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文献综述和论文的区别别和联系

> 【答案带解析】图表示甲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产业状况。完成下题。 1.关于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图表示甲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产业状况。完成下题。 1.关于图中说法正确的是①甲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乙地区
②阶段Ⅰ经济发展水平低于阶段Ⅱ③甲乙两地区都实现了产业升级
④甲地区的低端产业转移到了乙地区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2.图中箭头“→”表示产业转移,某产业发生转移的原因是A.阶段Ⅰ两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B.阶段Ⅱ甲地区劳动力工资水平低、数量多C.两阶段甲地区市场更为广阔D.阶段Ⅰ后期乙地区该产业的区位优势殆尽,而甲地区区位优势明显 
试题分析:
1.阶段I甲地处于产品的低端,乙地处于产品的高端,乙地生产产品销往甲地;乙地经济发展水平优于甲地,乙地区的高端产业转移到了甲地区;阶段II甲、乙两地产业都升级了,阶段Ⅰ经济发展水平低于阶段Ⅱ。选A正确。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主要是劳动力的价格、素质及数量;市场、内部交易成本及政策、税收等;阶段I乙地经济发展水平优于甲地,乙地区的...
考点分析:
考点1: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相关试题推荐
斐济号称南太平洋的“十字路口”,是世界上最东也是最西的国家,由332个岛屿组成,雏提岛为斐济第一大岛,其东西相距约200多千米,岛上最高点维多利亚山海拔1322米。读图,完成下题。 1.维提岛按成因属于A.大陆岛
B.珊瑚岛C.火山岛
D.冲积岛2.我国游客于当地时间(区时)11月22日14:00在图中M地旅游,并通过手机微信与在北京的朋友分享海景照片(微信传播时间可忽略不计),则北京朋友看到海景照片的最早时间(区时)约为A.11月21日10:00
B.11月22日10:00C.11月23日9:00
D.11月23日10:003.该国气候对地理位置分选性很强,以维提岛为例,其说法正确的是A.受东南季风的影响,东部湿润,西部干燥B.受信风及地形的影响,东部湿润,西部干燥C.受赤道低气压和信风的影响,北部湿润,南部干燥D.受赤道暖流的影响,北部湿润,南部干燥 
(10分)【环境保护】世界上羊绒品质最高的阿尔帕斯羊生长在我国的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羊绒产量受草场载畜量的限制。(1)结合图分析,假设在年降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全球变暖对所示地区羊绒业发展的不利影响。(4分)(2)针对鄂尔多斯高原出现的环境问题,简述鄂尔多斯羊绒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10分)【自然灾害及防治】下图甲示意福建省年平均台风降水量分布,乙示意福建省台风降水年总量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福建省台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4分)(2)说明福建沿海地区台风灾害严重的原因及其防御措施。(6分) 
(10分)【旅游地理】读图“南水北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西线”与“中线”、“东线”沿线相比,存在哪些特色的旅游资源?
(6分)(2)简述“东线”方案开发旅游活动的不利条件。(4分) 
(24分)俄罗斯气候寒冷,自然资源丰富,但东部地区开发程度较低。(1)简述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形成的主要原因。(10分)(2)俄罗斯每年从英国大量进口草皮,搞好绿化,但成活率比较低,试分析其主要自然原因。(8分)(3)近年来,不少专家向该国政府提出实施东进开发战略的建议。请你结合所学的知识,帮助该国政府做出决策,是否支持这一观点,并简述理由。(6分)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中观经济研究_增长极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再思考_文档库
文档库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 中观经济研究_增长极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再思考
中观经济研究_增长极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再思考
51缪尔达尔和赫希曼对增长极的运行机制作了补充。展战略的渗透,促成了区域经济理论和政策的发展。尤其是艾萨尔德(W.Isard)总结了诸多国家实施区域经济和增长极政策的经验,并根据亲自参与区域规划和开发工作的实践,
(1960年)和(1975相继撰写《区域分析方法》《区域科学导论》
增长极与区域腹地的联系和互动机制包括极化效应(各种生产要素向发展极的回流和聚集,因而产生一种扩大地区内经济发展差距的运动趋势)与扩散效应(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发展阶段上从发展极向周围不发达地区的扩散,因而产生一
种缩小差距的趋势)两种,亦即缪尔达尔所指的回波效应
(BachwashEffect)与扩散效应(DiffusionorSpreadEffect)以及赫
年)等著述,为国家干预区域经济提供了可具操作性的政策理论和方法,奠定了包括增长极理论在内的西方区域经济学说的基础。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发展中国家运用的增长极政策的成功率占50%,已有28个国家实施或打算实施增长极发展战略。法国8个大城市即“中型发展极”的定位、美国对落后的田纳西流域地区的开发以及英国英格兰和苏格兰增长区的规划及其实施,都是增长极理论在发达国家成功应用的典范。
81“核心—边缘”模式“、核心—外围”结构和“中心(发达
希曼所指的极化效应(PolarizedEffect)与涓流效应(Trackle
downEffect),用以说明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极)对其他落后地区或腹地的双重作用和影响以及相应的政策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区域经济和增长极理论。缪尔达尔寄希望于政府采取积极的干预政策(不应消极等待发达地区或发展极的“扩散
)来刺激发展极周围落后地区的发展,填补累积性因果效应”
循环所造成的经济差距。后来的学者把这种情况归结为国家干预主义占上风的“诱导的发展极”现象,这是缪尔达尔增长极理论的精髓。
61关于“区域发展极”和区域经济发展中性理论。布代
国家)—依附(发展中国家)”理论是增长极核和所在区域腹
地相互关系的的扩大化。弗里德曼(J.Friedmann)1966年在对委内瑞拉经济的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核心—边缘”模式。他认为,任何一个区域都可认为是由一个或若干个核心区和边缘区组成。“核心—外围结
