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洋河中流砥柱下游城镇包括哪些城镇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西藏自治区新型城镇化规划(年)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来源: 新华网来源:/ziliao//content_.htm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中国陆续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但中国地域范围广大、地理差别明显,为了使这些战略能够更好地落到实处,产生更大的成效,近两三年来,中国政府先后批复涉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天津滨海新区、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陕西、甘肃两省部分地区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国图们江区域、黄河三角洲等、横琴新区、安徽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10多部区域规划和文件。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10年6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年12月,国务院将这份规划印发全国各省份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并要求尽快组织完成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调整完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人口、环境等相关规划和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做好《规划》实施的各项工作。 2011年6月8日,中国政府网全文刊载我国首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划》按开发方式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规划》推进实现主体功能区主要目标的时间是2020年,规划范围为全国陆地国土空间以及内水和领海(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瞭望》:“顶层设计”国土空间 《瞭望》:功能区土地政策“一省一策” 《瞭望》:主体功能区战略台前幕后2011年6月9日,为了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国务院日前批准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并正式批复《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长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边,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长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1992年由上海、无锡、宁波、舟山、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兴、镇江14个市经协委(办)发起、组织,成立长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协作办(委)主任联席会,至1996年共召开五次会议。1997年,上述14个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15个城市通过平等协商,自愿组成新的经济协调组织――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协调会设常务主席方和执行主席方。常务主席方由上海市担任,执行主席方由除上海市外的其他成员市轮流担任。协调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正式会议。协调会在常务主席方设联络处作为常设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各成员市的协作办(委)作为协调会具体的联络、办事部门。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浦东是指黄浦江以东、长江口西南、川杨河以北紧邻上海外滩的一块三角形地区,面积约350平方公里。)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2008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中指出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原则和发展目标。2009年4月14日,国务院发表《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2009年5月,国务院批复上海市《关于撤销南汇区建制将原南汇区行政区域划入浦东新区的请示》,同意撤销上海市南汇区,将其行政区域并入上海市浦东新区。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浦东新区,面积1210.4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68.60万。“大浦东”突破行政区划,使得土地、政策、资金、竞争等诸多掣肘迎刃而解,而上海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建设、迪斯尼项目等将能通盘考虑。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地处我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交会区域,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独特,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在新形势下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提升,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强我国与中亚、欧洲和东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3月28日,沪、苏、浙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在上海签署“共同推进长三角地区金融服务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2010年5月2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介绍,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11年6月8日,卢湾、黄浦两区行政区划调整方案获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浦区、卢湾区两区建制撤销,将设立新的黄浦区。行政区划调整后,新的黄浦区面积达20.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90.9万,常住人口80.1万人。 太湖首届文化论坛2011年7月3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上海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上海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2002年,是上海市唯一由政府、企业和高校联合投资组建、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新型科技园区。【中国(南京)软件谷】2011年8月,南京确定建设以雨花软件园为核心的中国(南京)软件谷。总投资12亿元的中以(南京)智慧园项目致力于打造以色列在华企业的总部经济和中以国际联合研发基地,将是软件谷的标志性项目。根据规划,软件谷规划总面积约70平方公里,到2015年总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浙江两大科技城】浙江科研机构创新基地(青山湖科技城)、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未来科技城)两大科技城位于杭州城西,紧邻主城区依次布局,规划面积分别为115平方公里和113平方公里,是浙江省和杭州市重点打造的“西湖、南湖、青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带和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的重要节点。【浙江舟山群岛新区】2011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这是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和重庆两江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的又一个国家级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范围为舟山市现有行政区域范围,包括舟山1390个岛屿,陆域面积1440平方公里、内海海域面积2.08万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舟山是我国唯一以群岛建制的地级市,下辖四个海岛县区,陆域面积1440平方公里,内海海域面积2.08万平方公里,加上专属经济区部分,海域面积达11万平方公里。【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2011年6月9日,为了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国务院日前批准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并正式批复《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方案》明确了示范区要立足连云港,依托大陆桥,服务中西部,面向东北亚,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推动东中西地区良性互动,全方位拓展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以徐圩新区为先导区,建成服务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东中西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上海横沙渔港】上海横沙渔港是农业部批准建设的国家一级渔港,东西两面分别为横沙岛和长兴岛所形成的天然屏障,自然条件优越,长期以来一直是渔民渔船避风避险的良好场所,也是台湾渔船避风的重要锚地。横沙渔港综合功能区选址于长兴岛东端,东濒长江横沙通道,规划利用土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规划利用岸线约2100米(其中渔港专用岸线800米)。 2008年,上海提出建设“上海横沙一级渔港综合性功能区”的目标。2011年3月,横沙渔港的关键工程渔港码头竣工验收,标志着渔港综合开发启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2011年3月1日,据新华网报,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批复认为,建设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关系到我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根据《规划》,浙江将充分挖掘浙江丰富的“海洋生产力”,并把海洋经济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到2015年,浙江的海洋生产总值将突破7200亿元。同时,浙江将打造“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为空间布局的海洋经济大平台,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是核心区;在产业布局上以环杭州湾产业带为北翼,成为引领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以温州台州沿海产业带为南翼,与福建海西经济区接轨;杭州、宁波、温州三大沿海都市圈通过增强现代都市服务功能和科技支撑功能,为产业升级服务。在此基础上形成九个沿海产业集聚区,并推进舟山、温州、台州等地诸多岛屿的开发和保护。浙江拥有2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相当于陆域面积的2.6倍。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占全国的40%以上,深水岸线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据浙江省政府统计,到2010年为止,全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3500亿元,占浙江GDP的比重约为13%。【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 ?