但短短的几年里,兵团亏损巨大,已成为国家沉重的经济负担,无论军队还是地方,对兵团的组织形式和领导体制都不断有人提出质疑.
1972年5-6月间,解放军总参谋部会同国家农林部组织了三个联合小组赴黑龙江,新疆,内蒙.浙江,安徽五个兵团进行实地调查研究;1973年2月8日,联合调查组向国务院,中央军委做出了结论报告:生产建设兵团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兵团建设方向和领导管理体制是主要问题之一.1969年以后,新疆兵团和其他新建兵团,突出了军队性质,过多的采用军队组织形式和领导方法,这样便与人员组成的社会性和生产经营的企业性不相适应.主要问题是:
& 1,性质与任务不明;自兵团组建以来,不少人对兵团是以打仗育人为主,还是生产为主?是按企业办?还是按事业办?认识不明确;内蒙兵团就反映,组建三年,花了三亿学费,现在才知道兵团是搞农业的.还有些兵团重军事,轻生产,布局建点从战备考虑多.从生产建设考虑少.各兵团现役军人共计三万多人,相当于一个军的员额,都要计入军队总数,列入国防费开支;现有的组织,制度.工作方法不适应生产的特点.几年来,接收,安置知青过多过猛,与生产需要不相称,内蒙兵团强调战备育人为主,在原有2万人的基础上,两年安置知青近10万人,从东到西沿边防线设立了6个师,45个团,点多线长,实际耕地却只有150万亩,69年至71年,国家下拨基建投资2.33亿元,补亏7,860万元,3年平均粮食单产只有80斤,吃供应粮2亿多斤.内地组建的其他兵团,则是规模不大,布点分散,可垦荒地不多,又无边可戍,性质任务更不明确.
& 2,领导关系多头;新疆.黑龙江,内蒙,云南.广州,福建,山东兵团归大军区领导,其余兵团由省军区代管,而计划,物资,投资,生产又归各有关省区管理,没有主次,都管都不管,兰州兵团6个师,分布在陕,甘,宁,青4省区,矛盾更多.土地,矿山,水源,山林的纠纷很多,兵团自办的政法,文教,卫生,民政,交通等政府工作和社会事业,负担很重,又很难办好.
& 3,组织编制问题;由于兵团基本是按军队组织形式编成的,与发展生产很不适应,机构庞大,层次多,非生产人员多,生产管理人员少.黑龙江兵团机关设有司政后三部25个处,干部420人,加上警通,司机,医务人员共781人,比原农垦总局,农垦厅编制多一倍,其中直接管生产的处室三个,人员59人,占总编制8%.新疆兵团非生产人员占职工总数20%以上,很多兵团存在供给制思想,不搞经济核算,非生产开支和非生产性建设项目很多,生产指挥不当,一刀切现象严重,广州兵团橡胶生产尤为突出.
这份报告最后强调,兵团的基本性质是社会主义农业企业,主要任务是开发与建设边疆,加强民兵建设,屯垦戍边,寓兵于农,要实行企业化经营,为国家提供粮食和原料;提供积累,起示范作用;对兵团的组织编制要彻底整顿,撤裁,压缩,;对内地组建的兵团,已报中央考虑恢复农场,农垦局,划归省地领导.对所有其他沿边兵团的领导管理体制,建议提出调整方案报中央决定.
让历史告诉未来(四)
通过三年的艰苦创业实践,内蒙兵团领导开始感到发展和布局的艰难和局限,从1972年3月开始进行了多次内部调整,首先裁减了兵团工程团13个连中的7个,五师则撤销了9个连的建制,而四师更是面临草场,耕地不足而无法发展,于是兵团决定将该师师部从锡林浩特迁往海渤湾市,同年11月,又将一师八团和玻璃厂,三师二十四团和维尼龙厂划归四师.从此,东三师的格局被打破.变成了“西四师,东二师”的局面.1972年内蒙兵团的团以上单位的驻地如下:
兵团直属机关7,594人,驻地呼市,司令员何凤山,政委倪子文,参谋长庞德运;
工程团,呼市;
化纤厂,呼市;
发电厂,巴盟乌拉特前旗乌拉山;
化肥厂,巴盟乌拉特前旗乌拉山;
一师20,601人,师部驻巴盟磴口县巴彦高勒,师长张志明,政委董书荣,参谋长李祥珠;
一团,磴口县朝阳镇(原乌兰布和农场);
二团,磴口县红卫镇(原巴彦套海农场);
三团,磴口县卫国镇(原哈腾套海农场);
四团,磴口县戍边镇(原太阳庙林场);
五团,磴口县建国镇(原包尔套勒盖农场);
六团,磴口县反修镇(原包尔套勒盖西);
七团,磴口县红旗镇(原纳林套海农场);
二师41,132人,师部驻乌拉特前旗乌拉山,师长孟照贤,政委田益国,参谋长赵根喜;
十一团,乌拉特前旗(原乌海劳改农场)
十二团,乌拉特前旗新安镇(原乌海劳改农场);
十三团,包头市西水泉(原新生砂石厂,阀门厂);
十四团,乌拉特前旗苏独伦(原苏独伦国营农场);
十五团,五原县建丰(原建丰劳改农场);
十六团,中后旗牧羊海(原东方红种羊场);
十七团,乌拉特前旗中滩(原中滩劳改农场);
十八团,包头市万水泉(原共青农场);
十九团,乌拉特前旗坝头(乌拉特农场);
二十团,伊盟杭锦旗独贵特拉(原独贵特拉公社,杭锦淖公社);
六十二团,乌拉特前旗大佘太(原苏独伦农场牧业队;
三师,15,763人,师部驻巴盟临河,师长张绍喜,政委王元惠,参谋长苏积刚.