(Centre-Pe2构”,“中心)。拉美激进经
维尔等人于1957年将地理学中的“增长中心”这一地理空间概念引入佩鲁增长极,并正式提出“区域发展极”概念。这是一种派生的“地理性增长极”,用以区别原生的增长极即佩鲁增长极。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在(1957年)和普雷维什、塞尔索?富“依附性发展理论”或新帝国主义理论。
91增长极由点→线→面的衍变是增长极和区域经济发
空间”)。在他看来,经济,也涵盖其所在的地域结构或区位关系;发展极既可以是部门的,也可以是区域的,并正式提出“区域发展极”概念。他还进而把经济空间或经济区域划分为三类:其一是同一或均质区域;其二是极化区域,其内部不同部分通过发展极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其三是计划区域即政府的计划和政策的实施区域,应该强调指出,这里实际上已把增长极分为由市场机制支配的自发生成的增长极(极化区域)和计划机制支配的诱导生成的增长极(计划区域)。正因为如此,增长极理论是区域经济学和中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突破,许多国家把这一理论运用于区域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但是,布什维尔有矫枉过正之嫌,他把经济空间过于具体化和地理化,即把它改造成为一般意义上的区域空间并且尤其偏重城市与外围这一特殊区位,从而蜕化为所谓“平庸的”地理空间,忽略经济空间原有的抽象性和全球性而代之以地理性。
因此,既可以从经济空间,也可以从地理空间;既可以从经济理论,也可以从经济政策;既可以从创新性产业、部门,也可以从拥有推进型产业综合体的城市和地域的角度理解增长极,并进而纳入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之中,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主要分析工具。吉尔伯特认为“:增长极与地理学中相对应的增长中心两个概念,逐步为政府部门采纳,并引入到区域开发规划之中,这些概念突破了意识形态方面的障碍,原因是它已经既为社会主义国家接受,也为资本主
(G义国家承认并加以应用”ilbert,1975)。这是一种增长极、增长中心和区域经济发展中性理论。
71增长极理论政策化和实用化及其向区位理论、区域空
展理论的扩大化。增长极可由点到线,进而演变为增长轴。沃纳?松巴特(WernerSombart)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增长轴(GrowthAxis)是指区域开发的纽带和经济运行的通道。与此相关的名称还有点轴、水轴(沿江沿海发展轴)、居民密集轴、生产力轴(一般呈线性基础设施轴线)、交通轴(运输走廊)、产业轴(如农业轴、通讯轴、建设轴、工业轴)和联系轴等,以及由上述轴组合及衍生的T型、H型、菱形、方格型、兀型、半非型、弗字型,双核型、都市带、经济带,不一而足。德国城市布局和区域规划依据增长轴理论,大多采取沿交通线发展的放射状、锯齿状、组团型布局模型。
增长极也可由点到面,进而衍变为区域增长极或发展极,有的称为“成长三角”、“经济增长金三角”、“流域三角州”“、都市圈”“、综合经济区域”。它更加强调非均衡发展、区位优势和区域效应,凸现凝聚力、协同力、聚集效应或规模效应以及多种生产要素的互补,并力图打破僵化的行政区划的约束。
二、增长极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九大新进展
西方经济增长极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经历了萌芽(18世纪末)、崛起(20世纪中期)、快速发展(20世纪60-70年代
)、沉寂(20世纪80年代)阶段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有新的发展。这一时期值得称道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有:
11新产业空间理论。这里讲的新产业主要是指高科技
产业。西方学者奥勒曼斯(L.Oerlemans)、米厄斯(M.Meeus)、斯科特(Scott)和哈里森(Harrison)等人,在20世纪末提出新产业空间理论。这是对传统的外部经济、聚集经济和增长极
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理论、区域差异与协调发展理论和区域发
Word文档免费下载:
中观经济研究_增长极和区域... 5页 免费 区经专题一——区域经济发... 83...第七章 增长极理论与区 域经济发展核心区的确定 7.1 区域间相互关系一、聚集...第七章 增长极理论与区 域经济发展核心区的确定 7.1 区域间相互关系一、聚集效应 三、优位效应 五、辐射效应 二、规模效应 四、创新效应 一、聚集效应 1、...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综述_经济/市场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中观 尺 度的研究理论 有斯 莱特、 阿明、 施穆...增长极理论着重分析了要素和资源的空 间组合关系,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理论研究; 中国 中图分类号: ...理论的开拓在国际上首推德国经济 (一) 均衡发展...也有增长极思想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 包括增 长极理论...运用产业簇群理论对河北... 暂无评价 2页 1.00 中观经济研究_增长极和区...运用优势集聚理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 思考 优势集聚理论的内涵: 优势集聚理论的内涵...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及实际应用研究_教育学/心理学...经济 增长的影 响, 提 出区域 经济 发展 的科 ...我 国珠三角 、 引言 : 区域经 济学 中的“ ...3、简要论述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对发展...答:西方区域经济研究最早可追溯到 1826 年德国经济...其中,较有影响的有输出基础理论、增长极理论、 累积...区域经济发展预测的理论研究_IT/计算机_专业资料。介绍了区域经济发展预测的基本原则、种类、预测步骤以及4种常用的方法,简述了计算机在区域经济发展预测中的作用。维普...城镇中观空间结构 3、城镇空间聚集过程 (1)分散向...5.城市为什么能作为区域增长极?它有哪些经济效应? ...长理论、区域经济增长阶段论,掌握区域经济开发的主要...中观经济研究_增长极和区域... 5页 免费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30页 免费 09-直线...因此, 中国 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重点不应是 控制经济集聚以达到总量意义上的地区...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1)均衡增长理论: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均衡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要增长,就必须要打破这种均衡的状态,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获得增长。主要观点包括罗森斯坦·罗丹的命题理论、“大推进”理论,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等。这个理论适用于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描述和开发,为发展中国家迅速摆脱贫穷落后困境,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理论模式,指出了一条快速发展的路线,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并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
