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兵场里的庐山手绘特训营是什么意思?

中国警察网-练兵场烤功夫终极特训激情 上演精英齐聚练兵场_烤功夫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021贴子:
烤功夫终极特训激情 上演精英齐聚练兵场收藏
日,我国著名烧烤品牌烤功夫在北京举行的2014年第一期“功夫训练营”激情上演。据悉,此次功夫训练营活动将会持续五天,从7月9号到7月13号,期间完全实行军事化管理。烤功夫此举意在将参训人员打造成组织纪律性更强、团队凝聚力更强的团队精英,以此带动其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继续保持旺盛的战斗力。  7月9日,从上海、广州、成都、长沙各地分公司赶来的参训人员早早的聚集到中创永信(北京)食品研究院。总经办主任、企业运营总监刘洪伟主持召开了预备会议,向大家介绍了此次军训活动的相关事项,继而正式宣布军训活动开始。北京的七月正是最炎热的时节,这些来自中国南方地区的员工却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与必胜的决心,坚持以“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的”的训前承诺为行动指导。  据参加此次训练的烤功夫品牌运营总经理刘保章介绍,来自多个分公司的80名员工只是第一批参赛阵容,“功夫训练营”活动还将继续在烤功夫整个企业员工中陆续展开,上到企业老总、各位总监、经理下到普通员工,每个人都必须参加到这样的军训中。烤功夫希望通过军训活动塑造员工良好的组织纪律性、雷厉风行的执行力、吃苦耐劳的忍耐力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烤功夫致力于建立世界级中华顶尖烧烤,在不断推进烧烤工艺改良,提升服务质量,做强品牌影响力的同时,企业更加关注员工内动力的发掘。通过此次军训活动打造更加强悍的实战团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坚定不移的奋斗精神和强烈的进取心,这也将为烤功夫品牌愿景的达成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烤功夫终极特训激情
烤功夫终极特训激情 上演精英齐聚练兵场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凤凰涅槃——黎川栗塘小学鲁根华小语工作室
当前位置:&&&
四 进一步的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
上传: 陈嘉玲 &&&&更新时间: 11:10:29
四 进一步的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
  传统的语文教育在读写基础训练的阶段之后,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进一步的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是这是这个阶段中语文教育的密切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不过,阅读和作文在教学中也各有自己的内容和方法。下边就把这两个方面分别加以探讨。
                  (-)阅读训练
  1.阅读训练的范围
  经过启蒙阶段和基础训练阶段的教育,学生巳经认识了相当多的字,并且比较牢固地掌握了其中的一部分,记住了一些名物、掌故,大体熟习了文言文用词、造句的特点,也多少知道一点怎样欣赏作品了,有了这样的基础,进到第三个阶段的时候,阅读训练的范围显著地扩大。大致说来,包括下迹四个方面。
  (1)经书和古文。一般情况,进入第三个阶段的学生还在继续念《四书》《五题》,除此以外,开始学习古文。在这个阶段读经书,学生已经逐渐能够理解它的内容,教学中也更多地注意讲解,不单是要求记诵了。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续题跟读古文,在语文教育方面能够产生大致相同的作用。古文,主要是从几种重要史书(《左传》《国语》。《国策》《史记》等)选出的若干篇章和历代名作家(如唐宋八大家等)的一些散文。这可以说是阅读训练的主要方面。
  (2)诗赋。这是阅读训练的一个次要方面。在这个阶段,大都仍教学生读一些诗,但是数量不多,一般以古盏和唐诗的名篇为主。有的也教些骈文,为数更少。教学生读一些宋词的也有,那是极个别的作法。
  (3)&时文&。为了指导学生准备应考,有些蒙馆教学生读一些所弱&时文&,或称&制艺&,就是当时中了状元、进士的那般人作的入股文。但是,历代学者多半不赞成这样作。实际上,很多的蒙骸都不教&时文&;即使教一点,也是在这个阶段的后期作为一种补充,或者作为临阵磨枪的办法,不是阅读训练的主要内容。
  (4)涉猎。指导学生广泛涉猎,也是前人进行阅读训练的一个方面,并且也有一些具体的作法。
  2.阅读训练的原则&&&文&&道&不可偏废
  古人对于&文&(语言文字之学,辞章之学)与&道&(他们所理解的正确思想的总称)的关系非常重视。历来有过种种说法,藉如&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以贯道&等等,也有过不少争论,但是争输之点往往在&载&&明&&贯&这些字眼上,说到基本精神,别一致性相当大,那就是:&道&是根本的,然而正确的&道&必须有高明的&文&来阐发,传播,人们也必须通过&文&来理解&道&,因此,二者是不可分的,不可偏废的。这种看法,在他们向青少年进行阅读训练的见解和具体作法之中,格外清楚地反映出来。
