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维坦巨兽》中,"利维坦巨兽"三次出现各指的是什么

该不该打回去?从《利维坦》看校园霸凌 - 简书
<div class="fixed-btn note-fixed-download" data-toggle="popover" data-placement="left" data-html="true" data-trigger="hover" data-content=''>
写了27510字,被4人关注,获得了2个喜欢
该不该打回去?从《利维坦》看校园霸凌
在《利维坦》中,霍布斯指出,暴力争端的发生有三个缘起:1、竞争:获取资源。2、自卫:保护自己、家人和财富。3、荣誉:捍卫尊严。对有限资源的争夺滋生了竞争;竞争则滋生了恐惧:拥有资源的人,为了不被掠夺,很有可能率先出击,消灭掉有威胁的竞争者,这被称为“霍布斯陷阱”。为了避免踏入“霍布斯陷阱”,人类社会发展出新的博弈方式:威慑。其核心原则是:不率先出击;在他人的第一次攻击下存活下来;报复和反击。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暴力事件,也催生出争端的第三个缘起:荣誉。如果潜在的掠夺者认为,ta没有办法一举彻底消灭掉你,而之后你报复的可能性很大,ta就会更加谨慎地权衡想要掠夺你的冲动。因此,任何非实质性的对抗,任何语言、眼神中对尊严的挑战,都变成了实力的预演:如果你表现出任何软弱,让对方认为掠夺你不会有太严重的后果,那么掠夺你就变成了大概率事件。唯有当你时时刻刻展现出力量和反抗的决心,“威慑”政策才有可能起作用。威慑政策并非暴力的完美解决之道。和平的微妙平衡建立在“以暴制暴”的基础之上。出于认知偏差,暴力争端的双方都可能发自内心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一方。以“同归于尽”的核威慑为基础的冷战即是一例;武侠小说中“冤冤相报何时了”是另一例。霍布斯因而提倡集权政府,认为一个强有力的第三方,可以通过强制执行法律,消解双方的暴力冲突。历史发展证明这一观点有相当合理性。随着集权政府的建立,民间因暴力而伤亡的数量明显下降。毕竟,对于中央政府来讲,暴力冲突中的伤亡和资源消耗只不过是“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集权政府实质上是对暴力进行了垄断,从而将这部分原本会消耗的损失纳入自己的收入。从此,生活在集权政府下的人发展出了“有事找权威”的心理文化。身体强壮、能打架,总比不过在朝廷有人,毕竟“朝廷有人”的身后是强大的政府军队,个人难以抗衡。这种协调暴力争端的系统仍然远非完美。政府很有可能腐败,从而无法公正地解决争端,被诬陷或被逼迫到极限的人可能“揭竿而起”,通过暴力进行强力反抗;另外,“清官难断家务事”,法律的作用有其自身局限,在威权政府触及不到的领域,原始的霍布斯生态仍是生存常态。未成年集体中的生存系统,与成人的并无本质差别。对权力的渴望几无二致,对自我行为的控制却远比不上成人。学校,由于其与社会割裂的性质,属于常规法律不太能触及的领域。除了严重的暴力事件,其他可以被定性为霸凌,或游走在霸凌与否分界线上的行为,都很难被学校权威或法律权威触及。只要没有人身伤害、偷窃等重罪,法律通常是管不上未成年的;在取消体罚之后,老师和学校领导所代表的权威也只剩下开除、记过等手段,这对于不打算通过学校通道上升的未成年来说毫无威慑力;集体排斥、言语暴力等精神伤害更是排不上议程的问题,总不能把一整个班的人都抓起来关禁闭?强力权威的缺失,让学校生态远比人们想象中更像霍布斯的暴力世界。在这个生态中身不由己的,不仅是学生,也有家长和老师。事实上,我个人所经历的老师欺凌学生、学生欺凌老师的事件,在数量和程度上都毫不逊色学生之间的欺凌。这一点,在美日等国的影视作品中也多有展示,老师绝非全是圣人,而被学生欺负到心理失常或生活失控的老师也绝非个案。学生家庭背景也是一个难以忽视的因素。家庭的权力,渗透到学校的霍布斯生态中,即成为学生的权力。这种权力不仅提供了对学生个体“犯事”之后的保护,也意味着针对其他对手的丰富暴力资源。这种权力,即是“威慑”。