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敌人追杀我和孩子我们满山打鬼子藏

解放军霸气一仗,副班长带4人追着200人满山跑,战后被毛主席接见解放军霸气一仗,副班长带4人追着200人满山跑,战后被毛主席接见历史九点半百家号相信大家都曾听过这样一个段子,抗战时期,某县城被3个日本兵就占领了,更有甚者,说有县城被打下来之后,全县只有1个日本人管理着。我们暂且不论是否真有此事,仅从实际操作上来说,3个日本兵占领一座县城,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首先,人数的多寡确实能影响战局,但这不是绝对的,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案例不胜枚举。打仗虽说武器装备、士兵素质都起到关键作用,但归根结底还是人的较量,是血性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如果没有足够的意志和威慑力,再多的人也只会是一盘散沙。抗战时期的中国军队,特别是国军,相比日本兵来说,无论从装备到训练都是差了很多的。据统计,抗战期间,中日军队的伤亡比例大约为5:1,换句话说,我们平均要用5条命换对方一条。抗战前期,中国士兵对日本兵普遍是有畏战心里的,九一八事变,仅1万余日军就轻松占领了拥有20万军队的东北,主要一点是畏战、怕。在这种畏战的心理作用下,往往人数就不起作用了,威慑的力量就足以吓跑成倍于己的对手。因此,我们说3个日本兵占领一座县城,从实际操作上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就是当时的守城士兵完全失去了斗志,草木皆兵,对日军自我暗示自我催眠,首先从心理上败给给了日军,如此一来,日军刚出现,也就作鸟兽散了。实际上操作可行,但是不是有这件事,那就另当别论了。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我们的解放军就曾创造过4个人追着200多印度兵满山跑的案例,这是真实存在的霸气案例。此事发生在1962年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时,1962年6月,有印度王牌军队之称的步兵第四师锡克旅第1、2营,外加一个炮兵团,入侵了西山口地区,10月解放军奉命还击。印军在西山口设置重重堡垒,易守难攻,号称是“铜墙铁壁”。九连负责担任突击,扫清印军西山口的外围一块“无名高地”的火力点,在夜色的掩护下,九连出击了。九连在夜色中顺利拿下了“无名高地”,在清查搜索中,四班副班长庞国兴看到几名印军趁夜色逃跑,于是追了上去。由于当地地形复杂,加之实现不好,庞国兴追着追着就迷路了,和大部队失去了联系。庞国兴乘着夜色,摸不清方向,一个人在山路上寻找印军的踪迹。在搜索途中,他又相继遇到了冉福林、王世军和周文轩,原来几个人都和部队走散了,于是四个人就重新组了个战斗小分队,由庞国兴指挥。四人一合计,部队暂时也失去联系了,不如干脆去攻击西山口好了,既然大部队下个目标就是西山口,他们虽然只有四个人,但是也能吸引下敌人的火力,为主力部队打侧援。死就死了,四个人一致同意了这一大胆的想法。走着走着,发现了印军一个榴弹炮阵地,有三门榴弹炮驻守在一个山口处,庞国兴决定吃掉这三门榴弹炮。一声枪响,印军阵地上一个军官应声倒地,随即庞国兴带领战斗小组,向对面的榴弹炮基地射击,突然受到攻击的印军以为是解放军大部队打上来了,立马丢盔弃甲,四散逃跑。就这样,庞国兴的小组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了印军的一个榴弹炮基地。再往前走,又发现一个火炮阵地,这次有四门大炮,同样方法,印军一听枪响,枪都没打就跑了。接连拔掉了印军两个炮兵阵地,庞国兴继续带领战斗小组向前推进,这次被他们找到了敌人西山口的旅指挥所,7门大炮正在向我军的大部队开炮。4个人埋伏在印度旅部附近,瞅准时机,一枪击毙了印军一个军官,随着连续的几声枪响,印军200人的指挥部如临大敌,他们以为解放军大部队打过来了,其实他们对面的仅仅是4个人。庞国兴4个人边追边打,印军丢盔弃甲,毫无抵抗,不一会的功夫西山口就被庞国兴占领了。我军的大部队还很纳闷,印度的大炮怎么没动静了,打到跟前才发现,阵地被庞国兴攻下了。此战,庞国兴4个人深入敌纵深15里,相继打了五仗,攻占了印军两个炮兵阵地,击毙印军七名官兵,缴获七门火炮,炮对镜、望远镜各四副,推土机、汽车四台,更为后续部队的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堪称中印自卫反击战最霸气一仗。庞国兴荣立一等功,还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后被提拔为排长,少尉军衔。1963年的10月,庞国兴受邀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周恩来总理和朱德等来的接见。庞国兴的事情告诉我们,其实战争打的就是气势,有时不在乎人数的多少,如果对方是一群贪生怕死之辈,人再多又有何用呢,枪炮一响,恐怕也是四散逃跑的结局。历史九点半,每晚与你一起读历史。欢迎留言、转发、收藏,如果你也爱历史,请关注我。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历史九点半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每晚九点半,陪你一起看历史。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当前位置: >>
鄂东地名趣谈(完结)
市?县?区前荟地名由来 市?县?区前荟 色彩斑斓县市名 黄冈古今州府县市名称五彩缤纷,山水、龟龙、英花、香草、姓氏、方 圆及佛家警语皆有。有幅专用颜色和数字表述地名的对联颇有趣味。 上联是:黄州乌林赤壁白石龟 下联是:三台伍洲七里九资河 黄冈地名或标姓氏、旅行、工程、店铺,或表山水地形、方位、里 程,或记历史、名人、传说、掌故、风物、名胜。择其收入《中国地名 志》的串联起来,加以简要陈述,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知识、趣味、文 学、工具性很强的书。这里先从州府县市名说起。 黄州 黄州由衡山郡、衡州而来,衡山郡为秦始皇分 36 郡之一,衡取“衡 山”(大别山主峰周围)。 北齐天保八年(公元 557 年, 以下省去“公元”二字) 始在麻城置衡州;隋开皇三年(583 年)改衡州为黄州,时州治在黄陂黄 城镇;唐中和五年移治今址;明洪武元年蕲、黄二府并置,洪武八年降 为州,后三年划属黄州府。 “黄”字由来说法有三:一说取古黄国(但黄国 区域未过大别山);一说因春申君黄歇封地在此,取其姓;一说此即三国 黄祖所筑黄城之“黄” 。黄州在明代称“府” ,民国元年撤其建置,明清两代 为名郡,近至当代为名区。 黄冈原县名。隋开皇十八年(598 年)始改南安为黄,而黄冈又来自 黄冈山。 《辞源》黄冈山条: “黄冈山在湖北黄冈县东。 ”1983 年 10 月撤黄 冈县改黄州市。 1949 年 5 月,在浠水成立中共黄冈地委, “文革”中改名黄冈地区。 1995 年底,经国务院批准撤黄冈地区,改黄冈市。1996 年 5 月 18 日 黄冈市正式成立。黄冈市名著入史册。 黄安(红安) 明嘉靖二十四年(1565 年)始建黄安县,乃合黄州府之“黄” ,旧南安 县之“安”而名。鉴于大革命时期黄安为举世闻名的红色根据地,全县 10 万人民的鲜血染红了黄安山川,并孕育出董必武、李先念等革命伟人, 1952 年,政务院批准改黄安为“红安” 。 黄陂清雍正七年以前隶属黄州府,其“黄”字由来与黄州之“黄”同。 麻城东晋后赵石虎部将麻秋约于公元 335―338 年间,奉命在麻城市治 东北 7.5 公里处的古城畈筑城据守。从此,以麻秋之姓氏加“城”作县名, 一直延用至今。 黄梅 黄梅县于隋开皇十八年由新蔡(按, “蔡”为龟,黄梅蔡山呈龟形,亦 产大龟)县改来,其名亦从山名。据《辞源》黄梅山条载: “山名,在湖北 黄梅县西北。禅宗五祖弘忍居此,后人因称五祖为黄梅。 ”时治所在黄梅 山黄梅河畔。蔡山二度梅,年开黄、白两色梅花,是黄梅的县徽。 罗田罗田县始于梁朝。 “罗田”二字的由来,说法有三: 其一,沈约《宋书》载: “司马黑石反,有小罗与田光兴二人讨平之,故 名‘罗田’ 。罗田旧县志认为宋在梁前,当时还未建县,不可用此说。 ” 其二,志家同意前说,认为罗、田二将平定此地之乱有功,先以它为地 名,建县时再取作县名。 其三,传说,巴蛮人移居山地的部落中有姓罗、姓田的两个部落开 发之功最大。他们亦事农,造梯田,凿塘堰,植桑、栽茶、养蚕、养蜂, 栽种果木,有桐子、木梓、板栗、甜柿、银杏、茯苓等,即“蚕吐丝,蜂 酿蜜,树结油,茯苓名誉享五洲” ,开发是从罗、田开始的。另一部分亦 农亦商,造就一些市镇,今凤山镇原名“罗家大湾”的市镇即是。由于罗 田二姓开发本县功劳最大,故以二姓合成县名。 三种说法都未离开姓氏,可见用姓氏作县名是可能的。 英山 英山县名一花一山, “英”为花,英山或为花山,以花山作县名似乎更 有诗意。但据县志和传说对“英山”的由来是各说各的。县志称,春秋时, 英人(英氏)驻此。 鲁僖公十四年(前 646 年)楚人灭英; 僖公十七年(前 642 年)齐人、徐人伐英氏,遂于南宋度宗咸淳三年,邑人段朝立奏请分罗田 东直河乡建县时,取前“英”而名。 又,传说九江王英布在鄱阳湖兵败,被汉刘邦诱杀后,其部将周某得神 灵之助,将其尸体运到英山尖下安葬,故英布墓在此。 “英山尖” 、 “英山县” 名皆由此来。 蕲州(蕲春) “蕲”为香草、香菜,当春始发,用蕲名郡县有色有香。蕲春建置始 于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 47 年,以下省去“公元”与“年”字),汉帝封陈浮 为蕲春侯,置侯国。建安十三年置蕲春郡,因避晋孝武帝之母“阿春”名 讳,改为蕲阳。隋开皇三年改蕲春郡为蕲州。明代后蕲州属黄州府。民 国元年撤州,置蕲春县至今。旧志有云: “蕲水悠悠出大贤,蕲阳四宝(蕲 龟、蕲蛇、蕲竹、蕲艾)天下瞻” 。今因李时珍而设的医药节亦名闻海内。 浠水(古称蕲水)又名兰溪 浠水于刘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448)建县,初为希望之“希” 。 “希水”原 为白莲河至清泉镇一段水名,清泉镇至入江一段称“兰溪” ,杜牧、苏轼吟 咏者即此。