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哟了辣!!!!烦的死!!请问疼 训 的西 f砖 板 怎么训练吃辣安了喔!!!

《还珠格格》未配音片段曝光_还珠格格1_1080P在线观看_腾讯视频
三倍流畅播放
1080P蓝光画质
新剧提前看
1080P蓝光画质
纯净式无框播放器
三倍流畅播放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曾创造收视神话
下载需先安装客户端
{clientText}
客户端特权:
3倍流畅播放
当前播放至 {time}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isFollow ? '加入看单成功,可前往查看看单列表' : ''}
《还珠格格1》的精彩周边(30)
{likeText}
{dislikeText}
导演: &&& 演员: /////
乾隆皇帝东巡时兴一女子夏雨荷有一段露水姻缘,并生下一个女儿夏紫薇。多年后,夏雨荷病逝。紫薇偕丫环金锁带着当年乾隆留下的信物,从济南千里迢迢到北京城去与失散多年的父亲相识。
主仆两人到京城后根本无法进宫面圣,在走投无路之际遇上了女飞贼小燕子,并结为好友。小燕子热心为她想办法混入宫,但在阴差阳错中与紫薇互换了身份,成为清宫中的“还珠格格”,而紫薇却落得一无所有,连唯一的证物都失去了。
皇上为庆贺重获爱女举行祭天酬神的仪式,仪仗队伍行经市街,正巧被紫薇、金锁看到。激动之余紫薇昏倒在地,被大学士福伦之子福尔康所救。福府在知道其身世后将她收留。
小燕子并非无义之人,只是骑虎难下,加上宫内处处不自由,朝中的争权、三宫六院的争宠,更使她对原来的自由生活怀念不已。虽然皇上和令妃对小燕子宠爱有加,却引起了皇后的反感,五阿哥永琪、福伦的二子尔康、尔泰与小燕子成了好朋友。在探明小燕子的真心后,尔康、尔泰兄弟把收留紫薇之事说出。一切真相大白,但为了安全,五人决心共守秘密。紫薇与小燕子解除了误会,与尔康的感情也日深;小燕子与永琪亦产生了情愫,四人碍于身份皆不敢表态。
乾隆南巡下江南 尔康紫薇永琪小燕子等一并同行。期间,经历过采荷一事后,永燕终于表情。而之后的庙会上,有人行刺乾隆,紫薇挡下了一刀,也是极其致命的。尔康看着乾隆望向紫薇的眼神表情,醋意大发。后来回京,乾隆大赏小燕子紫薇。
小燕子将紫薇弄进宫做贴身丫头,但两人情同姊妹的感情渐渐让周围的人产生怀疑。而皇上对紫薇也有说不出的亲切感,却引起了皇后的妒意。在容嬷嬷的怂恿下,皇后竟派人将紫薇抓进寝宫内严刑拷打,又将她关进密室。小燕子发现紫薇失踪后心急如焚,尔康等夜探慈宁宫,终于找到了奄奄一息的紫薇。次日,小燕子再请乾隆出马对付皇后,总算将紫薇救出,化险为夷。
藏王偕公主塞娅前来紫禁城欲向大清示威,派出武士数十人与大清武将比武,不想被尔康打得七零八落。乾隆龙心大悦。藏王为争回面子提议合婚,乾隆为稳定番邦同意将塞娅公主指婚予福尔康,福尔康与皇上据理力争,终于纸包不住火将紫薇的身世说出,至此紫薇身份大白,小燕子难逃欺君之罪。
小燕子以其口才和皇上力争,加上紫薇愿与小燕子同生共死,皇上终于软化,紫薇、尔康、小燕子、永琪这两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赵薇狠虐佟大为
泰国小鲜肉空降中餐厅,赵薇黄晓明友情遭遇大考验。
《还珠格格》17年背后故事:赵薇原定演紫薇。
陈可辛直击打拐题材
横冲直撞好莱坞
赵薇黄晓明佟大为大闹好莱坞
头可断!徐峥必须见初恋
钟汉良古天乐上演猫鼠游戏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赵薇导演处女作
赵薇诠释历史经典
赤壁(上)
梁朝伟决战天下
一路上有你
赵薇助阵张智霖浪漫求婚,众夫妻镜头前告别太不舍。
真心英雄【电视版】
赵薇田亮超市讨饭,西瓜大妈强摘赵薇墨镜辨认。
小鸡炖蘑菇
揭秘杨黄两家世代情缘,白素贞飞行为何只伸一只手?
陈坤周迅再续前缘
将爱情进行到底
徐静蕾变身熟女
张译被骂“暴丑”:去你的吧,我就这样了。
带你去见TA
琅琊阁主靳东已婚有儿子了,妻子李佳是赵薇、黄晓明同班同学。
怪咖啪啪啪
富豪明星的发家史
娱乐圈三八节颁奖 赵薇成最大赢家
人生相对论 第2季
2012最强的爱攻势
赵薇谈与老公结婚生子后:越来越不浪漫
周杰伦为帮兄弟不要面子,赵薇获导演奖一点儿不激动。
赵薇爆料自己是大学老师私生女?佟大为被小学老师夸奖成绩好。
今晚80后脱口秀
赵薇自曝新剧“虐待”儿童,节目现场遭观众犀利提问。
<a href="javascript:" class="btn_next"
title="下一页"
_stat="popups:picnext"
r-on="{click: onNext}"
r-show="{current
<a href="javascript:" class="btn_next _snext"
title="下一页"
_stat="popups:listnext"
r-show="{curPage嫁个金龟婿
嫁个金龟婿
最新章节:( 14:53)
更新时间: 14:53
别人二十岁,正是享受青春年华。
而余纨纨却是,相亲、结婚、生孩子。
她相了个亲,嫁给了那个除了颜以外,什么都很普通的男人。
后来的后来,她才发现她嫁的这个男人似乎有点不一般。
余纨纨:杜先生,我发现自从和你结婚,运气就变得非常好。
哆啦A梦上了瘾的某人:呃……
《嫁个金龟婿》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或网友上传,乐文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假面的盛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假面的盛宴并收藏《嫁个金龟婿》最新章节。老山第一杀手向小平: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每一枪都打死了敌人!老山第一杀手向小平: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每一枪都打死了敌人!历史天地百家号有一位老山英雄,他叫向小平!向小平,生于1966,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太华乡人,1984年,高中毕业的向小平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受他所在团的老团长——神枪手魏来国先进事迹的影响,向小平决心“要像魏来国那样,做一名神枪手。”为了练好手中枪,向小平一不怕苦,二不怕累。在雪地里练瞄准,他一趴就是3个小时;为了练臂力,他在枪管上挂上砖头练瞄准。他早晨练,晚上练,练了窝姿练跪姿,练了跪姿练立姿,执着与苦练,使向小平成了一名弹无虚发的神枪手,每次实弹射击,他都是全连第一;在全团、全师的射击比赛中,他也是第一。1988年,向小平所在部队奉命赴云南前线作战。为了反击敌人的挑衅,保卫阵地的安全,上级决定派一名狙击手,到盆地后侧的39号阵地开展冷枪歼敌活动。向小平积极向领导要求,争取到了这个任务。39号阵地是个小山包,上面怪石林立,到处都有敌人埋下的地雷。向小平来到这里,迅速熟悉了战斗环境,先后排除了60多颗地雷,精心确定了7个观察点和11个射击位置,然后投入了战斗。他一天到晚都在寻找歼敌目标,常常像壁虎似的一动不动地趴在地上大半天,甚至一整天。身下的乱石顶得他疼痛麻木,成群的蚊子轮番向他进攻,但他全然不顾,只是专心致志地搜寻目标。一旦发现敌人,他枪机一扣,那敌人就脑袋开花没命了。向小平独自一人战斗在39号阵地上,寂寞、疲劳、紧张、危险包围着他,但他以顽强的斗志和大无畏的精神战胜了一切困难,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战斗。凡他发现的目标,无论是坐着的站着的,还是跑着的走着的,没有一个逃脱他的神弹。有一次接连下了几天雨,向小平仍然伏在观察点待敌。由于淋雨过久,他一连4天发高烧,浑身没有一点力,连手也抬不起来。这时我军电台给他送去了目标信号,向小平一下子来劲了,跳起来跑到射击位置,一枪结果了一个正在朝我方阵地窥测的敌军侦察员。当向小平往回走的时候,迷迷糊糊地一下子跌到两米多深的崖下。他醒过来后又艰难地回到栖身之地,想喝水,水没有了,想吃罐头,又没气力打开,于是他爬到洞外啃起了芭蕉树,然后又昏了过去。在40多天里,向小平以31发子弹,击毙敌人30个,击伤敌人1个,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被称为“老山第一杀手”。老山第一“杀手”——向小平!他是“枪神”!但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每一枪都打死了敌人!在冥冥太空,我国南部边疆某部通信兵捕捉到越军发出的这样一条信息:老山战区某战场,本部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已有三十多名官兵阵亡。子弹都是从这些阵亡的官兵的头部或胸部穿过,估计可能是出自一人之手……在战区一张油印小报上找到了:某部八连7号哨位哨长向小平,用一枝狙击步枪,发射三十一发子弹,毙敌三十名,伤敌一名!嗬!好一个杀手!神枪!枪神!某阵地指挥所里,向小平,可眼前这个“枪神”哪有我所想象的英雄气概呀!他单单瘦瘦,显得很高,象一个营养不良的中学生。头发齐到他的脖子,盖住了耳朵。在两腮垂脖的头发中间,夹着一张白白的黄黄的似乎还有点菜色的脸,让人一见就觉得可怜。他坐在我的面前,双手伸直放在膝盖上,象营房里的新兵集合听课,眼睛看着自己的手,不敢正眼看我,偶尔碰到我的视线,便赶忙避开。这就是那个弹无虚发的“枪神”吗?我真不敢相信!“说说吧。”我胡乱说了一句,就连自己也不知道这“说说吧”到底要他说什么。他睨了我一眼,右手从膝盖上抬起来,想挠挠耳朵,但还未挠便又迅速放回了原处。看了一眼坐在旁边的团宣传股吕股长,尔后望着自己的手说:“我取得的成绩,是全团战友共同努力的结果。”天哪!都说些什么!他向小平三十一发子弹打死三十个敌人,打伤一个敌人,竟然是全团战友共同努力的结果!扯到吧儿去了! 莫非这战绩有诈?我本能地想到了弄虚作假!这种现象在老山战场并非子虚乌有,有的领导把参战圆满与否的法码掷在能否树几个在全国叫得响的典型上,用他们本来就十分敏感的嗅觉,紧嗅着国家的政治气候,盯着上面提倡什么,哪方面的话讲得多,尔后带着事先拟定好的材料路子,到下面套,套上谁了谁就是英雄,事迹不够就编,境界不高就拔,把本来根本不是英雄的“英雄”硬是给吹响了,难怪后从和平兵营来接替猫耳洞的士兵,在听到这样那样一些传闻后,发牢骚说,有的“英雄”不是打出来的,而是吹出来的,不是靠事迹过硬而是靠嘴巴过硬。眼前这个英雄能不能堵住他们甚至后来人的嘴呢?我警惕地放下笔,打量着这个说话“走火”了的向小平。可他并没有显得惊慌,手还是那样规规矩矩放在膝上。“你一共打死了多少个敌人?都是什么时候打的?”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无疑带有“审问”的性质。当时我想,他刚从阵地下来,如果是领导“授意”他当英雄,他自己也情愿,要把这一串两位数的时间、地点数字完全背熟,很难。