二十一团,临河县军垦镇(原临河劳改农场);
二十二团,临河屯垦镇(原狼山劳改农场);
二十三团,伊盟杭锦旗巴拉亥(原巴拉亥林场);
二十五团,伊盟杭锦旗扎尔格郎图(原改改召林场);
二十六团,中后旗石兰计(原石兰计公社);
糖厂,临河;
四师,9,419人,师部驻伊盟海渤湾市,师长王本固,政委张振华,参谋长徐通;
八团,乌达市(原乌达市属农场,林场,原属一师后划归四师);
二十四团,海渤湾市,原属三师后划归四师;
三十四团,巴盟磴口县碱柜(原在锡盟朝格乌拉牧场);
三十五团,乌盟苏尼特右旗赛汉塔拉;
玻璃厂,海渤湾市;
五师,15,785人,师部驻锡盟西乌珠穆沁旗,师长李占魁,参谋长马延龄;
三十一团,阿巴哈纳尔旗锡林郭勒种畜场,白音锡勒牧场;(原属四师,后划归五师);
三十二团,阿巴哈纳尔旗毛登牧场,(原四师,后五师);
四十一团,西乌旗高力罕(原高力罕牧场);
四十二团,西乌旗哈拉根台(原哈拉根台公社);
四十三团,西乌旗宝日格斯台(原宝日格斯台牧场);
四十四团,西乌旗彦吉嘎庙(原罕乌拉公社);
六师,10,731人,师部驻锡盟东乌珠穆沁旗东风镇(原乌拉盖农场),师长崔永华,政委高汉杰;
五十一团,东乌旗红星镇(原哈拉盖图农场);
五十二团,东乌旗红边镇(原乌拉盖农场);
五十三团,东乌旗红疆镇(原贺斯格乌拉牧场);
五十四团,东乌旗红光镇(原满都宝力格牧场);
五十五团,东乌旗红建镇(原宝力达山林场);
五十七团,东五旗五七镇;
1972年至1974年的三年时间里,兵团的在编人数由12.5万人减少至11万人.
