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布机多少钱一台打不进布怎么办

织布机的常现故障有哪些?怎么处理?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织布机的常现故障有哪些?怎么处理?
我有更好的答案
密路 1、 蛛网 1。
10,边撑将纬纱勾断成边蛛网、钢筘、筘齿松动或挤逼。
4、 双纬 1. 纬纱断头为主要原因,首先须减少断纬线、 综丝头尾损断或综丝搅乱。
6、经纱张力太大太小。
4;如纱尾长。二、 断纬原因 1. 纬纱强力过低、松捻纱、大结头、棉籽屑、飞花回丝夹附。
3. 经纱路线过短,(后梁过前)、 值车工断纬时退出布面过多或折坏布时退出布面过多。
4、边撑位置不对、织轴经纱过阔过窄。
8一、 经纱断头原因。(不包括纱原纱品质及准备工用原因)1. 综框过高低,左右不平、边纱张力过大。
4、织轴卷绕时边纱下陷、张力太大、成形不良。
2. 值车工不注意在断头后,未将织口内断纬拉清。
3. 值车工在断纬后未将开开口顺序较主合适时开车。
4. 纬纱断头后断纬运动未立即作用停车。
9、 钢筘筘号过密,请核对筘号及工艺单。
10、 每筘纱根数过多。(主电机皮带松驰无力)六、 纬纱尾织入 1. 右测经纱距离顺风管太远,废边纱未能很好夹持纱尾。
2. 纬纱张力太小。
5. 停车后开车起动太缓慢影响打纬力、纬纱引出张力过大。
9、刺毛皮伤残或磨损严重。
11,核对工艺单,过高过低。
4. 开口时间过早或过迟、浆纱太毛、开口粘滞。
5、布面张力过高或过低(经纱张力)
6、纬纱张力过大。
6、边撑太短或未用足、杂物附着、粗节纱造成部分开口不清。 五。
2. 开口过大过小,过早过迟、后梁太低,停经架太低。
5、方眼、布面毛糙 1、筘齿太厚或分布不均匀。
11、工场太干燥。
12、纬纱张力引出不均匀。十二。十、毛巾边 1。
6、 停经片残缺。
2. 络筒时强力过太。
6、开口时间太迟或过早。
10、边撑疵 1。
5. 停经架与综框距离过远过低。
6. 空气调节、硬边 1、边纱每筘根数过多,断经后不立即停车。
2、 卷取部分扎着杂物、 停经片间积聚飞花。 八、 跳花 1、 综框松动、不平或过低。
2。(开口过小)
8、 边撑高低不标准,经纱张力太大
4. 后梁及停经架位置赤字高。
7. 纬纱筒子有大结头、飞花,上下层经不张力悬殊太大。 十三。
2. 断纬卷取退卷绕装置不良。
3、 刺毛辊。
5. 纬纱引出张力太小。
6. 经纱张力不足;2罗纹纱,多数能改善
5、边纱穿法错误、 织边开口过高过低过早过迟或开口不清。
3、边纱穿法不合规定。
3,断经后接纱结头不良。
2、边撑位置过高过低过前过后、 经纱张力上下两层相差悬殊。三、停经片、纬纱引出张力过小。
2、边撑刺毛圈转动不灵活或磨损。
7、边撑内夹有飞花、杂物,运动失灵。
4、 综丝损断。
4、开口时间不合、每筘经纱根数过多。
2、综框不平、 其它断经原因、 压布辊压力不够或弯曲。
4、 经纱有飞毛、太后。
十五、紧边、开口过大过低过高过早过迟。
6、剑带等毛糙。
3、 浆纱过毛、开口粘滞、断边纱 1、 部分经纱松弛或张力过低。
7、经纱张力过大或过小、边纱穿法及边纱根数不合、边撑位置太高、太低、 卷布辊过于光滑。十一。
5、罗纹织边。
2、边撑针尖弯曲或损断。
8. 过撑位置过高,应距最低位置1mm。
9. 结头纱尾。
3. 经纱上下两层纱张力相差悬殊、 纬纱张力突然过大、弯曲、过轻(重量)
7、首先须减少断纬。
3、筘齿挤逼弯曲或松动或毛糙。
2. 经纱张力过大或过小、 一根停经片内有两根以上经纱。
8、飞花杂物搅入经纱。
10. 值车对经纱倒断头、搅头处理不良。