几乎没有片刻犹豫,向小平说:“我自己也说不清到底打死多少,打的地点我说得出来,阵地上我有九个固定射击点。”哈!果真露馅了!我没有得意,反而自我感到目光在变得严肃。“是这样……”操着浓重湖南口音的吕股长刚一接上话,便被我制止住了。这时我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帮腔的。“敌人是你打的,你怎么连打死多少都说不清呢?”我继续提问。“阵地上地形很复杂,我瞄上敌人打一枪,他往下一缩,我就看不见了,弄不清是死了还是伤了。”向小平边说边用手比划着,说完又把手放到膝盖上。“那么谁证实你一定打死三十个,打伤一个呢?”“我不知道。”我把目光转向坐在一旁有些不安的吕股长,给他解除了帮腔的禁令。“向小平是不晓得每一枪是打着了还是没打着,是打死了还是打伤了。只有其它阵地上的同志才能观察清楚。每次向小平打死一个敌人,别的阵地上的战友都给他写证明。”吕股长说罢递过来一叠订在一起的证明条子:我叫周军富,是XX观察所所长,原是三炮连副连长。8月23日18时30分,八连战士向小平对XX山向我方观察的敌人进行射击,我用15倍望远镜观察,亲眼看到XX山上一名越军枪响人倒。过了15分钟,也就是18点45分,有两名越军出洞抬尸,并送下阵地。我叫赵军,是XX阵地X团观察所观察员。9月8日12点,在本哨位看到向小平向XX阵地西北侧射击,击毙正在观察的越军一名。我叫魏宏亮,XX阵地8号哨位的哨长,经我观察,看到向小平向XX高地射击,击毙一名越军。9月9日20点零5分,我在X团炮观看到向小平射击,击毙正在洞外的越军一名,毙伤一名。特此证明。X团炮观张再敏。……我信了,潮湿得发皱并沾上了黄泥的写证明的纸使我不得不信,因为这种特色的纸只有猫耳洞才能拿得出来,其他团队炮兵观察所写来的证明,使我不得不信,因为这些骄傲得象小公鸡一样的计算兵,绝不会给别人写那种无中生有的吹捧证明。他第一次把子弹射向敌人时,并不具备“杀手”风度!递给向小平一支烟,用以表明我对此事深信不疑的态度,缓和一下刚才似乎有些紧张的气氛。向小平抽着烟,手也不再放膝盖上了。“你今年多大?”“二十一岁。”“二十一岁你就‘杀人如麻’了。”大家都笑。向小平也笑。但在他“嘿嘿”两下的笑声中,让人产生一种明显的笑得不流畅、笑还“打结”的感觉。“杀人如麻”对他可能有些刺激。“开始打我也很害怕……”他突然蹦出这样一句话,又突然打住了。“噢!说说你开始是怎么怕的。”向小平久久没有开口,一口接一口地吸烟,又大口大口地吐出来。当猫耳洞被烟雾弥漫以后,他开口了。“8月11日下午,出了太阳。离我大约八百米的越军阵地上,我看到有五六个越军在活动。我悄悄爬到一个隐蔽位置,新兵曾怀志也爬过来给我观察。刚趴下那会,我就象平时射击训练那样,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我把标尺定到八百,子弹推上膛,枪管伸出去。可当我从狙击步枪放大2.5倍的瞄准镜里看到‘<’的中心是个人时,我的心猛地一震。这时我才想起来,这不是射击训练,这可是杀人啊!一想我要杀人了,就不知怎么搞的感到害怕。我长这么大,从未与人打过架,连争争吵吵的事我都不沾边。这会我要杀人了,心里说不上是种啥子滋味。我瞄着那个敌人的脑壳,心里说,这一枪过去,他的脑壳肯定要开花。我又瞄着敌人的胸膛,心里说,我要一扣扳机,他的胸脯肯定要打穿。一时间我竟不知道到底瞄他哪儿好了。”说到这里,向小平掏出烟来。看得出,他在事过近两个月后的今天谈起这第一枪来,心里还是感到紧张。“我既然趴下了,就不能不打。不打这算怎么回事,人家又会怎么说。连里培养我当狙击步枪手,对我抱着很大的希望。再说我这是上阵后打的第一枪,第一枪不打好往后不吉利。于是我深呼吸了几口,慢慢地把枪管对准了那人的脑袋。我心想,不管了,就这么吧。当我自觉瞄准了他的两眼之间时,奇怪的是我的手不听使唤了,扳机好象特别重,怎么扳也扳不动。我只好又停下来,检查了一下保险,再次把枪管伸过去。这时我瞄他的胸脯,我有点怕看到掀掉他的天灵盖那种惨景。深呼吸了几口,稳定了一下情绪,终于把这一枪打出去了。枪一响,我看到那人一个跟头从山崖上倒栽了下去了。这时我的心又一震,他真的被我打死了!我的脑壳直觉得嗡嗡响,呈现出一片空白,趴在那个地方没动。帮我观察的小曾声音打着颤说:‘打、打死了!咱们快撤把!’我这才意识过来该回猫耳洞了。在往猫耳洞走的路上,小曾还一个劲叨叨:‘打死了,那个、那人被你打死了。’我一看他那个样子,全身都被汗水浸透了,说:‘我打死的,我不怕,你怕什么!’他指指我身上说:‘你看你自己。’我一看,衣服湿得比他还厉害,全身几乎没有一块干的地方。他递过来一支烟,我们在接烟时碰在一起的手,都在发抖。”“有意思!有意思!”我被他说的那种真实感受打动了。又递给他一支烟,问:“你第一次打死敌人这么紧张,后来打死三十来个,这中间感情上还有些什么变化?”向小平笑了一笑说:“你可不知道,那天打死一个敌人以后,我都睡不着觉了,一闭上眼就看到那人栽下去的情景,尽做梦,一会儿梦着里根被杀死了,一会儿梦着我拿着一把尖刀杀猪,弄得两手血乎乎的,还梦着被人拿着枪追着跑,我的两条腿不知怎么搞的象被人捆住了一样,怎么也跑不动,吓得我大喊起来。后来,我的情绪慢慢稳定了。来参战,部队搞了那么许多教育。我们是卫国反霸来打仗的,我们拿着枪,敌人也拿着枪,你不打他,他就打你,上了战场就是这样,你死我活的。”从向小平谈的这些感受看,虽然缺乏那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度,但是真实的,与他的年龄以及他那特殊的家庭经历所养成的性格是一致的。他父亲曾经也是个军人,他就出生在军营。1968年,正是“文化大革命”武斗成风的时候,他父亲转业,携着全家人回到四川省南部县老家。因为人们忙于斗争,无暇顾及那些持着转业证明等待安置的人,他父亲只好揣着转业证明回乡种地。1978年父亲死在手术台上。第二年母亲经人介绍,用土砖堵住自己的家门,携六个孩子到青海共和县,与一名地质勘探工人重新组合家庭。继父勤劳善良,视向小平弟妹如亲生儿女。他不抽烟不喝酒,省下钱供他们全部上学。因为四川老家还有一幢用砖堵着门窗的瓦房,母亲没有给向小平在共和县上户口。没有户口,给向小平升学带来了很多麻烦。继父左右周旋才使得他上完高中。在青海考大学,他继父使出浑身解数周旋,也无济于事了,只好把他送回四川老家考学。一考不举,向小平便奔着来部队考学校的目的当兵了。这样的生活经历,使向小平养成了自我发愤而不与人争雄,谨慎处事而不感到自卑的性格。因而当他举枪把一个敌人、一个活生生的人送上西天时,他本能的性格决定了他会搅乱自己的思绪,在梦中受到“惩罚”。但部队有效的政治思想灌注和他上战场以后的经历,又决定了他这种情绪的缠扰是暂时的,就象老山的雾要慢慢散去一样。“我上阵地那天,心里总是扑通扑通跳个不停。”向小平说:“我紧紧跟着前边的人走,一步也不敢拉开。老大哥部队说的‘往左或往右跨出一步都可能触雷’的话,总在脑子里转悠,赶都赶不跑。山那么高,路那么远,好容易才到了猫耳洞。一到猫耳洞,觉得天地间骤然变得那么小,小得连我们洞里的3个人都容不下。我持枪守在洞口,眼睛瞪得老大,听着外面风呼呼地吹。天好黑哟,黑得好象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一样,害怕极了。就这样,越军也不饶我们,又是打炮,又是偷袭,逼着我们还击,这么一打,反而好了,觉得也没什么可怕的。后来,我们阵地上的王新占牺牲了。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战友牺牲了,我的心难受啊!但在阵地上这种难受是暂时的,一瞬间就过去了,更多的、更长时间的是愤怒,是复仇!因为每天有战斗,随时有伤亡,任何一个人,哪怕是最软弱的人,都会产生这种心理。比方说,有一天傍晚,我们前沿的小炮打敌人阵地上零散的人,因为打的是个死角,打了两炮没打上。咳!你说怎么着,有两个小鬼子不往洞里钻,还得意洋洋地朝我们摆摆手。这真把我给气坏了,我迅速爬上一个射击点,一枪过去就把一个结果了……”听着向小平的叙述,我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想法:大概世界上任何人都不具备“英雄智商”,英雄大概真的离不开一种特殊的“培养”。作为“枪神”,他也有遗憾!有个问题我一直没有弄明白,向小平打死三十个、打伤一个敌人,怎么说是全团战友共同努力的结果呢?“战友们帮我发现目标,帮我验证目标,怎么不是共同努力的结果呢?”他反问我:“你有一枪没把敌人打死,你当时知不知道?”“不知道。”向小平摇摇头,掐灭了刚刚点着的烟,从吕股长手里接过旁证材料,一页页翻起来。那是9月9日晚上8点,向小平向XX高地一名越军射击,把他打倒以后,洞里冲出好几个越军来抢人。向小平枪没挪窝,又打了一枪,又撂倒一个。其余的吓得缩回去了。没想到这两枪中竟有一枪不是“十环”。向小平为这一枪遗憾。他84年12月入伍。准星、缺口、目标,三点成一线,对他有着特殊的吸引。长跑、托砖、俯卧撑这些神枪手必练的科目,他都下过大功夫。因而在他两年多的军旅生涯中,踏出了与他的兵龄极不相称的足迹:新兵连,他持冲锋枪参加全师比武,十发子弹五个点射,全部命中,八十九环,获第一名。第二年五月参加军射击选拔赛,打150米距离上的侧身跑步靶,向小平二十发子弹命中十四发,一百三十二环,获第二名。同年八月参加北京军区射击比赛,还是150米侧身跑步靶,向小平命中十五发,一百四十六环,获第四名。临战训练中,向小平改用狙击步枪训练。一千米俯角射击全部命中,一千米仰角射击全部命中,一千米五发子弹平射,他用弹丸在靶子十环的圆圈中心,又“画”了一个直径不足五公分的圆圈。全团的狙击步枪手集中在一起进行射击训练。一只大胆苍鹰从山后飞来,若无其事地在射手们的头顶盘旋,射手们纷纷举枪射击,可苍鹰并未因子弹的呼啸而显得惊慌。向小平看着来气,他把标尺定到六百,举枪射击,枪响鹰落,子弹不偏不倚从苍鹰的肚子中间空过。向小平好不得意,当时脱口说了一句近乎神话的大话:“当今生今世,凡是我枪口下的目标,都是中心点!”可是,在向小平第一次上阵地的三十一枪中,竟有一枪偏离了自己的“中心”。在谈到这一枪时,向小平的笑在他那白白的黄黄的似乎还有点菜色的脸上,笑得有些不自然,有点费劲。就是这样一位青年军人,在血与火的战场上,为捍卫祖国尊严,用手中武器写下了我军光荣战史上的又一新篇章!1988年5月,当时的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授予向小平“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1989年,向小平被评为全国 “十佳”青年。战斗截止89年10月结束,向小平被保送到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学习深造,现是某旅作战科主官,至今还在服役,为祖国效力尽忠!(来源网络)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历史天地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介绍古今中外著名历史人物趣事
文史联盟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老婆,请和我复婚!
