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龙世界怎么抓飓风回旋,飓风回旋咳嗽吃什么好的快

更多频道内容在这里查看
爱奇艺用户将能永久保存播放记录
过滤短视频
暂无长视频(电视剧、纪录片、动漫、综艺、电影)播放记录,
按住视频可进行拖动
&正在加载...
收藏成功,可进入
查看所有收藏列表
当前浏览器仅支持手动复制代码
视频地址:
flash地址:
html代码:
通用代码:
通用代码可同时支持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分享播放
用爱奇艺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当前播放时间:
一键下载至手机
限爱奇艺安卓6.0以上版本
使用微信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设备搜寻中...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连接失败!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部安卓(Android)设备,请点击进行选择
请您在手机端下载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爱奇艺云推送
请您在手机端登录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180秒后更新
打开爱奇艺移动APP,点击“我的-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进行登录
没有安装爱奇艺视频最新客户端?
正在检测客户端...
您尚未安装客户端,正在为您下载...安装完成后点击按钮即可下载
, 可在设置中重新打开噢!
30秒后自动关闭
驯龙高手游戏解说">驯龙高手游戏解说
请选择打赏金额:
播放量12.7万
播放量数据:快去看看谁在和你一起看视频吧~
更多数据:
Copyright (C)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
安装爱奇艺视频客户端,
马上开始为您下载本片
5秒后自动消失
&li data-elem="tabtitle" data-seq="{{seq}}"& &a href="javascript:void(0);"& &span>{{start}}-{{end}}&/span& &/a& &/li&
&li data-downloadSelect-elem="item" data-downloadSelect-selected="false" data-downloadSelect-tvid="{{tvid}}"& &a href="javascript:void(0);"&{{pd}}&/a&
选择您要下载的《
色情低俗内容
血腥暴力内容
广告或欺诈内容
侵犯了我的权力
还可以输入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臺灣輿地彙鈔
我的图书馆
臺灣輿地彙鈔
臺灣輿地彙鈔
臺灣輿地彙鈔
【清】季麒光、徐懷祖、魯之裕、吳桭臣等撰
  台灣文獻叢刊
  【第 216 種】
  臺灣輿地彙鈔
  .作者:季麒光、徐懷祖、魯之裕、吳桭臣、陳雲程、鄺其照、洪亮吉、許鴻磐、施鴻保、周懋琦、卞寶第、龔柴、馬冠群、劉錦藻、黃清淵
  .原書頁數: 0142 頁
  ●書籍簡介
  第二一六種「臺灣輿地彙鈔」
  本書(一冊一四二面八五、二○○字)為一集刊,收有清代臺灣輿地文獻十六種。(一)季麒光「臺灣雜記」。作者無錫人,為二十三年首任諸羅知縣;除撰著此記外,並有「臺灣郡志稿」六卷、「山川考略」、「海外集」、「蓉洲文稿」各一卷,惜均已佚。(二)徐懷祖「臺灣隨筆」。作者華亭人,於康熙三十四年初至漳州,嗣有臺灣之行;在臺一載,始回內地。(三)魯之裕「臺灣始末偶記」。所記祇迄臺灣初設一府三縣時。(四)吳桭臣「閩遊偶記」。作者吳江人,康熙五十年代隨臺灣知府馮協一渡臺。所記全文較長,已略去非臺灣部分。(五)陳雲程「閩中摭聞」。作者晉江人。今節其臺灣府部分。(六)鄺其照「臺灣番社考」。作者新寧人。(七)洪亮吉「臺灣府圖志」。作者著有「府廳州縣圖志」,錄其臺灣府部分,冠以今題。(八)許鴻磐「臺灣府方輿考證」。作者濟寧人,著有「方輿考證」一百二十卷,成於道光十六年。錄其臺灣府部分,故名。(九)施鴻保「閩雜記」。作者錢塘人,咸豐初年撰有此記。錄其十八則,以與臺灣有關係者為限。(一○)周懋琦「全臺圖說」。作者於同治十一年任臺灣知府及臺灣道,所撰「圖說」係在光緒初年行政區劃改革以前,並附有論說。(一一)卞寶第「閩嶠輶軒錄」。作者儀徵人。此錄為同治八年任福建巡撫時所撰,間有至光緒紀元後附誌者;今摘取其臺灣府,餘從略。(一二)龔柴「臺灣小志」。作者寧波人。所志史事述至「近法人攻佔基隆,約定退去」止;接迄光緒十一年時。(一三)不著撰人「臺灣遊記」。此記對於光緒十年代後期臺北與基隆社會狀況頗有描繪。(一四)馬冠群「臺灣地略」。作者武進人。此文為其「中外輿地彙鈔」之一篇,首敘臺北府,並及光緒二十年奏改省會事。(一五)劉錦藻「臺灣省輿地考」。作者撰有「清朝續文獻通考」,在「輿圖考」「福建省」之下有「附臺灣省」之記載。今錄其文,改冠今題,並附以原書另載之「臺灣職官考」。(一六)黃清淵「茅港尾紀略」。作者臺灣(今臺南)人,茅港尾為其鄉里;撰作雖在日據時代,所志仍以故國字跡為主。本書之末,另附不知撰人「亞哥書馬島記」一篇。
  ●序號&& 篇名
  1& 弁言
  2& 臺灣輿地彙鈔目錄
  3& 臺灣雜記
  4& 臺灣隨筆
  5& 臺灣始末偶紀
  6& 閩遊偶記
  7& 閩中摭聞
  8& 臺灣番社考
  9& 臺灣府圖志
  10& 臺灣府(衝繁難)
  11& 臺灣縣(衝繁難)
  12& 鳳山縣(繁難)
  13& 嘉義縣(繁難)
  14& 彰化縣(繁難)
  15& 臺灣府方輿考證
  16& 建置沿革
  17& 形勢
  18& 疆域
  19& 山川
  20& 關鎮
  21& 古蹟
  22& 閩雜記(錄十八則)
  23& 全台圖說
  24& 閩嶠輶軒錄
  25& 臺灣小志
  26& 台遊筆記
  27& 臺灣地略
  28& 臺灣省輿地考
  29& 茅港尾紀略
  30& 序一
  31& 序二
  32& 小引
  33& 開闢紀
  34& 經營紀
  35& 農物志
  36& 商務志
  37& 頌德志
  38& 震災志
  39& (附)茅港尾八景追記錄
  40& (附)梁提督功德碑記
  41& (附)天后宮重修咸樂碑記
  42& 附錄 亞哥書馬島記
  ●弁言
  本書所收的文獻,共有十六種:(一)季麒光的「臺灣雜記」、(二)徐懷祖的「台灣隨筆」、(三)魯之裕的「臺灣始末偶紀」、(四)吳桭臣的「閩遊偶記」、(五)陳雲程的「閩中摭聞」、(六)鄺其照的「臺灣番社考」、(七)洪亮吉的「臺灣府圖志」、(八)許鴻磐的「臺灣府方輿考證」、(九)施鴻保的「閩雜記」(錄十八則)、(十)周懋琦的「全台圖說」、(十一)卞寶第的「閩嶠輶軒錄」、(十二)龔柴的「臺灣小志」、(十三)不著撰人的「台遊筆記」、(十四)馬冠群的「臺灣地略」、(十五)劉錦藻的「臺灣省輿地考」及(十六)黃清淵的「茅港尾紀略」。此外,書末並另載不著撰人的「亞哥書馬島記」一文,作為「附錄」。
  這些文獻,有早在清康熙年間的作品,亦有晚至光緒時代的記載;分別說明如下:
  無錫(梁谿)季麒光著的「臺灣雜記」一卷,為清代臺灣較早的作品。作者為首任諸羅(後改嘉義)知縣,時在康熙二十三年;除撰著「臺灣雜記」外,並有「臺灣郡志稿」六卷、「山川考略」一卷、「海外集」一卷、「蓉洲文稿」一卷,惜均已佚。
  華亭徐懷祖著的「臺灣隨筆」,同為早期的記錄之一。作者於康熙三十四年(乙亥)初至福建漳州,嗣有臺灣之行;在台一載,始回內地。
  魯之裕著的「臺灣始末偶紀」,未知作於何時,亦不詳作者里居。所記祗訖於臺灣設府時初置三縣,並尚在江南未分省(江南省,清初置;康熙時,分析為江蘇、安徽兩省)之前;其撰述的時間,或不出於康熙年代。
  「閩遊偶記」作者吳江吳桭臣,系隨臺灣知府馮協一(康熙五十二年至五十四年)渡台;所稱「癸巳春」,即康熙五十二年初是也。「偶記」每於敘述一段旅程之後,併記當地的地理甚詳。全文較長,已略其非臺灣部分。所記在時間上僅次於「臺灣府志」「高志」與「周志」(「文叢」第六五種及第六六種)纂修後不久,亦不失為清代早期的一種地志。
  晉江陳雲程所輯的「閩中摭聞」,祗節錄臺灣府部分。其撰作時間,可能是在、乾隆之間。
  新寧鄺其照所錄的「臺灣番社考」,撰作時間無考。
  「臺灣府圖志」係節自洪亮吉撰的「乾隆府廳州縣圖誌」,所志自以乾隆時代為準。按原無篇名,因冠以今題。
  濟寧許鴻磐著有「方輿考證」一百二十卷,成於道光十六年。茲僅錄其臺灣府部分,故題曰「臺灣府方輿考證」。
  錢塘施鴻保所著的「閩雜記」,專記閩省各屬的掌故與風物;所錄十八則,以與台灣有關係者為限。原記中有「咸豐辛亥(元年)二月,余與來森伯、張晉夫遊鼓山湧泉寺」及記同安西安橋有「今此橋咸豐癸丑(三年)為會匪所毀」語,當知其所作時期與此相距不遠。
  周懋琦曾於同治十一年任臺灣知府及臺灣道,所撰「全台圖說」係在光緒初年臺灣行政區劃改革以前。其所附論說,多為後來析疆分治時所採納。
  「閩嶠輶軒錄」一書,為儀徵卞寶第在同治八年任福建巡撫時所撰,間有至光緒紀元後附誌者。今摘取其「臺灣府」,餘從略。
  寧波龔柴著的「臺灣小志」,對於臺灣史事述至「近法人攻佔基隆,約定退去」止;按法兵退出台、澎係光緒十一年事,此文當作於中、法戰爭結束後不久之時。
  「台遊筆記」作者未詳其姓氏,但知其遊台的時間則在光緒十七年劉銘傳離任之後(文中有「前爵帥撫台時」種種記載)。此記對於光緒二十年代後期台北與基隆的社會狀況,頗有描繪。
  光緒間,武進馬冠群輯有「中外輿地彙鈔」一書,「臺灣地略」即其中的一篇。此文首敘台北府,並及「光緒二十年奏改省會」事,可謂是清季臺灣淪日前較晚的一種記載。
  清季劉錦藻撰有「清朝續文獻通考」一書,在辛亥(宣統三年)以前所成者原斷於光緒三十年,餘至民初續成。此書在「輿地考」「福建省」之下,有「附臺灣省」的記載。這篇記載為臺灣建省後不多見的文獻,足與「臺灣通志」(「文叢」第一三○種)及連著「臺灣通史」(「文叢」第一二八種)所載互相發明。原書在「職官考」中,並有「臺灣」一節,記乾隆五十三年以後設官之沿革。今以前文為主,題曰「臺灣省輿地考」;後文為附,稱為「臺灣職官考」,一併刊列。當時臺灣已為日本所據,這一記載,誠如「職官考」按語云云,『庶幾見而警心焉』。至在今日視之,因有此記載,幸得保存下一點有用的史料。
  「茅港尾紀略」作者黃清淵,係臺灣當地人士。這種鄉土文獻,值得珍惜。至其撰作時間雖已在日據時代,然所志仍以故國事蹟為主。
  書末所附「亞哥書馬島記」,亦不知作者姓氏。所謂「亞哥書馬島」究屬何指?未詳;據所記與臺灣關係至密,因錄附備考。
