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时空英雄传说3转职遗址转职仙人在哪

今日玉环数字报刊平台-“仙人山”古寨城遗址小考
第12:榴岛周末/人文
| &&&&&&&&
星期五 出版
“仙人山”古寨城遗址小考
古寨城所在地玉环仙人山(今称古城头)淹没在云雾中。  张春财 摄
古寨城遗址现已湮没在杂草和茶树丛中,只余下几段斑驳的土墙还在诉说岁月的沧桑。陈胜凯摄
明永乐《乐清县志》关于玉环古城的记载
《玉环厅志》中关于天富北监大水的记载
石峰山下的火山石,传说中的仙人山古寨城寨石被吕洞宾遗落于此。 施展摄
  ■陈钟钧文  大麦屿街道的古城山,又名“仙人山”、“老城头”。山顶冈脊平衍,一望如砥,旧时有一周约5里的古寨城,至今还可看清遗址的大致范围。关于这个古寨城的来历,1994年出版的《玉环县志》为我们提供了三种说法:一为明末清初郑成功抗清,其部将陈文达屯兵玉环山,与是处筑土城而成。二为传说元末明初温州方汝宾,被朱元璋大兵所败,退居玉环岛,立寨为王;三为南宋建炎年间所置的北监兵寨。那么,究竟哪种说法更为确切呢?笔者不揣粗陋,试结合相关资料对上述说法略作考述,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陈文达屯兵筑城说”之辨析  关于“郑成功部将陈文达屯兵玉环山”的说法,确切的文字记载见于清赵子谦纂写的《张苍水年谱》。据记载,明末清初抗清英雄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自顺治12年(1655年)起数年间在南田林门屯田练兵,随时准备出征,“与郑成功驻厦门,陈文达驻玉环山,阮春雷驻楚山,牛头门亦置劲旅遥为犄角。东南遗黎,走集甚众。”  不过,近年来随着我县历史文化遗产考察工作的深入,文管部门倾向认定位于清港凡塘苔山村东南山顶的寨城遗址是陈文达驻守玉环抗清时所筑。该遗址依山而建,呈不规则圆形,面积约3万平方米。寨城城墙由块石砌筑,周长约600米,目前约三分之二的城墙遗址仍清晰可辨。2004年1月,苔山寨城遗址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2月,该遗址与坎门验潮所、玉环碉楼、纪恩诗摩崖题记等一起被列入省级文保单位。  同时,笔者从【台湾文献丛刊·第&168&种】之《郑氏史料续辑》中查阅了当时郑成功军队在我县域周围的活动情况,兹引如下:  (材料1)二八〇、浙江总督赵国祚揭帖(顺治十五年十一月)  同时又准台协副将于国柱报称:本月二十一日卯时,据楚门所专防千总李成龙、叶汉章报称:十七日辰时,据了高兵屯林允、金文超等报称:了得下洋有北来贼船一〈舟宗〉,约计数百,往南行使。又有贼〈舟宗〉二十余只,分泊长窵(注:音同钓)、苔山各处等情。  (材料2)同日,又据该道报:据台协副将於国柱报:据楚门所千总李成龙、叶汉章报称:本月二十二日午时,了高兵方皋、柳茂等报称:有北来贼船一〈舟宗〉,约二千餘只,向南行使;内有五百餘只,戧进内港,合亟飞报。本时又据都司刘英报称:本月二十叁日申时,据拨探兵丁陈绍廷等报称:了得石桥外苔山停泊贼船四、五百,俱於本日早开往温州、乐清地面。又江下、新方等处,有数十只,停泊行使不定等情。据此转报。  (材料3)二八二、温台贼势重大残揭帖(顺治十五年十二月&日)  (缺上)处合师进剿间,旋据台州□□□□□□兵马,直上台区盘山、秀岭口、子楚门、玉环,贼船游移,……有报伪镇甘辉、万提督、陈文达等见屯乐清蒲岐踞地造船者;……有报张煌言在南田林门欲到象山打粮者。并逃回各弁兵口供,逆贼奸诡,水陆分屯,制造土囤、云梯、喷筒、火药,狡谋攻犯者。  从材料1与材料2中可知,当时郑成功水军船队在玉环的驻泊地常见于苔山一带水域,与苔山寨城是“陈文达屯兵所筑城”相印证,而材料3则与《张苍水年谱》之记载相佐证。因此,仙人山古寨城“陈文达屯兵筑城说”是不成立的。  二、“方汝宾立寨为王说”之辨析  关于仙人山古寨城“方汝宾被朱元璋大兵所败,退居玉环岛,立寨为王说”是流传最广的说法,今天古城、陈屿一带的石峰山“仙人赶鸭”等传说都与此有关。