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是什么体》的开卷词是什么?

古典名著的头与尾:万千悲喜,终归一悟
选自:古典书城 (微信号:gudianshucheng)
古人云“文以载道”,所有的经典文学作品都离不开一个“道”字,其具体而微地集中表现为在人生感悟的过程中对崇德修身的颖悟,饱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天命观和道德观,为心灵指明方向。
一部优秀文学作品往往都有一个结构严谨的布局,吸引人的开头和意味深长的结尾,犹如一个人的一生。它可以是开始时的诗意,或是结尾时的悲寂,或喜或悲,全都隐藏在一首首诗里…
《红楼梦》:风月情长,终究梦一场
“梦”者,一切皆虚幻也;“红楼梦”者,红尘梦幻也。梦里是荒唐,从小说本身,红楼的开篇词就是那首《引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都只为风月情浓。
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
试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曹公说,红楼“大旨谈情”,红楼的梦里是一场情天恨海。世间之人,一个个都是情种,只是有真情和妄情,人情和欲情。流落在人间风月场上。
所以红楼的结尾,是散场。曲终人散或许让人伤感,繁华落尽、生死茫茫更是无尽凄凉。小说本身的收尾诗词,正是那首《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人生百态,人的欲望和路途也有千万种,可是结局却宿命般地奔向同一个——终究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镜花水月一场空,梦幻泡影真如梦。然而,在戏外,却是满眼荒凉。《红楼梦》,还有另一种开篇和结尾,那是作者的自况,是更真实,也更残忍。
开篇诗说: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结尾诗说: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红楼梦》的中心线索是一块灵石的经历,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幻为人身,后又引登彼岸。
书中的《鸟投林》告诉人们:世间万事有因,欠债必还,曲终人散;书中跛足道人在《好了歌》中罗列了炎凉世态中人情冷暖变化的一些现象;而甄士隐的注解则更进一步洞察了一切事物是过眼烟云,并且看穿了世人的荒唐之处在于“反认他乡是故乡”。
佛家认为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一切都是幻象,是不实的。喻示世人来头非比寻常,从天上而来,从远古走来,切勿迷失本来面目,抛弃对红楼的痴迷,梦醒时明心见性,返本归真。
《三国演义》:心机,天机,契机
“演义”这个概念,古已有之,古人推重讲史并不徒讲历史故事而已,而是叙史存义,强调阐发正统思想理义,重在“演义”。后来人们也常常把历史称之为“演义”。
开始也是结束,三国的开篇,借用了明代大学问家杨慎的《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用在三国,最合适不过。我们仿佛看到一位曾经叱咤风云、阅尽世间成败的白发老者,站在离开的小船的船头,端着杯中酒,唱着这首歌。
《三国演义》在艺术上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成功典范,全书通篇讲述的就是一个“义”字,宣扬忠孝节义,天命天理,治国平天下,也有谋略、智慧在其中,非常突出地表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天命观。
结束也是开始,三国的结尾,有一首长诗,尽说那个金戈铁马的英雄时代。最深彻的是最后一句: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所以,书中曾多次讲到“天意”主宰着人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认为预兆吉凶、星辰明晦、天文乾象变化等都是“天意”的表现,“天意”是人所不能违抗的,人只能顺天而行。
这也让人想到《三国志·诸葛亮传》里最后那句话:“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或许,这就是天数。
《水浒传》:尘归尘,土归土
水浒,大体说来就是一个义字当先、替天行道却毁于一旦的故事,扑面草莽英雄气,一场江湖侠义志,万千无语悲凉意。所以开卷词才流露这样的气质:
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
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
谈笑看吴钩。
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据中州,
七雄扰扰乱春秋。
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
见成名无数,图名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
霎时新月下长川,江湖变桑田古路。
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
恐伤弓远之曲木。
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
《水浒传》讲述了朝代更替中兴衰与变乱,洪太尉误走妖邪,放出了镇压于伏魔殿的待罪天罡与地煞星君,纷纷转生成人出世,这也是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来历。其中的恩恩怨怨透着个人意志的不由自主,是非谁人定?兴衰岂无凭?
所以这开卷词中的潇洒与冷眼或许都是装出来的——什么看淡名利、隐迹书林、儒流俊逸,都分明是一种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和不得已。
这种无奈的身不由己,在结尾处的几首诗中,终于明白流露出来。
先是说梁山108好汉:
天罡尽已归天界,地煞还应入地中。
千古为神皆庙食,万年青史播英雄。
看上去是众神归位,永受香火供奉,青史留名。可想起梁山的英雄们,皆是身不由己的开始,又身不由己的结束,似“尘归尘,土归土”般悲戚。这是一种多么无以言说,却也无以改变的无奈啊!