  (2):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均衡状态。由于经济落后地区的资本有限,不可能大规模地投向所有部门,要实现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就只能集中资本投入到几类有带动性的部门,通过有带动性部门的经济优先发展,促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得到增长。主要的观点包括赫希曼的最大化原理、“联系效应”理论等,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和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相对于均衡增长而言,非均衡增长对发展中国家更具吸引力。
  (3) 新增长理论:知识在经济增长中日益重要,有形投资流向高技术商品生产和服务投入越来越多,人力资源开发成为经济增长的基石。最具代表性的是经济学家罗默的阿罗模型,主要观点是:技术是内生变量,是经济增长的惟一源泉。卢卡斯模型主要观点是经济增长的快慢与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本状况有直接的关系。主要观点是: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后,创新就成为左右经济增长的关键性行动。这种创新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使用一种新的技术,二是开发一种新的产品,三是运用一种新的工艺,四是开拓新的市场,五是尝试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但由于“创新破坏性的存在”,创新的不确定性使经济增长具有周期性的特点。这一理论成为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理 论的基础。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对34个准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会规律性地经过6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社会,第二阶段是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三阶段是工业化中期阶段,第四阶段是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五阶段是后工业社会,第六阶段是现代化社会。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下一个阶段的跃迁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的,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由于国情区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1)传统社会阶段: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绝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化工业,生产力水平很低。
  (2)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落后的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现代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中则以食品、纺织、烟草、采掘、建材等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
  (3)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工业的迅速增长,非农业劳动力占主体,大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这就是所谓的中工业化阶段。
  (4)工业化后期阶段:该时期主要特征是第一、第二产业获得较高水平发展的条件下,大三产业保持持续高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
  (5)阶段: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向一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的转换,同时生活方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在广大群众中推广普及。
  (6)现代化社会阶段:第三产业开始分化,只能密集型和只是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人们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并追求个性。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3次
参与编辑人数:2位
最近更新时间: 17:11:58
贡献光荣榜一带一路: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增长新体系-中新网
一带一路: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增长新体系
  推出“一带一路”的构想,正是中国与外部经济关系调整的自然延伸,意味着中国正在努力将自身的经济增长体系转化为区域增长体系。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路”和“一带”)的提出是新时期中国面向未来经济发展所做出的战略性安排,是一次理念与行动上的转型。
  中国经济增长离不开外部支持
  中国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经过了长时期经济高速增长之后,正在面临自身与外部经济关系转型的考验。众所周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是经济与非经济要素综合运转的结果。一般而言,经济要素由供求两个方面构成,供给方面包括资源、劳动力、技术、资金、土地与政策制度等,需求方面主要是由内外两个市场构成;非经济要素则主要指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等。中国能够保持长期、稳定、高速增长与外部支持是分不开的。
