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要当学霸星际争霸2任务视频结束却没有经验

我为什么没有成为学霸
我的图书馆
我为什么没有成为学霸
作者&主播:F小姐
大概前两年起,“学霸”这个词开始在大学校园里走红。一时间,这个词似乎控制了网民的词库。入读名校的,被叫做学霸;考试高分的,被叫做学霸;刻苦学习的,被叫做学霸;学识丰富的,被叫做学霸……总之,只要是和学习相关的场合和对话,都能不管三七二十一地用到这个词。夸人能用它,损人也能用它。“学霸”这个词就这样简单粗暴地封锁了网民的认知能力和表述能力。它就像是一张均码面膜,往谁脸上贴都行,但实际上,这张面膜之下的每张脸都是不一样的呀。在我当学生的这么多年里,见识过的各路学霸,风格也都非常不同。有些学霸以钢铁般的意志著称,即使大周末的别人都在玩,他们也可以呆在图书馆里潜心学术,用大量的时间投入来实现学习任务的超前完成;有些学霸则是以科学管理的方法论闻名,他们非常善于把硕大的项目拆分成小块,每天完成一点点,从来不犯拖延症,因此也就不会出现从学期初到学期末的前松后紧的变化,用稳定的学习效率来确保所有的项目deadline都在掌控之内;有些学霸是以超神的应试策略取胜,他们总是能神乎其技地从往年试题里摸清出题人的喜好,他们也往往擅于计算把时间投资在哪些科目上最能在短期内拔高绩点,以这种功利且实用的方式安排复习,参加考试时每落一笔都精准地踩在得分点上;有些学霸则是以惊为天人的创造力杀出重围,他们总是能发明出各种小诀窍打通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知识点,比如,面对浩如烟海的法律条文或者历史事件,创造型学霸就能把这些枯燥的资料整理成朗朗上口的打油诗记得一清二楚,称得上是精通记忆的高手。学霸们的成长路线,在我看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习惯优秀,另一类叫逆袭成功。先说说前一类,习惯优秀。我认识的很多学霸都是从学神进化而来的。这一类学霸往往天赋异禀,悟性很高,在小学和初中的时候该玩的玩,该浪的浪,却从来不耽误考试得第一,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怎么稀里糊涂地就考第一了。直到高中乃至大学,终于进入了一个自觉自知的阶段,开始明白学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了,于是发展出一套先进的学习方法,比如说笔记做得很有条理啊、擅于分门别类归纳错题啊等等。本来起点就高,再加上有意识的培养和强化,于是如虎添翼,一路学霸到底。这一类学霸的概况,如果用网络流行语来形容,就叫:最可怕的不是别人比你聪明,而是比你聪明的人还比你更努力。另一类逆袭成功的则大多比较励志。比如说浪子回头,比如说笨鸟先飞。如果好莱坞要拍一部学霸题材的超级英雄电影,主角一定是逆袭成功的这类没跑了。有挫折,有低谷,才有痛定思痛,才有奋起直追,这比刚刚那种习惯优秀的剧情有看头多了。在这种逆袭成功的学霸身上,总是透出一股狠绝的味道,闪耀着强大的意志的光芒。他们出身学界食物链的中层或下层,通过不懈努力爬到霸主地位,往往也更珍惜更重视奋斗的成果。他们的案例往往也能鼓舞更多的学渣们看到上升和出头的可能性。如果也要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来总结逆袭成功的学霸们,那就是:以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按照这个逻辑来说,其实每个人都有成为学霸的机会。不过,以上所有都不是我要论述的重点。我今天最想聊的是,为什么这些道理我明明都懂,却还是没有成为学霸呢?
