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w影月占星家的盒子在哪历书在哪?找不到啊

&>&&>&&>&&>&正文
魔兽世界 6.0 藏宝分布图:影月谷
14:48:34 来源:NGA 作者:装甲魔暴龙乌达斯塔
第9页:藏宝图-影月流亡者宝箱
  影月流亡者宝箱
  地图名字:流亡者高地
  具体位置:流亡者高地下面的洞穴中
  宝藏内容:影月占星家的历书(使用可获得25要塞资源)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
责任编辑:罐装菠萝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 →”翻页
本文是否解决了您的问题
文章内容导航
第9页:藏宝图-影月流亡者宝箱
用手机访问
扫一扫,手机浏览
相关攻略:
游戏制作:暴雪
游戏发行:暴雪
游戏平台:PC
上市时间:2004年
单机游戏下载
综合热点资讯
游民星空联运游戏西洋占星学分哪几部分?西方人是怎么学习占星学的!
今日的占星学,广义上可分为三家:欧美的「西洋占星学」、印度的「吠陀星学」,以及中国的「七政四馀」等。三者中,以西洋占星学最为繁盛,学派甚多,而且已到达百家争鸣的局面;又以印度的伏陀星学最为严谨,尤其擅长於推算命运及预言未来方面。而中国的七政四馀,其实只是扮演着名存实亡的角色,知其一二者,恐怕已是凤毛麟角矣。
欧美国家的占星学有今天的繁盛,完全有赖于他们在过去一百年间出现的诸位占星学者,其中人才辈出,学识良好者,大不乏人。
就年代上来分类,西洋占星学可被划分为两种,就是古典派(Classical Astrology)和现代派(Modern Astrology)。同时,又可以把后期的古典学派,分割出来,称其为「中世纪占星学」(Medieval Astrology)。此中世纪学派又曾在明末清初时期,一度传入中国。而我国清初《守山阁丛书》子部内所收录之《天步真原?人命部》三卷,便是其中之表表者。
今日欧美国家盛行的,主要是以现代派为主,只有极少数的学者继续研究古典学派。虽说古典派的占星学始於人类之初,但早期尚无体系可言。及至公元世纪之初,希腊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托勒玫(Ptolemy),他写下了一部称为「四书」(Tetrabiblos)的不朽巨著。自此以后,西洋占星学始日见式微,此书遂成为西洋占星学的经典著作。故西方的占星学者,素来视托勒玫为开山鼻祖,其因由在此。
现代派的西洋占星学,则沿革自二十世纪初。在此以前,占星学曾因为教会的推波助澜,一度脱离世人的兴趣。直到艾伦里奥(Alan Leo)的出现,方令西洋占星学踏进一个全新的局面,故今人多推崇其为现代占星学之父。里奥氏是受西洋通神学(Theosophy)的启蒙,对传统的人命占星学(Natal Astrology)作出新的诠释,以接近心理学的观点,取代旧有的宿命观点。
东西方民族文化交流日倍益甚,心理科学对宿命的观点似乎又出现新的看法,使今人把里奥氏之前的占星学观点,再度拿出来研究。可是古代与现代的西洋占星学在观点上,差别较大。所以在研究西洋占星学的时候,便有需要在观点上来分别两者。此两者的分别为,古典学派倾重於实质方面,认为个人的命运可以被推算出来;现代学派则较为抽象,主力集中于个人的禀赋上,人之诸种行为及生活现象皆与个性有关。
西洋占星学,除了可在发展年代中分为两大体系之外,也可以把它像西方医学一样来分门别类。
其中最为人们熟悉的,便是人命占星学(Natal Astrology),也就是现今最流行的那种,主要用来推算禄命或个人的禀赋特质。一般人常常把它和「太阳星座书」(Sun Sign)混淆不清,近年来除了多了「月亮星座书」(Moon Sign)之外,甚至有「上升星座书」(Rising Sign)的出现,可是均算不上是「人命占星学」。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图片】德拉诺寻宝行动(内容非常长,备战的可以收藏)【魔兽世界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0,861,506贴子:
德拉诺寻宝行动(内容非常长,备战的可以收藏)
《德拉诺之王》中,每张地图上都隐藏着大量的宝藏,这些宝藏中能够开出要塞物资、装备、玩具、材料等等,打开时还能获得经验。这些宝藏类似于《熊猫人之迷》中潘达利亚的宝藏(灰色物品)和永恒岛的宝箱,全部是个人独立拾取,所以你不用担心被别人抢了。此外,如果你完成了某张地图的主线任务并且获得了成就,你就可以在阿什兰的己方基地中的考古商人处购买藏宝图,将这些宝藏标识在地图上。藏宝图虽然是唯一,但是可以重复购买,也可以邮寄、交易和拍卖,所以只要有一个号有成就,就可以直接买来给小号,或者从其他玩家那里购买。不过有些宝藏哪怕有藏宝图也是没那么好找的。而且有的玩家可能会说,我懒得任务全清我也想开宝物!或者,我想在小号练级的时候通过寻宝来获得经验值!没关系,这些统统都不是问题。现在,就来跟随爱囤积宝物的大恐龙一起去德拉诺寻宝吧!旅途的第一站就是:影月谷!(只有联盟可以购买影月谷藏宝图,部落玩家需通过拍卖行等方式获取)
IP正版授权,兽耳小姐姐火力全开,全屏技能特效炸裂,腾讯视频Vip/QQ会员爆到爽!
注:图片可点击放大,赞美地精科技?影月谷藏宝图
失窃的宝藏地图名字:白潮洞穴具体位置:影月谷西北,日暮港北面的洞穴中宝藏内容:20要塞资源
神奇鱼地图名字:日暮港具体位置:影月谷西北,日暮港,一艘小船的边上宝藏内容:19要塞物资
水下宝藏地图名字:日暮港具体位置:影月谷西北,日暮港,联盟登陆点船边上的水下宝藏内容:14要塞资源
2.坠落之月
坠月鸟蛋地图名字:坠落之月具体位置:坠落之月,坠月渡鸦主母旁边的一个鸟巢中宝藏内容:15要塞资源注:联盟玩家建造1级要塞之后,鸟蛋会被移动到要塞中的货车上。如果在把要塞升级到2级之前没有拿取,则升级后鸟蛋会直接消失。
3.幽影林地和流亡者高地
冒泡的大锅地图名字:幽影林地具体位置:幽影林地西侧,一颗大树底下,有许多食肉松鼠的洞里宝藏内容:虚空煮松鼠(516智力副手)
沉没的渔船地图名字:幽影林地具体位置:幽影林地西侧的一个小湖里宝藏内容:珍稀的鱼x7(使用:觉得谁棒就扔给谁!)
装甲雷象獠牙地图名字:幽影林地具体位置:流亡者高地西侧的一处雷象骨头处宝藏内容:装甲雷象獠牙(518坦克饰品)
影月流亡者宝箱地图名字:流亡者高地具体位置:流亡者高地下面的洞穴中宝藏内容:影月占星家的历书(使用可获得25要塞资源)
4.艾洛多尔和黯影沼泽
长满蘑菇的宝箱地图名字:黯影沼泽具体位置:暗影沼泽西侧湖底,藏在一大堆蘑菇下面宝藏内容:13要塞资源
奇异孢子地图名字:黯影沼泽具体位置:艾尔多洛西面,黯影沼泽东侧的一个大蘑菇顶上宝藏内容:暗泽孢子(飞行系宠物)无法从沼泽直接到达,需要从艾尔多洛后山上跳下来才能获得。
米卡尔的箱子地图名字:游侠飞地具体位置:艾尔多洛西北角的一个高地上宝藏内容:空的颜料罐(价值1铜币)直接开即可,可以拿经验,不过会被NPC吐槽。
5.卡拉波神殿周围
兽人骷髅地图名字:莹月海滩具体位置:影月谷东部海岸,被一群德莱尼儿童围观中宝藏内容:生锈的铁指环(526力量戒指)
渡鸦女皇的货物地图名字:卡拉波港口具体位置:影月谷东侧,卡拉波港头码头东端宝藏内容:34要塞资源
6.古尔瓦和血荆洞穴
恶魔宝箱地图名字:古尔瓦具体位置:古尔瓦中的一座房子里宝藏内容:虚空之指(550智力项链)
腐朽的篮子地图名字:血荆洞穴具体位置:影月谷西部,血荆洞穴中,任务NPC黛安妮旁边的一个角落宝藏内容:破裂的狼头战盔(卖店灰色物品)
7.痛楚堡垒和月柳山
影月宝藏地图名字:苦楚堡垒具体位置:影月谷西部,苦楚堡垒西侧的一座建筑中宝藏内容:56要塞资源
罗诺克的物品地图名字:苦楚堡垒具体位置:影月谷西部,苦楚堡垒,任务怪黑暗精魂下面的石窟里宝藏内容:罗诺克的大氅(522力量披风)
雕饰饮水角地图名字:苦楚堡垒具体位置:影月谷西部,苦楚堡垒中间院子处的一个石窟中宝藏内容:雕饰饮水角(使用:恢复6000法力值,50分钟冷却,无限使用)
乌兹克的小玩意儿地图名字:苦楚堡垒具体位置:影月谷西部,苦楚堡垒东侧的一处石窟中宝藏内容:乌兹克的尘封之靴(525皮甲鞋子)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wow影月占星家的历书在哪?找不到啊-
wow影月占星家的历书在哪?找不到啊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日期:
影月流亡者宝箱,获得影月占星家的历书(使用可获得25要塞资源)位置在流亡者高地下面的洞穴中。
<img alt="占星家掉在井里在线听" src="http://www.hnstrip.com/uploads/allimg/-b92.jpg" />
<img alt="具体位置:流亡者高地下面的洞穴中 宝藏内容:影月占星家的历书(使用可" src="http://img1.cache.netease.com/game/wow/Olive/CYYcang10.jpg" />
<img alt="第四关安排波比图占星家" src="http://img1.gamersky.com/image30821hjf_15/image040_S.jpg" />
<img alt="八,安波里村和蚀月洞穴及周边地区
占星家的盒子 地图名字:特鲁纳观" src="http://img3.cache.netease.com/game//08acc32.jpg" />
最终幻想14 占星术士去哪里就职:
开启3.0的主线剧情,只要来到新主城伊修加德就可以了。新的3个职业,包括占星术士的公会都在伊修加德....