唐武德初改希水县为“兰溪”县,兰溪其名是因溪之两岸多兰 花。唐天宝初兰溪为“蕲水” , “蕲”从蕲州之“蕲” ,时称“两蕲” 。延至民国二十 二年(1933),由邑人孔庚请改蕲水为“浠水” 。此浠从水,使水更丰,至建 成白莲河水库后得以实现。 广济(武穴) 广济有县,始于北周大象元年(579 年),初名“永宁”县,取安定康泰 之意。时因县中出了禅宗四祖司马道信,唐主又尚佛,永宁境内佛事昌 盛,时有“佛城”之称,故取佛家“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之警语缩而名县, 改为“广济县” 。县治所一直在梅川。1953 年迁县治至武穴。1987 年 10 月改广济县为“武穴市” 。 武穴,汉代名“邬家阅” ,唐改“邬”为“武” 。 《广济县志》载: “汉以前为 邬家阅,人极悍,有精兵,唐号武家阅。 ”元改“阅”为“穴” ,明代去“家” ,其 意未明。原武穴向为军事要地,在此用“武” ,并著史册的史事颇多。它又 为鄂东最先兴起现代工业的市镇,最先开放的长江码头。 团风 团风在汉代名乌林,宋《方舆胜览》载: “黄州古有乌林,盖因此地 杨柳枫槐茂密,藏乌甚多之故。 ”学者争论的赤壁之战,曹操屯兵于此是 根据之一。明杜茶村“赤壁云初冥,乌林日渐红” ;清李调元“赤壁烟初合, 乌林月欲升” ;洪亮吉“坡公当难知赤壁,路人莫更指乌林” ,皆把赤壁与乌 林联在一起。不过“团风”之地在明代就有,初名湍h,取感化河至此水 声湍急之意。又“团”即“圆” , “风”即“凤” ,风合团圆亦言地方安和。 团风原为镇,与黄冈市同时撤黄州市并设黄州区和团风县。团风县 治所团风镇。 同名赤壁存公案 在长江竟陵以下、蕲水以上有 5 个赤壁,两个乌林。位于江北的有 汉阳赤壁、汉川赤壁、黄州赤壁及距其 20 公里(今团风)的乌林;位于江 南的有武昌赤壁、蒲圻赤壁及其江对岸(今洪湖)的乌林。由于汉末曹操 屯兵乌林,吴魏在赤壁发生过大战,而乌林、赤壁所属郡县不明,故此 演成千秋公案。历代文人如杜佑、杜牧、司马光、苏轼、黄庭坚、张秉、 戴复古、王炎、陆游、辛弃疾、赵秉文、张孝祥、文天祥、赵孟\、元 好问、丁鹤年、李东阳、解缙、何景明、方孝孺、杨慎、王世贞、袁宏 道、杜茶村、赵翼、姚鼐、袁枚、王葆心等对此进行过富有诗情画意、 妙趣横生的争论。争论中心集中于黄州、蒲圻两地,倾向黄州者尤多。 吟咏黄州赤壁的诗歌,仅著名方志学家王葆心编纂清代前的就数百首, 加上曲赋、楹联、金石、书画、传说、掌故,构成洋洋大观的赤壁文化 系,以文售地名者莫过如此。由此引出的雅名有武赤壁、文赤壁、文武 一赤壁、文长武短赤壁、周郎赤壁、东坡赤壁、才子赤壁、英雄赤壁等 一大串名词概念,每个概念都可做一篇大文章。 黄州赤壁初名赤鼻矶, 在黄州汉川门外。 “屹立江滨, 土石皆带赤色。 ” (《方舆纪要》)又其崖石突出下垂,状如人鼻。它峭倚江畔,截然如壁, 故名赤鼻,后转名赤壁。兹山小巧玲珑,风光秀丽,江山如画,唐代前 已是游览佳境。相传李白、杜甫曾游于此,并留有诗句。对江南岸的西 山、樊口、长港、吴王故都(今鄂州),右前方的三江口,西北隅的乌林 向为兵家必争之地,上下距夏口、柴桑不远,具有屯兵攻守的条件,因 而 《三国演义》 描写赤壁之战的地理环境多在这里。 可是 《后汉书》 、 《三 国志》 、 《水经注》皆未言明吴魏交战的地属,留下了一个谜。唐代李泰 著《括地志》 ,李贤注《后汉书》即言赤壁之战在蒲圻,杜佑的《通典》 、 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附和其说。而杜佑之孙、文学家兼历史和兵法 研究家杜牧却认定火烧赤壁在黄州。唐会昌初,杜任黄州刺史,在江边 得一兵器,经磨洗鉴定它是汉代之物,故作诗云: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另外还有“乌林荒草近,赤壁健帆开” ; “可怜赤壁争雄渡(指三江口), 惟有渔翁坐钓鱼”之句。 至北宋元和初,苏轼被贬黄州,尝与酒翁潘大临,渔翁,樵夫,猎 人古生、郭生等携壶担肴游赤壁,看山水,赏明月,谈今古,激起创作 灵感,写出空前绝后《前赤壁赋》 、 《后赤壁赋》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他未肯定赤壁之战就在这里, 是说: “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西 ” 望夏口, 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 郁郁苍苍,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上述名篇加上李白的“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是写武赤 壁的代表作。 还有苏辙的“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 安知赤壁焚。 ”陆游的“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 ;戴复古的“想 当年周郎年少,气吞区宇……”可成武赤壁图。 文赤壁来自苏轼两赋一词: “二赋堂”联云: 不是苏翁两篇赋,如何赤壁在黄州。 王以凝词云: 千古黄州,吾堂奇胜,名与赤壁齐高。 熊桴诗云: 五百年前苏子游,青山白石总风流。 孤亭遥隔金莲夜,两赋争传赤壁秋。 刘节诗云: 仙山仙水一仙舟,锦缆牙樯载月游。 欲起东坡重作赋,西风吹梦到黄州。 何绍基诗云: 樵夫渔子识髯苏,二赋长留万口中。 张维屏诗云: 古来文章辉山川,黄州胜以东坡传。 郭沫若诗云: 吾乡苏长公,俊逸才无敌。 脍炙在人口,前后游赤壁。 何绍基词云: 名齐白傅,才比青莲,两篇赋作江山主。 宦谪黄州,迹留赤壁,千古人碑水月仙。 文武一赤壁有云―― 再闰黄州正坐诗,诗因迁谪更瑰奇。 读公赤壁词并赋,如见周郎破曹时。 ――王十朋诗句 雪堂迁客,不得文章力。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 ――辛弃疾词句 可怜当日周公瑾,憔悴黄州一秃翁。 ――元好问诗句 周郎事业坡公赋,递与黄州作主人。 ――袁宏道诗句 英雄事业才人赋,便说神游亦自豪。 ――江苏孙诗句 铜琶铁板,大江东去; 明月星稀,乌鹊南飞。 ――胡君复楹联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只为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楹联 道文长武短者有―― 张元汴诗句: 千载舳舻空赤壁,两篇诗赋自黄州。 王圻诗句: 矶石是非君莫管,江山增色在名贤。 刘子壮诗句: 虽无一炬周郎烈,却有三秋苏子词。 李调元诗句: 赤壁已无横槊气,黄州尚有弄箫声。 刘兴复诗句: 霸业原如春梦短,文章常共大江流。 结城蓄堂(日本)诗句: 功名不若文章力,风月江山无尽藏。 说到周郎赤壁来自苏翁词,现已成为火烧赤壁的代名词,而东坡赤壁则 是东坡居士的引申。 苏轼居黄, 借得黄州东坡废地躬耕其中, 聊以身补, 并以此为号, 意欲长居, 在此形成他的创作高潮, 对黄州文化影响靡深。 至清初,知府郭朝祚用其号以名赤壁。英雄赤壁、才子赤壁乃是文武赤 壁的别称。 对于武赤壁之争和文赤壁的内涵,清初黄冈名士朱日浚作了说明: 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古来胜迹原无限,不遇才人亦杳然。 关于东坡赤壁的风物特色,清人喻森作了以下概括: 无客无肴无酒无鱼无赤壁, 有江有山有风有月有东坡。 黄州区?团风县 “涂”字地名关大禹 鄂东以“涂”字为地名的虽不太多,但也不少,相传皆与大禹及其涂氏 二妃――女娇、女攸有关,二妃是涂山侯的郡主,涂山侯又是楚人崇祀 之神祝融的后裔。涂山侯国在大别山南,今罗田、黄州、团风的涂家山、 涂家冲、涂家寨、涂家湾、涂家老湾、涂家坊等地名都是因涂而起的。 据《山海经》载,大禹降服毒虫、猛兽后,又见三江流域洪水泛滥, 大别山南,幕阜山北,九派不分,一片汪洋。而大别、幕阜、云梦、洞 庭、鄱阳连名字都没有。涂山侯的属地多淹没。 大禹率庚辰、黄魔、大翳三神将和龟、鳖、蝾、蟛、螽、鲩、鳄、鲞、 鱼工九力士,乘苍龙, “至于大别,疏浚九江”(王葆心《山脉正稿》)。从 此长江东去,云、洞、鄱三大泽安平,江汉、湘、赣原野绿色重现。涂 山侯的子民安居乐业,聪明美丽的涂侯二女对大禹又崇敬又爱慕,常伫 立望江山(后人定名)瞻仰崇伯的丰采。二女的心事被西王母的巡检臣云 华夫人揣测知,同时算就她俩与大禹有姻缘之份,遂派九尾狐作媒成全 这桩好事。谁知大禹不爱女色,一心想在“治水”二字上。初时并不应允, 后来由西王母及大舜出面说之才算完了婚。完婚时,大禹强调: “受命治 水,大功未竣,一切从简。 ”云华夫人看不过意,便用手向昆仑山一招, 招来赤璧、白璧、明珠三件至宝,以作聘礼。这三件至宝又引出三个地 名,下面另述。 《山海经》又载: “大禹自完婚至再往岭南,中间仅仅辛、壬、癸、 甲四日是完全的,可谓急公之至。 ”传说: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 这是真实的。 结婚虽只三四日,但女攸已怀孕,产子名启,即继禹位的帝启。 按民俗,嫁女不能长住娘家。大禹携二女在今黄州龙王山筑室安置,并 留下苍龙和神霄宝剑保护二妃。 大禹既去,二女朝思暮想,每日在江边高墩上南望。今“禹王” 、 “龙王 山” 、 “望夫墩”之名即来于此。 又传,大禹治水告捷,只带庚辰等三神还京师,封留九力士镇守鄂(鳄)、 皖(鲩)、湘(鲞)、赣(鱼工)、四川及大别(鳖)山、龟峰山、云(蝾)梦泽、洞 (螽)庭湖、鄱(蟛)阳湖。从此,长江中上游四域土丰物阜,山川锦绣。 聚宝山中真聚宝。 上文说到,大禹二妃将三件宝贝分置黄州禹王左右的三座山上,那 “赤壁山” 、 “龙王山” 、 “聚宝山” 、 “珠明山”等地名,都是由苍龙、赤璧、白璧、 明珠演化来的。这里只谈“聚宝”一山。 聚宝山又叫宝石山,与赤壁、龙王紧紧相联。所贮之石晶莹可爱,千姿 百态,如描如琢。方志学家王葆心所作《聚宝山铭》曰: 自黄冈北出二里,有聚宝山焉,其广数亩,西对赤壁,左界江水,居人 筑亭其上,名曰浮翠。亭后有泉,名宝山泉。轩榭出尘,鱼藻交映。土 多迤靡,林木翳如,可以眺望,可以泳游。无寻幽陟远之劳,靡登高临 林深之惧。方之柯山T,亦胜概也。地志以坡公取石供佛印,盖即此山。 夫大星落曜,洪炉炼精,神山之石出以五百年。