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2011年5月6日,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启动。这是全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市综合改革试点,也是2005年批准设立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以来,中国批准设立的第10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方案》明确义乌试点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新型贸易体制框架。到2020年,率先实现贸易发展方式转变,使义乌成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示范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地、世界领先的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和国际商贸名城。浙江是市场大省、外贸大省和民营经济大省,义乌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如今的义乌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和重要的国际贸易窗口。据了解,义乌每年前来采购的境外客商超过40万人次,在义乌设立的境外企业代表采购的境外客商超过40万人次,常住义乌的境外客商达1.3万名,全年出口商品55万以上标箱,辐射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国20多万家中小企业为义乌市场直接供货,带动产业工人就业超过1000万。到2010年底,义乌市场经营面积达400余万平方米,商位6.2万个,汇集了4202个种类、170多万种商品,销售网遍及全球215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义乌海关监管集装箱出口达57.6万个,中国小商品城市场成交额达456亿元,连续20年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199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成立。由1992年建立的长三角15个城市协作办主任联席会议制度发展而来,是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合作机制。2010年3月26日,在浙江省嘉兴市举行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次市长联席会议上,合肥、盐城、马鞍山、金华、淮安、衢州等6个城市正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会员。此次扩容后,协调会成员城市达22个。海峡西岸经济区海西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范围涵盖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依托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城市所形成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重大意义: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近年来,福建省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的积极变化,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和开展与台湾地区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推动海峡西岸其他地区和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乌的境外客商达1.3万名,全年出口商品55万以上标箱,辐射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国20多万家中小企业为义乌市场直接供货,带动产业工人就业超过1000万。到2010年底,义乌市场经营面积达400余万平方米,商位6.2万个,汇集了4202个种类、170多万种商品,销售网遍及全球215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义乌海关监管集装箱出口达57.6万个,中国小商品城市场成交额达456亿元,连续20年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199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成立。由1992年建立的长三角15个城市协作办主任联席会议制度发展而来,是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合作机制。2010年3月26日,在浙江省嘉兴市举行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次市长联席会议上,合肥、盐城、马鞍山、金华、淮安、衢州等6个城市正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会员。此次扩容后,协调会成员城市达22个。海峡西岸经济区海西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范围涵盖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依托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城市所形成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重大意义: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近年来,福建省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的积极变化,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和开展与台湾地区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推动海峡西岸其他地区和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2009年10月,福建省发改委出台《福建省鼓励台商投资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台商到福建省投资信息,机械,石化,冶金,纺织制鞋,农、林、牧、渔业及其深加工,新材料,生物与医药,金融业和服务业十大产业。海峡西岸经济区正发展成为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正式宣布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立经济特区。当时批准的珠海经济特区面积为6.8平方公里。1983年6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珠海经济特区范围扩大为15.16平方公里;1988年再次扩大至121平方公里。2009年,横琴纳入珠海经济特区范围,珠海经济特区总面积扩大为227.46平方公里。2010年8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从2010年10月1日起,将珠海经济特区范围正式扩大到全市。2009年1月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规划范围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并将与港澳紧密合作的相关内容纳入规划,促进珠三角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行示范作用。珠三角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及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后,珠三角同城化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如在珠江口东岸的三个城市深圳、东莞、惠州正在积极打造半小时半径的“深莞惠经济圈”。 2009年8月的粤港联席会议上,南沙与深圳前海、深港河套被正式确定为广东与港澳合作示范区。2009年8月,广州南沙保税港区通过国家11部委联合验收,批准正式封关运作,是广东省首个封关运作的保税港区。南沙是大珠三角的地理中心,距香港38海里,距澳门41海里,方圆100公里范围内囊括了整个大珠三角城市群。南沙周边70公里范围内有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五大国际机场。2009年10月28日,由粤港澳三地合作完成的《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在澳门发布,研究报告提出总体目标,推动三地合力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镇群。2009年10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批准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会议认为,建设东接香港、西接广东(珠海)、澳门的港珠澳大桥,对于完善国家和粤港澳三地的综合运输体系和高速公路网络,密切珠江西岸地区与香港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综合竞争力,保持港澳地区的持续繁荣稳定,促进珠江两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会议要求各有关方面明确责任,加强协调,保障项目顺利实施,确保工程建设优质、安全。2010年1月7日,广东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公布了最新的《珠三角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纲要提出,广东将在3年内建设6条长度不一的“绿色道路”,链接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区,全长1690公里,服务人口超过2500万人。“绿道”是一种线性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铁路、沟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内设可供游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居住区。绿道网的建设在美国、德国、日本等较发达国家已有成功先例。2010年3月22日,珠三角绿道网建设正式启动。自《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获得通过以来,广东省积极推进珠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方案,相继试行广州佛山年票互认,撤销31个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站,实行珠海、中山、江门三市年票互认。广州、佛山、肇庆三市年票互认。下一步将推动深圳、东莞、惠州三市通行费互免;到2012年底,珠三角九个城市将实现年票(通行费)互认互免,最终实现珠三角区域年票制,为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良好的交通运输环境,助力珠三角核心区域经济生态圈建设。2010年4月7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正式签署了《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签署仪式。《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共11章50条11900多字,涵盖了粤港经济、社会、民生、文化等合作领域。2010年4月13日,由澳门国际机场轮值主办的珠三角五大机场主席会议在澳门召开,广州、香港、深圳、澳门和珠海五地机场负责人就进一步提升彼此商务、规划与基建等方面合作签署了备忘录。为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珠三角地区五大机场负责人于2009年3月7日联合签署行动纲领,就五大机场发展定位、共同争取拓展珠三角空域等六个方面达成共识。2010年6月20日,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宣布,国务院已批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并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2010年7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至深圳全市,逾百部特区法规、规章当日起全市适用。2010年7月26日,广州市交通委员会披露,国务院日前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广州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的批复》,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广州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这是继2008年1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南沙保税港区后,广州获批的又一大型海关特殊监管区,是国家批准设立的第10个综合保税区。