九、边撑转动不灵活或刺毛辊磨损。
5、 落布时卷布未卷紧。
6,剑头开启时间太晚。 七、钢筘、综丝。十四、毛边,而中间缺少数根或一根纬纱。四、 缩纬 1. 纬纱捻度过大。
2. 纬纱太干或太湿。
3. 开口不清,纱尾,杂物、边撑针号太粗或太细、经纱筘幅过阔过窄。
7、开口太大或开口不清、 小稀路 1. 筘座及卷取刺毛辊松动或腐蚀,伸张力不足。
7、边撑太后。
8、 织轴宽度与布幅宽相差过大 十六、松经、紧经
1、经纱倒断头(并轴时)
2、经纱两根以上有并粘、在织造时分开时紧时松。
3、经纱与停经片缠绕。
4、经纱飞纱时经过线路不良时紧时松。
5、坏综丝。
6、经纱络筒时纽结伸展松弛。
7、废经纱绕于织轴上压住邻纱。
8、经纱上有飞花球,纱尾绕在综丝和停经片处。
9、织轴卷绕太松而织造时经纱张力较高形成下陷。
10、织轴浆纱时长短不一,了机时松紧不一。
11、停经架距综框过远(用速度慢)
12、停经片过轻、弯曲。
十七、簇织 1、经纱开口内夹尾纱或经纱断头飞花杂物移去后形成一簇经纱被拉长。
2、经纱上有纽结将一簇经纱拉长。
3、经纱一簇减受外力被拉长。十八、布边不平齐
1、纬纱引出张力过小或过大不均匀。
2、织轴经纱过阔。
3、边织开口过大、过低或边织综框过后。
4、梭眼内有飞毛纱尾杂物。 十九、边蛛网 1、 综丝内有纱尾、飞花等。
2、 纬纱张力过大、同时经纱边纱张力特别小。
3、 边撑位置太后。
4、边纱穿法不合、边纱并绞。 十、狭窄边 1、边纱根数过小。
2、 纬纱张力过强。二十一、脱边 1、边纱开口内夹有尾纱等。
2、边织开口时间不合。二十二、绒球1、上浆率过低。
2、浆液配合不适宜
3、上腊过多。
4、经纱受潮或霉烂。
5、经纱烘干不够。
6、钢筘筘齿生锈或毛糙。
7、停经架歪斜、或停经片过重。
8、经纱张力过强 二十三、弯纬、弓形纬 1、边撑位置过高或太后。
2、边撑长度不够。
3、边撑针号太细。
4、边纱张力过大过小。
5、边纱穿筘过密。 二十四、油污 1、前工序精纺、络纱、浆纱时沾上。
2、 运输中沾上。
3、 修机工、挡车工手不洁。
4、 其他情况下沾上。 二十六、破洞、撕破
1、 硬物或尖锐物碰撞布面或卷取刺毛辊。
2、 刺毛辊及布边破损。
3、 满布辊及布边搬运中摩擦。
4、 边撑刺毛圈针号过粗过细。
5、 布面张力过紧 二十七、染色不匀 1.用纱混棉不一律或混合错种类纱支。
2.用纱捻度差异大。
3.用纱稳定处理条件不一律。
4.用纱发霉或染油污。
5.浆纱时渗上腊过多。
6.浆纱浆料不易褪清。
7.部分经纱受意外磨蹭。二十八、错纬
1、引纬错误
2、纬管色泽用错
3、络纱时混入错纱支
4、车工用其他机台不同纬纱 二十九、异纤、飞花、杂物织入
1、前段工序精纺、络纱、浆纱时沾上。
2、筒子纱不清洁。
3、布机清洁不良。
4、扦纬工作法不良。
5、值车工作法不良。三十、阔幅、狭幅 1、 筘号不适合。
2、 筘号错误或不准确。
3、 工场湿度过高或过低。
4、 经纱张力过小或过大。
5、 头份过多或过少。
6、 边纱每筘根数过少或筘数不足或过大
7、 用错细支或粗支纬纱或纬密过疏过密、 筘痕、 开口时间不对。
4. 停车过久后开车时梭口未较正、或不够润滑、 开口内有飞花、浆纱过硬。
8、纬纱张力过大。
3、 停经片密度大、 稀路
1. 起因均为断纬。
3. 边撑太前撞筘,距离钢筘到少要有1mm的间隙、纱尾及大结头。
5、平纹改为2&#47、袋形布、上下层经纱张力相差过大、纱尾等、上浆不良引起绒球或毛羽、湿度过高过低。(尤其麻纱反应最大)
7. 剑颈、减少后能改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织布机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渐渐远去的老物件—传统手工织布机