天汉之机赠于秋八月。 奇物所聚,系古传焉。若乃深山穷谷,尺璧寸珠,共瓦砾以记根与草木 同腐。牧童敲火,耕牛砺角,颓冈断巅,垒垒一方,鬼啸狐嗥,荒荒数 块,亦其常耳。乃自坡公易以饼饵,比之虬松。佛印刻其言,参寥受其 供,而此山遂与石以争显意者。天生尤物必异人以提倡,而真始出欤。 其少慕子瞻,长而奔走,弭节江畔,假馆邾城,予以夏口吊古,南坡探 奇。睹儿童之浴江,概古人之不见。景兹邱壑,实具美观。秋月春风, 桃花绿水。高谢尘缘,希踪往哲。所思不远,良足慰情。坡公倘闻,其 许我乎!铭曰: 峨峨崇邱,大江之南。磅礴隆起,岩然兀f。韬精毓光,取赠瞿昙。瞿 昙曰嘻,净水注之。空洞了彻,是曰瑰奇。灵石非宝,顽石非痴。锅炉 所炼,天机以支。惟兹硗确,实与之齐。终当触云,聿兴澍雨。或成嘉 肺,以达民苦。坡老不生,参寥无语。磊珂摩挲,相望终古。 苏轼居黄,得石 298 枚。其中有似虎的,眼、耳、口、鼻轮廓清晰。 因撰《怪石供》曰: “今齐安江上往往得美石,与玉无辨,多红黄白色, 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爱,虽巧者以意绘画有所不及……齐安小 儿……时有得之者。戏以饼饵易之;既久,得二百九十有八枚,大者兼 寸,小者如枣、栗、菱、芡,其一如虎豹,首有口、鼻、眼处,以为群 石之长。 ” 清代宋荦亦得 16 枚, 并写 《黄州怪石赞并序》 。 言其或如僧坐蒲团, 或如鸳鸯复卵,或如红锦、赤城、贝叶、棋子、蟾蜍、鬼面、虾蟆、鹳 眼、杨妃瘢。分别起“宜春胜” 、 “达摩影”诸名。 黄州聚宝山宝石太美,宝山其名传之久远,往取者甚多,致使上层斑驳 残破。 “人怕出名猪怕壮” ,地物亦然。 八仙引名唐家渡 黄州西北 4 公里许的江边,有地名曰“唐家渡” ,即今黄冈二桥建设 地。自古至今这里并非渡口,其名为什么称“渡”呢? 相传很久以前,这里住着一户人家,户主姓汤,排行老八。他儿孙满堂, 向以打鱼、 耕种为业, 日子过得很红火, 活到八十岁还舍不得离开人世, 常常卜卦算命。算命的说他寿数已到,打不过八十一岁。想到死,他不 觉心慌意乱。心慌做乱梦,一夜梦见八仙来喝他的寿酒,转忧为喜。八 十寿辰之日,他吩咐家人杀猪宰羊,大摆酒宴,但不接收寿礼不请客。 家人都说: “既不请客,那丰盛的酒宴给谁享用 ?”他讲: “给神仙享用。 ”家 人以为他说昏话,只得照办。 八月十五,他生日那天,摆酒席八桌,每桌八八六十四道菜,八坛 桂花酒。他沐浴更衣,烧香秉烛,端坐堂上,双目望天,等待八仙。从 上午一直等到午夜,菜热了又热,酒烫了又烫。家人说三道四,他一言 不发。 是夜月明星稀。八仙巡游周天,察看人间事,行至黄州上空,铁拐李首 先闻到酒香,汉钟离接着嗅到菜馨。二仙同道: “哪家办喜事,何不下去 一看。 ” 八仙下了云头,站在龙王山上,召来土地询问: “谁家办喜事?” 土地回道: “是汤老八自庆八十寿辰。 ” 张果老再问: “庆寿当在日午,为何延至深夜?” 土地答: “小神探知,汤老八摆寿宴非自庆,专候上仙。 ” 韩湘子道: “这就奇了,凡夫与仙家并无关系,怎么会……?” 吕洞宾接道: “那一定是……?” 曹国舅言: “有酒便食,吃了再说。 ” 何仙姑挖苦他: “你是当官出身,官家总是油了嘴巴再说。 ” 蓝采和笑后击板唱道: “唐老八,唐老八,唐家摆酒仙家吃(读音恰 qia……) 。 ” 土地明知上仙听误,以“汤”为“唐”也不便纠正,就这样改姓唐了。 八仙酒足饭饱,齐对唐老八说: “你老盛宴待候,是何缘故?” 唐老八拜伏在地,表明心迹: “小老实不相瞒,昨晚梦中得见众仙驾临寒 舍,心想凡夫必与仙家有缘,故此……” “你想修仙,故以酒食贿赂?”铁拐李有些气恼。 唐老八再拜: “小老何敢,只为一生勤扒苦做,挣得这份家业,加上儿孙 满堂,个个孝顺。无奈年至八十,将要离世,有些舍不得,欲请大仙添 我几年寿数。 ” 吕洞宾说: “这是阎罗的事,与仙家无关。 ” 张果老不以为然,碰碰吕洞宾道: “吃了喝了,哪能一点不回报,阎罗那 儿我去疏通,给他这个数,诸位以为如何?” 张果老以食指勾了勾,众仙都作同样的手式,表示添到九十岁。事毕飘 然而去。 唐老八就此与彭祖同寿。仙家一晃八百年。那日,八仙旧地重游, 又闻到香味,碰见唐老八还是那样坐着,颇为奇怪。何仙姑说: “唐老八 怎么还活着,想是哪位仙兄走后门了,这回的酒万万不能吃。 ” 张果老笑问曹国舅: “你是官家出身,这事经历多,是不是吃了再说?” 韩湘子言: “慢着,得召土地问明原因。 ” 土地召到,铁拐李怒问: “是不是你受了他的贿赂,给他添到八百?” 土地跪笑: “小神何敢。上仙忘了,这是诸位亲许的。 ” 张果老亦怒: “胡说,我只赐寿九十,为何变成八百?” 土地直言: “是呀,八位上仙都作同样的手式,各赐九十,八九七百二, 加上他原寿八十,不是八百整吗?” 八仙一听面面相觑,齐道: “唐家得渡,唐家得渡!” “唐家渡”之名就流传至今。 宝塔诸名说由来 黄州以宝塔命名的处所很多,其中,宝塔大道、宝塔公园、宝塔村 远近皆知。欲知诸名的由来,须知宝塔的自名和传说掌故与特色。 宝塔位于黄州城南长江边,原是安国寺的佛塔。相传它是为镇江妖兴风 作浪,保护禅林而建的。唐玄宗显庆年间初建时直名“镇妖塔” ,但是江妖 妖术厉害,成塔不久,被它掀倒。唐末重建,再名“文锋(峰)塔” ,意谓以 文锋挫妖气,结果还是不行。不过 50 年,塔底陷裂,混水上翻,文锋 撑持不住,复又崩裂。其后不再建塔。至元代,安国寺方丈智明化缘, 再造浮屠。这次定名不以观点,只因在黄州城南,故名“南塔” 。江妖初时 不觉,后来明悟: “命名南塔,还不是镇压我的,我不在其南吗?”一怒之 下,又将它弄倒。 到了明代,明成祖尚道,降旨大建武当道场时,在黄州府亦建了许 多道观。并且,他提倡佛道合一。安国寺方丈明慧想:佛家化妖不镇妖, 镇妖是道家的事,不如请道长按道家的方式造塔形、起塔名吧。于是就 在明宣宗宣德年间于原基上,按八卦乾、坤、震、兑、艮、巽、坎、离 方位建八方塔。塔中还嵌一轩辕宝镜,起名“青云塔” ,意在直上青云,非 为对付江妖,这样江妖不便找岔子,因而岿立 400 余年。人们认为塔内 有宝镜,使妖不敢患,故名“宝塔” 。 及清嘉庆初,蕲水陈沆就读黄州书院,考状元的前一年某月某日午后, 他与诸生闲游宝塔。适逢礼部侍郎龚某来黄州府摸学底,相遇宝塔前。 龚侍郎灵机一动,就宝塔出对考诸生的才学,他出上联云: 宝塔巍巍七层四面八方 他说: “吾闻学子才冠鄂省,尔等若谁能当即对上此联,足证此言不虚。 ” 陈沆一听马上站在前面,准备应对。陪同侍郎的黄州知府郭某,生怕陈 生鲁莽行事,暗地摇手,叫他不要过急。陈沆倒受到启发,即以摇手之 状对曰: 玉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 龚侍郎喜不自胜,忙说: “惟楚有才,黄郡当半!” 至次年乙卯科,陈沆应京试,得中状元。宝塔之名亦由此传远。 宝塔到咸丰年间再毁,不过非毁于江妖,而毁于兵火。现在的宝塔建于 光绪三年,材料全用青石,式样依明代塔,塔形美观。最奇者,在青石 到顶,无土无缝的顶端西南方,长出兜干粗于水桶的朴树,枝繁叶茂, 大旱不枯。 由于有此宝塔、奇树,所以用宝塔命名地物颇多。 八卦井街金甲井 黄州八卦井街东西连接七一路与阮家凉亭街,长不过 324 米,但自 有黄州城就有此街, 颇有名气。 名气得之于街间的八卦井及其黄州豆腐。 八卦井井深 3 丈,底部依据乾、坤、震、艮、离、坎、兑、巽的方位砌 成。泉眼正对北方坎位,北方壬癸水,位落天道地窍,合符阴阳五行之 变,故泉流不断,久旱不涸,水质清凉纯正。夏天取水入缸,放置十天 半月不生虫、不变味。用以沏茶,味甘醇厚,品味如嚼橄榄,并可清心 润肺,除口臭。用之做豆腐,质精、色白、味美,亦久置不馊,一块豆 腐用指头顶着它下坠如伞而不破,切丝打汤夹之不断,味道鲜美可口。 有歌谣对黄州豆腐、巴河藕等作了以下概括:过江名士笑开口,樊口鳊 鱼武昌酒;黄州豆腐仙供味,盘中新雪巴河藕。 这八卦井是怎么来的?相传很久以前,黄州赤壁东侧有个做豆腐的汉子 心肠很好。 赤壁村来了个长满脓疮的乞丐, 总是坐在他家门口等“豆腐脑” 吃,他常给不厌,从不驱赶,不嫌人脏。至下雪天还让那人进屋烤火, 有时还在灶前打地铺,让人睡。这年腊八,乞丐吃过他家的豆腐腊八粥 后,笑呵呵的送他一张凿井的八卦图纸,标名在何处凿井,什么时候凿 井,井的贵气怎样。另送他八个金锞,嘱其作凿井之资。他带着疑惑接 过金锞和图纸,眨眼间乞丐不见了。他想他是遇到仙人了,就按仙嘱, 很快凿了一口井,名“八卦井” 。 八卦井又名“金甲井” 。传说南朝武卫将军谢晦(谢玄之孙),兵败过黄州, 投金甲于井内。南宋绍兴年间,居民掏井取泥发现了金甲。但这与黄州 豆腐无关,故人们习称“八卦井” “八卦井街” 。今修水泥路,其井用水泥板 封口。 官司打出淋山河 黄冈淋山河(今团风淋山河镇)之名是官司打出来的。不明底细的人来到 淋山河都会问,这里河小水浅怎会淋山?其名好没道理。其实两百年前 本无此名,而称“下庶安乡” 。 清代乾隆初,庶安乡遭灾,有一批人逃荒到江苏某地,其中有个姓林名 二冲的小伙子给一家地主打长工。那地主非常奸狡刻薄,处处虐待林二 冲。二冲整天做工,饭吃残余的,汤水喝馊冷的;规定除做庄稼活外, 凌晨一缸水,傍晚一担柴;挑水不能换肩,说他放屁会弄脏后面一桶, 否则必须倒掉。一次倒水过重,溅到地主婆的绣花鞋上,地主婆二冲 两记耳光不说, 还要他俯地给她舔干。 二冲忍无可忍, 同婆子争执起来, 婆子操起扁担打二冲, 二冲反手一拦, 扁担反弹过去, 打破婆子的额头, 流了血。地主告他以下犯上,伤人欺主。县官传询林二冲。 那位县令姓陈,黄冈县人。审案时见林二冲面黄肌瘦,操黄冈庶安一带 口音,回答非常坦诚,心想不是恶徒。 人说“亲不亲,故乡人” ; “老乡见老乡,能帮就得帮” 。审过一堂后派人进牢 房细问,得知他是逃荒而出,并知那地主一家实在刁狡,又知他小名三 合,家中还有老母,于是陈县令有了为他开脱的主意。次日再审,以小 奴欺主论罪,判为充军。其判词曰: 长工林二冲,敢对主行凶。 本官秉公断,充军作苦工。 工地在楚鄂,那里山水恶。 辣椒大如拳,蚊虫大如鹅。 苦工限制地,就是淋山河(谐音林三合)。 发配到那里,永远受折磨。 临行,陈县令吩咐解差: “一路之上多给干饭他吃,少给稀粥他喝。 ” 林二冲平安回乡,遵照陈县令的暗示,在下庶安乡立下一块牌子,刻写 “淋山河”三字。久而久之,淋山河其名取代了下庶安乡。陈县令所说的 淋山河的辣椒大如拳不假,蚊虫大如鹅非真。 出对招亲演崎山 黄冈县(今团风县)大、小崎山之名是怎么来的?民间流传这样一个故事。 大、小崎山从前不叫大崎、小崎,而称大溪、小溪,是黄冈县众山之首。 主峰龙王顶,海拔 1040 米,山上有“睡仙洞” 、 “能仁寺”等名胜古迹。