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在洞里得蚩尤传承穿越醒来是在树上抱着一块传承石头,有关红警的

&img src=&/v2-baba1d361d82eac7648e_b.png& data-rawwidth=&987& data-rawheight=&6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7& data-original=&/v2-baba1d361d82eac7648e_r.png&&&p&今天的内容,还是一起诡异而恐怖的真实事件。&/p&&p&下文中所有的内容,都是来自于事件前后的真实调查结果,以及在事件发生现场的实际情景。如果恐怖事件容易对你产生深刻的心理影响,或者导致一些其他严重后果的话,请有选择性地阅读本文。&/p&&p&迪亚特洛夫事件的恐怖之处,在于发生于事件之中的各种无法合理解释的细节。即便有非常多的研究者和事件爱好者企图对此事件生成一个个令人信服的解释,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任何一个说法,可以让事件中所有令人感到不可理解的细节被诠释出来。&/p&&p&可以这么说,迪亚特洛夫事件是迄今为止,在现代人类史上发生过的最为真实,也最为诡异的一起事件。&/p&&br&&p&=======================&/p&&br&&p&事件发生在1959年2月,前苏联境内的乌拉尔山脉中。&/p&&p&这一年的1月底,10名来自叶卡捷琳堡市乌拉尔技术学院的高山登山队员,决定去挑战北乌拉尔山东坡的奥托尔滕山。尽管冬季的乌拉尔山的攀登非常困难,但因为这组登山队员全是有着丰富的滑雪和高山登山经验的成员,而且目标奥托尔滕山的高度,也仅仅只有1234米而已,因此这一攀登计划在这群年轻人的眼里,并不是什么极其危险的挑战。&/p&&br&&img src=&/v2-1b8e1e87e9a3110ebc5fa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v2-1b8e1e87e9a3110ebc5fa_r.jpg&&&p&冬季的奥托尔滕山,其实是一个滑雪胜地。&/p&&br&&img src=&/v2-b274df81eed6c7131ffd_b.jpg& data-rawwidth=&1066&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66& data-original=&/v2-b274df81eed6c7131ffd_r.jpg&&&br&&p&奥托尔滕山的山顶,因为气候寒冷,几乎常年被积雪覆盖。&/p&&p&参加此次登山滑雪活动的小团队共10人,8男2女。其中领队 伊戈尔?迪亚特洛夫 23岁,其余的成员最大的38岁,最小的成员21岁。队伍中所有的人都有2年甚至更长的高山登山经验。&/p&&p&日,一行人坐着火车来到了离目的地最近的城镇 伊夫杰利,这是一个人口不足万人的小镇。26日,他们转乘卡车,来到了位于奥托尔滕山东南方40公里,离登山口最近的一个小村,维加依。&/p&&p&1月27日,一行人便带着装备,开始向奥托尔滕山进发。刚刚出发不久,队伍中的尤里?尤丁便开始发烧,于是他不得不提前下山,准备返回伊夫杰利,等其他队员从山上返回后再一起回叶卡捷琳堡(当时被称为斯维尔德罗夫斯克)。&/p&&p&为了保持联络,队长迪亚特洛夫与尤丁约定,等他们从奥托尔滕山上下来,回到维加依的时候,就会给他和学校拍电报。而按照之前的安排,迪亚特洛夫小队最晚也会在2月12日返回。于是与迪亚特洛夫等其他9名队员告别后,尤丁就一个人先行返回了伊夫杰利。&/p&&p&不得不说,尤丁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在山上,会有怎样的厄运降临到他们的身上。&/p&&p&---------------------&/p&&p&2周时间过去了,在伊夫杰利的尤丁依然没有等到迪亚特洛夫一行人的电报。2月12日,尽管迪亚特洛夫还是没有出现,但尤丁记得迪亚特洛夫曾经说过,他们可能还会在山上多走几个地方,于是他便先独自回到了叶卡捷琳堡。&/p&&p&当时正是学校放寒假的日子,所以回到了叶卡捷琳堡的尤丁,也没有过多地担心自己的同伴们,只是以为大家都回来之后解散了。然而,2月16日的时候,其他参加登山的成员的家长们,开始频繁地联系乌拉尔技术学院,询问这些队员的情况。学校在联系了尤丁之后,才意识到:这些队员可能是遭遇了什么情况。&/p&&p&于是在2月20日,一支由乌拉尔技术学院的学生和教师所组织的救援队,在尤丁的向导下,开始沿着迪亚特洛夫小队的进山路线,前往奥托尔滕山,寻找这些失踪的队员的下落。&/p&&p&2月21日,北乌拉尔地区的山脉搜索队,以及叶卡捷琳堡、伊夫杰利当地的警察,甚至是乌拉尔地区的驻军,都开始加入了搜索失踪人员的行列。到了2月24日,参加搜救行动的人数总共达到了2000人,军方也出动了直升机和侦察机,对这一地区开始大规模的搜索。&/p&&p&这样大规模的搜救行动,很快便有了结果:&/p&&p&2月26日,搜救队在距离奥托尔滕山山顶5公里的霍拉特夏福尔山的山坡上,发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帐篷。根据当时发现这个帐篷的学生回忆,这个帐篷从中间破了个大洞,里面什么人也没有,而所有失踪人员的行李装备,都还在那个帐篷中。&/p&&br&&img src=&/v2-be9b4bd5fa062d519a4d1362af44efa9_b.jpg& data-rawwidth=&871& data-rawheight=&7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71& data-original=&/v2-be9b4bd5fa062d519a4d1362af44efa9_r.jpg&&&br&&p&根据现场详细调查,这个帐篷是从内部被用刀子割开的。在帐篷外面,有8、9个人的脚印,其中有只穿着袜子的,也有只穿了一只鞋、另一只脚穿着袜子的。脚印的方向通向山坡上高处的森林。&/p&&p&搜救队跟着脚印继续前进,然而在500米之后,脚印便被雪片覆盖,看不到踪迹。&/p&&p&--------------------&/p&&p&根据到目前为止的情况分析,有着丰富的雪山登山和搜救经验的救援者们进行了分析:&/p&&p&1. 登山者们一般很少在雪山的斜坡上宿营,因为有可能会面临积雪滑坡甚至是雪崩的危险。然而,根据尤丁的回忆,领队迪亚特洛夫的习惯是爬到一定海拔高度后,便沿着山脊前进,所以当天他应该是想要登上霍拉特夏福尔山的山顶,然而爬到一半才决定就地休息宿营的。&/p&&p&2. 从帐篷内部将帐篷撕开,这种情况尽管少见,但往往是在遭遇了雪崩时,不得已采取的紧急自救方法。因此,很多搜救人员认为这些失踪的队员,应当是以为雪崩即将发生,所以慌忙跑出了当晚宿营的帐篷。&/p&&p&3. 从他们的脚印向高处的森林延伸,也表明队员们都有着丰富的应对雪崩的经验:一旦雪崩发生,沿着侧面向高处植被逃生,是更有效回避开雪崩区域的办法。&/p&&p&4.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搜救队发现帐篷的时候,这个帐篷并没有被雪所覆盖 —— 甚至连队员们逃生的脚印也赫然在目。如果是发生雪崩的话,帐篷很有可能会被从高处随着雪块一起被冲到低海拔处,并且遭到一定程度的掩埋,同时内部人员在逃生时留下的脚印也是不可能保留下来的。&/p&&p&所以根据现场的情况判断,雪崩 —— 至少是大规模的雪崩,是根本没有发生的。&/p&&p&---------------------&/p&&p&搜救队此时的搜索中心,便开始以帐篷外脚印方向消失的地点为半径,开展了细致的寻找。&/p&&p&3月2日,搜救队有了新的发现,然而这个发现是令人遗憾的:&/p&&p&在山坡高处那片森林的边缘,有一颗高大的雪杉树。雪杉树下有两具遗体,分别是24岁的尤里?格里沃尼希琴科,和22岁的尤里?德洛琴科。被发现的两个人都赤身裸体,只穿着内裤,脚上没穿鞋。在树下,还有曾经燃起篝火的痕迹。&/p&&p&搜救队发现,在这颗大雪杉上,留下了有人攀登过的痕迹,5米高处的枝杈有被人踩断的迹象。于是大家推断,幸存者们应当是在此处暂时休息,并且爬上了这颗树,想要辨别出帐篷所在方向。按照这个逻辑,搜救队开始在这颗雪杉和帐篷之间的路径上,搜索是否还有其他的队员的踪迹。&/p&&p&通过3月3日一天的搜索,搜救队又发现了三名队员的遗体,他们是队长迪亚特洛夫,22岁的女队员季涅塔?柯尔莫戈洛娃,以及23岁的鲁斯腾?斯洛柏丁。三人分别距离那颗大树的距离为300米、480米和630米,几乎排成一条直线,而且倒下的方向,都朝着帐篷的方位。&/p&&p&遗体迅速被运回了叶卡捷琳堡,并在法医处接受了尸体解剖。被发现的五具尸体的死因都是「低体温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冻死」。而根据尸体胃中和肠道中的食物消化状况确定,死亡时间距离他们上一次进食为6-8小时。&/p&&p&考虑到高山登山露营时的时间,法医基本确定他们死亡的时间先后为夜里0点至2点左右。其中在大树下发现的两具几乎赤裸的遗体是最先死亡的。&/p&&p&---------------------&/p&&p&至此,搜救队基本确定了这次悲剧的发生状况:&/p&&p&1. 当晚,登山队员们在吃过晚饭后已经先后睡下。然而,在遭遇了某种原因后,队员们判断雪崩即将发生,于是慌忙跑出了帐篷;&/p&&p&2. 按照有经验的队员的指示,所有人都开始向较高的森林中转移,以躲避雪崩;&/p&&p&3. 然而,在进入树林后,他们发现雪崩并没有发生,同时一些队员因为跑出来的时候过于匆忙,防寒服和鞋子都没来得及穿上,所以出现了低体温症;&/p&&p&4. 队长迪亚特洛夫带领队员们在大雪杉树下点起篝火取暖,然而因为当晚的降雪和大风,篝火并没能起到太有效的作用,导致了两名队员的冻死。同时,他们也尝试在风雪中爬上大树,辨别帐篷的方位;&/p&&p&5. 为了让剩余的队员可以充分御寒,死去的两名队员的衣服被扒下来,被幸存的队员们穿上,之后3名队员开始冒着风雪,想要回到帐篷中;&/p&&p&6. 然而在夜间的风雪中,尝试回到帐篷里的三名队员先后倒下,冻死在了风雪里。&/p&&p&在奥托尔滕山上,这个季节的最低温度会达到零下30多度,日间气温也只有零下15度。在这样的天气中,队员们在风雪中迅速损失热量,从而导致了快速的死亡。&/p&&p&--------------------------&/p&&p&这一解释似乎是合情合理的:尽管有两具尸体几乎赤身裸体,但是考虑到登山队当时的困境,把已经死去的队员的衣服扒下来穿上,这也是符合情理的做法。&/p&&p&然而,悬而未决的问题还有一个:还有其他四名队员尚未被发现。&/p&&p&正是这四名队员,将整个事件到目前为止所有的合理推断,都画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p&&p&--------------------------&/p&&p&同时,从被破坏的帐篷中,搜救队员们找到了队长迪亚特洛夫留下的日记,以及队员们拍摄的大量照片胶卷。通过对日记的分析,搜救队也得到了这些队员们生前留下的一些登山情况:&/p&&p&1月31日,在队长迪亚特洛夫的带领下,9名队员穿过了低海拔地区的丛林,来到了目标奥托尔滕山的山脚下。他们在这里设立了登山营地,准备好了登山时的必要给养,并将一部分多余的食物留在了山脚下的营地里。&/p&&p&2月1日,队员们沿着从奥托尔滕山流下的溪水,在溪谷中前进。在行进了8公里之后,他们跨越到了溪谷的北岸,并打算在河边宿营。然而,从当天下午天气骤然变坏,从山坡另外一侧席卷而来的暴风雪覆盖了整个溪谷。为了逃出暴风雪的区域,队员们开始向着山顶前进,想要在山坡的另一面找到合适的宿营地。&/p&&p&在暴风雪的呼啸中,登山队渐渐迷失了方向。等到9名队员爬到了山顶上,才发现他们事实上已经偏离了目标,而是来到了奥托尔滕山南面的霍拉特夏福尔山。