  本書所收文獻,有錄自清王錫祺輯的「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有錄自馬冠群輯的「中外輿地彙鈔」,有錄自賀長齡、盛康先後所輯的「皇朝經世文編」及「續編」;亦有如上所述,節自其他專書;惟有「茅港尾紀略」一種,則據省立台北圖書館所藏抄本。因統屬臺灣的輿地文獻,即名之曰「臺灣輿地彙鈔」。再,「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所輯的臺灣輿地文獻自不止此,但均已見於「文叢」其他各書。至清代「經世文編」及「續編」中其餘關於臺灣的文件,除大部分亦已見於「文叢」各書外,尚有一部分將編入另一種「文叢」中。(吳幅員)
  ●臺灣輿地彙鈔目錄
  臺灣雜記…………………………………………………………………………季麒光(一)  臺灣隨筆…………………………………………………………………………徐懷祖(三)  臺灣始末偶紀……………………………………………………………………魯之裕(九)  閩遊偶記………………………………………………………………………吳桭臣(一一)  閩中摭聞………………………………………………………………………陳雲程(二九)  臺灣番社考……………………………………………………………………鄺其照(三五)  臺灣府圖志……………………………………………………………………洪亮吉(四一)  臺灣府方輿考證………………………………………………………………許鴻磐(四五)  閩雜記(錄十八……則)……………………………………………………施鴻保(七五)  全台圖說………………………………………………………………………周懋琦(八一)  閩嶠輶軒錄……………………………………………………………………卞寶第(八七)  臺灣小志…………………………………………………………………………龔柴(九三)  台遊筆記………………………………………………………………………闕名(一○一)  臺灣地略……………………………………………………………………馬冠群(一○七)  臺灣省輿地考………………………………………………………………劉錦藻(一一三)  茅港尾紀略…………………………………………………………………黃清淵(一二七)
  附錄  亞哥書馬島記…………………………………………………………………闕名(一四一)
  ●臺灣雜記季麒光著
  金山,在雞籠山三朝溪後。山主產金,有大如拳者,有長如尺者,有圓扁如石子者番人拾金在手,則雷鳴於上,棄之即止。小者亦間有取出。山下水中沙金碎如屑。其水甚冷,番人從高望之,見有金,捧沙疾行,稍遲寒凍欲死矣。
  火山,在北路野番中。晝則見煙,夜則見火。有大鳥自火中往來,番人見之多死。
  奇冷山,即奇嶺社之山也。其山高百丈。臺灣從無冰霜,山上三月中尚有未化者。
  水沙連,在半線東山中。方數丈。其口似井,水深而清。天將雨,潭中發響,水即混濁,溢出潭外。番人以此驗陰晴。
  玉山,在鳳山野番中。山最高,人不能上。月夜望之,則玉色璘璘。其上有芋一棵,根盤樹間,葉已成林。有鳥巢其上,羽毛五色,大於鸛鶴,土人俱指為鳳。
  淖泥島,在灣灣之東南。其灘皆濕爛,人至泥上即陷沒。舟行飄至灘邊,亦不能出。高處有番居之,最富。紅彝曾至其國。其南界可以入海。
  臺灣多蛇,而內山尤大。曾有一蛇盤草坡,番人用鎗標之,中其兩層,蛇負痛旋捲半里,草地皆平而蛇死。番人取其皮,闊五、六尺,長三丈。又有一蛇,能起地比人。人見之,即取土擲起,呼曰「我高」,蛇即翻身仰臥,舒足盈千;必散髮示之,呼曰「我多」,蛇遂收足伏地;人即取身衣帶盡斷之,呼曰「我去矣」,蛇遂死。
  暗洋,在臺灣之東北。有紅彝舟泊其地,無晝夜,山明水秀,萬花遍滿,而上無居人;謂其地可居,遂留二百人,給以一歲之糧,於彼居住。次年復至,則山中俱長夜,所留之人已無一存。乃取火索之,見石上留字,言一至秋即成昏黑,至春始旦;黑時俱屬鬼怪,其人遂漸次而亡。蓋一年一晝夜云。
  鴉猴林,在南路草目社,外與傀儡番相接;深林茂竹,行數日不見日色。路徑錯雜,傀儡番常伏於此截人,取頭而去。今土官加老斯統制之。
  黑水溝,在澎湖之東北,乃海水橫流處。其深無底,水皆紅、黃、青、綠色,重疊連接,而黑色一溝為險,舟行必藉風而過。水中有蛇,皆長數丈,通身花色,尾有梢向上,如花瓣六、七出,紅而尖;觸之即死。舟過溝,水多腥臭,蓋毒氣所蒸也。
  ——錄自清王錫祺「小方壺賫輿地叢鈔」第九帙並參考「臺灣詩薈」第三號增補。
  ●臺灣隨筆徐懷祖著
  乙亥之春,余再至閩漳。竊思廿載萍蹤,若燕、齊、秦、晉、魏、趙、吳、越、楚、粵、滇、黔之間所遊歷者多矣;詎意復有臺灣之行。然觀海亦吾素志,慨然往焉。凡自漳入海者皆於石碼登舟,由海澄以達廈門、金門而後出大海。廈門距海澄三十餘里,迆南則為金門,皆海之歧流所經,閩南藩維之最衝者也。
  「禹貢」所載:『自衡、岳以南,疏瀹無聞』。蓋以滇、蜀之界如黑水南流、滇水西流,皆非中原海道。閩、越之間率多負山面海,其水自能歸墟也。
  凡郡邑之濱海者,皆裨海也;各有重山疊嶂衛其外。即瓊崖、崇明、定海之地,亦尚在裨海中。若則陸地可達,惟臺灣一郡孤峙大海。
  臺灣,於古無考。惟明季莆田周嬰著「遠遊編」載「東番記」一篇稱臺灣為「台員」,蓋閩音也;然以為古探國,疑非是。
  臺灣山甚高,亦多平原可耕藝,周圍五十里。自有土番居之,多巢棲而不火食者,無所求於中國。明天啟時,漢人顏思齊誘日本人屯其地,鄭芝龍附之。未幾,荷蘭人由洋中來,假地日本,久而不歸,遂築城而有之。本朝順治十八年,鄭芝龍之子成功京口敗歸廈門,欲取臺灣東;鹿耳門水漲,遂艤舟於台。荷蘭戰不勝,拒守;久之乃棄城去,成功始以夜郎自待矣。傳其子經、孫克塽,外通諸番、內擾濱海。今上康熙十八年,始命將征之,一戰而克澎湖;師至臺灣而克塽降,兵不血刃,遂定其地,東西五十里、南北三十里。置郡一、縣三;郡治之外,則番人居之,仍其舊俗。
  海濱弛禁以後,人置漁舟,家有商舶。惟商舶可以航海,凡使節往來咸藉之。
  海艘上平而下銳,期於足禦風濤。凡百工械具以及日用糗糒,靡不畢備;而尤急於儲水。偶有被風沙嶼之上者,或至不能粒食,而蚶蛤蠃蚌猶堪果腹;惟水則必不可得也。
  自海澄登舟,遂行至廈門;尚在支流中,然已震盪不寧矣。遙望遠嶼,白浪出其上;又見他舟似鳧鷖,入水復出:腸胃之間,為之湓湧。海中率多沙礁,舟不可近;時以長竿測之而後行。其緣檣者,覘雲氣、望遠近也;緣帆而上,捷於猿猱。亦或兩人偕登,至於檣末並坐,談笑自若;即在大海中,亦然。
  廈門築城於山,嚴兵戍之。其地連綿數百里,然皆山嶂也;海外迤東屬國,皆貿易於此。偶見有紅毛番船至,其廣大倍於閩舟;而製造精巧,尤不能及。聞彼一舟之費,以鉅萬計;其人能入水而行。
  舟蟻廈門,適遇石尤;遲回十許日,始得西北風而行。第觀其發椗掛帆,亦艱辛之甚。椗以木為之,長丈餘;末有兩齒如鹿角,繫以長絙而遠布之泥淖中,船即止。廈門稍南,有團山在中流,逾此即大洋;故舟人呼為海門云。
  大海之中,波濤洶湧之狀,筆不能盡。惟是四顧無山,水與天際;仰觀重霄,飛翔絕影:蓋鳥亦不能渡海也。以此知爰居海鳧,故非常見;若帆檣之側禽鳥翔鳴,則必有島嶼在望矣。舟在大洋中,風利即長往;風不利,亦可復還所泊處。或風勢甚惡,舟不得回,則惟有東西南北任其所之耳。
  海上風信甚者曰颶,尤甚者曰颱,可以計日待之;或前、或後,大約不爽。若天邊雲氣如破帆,即颱颶將至。斷霓者,斷虹也;亦風至之徵。蘇叔黨「颶風賦」所謂「斷霓飲海」者指此。
  海中風利,舟行迅決。若風恬浪靜,則靡靡中流;所謂「海船無風不能動」者如是。日星河漢,俯仰爛然,風景殊不惡;但苦無繫舟地耳。
  茫茫海道,舟人固不識也;惟東西南北,則以羅經視之。其所往之地,非山不可辨。若宵晝行而不見山,亦莫測其遠近;故有瞻星察氣,緣橦遠望,辨水之色及視泥沙之臭味者。一遇島嶼可以泊舟,則尤兢兢焉;蓋海嶼雖卑而水中尚多巖巒、又有積沙如隄阜,皆能敗舟;且山上迴飆,亦能噓噙其舟而膠之。及已泊之後,猶恐潮汐往來及戕風猝至,故灣中有必不可藏舟之處。
  島嶼在澎湖、甘吉洋在澎湖之東、雞籠山在臺灣北、鹿耳門在臺灣西,皆險要也。
  台郡番民,種類甚繁,莫詳所自。或云時方士將童男女五百人入海,蓋出於茲山而育種至今。
  臺灣物產,無異中原。略載其異者:波羅蜜,自荷蘭移種;大如斗,甘如蜜。香檨,大如雞子,味甘、色黃,其根在核;然不能如荔走長安也。照殿紅,樹甚高;花如巨觥,色紅無二。樹蘭,似珠蘭,然亦齊柯修幹。竹多叢生,節疏葉長;至冬則其葉盡落,及春後生,頗似江柳。象齒,有實可食。林荼,亦內地所無。惟鱗介之族其形殊異者,不可殫述。
  余之初至廈門也,舟人以為風候,遂登陸假寓。已而大風雨者三日夜,舟藏曲島,幸而得免;然聞台、澎之間,頗有漂溺矣。迨風霽,夜發;甫出海門行,及三鼓,風勢稍厲,或有懼色,遽命回舟。昏黑中捩柁而西,幾至不測。既明,始達於金門之山後;荒嶼無居人,僅可避風耳。舟泊中流,不得登岸,抱膝而坐者累日。及晴霽,無風,乃復挂帆,則泛泛悠悠,舟亦不動;反不如平江中可以搖櫓為力也。越三日而至澎湖。其嶼甚卑,方數十里,室廬亦少;置軍守之。自廈門至此,始可泊。因幸其無風,遂不繫舟而行。又越二日而至臺灣。臺灣距廈門不知若干里,而舟人稱海程則以「更」為計,云自廈至台為十一更,自台至松江之上洋為五十六更。然問其所謂「更」者,莫解其義也。
  余在臺灣一載,乃復從海道歸。既登舟,止於鹿耳門十日。鹿耳門為臺灣門戶,其水中沙石纍纍環瀠,出入危險;舟行畏之。既而啟行。南風甚勁,海師以指南鍼指子癸之次,凡三日三夜,乃目睹風濤之壯;然已逾金、廈、漳、泉,而徑達於興化之港矣。自閩之興化歷福州、福寧、入浙之溫、台、寧三郡以達於崇明、上海,凡五日五夜而至;皆行於海濱之歧流中,雖有最深廣處而非大洋也。
  ——錄自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九帙。
  ●臺灣始末偶紀魯之裕著
  臺灣,閩海諸島之饒也。幅■〈巾員〉南北約三千里,東西踰六百里。漢、番生齒,百有餘萬。其產布、榖、金、石、牛、馬、齒革、羽毛、竹木、絲枲、蔗、漆、藥物。其番有生者、熟者;其聚族而居之所曰社,合臺灣之社有三百五、六十焉。其社有生番、有熟番。生者何?不與漢群,不達吾言語者也。熟者何?漢、番雜處,亦言吾言、語吾語者也。而總之射生飲血、嗜殺果斗,挾其饒以致旁近諸島相為犄角。
  明以前,禁弗與通。隆、萬間,華人劉香老,林道乾者賈其中,尋踞之。未幾,為顏思齊所奪。思齊者亦華人,習於倭而因以用之者也。思齊死,乃併入於紅毛。鄭芝龍之投誠也,子成功留閩,思得臺灣以苟存。臺灣之門戶曰澎湖,俗呼鐵門限;以其有吸鐵石焉,船至則膠:前此之所以不通也。至是,洋人見王衣冠者乘巨鯤,時時往來衝突其間。踰月鐵石盡,成功適載輜重至;停泊澎湖,而使何斌誘諸番應於台。紅毛守者不能拒,成功遂僭王其中。至康熙二十一年,成功卒,孫克塽來歸;朝命籍而郡縣之。置府一,曰臺灣;縣三,曰臺灣、鳳山、諸羅;監司一,曰廈門道。更為置南、北二路營將弁,佐之以守備,分防之以千、把四司,而總轄之元戎:碁布星羅,制甚善也。
  蓋嘗綜其形勢而論之,閩、粵、江、浙之賈舶出洋,皆不能越臺灣而別由乎他路者。固以其三千里之區曲,而抱乎東南海隅也;而澎湖則中枕乎台之曲,以相犄角焉。形勝據而產復饒,此台之治亂之所以易也。且台之東所聯屬者為呂宋、琉球、紅毛諸國;西南則交趾,又東則暹羅、佛柔、大年、占城、六昆皆近焉。直西則與麻六甲、咬■〈口留〉叭、啞齊、英圭藜、荷蘭、大西洋相通;北則日本、朝鮮,直接乎盛京:要皆可一帆而涉,遠者不踰旬日、近或旦夕間可達。蓋臺灣內濱於廣東、福建、浙江、江南、山東五省,外羅以數十餘國。臺灣而得潔己、愛人、恤兵明於治要者柄之,則五省以有所衛而無虞於外患,而澳門、廈門、寧波、崇明四口之貿易者源源其來矣。如是而沿海之汛隘俱可以無警。臺灣之治忽,其有關於內也豈淺鮮哉!