面对霸凌,到底应不应该“打回去”,在理论上或现实中,都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我想指出的是,“打回去”并非简单的丛林法则;在霍布斯世界中的生存法则,也并非简单的一句“打回去”可以概括。在公正、强力的权威的边界,在它们触不到的地方,“有事找权威”不再是万全之策。鉴于在短时间内,既有权威可能仍然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处在霍布斯生态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必须要学会如何用另一套生存系统保护自己。在这个意义上,这种生存方式确实是“达尔文式的”。在暴力还击之外,还包括精神威慑力上的斗争。如若“风物长宜放眼量”,那么或许,我们会向欧洲学习,打磨法律的力量,将权威的触角伸到这些微妙的领域,将那些原本游离在“文明系统”之外的霸凌纳入管理范围;但也或许不会。占美国半壁江山的保守党,一直到今天,都认为公民应有权持枪,自己的生命、财产和尊严,至少部分应当由自己来捍卫。如前文所说,政府并非完美,它有局限,可能腐败,可能不公。即使如欧洲的保姆式大政府,也无法完全触碰人际交往最微妙的领域。在保护儿童不被霸凌伤害的过程当中,成年人仍然需要教会孩子本身如何鼓起勇气保护自己。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遇到没有公正、强大的第三方权威来保护自己的情况,不也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与他人抗争吗?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被欺负,家长在教导孩子自我保护之外,不也需要与社会、与学校、与其他家长斡旋、抗争,才能保护自己的后代吗?还记得“国民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是如何在监狱中保护自己的吗?面对强jian者,即使每一次都会反抗失败,他也要每一次都用尽全力反抗。“如果你不反抗就让他们搞定,哪怕只有一次,你也会更容易在下一次欺侮中顺应他们、放弃斗争。”这是霍布斯世界里暴力抗争的一面;然而,安迪最终摆脱这些人的骚扰,却不是依靠暴力抗争,而是依靠权威的力量。他利用自己做投资和做税务手脚的才能,获得了监狱长和狱卒的青睐,从而换得了不被欺负的和平。这个故事或许对学生和成人的生存境遇都有启发意义: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既非完全的丛林环境,也非彻底的现代、和平、文明。一个更加公正的政府和一套更加细致、灵活的法律规范或许是文明前进的方向,但在前进的漫长道路上,我们仍然会遇到一些生长在道路上、有时挡住道路的、密密层层的原始森林。这种时候,如何使用手上的武器,和如何获得武器拥有者的帮助,都是值得学习的、重要的生存能力。
"Bullied" Photography Art by Tara McKinney ()
乐于分享一些朴素的想法。欢迎理性探讨。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乐于分享一些朴素的想法。欢迎理性探讨。
选择支付方式:《质量效应3》DLC利维坦图文剧情攻略_
我的位置:>>>
《质量效应3》DLC利维坦图文剧情攻略
发布时间: 15:09 () 作者:rainey 编辑:Ghost
共 11 页/11条记录首页
进入游戏,不管是什么存档,打开邮件即可开启利维坦的DLC任务。任务内容开始很简单,接到海克特海军上将的直接命令,事态紧急,让我们一行人立即前往银河首都贝森博士的实验室。
进入游戏,不管是什么存档,打开邮件即可开启利维坦的DLC任务。
任务内容开始很简单,接到海克特海军上将的直接命令,事态紧急,让我们一行人立即前往银河首都贝森博士的实验室。
银河首都会出现新的区域。
这个任务需要大量的信息整理和分析,EDI的功力再次得到展现(这次彻底成为随身小秘)。
夏普到达后,与博士对话,第一次得知了利维坦可能存在的线索。
正当大家准备进一步谈话时,博士的助手竟然举枪打死了贝森博士……
