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刚更新的坦克盒子会出现这种问题!左上角出了标尺的东西。谁知道怎么调吗

96U手游网—最好玩的手机游戏网站!
当前位置:
> 坦克世界9.8版本左上角标尺怎么去掉 为什么左上角的标尺不动?
坦克世界9.8版本左上角标尺怎么去掉 为什么左上角的标尺不动?
 世界9.8版本左上角标尺怎么去掉?为什么左上角的标尺不动?相信大家都很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吧,下面就让下小编来告诉各位吧。
  屏幕上左上角的标尺是盒子的TD火炮射界,取消就行了,玩家点击设置,坦克世界盒子,TD SPG射界,关闭就可以了哈。
  关于标尺的取消介绍就是这么多了,相信坦克世界的玩家们都了解了吧,祝大家玩的开心哦~
本站为防止低俗内容出现,用户发表的评论需经过审核,谢谢 !
查看更多 ↓
新年大礼包剩余:0%
新年大礼包剩余:0%
新年大礼包剩余:0%
新年大礼包剩余:0%
新年大礼包剩余:0%电脑出了不明问题啊!!!安装坦克世界盒子时出了乱码 ,浏览器也觉得不好用啊_百度知道
电脑出了不明问题啊!!!安装坦克世界盒子时出了乱码 ,浏览器也觉得不好用啊
我有更好的答案
用360 可以修复,360里面有个人工服务,里面有个软件问题 里面有个软件乱码,点立即修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老板可以试试。
采纳率:45%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奥索里约启示录:巴西EE-T1主战坦克成败得失谈_网易军事
奥索里约启示录:巴西EE-T1主战坦克成败得失谈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作者:子迟性能演示中的EE-T1奥索里约第二辆样车据说,巴西人的生活很攸闲,今天做不完的事,可以拖到明天做,不会像中国人那种快节奏的急着要今天的事今天做完。同时他们也懂得享受生活,一到周五下午,就开始收拾行囊准备出门游玩,不过这里的人们在造兵器时却不含糊-----一脑袋的精明与冷静。朱熹曾说”比者,此彼物比此物也”,那么同巴西人的这份精明相比,另外那个气候同样有些炎热的国家便未免有些相形见拙了。当然,如果没有真凭实据,那么这个结论下的多少算是有些草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笔者只好祭出”奥索里约”这张巴西牌解说一番,以正视听。什么是奥索里约?Osório是个常见的葡萄牙姓氏,但我们这里所说的并不是某个巴西人杰,而是一辆巴西造的主战坦克-----一车地地道道的巴西智慧。当然,作为拉丁美洲的庞然大物,巴西的地缘政治形势可以说好得令人羡慕,实际上是处于一种基本没有“天敌“的理想状态:首先,无论是从国土面积还是综合国力来看,南美的小兄弟们都与巴西有着“级别性”差异;其次,由于本身的地大物博,再加上西葡两国在拉丁美洲长达500年的殖民历史,所以巴西并没有什么扩张性“传统”;更重要的是,作为实现门罗主义的柱石,巴西与美国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政治经济关系,每年都有大量军援滚滚而来。这些情况造成了巴西国防军规模不大,所需要的技术装备自然有限。如此一来,人们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这样的一个国家是否还有必要去发展自己的军事工业?耐人寻味的是,巴西人用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事实上,巴西人不仅建立了自己的国防工业,而且还建得有声有色,更以一种不寻常的低调资态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奥索里约”主战坦克便是这些斐然成绩中的重要一环。那么这个”奥索里约”主战坦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如果时光追溯回1984年,我们会发现这一年除了洛杉矶奥运会与中国35周年国庆庆典外,世界几乎已经遗忘了海湾地区的那场战火。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在这片被忽略的土地上,已经进行了整整4年的两伊战争此时不但看不到结束的迹像,反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伊拉克虽然转攻为守,表示愿意议和,但由于海湾油轮战升级,伊朗面临财源枯竭的危险,不得不重新考虑它的政策和策略,执意要将战争坚持下去。于是,自1984年2月发动“海巴尔”攻势以来,伊朗在南部战场集结了数十万军队,准备发动一场伊朗宣称的“决定性”地面攻势,企图切断巴士拉至巴格达的交通干线,一举将伊拉克的脊梁打断。反观此时,战局对伊拉克一方却已经开始呈明显的恶化征兆。尽管战争初期,伊拉克采取突然袭击的闪电行动,旨在实现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惜,由于其把战争赌注完全押在这一点上,在思想上和物资上缺乏长期作战的准备,因此,一旦速战速决企图被对方粉碎,便力不能支,逐渐由主动转为被动,战前积攒的一点家底基本上耗光了。1984年伊朗在“海巴尔”战役中缴获的伊拉克陆军T-54主战坦克两伊战争虽然称不上是高水平的现代化战争,但战争消耗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局部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伊朗、伊拉克两国战前都是富有的产油国,口袋大把的石油美元硬通货使两国在国际军火市场上一向都以豪放而著称,硬是靠石油为自己的军队从头到尾实现了全机械化,可惜的是由于双方指挥水平不高,战术呆板僵硬-----基本上是人海战术加一线平推,再加上因石油而暴富的20多年间,无论是伊朗人还是伊拉克人都养成了大手大脚的坏毛病,结果拙劣的战术使两伊战争中武器装备和物资的消耗相当可观(自1973年以来,两国耗资数千亿美元,从国外竞相引进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但两伊的工业基础薄弱,许多先进武器的零配件本国无力修配,弹药主要靠国外供给)。战争初期,伊拉克仅对席林堡这样一个1000户的小镇就发射了几万发炮弹,其战术之呆板,出手之“阔绰”可见一般。伊拉克人既然对枪炮弹药如此之不吝惜,那么对坦克之类的重型技术装备也就好不到哪里去。在战争头两个月虽然伊拉克击毁和缴获伊朗200多辆坦克,但自己损失的其实更多----将近三分之一的武器装备被丢弃在了战场上,相当多的伊拉克坦克只是轻微受损便被惊慌失措的士兵抛弃了。日,随着第10装甲师、第11特种旅、共和国卫队第96步兵旅、共和国卫队第60装甲旅的全军覆没,伊拉克军队在战斗中遭到痛击,其兵力从21万减员到15万人,超过2万名伊拉克士兵死亡,3万人被俘,四个主力装甲师中的两个和至少三个机械化师只剩下了一个旅的力量,损失各型坦克装甲车约700余辆,伊朗人还缴获了超过450辆坦克和装甲运兵车,伊拉克陆军在战前所积蓄的一点精锐基本被一扫而空------及至1984年面对巴士拉前线的危局,战前装备有近1500辆各型坦克装甲车辆的伊拉克装甲部队基本上丧失了进攻能力,技术装备的保有率不及编制规定的30%,迫切需要大规模重新输血。然而,伊拉克战前的400亿美元巨额外汇储备已经在4年的战争中被白白的扔在了沙漠的火海上,根本无力再出资进行重新武装。好在此时,同宗同源的其他阿拉伯国家总算是及时出手拉了兄弟一把,解了萨达姆的燃眉之急------出于对伊朗输出革命的恐惧,沙特与科威特一下子拿出了200亿美元的巨款借给伊拉克救急,于是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主战坦克大采购开始了。伊拉克这样的买主实际上是处于一种等米下锅的境况,更何况手中还有大笔现成的美元硬通货,所以面对这种“刚性需求”国际上几个传统的军火出口国马上便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订单规模至少上千辆),一时间各种方案、报价纷纷向各国的伊拉克使馆涌去。不过,令人颇感意外的是,此时在国际军火市场上名不见经传的巴西人也订上了这块大蛋糕,尽管本国的坦克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但考虑到此前”响尾蛇”系列装甲车在伊拉克的热销与不错的战场表现,巴西的恩格萨公司仍然有信心将自己还在纸面上的主战坦克卖个两三千辆给伊拉克人,这便是”奥索里约”主战坦克的由来。奥索里约的诞生如果稍微用心了解一下,我们会发现,这家誓言要买给萨达姆先进主战坦克的巴西公司堪称一个商业传奇。私人股本占绝大多数的巴西恩格萨特种工业工程公司(Engesa Engenheiros Especializados)成立于1963年,最初仅仅从事一些翻修巴西陆军M-5轻型坦克的业务。但随着在几年的坦克大修中经验的不断积累,恩格萨公司很快开始尝试向自主研发领域大胆转型。1970年,首批自主研发的EE-9”响尾蛇”轮式装甲侦察车与EE-11
6X6”乌鲁图”轮式装甲人员输送车原型车分别于7月和11月顺利下线,并在随后的世界军火市场上大获成功,包括巴西陆军与伊拉克在内,共有16个国家订购了4000多辆,从而使恩格萨公司一举跻身世界主要地面战斗车辆生产商的行列,这个成绩简直令人瞠目结舌,仅凭此一点便堪称传奇。更关键的是装有90mm低膛压火炮的EE-9轮式装甲侦察车,此时在正在进行的两伊战争中深受伊拉克陆军好评,不仅起到了常规侦察车的作用,而且直接、间接地对坦克起到了火力支援和侧翼护卫的作用。因为这层关系,巴西研制的地面战斗车辆虽然论性能还无法与几个老牌军火出口大国相提并论,但却给伊拉克人留下了不错的口碑,这也就是为什么巴西人雄心勃勃地要去造一辆现代化的主战坦克卖给萨达姆----就算此时他们还没有研发制造过任何一种能被称为主战坦克的东西。EE-9”眼镜蛇”轮式装甲侦察车尽管有决心也有信心,但轮式装甲车与履带式装甲车的技术门槛毕竟是不一样的,因此对巴西恩格萨特种工业工程公司(Engesa