  ——錄自賀長齡輯「皇朝經世文編」卷八十四。
  ●閩遊偶記吳桭臣著
  柳子厚有云:大凡以觀遊名於代者,不過視於一方;其或旁達左右,則以為特異。至若不騖遠、不陵危,環山洄江,四出如一,夸奇競秀,鹹不相讓遍行天下者,唯是得之。予生於長白,長而入關;其邊山、沙漠、黑松林、烏龍江及遼、金遺蹟,悉曾經歷。自歸故鄉,未及三載,遭先君大故;矇東海司寇健菴先生麥舟助葬,且嘗周其困乏。服闋之後,思先人故交滿天下,因復東之齊魯、北之燕衛、西之秦晉、南之楚粵;其五岳名山、長江大澤,皆目睹而足涉焉。其塞上風土,已略有所記述;而中華名勝雖曰遍遊,未能振筆著紙為山川生色,烏敢漫謂□□耶!茲因客遊閩中,就所見聞為之詮記梗概。但愧少文,無以發揚奇秀,亦聊以存涉歷至云爾。
  歲丁亥暮春,予復策蹇北遊。適山左躬暨馮公協一候補在京(公為益都相國季子,與予為內戚舊好也),一見懽甚,邀予同寓長春寺中。寺極清曠,度夏涉冬。至十一月,公補福建汀州郡守,承訂偕行。予亦素慕閩中風土,因欣然許諾。於冬杪出都,至益都度歲;即公之居處也。公有別業在東門外,名曰三里莊;竹樹環匝,迥異人境。中有友柏軒,庭列古柏甚茂,清池怪石映帶前後;而月廊風榭,皆極幽邃可愛。昕夕流連,幾忘身之在客。迨至上元左右,近莊農人擎鷹牽犬,馳逐弋獵;予與馮公及二、三知己亦聯轡出遊,狂歌劇飲,至月上而返。但公憑限嚴促,不能久為滯留耳。
  戊子二月上旬,馮公始作赴任計。……
  ……又一日,抵延平府。汀州至延平,自西而東;由江、浙進閩之路,過仙霞嶺,從浦城縣下船,經建寧(甌?)而至延平,自東而西:皆由險灘會於延平府南門外,方統一江。向南四百里,至福州府。所以汀州、邵武、延平、建寧為上四府,福州、興化、泉州、漳州皆沿海背山為下四府,總曰八閩;今臺灣設府,可稱為九閩矣。
  馮公守汀五載,癸巳春,督、撫以臺灣疆土新闢,遠隔海洋,番民雜處,非得賢守未易為治,因交薦公調任。已奉諭旨,料理交代事竟,公日攜酒饌,遍歷名山水;如此者數日。將理裝赴台,而在署諸友畏於航海,先後辭別而去;惟武林李頌將與予二人仍留同在,擇三月十六日起程。先至會城,謁辭各上台;逗留多日,復得登烏石山遊趙翰林花園。出東門,溫泉洗浴,並觀覽其風俗焉。會城市肄中,惟壽山石鐫刻人物冊頁最為精巧。然壽山老坑禁不許開,石亦鮮有佳者矣。
  四月……十七日,至廈門鎮。城內有提督衙門,重兵鎮守。城外三里,即至海邊。人居皆在高阜;遠望海洋中艨艟桅櫓森羅星布,所謂窮區沒渚,萬里藏岸,何其駭也!是時臺灣接官書役已到,所備公館鋪設潔靜,據來役及台廈道標戰船兵丁叩稟云:『須有南風,纔好開船。登舟候風,不若岸上安逸。先要備牲醴,祭天妃海神。每人預做紅袖香袋,上寫天妃寶號。至進香時取爐內香灰實袋,縫於帽上,以昭頂戴之誠。再於荷包內裝灶土些微及人參少許佩於身邊,以防暈船時服之;並帶小磁礶,以防嘔吐』。
  十九日清晨,舟人來報已有南風,請上船開行。官船為第一號,家眷船為二號,予與李頌將、盧心傳共一船為三號,其僕從、衙役等分號派定;相約同行,勿使遠離,夜則各放流星照應。行五十里,出大旦門,即大洋也。水碧而清,浪軟船顛,眾皆頭暈嘔吐;雖有灶土、人參,略無效驗,惟用磁礶便嘔而已。予幸無恙。同開八船,至晚俱無隻影;雖放流星,亦不能見。予與李、盧兩兄坐船上將台,四顧茫無涯際;目盡意往,不知所止。向晚,童子攜酒食至,就於台上持杯,看海濤迎落;漸而月上桅檣,水天一色,不覺心神俱曠。坐至夜深,始入艙就寢。
  海程無里,廈門至澎湖為九更;或云百里、或云五十里,未知孰是?因風小不勝帆力,行四晝夜。至二十三日午間,南風大作,始抵澎湖。老大(主柁之稱)云:『此風可直抵臺灣;但值做浪之時,難進鹿耳門,恐為不妥。未若就此暫停,俟官船到時,再為商酌行之』。遂進澎湖之八罩澳下椗,老大令放三板船(即腳船也)載暈船者上岸(上岸便醒)。予三人亦同上岸,步入村中;樹陰晻曖,草舍蘆牆,亦頗幽潔。有老者迎入款坐,予問:『所向之海未見波濤,何為做浪』?答云:『做浪在山根淺水亂石之處;每逢四、五月間無風浪湧,頗可觀覽』。隨引上一小坡,復向下數武,站立石崖之上。其浪宛若錢塘八月之潮,磅礴噴激,雪白雷轟,望之眩目,聽之駭耳;雖濺沫濕衣,亦所不顧。適童子攜茶至,就石啜茗坐談。老者復云:『澎湖為臺灣門戶,有三十六嶼;各嶼俱在海洋中,望之似若相連。中有海套間隔,非船不通。悉漢人所居;但皆沙地,無水田,耕者少、捕魚者多。前朝屬泉州同安縣,今屬臺灣縣。設有水師協鎮,駐守大山嶼上。此嶼與媽祖澳、八罩澳為泊船最安穩處,去台只二更。曾聞明永樂丁亥命太監鄭和、王景弘、侯顯三人往東南諸國賞賜宣諭,鄭和舊名三保,故云三保太監下西洋;因風過此。嘉靖四十二年,有都督俞大猷追海寇林道乾至此,曾築城於大山嶼;城久已坍圮。此地鼎革時,向為鄭氏所據;後始歸入版圖,此乃澎民之福也』。言未既,日已將晚;遠望有揚帆至者,謂必是官舫。與老人下坡,分手回船。前後共來五船,獨官船及家眷、僕從三號未到;老大曰:『必風好,竟到臺灣。恐鹿耳門浪高難進,反有驚嚇』。次日,亦無信息至。憂慮間,直至二十七日晚,三船俱到。始知二十三風順,老大謂可竟抵臺灣;及舟近鹿耳門,浪高如山,一湧而退。如此者三,又忽颶風大作、天氣昏黑,無從下碇;直至天明風稍緩,回向澎湖而來;復各嶼口做浪,舟不進,再至鹿耳門,仍為浪阻:所以至今到澎。二十九日,仍不能行。有漁人進活龍蝦二隻,每隻重有觔餘,其頭逼肖龍形。命廚人取肉作羹,甚美;而以其殼為燈,點火,其中鱗鬣鬚足俱明。是夕,食至夜分;有商船經過,知浪已平,老大即喚起椗張帆。午間,進鹿耳門。兩邊有沙似鹿耳,水極淺;水底有鐵板沙線,中如溝,溝底約寬二丈許。水面汪洋,莫識其下;略一偏側,船粘鐵線,不能行動,須用熟悉土人以小艇引之而入。進此即大港,周二十里。泊大馬頭,又名大井頭;岸灘水淺,舟不能近,俱用牛車盤運上岸。岸上即大街,去府僅里許,各官士民迎接馮公上任;時五月朔日也。
  臺灣本海外荒裔,斷髮文身之俗;從古未入中國。故老相傳:明天啟間,有日本蘭顏思齊為甲螺(甲螺者,頭目也)帶領倭人屯聚於此。既而荷蘭人(即紅毛國;又名哈而巴,總曰小西洋)由海道風飄至台,愛其地土閒曠,借居於倭。倭未之許,荷國人紿之曰:『只有牛皮大地,我不惜多金,何用吝為』!倭許荷蘭人,荷蘭人將牛皮翦如繩縷,周圍圈匝得數十丈地,遂假而不歸。尋又欲得全台,願歲貢鹿皮三萬張;倭人嗜利,從之。荷蘭人善用砲(即世所稱紅彝砲也),遂攻倭之居台者;顏思齊為砲所傷,死焉。有郭懷一代為甲螺,謀逐荷蘭人,事泄;復招土番合追,殺之。懷一既死,其繼至者為何斌,逃至廈門。適鄭成功孤軍駐彼,喪敗日蹙,計無所出;何斌深恨荷蘭人之強,遂說其進取臺灣。從來鹿耳門紆迴屈曲、沙浮水淺,非熟識水道者舟不能入。鄭師至時,海潮漲高幾丈,巨艦千百頃刻而入。荷蘭人事出不意,與成功交戰不利,遂退保臺灣城,與歸一王(紅彝帥名)以死拒敵。鄭師力攻,不克。荷蘭人亦用夾板船多艘來攻鄭師,成功因風縱火,焚燒其船,荷蘭大敗;然尚無降意,成功使人諭之曰:『此地,本朝故物;今所有珍寶聽汝載歸,只還地土可也』!荷蘭見勢不敵,即棄城而去;此庚寅年之事也。成功就城居之,改臺灣為安平鎮、赤嵌城為承天府,總名東都;設天興、萬年兩縣。未幾,成功死,子經嗣立;改東都為東寧,改二縣為二州。設安撫司三,南北二路、澎湖各一;興市廛、構廟宇,招納流民、開闢荒蕪,漸與中土風俗相近矣。辛酉經死,子克塽立;年幼,政出多門,人心離渙。
  臺灣為鄭氏所據,先是總督姚公啟聖身任征台之事,經理數年,熟悉海道、練習水師,已有成緒;繼命靖海將軍施公琅統師征討,於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督率舟師由銅山直抵澎湖八罩澳,取虎井、桶盤嶼,克之。鄭克塽知不能守,遂籍府庫,納城輸誠。於是廷議設郡建官,制度規模等於內地無異。
  在台建置,設府一縣三;府曰臺灣,附郭之邑亦曰臺灣(轄十五里、四坊),曰鳳山(轄七里、二莊、十二社、一鎮、一保),曰諸羅(轄四里、三十四社);地分南北焉。治所設官司,有分巡道及府、廳、縣等員,武備則有總鎮及副、參、遊、守等員弁,府、縣學師各一。於以明倫善俗,興行教化;申嚴保甲,稽察奸宄。不但規制燦然,而且附籍者眾,戶口日增,人皆視為樂土矣。
  府治在東安坊,南向(台地東負山、西面海,故官署、民居率多西向;獨此取「向明而治」之義)。東至保大里大腳山,五十里;是曰中路,皆漢人居之。西至澎湖二更,亦皆漢人所居。南至沙馬磯頭,六百三十里,是為南路,磯以內諸社,漢、番雜處其間。北至雞籠山,二千三百十五里;是為北路,所居土番為多,惟近府治者漢、番參半。至於東方山外,青山迤南亙北,只有生番出沒其中,人跡之所不到;延袤廣狹,莫可測識。
  臺灣縣治附郭,在東安里,西向。東至保大里大腳山,一百里;西至澎湖水程二更:除水程外,廣五十里。南至鳳山縣依仁里交界,十里;北至新港溪與諸羅縣二更:除水程外,廣五十里。南至鳳山縣依仁里交界,十里;北至新港溪與諸羅縣交界,四十里:南北袤延五十里。
  鳳山縣治,在府南一百二十五里。東至淡水溪,二十五里;西至打鼓山港,二十五里:東西廣五十里。南至沙馬磯頭,三百七十里;北至臺灣縣文賢里,一百二十五里:南北延袤四百九十五里。其西南有鯤身者七,自打鼓山蜿蜒而亙西南共七堆土阜,有蛛絲馬跡之象,如鯤魚鼓浪然。自一鯤身遞至七鯤身相距有十里許,並無■〈石要〉石,悉皆沙土生成;然任風濤飄蕩,不能崩陷。上多荊棘雜木,望之有蒼翠之色。外係西南大海,內係臺灣大港,宛在水中央。採捕之人,多居於此。
