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十月五日qq农场种子精华是什么九月八日花占卜是什么

铁力农场史之五
编名:第七编& 人物志
章名:第四十四章& 历届场主要领导人简历
节名:历届场主要领导人简历
王秀乾,一九二二年生,山东省高清县人。一九三八年参加八路军,一九四一年加入中国
共产党。在部队历任战士、付班长、班长、付排长、排长、副连长、连长、团作战参谋、营长、
防空大队长、师作战科科长、基建处处长、副团长等职。一九五五年转业任国营“十一”农场
场长。一九五六年一月调水利部哈尔滨设计院任副院长、院长兼党委书记。一九七八年三月十
五日病逝于哈尔滨,时年五十六岁。
董彬,一九二二年生,籍贯安徽省来阳县。一九四○ 年参加革命,一九四一年入党。任乡
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区委书记、区中队政治委员。一九四八年升级到部队,任连指导员,
营协理员、师秘书科科长、办公室主任、团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转业任国营“十一”农场党
委书记。一九五六年调黑龙江省农村工作部任秘书长、办公厅主任。一九七○年调巴彦县任县
委书记。一九七六年调松花江地委任常委。现任哈尔滨市付市长。
 & 岳富孝,一九二一年生,山东省邵平县人。一九四○
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六月加入中国共
产党。在部队任战士、付班长,班长、付排长、指导员、保卫干事、协理员、教导员、团组织
股股长、团政治处付主任、主任等职。一九五五年转业任国营“十一”农场党委付书记,一九
五六年任党委书记(后又兼任场长),一九六二年调查哈阳农垦局任局长,一九七七年调绥化
农场管理局任付局长,现离休。
牛忠义,一九一五年生,籍贯河北省盐山县。一九三七年参加八路军,一九三八年加入中
国共产党。在部队历任班长、排长、高级侦察组长、交通队长、高级侦察队长。一九四二年调
地方工作。任河北省黄桦县公安局副局长、局长。一九四八年调安徽省芜湖市公安第一分局任
局长。一九五一年调福建省古田县水利发电工程处任保卫科科长。后调省公安厅二处任处长。
一九五五年调黑龙江省海伦县劳改农场任党委书记。一九五八年调国营“十一”农场任场长。
一九五九年调黑龙江省水利厅大来水库任保卫处处长、党委书记。一九六二年调省水利厅工程
局任付局长、后任技术室付主任。一九八二年离休。一九八三年四月九日病逝于哈尔滨市,时
年六十八岁。
                  
张绪云,一九二六年生,山东省滨县人,—九四四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四五年参加八
路军。在部队历任文书、文化干事、副指导员、宣传干事、副股长等职。一九五五年转业任国
营“十一”农场宣传部长,后任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党委副书记兼场长、党委付书记。一
九六五年调省农垦厅政治部宣传处任副处长。现任黑龙江省档案科学研究所所长。
孙绍文又名孙安、孙太。一九○ 四年生,籍贯辽宁省昌图县。一九四六年参加革命工作,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长、区委书记、科长、副县长,县长、国营“十一”农场副场长、
庆安县县委书记、省水利厅工程处处长、国营“十一”农场场长、场长兼党委书记、党委书记
等职,—九八三年四月二十八日病逝,时年七十六岁。
刘培贤,一九二五年生,祖籍山东省肥城县。一九三九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历任油印科科长、文印股股长、区委委员、宣传干事、秘书、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部
长、地委宣传科科长、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海伦农场党委书记、国营“十一”农场党委书
记、五大连池农场党委书记、小岭水泥厂党委书记。一九八○ 年调省农业干校任党委书记。
                    
李文德,一九二三年生,山东省占化县人。一九四七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九五五年转业,转业前历任战士、文书、文化干事、指导员、团组织干事,转业后,任国营
“十一”农场组织部部长、工会主席、代理厂长、“十一”农场革委会副主任、黑龙江生产建
设兵团独立二团副团长。一九七二年调阿城畜牧场任党委书记,一九七六年任香坊科研站负责
人。现任红旗农场党委书记。
                    
&&& 傅永祥,一九三○
年生,山东省黄骅县人。一九四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九四七年参加
八路军。在部队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副排长、排长、副连长、连长、营管理员等职,一
九五五年转业任国营“十一”农场第九生产队党支部书记、一分场总支副书记、二分场总支书
记。一九六六年任总场副场长,—九六八年任场革委会主任,一九六九年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
团独立二团副团长。一九七二年调兵团二师九团任副团长、绥滨农场副场长,现离休。
                    
张文泉,一九二四年生,祖籍山东省来阳县人。一九四六年参加革命,同年十一月入党。
参加革命后历任区中队队长、区长、区委书记、县武装部部长、县武装部政委等职。一九六八
年一月调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二团任政委。一九七二年三月调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
后勤处任政委。现任伊春市乌拉嘎金矿局党委书记。
齐秉政,一九二五年生,河北省昌黎县人。一九四三年参加八路军,一九四五年入党。在
部队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副排长、排长、连长、营参谋长、军炮兵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团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团长、团长等职。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五八年在辽阳炮兵第七予备学校、
沈阳高级炮校学习。一九六九年调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二团任团长。一九七六年独立二团
撤销任铁力农场场长。现任国营铁力农场顾问。
赵智勇,一九二八年生,山西省绛县人。一九四五年二月参加八路军、一九四六年一月入
党。在部队历任战士、班长、副排长、政治工作员、副指导员、副教导员、团干部处副处长、
团参谋长、团政治处主任、团副政委等职,一九六九年调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九
团任政委。一九七二年调独立二团任政委。一九七六年独立二团撤销任铁力农场党委书记。现
任铁力农场顾问。
李允寅,一九三七年生,山东省肥城县人。大专文化程度,助理工程师。一九五五年入伍,
进长春市空军技术学校学习。一九五七年入党,一九五八年毕业,一九五九年调黑龙江省海伦
县宣传部任宣传干事。一九六○年任宣传部科委秘书。一九六五年调海伦县双录公社任党委书
记。一九六八年调红光农场任党委副书记、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一九七五年调海伦农场任场长。
一九八一年调绥化农场管理局宣传部任部长,一九八三年调铁力农场任场长。
孟宪彪同志,一九三九年十月生人,原籍黑龙江海伦县人,哈尔滨师专中文系结业,一九
六二年三月参加工作,一九六六年入党,一九六二年三月在海伦县伦河中学教学。一九六四年
八月任海伦农场中学教员。一九六六年九月任海伦农场中学教导主任。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任海
伦农场秘书。一九七○年三月任海伦县伦河公社组织干事。一九七一年五月任海伦县伦河中学
校长。一九七二年五月任海伦农场宣传科付科长。一九七五年五月任海伦农场宣传部长。一九
八三年四月任安达干校付书记。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任铁力农场党委书记。
页码:307-309  
章名:第四十五章& 传记
节名:第一节& 孙绍文传记
孙绍文,曾名孙安、孙太。辽宁省昌图县古榆树镇人。生于一九○ 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一九四六年六月参加革命,同年十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长、区委书记、县副科长、副
县长、县长、庆安县委书记、省水利厅工程局处长、“十一”农场场长、场党委书记等职。因
年高多病久医无效,于一九八三年四月二十八日,在铁力农场职工医院病逝,享年七十六岁。
他是我党久经考验的优秀共产党员,是北大荒农垦战线上的著名老战士。
&&&&&&&&&&&&&&&&&&&&&&&&&&&&&&
坎& 坷& 的&
孙绍文同志出生于手工业者的家庭,其父孙玉善是银铺工人,工资微薄,他童年时,全家
四口人就少衣缺食。在他七岁的时候,父亲暴病去世。剩下母弟三人,生活更加困难,孙绍文
八岁就给人家放猪。幸由祖父、外祖母接济,全家才勉强维持生存。九岁时开始半日放猪,半
日上学,这样的学习生活仅仅坚持了四年。十五岁时就弃学给地主扛活了。一九二二年转到古
榆树镇三顺隆鞋铺学徒。一九二五年自办家庭鞋铺谋生。一九三四年,“胡子”来镇抢掠,鞋
铺被烧,孙绍文只得靠租种土地和肩挑小贩维持生活。由于买卖不兴旺,被迫扶老携幼辞别故
乡,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才逃到铁力县田升区陈家围子。老母和妻子被生活折磨,相继去
世,最后只剩下孙绍文孤身一人,只得靠卖另工、开荒、种地维持生活。
&&&&&&&&&&&&&&&&&&&&&&&&&&&&&
开始走上革命大道
一九三九年起,孙绍文目睹日本法西斯的残暴,便产生抗日救国思想。一九四一年冬天的
一个夜里,东北抗联军来这里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动员人民群众筹衣征粮。孙绍文看到抗联
官兵在大雪纷飞的寒夜,仍然穿着单衣。便暗中动员二十多户群众凑了大批食盐和粮食,但没
有一点布匹和棉花,怎么办?孙绍文就和大伙商量,想出拆被褥作棉衣的办法,一夜工夫做了
五十件棉衣,虽然五颜六色,但能挡风防寒,鼓舞战士勇敢杀故。从此认识了黑龙江绥化军区
