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恶的三位一体2键盘没反应把录像带剪开,打不开刀,没反应

拒绝访问 | www.3gmfw.cn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3gmfw.cn)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dfa53cde7b643ef-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看电影》评选的好莱坞新经典TOP50部电影()
这个榜单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了。所以想转到自己的博客里方便查看。
1.《指环王》03
2.《低俗小说》1994
3.《肖申克的救赎》1994
4.《谋杀绿脚趾》1998
5.《泰坦尼克号》1997
6.《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1999
7.《阿甘正传》1994
8.《拯救大兵瑞恩》1998
9.《波恩的最后通牒》2007
10.《巴顿分克》1991
11.《梦之安魂曲》2000
12.《黑客帝国》1999
13.《记忆碎片》2000
14.《冰风暴》1997
15.《辛德勒的名单》1993
16.《搏击俱乐部》1999
17.《终结者2》1991
18.《穆赫兰道》2001
19.《疤面煞星》1983
20.《好家伙》1990
21.《断背山》2005
22.《罪恶之城》2005
23.《美国往事》1984
24.《洛城机密》1997
25.《木兰花》1999
26.《莫扎特》1984
27.《这个杀手不太冷》1994
28.《落水狗》1993
29.《性、谎言、录像带》2004
30.《小说人生》2002
31.《刺杀肯尼迪》1991
32.《当哈利遇见萨利》1989
33.《七宗罪》1995
34.《大象》2003
35.《21克》2003
36.《土拨鼠之日》1993
37.《英国病人》1996
38.《勇敢的心》1995
39.《盗火线》1995
40.《圣诞夜惊魂》1993
41.《美国X档案》1998
42.《沉默的羔羊》1991
43.《不可饶恕》1992
44.《美国美人》1999
45.《为戴茜小姐开车》1989
46.《普通嫌疑犯》1995
47.《灵魂异客》1996
48.《阳光小美女》2006
49.《剪刀手爱德华》1990
50.《疯狂店员》1994
由榜单发现:
1.1994年和1999年都有5部电影上榜,为最多。
2.近25年来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有11部上榜。
3.最近十年没上榜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包括《莎翁情史》、《角斗士》、《美丽心灵》、《芝加哥》、《百万美元宝贝》、《撞车》、《无间道风云》、《老无所依》,后七者为连续七年。。。
4.2000年以后的电影只有12部上榜。
电影历史不过百年。如我这般年纪的人看电影的时候,正是好莱坞蓬勃发展的时期。明星、大片已经不再是新奇的玩意。《宾虚》、《血溅虎头门》等等电影,对于我们来说虽是经典,但已经有了代沟似的久远。如今的片子多如牛毛,明星也是灿若繁星。堪称是空前繁荣的时代。以下就罗列出50部经典的电影,以饕不怎么看电影的朋友们。所列片中,也许有你耳熟能详的,也许有你不知道的。好看不好看的,全在你怎么理解。一部电影的气质与思想,才是电影的真正内在与衡量标准。
《疯狂店员》Clerks
两万七千美元能干什么?凯文·史密斯拉了帮亲朋好友,用上黑白胶片,场景单调,配乐胡搞,恣意疯狂。而结果,就在这样的随意和荒诞中,美好的感觉油然而生。
《剪刀手爱德华》Edward Scissorhands
<font STYLE="FonT-siZe: 14px" COLOR="#6F年
只属于约翰尼·德普的爱德华,只属于蒂姆·波顿的剪刀手。因为德普和波顿,往后我们的记忆中,都会有爱德华忧郁的目光、天空飘起的雪、和旋转的赖德。