  理家学朱熹是非常重&道&的,他甚至连&文以载道&&文以贯道&这些说法都不以为然,认为这样说还不足以显示出&道&是最根本的东西。但是当他谈到读书、治学的时候,谈到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对于名物、训诂则十分重祝。他说:
  汉魏诸儒,正音续,通训诂,考制度,辨名物,其功博矣。学者 苟不先涉其流,则亦何以用力于世。(朱熹:《语孟集义序》,《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五。)
  有人读书或讲书不注意名物、训诂,只笼笼统统地得其大意,对于这种情形,朱熹提出实践的批评。他说:
  学者观书,先须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义,发明经指,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作出来底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透处。若不如此,只是虚设议论,如举业一般,非为己之学也。曾见有人歌《诗》,问他《关睢》篇,于其训诂、名物全未晓,便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某因说与他道:&公而今说诗,只消这八字,更添&思无邪&三字,共成一一字,便是一部《毛诗》了,其他三百篇,皆成渣滓矣。&(见张伯行辑订《朱子语类辑略》,卷二。)
  程颐也说:
  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义不晓而见意者也。(见朱熹编、张伯行集解《近思录》,卷三。)
  张伯行对这两句话解释发挥说:
  读书是格物第一义,则看文字不可不求作者之意。然必先晓其文义,而后意看得出。所以训诂之学,亦不可不用心。若于文义有所未晓,谓可略观大义,必至穿凿附会,失立言之本指矣。或谓寻章摘句,反成学究者,何也?曰:正坐不晓文义耳。古人立言,各有所指,须看他前后文义如何,或一字分数解,或一义分数类,或断或续,或单或合,或缓续或急续,学究家不潜心理会,误执旧见,拘泥不通,遂使作者之意不明,岂云晓文义者乎?
  陆九渊则从另一面说起,实际的意思还是一样的。他说:
  读书固不可不晓文义,然只以晓文义为足,只是儿童之学。须看意旨所在。(见杨希闵《读书举要》)
  对于阅读中对待&文&&道&关系的这种看法,张伯行概括为这样一句话:论道而专求诸语言文字间,则道晦矣;抑论学而不求语言文字之间,则道亦泯矣。(《朱子语类辑略》序)
  根据上述这种&文&&道&不可偏废的原则,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他们就主张仔细讲解文章的名物、训诂、句读、篇章,使学生充分地理解其&文&,同时领会其&道&。崔学古说:
  书有数字一句者,有一字一句者,又有文虽数句而语气作一句读者,须逐字逐句点读明白。(《幼训》)
  又说,教一篇文章,既要&讲&,也要&贯&:
  &讲&者,讲其实意,初讲时用之。&贯&者,贯其神理,有贯串之意焉,
  概括起来,讲书的步骤和目的则如程端礼所说:
  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结一章之意,相接续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读书分年日程》,卷一)
  所谓讲明文章的主旨等等,他们认为应该适合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能过多地去发挥微言大义。吕坤说:
  与初学讲书,教弟子先将该讲之书理会一遍,方与讲解。只用俗浅,如闾阎市井说话一般。&&至于深文奥理,天下国家,童子理会不来,强聒反滋其惑。师道岂易言哉!今之教者学者,只是虚套相欺,可哀也已!(吕坤:《四礼重&养蒙》)
  这段话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里语文教育中的弊端,同时也道出了当时一些学者从中得出的经验教驯。
  总的说来,前人对于&文&&道&关系的看法,对于阅读训练所持的主张,影响是很大的。当时的蒙馆学塾,尽管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有的作得好些,有的作得差些,有的也产生这样那样的流弊,但是总的趋向都是采取这种作法的。不仅教学,许多阅读教材,也大都是根据这样一种原则编的。
  3.阅读训练的方法&&要求熟读,精思,博览
  在阅读训练的方法上,前人强调要求学生熟读精思,也重积指导学生博览。
  首先,他们认为书不能单用眼睛看,必须读,并且认真地读。崔学古对读书提出的要求是:
  毋增,毋减,毋复,毋高,毋低,毋疾,毋迟。(《幼训》)
  朱熹不仅强调读得准,并且强调读的遍数多。他说: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朱于童蒙须知》《养正类编》,卷一)
  这段话是传统语文教育中一致采用的原则。读的要求是:第一,大声诵读;第二,读得准确,一字不差;第三,多读遍数,达到纯熟,以至能够背诵。目的是:第一,能够上口;第二,能够记住;第三,通过熟读达到更好地理解。