司令员于天放。以后的四年时间,他不顾个人生命危险,给抗联送去一批批的子弹和药品……
一九四五年七月,于天放司令员被捕后越狱逃走,日军大批人马搜扑。在这危急关头,于天放
来到孙绍文家,孙绍文不顾被抄家、杀头的危险,把于天放藏在河套草屋里,日夜看护,送汤
送饭,使于天放司令员安全脱险,重返抗日前线。孙绍文从此脱离家庭,开始走上革命的大道。
&&&&&&&&&&&&&&&&&&&&&&&&
贫民的贴心人人民的好县长
孙绍文一九四六年冬刚走上领导岗位时,铁力县一片荒凉,到处是残匪流寇、地主恶霸,
人民生活不得安宁。他看到这种情况,抱着救国救民的心情,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他率领武装
民兵剿匪,昼夜奔驰,历尽艰险,东征马安山,西进灵岩寺,踏遍铁力山区,同散敌流寇搏斗,
战斗了一年多,终于消灭了匪祸,恢复了地方治安。随即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士改斗争。他每到
一地,都要访贫问苦,耐心安民,每遇到困难户揭不开锅,无钱治病的,首先用自己的津贴费
进行救济。受到他关怀照顾的群众,都感谢共产党,说人民政府好,但孙绍文的妻子五年多没
收到过他的分文津贴费,过着艰苦的日子。
孙绍文在大军南下,抗美援朝的战争年代,积极领导农民恢复发展生产,农民生活提高很
快,为解决县里财政困难,每到冬闲,亲自带领农民进山伐木,给县政府解决了财经困难,创
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为此,在战争年代,县政府能做到:前线要人出入,要钱筹款,要粮送
粮。一九四七年孙绍文被评为铁力县特等劳动模范。一九五〇年,黑龙江省政府财政最困难时
期,孙绍文把县里一个冬天伐木收入全部献给省政府,受到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通令嘉奖。孙绍
文同志被群众誉为“贫民的贴心人,人民的好县长”。
&&&&&&&&&&&&&&&&&&&&
热心农场建设&& 是农垦建设的中坚
一九五四年,国家进入建设时期,孙绍文目睹国家急需粮食,自愿申请投身子农场建设。
在王杨、三站、桃山一带荒无人烟的草原上,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带领工人开垦荒地,同工
人一起在没膝深的泥水里播种水稻,拔草收割,工夫不负创业人,建场第一年就获得了农业大
丰收,在农场建设上,创造了当年建场当年盈利的典范。孙绍文在农场担任场长、书记十五年,
困难压不倒,疲痨累不跨,昼夜操劳,废寝忘食。在三年建场时期,每天踏平原,穿水线,查
看土地。在开展大生产的年代,他披星戴月,不辞劳苦地亲自到地头指挥生产。冬春两闲,带
领人进森林伐木材,他的足迹踏遍了农场的每一寸土地,走遍了采伐区的山山水水。他是风天
满身土,冬季一身霜,他从来没有节假日,为农场开垦了八千余垧土地,培养了几千名职工,
生产了大批粮食。过了几个困难时期,为农场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一九五九年他本来调到
省水利厅工程处任处长,而他十分关心亲手创建起来的农场。听到三年困难时期农场的情况,
他毅然请求省的领导批准,离开大机关生活,重返艰苦的农场,与农场职工同呼吸共命运,以
他超人的毅力,实干的精神,使农场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
孙绍文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一号走资派”,打倒八年之久,在精神上、肉体上经受
了难以忍受的折磨,但他始终坚信共产党。平反之后,身体病弱已不能工作,离休在家,但他
仍然关心农场的建设,他为党为人民忍辱负重,忠心耿耿。
&&&&&&&&&&&&&&&&&&&&&&&&&&
艰 苦 奋 斗& 死 而 后 己
孙绍文在农场工作多年,经常蹲在生产第一线,每次下去都是以步代车,和工人一块排队
就餐,从没吃过招待饭。他从不占用公家东西,就在三年困难时期,他家吃甜菜疙瘩,豆付查,
也没向公家要过一两油、一两面。他家一直住着自建的草房上屋,至今未变。可谓布衣粗食、
艰苦一生。在他的影响下,农场六八年以前的干部、工人奉公守法风气很好;农场广大职工都
称赞孙绍文是一位管家立业的好场长,体贴群众疾苦的好老头。
孙绍文同志参加革命三十七年,艰苦奋斗了三十七年。在革命的征途上,奋斗的行列中,
连续作战;爱护人民、联系群众,同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感。他死后,举行了隆重的追悼
大会。中共绥化地委组织部马部长亲临哀悼,中共绥化农管局副书记蒋树荣致悼词;铁力县代
表与亲朋友好五百多人到会,人们泣不成声,十分感人。
页码:310-312
节名:第二节 王华津烈士传记
王华津,山东省广饶县王家口村人。生于一九二六年,牺牲于一九六九年。他是中国共产
党的优秀党员,兵团战士的好干部。
王华津出生在一个仅有三亩薄地、数间土房的农民家庭里。父亲王明书、母亲王王氏。王
华津排行第五,上有一个哥哥、三个姐姐。为了维持一家九口人的生活,父亲常离家到诸城一
带串乡做小买卖,卖带子、线毯之类,因家境贫寒,王华津只念过四年书。一九四○ 年父亲病
逝。此时,三个姐姐都出了嫁,哥哥离家在外,十四岁的王华津便挑起了理家的重担,在三亩
微薄的田地上,他没白没黑的劳动,赡养着身患痨病的母亲。一九四四年春,广饶一带闹灾荒,
粮食欠收。为了生活,王华津去给本村的大地主王怀德做工。扛了半年活,王怀德分文不给。
王华津不愿再忍受这种残酷的剥削和侮辱,秋天回了家。这半年,使王华津初步懂得了阶级压
迫和剥削,心里点燃起阶级仇恨的火焰。
一九四五年,广饶解放后,王华津积极参加土地改革运动。他带头斗争王怀德,分了王怀
德的土地和财产。因他立场坚定,工作积极,一九四六年三月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被群
众选为民兵队长,村公安员。
一九四七年一月,王华津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投入了推翻蒋家王朝统治的伟大战斗,
他作战勇敢,不怕牺牲。在攻打寿光城的战斗中,帽子叫敌人的子弹掀掉,头皮穿了一溜沟他
都不下火线。一九四七年、一九四八年两年他作战十余次,曾立过战斗三等功。王华津在部队
工作期间,不仅作战勇敢,工作、学习也都很出色。曾立过工作三等功、学习四等功。被评过
团射击模范。王华津在部队里历任战士、文书、文化干事、副政指、政指、干事;党内任过支
部委员、副支部书记、支部书记。
一九五五年冬,王华津随部队转业到铁力农场后,历任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分场总支书记、
政治处主任等职:在中共国营“十一”农场第二届、第三届代表会上,被选为党委委员。十几
年间,他抱病(患肝炎、胃病)工作。坚持参加生产劳动(曾几次累得昏倒在地里),为国营
“十一”农场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王华津坚持正义,对不良倾向大胆斗争,一九五七年春节,总务科王&&用十八斤大米从
机关食堂里换去十八斤面粉(当时面粉少,定量)。在机关食堂就餐的同志对此很有意见,王
华津知道后,就写稿登在《十一快报》上批评王X X。
王华津生活上艰苦朴素,几十年如一日。一九五二年在部队发的棉被直到他牺牲前还用着。
这床棉被上补着二十八块补钉!他用的脸盆(铝的)不是这里漏就是那里瘪,漏了他就用锡纸
塞,瘪了就用木捧敲,总是舍不得换新的。有的战士要拿去给他扔掉,他严肃地说:“这可不
能扔,扔了它,就扔掉了党艰苦奋斗的好传统。”
十年内乱初期,王华津遭到了打击,被罢了官,直到一九六九年才出来工作(当时国营
“十一”农场已改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二团)任十五连付指导员。十五连是个新成立的
连队,还没有开荒建点,(计划在庆安县境内的欧根河北岸二道河子东一带)。王华津到任时,
连队正准备架桥,王华津热爱战士,关心战士。夜晚,成群的蚊子钻到帐篷里来,咬得战士们
睡不着觉,他就起来点火熏,蚊子熏跑了,战士们睡熟了,他再去睡觉。战士生了病,他亲自
把病号饭送到跟前。有个战士的脚扭了,他就背着这个战士去找人捏。王华津不仅关心战士的
生活、疾苦,他更关心战士政治上的进步与成长。他经常利用工余时间跟战士谈心,做思想工
作,教育他们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战士们称赞说:“王指导员真是咱们的贴心人!”王华津
心里只想着别人,一点也没想着自己。虽是七月,河水仍很凉。他怕冰坏战士,探水情总是自
己下水去探。他的脚被钉子扎了,肿得鞋都穿不上,仍然和大家一起坚持泡在水里劳动。王华
津的脚肿得越来越高,战士们都劝他到卫生队治疗几天,他说啥也不去。第二天他终于同意了,
战士们见他同意都很高兴。谁知,下午他背着一大捆铁丝回来了,原来他上十四连借铁丝去了,
大家看着指导员艰难地移动着脚步,脸上的汗水不住地往下淌,都感动地流下了热泪。
七月中旬,连日暴雨,欧根河猛涨。十八日夜间,河水出了槽,呼啸着朝建桥工地涌来。
王华津一边沉着地指挥十六名会水的战士抢救材料,一边组织不会水的战士撤离到岗上去。人
们一离开,王华津就跑过去扛木料。他同十六名战士与洪水整整搏斗了一夜,使国家财产没有
受到丝毫损失。二十四日,河水开始往下落。这是到北岸勘测地形、确定开荒建点的好机会。
二十一日上午,王华津与四名战士渡河上北岸。木伐划到河心,一排急浪打来,把王华津和战
士小高掀到了河心,冲出去二、三十米远。水打着湤涡,浪一个接一个地压过来,王华津和小
高无法靠近木伐,只好斜着向对岸游去。他俩刚上岸,战士小马又掉到了水里。此时与洪水搏
斗了两天三夜的王华津精疲力尽了,但他伸手拦住了就要下水的小高,纵身朝小马游去。五十
米、四十米、三十米、还剩二十米了,就在这时,一排浪头压过来,他被卷入水底,不幸牺牲。
时年四十三岁。尸体打捞数日,未打捞到。
王华津牺牲后,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为烈士。二师党委于七月一日追认王华津为模范共产
党员。并作出在全师开展向王华津学习的决定。号召全师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干部、职工和
家属向王华津学习。
为纪念和学习王华津,一九七○年夏,在殴根河大桥南端偏西二十米处,筑纪念碑一座,
纪念碑用水泥制成,三级碑座,碑身高一米五。上题:“王华津烈士纪念碑”八个字,纪念碑
周围种松树十株。每缝清明节,就有干部、工人和学生到纪念碑前凭吊。王华津的一生,是革
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页码:312-314
节名:第三节& 韩承霖的生平事迹
韩承霖,笔名甘露,济南市人,一九三五年生。一九五O 年自愿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一