那里 怪石峥嵘,龙拳松蔽野,佳鸟群飞,蚊蝇不至,风景甚佳。清人孙承则 有《登龙王顶》 。诗曰: 穿云又几重,到此豁心胸。 径绝嘶风马,潭游致雨龙。 神嚣纷骇瞩,仙境罕追踪。 更爱泉边菊,幽香散碧峰。 山明水秀养佳人。 在那幽境有个大户人家养有一位倩女, 此女容貌端丽, 心灵手巧,文才出众,她绣的花鸟活灵活现,人见人爱。长到十五六岁, 远远近近慕名去求亲的少男不知多少,可姑娘一个不答应。她要学古代 的佳人才女,售文招亲。姑娘以楹联招亲,她想了个上联,凡是年岁相 当的男子谁对上了, 她一定跟谁成亲。 消息传出, 应对的相公倒是不少, 可一看那上联都傻了眼。其联只有七个字,是: “云遮溪山分大小” ,囊括 了大小溪山, 就地起景。 惟能仁寺的小和尚圆其对曰: “水流岐岭各东西。 ” 对是对上了,可姑娘之父见是和尚就反悔了。能仁寺的住持说小沙弥破 了戒,不许他还俗。小和尚凡心未了,姑娘决心大,双双背家背师出龟 峰山,成了亲。第二年一胎生下两个男孩。因他俩是从大溪、小溪来的, 故姑娘用谐音起名叫“大崎、小崎” 。大崎、小崎竟是一双奇男,二人只跟 母亲读书,未进学校,居然接连参加童子试、县府试和乡试,屡取神童、 秀才、解元。十余年后大崎之子再夺解元,一家三解元,今三里畈有个 叫“三解元”的地方就是这样来的。由此,大溪、小溪山就以二子之名命 名了。 贾庙居民无贾姓 黄冈贾庙乡(今属团风县)的居民没有一户姓贾的,却称贾庙,原因何在? 贾庙乡原名上庶安乡,相传自宋理宗以此地赐私第、私庙、私山林予大 奸臣贾似道后才改为现名。贾似道是浙江海临人,靠着其妹贾贵妃的裙 带关系而青云直上,从京湖制置使升到左丞相兼枢密使。忽必烈进攻中 原时,他受命领兵驻鄂州(今鄂州市)。其间,他一面与蒙古人密谈议降, 一面请理宗赐地以安置族人归养。理宗将鄂州对面的上庶安乡给了他。 他圈了大崎山,在此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在“红花园”辟花园; “豆皮嘴” 置豆腐坊; “学堂湾”办学堂; “训武冲”训家将; “印信寨”藏印信; “官厅畈”修 官厅,密谋乘乱兵夺取皇位。还在假鸡坊修建家庙,延名“贾家庙” ,临近 三县的百姓轮流为他家做工。 他和他的族人飞扬跋扈, 强占民田、 民女, 无所不为,四乡深受其苦。他为了私利六亲不认,就连教他读书习武的 亲舅父王仁忍也不放在眼里。 贾贵妃赐与王仁忍璧玉炉, 他竟然要了去; 王仁忍的小妾被他看上了,他占为已有。王仁忍忍无可忍,找他质问, 他当面赔礼,过后将王坐过的椅子烧了,喝过的茶杯摔了。 王仁忍明了贾似道不可救药,就写一纸状子告到京城。其状曰: 造私第一进九重同宫殿, 坐三山向九非比寻常。 自招兵训武将并铸玉玺, 藏后妃睡龙床谋篡朝纲。 刚继位的度宗览状纸龙颜大怒,派人查明,王氏所诉件件是真。于是发 兵捉贾似道进京问罪,抄斩他的家门。住在上庶安乡的贾庙族人只有三 人往马曹庙、回龙山、王家店走亲戚得以免死,其他全部成了贾似道的 牺牲品。所以贾庙至今没有一户姓贾的,只有贾家庙的庙门石柱被乡民 留着,以教后人。那上面刻着“贾庙”两字,贾庙地名即由此而来。 孔子适楚留地名 相传孔子率门徒颜回、 子路等周游列国, 讲学四方, 最后自卫国适楚国, 但未及楚都,只到黄冈县西北(今新洲县旧街一带)就回车返鲁国了。他 上过的山叫“孔子山” ,渡过的河叫“孔子河” ,歇过的埠叫“孔埠” ,翻过车的 称“卧车盘” ,回过车的称“回车坡” ,晒过书的称“晒书山” 。他还让颜回取过 水的名“颜回港” ,着子路问过路的名“问津区(处)” 。宋元时,黄冈名仕龙仁 夫于问津处创建的著名书院,叫“问津书院” 。明清不少名人吟咏问津,留 有诗句。 知府茅瑞徽涛曰: 驱车循四履,晴峦来远曙。 一水不容刀,征人戒勿遽。 褰裳往从亡,下流苦泪如。 试叩此何为,云是向津处……。 千载凭遗迹,山川应可据。 兴国进士吴国伦诗云: 夫子南游后,山川不可名。 问津千古事,环辙至今情。 雨洗沙葺净,波吹石发清。 惟应楚儒子,下马濯尘缨。 黄冈进士陈大章诗云: 恭惟问津河,传是回车地。 又 孔颜乐处如寻得,便是横流砥柱人。 《明统志)对上述遗址记云: “孔子自卫适楚,曾登此山。东有颜回港,北 有回车坡。元龙仁夫作书屋于其麓。 ” 民间嗜谈的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孔子学富五车,誉满天下,睿哲无比, 无事不晓,可至楚国边界竟被楚地的稚童难倒,不敢讲学了。 那日孔子乘车来到今旧街这个地方,在官道上碰上两个童子垒石城,其 车不得过。孔子对于路说: “路啊,速叫那童子把石头搬开让道。 ” 子路下车叫道: “你这童子好没教养,为何用石头拦路,还不赶快搬走!” 童子睁大眼睛看了看子路反问: “慢点,请问大叔,究竟是车子让城子, 还是城子让车子?” 于路傻了眼不知如何回答,回报孔子。孔子惊道: “小小童子竟能如此, 惟楚有才,诸国莫敌,回车吧,不能到楚都讲学了。 ”驾车的御者子路慌 忙掉转马头回转,不想在不远的急转弯处翻了车,摔了孔子的脚,且把 一车简编书落到水沟里打湿了。幸得农夫的帮助,弄起车子,扯草药敷 孔子的伤,并帮他把竹简搬到小山头上晒。 “回车山” 、 “卧车坡”和“晒书山” 就由此而来。 “越骂越发”骂娘河 上文说新洲孔埠之名由孔子而来,而孔埠东北五里的“骂娘河”不知来自 何人? 这“骂娘河”河小水浅,河两岸居住着赵钱孙李四十八姓。隔河两岸互为 亲戚,平日抬头不见低头见,礼尚往来不间断。可是每到正月十五元宵 节,便一反常态,双方由诸姓族长带领,隔岸列队相骂,演成习惯。 是日,双方男性早早起床,吃罢元宵就自动到河边,寻隙开骂。初散骂, 继群骂,于对方不论亲疏、尊卑老幼皆指名道姓,骂得越尖刻越过瘾。 骂至激烈时,双方扔土块,挥棍棒,纠合一处,乱作一团。一队骂累了, 另一队替换,如此反复多次至日暮方散。彼方倘有亲戚受伤,此方随后 携礼慰问,彼此言欢如旧。此习延至本世纪 50 年代中期方歇。 此习如何兴起,一说两岸各有一家饭店为拉客而起,一说由唱戏而来。 另说某年元宵节,河东喻姓某家夹的菜园篱笆被河西汪姓家养的牲畜撞 毁了。喻姓开骂,骂汪姓“养猪猪死,养牛牛不发,生的儿孙如蠢猪,养 的女儿像牛屎粑。 ”汪姓当时气急,以为正月十五受此晦气,一定全年倒 霉。谁知恰恰相反,本年这家母猪产壮子,出槽即空;母牛生双犊,一 岁便开犁;长媳开怀得子似宝玉,次媳头胎生女美如花。第二年正月十 五河西某家又因故骂河东某家,河东某家同样发富发贵,添福添寿。就 这样,双方觉得此日开骂是好兆头,预示“越骂越发” 。所以年年对骂,演 成骂习, “骂娘河”之地名就约定俗成了。 孔子适楚地留名 楚昭王二十五年 (公元前 492 年) , 孔子 60 岁。 这一时期, 相毗连的楚、 吴、陈、蔡四国战乱不断,楚是大国,时在卫国的孔子及弟子忧心重重, 欲入楚说和, 但因战事连连一直无法成行。 第二年春, 楚昭王因病罢战, 终于使孔子入楚得以成为现实。初秋时节,应楚昭王之邀,孔子携弟子 子路、子贡、颜回自蔡入楚。原打算由乌林(团风)三江口溯长江而上 去郢都(江陵) ,进入楚蔡相邻的柏举西南(今新洲、团风地)后,忽 传楚昭王病故,群臣不许孔子入楚都。孔子无奈,小困团风境内月余, 遂回车北上入蔡,这期间留下一组故事。 一: 孔子河孔子及弟子路经淋山河北一小山, 山前一小冲, 冲前一小畈, 畈前一小河相拦,因不知由什么地方过河,欲问当地乡人。只见田畈上 有两人在耕地,孔子疑是隐士,便使子路下车问津。这两人名长沮和桀 溺,他们早知道是孔子及其弟子,便奉劝他们不要劳累奔波,其结果只 是一无所获,还不如逃避乱世。孔子听后失望地说,要是天下太平,也 用不着自己到处奔走,其目的还是为了改变当前这种混乱局面。后来, 人们将孔子师徒路经的一小山叫孔子山,山前一小冲叫长沮冲,冲前一 小畈叫桀溺畈,畈前一小河叫孔子河。人们还在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立一 小碑,叫问津碑。唐太和年间,黄州刺史杜牧在孔子河北岸立庙祀社, 兴学教士,此庙也称问津书院。 二:孔叹桥子路问津后,孔子师徒总算找到了过河的地方,这地方有一 小桥。孔子师徒们驱车过河,因小桥失修,车子刚上桥,桥石就断裂, 车子一倾,孔子师徒及所带的书籍掉进小河里,幸亏河水不深,没有大 碍,只是竹简书籍全部被河水浸湿。孔子师徒迅速将书籍抢上岸,望着 浸湿的书籍,无奈仰天长叹,后人将此桥取名孔叹桥。明万历三十二年 (1604) ,黄冈知县茅瑞微,募修此桥。桥为青石料,四墩三孔,全长 22.87 米、宽 2.25 米。 三:晒书坡孔叹桥断,他师徒落入孔子河,所带书籍全部浸湿。孔子没 有办法,只有借宿河边一小湾,这小湾就是现在几经变迁形成的孔子河 街。孔子师徒将书搬到烟墩垴石坡上翻晒,后人将烟墩墩下的青石坡取 名为孔子晒书坡。 四:讲学台正当孔子晒书时,传来楚昭王病故,楚臣不许孔子入楚的消 息。孔子没有办法,只得小住孔子河,看形势是否有转机。他是闲不住 的人,每天坐在晒书坡的坐石上给乡民设台讲经学。相传他以池乘墨, 以石为砚,留下了讲经台、坐石、墨池、砚石等孔子胜迹。 五:回车埠孔子领弟子小住孔子河,总想楚臣们回心转意,请他溯江而 上去郢都,但终没能如愿,只得率弟子回车北上入蔡。后人在孔子河境 内刻下了孔子回车埠的石碑,由于时过境迁早已遗失。在回车北上的路 上,子路问孔子: “先生的主张是非常正确的,符合周礼,为什么楚人不 敢接纳我们?”孔子回答说: “这正是说明我们的可贵啊! 他们只是为了一 己私利,假设没有遭遇这样的事,怎么能证明我们的圣明呢?”说罢,师 徒扬鞭催马北行。 磙子河名来石磙 相传元末明初,磙子河名叫“大河” ,它发源于淋山河镇童坳冲,出口于方 高坪镇宋墙村彭畈湾,全长大约 4 公里,境内山多地广,河流纵横,有 付河、冲天河、七里冲河等汇入大河。由于当时没有兴修河堤,遇上特 大暴雨时, “大河”的洪水宽达 150 多米, 深 3-5 米。 平时过河用的石块跳 步也被奔腾而下的洪水冲得不见踪迹。雨过天晴, “大河”的流水只有 2-3 米宽,人们只好重新寻找石块搭建过河跳步。当时“大河”两岸不到百米 地方, 一边是生意兴隆的张畈钟氏榨油坊, 另一边是长年香火不断的“城 皇庙” ,行人求神拜佛、榨油做事极不方便。一天,钟氏榨坊的秋碾子; 磙突然被损,不能再用,看着这高 1.5 米、围长 4.5 米,团羌大、吨 多重的石磙,榨油师傅决意将它抬到河中央作过河跳步,既不怕洪水冲 走,又能方便两岸行人。于是,请来民工将石磙抬到河中央。 “大河”也曾 是一条南来北往商人经过的要道,蕲春、广济、麻城、旧街等地商人经 过该河, 踏着石磙跳步赞叹不已, 于是一传十、 十传百, “大河”便传为“磙 子河” ,由此得地名。 