夏普只好一脸不高兴的开始了审讯。更多精彩尽在 专题:
共 11 页/11条记录首页
您可以使用“←
→”键快速翻页★《利维坦》第三次读书小结总结人:刘翠莲★
阅读书目:霍布斯《利维坦》读书地点:江西师大文学院小会议室读书时间:2015年10月30日19:00-21:00参考文本: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 黎廷弼 译,商务印书馆,1985.9霍布斯:《论公民》,应星 冯克利 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1本次阅读内容:第一部分第四章 论语言 18-23页
回顾&前两次读书会已读完第一部分(论人类)前三章,此次读书会由李美敏老师带领大家阅读探讨第四章“论语言”,在前三章的理解分析基础上,大家对“论语言”部分进行了解读和探究。
“语言”的原文是“speech”(“言语”),而“语言”应该是“language”,这在后来语言学上是作了区分的。霍布斯被称为“现代政治学之父”,是伟大的政治学家,而他的《利维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论人类”(即他的“人性论”)是他层递推导出自然法则的基础,而第四章论语言尤其重要,通过语言,霍布斯就从论“人”(作为动物的人)转到了论“人类社会”(作为社会产物的人)。因此我们花了大量时间认真研读本章,一起来看一下。
语言?第1段 霍布斯将语言与印刷术做比较,高度肯定了语言的功用。“但最高和最有益的发明却是语言,它是由名词或名称以及其连接所构成的。”(18页)语言是人所独有的,它使人区别于其他动物。语言的功用有二:语言具有超越时空性,人利用语言表达、传达和记录感觉、想象(记忆)等;通过语言来宣布自己的思想,相互交流,从而超越个体。语言使人的心智和欲望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中国人的忧患意识也是从识字断文开始,语言使人们从感官的欲望中解放出来,感官的欲望人和动物都有,但语言增加了人的主动思维性,对未来有一个展望追求。吴老师就霍布斯回避语言起源问题谈了见解,霍布斯把语言作为人与动物之间的重要区别,而后面其提到自然状态时,并非指人的动物状态,而是自有了语言,人与人发生关系后的状态,显然还没形成一个国家。语言如此重要,但语言的起源,他在这里却一笔带过,而卢梭对语言的起源有一本书——《论语言的起源》,因为他也要讲自然状态,讲人类社会如何形成的。而霍布斯在这里就直接踢给上帝了,因为很难说。语言本身其实是一套约定俗成的东西,没有社会是无法约定的。所以在语言和社会谁起源更早的问题,有一个循环,就像“鸡生蛋蛋生鸡”,很难有定论。我们可以联系到亚里士多德的一个说法,“所有的动物之中,只有人类掌握了说话(parole)的能力”“声音(voix)无疑是用来标识痛苦或是快乐的工具”。其他动物也有声音,但本性仅止于此,它们有快乐与痛苦的感受,也可彼此传达这感受。“然而说话的功能在于表达什么是有用(l’utile)或是有害(le nuisible)的”。“只有人类是具有好坏以及公正与否之感受。这些事物构成集合体形成了家庭与城邦”,当然霍布斯看来,其他动物是不能交流的。我们注意到他给“语言”下的定义:“语言,是由名词或名称以及其连接所构成的。”而我们认为的语言不光只有名词,霍布斯把名词放在了语言的核心地位。后文也着重讲了名词。&& & 第2段 承接上一段“语言是上帝发明的”来试图解释语言的差异性问题。霍布斯借《圣经》中人类造通天塔的故事来说明各种语言是如何起源的,又一次聪明地借上帝来回避语言的起源这一难题。当然,很多人比较认同的一种观点是,“语言产生于需要(need)”。& &&第3段 紧接着论述了语言的用处。“语言的一般用处是将心理讨论转化为口头讨论,或把思维序列转化为语言序列。”(19页)语言的功用在此分为两大点:一是作为符号来说的一般作用(记录和交流),二是特殊作用。一般用途他说的是“标记”,作为符号其实又分为两种作为记录,记录表达自己所想的以及交谈自己所想的所期盼的。可以说语言是个人的或者说精神的记录。而在四种特殊作用里,第二、三种都是向他人说明,使别人知道这个东西,都在于跟别人的交流。霍布斯在说“标记”作用时,实际上说的是名词的用处。说到特殊作用之“‘一些词语’表达所想望的东西”时,仅名词是不够的。如“电脑”表达不出“我要电脑”之意,所以他在说第二点作用时,其实是有个滑动。并且,人的欲望经语言后会有变化,异于其他动物。& &&陈志华老师则认为:霍布斯的一般作用是就语言本身的性质来说的,而后面实际上只是一种语言的效果,即语言真正的作用。因此交叉性在所难免。&