Engenheiros Especializados)来说,要从一张白纸起步为伊拉克制造一种现代化的主战坦克显然是件不轻松的事,更何况伊拉克那边的战局也委实不妙,急需大批新型主战坦克顶住伊朗人发疯式的攻势,这就要求巴西人最好在1年内拿出可供生产的样车,否则伊拉克的订单铁定是要落空了。不过,俗话说非常之时要行非常之事,面对好以登天的困难,巴西人并没有退缩,恩格萨公司动员了绝大多数技术人员专门从事该项工作,并为缩短该坦克的研制周期和减少研制费用,选用了经过验证而且可以购买到的现成部件,例如火炮、传动装置、悬挂装置和履带等,然后做到部件国产化。从作出研制决定到制成第一辆样车仅用了11个月。第一辆样车于1984年10月、第二辆样车于1985年4月相继出厂测试。其中第二辆样车在通过验收后,被巴西官方正式命名为EE-T1”奥索里约”主战坦克。那么这辆以“神速”来到人世间的巴西造主战坦克,其结构特点究竟如何?与德苏美英法等传统坦克生产大国相比,EE-T1”奥索里约”的性能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准?作为一个从来没有造过坦克的国家,巴西人设计制造的这辆主战坦克是否让人放心?带着这一连串疑问,我们需要走近”奥索里约”,细品一番履带上的这个巴西传奇。见微而知卓---奥索里约的设计与性能特点二战以前,军事工业主要集中于治金工业、机械加工业为主的传统技术部门,生产的武器装备主要是坦克、飞机和火炮等。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等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以军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电子对抗技术、战略预警技术、军事航天技术、定向能技术、海洋工程技术、军用生物技术、军用光电技术、军用新型材料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军事高科技得到了迅猛发展。军事工业逐渐集中于某些高技术部门,高技术军工部门在军事工业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现代军事工业的分工协作化程度越来越高。现代武器装备系统结构日益复杂,高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武器装备更新周期又在不断缩短。尖端武器装备和高技术含量的常规武器装备成为现代军事工业的主要产品。军事高技术的发展和军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加上军事和战争需求的导向作用,武器装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使是传统的坦克、步兵战车和装甲输送车、火炮、精确制导武器、燃烧武器、燃烧空气弹、地雷、军用飞机和直升机等常规武器也由于溶入了大量新技术,而使之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常规武器。正因为如此,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自己的军事工业时,通常会遇到一些瓶颈性问题而裹足不前,最后能够有所成就者往往寥寥可数。而在这些瓶颈性问题中,最突出的恐怕要算对一些关键部件、核心技术的缺失。受制于此,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自己的军事工业时一般很难有所作为。不过,巴西人显然找到了办法去绕过这个瓶颈,仅仅11个月能拿出一辆性能不输T-72的“2代半主战坦克”便是最好的说明(对于这个结论,后面会有文字进行详细论证)。事实上,巴西人的诀窍谈不上如何深奥,但却完全符合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其精明令人大为感慨。一般来讲,像巴西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综合国力的限制,缺乏完整的工业科研体系支撑,很难在短时间内拿出现代主战坦克所需要的动力/传动、火炮、火控等关键部件。不过,巴西人却深歆“扬已所长、避已所短”的真谛:一方面,恩格萨公司充份利用巴西与欧美发达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良好、不受“巴统”(巴黎统筹委员会)束缚的有利条件,对那些研制难度大、周期长,巴西本国暂时无力研制的关键系部件,采用拿来主义的办法,进行国际采购,以保证“奥索里约”的研制进度;另一方面,充份发挥自己在整体设计上所具备的一定优势,利用引进的关键系统部件,集中主要科研技术力量搞系统整合。这便是奥索里约得以被神速”催生”的奥妙所在。EE-T1奥索里约主战坦克侧视图(EE-T1“奥索里约”主战坦克车体长仅6.6米,车高至炮塔顶部仅2.5米,外形之低矮与一向重视缩小坦克外形尺寸的苏式坦克处于仲伯之间,显著增强了它的避弹能力)具体来讲,EE-T1奥索里约主战坦克采用常规布置,车体为焊接结构,分成3个舱,车体前部是驾驶舱,中部是战斗舱,后部是动力舱。车体每侧有6个双轮缘挂胶负重轮、1个后置主动轮、1个前置诱导轮和3个支撑上支履带的托带轮。在第一、二、六负重轮位置处装有液压减振器,并采用了联邦德国迪尔(Diehl)公司设计的Diehl 234型双销式履带,宽570mm,履带板上装有可更换式橡胶衬垫。驾驶员位置在车体左前部。炮塔也是焊接结构,炮长位于火炮右侧,车长在炮长后上方,装填手位于火炮左侧。车长和装填手各有1个位于炮塔顶的出入门。火炮的最大俯仰角范围是-10°~+20°,还可以随炮塔作360°旋转。炮塔旋转采用全电式驱动系统,成本低、性能好,易实现车长超越控制。动力系统选用了德国MWM公司TBD234型4冲程12缸水冷涡轮增压柴油机+德国ZF公司LSG3000传动装置的组合方案,这使35吨战斗全重的”奥索里约”获得了21kW(28.6马力)/T的单位功率,从静止状态加速到32km/h仅需要6s。 虽然总体来看,如果进行同时期的横向对比,EE-T1”奥索里约”无论是设计还是性能只能用中规中矩来形容,似乎并没什么值得引起关注的必要。不过,考虑到巴西人仅仅用了11个月就推出的这款处女作并没有落后于世界主流水准,那么这一成绩便是足够值得夸耀的。事实上,在“平庸”的表像后,EE-T1”奥索里约”大有门道可探,就像前面文字所说的那样----满满一车的巴西智慧。火力/火控系统作为坦克的最关键系统之一,由于涉及高膛压炮钢、身管液压自紧、高压电底火及击发机构、身管热护套、内膛镀铬、半自动闭气炮闩、弹丸结构和材料(含弹芯、弹托、弹带和尾翼等材料)、新发射药、可燃药筒等诸多领域,现代高膛压大口径坦克炮的核心技术只有极少数几个发达国家能够掌握。事实上,只有英国、德国和美苏拥有完全的高膛压大口径坦克炮(口径100mm以上,设计膛压值600Mpa以上)研发生产能力,其余既便是如法国、意大利、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只能以许可证方式搞授权生产,或是硬着头皮生产一些技术性能逊色的国产二流货色。所以恩格萨公司没有不自量力地强打硬攻搞自主研发,而是非常明智地以引进方式绕过这个瓶颈。奇伏坦MK3/3P主战坦克三面图(事实眄上,如果按照战后初期的分类,奇伏坦完全能够被划入重型坦克的行列)考虑到伊朗陆军装备的近900辆奇伏坦主战坦克是伊拉克陆军最为忌惮的敌方装甲力量(1971年伊朗订购了707辆奇伏坦MK3/3P和MK5/3P主战坦克及一些装甲抢救车和架桥车,这些订货已于1978年年底前全部交货。此外伊朗还从英国得到187辆称为FV4030/1型的改进型奇伏坦坦克,这些坦克比奇伏坦MK5/3P能载更多的燃料,改进了防地雷性能、加装了减振器、采用自动变速箱有限公司(Self-Changing
Gears Ltd)的TN12型自动传动装置),因此作为EE-T1的主要销售客户(实际上也是立项研制动因),伊拉克人明确要求研制中的EE-T1不但在1500米距离上必须能够击穿这些55吨的厚皮怪物(英国向来比较重视坦克的装甲防护性能,所以车体和炮塔都采用较厚的装甲。奇伏坦坦克的车体装甲厚度一般为80~90mm,装甲最厚的部位是炮塔正面,达150mm。为了提高防脱壳穿甲弹的性能,车体和炮塔正面装甲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较小,炮塔正面水平倾角仅约为30°,十分尖锐),而且在火力性能上也要全面压倒拥有120mm坦克炮的伊朗人(奇伏坦装有1门L11A5式120mm线膛坦克炮,虽然膛压一般,但高达8-10发/分钟的射速,再加上包括L15A4式曳光脱壳穿甲弹、L20A1式曳光脱壳教练弹、L31式碎甲弹、L32A5式碎甲/教练弹、L34式白磷发烟弹和L23A1式曳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初速为>1500m/s,直射距离约1700m)在内的齐全弹种,仍然使奇伏坦的火力性能十分可观)。分别装有英国L7A3 105mm线膛坦克炮/法国CN-120-26 120mm滑膛坦克炮的EE-T1炮塔结构示意图鉴于以伊朗装备的奇伏坦MK5/3P为主要假想作战对像,再加上对战斗全重不超过35-40吨的技术指标要求,因此恩格萨公司为“奥索里约“设计了3种灵活的武器配备方案以供用户选择:一是安装英国皇家兵工厂的L7A3式105mm线膛坦克炮,二是安装法国地面武器工业集团的120mm滑膛炮,三是安装苏联2A46 125mm滑膛炮。火炮的最大俯仰角范围是-10°~+20°,还可以随炮塔作360°旋转。炮塔旋转采用全电式驱动系统,成本低、性能好,易实现车长超越控制。由于该坦克主要武器不同,弹药基数也有差异。例如,主要武器是1门105mm火炮时,弹药基数为45发;主要武器是1门120mm火炮时,弹药基数为38发。无论安装哪种火炮,炮塔尾舱仅能储存12发炮弹,其余炮弹均存放在车体中。发射105mm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初速为1470m/s;120mm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初速为1750m/s。奇伏坦MK5/3P主战坦克(除了L11A5式120mm线膛坦克炮那有些“吓人”的口径及齐全的弹种外,奇伏坦MK5/3P主战坦克的火控系统性能同样不俗)与火力系统相辅相成的则是火控系统。鉴于伊朗奇伏坦MK3/3P和MK5/3P主战坦克均装有马可尼指挥与控制系统有限公司研制的改进型火控系统(IFCS)(由4个子系统以及火炮控制设备组成。4个子系统是(!)数据控制子系统,包括马可尼12-12P型数字式计算机、车长控制与监视装置和射击手柄;(2)瞄准子系统,包括坦克激光瞄准镜和瞄准电子设备;(3)传感器子系统,包括安装在坦克上的风速、风向、气温、气压、火炮耳轴倾斜、瞄准镜角度、将药温度、炮膛磨损、目标运动角速度等传感器;(4)电子处理设备子系统。为了与该火控系统相配套,也改进了火炮控制设备,型号有FV/GCE No10(10号炮控设备)和FV/GCE