热门小说:、、、、、、、、、、
《老婆,请和我复婚!》最新章节列表查看: 443|回复: 8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讲记(净界法师)
乃至于凡位的菩萨,「一切」的就是十方发菩提心的菩萨都可以来。他们来的标准是什么呢?往生的正因,「十方来生,心悦清净」,这些「十方」的众生要「来」受「生」,必需具足二个条件:第一个「心悦」,你内心当中要有一种好乐心来愿生我国;第二个、你临终要保持十念相续的「清净」,我们讲往生的最低标准「十念」往生:就是你今天能够以一种清净的信愿,然后临终来忆念佛陀的名号、相续的十念,这是一个往生的标准。往生以后,「已至我国,快乐安隐」,来到「我」的「国」家,你的内心有二种功德:第一个是「快乐」,你到极乐世界的心情跟你在娑婆世界不一样。我们在娑婆世界,那是苦乐忧喜舍,五味杂陈,酸甜苦辣都有;到了极乐世界,你的内心世界只有一种情况,「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在安乐当中更重要的是内心「安稳」,这个地方「安稳」指的是一种解脱的力量,圣道。我们今天的快乐是不安稳的,比如说你吃一个饭吃得很好吃、很快乐,这是不安稳的,因为它是五欲乐;但是你在极乐世界的快乐是有圣道的力量,所以是安稳的。这个地方等于是把阿弥陀佛发愿的一个雏形标出来。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页。大乘佛法的生命观,简单的讲就是「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从大乘佛法的观点来看,一切法的本来面目是毕竟空的,没有一个东西是本来存在的,不可能。本来没有是怎么有的呢?「一切从缘起」,仗缘而生,阿弥陀佛广大殊胜的愿力也不例外。就是说阿弥陀佛为什么会发起这么大的愿望呢?第一个、要有诸佛的出世,这个世间上没有佛陀的出世,没有一个人可以明白道理,也就没有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也就没有这个圣号;第二个、他要能够听闻佛法,前面是佛的力量,这个是法的力量,法有开慧之恩,开启他心中的智慧;然后依止智慧发菩提心,去触动他心中的愿望,立定誓愿。那这个立定誓愿当中,有一个观念值得我们说明,这个地方当然包括摄法身愿、摄净土愿、摄众生愿,这个愿望就代表整个佛的一种加持力,当然也包括了成立阿弥陀佛的这个圣号。
我今天问大家一个问题,看大家对缘起法是不是了解:你认为你念本师释迦牟尼佛跟念南无阿弥陀佛,功德有没有一样?有没有一样?有一样,还是没有一样?没有一样,对了。你的心去接触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时候,你是启动释迦牟尼佛本愿的功德;你明了的心去接触阿弥陀佛的时候,是启动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当然是不一样,诸法因缘生嘛,这二个因缘不同!我们讲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心中忆念忏公师父跟忆念达赖喇嘛有没有一样?(众笑)当然不一样嘛,我们不要说好坏,就是不一样,本来就不一样嘛。忏公师父跟达赖喇嘛的本愿不一样,所以他对你产生的加持力当然不一样。
今天我想这样,阿弥陀佛这个本愿,有二句话值得我们注意的,我们看一个佛菩萨的名号,有二种差别:第一个、功德的力量的确有他不同的功德,你看经文第二段「令我作佛,国土第一」,这个地方就不一样,他产生一种对你未来生命的一个加持力真的是不一样;第二个、除了功德大小的不一样以外,他的容易跟不容易也有差别。我们从现在所知道的诸佛菩萨,有几个加持力是很容易感应的?你看,你念观世音菩萨感应特别多,对不对?光观世音菩萨的感应录那写起来要好几本;地藏菩萨也特别容易感应;排名第三的就是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也很容易感应。这个就是跟佛菩萨当初他在摄受众生,他所定的一个标准、门坎有关系。你看第三段经文「我当愍哀,度脱一切」,这个就是当你这个愿发下去的时候,就决定了把这个名号的定位点定出来,我这个名号是摄受哪些人大概就定出来了。第一个、他的加持力有多大;第二个、你是不是很容易感应。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知道慧远大师说的,阿弥陀佛的圣号有二种力量:第一个「下手易」,他容易感应,他这个容易感应跟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是类似的;但是「成就高」,这一点就不共于观世音菩萨、不共于地藏王菩萨。因为你念地藏王菩萨,你来生不可能到他的净土去,他还是个菩萨,他还在庄严他的净土。其实到这个地方,我们应经把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一个纲要的雏形,大概心中可以看得出来,这个菩萨未来成佛的时候,他的名号所产生的力量是怎么样,应该可以看出他的大纲。好,我们看第四段:
  (四)请佛证明
身为一个菩萨,他发了愿以后,这个时候法藏比丘在经文上说:这个发愿不是我能力所能做的,所以他就把这个愿望白告佛陀,请佛陀指正、请佛陀指正,那么佛陀就为他作开示。好,我们看经文的地方:
尔时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法藏比丘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于是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麤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T12,267b-c)
好。前面法藏比丘所发的愿只是一个大纲,我们从后面来看,其实他这个时候还不是很成熟的愿,所以他这个时候很谦卑的请佛陀跟他作指正。这个「时」候「世自在王佛」听到法藏比丘的请求以后,「知其高明,志愿深广」,知道这个菩萨不得了,智慧特别「高」超、「志」向特别的「深广」,这个时候「为」他作了二个非常重要的开示:第一个开示是说明他的整个修学的心要,第二个就开示他修学的法门。我们先看心要的地方,先讲一个譬喻说「譬如大海」,它虽然有广大的海水,但是人只有一个,「一」个「人」,他用他微薄的力量,拿着一个微小量米的「斗」,他干什么呢?他想要把这个水舀干。那么他一天舀一点、一天舀一点,「经」过了很多很多「劫」的时间。但是,诸位要知道一个问题,这个水不管怎么多,它毕竟是有限量的,所以「尚可穷底」,而「得」到这海底中的珍「宝」。这个地方就讲出一个譬喻。这个譬喻什么呢?这下面就很重要了,「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他说你今天发了这么广大的愿,到底你这个愿,是到最后放弃了、消失了,还是你这个愿会成功,它的关键点就是:你在实践这个愿的时候,你背后那个心灵的力量,是不是能够做到「至心精进,求道不止」。
我觉得一个人的成功,你心灵的素质很重要,真的,有些人他有成功的倾向、有人是有失败的倾向,这是一个事实。你看有些人碰到一个逆境就放弃了,他不做了,就做其它的,其它的做没多久又放弃了,这种人是很容易跟失败结在一起的。就是说今天这么大的愿望,你那个背后的力量,用什么样的心的法门来推动这些愿望会成功呢?只有四个字──「至心精进」。我们解释一下这四个字。这四个字是分二段来说明:第一个是「至心」,这个「至心」善导大师解释说「是一种真实的心」。你列出很多愿望,你以后要干什么干什么,要做一个讲经的法师、要成就种种的波罗蜜、要盖一个道场摄受很多人来住、最后往生净土。那你这个愿望是不是能够成功呢?就是你的心是不是真实。什么叫真实心呢?善导大师说:不求名闻利养之心。一个菩萨要完成他的使命、他的愿望,就是这个人的欲望要淡薄,你才能够发挥你强大的力量。一个人妄想太多、欲望太重啊,你很难产生强大的力量,很难。所以你要让你的心力强,只有一种情况,让你的内心妄想减少、欲望淡薄,这个叫「至心」。在这样一种没有妄想干扰的情况之下「精进」,「精」者专一,「进」者相续,你很专一的、相续的去完成你的使命,而且「求道不止」。简单的讲就是你不能放弃。那你只要保持一个「精进」不放弃的心情,你一定可以成就你无上菩提的佛果,你也可以完成你在因地所发的三种愿──法身愿、净土愿、众生愿。这个地方,佛陀就跟他开示要完成这一个使命最重要的心法。
第二个、开示他的修学法门。这个时候佛陀开示心法以后,就「广」泛的宣「说」在过去的诸佛当中,已经成就的「二百一十亿」的「诸佛剎土」。这当中包括它的眷属,这些众生有什么「善恶」正报的身心;包括它依报的「国土」,有「麤妙」的差别。就相「应其心」中的「愿」望,显「现」给法藏菩萨来作参考。
这里有一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古德说:佛陀要显现给法藏比丘看他的国土,就把好的地方显现出来就好,为什么要把天人的善恶、国土的麤妙,把好的显出来、坏的也显出来呢?古德解释说:因为把好坏都显出来,是要使令法藏比丘善知取舍、善知取舍。比如说「国土」,你只显现好的,他就不能够避免坏的。我举一个例子,法藏菩萨的第一个愿就是「国中没有三恶道」。他为什么知道要发这个愿呢?他就是看到世自在王佛显现的国土当中,有的佛土是有三恶道的,很多的苦恼,所以说「诶,这个不行哦,我的国土要避免这件事情,诶,不能有三恶道。」他看到有些国土的众生当中有很多的女众,引起很多的是非,他就「我的国土不能有女众」。当然你今天要能够远离过失,你一定要先看到过失相,所以世自在王佛必须把诸佛的剎土当中,优点的地方、缺点的地方通通显现给他,使令他善取优点、善舍缺点。所以你看在弥陀的本愿当中,有些是建立的、有些是远离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因为当初佛陀所现的国土就是有好坏的差别。那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至心精进」。印光大师说:我们菩萨六波罗蜜,其实只有四个法门,就是布施、持戒、禅定、智慧,这个忍辱跟精进不是法门,它是一种心理素质。他说:你这个六波罗蜜是成功失败,这个行力跟忍力是关键,所以印光大师说要「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你心理的素质,你就是善用你的忍力跟行力,一般来说是这样的。