  同时,他们也并不主张胡里胡涂地读,胡里胡涂地背。崔学古说,读书应该首先&求明,不先求熟。明则自然易熟。&所以他主张先把文章讲明白,然后要学生读,并且要他复讲,讲后再读,读熟再温。他说&得趣全在涵泳。(见《少学》)朱熹提倡&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眼到是看,口到是读,心到就是理解领会。他说:读书须是仔细。逐句逐字,要见着落。若用工粗卤,不务精思,只道无可疑处。非无可疑,理会未到,不知有疑尔。(见《朱子语类辑略》,卷二)
  又说:
  看文字须是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战一阵;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决是不恕他方得。(见《朱子语类大全》,卷十)
  又说:
  看文字须入里面猛滚一番,要透彻,方能得脱离。若只略略地看过,恐终久不能得脱离,此心又自不能放下。(见张洪等编《朱子读书法》,卷一)
  上边这些意思合起来,就是朱熹再三强调、宋元以来人们一致奉行的&熟读精思&的原则。
  他们主张熟读精思,并不意味着只要捧着少数的几篇文章死念。博览,也是他们一向所重积的。唐彪说:
  从古未有只读四书一经之贤士,亦未有只读四书一经之名臣。故欲知天下之事理,识古今之典故,欲作经世名文,欲为国家建大功业,则诸子中有不可不阅之书,诸语录中有不可不阅之书,典制 志记中有不可不阅之书,九流杂技中有不可不阅之书。(见《读书作文谱》,卷一)
  从书的内容说,要博;从文章的风格体裁说,也要博:
  学者读文,不可专趋一体,必清浓虚实、长短奇平并取。&& 韩、柳、欧、苏之称古文大家者何谓也,王、唐、归、金之称制艺名家者何谓也,以其集中清浓虚实、长短奇平,无所不有,故称大家名家也。(见《读书作文谱》,卷一)
  陈芳生并且提出一种办法,主张蒙馆里藏书要多,使学生从小就熟悉书籍的情况。他说:
  一曰多藏书。日课固曰无务博矣;古今有用书籍,馆中则宜多聚。师为分类藏之,簿记名目,将各书大意作小序一段,随注名目之下。使童子自幼即知某书有某用,某事当看某书。少长即能与人言,壮时自有不得不博览之势,而学问自此可渐扩充。(陈芳生:《训蒙条例》)
  这实际上是主张蒙馆里要设立一个小图书馆,让塾师兼作管理员。前人有这样的见解,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强调朗读、熟读、精读、多读,这是传统语文教育中阅读训练的要点。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历来流传着许多有关博学强记、苦思精研的故事,那些故事正好反映了当时所倡导的风习。
  4.阅读教材
  (1)主要教材&&古文选注评点本。作为阅读训练的主要教材的,也是具体表现前人阅读训练的原则和方法的,是流传下来的较多古文选注评点的本子。要研究这种教材的来源和特点,又得从来熹说起。
  朱熹《论语集注》的序言里说:
  余既序次论语精义以备观览,暇日又为儿辈论之。大抵诸老先生之为说,非本为童子设也,故其训诂略而义理详。初学者读之,经之文句未能自通,又当遍通求诵说,问其指意,茫然迷眩,殆非启蒙之要。因为删录,以成此书。本之注疏以通其训诂,参之释文以正其音读,然后会之于诸先生之说以发其精微。一句之义,系之本句之下;一章之旨,列之本章之左;以平生所闻于师友而得于心思者,间附一二条焉。本末精粗,大小详略,无敢偏废也。然本其所以作,取便于童子之习而已。(《读书分年日程》《纲领》引)
  这段话说明了他评注《论语》的三条原则:第一,&本末&不要偏废,这就是&文&&道&不可偏废的具体化;第二,注释要详,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语言,至于&义理&,也就是文章的思想内容,则只要指点一下&精微&之处,必要的时候加一点阐发,帮助学生自己去&精思&;第三,要&便于童子之习&。朱熹的这套作法,可以说是后来文章选注评点的基础。
  文章选本,由来很久。专为初学编选的、分量不大而有注释弄点的本子,则至宋代而大量出现。流传使用下来的和见于著录的、宋人所编的这类教材,不下十余种。比较出名的是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参见图20),谢枋得的《文章轨范》,吕祖谦的《古文关键》,楼昉的《古文标注》。选本之外,宋人还有自著的这种教材,那就是一直广泛流行的、吕祖谦的《东莱博议》(参见图21)。宋代以下,古文秤选之风一直很盛,陆续出现了许多这类教材。清代中叶以来,特别流行的是《古文观止》,《古文释义》和《古文笔法百篇》。
  所有这些选本,大都有注、评(或批)和圈点。注,是解释字义、名物、典故等等;评(或批),是指点文章思想内容上或写作方法上的要点;圈点,是用符号(画在字旁的圆圈、黑点,直线、三角,画在段落末尾的短横等)标示重要的词句或段落的划分。这些,一般总称为评点。
  从文章的选法、编法和注释评点的体例来看,大致有下述的一些情形。
  就选文的数量说,可得三类。一类选得很多,在三百篇以上,以至上千篇,如《文章正宗》《古文渊鉴》《唐宋文醇》《古文眉诠》《唐宋八大家文钞》《古文分编集评》等。这类选本,一般学塾不直接用作教本,而是由塾师从中挑选若干篇教给学生。一类选得很少,在百篇以下,如《文章轨范》《古文关键》,都只有六十几篇。有的学塾采用这类选本,但是往往再由塾师用别本补充。再一类选文在一百篇以上,三百篇以下,如《古文析义》(二百三十篇),《古文观止》(二百二十二篇),《古文喈凤》(二百零八篇),《古文释义》(一百四十七篇)等等。在学塾中流行最广、直接用作教本的,这一类居多。从三类选本流传使用的情说来看,前人似乎有这样的经验: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至少要教他们读熟二百来篇古文,再少不够,过多也不必,因为只要具备了基本的能力,学生就可以自己去广泛涉猎,不需要由老师一句一篇地来讲了。