中国古代关于占星术的书有哪些?:
《晋书》:五星术,七政四馀占星术,面相术.手相术、八字、子平术、紫微斗数、占星术、印相、易经八势等等...
周易和占星术哪一个更准:
个人是学习占星术的,客观的说几句: 1,周易,毕竟是本土的东西,若潜心学习必能有所成。。。因为精髓掌...
占星家是干什么的?:
占星家的称号来源于古老的巴比伦王国。后世学者自觉学识已丰富便可能自称为占星家。与中国常称呼的 算命 ...
朱元璋当时为什么要下令禁习天文废除占星术啊?:
这和当时通晓占星术的能人刘伯温有关,大家都知道刘伯温为明朝打下天下出了汗马功劳。但他的能掐会算却使朱...
画皮世界搜神榜卡片放不上去,占星术的星座卡在哪鉴定?。。。跪求大神解释。。。。。谢谢!:
首先到背包里 点到占星包 最下面   然后   点开鉴定。把卡片放入。   点下面鉴定就可以了   ...
有谁知道在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占星术和西方的咒杀术还有巫毒术之类的咒术在哪里等找到呢?:
巫术(witchcraft)在学术上被定义为一种宗教,即法术(magic)的宗教,以自然信仰为基础,...
七政四余准确还是现代占星术准确?:
不了解七政四余的还原度如何,毕竟原版的是印度占星术来着… 现代占星术也要看流派啊,像标榜科学的以某L...
(编辑:qq网友)
星术始于美索不达米亚。 两千年前,苏美尔人在乌尔禾乌鲁克建造了七级的神庙,每一级代表一个天体:月亮、...
西洋占星术起源 占星学的起源为何?因年代久远已不可考,但从古老的传说及流传下来的文献,可追朔至上古时...
中国四大家几乎都有占星师背景,包括鬼谷子、孔子…而在欧洲,占星术作为主学几乎统治了整个欧洲文化史;笼...
开启3.0的主线剧情,只要来到新主城伊修加德就可以了。新的3个职业,包括占星术士的公会都在伊修加德....
《晋书》:五星术,七政四馀占星术,面相术.手相术、八字、子平术、紫微斗数、占星术、印相、易经八势等等...
应该没关系 占卜术是国产的,甲骨文知道吧,古代人把龟甲放在火里烧,然后看龟甲上烧出的裂纹得到占卜的结...
星座第一书 第一章 占星的真意 星空来的礼物 一开始,就有梦想 第二章 星与星座赋予的神奇命运轨迹 ...
个人是学习占星术的,客观的说几句: 1,周易,毕竟是本土的东西,若潜心学习必能有所成。。。因为精髓掌...
亦称“占星学”、“星占学”、“星占术”。系根据天象来预卜人间事务的一种方术。在原始社会文化发展的早期...
&|&&|&&|&&|&&|&nbsp&|&论中国古代天文学向占星学的转折——秦汉思想聚变的缘起
已有 6344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
论中国古代天文学向占星学的转折——秦汉思想聚变的缘起&章启群&&内容提要:中国天文学在春秋末战国初发生了向占星学的根本转折。这个转折支配和影响了当时的中国思想、学术和政治。汉代经学中不但程度不同地羼杂了这种占星学与阴阳五行混合的思想,甚至在根本上受到占星学观念的支配。其中“观象于天,法类于地”的占星学思想,成为《易传》的核心观念,而《春秋》公羊学大家董仲舒据此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而深远。可见占星学对于秦汉以后的中国思想、学说和政治,产生的影响不可估量。&关键词:中国古代天文学& &占星学&& 转折&& 秦汉思想&&我在《&月令&思想纵议——兼议中国古代天文学向占星学的转折》一文中,论及中国古代天文学向占星学的转折这一问题,后来又收集到一些相关资料,特别是几个重要证据,促进了我对于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因此重撰此文。由于这是一个涉及到中国古代思想史、科学史的重大问题,本文缺漏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但若由此在更深的层面上探求中国古代思想和科学发展的真正历程,亦不失为学界一大幸事。故希望各界同人不吝赐教,推动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从而得出真理性的结论。为了论证的完整统一,原来文章中的材料也一并使用,特此说明。&一、问题的提出&中国古代占星学的出现、形成,及其与天文学的关系,中国天文学史学界的权威们对于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的界说,很多学者把中国上古天文学与占星学笼统地混淆一起。陈遵妫先生说:&我国大概在商代以前,占星术就已经萌芽了。由于奴隶主阶级的提倡,占星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商代的许多甲骨片就是占卜用的,其中有不少天象纪事,正是占星术发达的证明。古代史籍中常见的巫咸就是商代著名的占星家。到了周代,占星术不仅为统治阶级所把持,而且明显地在为其服务了。春秋时代占星术更为盛行,从《左传》及《国语》的记载,可以看到占星术在公元前七世纪及公元前六世纪的兴旺景象。占星术的基本内容是,凭着那时看来是反常或变异的天象,预言帝王或整个国家的休咎以及地面上灾祸的出现,从而尽了提出警告的责任,使之预先有所警戒或准备。[1]&很明显,陈先生对于古代占星学的界定非常模糊。甲骨文中的天象记录或星占,与当时的卜筮属于同一类事物,而占星学是运用星辰的运行规律指导人间行为,与此是两回事。巫咸可能是商代的掌管天象的史官,与后来的占星家也不是一类。占星学的蓬勃发展是战国以后的事,春秋以前基本上还没有占星学。中国天文学史整理小组编著的《中国天文学史》则笼统地认为:“到了阶级社会,原始迷信和神话传说的成份却变成相当细致的占星学。”[2]似乎是阶级社会的出现,导致中国古代占星学形成。但全书没有论及占星学与天文学的异同和关系。可见现存仅有的两部最权威的《中国天文学史》,对于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占星学的关系和界限没有论述。其他一些相关著述也基本如此。例如,冯时先生说:&东西方的天文学在尚未摆脱神学影响的时代,都或多或少地染上了占星术的色彩。西方的占星术……认为,日月众星对人体具有的某种作用,如同铁在磁场中受到磁力作用一样,而中国人则更相信天人感应和天人相通,……因此,中国的占星术并不像西方那样完全根据人出生时日月五星在星空中的位置来预卜人的一生命运,而是把各种奇异天象看做是天对人间祸福吉凶发出的吉兆和警告。显然,中国的占星术更多地为统治阶级所利用,这与中国天文学官营特点是密切相关的。[3]&这里基本上把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占星学混合为一体,也没有描述它们的界限和历史发展过程。上述这些观点在中国天文学史学界长期流行,更值得关注的是,近期江晓原先生在此基础上又尖锐提出了“政治天文学”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实质上始终就是占星学,并且主要不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诚如《汉书·艺文志》数术略“天文”类下所言:“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也。”这里“天文”的性质判然可见,不折不扣,即今人所谓之占星学也。而与“农业生产”之类扯不上任何关系。历代官史中的《天文志》,皆为典型的占星学文献,这类文献最早的,在《史记》中名为《天官书》,天官者,天上星官所呈之象,即天象,尤见“天文”一词之原初遗意。今人用“天文”去对译西方astronomy一词,其实是大违“天文”的中文本意的。想像一下,大学的“天文系”,按照中文的本义是应该理解为“占星学系”的,这多么荒唐可笑![4]&江晓原先生由汉字“天文”二字的本来意义破析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占星学的关系,似乎中国天文学一诞生就是占星学,这就使得上述各家观点更加鲜明而突出地展现出来。中国上古原发形态的天文学是否就是占星学?或者说,中国上古原发形态的天文学与占星学是否混为一体?它们究竟是什么关系?厘清这个问题不仅对于推进中国古代科学史研究,而且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都是意义重大和十分必要的。&二、《夏小正》与《诗经·豳风·七月》没有占星学思想&《汉书·艺文志》的确用占星学思想来解释“天文”一词的含义,[5]《史记·天官书》和《汉书·天文志》的基本内容确实是占星学,但是,不能由此断言《史记》、《汉书》之前的中国天文学也是占星学。例如,《夏小正》与《诗经·豳风·七月》是现存可靠的、具有代表性的上古天文学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明晰上古天文学与占星学的关系。《夏小正》现存大戴《礼记》中,《隋书·经籍志》首次单行著录。经文只有463字,文义古奥,亦有错乱残缺。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小正》文句简奥,尤不易读。”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忽视《夏小正》的价值。[6]而《夏小正》中具有夏代天文历法资料,这一观点基本上已为学界共识。孔子曾主张“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论语·卫灵公》)“夏时”就是夏代历法。《竹书纪年》语云:“帝禹夏后氏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颁夏时于邦国。”说明有一种“夏时”即夏历存在并流传。此外,甲骨卜辞属于商代中后期,对于年月日与农事关系的记录描述已经相当精确、稳定。可以推论,在这种比较成型的历法之前应该有一种更原始、更简易的历法。夏历的存在应该是不容置疑的。《礼记·礼运》记载:“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郑玄注:“得夏四时之书也。其存者有《小正》。”《史记·夏本纪》云:“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陈遵妫先生说:“《夏小正》相传是夏代的历法。……尽管这书作于西周至春秋末叶之间,也可能为春秋前期杞国人所作或春秋时居住在夏代领域沿用夏时者所作,但其中一部分确信是夏代流传下来的。”他认为,《夏小正》根据天象、物候、草木、鸟兽等自然现象,定季节、月份,还记有各月昏旦伏见南中的星象,并指明了初昏斗柄方向和时令的关系,这可能是后代每月斗建的起源。[7]当代专治“三礼”的沈文倬先生认为,杞国是夏后裔,夏代的历法在传说中保留一些下来,到春秋时始被录成书是可能的,《夏小正》很可能保留了一些夏代的历法材料。因此,他说:“《夏小正》一书(就其经文言)应与《尚书》《诗经》一样,看作是我国最古的文献资料之一”。“只要有部分真实,仍不实为研究夏后氏的重要材料。”[8]李学勤先生也认为,由戴德最后编订的《夏小正》极可能依据夏代传下的历法。他说:“可见从晚周到汉代,人们都认为《夏小正》确与夏代有关。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具有丰富物候知识的著作”,是合乎实际的。……其经文不会像一些学者所说的晚到战国时期。”[9]我们节录其中一个月,直观地了解一下:&三月:参则伏。摄桑。委杨。&#17271;羊。&#160645;则鸣。颁冰。采识。妾子始蚕,执养宫事。祈麦实。越有小旱。田鼠化为鴽。拂桐芭。鸣鸠。[10]&其中内容包括:天象(参则伏)、物候(摄桑、委杨、鸣鸠等)、气象(越有小旱)、农事(采识、妾子始蚕、祈麦实)、政事(颁冰)。可见《夏小正》描绘了四季日月星辰的运行,并把天候物象与农业生产联系起来,通告什么时候适宜和不适宜各种农业工作,与农政相关,像是农书。这一点正是它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清代学者王筠解释《夏小正》的“正”字,以为是“政之古文,非正朔之正”。[11]而这一切与占星学或“政治天文学”无关。再看《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节选)&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结,《诗经》不仅是诗歌史和文学史的宝藏,也是社会学和思想史的宝藏。《豳风·七月》的产生年代大约是公刘处豳的西周初期。