No11 (11号炮控设备)),按照1970年代的先进标准,对3000m固定目标和2000m活动目标有较高的首发命中率------该火控系统在伊朗试验期间,曾在53s内对950密位弧形区域内m距离上的3个目标发射了9发炮弹全部命中(其中,2个目标是1m×2m的炮塔,1个是1.6m×2m的炮塔,向每个目标各发射3发)!这促使恩格萨公司利用国际市场上能够采购到的先进部件,为EE-T1搭配出了一套性能更为先进的上稳式火控系统,对火炮和瞄准镜均实行稳定,以保证“奥索里约“能够具备行进间瞄准和射击的能力,主要包括法国测量仪器制造公司(SFIM)的带激光测距仪的炮长用潜望式陀螺稳定昼用瞄准镜;法国测量仪器制造公司的带激光测距仪的车长昼用潜望式陀螺稳定周视瞄准镜;菲利普(Phillips)公司的供车长和炮长共同使用的带有监视器的陀螺稳定周视热像潜望镜等。以自动方式或手动方式输入火控系统的参数有弹种、药温、距离、目标角速度、炮耳轴倾斜角、横风、大气温度、气压和炮膛磨损量等。不过,为了拓展产品的性价曲线,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恩格萨公司同时还为EE-T1设计了一套价格低廉的简易装表式火控系统,包括带有激光测距仪的炮长昼夜两用潜望式瞄准镜和车长昼夜两用潜望式瞄准镜。该系统可对弹种、药温、距离、目标角速度、炮耳轴倾斜角以及横风等因素作出修正。车长可以借助超越控制装置使用激光测距仪测距、瞄准和射击。无论是从火炮还是火控系统的灵活配置中,我们都能体会到巴西人为开拓市场的不遣余力与良苦用心。动力/传动系统作为火力、机动、防护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动力传动系统是关系到EE-T1项目成败的重要因素。不过,动力装置是现代武器系统的最核心部件之一,没有动力装置提供足够的能量、速度,并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任何先进的飞机、舰艇、导弹等都将失去军事价值。先进的动力装置需要特殊的材料、工艺和高超的技术。目前,具备设计和生产先进发动机的只有美、英、法、俄等极少数国家。第三世界军事工业仍然没有摆脱对少数军事工业大国的技术依赖,主要还是依靠发达国家的许可证生产,真正具备独立自行设计与生产能力的国家为数极少,而且也只是集中于个别比较简单的武器领域里。因此,与火力/火控系统一样,动力系统的技术引进,对EE-T1项目而言也就成了唯一的可行之路。豹2主战坦克装备的MB873V-12柴油机虽然在EE-T1立项时,德国MTU公司已经为豹2主战坦克研制并批量生产了几千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MB873系列4冲程12缸V型涡轮增压中冷柴油机,由于其功率高达1103KW(1500马力),在豹2主战坦克上的优异表现又是有目共睹,因此那个雄心勃勃(或许野心勃勃更为贴切)的“南亚某大国“几乎不加思索,便为自己的三代坦克项目选择了MB873。不过,巴西人却没有这般浮燥,他们非常清楚对一辆40吨级的主战坦克来讲,1500马力的发动机既无必要在成本上也不划算。因此,先是非常务实地委托MTU通过增大缸径和转速的方法,将485KW的MB837Ba-500机械增压发动机升级为809KW(1100马力)的MB837Ka-501涡轮增压中冷发动机,然后再将这种性价比已经十分理想的引擎装到了EE-T1样车上进行试用,后来又在仔细权衡后,选择了在价格上更为优惠的德国MWM公司TBD234型4冲程12缸水冷涡轮增压柴油机(735KW)。当然,无论是MB837Ka-501还是TBD234,在性能上与MB873存在着一定差距是不争的事实(与MB837Ka-501/TBD234型发动机相比,MB873平均有效压力从0.81MPa(8.3kgf/cm2)提高到1.07MPa(10.9kgf/cm2)、排量从37.4L增加到47.6L、转速从2200r/min提高到2600r/min,功率提高87%。而且通过减小进气管、喷油泵和气缸盖尺寸以及改进油底壳等部件,MB873的结构尺寸也更加紧凑),但考虑到EE-T1的战斗全重仅为35-40吨级(视装甲与火炮配置不同,战斗全重在区间范围内有一定变化),我们不得不为巴西人的选择叫一声好----毕竟坦克不是豪华轿车,在能够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实用性与成本才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先进的MB873不但价格昂贵,而且结构复杂生产工艺要求高,以巴西的工业水平,要进行许可证生产都有一定难度。相比之下,性能上已经完全能够满足EE-T1需求的MB837Ka-501与TBD234显然更适合巴西的国情,国产化的难度不大。不过,恩格萨公司也深歆好马需配好鞍的道理-----坦克的机动性能不仅仅取决于动力系统,实际上更取决于传动系统。事实上如果没有合适的传动系统相配合,再优异的动力系统性能也无从发挥。在这方面巴西人表现出了足够的睿智。最初英国自动变速箱(Self Changing Gears)公司,联邦德国伦克(Renk)公司和ZF公司以及美国底特律柴油机阿里逊(Detroit Diesel Allison)公司和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公司都愿为EE-T1坦克提供传动装置,不过由于其他几家竞标者只希望以整机成品形式进行合作,因此最后恩格萨公司选择了愿意进行技术转让的ZF公司LSG3000传动系统。可以说,这笔买卖从哪方面对巴西人都是划算的:首先,LSG3000传动装置原是ZF公司为豹2坦克专门设计的,性能十分先进,主要由可自控闭锁的液力变矩器、倒顺机构、行星变速机构、液力-液压转向装置、液力制动器和汇流行星排等部件组成,液力变矩器为二级涡轮综合变矩器,最大变矩系数为2.5,可自控闭销。倒顺机构由3个锥形齿轮、2个行星排和2个制动器组成,由驾驶员操纵,实现车辆的前进或倒退行驶。行星变速机构由3个行星排、3个制动器和1个片式离合器组成,与倒顺机构相配合,可以得到4个前进档和4个倒档(但一般仅使用2个倒档)。转向装置是液力-液压复合的双流差速再生式机构,液力偶合器的作用是增加零轴上的转向扭矩,液压转向机构实现每个转向半径的无级调节。挂空档时,发动员机功率全部经过液力-液压转向机构传递,实现原位转向。液力制动器具有5147千瓦(7000马力)的最大吸收功率能力,它与机械制动器共同构成制动系统,最大制动力矩为24.5kN·m(2500千克f·m),可以使55T的车重从65千米/小时的行车状态在3.6s内制动停车!其次,LSG3000传动装置与伦克(Renk)公司HSWL-354传动装置相比,在成本价格上具有一定优势----按1980年币值,HSWL 345传动系统的价格为11.1万马克,相当于“豹”2坦克总价格的12%,而LSG3000与之相比,在价格上则要低廉的多,按1980年币值约合7.8万马克,还不到后者的2/3。最重要的是,为了能够中标,ZF公司不但同意对LSG3000进行改进,以更好地匹配735KW的TBD234引擎,更表示可以以优惠价格进行技术转让,提供恩格萨公司进行本土化生产所需的一切技术支持,于是巴西人顺理成章的选择了LSG3000而不带有丝毫疑问……至此,从性价比优异的动力/传动系统引进中,我们已经能够充份领略到巴西人所持的态度-----立足本国国情,只选最好不选最贵。总体设计/系统整合尽管火力、动力等核心关键部件全部是引进的舶来品,巴西人在这方面的精明我们也有所感悟,但这并不代表“奥索里约”的全部,也不代表奥索里约项目因为直接引进关键系统便能获得成功。事实上,战争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依靠若干技术指标来完成的理想公式,一个复杂军工项目也不是将一堆先进部件进行简单堆砌便可以完事大吉的,只有具备强大的系统整合能力,“拿来主义”才可能是一种聪明的策略而非急功近利的愚蠢举动。纵观整个奥索里约项目,其中最闪光的部分无疑是巴西人在系统整合方面的天赋,并且引进的几个关键系统始终是为整体设计服务的,而非全部设计都是围绕这几个引进系统来作。这一点或许通过细品EE-T1的整体设计艺术,我们可以看出些门道来。地面展示中的EE-T1奥索里约主战坦克(炮塔两侧各装有6具一组的电击发烟幕弹发射器。该坦克有两种灭火方式,一是动力舱的自动灭火系统和乘员舱的自动灭火抑爆系统,二是手提式灭火器。该坦克还备有集体式或个人式三防装置,供用户选择)与战后第三世界国家在发展坦克这类大型复杂军工项目时的通常作法不同,EE-T1在设计过程中并没有明确的参考蓝本,其设计完全是自主原创的:首先,就车体外形、防护系统来讲,由于对车体和炮塔正面和侧面的装甲倾斜角进行了优化设计,车体两侧装有侧裙板,特别是炮塔正面的契型装甲设计使其风格类似后来的豹2A5,再加上炮塔采用了严格的隔舱化设计,储存在炮塔尾舱中的炮弹万一被击中,产生的爆炸力将通过向炮塔的卸浪板卸载外部负荷,不会对乘员造成危害----因此,这是非常明显的西方化设计思路。