九五四年随部队到北大荒屯垦,一九五六年调《黑龙江青年报》社任美术编辑。后又调到《黑
龙江日报》社任美术编辑、组长。
韩承霖十三岁自学绘画,十五岁发表作品,二十一岁成为专职的美术工作者。一九五七年
业余创作版画,由于他刻苦钻研,虚心好学,很快成为黑龙江省自学成才的著名画家、黑龙江
省版画群体的中坚。他的版画多取材于北大荒人民的生活和斗争,风格独具,艺术成就很高,
有不少作品出国展出。他的代表作《巨大的鞭策》曾被原中国美术馆收藏。
韩承霖在部队工作期间,工作积极,曾多次立过功。在《黑龙江日报》社工作期间,为黑
龙江省的报刊美术工作及黑龙江省的版画事业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和成就。在从一九五七年至一
九七七年二十年的时间里,他创作了数以千计的作品,热情地讴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
韩承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
韩承霖在北京住院医病,同志们去看他,他总跟同志们讲出院后怎样努力工作,把为因病
耽误的这段时间追回来。在生命弥留之际,他感到最痛苦的不是和亲人永别,而是不能再拿起
画笔为党和人民工作。
这表现了他对党的无比忠诚,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韩承霖一九七八年春病逝于北京,年仅四十三岁。生前有子女各一人。爱人戴淑珍现在黑
龙江省高教局外事联络处工作,曾两次出访日本。
一九八六年三月,黑龙江日报社、中国美术协会黑龙江分会、黑龙江报刊美术学会、黑龙
江省美术馆联合为韩成霖举办了遗作展。省市的负责人、著名画家晁眉,作家王忠瑜及韩承霖
生前友好二百余人出席了开幕式。展出作品一百六十幅,观看画展的人天天络绎不绝。
节名:第四节& 吕树堂创业事迹
吕树堂同志,原籍山东省东平县吕家楼庄。一九四二年来铁力镇定居。一九四六年参加革
命,一九五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七三年因病离休,现年七十三岁。一九五四年调任铁力
机械农场,工作颇有成效,择其中两件事记述如下:
&&&&&&&&&&&&&&&&&&&&&&&&&&&&
赶着自家猪上任当队长
一九五五年农场兴办养猪事业,吕树堂同志分配二站创建畜牧队,这时畜牧队除去两栋旧
房其余什么也没有,临时和农民买了十多头母猪,因本地品种体形小,增重慢,没有发展价值。
他们请示领导批准,派人从哈尔滨购进两头哈白种猪,连同运费花了一千余元。老吕见花钱太
多非常心痛,尤其种猪运回两天死了一头,病了二头,看到这种情况,吕树堂更是心神不安。
他想:“我是畜牧队长,花了钱养不起猪来,还算什么畜牧队长?”晚上特意返回家中,和他
爱人商量;把自家养的猪献给队里。
原来,他爱人辛勤劳动,从一九五二年便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养猪卖给国家。被评为县级
养猪模范。优先卖给他两头哈白猪。到一九五五年,家中有两头母猪,一头公猪,猪种优良,
人人争购,听到丈夫发展养猪遇上困难,二话没说挑了一头八百斤重的母猪,一头六百斤的公
猪,十四头三十斤重的小猪,分文不要地献给了农场。(许生同志赶马车送到二站)。畜牧队
的饲养人员看到队长的高尚品德,人人感动,由于管理合理,饲养精心,养猪事业发展很快。
到一九五六年末,二年时间这个队的猪发展到千头队,给全场养猪业的铺开打了一个较好的基
&&&&&&&&&&&&&&&&&&&&
用自家的园子,给农场换回群众地
一九五六年,农场为了发展种菜,养猪、养鸡等多种经营,在北山筹建第六生产队,吕树
堂调任六队队长。养鸡场设于现在场部机关院内,当时院内的土地,被六户农民占去种菜,多
年无人过问,为了养鸡必须要回,老吕每天作工作动员他们搬走,有五户同意了,有一户姓李
的多年靠这块地种菜糊口,多次动员,坚决不走,软的不听,硬的不行,撒手不收又无法养鸡,
老吕对此大伤脑筋,老是放心不下,他全面地作了考虑,只有用铁力镇自己家庭的菜园子和他
换可能行,结果一谈,果然成功。
原来,吕树堂在铁力镇是一无所有,到土改时分得一处草房,房前屋后有一亩多园田地,
他爱人种菜,每年收益不小,这时老吕想:“这亩地是家庭的主要收入,又是爱人的命根子,
我用它给公家换地,爱人能同意吗?”不料,他的爱人通情达理,对待国家是一个热心肠,她
为帮助丈夫成就一番事业,割爱相让,欣然允许。院中土地收回以后,不但当时完备了鸡场需
要,到现在,这块土地上,场部建立了高楼大厦,形成了农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至今老
吕用自己菜园子给国家换地的事传为佳话。
页码:314-315
章名:第四十六章& 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名单
节名:第一节& 管局以上先进集体
一九五九年,二分场畜牧队被评为全国畜牧战线先进集体。
一九六三年,良种队家属队被评为省农垦厅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集体。
一九七三年,团被评为师农业学大寨先进团。
一九七四年,团被兵团、二师授予“农业学大寨先进团”称号。
一九七六年,兵团授予团“学理论、抓路线、努力建设大寨团”锦旗。
一九七七年,场获绥化农场管理局社会主义劳动竞塞优胜红旗。
一九七八年,农场总局、中共农场总局委员会授予场“为加速建成大寨、大庆式农场而奋
斗”的锦旗。
绥化农场理管局、中共绥化农场管理局委员会授予场“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取得显著成绩”
九队学校,被评为省教育战线先进集体。
一九七九年,黑龙江省委、省革命委员会授予场“农业学大寨先进场”称号。
十六队被评为全国农垦系统先进集体、省农林牧副渔先进单位,总局先进队。
汽车队被评为总局大庆式企业。
二队七十六号包车组被评为总局先进车组。
九队学校、十二队学校被评为管局教育战线先进集体一九八○年,场被评为总局先进农场。
砖瓦厂,砖厂被评为总局工业先进集体。
二队被评为总局标兵生产队。
七队、九队、十六队被评为总局大豆高产队。
二队七十六号车组、七号车组、汽车队八十六号车组被评为管局先进车组。
气象站、电影队、批发站、二队学校、场直中学理化组被评为管局先进集体一九八一年,
场被评为总局经营成果显著农场。工会被评为总局优秀工作集体。
九队、十队被评为总局模范集体。
十六队被评为总局先进集体。
十队九号收割机车组被评为总局先进车组。
场直中学团支部被评为管局先进团支部。
一九八二年,场被绥化农场管理局评为交通安全先进单位。
工会被评为优秀工作集体。
计财科被评为总局先进会计单位。
砖瓦厂被评为总局先进基层核算单位。
汽车队、九队、发电所被评为管局民兵工作三落实先进单位。
场团委被评为管局先进团委。
四连团支部被评为管局先进团支部。
管局团委授予砖瓦厂团支部“青年突击队”称号。
场被绥化农场管理局评为一九八二年度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一九八三年,场被中共伊春市委评为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页码:315-316
节名:第二节& 管局以上的先进个人
一九五二年,李新成被评为山东省农业劳动范模。
  张玉辉被农建二师评为劳动节约模范。
  一九五三年,李新成被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省军区劳动模范。
  一九五六年,胡金哲被评为全国农林水系统先进生产者,省农林水系统先进生产者。
赵伟被评为省农林水系统先进生产者。
一九五七年,褚乃章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
一九五八年,顾玉兴受团中央通令嘉奖。
杨启忠被评为省青年积极份子。
陈朝志被评为省畜牧先进工作者。
席方珍被评为省勤俭持家积极份子。
一九五九年,李存真,张聿修被评为省转业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份子。
一九六○年,王秉良被评为省农业系统先进工作者。
张勇被评为省农业系统先进工作者,转业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份子。
一九七二年,徐衍斌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
一九七七年,宋相儒被省农业局、省供销社评为养蜂先进生产者。
宋智信被被评为总局先进生产者。
一九七九年,团中央授予李新“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宋智信被评为农垦部先进生产者、总局劳动模范。
团省委授予马长春“优秀团干部”称号。
石春岭被评为总局模范教师、管局模范教师。
孟庆福、王云山、赵连荣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董克昌被评为总局优秀教师、管局优秀教师。
一九八○年,孟庆福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管局劳动模范。
董克昌被评为全国农垦系统先进教师。
孔维光、张海堂、宋智信、李桂文、马长俊被评为管局劳动模范。
王庆顺、侯来钱、赵连荣、尹德祥被评为管局先进工作者。
一九八一年,王庆顺被评为总局特等劳动模范。
马长俊被评为总局抗灾模范、模范党员。
张英杰、张宗华被评为总局先进会计工作者。
王福生被评为总局青年积极份子。
董兴刚被评为总局优秀团干部。
宋智信被评为总局模范党员。
一九八二年,马长俊、王传河被评为总局模范党员。
王峰被评为总局青年积极份子。
腾学华被评为省“五讲四美”先进教师。
一九八四年,张培坦被黑龙江省史志编委会授予史志先进工作者荣誉证书。
页码:316-317
章名:第四十七章& 著名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事迹
节名:第一节& 著名先进集体事迹
从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三年,被农垦部、农场总局评为先进生产队、先进工业单位的有第
二生产队、第七生产队、第九生产队、第十生产队、第十六生产队、砖瓦厂、砖厂、汽车队。
&&&&&&&&&&&&&&&&&&&&&&&&&
第二生产队的主要事迹
一九八○年大豆单产260 斤,上了《纲要》,一九八○年小麦单产388 斤超历史。一九八三年
粮豆总产2212吨,超历史最高水平。从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三年连年盈利,七年共盈利了126.5
&&&&&&&&&&&&&&&&&&&&&&&&
第七生产队的主要事迹
一九八○年大豆单产超历史,亩产为326 斤。一九八三年小麦单产超历史,亩产400.3 斤。
从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三年,连年盈利五年上交利润125.3 万元。