[12]这首民歌不仅描述了一年之中星辰运行的天象,记述了天象与季节农时的关系,几乎说到每个月具体的农事,还描述了劳动者生动鲜活的思想情感,包括春日里的欢快、秋收的喜悦、酒宴上的欢庆、肃穆的祭祀活动以及对于统治者的抱怨和无奈,是我们见到的最早的描述关于季节与农耕生活的可信文献。但它只是素朴地描写四季天象、物候和农家生活,与占星学或“政治天文学”也是无关的。&三、中国上古原发形态的天文学与占星学无关&《夏小正》、《诗经·七月》没有涉及占星学并非偶然。 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天文观测资料,都是很单纯的天象资料,与占星学基本无关。例如,有关夏代的两条天文记录,第一是关于五星聚的:“禹时五星累累如贯珠,炳炳若联璧。”(《太平御览》卷七引《孝经·钩命诀》)今日学者推算在公元前1953年2月中旬至3月初,黎明时分的东方地平线上,土星、木星、水星、火星和金星排成一列。2月26日夜,五大行星之间的角距离小于4度。这是迄今五千年中最难得的一次五星聚(纬合宿),时间长达一个月。[13]古人观此异常壮丽的天象,难以忘怀,将此记忆代代流传下来,而且只是一种纯粹的天象记录。第二是关于仲康日食。《左传》昭公十七年引《夏书》云:“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今人考证得出这次日食可能发生在洛阳地区的4种时间:公元前日,公元前日,公元前日,或公元前日。[14]此记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除了认为日食是一种自然灾害以外,没有其他寓意。《史记·夏本纪》与古文《尚书·胤征》也记录此次日食的事情,文字基本相同,但《尚书·胤征》语前多出“乃季秋月朔”一语。“辰”为日月会次之名,“房”是星宿名,“集”通“辑”,“瞽”是乐官,奏,进也。啬夫是小臣,汉代有上林啬夫。庶人即百役。意为:日月会次,不相和辑,而掩蚀于房。乐官击鼓,小臣奔忙,百姓奔走帮助祭祀。古人逢日食伐鼓用币救日。[15]这与《春秋》记有“鼓,用牲于社”一样,是古代对待日食的办法,就像大旱求雨的仪式一样,与占星学有本质区别。据今人研究,在出土的甲骨文中,发现由“星”字组成的词有“其星”、“不(或毋)其星”、“大星”、“鸟星”、“新星”(或“新大星”)。“星”义或解为天晴,或解为星辰。殷墟甲骨文记载的月食有五次,这是定论。[16]其中是否有日食的记载还在争论之中。[17]《诗经》、《春秋左传》、《国语》等记载的关于日食、月食的现象,基本为学界所认同。例如,《春秋》纪年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记录日食37次。这是确实无疑的观测记录,年月日基本相符。[18]其中有经无传26条。经文记载几乎都是“某月某日,日有食之”,只有鲁庄公二十五年、鲁庄公三十年、鲁文公十五年记有“鼓,用牲于社”。[19]这些记载基本表明,上古人们看待日食月食虽然也是灾异,但就像刮风下雨打雷下雪等一样,是一样的自然破坏力,这与战国以后的占星学思想具有本质的区别。现在已经发现春秋战国以前很多天象记录,包括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彗星、木星、恒星、新星甚至超新星,基本上属于单纯的天象记录。[20]这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中国古代最早命名的星辰名称,都来自生活中的用具及其相关事物、动物和神话传说,与占星学毫无关系。例如营室(房屋)、壁(墙壁)、箕(簸箕)、毕(捕兔小网)、井、斗、定(锄类农具)等属于用具,牵牛、织女、参、商等属于神话传说。[21]《诗经》中出现的星宿有:火(心)、箕、斗、定(室、壁)、昴、毕、参、牛、女,等,还用“天汉”指银河,用“启明”“长庚”、“明星”来指金星。《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直接把星辰与用具进行有意思的比较,反映了古人天真的心理状态。[22]二十八宿的名称,以及后来岁星纪年的十二次,例如星纪、析木、大火、寿星、鹑尾、鹑火、鹑首、实沈、大梁、降娄、娵訾、玄枵,这些名称都没有占星学色彩。这些情况说明,至少在春秋以前的中国天文学,目的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表达了一种农耕社会的宇宙观,基本上没有受到占星学的影响,不属于“政治天文学”。[23]&四、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根本性质、历程与二十四节气&中国上古天文学的性质是由农耕文明的社会性质决定的。现代考古学证明,中国大约在一万多年前就出现了农业。[24]农作物的播种、生长、收获需要适当的阳光、雨水和温度,必需与时令、物候等条件一致。于是,对于节气和季节的认识是农业生产的先决条件。就像古代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来决定历法一样,中国原发形态的农耕文明,决定我们的先人必然由“观象授时”来制定历法,就是通过观察太阳、月亮尤其是星辰的运行规律等天象,来制定历法。因此,伴随着农耕文明的进步,中国古代天文学也自然产生。[25]这种早熟的农耕文明无疑是决定早期中国天文学形态的根本因素。在农业出现之前远古人类的渔猎和采集生活中,日月星辰只有纪日和标识方向的功能。中国仰韶文明的彩陶上就有太阳纹、月亮纹、日晕纹、星座纹。新石器时代半坡遗址中的房屋就已经都有一定的朝向。到了农耕社会,太阳比月亮和其他星辰对于生活就更重要了。山东大纹口遗址出土5800年前的彩陶上刻有“旦”字的图案,意味着太阳的升起。《山海经·大荒南经》说“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大荒西经》说“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海外东经》说“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等等,都可以解释为十二个月太阳和月亮升落的不同方位。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件复原陶钵肩部,有十二个太阳图案,也可以作这样解释。但是,太阳光芒耀眼刺目,难以观测。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同属太阳系,月相的盈虚圆缺周期,大致一个月的长短,不能明显反映季节不同。因此,古人观测天象主要是观看星辰。由于中原地区四季分明,古人最早观测的星大概是北斗七星,也有人说是红色亮星大火,即心宿二,现在通称为天蝎座a星。据推算,公元前2400年左右,黄昏时在地平线上见到大火,正是春分前后的播种季节。此后白昼越来越长,进入农忙季节。[26]殷商武丁时期,初昏时大火星在正南方的季节是仲夏之月,这与《尚书·尧典》记载的“日永星火,以正仲夏”是一致的。[27]这说明大火星的观测历史确实远在上古。[28]传说颛顼、尧时就有火正,负责观测大火,指导农事。《国语·楚语》云:“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史记·历书》有同样记述。《左传》襄公九年曰:“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陶唐氏即帝尧,“火正”就是观测大火星的官员,即历象天文“观象授时”的官员。这些记载虽然只是传说,也不应该完全是子虚乌有。夏商周三代设有天文官员,应该是很可靠的,西周称冯相氏、保章氏,还有执掌漏壶的挈壶氏。因此,上古先民在描述天象和星辰的时候,总是与农耕生活内容相关的。《诗经·七月》起首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29]意为:在七月的黄昏时,大火星开始由南偏西向下降行。它不仅表明当时人们认识大火星,还表明这个星运行状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夏小正》则把天象与农耕生活更直接结合起来。例如:“五月,初昏大火中,种黍菽糜。”[30]如果说《诗经·七月》只是一种民间歌谣,吟唱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那么,《夏小正》则是一种历书的雏形,它的主要功能即是指导先民进行农业耕作种植活动。农耕生活决定着当时的天文学内容和性质,或者说决定着当时人们的宇宙观。《左传》昭公十七年记梓慎言曰:“夏数得天”。《逸周书·周月解》亦云:“夏数得天,百王所同。”“夏数”即是夏代历法,说明夏历比较适合农时、符合天象。因此,中国的历法一开始就不是单纯地纪日、纪月、纪年,每一天,每一月,都有具体的农事。这种历法可以说是“农时”的代名词,也就是后来的农书。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有精深研究的张汝舟先生说得很明确:&中国古代“天文”与“历法”是一回事,它的对象虽也是天文,这与西方天文学是一致的,但观察的目的却是“观象授时”,这与西方天文学又有所不同了。两者不应混淆,混淆是有害的。[31]&由于“观象”是为了“授时”,中国历法中二十四节气的出现因此具有一种必然性。根据现代天文学者的研究,夏历以冬至后两月为孟春,作一年之始。在这个阶段,古人用肉眼观测容易见到的参、大火、北斗、织女等星象,看它们于日出日落后前后在天空的方位,来确定月份和季节,再参照气象、自然景物和物象来制定历法。[32]《夏小正》载:“正月,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意为:黄昏时参星正好在正南方的上空,北斗的斗柄又指在正下方,这就是正月。《夏小正》正月记“越有小旱”,四月记“越有大旱”,七月记“时有霖雨”,这些已经把直接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大气象情况记述出来。《国语·周语中》云:“《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表明夏代历法与人们农业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殷商时代,甲骨文“众”,是指众人劳作。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必须了解季节时令,因此,商代的天文历法已经相当发达。现存殷墟甲骨文中有月、日、年字,甲骨卜辞每条都记有日期。记日用干支,甲骨文中有完整的干支表。[33]记月用数字一、二、三……。十二月一年,闰月为十三月。季节有“春”“秋”,没有“冬”“夏”。甲骨文中有连续10天的气象记录,为当时世界之最。卜辞中有对风雨、阴晴、雷、霾、雪、虹、霞的记载,其中关于风有分大风、小风、大骤风、大狂风的不同,而卜雨的卜辞数量最多,据统计共有344条。[34]除“雨”、“乃雨”、“亦雨”、“帝令雨”、“不雨”等,也有“大雨”、“多雨”之分。另外,还有不少卜辞卜问“旱”、“立黍”(商王是否要亲自莅临视察种黍或种黍)、“受(帝授)年(成)”、“受禾”、“保(帝保佑)年”等,以及大量关于耕耘、收割、节气与农事活动的卜辞。[35]根据常玉芝的研究,“殷人将一年分为春、秋两季。春季相当于殷历的十月到三月,即夏历的二月到七月,即农作物的播种、生长时期;秋季相当于殷历的四月到九月,即夏历的八月到一月,即农作物的收获时期。”据此,“气象卜辞证明殷历岁末岁首的交接是在夏季;殷历的岁首一月是种黍和收麦之月,即相当于夏历五月;殷人以‘大火’(即心宿二)昏见南中的夏历五月为岁首,即殷正建午。但由于殷人尚处在观象授时的历史阶段,还没有掌握置闰的规律,或是建巳,或是建未。”[36]可见,殷代历法是以与农作物的生长、收获季节相符合为依据的。《尚书·尧典》曰:“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这里的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即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就是说,在黄昏时候,星鸟(心宿一)正好出现在南方中天,就是春分,这时昼夜长度相等;大火(心宿二)出现于南方中天就是夏至,这时白昼时间最长;虚(虚宿一)出现于南方中天则为秋分,这时昼夜长度相等;昴出现于南方中天则为冬至,这时白昼时间最短。用四组恒星黄昏时在正南方天空的出现来规定季节,而且知道这四气在仲春、仲夏、仲秋、仲冬月份之中,这大概是古人春夏秋冬四季星象的最早思想。