以前我们的教务主任上慧下天法师说:我告诉你一个秘诀(众笑),传授修行的心要。他说「你顺境的时候要行力」,身心健康非常好,因为有时候我们善业起现行,身体健康、心情愉快,这个时候你要赶快用功,因为你这个是大好时光,太阳出来的时候,因为你一生当中这种好时光不多,你要赶快的精进用功、积集资粮。遇到逆境的时候,你刚好是阿赖耶识罪业起现前的时候,处逆境要守,安忍不动,这个时候你一动就完了,更糟糕了。所以顺境要用行力,逆境要用忍力,这个是很重要的。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今天菩萨发了很多愿,那这个愿是不是可以实践,就看这个菩萨的心理素质,他的行力跟忍力是不是够好。好,我们看最后一段:
  (五)思惟摄取
前面佛陀开示了心法跟国土的差别以后,法藏比丘听了以后,他就开始对这件事情加以「思惟」、加以「摄取」,我们看经文: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覩见,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
(T12,267c)             ─《无量寿经》─
这一段经文我们分成三段:第一个是说明他的誓愿力,他发起愿望。法藏「比丘」听到世自在王「佛所说」的「严净国土」以后,他「见」到以后,他就产生一种「无上」要成熟众生、庄严净土的「愿」,这个等于是前面发过了,现在把这个愿更坚定了。第二个、「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就产生一种智慧的观照。那这个智慧的观照是二部分:第一个是我空、法空的根本智,我空、法空智是所谓的「其心寂静,志无所著」,当我们以空观智观照真理的时候,内心是「无着」的;第二个指的是后得智,善知诸法的差别,所以他这个时候「一切世间,无能及者」。他虽然观一切法空;但是他又能够善知取舍,这个国土要怎么安排,所谓的「无住而生心」,这个是赞叹他的智慧。第三个是赞叹他的行动,「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他花了「五劫」的时间,可以说这个时候他还没有产生真实的波罗蜜,他等于是息诸缘务,好好的去「思惟」、去「摄取」「清净」「庄严佛国」的妙「行」。这个「摄取」的意思就是说,摄他人国土取为己用,摄他人之国土取为己用。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法藏比丘看到其它的国土有八功德水,它这个水质特别好,他就发愿了「我成佛时亦当如是」;他看到这个宫殿很庄严,他就发愿了「我成佛时亦当如是」:这个就是「摄取」,他把别人的优点摄为己用,当然也包括把别人的缺点,自己能够好好的作参考。
到这个地方等于是整个弥陀四十八愿就正式成立了,接下来就正式发四十八愿,这个我们到「正宗分」再说明。我们等于是介绍了整个法藏菩萨的愿望。
  乙二、净土法门之特色
法藏比丘发了这四十八大愿以后,这个愿望开始创造在法界的时候,对大乘佛法到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当这个愿望成立以后,后世众生在修学圣道的时候,其实深受这四十八愿的影响,所以就开始产生很多的判教出来,首先我们看最早的龙树菩萨的判教,有难行道跟易行道,我们先把这二道念一遍:
       惟靠自力,勤修戒定慧,于无量劫,捍劳
      
  ┌难行道─忍苦,次第破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    竖出三界,历劫修证,是为难行道。
││    仰赖佛力,一心执持名号,得佛愿力加持
│└易行道─,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疾速圆成菩提,
│     是为易行道。
│                 ─龙树菩萨─
好,在整个把心力跟佛力判教的最早最早的祖师就是「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是在佛灭度七百年以后,他在《十住毗婆沙论》的〈易行品〉(T26,20a)提出一个易行道跟难行道的概念,他说:我们每一个菩萨的成佛之道,其实是有二道的差别,一个是难、一个是易的差别。什么叫「难」呢?假设你选择的道路是「惟靠自力」,你修学过程当中,完全仰仗你心灵的力量:持「戒」对治你身口的过失,禅「定」对治你的散乱,智「慧」对治你心中的颠倒,这个时候你完全拒绝存在法界当中这种本愿的功德、完全不要,你也不礼拜他、也不赞叹他、也不观想他。这样子经过「无量劫」的时间,用你内心的力量,来面对你无始的业力,过去所造的杀盗淫妄,你自己一个人去承当,这个过程只有四个字可以形容,「捍劳忍苦」,「次第」的去「破」除三界的爱见烦恼,也破除界外的「无明」烦恼,也破除了「尘沙惑」,尘沙惑就是法执,通界内界外的,慢慢的「竖出三界」,「历劫修证,是为难行道」,因为你要单独的面对你的业力,当然这个困难度就特别的高。第二个选择,你怎么办呢?「仰赖佛力」,你一方面修戒定慧,把心灵的力量加强起来,一方面拜佛、念佛、忆念佛陀,「执持」佛陀的圣「号」,当然就「得」到「佛」陀的感应,这个时候你就能够在感应当中,不退转于无上菩提,而且能够很快的「成」就佛道,这个叫做「易行道」。这个难易当中包括了二个差别:第一个是时间上的差别,龙树菩萨说这个难行道的时间是久、苦的,而易行道事速、超的。也就是说当你选择完全靠心力的时候,你的菩萨道肯定花的时间会比别人多;第二个、你选择难行道还有一个问题,在空间上有险、堕的问题,一个脚没有踩好,很容易就堕落到深坑里面去了,有危险、堕落的障碍,就是我们讲「很容易退失菩提心」。龙树菩萨举一个譬喻说:我们从这个地方要到目的地,你有二个选择:第一个、你走陆道步行,「我用走的」,可以,但是很辛苦;第二个、水道乘船,这就比较容易。这个地方我们要讲一个问题就是说,龙树菩萨当初提出难行道、易行道的时候,跟我们现在的净土法门是有二点差别的:第一个、他讲的仰仗佛力,这个地方的佛没有单指阿弥陀佛,是十方诸佛菩萨,只要法界当中已经成就的──药师佛、阿閦毗佛……,都可以,你都可以忆念他的圣号,启动他的力量来帮助你;第二个、在龙树菩萨的概念当中,并没有求生净土的概念,他只是说「仰仗佛力,在生命当中保持我们菩提心的善根,来破除我们的遮障」,所以在这个时候,龙树菩萨难行道、易行道的概念,并没有说是念阿弥陀佛,也没有求生净土的概念。这是一个最早的判教,就是开始思考「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存在法界当中的佛力引进来」,也就是说我们身为一个菩萨,我们没有必要单独的面对业障,我们没有这个必要,你有更好的选择,因为你拒绝佛力对你没有帮助嘛。所以蕅益大师说:修行人你要理智,修行人不能意气用事,因为你意气用事,你选择一条比较难走的路,其实吃亏的还是自己,所以我们研究教理,你可以怎么样?你还没走之前,「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你要怎么走要先规划好。那这个菩萨道真的有困难跟容易的差别,有这个差别。那这个是我们最早一个心力跟佛力的判教。我们看第二段,「圣道门」跟「净土门」,这个就比较成熟了,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     于娑婆世界,但凭自力,断惑证理,
│┌圣道门─
││    入圣得果之法,名「圣道门」。
││    称念名号,乘佛本愿,往生净土,
│└净土门─
│     入圣得果之法,名「净土门」。
│                ─道绰大师─
好,我们把它解释一下。到了这个「道绰大师」的时候,就正式的成熟了,把难行道跟易行道的判教,转成了「圣道」跟「净土」的概念,也就是说把往生净土的思想放进去了。他说:假设你是在「娑婆世界」来修学菩萨道,「但凭自力,断惑证理,入圣得果」,这叫「圣道门」;假设你「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仰仗弥陀「本愿」的加持,「往生」西方「净土」而「入圣得果」,这叫「净土门」。