&/p&&p&为了抵御暴风雪的侵袭,队长迪亚特洛夫决定带领队员们向着山坡下方的森林地带前进。然而在进入森林后,他们发现那里无法宿营,从树上时时有积雪砸下,而且大雪还会压断树枝,给宿营造成危险。于是队员们走出森林,在一处较缓的斜坡上扎下了帐篷。&/p&&p&日记到这里就结束了。根据内容,迪亚特洛夫他们应当是就在这一晚,遭遇了这场悲剧。&/p&&p&----------------------------&/p&&p&尽管出动搜山的人手和器材都已经达到了最大负荷,但是其余四名队员的下落仍然不明。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大规模的搜索活动只得暂时停止。而当时在叶卡捷琳堡地区,人们也都为这群年轻人所遭遇的不幸深深地惋惜着。当然,作为一起大学生登山遇险事件,这件事很快就被人们淡忘了。&/p&&p&正如2002年「北大山鹰社希夏邦马峰山难」一样,人们更关注的是这些年轻人家属的善后工作,以及对其他登山爱好者的安全意识培训:&a href=&/?target=http%3A//.cn/z/shanyin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北大登山队员遇难_竞技风暴_新浪网&i class=&icon-external&&&/i&&/a&&/p&&p&然而,让事情峰回路转的转折点,还是出现了。&/p&&p&那就是剩下四名队员的遗体的发现。&/p&&p&-----------------------&/p&&p&1959年4月中旬,在山上冬季的积雪开始融化的时候,一支登山队发现在一处积雪尚未融化的溪谷中,似乎有一件红色的羽绒服。他们下到溪谷里,才发现那是一具被半掩埋在积雪中的遇难者遗体。在当地警方的配合下,对这具遗体的挖掘正式开始。&/p&&p&在这具半被积雪掩埋的遗体附近,人们找到了之前迪亚特洛夫登山队中,尚未找到的其他失踪队员。包括这具首先被发现的遗体在内,一共四人,他们都几乎躺在同一个位置。在他们上面,覆盖着厚达四米的积雪。&/p&&p&发现遗体的溪谷,位于从那棵大雪杉树继续向山脚下前进的森林中,距离森林边缘75米。最初,人们只是认为他们四人应该是在向另一个方向逃生时,失足滑落溪谷而死的。从他们的身上,找到了一些其他队员的衣物。因此搜救队判断,他们在向这个方向前进之前,曾经和迪亚特洛夫队中其他队员商议过:将队伍分为两组,一组返回帐篷等待救援,另一组沿山坡下行,去寻找当地的居民求救。&/p&&p&但是,在这四具遗体运回叶卡捷琳堡后,人们才发现事情并非像想象得那么简单。&/p&&p&----------------------&/p&&p&后找到的这四具遗体分别是:&/p&&p&21岁的柳德米拉?朵比尼娜(女)&/p&&p&25岁的阿列山大?克列瓦托夫&/p&&p&24岁的尼古拉?契波布里纽里&/p&&p&38岁的阿列山大?佐罗塔略夫&/p&&p&与预想的不同,这四个人都不是冻死的,而是&b&受到了致命的伤害而死&/b&。&/p&&p&朵比尼娜和佐罗塔略夫两人的肋骨几乎全部折断。根据负责尸体检验的鲍里斯?沃兹洛兹登尼博士分析,这样的损伤几乎相当于一个人的胸口被汽车以80km/h的速度直接撞击而导致的结果。肋骨的碎片深深地刺进了这两个人的肺部和心脏,导致了致命的创伤。&/p&&p&尼古拉?契波布里纽里的头骨有3/4遭到严重破坏,头部完全变形。&/p&&p&阿列山大?克列瓦托夫的大腿骨碎成三段,双臂也有多处骨折,同时骨盆完全碎裂,脊柱折断。&/p&&p&尽管在雪崩中,遇难者的遗体会出现很多骨折的情况,但是严重成这种情况的骨折,在所有的雪崩遇难者中是从未出现过的。&/p&&p&而更恐怖的是,佐罗塔略夫 和 朵比尼娜 两个人的尸体上,双眼的眼球都消失了,同时舌头也「像被用力扯掉了」一样,在他们两人的尸体上没有找到舌头以及连接组织。&/p&&p&而更加可疑的地方,来自于这四具尸体上的衣物:从衣物中分析出了大量的放射线残留,其强度几乎相当于曾经将放射性元素直接装在衣兜里一样。&/p&&p&这些异常情况,立刻引起了大量的注意。&/p&&p&----------------------&/p&&p&下面是朵比尼娜的死尸照片,请感觉不适的读者跳过这张照片阅读。&/p&&br&&img src=&/v2-a1e27811d0dbc45bc59d28_b.png& data-rawwidth=&591& data-rawheight=&3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1& data-original=&/v2-a1e27811d0dbc45bc59d28_r.png&&&br&&p&---------------------&/p&&br&&p&对后来发现的四人的死因,警方最初的调查是从动物攻击导致的伤害事件开始的。&/p&&p&警方提出的想法是,四人在寻找下山的路径时,可能惊醒了尚在冬眠中的熊,从而遭到了袭击。产生这样的想法,是由于四人出现了极其严重的骨折,这很可能是大型动物的攻击所导致的。&/p&&p&然而从遗体的分析上,警方找不到任何动物的毛发,而且 —— 假使袭击他们的真的是熊的话 —— 熊的利爪会对衣物造成严重的撕扯破坏,但是在四具遗体上的衣物保持完好。因此这个推测很快便被推翻了。&/p&&p&而从朵比尼娜和佐罗塔略夫尸体的眼球和舌头缺失的情况来看,警方也提出过是否为狼或者乌鸦吃掉所导致的。然而从四人的遗体埋藏情况来看,任何动物都不可能从四米深的积雪下挖出尸体来吃掉,而且除了朵比尼娜之外,其他三人的尸体外观都保持完好。&/p&&p&再者来说,狼这类动物在捕食的时候,几乎都是成群出动,而且会首先吃掉猎物的内脏。在朵比尼娜和佐罗塔略夫的尸体上并未发现被动物啃咬的痕迹,而且除了眼球和舌头,其他部位也没有任何的外伤。&/p&&p&---------------&/p&&p&考虑到人为挖去眼球和舌头的可能性,警方将目光又转向了当地的原住民:曼西人。&/p&&p&曼西人是俄罗斯乌拉尔地区的一支少数民族,人口仅几千人,以捕鱼和狩猎为生,是半游牧民族。通过走访了几个曼西人的集落,警方一无所获。同时,在叶卡捷琳堡的分析人员也否定了这些登山队员被曼西人所杀的可能性:&/p&&p&在尸体上,尽管法医发现了诸多严重骨折的痕迹,然而尸体的软组织 —— 包括皮肤、肌肉、血管等等 —— 都没有任何的严重损伤。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被棍棒等物打断了腿,那么不仅会出现骨折,同时肌肉也会有一定的撕裂,血管会破裂等等。然而,在这四名登山队员的遗体上,法医仅仅发现了骨头的断裂,却没有严重肌肉撕裂和皮下出血的现象。&/p&&p&根据当时负责尸体鉴定的法医回忆,「这几具尸体的骨折,就好像是从内部直接断裂的感觉,而不是遭遇了外伤而导致的。」&/p&&p&------------------------&/p&&p&在已知的科学水平下,可能造成这种骨折的情况只有一种:冲击波。&/p&&p&当人体遭受了冲击波的袭击时,与具有高度弹性和韧性的软组织相比,骨骼更容易受到损伤。这也许可以解释在这四名遇难队员身上出现的严重骨折。&/p&&p&然而,人类已知的能够创造出冲击波的方法,无外乎爆炸(包括核爆)、超音速运动等等。在人迹罕至的这个山谷中,究竟有什么能够让他们遭遇到类似于冲击波一样的攻击呢?&/p&&p&而能够印证是否属于冲击波的伤害,还有一个好的印证方法,就是内脏器官的受损程度。&/p&&p&在这四个人的尸检报告的已公布的部分中,除了已知的两人心肺部收到了肋骨碎片的刺穿,其余的内脏受损状况都没有公开 —— 这在尸检报告中是很不常见的。&/p&&p&为什么唯独这部分没有公开呢?&/p&&p&很遗憾的是,在90年代苏联解体之后,关于这个事件的调查报告的一份拷贝被再次发现。然而,在这份拷贝中,尸检报告已经完全消失不见了。&/p&&p&------------------------&/p&&p&而负责这起事件调查的警方,在之后又得到了一个不寻常的线索:&/p&&p&2月1日夜间,在奥托尔滕山南面50公里外的一处叫做维尔斯的农庄外,同时还有另外一组7人的登山队,当天从南向北进山。然而,当晚他们在霍拉特夏福尔山西侧山脚下的一片开阔地上宿营的时候,接近0点的时刻,在北面的天空中出现了一个奇妙的橙色球体,散发着像火焰一样的光芒。&/p&&p&同时,警方也逐步了解到,2月到3月的这段时间里,这一地区的很多人都曾经目睹过类似的现象,甚至连一些农庄的气象记录中都保留了相关的信息。&/p&&p&获得了这个线索,警方再一次检视了迪亚特洛夫登山队留下的日记和照片。在日记中,警方没有发现与这一现象有关的内容,然而在他们留下的照片中,警方开始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内容。&/p&&br&&p&-----------------------&/p&&p&首先,警方从被放弃的帐篷中,只找到了一个照相机。而这个照相机的主人应该是最早被发现冻死的格里沃尼希琴科。他是队伍中唯一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摄影师,也是整个登山活动中拍摄照片最频繁的人。从他的相机中,我们能看到大部分的队员生前的活动:&/p&&br&&img src=&/v2-7aa52ee4301fcaed13df9bbc_b.jpg& data-rawwidth=&608&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8& data-original=&/v2-7aa52ee4301fcaed13df9bbc_r.jpg&&&p&队长迪亚特洛夫。&/p&&img src=&/v2-babce26e9a39c_b.png& data-rawwidth=&859& data-rawheight=&5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9& data-original=&/v2-babce26e9a39c_r.png&&&p&在从维加依农庄出发前,所有人与当地农庄居民的合照。&/p&&img src=&/v2-bb820e228dafeede382cc_b.png& data-rawwidth=&985& data-rawheight=&6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5& data-original=&/v2-bb820e228dafeede382cc_r.png&&&p&柯尔莫戈洛娃在和即将离队,独自返回的尤丁告别。画面右侧是佐罗塔略夫。&/p&&br&&p&下面这三张照片,被认为是拍摄于2月1日,也就是登山队存活的最后一天:&/p&&br&&img src=&/v2-9a5ec1e9eff2_b.png& data-rawwidth=&979& data-rawheight=&6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79& data-original=&/v2-9a5ec1e9eff2_r.png&&&br&&img src=&/v2-baba1d361d82eac7648e_b.png& data-rawwidth=&987& data-rawheight=&6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7& data-original=&/v2-baba1d361d82eac7648e_r.png&&&br&&img src=&/v2-d0b12a4f5a8ad1b4acfaa2f4c48addaf_b.png& data-rawwidth=&978& data-rawheight=&6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78& data-original=&/v2-d0b12a4f5a8ad1b4acfaa2f4c48addaf_r.png&&&p&在前两张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登山队员们在冒着暴风雪艰难地前进。