不过低矮的外形又体现出了典型的苏式风格,EE-T1的整体设计洗练整洁毫不拖泥带水,算是将东西合壁形成了独特的巴西本土风格。此外,恩格萨公司还为EE-T1设计了为双金属板结构的间隔式装甲,需要时可将陶瓷装甲插在两层装甲板之间。奥索里约坦克不装陶瓷装甲时,重35t,加装陶瓷装甲后重量增至37.4t,从而使该坦克在车重较轻的情况下防护力达到最大。另一方面,在行动/悬挂系统上,巴西人更是不据一格,搞出了极富特色的设计:为了满足用户降低坦克高度的要求,恩格萨公司大胆决定采用先进的液气悬挂装置,以使EE-T1奥索里约具备自行调节悬挂装置高度的能力(所谓液气悬挂是指以油液传递压力,以气体(一般为氮气)为弹性元件)。所谓液气悬挂装置采用封闭在油管里的油和氮气来缓冲振动,其最大特点是悬挂特性为“非线性”的,当弹性元件变形越大时,吸收的冲击能量就越大,呈非线性增加。因此与同时代普遍采用的扭杆悬挂相比,装有液气悬挂装置的EE-T1具备车体前后俯仰±6度,左右倾斜9度的独特性能,不但能够增大火炮的俯仰角,并可使车高上下调整±200毫米,从而提高坦克的越野机动性和通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为最大限度地缩短研制进程,该液气悬挂装置采用了“巴外合资”的形式研制,由英国邓洛普公司航空分公司(Dunlop Aviation Division)在巴西的子公司负责设计,恩格萨公司负责制造。从这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奥索里约的设计已经自成风格,更重要的是后来试验场上的测试证明,这种风格能够与引进的几大关键部件很好的整合在一起,这一点殊为不易。地面展示中的EE-T1奥索里约主战坦克事实上,就项目本身而言,“奥索里约”的成功在于精明的引进,但更高明之处则在于强大的系统整合能力。实际上目前我们所需要攻关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是系统问题,若单项技术就能解决的问题,肯定不会成为难题,技术领域如此,社会领域更是如此。在工业革命时代是技术驱动社会发展,而后工业时代已经是需求驱动发展了。需求变得越来越综合和个性化,靠单一技术很难满足多方面需求,而要解决综合系统问题需要很强的系统集成能力,这不仅要求要有系统思考的能力,更需要有跨专业的合作和协同工作能力。系统集成是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单项技术的创新走到今日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但是单项都很优异的技术整合在一起,并不一定是个先进的系统,单项都正确的技术放在一个大系统里,也会变得不正确。这方面也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大的地方。系统整合的能力是很难培养的。放下专业技术,打系统牌正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作为一个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巴西能在这方面有所专长,实在是难能可贵(巴西是一个多民族的混合体,各种肤色的人都有,对各民族都有包容性,不会特意排斥哪个民族,这种兼容并畜的民族性格可能也有利于巴西工程们搞系统整合)。拿来主义算不上巴西人的发明,靠拿来主义搞系统整合也算不上是什么创新----国情与巴西非常相似的那个南亚“某大国“也没少干同样的事情。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同样是拿来主义,但拿什么?怎样拿?拿来怎么用?却大有门道。在这方面,巴西人干得十分出色-------相比那个所谓的”南亚某大国“,巴西人并没有盲目一味追求引进系统的先进性,而是立足于项目实际需求、本国工业水平以及科研消化吸收能力,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兼顾先进性,有节制有分寸的选择国外先进技术,再加上其总体设计及系统整合能力又的确高出一筹,这使双方的水平可谓高下立判。同时,巴西的成功也告诉我们,在对外开放条件下搞好兵器科研仍然需要自力更生、以我为主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这可以实现在有限经费条件下取得成果和效益。而且自身技术上的进展,也为消化、吸收,改进和正确引进国外产品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迅速发展兵器科研事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正常的国际合作和适当代价有选择地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是一条捷径。同时,坚定地相信、尊重和依靠自己的科研力量,设法提高自身研制水平,也是上述捷径的必经之门。对奥索里约的划代商榷提供给巴西军方供评估测试的EE-T1奥索里约主战坦克样车与其他国家情况稍有不同的是,对各传统军事大国而言,研制生产一型主战坦克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军队的需求,其次才考虑出口创汇,至于EE-T1奥索里约(Osorio)主战坦克则完全相反-----对巴西人来讲,这种坦克首先是一种商品,然后才是本国军队也可能会有需求的技术装备,也就是说这完全是一个外贸型号。那么这辆巴西主战坦克的处女作究竟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水准,也就是很多人非常关心的。EE-T1”奥索里约”的如何进行划代其实是个非常值得商榷的问题。1960年代开始,各国将原来的轻、中、重型坦克重新分类。一些原来被划分为中型或是重型的型号被统一重新划定为主战坦克。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研制成功的战后第一代坦克,其主要车型有苏联T-54和T-55主战坦克,美国M47和M48主战坦克,英国逊邱伦主战坦克,日本61式主战坦克等。战后第二代坦克,除日本74式主战坦克于70年代初研制成功外,其余均属60年代产品,主要车型有苏联T-62主战坦克,美国M60系列主战坦克,英国奇伏坦主战坦克,法国AMX-30主战坦克等。联邦德国豹1式系列主战坦克,瑞士Pz61和Pz68主战坦克,瑞典Strv103(即S型)主战坦克虽然也是60年代的产品,技术水平与其他国家的战后第二代坦克水平相当,但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却是战后自行研制和生产的第一代坦克。战后第三代坦克基本上是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的产品,主要车型有苏联T-64、T-72和T-80,美国M1/M1A1,英国挑战者,联邦德国豹2,法国AMX勒克莱尔,日本90式等主战坦克。除90式和勒克莱尔将分别于年定型投产外,其余在1980年左右均已列入装备。不过,在EE-T1开始研制的1980年代初期,既便是美苏等超级大国的坦克装备情况也是三代混杂,从第一代的T-54/55、M-47/48到第二代的T-62、M-60、AMX-30、豹1、奇伏坦再到第三代的T-64、T-80、M-1、豹2、挑战者1,我们在北约、华约乃至第三世界国家的军队中都能够看到。所以如果要考查EE-T1的真实水准,我们不妨在当时普遍装备的现役型号中拣出一个典型与之对比---T-72。T-64主战坦克三面图T-64系列中的两个主要型号T-64A(上)/BV(下)(最初的T-64坦克沿用T-62坦克的115mm滑膛炮、火控装置和稳定系统,火炮配有自动装弹机,炮塔为铸造结构,炮塔前弧部和车体前上装甲板为含有非金属材料的复合装甲。由于自动装弹机、火控系统、发动机和悬挂装置经常出故障,所以最初的生产量很少。年间,对该坦克进行了大量改进,可靠性明显提高,此时将改进后的坦克定名为T-64A型坦克,并投入大批量生产。改进后的T-64A型坦克装有125mm火炮,而且火控系统和稳定装置也有了较大改进)T-64A主战坦克装备的5TDF二冲程卧式5缸对置活塞水冷增压柴油发动机(5TDF采用废气引射的方式对动力、传动系统进行冷却,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布置简单的优点,其功率/单位体积比达到当时的世界最高水平。既便按现在的标准,T-64A装备的5TDF二冲程卧式5缸对置活塞水冷增压柴油发动机在某些性能上仍然相当先进。可惜的是,其缺点同样非常明显,比如耗油量高、热效率低、振动大和故障率高,再加上结构复杂成本高昂,这使T-64A最终成为了一种先进但可靠性不高的昂贵技术装备,既便是不计工本的苏联也无法承受。最终降低T-64A成本,提高可靠性的努力直接导致了T-72的诞生)最初的T-70坦克样车(利用T-64坦克的某些先进技术,经T-70试验车,最终发展出了T-72主战坦克)苏联60年代研制的T-64主战坦克由于单价太高,无法完全替换数量众多的T-54/55坦克-----T-64在1980年的单价高达120万美元。而就是20多年后的今天,全新的T-80坦克才不过售价200多万美元(大家要注意膨胀因素)!相比之下,当年在两伊战争期间,中国曾经卖给伊拉克一批老式的59式坦克(相当于T-54早期型号),单价仅仅为当时币值的20万人民币,T-64之昂贵可见一般。既使对当时GDP总量达到美国60%的苏联来讲,如此昂贵的坦克也无力进行全面换装。面对这种情况,为了保持坦克技术和数量的优势。苏联只得利用T-64坦克的某些先进技术,经T-70试验车,发展出了T-72主战坦克,1971年开始服役(认为T-72是T-64简化型的说法不够严谨,更准确的说,T-72是在利用了T-64部分技术储备基础上,独立发展出的一个型号)。 