  解决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要素供给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部世界。中国不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从1993年到2012年的20年间中国从世界进口的石油、铁矿石等工业用原料累计量分别为26.5亿吨、50亿吨,同时期中国自己生产的石油和铁矿石是34.7亿吨、58.6亿吨。这段时间中国获得的外资累计为1.3万亿美元。解决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外部世界。从1993年开始,中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在增强。到2013年为止的这20年间,中国对世界出口年均增长率为17.2%,总共所形成的贸易顺差累计为2.1万亿美元。
  借助“一带一路”,中国与东盟经济关系完美转型
  过去中国与外部的经济关系是以外部支持中国经济增长为主,当中国经济实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这种关系也将随之面临转型,即向资金、技术、市场、政策等多领域相互支持的方向转变。以东盟为例,2013年10月中国―东盟领导人峰会上,中国重申,“一个团结、繁荣、充满活力的东盟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而东盟则强调,“中国的发展对本地区是重要机遇,东盟支持中国和平发展”。推出“一带一路”的构想,正是中国与外部经济关系调整的自然延伸,意味着中国正在努力将自身的经济增长体系转化为区域增长体系。目前来看,这种外化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一是中国经济本身发生了较重大的调整。目前中国已进入经济增长的“新常态”,增长速度将从过去的10%左右下降为7%左右,这样的增长速度意味着中国对外部的需求在下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意味着中国对周边国家的支持能力在上升。从市场层面看,以亚太地区全部消费品进口为例,中国消费品进口占亚太地区全部消费品进口的比重从2000年的1.5%上升到2012年的5.3%,中国形成了支持地区经济增长的消费市场。同样,中国对外投资的水平也急剧上升,从2002年不到10亿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901.7亿美元,累计对外投资5257亿美元。
  二是现有的地区产业分工体系正在发生改变。一直以来以日本为核心建立的地区生产网络正在朝向扁平化发展。尽管日本始终位于产业发展的最高端位置,但是到了今天,更多的后进国家如韩国和中国对日本技术的追赶,使得地区产业分工向扁平化的垂直分工体系进化。目前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已经比肩于美国,两者分别占世界制造业的规模为20%左右,中国正在通过对外投资将部分产业向周边国家转移。按目前的发展态势,中国极有可能取代日本成为地区生产网络分工的领导者。
  三是外部,特别是周边国家或地区处于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的巨变期。他们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不同阶段,资金短缺、基础设施短缺、技术短缺、部分制度或政策短缺等构成经济增长的瓶颈。为解决上述难题,加强对外合作,争取更多的外部资源成为发展中国家推动经济增长的战略之一。我国可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力度,在促进周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有利于为我国经济增长获得新的机遇。
  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地区经济增长体系
  中国经济在外化中还是会遇到增长难题。“一带”国家面临的主要难题是如何解决依托资源带动经济增长的国家面临的“资源诅咒”,下一步如何加强合作,促进这类国家接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中。“一路”的难题主要是能否在周边地区先行建立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产业分工基础,这不仅有利于对中国和周边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提供相互支持,同时也利于经济共同体的建设。
  除上述市场层面存在的问题外,政策层面同样面临难解之题,目前中国与外部的经贸关系还远未满足双方对推动未来经济增长、应对全球经济风险的需求。例如,在硬件层面的互联互通方面,中国―东盟之间基础设施还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发展和当地人民生活改善的需要。在软件层面的制度合作方面,中国―东盟合作水平还不及发达国家之间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水平。如中国―东盟之间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等水平仍较高,尚未实现零关税、零壁垒。在服务领域和投资领域也是如此。
  应该说,未来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地区经济增长体系是可行的。其根由在于处于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时期的中国与周边国家不会轻易放弃经济增长这一核心目标;对经济增长的共同愿望是维系中国与外部经济关系稳定的利益基础;中国与外部之间的经济关系越趋于复杂、多层面、多领域,则相互间掣肘的成本变得更高,相互促进的收益也更大。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与外部经济关系的调整方向已经逐渐明晰,即可合作性,寻求能够促进中国和外部共同增长的经济利益并加强合作。
  寻求外化的途径同样重要。其基本思路是中国向外部经济增长提供相应的支持,以此带动自身和外部国家的共同发展。一些惯常的手段仍然有效,如继续扩大中国与外部国家之间产品和服务的相互进口,目的是将过去中国对外部市场的依赖转化为外部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进而形成对称性相互依赖。再如加大对外部,特别是周边国家的投资,在助力亚洲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有利于增大中国的经济利益。由于“一带一路”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多、国家多、合作机制更多,不可能短期内一蹴而就,因而,争取“早期收获”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点。在建设过程中,“早期收获”的安排应在重点国家、重点领域和重点合作机制安排上有所强化,这样既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有具体的展现,同时也有利于深化中国与外部经济关系。在这里,阶段性成果的设计与取得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APEC与东亚合作中心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基地)