我的图书馆
渐渐远去的老物件—传统手工织布机
老物件之二十六织布机&来源:亳州晚报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的衣着告别了“老粗布”,而作为老粗布的“母亲”——传统织布机,也随之告别历史舞台。传统织布机结构复杂,操作麻烦,因此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也很深刻,永远能够想象“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情景。传统织布机有一个传统木床类似的框架,一端是布满经线的机头(线柱子),机头两端有六个翅,可控可放机头转动。离机头不远处安装着竖立的框架,其作用是通过上方的横木棒向下引绳提拉两个缯,缯是与机头等宽、高约20厘米的长方形线刷,缯的下方通过引绳连接两个踏板,轮流踏下踏板,缯便分出高下,均匀穿过细细缯眼的经线便被分为两层,织布梭子从两层经线中间穿过,带领纬线与经线交错,再通过机杼的挤压便形成了布匹。老粗布的纺织全是手工,工序非常复杂,前期的轧花、弹花、纺线、络线、浆染、经线、刷线等工序不算,单是织布就要再经过作缯、闯杼、吊机、栓布、织布、了机等十几道工序,因此,即便是男耕女织的时代,也不是所有妇女都是织布能手的,很多重要工序都要请能手来帮忙。织布时,机身要有一定的倾斜度,妇女们端坐在织布机这一端的布柱前,双脚踏板上下交替,双手轮换着操纵机杼和梭子,只见双手翻飞,穿梭往复,娴熟的动作如弹钢琴 一般美妙。手工织布又在悄然盛起&& 19:41:31|&&分类:&&举报字号&&&&&&木身织布机&& &木身织布机(也叫“铁木织布机”)解放前就有的,现在还在用它织一些较传统的东西,下图里的这些织机正在织滤布,用于制做百叶(豆制品)。摄于观音山。木制织布机是手脚并用的。上一张图。&陈家岗——老式织布机扎筘之村&&陈金荣在展示老式织布机扎筘。&&& “我们陈家岗村在上个世纪中期是抚州著名的织布机扎筘之村,有40多户人家从事这门工艺。生产的扎筘远销省内外……”7月13日,记者接到了金巢经济开发区钟岭街办陈家岗村村民陈金荣打来的热线电话,称其村还保存有上个世纪生产的老式织布机扎筘:“如今村里只有三四户人家还能制作这种扎筘,他们现在年纪大了,这门手艺就要失传了,我们想将这些保存了几十年的织布机扎筘和制作扎筘的工具全部捐赠给博物馆……”&&& 记者赶到陈家岗村时,陈金荣在村口等候我们。陈金荣今年73岁了,近些日子来,他每每望见存放在屋子一角的织布机扎筘工具,就会一阵阵的辛酸,想想祖传19代的扎筘制作工艺即将消亡,他觉得十分惋惜。经过与老伴商量后,他作出了一个决定,将保存数十年的织布机扎筘及扎筘制作工具献给市博物馆。几天前,他冒着酷暑来到市博物馆,向工作人员表示了捐出织布机扎筘和制作扎筘的工具的意愿,工作人员十分惊喜,对抚州民间至今能保存老式织布机扎筘这样的工艺感到有些意外,对老人慷慨捐赠的行为表示热忱的欢迎。&&& 扎筘,是老式织布机上的一种核心机件,老式织布机上的扎筘是用竹子制成的,经线从扎筘的齿间通过,然后将纬线推到织口,旧时,棉布、夏布就这样织出来的。记者童年时,曾看见过农村妇女使用老式织布机织布的场景,那是一种近乎枯燥的劳作。坐在织布机上的女人睁大着眼睛,飞梭的双手和踩踏的脚不断地重复着……织成棉布后便制成衣服穿在身上,抵御着寒冷……&&& “陈家岗村是从临川区云山镇水田村迁徙过来的,已经300多年,制作织布机扎筘也是从迁徙后赖以生存的一门手工艺。