[37]这种知识形成时期也不会很晚,因为甲骨文中就有用来描绘春天南方中天初昏时天象的鸟星。西周不仅对年月日有明确区分,还用十二地支来计时,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干支纪时是秦汉以后,在古代十二辰基础上建立的。大概在周以前就发明了计时的仪器漏壶。《诗经》有很多诗篇将星辰的出没与季节变化和农业生产生活结合起来,例如《豳风·七月》、《召南·小星》、《陈风·东门之杨》、《唐风·绸缪》、《郑风·女曰鸡鸣》等。周人对于月亮盈亏变化规律的认识也相当清楚,用“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来描述月相。有关月相记录的甲古和青铜铭文很多,例如牧簋铭文:“七年三月既生霸甲寅”。周代已经发明了用圭测影的方法,能确定冬至(正午日影最长)和夏至(正午日影最短)。此前只能利用昏旦中星以及北斗的斗柄指向来定季节,这说明人们已经能够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与星空背景直接联系起来,认识回归年的精确长度,准确制定二分二至等重要节气。《尚书·尧典》曰:“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表明一年366日、“四时成岁”以及闰月的概念已经十分明确。周代的历法还能够定出朔日。《诗经·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据推算这一天是周幽王六年十月初一,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记载日食的记录。周代还渐渐发现了二十八宿,即是把沿着天球赤道和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28个部分,是由间接参酌月亮在天空的位置来推定太阳的位置而设立的。因为星象在四季出没的早晚是不同的,反映了太阳在天空的运动,于是就可以通过测定月亮的位置以推断太阳在星宿中的位置,从而确定一年的季节。[38]春秋时期,人们发现木星约十二年(实际11.8年)绕天一周,便以木星每年所在的位置纪年,称岁星纪年(因此称木星为“岁星”,又名摄提、重华、应星、纪星)。[39]后来又用太岁纪年,即假想一个与木星运行速度相等、方向相反的行星“太岁”,以它每年所在的位置纪年。[40]《左传》僖公五年记载僖公于冬至那天登台观看云色,并说当时“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分是春分、秋分,至是夏至、冬至,启是立春、立夏,闭是立秋、立冬,说明当时已经知道这八个节气了。《吕氏春秋·十二纪》明确在孟春、仲春、孟夏、仲夏、孟秋、仲秋、孟冬、仲冬八个月中,分别安插立春、日夜分、立夏、日长至、立秋、日夜分、立冬、日短至这八个节气,这是每年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八个节气。春秋后期出现了四分历,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5日,并用19年7闰为闰周。这是世界上当时最精确的历法。[41]在这样的情况下,二十四节气的产生应是水到渠成。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全部列出是《淮南子·天文训》(公元139年),次序与今天完全一致。但这不是最早的文本,因为《管子》、《吕氏春秋》已有二十四节气的大部分名称,战国古六历包含了节气概念,秦统一时制定的颛顼历把历元定在立春,也证明二十四节气产生在秦统一之前。此外,《夏小正》中节气有启蛰(惊蛰)、夏至、冬至。《逸周书·时训解》记二十四节气,次序与今亦完全相同。这些可以说明,它的出现远在汉代之先。[42]二十四节气,即从冬至日开始,将一回归年等分为二十四分,以反映太阳在黄道上视运动的二十四个特定位置,从而反映出气候变化的情况。这是根据太阳的运行变化制定的,与月亮运行无关。这种特殊的历法,不仅表明古人观测天体视野的广阔,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农业生产在古人心中的优先地位。因为,二十四节气最根本的用处和意义是在农业生产方面。二十四节气是上古中国历法思想最典型、最集中的体现。中国早期的宇宙观和哲学意识也就自然生长于其中。正因为如此,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日知录》云:&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中国早期历法的这种根本性质贯穿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同时也决定了古代任何帝王在试图通过历法强调自己的统治理念时,也不能无视这种根本性质。因此,上古重农思想与皇权意识在历法中似乎是一体的。许倬云先生认为:“古代文献资料中,‘藉’是与农业有关的行事,其来源可能甚早。《夏小正》中的藉,列在正月,可算是农事之始。”[43]“藉”也见于金文铭辞中。《国语·周语上》有王室藉礼的详细说明:&先时(立春前)九日,太史告稷曰:“自今至于初吉(二月朔日),阳气俱蒸,土膏其动。弗震弗渝,脉其满眚,榖乃不殖。”稷以告王曰:“史帅阳官以命我司事曰:‘距今九日,土其俱动,王袛祓,监农不易。’”王乃使司徒咸戒公卿、百吏、庶民,司空除壇于藉,命农大夫咸戒农用。先时(立春前)五日,瞽告有协风至,王即斋宫,百官御事,各即其斋三日。王乃淳濯饗醴,及期,鬱人荐鬯,牺人荐醴,王祼鬯,饗醴乃行,百吏、庶民毕从。及藉,后稷鉴之,膳夫、农正陈藉礼,太史赞王,王敬从之。王耕一墢,班三之,庶民终于千亩。其后稷省功,太史监之;司徒省民,太史监之;毕,宰夫陈饗,膳宰监之,膳夫赞王,王歆大牢,班尝之,庶人终食。&另外,《诗·豳风·七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可能不仅记载单纯下田工作,也可能指涉初耕的仪礼。最后的“跻彼公堂”就是祭祀和飨礼。《诗经》中《小雅·甫田》、《小雅·大田》、《周颂·载芟》、《周颂·良耜》、《周颂·臣工》、《周颂·噫嘻》都描写田间生活,包括王公大臣。统治者不仅认识到不韦农时,而且在农忙时候采取措施保护耕作,不兴土工,不作师旅,庶民“不冠弁、娶妻、嫁女、享祀”等。[44]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末,贯穿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五、从天文学向占星学的转折&中国上古天文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农耕生活,但《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为何成为占星学?我认为大约从春秋末战国初开始,中国天文学发生了一个根本的转折:即从“治历明时”走向“占星祈禳”,试图用天象反映人间社会的等级制度,论证人间帝王统治的合法性。因此,这期间的天文学把星叫做“星官”,凡星都是“官”。《史记·天官书》唐司马贞《索隐》曰:“星座有尊卑,若人之有官曹列位,故曰天官。”这就在“四象”之后,出现了“分野”、“三垣”的说法。占星学正是由此脱颖而出。“四象”是把二十八宿分为四组,并以动物形象名之,故曰四“象”,即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龟)。人们发现,每组的星象确实与以之称名的动物很像。有人认为,《尚书·尧典》关于四仲中星的说明,产生了把周天恒星分为四群以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季星象的思想。因此人们很容易想像,“春分前后初昏时当朱雀升到南方中天(上中天)时,苍龙的房宿正处于东方的地平线附近;白虎的昴宿正处于西方的地平线附近;而龟蛇的虚宿正处于地平线下与朱雀的七星相对的北方(下中天)。这是就定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由来,它是以古代春分前后初昏时的星象为依据的。”[45]可以看出,四象说还属于比较纯粹的天文学,与占星学没有明显的关系。陈遵妫先生认为,“四象”的出现应在二十八宿之前。因为角、心、尾就是东方苍龙的龙角、龙心、龙尾。“四象”的名称来源可能很早。[46]“分野”是用天上的列宿对应地上的封国。《左传·昭公元年》所说的高辛氏长子閼伯迁于商丘,主辰,故辰为商星,次子实沈迁于大夏,主参,故参为晋星。可见星辰与地域已有关联。后来共有十二分野之说,几乎每一列国对应天上一个星宿。这个观念一般认为出现在二十八宿之后。[47]《周礼·春官·保章氏》曰:“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可见分野已经与占星有关。如果说“四象”中有一些苍龙、麟、风这样神话中的动物,实质上还是关于天象的纯粹描述,“分野”把星辰和地域联系起来,表明一种天人生活同构的雏形,而“三垣”则完全反映了统治阶级的观念。“三垣”即紫薇垣、太薇垣、天市垣,把位于二十八宿以内的恒星分为三大块。紫薇垣是天上皇宫的意思,其中有帝星、帝后星、群妃星、三公星、太子星等;太薇是天上政府的意思,有将星、相星、诸侯星;天市是天上都市的意思,有主管秤权交易和商人的宦者星、宗正星、宗人星、客星等。紫薇垣和天市垣见于《开元占经》辑录的《石氏星经》,大约出现于战国时代。太薇垣初见于唐初的《玄象诗》。[48]这即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名副其实的占星学,或者也可以说“政治天文学”。在当时的天文学中,以甘德、石申、巫咸三大学派影响最大。巫咸传说是殷代大臣,史载的《巫咸星经》为我国最早星表,据说含33座共144星,但原本亡佚,后世存本列齐、赵国名,显然属于伪托。有人认为,西周巫咸学派为宋国司星继承,巫咸祒(字子韦)是其代表,《庄子·天运》中有“巫咸祒”,即是证明。[49]甘德活动于战国时期,或为楚人,或为鲁人,作《天文占星》八卷,亡佚。石申是魏国司星,开封人,活动约在前4世纪战国中期,作《天文》八卷,但早已亡佚。虽然甘德和石申的原著亡佚,但从《史记》、《汉书》和引文中可知一二。后人拾遗补阙,把石申的《天文》与甘德的《天文星占》合并,该书在宋代称《甘石星经》,又名《星经》,托名为“汉甘公、石申著”,始见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著录,曾收入《道藏》,题名为《通占大象历呈经》,流传至今,是一部对天文研究有很高科学价值的文献。从本质上说,这时候的天文学家已成为占星家。虽然他们掌握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但是他们要用天象知识为各国国君服务,实际上就是运用占星学来服务于各国国君,天文学在性质上因此发生了根本转变。占星内容涉及到用兵、立嗣、农桑、祭祀等众多国家大事。例如,《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载,梓慎发现当年的岁星应在星纪,却到了玄枵(实际是由木星运行的误差所至),这即是春行夏令,他预言郑国和宋国要发生饥荒。《国语·晋语四》说晋国史官董因根据天象预测重耳可以成功继承君位。《国语·周语下》还说到武王伐纣的天象有利,故能成功。汉代《淮南子·兵略》也说到这件事,其实都是附会。占星家最关注的天象,首先是日食、月食、彗星这些历来被认为是不祥的天象。日食这时已经被占星学家说得玄乎其玄。据《开元占经》记载:“甘氏曰:‘日始出而蚀,是谓无明,齐、越受兵,一曰亡地。’甘氏曰:‘日中而蚀,荆魏受兵,一曰亡地,海兵大起。’甘氏曰:‘日将入而蚀,大人出兵,赵燕当之,近期三月,远期三年。’”[50]只要日食,都与兵灾和亡国失地有关。此外就是关于五星的运行状况。金木水火土五星,又被称为五纬,与东南西北中的方位相连,这些观念都应该在阴阳五行说之后才能产生。前述夏代关于五星相聚的记录没有这些说法。《汉书·天文志》云:“古历五星之推,亡逆行者,至甘氏、石氏《经》,以荧惑、太白为有逆行。夫历者,正行也。古人有言曰:‘天下太平,五星循度,亡有逆行。日不食朔,月不食望。’……甘、石氏见其常然,因以为纪,皆非正行也。”说明甘德、石申对于五星规律的观测有着重要发现,同时,他们关于五星的占辞也很多。例如:&甘氏曰:“五星主兵,太白为主。五星主谷,岁星为主。五星主旱,荧惑为主。五星主土,填星为主。