  就选文的标准和范围说,每种选本当然各有自己的尺度,有的并且有某些偏见。但是有一点看来是共同的,那就是都重视选用历来有定评的、脍炙人口的名文,至于包罗的广狭,情形就报复杂,有的从先秦一直选到编者所处的时代或前一代,上述第三类选本大都这样;有的只选或基本上限于唐宋两代,《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文醇》之外,《古文关键》和《文章轨范》。也是这样。不论包括的时期长短,在所包括的时期之内,选文的范围又有不同。有的很窄,比如选唐宋文只限于所蹭八大家,甚至人家中的几家;有的宽些,八大家之外又加上李翱、孙樵等;有的很宽,象唐的郭子仪,宋的朱松,也各选人一篇,其余作家可以想见。就文章体裁说,多数的以散文为主,少数的把诗歌作为一个方面,如《文章正宗》,还有的也选人一些四六骈体文,如《古文分编集弄》。流行最广的几种本子,选文范围一般比较宽,无论是时代方面或作家方面,都包罗得相当广,但是也不至广到杂的程度,以至把很普通的文章选进去。
  就编排的方式说,大致有三类。一类是按时代先后由古至今编排,同一时期又按作家排列。大部分选本都是这样的。一类是按时代由近及古分段逆溯,每段之中再接由古及近编排,并且兼顾体裁的分别,如《古文分编集评》,全书分四集,初集是唐宋十家(八家之外加上李翱和孙樵),二集是两汉文,六朝文,唐宋名文(一家以外的文章),三集是左传,公羊,谷梁,国语,国策,史,四集是骚赋,用韵杂文,唐宋四六,十六史论赞。再一类是先按体裁分作几部分,每部分之内再按时代和作家的次序排列,如《文章正宗》,全书分&辞命&&议论&&叙事&&诗赋&四部分,《唐宋八大家类选》分&奏疏&&论著&&书&&序记&&传志&&词章&大部分,《古文笔法百篇》按写作技巧归类,分得更细。就注释评点的体例说,有的非常详细,从字的读音、意义,到典故、事实,句段的联系照应,文章的结构层次,遣词造句的要点,等等,都有所解说或指点,有的还通解全篇大意,总额圣的内容和写法,个别的更附有读后感之类的材料。有些则评点较略,只在关键之处指点一下,不多说,最简的只在最后附一两茶简要的总评,就文章的内容略加评输,别的没有。至于部点的着眼点,有的偏重文章的&义理&,有的偏重文章的写法,有的二者并重。下边,择较祥较略的各举一两则例子,以见一斑。
  吕祖谦的《古文关键》评点较略,一般只用旁批,在关键性的词旬旁边加上极简单的评语,偶尔夹注一二条,介绍点有关的材料或指出掌故的出处等。举一篇作例。
         送薛存义之任序
               柳宗元
  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 ,追而送 之江之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①凡民之食于士者,出其什一②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③之,向使 一夫于家④,受若直,怠若事,又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⑤。势不同而理同⑥,如吾民何?有达于理⑦者,得不恐而畏乎?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⑧,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镜。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
  全篇只有八处旁批,每处三四个字,一条简单的题注,一条夹注,另有两处坡勘注,
  题注:一本无&之任&二字。虽句少,极有反复。
  旁批:①&盖民之役,非以役民&旁,批:&一篇筋骨&。
     ②& &字旁,批:&下的当&。
     ③&盗&字旁,批:&下的当&。
     ④& 一夫&旁,批:&譬得切&。
     ⑤&势不同也&旁,批:&斡旋&。
     ⑥&势不同而理同&旁,批:&一篇精神&,
     ⑦&达&字旁,批:&下得好&。
     ⑧&其为&旁,批:&应前&。
  夹注:&不得与考绩幽明之歌&下,注:&(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陡、幽明。&
  校注:&今受其直&,&今&字下,注:&一有&我&字。&&宫以酒肉&,&赏&字下,注:&或有&之&字。&
  浦起龙编的《古文眉诠》,是另一种评点简略的本子,一般只用简单的眉批和总评,偶尔有点夹注。例如《史记》《项羽本纪》最后的&赞&: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日,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耶?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 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精霸王之业,欲以为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这段文章,一共有四句眉批。开头一句:&点染是论赞法。&第二段(这部书用短横表示分段,这里用空两格表示分段)上头一句:&就其成霸撮举本配前半篇大意作扬。&在&放逐义帝而自立&那一句的上头,批:&摘出放义帝作抑之由,有识。&最后一句:&抑笔凡三层,收尽本纪后半篇。&