然而令调查员们感到疑惑的是最后一张照片:相机被发现的时候,它的快门当时已经上了弦 —— 与我们现代使用的大部分相机不同,那个时代的相机普遍使用机械快门,而且是需要使用者先上弦,之后按下快门才可以拍摄的。在大部分时间里,为了防止快门被误按下,摄影师们都会在拍照之前才将快门上弦。而格里沃尼希琴科当时将快门上弦,其明显的意图是想要拍下什么 —— 拍下当时正在发生的一件突发的事件。&/p&&p&然而,也许是这件事情太过于匆忙,格里沃尼希琴科根本没来得及按下快门,便匆匆跑进了茫茫的雪地中,将他的照相机留在了帐篷里。&/p&&p&因此,这最后一张照片,事实上并没有被按下快门。而格里沃尼希琴科想通过这最后一次拍摄告诉我们什么,已经再也无法知晓了。&/p&&p&---------------------------&/p&&p&在9人的尸体先后被找到的过程中,警方总共发现了5台照相机。除了格里沃尼希琴科那台被丢弃在帐篷里以外,其他4台都被这些队员随身携带。而在2月1日进行过拍摄的,总共只有3台。&/p&&p&而其中只有一台照相机,始终处于工作状态,那就是最后遗体被发现的佐罗塔略夫的相机。当他的遗体被找到的时候,相机还挂在他的脖子上 —— 尽管相机已经被雪水浸透,彻底损坏,但是人们还是成功地冲洗出了他拍摄下的部分照片。&/p&&p&-----------------------&/p&&p&&b&以下内容有可能引起心理不安或生理不适感,请小心阅读。&/b&&/p&&p&-----------------------&/p&&p&佐罗塔略夫的相机的第一张照片,是非常令人困惑的:&/p&&img src=&/v2-0bc5f8ca5ee_b.png& data-rawwidth=&739& data-rawheight=&5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9& data-original=&/v2-0bc5f8ca5ee_r.png&&&p&在这张照片里,我们可以看到下方有三个黑色的物体,应该是带着帽子的三个人的头部。根据推测,这张照片应该是从三个人的头部上方拍摄的。&/p&&p&佐罗塔略夫是最后找到的四人小组中的一员,因此我们可以猜测出那三个人应该就是跟他一起行动的其他三名队员。然而,他从这张照片中想要表达的,显然不是这三个人的合影,而是在画面左上方,那个明显高亮的物体。&/p&&p&很可惜,我们从这张照片上并无法分辨出那是什么。从前景的三个人呈现出的黑影来看,这张照片拍摄于夜间,而在夜空中能够形成如此强烈的曝光的物体,恐怕我们是无法想象的。&/p&&p&而他显然没有停止对这个物体的拍摄,而是紧接着拍下了这些照片:&/p&&br&&img src=&/v2-7ced6f314a681fa74364cc1f_b.png& data-rawwidth=&684& data-rawheight=&5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4& data-original=&/v2-7ced6f314a681fa74364cc1f_r.png&&&br&&img src=&/v2-afb8b1a5122_b.png& data-rawwidth=&680& data-rawheight=&5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0& data-original=&/v2-afb8b1a5122_r.png&&&br&&img src=&/v2-bfce2c4f6de3f718f8ef5adf35b7f21f_b.png& data-rawwidth=&686& data-rawheight=&5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6& data-original=&/v2-bfce2c4f6de3f718f8ef5adf35b7f21f_r.png&&&br&&img src=&/v2-0d941d2cf60ca21a32ae1da42bee3456_b.png& data-rawwidth=&693& data-rawheight=&5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3& data-original=&/v2-0d941d2cf60ca21a32ae1da42bee3456_r.png&&&p&从这些光影中,我们完全无法看清这个物体究竟是什么。然而有一点可以确信的是,这个在夜空中发光的物体无疑吸引了佐罗塔略夫全部的注意力,他不停地用照相机拍摄着这个发光物,企图通过这些相片,向我们传达着一个信息:&/p&&p&他们看到了一些极其不寻常的东西。&/p&&p&而佐罗塔略夫的尸体被发现的时候,他俯卧在地,胸前还紧紧地护着这个照相机:&/p&&p&(死尸照片,请小心观看)&/p&&br&&img src=&/v2-a54c767aab41b712ccf815841bda7752_b.pn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8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p&---------------------&/p&&p&然而,在警方将「天空中出现闪光物体」这一事件报告给上级之后,当地警察局马上接到了上级「命令停止调查此事件」的通知。原本负责这起事件调查的警官列夫?伊万诺夫,也立刻被调离了这一地区,调动到了乌克兰基辅。&/p&&p&在1959年8月,关于「迪亚特洛夫事件」的调查,被苏联政府宣布结束。给予事件中九名牺牲者的家属的正式说法,是「因不可抗因素而导致的意外事故」。&/p&&p&在苏联解体之后,很多与苏联军方有关的信息遭到了泄露。而在这些信息中,人们发现就在这起事件发生地附近,恰巧是苏联进行R-7洲际导弹发射试验的轨道经过地。&/p&&p&1990年,叶卡捷琳堡当地的一家媒体,通过调查警方当局所保留下来的资料,想要重新披露此事。然而负责采访该案的记者阿纳特利?古施因在向警方索取存档资料时,发现警方从该档案袋中有意遗落了一部分资料 —— 而这些资料的存在,是在其他文档中被提到的,而且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之后,警方再也没有出示过这些下落不明的资料。&/p&&p&2000年,叶卡捷琳堡地方电视台制作了一档节目《迪亚特洛夫山谷之谜》,通过这次电视节目制作,才有了更多当时被家属们和当地民众所保留下来的资料公布于世。而之前我贴出的那些照片,也全部来自于死者家属们对遗物的整理。&/p&&p&事件中因为偶然得病,而侥幸逃过一劫的尤里?尤丁,于日死于癌症。&/p&&p&2013年,一部由美国、俄罗斯和英国合拍的,名为《The Dyatlov Pass Incident》的恐怖电影上映。片中涉及了这起事件,并且还谈到了传说中,美军曾经进行的「费城实验」。&/p&&br&&p&-------------------------&/p&&p&然而,事情并没有完结。&/p&&p&在这起事件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的时候,2015年,有一份邮件被寄送到了叶卡捷琳堡的一家报馆。这份邮件中有许多照片,然而,人们并不知道这些照片是哪部照片机,由谁拍摄的,也并不知道,寄来这些照片的人想要告诉人们什么。&/p&&p&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些照片确实拍摄于这次登山事件之中。&/p&&br&&img src=&/v2-cb3f0ff97fafb95bc04d17_b.png& data-rawwidth=&635& data-rawheight=&7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5& data-original=&/v2-cb3f0ff97fafb95bc04d17_r.png&&&br&&img src=&/v2-c90c1283bdac2e8ec2290ac_b.png& data-rawwidth=&983& data-rawheight=&6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3& data-original=&/v2-c90c1283bdac2e8ec2290ac_r.png&&&br&&img src=&/v2-2d901a15fada9df645097b_b.png& data-rawwidth=&984& data-rawheight=&6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4& data-original=&/v2-2d901a15fada9df645097b_r.png&&&br&&img src=&/v2-a9c24b134cb6b3ad5d9ab10_b.png& data-rawwidth=&984& data-rawheight=&6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4& data-original=&/v2-a9c24b134cb6b3ad5d9ab10_r.png&&&br&&br&&img src=&/v2-8dffabe791c5a222c97313_b.png& data-rawwidth=&959& data-rawheight=&6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9& data-original=&/v2-8dffabe791c5a222c97313_r.png&&&p&---------------------------&/p&&p&我并不打算给迪亚特洛夫事件强加一个解释,也不想用任何简单的原因来解释这起悲剧的发生。到目前为止,无论是野兽袭击、雪崩还是人为谋杀,都根本无法解释在这起事件中的那些不寻常之处。而UFO、灵异现象和军方秘密试验等等的假说,又彻底缺乏令人信服的基本条件。&/p&&p&所以,就让这个事件,继续成为一个谜团被我们传承下去吧。&/p&&br&&img src=&/v2-2c64d9cf120_b.pn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v2-2c64d9cf120_r.png&&&img src=&/v2-125f8cfb84be44b2afe3ae37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6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v2-125f8cfb84be44b2afe3ae37_r.jpg&&&br&&img src=&/v2-52c9e3882ddd49f71ef1d49b_b.jpg& data-rawwidth=&634& data-rawheight=&4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4& data-original=&/v2-52c9e3882ddd49f71ef1d49b_r.jpg&&&p&迪亚特洛夫,柯尔莫戈洛娃和朵比尼娜。&/p&&img src=&/v2-34b5175caec6d257aad8efc77fd55e8f_b.png& data-rawwidth=&979& data-rawheight=&6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79& data-original=&/v2-34b5175caec6d257aad8efc77fd55e8f_r.png&&&p&朵比尼娜,格里沃尼希琴科,契波布里纽里,斯洛柏丁。&/p&&br&&p&在照片上的他们曾经笑得那么开心,然而就在几天之后,他们可能经历了我们难以想象的恐怖的一夜。&/p&