【编辑:王硕】
>相关新闻:
>国内新闻精选:
? ?? ???? ?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All Rights Reserved区域经济协调发展_百度百科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区域之间在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我国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近10多年来全国区域经济布局更趋合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了更大的成效,已初步形成城市群区域发展基本格局。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经济简介
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统筹区域经济,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但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内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事关社会主义建设大局的十大关系问题,其中就包括东西部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为我国指定了“”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包括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两个大局”思想。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思想,在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实施战略,这是面向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而作出的重大的决策。党中央提出了通过几十年的乃至整个世纪的艰苦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河秀美的西部地区的战略目标。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当前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引导跨区域合理流动,这是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三个重点
一是推进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要通过经济适度发展和加大力度,缩小区域间水平差距,使不同区域的居民都能喝上干净的水,享受优美的环境、便利的交通,有基本统一的医疗卫生条件、社会保障待遇、基础教育条件等,从而使不同区域人民生活的综合质量与水平逐步趋于均等化。
二是在产业发展上体现各区域的比较优势。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每个区域都要在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使自身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
三是在区域间关系上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机制。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保障。全国的发展是个整体,各区域在产业分布上不能自成一体、面面俱到,需要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提升全国作为整体的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率,避免重复建设、相互封锁和趋同化。为此,我们要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同时,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顺应趋势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要求,鼓励区域间产业有序转移,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合理流动,努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效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东部经济增速明显回升
“沿海地区初步扭转出口下滑态势,初步恢复出口,一季度增长加快。”中国学会副秘书长肖金成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东部沿海处于恢复期。
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未来沿海区域经济随着形势好转,订单增加,会继续回升。不过,等不确定因素也会影响到沿海省份经济的快速回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研究部刘培林对记者说。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部扩大内需成效明显
2010年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的重点仍然是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刘勇认为,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将继续超过东部,“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将继续超过各省区平均水平。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西部经济增长偏重投资拉动
“尽管投资在西部经济增长中作用明显,但也不能一概而论。西部的内蒙古、新疆等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能源产业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刘培林表示,西部的市场要素和环境有待进一步的发展,未来中西部社会公共服务的差距会走向均衡,但市场要素均衡发展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1]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经济研究院.[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答题和论述题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