  諸羅縣治,在府北一百五十里。東至大龜佛山,二十一里;西至大海,三十里:東西廣五十里。南至新港溪與臺灣縣交界,一百四十里;北至雞籠城,二千一百七十五里:南北袤延二千三百五十里。
  安平鎮城,在鳳山縣轄一鯤身之上;紅彝歸一王所築,全以油灰、大磚砌成。城基入地丈餘,周無二里。高則兩層,形如紗帽。第一層約高二丈餘,直上;上用方磚平鋪,闊七、八尺。又上一層,即內牆直上者;又高出丈餘,亦鋪方磚闊六、七尺許,至今分毫無損。西臨大海,南俯鯤身;觀海望月,無過於此。城內樓閣廳廊,悉倣西洋式造。鄭成功率師至此,即就居焉;今為積榖之所。城外即安平協鎮署,倚鯤身之旁;離府治十里許。
  府治無城郭,有東安、西定、寧南、鎮北四坊,周約二十里;人居稠密,街市繁盛。總鎮駐劄在鎮北坊,設有鎮標三營。其澎、台水師共五營,又南、北陸路二營,俱屬總鎮統轄。
  台廈道署,在西定坊;西向。有道標水師兵五百名、守備一、千總二、把總四、戰船八隻;兼理學政科、歲試事。
  海防廳署,在西定坊;西向。臨大港,專查海船出入。
  府學,在寧南坊;台學,在東安坊。鳳山、諸羅二縣尹久住郡城,各有公署在東安坊。
  赤嵌城,在府治西二里許;下臨大港。周廣四十五、六丈,高三丈六尺;無雉堞。名為城,其實樓台也;土人皆稱紅毛樓。乃西洋制度,樓梯盤懸而上;窗戶明爽,四望海山,俱在目前。紅毛酋長所居之處;鄭氏以貯火藥軍械,今仍之。
  媽祖廟(即天妃也),在寧南坊。有住持僧字聖知者,廣東人;自幼居台,頗好文墨。嘗與寧靖王交最厚,王殉難時許以所居改廟,即此也。天妃廟甚多,惟此為盛。
  城隍廟,在東安坊。
  海會寺,在府治北六里。舊為鄭氏別業,今改為寺。
  觀音宮,在府治鎮北坊。佛像皆泥金,色相莊嚴;左右十八羅漢。俗稱觀音亭。
  元帝廟,在府治東安坊。
  關帝廟,在鎮北坊。舊址增壙,棟宇加麗。有僧住持。
  竹溪寺,在府治東南五里許。其間林木蒼鬱,花果最繁;為台遊玩之處。
  夢蝶園,在社稷壇南。昔有漳人李茂春寓此,所築茅齋,扁曰「夢蝶」。茂春沒後,改為準提菴。
  臺灣風俗,向為荷蘭人所據,漢人交通貿易相習日久,與番俗相似者多矣。嗣後鄭氏竊據,法令嚴峻,設府州縣以徵錢糧、設安撫司以轄土番、設十三總鎮以修武備,然無崇文取士之舉。自入版圖,振興學校,科、歲取士,悉如內地。於是閩南福、興、漳、泉四府之士皆聞風遠至,而傳經談藝者始彬彬盛矣;即村落窮簷間,延師課其子弟亦不絕焉。其田地皆平原沃野,歲僅一熟,所收極多。鄉村屋宇,皆茅茨編行為之。人即無大富,亦無極窮;無負戴斑白,無久停櫬■〈木匶〉:頗有上古之風。唯尚侈靡,鮮樸實;好戲劇,競賭博。客至,先之以檳榔,繼之以煙、茶,必有糖果一、二碟,謂之茶果。街市行鋪,俱極繁盛。所造白酒頗佳,亦論升、不論斤。所用錢文,古今一體使用;銀用番餅,每個七錢五分。每遇佛會,煙火花砲、張燈結綵,號為最盛。鄉村河道,俱用小船往來。陸路,則用水牛駕車以載糧食、黃牛以備乘騎,亦用鞍轡如備兵然。凡道、府、總鎮誕辰,市廛皆各結綵,禁屠酤,僧道建道場以祈祝焉。
  土番風俗,無姓氏,不知曆日;知有父母而無伯叔、甥舅,不知祖先祭祀,亦不自知其庚甲。男女皆裸,跣足。男則以幅布圍其下體,冬天則衣短衫。留鬚髮;至長,即斷其半以草縛之,喜插野花。番婦則穿小袖短衫、長裙,不著鞋、褲;髮亦挽髻。男女多喜插野花。男體極黑,女體甚白;齒用生芻染黑。皆穿耳孔,以車渠貫其中,欲令垂肩。手腕帶鐲,或銅或鐵,亦無雙數;有刺紅毛字者。俗重生女,不重生男;男則出贅於人,女則招婿在家。婚嫁將及,則女內、男在外,各吹口琴唱歌,或在花間林下,兩相歡喜,女出與合;始告父母,置酒邀賓,即成配偶。家事,婦人主之。夫婦不合,不論有無生育,與人互相交易。男女之事,長則避幼;餘皆不忌。產生嬰兒,以冷水浴之,云可卻疾;不知醫藥。人死,結綵於門;所有器皿、衣服,生人與死者均分。三日後,會集同社之人將死者各灌以酒,然後出葬。向不用棺,今有用者;掘地而埋之。富者上造小屋一間,周植樹竹,不使日光、風雨淋炙。家無廚灶,以三尺架架鍋於地而烹飪。向皆不用碗箸,今多有用之者。夏耕冬獵為生,近亦有知讀書識字者。糧食、衣服,皆貯葫蘆之內。茅屋蘆牆,人皆席地坐臥;亦有以板為閣,離地三、四尺,夜臥其上者。其釀酒之法最奇,將米置口中嚼爛,藏竹筒中;不數日,酒熟。客至,必先嘗而後進。其俗能使標鎗,長四、五尺;取物於百步之內,發無不中。弓則以竹為之,以麻為弦,矢極銳而無翎毛。有犬大而猛,能捕野獸;必剔去其耳一半,恐招風也。土人特珍惜之;癸巳冬,制府買以進上,每犬用價三、四十金,尚不忍捨。牽回鎖於廊柱之下;偶園中鹿過,內一犬見之,掣鎖咬殺之,始信其猛。時或唬叫不已,不知其故。有衙役聞之云:『此番人教之,不許在家糞溺。牽至空地處,扒土至深,溺畢後以土覆之』。犬知愛潔,亦一奇也。人皆勤苦儉約,不事華侈;唯以耕獵為事:此番俗之大較也。
  台地當差、走遞公文,皆役番人。其所最苦者為通事。始,上官之用事,以其語言各別,下情難通,且鄉城迢遠,並令催辦錢糧諸務,故用居台習久之漢人為之。今則閩南四府之人皆營求而得,彼並不知番語云何。一逢新令到任在於會城,各即懷鏹餽獻;新令利其所餽,亦不問其可否,輒即用為通事。各社本有番人以為社長,社中之事令其催辦;自有通事之人,社長毫無經管。而通事一到社中,番戶皆來謁見,餽送;隨到各家細查人口、田地並牛羊豬犬雞鵝等物,悉登細帳。至秋收時,除糧食食用之外,餘與通事平分;冬時,畋獵所獲野獸如豹皮、鹿皮、鹿茸、鹿角之類,通事得大分。即雞鵝所生之蛋,亦必記事分得。社中諸事,無不在其掌握。甚至夜間欲令婦女伴宿,無敢違者。更有各衙門花紅、紙張,私派雜項等費。遇官府下鄉,其轎扛人夫、車牛及每日食用俱出於番社;稍不如意,鞭撻隨之:番人甚為苦累。馮公下車,即革除前弊,並勒石永禁;番人咸德之。漢人與熟番雜居,隔嶺即生番界。若逐野獸偶越界,遇生番,必為所殺;取髑髏嵌裹以金,懸於堂中以示英雄。臺灣修造戰船,必取木於生番山中;見人多則不敢肆橫,反來相助運木求食。再深入過生番境,名傀儡番者長三、四尺,緣樹跳擲,捷如猿猱;皆巢居穴處、茹毛飲血之徒,不知耕種,太古民也。見人,即升樹杪;人欲擒之,則張弩相向。土番中有能書紅毛字者,謂之教冊;皆削鵝毛管濡墨橫書,從左至右,不用直行。道憲陳公濱設立社學,延師課其子弟;番人始習漢字,且知禮讓矣。
  諸羅縣大肚社番首名大眉者,每歲東作時,眾番請大眉出射。其箭所及之地,稼輒大熟,鹿、豕不來損傷;箭所不及者,稼被殘損,少穫。
  諸羅縣半線社,四面皆水,中一小洲。其土番以大木連排,盛土浮之水上,耕種其中。若欲他適,即拖之而去。
  台地四時和暖,冬無霜雪,亦無酷暑。但大風之日多,無風日少。春日常旱,秋多水潦。終歲花草常茂,樹葉不凋;瓜蒲茄蔬之類,冬亦結實。自府城至鳳山,氣候相等。鳳山以南至下淡水諸處,多午後鬱熱,夜則涼冷;水土多瘴氣,人易疾病。自府城至諸羅之半線,氣候亦皆相等。半線以北,山愈深,土愈燥,煙瘴愈厲,人亦罕有至者矣。
  臺灣縣東北百餘里山之最高大者,曰木岡山(巍峨特聳,其頂每罩雲霧;天氣晴朗之時,方見山形。遠望其峰,上與天齊。臺灣之山,惟此山最高;是為群山祖龍)。南至大目降營,歷保大里、西保大里、新豐、永豐二里,又南抵崇德里,皆層巒疊嶂,幾無罅隙;實為府治之屏障。
  鳳山縣山,從台邑崇德里東南諸峰而來,岡巒重疊,勢皆南向。至阿猴林以北諸峰(阿猴林,在觀音山南北。谿谷絕險,必攀藤附葛、鑿道架橋,方得至焉),若拱、若峙,若盤、若踞,是為觀音山(此山生成五片;中一座特出,尖秀,形像似佛,故名)。其盡處嵬然高大者,為鳳山。自打鼓山蜿蜒而亙西南,共結七堆土阜,名曰鯤身,有蛛絲馬跡之象;此鳳山之拱衛也。治東山外之山,最高而聳出者曰傀儡山(即傀儡番,性極頑悍)。西南大海中突出一峰,山巒高峻,林木蓊翳,則小琉球也;多出椰子、竹木。
  諸羅縣山,從木岡山折而西向,峰巒不可紀極。其竦峙於東北者,曰畬米基山、曰大龜佛山、曰阿里山(在縣治東北,內有八社)、曰壯武膋山(有八掌溪、牛欄溪、山疊溪,皆從此山流出)、曰覆鼎山,此拱輔邑右者也。其聳於東南者,曰馬鞍山(台、諸二縣分界之新港,自此山透出),西而赤山(此山無石,土赤如黃金色,故名。上有觀音亭、下有龍潭,周圍皆肥美有源之田):皆拱輔邑左者也。至若文峰直插,上與天齊,則是山朝山(有土番社山朝社。其南即蛤子灘三十六社),有買豬末山(其峰尖秀如文筆。山南即哆囉滿社,北即山朝社,三日路程),又東北之秀出而擁者者也。磅礴而下,則有斗六門諸山(斗六門山甚多,北山在半線社界、南山在大武郡社界。吼尾溪、東螺溪,皆從此流出);又北,雞籠鼻頭山(在山朝山西北,出硫黃)、奇獨龜崙山、干豆門山(夾溪水港,如門柱然)、眩眩山、小鳳山:此邑之北方外障也,皆臨大洋。又有雞籠嶼,在海中;與內之雞籠、鼻頭等嶼相對,曰桶盤嶼(平坦方正,故名)、曰旗干石(二石高聳,形如旗干)、曰石門嶼(在旗干石西;石空圓如門,故名)、曰雞心嶼:則又台之腦龍隱見處。
  臺灣八景,曰安平晚渡、沙鯤漁火、鹿耳春潮、雞籠積雪、東溟曉日、西嶼落霞、澄台觀海、斐亭聽濤。
  海道往來船隻,必以澎湖為關津。西嶼頭入,或寄泊嶼內、或媽祖宮(二者北風寄泊最穩處也),或入八罩、或鎮海嶼(二者南風寄泊最穩處也);然後渡東吉洋,凡二更船至臺灣,入鹿耳門:則澎湖乃台之門戶而鹿耳門又臺灣咽喉也。行舟者皆以北極星為準;黑夜無星可憑,則以指南車按定子午,以天門測海道。稍或子午稍錯,南犯呂宋或暹羅、交趾,北則飄蕩無復人境,甚至無力水而莫知所止:此入台者平險遠近之海道也。至若台郡之海道,自鹿耳門北至雞籠山,十九更;自鹿耳門南至沙馬磯頭,十一更。船苟遇颶風,北則墜於南風氣(氣者,海若呼吸之氣),一去不復返;南則入於萬水朝東,險遠莫測:此又不可不知也。