今天的内容,还是一起诡异而恐怖的真实事件。下文中所有的内容,都是来自于事件前后的真实调查结果,以及在事件发生现场的实际情景。如果恐怖事件容易对你产生深刻的心理影响,或者导致一些其他严重后果的话,请有选择性地阅读本文。迪亚特洛夫事件的恐怖之…
&p&好像有不少人低估了机器学习的能力,而有好多人却又高估了人脑的能力。。。&/p&&p&别说走一步棋,我们人类所有的“决定”也都是某时刻发生的某种化学小反应。从眼耳输入,再经过下意识和上等意识(思考),直到最终的肌肉动作输出,只不过是一系列化学变化。&/p&&p&完全一样的输入也会导致完全一样的输出。我们认为被“自我”所控制住的那些“选择”和自由意识流,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神奇。因为每一个思考因素也都是这么浮上来的,也都是一种信号加减互动。&/p&&p&有点跑题,但是先说个人看法:&/p&&p&1)几个神经细胞组成的“小系统”是个主要单位,负责代表和认定某种明确对象。这些“小系统”可分为许多模糊层次;更抽象的概念就属于更高级的建筑了。“猫”这种东西就属于中层建筑。&/p&&p&2)一个系统稳定形成了(=学会了、掌握了),这才开始意识到他的存在。“猫”被启发,你就想到了猫。同时,这个系统的外链组合就相当于这个人对“猫”的“理解”。也就是那些让他想起“猫”的其他对象,或者想到了猫以后的其他延伸对象。链接越多越明确,这个对象的认识程度就高了。另外,每个人对每个对象的“理解”也都有小区别。&/p&&p&3)我们的意识流就是那些“正在启发、同时启发、最启发”的少数系统。因此我们能够制造新链接以及新的上层建筑。&/p&&p&4)一个东西被启发了,说明下层的许多东西都已经被启发。也可以反问下层其他尚未启发的系统来确认对象的存在、正确性。比方说,我们看到了尾巴,听到了猫的声音,自然也会寻找(check)“毛绒”、“胡须”、等等。虽然这些都属于下意识,总之有这么一种上下互动现象。(然后我们也可以刻意控制到反问过程来“解释”)。&/p&&p&5)一直存在许多半形成的小系统。相当于“正在学习”。即使发现了新 pattern,但还不够“理解”,或者还没有太多明确链接。然后各种重叠、重复,比较模糊,还没掌握好这些概念。反过来,一个东西变得太熟悉了,也可能会直接跳过意识,变成下意识的一部分。最基层的“颜色”、“线”、“圆圈”,我们从小已经太熟悉了(而且很少才会意识到,除非刻意控制),仍然占我们脑海工作的很大一部分,也非常发达,一直都在参与识别处理。&/p&&br&&p&开这些脑洞,也很有意思。&b&什么是“理解”和“学习”,应该都能找到答案。&/b&不一定100%符合目前的神经网络概念,不过也一样可以做模拟。&/p&&p&当然了,脑子没这么简单。具体化学流程和结构,我们了解得还是远远不够了。只能慢慢来。&/p&&p&但是说实话,人类的脑子也没有高级到神坛的地步。从基因的角度来看,人类脑部只是少数几千个基因所决定的。相当于几千行代码最多。。。然后绝大多数基因,其他动物也都有。说不定有很多是多余的,没必要的基因。(也许,还得考虑到细胞内部运转方面的、不可缺少的好几万个基因)&/p&&p&&b&不过,最基本的结构和信号逻辑(“万能学习的核心人脑算法”)可能用不着那么复杂了。。。甚至还可以简化好多好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效率不应该受限于生物化学障碍。&/b&&/p&&p&或者说,只要有办法一步一步详细研究一个人的神经发射规则之类的,有能力去探索/发现细胞内部机制,最后总能把他的思考过程整理得越来越清楚了。甚至可以重复模拟。&/p&&p&用不着那些玄妙的解释。&/p&&p&现在停留在科技不够发达,无法彻底分析的年代而已。&/p&&p&可是我总感觉没必要做彻底分析,也能做出来一套比人脑强大得多的工具。&/p&&br&&p&阿法狗的算法里面就是用到了一些非常类似的神经网络学习工具。DeepMind的项目也都用到了这一套。DeepDream也非常有意思;去理解某种特定图片概念的“小系统”,不仅能用来做图片识别,也可以反过来运行,制造随机的“梦图”;把这个系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画出来。搜一下,网上有很多这种梦图;真的很好玩了。&/p&&img src=&/v2-76cac004ef7e75adf0979b_b.png& data-rawwidth=&1732&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32& data-original=&/v2-76cac004ef7e75adf0979b_r.png&&&p&跟人脑的这类神经网络算法有些明显的区别。也不能说比人脑更简单,只是不太一样而已。很可能比人脑更加适合特定的几类问题。&/p&&br&&p&换个角度:&/p&&p&人在下棋的时候,每一个下棋步骤的决定也都是通过了类似的信号加减。我们对现在的棋盘状态有个价值判断,胜败概率判断。下棋在不同的格子,这种选择,也是通过经验;对不同的格子就有不同的胜败概率涨跌估算。同时我们也会通过经验来预测对方下面几个回合的走棋步骤。&/p&&p&专家的经验多了,对这三个方面的价值判断能力也就更清晰了。一开始接触围棋,对这些东西都没啥预测能力,或者非常不准,因为根本没有机会经历类似的情况;一切都是新的状态。一步一步熟悉起来了,会保留更多的状态记忆。会想起以前经历过的。这才进一步准确判断不同选择的价值。再专业的那些人,他们不用刻意去想,已经成了下意识。思维已经跑到了上层建筑、还有上上层。&/p&&p&什么时候走错或者不知道怎么走,都是因为某个层面还缺乏概念,或者还没经历过这个情况,无法认识到pattern。&/p&&p&阿法狗也是通过类似的学习方式一步一步修建自己的判断能力准确度。神经网络里面的权重,对应的就是人类所学到的那些“规则”。他的规则层次,最后选择也都是有原因,有经验的,一样也是“理解”。跟人类的理解没差多少。&/p&&p&人类围棋专家也不一定能告诉你什么事情让他们明白了一个规则。但是阿法狗是可以做到的。(至少可以在神经网络学习中标记清楚,建造这种反问读取工具来,跟DeepDream一样)&/p&&p&把概率和整体量化算得比所有人类更准了,这不是强算(很多人理解错了?),而是经验和记忆力更丰富更精准。毕竟背了数十万人类局,又跟自己锻炼了数百万局;这是任何人一辈子都做不到的。&/p&&img src=&/51c49f8b932df2261b64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5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51c49f8b932df2261b64_r.jpg&&&p&如果要找一个缺点,那就是阿法狗神经网络的结构比较固定,不能像人一样随机生成新的小系统。所以学习范围有限。最初输入的features也不多。但是启发顺序和启发逻辑过程本身,跟人类运行抉择的时候,也差不多了呢。在这个框架以内,生成层次性理解,也挺像人的自然学习方式。&/p&&img src=&/v2-e1f2cff26c02d027edf6_b.jpg& data-rawwidth=&1193& data-rawheight=&8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93& data-original=&/v2-e1f2cff26c02d027edf6_r.jpg&&&p&(一层一层,从认定小的pattern到认定大的pattern)&/p&&br&&p&我不想多说更多阿法狗和围棋具体细节。网上有超多人已经详细解释过。但是自己怎么学习东西,还是比较清楚的吧。写这篇回答只想分享一些抽象看法。&/p&&br&&p&---&/p&&p&有的人完全没仔细看就来评论。无语啊。那么相信人脑是最顶尖最高效率最万能的机器,怎么听上像个魔幻信仰?人类脑子结构上的缺点好多呀,而且很明显,肯定还会有更高级更简洁的版本。&/p&&p&对这方面的科技发展都比较乐观。如果一件事情目前只有人可以做,这只是个时间问题。因为最起码,总会有一天可以彻底模拟起来,跟人脑一模一样让机器进行人类那种迟钝思考。可是我们去理解特定领域上的问题的时候,也没必要完全模拟人脑,也就够了。所以说,用不着那么多时间。&/p&&p&以前写过几篇关于机器学习自动交易之类的,一样有不少人上来喷,表示怀疑。捂着耳朵、装作没听到、逃掉有用吗?这算是我比较熟悉的领域吧。任何手动交易思路都是可以量化的(要不然根本没啥用)。机器更适合学习掌握这类数理规则,而且比人类精准。一个交易员决定买卖的那些思考过程,还是一样的几个层面的框架,只是比较狭隘或者比较模糊,不够严格全面。所以当然被自动系统取代。其他领域也都会发生类似的变化,只是金融方面早了一些。&/p&
好像有不少人低估了机器学习的能力,而有好多人却又高估了人脑的能力。。。别说走一步棋,我们人类所有的“决定”也都是某时刻发生的某种化学小反应。从眼耳输入,再经过下意识和上等意识(思考),直到最终的肌肉动作输出,只不过是一系列化学变化。完全一…
&img src=&/v2-1bab96fe5da7497_b.png& data-rawwidth=&1336& data-rawheight=&5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6& data-original=&/v2-1bab96fe5da7497_r.png&&&b&以下内容节选自知友 &a href=&/people/507bf143a3caf2ad4fd6129ebc3aa278& data-hash=&507bf143a3caf2ad4fd6129ebc3aa278&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tle=&@桥东里& data-editable=&true& data-hovercard=&p$b$507bf143a3caf2ad4fd6129ebc3aa278&&@桥东里&/a& 的新书&a href=&/publications/hour/& class=&internal&&《我不了解人类:12 个真实的人类故事》&/a&&/b&&p&2015 年有一部日本小说被译成中文,是讲一群编辑用十五年时间编了一部词典《大渡海》的,名字叫《编舟记》。小说几年前还拍成了电影,口碑非常好,在日本拿到好几个大奖。&/p&&p&《大渡海》只是一部中型词典,完成它也花了十五年。&/p&&p&前几年还有一件事触动了不少人。1978 年,车洪才接受了编写《普什图语汉语词典》的任务。2012 年,他把 5.2 万个词条、15 万张卡片、200 多万字的词典原稿交付商务印书馆,那里的工作人员竟然完全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p&&p&车洪才为此付出的是三十多年的劳动。在这三十多年里,没有人过问他的工作。&/p&&p&要说世界上最漫长、最寂寞、最耗费人之生命的工作,莫过于编写词典。&/p&&p&古往今来,最著名、最伟大、最能成为词典之万世典范的,如果只能有一个选择,那肯定会是——《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简称 OED)。&/p&&img src=&/v2-39bc2a1693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2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39bc2a1693_r.jpg&&&p&OED 的编纂,是一项历时七十年的庞大工程。1857 年,一群饱学之士在伦敦决定要编一部规模与复杂性远远超过一切前人成就的「大词典」。过了二十二年,词典的正式编纂工作才得以起步。他们之中没有人能够看到这部词典最终完成,因为那是七十年后的 1927 年。12 巨册,414825 个词条,1827306 条引语,词典由手工排版,全部活字的总长度为 178 英里,相当于从伦敦到曼彻斯特郊区的距离。不算标点符号和空格,共有