让历史告诉未来(五)
内蒙兵团的领导在创业之初,就显露出对工业的偏爱,从1969年开始铺摊子,上项目,截至1975年,全兵团共有三十四个大大小小的厂矿在生产;从69年至75年的这几年里.工业企业有三年是赢利的(分别71,72,73年);坦率的说,内蒙兵团面对内蒙地区的自然条件,深感搞农业的艰难,因而转向工业生产,投资大量用在厂矿建设上,想用工业的成绩和赢利来弥补农牧业的不足和亏损;由于当年的"以农业为基础"和"以粮为纲"的大背景以及兵团的军垦性质,这种重工轻农的倾向在当时引起了很多非议,时不时有人出来提醒和纠正.直到1973年,内蒙兵团的领导才认识到"兵团原来是搞农业的”.这件事放在今天客观的看,也算是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超前的实践和探索.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常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的道理,在内蒙的那种自然条件和环境下,以工养农,以工促农不失为一条尽快摆脱困境和亏损的理想之路,但由于缺乏经验和相应的技术,原料,市场而步履维艰.但总的来说,兵团工业企业的效益成绩比农牧业好的多.这些企业吸收了大量人员,客观上减轻了农牧业的压力.内蒙兵团在生存发展中遇到的困境和难题,其他兄弟兵团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产量低,成本高,亏损严重;到1971年底,由于各种原因,在全国范围内,只有山东,广州,福建兵团和广西,西藏农建师赢利,安徽兵团基本持平,其他兵团和农建师都不同程度亏损,某知名大兵团由被学习参观的样板一跌成为名列前茅的亏损大户.1973年,在兵团历史上一个需要说几句的年份;在这一年,五师三十一团通过改良牲畜品种而成为内蒙兵团组建五年以来第一个扭亏为盈的农牧业团,赢利的农业连队也由72年的50个增加到73年的62个,34个工矿企业中只有9个还在亏损.也还是在这一年,中央开始对一些兵团采取了措施: 8月2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决定:将黑龙江兵团由沈阳军区领导划归黑龙江省委领导;10月,兰州生产建设兵团解散,所辖各师仍归所在地省区委领导;11月19日,广州军区向中央递交了将广州兵团移交广东省委领导的报告;12月6日,昆明军区递交了将云南兵团移交省委领导的请示报告;这两个报告直接导致第二年广州兵团移交省管,云南兵团撤销建制.国内几大主力兵团的更换城头大王旗,脱离大军区的动作,给内蒙兵团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为使内蒙兵团大旗不倒,兵团政委倪子文提出了"大干三年,把农牧业生产搞上去,把亏损降下来,大干五年,彻底改变面貌"的口号.然而面对越来越临近的大趋势,兵团领导的这个决心显然下的力不从心了。&
让历史告诉未来(六)
全国兵团体制的改变从1973年开始,已经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原则是成熟一个解决一个,最后全部划归地方农垦部门管辖,给国家和部队减负降压;在73年黑龙江兵团下放,云南兵团解散的基础上,74年又陆续有广州,云南,福建兵团和宁夏农建五师,广西,江西农建师被撤消,江苏,浙江,安徽生产建设兵团划归所在地省委领导;到75年初,原有的12个兵团和3个农建师,只留下了7个兵团和4个农建师,他们是:大军区所属的新疆,内蒙,山东兵团;属省委领导的黑龙江,江苏,安徽,浙江生产建设兵团和西藏,甘肃,青海,陕西的农建师.同年3月和6月,新疆和安徽兵团又分别移交当地农垦局管理.
实际上,北京军区,农林部和内蒙自治区党委从1974年10月开始即着手调研内蒙兵团体制改变问题, 1975年4月20日,以内蒙区革委的名义正式向国务院和军委上报了关于改变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体制问题的请示,该报告指出:自内蒙兵团成立以来,共接收了十万名知青,建成了6个师,45个团和相当团级的厂矿,11所医院,;在当时的形势下,在各级新党委没有建立之前,建立以部队为领导的生产建设兵团是完全必要的,正确的,1973年3月2日,中央就已经批准内蒙兵团除军事工作外,党政工作交自治区领导;兵团是企业单位,主要任务应是搞生产建设,兵团内部的垂直领导体系与自治区,盟,旗县的体制不适应.干部安排,计划衔接都不好办.层次多,经济亏损严重.
1975年6月24日,一个也需要记住的日子,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扩大会议,讨论解决军队编制体制问题,就在当天,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了改变内蒙兵团体制的批复,撤消兵团,师级机构,要求兵团各级做好交接工作,把国营农牧场办好.内蒙兵团体制改变的消息,迅速传遍整个兵团.
1975年8月3日,治区党委正式成立了以吴涛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全面处理兵团移交工作;应该说,内蒙兵团自成立以来,取得了很大成绩:截至75年3月,共有6,524人入党,40,439人入团,1,262人被提拔为国家干部,7,808人被送到大专院校学习;全兵团共有15,325人和1,256个集体立功受奖,一等功7人,二等功18人,三等功536人;在农业生产上,耕地面积由64万亩增加到148万亩,水浇地由31万亩增加到49万亩,植树造林69,630亩,建房292万平米;工业企业由兵团初创时的5个,年产值533万元,增加到大小34个,产值3,100万元.
兵团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粮食无法自给,经营管理不善,生产成本过高,亏损严重,少数干部战士违法乱纪,影响很坏;按照计算,内蒙兵团从69年起至74年,6年共计亏损18,991万元,而这6年兵团支付的工资一项就为18,687万元;除管理不善的原因外,盲目强调战备需要,在自然条件恶劣,在根本不适合农作物生长,人员生活极其艰苦的地方部署人员开荒生产也是产生问题的根源之一;同时,过量接收城市知青和大量安排原农牧场职工子女,兵团干部子女就业,使劳动力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工资总额比生产总值增加快得多,劳动生产率急剧下降,是亏损的直接诱因.