  風信,清明以後地氣自南而北,則以南風為常風;霜降以後地氣自北而南,則以北風為常風。若反其常,則颱颶將作,不可行舟。風大而烈者為颶,又甚者為颱;颶或瞬發倏止,颱則常連日夜或數日而止。過洋以四、七、十月為穩,蓋四月颶風少、七月寒暑初交、十月小陽春候,天氣多晴順也。最忌六、九月,舟人視青天有點黑,則收帆嚴舵以待之,瞬息之間風雨驟至;若少遲,則收帆不及,或至覆舟焉。天邊有斷虹一片如船帆者,曰「破帆梢」;海水驟變,水面多穢如米糠、有海蛇遊於水面者:亦颱風將至之兆。
  土產,稻稷豆麥之屬,無不悉備:芝麻(有黑、白二種)、瓜、菜(四時不絕)、甘■〈木庶〉(有紅、白二種;又有竹■〈木庶〉者,煮汁為糖)、糖(有黑砂、白砂二種;上白者成磚)、冰糖(如堅冰)、麻油、藤(有大藤、有嵙藤)、菁靛(台產者佳)、苧麻、薯榔(皮黑、肉仁可以染皁)、鹽(用曬法)、薏苡、椰子(樹高數丈,少枝。果殼堅勁,可作瓢。肉在內,色白;味似乳,可以釀酒。水甚多,俗呼「椰酒」)、瓠(蔓生,有葫蘆瓠、有長瓠、有勁瓠;老則皮堅,極大者土民鏤作器物)。
  花之屬,有佛桑花(樹大,枝弱。有紅、白、黃三色,似芍藥;極豔無香,葉小。朝開暮落,四季不絕)、山丹(即大紅繡球,遍山俱有)、樹蘭(樹大如桂,即珠蘭也)、荷花(正、二月開者,多紅、碧、白三色)、曇花(花、葉俱大,略無佳處)。
  果之屬,有番檨(日本國移來之種,樹大,果黃色,形如木瓜,核如豬腰子;蒂連核而生。五、六月熟,削皮而食。味甘性暖,多食暖腹)、波羅蜜(實生於樹幹上,皮似鱗甲,約重斤許。剖而食之,其甘如蜜。出五、六月)鳳梨(葉似蒲而闊,果生叢中。皮似波羅蜜,色黃味酸。果末有葉一簇,可妝成鳳;故名之)、蕉子(生芭蕉葉底,形似木梳。味雖甜而不佳,土人喜食)、檳榔(實如雞心,能醉人;可以去瘴)、西瓜(九月種,十二月採;每歲以二、三千元交府送省進上)。
  木之屬:樟木、楠木、厚栗木、象齒木(俱細而堅硬者)。至竹之種類甚多,遍處皆是也。
  獸之屬:豹(無虎)、豬熊、野豬、野牛、鹿、麇、獐、麂、猴、獺。
  禽之屬:野雞、竹雞。
  鱗之屬:海翁(極大,能吞舟)、鯊魚(大者百餘斤。其翅為上品,皮為刀鞘)、泥■〈魚賣〉魚(無鱗,味佳)、烏子魚(其子曬乾,可羅嘉珍)、鮡魚(瀨口出者佳)、牡蠣(又名蠣黃,其肉嫩而鮮。其殼燒灰,作石灰用;台地無石灰,皆用此)、鱟魚(海中甲族也。雌負雄,漁人嘗雙得之。腹有八足,血綠色。殼為瓢杓,比戶皆用之)、車渠(殼極硬)、大螺(殼可作鸚鵡杯)、海膽(殼圓多剌,可作杯)。
  ——錄自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補褊」第九帙。
  ●閩中摭聞陳雲程輯
  臺灣本古荒服,未入版圖。明嘉靖間,俞大猷追海寇林道乾,道乾遁入臺灣;俞駐澎湖,時哨鹿耳門外。道乾殺土番,取膏血,造舟遁去占城;後倭人居之。未幾,荷蘭人舟遭風,借此栖止,約歲貢鹿皮三萬皮,乃歸荷蘭。崇禎八年,始築臺灣、赤嵌二城,設市城外,漳、泉商賈皆赴焉。十七年,鄭成功寇江南敗績,乃謀取臺灣;荷蘭戰不利,棄去,鄭氏居焉。我朝靖海將軍施公琅舟師取虎井、桶盤嶼,克之。由是百靈效順,海不揚波。軍士苦海水鹹,海岸忽湧甘泉,一戰而克澎湖。鄭克塽納款,始置郡邑。
  陳軒年詠「偽鄭逸事」云:『戰衄旋師返北轅,轉教航海闢乾坤。金多舊借牛皮地,水漲遙通鹿耳門。赤嵌城孤遺故壘,紅彝援絕駐新屯。何緣自比虯髯客,豈昧幾先讓太原』!『片石能容百萬人,天遺圖讖應南閩。也知中國全歸漢,妄託仙源可避秦。荒嶼畬田登版籍,土酋番族雜流民。開荒絕勝田橫島,易世相傳尚不臣』。『荒遠羈栖尚弗誅,敢通叛逆約齊驅。漫勞蝸戰爭天下,先自鯨吞奪海隅。三載相持誰得利?兩雄支搆待全輸。彼蒼藉手「平南紀」,曠古新增一統圖』。『昔年亡將濟川才,仰仗威靈涉險來。地轉海鹹生淡水,天回風颶起奔雷。官軍血戰滄波險,逆虜魂銷劫火灰。澳嶼全收三十六,受□澎島棘門開』。軒年名昂,侯官諸生,富才藻。少日為仇家告許,謫戍山左;遇赦歸里,縱遊海上,多感懷吊古之作。
  朱幼芝(景英)「一元子帶歌」序云:『一元子名術桂,字天球,明遼藩裔也。明亡,由輔國將軍依唐藩閩中,封寧靖郡王。崎嶇兵間,無成事,窮蹙竄海外。迨鄭氏歸命,無所之,遂死。臨終書絕命詞曰:「艱辛避海外,總為幾莖髮。於今事畢矣,不復采薇蕨」!聞者悲之。死時年六十六,葬鳳山竹滬里』。
  靖海將軍施公克澎湖,偽寧靖王語五妃曰:『我死期至矣』!皆曰:『王生俱生,王死俱死』!遂同縊堂上。後葬之臺灣魁斗山。范九池(咸)巡視海疆,吊以詩曰:『忍把童家舊誓忘,孝陵風雨怨蒼蒼。芳魂若向秦淮去,正好乘潮到故鄉』。『明妃無命死胡沙,青塚荒涼起暮笳。爭比冰心明似月,隔江不用怨琶琵』。纍纍荒墳在海濱,魂銷骨冷為傷神。須知不是經溝瀆,絕勝要離塚畔人』。五妃:袁氏、王氏、秀姑、梅姑、荷姐也。
  「瀛涯漁唱」云:『高士心棲不二門,興亡坐閱似晨昏。壇南數畝閒花竹,道是當年夢蝶園』。注:『龍溪李茂春,明季鄉薦,竄居台永康里,題所居曰「夢蝶園」,在府治社稷壇南;日誦經自娛,人稱李菩薩云』。
  康熙辛丑,台寇朱一貴煽亂,總帥歐陽凱、將裨許雲、游崇功、羅萬倉等血戰死之,賊遂有全台,服優人衣冠,相稱以名號。文臣遁逃。提帥施公世驃聞報,即登舟抵澎湖扼賊吭,與總督滿公保軍會,命林亮、林秀等為左右先鋒攻鹿耳門,燒賊船十餘。時海水驟漲八尺,我舟並航而入,破安平,克府治。捷聞,賜袍帶。是役也,以六月興師、七月克復,與其父壯襄平偽鄭捷期悉符。
  澎湖嶼在巨浸中,環島三十六,如排衙然。昔人多僑寓其上,■〈艹舌〉茆為廬,耕漁為業。唐施肩吾「島夷行」云:『腥臊海邊多鬼市,島夷居處無鄉里;黑皮年少學採珠,手把生犀照鹹水』。即其地也。今設游兵汛守焉。
  夏之芳有「臺灣紀巡詩」一卷、吳廷華有「社寮雜詩」一卷詳紀臺灣番俗,撮錄以備考。夏云:『牢拴竹篾怕身肥,帶孔頻頻減舊圍。愛把細腰諧鳳卜,楚王宮裏夢雙飛』。『男拔髭鬚女繡賾,乍逢鑑貌儘多疑;雕題鑿齒徒矜尚,未解雙蛾夜畫眉』。『倦來高枕樹為巢,藤蔓牽連枝格交;栩栩夢回非是蝶,一身幻化類蠨蛸』。『臨溪問渡少舽艭,石澗分流遠擊撞;腰上葫蘆頭上羽,隻身飛過水淙淙』。『「抄陰」尺布不堪縫,無褐無衣可耐風;北地乍寒偷射獵,人人盡是鹿皮翁』。吳云:『刻期插羽走貓鄰(夫受室謂之貓鄰,專司驛遞),雨夜風晨往返頻;一道官文書到處,沿街響澈卓機輪(鈴鐸之屬)』。『霞籃漆籠滿蝸廬,家計休嫌長物無;還似老僧新駐錫,纍纍東壁大葫蘆』。『秦贅何從問肯堂,閨中瓜瓞蔓偏長;諸姑伯姊家人聚,不見男行見女行』。『琴瑟更張意已乖,蕭郎歧路為誰排(夫婦不相能則離異)?回頭斷齒追歡日(番女成婚則去二齒),尚賸親磨鹿角釵』。『金飾脂膏舊髑髏,爭相雄長在操矛;而今漸曉秋曹法,不掛人頭掛獸頭』。
  鳳山沙馬磯,其頂常帶雲煙,非天朗氣清不得見。故老言:頂上時有絳衣、縞衣二人對奕;今山上石棋盤、石凳猶存。夏之芳詩云:『仙山縹緲闇斜曛,石上棋枰舊印紋;沙馬磯頭人罕到,欄柯樵子話煙雲』。
  諸羅縣玉案後山之麓,其下水石相錯,石罅泉湧,火出水中,有焰無煙。焰發高三、四尺,晝夜不絕。置草木其上,則煙生焰烈。石黝而堅,傍石之土燃焦如石。名曰火泉。好事者多往觀焉。
  「古橘岡詩」序云:『鳳邑未入版圖時,邑中人六月樵於大岡山,忽見古橘挺然山頂。向橘行里許,則有巨石一座。由石門入,庭花開落,@草繁榮,野鳥自呼。廂廊寂寂,留題詩語及水墨畫蹟。登堂一無所見,惟隻犬從內出,見人搖尾不驚。曲折緣徑,皆合抱橘樹也,垂實如碗大;啖之甘香異常橘,因袖懷數顆。俄而斜陽入樹,山風襲人,遂荷樵歸,遍處誌之。至家以語人,出橘相示。再往,遂失所在』。
  暗洋在臺灣之東北。有江彝舟泊其地,無晝夜,山明木秀,萬花遍滿,而上無居人;謂其地可居,遂留二百人,給以一歲之糧。次年復至,則山中俱如長夜,所留之番已無一存。乃取火索之,見石上留字,言一至秋即成昏黑,至春始旦;黑時俱屬鬼怪,其人遂漸次而亡。蓋一年一晝夜云。
  臺灣草木,經歲不萎,花開無節。黃巡方叔璥云:『余仲冬按部至斗六門,見桃花盛開。至笨港,見人擎荷花數枝。回署,見榴花照眼。張巡方湄有『真個四時皆似夏,荷花度臘菊迎年』之句。
  台地西瓜有種於八月、成於十月者,用以充貢;故朱筠園仕玠有句云:『何須更沐溫湯水,正月神京已進瓜』。
  ——錄自陳雲程輯「閩中摭聞」卷十。
  ●臺灣番社考鄺其照錄
  台地幅員廣闊,地脈膏腴。熟番與華人所居十之三,生番所居十之七。第生番俱在臺灣之東,俗名山後,亦曰內山;地多山林,絕少平壤。而生番又分二種:一為平埔生番,居瀕海較平之地。地極腴美,厥田為上上,厥土宜稻、又宜茶,糖、榖之利甲天下。近海有煤、硫諸礦,而天氣又常溫和。生番多以捕魚為業,亦知煮海為鹽,尤擅駕駛船隻,以居常近海也;然亦有以紡織、耕耨為業者。其人軀長且偉,孔武有力;而衣服則效熟番。亦有文字,多難辨識;非儒、非釋、非道,不知何宗何教。惟於行歌互答時,譯其語音,雖啁啾如鳥語,而其詞意則多怨熟番之虐待也。一為巖穴生番,貌陋黑,人亦矮矬,以佃獵為業。男女俱無衣服,但以獸皮、樹葉蒙下體,而以五彩文身,作花草形。男子八歲即將左右車牙鍥去一、二枚,醜狀可駭。既長,則以輕健捷走者為能。所獵以糜鹿為多。常喜佩長刀,喜以獸骨、銅具、珠璣為玩好。喜用竹木鐵鎗;亦有弓弩、有箭鏃,鏃恆以鐵為之。喜殺人,以殺人多者為勇,不嗜殺人者為怯。有殺得熟番及華人者,即截其辮髮飾刀鞘以示勇。喜夜間結隊,篝火深林,以偵獸蹟。喜設機弩陷阱以伺虎熊,食其肉,寢其皮。亦嘗以皮與熟番易鹽、米、銅、布諸貨物,而皮角則麋鹿居多。喜食生獸,亦間有燔熟始食者。其屋則立木為架,蓋以茅;墊以草,高者為床榻、下者為几。人死則植立埋之,而以其平日常用之物為殉。有殺其同社番人者,則尋讎報復,輾轉不已;故熟番與華官恆深惡之。其地大山中多虎、狼、野彘、糜鹿之屬,深林中多彌猴,而種植,則山蕷、甘蕉、花生、椰子、菸葉、芒麻等類。物產則樟腦、硫磺、煤炭、茶葉、巨木、青藤等物,故外人多垂涎焉。