《选美一家亲》Little Miss Sunshine
一群失败的人经历一次失败的旅程,最终却得到了释然与快乐。影片就这样给一个“失败”的故事赋予了积极的意义---拥有快乐本源的态度才能解脱人生的枷锁。
《离魂异客》Dead Man
荒凉的画面。絮叨的旁白,游离的意识,没有节奏的节奏,贾木许将死亡这个终极命题,用一场简约的行为艺术表现出来,却埋下无数赤裸裸的隐喻直指人心,成为最具贾木许风格的电影。
《普通嫌疑犯》The Usual Suspects
在众多编剧与观众斗智的影片中,本片借用小说中常见的多重叙述角度,依靠时间和逻辑的多重性,让原本严阵以待的观众一点一点丧失戒心,最后一头掉进导演准备好的陷阱之中。
《为黛西小姐开车》Driving Miss Daisy
<font COLOR="#6F年
当我们看到黑人的奴仆与白种的主人,便以为必然会是个悲剧。但影片却放下了等级、种族等沉重包袱,以幽默笔触刻画了两位老人由陌路相逢到渐生情谊的细微过程,观影体验妙不可言。
《美国美人》American Beauty
<font COLOR="#6F年
《阿甘正传》中的羽毛诉说着命运的不定,这里的塑料袋则控诉着人生的无奈。一部我们嘲笑着男主人公种种问题的黑色喜剧,一部我们能认知他孤独。渴望和空虚的悲剧。
《不可饶恕》Unforgiven
<font COLOR="#6F年
西部片黄金年代20年之后,牛仔老了,时代变了,于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颠覆了以往西部片的俗套,对自己过去的形象进行重组,对牛仔文化进行了反思,于是西部片的光荣又回来了。
《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font COLOR="#6F年
从朱迪·福斯特向安东尼·霍普金斯讲述儿时听道羔羊的惨叫,至结尾她一枪了解此案,惊悚悬疑的犯罪剧情表皮之下,其实是一场更深层次的灵魂救赎。
《美国X档案》American History X
<font COLOR="#6F年
在众多关于种族和新纳粹题材电影中,该片能脱颖而出,不仅因为它比同类电影更具煽动性,也因为爱德华·诺顿让人瞠目结舌的表演,就在下一年,他又变身为了一个抑郁的文弱男子。
《圣诞夜惊魂》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
<font COLOR="#6F年
蒂姆·波顿邪恶的黑色幽默在骷髅帅哥偷走圣诞节、又变成救世主的疯狂臆想中得到了释放,密不透风的逐格拍摄技巧早WALL·E15年就让动画新秀们心灰意冷。
《盗火线》Heat
这是一部警匪片,但你不会去憎恨任何一个人。该片最大的财富,在与迈克尔·曼用了三个小时,给予了罗伯特·德尼罗与阿尔·帕西诺足够的空间,完成了角色与演员的经典对决。
《勇敢的心》Braveheart
<font COLOR="#6F
梅尔·吉普森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故事,非常美国地讲述苏格兰的历史,但我们依旧沉醉,因为这是每个男人毕生向往的经历。而当华莱士面对天空高喊出“自由”,所有积攒的情绪彻底爆发。
《英国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
一幅堪与《阿拉伯的劳伦斯》媲美的壮美画面,一场现代版《卡萨布兰卡》的故事,这一切都集合在了安东尼·明格拉的《英国病人》中,于是九十年代,我们竟有了一部古典主义的爱情史诗。
《土拨鼠之日》Groundhog Day
现代人每天重复同样的生活,关键就在于你如何看待这日复一日。道理很大街,于是影片就让比尔·莫瑞成为了原地踏步的小白鼠,加之幽默的调调,真实的表演,让人很是爱听。
《21克》21
<font COLOR="#6F年
时间顺序被彻底打乱,需要观者如拼图般自行整合,当你费劲力气把图像拼接完成,自会深感21克灵魂的重量,压在活人身上却是无法估量。
《大象》Elephant
一桩本血腥的校园枪击案,却被导演选择了白描的方式。影片大部分段落都在男女生、课堂、情侣、凶手间转换,交叉走向同一个终点,前后的巨大落差带来生命终结的震撼。
《七宗罪》Se7en
<font COLOR="#6F年