因为扎筘工艺难度很高,在短短63公分长的空间里,要设置180——1200个筘孔,布匹的种类就是根据扎筘孔的多少而定位的。数百年来,整个抚州只有陈家岗村能制作这门工艺。”陈金荣告诉记者,他是父辈传教的手艺:“有女要嫁陈家岗,放下扁担肉汆汤……这是流行在钟岭及周边乡镇的一句民间俗语。从这句俗语就可以得知,陈家岗当年是四邻八方羡慕的富庶之村。”1965年,是抚州乃至全省全国老式织布机鼎盛时期,他20多岁,与父兄每天制作扎筘,平均每人每天能制作二三片,当时,村里还委派陈金荣一项任务,就是走南闯北跑销售和维修业务。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是老式织布机大发展的年代,陈金荣的足迹遍及赣州、宜春、萍乡、上饶、南昌等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老式织布机逐渐退出市场,但由于新老织布机扎筘工艺的原理一样,抚州的许多纺织厂知道陈家岗的名声,也知道我的技艺,很多工厂都邀请我去维修纺织机。”&&& 如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让老式织布机成为历史,老式织布机在很多地方已近绝迹。陈家岗村保存的织布机扎筘,即将摆放在市博物馆内,这个国家非物质遗产,让人们记住那个年代……&詹临福& 实习生 付雅雯&&&本报记者 潘四平 黄初晨&图文by南香稻垣 老牛夏布,顾名思义,是非常轻薄的布料,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夏布,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很陌生的名词,它是以苎麻为原料编织而成的麻布,而在我们夏布之乡——宜丰县石市镇,人人皆知。是的,他们基本上不知道这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说起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苎麻布,大家应该有印象,那是公元前两个世纪早期之后,当时的人已经开始穿着夏布。现在,这些原始的工艺仍展现在我的面前。夏布纺织,必须用古老的织机、梭子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还在做这个的也是屈指可数。妈妈就是其中一位,记得小时时候,80年代,大多数都住带天井的老房子,一般有两到三户人家一起住,她就在靠自己房间的位置,坐在一把竹椅子上,左手边放个小瓷碗,里面泡着的是晒好的一小团苎麻,右边放的是一个铁脸盆,手里慢条斯理的把苎麻扯开,扯成一条条细线,然后沾点水,在把每根线头扭在一起衔接起来,像扭铁丝一样,只动作更轻柔、均匀。就这样一根一根的扯,一根根的衔接,然后顺手放入脸盆里,整天都是重复这几个动作,每年除了冬天只要有空闲时间就会做这些事情,所以她的拇指都变形了,指甲下空心了一半,现在剥毛豆都有些困难。绩纱是个很枯燥的事情,一坐就是一整天或半天,一天的量也就是一两左右,按照当时的价格也就在两块五毛钱左右。积累到三斤左右的纱就到一匹布的量,不够可以去买,然后准备纱条织布。织布机是木头制的,坐到机器上后得把身体和机器固定好,主要是得固定腰,有点像犁地时牛和爬犁的原理,手脚协调并用,好像这些妈妈天生就会。我们在天井旁边“跳房子”、捉迷藏,房间里不停的传出“吱嘎吱嘎吱嘎”的织布机声音与我们的欢叫声融合。而妈妈依旧安静的在那重复着。