语言的四种滥用& & 第4段 紧承上一段,讲述了语言的四种滥用。其二是“在隐喻的意义下运用语词”,关于这里提到的“隐喻”,大家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李美敏老师首先陈述了自己的看法:我们通常认为的“隐喻”是一种修辞,但在霍布斯这里,“隐喻”指混乱名和物的对应关系,他非常强调名词与物的对应关系,使用“隐喻”,不按规定的意义去使用名词所代表的原本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就会造成欺骗。对此,我们也举例进行了说明:比如说“阴晴”,原本指天气状况,后来引申出表示人的情绪之意,说一个人“阴晴不定”,你得考虑它所指的是什么。& & 学生就第一点提出了疑问:第一个滥用中他说到“用从未构想过的东西表达自己的概念”,从未“构想”过,怎么表达?&吴老师回答说:霍布斯说的“构想”是“Conceive”,“概念”是“Conception”,分别是一个词的动词和名词形态,按道理没有conceive,就不能形成conception。他提出的前三点滥用,是语言内部的错误运用。第三点,是主观的欺骗。第四点不是误用,他可能用对了,但只是用于一个不正当的目的,因此是外部滥用。& & 关于第四点“用语言来互相伤害”,吴老师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人与人之间用语言来“相互伤害”,怎么伤害?这不像动物用利齿咬,会痛,可骂人没有触碰到对方任何肉体,为什么人家骂了你你会感到难过?所以,语言要有一个共享的意义系统和习惯为前提。赵靓老师注意到本段的末尾一句:这段最后,补充说明了在某种统治下,语言就不是伤害,而是纠正和改造。所以是否是“互相伤害”,还要看具体的情况。这涉及到我们言论自由的问题。这里“加以统治”的“统治”是指治理或管理,原文是“Govern”。&&
5-8& & 第5-8段& 转入讲名词,在霍布斯看来,名词在语言中处于核心地位,语言的记忆(标记)功能,离不开名词,名词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遍名词。“除名词以外就没有普遍”,赵靓老师认为“名词”,讲“名称”(name)更好一点。因为某物在确定名称时已涉及普遍的特点,如“人”,就有男人、女人的共性。名词已从个体的具体的专有名词中抽离出来了,具有了普遍性。& & &霍布斯在欧洲一图书馆看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原理》后转为了一名唯物论者,从他对“名词”的重视和论述不难看出,《利维坦》是运用唯物主义来分析问题的。第5-7段涉及到唯名论和唯物论的问题。就此,吴老师进行了举例说明:& & 在霍布斯这里,名词极其重要。名词分专有名词和普遍名词,而黑格尔也说过,世界上的东西都可以用“这个”“那个”来指称。但这个名词跟那个对象,呈一一对应关系;而普通名词则是一种抽象,比如“人”这一名词,这世界上是不存“人”这种东西的,很多名词已经从具体的特性中抽离出来,具有了普遍意义。这就涉及到唯名论和唯实论的问题,唯实论认为共象背后一定存在这个实体。霍布斯认为,共象只不过是个名词而已,世界上是没有这种东西的,名词只是对其它共象一个命名而已。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东西都是独特的唯一的,这个时候,这个共象就是作为一个认识工具而已。一定程度上唯名论、唯实论相当于唯物、唯心主义。唯实论一定是唯心主义的,认为一个观念必定代表一个实体。我们在思维、论文等中常会犯错误,会把共相的东西当做实际的存在来设想,来作为一个出发点去阐发。比如“社会”一词,存在的只有不同的社会形态,一般“社会”是不存在的,因为它是一种抽象。同样“文学”也不存在,存在的是只各种“文学文本”。& & 而第8段讲到普遍名词范围有大有小。这里说名词,有涉及到概念和范畴问题,内涵、外延的大小。“人和理性两词则范围相等,互相包容”(21页)霍布斯作为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他们的核心就是“理性”,他把人定义为理性,这里其实有这样一个先设在。当然这个前提(先在)本身是成问题的,而且什么是“理性”也是一个问题。
