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试卷中儿童玩现代游戏有什么好处

儿童为什么对玩有那么强烈的热情?
儿子4岁,周一到周五要上幼儿园,总是赖床不起,周六周日,不到7点,自己就起床了,就是为了玩。只要有的玩,可以不睡,几乎一天都看不到累的症状,如果不是在玩,随便走两步,就嫌累了,跟女人逛街一个症状。这是为什么?是什么在督促他?为啥长大后,就会各种懒散,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如果是兴趣的话,是什么东西在磨灭我们的兴趣,好像我现在多各种事物都木有多大兴趣。
按投票排序
感谢推荐,上了日报。做个简单补充:其实“玩”代表了没有压力的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是我们的天性。新兴的“游戏化”学科就是在研究如何将玩的精髓+科技的力量融入到日常的工作学习中去。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Ted的相关演讲:和作者的书《游戏改变世界》,以及我的专栏:另外,我想说男生对于玩具的情感从来不曾改变,只不过玩具本身越来越昂贵罢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4岁的孩子还处于幼儿期(3~6、7岁)。而每一个阶段孩子的特点、需求和教育方式都不尽相同。这是由我们人类心理和生理的发育特点而决定的,是长久的进化造成的。在这个阶段,孩子会慢慢萌生思维的萌芽,但认知特点却是非常的自我为中心,同时想象力日渐丰富,并且因为自我意识的发展从而产生了第一次的思维叛逆期。具体可参看此表:正因为上述思维特点,所以游戏对幼儿期的儿童来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吸引力,孩子和成人一样也会有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而对父母来讲,认识人类生长发育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也非常重要。所以正视孩子在每个阶段的需求,一定程度的满足孩子的需求和兴趣有助于促进儿童人格和情绪的健康发展。喜爱游戏的原因:自我意识的萌生使孩子渴望了解这个世界,体现自我的价值。但是孩子还小,很多时候认知是不完全的,所以通过游戏就成为了一种相对安全(通过想想虚构场景)和简便(用现实相仿的物品代替实物,例:木马)的方式来获得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练习并巩固已习得的各种能力等。总结来说,游戏是:幼儿活动和情感愉悦的精神寄托。促进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渠道。孩子之间社交的最好方式。幼儿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好载体。关于游戏本身:可能在大人眼中,孩子每天就是在玩。然而“玩”也是有区别的,根据孩子认知水平的发展,游戏也会从刚开始的对成人动作的模仿开始,与父母亲自互动开始。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机能游戏”。随后4-5岁孩子玩会通过想象构建虚假情景,在过程中加入自己的创造性等,进行一系列的象征性游戏。例如过家家。在孩子再大一点之后,游戏会变得更加复杂,会有更明确的规则,和每个参与者的角色分布,并且带有一定的竞争性,这是所谓的“规则性游戏”。游戏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在孩子这一阶段,对游戏的喜爱是其天性,所以假如父母有什么东西觉得需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其实最好的方式就是陪其做游戏。另外了解幼儿游戏的本质及其意义,也可以观察孩子心智的发展,在必要的时候做出引导。游戏对孩子的社会能力的发展有巨大作用,根据同伴和玩法分类我们可以得出几种游戏类型:那么假如自己的孩子比较孤僻,我们家长就可以鼓励其参与游戏,参与和他人的互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孩子如何与人相处,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基础。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正确的玩法又对其身心发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游戏这一幼儿活动可以追溯到千万年以前,所以家长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一般来说孩子在7岁后进入童年期就会逐步的转向掌握间接经验为主,例如看看书、听老师宣讲等。之前有一篇关于孩子各个年龄段的认知特点的答案,如需扩展阅读,可移步:
