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战场主观和客观的实际例子实际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下次自动登录
其它账号登录:
数据加载中...
数据加载中...
浏览过该文章的人还浏览过
数据加载中...
数据加载中...
数据加载中...
您必须一次性赠送≥ 100 朵鲜花才可完整查看该篇文章,
<a target="_blank"
<a target="_blank"
是否确认删除这篇文章?
是否确认将这个粉丝放进黑名单?
是否确认这条留言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这条信息?
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扫描应用拍下上方二维码,可以在手机博客继续浏览文本,也可以分享给你的联系人。
以下资料仅供联系使用,请放心填写。
*您的姓名:
*联系电话:
我要给一夜股东送鲜花
您将赠送(朵)鲜花给:一夜股东
(1鲜花 = 0.1人民币)
附言:(不超过100字)
可用金币:
您还需要支付0元人民币类型MOBA大小7.09GB
腾讯战场助手是不是辅助 客观分析下这个节奏
作者:网络
来源:网络
关于腾讯绝地求生战场助手是不是辅助?客观分析下这个节奏:其实没啥用!
关于腾讯绝地求生战场助手是不是辅助?客观分析下这个节奏:其实没啥用!
之前这个绝地求生战场助手刚上线的时候争议很大,因为有包括记录航线,标记刷车点,标记资源点的功能所以很多人接受不了,最近有又一波节奏来了,什么看网站页面没有腾讯LOGO,看网址不带.qq,腾讯没有官方声明,然后得出来结论这玩意跟腾讯没有关系,是第三方做的挂。
其实根本用不着那么多左猜右猜的方法,中国所有网站的备案信息都是可查的,一查就知道这网站到底是谁的了。
这就是战场助手官网的主页信息。
可以看到那么大的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所以到底这玩意是不是挂可以尘埃落定了,就是腾讯自己出的,哪怕里面有的功能你不接受,但是借鉴腾讯在王者荣耀和LOL上的作风,出个助手降低入门门槛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玩多几把就觉得这个助手其实没多大用,比起lol的助手用处少多了。只是把很多信息直观化而已,说白了还是给懒人入门用的。
清夏不删档测试
赛安特内测
不删档测试
不删档测试
不删档测试抗战时期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研究述略
凌波微步&&&&&&&&&&&【 】
抗战时期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研究述略抗战时期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研究述略(2)抗战时期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研究述略(3)抗战时期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研究述略(4)抗战时期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研究述略(5)抗战时期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研究述略(6)抗战时期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研究述略(7)抗战时期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研究述略(8)
作者:洪小夏【本文摘自】《抗日战争研究》(京)2003年01期第217~237页【作者简介】洪小夏,1954年生,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内容提要】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敌后游击战,1949年以后在中国大陆长期未得到认可,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迄今仍是中国抗日战争研究中一个极其薄弱的环节;但大家都承认,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应当加以研究。本文首先介绍研究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的资料情况,回顾研究此一问题的历程,并介绍海外、大陆、台湾的研究概况。然后按内容分别介绍已有研究成果的主要观点,并作出简要评价。最后从总体上对研究现状作出评论和展望。【关 键 词】抗日战争/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研究述评