  《古文关键》旁批的办法和《古文眉诠》眉批的办法,对在它们之后的各种选本,影响很大,有的就直接引用它们的批语。
  流行最广的几种选本,注释评点都比上述两种详细。余诚编的《古文释义》是比较突出的一种。举一篇为例。
              读孟尝君传
                   王安石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喝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盔之出其阴,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这篇文章一共只有四句,八十八个字,旁批就有七十二个字,每句一批。第一句旁批:&此一段平叙起,而以能得土字作案,全赖鸡鸣狗盗之力。&第二句旁批:&此一段以孟尝不足以得土作断。&第三句旁批:&此一段言所得是士,便用不着鸡鸣狗盗。&&力&字旁还加了一句:&&力&字应首段。&最后一句旁批:&此一段以上不肯与鸡鸣狗盗为伍作结。&
  旁批之外,有眉批一百七十字,包括简单的作者介绍和解题:
    王安石,字介甫,临川人,相神宗,封荆国公,谥曰文。
    孟尝君,齐国之置公子也,世称善养土,游于其门者数千人。
    《史记》为之著传。荆公读而有感,因作此篇。
  另外有指点词句和篇章结构的话,如:
    &世皆称&句,陡然而起。
    &士&字宜重读。
    &孟尝君&句,陡然而落。
    &不然&二句,陡然而转。一转驳&有力&。
    &鸡鸣&二句,再一转作结,警健绝伦。
  旁批、眉批之外,又有八十二个字的总评:
  通篇只八十八字,而有四层段落,起、承、转、会,无不毕具。洵简劲之至。然非此生龙活虎之笔,寥寥数语中何能得此转折,何能得此波澜!文与可画竹,尺幅而具寻丈之观,此甚似之。至议论之正大,尤堪千载不磨。
  此外,有&音义&两条,一注&世皆称&,辨明作者的意思是泛揩世人,并不专指《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一注&鸡鸣狗盗&,叙述孟尝君从秦国逃出的故事,总共一百五十三字。
  最后有&序解&,引申发挥全篇的文义,二百八十四字。旁批、眉批、总评、音义、序解,种材料合计,共七百六十一字,为本文的九倍强。
  介乎这繁简二者之间的,也有几种,如林云铭编的《古文析义》和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这两种历来都比较受到重视,下边举《古文观止》的一篇为例。它采取注的办法,每句或每几句之下,加上一点简要的评注,既有关于训诂音义的,也有关于文章的关联照应、遣词造句的,但是要言不繁,只是扼要地点一点,以帮助理解,每篇末后有几句筋要的总评,大致是指点一下全篇的主要意思不。作法。例如,诸葛亮《出师表》这一篇里,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下边,加注:
    先提明事势。
  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下边,加注:
    次数群情,起下用人。
  然后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道德,恢宏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下边,加注:
    菲,轻也。&&连说歌宜与不宜,发起一篇告戒之意。
  象这样的扼要的指点,对于学者理解全文的脉络,显然是有帮助的。全文未后,附了这样几句总评:
  后主建兴五年,诸葛孔明率军北驻汉中,以图中原,临发上此疏。大意只重贤远佞,而亲贤尤为远佞之本,故始以开张圣听起,末以咨诹察纳收。篇中十三引先帝,勤勤恳恳,皆根极至诚之言,自是至文。
  这对学者理解全文的写作意图、要点和表达上的优点,也能有所启发。《古文观止》的两个编者是不出名的人,可是比一些名人编选的本子流行广得多,这恐怕跟它选文数量适中,标准、范围无所偏蔽,注释评点比较得体是很有关系的。
  古文选注评点本,很有些编得不好的。单就评点方面说,最坏的情形是繁琐支离,牵强附会,或者用上些空空洞洞的赞许的话,搞成一种评点滥调,既对学生没有什么帮助,又容易使学生把写文章理解成庸俗的文字游戏。不过,也很有一些编得不坏的。上边引的几种,虽然有繁有简,有长有短,大体上都能够要言不繁地指点出思想内容和表达上的关键、要点,引导学生去思考揣摩,体会学习,而不作过多的发挥分析。这种作法,我们还是很值得参考借镜的。
  (2)辅助教材&&诗赋选本和涉猎用书。前边说过,这个阶段也还教学生读一些诗,有的教一点赋体文章和词。所用的教材主要是古近体诗的各种选本。这种本子很多很多,可以说举不胜举。清代中叶以下,流行最广的是《唐诗三百首》和《古唐诗合解》。再早些的选本而一直流行的有《玉台新咏》等几种。赋体文章的选本则有《骈体文钞》《六朝文契》等。词的选集,主要有《花间集》和《绝妙好词笺》。后来也出了《宋词三百首》。这些,都是至今仍为大家所熟知的书,在当时的蒙学中又不是主要教材,所以这里不多介绍。
  值得提一提的是备学生浏览涉猎的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种课外阅读书。清代中叶,钱树棠、雷琳、钱树立合编了一种书,叫作《经余必读》。凡例里说:
  凡童子束发受书,读《四书》经传后,即可以是编循诵,故概加句读,其文义奥质者,略有笺释,使人一目了然,其易晓者刚从其略。这部书陆续编了三集,包罗很广,有《夏小正》《孔氏家语》《书序》《诗序》《竹书纪年》《韩诗外传》《大戴礼》等等,以子书为最多,一直包括到《世说新语》《山海经》《穆天子传》。每种书只节选少数片段。就书的内容看,可以说编得杂乱无章,选法和节法也不高明。但是在那个时候,能有这样一种设想,为学生编选一种可以自学的书,并且注意到选材面的广泛,想到怎样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各方面的知识,这种努力还是值得称道的。
              (二)作文训练
  传统语文教育中的作文训练,由于跟科举制度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糟粕很多。但是就其方法步骤而论,也不无可资参考之处。这里提出几个问题来,既加探讨。
  l.&词&&意&并重&&作文训练的原则
  前人训练学生作文,主张&词&&意&并重,或者说&辞章&&义理&并重,换个说法是,作文应该以&意&为主,以&义理&为根本,但是好的&意&,正确的&义理&,必须用恰当的&词&,好的&辞章&表达出来。杨希闵引陆九渊的话说:
  吾友却不理会根本,只理会文字。若根本壮。怕不会做文字?今吾友文字自文字,学问自学问。若此不已,岂止两段,将百碎。(见杨希闵:《读书举要》)
  章学诚从另一面说过来:
  义理不可空言也,博学以实之,文章以达之。(章学诚:《原道(下)》,《文奥通义》)
  孙奕说:
  作文有三病:意到而辞不达,如讼者抱直理,口讷莫伸,一病;辞达而调不工,如委巷相尔汝,俚鄙厌闻,二病;调工而体不健,如堂堂衣冠姜丈夭而无精神,三病。(孙奕:《示儿翻》,卷八)
  唐彪引顾泾阳的话说:
  意与词相为联属者也。意铸矣而词不琢,将并其意而失之。&&是作文不可有意无词也。然琢词不可无法。短则欲该,如欧阳公&环滁皆山也&一句,省却许多字而意未尝不尽也。长则欲逸,如昌黎公&若驷焉驾轻熟路而玉良造父为之后也&,字虽多而逸致动人。(《读书作文谱》,卷六)
  崔学古训练学生作文的要求是:
  造意要超卓,立格要正大,题旨要明透,笔气要清顺。此为行文要务。(《少学》)
  作文训练的这种原别和要求,同前边谈到的阅读训练中&文&&道&不可偏废的原则是相通的,是一件事情的两面,无需再多加申说。
  2.先&放&后&收&&&作文训练的步骤
  古代学者一向主张训练学生作文要经过&先放后收&的过程&&首先鼓励学生大胆地写,等有了一定的基础再要求精炼严谨。我们所熟知的唐宋入大家,好几位都谈过自己的这种经验,也表示过这样的主张。例如,苏轼说:
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苏轼:《与侄简书》,梁章钜《返庵论文》)
  连最主张庄严典重的欧阳修也貌:&作文之体,初欲奔驰&。欧阳修:《与 池徐宰》,《欧阳文忠公文集》《书简》,卷七)
  宋人谢枋得并且根据&先放后收&的原则编了一部阅读裸本《文章轨范)。这部书分两部分,前半叫作&放胆文&,后半叫作&小心文&。在所谓&放胆文&的前边,编者写了这样几句引言:
  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此集皆粗枝大叶之文,&&初学熟之,开广其 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突。 &
宋以下,元代的程端札,清代的梁章钜叛、王筠等好些人都曾提出同样的主张。(见《读书分年日程》卷二,《退庵论文》,《教童子法)
  初学阶段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写,所以他们主张批改作文的时候,不要改得太利害,以免挫伤学生的信心和兴趣。这种主张有广泛的影响。前边提到过通俗类书《事林广记》里的《建成法》,张伯行辑《养正类编》也收有此书,称《训蒙法》,较《事林广记》所录为略)里边就说到:
  若改小儿文字,纵作得未是,亦须留少许,不得尽改。若尽改,则沮挫其才思,不敢道也。直待作得十八分是了,方可尽改作十分。若只随他立意而改,亦是一法。
  唐彪也说:
  先生于弟子之文,改亦不佳者,宁置之。&&盖不可改而强改,徒费精神,终不能亲切条畅,学生阅之,反增隔膜之见。惟可改之处,宜细心笔削,令有点铁化金之妙,斯善矣。善学者于改就之文细心推究,我之非处何在,先生之妙处何在。逾数月,又玩索之。玩索再四,则通塞是非之故明,而学识进矣。(《父师善诱法》)
  从这些主张看来,前人在作文训练中很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这种经验,显然是值得重视的。在鼓励学生大胆地写的同时,在用词、造句方面,尤其是在写字方面,要求还是十分严格。这是大家熟知的情形,这里不多说。
  3.多作多改___作文训练的方法
  古文家很多人都曾用多作来总结他们自己从事写作的经验,并且用这条经验要求年轻的一代。韩愈、柳宗元都是主张文以载道的,因而主张作文要慎重将事,不能&掉以轻心&。但是他们同样也主张学文要能推陈出新,放胆多作。韩愈说:
  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韩愈:《答刘正大书》、《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柳宗元说:
  吾虽少,为文不能自雕斫,引笔行墨,快意累累,意尽便止,亦何所师法。(柳宗元:《复杜温夫书。,《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