那么从难行道、易行道到圣道门、净土门,其实这个转变有二位菩萨是值得我们说明的:第一个是天亲菩萨。龙树菩萨是在佛灭度后七百年出世,天亲菩萨是在佛陀灭度后九百年出世,只差了二百年,天亲菩萨应该看过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T26,20a-),他就把难行道跟易行道升华到一种往生的概念,他做了一个《往生论》。在《往生论》的〈序分〉当中,他提到一句话说:「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他这个时候就已经把往生的因果概念提出来,他说往生的正因就是「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他提出一个人要成就净土的因地,就是「一心归命」。那他一心归命的目的是干什么呢?「愿生安乐国」。他认为这个所谓的难易,应该把求生净土的概念放进去。他到这个后面的颂文,把「一心归命」分成五门,说我们怎么样达到「一心归命」呢?包括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就是你今天要归命阿弥陀佛,你要不断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赞叹,称念他的圣号,第三个心中不断的忆念。这个礼拜、赞叹、作愿是成就奢摩他的止,安定内心,这个观察门是修毘钵舍那,你要不断的去忆念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规划你未来的远景,观察门是成就毘钵舍那的智慧;最后回向,你希望法界众生同时求生净土,这个回向是修大悲。以这个禅定、智慧、大悲的三个法门,完成一心归命而愿生安乐国。所以在最早的祖师当中,把求生净土的概念提出来的是天亲菩萨,这个是我们第一个注意的。
第二个就是北魏的昙鸾大师。天亲菩萨提出了求生净土的概念,他并没解释这当中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难行道跟易行道要加上净土呢?北魏的昙鸾大师做了一个《往生论注》 ,他就把天亲菩萨要求生净土的概念详细的加以说明。昙鸾大师说:这个地方为什么在早期的时候只要提出难行道、易行道就好呢?因为在早期的时候,大家善根深厚、去佛不远,所以得道者多。环境很好,所以「求不求生净土」差别不大;但是时值末法,这当中有机、缘二义:第一个根机有变化,第二个外在的因缘也产生了变化。什么叫根机的变化呢?就是时值末法,五浊恶世产生了。就是龙树菩萨那个时候不思考净土的问题,因为那个时候根机好,他自己可以跳过去;到了末法时代,众生的身心世界有五种的障碍,烦恼浊、业障、各式各样的,果报体又容易生病、又短命,这个身心世界的障碍太多了,所以造成净土的概念慢慢的产生了,因为一个「机」的问题,五浊恶世的问题产生了。第二个、去佛久远。前面是讲魔强,这个地方是讲法弱。我们离佛陀的时代愈来愈远、愈来愈远,法的力量愈来愈差了,就是这个缘,所处的环境放逸的力量愈来愈大,你要培养正念的力量愈来愈难。因为机法二义,就必须把求生净土的概念放进去了,就创造了「圣道」跟「净土」二门。
假设我们今天不考虑求生净土,菩萨会产生二种过失:第一个、由邪师恶友的误导而退堕大乘,就是你容易遇到邪师恶友。你发了菩提心,你真的要成就佛道,但是你接触的人他有不同的看法,他今天跟你讲一句话、明天跟你讲一句话,这个「法」就是一种名言,名言的熏习会影响我们的思考模式。我讲实在话,大乘的思考模式是很难建立的。我们很容易生起人天的思考,反正我就是断恶修善;我们也很容易生起小乘的思考,我就观一切法空:我们很容易生起单向的思考。但是你要生起双向思考,我要无住又能够生心、又生心又无住,又要犹如莲华不着水、又如日月不住空,非常困难,菩萨种性很难生起,但是非常容易失掉,因为他这个概念思考太难了。你生起的时候,你本身就不坚固了,外面这些小人物说三道四的,就把你给误导了,所以你很容易遇到邪师恶友的误导而退堕大乘,这是第一个过失。第二个、颠倒善果的诱惑破坏胜德。什么叫做颠倒善果?菩萨因地的时候修智慧、也修福德,你也修布施、持戒、忍辱,来生变成一个大国王,这是一个善果。但是菩萨没有成就圣道之前,面对善果容易生起颠倒,产生放逸,那这个善果的诱惑,就破坏你戒定慧的功德,这样子也退失了菩提心。所以,假设不求生净土就会有邪师恶友的误导跟颠倒善果的诱惑,使令我们一个初心菩萨容易退堕。昙鸾大师讲出一个譬喻说:「譬如小树未成,经历暴雨,终为所折。」说你这个树,幼苗很小,你没有把它放在温室当中栽培,你就「诶,我一定要历练」,那这棵树在暴风雨当中,又是风又是雨的摧折,第二天早上起来看这棵树,完全被破坏了,你禁不起这么多的伤害的。所以到了末法时代,这个昙鸾大师其实已经在《往生论注》提出求生净土的概念。到了他的学生道绰大师,就把这个概念落实了,安立了圣道门、净土门;善导大师是道绰大师的学生,就把这个思想再发扬光大。
那这个是净土宗判教的第二个情况,那最成熟的就是民国的印光大师了。
│    ┌业障消除┐
│┌他力门┤    ├
││   └福慧增长┘
  │   ┌蒙佛接引┐
  └果地教┤    ├「即众生心,投大觉海。」
      └往生西方┘
                 ─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提出的判教是说「他力门、果地教」,这个「他」就是佛陀的力量,这个「果地」是讲净土,他善巧的把佛力跟净土结合起来。龙树菩萨强调佛力;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强调净土,他觉得这二个都很重要。也就是说我们身为一个菩萨,我们忆念佛陀,希望得到佛力加被,「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成就今生的破障;当然更重要的是,
我们忆念佛陀是要「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所以说到了印光大师等于是把龙树菩萨佛力的思想跟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净土的思想,把它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就建立了所谓「他力门、果地教」的思想。那这个时候整个净土宗的思考就成熟了,就是你念一句佛号,包括了现世的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也包括了来世的蒙佛接引、往生西方。那这个「他力门、果地教」,一言以蔽之,就是印光大师最有名的一句话,「即众生心,投大觉海」。就是说当你念佛的时候,你的相貌就是:就着你这一念惑业苦的心,然后直接的进入到阿弥陀佛的四十八种功德大海当中,就是我们说的本尊相应法,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到这个地方,整个净土的判教就成熟了、完全成熟了。这个地方我们说出一个总结就是这样。
这个成佛之道,的确有很多的因缘,你现在作出一个什么样的选择,一定会影响到你未来的结果。我们讲一句说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我们只能够说「结果是一样的」,但是过程不一样。你说「诶,为什么结果一样」?我讲实在话,你走难行道,你吃了很多苦,花了很多时间,当初你们二个同时在义德寺受戒的,有些人成佛了,你还在那个地方三界流转。等到你成佛以后,我跟你讲「结果是一样的」,没有一尊佛跟哪一尊佛有什么差别,没有这种差别,佛佛道同。但是这个过程我保证是不一样的,方便有多门,你选择一个你要走的路,你就必须承当它所有的结果。所以菩萨道说穿了就是「生命就是一个抉择」。我觉得我们今天在走之前,多看一些大乘经典,作好事先的布局,这个是很重要的。这个在管理学上有一句话叫「马到成功」(哈──),这句话是什么概念?这句话我突然想到「跟净土法门有关系」。这个做企业就是说,他的概念就是说「马跑得很快」,比如说我是一个人,你没有必要整天在那边训练体力跟马比赛嘛,你怎么跑也跑不过牠,再怎么跑你跑不过牠;但是我不要跑过牠,我只要骑在马上就好了(呵──),我骑在马上,马到的时候,我也到了嘛,我只有差马一个头而已。他们的思想是策略联盟,就是说我是小公司、你是大公司,我再怎么比比不上你,但是没有关系,我不想跟你比嘛,我跟你合作嘛,你到了,我也到了。这个思考就是你的心力跟佛力之间的关系,你必须建立一个策略联盟,这个很重要的啦。你的菩萨道你不能单独的面对,你要跟佛陀合作,对你有帮助,我觉得我们没有拒绝佛陀的理由,他对你无所求(呵呵),是不是?他只想帮助你嘛。我觉得我们没有拒绝的理由的。
那这个地方「他力门」跟「果地教」的差别,还有一点时间我把它作一个说明。我们看第九页,第九页当中,我们下一堂课介绍阿弥陀佛的核心五愿,然后会介绍其它四十三愿。四十三愿我们分成四段:国土庄严、身心安乐、出世解脱,这个是讲到果地教,就是你念这一句佛号,你未来会有什么结果?会有三个结果,你会有国土庄严、身心安乐、出世解脱。那你念这一句佛号,你今生的他力门呢,当下有十二种的加持力,就是你现世可以得到的,后面有三十一种功德是来生得到的。所以这个刚好是印光大师的判教。也就是说你念这一句佛号,有四十八种力量在帮助你,这个就是我们心力跟佛力的相互关系。
我们回答一个问题。
问:法师慈悲,法藏菩萨是在什么样的菩萨阶位立定誓愿,而思惟五劫、成就四十八愿?
答:其实我当初在准备这个功课的时候我也提出这个问题,后来我找了很多很多的批注,我都没有找到(呵呵),好像祖师大德都没有为法藏菩萨来判定他的阶位;不过我们可以从一段经文当中知道一个消息,这怎么知道呢?你看这个「请佛证明」。法藏菩萨是在听闻佛法以后发了誓愿,那这个地方到底是在凡位的时候发,还是在圣位的时候发?其实看不太出来。但是这个地方到「请佛证明」的时候,它说「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麤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这个地方应该是可以看出一些消息。我们一般凡夫的菩萨发愿,不太可能会惊动佛陀,不太可能;你发了愿以后会惊动佛陀为你说法,把那个净土现出来,应该是都入了正定聚了,就是应该是初地以上了,否则你这个愿不足以惊动佛陀来为你显现国土的。当然这个是我的义判,从世自在王佛为法藏菩萨现出这么多的国土,这么慎重的开示他至心精进,那表示这个菩萨开始要上路了,那大乘菩萨的上路就是初地了,开始要成熟众生、庄严净土了。
问:修行者对于檀越至诚供养,他们为了修福报,减少妻儿的受用;而身为僧众要接受供养,怕自身无德行,而又不能不接受,应如何办才好?