中国抗日战争存在两个战场,这一客观实际为史学者所共识。(注:参见《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42页;徐焰《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4期;阮家新:《关于抗日战争两个战场的再探讨》,《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增刊《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集》等。)正面战场以国民党为主,学界近年来也没有什么异议了。敌后战场,过去大陆只讲共产党,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有人提出还存在一个国民党的敌后游击战场。史学界对此有不同看法;不过,反对者也承认至少存在国民党的敌后游击战。它是中国抗战中客观存在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是对它尚缺乏研究。
对国民党敌后游击战进行实事求是的系统研究,可以填补史和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一个空白,还历史以本来面貌,使大陆的抗战史研究更为全面、准确、客观、科学、细致;同时可以挖掘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迅速走向失败、共产党很快取得胜利的深层原因,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它可以增进海峡两岸学术界、军政界和民众(主要是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及其他们的亲属)之间的感情沟通和学术交流,有利于祖国统一,因此也具有现实意义。下面略述对此问题的研究基础、研究现状、主要观点以及笔者的评价与思考。
  一 研究基础和研究现状概述
  (一)研究国民党游击战的史料
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的相关史料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档案与档案资料汇编
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的详细官方档案,目前主要集中保存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二史馆)。(注:1949年未被国民党当局带到台湾,因此台湾学者也要到南京来才能查阅到较为完整而详细的档案。)据笔者普查,集中反映者约2000卷,零星涉及者约3000卷,共约5000卷。大部分被制成了缩微胶片,基本上没有被系统利用过,但查阅十分耗费时间、精力。(注:有的档案十分清晰,有的已经严重毁损。笔者估计,至少需要花费5年以上时间,才可能将相关档案通读一遍(笔者已经读了一年多,才看了不到1/5)。)除此之外,发生过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的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还有东北)十余个省的省级档案馆(包括部分市、县档案馆)里,也保存着一些相关档案,反映地方具体情况有的比二史馆还要详细。
已经整理出版的档案资料汇编类书籍,程度不同地包含一些零散的相关内容。台湾主要有:《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相关的主要有第2、第5编(注:秦孝仪主编,(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印行,1981年版。),《先总统蒋公抗战方策手稿汇辑》,较为集中的内容有第1、4、5、10等辑(注:国民党中央党史会编辑,《近代中国》总第11、14、15、21期,1979年6月、12月,1980年2月、1981年2月。),还有《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初稿)》年中部分相关内容(注:分别由瞿绍华、朱汇森主编,台北“国史馆”印行,中央文物供应社经销,年先后出版。),大多是根据档案、史料撰写的;另外《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中(注:秦孝仪主编,台北1981年内部印行。),也有一些零散的相关史料。大陆主要有:《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3辑(年)(注:主要是第10、第42册,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选编,内部油印本,年编印。),《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5册(上、下、补编)(注:彭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补编1993年)。),《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机密作战日记》(上、中、下)(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军事(共5卷)、政治(共5卷)(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下册)(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等中的部分相关内容。
&&&&&1&&&&&&
历史头条回顾
本文编辑:
盘龙新闻论坛
Copyright &