这个貌似简单的步骤,是由妈妈们用手完成的,常年下来手会变形撕好的苎麻线缠在竹棒上现在工具还是和古代一样变成一个个线团,准备上织布机成品布是一个繁琐漫长的过程,从种苎麻开始,春天插秧之后就成熟,去皮、抽麻、晒干、漂白、晒干、绩纱、纺纱团、上浆、纱条、上织布机(经线)、纱球织纬线。一匹布长度大概在22米左右,宽幅有45厘米和60厘米两种,现在随着市场的发展会出现不同粗细、长度、图案的布匹或工艺品。现在的年轻人基本已经不会纺夏布了在90年代初夏布出现了一次销售热潮,主要出口到日韩,我们镇收入资源很少,所以那时基本上每家都从事与织布有关的工作,不管男女老少,特别是赶集的日子,爸爸凌晨3点左右就拿着织好的布去赶集,在路上可以看到很多同样赶集的人,都希望卖个好价钱。妈妈基本上三天就能织出一匹布来,当时一匹布可以卖两百多,也有三百多的看规格和质量,她每天差不多都要织到晚上九点,好像一个精力无限的美少女战士。九八年经济危机之后,从事这个工作的就越来越少了,而妈妈现在依旧在战斗着,明年就六十了,现在织一个小时就要歇会,因为织布会有根宽的皮带勒着,腰受不了,老跟她说不要织了,也挣不了几个钱,但她说闲不住,钱也不会自动跑到口袋里,现在还干的动,能挣一个是一个。就这样,织布声就在耳边响起了,“吱嘎吱嘎吱嘎”,这也是她曾经炙热青春的声音,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关。妈妈还在纺夏布夏布也可以做成漂亮的茶席手工织布 远去的记忆 图每当听着老织布机发出“唧唧唧”的声音,总会让人想起“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木兰诗。像置身于古代……&时光如流水,淘去了很多东西。手工织布因生产效率低,劳动成本高,在工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已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会织布的人也是越来越少。&在双溪口乡东里村,我们有幸拜访了织的一手好布的沈仙珠老人。&在双溪口乡东里村的一座两层小木楼上,总是会不时传出“唧唧”的声音。这是82岁的沈仙珠老人在织布。沈仙珠出生在壶镇镇的沈宅村,由于当时生活清贫,一个女孩子除了操持家务外,能挣到钱的活并不多,织布在那个年代算是个比较能挣钱的行当了。&“我十六岁开始学织布,那时是学尖机。织好后拿到壶镇去卖。四天织三匹,一机是五十丈,四丈八算一匹,能挣半捆洋纱呢。”算起帐来,老人一点都不含糊。&手工织布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织出的布又被称为“老粗土布”,原料以棉、麻为主,是劳动人民世代延用的一种手工纺织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那时候的人们几乎都是穿着这种手工土布衣服长大的。&沈仙珠老人年轻时,所有的布料都要靠手工纺织,那时学织布的女孩也格外多,但并不是每个学织布的人都能够织出一手好布来。&那怎样才能织出一匹好布呢?见记者好奇,沈仙珠老人不厌其烦地介绍起来。&“手工织布的过程相当复杂,大体有弹絮、纺纱、缨线、经布、织布等几个环节,从一朵棉花到织成布料,要付出很多辛苦。而且织布要用几十样工具,不仅是体力活,还是繁琐的手工细活,没有耐心的人是织不出好布来的。”老人笑着说。&凭着聪明和认真,沈仙珠老人织的布远近闻名,不少邻居开始登门请老人到家里去织。&在织了几年尖机之后,并不满足于现状的沈仙珠,一次在表姐家串门时发现,表姐用平机织出来的布非常好看,于是她又跟着表姐学起了平机织布。&平机相对于尖机来说,体型庞大,移动并不方便,沈仙珠老人从那时起就把平机放在了自家的小木楼上,每天小木楼上都会发出“唧唧”的织布声,直到现在。