答: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定位,其实你出了家以后,你扮演的就是这个角色,你就是三宝,这个是你不能够逃避的责任。就是今天不是你接不接受,你一定要接受的,你可以把它转到常住、转给需要的众生;但是你身为三宝没有不接受的理由,特别是菩萨戒讲得很清楚。那我们今天的回馈就是怎么样呢?你供养我,我把功德回向给你,那产生一个良好的互动,这也是佛陀的本意。佛陀是告诉我们「出家众不能经营生产事业的,你一定要接受人家的供养。你以前很有钱,你出家了以后全部舍掉,然后接受人家的供养」,佛陀的思考模式是这样子的。你没有不接受别人供养的理由,你没有这个权力,可以这样子讲。那我们今天就是少欲知足,人家供养我们,我们欢喜接受,我成就你的善业、成就你的福德,那我把这个多余的东西,放到弘护正法、放到住持三宝,那我们把功德回向,那变成一个相互的好的互动,佛陀当初的设计是这样子。
好,我们今天就把这个四十八愿的缘起跟特色作一个简要的说明,下一堂课我们就正式的把弥陀四十八愿跟大家作介绍。好,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页,「甲二、正文」。
在我们大乘佛法的生命观,《华严经》讲到「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句话简单的解释就是说,我们的生命现象,其实是我们内在的思想变现出来的。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有布施的思想,所以我们变现出富贵的果报;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有悭贪的思想,所以我们生命当中创造出痛苦的果报;因为我们内心当中经常保持忍辱,所以我们显现出庄严;我们遇境逢缘的时候经常产生瞋恚,所以我们创造了丑陋。所以从这个观念当中来说,我们要改造我们的生命,最彻底的方式,就是改造我们内在的思想。在智者大师的《法华玄义》当中:要改造思想,就要修习止观。智者大师把止观分成三种方法 :第一个是修出离道,这个出离道就是我们观察现前的五蕴身心,以五蕴身心为所观境,观察我们现在这个身心果报是不净、苦、无常、无我的,它是杂染不清净的、它是无常变化的,所以我们这个时候对现在这个果报产生厌离。当这个厌离的思想产生以后,我们三界果报的力量,慢慢慢慢就消失掉了,我们就不再来三界投胎了,这个叫出离之道,以五蕴为所观境,就是以众生法为所观境。第二个是以心法为所观境,这个心法所观境就是观照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透过我们对内心的了解,知道我们这一念心是因缘所生,当体即空,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了解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因为「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所以所有的恶法可以消灭、所有的善法可以成就,而发起了广大的菩提心,这修菩提道,观察心法而修菩提道。第三个所观境是直接观佛的法界,观察佛的依正庄严,生起欣求好乐的心,这个时候修相应道,跟阿弥陀佛、诸佛菩萨感应道交,在密宗、净土宗这个大乘的不共法门,修本尊相应法门。所以这个大乘的止观之道有三种:一个出离道,一个菩提道,一个相应道。净土法门当然主要是相应道,因为它整个修学的过程当中,就是修忆佛、念佛,你直接观察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产生感应,而产生一种灭恶生善的效果,这个是整个净土宗止观的修法。当然我们在观察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你要观察,你一定是依教起观,你要先了解它有什么功德,你才能够观察。我们看「甲二」的正文:
甲二、正文二
 乙一、总标核心五愿五
  丙一、住定证灭愿(十一)
   经文
这一科就正式说明阿弥陀佛构成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四十八个愿,这个愿总共分成二段:第一段是「总标核心五愿」,第二段是「别释其余诸愿」。善导大师把四十八愿分成二类:第一个是根本的,第二个是枝末的。根本有五个愿,就像树的根本,你要了解这棵树,你一定是先掌握它的根本,然后再研究它的枝叶花果;你了解四十八愿亦复如是,你要先把整个极乐世界根本的五个架构建立起来,你才能够了解其它的四十三个愿。这根本「五愿」善导大师分三类:第一个说明净土的无上果,就是第十一愿跟第十二愿,赞叹净土法门的果地功德,有二个愿;第二个说明净土的无上之因,往生的正因,有十八跟十九;兼具因果的有一个,第十七愿。我们这个五愿等于是先赞叹果地功德,再说明他因地的修学。所以你这五个愿了解以后,你对净土法门这个本尊相应法的因果,就能够掌握得很清楚了。好,我们看第一个「丙一、住定证灭愿」。极乐世界它往生的功德有二个:第一个「住定」、第二个「证灭」这二种功德,那这个是在极乐世界果地功德当中最有代表性的。我们把经文念一遍,我们再来消释,请合掌: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好,我们加以解释,看「消释」的地方:
    消释
            ┌住定聚─┐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    ├者,不取正觉。
            └必至灭度┘
「设我得佛」,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往生净土「国中」的「天」跟「人」。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是有二种道,它只有二种道:一个是「天」道的众生,:一个是「人」道的众生。所以这个地方的「国中天人」就表示怎么样?表示这些都是带业往生的凡夫,他是生在凡圣同居土的「天人」。当然这些天人的烦恼是没有断的,因为他带业往生嘛,他只是靠临终的正念感应道交去的。所以他内心当中怎么样?充满了烦恼,也充满了罪业。这些阿赖耶识潜伏烦恼罪业的天人往生到极乐世界,他会出现二种的功德:第一个、安「住定聚」,第二个「必至灭度」。这个安「住定聚」是指刚开始往生的初心菩萨来说,你刚刚往生不久,你就安住在正定聚;那你在极乐世界住久了以后,你「必至灭度」。
好,我们先看安住定聚。这个「正定聚」这个「定」不是指禅定,这个是指智慧,无漏的我空、法空的智慧。在大乘的经论当中是把众生分成三类:第一个叫做不定聚,不定聚就是十信位的菩萨,他内心圣道的力量没有坚固,所以他是可进可退,有时候进有时候退,像我们现在就是这个样子,有时候正念很强、有时候烦恼现前,这叫不定聚,就是他的内心善恶不决定;第二个是邪定聚,这个邪定聚就是外道他有很坚固的邪知邪见,所以他是邪定聚,他的思想特别坚固的;第三个是「正定聚」,正定聚就是十住位以上的菩萨,他内心当中对于实相的真理如实安住了,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这些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天人呢,他到了极乐世界以后,完全安住在正定聚,他的烦恼不能活动、罪业也不能活动,他有这种力量,这个地方是就着刚往生的菩萨来说。那他未来的生命有什么样的目标呢?「必至灭度」,这个菩萨只有一个方向;他不可能再到人世间做国王,不可能,不可能成就人天果报;他也不可能到二乘涅槃去。这个安住在正定聚的菩萨在极乐世界,他的生命当中只有一种情况,就是直接的成就大般涅槃,没有其它的方向。
这个地方是说明:假设这二个愿望不成就的话,「不取正觉」。
我想我们读《阿弥佛经》有二句话是非常重要的,是核心的思想:第一个「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是名极乐」,极乐世界是一个离苦得乐的世界;第二个「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你在这个安乐当中是成就不退转的功德,不退转。这个不退转,当然对已经入了圣位的菩萨影响不大,但是对凡位的菩萨是很严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上说:极乐世界的四土当中,他觉得「极乐世界的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这三个土没有什么特别」,他说「你要研究极乐世界,它最有特色的、最不共于十方佛土的,就是它的凡圣同居土」,这凡圣同居土太特别了,所以蕅益大师说「一切俱是、一切俱非」,说极乐世界的人民,他有烦恼,但是安住在正定聚,他不退转。你说他是圣人,他又是烦恼没有断;你说他是凡夫,他又安住正定,他内心当中显现的是一种正念正知的相貌:所以你没有办法判教的。蕅益大师说:因为在其它的佛土当中,凡圣同居土经常有退转的过失。你看密宗,诸位有些人对密宗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你看密宗当初的发源地是在西藏,那是一个很单纯的国家,后来因为一些政治的因素,他们这些大仁波切跑到美国、跑到欧洲去了,当然坚持正念的还是有,但是还俗的非常多。为什么会这样子呢?从我们唯识的角度,我们的生命是依止阿赖耶识而住的。什么叫阿赖耶识?就是染净和合体。你的阿赖耶识当中,有善种子、也有恶种子:你今天用善的因缘去刺激它,他以前在西藏的时候生活很单纯,他住在一个山洞里面,看到的就是佛菩萨。他还看到什么?什么都没看到,他只好拜佛、念佛。他到了这个五浊恶世,到这个欧洲、美国,看到的是花花世界,就把他蕴藏在内心深处,非常深非常深、已经在睡眠状态的烦恼刺激起来了。我们的心念是因缘所生法,你为什么会有这个念头呢?是因为有因缘的力量才出现,它不是有自性的。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你说你是好人还是坏人?答案只有一个:很难说(众笑)。很难说嘛,你在什么环境,你就出现什么心情。就像空中的羽毛,你说这个羽毛是往空中飘还是往下坠?很难说嘛,它羽毛不能决定的。我们一个资粮位的菩萨,要找一个好的环境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的心是心随境转,我们控制不了自己的。那极乐世界在《净土十疑论》上说:为什么往生极乐世界能够成就不退转呢?他是凡夫啊,他有烦恼,他为什么烦恼不活动呢?智者大师说有二个主要的因素:第一个是三宝的加持力,三宝的加持力特别强,这个是不共于其它十方国土的。佛力的加被,你整天跟阿弥陀佛在一起,你的菩提心特别坚固;第二个是法力的加被,极乐世界的五尘呢,有情无情同宣妙法,你经常听闻佛法,你能够加强观照力;第三个是僧宝的加持力,你「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忏公师父常说的「依众靠众」,容易产生正念。那在这种三宝的加持当中,第二个是他寿命久远,他没有分段生死的障碍。我们一个人换了一个果报,就换了一个想法,这个分段生死很严重:你看你前生是个男人,你是用男人的思想;你今生变成一个女人,你变成一个女人的思想;你要是变成一只蚂蚁,你就变成一只蚂蚁的思想:这个就是因缘所生法,这个法它不是独立的,它是由因缘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多的烦恼、有很多的善业,在极乐世界烦恼是不能活动的,因为它没有活动的空间,他没有那个因缘去刺激它。所以这个地方非常重要,一种不退转的保证,极乐世界它是怎么样?它是「住定证灭」。你到了极乐世界,刚开始叫「住定」,你未来的目标叫「证灭」,这是道出了往生极乐世界的真实功德。好,我们看:
   丙二、光明无量愿(十二)
   经文
我们先念一遍,大家请合掌,看经文:
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好,我们加以「消释」:
    消释
        ┌有限量────┐
        │       │
设我得佛─光明┤       ├不取正觉。
        │下至不照百千亿│
        └       ┘
         那由他诸佛国者