五星主水,辰星为主。五星木土以逆为凶,火以钩已为凶,金以出入不时为凶,水以不效为凶。五凶并见,其年必恶。”石氏曰:“五星不失行,则年谷丰昌。”石氏曰:“五星行二十八舍星七寸以内者及宿者,其国君死。五星舍二十八宿,王者诛除其国。五星犯合宿中间星,其坐者在国中,犯南为男,犯北为女,东为少,西为老。五星逆行去宿虽非七寸内而守之者,其国君被诛刑死,顺而留之,疾病死。”[51]&占星家们把五星的运行状况,看作国家兴亡的预兆,后来史家经常以此附会。为了给刘汉王朝罩上神秘色彩,《汉书·高帝纪上》云:“元年冬十月,五星聚于东井,沛公至霸上。”现代天文学证实这次五星聚合的天象是发生在第二年五月,属故意捏造。《史记·天官书》亦云:“汉之兴,五星聚于东井。”《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仍说此事:“汉王之入关,五星聚东井。东井者,秦分也,先至必霸。楚虽强,后必属汉。”可见王朝更替的合法性要获得占星学的证明。1995年在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座东汉至魏晋墓葬中出土一件色彩鲜艳的五色织锦,上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五星占》保留了秦汉之际关于五星的占星学宝贵资料。[52]这种情况到了战国末期就很严重了。秦始皇的阿房宫就是按天上的星象建造的。《月令》也是按天象给天子设计每月移动的住处。由此可见占星学对于当时政治生活和学术思想的巨大冲击。&六、转折的原因及元素&春秋战国之际中国天文学界为什么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史记·历书》云:&幽、厉之后,周世微,陪臣执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故畴人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汉书·律历志》所载与此略同:&三代既没,五伯之末史官丧纪,畴人子弟分散,或在夷狄……&就是说,东周以降,天文历算学者从周王室分散外流。各国诸侯却因争夺称霸,招揽人才。这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向占星学转折的一个重要条件和原因。然而,在周王室的天文学人才散入各诸侯国的时候,占星学为什么会蓬勃兴起呢?我们还必须回到上古先民的原始自然崇拜和巫术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由于中国文明的特点,“观象授时”的史官应该自古有之。然而,在早期先民的原始崇拜和巫术活动中,观天象与原始崇拜和巫术不能完全无关。现有资料证明,用龟甲、牛骨作占卜材料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史记·龟策列传》云,“三代”以上的占卜不可记,三代以下皆以卜筮以决疑。占卜之人称史、卜、祝。殷商甲骨文中的“贞人”即占卜者,具有巫史双重身份的人。贞人可能还懂得医术,掌握文字,有丰富的社会知识。[53]在这些古代巫术中就有一种星占的活动。《国语·楚语》曰:颛顼“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这里是说让重和黎分别负责天上星辰和地上人民的事务,不让老百姓直接和天上星辰交往、沟通。意思是把上天的意志垄断起来,不让老百姓知道。正表明古代先民有关于星辰的崇拜和巫术等祭祀活动。上古先民对待水旱灾害和疾病瘟疫,只能用巫术祛除。这些巫术有傩、雩、禜、酺等。[54]其中禜是一种对于星神的祭祀活动,可能与星占有关。《礼记·祭法》云:“幽宗,祭星也。”郑玄注:“宗皆当为禜,字之误也。幽禜,星坛也。星以昏始见,禜之言营也。”《周礼·春官·大祝》云:“掌六祈,以同鬼神礻……四曰禜……”《左传》昭公元年云:“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灾于是乎禜之;日月星辰之神,则雪霜风雨之不时,于是乎禜之。”(子产语)《左传》哀公六年云:“是岁也,有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三日。楚子使问诸周大史,周大史曰:‘其当王身乎!若禜之,可移于令尹、司马。’王曰:‘除腹心之疾,而置诸股肱,何益?不榖不有大过,天其夭诸?有罪受罚,又焉移之?’遂弗禜。”(楚昭王语)杜注:“禜,禳祭。”这些资料说明,禜可能是一种与星占相关的巫术。甲骨文中也有星占的记载。如前文所述,在出土的甲骨文中,发现由“星”字组成的词有“其星”、“不(或毋)其星”、“大星”、“鸟星”、“新星”(或“新大星”)。其意义一是指天晴,一是指星辰。殷墟甲骨文记载的月食有五次,这是定论。[55]这说明殷人对于这些特殊天象的关注和解释,其中不乏星占的思想和观念。同时,《易经》和《诗经》中亦可发现星占的资料。例如,《离卦》九三爻辞曰:“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日昃”指太阳偏西。“日昃之离”的意思是:日在西方附丽于天空,不久将落,如同人之暮年,故要击鼓缶而歌。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曰:“离,读为螭。”即螭龙,云气形成龙,谓之霓。螭、霓一声之转。意思是:太阳偏西时有霓出现在天空,是个凶兆,老年人悲叹,故击鼓缶歌唱禳解之。《丰》卦辞曰:“亨,王假之,勿优,宜日中。”六二爻辞:“丰其蔀,日中见斗,住得疑疾,有孚,发若吉。”九四爻辞曰:“丰其蔀,日中见斗,遇其夷主,吉。”“日中”是正午。“斗”即北斗。卦辞的意思是:祭祀仪式可在正午举行,不必忧虑。这也是从天象看吉凶。[56]《易经》还有用月亮卜筮吉凶的。《小畜》上九爻辞:“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月几望”就是月既望,为月满过后的月象,月望后至下弦前一段日子。这是因为古人对于月食不祥。已知月食必发生在望,望日在十五前后发生。因此,他们把月望作为可能的凶日。望后就没有月食,比较安全。《归妹》六五爻辞曰:“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出家时在月几望,即月望之后,因此吉。《中孚》六四爻辞曰:“月几望,马匹亡,无咎。”月既望时,马匹丢失,但无咎。[57]《诗·小雅·十月之交》不仅描绘了日食和月食,还有“日月告凶,不用其政”之说,也是把日食月食看作不祥天象。上古这些原始崇拜和巫术活动,具有深厚的社会土壤和广泛的应用范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可分割,因此成为一种文化和观念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意识中。西周以后,有所谓周公“制礼作乐”之说,人们逐渐崇尚理性,这些上古时期的星占,与其他巫术一样式微。但孔子说过:“鳯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还有闻“西狩获麟”,令他悲愤、感慨不已。一方面说明即使孔子这样伟大的思想家对于这些远古的宗教、巫术也深信不疑,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原始崇拜和巫术像一股潜流,仍然涌动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之中。到了春秋战国之际,诸侯争霸,这些本来潜伏在社会生活底层的原始遗存被一些“畴人子弟”重新整理起来,与日渐发达的天文学知识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占星学的大气候,对于当时的政治、思想和学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原始宗教崇拜和星占巫术可能是占星学兴盛的一个源头。五星聚合,日月食,彗星,等都是奇异的天象,容易引起人们附会猜测。应该特别强调的是,这些星占活动原来只是原始巫术活动的一种,与占星学无关。它只是给后来的天文学家以启示和灵感,天文学家运用新的天文学知识对这些特殊的天象进行解释,从而形成占星学。中国古代天文学出现向占星学的转折,不仅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大变革,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我认为这个事件与邹衍阴阳五行学说的出现关系密不可分,并以此为标志。限于篇幅,不再赘述。[58]&七、转折证据之一:利簋与《国语·周语下》的异同&《国语·周语下》记载伶州鸠叙述周朝姬氏的祸福与星相的运行关系,并涉及上古五帝,基本属于传说。但其中说到武王伐纣的天象有利,故能成功的事迹,因此留下可以考证的空间。武王伐纣的史实究竟如何?是否符合伶州鸠的描述?我们通过史籍关于武王伐纣的记述与伶州鸠的描述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到占星学发展的清晰轨迹。&(伶州鸠)曰:“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颛顼之所建也,帝喾受之。我姬氏出自天鼋,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牵牛焉,则我皇妣大姜之侄伯陵之后,逄公之所凭神也。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也。月之所在,辰马农祥也。我大祖后稷之所经纬也,王欲合是五位三所而用之。自鹑及驷七列。南北之揆七同,凡人神以数合之,以声昭之。数合声和,然后可同也。故以七同其数,而以律和其声,于是乎有七律。”(《周语下》)&这里“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都是占星学内容。伶州鸠说的“岁”指岁星,意即岁星当空,利于征伐。这个故事被后来学者经常引用,《战国策·赵二》记张仪语云:“愿以甲子之日合战,以正殷纣之事。”汉代《淮南子·兵略》曰:“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至共头而坠,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武王伐商的时间,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现存相关史料中一个最重要的证据,是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的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此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簋腹内底铸有极为宝贵的铭文4行32字:&珷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闻夙有商辛未王在管师锡又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一般释读为:武王征伐商纣,甲子日早晨,岁星当头,贞卜能克,灭亡了商。辛未日武王在阑地,赏赐青铜给右史利,用作制造檀公宝尊彝。这段铭文的重要意义在于印证了《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及《史记·周本纪》等古代文献中关于武王伐纣在甲子日的记载,与史书文字几乎完全吻合。右史利因参与克商之役受赐而作此器,时间又是在武王克商后的第八天,故利簋是现存最早的一件西周青铜器,几乎是这场中国古代史上划时代变革的现场记录。然而,铭文所说甲子日凌晨,岁星当头宜于征伐,这只是一种星占,是占卜的一种,与龟占、卜筮属于一类,而非后来的占星学。上节我们对此区分进行了详细论述,因此与伶州鸠所说的含义完全不同。尤其值得引起我们进一步讨论的是,把铭文中的“岁”释读为“岁星”,是以张政烺先生为代表的学者的观点,虽然这种解释影响广泛,但是疑难很多。第一,“岁”在甲骨和西周金文中当作岁星解释至今未见,故难成立。第二,把“岁”释为岁星,接下来的“鼎”就要训为“丁”,义为“当”,意即“岁星当其位”,而“鼎”字这种解释在钟鼎彝器中也没有例证,难以成立。因此,有人认为,把铭文中的“岁”释读为岁星是不能成立的。而如果把“岁”释为“岁祭”,可能更符合铭文原义。