单从比较刁钻的角度分析下。-加利福尼亚大学有两位心理学家Laura E.Schulz和Alison Gopnik曾做过这样的实验。让猴子走近一个花瓶,花瓶里插着两朵塑料花,一朵红色、一朵蓝色。猴子打了个喷嚏,后退了几步,然后又去闻那些花,再打喷嚏。大人把红花拿走,换上黄花。猴子又过来闻了这两朵花两次,每次都打喷嚏。而后大人又把蓝花换成红花。猴子又过来闻了红花和黄花,这次终于没有打喷嚏。大人问孩子,能给我那朵让猴子打喷嚏的花吗?79%的孩子选了蓝花。这表明,在很小的时候,孩子就开始明白因果关系了,这对他们认识世界有重大意义。-世界对孩子来说还是崭新的。而对于成年人,在评估新信息时,大多都带着陈旧的观念。就像法官必须只依赖所呈现出的证据,而不是脑子里想到的与证据相关的任何事物。之前在《The Robot's Rebellion》中看过一个实验:「前提1:所有的生物都需要水。前提2:玫瑰花需要水。结论:玫瑰花是生物」70%的成年被测试者认为上面三段话是有效的。因为我们知道这个结论在现实中是成立的,换而言之就是“常识”,所以很好接受,尽管从前提到结论的过程并不符合逻辑。再比较一个相似的三段论:「前提1:所有hudon纲的动物都很凶猛。前提2:wampet很凶猛。结论:wampet是hudon纲的动物。」只有20%的人认为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另外80%的人正确地否定了这个结论,因为没有现实生活知识的干扰。-普通人对日常生活的归因推理实际上很容易出错。“长大了,就会懒散,对各种事情提不起兴趣。”为草率的肯定反映了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究竟知道什么”,这是元认知,是僵化刻板的表现,这也是人类大部分行动争论的原因。人们经常从未经证实的必然性中得到毫无根据的推论,并很可能以这些推论作为行动依据。-当今随着人们要处理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信息,其中一点甚至与生活息息相关,认知能力确实需要进行受益终生的强化。
所有人都喜欢玩,但大人没精力。如果我衣食无忧没啥责任,玩的比他们还狠。
成人不也是一样吗?私家车就是大玩具。赚钱是在玩大富翁游戏。家庭和职业生活是在玩角色扮演游戏。技术类职业还包括了益智游戏。在知乎网上问答也是在玩。成年人都不认为自己是在玩,而是在干“正经事”,并提到“责任”之类的字眼,这是因为没有审视自己的内心。
我觉得什么人对玩都有强烈的热情……工作做得最好的人,往往就是把工作也当作自己的最热爱的事物,才做到那么有热情的!小孩当然也一样。
玩是儿童的天职。玩对成人和小孩有不同的含义。成人总是在忙工作,所以玩对他们来说只是消遣。但玩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小孩子的世界充满了等待尝试的食物,等待去结识的新朋友,等待玩的新鲜游戏,等待掌握的新单词,等待游览的景点,等待理解的新概念。婴幼儿会抚摸、品尝、嗅闻、翻爬、戳点、投入、观察、聆听,并且比生命中的其他任何时期学习了解吸收得更多。在玩中儿童能得到身体和知觉动作发展,认知能力的发展,社会情感的发展,语言能力的发展。简单来说,儿童通过玩来了解世界,通过玩来健康成长。至于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可能自己限制了自己去获得乐趣的能力,可能只是处于人生中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的时期,可能是没有目标生活空虚,可能是花了太多时间做不感兴趣的事,可能是抑郁症的前兆。
长大后对玩也是有很大的热情,只不过兴趣点不同了
其实是好奇心,从我观察我女儿的行为来看,她把整个世界都当作大玩具。
好奇,一种新鲜感。我觉得这本身就激发了大脑的奖励机制。为什么你提不起精神?世间你想玩的,你都玩过了;世间你想玩而未玩的,你玩不起,渐渐放弃了。老夫老妻对【性】为什么就不像初夜有那么大兴趣了呢?为什么男人见到没上过的性感女人,还是会有反应呢?