  欧阳修说学文有三个要点,一是多读,一是多作,一是多商量。苏辙也说,学作文章一定要多看多作。(这类记载很多,见陈师道《后山对话》,欧阳修《归田录》等书)为什么必须多作呢?清代桐城派作家姚 提出了简明扼要的解释:
  大抵文字须熟乃妙,熟则利病自明。(姚鼐:《与陈硕土书》,见《惜抱尺牍》)
  &利病自明&正是熟练的表现。要达到这种境地,唯一的办法就是多作。所谓多作,当然主要是指写成篇的文章。但是在训练的过程中,也需要从更基本的工夫练起。以前我们谈到过&嘱对&那就是初步的作文练。下边我们还要谈到另外一些训练基本工夫的方法。这些,都包括在多作之中。多改,目的在于深入揣摩,一方面可以达到更牢固地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同时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习惯。这是前人在作文训练方面非常突出的一条经验。贾禹的&推敲& 的故事,欧阳修改定《醉翁亭记》第一句的故事,王安石改定&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诗句的故事,都是脍炙人口的轶闻美谈。这一类的故事,可以说举不胜举,而前人一向就是用这些故事来鼓励学生勤于推敲、认真修改自己的文章的。多改,并不是依赖老师给改,而是要求学生自己修改,不是只指个别词句的润饰,而是指通篇文章检点。唐彪《读书作文谱》引武叔卿的话,说:
  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一检点。气有不顺处,须疏之使顺;机有不圆处,须炼之使圆;血脉有不贯处,须融之使贯;音节有不叶处,须调之使叶。如此仔细推敲,自然疵病稀少。
  多改,还指反复地改。唐彪说:
  文章初脱稿时,弊病多不自觉,过数月后,始能改窜。其故何也?凡人作文,心思一时多不能遍到,过数月后,遗漏之义始能见及,故易改也。又当其时执着此意,即不能转改他意,异时心意虚平,无所执着,前日所作有未是处,俱能辨之,所以易改。
  文章写成以后,当时就要从头至尾地检点一番,修改一番,然后把它收起,过些时候拿出来,重新考虑,再加修改。这个办法,不仅成年的作者经常实行,从前在训练学生学习作文的时候也时常采用。
  有些人不但要求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文章,还提倡看别人怎样修改文章,从中体会写作方法,吸取有益的经验。所以有这样的传说:
  黄鲁直于相国寺得宋子京唐史稿一册,归而熟观之,自是文章日进。此无他也,见其窜易句字与初造意不同,而识其用意所起故也。
  4.八股文&&程式化的作文训练
程式化的作文训练,是有极大弊害的。往根本处说,足以束缚青年的思想,使他们不能越出封建统治的牢笼;从写作方面看,必然形成一种追求形式,讲究格律,陈词滥调,言之无物的风气。这和我们提倡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统一,进步的革命的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文风是根本对立的。不过追溯一下这种方法的来源,分析一下程式的内容,看看在大堆的糟粕之中,是否还包含着,那怕只是一点值得注意的东西&&长时间积累的、有助于培养作文能力的经验,还是可以的。
  程式化的作文训练,渊源于唐代的帖经和应举诗。唐代以诗赋取土,作应举诗,有&破题&&颔比&&颈比&&腹比&&后比&&结尾&一些名目,格局。到了宋代,罢诗赋,以经义策论取土,于是作文开始有了程式。不过当时的程式还并香堂笔记》有这样的记载:
  荆公创立制义,原与论体相仿,不过以经言命题,令天下之文 体出于正,且为法较严耳。然当时对仗不必整,证喻不必废,侵下文不必忌。(《制艺丛话》卷三引)
  不过,朝廷既然这样倡导,蒙馆里训练学生作文,当然也就开始往程式化的路上跑了。于是慢慢有了&冒,原,讲,证,结&,&义头,原题,人腹,引证,结题&等种种说法。大致是把一篇文分作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个总冒,概括地既说全大的主旨;第二部分说题意的本原;第三部分分是对题意的发挥;第四部分是引用古书上的话或者别的事例来论证;第五部分是结论。训练学生作文的时候,第一步只练习写&冒&(或&义头&),用两三句,几十个字。就这样反复地练,直到一看见题目就能熟练地写出个&冒&来,才进一步练习写&原&,也只用几十个字。&冒&&原&写熟了,再进而练习写&讲&&证&&结&,终至于写整篇的文章。大致从宋代起,经元代至明初,训练作文一直是采用这种五段的程式,虽然所用的名目有种种变化。
  到了明代,程式愈变愈严,愈变愈死,中叶以后,终于演变成为八股文,一直流行到清末。顾炎武说: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以后。股者对偶之名也。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演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甚少。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宏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前之恭&文,起讲先提三 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 二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亦有联属二句四句为对,排比十数对成篇,而不止于八胺者。)