井边寨的传说 淋山河镇西侧的井边寨村, 百分之九十的是王姓住户。 据王姓家谱记载, 其始祖系明代洪武年间由江西瓦西坝筷子街迁居。据说当时朝廷下令, 所有筷子街的人都不发配到其它地方,于是就有许多人都跑到筷子街, 以为安然无事,井边寨的王姓始祖就是其中一个。谁知朝廷的诏令另有 计谋,竟将所有筷子街的人押解到人烟稀少的湖北团风等地。 王公一批人被押解到淋山河时,都是将手反绑在背后,所以现时还有一 些老人沿袭着将手交叉放在背后走路的习惯。王公来到淋山河后四处察 看地形,寻觅风水宝地。忽一夜梦里,遇见一白发老髯在百米高的苍天 大树下,旁边摆放一个画有月亮的旌旗,举目朝天,口里念念有词,神 情专注,又突然不见踪影,王公醒来甚是惊讶。第二天,王公依然四处 游走,来到小山丘旁边,发现了一棵奇形怪状的山杉树梢,如同两支牛 角,王公好似心有灵犀,便选中了“井边寨”这块土地定居下来,取名为 王家湾。 王公定住下来之后,很是勤奋,并经常告诫自己的几个儿子不得懒惰。 为了生活方便,他和自己的儿子一直在周边寻找水源,后来在湾前的河 边发现了一处好的水源,并在那儿挖了一口大井。几百年来,这座井泉 水不断, 即使天干时节也是汩汩而涌, 方圆几里路的人也来这井里取水, 王家井因此得名。 王公选中此地定居,不仅由于这里地形比较特殊,还因为风水先生说它 是“犀牛望月”的宝地,湾前那棵杉树就是犀牛的角。每年梅雨季节来临 时,整个王家湾四面环水,就如同一座水寨,保护着王家湾的平安。即 使太平天国年间,洪秀全的兵也无法攻入,由此而又得名井边寨。解放 后,人民兴修水利,长江及其它河流的水患便一去不复返,井边寨生产 发展了,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 井边寨再也不是昔日的面貌了, 如今已经分为东西两寨,寨寨有喜,寨寨有歌,寨寨富裕强盛。 二龙会降二龙山 会龙山传说一个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倾盆,随着一声劈雷,闪电处, 青白二龙从天而降。白龙降到会龙山,青龙则降到此处东约 50 华里的 回龙山。此二龙原是守护南天门的天神,感情甚笃,结为兄弟。孙悟空 大闹蟠桃会回花果山时, 二龙因久仰孙悟空而以美酒相赠, 被玉帝知晓, 将二龙打下凡尘,永世不准相会。他们身处异地修行,彼此十分思念。 一天, 白龙为了与青龙相会, 来到离此山北部约五华里的观音岩(现为观 音岩水库),请在此修行的观音菩萨帮忙。观音菩萨经不住苦苦哀求,只 好答应,但严令相会不得超过一个时辰。于是,观音菩萨来到回龙山, 为了不让玉帝发觉,将回龙山与白羊山相换,两山又以白云掩盖,再将 白龙与白羊的衣服对换, 然后带他们到会龙山相会(此为会龙山的来历)。 两兄弟相会,悲喜交加。一个时辰过了,二龙不愿分开,求观音帮忙, 观音说: “那你们请示玉帝吧。 ”他们便来到巽卦垴 (现淋山河王家道境内) 烧起长香,对天祈拜。这时玉帝和王母正为仙女私自下凡与董永成亲而 发怒,心情极坏,便大喝一声, “不准一起修炼” ,二龙只得依依惜别。白 龙回来后,思念不已,卧床不起,直至奄奄一息。此时,麻猫山(淋山河 张冲村、王道村境内)修炼的一只麻猫来会龙山串门,见白龙命在旦夕, 于是请五云山(淋山河邹冲境内)仙人、蓬莱赤脚大仙救治,均没效果。 时值一年一度的新洲旧街花朝节,华陀游完后前往江宇庙赶会,经过会 龙山,看见许多村民哭泣,准备埋葬白龙,便上前施救,白龙竟神奇地 活了。华陀见此处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再加之白龙苦苦相留,便留在 了会龙山。此后,每年农历九月初三(华陀生日),当地都要举行大型的 庙会纪念华陀。 会龙山建有一寺庙, 名“会龙禅寺” , 始建于明朝弘治三年。 回龙山传说回龙山原来叫九龙山,山里有九条龙。一天,天空中乌云滚 滚,狂风暴作,大雨倾盆,雷鸣电闪,九条龙同时乘风雨飞起,它们要 飞往北海。其中一条小龙飞在最后,越飞越不想走,它舍不得生长它的 这块土块,这山青水秀的原野,飞了一天一夜后,它中途又飞回来了。 因此,九龙山改为回龙山。 回龙山其名另一传说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李世民一日坐朝,猛见从东 南方飞出三箭,一箭落他的皇冠,两箭从他左右耳边擦过。当即退朝, 召国师袁天罡询问此箭何处射出,袁天罡测定在楚北麻城县境内,李世 民当即微服私访麻城。他到麻城县治东见到九座龙形之山跃跃欲动,急 问此山何名,跟随身后的袁国师答: “是名九龙山。 ”李世民大笑: “可惜只 有九龙,倘有十龙,我当让天下。 ”话音未尽,忽从南飞出青龙一条。李 世民喝道: “孽畜,你来迟了! ”说罢挥去一鞭,青龙折回,降落到黄冈县 境内变成一山,便称回龙山(详见《柏子秋荫九龙山》 ) 。 樵夫演出船石冲 船石冲团风县淋山河镇西北有一块长 10 多米、高约 3 米,如轮船船头 形状的大石头,长卧在马垴山到猫儿山冲之间,人们命名船石冲, “冲” 与“冲担”之“冲”同义,这有一段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一樵夫于农历七 月间到此砍柴,临近中午饥渴难忍,于是拿着冲担(挑柴的工具)沿山寻 找野果。他在一块巨石旁忽然看到散落着又红又大的山枣,心中一阵惊 喜, 拾起就吃。 他抬头间, 发现这块巨石有着极好看的水波浪花纹痕迹, 好似一艘停泊此地的船。好奇心使他爬上“船” ,一“船”又红又大的山枣就 在眼前。 他饱食一顿后, 拿着擦过汗的手巾系在冲担上, 无意间发现“船” 上有一石眼,便将冲担插入其中,坐下乘凉。倾刻间天空乌云翻滚,狂 风将系在冲担上的手巾飘起。这条已修炼千年的“石船”因没有桅杆和船 帆而不能启航,而此时樵夫正好助它修炼成功,等到对面马垴山上金鸡 开叫,即向东海航行。金鸡欲张口开叫时,忽然倾盆大雨,电闪雷鸣, 一阵震耳欲聋的雷声将“石船”劈为三截(传说是玉帝令雷公菩萨劈的)。 一 截被上天收走,一截于河中,一截遗在该冲(即现存的船头),从此这条 冲就叫船石冲。散落在船石周边的枣子,则生根发芽长成树林。如今, 枣子成熟时,不少人慕名前去采摘。据说吃了它多子多福,尤其刚出嫁 的姑娘吃了会顺利怀胎,意为早(枣)子。附近的村民初一、十五还会前 来祈祷,求船神保佑平平安安,风调雨顺。 崎山复出传奇名 在贾庙和杜皮境内的大崎山复出以下三个奇怪的地名。 金鸡坳相传很早以前,某王爷宫中饲养的一只与小王嬉戏的金鸡不小心 飞出宫去,大王即命朝廷守将沈将军将金鸡捉回。沈将军领命,昼夜兼 程,马不停蹄地一路追赶。金鸡飞飞停停,到后名金鸡坳这个地方拉了 一泡屎,飞到了形似笔架的山上。沈将军快马加鞭地赶到,想一下子抓 住,金鸡见状又继续往前飞,飞到大崎山与接天山的交界处摔到一个大 山塘里淹死了。沈将军心想回到宫中恐怕难逃一劫,于是就在笔架山的 一个山洞里隐住下来,数年后病逝在洞中。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位沈将 军,将他居住的笔架山改名为金盆寨,居住的山洞称作将军洞,随后修 庙塑像祭拜。将金鸡淹死的地方称作淹鸡,也就是现在的安基,金鸡原 来歇脚拉屎的地方列作“金鸡坳” , 传说现在这一带地下金矿就是金鸡拉的 屎变成的。 娘娘山(亦名关坳口)相传清朝中叶,一天,一伙官兵在今新洲余家大 湾抓了一家三口――年迈的老夫妇和他们的女儿,一直带到关坳口这 儿。为首的官员见姑娘长得非常漂亮,就心生歹意,威胁不从就杀害他 全家。姑娘见状无可奈何,对官员说,只要放走父母就答应他,官兵于 是放了姑娘的父母。姑娘见父母走远,一下子跳到关坳口的一个大山塘 里淹死了。 当地百姓捞起姑娘的尸体, 用草席就地掩埋在关坳口山坡上。 数年后,姑娘的坟变成了一座小山,当地百姓称这座小山名娘娘山,还 为了纪念这位忠孝烈女,修了一座娘娘庙,供奉她的亡灵。据说娘娘庙 十分灵验,有求必应,每年花朝节,这里都要唱几天大戏,为姑娘祈祷。 五月十一是姑娘的祭日,新洲余姓家庭有数百人前来朝拜,此俗一直留 传至今。 棺材冲贾庙乡境内的大崎山、小崎山对峙,形如犄角。两山之间,有一 条自北向南的狭长山冲,冲内山路崎岖,地势峻特;幽涧鸣泉,哙撇 绝;奇石遍布,百态千姿。其中一巨石,形似棺材,静卧溪旁,给人无 限遐思,故当地人称之为棺材冲。清代黄冈一王姓知县,拜谒大崎山能 仁寺,途径棺材冲,欣然题诗一首: 棺材冲内一棺材,借问棺材何处来? 日出东方似蜡烛,月移当顶送灯来。 雪落大地山山孝,雨打群山树树哀。 棺内葬有何家子,万古千秋永不埋! 五仙人山(亦名“五人山” 、 “五云山” )传说杜皮叶家冲有一棵大枫树,树叶 飘落的范围就是今天叶家冲的范围,因此人们称之为枫叶冲树,慢慢演 变成叶家冲。此山有一山洞,传说古时候有一位三十岁左右的樵夫上山 砍柴,误入一山洞。他进去后见有四人下棋,旁边还有一人在观看,于 是这个樵夫也在一旁观看,他出来时天色和进去时没什么两样,但放在 洞口的镰刀、扁担已腐烂。回到家发现自己的孙子有五六十岁了,而自 己依然年轻。后人就称此山为五仙人山,慢慢演变为五人山,最后演变 为五云山。 三庙河(村)传说古时村中有三条龙,后人在三条龙盘踞的地方建起三 座庙宇,由此而得名三庙河,后演变为三庙河村,现今三座庙仍在。此 村有一座山叫龟背山,因山像乌龟壳得名。传说村中大河里有恶龙兴风 作浪, 民不聊生, 于是玉皇大帝派龟将军前来镇压恶龙, 百姓欢天喜地。 玉皇大帝十分感动,让龟将军化作一座山峰在此永保百姓安居乐业。此 地还有一南阳宫的地名。传说唐朝以前,有一皇帝想在此建造宫殿,已 选好地址并命名为南阳宫,后因战乱未能动工兴建,但南阳宫的称呼却 一直延用下来。 瞒母山警不肖子 团风县但店、总路嘴、贾庙三镇交界的地方,有一座不高的山,原来叫 做麻母山。山上原有一座小庙,里面供奉麻母娘娘神像,故称麻母庙。 相传,明末清初,为反抗清兵入侵,有一位性情刚烈的中年妇女,见这 座山西北面陡峭,东南面平缓,易守难攻,便组织附近村庄的群众,用 石块沿山垒成寨墙,修筑了一座坚固的山寨,练兵习武,扯旗抗清,自 任山寨寨主。那一年,清兵进攻山寨。女寨主带领寨民奋力抵抗,他们 用石头、土铳和灌满石灰的土罐子做武器,顽强地抵抗清兵的进攻。一 连几天,打得清兵望寨却步。 清兵见久攻不下,便驻扎在山下,卡住了所有路口,使外面无法救援。 寨民们坚守了一段时间,粮断草尽,情况万分危急。清兵知道山寨内已 无粮可吃,每天都在寨外杀猪宰羊,用大锅大盆装着香喷喷的饭菜,摆 在寨外。并且向寨内喊话,只要出寨,可以在这里任意吃喝。一天晚上, 大部分寨民休息了,只有当班的巡察。女寨主的独生儿子,在寨上守寨 巡逻时, 听到清兵一个当官的说, 只要他打开寨门, 就送他五百两白银, 请他大吃大喝一顿,还能保住全寨人的性命。