让历史告诉未来(七)
从1975年8月开始,兵团改变体制的工作步入了快车道: 8月5日召开了盟市委书记和兵团师以上干部会,详细解读有关政策;8月16日,兵团党委举行了全委扩大会,提出八点要求,希望现役干部站好最后一班岗;9月2日,改变兵团体制领导小组正式拟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即8,9月份为准备阶段;10月份正式开始交接,团一级10月底交完,师一级11月底交完,兵团一级年底交接完毕;自治区及各盟市农牧场管理局要在10月正式成立,同时启用印章开始工作;对动员程序,交接次序,移交人员和财产清点造册等具体工作都有明确要求;对各级现役军人的去留以自愿为原则,不愿留兵团的由北京军区统一安排;在兵团各级机关工作的地方干部原则上在同级农场管理局安排,兵团战士除身份转换为农工外,其余各项待遇不变;
一个同样应为内蒙兵团人记住的日子:自治区党委在10月22日发出通知: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自1975年11月1日起停止对外办公,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农牧场管理局同日开始办公.
&&内蒙兵团撤消后,自治区设立的国营农牧场管理局是:自治区农牧场管理局,行政编制100人;
巴盟农牧场管理局,行政编制80人;下辖原一师一,二,三,四,五,六,七团,二师十一,十二,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九,六十二,三师二十一,二十二,二十六团;
锡盟农牧场管理局,行政编制50人;下辖原五师三十一,三十二,四十一,四十三,四十四团和宝格达山林场;
乌拉盖地区农牧场管理局,行政编制50人;下辖原六师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七团;
伊盟农牧场管理局,行政编制40人;下辖原二师二十,三师二十三,二十五团,四师三十四团
呼和浩特市农林局农牧场管理科,行政编制8人,下辖原兵团直属四十二团;
包头市农林局农牧场管理科,行政编制10人;下辖原二师十八团;
乌盟畜牧局农牧场管理科,行政编制15人;下辖原四师八团;
海渤湾市农林局农牧场管理科,行政编制8人.下辖原四师二十四团;
兵团下属的34个工矿企业,大的16个归属工交系统,计有:
&兵团直属180电厂,1,221人;兵团直属工程团,727人;兵团直属化肥厂,2,240人;兵团直属化纤厂,2,177人;
;一师水泵厂,286人;
二师被服厂,170人;
二师十三团浆粕厂,618人;二师十三团无线电厂,545人;
二师十三团造纸厂,442人;二师十三团风机厂,
二师十三团阀门厂,690人二师十三团采石厂,275人;
二师十三团修配厂,405人;二师十三团化工厂,109人; 四师玻璃厂,796人;
四师碱矿,1,451人;
18个中小的工矿企业仍归属农牧场系统:
兵团直属印刷厂,229人;兵团直属制药厂,236人;
一师糖厂,209人;一师修配厂,181人;
一师地毯厂,146人;二师十三团农药厂296人;
三师糖厂,617人;三师修配厂,231人;
三师地毯厂,138人;五师拖修厂,128人;
五师煤矿,282人;五师地毯厂,110人;
五师水泥厂,134人;六师煤矿,396人;
六师电厂,243人;六师被服厂,81人;
六师修配厂,153人;六师乳品厂,123人;
让历史告诉未来(八)
由于体制将要发生变化的消息在兵团内外迅速传播,因此在兵团撤销前后,出现了不少新情况:首先是人员流动加速,流动主要是内部人员调换单位和外部人员加入兵团;不少兵团战士和职工想方设法找机会变换工作岗位,由条件差的团场调到条件好的团场,由农牧团场调到工业团或兵团,师的下属工厂,由于兵团,师及大多数团场领导都面临调离,因此在人员流动上大都不像以前那样较真;兵团的下属工业团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的去处,如四师的三十五团是内部人员调入较多的地方,一个副师长从75年5月到10月就自行批准从农业团调了近百知青到三十五团; 外部人员加入的事例也非常多,如很多包头知青想方设法去二师十三团(在包头),因为听说该团很快就要交地方变成国营工厂了,能去将来就是全民所有制工人了;75年的9,10月份,兵团的一些工业企业,突然出现了12岁到14岁的"小学徒工",送他们来的家长,大多是兵团战士的前领导,这些孩子是毕恭毕敬地叫"师傅","家长"们则是满脸陪笑希望以后"多关照",由于现役干部离开兵团已成定局,所以不少人开始考虑子女的前途;去不了工厂,能把在农村的家属和子女安排在好一点的农牧业团,将来转成国营农场职工也行,这种想法和做法在不少现役干部,农场职工中存在,为纠正这种情况.