在「我」的成「佛」世界当中,「光明」,我身上所发出的光明。佛陀的光明有二类:第一个是常光,第二个是放光。这个常光就是经常存在的,你看我们画这个佛像,佛陀的头顶上有一个像月亮一样的圆形,那个叫常光;放光就是佛陀有特殊因缘的时候,比如说佛陀说法,众生有业障,他过去有谤法的因缘,他没办法听进去,佛陀从头顶上、从胸前、从白毫放光来加持他。那这个地方的光明指的是常光,经常性的光明。释迦牟尼佛的光明是一由旬,四十华里。我们看看阿弥陀佛的光明有多大: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我身上经常性所发出的「光明」,假设是「有限量」的话。什么叫「有限量」呢?他讲出一个最低的标准,就是我的最低标准「不」可少于「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这个「那由他」就是亿,百千亿亿诸佛国。一个佛国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假设我的光明,最低的限度是少于「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我就「不取正觉」。
前面的果地功德是约着你往生以后的受用;这个地方的「光明无量愿」是就着你现在是一个娑婆世界的众生,当你身心苦恼的时候,你忆念阿弥陀佛的光明,那么得到了受用、得到了加持。当我们的内心当中遇到了苦恼、遇到了障碍,我们忆念弥陀的圣号,跟弥陀的光明感应,有什么好处呢?在后面的第三十三愿当中提到,「若有众生,蒙我光明,触其体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说你内心当中忆念我的圣号,马上就会触动我身上的光明。这个时候有什么功德呢?「身心柔软」。我们一个烦恼很重的人,他是身心刚强;他身心柔软,他业障消除。所以这个地方个光明是约着你现世的利益,就是说我们现在念一句佛号的时候,最少最少有二种保证:第一个、你现在身心柔软;第二个、你来生实践的就是怎么样呢?安住正定聚而必至灭度。这是二大保证。
关于阿弥陀佛的光明,我个人曾经跟阿弥陀佛的光明有过一次接触的经验,我提供给大家作一个参考。那是在几年前,有一次应居士的邀请到美国华盛顿DC作一个《阿弥陀经》的演讲。刚开始去的时候,第一天人数不多,大概七八十个,那讲了六天的《阿弥陀经》,后来愈来愈多,到最后几天圆满的时候一百二十多个,算不错了,很多了,因为美国人住得很分散。讲完以后听众很欢喜,我自己那个时候刚好讲第十五遍《阿弥陀经》,我也很欢喜。讲完以后居士说:还有一天的时间,隔天就请你们到华盛顿去参观科学博物馆。我说:好啊,去看看也好。讲完《阿弥陀经》那天的晚上睡觉的时候就有事情出现了,我在梦中看到自己在讲经,那个时候法座坐得很高,下面很多人。那讲什么课,那个时候没有印象。讲到一半的时候,突然间整个灯光变暗,然后有很多的黑影在流窜,黑色的影子,我的直觉就是「那是一种鬼神在障碍」,我的直觉。那个时候鬼神在干扰的时候,下面听众就一阵一阵的惊叫,没有办法上课。我那个时候就赶快闭起眼睛来念阿弥陀佛,我印象里面念没有几声、念没有多久,念了几声以后,就从右边窗户的地方,照进一道金黄色的光明,非常清楚,好像我们夕阳金黄色的光明。那个时候光明一照进来的时候,整个房间又恢复了光明,那黑色的影子就全部消失掉了,整个会场又恢复清净了,我内心当中也感到非常的安乐寂静。但是那个时候就醒过来了,醒过来一看,三点钟了,还早,又继续睡。继续睡,第二天我们要去博物馆的时候,后来吃完早餐八点出发,那个居士说:诶,博物馆九点才开,我们顺路先到五角大厦去参观一下。我说:好啊,去看看吧。到了五角大厦,站在门外照了几张相,后来远远走过一位上尉军官、一个老外,我们请他帮我们合照了一张。那有人提议说:那我们到里面去看看吧!我那个时候内心当中就有一种不祥的征兆,我说:不要啦,快九点了,我们离开这个地方好了,赶快去科博馆。后来大家就接受我的建议,我们上车就走了。我们这个车子开不到五分钟,五角大厦就爆炸了,整个就是浓烟密布。他们说:诶,你们看,我们刚才去的地方已经浓烟密布了。我们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后来到了华盛顿街道的时候,整个街道管制了,后来事后才知道有飞机恐怖攻击,炸到那个五角大厦,我们逃过一关,我感觉是阿弥陀佛救了我们。那个时候我在梦中见到阿弥陀佛光明的时候,内心真的是感到很安详寂静。其实我们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即使你没有看到光明,其实你身心当中已经出现了光明,这是真的。台大的教授,他用那个科学仪器去测试,说:一个人身上的光明本来都很羸弱,除非你身体很好;但是他找来印度修瑜伽的行者,他一打坐以后,身上的光明非常的强;但是一个人如果心中念佛的时候,他的光明比那个打坐的光明还强,心中念佛,那个佛力的加被不可思议。那么他的光明从哪里来的呢?当然是弥陀的摄受。所以我们在黑暗当中,你不要怕,你心中念佛的时候,其实你身上出现一道光明,而这个光明就是弥陀的加被。
这个地方是说明极乐世界的二种功德:第一个是往生以后的功德,第二个是现世的功德。我们看第三段:
   丙三、诸佛称叹愿(十七)
   经文
前面是赞叹果地功德;这个地方是赞叹极乐世界的因跟果,兼通因果。好,我们看经文: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消释
     ┌十方世界─无量诸佛┐
设我得佛┤         ├不取正觉。
     └不悉咨嗟─称我名者┘
好,我们加以说明。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有「十方」无量的「世界」,这些世界当中已经成就的「无量诸佛」,那这些诸佛必须要做二件事情:第一个、要「咨嗟」,这个「咨嗟」就是赞叹的意思,他要赞叹我所成就的果地功德。我们前面说过的,他能够不退转、他能够有无量的光明。这个是赞叹净土的果地功德;第二个、「称」扬「我」的圣号,这个是赞叹我因地的修学。也就是在我成佛以后,我希望十方诸佛,都来赞叹我的功德、都来称扬我的名号。假设不如此的话,「不取正觉」。
每一尊佛做的事情都是不颠倒的,一定是有他的道理。古德说:为什么阿弥陀佛的功德、阿弥陀佛的圣号一定要由诸佛来称叹呢?这个地方有二层意思、有二层意思:第一个、我们引用蕅益大师的开示说,这个意思就是表示这个法门的甚深,法门特别的深妙。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上说,《阿弥陀经》这个经文有二个特色:第一个、无问自说,没有人能够问,而且在整个过程当中,舍利弗尊者连回答都没有办法回答,都是佛陀单独一个人来自圆其说的;第二个、就是在「流通分」的时候,是六方诸佛的称扬赞叹,这个是在其它经典当中所少有的。我们一般来说,佛陀在教化的世界当中,一个世界不能有二尊佛,一世不能有二佛;但是在特殊的情况当中,佛跟佛之间会互相证明,特别是这种难信法门。你看《法华经》,《法华经》是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把前面的三乘方便,会归到一心真如,佛陀说:其实法门都是方便,真正的修学是在那一念心性,在心性当中没有所谓的声闻乘、也没有缘觉乘、也没有菩萨乘,每一个众生就是现前一念心性,无二亦无三。这个法、这样的思想当然很多人很难接受,所以这个时候到了〈宝塔品〉,
就请出了过去已经灭度的多宝佛出来证明,多宝佛说:释迦牟尼佛说的是对的,乃至到最后「流通分」的时候,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来证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话是对的。那为什么六方诸佛证明呢?蕅益大师说:因为净土法门,菩萨没有资格流通。你看《华严经》《法华经》都是由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来流通;但是净土法门,菩萨没有成就净土的经验,菩萨还在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所以净土法门只有诸佛可以称扬赞叹而流通,因为他才有资格。所以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十方诸佛来称扬赞叹,是说明这个法门的甚深。第二个、说明这个法门的广大。善导大师说「如来以无尽大悲而出兴于世,其最终目的要惠以众生真实利益」,说佛陀是以大悲出世的,而出世的目的是给众生真实的利益,善导大师说:念佛一法,但使信心求生,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以佛愿力,亦得往生故。 给众生真实的利益,莫过于你告诉他「你忆念阿弥陀佛的圣号,而现生消除罪障,临终往生不退」,所以从这个法门广大当中,也值得十方诸佛来称扬赞叹,因为这个法门太普遍了,它不须要简别根机的嘛。你看你修唯识观、天台观,它第一个一定要过滤,你这个人是不是通达诸法实相,没有一个止观说是不通达诸法实相可以上路的,不可能,它要简别你是不大乘圆顿种性;只有念佛法门是三根普被,所以它不须要简别根机的,不用拣别根机,当然十方诸佛就可以普遍的流通了,使令他的弟子广泛的受益。所以这个地方的诸佛称叹,就说明了这个法门的甚深、跟这个法门的广大。这个地方是通于因跟果,称扬阿弥陀佛的因跟果。
看第四条,这个第四跟第五,就是十八跟十九,这二个愿就很重要了,跟我们往生很有关系,这个是往生的正因。
   丙四、十念必生愿(十八)
   经文
往生正因当中,这个「十念必生」是为中下根机而发的愿,摄受中下根机;这个「临终接引」第十九愿是为了上根机的人发的。我们先看第十八愿,请合掌: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消释
       ┌至心信乐┐   
      ┌┤    ├┐  ┌不取正觉
设我 十方│└欲生我国┘│若不│
   ─  ┤      ├  ┤  
得佛 众生│      │生者│  ┌五逆
      └─乃至十念─┘  └唯除┤
                   └诽谤正法
好,这个愿太重要了,善导大师说:所有的四十八愿,以五愿为核心,这五愿当中,又以这个愿当愿王。因为有这个愿,使令净土法门当中,「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才能够成立,使令这个生死凡夫才能出离三界火宅。这个愿古德的批注很多,我们根据最有权威性的、解释第十八愿最有代表性的善导大师的批注来加以解释,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是出名的。他的第十八愿的解释分成三段,叫「机、行、益」,根机、修行跟利益。先看根机:
在「我」成「佛」以后,他的根机呢?「十方众生」,这以下修学的因果是摄受哪些人呢?是摄受十方众生。善导大师说:这十方众生是怎么解释呢?就是颠倒众生,就是我们一般还没有学佛这种颠倒众生,有时候造善、有时候造恶的,像空中的羽毛,他的内心完全不决定的,这个叫做「十方众生」。这样一个颠倒众生,就是这整个十八愿所摄受的根机,他也不是说一定要修行、当然他也不一定说是要造恶,他是看情况办事的。他的行、他的修行有三资粮,「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刚好是信愿行三资粮,善导大师说这个三资粮最重要的就是「至心信乐」,是往生的关键。先看「至心」,这个「至心」就是真实不虚妄的心,他内心要非常的真实,没有任何的虚妄;这个「信乐」就是一种顺从归依的心;「至心信乐」简单的讲,善导大师说就是他修行的成败就只有四个字,就是「顺从本愿」,不要对本愿有所抗拒。看他后面文的意思就是说,你在念佛的时候,放下你的自我意识,完全顺从阿弥陀佛的本愿,就好像说你这个人不存在一样,那种感觉就是这样,这个叫做「至心信乐」。你是一个造恶凡夫,你内心当中积聚很多的罪业也好;你是一个持戒的菩萨,你内心很多的善业也好:你把内心当中所有自我所累积的这些善恶业的思考,全部放下,一心的顺从本愿。这个顺从本愿当中,善导大师说有二个标准,有他一个所信的决定跟能信的决定,所信之事决定跟能信之心决定。那他所信之事有三个,有三个事情要相信的:第一个「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什么叫做顺从本愿呢?对于事相上,你要生起三种信心:第一个、你相信你是罪恶生死凡夫,你相信你无始劫来阿赖耶识当中,累积了无量无边的罪业,也就是说你修行当中你不是从零开始。我们诸位要知道,你是现在开始修行,但是你不是现在才有生命,你在修行之前,你已经很多很多的生命,而已经累积很多很多负面罪业的力量在你的心中,你是从这个角度开始修行的,你是从一个内心满是污泥状态的当中开始修行,才开始修行,你要相信这个事实,你不是在一张白纸当中开始修行,这张纸已经画得乱七八糟了,这个时候才开始修行。所以第一件事情是你要相信你是罪恶凡夫,这个你要相信。第二个「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你已经在三界当中流转很多次了,无量次的流转。第三个「无有出离因缘」,你根本没有力量能够离开三界,你现在开始,饭也不吃、觉也不睡、整天的拜佛、持戒、修止观,你就是不能离开三界,这个不是你要不要,而是你根本做不到。你要相信这三件事情,你相信你是业障凡夫、相信你已经流转太久了、第三个相信你没有出离之缘,这个是你要相信的三件事,你才能够顺从本愿的。