9-10& & 第9段举例说明,名词使心理论说转化为口头讨论,表达出来,让人理解、直接获得经验等。大家对霍布斯在此段所举的例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关于再次提到的名词的功用,李美敏老师认为:他实际上表达了思想对语言的依赖性,所举之例,通过语言得出一个普遍的结论,会有一个类型化的特征。其次,有了语言,便有了主动性,会主动去思考。认为语言的重要性还在于使思考成为可能。& 而吴老师引导大家往霍布斯所举的例子上思考。这一段的开头就是一个比喻,即“思考”等于“计算”。他接下来举的例实则是一个思考、推理的过程。他举的是几何学的例子。还有“聋哑人”,我们不难设想,聋哑人不需要语言也可以思考的。同样,在几何学领域,它可以不用语言就能证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我们来设想“守株待兔”,将这些名词结合,把一个人守株待兔的事记录下来,显然是得不出“守株”一定可以“待到兔”的。所以霍布斯这里的例子是个特殊的例子。用它来说明语言具有超越时空的记录功能是没问题的,但用它来说明语言记录具有普遍真理性,就是在偷换主题。因为几何学真理是特殊真理,其真理的普遍性其实跟语言的超时空运用无关。& &&& & 或许霍布斯在这里的目的是强调语言的“记录”功能。比如聋哑人运用思维可以推出“三角形三角和等于两直角和”,但记不住,下次还需再推论。& & 而陈志华老师则认为,聋哑人是能使用语言的,霍布斯实际上是做一种极至化的处理。因为聋哑人不能输出也不能输入,但符号可以脱离“物”本身。& & 第10段:承接上段,举数数字的例子,说明语言在指称和表达事物上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离开了语言,任何形式的思维都是不可能的。没有数字或只有五位数字的国家民族,他们就没办法像我们这样进行数数,永远“一、一、一”地数下去,永远不知道自己数了多少了。& & 他前面用了几何学例子,这里又用数学例子。前面是说有了语言,我们可以超出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去推理。语词(名词)可以标记,这里强调了标记的重要性。
11-13& & 第11段讲述语言的属性。真实和虚假是语言的属性,而非事物的属性。语言的真假源于序列或断语的排序。事物本身是无所谓真假的,只有人才会犯错误,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是时间领域的问题。这里所说的序列和断语涉及到“命题”。吴老师就此做了拓展:康德做过一个有意思的总结:命题分为两种,一是分析命题,是先天正确的,但它不提供新知识;一是综合命题,是经验命题,它提供新知识。(如“男人好色”则是个综合命题)。但他说几何学、物理学的命题,不是分析命题,却又先天正确,所以是“先天综合命题”。康德要讨论的是,先天综合命题如何可能。但霍布斯在这里举的是分析命题的例子(“人是一种生物”),而没有举综合命题的例子,所以他这里关于语言所造成的“真实”与“虚假”的区分,并没有涉及到先天综合命题何以可能的问题。有一句话我们要记住:没有语言的地方就没有真假。& &&& & 如果从语言以外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在叙事学中,有个命题和这个很像,即“故事是无喜无悲的”。喜剧、悲剧,都是读者的一个判断。第12、13段:紧接着分析了语言出现真假属性的首要原因——定义的确定性。我们知道,语词和它指称的对象的关系是确定的。而他这里强调的是概念的表达的精确性问题,名词如果不确定,思考就会混乱。语言分析学派的维特根斯坦认为:“一切哲学问题,都是因为词语的混乱造成的。”& & “语言的首要用处便在于名词的正确定义”(23页)强调名词的定义要确定。& & 吴老师认为这一段文字有四点值得我们注意:①关于思考:思考的前提,是语词(名词)的定义问题。科学概念的重要性,即概念要精确还要正确。②关于阅读:我们阅读一本书,首先不要把它当权威来接受,首先要追问其名词的定义。③关于有知与无知:无知的人,是一块白板。一个有真正知识的人最聪明,一个有错误知识,倒不如无知的人。④关于知识:不能把知识当作没有生气的金钱一样来积累,因为词语是聪明人的筹码,词语只是我们思考的工具,不能当做财富来夸耀。