他因为饥饿难当,且贪心 那五百两白银,就私自打开寨门,放清兵进寨,山寨不攻自破。清兵进 入寨内后,见人就杀,一霎时,寨内血肉横飞,惨叫声、奔跑声,呼天 喊地,乱作一团。女寨主大吃一惊,高呼: “快赶走清兵,保我山寨! ”随 即抽出宝剑与敌人厮杀。借着月光,她看见自己的儿子在清兵头目的身 边点头哈腰, 正向这边走来。 她立刻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气得咬牙切齿, 大骂: “你这畜生!害了全寨人! ”举剑向儿子冲去,被清兵挡回。她拼死杀 敌,怎奈寡不敌众,在一连刺杀了几个清兵之后,被一队清兵围攻,英 勇阵亡。儿子看见母亲成了血人,还一双眼睛瞪得老大,似乎正怒视自 己,不禁悔恨交加,当即抓住母亲的宝剑,自杀身亡。接着,清兵血洗 山寨,全寨男女老少数百余口,无一幸存。据说当时寨下的一口塘堆满 了人头,后人称这口塘为滚头塘。如今,这塘里的水没有人敢用,塘水 还有点泛红,而且有―股淡淡的血腥味。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英雄母亲,将麻母山改名为瞒母山,意思是儿子瞒着 母亲投降敌军,遭致寨毁人亡,以此警示后人。 小燕恩造凤凰潭 团风但店有个名叫凤凰潭的地方产生了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故事说, 但店镇下陶湾河堤边, 有一间小茅草屋, 住着一对六十多岁的老俩口儿, 没有一垧田地,靠老爹爹打鱼为生。两位老人心地善良,无论是河里行 船的,岸上走路的,都喜欢在他们家门前的凉棚里歇歇脚、喝茶聊天。 遇到讨米要饭的,或者发大水过不了河的,他们就留在家里管吃管住。 四乡八邻、隔河对岸,没有不说两老贤惠的。 别看他们家房屋低小,年年有燕子飞去做窝,二位老人总是悉心呵护。 秋天燕子走了,他们把燕窝守得好好的,等候第二年春天燕子来临。暑 往冬来,却说这年,老燕子生下两枚蛋,孵出两只乳燕,特别瘦小。也 许老燕子年迈体衰,力不从心,经常几个小时回不了窝,两只小燕饿得 直叫唤。婆婆看得真切,于是就到处捉小虫子喂小燕,老爹爹也在河里 捞些细小的鱼虾,在燕窝边用破碗盛着,小燕子就这样生活着。一天, 婆婆到外面摘菜回家,发现两只小燕子掉到地上,腿也摔断了,于是爹 爹婆婆就用草药干布将它们受伤的腿包起来,天天给它们喂食。眼看到 了秋天,小燕子的羽毛却始终没有长起来,两老急了,就将自家报晓的 公鸡宰了,把漂亮的毛插在小燕子的身上,说也奇怪,小燕子竟能飞翔 了。入秋后,天气也一天天变冷,老燕子便要带着它们南飞,可小燕子 就是不肯离去。爹爹婆婆驱赶着小燕子南飞,可它们就是不走,最后老 燕子只好独自飞去。 却说这一对小燕子自披上鸡毛后,飞的也快,长的更好,冬天大雪纷飞 也不觉得冷。 为报答两位老人的救命和养育之恩, 它们用了一冬的时间, 将远处的田泥一口一口衔到茅棚的东头,建成了一块肥沃的菜地;每天 用嘴一口一口衔来清澈的河水,将爹爹婆婆的水缸装得满满的,还将柴 火衔放在灶前。两老高兴得合不拢嘴,虽然没有子女,可这对鸟儿却比 子女还亲。一时,两河对岸都知道老俩口养了一对神鸟。 河上游住着一位姓王的财主,知道这事后,就打起了主意。他先是要出 钱买下这对鸟,见两位老人不肯,于是在自家的墙壁上用金子打了一鸟 窝。在两只燕子为爹爹婆婆备足第二天的柴火和用水,回到窝里后,派 人用网将它们罩住, 捉回自己的金窝里, 还用穿孔的银盖盖好, 上了锁。 又将爹爹婆婆家里的泥燕窝砸了个稀巴烂。 爹爹婆婆没有燕子的帮助,苦不堪言。恰逢这年大旱,河水断流,打不 到鱼,婆婆更思念这对义鸟,眼都快哭瞎了。而这对鸟儿到财主家后, 无论是山珍海味, 还是小虫鱼虾, 就是不吃。 下人见了, 就对财主说: “已 经七八天了,六畜六畜,过了六天就该熟了,您老把它们放了吧。它们 也许忘了那穷家,再说它们窝也没了,住哪儿,还不得乖乖回来。 ”财主 想想也对,与其饿死,还不如放了的好,就把锁打开,让它们飞去找食。 两只鸟儿又回到了爹爹婆婆家,连夜为他们准备了柴火和用水,并在老 地方搭起了新家,老俩口不知道有多高兴。老爹爹提着鱼网下了河,可 河里只有一线清流,根本打不到鱼,天黑后只好又提着空篓回家,两个 老人只喝了一碗清水睡下了。一觉醒来,旭日东升,只见门前出现一口 几丈深的潭子,水波潋滟,鱼群嬉戏,爹爹赶紧撒上网,大大小小的鱼 儿提上来,二老又过上自在的日子。 王财主一见,脸都气歪了,带上一帮人,把两个老人赶了出去,并拆了 茅棚,恶狠狠地说: “这里的一切都是我的,两个老不死的下河喂鱼吧。 ” 说着就命人将两个老人推到潭子里。这时,只见潭子里出现一道光,两 只神鸟张开翅膀,托着一幢美丽的楼阁接住两个老人。王财主一见有这 么漂亮的房子,大声吼道: “这也是我的! ”纵身跳下潭子,楼阁瞬间消失, 王财主淹死了。两只神鸟用柔弱的臂膀将爹爹婆婆托到岸边,由于长时 间的挣扎,使尽了最后气力,再也没能飞出潭。 时间荏苒,逝者如斯。两位老人终日守在潭边,婆婆思鸟的泪使潭水长 了一尺又一尺。又是一年的初夏,一日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两老赶紧 从茅屋里跑出来,淋着雨跑到潭边,祈祷着苍天,不要吓着它们。顷刻, 潭水翻腾,惊涛拍岸。风口浪尖上托着一对金色的凤凰,振翅飞起,落 到老俩口的茅屋上, 顿时霞光万道, 茅屋不见了, 一幢金碧辉煌的大宅, 出现在爹爹婆婆的面前。从此这条河,不管河水三十年河东,还是四十 年河西,潭子里的水仍然那样深,那样碧蓝。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深义 重的凤凰,将它们开挖的这口潭子,叫做凤凰潭,附近的村子也叫凤凰 潭村。 移民名定马家潭 早在四百七十多年前的万历年间,明神宗朱翊钧治国无能,后金努尔哈 赤率军屡次侵犯中原,百姓惨受兵燹。一次战乱之后,天降暴雨,民房 倒塌,历经数十日,又烈日炎炎,瘟疫蔓延荆楚大地。许多人饮水中毒 而亡,百数之中幸存者仅两三人,形销骨立,宛如鬼形。 于是皇帝降旨,从江西瓦西坝筷子街移民到鄂东,移民插标为界,各占 一方。当时马氏三弟兄因后到黄冈驻籍,只好插标于巴水河边。此地有 一个深潭,他们以捕鱼为业,繁衍后代,岸边有先人打网之石,迄今脚 迹清晰可鉴,由此名为马家潭。 马氏三弟兄,虽捕鱼为生,但乐施好佛,从江西请来观音大师和屈原塑 像,建了一座三闾祠祭祀,年年五月端年节于蕲水进行龙舟竞赛,祈求 保佑儿女百姓清泰安康。据农夫野老口碑流传: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潭中深处的石洞中,有一条潜修千年以上的黑鱼精,每日三朝,朝拜 星斗,逐渐能变幻成人,灵气附在屈原神像之中。善男信女前往祠中祈 祷,有求必应。斗转星移,后改建为黑王寺,供奉着黑王爷神像。 俗语所云,山川名胜,人以文传,神由人造。传说,不知何时马家潭上 游附近的王家湾堂,有个神通广大的王法师,能呼风唤雨,派遣神仙星 君、天兵天将降妖伏魔。有一年时值五月,榴花红如火欲燃。王法师自 恃神通广大,不觉技痒,于是披头散发,手挥七星剑作法,兜碗净水, 放上一根丝茅草,口中念念有词,搁置在神龛上。他这样做不打紧,却 把黑王爷撵到团风雅淡洲三年,蓬头垢面,衣不遮体,四季不分,日以 昼夜,给人家春种秋收,夏锄冬藏,不能回庙享受人间香火。 一日,马家潭卖工的马步圣看见,感到十分惊奇,心想:这不是庙里的 黑王爷,怎么菩萨也出来卖工呢?他本想上前问个清楚明白,但是当时 卖工的被东家所约束,早晨起早赶凉快,中午锄草赶太阳,下午赶黄昏 之风。直到放工时,马步圣才上前邀他一同回东家吃晚饭。黑王爷却泣 泪含悲对他说: “我是被王法师用法术困到这里已经三年了,被风刀霜剑 相逼,四季不分,日夜劳作,不能吃饭休息。我请求你速回马家潭,告 诉庙里的长老, 首先把神龛上净水碗中的丝茅草甩掉, 然后再把水倒掉, 我才能回庙,一定保佑你全家老少四季安康。 ” 马步圣听了,立刻向东家辞工,吃完晚饭,领到工钱,星夜往回赶。回 到马家潭已是金鸡唱晓,寺门大开,香客如鱼贯尾而入。他立即向长老 顶礼说明情况,步入黑王爷神龛前一看,果然如此。长老甩掉丝茅草, 倒了净水后, 口中念“阿弥陀佛” 。 瞬间, 黑王爷化作一道金光, 回到庙中, 当天晚上托梦给长老和马步圣,感谢搭救之恩。天淡其巧,翌日王法师 从蕲水降妖披星戴月回家,脱裤子涉水过河心,正处于两不靠岸时,忽 听空中一阵马叉声传来, 被黑王爷照头顶就是一叉。 王法师用拂尘一挡, 当时没有毙命,却中了马叉的阴毒。 王法师悔之晚也,狼狈不堪回到家中,立刻教妻子怎样才能起死回生之 法。妻子遵照丈夫的嘱咐关紧大门,到厨房用桃木烧火,把王法师放进 甑里蒸七七四十九天,才万事大吉。到了四十八天这节骨眼时,王法师 的内兄来找他有急事相求,他站在屋外,连声高呼: “妹妹,姑爷到哪里 去了,赶快找回来! ”妹妹见哥哥这样的迫切,忙打开大门,直言告上。 哥哥一听,大吃一惊说: “妹妹你好糊涂,别说是人,就是铁也熔了。 ”他 急推开妹妹,闯进厨房中揭开锅盖,只见叉齿已冒出来,迅速抱出王法 师到甑外后,叉齿瞬息又缩进头脑。 这时王法师忙抱住妻子耳语几句后,大喊三声: “我命休矣!”卟嗵一声, 直倒地下,七孔流血而亡。王法师的妻子忽然看见哥哥不但不悲伤,反 面仰天哈哈大笑,才知道是黑王爷所变。刹时,黑天爷化作一阵清风而 去。 张氏依照丈夫所嘱,疾步到房中,搬出纺线车,解开绳索,卡在大门坎 当中,左脚踏门外,右脚踏门内,顺转三圈,大喊: “王法师回来 !”再反 转三圈,大喊: “黑王爷四肢五官不全! ”抽出车叶甩去。如此反复扯完车 叶为止,再关紧大门。说也奇怪,庙里烧香顶礼膜拜的男女香客们,忽 然看见衣冠楚楚、 八面威严的黑王爷神像瞬息腐脚残手, 衣冠破烂不堪。 从此以后,无论怎样技术精深的雕塑家,用泥塑黑王爷的神相,泥巴一 块块地塌下来,不是断脚就是折手;用樟木雕刻,特别惹白蚁和蛀虫,如 剥了皮的石榴,脱了子的莲蓬样;甚至用石头雕刻,也解决不了墩断瓦 破。此奇事历经数百年。 洪武赐名得胜桥 团风镇东有座石桥名得胜桥,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在此桥打过仗。那是 元朝末年,朱元璋同陈友谅在江夏地区打了一仗后,又在这里再败陈友 谅,陈领剩余人马沿江向江西逃去。从此,朱元璋屡屡胜陈,最终夺取 了天下,建立明王朝。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便颁圣旨,将此桥赐名为得 胜桥。 话说当年, 朱元璋为打败陈友谅, 找军师刘伯温商议截击陈友谅的计策。 