&&&&&&&&&&&&&&&&&&&&&&&&
第九生产队的主要事迹
一九八○年大豆单产为312 斤超历史。一九八○年粮豆总产1935吨超历史。从一九七七年
至一九八三年连年盈利,七年共盈利123.9 万元。一九八○年盈利37.8万元,为最高年盈利。
&&&&&&&&&&&&&&&&&&&&&&&&
第十生产队的主要事迹
一九八一年小麦单产402.7 斤超历史。一九八三年大豆单产325.9斤超历史。一九八一年
粮豆总产2,042 吨超历史。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三年小麦、大豆持续高产、稳产。大豆平均
亩产296 斤、小麦平均亩产342.4 斤。从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三年连年盈利,五年共盈利151.2
万元。年最高盈利为41.3万元。
&&&&&&&&&&&&&&&&&&&&&&&&
第十六生产队的主要事迹
一九七八年小麦单产502 斤过“黄河”。一九八三年大豆单产374.2斤超历史,从一九八
○年至一九八三年大豆持续高产、稳产。平均亩产348 斤。小麦从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三年持
续高产、稳产。平均亩产332 斤。盈利从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三年连年利,七年总盈利额为
159.5 万元。一九八三年经营利润超历史,为37万元。
&&&&&&&&&&&&&&&&&&&&&&&&&&&&
砖瓦厂的主要事迹从
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三年连年盈利。五年共盈利43.8万元。一九八二年经营利润超历史,
盈利14.7万元。
&&&&&&&&&&&&&&&&&&&&&&&&&&&
砖厂的主要事迹从
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二年连年盈利,八年共上交利润43.4万元。
汽车队的主要事迹从一九七二年至一九八三年共创造产值670 万元。共经营利润76.3万元。
在场内运输任务经常吃不饱的情况下,他们坚持开展对外运输。仅一九八三年,对外运输就收
入15万元。
页码:318-319 
节名:第二节 著名劳模事迹
&&&&&&&&&&&&&&&&&&&&&&&&&
一九六六年以前的著名劳模事迹
从建场至一九六六年著名劳模有:李新成、张玉辉、胡金哲、张勇。
&&&&&&&&&&&&&&&&&&&&&&&&&&&
李新成的主要事迹
李新成,一九五一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九五五年集体转业。党员。一九五二年,在
执行割芦苇的任务中,手脚多处被刺破扎伤溃疡,仍坚持劳动,日割芦苇八十余捆,一九五三
年,在执行挖排水渠的任务中,日挖土二十余方。
&&&&&&&&&&&&&&&&&&&&&&&&&&&
张玉辉的主要事迹
张玉辉,一九四七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炊事员。一九五五年集体转业。党员。一九
五二年,从煤灰中筛出没烧透的煤核再烧,把战士们吃剩下的零碎馒头攒起来做酱,节约了很
多粮食和煤炭。
&&&&&&&&&&&&&&&&&&&&&&&&&&&&
胡 金 哲的 主 要 事 迹
胡金哲,一九五四年参加工作,第九生产队工人。一九五五年,任第十三生产队第八组组
长,他种的水稻垧产近万斤,居全场第一。
&&&&&&&&&&&&&&&&&&&&&&&&&&&&
张 勇 的 主 要 事 迹
张勇,一九五一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九五五年集体转业。党员。一九五九年,任瓦
厂大组长,和王德斌、孙连昌、张加业、丘向阳、赵吉春六人创造了木制马拉制瓦传动机。马
拉制瓦传动机比人摇动力制瓦可提高工效70%以上。
&&&&&&&&&&&&&&&&&&&&&&&&
一九六六年至一九八三年著名劳模事迹
一九六六年至一九八三年的著名劳模有:徐衍斌、李新、孟庆福、宋智信、马常俊,侯来
钱、赵连荣、王庆顺,王传河、腾学华、宋相儒。
&&&&&&&&&&&&&&&&&&&&&&&&&&&&&&&
徐衍斌的主要事迹
徐衍斌,一九五一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九五五年集体转业,党员。一九七○年,调
第十二生产队任队长。由于严格管理,执行作业标准化,一九七○年粮豆亩产由一九六九年的
97斤提高到164斤,一九七一年又由164 斤提高到167斤。
&&&&&&&&&&&&&&&&&&&&&&&&&&&&&&&&&&
李新的主要事迹
李新,一九七四年参加工作,一九七六年调汽车队,学徒、司机。党员。从一九七七年至
一九七九年三年行车十万公里无事故,并连续三年盈利两万元。
&&&&&&&&&&&&&&&&&&&&&&&&&&&&&&&&&&
孟庆福的主要事迹
孟庆福,一九六○年参加工作,第二生产队76号联合包车组组长。党员。一九七九年麦收
中,拾禾脱谷日均工效11.8垧,“三率”100 %;一九八○ 年麦收中,日割晒小麦30.2垧,
创全场最高记录。
&&&&&&&&&&&&&&&&&&&&&&&&&&&&&&&&&&&&
宋智信的主事迹
宋智信,一九六三年参加工作,一九六八年调汽车队。一九七八年任汽车队修理车间主任。
在生产设备简陋,技术水平低,人手少的条件下,一九八○年完成大修车六台、中修车二十四台,
改造单车架十台、大修架子九台的修理任务。一九八一年完成大修车五台,中修车十三台,排除
故障车十台的修理任务。
&&&&&&&&&&&&&&&&&&&&&&&&&&&&&&&&&&&&
马常俊的主要事迹
马常俊,一九五五年参加工作,第十生产队生产组长。在摊场、堆场、装袋、入库全系人力
作业的条件下,一九八○ 年麦收期间十一天处理完进场的1,400 余吨小麦,日人均处理小麦
3.15吨,一九八一年麦收期间,十二天处理完进场的1,650 吨小麦。日人均处理小麦3.5 吨。
&&&&&&&&&&&&&&&&&&&&&&&&&&&&&&
侯来钱的主要事迹
侯来钱,一九六一年参加工作。党员。一九七七年任第二生产队队长。从任生产队队长至一
九八○年,连年为国家盈利,四年共盈利68万元,年最高盈利36.4万元,年最低盈利8万元。
&&&&&&&&&&&&&&&&&&&&&&&&&&&&&&&
赵连荣的主要事迹
赵连荣,一九五四年参加工作。党员。一九七四年任第十六生产队队长。从一九七七年至一
九八○年,连年为国家盈利。四年共盈利77.3万元。最高年盈利31.1万元,年最低盈利5.9万元。
&&&&&&&&&&&&&&&&&&&&&&&&&&&&&&&
王庆顺的主要事迹
王庆顺,一九六八年参加工作,党员。一九七九年任第十生产队队长。从任第十生产队长至一
九八一年,连年为国家盈利。三年共盈利86.4万元。年最高盈利41.3万元,年最低盈利4.3 万元。
&&&&&&&&&&&&&&&&&&&&&&&&&&&&&&&&
王传河的主要事迹
王传河,一九六二年参加工作,一九七六年调汽车队,司机,党员。从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一
年,行车四十万公里未出一次事故,从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一年,连续为国家盈利。七年共盈利9
&&&&&&&&&&&&&&&&&&&&&&&&&&&&&&&&
宋相儒的主要事迹
宋相儒,一九五九年参加工作,第十一生产队工人。一九七七年养蜂,箱产蜂蜜350斤,产量
居全省第一。
&&&&&&&&&&&&&&&&&&&&&&&&&&&&&&&&
腾学华的主要事迹
腾学华,第七生产队小学负责教师,党员。一九八二年,她接了一个纪律、学习都比较差的班。
通过开展“五讲四美”活动,改变了学生的精神面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由一个差班变为一
个先进班。
页码:319-321 
章名:第四十八章& 人物传略名录小传
节名:第一节& 传略人物登记卡
&&& (一)齐秉政同志
&& (二)赵智勇同志
页码:322-323
节名:第二节&&&
正文:&&&&&&&&&&&&&&&&&&&
&&&&&&&&&&&&&&&&&&&&&&&&
节名:第三节& 人物小传
&&& (一)孟宪玺同志
&&& (二)李兆法同志
&&& (三)杨德田
页码:325-327
编名:第八编& 农场史话编
章名:第四十九章& 铁力机械农场
节名:铁力机械农场
铁力机械农场筹建于一九五四年,正式成立于一九五五年春,隶属省农场管理厅。孙绍文
为场长(兼总支书记),白玉坤为总支副书记,律怀贵为工会主席。刘茂恒负责生产,尹相文
负责组织、人事,于俊泉负责财务、基建。
铁力机械农场设六个队,一个机耕队、一个基建队,四个农业生产队,四个农业生产队分
别分布在前兴屯、董家窝铺、姜大力,三站。柴永生为机耕队队长,唐永胜为基建队队长,吕
景林为姜大力生产队队长,梁万仓为火道南水田队队长。沈万章为火道北水田队队长,韩希彦
为三站生产队队长。
一九五五年有斯大林80号拖拉机三台,胶轮拖拉机二台,德特45拖拉机一台,热特 25 拖
拉机一台、脱谷机一台。全场有工人四百余名(临时工居多)。其中机务工人10名。
铁力机械农场规化在姜大力、董家窝铺,前兴屯,瓦盆窑、北庙、五花、二站,三站、一
站一带开荒万余垧。在董家窝铺、前兴屯一带种水田,其他地方种旱田。旱田以种植小麦、大
豆为主。一九五五年的耕地面积为1,548 垧,垧产4,342 斤。一九五五年经营利润三千元,
一九五五年秋,与农建二师四团并场,并场后为国营“十一”农场三分场,以种水田为主。
页码:329 
章名:第五十章& 农建四团
节名:农建四团
农建四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的一支英雄部队,久处战场勇猛杀敌,他的前身经
历过多次沿革,战火中锤炼,困难中成长,是久经考验发展起来的。早在一九四二年山东渤海
军区,成立起这支海防大队,从海面陆地两个战场袭击敌人,在大队长李宝军,政委常国兴、
付大队长巴佃阳的率领下,下设四个中队,常在渤海一带神出鬼没打击敌人。到一九四六年改
编为海防支队,由李伯军任支队长,李文秀任政委。一九四七年改为海防纵队,肖平任司令员,
辛国志任政委,李文秀任政治部主任。同年八月,改为海防支队,李伯军任支队长,李文秀任
政委,姜文山任副支队长,下设三个大队,一大队队长刘云甫,教导员岳富孝,二大队队长张
友东,教导员李凤祥,三大队队长王雪,教导员崔建华。—九四八年改为渤海军区特务团,团
长陈佃元,政委赵纯,副团长姜文山,政治处主任吕洪儒,副主任陈仲舒,下设三个营,一营
营长刘敏,教导员刘洪书,二营营长张友东,教导员崔建华,三营营长刘云甫,教导员岳富孝
另有一个山炮营,朱玉力任教导员。一九四九年改为山东警卫团。一九五O 年编入济南警备旅,
为一团,驻防历城。一九五一年春,济南警备旅改为步兵九十七师,一团改为二八九团,移防