不是我们不会玩,是要赚钱养家,没时间玩。但玩是我们人的天性,这是毋庸置疑的,千万不要被磨灭掉,无论小孩大人多可以通过玩来了解这个世界。哦,对了。我们出去旅游也是在玩啊?谁说大人不会玩的
这不是本能吗,生下来就知道吃一样。
玩就是他的兴趣啊,你孩子对于玩充满了斗志,不惜早起,不知疲倦。不知他玩的是什么,要是能正确引导,把这个玩或者这个类型的玩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岂不很好
你没有观察过 游戏的消费者也是这样的么?其实我觉得是一种叫做兴趣的东西 让你忘记了累……我小的时候看书也是很有兴趣,但是让我去玩
我就觉得很抓狂……我宁可去看书!!!所以 我觉得兴趣比较重要吧……我觉得儿时的我 比较吃的有两招1. 激将和有阴谋的奖励:我爸说 你肯定背不出 王子抓狼的故事,我说我一定记得住,于是我俩打赌
一只我想要很久的积木玩具,于是 我就做到了,于是 我就一直盯着王子抓狼 整个儿童文学
看完了2. 稀缺物品的引诱:我小的时候,肉还是比较稀缺的,我外婆总引诱我说:快点背诗,记住的话,姥姥给你买扒鸡吃……
儿童玩是认识世界的过程,大人玩是放松自己的过程。
因为他们知道长大就没时间玩了
他在工作,没有在玩
学习生存技能。
玩是他们对世界认知的一种方法。
给你两张纸,让你作画。其中一张是白纸,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另一张是已经被涂抹过的纸,但是大部分是空白的。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干净的白纸作画。 儿童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需要好奇心来探索世界。我把这看做是物种得以延续的本能,是祖先通过基因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其实不单是人类,几乎所有物种的幼兽都会通过玩耍来习得生存的技巧。其实成年人的好奇心也是不断的。之所以没有小时候明显,是因为成人转变了好奇心的表达模式。在文明社会,这就体现为 旅游、读书、画画、唱歌、看电影。而有的人,好奇心如此之重,甚至不惜触碰生命底线,例如 同性之爱、婚外情、极限运动等等。
因为我还没长大……有96%的用户选择
荀祖胜、杨险峰主讲
有4%的用户选择
娄丽华、史瑞萍主讲
一对一双证保过套餐:职业规划+备考指导班+教材精讲班+难点班+考点强化班+真题解析班+答辩专训+考前直播押题班+独家内部资料+应试技巧班+多媒体多媒体题库+摸底测评(2次)+专业实时答疑与学习辅导+论文修改+阶段性专属学习计划+代报名+结业证书+终身免费重学  本套餐包含论文修改服务
二级&3050元 三级&2450元 (备注:由于湖南考生不涉及到论文修改,所以湖南考生本班次的价格为二级2550元,三级2450元)
详情咨询:
考试吧环球网校
根据考试教材和大纲对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和例题进行详细精讲;
配有专门的课后作业供学员进行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深度了解考试重点和难点;
课题最后配有一套全真模拟测试,一为检测学习效果,二为使大家全面了解考试题型和考试难度。
重点讲解考试要点及其规律,掌握答题技巧和方法,并作有针对性地考题预测,每课时后附一部分预测强化练习题。
老师会以专题的形式逐项讲解难点,让你比别人早一步克服难题,早一步掌握考试难点。
真题解析班
①从历年考题入手,对考试中占分比重最大的难题部分进行"题型解析""失误分析""答题技巧""高分秘诀"等分析。
②对考试题型中的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综合分析题、论文撰写进行详细分析。进一步拓展考试范围和题目,对考试题目进行预测性讲解。
③对近期考试真题进行详细讲解。
高清模考班
依据本年度考试命题方向、命题规律、重点及难点,总结出3套高仿真题,从题型、题量、难易度上全面仿真;
模拟题自测后,配有名师高清视频解析;
本次模考命题考点囊括其中,是考前最好的助力棒。
应试技巧班
讲授考前复习策略、心理调节、答题时间安排、题型特点及解题技巧,帮助学员短时间内快速提升应试能力、提高考试成绩。