因为,第一,从甲骨到金文,用“岁”作岁祭的例证不可胜数。第二,把“岁”释读为岁祭,“鼎”则可训为“贞”,王国维认为贞鼎二字“自古通用”。这样解释文义既有训诂证据,符合文法,非常通畅,又符合早期史书的记载。[59]而按照思想史发展的逻辑来说,我也认为这里的“岁”应该是“岁祭”,不是“岁星”。如果我们把铭文“岁”释为“岁祭”,原文应读为:&珷征商,唯甲子朝,岁,鼎(贞):克闻(昏),夙有商。辛未,王在管师,锡(赐)又(右)事(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大意为:武王征伐商纣,在甲子日早晨,岁祭,贞卜黄昏时能克,遂灭亡了商。辛未日武王在管师,(因占卜有功)赏赐青铜给右史利,用作制造檀公宝尊彝。这里不见与占星学有丝毫关系。更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史籍中都没有提及“岁星当空”之说:&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尚书·牧誓》)越若来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则咸刘商王纣,执天恶臣百人。(《逸周书·世俘》)二月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史记·周本纪》)&比较原始的资料,所谓“岁星当空”是空穴来风。即使对占星学极为崇信的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也没有提及。上述两种解释都说明,利簋铭文中没有占星学内容。由此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伶州鸠的说法只能是后来者臆造。这也恰好证明占星学家为了宣扬他们的学说,而采取对上古历史进行占星学的篡改和虚构的事实。因此在《史记·天官书》、《汉书·艺文志》所述的上古占星学和占星家的历史也完全属于虚构。[60]第二,至少在伶州鸠说话时的春秋晚期,即周景王二十三年(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占星学已经大行其道,成为流行观念了。[61]&八、转折证据之二:《左传》、《国语》其他记载&从《左传》、《国语》等典籍的记载中,我们可以证明从星占巫术到占星学的一些发展轨迹。《左传》中涉及天象与占星学内容的资料如下:&春,无冰。梓慎曰:“今兹宋、郑其饥乎?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以有时灾,阴不堪阳。蛇乘龙,龙,宋、郑之星也。宋、郑必饥。玄枵,虚中也。枵,耗名也。土虚而民耗,不饥何为?”(襄公二十八年)夏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晋侯问于士文伯曰:“谁将当日食?”对曰:“鲁、卫恶之。卫大,鲁小。”(昭公七年)史赵曰:“陈,颛顼之族也。岁在鹑火,是以卒灭,陈将如之。今在析水之津,犹将复由。”(昭公八年)夏四月,陈灾。郑裨竈曰:“五年陈将复封,封五十二年而遂亡。”子产问其故。对曰:“陈,水属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今火出而火陈,逐楚而建陈也。妃以五成,故曰五年,岁五及鹑火,而后陈卒亡,楚克有之,天之道也。故曰五十二年。”(昭公九年)春,王正月,有星出于婺女。郑裨灶言于子产曰:“七月戊子,晋君将死。”(昭公十年)冬,有星孛于大辰,西及汉。申须曰:“彗所以除旧布新也。天事恒象,今除于火,火出必布焉。诸侯其有火灾乎?”梓慎曰:“……若火作,其四国当之,在宋卫陈郑乎!……”郑裨灶言于子产曰:“……若我用瓘斝玉瓒,郑必不火。”(昭公十七年)(梓慎)曰:“二至二分,日有食之,不为灾。日月之行也,分,同道也;至,相过也。其他月则为灾,阳不克也,故常为水。”(昭公二十一年)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梓慎曰:“将水。”昭子曰:“旱也。日过分而阳犹不克,克必甚,能无旱乎?……”(昭公二十四年)(史墨)曰:“六年及此月也,吴其入郢乎,终亦弗克。入郢必以长庚,日月在辰尾。庚午之日,日始有谪。火胜金,故弗克。”(昭公三十一年)夏,吴伐越。……史墨曰:“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吴乎!越得岁(指木星)而吴伐之,必受其凶。”(昭公三十二年)[62]&《春秋》一书纪事长达241年。《左传》纪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后共计254年。笔者大略统计,《左传》真正提到占星学内容的只有上述十处。其中昭公十七年记申须对于彗星出现的解释语“天事恒象”,即天的意志一定要通过天象表达出来,是引起后来学界极为关注的思想,为众多学者经常引用。《左传》提到的占星家有梓慎、士文伯、史赵、郑裨竈、史墨等人。从《左传》可以看出,与占星学相关内容最早出现在鲁襄公二十八年,在鲁昭公以后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域之中,引起人们关注,但还没有形成强势。《国语》与占星学相关内容如下:&范蠡曰:“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臣闻古之善用兵者,(嬴)【赢】缩以为常,四时以为纪,无过天极,究数而止。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明者以为法,微者则是行。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后则用阴,先则用阳;近则用柔,远则用刚。后无阴蔽,先无阳察,用人无艺,往从其所。刚(柔)【彊】以御,阳节不尽,不死其野。彼来从我,固守勿与。若将与之,必因天地之灾,又观其民之饥饱劳逸以参之。尽其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宜为人客,刚彊而力疾;阳节不尽,轻而不可取。宜为人主,安徐而重固;阴节不尽,柔而不可迫。凡陈之道,设右以为牝,益左以为牡,蚤晏无失,必顺天道,周旋无究。”“圣人之功,时为之庸。得时不成,天有还形。天节不远,五年复反,小凶则近,大凶则远。”(《越语下》)内史过归,以告王曰:“……夫天事恒象,任重享大者必速及……”(《周语上》)(单子)曰:“夫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本见而草木节解,驷见而陨霜,火见而清风戒寒。故先王之教曰:‘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节解而备藏,陨霜而冬裘具,清风至而修城郭宫室。’故《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其时儆曰:‘收而场功,偫而畚梮,营室之中,土功其始。火之初见,期于司里。’此先王所以不用财贿,而广施德于天下者也。”(《周语中》)(单襄公)曰:“……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经纬不爽,文之象也。”(《周语下》)献公问于卜偃曰:“攻虢何月也?”对曰:“童谣有之曰:‘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旗。鹑之贲贲,天策焞焞,火中成军,虢公其奔!’火中而旦,其九月十月之交乎?”(《晋语二》)子犯曰:“……天事必象,十有二年,必获此土。”(《晋语四》)姜曰:“……吾闻晋之始封也,岁在大火,阏伯之星也,实纪商人。商之饗国三十一王。瞽史之纪曰:‘唐叔之世,将如商数。’”(《晋语四》)(董因)曰:“岁在大梁,将集天行。元年始受,实沈之星也。实沈之墟,晋人是居,所以兴也。今君当之,无不济矣。君之行也,岁在大火,阏伯之星也,是谓大辰。辰以成善,后稷是相,唐叔以封。瞽史记曰:嗣续其祖,如榖之滋,必有晋国。”(《晋语四》)&《国语》所涉及占星学内容谨录于此,加上节所述《周语下》共十处。[63]但这里的情况却与《左传》大不相同,一是占星学思想比较成熟,二是出现年代比较早。此外,《周语上》亦有“天事恒象”之说,与《左传》昭公十七年申须所言完全一样,《晋语四》还有“天事必象”之说。在《左传》和《国语》中同时记录了“天事恒象”这个术语,表明这样的术语应该有一个共同来源,同时也表明这个术语已经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被人们耳熟能详,随时运用,因此,这个术语实则已经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出现也恰好证明,在这个时期占星学的观念已经流行。《左传》记载这个术语的年代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而《国语》记载的说话人内史过是周惠王(前679-前655)、襄王(公元前654-前620)时人,子犯是晋文公(公元前639-前630)时人,比《左传》的年代早一百年以上。《左传》与《国语》的记载年代相差一个多世纪,因此很难同时为真。参照伶州鸠说武王伐纣的时间,即周景王二十三年(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左传》记录这个术语的时间(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应该是可靠的。就是说,大约在昭公十七年的时候,占星学的观念已经比较流行了。据此我们可以判断,早于这个时间的其他关于占星学的说法,基本上都是后人杜撰,纯属附会。《左传》全名《春秋左氏传》,作者一般认为是与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国语》被《汉书·艺文志》称为《春秋外传》,司马迁又说:“左丘失明,阙有《国语》。”因此汉唐以降都认为《左传》和《国语》的作者为同一人,即左丘明。近代学者对此说置疑,认为《国语》可能是当时各国史乘的原始记录。笔者无意于将此问题追根究底,但通过以上辨析,说明《左传》与《国语》作者同属于一人的可能性很小,成书的年代也可能属于不同时期。从甲骨文关于“星”的卜辞,到《诗经·七月》(包括《小雅·十月之交》),以及《夏小正》,再到《左传》、《国语》,这些文献资料比较清晰地展示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向占星学转变的大致发展轨迹。&九、占星学在当时的影响&以上大略论证了在春秋末战国初发生的中国天文学向占星学的根本转折。了解这个转折,我们不仅可以知道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占星学的基本界限,同时还会发现上古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轨迹,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由此探索这种思想史的转变对于当时中国学术的影响。战国以降的这种与阴阳五行说合为一体的占星学在汉代达到全盛。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把阴阳家列为六家之首,称之以“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大祥而众忌讳”。司马迁对于盛行的占星学作了总论性质的概括,《史记·天官书》则是最早全面系统描述全天星官的著作,也可谓集占星学之大成。《汉书·天文志》开篇曰:&凡天文在图籍昭昭可知者,经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积数七百八十三星,皆有州国官宫物类之象。其伏见蚤晚,邪正存亡,虚实阔陿,及五星所行,合散犯守,陵历斗食,彗孛飞流,日月薄食,晕适背穴,抱珥(工虫)蜺,迅雷风祅,怪云变气:此皆阴阳之精,其本在地,而上发于天者也。政失于此,则变见于彼,犹景之象形,郷之应声。是以明君睹之而寤,饬身正事,思其咎谢,则祸除而福至,自然之符也。&《汉书》还首立《五行志》,专载五行灾异,例如日食、月食、地震等,天人感应。在战国列国纷争、风云变幻的局面中,占星学应运而生以后,一个《月令》这样新型的天人模式也横空出世了。尽管如此,司马迁还是把《天官书》和《历书》分开,表明占星与历法之间仍然是有区别的。自此以后,中国古代占星学异常繁荣。