潍县,防备美军从海上登陆侵犯青岛、烟台。一九五二年春,移防广饶县北部生产待命,九十
七师改为农建二师,二八九团改为农建二师四团。一九五四年九月,随师部北上,到黑龙江省
密山县建立农场。一九五五年春迁场宝庆县,秋又迁场铁力县。十月,中央军委命令就地集体
转业,与铁力机械化农场合并建立国营“十一”农场。
这支部队,从组建起,即活动在渤海水域,和天津南部,是一支水陆两用部队,在抗日战
争和解放战争中,所属各营连均打过许多大仗和恶仗。一九四四年解放过渤海的利津、下洼。
一九四七年参加津南战斗解放津南,这次战斗非常艰苦,在战斗之前,为隐蔽目标,卧在盐水
泥中一个白天,忍受冰冷盐水之苦,没有一人起身活动,这年迫炮连参加过著名的孟良固战役。
一营参加过张店战役,邹平战役。一九四八年全团参加昌潍地区二十一天阻击战,在敌人强大
攻势下,与敌人顽强恶战,每天只许他前进一华里,配合兄弟部队,解放潍县城。一九四八年
九月参加解放济南战役,攻打鹊山,和济南小北门,保护了成大纱厂,有力配合了正个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二营多在沾化、无棣两县活动,营长张友东,经常率领几十名战士化装渔船、
商船袭击敌人,这带的伪军兆龙部被打怕了,一听说是张猴子(张友东唱猴戏出身)扭头就逃;
有一次张友东领着两个班的战士,乘座一只汽船,两只风船去洋角沟运汽油、白糖……等,船
出洋角沟没有半里,被敌人发觉,出动两艘汽船,三十多只风船,尾后追来,情况十分危急;
但因敌人用望远镜看到张友东在船上指挥,吓的不敢靠近,只是远远的鸣枪追随,看到海上起
风,借故逃了回去;派飞机来轰炸时,张营长已安全返回驻地。
这支部队,战时作战,战隙生产,是一支战斗队,也是一支生产队,一九五O 年全国解放
后,为减轻人民负担,到黄河的入海口黄河岛上开荒种地,一九五二年,朝鲜战争缓和,他们
开赴广饶县北部,盐硷地区:挖掘了道道排水洗硷沟渠,开凿了一条十八华里的运河——广蒲
大沟,把黄河水引进硷区,六户村一带的群众吃上黄河甜水。一九五四年来到黑龙江省北大荒,
参加了农垦建设,三十多年来,为祖国生产了大批财富。
&&&&&&&&&&&&&&&&&&&&&&&&&&&&&&&&&&&
(吕洪儒,岳富孝二位同志提供)
页码:329-330 
章名:第五十一章& 艰苦创业十事例
节名:艰苦创业十事例
&&& 一、严冬建房
一九五五年九月,农建四团由宝清县转到铁力。当时严冬逼近,兵马如何安全过冬,成了
摆在人们面前的大难题。在仓促无备,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团党委下达了“勇敢战斗,突击建
房”的命令。共产党员,广大转业官兵,拿出当年冲锋陷阵的精神,运木材,割房草,设计规
划,破土动工。房屋结构是草顶板墙,墙内加土,墙面糊泥。王杨、三屯、三站三个建房工地
上的同志们,每天劳动十几个小时。到十一月上旬,房身房盖刚刚造起,即将进入泥墙工程时,
突然漫天大雪飘飘扬扬。气温降到零下30度,滴水成冰,寒气逼人,勇敢的战士们没有被困难
吓倒,他们露天搭起锅灶,烧水和泥,抹墙的战士紧张地上泥抹平,弄得满身泥水。经过两个
月奋战,三个工地建成六千平方米新房。一千多名转业军人住上了新房,安然地度过了建场后
的第一个冬天。
二、临时性的家属住宅
一九五六年,农建四团在铁力建立农场的消息传到了战士的家乡,有的家属为了早日同亲
人团聚,有的家属生活迂到了困难,从关里各地千里迢迢来到农场。本应给家属安排一个舒适
的住处,但确实没有房子,只得家属和战士们住一个集体宿舍。战士们一头,家属一边,户与
户之间挂上被单作隔墙,真是同呼吸共命运,一处有声,全屋皆闻。职工风趣地说:“我们是
亲密的邻居,战斗的集体”。
三、原野开荒荒
荒原的特点是草密树多,蚊蠓小咬成群,开荒战士就是蚊蠓攻击的对象。驾驶员开荒每逢早
晚时间蚊子叮小咬咬,中午前后瞎虻来势更凶。驾驶员十二小时的工作时间,既得开车,又得
防御,弄得十分紧张。驾驶员打蚊蠓、挠痒痒,满手污油抹在脸上活象包公。中午停车吃饭,
一碗热水放在地上,一会儿被热水烫死的瞎蠓就是半碗,人们风趣地说:“每到开饭时间,瞎
虻就来慰问开荒战士,开荒工作到处有支援。”
夜间开荒,车在前边了开,狼和狐狸后边跟,驾驶员开始见到还很紧张,久而久之,方知
它们跟在后边是为了找田鼠吃。也就习以为常了。
四、种小麦播二收三
农场荒地多系草甸子,多年生的杂草,盘根错节,又深又密:翻一遍耙八遍,也只能把大
草垡子切成小垡块。车在新开荒地上行驶,一起一落,前后摇摆,人们叫它“沙发地”。播种
小麦每垧地要用200 公斤种子,收获时每垧地只收300 公斤。开荒头几年,产量很低。当时群
众叫做“播二收三”。
五、二华兴欧根,两海战一河
一九六○年,十四道岗建立三分场。当时正、副分场长叫:胡振海、丁宝海,人们叫他俩
“两海”。总支书记李华秀,团委书记李华锋,人们称之为“二华”。他们四人干劲足决心大,
宣誓振兴欧根河。这年麦收干部参加劳动,他们与工人同出工、同劳动、同学习、同休息,生
产指挥到田间,政治工作在地头。丁场长累得两眼红肿,满咀起泡。胡场长领着临时工人割小
麦,临时工人不认识他,见他割地内行,管理认真,认为他是个老工人。有一天晚上开大会,
队长请胡场长讲话,临时工很奇怪,“怎么老工人今晚变成胡场长啦!”这年三分场麦收快,
质量好,得到总场好评。分场工人赞扬说:“二华兴欧根,两海战一河,搞好三分场大有希望。”
意思是两名书记和两名场长同心协力战斗在欧根河上,一定能把三分场搞好。
六、闹钟挂在腰带上
一九五八年,十四道岗六队夏锄,实行组长轮流值班制度,严格掌握田间作息时间。有一
天刘干登组长值班,从家里拿来一块马蹄表,挂在背后的腰带上,他忙着铲地,不能停下来看
背后的表,叫跟在他后边的人给他报时间,把上午九点二十分误认为九点三十分,刘干登就吹
哨休息。跟班劳动的黄兰溪队长发觉早吹十分钟,当场批评了刘干登,老刘面红耳赤看着腰带
上的闹钟,自言自语地说:“我什么时候能买上一块手表就好了,免得挨批评。”
七、千头猪进了种子库& 养猪场作了家属房
一九六○年粮食不足,全场实行低标准瓜莱代。三分场畜牧队养猪近千头,队里没有饲料,
上边又严禁屠杀,夏秋可以放牧,冬季只有用马粪、草炭喂猪,猪群瘦弱,大批死亡,千头死
猪冬天垛在种子库里,准备上调处理。一九六一年,该队的工人家属扶老携幼纷纷来队。队里
没有房子,便将空出的猪舍安置了家属。原来猪舍土门土窗,墙身很矮,通风透光不足,每逢
雨天,房上漏雨,地面上水,尽管如此,家属们看到公家有困难,是心满意足。工人们风趣地
说:“千头猪进了种子库,养猪场作了家属房。”
八、创高效人工背种&& 趟大豆洋头土尾
一九六一年,十四道岗六生产队,四月初,在一号地播小麦,一台C —80号车拉四台播种
机,日播75垧地,创造了高效播种新记录。按照当时的条件,很不容易。有一天,因运力不足,
道路打陷,种子运不到地里,六队领导立即组织工人向田间背种,机车播一个来回只需30分钟,
从种子库到田间往返一趟七华里。当天田间机车嗡嗡响,人工背种快如飞。经过十多个小时的
劳动,同志们个个汗流夹背,气喘吁,为克服困难表现出顽强战斗的精神,保证了种子供应,
这个队提前七天播上了小麦。
这年大豆长势很好,但草荒严重,必须三铲三趟。当时牛马犁杖不多,工效也不高。国家
还没有中耕起垄机。六队采取用机车牵引木犁的办法,每台机车拉七张木犁,一个班次趟地15
垧,但扶犁要用人工:每人扶一张犁。车一开动要用劲把住犁把,紧紧跟上才能保证趟地质量。
有时机车开到三速,有的同志跌倒在地爬起来再扶,有的跑掉鞋子,就赤脚扶犁。趟一趟地,
累得气喘吁吁,他们就这样用洋头土尾(也叫犁后喘),土洋结合的办法,消灭了草荒地,争
取了大豆的好收成。
九、猛兽多,行路难
从农场建立到一九六八年的十四年时间,场区的熊、狼、猞狸,野猪很多,四连同志看玉
米被黑熊咬死一人,咬伤一人,七连的管理员李连付同志,夜间看玉米,被野猪追赶,爬到树
上。十一连郝从林同志一天拂晓,在家门口用大斧砍死一条大灰狼。猛兽最多的地方要算从曙
光林场到十一连的大道上,这段道四十多华里,是从林中通过,黑熊每到夏季,三五结群,蹲
在道旁乘凉,北片生产队的职工到铁力来,都是结伴走路,时刻防备黑熊袭击;一九五七年冬
天,刘振祥同志赶马车给商店运货,来到林区大架子时,已是深夜,突然看见林中跳出一只猛
兽,身躯翻腾,两眼射光,向马子冲了两次,刘同志见此情况,连续抽了两声响鞭,马子受惊,
四蹄如飞,一起跑了十多里,跑出林子才算脱险。那时在农场工作的同志,都说这样两句话“猛
兽多,路难行”。那些年月,早晚时间听狼叫,狍子野豕结队行,黑熊、猞狸常出现,猛虎烈
豹蹲林中。由此可见当时的荒芜情景。
十、“太平号”不太平
建场时,人们把铁力县叫铁力陷,意思是铁力道路难走,春季翻浆、阴雨季节,道路泥泞,
铁力镇内还行车打误。那时我们场的道路,更成问题,十一台汽车开不出去,几十台马车出门
就陷在泥里。马车运输翻车、打伤马、撞坏人、运的东西丢在泥水里的事常常发生。当时运输
成了生产建设的难题。迂到紧急运输任务,就用链式拖拉机运输。二队有个马车老板名叫郭金
殿。翻车次数多了总结出经验,他赶车不坐车,翻车时自己早就跺到一边,一次也没伤过,成
了全场闻名的“太平号”。其实“太平号”并不太平,谁也不敢坐他的车。从这个例子说明农
场初建,运输困难的严重情况。
页码:331-333
章名:第五十二章& 为开万垧地& 进行大烧荒
节名:为开万垧地& 进行大烧荒
一九五七年三月二十五日,天气晴朗,微风拂动,场部院内行人很少,一片寂静。场长办
公室里坐着岳富孝、孙绍文、魏光辉等几位场领导,正在紧张地布置着全场性的烧荒战斗。孙
绍文同志手把话机,一个队一个队询问烧荒队伍组织情况,岳富孝同志接过话机,严肃地发布
烧荒命令:“同志们,烧荒就是战斗,跑火就是犯罪,我场荒原紧靠森林,草树相连,烧荒的
危险性很大,一定要严加防范。从今日起,全场开始烧荒,共分四个烧荒点,每日只许两处点
火,七天时间烧完。除专职烧荒队伍外,全场人、机、马一律生产待命,接到抢险通知立即奔
赴火场。各单位电话昼夜实行干部值班,对烧荒,抢险不利者,严加惩处。”
六点半钟,王杨荒原点火了,广元荒原冒烟了,第一天烧荒拉开了序幕。广元荒地与林子
衔接是个险区,场部领导、机关干部多数到广元火场阵前指挥。火场上战马奔驰观察火情,拖
拉机急驶,沿林边翻耙防火线。烧荒队伍分作点火、扑火两部分。点火人少、扑火人多。
扑火的人手拿链刀、树枝。点火的人每人一个火把。七点钟指挥部发出点火命令,点火人员沿
防火线迎风点火,扑火人员跟在后面,严防烧到防火线外边。随着烧荒面积的扩大,扑火人员
逐步分散,一处发现跑火,指挥员在马上鸣枪,集中人力扑救。凡是重点险情部位,提前布置
扑火人员把守,分工明确,各守岗位。整个火场出观了一片紧张的景象。
天到中午,广元火场起了大风,浓烟滚滚,火光冲天,风助火势,飞驰而下,十分惊人。
突然传来“河边截火”的紧急命令,打火予备队龙腾虎跃,跑步而来。奔到河边顺河身点火,
以火攻火,烧出了一片开阔地,防止了大火过河的危险。在予备队抢险中,有一个班被大火包
围,有烧伤烧死的危险。他们采用防范措施,四个同志迎着大火跑出火海,五个同志就地烧出
一块安全地带,只有两名同志因跌倒地上脸部烧成轻伤。其余的同志安全无恙。在傍晚收工的
路上,劳累了一天的同志,一身泥土一脸灰,拖着沉重的步子,胜利愉快地交谈着烧荒情况,
计划着下一次烧荒措施。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全面地完成任务而继续努力。