多媒体题库
为了帮助各位考生更好的巩固知识点,网校老师整理出一个全面的考试题库,含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所有可能考到的知识点。题目在线作答,答案自动生成,同时配有老师的视频解析。
:包含精讲班 = 720元。
:包含精讲班 = 720元。
详情咨询:
考试吧学易网校
心理咨询师>咨询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基础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发展心理学
二级:强化精讲班+真题模考班+冲刺串讲班+24小时答疑+4-6套全真模拟试卷 = 1000元
:强化精讲班+真题模考班+冲刺串讲班+24小时答疑+4-6套全真模拟试卷 = 800元;
详情咨询:
考试吧人事考试网
强化精讲班
真题模考班
冲刺串讲班
文章责编:wangmeng&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 15:04:13)?&&( 14:50:32)?&&( 14:28:51)?&&( 14:11:55)?&&( 14:02:50)?&&( 11:48:18)
距离2016年考试还有
2016上半年统考时间预计:
 上半年3月开始
 考前半个月(各省不同)
  2016上半年时间预计:5月14日
 考试结束后一到两个月开始
 一般为次年的3-5月
网校通过率
一对一双证通关套餐
59%的用户选择
零基础通关班
24%的用户选择
新标准-直播通关班
10%的用户选择
精品取证套餐4%的用户选择
特惠取证套餐3%的用户选择
备考指导班+教材精讲班+考点强化班+难点班+真题解析班+模考集训班+多媒体题库+摸底测评(1次)+考前直播押题班+代报名+阶段性专属学习计划指导+专业实时答疑与学习辅导+结业证书+不过免费重学(1次)
二级 = 1650元
三级 = 1350元
不过免费重学(1次)
完全无基础,无法准确把握考点,学习有一定的主动性但不善运用有效方法学习的考生
二级 = 1050元
三级 = 930元
不过免费重学(1次)
对考试有了解,但缺乏系统的教材学习,无法准确把握考点,学习有一定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考生
二级 = 3050元
三科 = 2450元
备注:由于湖南考生不涉及到论文修改,所以湖南考生本班次的价格为二级2550元,三级2450元
考试不过,免费重学
完全无基础,无法准确把握考点,学习主动性策略性差;论文写作毫无经验,畏惧答辩的二级考生
二级 = 2750元
三科 = 1950元
考试不过,下期免费学习!
没有心理学基础、没有专门时间参加培训,而且应试能力差,想一次取证的学员。
二级 = 900元
三科 = 800元
习过相关知识,但缺乏对教材的系统理解,学习有主动性,能够规划复习并且较好地完成计划的考生
二级 =580元
三级 =480元
迅速掌握核心考点,想2015一次考试取证的考生
二级 =490元
三级 =390元
对考试内容较了解但没有经验,重温教材即可快速理解和记住知识点的考生
单科 =119元
有一定基础,2015年一次通过考试的学员
学员:易学升(海南)
报的一对一双证保过班,课程很全面,还能给代报名,基本上不用自己操心,这次很顺利的通过了,感谢网校!
学员:黎晓鹏(福建)
网校很不错,课程不错,服务也很好,下次有需要会再来滴
学员:尹凤娇(北京)
课程真的帮助很大,以前也考过两次,始终没过,这次报了课程,没想到这么轻松就通过了
学员:汤华丰(河北)
报考试吧网校课程,是朋友推荐的,老师讲的真的很不错,考点讲解全面到位,浅显易懂,赞~
学员:钱涛(天津)
谢谢老师! 谢谢考试吧这个平台给创造的这个机会,考试通过了,哈哈。。。。
学员:曹希明(新疆)
考试通过了,在此我向老师表示真心地感谢,我也一定要把这么好的网校介绍给我的朋友、我的同学!
学员:张冰(福建)
谢谢网校!谢谢各位老师!一切尽在不言中。
学员:高鹏(广西)
感谢各位老师,是他们把枯燥繁琐的知识点讲的很生动浅显易懂,所以我才能顺利通过.
学员:侯国权(陕西)
考试通过了,感谢考试吧网校,感谢老师耐心的答疑,才让我的心理咨询师的课程学习变得充实!