然后诗说:
莫把行藏怨老天,韩彭当日亦堪怜。
一心征腊摧锋日,百战擒辽破敌年。
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相尚依然。
早知鸩毒埋黄垠,学取鸱夷泛钓船。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不同的是,梁山好汉的反抗的斗志,终究被红尘磨灭,他们如烈日版的爆发,终究还是要失败,败在那个腐朽不堪的王朝,与封建愚昧的思想里。这,才是最无奈的悲愤!
最后诗说:
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子平生志已酬。
铁马夜嘶山月暗,玄猿秋啸暮云稠。
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
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
世间万事,总是该有人去做的。所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打拼已过,七分到手,剩下的三分便是靠机缘了。是吗?其实不是!梁山好汉的失败根源,源自内心对封建社会的一丝期盼。但他们依旧是英雄,因为,他们做了普通人一辈子都不会也不敢做的事。
无论何时,只要尽力而为,问可心无愧。
《西游记》:始于慈悲,终于觉悟
《幽梦影》里说,西游是一部“悟书”,在“四大名著”里,它的主题更直接,调子也更温情。因为只有它是“喜剧”,虽然同样历经坎坷,却有着皆大欢喜、不复更求的结局。
这是一个关于佛家的故事。而佛家的主题只有两个:慈悲,和觉悟。西游记也同样如此。
开篇诗中说: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造化,是玄之又玄,却逃不过一个“善”字。佛家讲求心善即是禅,西游记正是“善”的故事。
西游结尾时,有两首诗:
圣僧努力取经编,西宇周流十四年。
苦历程途遭患难,多经山水受迍邅。
功完八九还加九,行满三千及大千。
大觉妙文回上国,至今东土永留传。
一体真如转落尘,合和四相复修身。
五行论色空还寂,百怪虚名总莫论。
正果旃檀皈大觉,完成品职脱沉沦。
经传天下恩光阔,五圣高居不二门。
最后引用,是佛家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唐僧是一位慈悲为怀、一身正气的圣僧,立志拜佛求取真经以济众生,意志坚定,持之以恒。孙悟空忠心护师,全始全终;除恶扬善,救人救彻。
唐僧师徒对佛法的坚定信仰鼓舞着后人,他们虽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但却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得道成佛,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向善才是人生正道。
《西游记》展示的是人生的超越过程与归宿,也是四大名著中惟一具有圆满的结局。而这结局,却可以用八个字简单概括,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中国古典名著,看似平凡的开篇与结尾,却暗藏着作者内心的思考。这思考,才是每部名著背后最核心的思想所在。
或喜或悲,或忧或虑,亦或禅或道,或许都不重要;而对人性的探索,对社会的反思,对天道的感悟,才最可贵。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 1.“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三国·王粲《七哀诗》)”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上述两诗反映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2.“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志·魏书·武帝记》) 你觉得曹操真是这样一个人吗?试作评价。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这句诗的作者是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简评作者。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赤壁之战正值隆冬, 很少东风。 杜牧诗中这一看法正确吗?并分析赤壁之战胜负结果的 产生原因。 5.阅读下面一些关于诸葛亮的材料: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非淡泊无取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连年动众,才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也” 、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 优于将略。 ”(陈寿《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南阳题 诸葛亮联)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杜甫题诸葛亮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用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四川成都武侯祠名联) 《三国演义》 “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 。(鲁迅)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写一则关于诸葛亮的历史小论文。 6.“天下大势,久分必合,合久必分。 ”(罗贯中《三国演义》开卷词) 此观点是否正确?并进行评价。 7.“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裴松之注引《汉晋春 秋》) 此句反映的背景材料是什么? 8.“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 (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 ) “益州” 、 “金陵” 、 “石头”各指哪里?