她二十岁那年定做的一套织布工具,也一直陪伴着沈仙珠老人至今。&“现在,我织的豆腐袋布还比较畅销,他们不做豆腐的,就用来装东西。”老人两只脚踩在踏板上,有节奏地一上一下,梭子来回穿梭,随着织布机转动,一手推一手拉,一条条纱线在这复杂的工序里织成一块块结实耐用的布。老人一边织布一边自豪地说。&如今,随着机器织布的发展,鲜有人愿意学这项又苦又累、手工繁琐又赚不到钱的手工艺,手工织布这门手艺走到了行将远去的边缘。而沈仙珠老人现在继续织布也已经不再是为了生活。&“我现在织了很多的花布都是送人的,收到礼物的那些人都很喜欢。”老人说。&听着老人的讲述,我们不禁感叹,若干年后,唧唧的织布声还能传多久?编辑:&陈革林&&&作者:&记者 吕琳/文 张碧乐/摄母亲的织布梭子& 母亲留下了一个织布梭子。梭子是用牛角做成。多数地方颜色呈淡黑色,在黑色中透出些许白颜色来。记忆中的梭子油光发亮的。那是母亲有手加汗水磨出来的。这枚梭子,跟着母亲几十年。一九五八年这枚梭子跟着母亲从河南南阳跟到湖北荆州,一九六九年从荆州返回南阳,一九七五年再次跟着家人到湖北荆州,一九七七年,再返回河南南阳。从此在这梭子几经反复,行程千里,最后叶落归根。梭子是织布用的。是五十年前农村妇女人手一枚的家常工具。这枚梭子在湖北一直躺在柜子的抽屉里,和我小时候的银项圈,披风上的银铃铛以及父亲唱戏用的假发套为伴。在湖北不织布。真正用上这枚梭子是一九六九年回到老家南阳农村后的事情。一九六九年,我们这一家跟着当时“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吃床饭”号召,强迫回到老家南阳农村。回到农村后,母亲的梭子派上了用场。生产队每年总要分棉花。母亲把棉花背到离家十几里的一个水打磨轧花机房那里,把籽棉轧成皮棉。去时一小包,回来变成一大包子,但重量下降,棉籽留给轧花房当加工费了。回到家后,母亲准备一根高粱秸前稍光滑的高梁杆。母亲扯下一片棉花,把棉花扯成长约一市尺,宽有三指左右的,然后把高梁杆放在棉花中间,以高粱杆为中心,把棉花裹起来,再搓几下,然后抽出高粱杆来,这道工序叫搓花捻。搓花捻是纺花的前道工序。花捻搓成后,母亲不分时间,只要有空闲,就盘着脚坐在纺花车前,左手捏着花捻,右手摇动纺花车摇柄。于是,不管白天黑夜,只要母亲有空,家里总会传出哼哼哼―――嗯的声音。这声音规则而有节律。但,白天母亲总是没有时间,除了上地干活挣工分,还得做饭涮碗洗衣喂鸡鸭猪。晚上,不管月亮多好,母亲是没心赏月的,纺花就是她的业余工作。那时候煤油缺,母亲夜里干活多数是摸黑干的。当我们睡醒一觉后,耳朵总是先听到那哼哼的纺花声。线纺好了,母亲要浆线,用米汤加土粉等的液体为浆,把线放进去浸泡,然后晾晒干,让棉线硬实起来。下一工序就是把浆过的线缠在较粗的竹筒上,称之为打筒。然后,把数十个筒,呈扇形的摆在开阔地,然后把筒上的线缠绕在织布机的木柱上,此称为经线。经线后,再把线一根根地穿在缯上,两盘缯,一替一根的递。一般是我递线,母亲在我对面接线头。缯由织布机的脚踏板分别控制,两盘缯在织布时一上一下,称之为交。梭子即从剪刀般的交口中来回穿梭。线在缯上穿完后,再把线穿到杼上。杼是是用竹签密密地固定起来的。“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即此杼。棉线从竹签间穿过。当把所有的线都穿好缯和杼后,然后把线放在硕大的木制的织布机上。在织布前,把一节三指宽,筷子粗细的竹筒安放在纺花车上,把棉线缠绕上去。南阳农村称之为“碎夫”(音)当碎夫打好后,一切织布的前道工序均已完成。母亲把碎夫装在一用麦杆扎成的小筐内,吊在织布机边上。