广州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位于广州市北部,地跨白云区和花都区,毗邻广州白云机场,规划围网范围面积约7.39平方公里,分为中区、南区、北区三个围网区域。中区位于白云机场北端白云机场物流园内,由现有白云机场中性国际货站和广州空港保税物流中心组成,面积0.66平方公里。南区位于白云区钟落潭镇,规划控制范围为4.53平方公里。北区位于花都区花都机场高新科技产业基地内,规划控制范围为2.19平方公里。2009年,白云机场货运吞吐量达955万吨,位居国内机场第三,2010年上半年,白云机场货运吞吐量达53.8万吨,同比增长31.9%,保持高速增长势头。2010年8月,广东省政府公布珠三角五个一体化规划,即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基本公共服务、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建设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化四类重大工程共150个项目,总投资19767亿元,力推珠三角一体化进程。近期规划目标到2012年,远期规划到2020年。2015年1月前,完全取消珠三角地区之间的移动电话长途和漫游资费,将固定电话长途通话费调整为区间通话费水平,实现珠三角通信资费一体化。2014年实现珠三角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并逐步拓展到城际轨道等交通领域。2010年8月23日,中国政府网刊载《国务院关于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78号),国务院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2010年8月26日,国务院批准,从2010年10月1日起,珠海经济特区范围正式扩大到全市。201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30岁生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明确把前海建设成为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2010年9月6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庆祝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强调,我们要胜利实现既定战略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继续奋勇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2011年1月,全长2372公里的珠三角绿道网全线贯通。珠三角9座城市之间除了有高速公路连通,更有慢行的绿道接驳。通过由绿化带、慢行道和驿站组成的绿道,连接起区域内的主要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居民区,供人们休闲及享受自然风光。 珠三角绿道网:2372公里背后的民生情怀2011年3月24日,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从2011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此次扩容将使汕头特区覆盖全市2064.4平方公里的土地,特区面积扩大近9倍。2011年3月28日,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发布《深圳市道路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十二五”期间,深圳将投资1311亿至1386亿元进行道路建设,其中高速公路投资约301亿元,计划形成珠三角2小时交通圈,并将公交专用车道总里程提高3倍以上,使高峰期主干道平均车速不低于30公里每小时。201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批准《江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通知说,江门市是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在《总体规划》确定的1786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到2020年,主城区城市人口控制在16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56平方公里以内。2011年5月17日,国务院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国务院关于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要求海口市重视城乡统筹发展:在《总体规划》确定的2304.8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以主城区为核心,依托主要交通干线,引导城镇合理布局,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此外,国务院要求海口市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到2020年,主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18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209平方公里以内。2011年8月,商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海关总署发布关于建设珠江三角洲地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的指导意见,将采取十三项具体措施,推动建设珠江三角洲地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2011年9月28日,珠海闸口海关正式成立。2011年3月,中央编办正式批复海关总署,同意设立闸口海关。5月,海关总署通知撤销拱北海关驻闸口办事处(行李物品监管处),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闸口海关”。横琴新区横琴岛,位于广东省珠海市南部珠江入海口外,现有面积约106平方公里。与澳门最近处约200米,距澳门机场3公里,距珠海机场约8公里,距香港34海里。岛内现有常住人口6943人。2009年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横琴总体发展规划》。会议决定将横琴岛纳入珠海经济特区范围。同年6月27日,全国人大通过决定,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对设在横琴岛的澳门大学新校区实施管辖,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与横琴岛其他区域实行隔离式管理。同年8月14日,国务院对《横琴总体发展规划》作出批复,要求“把《规划》实施同提高开放水平结合起来,推进与港澳紧密合作、共同发展,逐步把横琴建设成为‘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深化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先行区、促进珠江口西岸地区产业升级的新平台。”2009年12月16日,横琴新区挂牌成立,它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中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2011年7月14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横琴开发有关政策的批复,同意横琴实行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优惠政策,以“加快横琴开发,构建粤港澳紧密合作新载体,重塑珠海发展新优势,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和维护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新的政策包括:创新通关制度和措施,将横琴与澳门之间的口岸、横琴与内地之间的口岸设定为“一线”“二线”,按照“一线”放宽 、“二线”管住、人货分离、分类管理的原则实施分线管理;实行比经济特区更为优惠的货物免税或保税、比经济特区更为优惠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税收政策;支持粤港澳合作产业园发展等等。国务院规划珠海横琴新区 2020年人均GDP达20万 解读珠江三角洲发展规划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福建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内地9省区的区域面积为全国的五分之一,人口占三分之一,经济总量占三分之一。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区,泛珠三角在全国的地位十分突出。这一区域所建立起来的共生共赢型经济体系,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极。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由广东省政府发起,并得到周边省区和港澳两个特区的积极响应,得到中央政府的积极支持和指导,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在不同体制框架下的区域组合,已成为中国区域合作与发展中的一个新尝试,也将是中国东、中、西部经济互联互动、协调发展的新突破。改革开放以来,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联系在市场的作用下大大加强。形成了以珠三角为中心的“泛珠三角人流圈”和以大珠三角为主要进出口通道的“泛珠三角国际物流圈”。广东致力发展成为制造业基地,香港则重点发展物流、金融及服务业,这种“前店后厂”式的大珠三角世界级经济区的框架和功能已初步完成,呈现出对其腹地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强大经济辐射力和聚集力,初步形成了泛珠三角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商圈流。 泛珠三角区域横跨中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加强这一区域的合作,可以使劳动力和资源由中西部向沿海地区流动,产业则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对于促进大珠三角产业升级,带动华南、中南、西南的经济发展,促进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顺利实施,带动内地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9+2”区域合作将突出强调在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前提下开展合作。泛珠三角地区初步拟订了在基础设施、产业与投资、商务与贸易、旅游、农业、劳务、科教文化、信息化建设、环境保护和卫生防疫等10个方面作为合作的主要领域。2010年5月,香港特区政府投资推广署出版的《大珠三角报告书》第六版说,大珠三角地区在过去18年,经济年均增长率超过11%。2010年12月7日,来自广州、南昌、长沙、深圳、厦门等11个城市的公安局局长,在海南省海口市签署了《泛珠三角省会市暨副省级市互联网虚拟社会管控和防范打击涉网违法犯罪合作协议》,将联手加大涉网犯罪的打击力度。自2009年6月,11个泛珠三角城市公安机关建了警务协作机制,共协查案件线索7000余条、破获网上案件43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60名。2011年5月9日,泛珠三角(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警务合作首届联席会议广东深圳召开。泛珠三角9省区公安厅负责人签署了《泛珠三角警务合作框架协议》,并决定建立打击刑事犯罪、治安防控、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等9项具体警务合作机制。这标志着继东北、环首都、西北、泛西南、苏浙皖沪、中部5省等区域警务合作机制建立之后,覆盖全国的7大区域警务合作机制全面建成。2011年3月6日,为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及其补充协议,推进粤澳更紧密合作,推动广东科学发展和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经协商一致,签署《粤澳合作框架协议》。2011年3月25日,香港、珠海、深圳、广州和澳门在内的大珠江三角洲地区五大机场在香港举行年度会议,各机场管理层承诺继续推进区内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五个机场的持续发展,并签署了备忘录。大珠三角地区五机场会议每年举行,由五个成员机场轮流担任主席,下个年度会议将由深圳机场主办。2011年4月,珠海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珠港澳合作发展“十二五”规划》。按照这一专项规划,珠海市将在“互利共赢、平等协商”的原则下,以横琴开发和港珠澳大桥建设为动力,以产业合作和城市功能衔接为重点,与港澳一道合作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都市圈。港澳地区一直是珠海最大的外资来源地、最主要的贸易合作伙伴。