其背景是元末方国珍起义,其侄方明善据守温州。朱元璋反元起义得势后,派参政朱亮祖攻打方明善。清毕沅所著的《续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七》中:“至正二十七年(1367),亮祖分兵取瑞安,自率舟师败方明善于乐清之盘屿,追至楚门海口”,记载的就是此事。  方汝宾与方明善两人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否为同一人?现已不可考。按民间流传的“狗桔城传说”来看,老城头山上由于到处是黄土,缺少寨石,方汝宾从温州败退逃亡到此后,种植满是荆棘的狗桔树为城。所以,仙人山古寨城又名“狗桔城”。从中我们可知,“方汝宾”与“方明善”应为同一人。而按清朝同治年间拔贡生,密莺人庞鸿翥的《仙人山诗》———“方氏旧河山,割据成残局;明善守不支,汝宾行就缚。温台望风降,保此意何欲”来看,方汝宾与方明善两人应为父子亲属或上下级将领关系。但不管他们的关系如何,传说中逃到仙人山古寨城的这支部队属于方国珍的残部,应是确切无疑的。  方国珍(),台州黄岩人,是元末第一个开始反对蒙元压迫的汉族英雄。从至正八年(1348年)首举反元义旗之后的20年时间里,台州、温州、庆元(今宁波)三地被其割据。他在治地一方面兴办学堂、修筑塘堤,致力于保境安民,休养生息。当时我县境域的能仁塘、东岙塘、江心塘、九眼塘、崇德塘、渡头塘、枫林塘、上青塘、陈司徒塘等都是在其治理期间围垦而成;另一方面,他伺机而动,曾在大闾洋(今县境坎门、干江以东一带洋面)全歼元朝江浙行省水师,生擒孛罗贴木儿和郝万户。综合分析,方国珍在占据玉环县境期间,他要想在仙人山上修筑寨城的话,是有能力,也有军事上可能性的。  不过,笔者通过查阅明代的《永乐乐清县志》,发现其卷六之“古迹”篇中“玉环古城”的记载与“方汝宾立寨为王说”有一定出入,兹引如下:  玉环古城,去县东南一百五十里,在玉环乡山上。旧志:周围三百余步,高四丈,门广(宽)一丈五尺,水田一顷余,旧有民居。洪武二十年徙悬海居民于腹里,其址今为荒墟。  从该段文字中,我们大致可以读出以下信息:  一、仙人山古寨城有一定的规模,属于民用设施。明代一丈约等于现在的3.1米,一顷等于现在的50亩,从《永乐乐清县志》对玉环古城的记载情况推算,其城墙高12米,城门宽约4.5米。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前,城里还有50多亩的水田及民居,属于“非军事区”。  二、“玉环古城”这个称呼早已有之。《永乐乐清县志》编修于明永乐后期(约年),距今将近600年。在那个时候,该书已把“玉环古城”归入到“古迹”篇,可见这个寨城已有相当的历史。当时,离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亮祖攻打方明善仅过了五十余年。  三、明代由于倭寇侵扰,政府在沿海一带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洪武二十年后,我县港南玉环本岛一带是“居者死,耕者断其足”,百姓不得随意出入。《永乐乐清县志》编者可能无法对“玉环古城”进行实地考察,他们对“玉环古城”的记载是根据相关旧志转载的。  古往今来,撰修地方志书一般由官方牵头,属于政府行为,修“新志”参考“旧志”,也是通行的做法。《永乐乐清县志》在编撰时也不例外,如“卷七”之“人物”篇中就有“按旧志,邑自东晋肇建人物稍出……”等记载。可见,《永乐乐清县志》在编修时肯定有参考过以往地方志书的。  乐清修志历史悠久,从两宋到现代,修成志书九部,几乎百年一修,代代相传,绵延不断,保持着良好的文化传统。《永乐乐清县志》是其有文字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部志书。在此之前,乐清最早的志书叫《乐清县图经》,修于宋代,纂修人现已无考;之后到了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乐清县令袁采纂修了《淳熙乐清县志》十卷;元大德八年(1304年),县尹冯福京“整葺所存,搜访其逸”,又续修了《乐清县志》二册。  