T-72坦克不但有效取代了T-54/55,更弥补了T-64和T-80之类高性能坦克数量的不足,使苏联装甲部队在整个冷战期间维持了绝对的数量优势(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同志曾经说过,数量也是一种质量)。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经有一种看法认为T-72是苏联红色重工业生产机器中最恐怖的产物之一,也是无数西方坦克兵们的恶梦。当时西方媒体和专家曾经普遍认为:西方没有任何一种型号的坦克主炮可以击穿T-72的正面装甲,也没有任何一种型号坦克的装甲可以防御住T-72的125mm主炮。对于这种保持了足够性能水准,数量又高达2万辆的坦克,西方社会在长达近20年的时间内惶恐不已。他们恐惧的对象就是无数T-72坦克构成的装甲洪流。虽然今天看来这种说法多有夸张之处,而且T-72本身在苏联红军装备体系中,的确也只是一种降档装备而已,但作为一个威力可观且相对简单实用的武器平台,仍然是EE-T1再理想不过的对比参照对像。而在型号繁杂的T-72系列中,T-72M无疑是最具典型性的----这其中的原因非常简单,冷战中的伊(拉克)苏关系一向不俗,所以作为由T-72A“升级”而来的出口型,T-72M本来就是EE-T1最具竞争力的商业挑战者。T-72A主战坦克(面对西方新一代主战坦克将大批量服役的威胁,苏联开始为东欧国家装备T-72型主战坦克,并授权生产,同时苏联开始为T-72坦克开发了较为先进且经济的复合装甲。1979年,配备有新型复合装甲的T-72A坦克出现了,授权华约国家使用和生产的被称作T-72M坦克,对外销售的称之为T-72G坦克。捷克斯洛伐克是第一个获得授权生产T-72M坦克的国家,然后是波兰在1982年,接下去是南斯拉夫1984年,最后连亚洲的南亚某大国都得到授权生产T-72M坦克)如果要在同时代的坦克间进行一番横向对比,除了战场上真枪实弹地撕杀一番外,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直接对比防护、机动、火力三大性能,EE-T1与T-72之间的比较也无非如此。首先,就防护性来讲。虽然华约版T-72M车体首上装甲为复合装甲,有22度的倾角,复合装甲分三层,厚80毫米的高碳钢板再加105毫米玻璃纤维夹层与20毫米的均质轧钢装甲所构成的“三明治”结构叠层装甲,相当于水平厚度600毫米的钢装甲。炮塔为铸造钢件,炮塔正面装甲厚度为440毫米,炮塔侧面厚度为200毫米,炮塔后面为150毫米。炮塔正面装甲采用树脂、纤维和铝等材料组成的复合装甲结构,能经受破甲能力为500毫米的破甲弹和穿甲能力为400毫米的穿甲弹的攻击。然而,由于T-72M出口型秉承了苏联外贸军品的一贯传统,所以与苏联自用的T-72A或者是华约版T-72M相比,出口型T-72M各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简化(也就是所谓的猴型),这一点对T-72M出口型来讲突出表现在装甲防护上(T-72M实际上分为华约成员国用的标准T-72M与专供出口用的捷克产T-72G,但一般在宣传上,苏联人故意将T-72M与T-72G混为一谈,将T-72G称为T-72M出口型)。出于保密及降低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的目的,T-72M出口型车体首上装甲夹层中并没有使用特种玻璃纤维材料,而代之以充填一种价格低廉的石英沙材料(这种材料被苏联技术人员称为“沙核”,实际上是一种通过特殊处理的硅化合物)。T-72M出口型的炮塔装甲也不同于华约版,最初的几批完全没有采用任何复合装甲材料,干脆直接是铸造均质钢装甲,后来的批次虽然将130mm厚的“沙核”材料浇铸于炮塔装甲内部,但在面对动能穿甲弹时,也只相当于320mm厚的均质装甲钢板(而且T-72M出口型炮塔内部并没有铅制防中子辐射衬层)。相对于在防护上打了折扣的T-72M出口型,“奥索里约”的装甲则要货真价实的多。一方面,EE-T1的装甲结构与T-72M一样,采用了间隔复合式设计,这种结构本身便能在防御穿甲弹攻击时,依靠不同厚度的间隙装甲产生回波,相互抵消,利用物理性能削弱穿甲弹头动能;另一方面,EE-T1装甲间隔的充填物也不同于T-72M出口型,其夹层材料使用的是由硬度极高的氧化铝陶瓷球填充聚合物形成的特种陶瓷片(可以讲,作为一种最高机密,没有哪个国家会出售自己的复合装甲技术,因此这层90mm厚的特种陶瓷装甲片是恩格萨公司下了血本自主研发而来,可以视为EE-T1项目带动的一项核心技术成就)。这些将陶瓷制成粉末,然后经高温烧结成硬度很高的硬陶瓷球,与金属装甲相比,其密度约为钢的1/3,抗压能力为钢的10倍以上,但抗拉能力还不到钢的一半。更重要的是,陶瓷化学稳定性好,尤其在高温下仍能保持较高的强度。所以对在两层均质装甲板间(车体首上甲板外层装甲钢板厚110mm,内层厚60mm;炮塔正面外层装甲钢板厚90mm,内层45mm,另有20mm厚的防崩落内衬层)充填了高硬度氧化铝陶瓷装甲片的EE-T1,其陶瓷复合装甲对穿甲弹和破甲弹均有较好的防护效果:陶瓷球在与穿杆的“硬碰硬”中使穿杆变形甚至碎裂;而射流在穿彻陶瓷装甲的过程中不但将被极大地消耗,高密度陶瓷球与低密度聚合物的交错分布对射流也起到了分散作用。所以从理论上讲,EE-T1的炮塔在抵御动能弹或是化学能弹时,其复合装甲分别相当于420-550mm的均质钢板,其防护性相对T-72M出口型拥有相当优势(事实上也超过了华约版T-72M,接近苏联自用T-72A的水平)。既便是在华约版T-72M与T-72M出口型之间也存在极大差异(波兰生产的T-72M)当然,坦克的生存性能并不只取决于装甲材料的质量,整体设计结构的差异有时也会有影响。一方面,T-72M承袭了苏式坦克的一惯设计理念-----将弹药置于最佳的防护位置,也就是车体内部。EE-T1则完全采用了西方坦克设计理念------标准的隔舱化设计,18发待发弹被置于炮塔尾部弹舱,以免储存在炮塔尾舱中的炮弹万一被击中殉爆时,产生的爆炸力将向炮塔外部卸荷,不会对乘员造成危害。不过,坦克的防护效果包括隔舱化的效果,都是统计概念,比如没有采用隔舱化设计的”梅卡瓦”是在5000辆的战场统计中得出的防护概率,它的人员及弹药防护效果比搞隔舱化还要好,单看某次坦克的受攻击效果不能作为评定依据。但值得注意的是,T-72M出口型并没有装备任何防止弹药殉爆二次效应的灭火抑爆装置,而EE-T1引进自法国的灭火抑爆系统则采用无毒性灭火剂,能探测出车内高温起火点,于2~10微秒内自动喷洒,隔绝火源区域空气灭火,可以有效的避免二次效应对乘员的伤害。所以,无论如何EE-T1的生存性是要高于T-72M出口型的。与M60A2令人失望的152mm两用炮相比,M60A3装备的L7A3
105mm线膛炮是其获得成功的最大亮点(L7A3 105mm线膛炮由单内炮管、水平式棱柱形半自动炮闩和炮口抽气装置组成。身管长是口径的51倍,其上装有热护套,野战条件下更换炮管仅需20min。炮弹发射后,炮闩自动打开,同时从炮膛抽出的空弹壳抛入炮闩下面的弹壳收集器。在炮弹上膛的同时,炮闩自动关闭,然后通过电击发装置发射。该火炮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初速为1475m/s,直射距离为1600m)T-72M1装备的2A46 125mm滑膛坦克炮特写(由于出口型T-72M只配用了老式钢合金弹芯穿甲弹,因此其2A46 125mm滑膛坦克炮基本与L7A3 105mm线膛炮性能持平,威力没能得到充份发挥)火力性能的对比是为大多人所更加关心的。但如果单纯从主炮威力来看,EE-T1至多与T-72M出口型持平,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虽然T-72M出口型只配备普通合金钢弹芯的穿甲弹。2000米距离上只能穿透300-350毫米的钢装甲,并且由于长径比不高,脱壳后弹体短粗,所以还存在着精度差的问题,不能与苏军自用的高密度弹芯长杆式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相比,不过其2A46坦克炮毕竟125mm的口径、1700m/秒的初速摆在那里,只要配用合适的弹种任谁也不可小窥。至于EE-T1虽然能够配备包括2A46在内的三种坦克炮,但2A46的进口来源显然不甚稳定,而英国皇家兵工厂的L7A3式105mm线膛坦克炮尽管是公认的一代炮中经典,1982年黎巴嫩的战斗又切实证明了装备L7A3的以色列“梅卡瓦”I与叙利亚的T-72M出口型能够打个平手,但这也仅仅是平手而已,讨不到什么便宜(在一些战斗中,以色列用M111型105毫米钨合金穿甲弹在黎巴嫩贝卡谷底击穿了此前西方世界猜测颇多的T-72M车体前装甲,不过这些战例大都发生在1000米距离之内)。当然,理论上法国地面武器工业集团的新型CN-120-26 120mm滑膛炮也能够成为奥索里约的备选主炮之一,法国人提供的数据又令人充满期待(火炮的炮口初速要高于德国莱茵公司的120mm L/44滑膛炮),但实际上这只是纸面上的说法而已-----此时,这种52倍径的120mm滑膛炮正处于测试阶段,法国自己还没有装备这种火炮,所以不到40吨重的EE-T1与这种高卢炮究竟能否搭配还是个未知数。(T-72M自动装弹机由旋转式输弹机、链式提升机、链式推弹机、火炮闭锁器、自动抛壳机、控制盒和操纵台等部件组成。旋转式输弹机中的炮弹按弹丸和装药分别存放在输弹机的下层和上层,呈圆形辐射状盎,由驱动电机将所需弹种转至提升机提升位置,提升机提升弹匣内的弹丸和装药至火炮正后方位置,推弹机分别将弹丸和装药推入膛内,记忆盒记忆所储放弹种。在装填之前,火炮闭锁器将火炮固定在4°30′仰角位置上,以便进行准确装填。自动抛壳机可将非可燃的短柱形金属药筒底壳自动抛向炮塔外。该炮射速为8发/min。自动装弹机出现故障时,可采取半自动方式装填,其过程包括人工选弹、人工提升和人工推弹入膛)T-72A主战坦克三面图(通过T-72,苏联人在工业方面证明了足够的“天赋异禀”,不过这种能力并不是凭空而来的神迹,而是有着深刻的原因,一来苏联数理方面的教育极端严格,毕业生有相当扎实的理论功底,苏联的大学数理教材难度是出了名的BT,能让绝大部分现在的中国学生哭爹叫娘就不说了,就是有能力完全吃透教材并进行教学的中国教师都没有多少。