个字母和数字。&/p&&p&别种语言的词典有费时更长久的,但是没有一本词典比牛津大词典更雄伟壮丽,更具有权威性。它是发明印刷术以来最伟大的印刷品,是最长的、最激动人心的书系。&/p&&p&在编写 OED 的漫长岁月里,发生了很多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而「教授与疯子」,则是其中最离奇的一桩。&/p&&p&这个故事有两个主人公。一个是美国人威廉·迈纳。他于 1834 年出生在锡兰,就是今天的斯里兰卡,直到成长到十四岁,大到足以对海滩上年轻的当地姑娘产生情欲,他才被送回美国。&/p&&p&这预示着他的一生都会被性欲和负罪感苦苦折磨。&/p&&p&三十岁,他作为军医参加了南北战争。在一次惨烈至极的战役中,他被迫给逃兵行烙刑,就是在逃兵的屁股、大腿或脸上用烙铁印上字母 D。&/p&&p&迈纳吓坏了,又不得不执行命令。这也许就是触发他精神病发作的原因。他开始过上乌七八糟的生活,流连于酒吧和妓院,染上了性病,神志也发生了问题。1868 年,医生指出他的心智开始失常。在精神病院住了一年半之后,他只能退役。&/p&&p&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困扰他的也许正是在经历过战争的人身上大量发现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阿甘正传》的丹中尉就是一个典型案例。&/p&&img src=&/v2-6c91c36f7bccfdbd68ae48e193bf584d_b.jpg& data-rawwidth=&390& data-rawheight=&54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0&&&p&迈纳买了一张去英国的船票。&/p&&p&1872 年 2 月 17 日凌晨,陷入疯狂的迈纳在伦敦郊外用手枪打死了一个有六个孩子的司炉工,当场被捕。&/p&&p&他告诉审问者,连续好几个月,每天晚上他一睡着,就有不认识的人钻进他的房间里,用无法形容的方式侮辱他,虐待他,折磨他。&/p&&p&出事那天晚上,他突然惊醒,觉得有一个人站在床头。他伸手到枕头下面去摸枪,那人就跑了,他追出去,看见一个人在路上跑。他冲那个人叫喊,然后开了四枪。&/p&&p&他的律师在法庭上只说了一句话:「很明显,当事人有精神病,因此陪审团应该把他当精神病人对待。」&/p&&p&陪审团裁决迈纳无罪。但主审法官的判决是这样的:&/p&&p&「迈纳医生,你将受到安全的监护看管,直到女王陛下乐意变更之时为止。」&/p&&p&所以,他就被关进了布罗德莫刑事精神病院。永久关押。&/p&&p&不过,迈纳只是失去了自由而已。因为他本身是个医生,没有癫痫病,不太可能自杀,也不至于会伤人,所以得以住得比较舒适而体面,院方也给予他一定的活动自由。&/p&&p&他还有每年一千二百美元的退休金。很丰厚,足够满足他的最大癖好了。那就是——读书。&/p&&p&他要求把家中的藏书全部寄来,又从伦敦的各大书店订购了一批又一批的新书和旧书。没事就读书。&/p&&p&迈纳依然会被幻觉所困扰。一到晚上,他就用家具顶住门,用绳子系住门把手。但没用,早晨醒来,他就会抱怨晚上有人把毒药灌进他嘴里。有一次,他还对人说,他被带到遥远的君士坦丁堡,在那里被迫当众进行淫秽表演。&/p&&p&但是在此之外的时间里,他表现得清醒而理智。读书、画水彩画、吹笛子、做园艺。他安心地在这座精神病院里生活。&/p&&p&发展到这里,还只是一个中年男人斗心魔的故事。这和编词典有什么关系吗?&/p&&p&有,直到有一天迈纳看到一份类似传单的印刷品。&/p&&p&这时候该另一个主人公出场了。他是英国人詹姆斯·默里,在一生的后四十年里他是 OED 最伟大的主编。&/p&&img src=&/v2-80d761bec86e7c48650e_b.jpg& data-rawwidth=&468& data-rawheight=&3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8& data-original=&/v2-80d761bec86e7c48650e_r.jpg&&&p&默里比迈纳小三岁。他是穷人家的孩子,十四岁就离开学校,但十七岁就在家乡当了小学副校长,二十岁成为正校长。后来他搬到伦敦做银行小职员,业余研究语言学。&/p&&p&他的知识广博得吓人。他在一封写给大英博物馆的求职信里这样自我介绍:&/p&&blockquote&我应当说,语文学,不论是比较语文学或是专门语文学,都是我毕生爱好的学问。我一般地掌握了雅利安语系和叙利亚-阿拉伯语系的各种语言与文学知识,不是说我样样都精通,而是说我掌握了普遍的词汇和结构知识,只要稍加努力,便能熟悉运用。我比较熟悉其中的几种,例如罗曼语支系中的意大利语、法语、加泰隆尼亚语、西班牙语、拉丁语,也稍懂一点葡萄牙语、瑞士沃州方言、普罗旺斯语,以及各种方言。在条顿语支系中,我相当熟悉荷兰语(我在商业来往通讯中要接触到荷兰语、德语、法语,偶尔还有其他语言)、佛来芒语、德语、丹麦语。对于盎格鲁-撒克逊语和密西哥特语我作过较深的研究,写过若干论文准备出版。我懂一点凯尔特语,目前正在学习斯拉夫语,对俄语已稍能运用。在古代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楔形文字以及古印度梵文方面,我为了研究比较语文学也懂得一些。我对希伯来语和古叙利亚语的掌握程度,使我能够读懂希伯来语的《旧约圣经》和伯西托本《圣经》。我也略知阿拉姆的阿拉伯语、科普特语、腓尼基语,是格泽纽斯语法入门的水平。&/blockquote&&p&作为学渣,只能颤抖着献上膝盖了。&/p&&p&不可思议的是,默里的求职被大英博物馆拒掉了。他差一点就只能终身做一个业余学术爱好者。还好,他结识的两个朋友推荐他加入了语文学会。之后,他发表论文,顺理成章地崭露头角。&/p&&p&1879 年,42 岁的默里终于成为那部词典的主编。当时看起来这不是多大的荣耀,因为对工作难度的严重估计不足,词典的编纂停滞不前,可以说是一个烂摊子。&/p&&p&除了显而易见的巨大工作量之外,这部词典到底有什么难编的?&/p&&p&首先你要知道,它要做什么事。它要——&/p&&p&描述英语的全部词汇:每一个字,每一点细微的差别,每一点意义、拼法、读音上的差异,每一个词源演变的转折,每一位英语作家可供阐释词义的引语。&/p&&p&它要——&/p&&p&为了查清每个词的生活史,写出它的传记,重要的是知道这个词是何时产生的,给它作个出生记录。不是说它何时出现在口语中——在没有录音带留下的条件下,无法知道这一点——而是说它何时首次被写下来。&/p&&p&其次你要知道,它要怎么做——阅读与每一个词发展过程有关的一切资料,从中找出最古老的引语来。&/p&&p&「一切资料」,这简单的四个字意味着什么?&/p&&p&默里当上主编之后写过一篇征求志愿者的呼吁书(就是迈纳读到的那一份),粗略地描绘了需要做的事情,以下就是「一切资料」之中在当时当务之急的部分:&/p&&blockquote&从英语的早期到印刷术发明,已经阅读或正在阅读大量书籍,因此不需要外来的协助。然而,早期印刷的书籍——卡克斯顿及其后继人印出的书,还没有人阅读过,如果有人有机会或有时间读到这些书的原本或复制品,将给我们提供极有价值的帮助。16 世纪后期的文献已经大体读过,但还有几本书等待阅读。17 世纪的作者大为增加,自然就留下更多尚未探索的空间。19 世纪的书籍,大家都容易接触到,所以读到的书很广泛,但是也有不少未读的书,不仅是在词典工程停顿的近十年内刊行的新书,也有一些早期的书籍。然而,最需要帮助的是在 18 世纪。美国曾许诺将 18 世纪的部分在美国完成,但这项许诺……未曾实现。我们必须呼吁英国的阅读者来分担这个任务。这个时期几乎全部书籍,除了柏克(Burke)的著作之外,都尚未读过。&/blockquote&&p&知道了吧?简而言之,他们要做的,就是在浩如烟海的用英语写成的一切文献之中,找出某个词第一次出现的那句话。&/p&&p&这需要庞大的人力。所以 OED 不可能是由一两个人或一个小型班子全部做得来的,从一开始它就需要发动群众,需要一批志愿者挺身而出。&/p&&p&志愿者的责任很简单,也很繁重,就是告诉语文学会他们愿意读哪些书,然后从读过的文献中列出词汇表,编辑再请他们专门寻找某些用得着的词。志愿者使用纸条,在纸条左上角写上那个词,往下一行写出引文出现的日期,再顺序写出书刊名称、卷数和页码,再往下一行,写出阐明词义及用法的句子。&/p&&p&迈纳觉得他能行。&/p&&p&他马上写信给默里,报名参加。地址只写着「伯克郡,克劳索恩,布罗德莫」。条件符合,默里回信表示感谢,并且寄来进一步的工作说明。&/p&&p&默里后来说:&/p&&blockquote&&p&我从来没有想过迈纳到底是什么人。我以为他也许是一个有文献爱好和大量闲暇的开业医生,要不就是已经退休,没有别的事情干的外科大夫。&/p&&/blockquote&&p&迈纳接到默里的信,花了几周来考虑什么是完成工作的最佳途径。最后,他想好了,开始动手。&/p&&p&他有很多书,又有很多时间,而且他还是一个很有创造性和独立见解的人,做这件事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他采用自己的一套方法,做完一本书的词汇表就接着做下一本,在接受任务之后的三四年里,一直没有把哪怕一条引语寄给默里。词典的编辑们可能都已经忘记他了,也可能以为他觉得工作太艰巨,自动退出了。&/p&&p&OED 的第一分册在 1884 年 1 月 29 日出版。一共有 352 页,包含从 A 到 Ant 的词语。解释最简单的单词「a」就占了四页篇幅。&/p&&p&这一年年底,迈纳终于要正式入场了。他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材料,手头有大量带着适用引语的词汇。他写信问编辑们他们正在进行哪些词语的工作,如果他记录了这个词,他可以立刻找出来,随时供应最适用的引语。&/p&&p&别的志愿者只是「我找到什么给什么」,只是按照指示阅读指定书籍,然后寄出纸条。迈纳却是「你想要什么我给什么」。&/p&&p&1885 年春天,第一个从布罗德莫寄出的包裹到达 OED 的编辑们手上。以后他们每个月都能收到,再后来是每周。每周超过一百条引语,全部抄写得整齐清晰。这样的馈赠一直持续了二十年。&/p&&p&在 OED 这个大工程之中,迈纳一共寄出了一万多张纸条。这个数目看上去不算很大,但是质量高,几乎条条有用,是「私人订制」,所以他的贡献比那些每年投出一万条的志愿者要大。&/p&&p&OED 的编辑部对他深怀感激。1888 年,词典第一卷出版,前言中有一行提到了他的名字。迈纳对此可开心了。&/p&&p&但每个编辑内心也越来越疑惑:这从来不露面的神秘医生到底是何方神圣?&/p&&p&默里也很奇怪。刚巧有一次,他的一个美国朋友和他聊天,无意中说到:「你在词典序言中提到了可怜的迈纳医生,这使美国人很高兴。他的事情很令人伤心。」&/p&&p&默里大吃一惊。这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p&&p&一个对人类最重要的智慧结晶发挥了如此重要作用的人,同时却是一个在非理性的幻觉之中沉陷多年的人,一个曾经被欲望驱使犯下如此骇人罪行的人。&/p&&p&人的复杂与不可理解,于此可见一斑。&/p&&p&1891 年 1 月,我们故事的两个主人公终于进行了历史性的会面。默里去了精神病院探望迈纳。&/p&&blockquote&我发现他的头脑和我一样清楚,至少我见到的是如此。他是一位很有修养的学者,艺术兴趣广泛,有着基督徒的良好性格,对于自己悲惨的遭遇已经听天由命,只是由于发挥作用受到限制而感到悲哀。