西晋统一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9.“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 (李白《永王东巡歌》其二) 该诗借用历史上什么典故? 10.“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杜牧《江南春》 ) 该诗反映南朝出现了什么社会现象?概述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 并举例说明 这一现象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1.“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 ” (谚语) 此谚语讽刺哪一阶层?产生这一现象是由什么制度造成的?该制度的兴衰过程如何? 如何评价该制度? 12.“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李商隐《咏史》 ) “三百年” 、 “钟山”指什么?此句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13.“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 了大批的生产力。但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
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 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 而且大部分甚至不得不采用被 征服者的语言。 ” (恩格斯) “野蛮的征服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 律。 ” (马克思) 试以北魏孝文帝改革论证恩格斯和马克思的话。 14.“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 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是什么? 15.历史谜语: ⑴凿壁偷光(猜一历史人物) ⑵刘邦大笑,刘备大哭(猜一字) ⑶爷爷打冲锋(猜一历史人物) ⑷防守严密(猜一历史人物) ⑸孔雀收屏(猜一历史人物) ⑹七擒孟获(猜一字) ⑺山东同志来取经(打一古书) ⑻红墙(打古代地名一) ⑼无边落木萧萧下(打一字) ⑽曹操与曹丕(打一外国名著) ⑾周郎坐看烧赤壁(打一成语) ⑿言必魏蜀吴(打七字俗语) ⒀垓下之围(猜一历史人物) ⒁孔雀东南飞,枝头又相逢(猜一历史人物) ⒂珲(猜一历史人物) ⒃花落知多少(打一历史人物) ⒄壮(打一历史名词) ⒅三八线两边(打一历史名词) ⒆鸟笼(打一三国人物) ⒇谢安复职 (打一成语) 答案揭示及参考要点: 1.反映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带来的惨象。 2.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是对的。东汉后期军阀战乱不止,严重破坏社会经济,曹操 身为汉丞相、魏王,注重发展生产,注意招收和提拔人才,政治上“挟一天子以令诸侯” , 发展了自己的势力,打败袁绍,兼并群雄,统一了北方。这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和人民微波 生活安定,是历史的进步。称曹操是“乱世之奸雄”是不正确的。东汉后期群雄割据局面是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曹操在政治上“挟一天子以令诸侯” ,顺应了当时人们的封 建正统观念, 是统一、 安定的需要。 罗贯中由于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以汉朝刘氏为正统, 美化皇族后代,贬低曹氏是不正确的。 3.曹操。抒发老当益壮的胸怀。曹操不但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文学家。 4.周郎,周瑜。二乔,大乔和小乔,东吴美女。 “铜雀”指铜雀台,为曹操在邺所筑。 意思是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郎方便,使他能火烧曹营,则吴国将灭于曹操之手。从反面假 想赤壁之战东吴战败的后果。杜牧的看法是片面的, “东风”只是一种现象,具有偶然性。 偶然是必然的反映。孙刘联军战胜曹军,具有一些必要因素,如水军实力超过曹军、战术得 当;曹操轻敌、军中疫病流行等。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
和偶然性的关系原理。 5.南阳武侯祠联构思巧妙,上联嵌一至十数目字,下联嵌五方五行。联语概括了诸葛亮 的一生功业。但所述事迹不一定与史实相符。杜甫的对联重点突出了诸葛亮的主要业绩。成 都武侯祠联为清人赵藩题,此联实质上是对诸葛亮提出了批评,诸葛亮虽能“攻心” , 但“好 战”仍是其一大失策,以蜀国地处孤绝,兵寡将少,诸葛亮未能以闭关守险、发展经济为重 点,反而连年征战,伐魏讨吴,又“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终使统一事业功败垂成,根源 在于诸葛亮未能审时度势。此联借鉴前事,警示后人,确实发人深省。赵藩作此联的真实用 意是为讽谏时任四川总督的岑春煊。毛泽东亦极为推崇此联。 思路:要求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写出一个真实的诸葛亮。 6.此句反映 中国历史上特定时期的历史现象。中国历史上国家几经分合, “久分必合” 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主流,而“合久必分”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7.三国曹魏髦在位时,司马昭专车政,蓄意夺取政权,路人皆知。此句反映魏国后期, 朝政已被司马氏所控制。 8.280 年,西晋大将王濬率领水军,顺江东下,讨伐东吴,金陵守军面对晋军的进攻, 闻风丧胆,吴主孙皓出降,西晋统一全国。 “铁锁沉江底”指吴军以铁锁横江阻拦晋船,晋 军以火烧熔之。 “益州”指成都, “金陵” 、 “石头”指南京。