第二点是苏联家大业大,基础研究开展得深入且广,工程项目开展得多,经验丰富,几十年传承下来是一个相当可观的积累,因此苏联工程师们似乎可以很“容易”地拼凑出T-72这样一辆令西方闻之变色的“二线坦克”)当然,T-72M出口型与华约版T-72M一样,配备了自动装弹机,这使其高达12发/分钟的发射速度令只靠人工装填的奥索里约忘尘莫及。不过,T-72M的自动装弹机由于需要定角装填,就是说坦克开炮后必须炮管俯仰回归一个固定角度,才可以装填下一发炮弹,所以EE-T1与T-72M在射速上的差距也只是理论上的。而且,虽然采用3人制车组的T-72M出口型人均占有空间略大于4人制车组的EE-T1,但实际上,既使不考虑T-72M出口型自动装弹机的可靠性问题,由于EE-T1没有T-72M自动装弹机产生的阻隔,其车内空间是相通的,车长、炮长、装填手可以互相借用他人空间,使每个人实际可使用的回旋空间大,作战效能反而可能更高。这就提醒我们,在思考一个军事问题时,理论和事实在很多时候不能单依靠数据来推定。既然火炮本身性能相对持平,那么要评判EE-T1与T-72M出口型火力性能孰优孰劣,也就只能从火控系统找差距了。在这方面,作为猴版的T-72M出口型完全处于EE-T1的下风。据公开发行发行的资料显示,T-72M出口的火控系统包括机电模拟式弹道计算机、炮长昼夜分置式测距-瞄准二合一瞄准镜(早期批次装备的甚至还是合像式光学测距仪,基线长为1.5m,放大倍率为8×,测距范围为m,后期批次才装有二氧化碳激光测距仪)、主动红外夜视瞄准镜、车长昼夜合一式瞄准镜、双向稳定器。本来在所谓的”动对动”时,装有自动装弹机的T-72M相对EE-T1是有些先天优势的。这是因为在野战”动对动”或是“动对静”的情况下,没有装备自动装弹机的EE-T1,要靠装填手在颠簸的坦克内用膝盖顶住尾舱隔离门的开关,同时转身取炮弹,然后松开开关,推弹上膛,这是非然困难的。然而,由于T-72M出口型的测距数据只能手工输入弹道计算机,所以T-72M出口型并不具备实际意义上的“动对动”或是“动对静”的射击能力,射速也达不到标榜的8发/分,一般实战中最多4发/分,从而使自己的这项优势无从发挥。至于EE-T1的火控系统则属于典型的指挥仪式,从原理上就要比T-72M出口型的火控系统高出一代。其弹道计算机为先进的数字式,参数可以自动传输,瞄准镜则与火炮分开安装,火炮和瞄准镜都是独立稳定的。炮长用手控装置驱动瞄准镜,使瞄准线始终保持对准目标。火炮不是由炮长人工驱动,而是通过自同步机(或旋转变压器)及火炮伺服系统随动于瞄准线。火控计算机所算出的射击提前角不传输给瞄准镜传动装置,只传输给火炮和炮塔伺服系统。这样火炮就可调转到提前位置上,而瞄准镜仍然保持跟踪目标。当火炮调转到提前位置上时火炮允许射击电路会向炮长显示火炮已经到位,可以实施射击。显然,同T-72M出口型相比,EE-T1火控系统反应时间短、行进间射击精度高、操作也比较容易。所以,最终火控系统的代差决定了EE-T1在火力性能上还是要高出T-72M出口型一筹(有资料显示,T-72M出口型在1600米距离射击低速运动目标时的首发命中概率仅为21%)。客观地说,在防护与火力性能方面,EE-T1相对T-72M出口型虽然具备一定的优势,但真正能够形成压倒性优势的地方还在于机动性方面。当然,对于这一论断,很多人认为单从EE-T1高达21kW/t的单位功率便可轻易推出(T-72M的单位功率仅为13.6KW/t),其原因很简单,单位功率越大最大速度也就越快,机动性也就越高(T-72M最大公路速度只达60千米/小时,远远落后于EE-T1的70千米/小时)。然而,这样的认识其实是片面的,一辆坦克即便在最大公路速度和单位功率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其机动性也未必就佳。在机动性中,由于具有相当明显的实战意味,所以加速性应该是更重要的衡量指标,EE-T1的机动性优势就更多的体现在这里。战场上,坦克如处在静止状态,被敌瞄准后,激光告警装置接收敌坦克激光测距仪的信号并报警,驾驶员紧急启动坦克,只要能够用尽可能快的时间从静止加速到32千米/小时,这便意味着开出半个车身的距离,从而干扰敌坦克瞄准,大大降低了被敌首发命中的可能性。“奥索里约”得益于先进的LSG3000传动装置自动变速箱,从静止加速到32千米/小时,EE-T1只需8.4秒。反观T-72M出口型,由于受所采用的行星式机械传动装置限制(由传动箱、双侧变速箱和侧传动装置及手动液压操纵装置组成。传动箱连接发动机、变速箱以及风扇、起动电机和压气机等装置。在车体两侧各有1个结构相同、用手动液压操纵的3自由度行星式机械变速箱,它有4个行星排、6个操纵件、7个前进档、1个倒档),其从静止状态加速到32千米/小时,即便是挂档技术娴熟的驾驶员也要12秒以上,这段时间足够敌人对其射击2次。因此非常明显的一个事实是,EE-T1相对于T-72M出口型,在机动性方面拥有全方位的压倒性优势。南斯拉夫根据许可证授权生产的T-72M---M84(T-72M坦克战斗全重45.4吨+2%,乘员3人。单位功率13.6千瓦/吨;单位压力0.092兆帕(约0.9千克/厘米2);车长(炮向前)9&530毫米;车体长6860毫米;车宽(含侧裙板)3&590毫米;车高:至炮塔顶2&222毫米,至高射机枪2&796毫米;车底距地高422毫米;履带中心距2&790毫米;履带着地长4&268毫米)提供给巴西军方供评估测试的EE-T1奥索里约主战坦克样车通过三大性能的优劣对比,我们大致可以得出结论,EE-T1的实际性能要在T-72M出口型之上,也超过了华约版T-72M,而与T-72M1水平相当(接近当时苏军自用的最新型号T-72BM)。不过,T-72本身虽然号称属于第三代主战坦克,而且也的确由于使用了相当一部分源于T-64的先进技术,从而具有第三代坦克的大部分基本技术特征,拉开了与T-62这样典型二代型号的性能差距。但严格的说其真实水准和世界主流第三代坦克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真正能够称为三代型号的还是应该属于之前的T-64和之后的T-80(尽管T-72在改进过程中,又融入了部分后来T-80的技术成果,演进出了T-72BM、T-72BV等型号,但毕竟这是一种在T-62基础上派生而来的型号)。事实上,在苏联的装备体系中,T-72系列只是作为一种廉价的消耗品被装备二线部队,真正的精锐是被大量集中部署于东德的T-64与T-80,它们才构成了锋利的红色装甲矛尖,数量相当可观的T-72只是配重而已。因此,如果说和梅卡瓦1型一样归入准三代或者说是二代半型号的定位,对T-72系列来说应该是比较准确的,那么这一定位也就同样适用于EE-T1“奥索里约”(这就是为什么要用T-72作标尺的原因)。当然,“二代半”的评价对巴西人来讲,已然是足够了-----考虑到在同一时间,我们还视T-72为又畏又敬的“神车”,为了能够挡住苏联部置在远东的那些以T-72为主要突击力量的二流部队,正在同样利用西方技术去挖空心思的改进自己的一代(69、79式)与二代型号(80式),然而成果却并不乐观,时间进度上也令人沮丧,因此巴西人的成就也就越发值得尊重(据公开资料分析,我们的96改大致与“奥索里约”同级)。EE-T1奥索里约综合性能基本上可以与T-72M1画等号(在火控及机动性上则要优于T-72M1)EE-T1奥索里约的性能接近苏军自用的T-72B/BM如果要给出一个直观印像的话,那么巴西恩格萨工程工业公司设计制造的“奥索里约”称得上外形洗练低矮,火力配置合理,火控系统先进,机动性能出类拨翠,在综合设计上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准与极强的系统整合能力。特别是在所引进的新一代动力传动装置及自主研发的先进复合装甲技术的支持下,车辆的外形尺寸得以尽量缩减,这意味着EE-T1奥索里约可以将节省下来的重量用于增厚装甲,因此虽然“奥索里约”的装甲比T-72M出口型防护力更佳,但战斗全重却比后者的45吨还要轻7-10吨左右,各方面性能均要稳压T-72M出口型一筹,战斗力接近苏军自用的T-72B1/BM,其整体设计之成功可见一般。尾:奥索里约成败得失谈及一点启示通过EE-T1的研制,巴西人锻炼了设计队伍,引进了一批相关关键技术,提升了工业水平,成为世界上不多的几个具备自主研发现代主战坦克能力的国家,这可以算作是奥索里约的“得”。但可惜的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尽管仅以11个月的速度就奇迹般的推出了水平不俗的EE-T1“奥索里约”,并在随后的测试中也的确达到了性能要求,然而这毕竟是一辆完全立足于外销的出口型坦克,由于立项时间过晚,再加上在研制初期基本没有对本国军队的需求作过多考虑,因此这种项目存在着先天不足-----一旦外销机会落空,整个项目便有下马的危险。不幸的是,“奥索里约”正踏入了这样一个雷区,遭遇了惨痛的滑铁卢。事实上,面对伊拉克的巨额订单,包括两个超级大国在内,或是直接提供现役库存车辆,或是利用现役型号进行改进,世界上的几大传统军火出口国纷纷向伊拉克抛出了自己的主战坦克销售方案-----法国推出了AMX-32(AMX-30的出口改进型)、苏联推出了“T-72M”,美国推出了M-60A3,德国则推出了库存的豹IA4,甚至连我国也推出了自己的69式。EE-T1奥索里约强有力的挑战者之一----M60A3主战坦克EE-T1奥索里约强有力的挑战者之一----豹1A4主战坦克在这些“奥索里约”的同台竞标者中,除我国的69式性能差距较为明显外(但价格却低廉得令人难以置信),其他型号不但竞争力十分强悍,而且技术成熟,大都久经沙场考验:55吨的M-60A3外形高大威猛,拥有美制坦克一惯的精良火控系统,再加上其L7A3
105mm火炮的威力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得到了充份验证(M-60A3装备的“L7A3”实际上是在换装了T-254E2型炮膛结构(包括直立楔式炮闩)后,由美国按许可证生产的M-68),这使其作为二代坦克中的佼佼者足以满足伊拉克军方的需求;至于在A3基础上换装了包括EPRI-R12车长用周视稳定望远镜、EMES