&/blockquote&&p&让后人惊奇的是,两个人的相貌出奇相似。都是高个子,瘦身材,秃脑门,胡子又白又长,末端分开。&/p&&p&这也是故事的传奇性之一吧。&/p&&p&故事的尾声令人感伤。&/p&&p&理性已经越来越难以控制迈纳的妄想了。1901 年,他没有给默里寄去任何 Q 字母的引语。&/p&&p&1902 年 12 月 3 日,在他身上发生了骇人听闻的事件。&/p&&p&我说过,在他的一生里,强烈的性欲和负罪感一直在折磨他。他憎恨自己的生理反应。&/p&&p&因此,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p&&p&自我阉割。&/p&&p&他用一根细线紧紧扎住丁丁的根部,防止血液流通,用院方特许他拥有的削笔刀把丁丁割了下来,然后扔进壁炉里。&/p&&p&他躺了一会儿,再走到门口,呼叫护理员。&/p&&p&在医务室里住了一个月,他就痊愈了。问题解决了。&/p&&p&但他对 OED 没有再做过什么贡献。精神病院的新院长对迈纳的态度很差,对他的优待被收回了。他年老体衰,在异国他乡孤独地生活了三十多年,他该回家了。&/p&&p&1910 年 4 月 16 日,迈纳被送往伦敦,他将从这里出发回美国。他和默里见了最后一面,他们俩握手告别,闪着泪光,心里都明白这是两人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见面。&/p&&p&迈纳带走的是到那时候为止出版的 OED 的六个分册。&/p&&p&他回到华盛顿,住在华盛顿公立精神病院,身体非常虚弱,直不起腰,抬不起脚,牙齿和头发全掉光了。他再也没有性功能,但仍然有小女孩潜入他的梦中,强迫他做下流的动作。&/p&&img src=&/v2-bfab_b.jpg& data-rawwidth=&250& data-rawheight=&19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0&&&p&1920 年 3 月 26 日,迈纳在睡梦中去世。&/p&&p&默里比他早死了五年。1915 年 7 月 26 日,他死于胸膜炎。直到去世,他一直在做着 OED 的编辑工作。&/p&&p&OED 的最后完成,比迈纳的死还要晚八年。1927 年的除夕,经历了七十年间无数人的艰苦工作,OED 终于全部付印,大功告成。&/p&&p&只有一个词被遗漏了。bondmaid 这个词在以前的词典里曾经出现过,但默里把它放错了地方。&/p&&p&当然,1933 年的增补卷不会再忘记它。&/p&&p&1972 年至 1986 年又出了四本增补卷。1989 年发行了电脑编排的第二版,二十卷。现在正在编纂第三版,但据说第三版只会以电子形式发行。&/p&&p&所有出现过的智慧的、冷静的、疯狂的、邪恶的心灵和头脑,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p&&p&那个伟大的时代,再也不会回来了。&/p&&p&&b&欢迎移步购买知乎电子书:&a href=&/publications/hour/& class=&internal&&《我不了解人类:12 个真实的人类故事》&/a&&/b&&br&&/p&&h2&目录&/h2&&ul&&li&他是精神错乱的杀人犯,但他编了历史上最伟大的词典&br&&/li&&li&他以天才小说家的才能愚弄了整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最有势力的人&br&&/li&&li&阿波罗 13 号:一次失败的太空任务,却失败得很伟大&br&&/li&&li&她死了,但她的细胞永远不死,而且是几百年来最重要的医学成就之一&br&&/li&&li&他着迷于收集诺贝尔奖得主的精子……这位古怪的亿万富翁说这是为了全人类的进步&br&&/li&&li&他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太子党,成就领先世界,却被我们遗忘了&br&&/li&&li&被抨击、被压制、被漠视,可过了半世纪,他用诺贝尔奖证明自己是对的&br&&/li&&li&整整 32 年,他战胜了精神分裂症,还推动了一场民权运动&br&&/li&&li&这个叫福尔摩斯的不是神探,倒是连环杀手的祖师爷&br&&/li&&li&谁都不准把烂尸体放在拖把柜里!人类学系主任也不例外&br&&/li&&li&全世界的专家都想不通的问题,被他一个挖土的破解了&br&&/li&&li&你们不能因为我读书少,就这样欺负我啊&/li&&/ul&
以下内容节选自知友
的新书2015 年有一部日本小说被译成中文,是讲一群编辑用十五年时间编了一部词典《大渡海》的,名字叫《编舟记》。小说几年前还拍成了电影,口碑非常好,在日本拿到好几个大奖。《大渡海…
利益相关:整形美容大夫(虽然美容外科出身,但有皮肤科功底与经验),美容连锁机构股东,美容仪器、化妆品厂临床顾问(如果你看到国产的化妆品有皮肤科医师推荐或验证字样,那就是我们)已培养生活美容师,医院光电美容操作相关人员千余人。&br&&br&90年代进入这个行业,当时舅舅代理了韩国爱茉莉,旗下包括兰芝,EP,DAYSYS,梦妆…那时候还没有赫拉。国内只有我们几家有卖。从此走上不归路,大学期间也放弃了“祖传第三代老中医”,选择了更科学相关的临床相关专业进行钻研。&br&&br&看到一堆贩卖着二手知识(二手没问题,问题是一手的理解或传达错了)的,行业内部人员洗地的,外行被蒙蔽的,还有一些内行说内行话让外行看不明白的…答案,心有不忍,说几句。&br&&br&&br&★第一:护肤品除了隔离&b&保湿防晒清洁&/b&,其他“&b&基本无效&/b&”&br&&br&这一点是绝对正确的,行内人士不用洗了。“有一点效果”不是逃避“基本无效”的理由。例如左旋VC,神经酰胺等&b&“有点效果的&/b&”言论出现在评论区一律不答。您这是来抬杠的。&br&不过,&b&除了保湿防晒,其他基本无效,这&/b&&u&绝对不是说“护肤品没有购买价值”&/u&,相反,仅仅是&b&保湿防晒&/b&两个工作,就值得爱美的朋友去大花心思研究与投入。&br&&br&药妆里几个牌子,如德国Dms 和美国修丽可(以前叫杜克),个人还是推荐的。(一分价钱一分货,但是如果只有这点钱,优先投医美效果会好很多)&br&&br&海蓝之谜个人也算有好感。&br&——————————————————&br&&br&★第二:&b&BB霜&/b&是营销概念,不是专业概念。&br&&br&你完全就可以把它理解成添加了一些防晒成分的&b&粉底液(不管你信不信,反正Bb霜上的防晒指数我是不当真的)&/b&。从专业彩妆来说,好的粉底液很多,好的BB霜很少。如果化妆且有专业防晒需求,推荐使用专业粉底加专业防晒霜。&br&——————————————————&br&&br&★第三:除了众所周知的&b&激素&/b&和&b&果酸&/b&滥用&br&&b&——■过度面膜&/b&&br&&b&——■过度按摩&/b&&br&&b&——■过度清洁&/b&&br&&b&这三大问题&/b&才是现在如此泛滥的&br&&b&&u&——☆脆弱敏感型肌肤 &/u&&/b&&br&&b&以及我国医院接诊的&/b&&br&&b&——☆&u&黄褐斑主要成因转为“皮屏损坏”&/u&(2016西安皮肤科医师大会再次强调了这个问题)&/b&&br&的“三大凶手”&br&(以前我国黄褐斑患者成因以内分泌和UV紫外线因素为主)。&br&&br&&br&所以,&b&过度使用面膜,不专业的美容院护理和盲目清洁&/b&才是现在更应该重视的美容隐患。(没错,虽然老子是美容连锁的股东老板,老子还是这么说,就是这么正直你咬我?)&br&&br&当然了,从知乎用户的年龄构成来说,估计不太理解35-55岁美容院常客们当下的皮肤痛苦。&br&&img data-rawheight=&960& src=&/v2-aa289b0fbe7f9bf3fd297101_b.jpg& data-rawwidth=&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v2-aa289b0fbe7f9bf3fd297101_r.jpg&&&br&&img data-rawheight=&960& src=&/v2-8f5ebbc67cb9ff656e2d798_b.jpg& data-rawwidth=&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v2-8f5ebbc67cb9ff656e2d798_r.jpg&&&img data-rawheight=&960& src=&/v2-453c364e31d78c82bdd72_b.jpg& data-rawwidth=&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v2-453c364e31d78c82bdd72_r.jpg&&&br&——————————————————&br&&br&★第四:为什么很多男人(主&b&要是微油脸男&/b&)不用护肤品皮肤也好?——主要是因为油脸的男人洗脸没用清洁产品&b&彻底去油脂(其实不仅仅是因为油脂,但主要是因为油脂。)。而轻微的油性对皮肤有不错的抗衰,抗菌与保护作用。&/b&&br&&b&&br&&/b&&br&&b&他们“不折腾”。&/b&&br&&br&&b&(医疗美容改变现状,生活美容维持现状。如果不断试图用生活美容去改变现状,我们称之为“折腾”)&/b&&br&&br&但是,&b&干脸男&/b&和&b&日晒&/b&男(比如农民和工地男),不用保湿防晒抗氧化&b&还是会老得很快&/b&。用起来就会好很多。&br&&br&&br&&b&PS:“不折腾”绝对不是让你“不管”。我给我夫人买护肤品(没错她自己不买)向来也都是四位数一买的(她在旗下的美容院工作,知道没太大效果老是懒得用)。“不折腾”,就是“不做多余的动作”,就是不“企图用生活美容方式改变现状”。而真的要做到科学的“不折腾”,谈何容易。&/b&&br&&br&&br&&b&旗帜鲜明地反对“护肤品无用论”。护肤品非但有用,而且很重要。只是&/b&&br&&b&一,正确使用护肤品。如果想科学护肤,认真学习很重要。&/b&&br&&b&二,不过度使用。凡事过犹不及。&/b&&br&&b&三,不期待过高。化妆护肤品,尤其是微商和美容院,他们的实际效果,是完全对不起他们的宣传内容的!&br&&/b&———————————————————&br&&br&&br&★第五:皮肤上覆盖的&b&皮脂膜&/b&和面部表皮最外三层——&b&角质层,颗粒层和棘层,&/b&就是最好的“隔离霜”(具有较强的锁水能力,屏障能力和防UV力),而绝大多数的护肤品的存在都是为了&b&弥补这几个层次的作用。&/b&&br&&b&可悲的是,我们的主流护肤理念,&/b&为了&b&“达到表面光滑柔嫩和基底层吸收的目的”,&/b&却都在不断&b&反复“破坏皮脂膜和角质层”。&/b&&br&&b&比如常见的“范冰冰一天一张面膜论”,其心可诛。&/b&&br&&b&“无知就是坏”。&/b&&br&———————————————————&br&&br&★第六:长久以来,护肤品都难以解决&b&“吸收问题&/b&”。&br&&b&人体的屏障是皮肤,皮肤的屏障是角质层,角质层的屏障是皮脂膜&/b&。而皮脂膜和角质层的作用就是“&b&隔离&/b&”,简单来说,就是阻止各种物质入侵。(尤其是水溶性物质,所以不要再傻傻地拍纯净水而不做隔离保湿,也不要嫌精华液油)。&br&也正因为了皮肤天然的屏障作用,&b&大部分护肤品的“绝大多数有效成分”,都只能到达“皮肤表层”而已&/b&。&br&角质层等皮肤皮肤最表层,都是“&b&无核细胞&/b&”,你基本可以理解成“&b&即将剥落的死皮&/b&”。这一层组织几乎不需要任何特别护理,即使护理了也会马上面临“剥脱”。护肤品主要希望发挥作用的是皮肤的基底层…算了如果有更多兴趣可以考研究生。&br&&br&总之现在包括一线国际大牌在内,都无法解决这个“基底层,真皮层吸收问题”,所以早在90年代我就在推广的“微针”类项目,虽然并发症超多,但因为切实的“&b&有效性&/b&”(有一次微针抵2000次常规护理的说法)过去了近20年依然爆火(&b&人工建立微管道&/b&)。