综合《永乐乐清县志》之前的乐清修志情况,笔者认为,最起码在元大德八年(1304)的《乐清县志》中,就有“玉环古城”的记载,而再过15年(1319年),方国珍才刚刚出生。因此,将“玉环古城”归于“方汝宾立寨为王说”,在时间上可推理出是不准确的。  三、“南宋建炎兵寨说”之辨析  排除了以上两种说法,笔者认为仙人山古寨城是南宋建炎北监兵寨的可能性较大,主要基于以下两点:  1、“南宋建炎北监兵寨”史料上有明确记载。  玉环旧时虽“孤悬海外”,但并非蛮荒之地。一直以来,玉环岛上生活着众多盐民,他们“直将煮海作耕田”,把制盐业当作自己养家糊口的主要手段。据记载,宋初玉环岛上就有盐场设置,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在我县境内建密鹦盐场。咸平三年(1000年),密鹦盐场升改天富北监,隶两浙路蒲门司。朝廷当时设有专门的监官在此管理盐政,像宋朝著名学者齐天觉、南宋起居郎兼史院官吕午等均有过在天富北监任监官的经历。  南宋建炎年间(年),宋室南渡后,为防金人及海寇的偷袭,在沿海一带设立许多兵寨。如:《宋史》卷一九二《兵六》“建炎后砦兵”一节载:“两浙东路:温州十三砦(城下、管界、馆头、青奥、梅奥、鹿西、浦门、南监、东北、三尖、北监、小鹿、大荆)。”其间北监兵寨赫然在列。  此外,《玉环县志》上的记载:“南宋建炎年间,温州置海防13寨,今县境有青奥、梅奥、北监、小鹿4寨”。《乐清县志》之“乐清历史大事年表”记载:“南宋建炎间,于温、台往来出口处琯头和大荆两地置“砦”(寨),防止匪警”等均印证了“北监兵寨”在历史上的存在。  相较于其他兵寨,北监兵寨由于要保护的盐民众多,加上地处盐区,盐政充裕,仙人山上古寨城“周围三百余步,高四丈,门广(宽)一丈五尺”,修建规模比相邻的小鹿兵寨、今洞头县大门岛上的青奥兵寨等大些,也是有可能的。  2、仙人山古寨城位置险要,符合“北监兵寨”的常理位置。  南宋初时天富北监的知监公署在今天城关东岙村一带,今环城等地当时皆为汪洋。而仙人山古寨城的位置非常险要:北面是陡峭的山崖,小路可通三合潭;东面下去就是塘垟、渔岙,当时北监官署前面一带的洋面动静尽在古寨城的视线所及范围之内;南面是石峰山,可监控坎门、黄门洋面;西面下去是今天陈屿一带,乐清湾、瓯江口乃至对面的蒲岐、乐清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如果说,玉环是“温、台两府之锁钥,乐、太二县之门户”(清玉环厅首任同知张坦熊语),那么,仙人山古寨城无疑是这个锁钥上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是合乎“北监兵寨”常理位置的。当然,假如二百多年后的方国珍余部有过窃据兵寨进行抗元的经历,进而演绎成流行至今的“狗桔城传说”的话,则是另当别论了。  四、仙人山古寨城功能转变之辨析  明确了仙人山古寨城就是南宋建炎年间所置的北监兵寨后,我们不免疑惑:这个兵寨原本是属于军事用途的,那它后来为什么功能会“军转民”,成为明《永乐乐清县志》中记载的“玉环古城”,且为居民所住,在各种地方志书上没有注明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与南宋当时的海防战略有关。  南宋在沿海一带设立兵寨的初衷是为了防御金人从海上偷袭。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南宋成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海军衙门——沿海制置司。沿海制置司最初只有一个官署,后来分为浙东福建沿海制置司和浙西淮东沿海制置司。其中浙东福建沿海制置司管辖范围主要为温州、台州、明州、绍兴及福建沿海,官署所在地为明州定海县,包括北监兵寨在内的温州海防十三寨”都是在其治下。  宋朝鉴于晚唐五代藩镇坐大的弊端,采取重文轻武政策,这种政策也很快反映到沿海制置司的设置上。