12A1炮长用双目体视测距瞄准镜、火炮双向稳定器和FLER-HG混合式弹道计算机在内的综合式火控系统,以及自动选速装置的联邦德国豹1A4,这款经典的德国战车在火力和机动性上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当然,如果说二手M-60A3由于70万美元的高价让人觉得物非所值,而二手豹1A4在近战中只能防御20mm口径以下武器的薄弱装甲又成为了其阿基里斯脚踝的话,那么AMX-32与T-72M对EE-T1“奥索里约”的威胁则是实实在在的。尽管人们对AMX30B2印像不佳,但在其基础上研制的AMX-32却已经脱胎换骨,成为了一辆“准三代”虽然是在口碑一般的AMX30B2基础上改进而来,但AMX-32在改进了车体防弹外形,配备了最新型的OFL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并换装了先进的柯达克(COTAC)综合式光电火控系统及ENC
200型传动装置后,性能已经达到了准3代水准。“奥索里约”与这辆经过精心改良的高卢战车相比,没有丝毫性能上的优势,最多算是在仲伯之间,而且在技术成熟度上还略有逊色。更重要的是,同“奥索里约”一样,AMX-32的研发立意完全在于出口,早在1975年研制工作便全面展开,日在第七届萨托里展览会上首次展出样车,及至1983年已经有3辆样车在中东地区进行演示---而此时“奥索里约”在绘图板上都还没有成形,显然在进度上“奥索里约”也讨不到便宜,各方面完全处于下风。不过,虽然AMX-32的“杀伤力”已经令“奥索里约”无法招架,但真正在商场上给予巴西人致命一击的还要算是T-72。几乎不用动什么脑筋便能明白,作为一款超级大国的现役主力装备,作为能够让西方世界颤栗的红色魔鬼战车(此时T-72的”神话”还没有被揭穿),T-72对当时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当然具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尽管T-72出口型与红军用的原装货相比,可谓是云泥之别)。更何况作为举足轻重的中东大国,伊拉克长期以来就是红色帝国竭力拉拢渗透的对像,苏伊关系一向不俗,因此当苏联人表示愿以30万美元的超低价向萨达姆提供500辆T-72M时,“奥索里约”的命运便已经被决定了(在没有获得任何订单的情况下,苦苦撑到1992年,巴西恩格萨工业工程公司正式宣布EE-T1主战坦克项目下马)。展示中的EE-T1“奥索里约”样车(EE-T1在设计理念上也有与T-72M相似的地方,比如低矮的防弹外形便与T-72M有殊途之感。事实上,EE-T1车高2.37M,与2.22M的T-72M的确不相上下)伊拉克战争后,重新编成的伊拉克装甲部队装备的T-72M1坦克群(以前西方一直认为T-72是在T-64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简化型坦克,而实际上从设计伊始,T-72的思路就与T-64存在很大不同。T-64是苏联高新装甲技术的一个综合平台,T-72则是侧重实用性、经济性和出口可能的产品,但该车确实利用了部分T-64上的成熟技术来进一步提高自身性能,不过,这种利用受到了严格的成本限制)虽然“奥索里约”的结局远称不上圆满。但无论是“得”还是“失”,“奥索里约”带给我们的一些启示却是弥足珍贵的。一个国家要想捍卫其主权、维护其领土完整、保卫经济建设的和平环境,就必须拥有一支数量质量可观、武器装备精良、训练指挥有素的军队。精良的武器装备来源于现代机器大工业生产;反过来,武器装备的生产又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巴西在这方面可谓独辟蹊径,值得一究。而“一究”的办法则仍是对比----当然,对比的对像,还是那个与巴西在综合国力上十分接近的“南亚某大国”。先从就事论事的角度来讲。以差不多同样的起点,南亚某大国用了差不多30年时间才造出了被人戏称为白象的“阿琼”主战坦克,而巴西人却只用了11个月便造出了EE-T1“奥索里约”。当然,EE-T1只是比T-72M稍强的“二代半”(相当于T-72M1),而阿琼却号称是响当当的“三代”,两者存在着半代的代差。但值得注意的是,南亚某大国的阿琼至今仍然是无法通过国家测试、甚至连本国军队都拒绝接收的不合格产品(最近勉强接收了几十辆作作样子),其研发现在也很难说是成功的,无奈之下,只得以巨额外汇向苏联购买许可证,大批仿制T-72M1以应急需,而反观当年巴西自主研制的奥索里约,这辆水平不低于T-72M1的巴西坦克却在1985年年底便通过了严酷的国家测试,作好了可以开足马力大批供货的量产准备,两家孰高孰低也就不必分说了。虽然由于各种原因,最后EE-T1没能卖给原先预定的大买主伊拉克,但这种性能优异价格低廉没有什么政治附加条件的主战坦克,还是吸引了包括海湾国家在内的许多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广泛关注,意向订货据说高达2000多辆,可惜后来又由于冷战的终结,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在国际市场上以低于成本价的超低价大量抛售所谓的剩余军用物资,搅黄了巴西人对EE-T1所寄托的一切商业希望。但作为一个第三世界后起工业国家在军工领域的杰作,“奥索里约”的光芒是难以遮掩的,以一块奠基石的姿态,已然是一种理程碑式的像征。相较之下,阿琼则让人感到困惑-----对其祖国来说,它究竟是一个荣耀还是一个笑料很难让人说得清楚。参加巴西国防军演习的EE-T1“奥索里约”样车另一方面如果从国家整体的宏观角度去考虑,对“奥索里约”与“阿琼”背后所各自代表的那套国防工业建设思路进行一番对比,则更让人感兴趣。在理论上讲,巴西与南亚某大国都具备争当第三世界领头羊的潜力。巴西联邦共和国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人口数居世界第五。其国土面积为世界第五大,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得益于丰厚的自然资源和充足的劳动力,巴西的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南美洲第一,世界第十。而根据某种来自西方的计算方法,据说国土面积只只有298万平方公里,人口却高达11亿的南亚某大国(号称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按其货币实际购买力已经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4大经济体”。估且不论这种说法的科学性与否,在对国防工业建设的态度上,我们也许可以品味出,实际综合国力可能更为接近的印(度)巴(西)两国,究竟哪一个才更有崛起的潜力与资格。从建国者那一代开始,南亚某大国便声称“要么作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消声涅迹”。然而,在怎么去作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问题上,南亚某大国却选择了最简单的一条“捷径”----增强军力,炫耀武力。当然,一支强大的军队,除了在数量上要能具备足够的规模外,先进的技术装备更是必须应当具备的硬件条件。对此,操一口地道英式英语、对英式红茶很有品味的南亚某大国治国精英们自然是了然于胸,深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道理----一方面建立建全自己的军事工业体系;另一方面不惜重金大肆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军事技术,乃至武器装备成品以满足急需。客观的说,这个方针本身不错,自力更生与引进吸收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更何况南亚某大国的科技力量在纸面上相当令人印象深刻,南亚某大国科技人才(至少海外南亚某大国科技人才)的水准也是公认的,获取东西方先进科技的条件之优越和历史之长更是中国所无法比拟的,更何况战后南亚某大国没有经历过中国那样的剧烈政治动荡,作为“最大的民主国家”总是能够使国家“自然”保持在“历史的正确一边”。但可惜的是,长期处于如此令人羡慕的一种国际环境下,南亚某大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和国防方面的成就,比起中国却相去甚远,实际上只是一个与巴西才有可比性的国家。而且在被其视为立国之根本的军事实力发展中,看似明智的军工发展策略在执行中居然还完全变了形。这其中原因是值得深思的。事实上,成体系的军事工业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既便是超级大国的军事机器也是在一砖一瓦的长期积累中筑成的,但由于南亚某大国的军事基础工业发展滞后,往往跟不上其野心勃勃的“大国志向”,因此每每当其纸面技术指标令人玄晕的先进军工项目,因某些关键技术“卡壳”时,无条件无原则的“拿来主义”便成了主旋律,最后的结果往往便是自行研制变成了自行组装,而且用巨额外汇买来的先进部件拼凑出的东西还不一定好用----从地上的“阿琼”到天上的“光辉”莫不是如此。作为一个雄心万丈的地区大国,其大型武器装备的实际自给率却不足50%,出口创汇更是谈不上的奢望.......更严重的是,由于长期穷兵黩武的巨额军费开支再加上不甚精明的军工发展路线导致的惊人浪费,这使其本国人民长期挣扎在温饱线之下,表面光鲜的GDP总量与增长率,实际上只是靠一些被炒作的过于夸张的“外包”产业苦苦虚撑着而已,而且民生问题却糟糕的一塌糊涂。组装中的阿琼主战坦克(由于本身技术储备不足,虽然大量选用了国外先进的坦克部件,并在设计过程中得到了德国克劳斯·玛菲公司的技术支持,但在整合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同时整个坦克中这些关键进口部件的比例过高。