2010年,珠海实际利用港澳资本6.41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68.68%。同时,珠海企业赴港澳投资日趋踊跃,截至2010年底,珠海企业累计在港澳投资项目55个,投资额9500多万美元,涉及商业贸易、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领域。在进出口贸易方面,2010年,珠海与港澳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为78.58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11.8%。 2011年4月26日,来自广西、广东、湖南、江西、海南、福建、贵州、云南、四川等9个省区50多个地市和自治州的代表汇聚广西梧州,共同在《应急联动合作协议》上签字,标志着泛珠三角区域内地方应急联动合作迈出了新步伐。根据协议,泛珠三角区域内9省区地方将共同建立联络、应急物资、救援队伍和应急专家互助和应急管理工作交流制度,同时建立联合维稳机制,并在条件具备时举行应急联合演练,共同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011年7月,中国民用航空局、香港民航处和澳门民航局就如何改善珠三角地区空域状况达成共识,并明确规划了2020年之前调整优化珠三角地区空域结构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三方同意采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原则,共同推动全面的空域体制衔接程序及标准,涵盖范围包括优化空域设计、改善飞行高度层分配、统一空管设备的标准及程序,以及增加珠三角往返华北地区的民用航道等多方面工作。2011年8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香港出席国家“十二五”规划与两地经贸金融合作发展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宣布了一系列中央政府支持香港进一步发展、深化内地与香港合作的新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大幅提升内地对香港服务贸易开放水平;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支持香港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内地与香港企业联合“走出去”;发挥香港在粤港澳合作中的重要作用。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2011年7月18日,福建省通过《中共福建省委关于进一步贯彻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决定》,《决定》指出,福建省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积极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努力建设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海南国际旅游岛2010年1月4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意见》指出,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建省办经济特区2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由于发展起步晚,基础差,目前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保护生态环境、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科学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是海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对全国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示范作用。2010年6月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海南重点发展的旅游、文化体育、房地产等八大产业。2010年8月29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领导小组召开会议,海南将建设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从特殊政策、开发模式、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开展探索试验。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试验的主要内容为:特殊政策试验,包括免税购物、体育彩票、西南沙旅游、航权、游艇邮轮水域开放、游客签证开放等的试验;开发模式试验,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手段、以企业为主体、以对外开放和加强国际合作为途径的试验;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在试验区内成立试验区党工委和管理委员会,代行省委省政府授予的行政职能,享受省级政府的相关行政审批权;产品创新试验,主要是特殊政策的产品、满足不同需求的产品、建筑风格独特的产品、发挥独特作用的产品以及服务管理标准国际化的产品创新;投融资模式创新试验,设立服务于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新型投融资平台,探索多元的融资渠道,探索适合园区发展的离岸金融业务等。2011年1月13日,海口综合保税区通过海关总署等国务院有关部委联合验收组的正式验收。3月16日,海口综合保税区海关开关暨海口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作。海口综合保税区海关,即原海口保税区海关,隶属于海口海关管辖,负责办理海口综合保税区的海关业务,成为第一个驻区的口岸单位。海口综合保税区位于海口市总体规划的老城组团、老城经济开发区内,西邻全国25个枢纽港之一的马村港,靠近规划中的粤海跨海大桥,海陆空交通发达,是海南省综合交通枢纽和西部工业走廊的龙头。2011年3月,为加快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发展,国务院决定在海南省开展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试点。3月24日,财政部对外发布关于开展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试点的公告。2011年4月20日,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启动,海南正式成为全球第四个离岛免税区。2011年3月,海南省城乡规划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海南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总体规划(2010—2030)》,成为我国第一个省域层面的综合性规划。该规划明确了海南省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等方面的政策及实施路径。 琼州海峡跨海工程琼州海峡是全国3大海峡之一,位于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长80公里,宽20至40公里,平均水深44米,最大深度120米。2008年6月5日,琼州海峡跨海工程前期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海口原则通过了《琼州海峡跨海工程规划研究工作方案》和《琼州海峡跨海工程规划研究工作大纲》,跨海工程将统筹考虑公路铁路两用,实行公路铁路合建成为各方共识。2009年10月,琼州海峡跨海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委托研究单位开展琼州海峡跨海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截至2010年3月,地质构造、岩土工程特性、断层及地震、海洋水文、环境生态、通航和安全等15个专题研究论证工作已经全面展开。琼州海峡跨海工程已经完成规划研究和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预计将于2010年底完成。 据介绍,琼州海峡跨海工程将在“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工期预计8年。>>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从2004年开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每年在各省区轮流举行。2010年8月27日至29日,第六届泛珠论坛在福州举行。论坛由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政府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主办,福建省政府承办。本届论坛以“合作发展、共创未来”为主题,在完善合作机制、加强“十二五”规划衔接、加强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和旅游网络建设等方面取得五大合作成果。第七届泛珠论坛将由江西省政府承办。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特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内蒙古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2008年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达1068亿美元,是1999年的近8倍,年均增长23.2%;进出口总值占全国比重由1999年的3.8%,上升至2008年的4.2%。10年来,西部地区“引进来”快速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由1998年的23.51亿美元增至2008年的66.19亿美元,增长181.54%。实施西部大开发10年来,中国西部呈现区域合作、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再次进行了具体部署。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可按50年划分为奠定基础、加速发展、和全面推进现代化三个阶段。2005年10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被列入首批13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 2006年12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目标是努力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突破,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的发展达到新水平,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成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出扎实步伐。2009年12月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意见》指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华南、西南结合部,是我国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与东盟开放合作、维护国家安全和西南边疆稳定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形成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促进西部大开发和东中西互动;有利于全面实施国家周边外交战略,深化我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有利于克服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化危为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2009年12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国函〔2009〕150号),这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批复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实现了循环经济由理论到实践的重大突破。2010年3月,国务院批复实施《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将柴达木发展循环经济由地方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逐步搭建起油气——盐化工、煤——焦——盐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建材、有色金属——天然气——盐化工、铁矿——焦炭——钢铁以及新能源六大循环产业链基本架构。2010年3月21日至23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工作。