由于将领叛变、时局变化等原因,浙东沿海制置司曾多次被裁撤。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议和”后,来自北方的威胁消失,沿海制置司的职能转为抵御海寇、维护社会治安为主,南宋的海防政策从此偏废。之后,接替南宋的蒙元王朝作为在北方草原上兴起的外来政权,是根本不重视海防的。正是在此背景下,北监兵寨完成了“军转民”角色的转变。  2、与南宋乾道二年的天富北监大水有关。  作为近海之地,玉环史上不乏灾害性天气,其中尤以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的天富北监大水为甚。据同时期瑞安人,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叶适的《水心文集》之《李宜人郑氏墓志铭》记载:事发当晚恰逢秋分“月霁”,即月色澄朗。当那时的人们快要宽衣熄灯休息之时,突然厄运降临——“冲风骤雨,水暴至,闼启膝没及霤(音“遛”,屋檐上滴下的水)荡胸,至门已溺死。如是食顷,并海死者数万。(北)监故千余家市肆皆尽,茅苇有无起灭波浪中,老子、长孙无复安宅四十年。”  从以上记载来看,估计也就一顿饭的工夫,玉环岛成了人间地狱。天富北监的知监公署也在这次灾难中冲毁,四十年后,于开禧二年(1206年)重建,署址移到了今天的沙鳝沙岙一带。可能正是这场大水,处在地势高处的北监兵寨承担了赈济、安置灾民的任务。同时,由于天富北监行政中心的转移,使得它的军事防御功能相对弱化,完成了“军转民”角色的蜕变。  3、与玉环史上的历次“海禁”有关。  玉环地处海岛,史上由于元末方国珍割据、明初倭寇侵袭、清初郑成功起义等原因,朝廷实行过多次严厉的“海禁”政策。广大乡民被迫告别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背井离乡,徙迁内陆。  “遗民不记当年事,惟有潮声日往还(乐清南宋状元王十朋诗)。”历史上,“北监兵寨”与“天富北监”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类似于今天军队与地方管理政权的关系。“北监兵寨”在南宋浙东沿海制置司直接管辖下,只相当于今天某地的一个军事哨所。它驻军与否,什么时候裁撤,在那动荡不堪、长期游离于封建正统记述的玉环“海禁”年代,地方政权和民众是无暇关注的。所以,“北监兵寨”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地方志书对它语焉不详,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永乐乐清县志》&196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天一阁藏明刻本影印本  (2)《玉环古志》&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8月出版  (3)《玉环县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3月出版  (4)《台湾文献丛刊》&周宪文等编撰&清华大学电子文献库  (5)曹家齐:《关于南宋斥堠铺、摆铺的几个问题》&《浙江大学学报》第32卷第5期&2002年9月  (6)熊燕军:《南宋沿海制置司考》&《浙江大学学报》第37卷第1期&2007年1月  (7)蔡榆:《大水引发的民间记忆》&《温州都市报》&日  (8)陈伟:《吾乡地志中足称善本·乐清县志修编史》《温州日报》日
&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今日玉环榴岛周末/人文12“仙人山”古寨城遗址小考英雄遗址1.7下载 _英雄遗址1.7地图下载 - pc6下载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洛奇英雄传转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