查《隋书·经籍志》,所载天文书共97部,675卷;历书100部,263卷。今日出土汉代帛书即有《五星占》之类。这些天文书实质上与占星学已成一体,其著述繁富,可见一斑。我们发现,经过汉人整理的古代典籍,有些明显留下这种占星学和阴阳五行学说的深深印记。汉代经学中不但程度不同羼杂了这种占星学与阴阳五行混合的思想,甚至在根本上受到占星学观念的支配,其中“观象于天,法类于地”的占星学思想,成为《易传》的核心观念,而《春秋》公羊学大家董仲舒,把先秦儒学与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而深远。可见占星学对于秦汉以后的中国思想、学说和政治,产生的影响不可估量!但是,思想界反对这种占星学的声音从来不绝,当时的代表人物为荀子和王充。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荀子·天论篇》)王充的《论衡》对于日食、月食作了专门讨论,把“阴阳符验”、“天人感应”之类斥之为“虚妄”。这些思想观点应该是上古中国朴素天文学思想的延续,非常难能可贵。这些思想家与占星学理论的冲突交锋,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史发展的另一条重要线索。应该说明的是,即使出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向占星学的转折,占星学思想甚至成为一种时代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但天文学的观测和计算、以及据此推算建立的历法,仍然具有科学的意义,没有断绝,一直相对独立发展。它与占星学的合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占具不同的比重。自汉至唐、宋,占星学大行其道,天文学则只是内嵌于其中,成为它的附庸或手段。宋明以降,占星学式微,天文学又日渐崛起,成为其中的主流。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占星学之间这种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的关系,源自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政治与科学发展的内在张力,并且在相互交错中发展、演进,经历了二千年的历史发展,直至清末中国帝制的结束。西学东进之后,这种状况才得到彻底改变,近、现代中国学者完全剔除了古代天文学中占星学的思想内容,建立了与西方科学一体的中国现代天文学,占星学终于成为历史。&&[1]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第一册,第19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2]中国天文学史整理小组编著:《中国天文学史》第3页。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3]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第6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4]江晓原:《占星学与传统文化》第193-194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冯友兰先生将此分别:“‘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是天文学;‘纪吉凶之象’,就是占星术了。”(《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三松堂全集》第八卷,第522页。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6] 据沈文倬先生研究,自汉至宋,《夏小正》只有卢辩的注。宋代有傅崧卿和金履祥的注释,清代形成整理《夏小正》为研究天文学动植物的专门科学,先后有二十多家。校勘以卢文(弓召)黄丕烈、孙衍星、叶大壮最著名,注释有诸锦的《夏小正诂》、孔广森的《夏小正补注》、毕沅的《夏小正考注》、王聘珍的《夏小正解诂》、朱俊声的《夏小正补传》、王筠的《夏小正正义》等。(见沈文倬:《菿闇文存》页。商务印书馆2006年。)[7] 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第一册,第200页。[8] 沈文倬:《菿闇文存》1002页。[9]李学勤:《夏小正新证》,《古文献丛论》第212、222页。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詹子庆先生说:《夏小正》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古老的月令。它是按十二月顺序,详细地记载了大自然包括天上星宿、大地生物和与之相应发生的变化,形象地反映了上古先民对时令气候的认识。”(见詹子庆:《夏史与夏代文明》第32-33页。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10] [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夏小正》第四十七。中华书局1983年。张汝舟:《二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无“执养宫事”。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11]见沈文倬:《菿闇文存》页。当代学者在我国哈尼族的调查中发现了一种普遍流行的“十二月生产调”,“内容或简或繁,大体包括月份名称、各月的自然现象、农事经验、宗教活动等等。实际上起了生产百科全书的作用。在有些民族中几乎人人会说会唱。……这种生产调可以说是一种口头的历书。它给我们一个启示,大约整理成书于春秋的《夏小正》即由上古时代的十二月生产调脱胎而来。”(邵望平、卢央:《天文学起源初探》,见《中国天文学史文集》第二集,第7-8页。科学出版社1981年)[12] 参见《汉书·地理志》:“公刘处豳,……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颜师古注:“谓《七月》之诗。”[13] 见徐振韬、蒋窈窕:《五星聚合与夏商周年代研究》第64-65页。世界出版公司2006年。[14]见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编著:《夏商周断代工程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第80-81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15] 参见《书经集传》蔡沈注本,第64页。中国书店1994年。[16] 常玉芝:《殷商历法研究》第9-20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17] 参见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第232-250页[18]张培瑜:《&春秋&、&诗经&日食和有关问题》,《中国天文学史文集》第三集,科学出版社,1984年。[19]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20] 据徐振韬、蒋窈窕先生研究:“1974——1977年,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的有关部门和学校,以及各省市的有关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大约一百多个单位和三百多人按计划对古代天象记录进行普查。查阅古籍总数高达15万卷,收集道的天象记录1万多条。其中包括太阳黑子、极光、陨石、日食、月食、流星、流星雨、彗星、新星和超新星、月掩行星、日月变色、异常曙暮光和雨灰等。1988年,以《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集》为名,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见徐振韬 蒋窈窕:《五星聚合与夏商周年代研究》第57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21] 《左传》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閼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为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故参为晋星。”[22] 现在某些地区还有“犁星”、“水车星”、“轱辘把星”,沿海地区有“南挂星”、“三枝浆星”等。(见中国天文学史整理小组编著:《中国天文学史》第42页。)[23] 《诗经》中描绘天象的诗有不少,如前所述,内容都是描述农耕生活与星辰的一般关系,唯《小雅·十月之交》不仅描绘了日食和月食,还有“日月告凶,不用其政”之说。我认为,不管这首诗写于何时,仅此一首诗决不能说明在那个时期系统的占星学理论已经建立。[24] 详见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一卷,第31-3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25] 古代人们传说关于“观象授时”的历史是从三皇五帝开始的。《史记·历书》云:“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于是有天地神祗物类之官”。《尚书·尧典》云: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26]中国天文学史整理小组编著:《中国天文学史》第10页。科学出版社,1981年。[27] 见常玉芝:《殷商历法研究》第403页。[28] 庞朴:“二子(参、大火——引者)在一年里对于人们的关系,正如日月在一天里对于人们的关系一样。太阳在东方升起,开始了‘日’和劳动;太阳到西方落下(明月或早或迟代之而起),进入‘夕’和休息。一年的情景,刚好是一天的放大:大火在东方升起之时,开始了‘春’和劳动;大火到西方落下之后(代之而起的是参的东升),进入了‘秋’和休息。长期的这种实践,在人们头脑里形成了一个牢固的观念,时间上的‘春’天和空间上的东方、天上的大火星象和地上的东方方位,成了混沌一体而不可分离;有如人们一直习惯于把太阳和东方联系在一起那样。这正是原始思维的特点,它带有种种感性的色彩,有时更有幻想的成分。”(《“火历”续探》,《中国文化》第一集,第132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春秋时期,“晋人用的是夏历,记史者用的是周历,彼此相差两个月。当时,周历虽然具有政治权威,而且在天象上有着更大的合理性,但脱离农事这一点,成了它的致命弱点,在生活中难以推行,更不用说取其他历而代之了。”(同上,第134页)[29] 张汝舟先生发现中国上古天文学中的几个概念“中”、“流”、“伏”、“内(入、纳)”,表明不同月份中星宿在天际显示的不同位置和状态。例如:“昏火中”(《月令》六月记),“流火”(《诗经·七月》),“辰则伏”(《夏小正》八月记),“内火”(《夏小正》九月记)。(见《二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第16页。)[30] 据后人考察,《夏小正》的说法基本符合农事规律。宋黍升《&夏小正&笺疏》曰:“五月中气黄道日躔柳十六度九分,昏之中星,当距日一百七度,日距心前一百一度二十分,故大火中。心中,种黍菽糜时也。……《尚书·考灵曜》云:‘主夏者,心星昏中,可以种黍’是也。又言菽者,《尚书·大传》云:‘主夏者,火星中,可以种黍菽。’又言糜者,《开元占经》引《神农书》云:‘大岁在四仲夏至,可以种糜。’此正夏至种糜之据也。”(转引自沈文倬:《菿闇文存》页。)[31] 张汝舟:《二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第13页。