  彰化境中,其處於西偏者有九社:一曰大肚社、二曰感恩社(舊名牛罵)、三曰遷善社(舊名沙轆)、四曰貓霧束社、五曰岸裏社、六曰阿史社、七曰樸仔籬社、八曰埽束社、九曰烏牛欄社。自過沙轆至牛罵社,屋宇隘甚。番室於牖外設榻,緣梯而登;雖無門闌,尚為高潔。屋前即山,而密樹陰濃,都不得見。惟有野援跳躑上下,向人作聲,若老人咳。又有老援如五尺童子,箕踞怒視。風度林杪,作簌簌聲,肌骨欲寒。瀑流潺潺,聲韻悅耳,或時修蛇出於踝下。大雨之時,嵐氣甚盛,衣潤如洗。山上時有番婦出沒,羵首瘠體,貌不類人;而有術善祟人。阿史諸社磴道峻折,溪澗深阻。番人皆矬健嗜殺,雖經內附,罕與諸番接。種山、射生以食。縫韋作幘,鹿皮作衣;臍下結以方布聊蔽前體,露背跣足。茹毛飲血,登山如飛,深林邃谷能蛇鑽以入,舉物皆以首負戴。居家則以裸,惟不去方巾;周身頑癬斑駁,腥臊特甚。番女亦白晰,繞吻吻皆刺細點而敷以黛,若塑羅漢髭鬚;共相稱美。樸仔籬、烏牛欄等社有異種狗,狀類西洋,不大而色白;(毛)細軟如綿,長二、三寸。披其毛,染以茜草,合而成線,雜織領袖衣帶,相間成文,朱殷奪目。數社之犬,惟存其鞹。由諸羅山至後壟,番女多白晰;牛罵、沙轆、水裏為最。惟裝束各異,髮皆散盤。岸裏等五社不出外山,惟向附近番社交易。而逼近內山,生番時出殺人。大肚諸社,屋以木為梁,編竹為牆,狀如覆舟;體制與各社相似。貓霧束諸社,鑿山為壁,壁前用土為屏,覆以茅草,零星錯落,高不盈尺。門戶出入,俯首而行。屋式迥不同外社。酒飯各二種,不拘粳稻,炊而食之。或將糯米蒸熟,舂為餅餌,名都都。用黍浸米水,越宿浸碎,和以麴,三五日發氣,水浸飲之。一將糯米炊熟,拌置桶內,逾三日發汁蒸酒,番極珍之。魚、蝦、獐、鹿,與南北投等社無異。沙轆、牛罵不食牛,牛死委於道旁。男婦頭貫簪,項懸瑪瑙珠螺牌。衣服皁白,俱短至臍;嫁娶著紅衣。貓霧束以下諸社,俱衣鹿皮;並以皮冒其頭面,止露兩目,睒睒向人,殊可怖異。收貯禾黍,編竹為筐,大小不一;或出作,則置飲食於中。無升斗,以準篾籃較,與漢人交易。近亦置床、榻、鼎、碗、檔、箸以為雅觀。婚姻先由男女私通,投契然後結褵成夫婦。男以銀鐲、約指贈女為定,女倩媒告之父母,因為主配,或娶或贅。屆期,眾設牲醪相慶。不諧,即兩離棄;婦不俟夫再娶而先嫁,罰酒一甕。私通被獲,鳴通事、土官罰牛一;未嫁娶者勿論。岸裏各社,完婚三五日,男往女家、女往男家,各以酒物相饋,不絕往來。番死喪葬及浴身入室,與南北投等社同,守服十二日,不出戶,親戚送飯。十二日後,請番神姐祈禳除服。婦服滿,任自擇配,父母兄弟不通問焉。
  山後崇爻八社,其地東跨大洋,在崇山峻嶺中。密箐深林,斷巖穹谷,有高峰削立萬仞,道路不通。土番分族八社:曰筠■〈艹榔〉■〈艹榔〉、曰斗難、曰竹腳宣、曰薄薄,為上四社;曰芝武蘭、曰機密、曰牡丹、曰丹朗,為下四社。八社之番,黑齒文身,野居草食;衣皮帶革,不種桑麻。其地所產有鹿麇、野黍、薯芋之屬,為番人終歲倚賴,他無有焉。自來人跡罕到。康熙間有陳文、林侃等商船遭風飄至,住居半年,略知番語,始能悉其港道。於是後有大雞籠通事賴科、潘冬等前往招撫,遂皆嚮化,附阿里山輸餉;計八社與阿里山社合輸餉銀一百五十五兩有奇。每歲贌社之人,用小舟載有煙、鹽、糖、鍋釜、農具往與貿易;番以鹿脯筋皮市之。皆以物交相易,不用銀錢。一年止一往返。其水程由安平鎮大港出口,沿海邊而行,喜西北風,歷鳳山、打狗、西溪、東港、大昆麓、加六堂、風港、琅■〈王喬〉至沙馬磯頭,水道一十二更(其俗以六十里為一更);又向東轉行山背,當用南風,過蟒卒、老佛、大紫高、蕭馬間、卑南覓山外,水道十更。復至薄辦社,水道三更:此皆鳳山縣界也。沿海北向,直至崇爻之石門港口,水道九更。港內溪灘水急,須待天清氣朗、風平浪靜,用土番牽纜上灘,方入大溪寓灣,而大舟不得達。復由山道灣進武芝蘭,又三里至機密,又九十里至牡丹,五十餘里至丹朗;四社熟番共千餘家,則近水沙連內山矣。至欲往四社,須從原路復出,下灘往北駕駛,水道二更,方至筠■〈艹榔〉■〈艹榔〉社,二十餘里至斗難社,又四十餘里至竹腳宣社,又二十餘里至薄薄社;四社熟番均約千餘家。其生番散處深谷,不通教化者約數萬之眾;規模風俗,不得而考矣。東北山外,悉皆大海。又當從水道沿山歷哆囉、猴猴,始到蛤仔灘,水道二十一更;南路船無有過者,惟淡水社船由大雞籠三潮而至云。
  近有赴生番中者,親歷諸社,計有十八名目:係牡丹社、薩巴里社、格司社、漫地耔社、加棲讓社、百多聽必社、巴格羅社、沙波力社、阿酸墮社、羅壩社、清拉加社、坭安六安社、必家社、百地久社、都拉閘社、甘黨社、鐵幾沙社、哥凹支社。餘社尚多,未詳。
  ——錄自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九帙。
  ●臺灣府圖志洪亮吉撰
  臺灣府(衝繁難)
  臺灣縣(衝繁難)
  鳳山縣(繁難)
  嘉義縣(繁難)
  彰化縣(繁難)
  ·臺灣府(衝繁難)
  原額人丁一萬八千八百二十七,滋生人丁九百九十五。
  自古荒服之地,不通古國,名曰東番。明天啟中,為紅毛荷蘭夷人所據。本朝順治十八年,鄭成功逐荷蘭夷據之;偽置承天府,名曰東都;設二縣,曰天興、萬年。其子鄭錦,改東都曰東寧省,升二縣為州。康熙二十二年討平之,改置臺灣府,屬福建布政使司;分巡臺灣道兼理學政駐此,淡水同知駐竹塹,通判駐澎湖。
  府境:四面皆海。東西距除澎湖及水程四更外,廣一百里;南北距二千八百四十五里。八到:東至大山番界,五十里;西至澎湖島,五十里;南至沙馬磯頭海,五百三十里;北至雞籠城海,二千三百十五里。自府治至京師,七千餘里。
  土貢:鹽、糖、飼子飯魚、鹿茸、三友花、檨、椰、檳榔、波羅蜜、芋、番薯。
  管縣四:臺灣、鳳山、嘉義、彰化。
  ·臺灣縣(衝繁難)
  郭下。有縣丞分駐羅漢門。
  本東番地,鄭氏偽置天興、萬年二州。本朝康熙二十三年,廢二州,置臺灣縣為府治。
  木岡山,在縣治東北。府境東偏負山,西面臨海;其山蜿蜒不斷,統名為大山,亦統呼為木岡山。
  澎湖島,在縣西大海中,西與泉州相望。「圖經」:『島有東吉、西吉等三十六嶼,渡海者必由二吉以入』。
  海,環府境皆是。舟人渡洋不辨里程,一日夜以十更為率:自雞籠淡水舟行至福州港口,五更;自臺灣港至澎湖,四更;自澎湖至泉州金門所,七更。東北至日本國,七十二更;南至呂宋國,六十更;東南至大港,二十二更;西南至南澳,七更:皆就順風而言。海居極東,月常早上;故潮水長退,視同廈亦較早焉。海多颶風,最甚為颱。土番有識颱草;草生無節,則周歲無風,一節則颱一次,多亦如之,無不驗。
  臺灣廢城,在縣西南。明崇禎八年,荷蘭夷築方員一里,右憑鹿耳、左面海洋;並設市城,外以通漳、泉商賈。後鄭成功居此,更名安平鎮。又,天興廢州,在縣東北四十里新港;萬年廢州,在縣東南二十里二贊行。
  鹿耳門,在縣西三十里;形如鹿耳,故名。兩岸皆築砲台,水流峽中,委曲回旋而入。中有海翁崛,多浮沙,水淺;風急,則深淺頓易:最為險要。門內水勢寬闊,可泊千艘;即大圓港也。
  ·鳳山縣(繁難)
  北至府八十里。有縣丞分駐阿里港、巡檢駐下淡水。
  鄭氏屬萬年州,本朝康熙二十三年分置;以縣東南鳳山得名。
  赤山,在縣南。上有湯池,甚溫。由此而南,悉屬番社。
  淡水溪,在縣東南。源出東北大山,西南流,有冷水溪自北來注之;又南流逕縣東南,赤山溪自東來注之:合而西南入海。
  ·嘉義縣(繁難)
  南至府一百十七里。有縣丞分駐笨港、巡檢二駐六門及佳里。
  鄭氏屬天興州,本朝康熙二十三年分置諸羅縣;乾隆五十二年台賊林爽文攻縣城,城內居民四萬助提督城守,因敕改諸羅為「嘉義」以旌之。
  虎尾溪,在縣北彰化縣南;二縣以溪為界。
  ·彰化縣(繁難)
  南至府三百九十七里。有巡檢四駐苗霧、竹壍、新莊、鹿仔。
  雍正元年,分諸羅縣北半線地置。
  大雞籠山,在縣北海中雞籠城之南。下有港甚寬廣,可容巨舟數十。紅毛嘗築城於此。凡往來日本洋船,皆以此山為表。
  山朝山,在縣東北。雙峰遙峙,高不可極。山南為生番三十六社,居蛤仔灘地。又有生番十社在黑沙晃山、崇爻山二山間,皆人跡所不到。
  ——錄自「乾隆府廳州縣圖志」卷四十。
  ●臺灣府方輿考證許鴻磐撰
  建置沿革
  ·建置沿革
  自古荒服之地,不通中國,名曰東番。明天啟中,為紅毛(大西洋之總名)荷蘭夷人所據。本朝順治十八年,鄭成功逐荷蘭夷據之,偽稱天府,名東都;設二縣:曰天興、曰萬年。其子鄭錦,改東都曰東寧省,升二縣為州。康熙二十二年討平之,改置臺灣府,〔隸〕福建布政使司。設臺灣道兼學政駐此,又設掛印總兵官以鎮之。
  按紅毛據其地三十餘年。辛丑年,鄭成功敗自長江,飄泊無所,土人勾之,乃發大小船千餘號由鹿耳入。紅毛戰敗,遁歸。成功因改臺灣為東都,設一府二縣。壬寅,成功卒,提督馬信立其〔弟〕鄭世〔襲〕。癸卯,成功子錦(或作經)自廈門來爭,世〔襲〕兵屈,錦遂自立;時康熙二年也。辛酉,錦令其庶子欽監國。未幾錦死,眾殺欽,立鄭克塽為主,內亂。福建總督姚啟聖密請南征,命靖海將軍侯施琅、巡撫吳興祚與啟聖討之。二十二年六月,下澎湖,逼臺灣,鄭克塽乃震讋乞降。因改置郡縣。