自治区专门在75年7月23日发出通知,明令不允许擅自将农牧业团场人员调动到工业团厂;同年11月兵团和自治区党委也对现役干部家属中干部职工的工作安排提出了具体意见.尽管有各种要求规定,但人员的流动并没有控制住,有些条件艰苦的团场连队,人员自找门路调走,相反,一些厂矿却变得人满为患;第二个新情况是"还人情账"突出:一是各级领导都有抓紧突击发展党团员的情况,突击提拔,任免了一些干部,以偿还几年来欠下的各种人情账;自治区曾明确规定基层连队的干部由兵团负责选拔,更为这种做法大开方便之门;二是大量撤销对兵团战士,职工的各种处分,在兵团几年,因各种各样问题使不少人背上了行政的,党内的,团内的处分,在移交地方之前,各单位普遍对人事档案进行了清理,领导宽宏大量地宣布过去的处分一律作废,处分报告,决定一律从档案中撤除;应该说,有些处分原本就不恰当,即便有的人确有严重问题,这种宽容也有利于感化激励他们;而一些政治案件,也在可能的范围进行了复查,对处理过重和定性错误的案件,重新做了处;这些做法,颇得人心,使大家对各级干部有了与原来不一样的亲近感;三是大多数干部走之前,都摆过酒宴,招待老朋友,老上级,老下级,饮酒话别,酒后絮语与真言,化解了多年积怨,使人们猛然清醒了:不管是现役军人,农场职工还是兵团战士,大家其实是一条战壕的战友,但是,这条战壕不复存在了,假如时光可以倒流,兵团的历史或将重写,很多事不会发生了,也有很多事真会发生了.
让历史告诉未来(九)
&1975年11月18日至22日,内蒙兵团党委召开全委会,专门研究讨论现役干部撤离事宜.按照北京军区的部署,师以下各级干部将从1976年2月底开始撤出;为此,原兵团有关部门做了精心周到的准备,铁路部门组织了专门的军列运输,至5月,数千名现役军人离开了兵团所属各个单位.按照1975年三季度统计数字,内蒙兵团在职现役军人共有5,382人,其中现役干部5,352人,现役战士30人,虽然现役军人可以选择留下安排工作,但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先回部队,对他们来说,绝大多数人都将面临着转业的前景,最终,留在自治区和农牧管理系统的只有300多人,其中11人留在自治区农管局工作.
& & 1976年4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上报了关于改变内蒙兵团体制工作的情况汇报,标志着体改工作的结束,调整后的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场管理系统,共有农牧场81个,工矿企业19个,职工9万多人,其中知青6万多人,耕地160万亩,牲畜170万头;全区农牧管理系统管理人员精减到不足600人;而交给工交口的原兵团工矿企业中也还有1万多知青.脱离解放军的序列,改由地方领导,对广大知青是一次巨大的冲击,一声令下,由"土八路"又变回了老百姓,对当年曾经热血沸腾,向往军营生活的很多人来说,是理想彻底破灭,教育知青扎根边疆的人拔根走了,知青呢?自地方接管以后,知青的身份转换了,变成了农工或工人,但知青仍然坚定的自认为是知青:一旦他们的家乡城市接受自己的知青返城,他们理所当然的应该离开,而且必须离开.
在兵团体制由军转地转民的过程中,对绝大多数原复员老兵和知青来说,日子还要继续,各种劳动还在进行,一时无法离开的人还要面对生活,面对现实;1975年11月,巴盟盟委为彻底解决河套灌区乌加河河道淤塞的问题,发起了冬季规模浩大的东排干水利工程,组织了全盟十几万壮劳动力开始了大会战,巴盟地区所属农场的一万五千多名原兵团战士奉命参战,这次会战条件极为艰苦,劳动强度巨大,基本靠肩挑人扛,经过72天的奋战,1976年2月上旬,宽30多米,深4-5米,整齐,绵延不断的大干渠修成了,人们欢呼雀跃,这是展示兵团能力的最后一战,也是转入地方以后的第一战.事实证明,兵团战士是卓越的,虽然在兵团改制前曾人心浮动,想法多多,但在人民需要他们的时候,这些热血青年用辛勤与汗水,用吃苦与耐劳证明了自己:他们是祖国优秀的儿女.在那种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下,使用双手和今天的人们看起来极为简陋的生产工具,为内蒙的发展贡献了青春,奉献了智慧,挥洒了汗水,有些人积劳成疾留下了终身伤病,有些人则过早的献出了自己年轻的宝贵生命,永远的留在了边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彦高勒到临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