历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说明:为维持网站运行,历史网投放的广告对您阅读造成了不便请见谅,我们会推出无广告阅读页。联系信箱在对面→《孙子兵法》与刘伯承用兵艺术
20:03:22 本文行家:
刘伯承元帅画像&&&&&& 刘伯承元帅是享誉中外的军事家和理论家,他熟知古今中外兵书,精通中国古代兵法,尤其对《孙子兵法》娴熟异常。早在青年时代投身军旅时,刘伯承就非常重视学习《孙子兵法》。抗日战争时期,他曾在太行山区给部队干部讲授过《孙子兵法》。解放后他在主持军事学院工作期间,还抽空给有关干部和教员讲解《孙子兵法》。刘伯承研读《孙子兵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学以致用。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他汲取《孙子兵法》的精华活用于战争实践,打了很多漂亮仗,锻造出一套独特的用兵艺术。&&&&&& 一、细察“五行”,未战而先求胜&&&&&&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一条指导战争的普遍原则,孙子的这一论断受到历代军事家、政治家的高度推崇,毛泽东曾评价它是“科学的真理”。孙子认为,掌握作战主动权的关键在于正确指挥,而正确指挥有赖于知彼知己。要做到知彼知己,就必须了解“五事”、“七计”,在战前周密准备,全面分析敌我双方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未战而庙算胜”。刘伯承在指挥作战中,充分领悟了孙子的思想,把“知彼知己”作为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而倍加重视。刘伯承为把握“知彼知己”原则,他结合自身实践,把对作战最有影响的几个要素提炼细化为任务、敌情、我情、地形、时间,这就是著名的“五行术”。&&&&&& 刘伯承认为,“五行”中任务是中心。只有围绕总的决心企图,来考虑研究其他四个因素,才是生动而有实际意义的。所以他强调:“指挥员给予部署的任务要十分明确,不仔细研究命令,不明确下达任务,那就是犯罪的行为。”①其次,对“五行”的了解,要以敌情为重点。刘伯承要求对敌情要仔细侦察,冷静估计,踏实报告,精密处理。他常说,打仗弄不清敌情,就是狗戴沙锅乱碰。他不论哪次作批示,开头都是讲敌情,而且分析得非常详细,对敌人的众寡虚实,动静态势,研究得很透。再次,刘伯承强调在摸透敌军的同时,必须摸透我军。他十分注意了解自己的部队,哪个部队顽强,哪个部队勇猛,哪个部队讲求战法,哪个部队敢打硬拼,他都心中有数,注意根据部队的特点来使用。另外,刘伯承把地点和时间列入“五行”之中。正确选择和运用地形是刘伯承指挥打仗的一大特色,他认为,“战场乃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他指挥作战从来都是把战役战斗赖以进行的地形与敌我态势结合起来,一并加以研究。而对于时间,他则强调“时间观念对于军人极端重要,有时胜败在分秒之间。因此行动的时间一定要准确。”②刘伯承要求各级指挥员在战前都要弄清楚任务、敌情、我情、地形和时间等项因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在此基础上定下正确的作战决心。&&&&&& “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五行”术中的五个基本要求,动静相依,主次分明,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有机整体。细察“五行”,就是要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知上知下,把战争的主观指导与客观实际很好的结合起来。可以说,刘伯承的“五行”术思想,既是对孙子“知彼知己”、“未战而庙算胜”等要旨的创造性运用发展,更是他高超用兵艺术的集中体现。&&&&&& 二、势险节短,陷敌于必败之地&&&&&& 孙子曰:“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这里所讲的势,是指军队在作战中所处的有利态势。造势则是指通过主观的努力造成对敌人的有利态势,任势就是凭借有利态势所形成的强大冲击力打垮敌手。在孙子看来,最佳的造势和任势,应该是“势险节短”。他认为,“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不是固有的,是靠指挥员高深的战役战术素养、稳操胜券的指挥艺术、极为丰富的战斗经验,以及在战役战术上的深思熟虑造成的。要争取和保持战争主动权,造成强有力的势很重要。&&&&&& 善于“造势”“任势”,特别是善于利用“势险节短”收到奇效,是刘伯承用兵的一大特色,也是高超作战指挥艺术的体现。在这一点上,刘伯承创造性地继承了《孙子兵法》,同时又有自己独到的总结概括。在实践中,刘伯承始终把握“势险节短”这一作战指导思想,并在敌强我弱的军事对抗中,达到了运用自如的目的。其实,势不是固定的,是靠指挥员良好的军事素养,稳操胜算的指挥艺术,极为丰富的战斗经验,以及在战略战役上的深思熟虑才能造成。在作战中,怎样做到势险节短呢?刘伯承认为,用兵之势又称态势,不是指作战的形式、格式。战役布势、战斗部署要力求险,作战行动要快速勇猛,战役战斗过程要短促,要使敌人的处境就像“驼子走下坡路,趋势很陡”,敌人想要挡住我军的进攻,就像抓沙子糖水,徒劳无功。