胡锦涛指出,经过10年不懈努力,西部大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央将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为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方针、作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体现项目倾斜,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我国发展开拓新的广阔空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为中国—东盟大通道 西部大开发10年成就回顾 2010年4月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2010年5月17日至19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新形势下新疆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新疆实际的发展路子,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到2015年新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和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高,民族团结明显加强,社会稳定明显巩固;到2020年促进新疆区域协调发展、人民富裕、生态良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巩固、文明进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扩大内需,促进西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国家计划2010年西部大开发新开工23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为6822亿元。2010年7月5日至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今后10年,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目标是: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缩小;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年)》。青藏高原区域包括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新疆6省(区)27个地区179个县,地理位置特殊,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001年以来,累计退牧还草约16万平方公里,退耕还林约4200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90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0.8个百分点,主要河流、湖泊水质优良,大部分城镇大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一级标准。2011年4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措施,讨论通过《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会议指出,我国牧区包括12个省(区)的264个牧区半牧区县,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是我国主要江河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会议提出,经过努力,到2020年,全面实现草畜平衡,草原生态步入良性循环,牧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会议指出,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规划的范围主要包括: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有防洪任务的5000多条中小河流的重要河段,300多座大中型病险水库和2万多座小型病险水库,2000多座大中型病险水闸,洞庭湖、鄱阳湖重点圩垸和蓄滞洪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和灾害易发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范围487万平方公里,涉及2058个县(市、区)。2011年5月12日,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在宁夏银川召开的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披露,西部地区国道主干线全部建成,高速公路达到1.86万公里,是10年前的7.4倍。到2015年,西部地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的客、货运输站场建成率要达到50%和40%;到2020年,我国西部地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将基本建成,骨架公路将基本实现高速(或高等级)化。另外,截至2009年底,西部地区内河航道里程达31288公里,占全国内河航道总里程的25%,是10年前的1.4倍。其中高等级航道里程3433公里,是10年前的2.1倍。内河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达4172个,其中新增泊位超过1000个,新增吞吐能力6500万吨、3100万人次。2011年6月29日,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据其确定的目标,到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居民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7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十二五”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规划方案》。方案安排了226个建设项目。“十二五”西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较“十一五”时期将大幅度增长。2011年7月11日,青海省政府批复同意了《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这标志着青海畜牧业发展已步入“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农牧民小康生活”的快车道。海南藏族自治州是青海省草原畜牧业生产的重要基地,2009年经科技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17个部门评审批准为我国唯一的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11年8月9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中国牧区主要包括13个省(区)的268个牧区半牧区县(旗、市),牧区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根据《意见》确定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中国将全面实现草畜平衡,草原生态步入良性循环轨道;草原畜牧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取得重大进展,牧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本省(区)平均水平;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牧民收入与全国农民收入的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新加坡--四川创新科技园2011年9月15日,新加坡——四川创新科技园在成都揭牌。双方将充分依托四川成都现有产业基础和开放条件,借助新加坡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运作模式,以新一代技术、生物医药、低碳环保、高端服务业等高端产业为重点,着力构建集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生活于一体的国际一流创新科技园区。新疆奎屯--独山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1年8月8日,依托中国西北最大规模的石油炼化产业与新疆最大的物流基地而建设发展起来的奎屯-独山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举行揭牌仪式。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在原省级奎屯-独山子石化工业园和奎屯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上合并组建。2011年4月,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获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根据总体规划,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导产业定位为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业、传统产业和仓储物流业,成功升格后将努力建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资源应用最大化、效益最大化的国家级能源基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2011年8月7日,由科技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等17个部委共同推进的综合示范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正式启动。这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生态畜牧业国家级试验区。2009年10月,经过科技部评审,青海省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被列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试验区位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实验区及周边地区,包括海南州三县12个乡镇和2个国营农牧企业,总面积14880平方公里,覆盖人口11.84万人。根据规划,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将在10年内形成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群。到2020年,区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退化趋势整体得到遏制,草场生产能力明显增强,试验区将成为生态畜牧业产业体系健全的新牧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已列入国家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宁夏沿黄经济区国土面积占宁夏总面积的43%,人口占全区的61%,产业占80%,GDP占90%,财政收入占94%。根据宁夏的“十二五”规划,宁夏将和全国其他地区同步实现小康。青藏联网工程(“电力天路”)被称为“电力天路”的我国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青藏联网工程将于2011年底建成投运,并力争2011年10月带电运行。这一工程的建成运营将使西藏电网与全国电网实现联网,从根本上解决西藏缺电问题。总投资达160多亿元的青藏联网工程全长1038公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高海拔、穿越多年冻土地段最长的输电工程。特高压输电工程2011年至未来5年内,国家电网公司计划建设新疆哈密至河南±800千伏、新疆准东至重庆±1100千伏两条特高压直流工程。工程投运后,每年可输送电力1750万千瓦,有效缓解东中部地区用电紧张的局面。按照规划,哈密至河南的±800千伏直流工程线路全长约2300公里,途径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六省区,总投资约254.1亿元,预计2012年建成;准东至重庆的±1100千伏直流工程线路全长约2700公里,途径新疆、甘肃、陕西、四川、重庆五省区市,总投资约370亿元,预计2014年投运,这一工程将打破世界输电工程电压等级、输送容量、输电距离三项纪录。 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出通知,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四川和重庆集中了上亿的人口。通过设立这样一个试验区,将解决内需问题、发展问题、环境问题,以及一些体制性障碍。2011年3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至2011年5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依据《规划》,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面积20.