结语& & 的确,我们需要多反思权威。不能只做“白板”,对很多东西无法辨别。& & 此次读书会的尾巴结得相当漂亮!几位老师谈论了当代学生关于读书与思考的问题。现在获取信息的手段非常方便,但我们不做知识上的搬运工,而要做思想的芦苇!真正要做到“不做思想的搬运工”很难,霍布斯说“词语是聪明人的筹码”,其实语言积累多了,你能接触的思想也就多了。人是有欲望的动物,这“欲望”也体现在求知、追求真理上。人的精神的纵深是无法考量的,思考的东西越多,你反而会越恐慌,焦虑的东西也会随之多起来,兴许还会导致“孤独”问题。人应该思考,我们有其他动物所没有的语言,就应该好好利用它,去传达我们的思想,在交流中提升自己。
批评理论小组读书会(pipinglilun)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pipinglilun推介小组读书会的读书小结。热门文章最新文章pipinglilun推介小组读书会的读书小结。&&&&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
Copyright(C)2016 大不六文章网
京公网安备78登录网易通行证
使用网易通行证(含网易邮箱)帐号登录
提交您的投诉或建议
视频画面花屏
视/音频不同步
播放不流畅
登录后才能查看我的笔记
暂时没有笔记!
确定删除笔记?
即将播放下一集,请您保存当前的笔记哦!
对字幕纠错要登录哦!
内容不能少于3个字
Smith教授探讨“政治哲学”的本质与范畴,作为最古老的社会科学,政治哲学的研究必需以柏拉图及亚里斯多德的作品当头,并深度探寻政治研究最基础的概念与类别;诸如“哪种政体最优?”及“好公民的组成元素为何?”等问题,都在柏拉图的《苏格拉底自辩篇》中被提出来加以讨论。
阅读作业:
柏拉图的《苏格拉底自辩篇》。
本讲以解释为何柏拉图的《苏格拉底自辩篇》是研究政治哲学最佳入门读物为开始,聚焦仍落在《苏格拉底自辩篇》作为对自由表述侵害的象征,内容述及苏格拉底为身为哲学家的生活方式辩护,并捍卫政治生活中的哲学实用。
阅读作业:
柏拉图的《苏格拉底自辩篇》;《克里托篇》。
在《苏格拉底自辩篇》中,苏格拉底提出新版的公民社会,有别于传统以荷马诗学概念为基础的版本,苏格拉底版是一个达观的公民社会,依靠的是个人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克里托篇》是苏格拉底的狱中谈话语录,内容有关公民服从、敬神与每位公民都要尊重及依照该社群法律行事的义务。
阅读作业:
柏拉图的《苏格拉底自辩篇》;《克里托篇》。
第四讲介绍柏拉图的《理想国》及其多种意涵,脉络涵盖道德心理学、正义、诗学与神话的力量及形上学。将《理想国》视为乌托邦亦在讨论的范围,呈现出一种极端版本的城邦 ─ Kallipolis,柏拉图的理想城。
阅读作业:
柏拉图的《理想国》I
《理想国》的讨论继续,本节谈到多名人物,他们在对话中的角色及其在整部作品中所代表的意义,苏格拉底挑战 Polemarchus 关于正义的辩论,提问朋友与敌人的区别,并坚持他认为所有美德都需要知识及反思作为基础的著名论述。
阅读作业:
柏拉图的《理想国》III-IV
本堂是《理想国》的最后一讲,重点放在自控,由 Adeimantus 在其发言时提出,苏格拉底坚称人们要学习驾驭的最强力激情是他所谓的Thumos,用以表示“意志”及“欲望”,与公共人生的野心有关,无论是良善的政治家或大暴君都共同追寻。本讲的结尾是柏拉图对正义的概念,即城市与灵魂的和谐。
阅读作业:
柏拉图的《理想国》V