二十六日是望山、头屯两处烧荒,早五点烧荒队伍就下了地。因为早晨风小草湿,烧防火
线安全,望山烧荒队十点钟前,就把四千余垧地周围的防火线基本烧出。十点钟后,北风渐起,
四周起火,向火场中心靠拢。荒原里边的狍子、兔子被火烧得吱呀乱叫。有的烧死在火场,有
些跑到林子里。烧荒队伍见此情景,齐声喝采,火场上十分活跃。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大火
生风,火场中心突然刮起一阵旋风,把社员丢到地里的一堆草旋到空中,顺风落到防火线以外,
引起一片大火,一直往疙瘩山林区方向燃烧,火势非常凶猛。虽有依吉密河相隔,但春季枯水,
两岸草木只有几米的距离。如不及时扑灭,烧到林区问题严重。谢忠谋同志发布紧急扑火命令。
火场百余名职工,立即向火区扑救,一齐用鲜树条扑打。但这边打灭那边又起。扑火同志面部
烤得疼痛,两臂累得麻木,喘着粗气,奋力硬拼,谁也不停不退。崔耀常同志力气大,打得猛,
连续打灭几处烈火,汗流夹背,气喘嘘嘘。潘春志同志,累得倒在地上,爬起来又冲上去。扑
火勇士奋不顾身的情景十分动人!打到下午三点,烧到河岸有几十米的地方,荒火要跑人林区
的危急关头,风向突变,扑火人员一齐拥上才把大火扑灭,防止了一场森林火灾。这时天已黄
昏,指挥部留下少数人员看火场,其余人员收工回队。路上几位转业兵交谈说:“过去在战场
打敌人,今天在荒原扑灭大火,我看都是拼命。”
在烧荒的门子里,场部人员都到火场,但办公室并不安静。场领导一人在家坐阵,办公室
昼夜值班。早上电话布置各处烧荒。并向县汇报前一天的烧荒情况和当天的烧荒计划,上午
下午时间进行电话指挥,接到跑火警报,就及时调动予备队进行支援。晚上时间搜集下面汇报,
研究第二天的烧荒计划。几个场首长分工把口,非常紧张。七天烷荒时间,铁力县城上空笼罩
着一层烟雾。政府和市民都担心烧荒的安全。在农场胜利完成这一万五千垧地面的烧荒任务时,
铁力县的领导赞赏地说:“完成这样大的烧荒面积没出问题,你们真了不起!”大烧荒迎来了
大开荒,这是刚建场打响的第一枪。
页码:334-335  
章名:第五十三章& 开发北部荒原
节名:开发北部荒原
一、勘察荒原进行开荒
一九五六年六月三日,场党委召开会议讨论农场发展规划。场长孙绍文提议到庆安县欧根
河畔开荒建队,这一建议,引起会上很多委员的重视。副场长魏光辉积极支持,会议作出远地
开荒的决定,并责成魏光辉负责这一工作。随后由魏率领技术人员到现场勘察。那时由场部北
去没有道路,他们从铁力乘火车到高老车站下车,沿着一条小道步行七十华里到达十二道岗。
这个岗上有庆安县的一个劳改农场,规模很小,靠人力作业。当晚住在那里,第二天从十道岗
出发经十二、十三道岗,到达十四道岗。详细察看了这一带的山山水水,古道荒原。看到大片
茂盛的大小叶樟草地和连绵不断的灌木丛林,成群奔驰的野猪、狍子、野鹿以及振翅起飞的野
鸭野鸡,更加引起勘察队员的注目。有时迂到日本占领时期残桥断壁,古道遗迹,都被林木野
草淹没看不清楚。在这一片沉睡多年的处女地上,勘察人员看了三天。都认为是农业生产的好
地方,既可以发展牧业,又可以采山货、打猎、捕鱼。勘察人员看到这些肥沃的荒原将被开垦,
为人民创造财富,十分欢喜。他们回场向场领导作了汇报,最后确定报告省厅批示后开荒建队。
六月二十八日省厅电话告诉农场,接收庆安县劳改农场的土地房屋,在这里开荒五千垧。为抢
在雨季前开出一部份土地,七月上旬,以魏光辉为首带领远征开荒队进入北部荒原,立即进行
二、生产建设要首先修筑道路
开荒前急待解决的问题,便是修筑道路。从铁力场部到十二道岗是110 华里。其中有依吉
密河和五十华里的茂密森林,林中沟堑纵横,应建桥梁,涵洞数量多得数也数不清。如果从林
中找到一条只走山岗躲过沟堑的修道路线最为理想。但怎么找出这条理想的路线,在当时无飞
机测查的条件下,用人的两条腿到林密草深的地方去找。那是相当困难的。魏光辉同志是场的
领导,又是开荒建点负责人。这个问题经常在他脑中盘旋,苦思苦想,夜不成眠,几年来农场
运输困难的情况历历在目。使他牢牢不能忘掉的有两件事:
第一件事,一九五六年春,王杨分场种水田,四个队150 吨稻种,保管在王杨分场部,急
待发到生产队浸种催芽。但分场到生产队基本没道,一片泥水。总场给王杨分场调去二十台马
车帮助运输,头趟试运每车只装10袋,不到千斤,马车走了半天,只出去三华里,二十台马车
全陷在泥里,人喊马嘶拉不出来。最后还是卸到泥里空车返回。第二天改用马来驮。每匹马驮
150 斤,泥泞太深马拔不出腿,一天只运一趟,还把灌区堤坝踏坏。只得用人工背稻种。每人
一趟50斤,四个队全力以赴,背了五天,浪费了人工,耽误了农时。
第二件事,这次远征队从王杨去十二道岗开荒,150 华里走了十七天,一路经历千辛万苦,
可真不容易。
开荒远征队由隋福环、蔡永生任队长,徐洪来、赵伟,杨宗成、纪福林、傅宗义、江玉合
任车长,还有二十名驾驶员,八个马车老板,四名勤杂工。共带六台C —80拖拉机、四台马车
(拉农具)。七月十五日从王杨出发,上午来到安邦河大桥。C —80体重 11.4 吨,一般桥不
抗压。试行通过第一台车时,车到桥心,桥身发生摆动,微微欲坠。如果桥毁车落,就有损车
死人的事故发生。这时车到桥心,欲进不能,后退不得,同志们非常着急。老驾驶员傅宗义精
神镇定,缓缓向前移动,冒生命危险开过了一台车,接着在桥面上铺了四块红松跳板,机车压
在板上前后倒替慢慢行驶,五台c —80过桥后天已傍晚:三十华里的路程,走了十二个小时,
这天夜宿田升。从田升到高老是50华里,虽无大的桥梁,但小桥涵洞很多。头一台车经过一般
都要压毁,必须修复桥涵后,车才能通过。这段路走了三天。过去高老就到呼兰河。这条河宽
一华里多,没有桥,靠一只拖船摆渡。C 一80车体太重,超过船的载重能,船工咬定不给摆渡,
找当地政府商议了三天,从支援农场建设的角度出发,才勉强答应摆渡。如损坏船只,农场答
应赔赏。 C—80一上船,就压的水面船面一样子。浪水不断冲到船里,确实有些危险。六台机
车过河摆渡了一天。同志们在这四天的时间里,住在野外,晚上小咬咬。中午牛虻叮,晚上的
蚊子爬满一身,没吃上一顿热饭。对这些久战荒野的战士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快到九道岗了,
又迂到了一条小桥,桥身约5 米。但河水深在1.5 米以上。徐洪来驾驶第一台车首先通过,发
现桥面断裂又铺上了跳板,第二台车也通过了,江玉合开着第三台车,车刚上桥,一声巨响,
桥桩折断,连车带人沉到河底,机车全部淹没。同志们来不及脱衣服跳到河里去,摸车救人,
十几分钟才把江玉合救出永面,已经淹得不省人事。马车把他送到屯中休养。两天时间,好歹
把车拉上岸来。紧接着修了二天桥,后边的机车才开过去。经过五天紧张劳动,同志们满身泥
水,手破脚伤。幸亏靠近一个小屯,能够做饭住宿,减少了一些困难。从九道岗到十二道岗同
样逢沟搭桥,迂坑修道,又走了四个整天。魏副场长回忆这两件事,就下定决心,首先找出好
的修道路线,一定打通道路,解除运输上的困难。
三、勘察修道路线
为找到理想的修道路线,魏副场长半年来查地图,问猎户,费了不少心血。一九五六年的
冬天到了,开荒已经停止,他组织了四个人的临时勘察组,亲自带领进林勘察。第一次前进十
八华里,迷失了方向,打了转转,顺着林子下坡走才回到住地。二次进林找岗顶走。出去三十
华里,走进一条山沟,走不出来。这时天到下午两点,怕天黑了找不到返回路标,被迫返回,
到住地已是午夜。第三次五人分作两组,分头去找。经过一天的劳累,不但没有找上路线,另
一组一夜没回住地。第二天派了很多人遍山鸣枪寻找。下午才找到了他们。原来是迷失了方向,
打着转走,陷入林海。他们奔跑了三十六个小时,累得疲惫不堪,一夜没有返回。三次勘察没
成功,魏副场长向场领导做了汇报,要求组织有经验的同志带着帐篷炊具,在林子里安下住处
找。场批准了这个意见。一九五七年二月,场部由王维锡带队,李洪池、赵长国、孟宪平、刘
子林、张思肖等六位有经验的同志组成了勘察组。用马驮了帐篷、炊具,荷枪实弹开进山林。
前面有两人从岗顶找路,随后有两人在树上砍树皮画标记,最后两人,一人牵马,一人手持指
南针掌握前进的方向。第一天路线找了一半,便在林中做饭宿营。第二天又开始勘察,林中地
势渐渐复杂起来,每前进一步,都要披荆棘,付出很大的力气。有的山沟被大雪填平,一旦
踏上就有陷入深沟的危险。前面的人腰部绑上绳子,后边的人用手拉着,以防失足落到深沟。
他们走走停停,不断观察森林趋向,分析地形,半天只前进五华里。这天,正当他们找不准好
的方向时,从远处跑来一群野猪,飞驶而过,在林间雪地上,趟出一条明显的路线。赵长国是
多年伐木队长,富有林区经验,他大声说:“野猪走岗不走沟,我们跟着野猪走!”这段林密
草深,山沟交错最困难的十华里山道,在野猪的引导下,终于打通了。这就是至今还在人们中
传说的野猪引道修大路的故事。最后选定的这条修道路线50华里,躲过八九十个山沟,不用建
桥梁涵洞就能修通大道。缩短了筑路时间,节省了百万元的巨大开支。勘察修路路线的同志为
开发荒原做出了优异的贡献。
&&& 四、开 工
基建科李洪池同志主管修道。有两个修道中队,一中队由赵长国、王连平任队长,二中队
由王秀恩、刘文秀、任会昌三人负责。职工各125 名左右。二月中旬,李洪池率一中队进林打
通道,时处严冬满山冰雪,进林首先解决好两件事,一是建住处,二是吃上饭。他们搭上帐篷,
挖好炉灶。山上没井,用马车到二十华里以外的依吉密河拉冰。帐篷虽有大火桶取暖,也抵不
住寒风的袭击。职工在林子里伐木一头汗,回到帐篷浑身冷。他们奋战两个月,完成了九米宽,
五十华里长的一条通道。倒木全部顺放在两旁,给下步筑路创造了条件。
四月中旬,二中队进山筑路,分段施工,实行计件工效很高,修好一段,工区向前移动一
段。二中队150 余人,苦干了五个月。九月下旬,路基全部筑起,基本可以通行马车。修道职
工在五个月的时间里。奋战在茫茫林海,为修通大道出了力。
&&& 五、建 造 望
依吉密河建桥处,靠近疙瘩山南面,抬头可以望见山林的容貌,所以这个大桥起名叫望山
大桥。一中队通道结束,接受了建桥任务。五月初来到这里扎帐篷安锅灶进行准备作业。十日
中午,依吉密河上游桃花水突然倾泻而下,冰雪齐流,咆哮翻滚,声势惊人。这时:散放在河
床上的250 立方米红松原木,冬天运到这里还没堆积起来,水已漫过将有冲走的危险,赵长国、
王连平二位队长率先跳进水里,无声的命令带动了工人纷纷下水,每人摸着一根木头,乘水的
浮力向岸上移动。李洪池同志指挥岸上的人放下大绳拴住木头向岸上拉,并点起几堆大火,备
下白酒姜汤,叫下水的同志轮番取暖防寒。战士满身泥水奋战到太阳西沉,河中的原木全部运
上岸来,挽救了建桥木材的损失。
望山大桥的设计,桥身、桥面全部用松木。桥身基础用松木打桩,二十多名劳力,牵动五
百斤大铁锤,上下起落,一天才打一桩,任务艰巨,作业辛苦。他们连续作业五个月,望山大
桥全部建成。十月份110 华里的公路全线通车,解决了中心运输动脉,农场交通联成一片,为
农场生产建设插上了翅膀。
页码:335-338 
章名:第五十四章& 到农场后的回忆
节名:到农场后的回忆
正文:&&&&&&&&&&&&&&&&&&&
&&&&&&&&&&&&&&&&&&&&&&&&&&&&
到 农 场 后 的 回 忆
&&&&&&&&&&&&&&&&&&&&&&&&&&&&&&&
齐& 秉& 政
一九六八年根据毛主席和国务院的指示,成立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的序列,隶属沈阳军区。因此,沈阳军区从东北驻军部队中抽调一批现役军人到生产建设兵团