当然了,&b&其有效的主要影响因素依然是“刺激导致自体修复”,而不是“外界有效成分”(除了人体自己工作修复,我们真正可以做的真的很少)。因其操作要求严格无菌,且并发症复杂,非常不推荐没有经验的医师操作,更不能让普通人自己动手!&/b&&br&&br&某些大牌精华液,至今依然停留在“依赖果酸溶解角质从而达到吸收和嫩肤的目的”。&br&&br&&b&几十年过去了,有些东西变了,有些东西一成不变。&/b&&br&&br&在吸收问题上,&b&超声波或射频导入(比如难以吸收的VC)和微脂囊包裹技术&/b&是两大好物(但依然无法解决分子量的问题),有兴趣可以研究。(但依然不能很好的“直达基底层”)&br&&br&但,真正悲惨的来了。正如我在微针部分说的那样,即使你真正触及了基底层,真皮层,你的成分也到达了,接触了这些层次的皮肤细胞——依然难以起到非常好的美容,修复等作用。为什么?你愿意给,人家愿意接受不?——皮肤确实接触到了你给它的那些“成分”,皮肤真的会“起效”吗?&b&人家皮肤不理你呀&/b&!你苦苦追求男神,要有好的结果,也得男神接受你跟你互动呀!&br&&br&&b&总之,要想真正“改变现状”,还是需要想办法让“皮肤细胞自己工作起来”,才能“美化皮肤”,而不是仅仅依靠,“涂抹某种成分”——这就是生美和医美的差距。&/b&&br&&br&幸好,这种差距正在被以&b&“科技美容仪器”和“药妆”&/b&为代表的“专业美容”大军在弥补。(当然浑水摸鱼的烂仪器更多)接下来的几年里,如果国家政策没有问题,将出现大量的专业美容仪器店开始替代传统生活美容院的现象。&br&&br&★第七:&b&学生党初级护肤不要“只使用洗面奶”&/b&&br&如果你用了洗面奶,就一定要记得配合使用水,乳,霜(油性皮肤春夏可以用水乳即可,也可以粗暴点,只用个面霜),否则&b&皮脂膜被洗去的肌肤一点风吹日晒就会被蒸发掉大量水分。这&/b&可能导致肌肤进入敏感状态。&br&而如果你是油性皮肤,又恰好,热爱清水洁面,恭喜你,你可以&b&简单擦个防晒就出门(出去旅游强烈推荐)&/b&。&br&不过,T区,单独拎出来,还是推荐要好好挑个产品清洁。&br&颧骨附近,就一定答应我温柔小心对待好吗?&br&&br&&br&&br&&br&&u&多说一句,油性皮肤的人,为了追求“清爽感”而把皮脂膜洗得特别干净之后,皮肤为了抵御环境攻击和锁水需要,很快又会产生大量油脂。这样的做法只会刺激皮脂腺,加重你皮肤的“油”问题。对于痘痘肌,这一点尤为“悲剧”。&/u&&br&&u&你需要的不是“清洁去油”,而是“控油”。&/u&&br&&br&&br&&br&&br&&br&★第八:面膜更应该算一种“化妆品”,而不是“护肤品”。&br&面膜之所以让皮肤“看起来好”,主要是因为“水合作用”和“软化角质”,可以算做一种“障眼法”。类似于短效提升观感的,“化妆”,&br&&br&&b&所以,你不要把面膜当做补水的,而是当做“暂时提升皮肤观感”的。&/b&&br&&br&&br&&b&面膜不要天天用,你看电视里吹得再牛逼的面膜,它使用说明也只敢说“推荐一周使用2-3次”。&br&&/b&&br&再写下去就真的动了自己美容院那一块的蛋糕了,还是容我想想清楚再更,毕竟这个社会往往做了牺牲别人也只是当你傻瓜。陪老婆做糖耐检查起太早一下子没忍住暴脾气写这么些,以后如果不再更了也不要怪我。毕竟&br&&b&我完全没有必要说这么些。&/b&&br&&b&其实主要还是平时靠这些知识授课搞知名度,你们都学会了我吃什么去?&/b&
利益相关:整形美容大夫(虽然美容外科出身,但有皮肤科功底与经验),美容连锁机构股东,美容仪器、化妆品厂临床顾问(如果你看到国产的化妆品有皮肤科医师推荐或验证字样,那就是我们)已培养生活美容师,医院光电美容操作相关人员千余人。 90年代进入这…
&p&我们在很早以前刊登过一篇描述国产游戏乱象的文章。&/p&&br&&p&当时正值《星际3:重返地球》即将上线,但我们发现,在国内游戏市场有数十款手游或页游与这款游戏的玩法非常相近。实际上,它们的源头都是同一款游戏:2011年投入测试的《War Commander》,这款Flash游戏被破解后迅速流入国内多个页游开发团队手中,并被迫在中国降生了一系列“私生子”……&/p&&br&&p&文章虽老,但文内描述的行业现象在如今看来仍然没有过时,且仍值得被回味。&/p&&br&&p&&b&一款老游戏和它的十个私生子——《星际3》和它的兄弟们&/b&&/p&&blockquote&作者丨张帆
&/blockquote&&br&&img src=&/d1afe4e06b63ab59e893b_b.jpg& data-rawwidth=&642& data-rawheight=&6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2& data-original=&/d1afe4e06b63ab59e893b_r.jpg&&&br&&p&在阅读这篇评测之前,你也许需要先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上图哪个游戏是不存在的?&/p&&br&&p&如果对你而言,这个答案是“都不存在”,那么这篇评测对你来说可能没有任何意义——我所面对的是一款并不存在于你的位面中的游戏,它和薛定谔的猫被关在同一个盒子里,存在于生死的夹缝之中,观察者(例如某家公司的法务部门)对于这些游戏的观测可能导致游戏名称和内容的叠加态发生坍缩,让游戏被迫改名换姓或改头换面,但是在观察者出现之前,这种叠加态会一直持续下去……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游戏产业的量子力学。&/p&&br&&p&在这个量子力学的宇宙中,《星际3》《红警4》和《三国志15》都是存在的(但《半条命3》仍然不存在!),当然,它们的开发商并不是暴雪、西木或光荣。以《红警4》为例,这个游戏就处于极为复杂的叠加态,仅仅是名字就有双语五种版本:《红警4——大国崛起》《战警——红色起义》《YY战警》《Red Battle》《Battle Alert》。&/p&&br&&p&根据这些信息,你也许会和我一样理所应当地认为这游戏不过是个“欺世盗名”的山寨之作,而山寨的对象自然是西木的遗作《命令与征服——红色警戒》(Command & Conquer: Red Alert),但现实并非如此:《红警4》的历史可以上溯至2011年,当时美国社交游戏开发商Kixeye旗下的第三部作品《War Commander》在Facebook平台投入测试,这款Flash游戏迅速遭到破解并流入国内多个页游开发团队手中,数年间通过换皮分裂出多个产品,当前国内仅腾讯QQ空间的应用中心里就运营着超过6款同质游戏,它们分别是乐元素的《红警兄弟连》、华清飞扬的《红警大战》《星际联盟》、智明星通的《红色警告》、我博轻游的《共和国之辉》以及张汉生的《红色警报》(这位个人开发者上传的版本还保留着最原始的生态,连皮都没换)。&/p&&br&&p&除华清飞扬的《星际联盟》进行了程度更深的换皮之外,其他五款游戏只需通过进入游戏后的第一分钟即可明确血缘关系:游戏的教程部分还完整保留着《War Commander》的脚本,甚至可以精确到以下几个环节:&/p&&br&&p&1、玩家的作战单位(数量精确到1辆坦克和12个步兵)从左下角登场,向右上角推进,首先在一辆坦克的掩护下消灭一批步兵(数量精确到9人)。&/p&&br&&img src=&/0170efddc849b225b5afba4_b.jpg& data-rawwidth=&630& data-rawheight=&4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0& data-original=&/0170efddc849b225b5afba4_r.jpg&&&p&&i&我博轻游的《共和国之辉》游戏&/i&&/p&&br&&p&2、被换成各种皮肤的NPC说出类似于“两点钟方向出现敌军”的台词,在首批作战单位向下一批敌人推进的过程中,一队喷火兵(数量精确到4人)从正下方出现,协助消灭第二批敌人。&/p&&br&&img src=&/0d60fdc35b49a7b9d5c98a_b.jpg& data-rawwidth=&942& data-rawheight=&3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2& data-original=&/0d60fdc35b49a7b9d5c98a_r.jpg&&&p&&i&乐元素的《红警兄弟连》(左)与张汉生的《红色警报》(右)对比&/i&&/p&&br&&p&3、画面上方的一队敌军撤退,此时NPC说出类似于“敌人逃跑了”的台词。&/p&&br&&p&4、玩家点击主基地,激活基地控制权。&/p&&br&&p&5、教程要求玩家在指定地点(基地右上方)建立炮塔并点击相关按钮跳过需要等待约10秒的建造过程,炮塔完成后,一队敌军会袭击玩家基地并被炮塔消灭。&/p&&br&&img src=&/defe947b39b_b.jpg& data-rawwidth=&630& data-rawheight=&3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0& data-original=&/defe947b39b_r.jpg&&&p&&i&华清飞扬的 《红警大战》游戏&/i&&/p&&br&&p&6、玩家被强制使用“间谍卫星”或类似功能(取决于换皮内容)对敌人基地进行反击,基地的防守阵容可以精确到8个基本步兵,建筑是油井、金属冶炼厂、发电厂、兵营、指挥中心各1座(具体名称根据换皮内容略有区别)。教程第一阶段至此结束。&/p&&br&&img src=&/fdd8ec1d18f4cfb1ed86_b.jpg& data-rawwidth=&639& data-rawheight=&6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9& data-original=&/fdd8ec1d18f4cfb1ed86_r.jpg&&&p&&i&两年多过去了,这群开发商连自己山寨过来的游戏教程中的关卡建筑布局都懒得做一丝改动……&/i&&/p&&br&&p&上述产品的交集不只是雷同的教程,还有相同的游戏语音,游戏流程与系统,一些换皮可能涉及到了无关痛痒的数值,但终究没有改变过游戏的核心。自2011年8月以来,Kixeye已经为《War Commander》发布了63次更新,其中包括数次颠覆性的版本更迭(可用于识别山寨货的教程从未改变过),但国内基于破解版再创作的多款游戏仍然像博物馆一样保留着游戏最原始的设定,一些换皮版本不过是将国内页游界的流行系统融入其中(充值提升VIP等级,抽奖开箱等等),却从没有在兵种、战术等方面向前迈出过一部,甚至连照抄《War Commander》后续更新内容这种程度的事都做不到。&/p&&br&&img src=&/e6d82b4c4f51b7dd3a6afc0be0fb5831_b.jpg& data-rawwidth=&630& data-rawheight=&5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0& data-original=&/e6d82b4c4f51b7dd3a6afc0be0fb5831_r.jpg&&&p&&i&这些本质上是同一款游戏,其中有11个来自同一个开发商&/i&&/p&&br&&p&智明星通在腾讯QQ空间应用中心运营的页游《红色警告》,即是龙渊网络推出的手游《红警4——大国崛起》,它同样还是智明星通旗下行云平台运营的手游《战警——红色起义》及其英文版《Battle Alert》……如果你觉得这篇评测至此已经跑题太多的话——2013年10月,智明星通投资筹建了龙渊网络,而这家开发商对《红警4》的又一次换皮成果即是《星际3——重返地球》:所有的这些产品及其名称,全部都是基于2011年测试期《War Commander》的破解版换皮而成。