“阿琼”原型车自制部件的比例为73%,但到实际生产中,进口部件比例高达60%,除了“据说很先进”的装甲与车载计算机系统外,其他的关键部件如发动机、传动系统、悬挂系统、观瞄系统、双向稳定器等等都是不同国家的进口货,甚至连机枪都是进口的俄国货,其所谓自主研制成为笑话,实际沦为了国外产品的“组装货”,完全谈不上什么整合艺术)南亚某大国以倾国之力通过国防高科技拉动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企图,结果却使自己陷入了极大的困境。这种靠钱买“现代化”的做法,非但不会改变南亚某大国对现代战争“外行”的状况,反而导致“消化不良”。以致作战中新式武器的作用都离不开外国顾问和专家,士兵不能熟练地按照标准规范维护和使用自己的武器装备。这样不仅不能使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得以正确运用和充分发挥其效能,而且容易丧失主动,受制于人。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武器装备,必须与自己国内的工业基础,军官和士兵的知识结构与技术水平,以及本国的战争传统相适应。否则,花很多钱去买自己消化不了、驾驭不了的东西,不仅造成严重的浪费,甚至可能成为自己的累赘。武器装备先进的程度不能代表军队现代化的程度,先进的技术装备本身并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起决定作用的是善于运用武器装备,有很高军事素质,有先进的战略战术思想的人。也就是说,只有具有与先进的技术和武器装备相适应的战略战术思想,才能充分发挥武器效能,赢得作战的胜利。当然,对比南亚某大国在军工发展道路上的失误,对其他国家来讲可能反而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正反面教材,这其中值得深思的东西归纳起来大致有这么几点:1、国防高科技只有在经济实力发展到相当水平时,才能得到持久和有效的发展。否则只能是跳高而不是登山。中国曾经片面发展军工,但除弹道导弹和核武器等几个特例外,真正的发展还是自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取得长足进步以来才取得的。2、国防高科技和一般工业和科技基础是花与锦的关系。锦上添花本已不易,为花织锦则属本末倒置。既使弄成了,将来也可能要返工,因为这一小块锦不一定和大锦匹配。俄罗斯军工科技世界领先,但经过多年转型努力,民用科技仍然一蹋糊涂。日本则相反,若不是出于政治考虑,日本具有足够的科技能力来研制更多的先进进攻性武器。3、发展高科技一定要有充足的技术储备。书到用时总是恨少的,但乏书可用则成不了大事。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建立了一系列基础科研设施,如亚洲最大的风洞群、航空发动机试车台、导弹测试场等,航空院校和研究所更是追踪世界先进技术和自主科研并重,并取得了诸多成果,至于巴西在这方面的投入也不算少(只不过巴西人对其工业成就一向低调而已),所以无论是我们的J-10、99还是巴西的ERJ、“班德兰特”、“奥索里约”,其成功都不是偶然的。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两辆EE-T1“奥索里约”样车那么,再让我们仔细看看巴西。巴西是拉美地区的第一军事大国,拥有较为完善的国防工业生产体系,其研发能力和生产水平均居世界中上水平,有些居于领先地位,能生产多种海陆空常规武器,早已实现自给自足,其中陆军的武器自给率达90%,海军自给率达80%,空军自给率达60%。巴西国防工业的从业人员达20万,工业企业达380多家。恩杰萨公司是巴西地面兵器工业的代表,其研发和生产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能独立设计生产较先进的坦克、装甲车、火炮及火箭系统,是巴西军用车辆的主要厂家,同时也是世界上主要的装甲车制造厂之一,其产量是西方国家总产量的一半左右。该公司还开发和生产直升机,并致力于导弹的开发。巴西的航空军事工业发展迅速,涌现出了以巴西航空工业公司为代表的一大批工业公司。作为巴西最主要的飞机制造企业,巴西航空工业公司能生产十几种不同种类、50多个型号的飞机,过去30多年中共制造了5300多架飞机,每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美元。EMB-318型“图卡诺”教练机是该公司的拳头产品,AMX攻击机是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喷气式战斗机,可执行战场封锁、近距离空中支援、侦察和反舰任务。目前,该公司接到了大量的生产订单,仅ERJ系列中短途飞机每个月就要制造18架,被誉为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制造公司。巴西航空航天公司是巴西最大的民营国防工业公司,专门从事火箭和导弹的生产,能够制造各种战术导弹、中程弹道导弹、探空火箭、卫星运载火箭等,其中战术导弹包括地地、地空、空空、空地、反舰和反坦克导弹,中程弹道导弹的射程一般都在1000千米以上。该公司90%的收入来自火箭炮、火箭弹的出口,所研制的X-20和X-40反坦克导弹深受用户的欢迎。“阿斯特罗斯”机动野战火炮系统配备3种弹药,射程分别可达30千米、35千米和60千米,是巴西生产的摧毁力最强的炮弹。该公司同时也是巴西军事装备、航天、化学、电子、电信等领域的领头企业。
巴西还是世界上主要的造船国之一,能制造多种常规舰艇,现正研制核潜艇井准备建造直升机航母。主要造船企业为里约热内卢海军造船厂,主要产品有各类巡逻艇、小型护卫舰、潜艇等军用舰船,集装箱船、海洋钻井平台、平底船、拖船和驳船等民用船舶,以及柴油机、推进器等多种船用设备。目前正在制造载员达85人、排水量为2200吨的号称“第三世界国家最强大”的潜艇,并且正同意大利合作生产常规动力潜艇。当巴西人能够拿出与T-72M1水平相当的EE-T1参加伊拉克主战坦克竞标时,我国此时却只能拿出水平相差一代的69式主战坦克去争取同样的一份订单(讽刺的是,最终EE-T1落选,我们的69式主战坦克却由于令人吃惊的“甩卖价”而榜上有名,当然这个榜只是陪榜而已)中国85-IIM主战坦克(同样是利用引进技术搞自主设计系统整合,我国直到1991年才拿出与EE-T1奥索里约水平相当的85-IIM出口型主战坦克。有趣的是,我国的85-IIM与EE-T1无论在外形、尺寸、吨位还是实际性能上均十分接近)
与“南亚某大国”相反,巴西国防工业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出口来维持,认为“出口便是出路”,是南美洲最大的军火出口国。军火出口为巴西赚取了大量的外汇,成为仅次于咖啡和食糖的第3大创汇来源。从军火出口的范围来看,巴西军火出口的种类繁多,包括轻便和重型武器和装备。如步枪、机枪、手榴弹、喷火器、卡车、吉普车、头盔、战斗机、坦克、装甲车、直升机、火炮、导弹、火箭、无线电设备等。其中“阿斯特罗斯”导弹、“班德兰特”和“图卡诺”式飞机、“响尾蛇”导弹、“卡斯卡维尔”和“乌鲁图”装甲车等,均在世界市场上享有盛名。巴西有关人士声称,世界上半数以上的轻型装甲车市场已为巴西控制;在当今世界上使用的双发动机涡轮螺旋桨飞机上有l/10的产品产自巴西。巴西的军火主要向第三世界国家出口。由于拉美一些国家(如智利、委内瑞拉等)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次发生军事政变,导致军政权上台执政,美国曾一度拒绝向这些国家出售武器,巴西趁机向智利和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出售军火。向发达国家出口武器是巴西在军火贸易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的一个显著标志。美国购买了巴西的“班德兰特”式飞机,法国购买了4l架巴西的“辛古”式飞机,英国购买了130架巴西的“图卡诺”军用教练机。由于冷战结束后国际军火市场—度萧条,竞争十分激烈,巴西的军火销售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特别是一些国家购买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家的更为先进的武器,使巴西的军火出口雪上加霜,出口额曾一度出现急剧下滑的趋势。针对这种形势,为维持巴西在世界军火贸易领域的优势,近几年来巴西的国防工业企业经过大力整顿,加速公司改组,引进新的技术和资金,不断开发新产品,国防产业逐步走出困境,重新焕发出生机,军工企业的效益逐年提高。据《圣保罗州报》报道:巴西新研制的ERJl45型50人座客机已揽到美国航空公司200架飞机的订单,一举击败了加拿大同行。短短的几年中,巴西收到的客机订单已达800多架。目前巴西各种飞机年出口额为20亿美元,且保持着10%的增长率。总之,在“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韬光养晦的基本国策下引导下,以出口为导向的军事工业发展不但显著增强了巴西的自主国防能力,更有力的支撑起了巴西的国民经济,人民生活水平也因此受益非浅,也许奥索里约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在于此吧。本文为坦克装甲车辆杂志独家供稿,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来源:网易军事
责任编辑:赵亮亮_NN667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博尔盒子更新问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