工作。当时,我任四十六军军属炮兵团团长,年纪四十四岁,患有高血压病和动脉硬化,四十
六军干部处根据我的身体情况派我来生产建设兵团工作。当时军副参谋长张尊仁同志找我谈话
说:“你调动工作是边防斗争的需要,也为照顾你的身体,到地方工作,条件比部队好些。如
果没意见,七天之内到哈尔滨报到。”我说:“坚决服从组织分配。”我十一月到哈尔滨,学
习了七天,被分配到独立二团任团长。一九八二年中央下达了关于干部离休、退休的决定和条
例。中央的这一决定,是从四化建设的需要考虑的,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对老干部的照顾。我
根据我的年纪和身体条件,先后两次向绥化农场管理局党委写报告,要求退到第二线,让年富
力壮的同志来担任场长。一九八三年二月,省委组织部根据农场总局党委的意见,批准了我的
申请报告,免去我铁力农场场长的职务,任命我为铁力农场顾问。
从一九六九年至一九八二年,我任独立二团团长和铁力农场场长的时间共十四年。这十四
年是“忆往昔艰难曲折,以苦为乐勇奋斗,看今朝初见成效,农场曙光在前头”。十四年中,
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指标说,七年亏损,七年盈利。七年亏损982.6 万元,七年盈利1,511.5
元,盈亏相抵净盈利528.9 万元,生产粮豆4.5 亿斤,上交2.33亿斤,开荒6.5 万亩,建设砖
瓦房150.210m2 (其中,俱乐部一座、教学大楼一座,医院一座);购置联合收割机85台(其
中,F512东德收割机26台,雄师7 台)。购置履带拖拉机81台(其中,60—推土机10台),胶
轮拖拉机71台。购置汽车35台(其中,吊车1 台,大型客车2台、油槽2台、救护车1台,北京吉
普车2台)。这十四年,农场已初具规模,走向了稳步发展的道路。十四年取得的成绩,不是靠
哪一个人干出来的,是靠党委的集体领导,靠广大的基层干部和职工干出来的。所以,我常想:
十四年的成绩应该归功于广大的群众,特别是战斗在第一线的干部和群众。
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三年连年亏损。亏损的原因,即有天灾也有人祸。天灾主要是涝灾。
一九六九年麦收,天连续降雨五十多天,全年降雨量达到750 毫米,小麦在地里长着就发芽。
拖拉机硬是无法进去,三台拖拉机牵不动一台康拜因。康拜因陷在地里用七台拖拉机拽都拉不
动。最后把收割机前梁拉断也没有拉出来。眼巴巴地看着地里的小麦收不出来,真是心急如火。
当时,我正在十一、十二两个连蹲点,坐阵指挥聋收。地陷得拔不动脚,挪动一步就得拔半天。
我穿着高腰水靴,拔出脚来,拔不出水靴来。实在没办法,从铁力、庆安动员了一千多人来割
麦子。实际上一天也割不了多少。雨停后一个月拖拉机都进不去地。上冻才脱谷。一直奋战了
三个多月,搞得人困马乏,农机具狼狈不堪,土地弄得像洗衣板一样,严重地破坏了土壤结构,
给来年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当时,生活也十分艰苦。我和兵团战士、职工一起下地,从早
四时起床,到晚七时收工,一天连续工作十六个小时,在地里吃两顿饭。那么多人,吃菜困难,
大头菜汤是好的。馒头又黑又粘。端着一碗大头菜汤,用小刀割两根柳毛条子做筷,往地一坐
就吃。上有烈日晒,周围有蚊蝇、小咬、瞎蠓叮咬。但是做为一个军人,这些困难算不了什么,
再比这困难些,也能克服。我觉得在困苦之中有欢乐和幸福。当时看到一些青年和职工在那种
艰苦条件下干劲十足,使我受到启发和鼓舞。当时他们想的不是休息,不是回城,也不是娱乐,
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把地里的小麦收回来,少浪费点粮食,多为国家做贡献。我想的是,怎样
尽快把麦子收回来,怎样减少损失,想什么办法少亏损,口粮够不够,明年的生产怎么搞……
这些问题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闪动。当时,叫天,天下雨,叫地,地进不去车,急得我团
团转。眼睛熬红了,咀上的泡起了一层又一层。这一年亏损206 万元。一九七三年更糟糕,也
是连降五十多天雨。有的地里都有明水,全达到了饱和状态。大豆如果割倒放铺,必然生芽,
只得等到天好转后再收割。这年亏损290 万元。
不仅天灾,也有人祸。“四人帮”搞的那套极左的东西极大地破坏了生产。他们把抓生产
诬蔑为“唯生产力论”,搞点物质奖励诬蔑为“物质刺激”,把讲成本核算诬蔑为“利润帅”,
还说什么“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修正主义的苗”等等。弄得一些干部不敢管理,不敢抓生
产。虽然我的胆子大些,敢说敢管,但心里也有些发怵。连队干部不敢大胆抓生产,我这个抓
生产的领导再不大胆抓生产,那生产就没法搞啦。我是出自这种心理讲生产,说生产的。那时,
成天搞阶级斗争,运动一个接一个,什么“一打三反”,什么“清理阶级队伍”,什么“深挖
三特一叛”,弄得人们成天搞这些所谓的阶级斗争,那还有精力去搞生产。当时更谈不上科学
种田了。这样搞法生产怎么能上去呢?但还得天天喊“形势大好”。从主观上讲,自己刚从部
队调来,不懂生产,虽然在部队也搞过生产,那只是小面积的牛马犁作业。农场是大农业机械
化作业,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加上运动一个接一个,也没有精力去搞生产,更没有时
间学习生产知识。在部队是清一色,什么事都是命令,一声令下,全体行动。吃穿不用操心。
冬天发棉的,夏天发单的,到了月底就发津贴。比较单纯,用不着操多大心。来到独立二团就
不行了。独立二团有近一万人,有下乡知识青年,有老职工,有家属,大到九十九,小到不会
走。实际上是个小社会,我是一团之长,一场之长,什么事都得管,什么事都得过问。除管种、
管收外,吃、穿、住、婚丧嫁娶也得管,真可谓上管天文,下管地理。部队里的一套工作方法
怎么能适应这么复杂的环境。头几年我就犯了机械指挥生产的毛病。干什么工作都一刀切。如
什么时间播小麦、大豆、什么时间收割,一声令下,你必须行动,否则就批评,不问庄稼的具
体情况。时间久了,通过亲身体验,逐渐地改变了行政命令的作风,使主观认识不断适应客观
规律,摸到了生产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十四年中,亏损大多是在前五年。这五年就亏损八百二十多万元,占整个亏损的 84 %。
后有两年亏损,主要是天灾。一九七六年早霜,八月二十日就下了枯霜,使三千多垧地的大豆
大幅度减产。这一年的大豆长势特别好,管理得也好。根据经验完全可以亩产超过三百斤。结
果每亩只产一百八十四斤。这一年亏损一百四十一万元。一九七七年又遭了早霜,结果又亏损
了十四万多元。从一九七四年开始,除以上两年亏损外,再没出现过亏损年分。连年盈利。一
九八○年盈利高达630 万元。亩盈利超过了30元。占全总局第二位。一九八二年虽然遭到历史
上罕见的旱灾。从小麦播种到小麦收割,连续 90 天没下雨。尽管如此,这年还是盈利320 万
元。只要摸到规律和指挥得法,心里有数,一般是不会亏损的。一九七四年大豆上了“纲要”,
对全兵团震动很大。二师在年终奖励大会上的红旗,被我们拿来三分之二。一九七五年全场大
豆亩产312 斤,六队亩产413 斤。又是一个大的震动,对全总局大豆高产起了推动作用。
下面是我的几点体会:一、如何夺取大豆高产。经验尽管有多少条,我觉得只要抓好了几
项主要工作就能取得较高的产量。
、必须选择优良品种。从铁力地区看,目前有黑河三号、纪丰三号,黑河四号,这些品
种具备早熟的条件。一般105 天就能成熟,产量一般300 斤以上。
、播种要适时,不宜过早。过早了种子下在地里地温较低容易坏种,一般在5 月5日至
10日开始,15日前播完。过早了还容易遭霜害。在播种时,要特别注意不要播深了。一般3 —
4 公分,最深不超过5 公分。过深不仅出苗晚,而且易坏种。即使苗出来,苗势也弱。
、据多年的实践,一般垧保菌株数在35—40万,收割株数不低于30万株。
、下定决心必须管好。人工铲一遍,机械化耕三至四遍:最好深耕一遍、绝对不能草荒。
经过管理后。如还是有草,必须用人工再拿一遍大草。拿大草要拿早、拿净。
、必须收割净。每年大豆收割前测产都不低,为什么收亩产不高。主要是收割不净。如
每平方米掉40粒,按百粒重18克计算,每亩则损失大豆9.6 斤。每平方米收割不净掉百十粒是
平常事。收割脱谷时如再掉一些棵枝就更多了。以一九八二年秋收为例。大豆收割前亩测产180
—200 斤,由于采取人工割,机械脱谷收割机严封闭,从始至终质量严格要求。每平方米掉荚
不超过1.5 个,脱粒每平方米不超过10粒,结果亩产为242 斤。按每亩多收42斤计算,全场4,
357 垧大豆,则多收1,372 吨。按每吨700 元,就多收入96万元。
二、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要使企业盈利,降低成本,杜绝浪费,提高质量,提高经济效
益是核心问题。过去农场严格地说谈不上经营管理,有很多生产项目处于无政府状态。如上班
一窝蜂,干活大帮哄,出工不出效,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成本无核算,浪费到
处可见,开支无计划,管理无制度,有位无责任,盈利和亏损无奖惩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天
大的本事,再好的领导,企业也是搞不好。粉碎“四人帮”后,这些问题有了一些成绩,特别
是三中全会以后,有了明显的改变。我认为各项生产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轴心。如果搞生产
不讲究效益,不为国家积累资金,四化建设怎么能搞成?怎么为社会服务?搞生产、管企业无
效益,实质是挖社会主义的墙角,不是做贡献,而是败家子。我认为搞好企业管理,必须有严
格的规章制度,奖惩严明的法规,明确的岗位责任制,思想解放,克服陈规旧俗,不适合实际
的老一套必须全部肃清。不彻底解决吃大锅饭、平均主义等问题,不按劳分配,企业是搞不好
的。不要怕职工富起来,水涨船高。奖金是有比例的,多盈利才能多拿奖金,亏损必罚。个人
拿的奖金毕竟是小头,这有什么可怕呢?一般说奖金不要封顶,一封顶就有很多弊病,我看还
是思想解放一点好。
三、要搞好企业和搞好一个单位的生产,必须有身体好、懂生产、有魄力的人担任领导,
凡是不符合条件和多年亏损不能扭转的领导,该免职的就免职,该退休的退休,该离休的离休,
否则就会误大事。在职的叫他积极工作,退下来的要照顾好、休息好。对免职的干部要做好思
想工作,要给他们合适的工作。
四、如何杜绝浪费,是企业管理极为重要的课题。为什么浪费到处可见呢?除工人缺乏主
人翁思想和责任心外,主要是没有关子增产节约和杜绝浪费的规章制度。如进行某一项生产时,
必须有严格的质量要求、成本指标和严格的验收制度。没有这些制度,什么提高工作效益呀,
什么降低成本呀,都会成为空话。另一方面是干部重财轻物。谁贪污几元钱,感到是个问题,