我仔细想了一下,我跟所认识的各路学霸们的显著差异在哪儿,发现他们大多比较理智,尤其具有全局意识,具体表现就是,即使是他们不感兴趣的科目,他们也能考得很好,他们感兴趣的科目当然就考得更好了。而我呢,总是很任性。就拿大学来说吧,如果遇到我感兴趣的科目,无论它是必修还是选修,无论它占的学分高还是低,我在这门课上都是绝顶的三好学生,上课坐第一排,积极跟老师互动,笔记做得十分详尽,以百分之一万二的精力做作业,考试高分飘过。如果遇到我不感兴趣的科目呢,我就是个无法无天的混混。上课睡觉,上课看小说,上课跟辩论队的同学讨论辩题,我都干过。要是碰上不统计出勤的时候,还会懒癌发作干脆翘课。作业应付一下,考试也临时抱抱佛脚了事儿,只要不挂科就可以了。我不感兴趣的科目一般都是那种把题库背下来就能考高分的。学霸们往往也觉得这些科目枯燥,但是他们的共同思路是:只要背就能考高分了,没有任何不确定因素,投资回报率极高,还有比这更简单的吗?但是我个人一直非常困惑,在这些科目上考了高分又怎样呢,对我有什么好处吗。如果一门学科我不感兴趣,那我自然也不会有去应用的冲动。既然没有应用价值,那它对我来说就没有意义了呀。当我看不到一件事情对我的意义的时候,我就不会有任何去做这件事的动力。分析到这儿,我觉得我和学霸之间的本质差距在于:动机。相信很多学霸每个学期开始都会给自己设立一个具体的目标,比如期末要考全级第一,比如这个学期要继续把平均绩点维持在4.0,比如学年结束要拿国家奖学金,比如研究生要申请上全美排名前十的高校,如此这般。这些目标都是非常直观的,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字可以衡量,它们的实现往往也就需要有高分作为依托。但是我的目标一般都不会这么定。尤其是上了大学之后,我觉得排名和分数都是很虚的东西。所以我最在意的是,希望自己在学校里真正有所得。这个“有所得”包含的范围就很广,往往是一些需要叙述的经历,一些珍贵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瞬间。可能很多年之后我还是会记得,我为了找到选题坐在脏兮兮的地上和流浪汉聊天的故事,我的写作课教授带着我们全班去郊游的故事,我为了完成作业歪打正着采访到了自己仰慕的记者前辈的故事,诸如此类。大学生活当然也不止课业,还有社团生活和分给兴趣爱好的闲暇时间。所以我可能更容易想起的是,我在辩论队里的笔记做了厚厚一大本,我花费了半年的时间终于练好了一首我想要唱的歌,我和世界各地的陌生人交换了几百张明信片,等等。当我回头想到我的本科岁月的时候,又或是我要跟别人提起这段时光的时候,最让我骄傲的、最先涌进脑海的事情肯定是大学生活在我身上留下的变化和痕迹,而不是排名和分数上的成就。所以,对我来说,分不在高,够用就行。这种心态在一些学霸看来可能是无法想象的,简直是不思进取,但换个角度来说,无非就是人各有志呗。从根源上来说,能不能成为学霸也和家庭背景有密切的关系。曾经也听闻一些学霸朋友感叹过,成绩不好在家就没有地位呀。不禁让我想到《生活大爆炸》里的Leonard。虽然他是物理博士,智商高达173,博士论文还曾经拿过年度论文奖,可是还是被他的科学家母亲嫌弃,认为他的研究没有原创性。唉,看来有的时候,学霸也是逼出来的。俗话说,高处不胜寒,学霸们要应付来自各界更高的期望,有时候压力也是蛮大的。我曾经发现一个现象,考试的时候,作弊的往往只有两种人。一种呢,是那些濒临在挂科边缘的,再不抄点儿就真不及格了;另一种呢,就是一小撮走火入魔的学霸,因为总是担心自己不能维持一向的高水准,担心自己不能完成设定的目标,所以总是希望要更保险一点,于是也偷摸地准备了小抄。为了一个分数而降低自己的道德标准,在我看来也实在是无法想象的事呀。我有的时候觉得我爸妈三观就特别正,从来也没给我灌输过什么一定要考前三前五这样的观念。我记得初中高中的时候吧,每次跟爸妈汇报成绩,我爸就说,不错不错,挺好挺好,别太靠前了,心理会出问题的,有研究表明,社会上大部分成功人士在念书的时候都不是排第一第二的,中等偏上就最妥当了。天知道他这句所谓的“研究表明”是不是瞎编的,但反正把我哄得挺开心,一直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态里悠然自得。也不刻苦念书,老喜欢搞各种课外活动,那时候什么比赛都参加过,唱歌啊跳舞啊讲故事啊朗诵啊英语剧啊历史剧啊,总之就是一门心思地在不务正业。后来我仔细一想,不务正业这码事儿肯定是家族遗传。我爸,一个学物理的,结果整天不安分地喜欢写作,当过自由撰稿人,还特别喜欢玩摄影、练书法,据说还混进过体操队;我妈,一个念幼儿教育的,结果玩得一手好乐器,口琴钢琴手风琴,又作曲又唱歌还跳舞,后来竟然跨界去考了电台主持人。他们年轻的时候生活这么丰富,这么多姿多彩,想必也没什么闲工夫潜心学习当什么学霸。但说句实话,生活本来就很广阔,即使没当成学霸,剩下的选择也很多呀。说到底,“学习”二字的本质和考多少分并没有关系。不管发生在校内还是校外,它代表的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积累过程,这个积累的客体可能是知识和技术,也可能是观念和价值。对于我来说,学习二字的奥妙之处,就是能让我不断开发并打磨心目中那个理想的自己,同时也能鞭策现实中的自己锲而不舍地为了活成理想的样子而努力。理想中的我,从来就不需要用学霸的标签来定义自己。所以,现实中的我,也就顺着自己的性子,走了一条不同的路。以上,就是我没有成为学霸的全部原因啦。【完】(如需转载请直接联系我本人:新浪微博@。)
馆藏&39696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陌陌争霸游骑任务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