西晋统一的历史条件有:三国时出现民局 部统一,三足鼎立局面中孕育着统一因素;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经济实力超过南方;灭 蜀后,原有的均势被打破,西晋占有长江中下游地区,处在有利的地位;晋武帝为灭吴作了 有效的军事准备,并采取了正确的军事方针;吴国统治的残暴和腐败等。 9.东山再起、 淝水之战。 谢安, 字安石,曾隐居东山。 人们把谢安出任东晋宰相称为 “东 山再起” 。 “谈笑” 、 “静” ,回映了两军交锋时谢安弈棋自若的史实。 “胡沙”指铺天盖地、卷 土而来的百万前秦大军。 10.反映的是佛教的盛行。原因:佛教教义固有的迷惑性;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饱受战 乱之苦,易于接受宗教信仰;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发展过程: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东汉明 帝派使者去西域求佛法,佛教在我国逐渐传播,南北朝时期空前盛行。影响:寺院广占土地 和劳动力,加重社会经济负担;统治阶级崇佛,政治黑暗;对建筑、艺术、文学等方面产生 广泛影响。如石窟艺术、佛教流行,及引发范缜对神不灭谬论的批判。 11.意思是说坐在车上不掉下来的孩子也可任著作郎;能在官场里说几句应酬话,就能 任秘书郎。此谚语讽刺土族制度造成的。士族制度形成于魏晋,充分发展于东晋,衰落于南 朝末年,摧垮于唐朝末年。士族在政治经济上享有特权,是一群极端腐朽的社会寄生虫,土 族制度也是形成这一时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12.三百年,指东晋立国至陈亡共 270 年,南方换过五个朝代。钟山,指南京,被誉为 “王气之地” ,说明国之存亡,不在于地之险要。 1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采用 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特别是实行汉化政策,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提 倡与汉族通婚等,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不得不适应汉族封建的经济形态, 甚至还不得不采用汉 族的语言。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这是一条永恒的规律。 14.《归园田居》描述纯洁、幽美的田园生活。 《饮酒二十首》写自己避开达官贵人的车 马喧扰,获得自由、恬静的心境,自然真切。陶渊明的田园诗大量描写了如画的农村风光和 质朴的劳动生活,恬淡自然,真实动人。 15.⑴诸葛亮(孔明) ⑵翠 ⑶祖冲之 ⑷范缜 ⑸关羽 ⑹惩 ⑺ 《齐民要术》 ⑻赤壁 ⑼陈 ⑽《父与子》 ⑾隔岸观火 ⑿逢人只说三 分话 ⒀关羽 ⒁孙权 ⒂王右军(王羲之) ⒃谢玄 ⒄八王之乱
⒇东山再起
三国诗句...
诗歌与历史的对话:三国...
《三国演义》诗词初探...
三国人物诗歌...
三国的成语、歇后语、对联、诗句、36计...
三国魏诗人阮籍诗歌风格...
网络诗词之三国群英传——三国鼎立篇...
三国故事、人物、诗歌...
_三国演义_中涉及曹操诗歌的叙事功能...
三国演义里的诗词歌赋...
■ 网友在搜开卷有益的卷读(),词语的意思是(),你还知道那些劝人读读书的名言?请快点,今天要要!无忧的童年-,开卷有益的卷读(),词语的意思是(),你还知道那些劝人读读书的名言?请快点,今天要要!-爱问知识网
开卷有益的卷读(),词语的意思是(),你还知道那些劝人读读书的名言?请快点,今天要要!
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书痴者文必工,意思是打开正经的书总有好处,还有几句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卷读 juàn
卷有益的卷读( juàn ),词语的意思是(褒义词打开书本,学海无涯苦做舟,总有益处。 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可以得到有用的知识。),你还知道那些劝人读书的名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
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兴于《诗》。 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必有我师也、黑发不知勤学早、三人行、玉不啄、勿以恶小而为之。可以得到有用的知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读书有三到、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立于礼,行万里路——刘彝 12。择其善者而从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人不学、熟读唐诗三百首、发奋识遍天下字,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书卷多情似故人,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奇文共欣赏。1,下笔如有神——杜甫 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谓心到,成于乐——孔子 7,不成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开卷有益kāi juàn yǒu yì 褒义词打开书本,总有益处,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读书破万卷、非淡泊无以明志,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毁于随——韩愈 3、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问渠那得清如许、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