[32] 见殷玮璋 曹淑琴:《中国远古暨三代科技史》第95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33] 可能盘庚迁殷(约前1300年)之前已经采用干支纪日。《春秋》记载的第一次日食发生在鲁隐公三年(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这次日食已被证实,日期准确。由此证明从春秋一直到清宣统三年,干支纪日2600余年,没有一日差错。天干地支的起源,有学者认为天干与羲和生十个太阳有关,地支与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有关神话。(见黄金贵主编:《中国古代文化会要》第65页。西冷印社出版社2007年。)[34] 见常玉芝:《殷商历法研究》第386页。[35]例如:“贞:帝不降大旱。九月。”(《合集》10167)“月一正曰食麦。”(《合集》24440)(见常玉芝:《殷商历法研究》第409-422页。)[36] 常玉芝:《殷商历法研究》第425-426页。她的结论也完全证明了关于夏代建寅、商代建丑、周代建子的“三正说”只是汉儒的臆造,纯属子虚乌有。杨向奎先生的研究也表明,商代历法的岁首实际上是不固定的。他说:“我国早期历法中,虽然季节月名有基本固定的关系,但岁首有一定的摆动。因此认为:商代历法的岁首很可能在主要农作物收获前后的秋季,即建申、建酉,含今立秋至寒露、霜降三个月中,这不仅符合武丁纪月的月食考订,也能解释许多纪月与季节有密切关系的农事、气象卜辞。”(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第244页。人民出版社1997年。)张汝舟先生经过对比,发现《夏小正》、《诗经·七月》、和《月令》皆用殷正,《尚书·尧典》用的是夏正。(见《二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第597-598页。)[37]中国天文学史整理小组编著:《中国天文学史》第11页。也有人认为“日中”、“日永”、“宵中”、“日短”指二分二至。(见徐传武:《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第50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有学者认为:“战国秦汉间的四季仲月初昏中星,据《礼记·月令》与《吕氏春秋》记载,是孤矢、亢宿、牛宿、壁宿。这是战国秦汉间的天文历法现象,当时人抬头即见,容不得任何人作伪。而《尧典》四中星却是星宿、大火、虚宿、昴宿,它与战国秦汉四中星相比,各星向西后退了大约三十度。……中间就要经过2152.5年,这正是帝尧到战国秦汉之间的年数。由此可知,《尧典》中的历法材料,一定就是当时的历法天文材料,而不是战国秦汉人的作伪。”(郑慧生:《星学宝典——天官历书与中国文化》第24页。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竺可桢曾认为《尧典》四仲中星是殷末周初时候的天象。还有人认为四仲中星是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天象。(见江晓原《占星学与传统文化》第58-59页。)据《左传》记载,我国最早的冬至时刻的测定,是在春秋时代鲁僖公五年(前655年)正月辛亥,和鲁昭公二十年(前522年)二月己丑两次。是用圭表测定的。(申先甲:《中国春秋战国科技史》第82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38] 二十八宿的说法西周时期还没有完善。现已证明这个体系至迟是在战国早期完善起来的。(参见《二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第16页。)其中部分星宿名称在《诗经》和《夏小正》中有记载。《周礼》中的《春官》、《秋官》中都有二十八宿之说。到《吕氏春秋·有始》才最早给出了自角至轸的全部名称。竺可桢、钱宝琮、夏鼐认为,建立二十八宿的目的是为观测月亮运动。正如《吕氏春秋·圜道》所言:“月躔二十八宿,轸与角属,圆道也。月行于天,约二十七日又三分之一天而一周,约日旅一星,经二十七日余而复抵原星,故二十八为宿舍之数,以记月亮所在位置。”中国、印度、阿拉伯、巴比伦古代都有二十八宿之说。陈遵妫和日本学者新城新藏认为中国起源最早,与四季相关。新城新藏说:“二十八宿是在中国周初或更早的时代所设定,而在春秋中期以后自中国传出,经由中亚细亚传于印度,更传入波斯、阿拉伯等地方。”印度古代分冬春夏雨秋露六季,现在还分寒暑雨三季,与二十八宿不配合。根据岁差的计算表明,距今3500年之前,冬至在虚,夏至在星(七星),春分在昴,秋分在房,天球赤道正好与二十八宿中大部分星宿的位置相符合,即二十八宿大部分处于赤道附近。后汉时代,我国黄道坐标概念才得以形成。(见申先甲:《中国春秋战国科技史》第70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39] 金木水火土五星中最先被人们认识的是木星。可能与它在一年中被人们看到的时间很长而且明亮有关。有人认为:大约在公元前20世纪以前,人们就知道木星是颗行星,12年绕天一周。周初已经用推算木星的位置来占卜。(见申先甲:《中国春秋战国科技史》第74页。)用木星进行占卜是巫术,与后来的占星学具有本质的不同。占星术也不同于古代的天地日月之神的崇拜,与这些祭祀活动有根本区别。[40] 东汉建武三十年(54年)以后用干支纪年。(见黄金贵主编:《中国古代文化会要》第65页。西冷印社出版社2007年。)[41] 中国天文学史整理小组编著:《中国天文学史》第23页。。[42] 参见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上册,第58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43]许倬云:《西周史》第284、283页,三联书店2001年。占星学出现以后这种思想有了改变,比较一下可以看出其中的变化。[44]参见《吕氏春秋·上农》,白寿彝:《中国通史》第594页。[45] 申先甲:《中国春秋战国科技史》第66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46] 见陈尊妫:《中国天文学史》第二册,第33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礼记·礼运》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十三经注疏》云:“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后来把麒麟换为白虎,有人称与孔子作《春秋》到获麟为止相关。“麟为周亡天下之异。”所以后人以山兽之君虎代替。《礼运》孔疏引:“龙东方也,虎西方也,凤南方也,龟北方也,麟中央也。”西方为白虎,麟在中央。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前433年左右)中有一漆器箱盖,会有二十八宿图案,东方绘有青龙,西方绘有麟。可见在汉代麟才换成白虎,而二十八宿在当时已是很普遍的知识,“四象”的知识可能还会更早。[47]徐振韬、蒋窈窕先生认为:十二次分野大概是在战国时代形成的。(见徐振韬、蒋窈窕:《五星聚合于夏商周年代研究》第20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48] 参见郑慧生:《认星识历——古代天文历法初步》第三编第五章:“唐·无名氏《玄象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49]见申先甲:《中国春秋战国科技史》第58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50] 刘韶军编著:《古代占星术注评·开元占经》第13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2年。[51]《开元占经》卷十八。见刘韶军编著:《古代占星术注评·开元占经》第142、144、145页。另: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书《五星占》和《云气星象杂占》表明,当时对于五星会合周期的了解已经相当准确。其中《五星占》,包括占文和表格共6千多字。(详见《中华文明史》第一卷,第350页。)[52] 徐振韬、蒋窈窕:《五星聚合与夏商周年代研究》附录二“中国古代五星会聚记录”,统计了远古至清乾隆六十年各种史籍关于五星聚合的记载,其中很多是当作祥瑞。[53]而在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中,用骨、木、竹等占卜延至近代。(见孟世凯:《商史与商代文明》第2、146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1973年在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发现植物种子三十余枚,其中有桃仁和郁李仁,是治病的药物。灸、刺和按摩的治病方法已经存在。上古刺即用石针,殷商时应是青铜针。“殷高宗武丁一朝,五十九年之间殷人之病,凡有头、眼、耳、口、牙、舌、喉、鼻、腹、足、趾、尿、产、妇、小儿、传染等十六种,具备今日之内、外、脑、眼、耳、鼻、喉、牙、泌尿、产妇、小儿、传染诸科。”(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第308、314页。)[54]金景芳先生说:“用傩、雩、禜、酺的办法来对待水旱疾疫,虽然最早只见于周代文献,但不能即认为是周人创始,它也应有长远的历史,在这里保存着原始时代‘魔术’的遗迹。”(金景芳:《先秦思想史讲义》第58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55] 常玉芝:《殷商历法研究》第9-20页。[56]闻一多对《乾》卦研究,认为乾卦整体是北斗星的表征,各爻是东宫苍龙所代表的龙马,拉着帝车在天空运行。《睽》卦上九爻辞:“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狐,后说之狐,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参见卢央:《易学与天文学》,第3页。中国书店2003年。)[57]参见卢央:《易学与天文学》第3-5页。[58] 参见拙文:《两汉经学观念与占星学思想——邹衍学说的思想史意义探幽》,《哲学研究》2009年第1期。[59]见吴伟:《利簋铭文再释》,载《文博》2009年第三期。黄德宽教授认为,“岁”应解释为岁祭。岁祭由史官利主持,得大吉。武王克商之后,作为对于祭祀史官的奖励,赐他铸簋以志。这样解释非常符合情理。[60] 1996年国家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物理学家们通过分析研究史料,同时根据天文现象推算等艰苦细致地考证研究之后,大致确定武王克商的时间为公元前1100年左右某甲子日。但是与此相符的几个甲子日,相差几十年,对相关遗物进行的碳14测定无法对此作出鉴定。专家们最后仍然依据利簋铭文,把“岁”释为岁星,并采用《周语》伶洲鸠“岁在鹑火”的说法,得出确定日期是公元前日。但根据本文上述论证,这个结论显然是不能成立的。(见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第44-49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61]此外,伶州鸠在叙述了武王伐纣的天象之后,接着说周朝得天象依据是“颛顼之所建也,帝喾受之。我姬氏出自天鼋,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牵牛焉,则我皇妣大姜之侄伯陵之后,逄公之所凭神也。”基本上与早期传说混为一体了。这样的叙述在《国语》中并不少见。例如《楚语》说:颛顼“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也是记载了一种古代传说。由此可证《国语》很多文字成文较晚,所记人物很多是后人补记,不可全信。[62] 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占星家的盒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