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渝经济区包括重庆市的万州、涪陵、渝中等31个区县;四川省的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广安15个市,区域面积20.6万平方公里。·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2月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重庆市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重庆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任务繁重,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是“一圈两翼”开发、扩大内陆开放、产业优化升级、科教兴渝支撑、及资源环境保障。“十二五”期间,重庆规划储备重大项目达到1000个,规划总投资近3万亿元,接近“十一五”的5倍。其中以笔记本电脑集群和“云计算”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及为实现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成为投资的重中之重。重庆全面启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重点攻坚6项改革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于2008年底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是我国内陆地区首个保税港区,也是国内第一个“水港+空港”双功能叠加的保税港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主要有港口作业、空运服务、对外贸易、出口加工、商品展示、保税多式联运和金融商贸服务七大业务功能,先期将重点发展保税物流业和加工贸易。该保税港区有望成为辐射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保税加工、物流中心,对推动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及外向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保税港区工程总投资约100亿元,规划面积8.37平方公里,于2009年6月开工建设,其中,一期工程规划建设面积为2.67平方公里,2010年5月11日通过国务院验收。 两江新区2010年6月18日,重庆“两江新区”挂牌成立。“两江新区”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我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内陆唯一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长江以北、嘉陵江以东,包括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三个行政区部分区域,规划面积1200平方公里,其中可开发建设面积550平方公里。重庆对“两江新区”的战略定位是:立足重庆市、服务大西南、依托长江经济带、面向国内外,形成“一门户两中心三基地”,即:西部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长江上游地区现代商贸物流中心、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内陆国际贸易大通道和出口商品加工基地、长江上游的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年2月2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陆地国土面积4.25万平方公里,2006年末总人口1255万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依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编制。规划期为2006—2020年。2009年10月21日,“海外华商相聚中国-东盟博览会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项目推介会”举行。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商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市共达成投资合作意向项目11个,投资总额约24.89亿元人民币。 北部湾经济区获21.54亿元国家补助资金支持交通建设2008年5月29日,广西钦州保税港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是我国距东盟最近的保税港区、我国西部沿海唯一的保税港区,也是我国唯一具备整车进口口岸功能的保税港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2011年2月16日,广西钦州保税港区全面开港运营。 ·关中―天水经济区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发布会,正式发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提出,将把关中―天水经济区打造成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西部大开发三大重点经济区之一。规划范围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98万平方公里。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西咸新区2011年6月13日,国务院新闻发布会发布了西咸新区总体规划。规划控制范围为882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为272平方公里,涉及西安、咸阳两市7个县区地23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89.3万人。西咸新区最终将形成“核心板块支撑、快捷交通联接、优美小镇点缀、都市农业衬托”的新型城市形态。 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园项目在陕启动·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喀什经济开发区面积约50平方公里(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中包括喀什市40平方公里左右、伊尔克什坦口岸10平方公里左右;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面积约73平方公里(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包括霍尔果斯口岸30平方公里左右(含国务院已批准的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13.16平方公里)、伊宁市35平方公里左右、清水河配套产业园区8平方公里左右。1983年11月,霍尔果斯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恢复开放,实行陆路客货运输常年通行,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通道和桥头堡。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在喀什、霍尔果斯各设一个经济开发区,赋予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将其建设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窗口和新疆经济新的增长点。2004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两国政府间签订《关于建立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框架协议》,由两国元首推动促成中国首个国际自由贸易港的开工建设。2011年10月8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支持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我国将采取提供财政补助和税收优惠等10大措施,加大对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将这两个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目标:到2015年,基本完成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初步构建科学合理、特色鲜明、功能配套、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和产业体系,为经济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到2020年,大幅度提升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综合经济实力、产业竞争力,为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发挥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西藏区域经济发展布局1. “一江两河”:20世纪90年代提出。“一江两河”地区是指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的中部流域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包括拉萨市的7县1区,山南地区的5个县,日喀则的6个县,面积有6.65万平方公里,人口接近90万。2. 在“一江两河”之后,在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设施不断完善的推动下,西藏的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经历了“四个经济区”“一点三线四区”“三大经济区”等空间结构的调整。3. 以拉萨为中心的4小时经济圈:2010年10月,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在自治区党委工作会上提出,要以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公路建设要以拉萨、山南、日喀则、林芝、那曲等地市为重点,形成以拉萨为中心的4小时经济圈。拉萨(包括7县1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人口规模、人力资源、经济总量等,决定了拉萨不仅是西藏的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地区的经济中心,拉萨已经成为西藏全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以拉萨为中心的经济圈的积聚效应主要体现在园区经济上。在此经济圈中,有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两个即将升格为自治区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2010年上半年园区新增注册企业47家,已经形成以农畜产品加工、藏药及生物制药、绿色饮品、民族手工业为主的产业集群。2009年该园区实现产值15亿元,同比增长6%;完成税收3.33亿元,同比增长72%。4. 《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西藏将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布局,大力发展中心城市(镇),加快发展小城镇,初步构建“一圈三带两点一线”的城镇化发展布局。“一圈三带两点一线”是指,形成以“拉萨-泽当城镇圈”为核心圈,“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城镇带”“尼洋河中下游城镇带”和“青藏铁路沿线城镇带”为重要支撑,藏东昌都镇、藏西狮泉河镇为两个节点,边境沿线重点城镇为一线,加快发展产业集聚程度高、经济综合实力强、内外开放程度大、区域先导作用显著的现代中心城市(镇),有序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文化厚重、特色突出小城镇,打造辐射力强、功能互补的城镇化体系。·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境内的黄河干流上,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内蒙古自治区“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也是黄河内蒙古段唯一的一座调节控制性工程。工程于2010年4月26日开工建设。工程的主要任务是防凌、发电等综合利用,由土石坝、泄洪闸、河床式电站等建筑物组成,总投资为27.41亿元,建设总工期46个月,工程设计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2000年一遇。海勃湾水利枢纽坝长6371米,顶宽7米,最大坝高18.2米;泄洪闸共16孔;水电站装机4台,总装机容量9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3.82亿度;设计总库容4.87亿立方米。