&&&&&& 在具体的战役指挥中,刘伯承在定下“五行”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关节点或利用地形之险,使己方部队在错综复杂的战场上形成有利态势和强大冲击力,而使敌人处于不利态势,抑制其战斗力的发挥,从而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刘伯承常说,同强大之敌打仗,要像猫盘老鼠一样,盘软了再吃。盘的过程,就是调动敌人,促其向不利态势转化。为调动敌人,刘伯承强调诡诈之道,他指出:“政治主张要公开明确,军事行动要秘密要诡诈。”③在这方面,刘伯承点子多,真正做到了“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的地步。抗日战争时期的神头岭、长生口和响堂铺等著名的伏击战,都是巧妙地通过军事调动达到“势险节短”的效果。解放战争中的定陶战役、鄄南战役和挺进西南等,都体现出刘伯承“势险节短”的高超用兵艺术。刘伯承之所以在实践中对“造势”“任势”达到了得心应手的地步,源于他几十年军事生涯中苦学深钻。日军和国民党军中并非没有略懂兵法的将领,他们甚至专门组织力量研究过刘伯承的用兵艺术,可到头来还是被刘伯承变化多端的“势险节短”的指挥艺术搞得晕头转向,甚至落到了全军覆没的境地。&&&&&& 三、趋利避害,善于机动歼敌&&&&&& “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说的是作战要避开坚实的地方而攻击敌人的弱点,这是孙子一个重要的思想。采取避实击虚的方法,能有效的“趋利避害”,故而能达到攻必克、守必固的目的。刘伯承打仗之所以能所向披靡,关键就在于他能够通过趋利避害的机动,有效歼灭敌人。刘伯承“趋利避害,机动歼敌”的用兵艺术,方法多样,主要体现在:&&&&&& (一)攻敌所必救,消灭其救者;攻敌所必退,消灭其退者。孙武说:“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刘伯承在指挥的一系列战役战斗中,把“攻其所必救”这一古老的用兵之法应用得出神入化,并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它。孙子只强调“攻其所必救”一个方面,而刘伯承则强调“攻敌所必救”和“攻敌所必退”两个方面,从而突出了运动歼敌的要旨。攻敌所必救,调敌来援,歼其于运动之中,运动之敌有利于我乘敌之隙,同时便于我选择有利的歼敌地区,便于发挥野战军特长,迅速将敌分割,各个歼灭。而攻敌所必退,则是“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因此,“攻其所必救,消灭其救者”和“攻其所必退,消灭其退者”都是运动歼敌的有效手段。&&&&&& (二)弱耗强,以强灭弱;以散耗集,以集灭散。孙子在《虚实篇》中写道:“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则是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刘伯承充分领略了孙子的这一用兵要旨,他说:“古代兵家孙子讲,敌众而我寡、我以十击一,则寡可胜众。毛主席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根据对强敌斗争的经验,就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精辟论述。这些反映战争客观规律的普遍真理,在当前的战斗中,我们必须坚决贯彻之。”为此,他在战争实践中总结出“以弱耗强,以强灭弱;以散耗集,以集灭散”的用兵要诀。刘伯承说:“拿我们的弱的部队去消耗敌人强的部队,为的是拿我们强的部队来消灭敌人弱的部队;拿我们分散的部队去消耗敌人集结的部队,为的是拿我们集结的部队来消灭敌人分散的部队。”④可见,这一要诀,实际上针对敌情进行兵力的分散和集中,在兵力的集中和分散转换中,以我之分散而弱的部队而造成集中而强的敌人分散,并予以消灭。该用兵艺术深刻阐述了强与弱、集与散的辩证关系,充分体现深刻反映了趋利避害的思想。&&&&&& (三)善于找敌弱点,造敌弱点,打敌弱点。孙子曰:“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刘伯承之所以在战争实践中百战百胜,是因为他善于找敌弱点,造敌弱点,打敌弱点,故能“胜于易胜”。刘伯承反复强调:“我们的作战的机动,必须:(1)寻找敌人的弱点,如果没有弱点,那就要创造敌人的弱点;(2)集结绝对优势兵力来突击这一弱点;(3)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条件之下,完成机动,使敌人不能援救其被突击的弱点。”⑤刘伯承用兵,首先善于研究和寻找敌人的弱点,从而给予打击。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摸透了侵华日军具有贪图小利、夜郎自大特点,对其市利心理,则以示弱手段将其诱入我伏击圈中予以消灭,对于其夜郎自大心理,就乘敌人摆“皇军”臭架子,唱歌行进时,突然予以歼灭。其次,刘伯承认为如果敌人暂时没有弱点,就想办法创造出弱点。如“袭击驻止之敌,威胁敌人,以吸引其增援,同时伏击其增援部队于必经之路”,以造敌弱点,这就是“吸打敌弱点的战术。”刘伯承所说的找弱点、造弱点、打弱点,就是使敌人在我进攻面前,既无招架之功,更无还手之力,达到机动歼敌的目的。&&&&&& 四、因敌制胜,灵活运用战法&&&&&& 战争中的制胜之道在于变;两军相搏,善变者胜。