实用工具 |
     |
版权声明:如果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电 话:010- 传 真:010-假装游戏情境中4岁幼儿心理理论运用的类型与特点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假装游戏情境中4岁幼儿心理理论运用的类型与特点研究
【摘要】: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是继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以及元认知研究之后,又一个探讨儿童心理表征和心理理解的崭新视角和范式,被称之为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第三个主要浪潮。20世纪80年代,心理理论概念的提出,引发了众多研究者从哲学、文化人类学、发展心理学、医学以及灵长类学等不同角度展开的大量研究。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当儿童拥有发展良好的心理理论能力,可促进他们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他们现在乃至于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目前,关于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心理理论获得的年龄、心理理论的影响因素,以及特殊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状况等实验室条件下的静态研究,而实地考察儿童的心理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运用的动态研究则十分缺乏。因此,本研究试图在这方面作一点有益的尝试,以弥补先行研究的不足。
笔者在前期大量观察、访谈的基础上,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了长春市某幼儿园一个班级的12名4岁幼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创设了假装游戏情境,通过非参与观察对研究对象心理理论运用的类型和特点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4岁幼儿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心理理论运用能力。
2.4岁幼儿心理理论运用的主导类型为推知意图和动机。
3.4岁幼儿心理理论运用的主要策略为以材料为中介。
4.4岁幼儿心理理论运用表现出四个特点,即推知意图主导性、情境制约性、
元交际性和个体差异性。基于本研究的结果与分析,笔者提出了四条富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第一,积极开展假装游戏;第二,适当组织混龄活动;第三,加强亲子间心理感受的交流;第四,正确对待善于“察言观色”的幼儿。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B844.1【目录】:
摘要4-5Abstract5-8一、问题的提出8-11 (一)研究背景8-9
1.儿童心理学领域日益兴起的生态化的研究取向8
2.幼儿教育重智力开发轻社会性培养的现实状况8-9 (二)研究意义9
1.理论价值9
2.现实意义9 (三)相关概念界定9-11
1.假装游戏9-10
2.心理理论运用10
3.心理理论运用能力10-11二、研究综述11-23 (一)心理理论的相关研究11-19 (二)儿童心理理论和假装游戏关系的研究19-21 (三)幼儿心理理论运用的研究21-23三、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23-30 (一)研究的设计23-27
1.研究方法的确定23-24
2.研究对象的选取24-27 (二)研究的过程27-29
1.研究情境的创设27-28
2.研究资料的收集28
3.研究资料的整理28-29 (三)研究的效度和伦理道德29-30
1.研究的效度29
2.研究的伦理道德29-30四、研究结果与分析30-63 (一)假装游戏情境中4 岁幼儿心理理论运用的类型30-58
1.意图的推知30-40
2.愿望的觉察40-45
3.情绪的理解45-47
4.策略的使用47-58 (二)假装游戏情境中4 岁幼儿心理理论运用的特点58-63
1.推知意图主导性58-59
2.情境制约性59-60
3.元交际性60-61
4.个体差异性61-63五、结论与教育建议63-69 (一)结论63 (二)教育建议63-69
1.积极开展假装游戏63-65
2.适当组织混龄活动65-66
3.加强亲子间关于心理感受的交流66-67
4 . 正确对待善于“ 察言观色” 的幼儿67-69结语69-70参考文献70-74后记74-7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明,邓赐平,桑标;[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2期
丁芳,李其维;[J];心理科学;2005年03期
陈仕范;[J];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赵红梅,苏彦捷;[J];应用心理学;2003年02期
丁芳;傅丽萍;;[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徐芬,包雪华;[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02期
崔云,李红;[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1期
俞美英;;[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7年04期
陈英和,姚端维,郭向和;[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年03期
王益文,林崇德;[J];心理学探新;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婧;苏彦捷;;[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邓赐平;桑标;缪小春;;[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徐芬;MarkS高山;杨凌燕;;[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孙然;董欣;;[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覃婷立;苏彦捷;;[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汪永光;汪凯;;[A];2005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吴南;张丽锦;;[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姚雨佳;马伟娜;;[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周楠;方晓义;;[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高秀苹;桑标;;[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徐晓磊;[N];陕西科技报;2003年