乌海市地处黄河上游,东邻鄂尔多斯市,西接阿拉善盟,北靠巴彦淖尔市河套平原,南与宁夏石嘴山市隔河相望,是华北与西北的交汇处。同时还是乌兰布和、库布其大沙漠及毛乌素沙地交汇处。工程建成后,将形成10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库区周边自然生态的修复功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2005年10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被列为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之一,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资源结构最完整的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但水资源短缺、用水结构不合理、水污染加剧和水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制约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的瓶颈。2010年,青海省水利部门制定实施了格尔木河流域、巴音河流域初始水权分配方案,同时编制完成了柴达木地区初始水权分配方案并通过初审。另外,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德令哈市节水型社会建设为契机,加快这一地区的水权制度试点建设步伐。 ·滇中城市经济圈2011年3月,云南省昆明、玉溪两市人民政府签署“推进滇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云南省着力打造的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建设正式起步。昆明、玉溪、楚雄、曲靖等滇中4市(州)将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政府推动、市场主导,整体规划、协调统筹,先行先试、率先发展”的原则,合力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滇中,是云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2010年,人口数量占全省人口总数37.4%的昆明、玉溪、楚雄、曲靖等4市(州),GDP占到全省的59%,财政总收入占到全省的66.4%。早在1996年,云南省建设厅就编制了《昆楚玉曲城市群规划》,此后10多年云南一直积极谋划推进滇中经济区协同发展。西洽会创办于1997年的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西洽会”)是中国东西部一年一度经贸交流的最大会议,已经从一般性的省际间经济技术合作平台成长为东中西部合作互动长效机制的载体,2010年第十四届“西洽会”共签订利用外资项目合同总投资额60.62亿美元,国内横向联合项目合同总投资额4980.74亿元。从2011年4月举行的第十五届“西洽会”开始,实行由东部、西部各一省(自治区、直辖市)担任执行主席单位的双执行主席体制,形式和内容上充分体现东西部合作。中国-亚欧博览会来自海内外的参观者在亚博会一处展位前拍摄身着民族服饰的模特(9月2日摄)。日,承载“友好往来,亚欧一家,和谐纽带、经贸桥梁”使命的首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圆满落下帷幕。作为目前国内规格最高的展会之一,首届中国-亚欧博览会举办5日来,共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超过30万人参展参观,其中到会嘉宾及客商有5万多人,包括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的总统、总理和高官,200多位中外省部级官员、工商团体和商协会领导、国际组织代表、外国驻华使节及我驻外使节,世界500强企业高管等重量级嘉宾。据统计,首届中国-亚欧博览会累计实现对外经济贸易成交总额55.06亿美元,内联合作项目和国内贸易合同签约总额7930.26亿元。中国-亚欧博览会的前身是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至2011年9月已连续举办了19届)。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决定将乌洽会升格为亚欧博览会,每年9月1日至5日在新疆乌鲁木齐举办。中部崛起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承东启西,接南连北。人口3.61亿,占全国人口的28.1%,其中农村人口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近三分之一。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2008年1月1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建立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请示报告,同意建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会议提出,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争取到2015年,中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的目标。 “中部崛起规划”终结“不东不西”尴尬 "弯道超车":中国中部提升内生动力以期跨越式发展2010年8月25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要求中部地区的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落实这份文件提出定的各项任务要求,努力推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9月6日,《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这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大任务,对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009年10月,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认定为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是武汉市继国家光电子产业、国家生物产业和国家信息产业三个专业性基地后,获得的又一块含金量更高的国家级基地授牌,也是中国的第七家国家级综合性产业基地。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未来6年将投入1万亿元,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材料、先进制造和高技术服务等6大产业,力争建成我国中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环境最优、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将按照“强化特色、拓宽领域、高位嫁接、集群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化等相结合的四项原则,以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为主线,把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材料、先进制造和高技术服务等领域作为主攻方向。按照发展规划,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将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作为核心区,逐步拓展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吴家山台商投资区、青山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以及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带动和辐射整个“武汉城市圈”、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区。2010年12月,湖北省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正式获批升级,定名为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现行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政策,目标定位为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精细化工产业基地。湖北省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于1999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10多年来,宜昌高新区按“一区多园、一园多点”的战略结构,累计投资100多亿元进行园区基础设施和功能设施建设。现有东山园区、猇亭园区、深圳工业园、白洋工业园、宜昌生物产业园等核心辖区,拥有宜昌三峡全通涂镀板、南玻硅材料、宜化集团等一批重点企业。至2011年6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原则同意修订后的《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要求荆州市在《总体规划》确定的1576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到2020年,荆州市中心城区城市人口控制在10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02.5平方公里以内。特高压输电线路2009年1月,山西长治到湖北荆门全长640公里的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建成投运,是我国首条也是世界首条特高压输电线路。至2011年1月累计送电209亿千瓦时,显著增强了华北与华中电网之间的电力交换及两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2011年1月,在成功运营两周年之即,该线路将进行扩建。扩建工程总投资43亿元,历时一年。扩建后这条线路的输电容量将扩大一倍至500万千瓦。中部崛起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及其它战略支点包括:·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0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这是中国设立的第9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中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此前发改委批复的8个国家级试验区试点主题包括统筹城乡发展、“两型”社会建设、新型工业化等,这是首次以“资源型经济转型”为主题设立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面积2.8万平方公里,2006年人口1300万,经济总量2818亿元,分别占湖南全省的13.3%、19.2%、37.6%,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一道,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国家希望“两型社会”试验区通过“先行先试”,探索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带头作用。2010年2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批准湘潭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通知》(国办函〔2010〕33号),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湘潭市城市总体规划(年)》。《通知》指出,湘潭市是长株潭地区中心城市之一,湖南省重要的工业、科技和旅游城市。在《总体规划》确定的1069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一江两岸”的山水城市布局,以湘江为纽带,形成“五片一中心”的组团式布局结构。到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要控制在11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10平方公里以内。到2010年11月,长株潭三市对湖南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5%。·武汉城市圈:指以武汉为圆心,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面积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2011年8月9日,仙桃国家农业科技园正式开工建设。2010年12月,科技部等六部门批准成立了湖北仙桃国家农业科技园,规划建设期为三年。根据规划,仙桃国家农业科技园包括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个层次,其中心区面积12000亩,为园区开发建设重点。