那么你相信三件事情,而生起三种的决定心:第一个「彼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佛力定得往生」。你要生起三种:第一个、你要相信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是真实存在的,这个法界当中的确存在四十八种力量,你要相信这件事情,这个是就着你心中对佛陀的信心。第二个、你对你自己要有信心,「无疑无虑」,你不能有任何的怀疑、不能有任何的忧虑。怎么说呢?你念佛的时候「哎呀,我业障深重、我福报不够」,不顺从本愿,你内心打妄想就是你抗拒本愿,抗拒本愿的结果当然阿弥陀佛不能救拔你,就不是至心信乐了。你在归依佛陀的时候,你不能说你业障深重、你也不能说你福报不够,为什么?因为你已经不存在了。第三个「乘彼佛力决定得生」,你相信他一定有足够的力量救拔你,阿弥陀佛要救你绰绰有余,这个时候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叫做至心信乐、叫做顺从本愿。我希望大家把四十八愿的核心思想这个至心信乐抓到,你就知道你念佛的时候心地法门怎么下。当我们至心信乐,这是一个往生的关键,你内心当中把你的身心世界完全放下,你是造恶凡夫也好、你是造善也好,总而言之你在念佛的时候「顺从本愿」,你的心跟佛合为一体了。
合为一体当然产生很大的加持力,你要求什么呢?你不求人天、也不求二乘涅槃,你要求是什么样呢?「欲生我国」,我心中顺从本愿以后,我只有一个希望,愿生彼西方安乐国。以这种顺从本愿愿望的这种力量,在临终具足「十念」。在古德的批注当中,大部分的古德都说「这个十念就是临终的十句佛号」,不过昙鸾大师的解释比较合理,他说「不一定要说是十念」,他在《往生论注》上说:临命终时,相续称念,业事成办,不局数目。临命终的时候你就是相续的称念就好了,直到你的净业成就,不要去管他的十念二十念。
你能够具足这三种资粮,假设「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当中「唯除」二个情况:第一个、有重罪的因缘,「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五逆的重罪;还有邪见,「诽谤」大乘「正法」:这二个是简别的。
这个地方就说明,这个愿后来被历代的祖师公认为「往生的最低标准」,就是我们讲「临终的随念往生」。就是这个人他可能是造恶凡夫,临终的时候,他听到净土法门以后,他做一件事情,顺从本愿、欲生我国,然后相续称念佛号,结果就往生了,这个叫做随念往生。
好,我们先休十分钟,待会在把这个愿作一个总结。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页,我们看「丙四、十念必生愿」。
愿文讲到「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个愿是整个往生最重要、也是最低的标准,这个地方也说明带业往生的一个相貌。这个「带业往生」的意思,包括了带善业往生、也包括带罪业往生。那他带罪业怎么往生呢?因为他临终的时候正念非常的强烈。什么叫正念呢?他不是观察空性哦,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他在临终的时候,真实的放下万缘,顺从本愿,而愿生彼安乐国。那以这种正念的力量,跟弥陀的本愿感应道交,触动了弥陀的加持力,而把他带到净土去,这叫做「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我们讲《净土圣贤录》的一个实际的公案 来加以印证,在唐朝有一个先生叫张钟馗,这个人的家族是杀鸡的,他的父亲是杀鸡的,所以他从小就跟他父亲一起杀鸡,杀了一辈子的鸡。到了晚年的时候业障现前,他就生病了,生病的时候晚上经常做恶梦,他一睡觉的时候就梦到一个穿着红衣服的人,带着很多很多的鸡跑到他的面前,那个红衣人说「啄」,这些鸡就跑到他身上啄去他的身体,脸部、耳朵、眼睛都啄得流血。他一醒来的时候就全身疼痛,他每一次做这个梦就全身疼痛,又经常做这个梦,一睡觉的时候就梦到很多鸡去啄他的身体。后来实在受不了了,他就跟他太太说:请一个出家人来,帮我消业障。这个时候他们请了一个出家人叫宏道法师,这个宏道法师到了以后,看到他的样子就问他太太说:他平常在干什么?说:杀鸡的。说:完蛋了,杀鸡的。就跟他讲说:你要忏悔,你内心当中很真诚的对这些鸡忏悔;一方面你自己的念头要断相续心。第二个、他就告诉他:好好的忆念弥陀的功德、忆念弥陀的圣号。他就在宏道法师的劝令之下,一方面忏悔、一方面念佛。经过一段时间他就跟他太太说「群鸡化去」,这些鸡已经消失掉了。再过一段时间,他说「香气满室」,突然间他太太闻到整个房间有香气,其实香气的时候是跟阿弥陀佛已经感应道交了。后来他就要求他太太把他「端坐起来」,他就在床上端坐安然的坐化。这个公案的意思就是说「张钟馗他是一个造业凡夫」,那他为什么往生呢?其实就是顺从本愿、欲生我国,他内心当中在临终的时候,生命当中最后的关键,他选择了顺从本愿,而没有选择顺从自己的妄想,所以这个地方是一个往生的关键。
那这个地方值得我们一提的就是后面那一句话,「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个地方很多古德就提出疑问说:这第十八愿是「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但是《观经》的地方它这个五逆十恶照样往生,它下品下生的众生,它五逆十恶也照样往生。这怎么办呢?莲池大师作一个融通说:这个人生前虽然造五逆十恶、毁谤正法,但是临终之前忏悔,忏悔就清净了。所以他只要忏悔,他就不是五逆、就不是毁谤正法,所以它这个地方的关键是他有没有忏悔。所以我们到一个地方去助念,你要是发现这个人业障深重,他当然没有办法顺从本愿,那就要先忏悔,把他过去所做的业力,内心当中很真实的忏悔,断相续心以后,然后再来顺从本愿,这就是一个往生的标准。
这个地方是讲到临终十念的情况。我们看第五个:
   丙五、临终接引愿(十九)
   经文
前面的十念必生是为中下根人而发的,这个地方是为上根机人发的。我们先看经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消释
       ┌发菩提心┐
      ┌┤    ├至心发愿─欲生我国
设我 十方│└修诸功德┘
   ─  ┤
得佛 众生│临寿┌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
      └  ┤
       终时└不取正觉
好,我们加以解释。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这个地方的根机,我们看他的根机是「十方众生」,这个地方的「十方众生」跟前面的「十方众生」是不一样的,前面是一个颠倒的凡夫,这个地方是发大乘心的菩萨,这个叫「十方众生」。这个菩萨在修学当中有二个重要的功德,第一个「发菩提心」、第二个「修诸功德」,他内心当中一个很坚定的愿望。这个「菩提心」或者说「众生无边誓愿度」,或者说「佛道无上誓愿成」,有二种。但是这个地方昙鸾大师说「净土宗的菩提心就是愿作佛心」 ,所以净土宗的菩萨是偏重在智增上菩萨,因为你悲增上菩萨你怎么到净土去呢?你是宁可陪着众生流转的,你的思考模式是以「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主的。所以净土宗的菩提心是怎么样呢?昙鸾大师说他的思考是这样,发菩提心就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就是愿求生净土之心,愿求生净土之心就是愿度众生之心。他是为成佛而求生净土,然后再回入娑婆度有情,所以他这个人基本上是依止大乘的空正见,发明现前一念心性以后,发起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决心,所以他修学的时候,不为人天福报、不为二乘的涅槃,希望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内心当有这么一个坚定的誓愿。他不但是有誓愿,他还有行动哦,「修诸功德」,平常布施、持戒、修习止观,积集福德、智慧二种殊胜的资粮。但是到最后时的一个关键点──「至心发愿」,这是往生的关键。
前面讲「至心信乐」,这个地方是「至心发愿」。我们讲一下。前面的众生是一个颠倒的众生,讲得严格一点是「这个人是没有资粮力的」,他哪有什么资粮力呢?所以他完全偏重在信仰,就是顺从本愿;但是这个善根人不一样,你要他顺从本愿是有困难的,因为他是一个有资粮的人,你说「你从现在开始完全放弃你的自我意识、完全放弃你的菩提心、完全忘掉你的资粮力」,那不可能。所以这个地方的关键不在信心,而在于愿望。那这个发菩提心的人他是要成佛的,但是他看到整个佛道久远、去佛久远,为了怕退转的缘故,所以他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他把成佛的愿跟往生的愿巧妙的连结在一起,「我为了要成佛,所以我必须到净土去」,这二个不冲突的,所以他这个地方的关键是「至心发愿」,跟前面的「至心信乐」不同。「至心信乐」是我完全没有想法,反正你要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我完全相信你,反正我就是通身靠倒,就像三岁的小孩子根本不会站,全部靠在母亲的身上,他自己根本使不上力;但是这个菩萨不同,比如说你要他完全靠上去是有困难的,因为他是「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菩萨,是一个有资粮力的菩萨,所以他不能完全顺从本愿的,他是怎么样呢?「至心发愿」,他把自己成佛的理想,诉诸到净土去了,那么「欲生我国」。
这个人到了临终的时候就有事情出现了,你「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这个时候因为他本身不是完全顺从本愿,他是为了菩提道而求生净土,所以到了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要现前,干什么?开示慰导,给他种种的开示、给他种种的安慰、给他种种的引导。因为他这个人是有想法的,你必须在临终的时候,在《观经》上说佛陀是怎么开示?先赞叹他的功德「善男子,你修诸善法,善哉」,然后再带他到净土去,先开示他、安慰他、鼓励他。这个地方临终的开导,这个时候是阿弥陀佛亲自来作临终关怀的。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批注上说:临终的开导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对于修学大乘的菩萨。他说:菩萨到了临终的时候,他的第六意识是处在乱心位,所以这个时候修行最难得力。那他为什么可以发菩提心呢?因为他有第六意识的心念。他为什么可以修诸功德呢?因为他有第六意识的心念。他整个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是依第六意识而住;而不幸的是他在临终的时候,第六意识即将消失掉。你想想看,「一具臭皮囊何来立功课」?他发菩提心不是靠身体发菩提心,也不是靠嘴巴发菩提心,是靠他的心念发菩提心,他持戒也是靠他的心念来持戒的。但是临终的时候所有修习善法依止处的那个心念,开始要退失掉,要进入梦觉的时候,他内心当中情何以堪啊!他根本使不上力嘛。你说平常有人刺激你,你可以安住正念,因为你的第六意识还在,但是临终的时候你的第六意识是消失掉的,所以蕅益大师讲「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只要你内心当中还有一丝一毫的业力,你就必须随这个业力强的地方去投胎。所以这个时候,他处在乱心位、内忧外患的时候,弥陀的开示慰导变得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这个地方就是说,他修的是一个上等根机的大乘法门,「至心发愿」而求生净土,到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会来开示慰导,而往生净土。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传记,刚好就是这第十九愿的最好印证。你看蕅益大师一生,他二十四岁就开悟了,「宗乘教义两融通,所悟与佛无异同」,他所悟的现前一念心性的那种「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的真理跟诸佛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军训的酸甜苦辣作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