可是浪费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物资却没人管。要知道,物是钱买来的,不是大风刮来的。物就
是钱,钱也是物。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必须懂得这个简单的道理。
五、敢于领导,敢于负责,善于领导,有错就改。一个企业的领导,必须敢负责任才能敢
领导。我认为首先是个“敢”字。如果不敢负责,就谈不上领导,也起不到领导的作用。而敢
于领导就有一个责任问题。要敢于大胆负责,不要考虑个人得失。责任心强,必然想办法完成
某一项任务。这就有个善于领导问题。如使用什么人,怎样使用,如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用
什么办法去完成任务,会迂到什么困难,如何解决等。中间出了问题要及时帮助解决。该承担
责任的要揽过来。如果下级请示问题不表态,碰到困难就躲开,见到下级有毛病和错误不说好
也不说坏,这样的领导就等于聋子的耳朵一配搭。
必须坚持有错误就改,有错误不改,不仅会降低领导的威信,而且会挫伤别人的积极性。
一个领导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正确。一旦有错误要敢于承认,并立即改正。这是共产党员的必备
条件。如在清理阶级队伍中,按当时的政策给一些人戴上了“历史反革命”、“坏分子”、
“叛徒”的帽子,情况变了,政策变了,必须按新的政策办事,该摘帽的必须摘掉,绝不能犹
以上是我的粗略的回忆,不够详细,只把我到农场十四年来主要的几件事回忆一下,供后
来的农场建设者参考,使之知道一点简要场史可能会有一点益处的。
页码:338-342
章名:第五十五章& 回忆孙绍文同志
节名:回忆孙绍文同志
&&&&&&&&&&&&&&&&&&&&&&&&&&&&&&
回 忆 孙 绍 文 同 志
&&&&&&&&&&&&&&&&&&&&&&&&&&&&&&&&&&&
张& 培& 坦
我与孙绍文同志一九五五年冬天相识。第一次见面是在铁力县公安局会议室开会。他服装
朴素,发言恳切,态度谦虚,把农场地区的像貌谈得生龙活现,淋沥尽至,内容详细,合乎逻
辑。对办好农场充满了信心和勇气,当时我就认为,农场有这样熟悉情况,热心能干的人参加
领导班子,办好农场定有希望。从此,我对这位农场副场长,印上了好印象。常常接近他,向
他请示汇报工作,和他谈心。他研究布置工作,也经常听听我们下级的意见。时间久了,我们
便结成亲密的同志。他主管农牧业生产,经常下队工作。有时带我下去,做他的参谋。他下队
都是步行,一天走几个连队,跑四五十里路。一个年过五十岁的人,放开步子走道,我们跟在
后面,紧跑也赶不上。他每到连队,一般情况下,都先跑地号和观场(他知道工人在干什么)
看上一圈,然后找干部谈工作,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他到连队,自己到食堂锅台上吃饭,自
己到老职工家住宿。有时到队一两天,队里干部还不知道场长来了。他布置任务,具体细致,
想得全面,特别强调作人的工作。很关心群众生活,但他从不要求各队完全一致,他说:“会
上布置工作是按全场一般情况提出的。各队情况不同,完成任务就不能采取一样的措施方法,
你们要发挥主观性、创造性,因人因事、因地制宜、完成任务。”他这种求实精神,民主作风,
深得群众好评。他下队检查工作,见到因地制宜的好办法,当场表扬,向各队推广,但见队里
盲目蛮干,不讲效果,也严厉批评。他对人有德有威,都从爱护培养出发,重视一个人的现实
表现,从不算老帐。他的身上有一股干劲、闯劲和韧劲。工作迂到困难不怕难,总抱着乐观主
义,决心争取胜利,下面几件事情可以为例:
一、建场第一年开荒,迂到困难,只完成开荒任务的22.7%,很多人对在铁力建场失去信
心。他积极向党委提出扩大场区的建议:(一)向北部远征,开发庆安县的五道大岗(十一道
岗至十五道岗);(二)接收茂林一带荒原,(三)挺进五花荒地。他的建议农场党委采用后,
他亲自带领人员察荒原,办理接收。风天一身土,冷天满身霜,扩大了场区,稳住了人心,把
人们的建设热情重新鼓动起来,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两年的开荒建场,给农场安下了家。
二、农场初建由于客观上存在着一时难以克服的困难。如:(一)新开荒地五年内草根塔
头遍地,难以管理;(二)地湿陷车,机械难于作业;(三)产粮少,粮价低,费用高,连年
亏损,经费十分困难。孙绍文同志为摆脱农场困境,积极倡导冬闲期间进山林给林场采运木材。
他每年十月前忙农业,秋收后搞副业,每到冬季,亲自验山林、订合同,冒若严寒带领人马上
山。采运技术亲自抓,人吃马喂他经管,伤亡事故他处理,跑山上,管山下,日夜不闲。迂到
种种困难挫折,从不怕难。在他的努力下,农场每年从山上拿回几十万元。同时进山工人也获
得五、六百元的计件工资。补充了农场经费,渡过了经费不足的困难。这样效益高,公私两利
的积财之道,从一九五七年开始,在左的路线影响下,议论纷纷。有的说:“大批人马冬季进
山,是重副轻农不务正业”,有的说:“工人进山挖参,是腐蚀人的灵魂,是资本主义的经营
方式”。孙绍文同志在种种压力下,为农场求生存,冒着风险,把清林副业坚持了十年,给农
场解决了大批资金。农场在十分艰难坎坷的途中,仍然发展前进。
三,农场连年亏损这一问题,重重地压在孙绍文同志的身上。工资发不出去找他,购物资
经费问他,人缺粮食马缺料催他解决,上边领导批评他。他在农场十多年,没过上一天清静日
子。但在发奋图强的精神鼓舞下,他是困难面前不灰心,经营失利不泄气,为叫农场大翻身,
他总结了当地老农的生产经验。以农谚的体裁,写出了一套农业生产技术措施。形象、生动、
通俗易懂。如“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过了芒种不可抢种”,
“稀留厚,厚留稀,不稀不厚留大的”,“头遍铲地如绣花,紧跟趟地没有差,只铲不趟等于
苗荒,光趟不铲草满苗眼,三铲不如一趟”,“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三成丢”等等。他
写的这一套农业技术措施。顺咀好念,易记好懂,对当时缺乏生产知识的农工来讲,曾起到一
四、一九六三年秋后,农垦厅副厅长来场召开会议,传达厅党组意见,想把农场砍掉一半,
把两个分场交给县里。讨论发言时,孙绍文同志心情沉重,流着眼泪说:“厅长,农场亏损的
责任,都错在我身上,我没有管理好,对不起领导,对不起党,请上级给我处分吧。但农场是
全场职工苦心经营多年办起来的,不能交出去,请上级再给我二年期限,我一定把农场办好。”
他这种忠于农场事业,不怕困难,敢于担挑子争取胜利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与会同志。
五、他对下级热情,知人善任,注意帮助团结,发挥别人的积极性。我在场长办公室工作
时,他几次和我谈心说:“咱们做工作,办事情,只要遵照政策秉公无私,什么也不要怕,你
大胆工作吧。干出成绩来是你的,出了问题我担着。”他的亲切语言,名年来鼓励了我工作。
至今二十多年了,他的声音仍环绕在我的耳边。当然,通过他亲切帮助而积极工作的同志很多,
不只是我一人。
六、他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即使在三年困难时期,也是干部中的表率。在粮食紧缺的年代
里,他一有空就跑队串户,进行家访,帮助大搞代食解决吃粮不足。他自己严格执行低标准。
标准以外,不多要一两米、一滴油。我是办公室主任,经常问他家中生活,他每次都说:“可
以维持,你们不必挂念。”后来听到不是这样。我到他家去看,他家早没有粮食。他的老伴守
着一盆甜菜渣、半盆豆腐渣做饭。锅里煮的白菜帮,连一点油腥也没有,空荡荡的草房子,把
下蛋的老母鸡也吃掉了。孙大嫂见我检查他家生活,很不好意思地说:“老头每天和我讲,我
是场长,大家挨饿,我有责任,我更不能喊困难,我们小时候从苦里过来的,吃什么都行。别
人过得去,我们为什么不行?”在他的影响下,农场上下、同甘共苦、风气很好。全场职工经
得了生活困难的考验和锻炼。
七、一九五九年以后,孙绍文同志调庆安县任过县委书记处书记,又调省水利厅大赉水库
任过生产处长。但他调出不忘农场,听到农场困难很多,一九六○年七月份,主动向上申请,
经批准后,毅然离开优越的城市和机关生活,重新返回农场。他这次回来:是为实现多年的夙
愿,抱着胜利的信心走上了工作岗位的。他来的时候,农场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内缺粮食,外
无支援,生产倒退,人心涣散,而他对改变农场面貌充满信心,到职几天就向场党委建议整顿
领导班子,健全规章制度,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民主办场活动。一九六三年在生产队推行
“三包一奖四固定”责任制,职工家庭划分园田地,允许养家禽。从此农场种起了撂荒地,改
善了职工生活。农场事业经过恢复有了发展,经营亏损额大大下降。但是,一九六六年元月社
教工作团进场,强调阶级斗争为纲,大讲突出政治,孙绍文同志管理农场的方法、制度都成了
批判的对象,逢会检查。文化大革命时期,孙绍文同志,看到中央和省委一些领导同志被斗挨
整,他忧国忧民曾说过这样几句话“不用这些老同志就叫他们回家养老吧,为什么这样整他们”,
就因说了这样几句话,孙老头就被划成农场的头号“走资派”,受到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说
他是“地主”、“汉奸”、“走资派”。人格上、肉体上、生活上受到严重摧残。他忍受过几
天不喝水的痛苦(自己说喝过自己的尿),住过一个冬天的冷屋。很多个寒风刺骨零下30度的
夜间,抛到卡车上拉到百里开外的几个连队批斗。会上哈腰火炉烤,斗后推到车上冻冰棍。几
个会场折腾几次,拉回场部时,已经不省人事。把一个身板结实的老头,折腾得左眼失明,老
病加剧,到一九七八年给他平反时,已经变成一位老态龙钟的病夫,不能担负工作。我每次去
他家看他,他的面容憔悴,行走困难。但他仍然关心着农场事业,听到农场丰收他高兴,听到
农业迂害他忧虑。问他家中有什么困难时,他都痛心地表示说:“我在家住了几年,我的感觉
是组织上对我照顾的太多,我的贡献太少,心中有愧。”一个受打击、遭迫害的建场元老,不
但没有半句怨言,而且永远相信党,关心着党的事业,他的品德是何等高尚。孙绍文同志是农
场的场长、书记。在农场二十多年,他住在自己买的小土房里,室内除了四个箱子、一台缝纫
机外,什么也没有,每天粗衣薄食,家中的钱都用在周济别人身上。他繁忙了一生,艰苦了一
生,培养了大批吃苦耐劳的职工,种熟了大片的开荒地,给农场发展打下了基础。现在农场形
势比过去大大好转,生产发展了,生活提高了,孙绍文同志多年的愿望实现了,他却在八三年
四月离开了人间。事业自有后来人。农场定会越办越好,请我们的好场长、好书记放心地安息
注:作者是多年的行政办公室副主任。与死者相处近三十个春秋,
页码:342-344
章名:第五十六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日花占卜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