他俩商量来、商量去,总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很多大将上前请战,刘 伯温不是说这个不行,就是说那个不可用。这时,陈友谅的降将康茂才 上前请战,刘伯温假装一愣,说: “你更不行。不是你捉不住,只怕你两 军阵前, 抹不下往日的旧情。 ”康茂才见军师这么说, 脸早憋红了, 说: “我 愿意立军令状。 ”刘伯温心中暗喜:这正是我所要的。遂与康茂才立下军 令状。 康茂才带着本部的人马,赶到乌林镇附近的死八桥,等候陈友谅。他知 道,陈友谅必然要经过这儿回九江。果然,不一会儿,陈友谅带着人马 急匆匆奔死八桥而来。 康茂才一见, 本要上前施礼, 一想到立了军令奖, 就将头一调,不看陈友谅。他躲在将旗后高声大呼说: “败将陈友谅,快 快下马就擒!”陈友谅大吃一惊,抬头一看,见是康字旗号,提到喉咙眼 的心垮下了一大截,就单枪匹马地来到康茂才的跟前,下马求情。起先 怎么也打不动康茂才的心,于是,陈友谅又说: “康兄,我把你我好有一 比!”康茂才问: “把你我比作什么?”陈友谅也不看康茂才, 装做抱着必死的 样子说: 你比关公我比曹,曹待关公胜同胞。 关公知恩讲义气,华容道上捉放曹。 今日兄弟桥上会,任你捆绑我不跑。 只恐关公英灵在,气煞一代义英豪。 康茂才听陈友谅这么一说,心也软了,放下手中的大刀。陈友谅见状, 立即上马,带领残兵败将冲过了桥,寻路朝九江方向逃去。 康茂才回到军中,本欲自刎,叫部将将自己的人头拿去缴令。刘伯温听 说,赶来安慰,对康茂才说: “康将军不忘旧主的恩情,算得个有情有义 的大丈夫。九江王也命不该绝,不然为什么单派你去拦截呢!说实话吧, 九江王也是一代英雄。 况且, 曾与我们一起杀过鞑子呢!我是让你去报旧 恩的。现在,私恩已报,再遇上九江王,就不能放了。 ”康茂才这才长长 地叹了一口气。后来,在与陈友谅的多次战斗中,康茂才立了好几次大 功,朱元璋为表彰康茂才的忠心和庆祝打败陈友谅的胜利,就将死八桥 改名为得胜桥。 坚石砌成盘石桥 据弘治《黄州府志》载: “永清桥,旧名磐石桥,在团风北五里。古制, 正统七年(1442 年)知府余青重新修建,更名永清,府学教授尹撰碑文, 今土民暗毁,设渡图利。 “弘治已未(1499 年)砌石桥一所。 ” ”乾隆五十四 年(1789 年)《黄冈县志》载: “明正德中,知府余贵、明嘉靖中邑人陶仲 文相继重修,旁有桥渡庙。明崇祯中,知府杨道宇合黄、麻两邑绅士重 修,立石表识。 ”现在我们看到的桥建于 1900 年左右,全部用大而厚的 石块, 砌成的一座石桥, 因而得名磐石桥。 其结构上部为浆砌料石台墩, 三孔,一孔径 11 米,另两孔各 9 米,桥长为 57.5 米,宽为 9.7 米, 高 8 米。原来可通行 13 吨的汽车,80 年代后,因石条拱圈已裂一块, 属于危桥。1984 年春,黄冈县政府筹集资金于河的上方重建一座钢筋 混泥土公路桥,1985 年竣工,桥长 52.4 米,宽 12 米,投资 28.5 万元。桥名新磐石桥,亦称“盘石桥” 。 据说,磐石桥原名残石桥。是用修建赤山桥后(赤山桥建于清雍正 8 年, 公元 1730 年),多余的石块修建的。又因赤山桥石块是从拆迁得胜桥石 块而搬去建的,赤山桥修建成功后,再用多余的石块修建。因“搬”与“磐” 同音,故名磐石桥。 在新盘石桥西 300 米处, 紧靠黄沙湖主港西岸, 为纪念 1949 年 5 月 14 日(夏历四月十七日)解放团风战斗中光荣牺牲的烈士,于 1951 年修建 了烈士墓和纪念碑, 上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 古老的盘石桥见证了那段 悲壮的历史。 杨汊救美杨汊湖 离团风城东北方向约两公里处有一个美丽的湖,叫杨汊湖。关于这个湖 的得名,还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如今,此湖己被团风县作为重 点旅游景区进行开发。 相传古时候,杨家村有一个青年叫杨汊,聪明能干,心地善良,但相貌 很丑陋。一天早晨,杨汊腰插柴刀,准备出门砍柴,刚到村口,只见前 面跑来一个陌生的年轻女子。杨汊怕自己的面貌会使那个陌生女子受 惊,因此急忙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脸,等着女子过去。不料那女子走到他 跟前却停了下来,对杨汊说: “打柴的大哥,快救救我吧,越王夫人追杀 我!” 杨汊从指缝里朝远处望去,果见尘土飞扬,影影绰绰有一队车马向这儿 驶来。 杨汊问那女子: “姑娘, 你是何人?越王夫人为什么要追赶你?”那女 子含泊道: “我是越国西施,为了帮助越王勾践完成复国大计,前两年只 身入吴宫,如今吴国已经打败,越王夫人却猜忌我,要将我沉入长江。 大哥,你为什么要捂住脸面,难道你不愿意救我吗?” 杨汊听了叹口气说: “美人为国受辱,我怎能不救!只是由于自己相貌丑 陋,唯恐惊吓了你呀!” 西施说: “人的丑美,不在外表,你能见义勇为,心灵岂不美哉!” 杨汉听罢,把捂住的双手放了下来,说: “美人不怕我丑,就跟我来吧 !” 于是把西施带到他家里。他家有个地窖,正好给西施藏身。 杨汊把西施藏妥后,走出门外,见门前那棵桃树花朵怒放,若有所悟, 便从腰间拔出刀砍了起来。这时,越王夫人的车马已经追捕到这里。她 抬眼看见杨汊的脸,不禁吓了一跳,好一会儿定下神来问道: “樵夫,你 看到一个漂亮女子走过没有?” 杨汊回答说: “杨家村里漂亮的女子可不少,你说的究竟是谁呀?” 越王夫人顿了一下说: “唔, 我说的不是这里的乡间姑娘, 而是美人西施! ” 杨汊说: “唷,西施可是个好人啦!不过她生得那样美,我生得这样丑,她 见我还不吓出魂魄?你看她会到我这儿来吗?”杨汊说着,将那桃树丫枝 砍了下来。 越王夫人见那嫣红可爱的花枝被杨汊砍断, 不由得问杨汊: “喂! 这好端端的桃花枝,你为何砍断它?” 杨汊答道: “我嫌这桃花长得太美,自己却长得太丑,心里受不了。今日 我不但要砍掉它,还要将它扔入这湖里! ” 站在旁边的越国军士都知道越王夫人因妒忌西施貌美,欲将她溺死,听 这么一说,心中有数,大家望望杨汊,又望望越王夫人。越王夫人被杨 汊若暗若明地一说,感到问心有愧,一阵脸红,急忙钻进车帷走了。 杨汊羞退越王夫人后,立即从地窖里请出西施,倒了一盆洗脸水,叫她 洗洗尘土。西施轻展玉臂以水当镜,边洗边照,胭脂香粉落入水盆。西 施梳好妆,唯恐越王夫人再来追查,对杨汊再三道谢,就匆匆离去。杨 汊目送西施远去, 回屋见留下的那盆胭脂水, 只觉得有一种特殊的清香, 沁人心脾。 他忍不住用双手捧一点水在脸上抹抹, 觉得脸上似乎很滋润, 便索性拿过布巾洗起脸来, 洗完后, 就把水倒入门前的湖里。 傍晚时候, 有几个耕田回来的村邻走过杨汊的门前,杨汊上前招呼他们,大家一见 都很惊异,原来杨汊已经变成一个容光焕发的后生。可他不相信,走到 湖边水中一照,果然如此。这才使他想到早上救西施并用胭脂水洗脸的 事,于是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大家,大家笑着说: “这才叫‘好心有好报’呢!” 这件事一下轰动了附近村庄,有些相貌生得难看的人,得知杨汊有这样 的“宝水” ,都想来洗一洗。但这盆胭脂水已经倒入湖里,无法收回,他们 感到很可惜,便到湖边用这湖水洗洗,虽然不象杨汊那样能改变容貌, 却也能使脸上柔润增光。 后来,这一带树木葱笼,湖水秀丽,生长在这里的人一代胜过一代。为 了铭记这位心地善良的好人杨汊,就把他倒入胭脂水的这个湖叫杨汊 湖。 四个传说演地名 团风镇周有四个带神气的民间传说,演出以下四个地名: 雨台岗所处山岗, 原修有一求雨神台, 据说能祈求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 特别神灵,故名。又名御台岗,即御史台的简称。此地还有一动人的故 事:在前朝前代,雨台岗一御史退揖返乡,他有一个闺女,生得如花似 玉,御史专门为她筑一座绣花楼读诗书、习女红。一天,小姐倚窗赏花 时,望到一个风度潇洒的读书人向她频频点首,如此日来月往,两人神 交款款。但是御史庄园门深似海,楼上楼下,两人近在咫尺,却远以天 涯。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读书人正在楼下徘徊,聪明的小姐即从窗口 抛下一匹白布,这是上天梯,也是雀桥。读书人即挚布而上,进行幽会。 这样年长日久,偏被岗上庙里一位恶和尚觉察了。一天晚上,和尚约读 书人享用素斋,并在菜饭中下了蒙汗药。待读书人昏昏睡去后,和尚即 解下读书人的长袍,择下儒冠装扮读书人,走出庙门,摸到小姐绣楼下 挚白布而上。和尚上楼后,小姐发现并非读书人,正张口呼叫“有贼”时, 恶和尚即扼住小姐喉管,将小姐强奸后杀死,回到庙里又把读书人捆绑 沉入鹞子湖水中。这一件强奸案,经过若干年调查,终于弄清了真相, 恶和尚当然是落得作恶自毙的下场。又过了多少年,人们依上述案件创 作了一个《白布楼》杂剧。慑于御史的威力,采取了一个真事假名的办 法进行演出,当然,明眼人一看便知底细。因为这个故事较离奇,且有 惩恶扬善的作用,剧本在各科班演唱不止。然而雨台岗是不准演唱的, 它不仅揭了御史的家丑,也与某姓大户大族不光彩。 赤山桥传说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过昭关乞得吴国军队攻打楚国。伍子 胥的朋友申包胥曰: “子能覆(灭亡)我必能兴之。 ”伍子胥从团风过江到吴 国去,吴国兴兵灭楚;申包胥乞秦也是从樊口(说申是樊口人)过江经团 风到陕西,感动秦王出师救楚。团风这里有座赤山(原名白石山),申包 胥从这里哭起,双眼流血,连山也染红了。后人为了纪念他修筑了这座 赤山桥和赤山桥庙,尊申包胥为“赤神” ,古代戏剧《哭秦庭》就是以此为 蓝本的。 金鸡山此地有一座不高的山,原名柞树林,传说在附近居住的人们,不 时听到山间有鸡啼的声音。人们为了灌溉农田,就在柞树林西边山坡下 叫干塘凹的地方开塘。众人挖着挖着,突然挖出一只金色的雌鸡,还将 其一只脚挖断,瞬间又在挖掘的地方出现一只金色的雄鸡。还没等大家 反应过来,这两只鸡一齐振翅向东方飞去,众人无不感到惊奇。后来这 柞树林就改名为金鸡山。 鲜鱼巷传说有一谢姓者,家贫缺资,每天只贩来臭鱼出售。有天夜里, 偶得一梦,梦一人告诉他: “明天有八仙由此路过赴南海,其中一兜嘴胡 须, 身背葫芦, 手拄拐杖的跛脚老人, 即铁拐李也, 你可央求将尔带去。 ” 翌日,果见一跛脚老人,憩息身旁,即央带去南海。老者于是在烂脚处 搓出一团丸大的胳渍,曰: “尔吞食,即可。 ”谢嫌脏,装于袋。一日,谢 弯腰洗臭鱼,胳渍团从袋掉入筐,顿时,鱼全摆动,喜甚,数日如是, 人皆奇之。