本堂透过介绍亚里士多德的人生与作品展开,其大作几乎包含了所有主题的主干专著,从生物学到伦理学、政治学。而重点放在政治学,亚里士多德详述他对城市自然状态的观点,及他所称人类天生是政治动物的主张。
阅读作业: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I、III
本讲讨论亚里士多德的比较政治学,并重点强调政体的概念,一如《政治学》第 III 到 VI 册所述及,本巨著所指政体包含一个社群中正式的权利与义务项目,还有独特的习惯、风俗、道德意向及社群观感。亚里士多德主张,的确是政权赋予人民及城市所认同的身份。
阅读作业: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IV
这是关于亚里士多德的最后一讲,内容着重于控制派系间的冲突。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混合寡头政治与民主两种原理的国体是最能有效控制派系,并避免受任何一方极端意识型态支配的政体。Smith 教授强调,国体的概念预言了麦迪逊(译注:美国第四任总统)所呼吁的政府类型,即分割权力并使其接受制衡,藉以避免专制与内战的极端后果。
阅读作业: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VII
耶鲁开放式课程:政治哲学导论:讲座10.─新模式与秩序:马奇亚维利的《君王论》1─12.章].Introduction.to.Political.Philosophy:10.New.Modes.and.Orders.Machiavelli,.The.Prince.&#040;chaps.1-12&#041;
11.New.Modes.and.Orders.Machiavelli,.The.Prince.&#040;chaps.13-26&#041;
12.The.Sovereign.State.Hobbes,.Leviathan
13.The.Sovereign.State.Hobbes,.Leviathan
[第14课]主权国家,霍布斯的《利维坦》3
14.The.Sovereign.State.Hobbes,.Leviathan
政治哲学导论15:宪法、政府、洛克、第二论述
政治哲学导论16:宪法、政府、洛克、第二论述(7-12)
政治哲学导论17:宪法、政府、洛克、第二论述(13-19)
18.Democracy.and.Participation.Rousseau,.Discourse.on.Inequality.&#040;author&#039;s.preface,.part.I&#041;
19.Democracy.and.Participation.Rousseau,.Discourse.on.Inequality.&#040;part.II&#041;.
20.Democracy.and.Participation.Rousseau,.Social.Contract,.I-II
21.Democratic.Statecraft.Tocqueville,.Democracy.in.America
22.Democratic.Statecraft.Tocqueville,.Democracy.in.America
23.Democratic.Statecraft.Tocqueville,.Democracy.in.America
24.In Defense of Politics
学校:耶鲁大学
讲师:Steven B. Smith
授课语言:英文
类型:哲学 国际名校公开课
课程简介:本课程为政治哲学导论,考察了一些主要的文献及西方政治传统中的大思想家。三大认识政治生命的中心主题聚焦于:城邦体验(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君主国家(马奇亚维利、贺伯斯)、宪法政治(洛克)及民主(卢梭、托克维尔),不同的政治哲学表述于多种政体的方式,及我们生活的方式都会在课堂中加以验证。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利维坦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