  ·形勢
  背負崇岡,襟帶列島;浪嶠南屏,雞籠北衛(「一統志」)。
  「台郡聞見錄」:屹峙海中,延袤二千餘里(「府志」:延袤二千八百里),為東南屏障。
  「台郡圖志」:四面環海,崇山峻嶺橫截其中。
  「臺灣紀略」:臺灣為海中孤島。中為臺灣市。由上而北,至雞籠城界,與福建相近;其東則大琉球,離灣稍遠。由下而南,至加〔洛〕堂、郎橋止;其西則小琉球也,與東港相對。由中而入,一望平原三十餘里,層巒聳翠,樹木蓊茂,則臺灣〔澳〕之所也。而澳外復有沙隄,名為崑身。自大崑身至七崑身止,起伏相生,狀若龍蛇。復有北線尾、鹿耳門為之門戶,大線頭、海翁窟為之外障。船之往來由鹿耳門,設官盤驗。
  按其形勢,起自東北雞籠城,迤邐而西南,又南至淡水社,抵海而止。南北長而東西狹,形似新月,故曰臺灣。以澎湖為籬,以鹿耳門為咽喉,大雞籠為北路之險阨,沙馬磯為南路之砥柱,控制島嶼、屏障海疆,誠東南要區矣。
  「閩書」:東番夷人,不知其所自始,居澎湖外洋海島中;起魍港、加老灣,曆大員、堯港、打狗嶼、小淡水、雙溪口、加哩林、沙巴里、大幫坑,皆其所居也。斷續凡千餘里,種類甚蕃。別為社,社或千人,或五、六百人。嘉靖末,始通中國,今則日盛。漳、泉之民,充龍、烈嶼諸澳,譯其語與貿易。連江陳第曰:『東番從烈嶼諸澳乘北風航海,一晝夜至澎海,又一晝夜至加老灣』。萬曆壬寅,倭復據其地。按此時尚無臺灣之名,故略存大意如此。
  「海國聞見錄」:澎湖之東則臺灣。北自雞籠山對峙福州之白犬洋,南至沙馬碕對峙漳州之銅山。西面一片沃野,自海至山,狹闊相均,約百里。自西穿山,東至海,約四、五百里;重山疊菁,野番類聚。郡治南抱七崑身,而至安平鎮大港。隔港沙洲,直北至鹿耳門。鹿耳門隔港之大線頭沙洲而至隙仔、海翁窟,皆西護府治者也。港之可以出入者,巨艘惟鹿耳門及雞籠淡水港。此海外形勢以捍內地,此天造地設以為海外之要區也。
  ·疆域
  在布政司治東南,水程一十一更外(更,更香也。一更約四十里,風大約六十里。此則以四十里計數),五百四十里。四面皆海。東西距除澎湖及水程四更外,廣一百里;南北距二千八百四十五里。東至大山番界五十里,東至澎湖島界五十里,南至沙馬磯頭海五百三十里,北至雞籠城海二千三百一十五里。領縣四:
  臺灣縣本東番地,鄭氏偽置天興、萬年二州,屬承天府。本朝康熙二十三年,廢二州,改置臺灣縣,為府治。府城,雍正三年建柵城,周二千一百四十丈;門七,各建樓其上。附郭:東至大山番界四十五里,東至鹿耳門海五里,南至鳳山縣十里,北至嘉義縣界四十里。
  鳳山縣本東番地,鄭氏為萬年州地。本朝康熙二十三年,分置鳳山縣,屬臺灣府。康熙六十年,創築土城,周八百一十丈;門四,有濠。在府南八十里。東至淡水溪大山番界二十五里,西至海三十里,南至沙馬磯頭海二百三十里,北至臺灣縣界七十里。
  嘉義縣本東番地,鄭氏屬天興州。本朝康熙二十三年,分置諸羅縣,屬臺灣府。乾隆五十二年,台賊林爽文攻縣城,城內居民四萬助提督城守,因敕改諸羅縣為嘉義縣以旌之。康熙四十一年,建柵城。雍正元年,始築土城,周七百九十五丈;池深一丈,廣三丈。在府北一百一十七里。東至大山番界二十一里,西至海三十里,南至臺灣縣界七十七里,北至彰化縣界一百二十八里。
  彰化縣本東番地,鄭氏地屬天興州。本朝初,屬諸羅縣;雍正元年,分諸羅縣北半線地置彰化縣,屬臺灣府。在府北三百九十七里。東至大山番界二十里,西至鹿仔港海二十里,南至諸羅縣治二百八十里,北至雞籠城海六百八里。
  ·山川
  木岡山在臺灣縣東北。「通志」:在府治東北,巍峨特聳,其頂常戴雲霧。臺灣之山,此最高大,為郡山之祖。北至蔦松溪,則為諸羅縣。山之南,番子湖山拔地而起,與木岡相連屬。「一統志」:按輿圖,台郡北自雞籠山、南至沙馬磯頭,二千餘里;東偏負山、西面臨海,蜿蜒不斷,總名大山,亦總呼之為木岡山。
  大目降山在臺灣縣東,俗名大腳山。「舊志」:大腳山在縣東五十里,土番所居。「通志」:山下有大目降溪蜿蜒而下,東平坂隸於番。其南曰柳仔林山;列阜如屏,延亙數里。其西北為馬鞍山;自木岡西遞,眾山重疊不一,馬鞍其盡處也。「一統志」:按輿圖,臺灣之東有大岡山,當即木岡及大目降山字音訛異耳。又「通志」:自大目降山曆保大里、東保里,西至新豐、永豐二里,又南抵崇德里,相距百里,其山崔嵬險阻,人跡不到,從無名號;以此知大岡山蓋大山之統名也。
  豬母耳山在臺灣縣東南,在柳仔林山西南。「通志」:下有鯽魚潭、許寬溪、咬狗溪、石頭坑,又有遙接其南者曰湖仔內山,又香洋仔山。「舊志」:小香洋山在縣東南;「通志」:在湖仔內山南,培塿絡繹,擁起平疇。
  角帶圍山在臺灣縣東南。「通志」:在香洋仔山南,下有深坑仔、紅毛寮溪;過此為岡山溪,為鳳山縣界。「一統志」:按「舊志」,小香洋山為深坑仔,又西南為大香洋,溪流逶迤,山水幽勝;蓋指此山也。按山接鳳山縣界。康熙六十年,朱一貴反,遊擊周應龍屯角帶圍不敢進;事詳下。
  大岡山在臺灣縣東南、鳳山縣北;一曰江山,又曰岡山,形方如城。又曰臥仙。「冊說」:岡山在縣南八十里,山頂險峻,上有巨岡,可望不可登,近鳳山縣之嘉祥里;又有小岡山,近鳳山縣之長治里。「新府志」:大岡在北、小岡在南,兩山相對峙。
  凡至台,舟過澎湖東吉澳,即見此山;與臺灣猴洞諸山相界處也。「一統志」:「舊志」謂鳳山大、小岡山即臺灣之岡山,「冊說」誤而兩載。以輿圖考之,臺灣有兩大岡山,一在台東稍北,當即「舊志」之大腳山、「新志」之大目降山也;一在台南,又南曰小岡山,與鳳山接界,又南為大屏山;「冊說」不誤。「臺灣紀略」:大岡山在臺灣縣南三十里,狀如覆舟,天陰埋影,晴霽則見。上有仙人跡、鐵貓兒椗、龍耳甕;相傳國有大事,山必先鳴。又有小岡山。藍鼎元「平台紀略」:康熙六十年四月十九日,朱一貴夜出岡山,襲劫塘汛。岡山距府治三十里,賊勢未盛,疾撲可滅。游擊周應龍,一日始行二十里,屯角帶圍。賊夜出槺榔林,防汛把總張文學迎戰,敗績;應龍隔一溪,不能救。一貴移屯岡山之麓;本幾,全台俱陷。
  觀音山在鳳山縣東北。「舊志」:有水西流,入小岡山水。「通志」:在阿猴林西北,起伏盤曲,中峰屹立,若菩薩端坐,眾小峰環拱於側,故名。又七星山聯絡於觀音之北,七峰皆戴石如星。
  滾水山在鳳山縣東北。「舊志」:在岡山南二十餘里,下有湯泉五十餘畝,泉源沸突,微有硫氣,流瀦為潭,周數十里,有山環障。中起三洲,古木森列。居民決水灌田,饒沃數千頃。「通志」:有大、小滾水二山,相離十里,上有濁泥水滾出。
  半屏山在鳳山縣東北。「通志」:自臺灣縣大、小岡山迤■〈辶里〉而南,近附於縣治者曰半屏山,形如畫屏,故名;蓮花潭直過其下,懸崖陡立,又呼為半崩山。又縣左曰龜山,近接半屏山,上多喬木,繁陰密蔭,望之蔚然。又漯底山在半屏山西北平原中,有一邱浮出,其頂寬平,上有小竅出水,若無底者然。又阿猴林山,又名啞猴林山,在鳳山縣東;林木茂密,漸入番界。
  傀儡山在鳳山縣東北界,土番所居,呼為「加嘮」。「通志」:在縣治東,衝霄而起,常冒雲霧。舟行至澎湖,天氣晴明,即見此山。重岡複嶺,皆人跡所不到,總呼傀儡山;野番出沒於此。自是而南,為蜈蜞嶺;其左為嫏嬌山,又南而直抵於波濤中者為砂馬磯。自磯回繞而東南,有兩峰並峙,高出天表,為網卒山、老佛山。由二山絡繹而北,纍纍不絕,又有朝華離山、大柴高山、霄馬干山、大烏萬山;皆背立傀儡山之後,俯臨海中。又南為卑南覓山。
  卑南覓山在鳳山縣東南境,一作崑南謐山。「舊志」;山聯綿高峻,上多松杉,人跡不至。夜望之,有光如火。「藍鼎元集」:東臨大海,高峰插天,石險林密,人跡不通。朱一貴餘黨王忠等千人匿內山大湖崇爻山後,總兵藍廷珍令千總何勉等由羅漢門、大武隴分道並入,採探消息;又令千總鄭惟嵩率兵壯駕舟南下,由鳳山嫏嬌至砂馬磯頭轉折而東,賫檄往喻卑南覓山大土官,並賞以帽、靴、衣、袍、補服等物,令其調遣崇爻七十二社壯番遍處搜尋。按卑南覓山後,亦係外番所居。又有金山,在縣東境外多羅滿港內。相傳金又大女覓山有芋葉,大如屋,土番寶之。
  沙馬磯頭山在鳳山縣東南。「舊志」:山形如城,下可泊舟。水退時,有礁,狀如馬;呂宋船以此為指南。「一統志」:在縣東南二百三十里海濱。其南有仙人碁盤石,亦曰仙山。按沙馬磯為全台南路之砥柱,其地與漳州府銅山相值。又隔洋闊四更,有山曰東獅象,與沙馬磯相對。其中洋船往來,曰砂馬磯門。
  鳳山在鳳山縣東南海濱。上多巨石,嵌奇玲瓏,其形若飛鳳,故名。「通地」:旁有二小峰如翅;又其東北數小峰如卵,曰鳳彈山;西南山岡曰鳳鼻山,邑治之對山也。又赤山在縣南,上有湯池甚溫。「舊志」:去府一百四十里。「通志」:陂陀平衍,時有火出其上。由此而南,悉屬番界。
  打鼓山在鳳山縣西南,一名虎仔山。「通志」:俗呼打狗山,峙於鳳山縣西南海濱,舊有番居之。明嘉靖間,流寇林道乾為俞大猷所逐,遁於此;殺番,取膏血以造舟,從安平鎮二鯤身隙道遁入占城,其遺種尚有存者。今水師營壘在焉。按由此山蜿蜒而下,勢若長蛇,為蛇山;在邑治右。又旗後山在打鼓山東南,臨海上,為漁人採捕之處。其參差隔海列於打鼓山左右者,西有石佛。石佛北有石塔、南有涼傘礁,皆屹立海中。舟人經此,必鳴金焚紙以祭海神。