仙桃国家农业科技园是湖北省继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安徽皖江城市带: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7.6万平方公里,人口3058万人,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24亿元,同比增长16.3%,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639.1亿元,同比增长23.8%,约占全省比重65%。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安徽宣布撤销地级巢湖市 原辖区县“一分为三”划归合马芜三市皖江城市带处于中国人口密集、消费需求较大的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地区,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覆盖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山东、安徽七省一市,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社会消费额,占全国的比重都接近1/2,皖江城市带无疑将是拓展国内市场、启动内需的关键区。2010年1月,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中国批准设立的首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它标志着产业梯度转移正式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之一。截至2011年5月,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19亿元,占安徽全省的75.3%,示范区9市实现生产总值1967亿元,增长14.5%。众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纷纷落户示范区。 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2008年2月26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会议纪要的通知(赣府厅字〔2008〕38号)。通知指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范围是以鄱阳湖为核心,以环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强化三带,构建四区,构筑高层次的生态经济圈。“三带”,即生态保护带、生态恢复带和生态控制带;“四区”即按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划分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根据这项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江西省会南昌、著名瓷都景德镇等3个城市和38个县(市、区),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三成;人口约2006万,接近全省总人口的一半,经济总量占全省的六成。到2015年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率先在欠发达地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到2020年,构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中原城市群:2006年6月19日,国家发改委网站介绍河南省有关方面组织编制的《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内容指出: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共9个省辖(管)市,14个县级市、33个县、340个建制镇。区域土地面积5.87万平方公里,占河南全省的35.1%;总人口4012.5万人,占全省的41%。中原城市群是北京、武汉、济南、西安之间,半径500公里区域内城市群体规模最大、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较强、工业化进程较快、城镇化水平较高、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的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与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及其他城市群发展相互呼应,并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2010年8月23日,中国政府网刊载《国务院关于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80号),原则同意修订后的《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 中原经济区中原地处我国中心地带,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011年10月7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专家解读 中原经济区建设对中部地区发展意义重大重点流域综合规划2008年10月,由苏、鲁、皖、豫四省20个地级市组成的淮海经济区第二十一届市长会议暨区域农副产品物流发展与合作论坛举行。2008年11月18日,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表示,国家发改委将在2009年做好做好巢湖、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的修改和论证,做好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辽和太湖等重点流域综合规划的完善和编制。2011年5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范围,包括尚未纳入水污染防治规划的长江干流、长江口、汉江中下游、洞庭湖和鄱阳湖等5个控制区,涉及8个省(区、市)的408个县,流域面积63.3万平方公里。沿海经济初步形成“三大四小”发展格局“三大四小”从《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到《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通过并上升到国家战略,再到《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的通过,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开发开放已形成了“三大四小”格局。“三大”是指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四小”,指北部湾、海峡西岸、江苏沿海和辽宁沿海。“三大”在改革开放后率先发展起来,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接下去还要扮演中国经济领头羊和体制改革探索者的角色;“四小”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服务“三南”,带动“三北”沿海地区由于拥有港口、海洋、腹地等优势,又能发挥对内通道功能,影响、辐射和带动国内区域均衡发展,也是国内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从南往北看,珠三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能发挥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的功能,推动中部崛起、深化西部大开发。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能将台湾的优势辐射到海峡西岸地区,继而推动中部崛起。长三角开发开放能进一步拉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江苏沿海地区开发开放,将为处于相近纬度的淮河流域和陇海一兰新一线经济带开辟一处更便捷、更宽阔的出海通道。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将有利于辐射带动“三北”(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发展。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中央在建立经济特区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做出了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兴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决策。第一批国家级开发区在中国沿海地区应运而生。目前(2009年10月),国家级开发区已增至54个。2008年,中国54个国家级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已突破1.5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近200亿美元,连续多年占全国比重近四分之一,呈现持续发展的旺盛生命力。“十五”期间,54个国家级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34.51%,对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达到6.29%。开发区在探索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积累了重要经验,成功发挥了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开发区已成为中国现代制造业集聚、外商投资密集、投资环境优化、高新技术发展的新兴产业基地,成为促进开发区所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大连开发区大连开发区是中国第一个开工建设的国家级开发区。大连开发区始建于1984年10月15日。25年来,大连开发区从当初的3平方公里起步区到今天(2009年10月)的410平方公里规划区,从1000万元财政资金、2.3亿元银行贷款,到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833亿元、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产出100多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过25年的开发建设,大连开发区区域总体经济规模已达到中国中等城市发展水平,在辽宁省位列沈阳、大连、鞍山之后,居第四位,成为助推辽宁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力引擎。2008年,大连开发区主导产业集群实现产值占全区工业产值总量的60%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4%。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60年铸就全国经济发展三大引擎 中国部署新一轮沿海开发开放的深意、新意、高意我国构建18家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成长过程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添加日期:10年11月26日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仅控制差距扩大,促进共同富裕是可以人为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各国长期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现象自本世纪30年代以来首先在西方国家开始受到重视。此后,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和政府,也从促进国内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先后对本国经济的区域发展进行干预和调查。我国政府历次出台新的区域政策,力图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充分利用生产活动在地域空间上的高度集中所产生的聚集效应,推动全国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和增强。新中国成立后,区域发展战略就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整体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先后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前的区域均衡区域发展战略,以及改革开放之后的区域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以及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回顾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进历程,不难发现,其演进轨迹一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尼洋河风光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