母亲端坐织布机上,从小筐里拿起一个碎夫,把碎夫穿在细细的竹签上,然后用手拉出一节线,把线头放在梭上左右孔前,用嘴一吸,那线头就从孔里穿过到母亲的嘴里。母亲用嘴唇夹着线,然后把线拉长,再把碎夫安放在梭子中间的长方孔内。母亲的双脚分别踏在织布机的两个脚踏板上,母亲的姆指放在梭子内侧稍上方,中指和无名指放在梭子的外侧下面向上稍稍用力,而中指则顶在梭子的外端。母亲分别踩下脚踏板,那两盘缯就一上一下交替动作。缯上下一动,经线就成为一个剪刀差,母亲推动机杼,把机杼推到上面,就用力地横着把梭子从剪刀差中扔过去,而母亲的另一只手早就等候在另一端,母亲放在机杼,刚穿过的线在杼的压力下,就密密地挤在一起了,母亲左右脚相互踩踏,左右手交替扔梭子,梭子带着长长的线就在经线中来来回回的作往返运动。织布时,织布会机随着机杼的向下运动,发出有节奏的哐通哐通的声音。每哐通一下,就是梭子带来一根纬线。哐通声间,织成的布不断地卷在织布机上。母亲织布和纺花一样,多数时间是夜间,另外的时间就是下雨天不能出工时,母亲就可以有较长的时间来织布了。母亲就这样,用梭子带动那一根细细的线,每年要织出数丈棉布。一为我们解决穿衣,二解决床上用品。包括床单被面被里都是棉布的。梭子带动纬线,在经线中穿行,结实的牛角梭子被母亲的手和经线磨得光滑,如抹油一般。纺成的棉线织成的布不耐穿,不耐磨。姐姐参加工作,把她每月发的线手套积攒下来,母亲就把线手套拆开,用手套线织成的布就耐穿多了。母亲大概是拆手套织布第一人了。我相信,在老家母亲定是用手套线织布第一人。梭子陪伴着母亲不知熬过了多少夜晚,熬败了多少星星,磨淡了多少月亮。而岁月也磨去了母亲的青春时光。母亲去世后,我把这枚梭子保存起来。在珠海打工十年后,整理父亲的遗物时,十年间,发现梭子竟然也老了,过去油滑的外表也粗糙了。薄的地方竟然有些破损。我急忙抹了些油,然后用保鲜膜裹起来,小心的收藏起来。梭子,母亲的梭子,它拖着长长的纬长,穿越了时空,给了我们温暖,给我们生活的必须品,它与母亲相伴,为我们家立下汗马功劳。见到这枚梭子,耳边就响起了母亲纺线的哼哼声和织布时的哐通声,仿佛看到了母亲因熬夜而憔悴的脸,看到瘦小的母亲坐在织布机前满脸的汗水。母亲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母亲已去,这枚梭子将会陪伴着我,提醒着我们时刻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谨以如上文字,纪念母亲去世十一周年。母亲的织布机& &&&&&&&&&&&&&&&&&&&&&&&&&&&&母亲的织布机&&&&&&&&&&&&&&&&&&&&&&&&&&&&&&&&&&&&&&&&&&&&&&&&&&&&&&&&&&&&&&&&&&&&&&&&&&&&&&&&&&&&&&&&&&&&&&&&&&  过年的老院没有憨厚的月亮,没有向我追来的童谣,院子里也没有蟋蟀,情感顺着老院的红瓦,嘀嘀嗒嗒地在流。我的眼前是蒸馒头的灶火,火苗,突突的往上窜着。燃着的不是一般的柴草,而是我母亲的织布机。  听着火苗“劈啪,劈啪”的爆裂声,不知怎么,我的耳边老是有织布的声音,那熟悉的旋律,轻快的节奏,是那么的遥远,又是那么亲近。母亲织布是乡邻闻名的。她每天可以织4米长的白布,多种的颜色,象我的小人书;多种花纹,又象蝴蝶的翅膀;多种图形,比妹妹的积木还多;密密实实的布面,胜过当时的“洋布”,深得乡亲的喜爱。我们家用的布,都是母亲织的;家中的柴米油盐酱醋和我们兄妹的学费,都在等母亲的织布。我小时候就这样认为,母亲属于织布,织布也属于我家。  母亲织布的声音很动听,一直在我的心中流啊,流啊,流。那第一声,是左脚踏下踏板的声音,“唧——!”;第二声,是手投掷梭子和梭子中线芯的线被解开的声音“就就——!”;第三声,是手向怀里搬档板,将一根根纬线贴紧时的声音,“嘣!”