故孙子曰:“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里的“兵因敌而制胜”,是说用兵打仗,要根据敌方的情况,来决定自己的战斗方案,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战场上,敌我双方情况千变万化,对敌作战的战法也必须随着敌情的变化而变化,刘伯承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运用战法时坚持从实际出发,敢于多变和创新,因此其战法运用变幻诡谲,神秘莫测,他用兵可以称得上“兵无常势”、“因敌变化”。&&&&&& 刘伯承的战法运用艺术,可以说是真正达到神奇莫测,出神入化的境界。在长期的作战指挥实践和理论探索中,他创造了从游击战到正规战,从反“扫荡”、反围攻、交通斗争到大规模的运动战、阵地战的一套独到战法。他指挥作战善于机变,能因敌制胜,打法多样。因此,刘伯承的作战指挥表现出高度的机动灵活,没有什么固定模式。同样是伏击战,根据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击其惰归”,伏击退者,如长乐村急袭战斗;有的是“吸打敌援”,伏击其救者,如神头岭伏击战;有的是“利而诱之”,如诱伏香城固;有的是威胁而伏击,如反六路围攻时,汪乃贵支队就是正面假打而主力袭敌昔阳,迫敌回救而伏击。同样是口袋战术,有的“围三阙一,网开一面,虚留生路”,在敌逃跑途中运动歼敌;有的是围师不阙,紧缩敌于狭小范围之内而困饿之,聚而歼之,如淮海战役打黄维兵团。同样是歼灭战,鄄南战役是巧施回马枪,而滑县战役却是猛虎掏心。凡此种种,无不说明刘伯承运用战法之得心应手,真正做到了“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五、伐谋伐交,军政紧密配合&&&&&&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很重要的思想。在战争问题上,孙子崇尚以智谋取胜,认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用智谋胜敌才是上策,硬打硬拼,甚至攻击坚守的城池乃是下策,为善用兵者所不取。他强调:“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刘伯承指出,《孙子兵法》第一句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可见军事与政治的密切关系。既要能打军事仗,也要能打政治仗,还要能打军事与政治结合的仗,要有使用军事手段实行军事打击与使用政治手段进行政治攻势的双重能力。这样才是文武双全、军政全才的指挥员,才能发挥军事手段与政治手段相得益彰的指挥艺术。刘伯承的指挥实践充分地显示了这种艺术性。&&&&&& 在指挥作战时,刘伯承始终是“伐谋”“伐交”并举,强调政治与军事配合总是以军事打击为主,善于将政治、经济、外交等多种斗争手段与军事打击密切配合,对敌人施加压力。尤其是通过分化瓦解,造成敌人屈服。他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和我军政治攻势,分化瓦解敌人,达成“兵不顿而利可全”的目的。1945年11月,他和邓小平同志一起组织了国民党军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高树勋起义,取得了解放战争中我军争取和瓦解国民党军队的第一个重大突破。正如刘伯承自己所总结的那样:“战争与政治工作,好比厨子做菜一样,不可离火。离火呢?就会吃生菜。打仗没有政治工作,也会打败仗。”⑥这种把政治攻势与军事打击紧密结合运用,把政治攻势变为物质力量的运用,是刘伯承指挥部队克敌制胜的重要保证,是其用兵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作为“无产阶级的新孙吴”,刘伯承对《孙子兵法》的运用是多方面的,本文只是结合《孙子兵法》对刘伯承的用兵艺术作初步探讨,还有许多宝贵的内容值得进一步挖掘。
参考资料:
[1] ① 《刘伯承兵法》,中原农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页
[2] ② 转引自刘建纲等:《“五行术”中的辩证思想》,《论兵新孙吴》,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58-359
[3] ③ 《刘伯承用兵要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
[4] ④ 《刘伯承用兵要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2页
[5] ⑤ 《刘伯承用兵录》,战士出版社,1982年版,第153页。
[6] ⑥ 《刘伯承军事生涯》,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版,第155页。
百科的文章(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
钟情摄影、闲爱看书,听歌,这一系列不相关的形容就是主编的简历了。喜欢到处接触不同的视角,偶尔卖弄下文笔。结缘孙子兵法是在偶然翻阅一部商家经典书籍牵引而来,之后就执迷得一发不可收拾。细火慢炖,结合人生经历中的点点滴滴,留心观察,举一反三。人生轨迹其实就是选择的结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客观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