&/p&&br&&img src=&/ae871a291f9e526b48d44f1acf4c27be_b.jp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18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ae871a291f9e526b48d44f1acf4c27be_r.jpg&&&p&&i&《星际3》家族谱系图&/i&&/p&&br&&p&在接触《星际3》之前,我着实没想到对一款游戏的评测居然能够用应用到系谱学。但面对这样一部拥有如此特殊血统的产品,脱离这样的族谱背景是根本无法做出评价的:从表面上看,《星际3》不过是一款披上《星际争霸》皮的《部落冲突》(Clash of Clans),而且这层皮厚到根本脱不下来——尽管开发商亲自动手做了模型,没有从《星际争霸》系列中直接盗取图像素材,但他们仍然壮起胆量复制粘贴了大量《星际争霸》首部作品中的音效,包括单位语音(登场时、点击选中时和接受指令移动时),以及用户界面互动时的音效。&/p&&br&&img src=&/50c71b370a4e9bd4d9cb_b.jpg& data-rawwidth=&630& data-rawheight=&4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0& data-original=&/50c71b370a4e9bd4d9cb_r.jpg&&&p&&i&星际永恒的经典体验是什么?大概就是首次充值的双倍军费和商城的豪华礼包吧……&/i&&/p&&br&&p&如果你好奇上图礼包的内容的话……各兵种都被包括在礼包中,只要肯掏钱,你就能在其他玩家只能造枪兵的时候派一片巡洋舰过去……多少能还原些在《星际争霸》里输入“show me the money”和“operation cwal”之后的体验了吧?&/p&&br&&p&但是,《星际3》的游戏机制来源要比《部落冲突》更为古老:《War Commander》遭到国内页游团队破解一事发生在2011年的游戏首次测试期间(可精确定位至11月),而《部落冲突》则诞生于2012年8月。在《部落冲突》的众多山寨品泛滥手游市场的热潮褪去之后,《War Commander》的古老机制反而能够在这一环境中显示出新意:玩家招募的部队不会像《部落冲突》那样不参与基地防守,或是在进攻时被一次性消耗掉,它们会留在基地中协同防守,玩家还可以对AI做出参与追击或原地驻守等指令;在进攻时,玩家的部队会损失生命值,但是未阵亡的单位会保留当前生命值并返回基地。&/p&&br&&p&在兵种恢复生命值的相关机制上,《War Commander》被迫在中国降生的一系列私生子不约而同地与自己的血脉源头产生了冲突:在《星际3》和它的兄弟姐妹中,所有兵种都无法自动恢复生命值,你奄奄一息的残兵在回到基地后也无法得到任何救治,它们会一直保持半死不活的状态,直到你解锁医疗兵(治疗步兵单位)和机械师(修理载具单位)——但是即便解锁这两个单位,它们在基地里也不会进行任何治疗或修理,只会盯着垂死的士兵或即将报废的机甲而无动于衷,只有在进攻时派遣出来,这些单位才能发挥作用——就算是在防守最后一道防线时都不肯为自己的战友或基地而抬一下胳膊。&/p&&br&&img src=&/8a24fdd4f65_b.jpg& data-rawwidth=&630& data-rawheight=&3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0& data-original=&/8a24fdd4f65_r.jpg&&&p&&i&医疗兵在为坦克进行治疗……没错,在为,坦克,进行,治疗……&/i&&/p&&br&&p&那么,如此违反常识,没有一丝友好度可言的设定到底是怎么来的?答案就是国内页游开发团队最初获得破解版的时机不对——《War Commander》在测试的第四个月就彻底改变了这个设定,于日发布的更新中删除了医疗兵和机械师两个单位,之后,所有玩家都可以通过在战场上及时撤退伤兵自动为其进行治疗或修理,这一改动还顺便为游戏创造了新的收费点:伤兵的恢复需要等待一段时间,但玩家可以付费跳过这一等待过程。&/p&&br&&p&这些私生子非常不幸地诞生于日至12月21日之间的某一天——破解正好发生在《War Commander》更新可驻守步兵的碉堡防御等新建筑之后,变更兵种生命恢复机制之前。于是我们得以目睹一幕尴尬的情况:两年半以来,《War Commander》被迫拥有了超过10位页游私生子和这些私生子的手游后代,而这些后裔时至今日仍在坚守着早已被祖先摒弃的陋习,在换皮繁殖的过程中遗传着相同的性状:在《War Commander》中退休两年半的医疗兵和机械师仍然披着各种外衣、以不同的名义在那些山寨世界的基地中瞪着垂死的士兵或即将报废的载具无动于衷,而2011年8月至12月之间Facebook上的《War Commander》玩家针对这一机制总结出的各种投机取巧方法在这些国内厂商的一代代作品中仍然有效:例如玩家可以去打一场根本没必要的战争,把伤兵放置在敌人警戒范围之外,慢慢加满血再直接撤退——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这种除了投机取巧之外毫无意义的操作上。&/p&&br&&p&那些为这些私生子规划人生的策划们大概仍然认为“洋大人当年这么设计一定有着高深的道理”,显然没人曾沿着这条畸形的“西天取经”之路走回源头,没人观察过《War Commander》如今变成了何种模样,没人反思过这条血统中先祖与后裔的差别到底源自何处。也许再过两年,这些私生子的后裔会连自己祖先的存在都忘掉,但当他们在自己周围看到并不相识的兄弟姐妹那一张张熟悉的脸与共同的缺陷时,他们是否会感到疑惑或尴尬呢?&/p&&br&&p&——————————&/p&&br&&p&这篇《星际3——重返地球》的评测,同时也是针对它在两年间所有继承相同血统的兄弟姐妹的评测,这些兄弟姐妹都曾遭受过程度不一的换皮之苦,但骨子里仍然保留着同一款游戏的特质,同时保留着的还有那款位于血统源头的游戏诞生初期的缺陷,智明星通旗下手游开发商龙渊网络在为这条血脉进行最新一次繁殖的过程中为换皮行为开拓了新的思路:就连换的皮,都可以不是自己的,它同时盗用了《星际争霸》的大量音效,以及美国专业配乐公司Immediate Music的曲目(游戏登录界面的背景音乐是“Destiny of Chosen”,战斗过程的背景音乐是“How to Control the Dream”)。在这层皮的覆盖之下,它的内容仍然是《红警4》《战警》《红警大战》《红色警报》《红色警告》《共和国之辉》《红警兄弟连》……中的一切,由于附加于这条血脉之上的诅咒,它注定终身处于这种复杂的叠加态之中,如果你打算亲身体验中国游戏产业的量子力学实践,目睹一款游戏因受到观测而发生坍缩——就像《卧龙传说》惹上官司前后发生的变化那样,那么不止《星际3》这一款游戏适合你,请不要错过我在文中提到的那张族谱上的任何一部产品。&/p&&br&&img src=&/0f344edb3b4efb835b31_b.jpg& data-rawwidth=&570& data-rawheight=&3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0& data-original=&/0f344edb3b4efb835b31_r.jpg&&&p&&i&《卧龙传说》最初公布时的面貌&/i&&/p&&br&&img src=&/3e6ae8ce467d354b1c9836_b.jpg& data-rawwidth=&570& data-rawheight=&3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0& data-original=&/3e6ae8ce467d354b1c9836_r.jpg&&&p&&i&《卧龙传说》被暴雪观测到并引发坍缩后的面貌&/i&&/p&&br&&blockquote&评测小插曲&br&《红警大战》为手游的各语言版本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本地化”,例如中文版付费抽奖内容的“拜财神”,在日文版中变成了“开福袋”,在其他语言版本中则变成了“海盗来袭,你是否要进行挑战”,虽然这个细节确实值得赞赏,但是游戏的德文版犯了一个严重政治不正确的错误:本地化团队保留了二战背景,而战役中玩家首先要扮演德军入侵波兰——对德国游戏审查制度有所了解的玩家大概能理解:这大概是二战后第一款在德国发行的,允许德国玩家扮演德军入侵波兰的游戏,移动游戏的“优势”就这样让这家公司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blockquote&&br&&p&当然,薛定谔那只倒霉的猫至今仍然不死不活,《War Commander》的开发商Kixeye也许永远不会意识到自己在异国他乡莫名其妙地拥有了如此之多的子嗣,游戏产业的量子力学实践就是这样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侥幸与遗憾并存的宇宙。&/p&&br&&p&《星际3》及其族谱上的兄弟姐妹中的任何一部作品在脱离整体的情况下都没有价值可言,它们仅存的可玩性完全源自血统的源头,在2011年惨遭破解的《War Commander》。两年多以来,诸多开发商在针对这款游戏进行换皮的过程中诞生了一系列令人哭笑不得的产物,以龙渊的产品为例,它们为《红警4》创造了一个尴尬的背景:游戏中的日常任务之一是“国民党通缉令”,其母公司智明星通的思维发散产物则是日本战犯通缉令——总之你相信玩家在这个游戏里扮演的不是二战德军,而是正义的一方了吧?但你很快就要解锁自己兵营里的下一级兵种“恐怖分子”了……&/p&&br&&img src=&/cb4a73a2b936a1c618c0319_b.jpg& data-rawwidth=&630& data-rawheight=&4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0& data-original=&/cb4a73a2b936a1c618c0319_r.jpg&&&p&&i&《红警4》中玩家的使命是参加淞沪会战并解放上海滩,但为什么参加上海保卫战就可以获得铀资源?&/i&&/p&&br&&img src=&/b1b5c4c5433_b.jpg& data-rawwidth=&630& data-rawheight=&4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0& data-original=&/b1b5c4c5433_r.jpg&&&p&&i&在龙渊的《红警4》中,他们不但等级分明,还明码标价……&/i&&/p&&br&&img src=&/87e572c85a4dd4bdd4ac48_b.jpg& data-rawwidth=&630& data-rawheight=&3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0& data-original=&/87e572c85a4dd4bdd4ac48_r.jpg&&&p&&i&在智明星通运营的页游《红色警告》中,通缉令上的人物变成了日本战犯&/i&&/p&&br&&p&令我感到遗憾的是:这篇评测同时还暴露了本站评分系统的缺陷:它不允许负数的存在。因此我不得不为这些游戏在我内心的评价基础上再加上一百分,为它打上0这个过高的分数。&/p&&br&&p&最后,以这张图来概括我对《星际3》的总体印象:你叫什么?你再说一遍?&/p&&br&&img src=&/e432e926ac68c80b57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主角得到传承重回都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