  七鯤身山在鳳山縣西北。「通志」:自打鼓山穿田過港,迤迆六十餘里,狂洋萬頃之際,結為七峰,如鯤魚鼓浪。其山皆沙土生成,風濤漂蕩,終不崩陷;上多荊棘。外輔邑之西北,亦以拱衛全台。「臺灣紀略」:澳外復有沙隄,名曰鯤身。自大鯤身至七鯤身止,起伏相生,狀如龍蛇;蓋亦郡境之屏障也。「平台紀略」:康熙六十年討朱一貴,前鋒林亮與總兵藍廷珍等既奪鹿耳門,克平安鎮城,分兵防守,復遣兵駐札鯤身頭。一貴遣賊楊來顏等犯安平,大兵迎戰於七鯤身;復以小船沿岸夾擊,大破之。一貴復遣賊張勇等率眾數萬,以牛車為陣,犯安平;官兵迎戰於二鯤身,復破牛車陣,大敗之。藍廷珍由西港仔進於■〈?自十,上中下〉寮鄉登岸,又大破之於蘇厝甲,進至蔦松溪,直搗郡城;一貴遁去。督臣施世驃先一日令水陸並進,遊擊林秀等由七鯤身陸路賴口攻府城之南,遊擊朱文等坐小船於鹽埕、塗塹、大井頭攻府城西南角,與廷珍俱會於府治,乃分兵廓清南北二路。一貴逃至溝尾莊,擒之。
  大武巒山在嘉義縣東稍北。「通志」:由彰化縣大遁山南奔七百餘里,山脈停駐,結為是山;特立,圓秀可愛,縣治之主山也。由是迤邐而西二十餘里,橫亙如帶,近貼縣治之背。復自右旋,左尾一小山,逆列水口,為邑治鎖鑰。「一統志」:大武巒即諸羅山。「舊志」:山在縣東,地最肥饒,縣治其麓,多熊、豕、鹿、獐。按縣舊為諸羅縣,以此山名。
  玉山在大武巒山之後,色白如銀。北與彰化縣之水沙連內沙接。「通志」:三峰並列,遠護眾山,奇幻瑩澈;高出大武巒山之後,為邑治主山後障。是山終歲雲封如紗籠香篆,惟冬日晴明乃得見。
  葉仔林山與大武巒山相接。「通志」:山自東旋北,居縣右臂。稍北為鼎蓋梁山,為梅仔坑山。又北為尖山,又北為奇冷岸山,又北為彰化縣界。「臺灣紀略」:奇冷山即奇冷社之山,高百丈。臺灣最暖,此山獨積雪至春杪不化。又大福興山,「通志」一名大目根山,在縣東北,興覆釜金山同為縣右臂。
  小石門山在嘉義縣東境。藍鼎元「鹿洲集」:山在縣東偏火山之側,復有奸宄嘯聚,總兵藍廷珍分兵搜捕,令把總鄭高從三塊埔、深坑仔而入,搗竹崎寮,守備李群等從土地公崎進,搜三層溪等處;又從仙草埔進,搜得寶寮、大石門等處,咸會小石門。又山中有羊腸路,可由十八重溪通大武隴而之羅漢門,乃復令把總莊子俊赴大武隴扼其吭。
  玉案山在嘉義縣東南。「通志」:山自東而折於南,為邑左臂,乃學宮對山,舊名玉枕。又嵌頭山在玉案山東北,巉巖斗絕。又西為半月嶺。自半月嶺而南,又西轉為關仔嶺;山徑仄如重關天險,有漢人耕種其中。
  火山在玉案山東稍南。「通志」:在玉案山後,水石相錯,石罅泉涌,火出水中。「臺灣雜記」:臺灣有火山。藍鼎元「東征集」:火山有二,皆在諸羅境內。一在半線以北貓羅、貓霧二山之東,晝常有煙,夜有光;生番所居,人跡莫至,但聞其語而已。一在邑治南左臂玉案山之後,小山屹然,下有石罅,流泉滾滾亂石中,火出水中,無煙而有焰,高三、四尺,晝夜皆然;試以草木投其中,則煙頓起,燄益烈,頃刻所投皆為灰燼。其石黝然,堅不可破,旁近土皆燃焦。
  大武壠山在嘉義縣東南。「通志」;山繞玉案山後,與學宮對峙。又西北為五步練山,峭險不容足;相并為消離山。其支峰聯絡於南,為鹿馭山,東西煙山、虎頭山、內茄拔山、琅包山;中多曠土,漢人耕種其中。又阿里山在縣東南。山極遼闊,內有八社。又東南有大龜佛山,同為邑治左肩。又多侶居山在縣東南;「舊志」:在天興州東北百餘里。山極遼闊,值盛夏雪消,流成瀑布。
  羅漢門山在嘉義縣南。「一統志」:為臺灣、鳳山、諸羅之總路。「鹿洲集」:山在諸羅縣南南馬仙山之南,近鳳山界。康熙六十一年,朱一貴既擒,餘賊往來南路阿猴林、下淡水間,其巢總在羅漢門。總兵藍廷珍遣遊擊王良駿等從角宿、岡山、刈蘭坡一路搜入,南路守備閻威等由土地公崎、阿猴林、板臂橋一路搜入,金門守備李燕等由卓猴山、木岡社一路搜入;又恐餘匪竄逸,遣把總林三等往大武壠堵截。按卓猴山在羅漢門山之北。
  南馬仙山在嘉義縣南。「通志」:山勢騰空卓立,其南為烏山,西南為芋匏山、羅漢門山、猴洞山。山有大石洞,洞外舊屬臺灣縣。雍正三年,割縣之東南界屬之臺灣縣,以分水嶺為界。
  寮望山彰化縣治其麓。「一統志」:其麓舊為半線營,今為縣治。「通志」:在大武郡山之北,廣漢平沙,孤峰秀出,其下為半線營壘;東北為貓霧山、東南為貓羅山,與諸羅玉案山南北斜照。又八里岔山自干豆門穿港而西,雄偉杰出於淡水港之東,是為東南之鎮山。又半線山,在彰化縣東。「舊志」:在半線司東,美田疇,利畜牧;產樟栗,可製舟楫。明末,海寇林道乾竄此。
  大武郡山在彰化縣東南。「通志」:去大雞籠七百餘里,在虎尾溪北。山之西南,有大武郡社。東為南投山,有社二:溪南曰南投社、溪北曰北投社。又有阿拔泉山、竹腳寮山,內有林冀埔,漢人耕種其中。上有九十九尖峰,玉筍排簇天際。下為大吼山、栲栳山。又東北為水沙連山,南與諸羅縣之玉山相接。又西隔一溪曰樸仔籬山。
  牛相觸山在彰化縣東南。「一統志」:南北兩峰如牛奮角相觸,中隔小溪;溪南為諸羅縣斗六門界,溪北為縣之大武郡山界。
  山朝山在彰化縣東北。「通志」:自大雞籠分枝,東渡八尺門港,雙峰遙峙,高不可極。山東為生番三十六社,居蛤仔灘地,人跡罕到。其南為買豬末山,兩山相去有百餘里。又南為哆羅滿社山,東南為蛤仔灘山。又南為沙里晃山、為崇爻山;二山皆極高大,內有生番十社,亦為人跡所不到。又南袤接鳳山縣之卑南覓山界。
  大肚山在彰化縣北。「舊志」:在半線司北,山形圓聳,下有大肚溪。「通志」:與寮望山對峙,後為貓霧拺山,其北為沙鹿山、鐵砧山。又岸里山在縣北。「通志」:山極深險,有新附社五。其東北即南日山。又倒旗山在縣北,山形如旗,在吞霄社西。由宛里山而北,漸逼於海,小峰錯落,與倒旗相連者為礁■〈?老〉叭山。
  祐武乃山在彰化縣北。「通志」:在小鳳山、交眉山之東,山極高大,與合歡大山隔障南日諸山之後,遙接干豆門諸社及查內山。又南嵌山在縣北,南嵌社東為交眉山。
  南山在彰化縣北竹塹社之南。「通志」:相近為小鳳山、眩眩山,形勢相屬。下為竹塹埔,漢人耕種其中。又八里分山在淡水城西。「舊志」:上有古鐵貓,觸之即病。「通志」:自干豆門穿港而西,山勢雄偉,傑出於淡水港之東南。
  硫黃山在彰化縣北,與淡水城相近。「舊志」:山下常有火光,日照之,氣能傷人;土可煎硫,亦名璜山。「通志」:山在大遯山東,內有雞柔山,外為北投社,西極港口。循港逆折而東,為乾豆門。
  大遁山在彰化縣北。「通志」:由小雞籠山蜿蜒而南,屼立於淡水港之東北,即奇獨龜崙山也。煙霏霞靄,峰巒不可枚舉。又圭州山,「舊志」在大遁山之南海濱淡水城東。
  大雞籠山在彰化縣北界海中雞籠城之南。「舊志」:下有港甚寬廣,可容巨舟數十;紅毛嘗築城於此。「通志」:凡往來日本洋船,皆以此山為指南。其西有金包里山,背有二石對峙,曰旗杆石。「台海使槎錄」:台山發軔於福州鼓山,自閩安鎮官塘山過至雞籠山,故皆南北峙立,乃郡治祖山也。按山為全台之北戶,與福州白犬洋相對;其東即大琉璃也。又小雞籠山在金包里山之西,亦名鼻頭山;峻峙海濱,有石中空,曰石門。再按大雞籠山在港東。
  澎湖嶼亦曰澎湖島,在臺灣西大海中,與泉州金門所相望。唐施肩吾有「澎湖詩」。「宋史」「外國傳」:琉球國在泉州之東,有海島曰澎湖,煙火相望。按澎湖在宋時屬琉球。「元史」:漳、泉、興、福州四州界內,澎湖諸島與琉球相對。水至澎湖漸低,近琉璃則謂之落際;其水趨下不回,最為險迅。至元二十八年,閩人吳志斗言:欲伐琉球,宜就澎湖發船。明年,自汀州渡海伐之,不克,還駐澎湖。「明史」「兵志」:天啟中,築城於澎湖。其地遙峙海中,逶迤如修蛇;多歧港零嶼,中空闊,可藏巨艘。初為紅毛所據,至是乃奪而有之。未幾,復入紅毛。而鄭成功父子復相繼據險,恃此為臺灣門戶。又「凌雲翼傳」:林鳳初屯錢澳求撫,殷正茂不許,遂自澎湖奔東番魍魎港,為福建總兵所敗。又「沈有容傳」:日本封事壞,福建巡撫金學曾欲用奇搗其穴,起有容守浯嶼。銅山把總張萬紀敗倭彭山洋,倭據東番。有容守石湖,謀盡殲之,以二十一舟出海,遇風存十四;過澎湖,與倭遇,縱火焚其六舟。「閩書」;澎湖為泉州、興化門戶,昔人於此防琉球、而今於此防倭,有汛兵守焉。「宋志」:彭湖嶼在巨浸中,環島三十六,人多僑寓其上。元「島夷志」:島分三十六,巨細相間,坡壠相屬,有七澳居其間。自泉州順風二晝夜可至。指揮唐垣京「彭湖要覽」:在東南大浸中,地界漳、泉、興、福。隋開皇中,遣虎賁陳稜率師過其地,虜男女數百人而還。洪武五年,以居民叛服不常,遂大出兵,驅其大族,徙置漳、泉間;今蚶江諸處,猶有遺種焉。「方輿紀要」:自泉州府出海,舟行三日可至。又有東、西二碇山,亦在海中。自東碇開洋,一日夜可至。其海水號彭湖溝,水分東西;東達呂宋,西達漳、泉。有三十六島;大澳大約土瘠,不宜禾稼,產胡麻、菉豆,山羊尤多。居人煮海為鹽、釀黍為酒,采魚、蝦、螺、蚌以侑食。土商興販,以廣其利。貿易止者歲常數百艘,為泉之外府。元末,置巡司於此。明洪武二十一年,盡徙嶼民,遂墟其地。繼而,不逞潛聚其中。倭奴取水、停泊,亦必於此。嘉、隆以後,海寇曾一本等嘯聚為寇;官兵大舉,始討平之。萬曆二十年,倭寇朝鮮,哨云將侵雞籠淡水;其地逼近彭湖,於是始議設兵戍厄。自萬曆三十七年紅夷一舟闖入澎湖,久之乃去。天啟二年,有高夷乘戍兵單弱,突入據之;因山為城、環海為池,破浪長驅,肆毒於漳、泉一帶,要求互市。總兵俞咨皋用間,移之於北港,乃復得澎湖。然議者謂澎湖為漳、泉之門戶,而北港即澎湖之唇齒,失北港則唇亡齒寒,不獨澎湖可慮,即漳、泉亦可虞也。北港在澎湖東南,亦謂之臺灣。天啟後,皆為紅夷所據。「舊志」:明天啟二年,有高文律者據澎湖,要求互市。巡撫南居益分三路進剿,大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血糖高吃什么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