开卷有益的卷读( juàn),词语的意思是(打开书本,总有益处。),你还知道那些劝人读读书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开卷有益】从“唐诗宋词”说开去越城区院 肖春松绍兴检察绍兴检察微信号sxjcyjwjd功能介绍发布检察新闻,深化检务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供法律服务。海德格尔呼吁人应该“诗意地栖居”,置身于都市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染上了俗世的尘埃,仿佛一切生活乐趣都变成了低级趣味。这个时候,在夜深人静的夜晚,高颂唐诗、低吟宋词,于时间界限之外和古人神交,或许可以得到心灵的依归。唐诗宋词,恰似古代的流行歌曲,为世人传唱,之所以成为当时之流行、后世之经典,根本原因在于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唐诗宋词用精炼、简短、委婉、含蓄的语言来表达其思想内容,话说三分,意留七分,并在字里行间融入音律、韵律。唐诗的整齐划一、一板一眼与宋词的长短错落、抑扬顿挫各含精妙,使读者在朗诵诗词的时候分外享受。其表达或婉约、或豪放,或细腻、或粗犷,或如溪水涓涓、或如江海滔滔,或如弦音绕梁、或如珠落玉盘,要么置人于深山老林的碧水深潭之下,要么置人于怒江阔海的汹涌波涛之上。当然,如果光有独特、华丽的表达方式而没有触动人心的思想内容,那么唐诗宋词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穿着华丽旗袍的机器人而已,少了诗词应有的气质。唐诗宋词有千面,它有时是一名驰骋沙场、精忠报国的将军,有时是一位忧国忧民、寄情于天下苍生的好官,有时是一个寒窗十年、壮志难酬的书生,有时又是一个相思满怀、衣带渐宽、独坐闺房的怨妇。这些诗词无不是作者当时情感、诉求的表达,或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或是一种立场的表明,或是一种气节的坚守,或是一种人生的感悟,如此种种,无一不是美的化身。然不管是醉卧沙场的将军、指点江山的文臣、牢骚满腹的书生,亦或是独守空房的怨妇,都频频出现在其他文学体裁之中,甚至其思想情感的表达远没有其他文学体裁来得深邃。但是,唐诗宋词总能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精炼的遣词造句,给人韵律上的享受、想象上的空间,甚至让人之情操得以陶冶。唐诗宋词的表达方式是唯美的,是浪漫的,然而,并非所有思想情感、事实真相都适合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唐诗与宋词的篇幅都不长,就算文字精炼也不能包罗万象。在诗词中宣泄情感可以,寄托情思可以,表明立场可以,书写感悟可以,但要在诗词中去论证一个复杂的问题就显得荒谬了。如果爱因斯坦能把相对论写成一首诗,那么这首诗就不会是相对论了,所幸的是爱因斯坦没有把相对论写成一首诗,当然爱因斯坦也不可能用诗去表达相对论的思想内涵。诗词虽然唯美,却不万能。德国哲学家泰奥多·阿多诺曾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试想,作为文学的唐诗宋词若不能为真善美论证、辩护,唐诗宋词何以能够存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不能用诗词唯美、浪漫地表达出来,这是唐诗宋词的局限,也是其坚守的底线和气节。唐诗宋词凭其独特的美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流传至今,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一块瑰宝。然而,对于这样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起来并加以利用,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深思的问题。中华民族在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面前遇到了两种尴尬。第一种尴尬是我们总觉得自己的月亮是方的,我们缺乏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自信。现在的我们更热衷于谈论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却很少谈到我们的孔孟老庄;我们可能已经读完了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却仍没有看过汤显祖的《牡丹亭》;我们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洋气会更愿意去诵读那些被翻译过而失去原汁原味的他国诗歌,而对散发着浓浓乡土气息的唐诗宋词缺乏兴趣;我们对于西方的“自由”“人权”理念津津乐道,却对西周“以德配天”“明德慎罚”这些古老的法制思想没有听说……而与此同时,联合国总部大厅里正赫然写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蕴含着儒家思想精髓的一句话。第二种尴尬是我们对国际游戏规则的缺乏理解,给予了别国对我国民族文化遗产合法侵犯的机会。当少林武僧走出国门进行武术表演,作为正宗少林文化的传承人少林寺却因没有自己的商标而不得不征求当地“少林”商标持有人的同意时,当日本人对宣纸和一些中药申请专利后又向我国商标局申请将《三国志》《西游记》《水浒传》注册为游戏类商标时,当美国人将“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一些中国元素做成电影并对中国人的钱包虎视眈眈时,我们正面临着自己民族的文化遗产随时可能被别人合法掠夺的惨境,而此时此刻的掠夺方式又是那么地“正当”、“文明”。目前,国家既缺乏对有形无体的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也无法将一个已经进入公共领域的东西纳入现有的私权化的知识产权领域。在这种制度背景下,我们应尽量做到“物尽其用”,让别人无所可用,这样既可以免遭第一种尴尬,又可以适当避免第二种尴尬。其实,唐诗与宋词作为它们各自那个时代的流行文化,只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可以是阳春白雪,也可以是下里巴人,我们不应将其推到一个文化的高度并束之高阁。其作为文学财富也好,作为一国文化软实力也罢,我们都应成为唐诗宋词这份文化遗产的合格继承者。阅读
绍兴检察 公众号最新文章:
双11攻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志是什么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