其两扇立格(谓题本两对,文亦两大对),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之法,亦复如之。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 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 传之格(本之唐人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然后提出夫子(曾子、子思、孟子皆然)为何而发此言,谓之&原起&。至万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摅所见,或数十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六)
  这段话把八股文的源流和内容说得很清楚。此后逐渐定型,成为&破题,承题,起讲,提比,虚比,中比,后比,大结&这么一种死板的程式。训练学生作文,也就先学作破题,次学承题,一步步下去,最后学作全篇。到了清代,并且编出了不少八股文选,供学生阅读学习,如乾隆同方苞奉敕编选的《钦定四书文》等,还有专门指导学生学作八股文的课本,如李元度编的《小题正鹄》等。
  上述这种训练方法,其弊害是显而易见的,除了前边说到的两点之外,其适用范围也只在于写所谓&经义&&&即阐述四书五经论点的一种议论文,显然失之于偏狭。顾炎武对八股文就曾提出严厉的批评:
  今之经义策论,其名虽正,而最便于空疏不学之人。&&今之经义,始于宋熙宁中,王安石所立之法,命吕惠卿、王 等为之。&& 陈后山《谈丛》言荆经义行,举子专诵王氏章句,而不解义。荆公悔之,曰:&本欲变学究为秀才,不谓变秀才为学究也。&岂知数百年之后,并学究而非其本质乎!此法不变,即人才日至于消耗,学术日至于荒陋,而五帝三王以来之天下,将不知其所修矣。(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六)
  至于清末变法维新运动中康有为等人对八股文的批评,辛亥前后许多人对八股文的进一步批判,那是我们都很熟悉的,并且都是批判得正确的,这里无需一一抄摘。不过,这种方法流行了千把年之久,除了由于它适合科举考试这个因素之外,它本身作为一种语文教育的方法,是否也有某些符合作文训练需要的地方呢?蔡元培曾有过这样的看法:
  八股文的作法,先作破题,止两句,把题目的大意说一说。破题作得合格了,乃试作承题,约四五句。承题作得合格了,乃试作起讲,大约十余句。起讲作得合格了,乃作全篇。全篇的作法,是起讲后,先作领题,其后分作八股(六股亦可),每两股都是相对的。最后作一结论。由简而繁,确是一种学文的方法。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经验》,《蔡无培选集》)
  蔡元培的意见,肯定得未免多了些。但是从指导学生作文看来,我认为以下两点是可以研究一下的:
  第一, 无论是&冒、原、讲、证、结&,或者&破题、承题、分股、大结&,或者&起、承、转、会&,定成死板的公式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如果理解为一般议论文的桔构特点,则是基本上符合事实的。因为议论文的桔构,概括起来说,总不外乎反映提出问题、论述问题、得出结论这三个基本的步骤,而论述问题又往往需要从正反两面来进行。&冒、原&&破题、承题&&起&那些名目,无非都是提出问题,导人主题的部分;&讲、证&&起讲、分股&&承、转&无非都是论述问题。发挥主题的部分;其余则是得出结论的部分。提出问题、论述问题、得出结论,可以有种种方法,应该根据文章的性质、对象、目的来考虑,定出公式和框子是不对的;但是要求初学者熟悉并且掌握议论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还是需要的,对于初步培养学和的思维条理也是有益的。
  第二,先学局部,后学整体,先学勾出轮廓,后学发挥充实,这种办法,适当地采用,对于训练基本技能有一定的作用。当然,局部不能离开整体而存在,实际写文章的时候,总是先有个整体的观念才能一部分一部分地写下去,勾画轮廓,也必须对于轮廓里边的内容先有个大致的设想,因此,不能把&冒、原&同&讲、证、结&彻底割裂开来。不过,在初步训练的过程中,适当地划分步骤还是可以的,正象是学画的人先练习基本的笔法,练习画树,练习画石头,练习画山,逐步地练习画整幅的画,先练习比较粗的勾勒,再练习比较细的 染,道理是一样的。总之,旧时代采用的程式化的训练方法,就前人实陈上的作法来看,特别是到了后期的八股文时期,确是充满了弊端,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但是,风披沙拣金的态度透过那些作法去挖掘一下,里边也还包含着某些值得研究的东西。蒙馆里在这个阶段也教学生学学作诗,有的甚至教一点填词。不过,那不是作文训练的重点,并且也没有多少特别值得研究的问题,这里略而不谈。
  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的这个阶段,学生一般要学着使用。《说文》《康熙字典》《切韵指掌图》《经传释词》《诗韵会璧》乃至《佩文韵府》等等那些工具书和知识书。这些都是我们所熟知的,没有需要特别提出研究的问题,这里就从略不谈了。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庐山手绘特训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