有次,谢正洗臭鱼,同业者均前往围观。谢见众蜂拥而至, 急将胳渍团纳于口内,吞入腹中,不久死去成仙,故得名仙鱼巷,又名 鲜鱼巷。 天鹅演化鹅公包 鹅公包牛车河水库西南侧有一座巍峨的山峰,远看象一只蜷缩的天鹅, 当地人称之为鹅公包。相传很久以前,有一群天鹅遨游太空,发现一崇 山峻岭处环抱个宁静的小湖,湖水平如明镜,水汽袅袅升起,好一幅人 间美景。有只贪玩的小天鹅忽然在空中打了个盘旋,高兴地飞入湖中沐 浴,尽情嬉戏,任凭天宫召示,就是不肯离去。玉帝大怒,即刻把它贬 下凡尘,化成一座山峰,以示惩罚。800 年后,这座酷似鹅形的山峰聚 山川之灵气,摄日月之精华,虽未修得正果,不能腾云驾雾,却能白天 骗取民间香火,晚上偷食百姓庄稼,为害一方。脖颈觅食之处叫消食坳 (现总路嘴镇肖石坳村 ) ;拉屎排便之地曰聚屎冲 ( 今马曹庙镇刘石冲 村)。说来也奇怪,在这座山上种庄稼,山前山后的收成就是不一样,有 民谣传唱: “三山六水望天w,鹅精作害百姓愁。消食坳十年九饿饭,聚 屎冲富得直流油” 。此事传到玉帝耳里,特派吕洞宾下界核查,并赐予一 把尚方宝剑、一支赶山鞭,行使着上能调遣仙神土地、下可驱逐妖魔鬼 怪,还有赶山填海,清淤治渍之特权。接旨后,吕洞宾化作一道士来此 地“唱道情”(地方的一种曲艺,俗称拍渔鼓筒子),暗下察访。一天晚上, 吕洞宾正在灯下观书,忽然,一阵阴风袭来,吹熄灯盏,紧接着传来吱 嘎、吱嘎的声音,吕洞宾赶紧揣着鞭子,手握宝剑出外搜寻,发现鹅精 伸着长颈在贪婪地偷食稻谷。 吕洞宾看后大怒道: “畜孽!你在这里不专心 修炼,不思悔改,还敢在此祸害百姓,看剑! ”说着挥剑朝鹅精刺去。鹅 精吓了一跳,赶紧缩回脖子,慌忙逃窜,它一会儿跳到大崎山,一会儿 躲进鹞子湖。吕洞宾那里肯放过,紧紧地追赶着,在牛车河周围与鹅精 大战。打斗中,宝剑正好碰到鹅公精下巴,把整个下巴劈了下来,痛得 鹅公精伸出仅有上巴壳的长颈仰天大叫,以致形成当今特有景观――鹅 巴崖,这是一个高约 30 米、宽 15 米的陡壁悬崖,远看就象是一座耸立 在云霄中的南天门。至今流传“牛车河九十九条冲,大崎山九十九道洼, 鹞子湖九十九个汊”的民谣, 说的就是当年吕洞宾大战鹅公精用鞭子抽打 留下的痕迹。抗日战争初期,即 1938 年冬至 1939 年秋,中共黄冈县 委二区委会以及第六中队均设在鹅公包寨上湾,湾子四周用石头砌了一 山寨,相传是地主、土豪躲避太平天国所修。这个村庄的群众为区委做 了大量的放哨送信、 保存军用物资等工作, 是当时抗日民主根据地之一。 尉迟恭造竹陂寺 竹陂寺古时,是楚北之首寺,冠压雨山寺、百福寺、鸳鸯寺、法王寺、 金龙寺、华龙寺,荣称楚北佛教胜地。笔者据显光法师所言:相传贞观 年间,唐朝名将尉迟恭南征平叛,三秋时节遇绵绵阴雨受阻,驻军于上 巴河十八坡一带。一天黄昏,独自出账外散心,路经梵堂,虔诚进寺焚 香祈祷。昱日云开日出,尉迟恭大喜过望,率领雄兵出战,凯旋。班师 回朝后,速奏明唐太宗。李世民闻奏龙颜大喜,犒赏三军,当庭御赐九 节鞭,调拨金银十万余两,立刻前去敕造佛寺。历时三年建成上下中三 重佛殿,金身百余尊,神态各异,呼之欲动,特在大梁上烫金镌刻“镇国 公尉迟恭奉旨敕造”九个大字。当时钟声佛号,昼夜六时,铭碑高耸志庆 此盛事。尉迟恭手挥金鞭,画地封竹环寺围绕,粗如碗、根如鞭,长齐 天。寺前有陂树一株,若擎天巨伞;院后翠竹千根,凤尾直插云霄;山 色含辉, 宛若金盆跃鲤之胜地。 据说唐三藏取经回长安, 途经寺中挂单, 昱日取单离寺时,留下《金刚经》 、 《观世音菩萨大悲陀罗尼经咒》等数 十本贝叶经文,至今还珍藏在黄冈市博物馆中,实为我国佛教上的罕见 珍奇之瑰宝。 洞港误作杜家冲 杜家冲但店白云山间有一深遂无底的石洞,各路神仙经常云聚于此。一 日,群仙喝得高兴感慨万千:想人间山水如画,看世人饥寒交迫,我们 何不留下一副金樽玉筷,让人们也享受生活。于是,群仙随手一泼,一 条白练从洞中喷薄而出,化作一道水港,天上彩云星月倒映水水面,熠 熠生辉,形成了洞港冲(后人误为杜家冲)。有了这终年不断的泉水,周 边农庄种稻稻熟,撒麦麦黄,五谷丰收,人畜兴旺。人们为了能与仙同 乐,石洞里供奉着那副金樽玉筷;在港上修了座石拱桥,取名玉带桥。 在石洞西端建了一寺庙,在庙宇对面大红枫下搭起一座飞檐斗拱的大戏 台。一日庙会戏散,月落星隐之时,一异域商人潜入洞内,将金樽玉筷 收入裹中,正欲出洞。忽然一声巨响,地洞山摇,一扇巨大的石门从天 而降,又不知何处飞来一石锁,锁上了门,锁口石由此得名。第二天, 人们发现石门上压着一块黑石,其形如那异域商人,称为鬼头石。 将军带出三地名 失家庄?寻马岭?捉马岗传说元末明初, 但店(现捉马岗村)有个叫戴凤山的 武举人在朝中当了将军。一次,他在石家庄村(原名火马庄)驿站稍加停 歇、品茶用餐后,便叫随军牵马准备回府,随军一进马厩,大惊――将 军的马不见了。众军士不敢怠慢,疾从将军一路沿着驿站门前的山岭四 方打听,逐处寻觅,还是不见将军心爱的战马。无奈,戴将军和随从顺 着山径往老家的路地毯式地搜索前进,当将军和军士们接近故里的山岗 时,发现了战马在引项欣鸣。原来,将军每次回乡时都带上这位悟性极 强, “熟悉归途的伙计” ,在将军休息时,它就再现老马识途的本领,回到 了将军的故里。由于戴将军威震四方和他充满灵性战马的魅力,家乡的 官吏和百姓就把戴将军在驿站走失马的地方叫失马庄,把寻找马的山岭 叫寻马岭,把捉住烈马的山岗叫做捉马岗。 青龙定居眠龙寺 在大崎山西南,黄龙岩、鹅公包、望省厅、金子脑四座遥遥相对的山峰 之间,有一条长约 1600 余米的山岗,其地形地貌酷似一条长长的睡龙 静卧于此,故取名为“眠龙” 。山岗脚下是龙首,龙首旁边建有一座古寺, 名曰:眠龙寺。 提起“眠龙”和眠龙寺,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从大 别山方向飞来九条神龙,其中一黄一青两条龙因留恋此处的迷人景色, 决意留下。 黄龙盘踞在黄龙岩山顶修炼(“黄龙岩”因此而得名), 青龙则徘 徊于黄龙岩、鹅公包、望省厅、金子脑四座山峰之间,最后悠闲地躺在 四座山峰之间的正中山岗上不走,形同睡眠状。 还有一种说法。传说,当时人们发现一条青龙卧在山岗上不走,断定此 处必是风水宝地,众人商议,要想留住这条神龙,必须将其制服方能造 福百姓。于是,人们就在青龙双眼的两边各建造了一座榨坊。两座榨坊 一建成,形如两口池塘,青龙清澈明亮的双眼就再也没有睁开过,成了 一条名副其实的“眠龙”了。 “眠龙”虽然永久地留下了,但并没有造福这方土地和人民,接连不断的 兵荒马乱,无穷无尽的天灾人祸,致使这片神奇的土地田园荒芜,人烟 稀少。元末明初,江西瓦西坝筷子街一张氏家族搬迁来眠龙定居,先后 建立了张户岭、张家大湾、张家山、张家冲、张家楼等村庄,并在“眠龙” 山岗的腹部修建了张氏家族的祠堂。此后,童、王、孙、林等姓氏家族 也来此安家落户, 一时间, 昔日的荒山野岭变成了星罗棋布的村庄寨子。 人口的迅速繁衍,地貌的不断改变,为后来在此大兴土木,修造“眠龙禅 寺” ,弘扬佛法奠定了基础。 据“眠龙禅寺”的碑文记载:明朝万历 30 年间,有一得道高僧云游四海, 途经眠龙已是傍晚时分,当他进入眠龙地界的“龙口”时,天气骤变,顷 刻间雷鸣电闪, 暴雨倾盆, 一条连绵起伏、 崎岖坎坷的山岗挡住了去道。 僧人双手合十,口念佛佗,眨眼间雨过天晴,一道彩虹悬挂在“眠龙”的 上空。僧人信步登岗,慈目四观,顿觉心旷神怡: “阿弥佗佛,此处乃是 贫僧修心养性、 诵法传经的道场!”高僧仔细察看“眠龙”的地形地貌后, 亲 手绘制寺庙图纸,在周边各姓氏家族头人的鼎力赞助下建寺。历时一半 年,眠龙禅寺初具规模,亭阁楼台、殿宇僧房皆为绿树翠竹所遮掩,是 典型的廊院式布局,极富园林情趣。寺内依次有天王殿、玉皇殿、大雄 宝殿、观音殿、娘娘殿、罗汉殿,是当时方圆数十里内建寺最早、香火 最旺盛的寺庙之一,距今有五百余年的历史。 该寺有证可查的历位和尚,大清康熙四十八年智续号、乾降二十八年竟 海耳、嘉庆十三年诚悟、咸丰三年丰和尚都是名播四方的大德大师。 如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眠龙”以新的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布 局新颖、错落有致的钓鱼台小区、眠龙寺小区成为眠龙一道道亮丽的风 景, 漆宋公路贯穿眠龙全境, “眠龙”这条千百年来不曾睁开眼睛的青龙正 昂起头颅、敞开怀抱,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观音庙转云南寺 云南寺,原名观音庙,位于团风县但店镇捉马岗村清凉山。从但店街原 318 国道花桥河西堤北上,过捉马岗渡槽,蜿蜒到寺。透过几十级台阶 举目眺望,正门“云南寺” ,炫鲜夺目。寺院内的大雄宝殿里,供奉着用樟 木精雕而成的千手观音, 八殿三堂二楼气势恢宏, 香火旺盛, 佛香缭绕, 经声朗朗。寺外云雾飘渺,松涛阵阵,流水潺潺,山野四季花开不辍, 山下稻香扑鼻而来。晨钟敲响,露荡莲池荷叶;暮鼓断处,撕下片片红 霞。曲径通幽,真乃修行成道圣地,吃斋念佛净土。 明万历年间,麻城籍朝廷大臣梅之焕回乡省亲,看到舅舅家乡的父老乡 亲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回朝后向万历皇帝奏道: “臣家有座接天山,离 天三尺三,人过脱帽,马过下鞍,如不免征皇粮,怕是难脱苦难。 ”万历 帝听后, 极其不悦, 下派大臣明查暗访。 梅的一片菩萨心肠感动了土地, 土地见到穿着明朝朝服的官员来到清凉山下,便托着钦差大臣的脚步将 路径延长了三万步, 大臣走了两天, 也无法见到山顶, 只觉得云雾缠身, 寒气袭人,只好下山,后奏明圣上,梅所奏是实。于是,朝廷减免了百 姓的课税, 百姓称梅之焕为“活观音” 。 梅死后, 清凉山的人们为了纪念他, 修建了庙宇,供奉观音菩萨,取名观音庙。 土地革命时期,石川、苏明率领的部队在这一地区开展革命,进行地下 工作。有一军官被组织安排藏于此庙,由于被叛徒告密,敌人将本寺的 云南籍主持和隐藏在寺中的军官逮捕,二人壮烈牺牲。当地政府和人民 为了纪念两位英雄,将观音庙名为云南寺。从此,云南寺便绕上了红色 的革命光环。 1997 年,河南灵山的学福法师、弟子法学师徒自筹资金 40 万元,重建 云南寺,办起清凉山佛学苑,创办《清凉桥》内刊,传承佛教文化。 财主家败锥子河 从前,总路嘴镇东 3 公里处有一自然村,村里有一财主之父七旬归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将登太行雪满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