市六一幼儿园 彭娇;[N];连云港日报;2009年
刘菊花;[N];中国妇女报;2004年
于冬雪 实习生
陈颖;[N];南方日报;2009年
佚名;[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地区幼儿园 郝青如;[N];林芝报;2009年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俞国良;[N];中国教育报;2004年
广东顺德市绿田幼儿园
王喜平;[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N];中国妇女报;2002年
俞彦诚;[N];证券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元;[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张婷;[D];西南大学;2010年
郑玉玮;[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姜月;[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丁芳;[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白琼英;[D];西南大学;2011年
刘秀丽;[D];吉林大学;2004年
于松梅;[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于爽;[D];浙江大学;2010年
张坤;[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员春蕊;[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刘娟;[D];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
陈伟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郭丽华;[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王利平;[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马婷婷;[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李丽;[D];贵州师范大学;2003年
刘燕飞;[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安静;[D];宁波大学;2009年
杨利芹;[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发展心理学之游戏的理论_儿童科普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发展心理学之游戏的理论
发展心理学之游戏的理论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更新:&&&& 阅读:&&&& 栏目:
【热点导读】:&&&&发展心理学之游戏的理论
知发展的阶段决定幼儿在任何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在感知运动阶段,幼儿是用具体方式游戏的,通过身体动作和摆弄、操作具体的物体来进行游戏。练习性游戏是感知运动水平上出现的典型游戏,这是一种最初形式的游戏。练习性游戏是以不断地重复已习得的动作而取得“机能性快乐”,“动”即是快乐。在前运算阶段,幼儿发展了表象能力,可以假扮不在眼前的事物,可以用语言而不是利用整个身体的动作进行游戏。象征性游戏是幼儿游戏的典型形式。表象和符号是这个阶段游戏的主要特征,以后,发展成为有规则的游戏。在这一阶段,游戏变得更能适应真实环境、游戏服从真实世界的规则和顺序。因此,幼儿达到了能更好地使思维顺应世界的阶段。 &&& 皮亚杰的观念认为游戏有两个主要作用:一是愉快,或纯粹的乐趣,婴儿或幼儿经常长时间地使用一种玩具游戏,或者带着深深的满足把石头扔到坑里或水里;二是游戏提供的适应作用,幼儿经常游戏,幼儿最后更能使行为适应真实世界的要求。 &&& (三)学习理论 &&&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联结,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动物的学习是无意识的,人则是有意识的;一切学习都是分析的、选择的。他提出了学习的三条规律:1.准备律,即个体正准备以某种方式和途径做出反应,能实现该反应就得到满足,学习就产生效果;2.练习律,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多次反复,这种联结就可以得以巩固,以后再训练,就会迅速完成;3.效果律,即情境或刺激,激起的动作、行为或者反应,能达到需要的满足,就可以学习它。桑代克认为,幼儿的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受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也受学习的效果律和练习律的影响。 &&& 罗伯茨和萨顿―史密斯研究了三种不同社会的不同教养方式的幼儿的游戏。这些研究把游戏分为三种类型:1.有些社会强调责任和按吩咐行事,在这样的社会里长大的幼儿倾向于做碰运气的游戏。这些游戏是游戏者在生活中被动作用的一种反应,同时,也使他们对摆脱单调的唯命是从的生活产生希望。2.有些社会重视成就或成绩,这些社会中的幼儿就喜欢玩身体技能方面的游戏,在这些游戏中,他们可以轻松地进行竞争,因为竞争的结果不像在压力重重的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那样事关紧要。3.在培养驯服性格的家庭里长大的幼儿则倾向于玩计谋性游戏,这样他们可以通过在游戏中控制别人来代替他们的侵犯倾向。这说明幼儿的游戏是受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影响的。 &&& (四)原苏联游戏理论 &&& 原苏联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乌申斯基、艾里康宁等,他们通过对游戏问题的研究创造了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心理学的游戏理论,指出: “儿童的游戏无论就其内容或结构来说,都根本不同于小动物的游戏,它具有社会历史的起源,而不是生物学的起源。”他们奠定了原苏联现代游戏理论的基础。 &&& 1.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 &&& 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受社会文化所制约,提出了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他认为,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的心理发展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低级心理机能是最古老的,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是生物进化的结果,高级心理机能是人所特有的心理机能。 &&& 维果茨基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受社会文化历史所制约的,活动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产生与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他把这一观点用于研究儿童的游戏,并形成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 (1)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学前期,游戏,尤其是有主题的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基本的主导活动。 &&& (2)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认为儿童的游戏,无论就其内容或结构来说,都根本不同于小动物的游戏,它具有社会历史的起源,而不是生物学的起源。 &&& (3)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强调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在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儿童游戏的需要是在成人的教育与要求下,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产生的。游戏不是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孩子不是生来就会游戏的,“没有教育的作用,游戏就不会产生或者就会停滞不前。”“为了使孩子掌握游戏的方法,成年人的干预是必要的,必须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上教儿童学习怎样做游戏。” &&& 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社会性实践活动,儿童看到周围成人活动,模仿这些活动,并迁移到游戏中。他认为游戏的这种社会性实践活动,是在真实的实践情况之外,在游戏中创造了一种想象的情境,这种想象的情境表现在把一个东西迁移到另一个东西上,或者以一种简缩的方式再现真实的生活情境。想象的情境是任何一种形式的游戏活动的属性,而不是某种特定的游戏活动的特征。同样,任何带想象情境的游戏同时也都是有规则的游戏。所以,这种想象的情境是把游戏从其他活动形式中区分开来的标志。 &&& 维果茨基还指出,游戏在儿童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在游戏中,儿童的表现总是超过他的实际年龄,高于他日常的行为表现,他似乎在试图超越他现有的行为水平。如儿童用棍子当马骑,他们明明知觉到是要棍子,但他却把它想象成为“马”,棍子帮助他把“马”这个词与真正的马分离开来。这说明游戏使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 &&& 关于以物代物的问题,维果茨基不同意儿童在游戏中以任何东西都可以代替其他东西的说法,他认为,儿童在游戏中以物代物不是任意的,而是取决于代替物本身的某些特点,以物代物的关键是儿童能否用一物体的名称取代另一物体的名称,如果他做不到这一点的话,那就不可能使词与物体分开,也就不可能以物代物。 &&& 维果茨基强调:“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心理发展的重要变化。这一切都出现在游戏中,游戏是发展的源泉。” &&& 2.艾里康宁的游戏学说 &&& 艾里康宁是原苏联现代游戏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较系统地研究了儿童的游戏,重点研究了角色游戏。他认为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研究儿童的游戏应当以角色游戏为主要对象。 &&& 艾里康宁探讨了角色游戏的社会起源,他指出:“角色游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儿童在社会关系中地位的变化而产生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生产处于原始的水平,允许幼儿不经过专门训练就直接参加成人的劳动,没有掌握工具的练习,更没有角色游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业,有了复杂的工具,有了幼儿不能直接参加的生产劳动,这时在教育过程和幼儿作为社会成员的成长过程中同时发生两种变化:一是区分出某些一般性能力,即掌握任何工具的必须的能力,如视觉与运动的协调能力,细小而准确的动作、灵活性等。社会创设练习这些品质的专门物体,这些物体可以称为玩具,成人要教给幼儿使用这些玩具的方法。二是出现象征性玩具,幼儿借以再造那些他们还不能参加,但又很想参加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可以说,角色游戏按其根源和本质来说,是社会性的。游戏的产生并非与某种内部的天赋本能相联系,而与幼儿生活的一定社会条件相联系。 &&& 艾里康宁进一步指出游戏结构的相互关系:一是角色,二是游戏行动,带有概括和压缩的性质,儿童通过它实现自己所扮演的成人角色及角色之间的关系。三是游戏式地运用物体,用游戏物体代替真实物体。四是游戏者之间的真实关系,表现为各种评论和意见,借以调整游戏的进程。 &&& 由此可见,角色和与之有机联系的行动是发展的游戏形式基本的、不可分割的成分。其中,幼儿活动的情感动机方面和操作技术方面,是牢固地统一起来的。艾里康宁指出:“角色和相应行动之间,有紧密的功能性联系及对立的统一。游戏行动越是概括和压缩,则越深刻反映所再造的成人活动的意义、任务和关系;游戏行动越是具体和扩展,则越能表现再造活动的具体内容。”&&& 艾里康宁在研究角色游戏的基本内容时指出:“儿童的周围现实对角色游戏有决定性的影响。儿童的周围现实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实物,包括自然和人造的东西;二是人的活动、劳动和活动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角色游戏的内容不是实物,不是人对物体的使用或改造,而是通过运用物体反映人的活动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网友同时还浏览了:
儿童科普相关子栏目
&(4)&&&&&&&
幼儿教育最新文章
&&&&&&&&&&&&&&&&
幼儿教育推荐文章
&&&&&&&&&&&&
幼儿教育网友热评文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童发展心理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