。再一次就开始了右脚,声音是连续不断的:唧!——就就——嘣嘣;唧!——就就——嘣蹦......  母亲在唱这支歌,母亲走着这条路。她用一根根的纬线,一丝丝去走那4米的长路,母亲从早上走到晚上,那歌声也从早上唱到晚上。我醒来的时候,是母亲的歌唤惊醒的;我睡的时候,枕着母亲的歌曲进入梦乡。  哥哥小学毕业就和父亲去打工,那时,哥哥12岁。6岁的我和2岁的妹妹在家陪母亲。家中没有棉花地,也买不起棉花,母亲很想给自己家织布。她领着我去拾棉花,在那一株株棉花棵上,去检一屡屡的棉絮。母亲腰间系着围裙,我提着小布兜跟在母亲的身后。母亲用棉袄裹着妹妹,放在地头。我捡了许多的树枝,编成小席子,把妹妹放好,在地上拉着妹妹走。妹妹一个人在地头没人说话,母亲走到那,我就拉妹妹到那。  山坡上没什么人。风,不停地在刮。跑来跑去的我,一会儿出汗,一会儿打哆嗦,我的手裂了,耳朵也流着黄水。很大很大的山坡,也只有一小捧棉絮。我记得风吹跑了装棉絮的口袋,母亲绕了8里山道才捡回了它。我等在那黑乎乎的山坳,又冷又怕。在等母亲的时候,我最大的愿望萌生了,等我长大了,我要有很多很多的棉花,决不让母亲再来捡,决不。  我和母亲在那个山头走了三年,又让母亲纺了三年的花,经过很多很多的工序,终于织出了我家自己的布。我清楚的记得母亲捧着那卷布的情景,清楚的记得母亲眼中滚动的泪。  我家当时是没有织布机的。母亲要带我和妹妹到山那边织布。那是大队长家,我当时常听到大队长在那山崖上喊话,他拿一个长长的大筒子,对着山下说什么天气,开什么会等,那话筒的声音很大,能传老远老远的。特别是:喂——:喂——:都听到了——:今天......村长家是一个天井院,是在山上挖个方池子,四周打了能住的窑洞,其中有一条是通向山坡的外边,那是通道。  山坡上是生产队的柿子树,母亲就把我和妹妹放在那里,自己进去。队长家有两只大黑狗,它在那通道口,黑黑的眼睛透着凶气。我和妹妹就被隔在了外边,只能去听母亲,听那段永不停歇的旋律。中午母亲会为我们送个馒头,和一碗菜。坐在那里看我们吃完。我最怕的是夜幕降临,山坡盖上薄薄的迷雾,天渐渐变黑。我抱着妹妹,紧紧靠着那柿树,去听远方传来的音符。那树,象母亲,那声音,象母亲的呵护。  母亲没有来,妹妹睡着了,我更多的是孤独,是恐惶,是紧张,是怨恨。我憎恨那音乐,那旋律,我盼望她停下来,尽快停下来,让母亲带我们回家......  母亲的歌声依旧是那么的悠长,那么的坚韧,那么的有力。我知道,母亲每织出一米,就有一元钱,一天能挣下4元钱。母亲的歌声不能停,那里面有我们的新衣,我们的学费,我们的作业本,还有那很香很香的白馒头啊。我母亲要不停的织啊,织啊;从我记得母亲开始,一直到我离开故乡。  82年我大学毕业,当回到家里时,我母亲仍在外织布。我问母亲需要什么?她说:我们家能有自己的织布机就好了,不用再去走山路了。当领到工资,我在老家,去看着木匠,为母亲打造了一架织布机。我的心愿是:再也不能让母亲织布了,也永远不会让母亲织布了。母亲需要的是欢乐。当母亲坐上自家的织布机上时,她的脸,笑的是那么红润,那么灿烂。  母亲走了,那架织布机在老家保存了整整4年,  我对哥哥说:烧了它,送给天堂,送给天堂的母亲,让她喜欢,让老人高兴。  织布机烧着了,我没有笑。心在说,母亲,你儿子来了。母亲,儿子来了。你要布吗。  这时,飘过来的不是音乐,不是旋律,也不是音符,而是那馒头的清香.
馆藏&11028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织布机原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