七天。七罪,甚至高潮也发生在下午七点,直到布拉德·皮特朝凯文·史派西开枪的那一刻,终于完成了一个近乎神旨的完美犯罪而贯穿整部影片的幽暗无望氛围亦是无懈可击。
《当哈利遇上莎莉》When Harry Met Sally
<font COLOR="#6F年
没有惊艳的结构,没有曲折的情节,却是个真实世界里人人都
会有的爱情故事。除了绝佳的剧本,经典还在于梅格·瑞恩和比利·克里斯托间绝妙的化学反应。
《刺杀肯尼迪》JFK
<font COLOR="#6F年
这是奥利弗·斯通总统三部曲的开始,最值得敬佩的,是奥利弗·斯通以无畏的精神通过本片对肯尼迪之死的思考,这不仅是关乎刺杀的阴谋,更关乎我们重新看待历史的方式。
《小说人生》The
<font COLOR="#6F年
可以被看作一部女权主义电影,但却超越了女权主义。当电影中的独立女性,开始思考她们放弃传统家庭责任,会带给父权这会多大伤害时,女权主义才真正学会了思考。
《性,谎言,录像带》Sex,Lies,and Videoape
<font COLOR="#6F年
性、谎言、录像带,三咯生活中最为普遍的课题,被索德伯格创造性地融为一炉,发酵出对社会和永恒人生命题的思考,写下了独立电影史上最革命的一章。
《落水狗》Reservoir Dogs
<font COLOR="#6F年
昆汀处女作没有《低俗小说》那样随性自在又无懈可击,只是在一个既定空间里,塞进了悬疑、血腥、冲突。猜忌、饱满的角色等等杂乱元素,而一个好玩的故事也就此诞生。
《这个杀手不太冷》Leon
<font COLOR="#6F年
这里没有冷血杀手,只有一个纯朴天真的大人,和一个倔强任性的女孩,自从大人打开了那扇门后,两个角色就开始发展出介于亲情和爱情间的超然关系,也就有了最后一击即中的悲伤。
《莫扎特》Amadeus
<font COLOR="#6F年
米洛斯·福尔曼用一位凡间的高人衬托了莫扎特的天才---随手一挥,便能挥出百世流芳的杰作。但我们也看到了一场因为与人世格格不入而酿成的悲剧,只听到他的狂笑依然在回荡。
《木兰花》Magnolia
<font COLOR="#6F年
群戏大师罗伯特·奥尔特曼去世后,幸好有跟着他在片场偷过师的安德森继承了这门手艺,《木兰花》就是一份可以打A+的毕业论文。十多个人物被九个事件串联进一个共同的母题之下---两代人之间的情感冲突、以及被逃避或救赎引向背道而驰的两种结局,虽有些长,但节奏流畅,过渡精巧,耐心捱过三个多小时,迎来的必定是终生难忘的震撼。不过很多人可能会本末倒置,认为借用圣经故事玩晦涩隐喻的“蛤蟆雨”酷到不行。其实应该反过来说,为了这个结尾,安德森讲了一个可能自己都没料到会如此精彩的故事。这十几个满是心灵创伤的角色,在令人失察的时间流淌中,在摄影机别有用心又不容抵抗的缓慢逼近下,在令人抓狂音乐的强力煽动下,逐渐滑向最后的崩溃和悲极而来的平静。而很多年后,记忆中更清晰的,一定是这些抽搐扭曲或者泪流满面的面孔。
《洛城机密》L.A. Confidential
<font COLOR="#6F年
论悬念设置,它不及让真相变得更虚无的《普通嫌疑犯》;论交火场面,它不及军火未动草木皆兵的《盗火线》。但《洛城机密》还是成了经典,因为它不但兼容了此二者,更将美国五十年代犯罪天堂“洛城”的神髓还原到了极致。警察滥用暴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各种“潜规则”,无孔不入的贿赂腐败以及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政客、好莱坞明星以及警察糜烂的夜生活,将妓女们整容成好莱坞女星的变态夜总会;自产自销香艳新闻的无良媒体...
...如此复杂多变、每个都值得大书特书的黑色元素,被汉森详略得当地组织起来,附着在三个主人公引领的三条故事线上,在一气呵成行文和立体丰满表演的衬托下,以黑讽黑的立意拔高自然水到渠成---除了爆裂刑警的Happy
Enging外,老油条的下场和野心人的重生,都让人感到瞬间幻灭。
《美国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font COLOR="#6F年
《教父》之后,能够证明传统黑帮片没有穷途末路的,除了《好家伙》,就是《美国往事》,一个意大利人眼里气势雄浑的美国犹太人黑帮浮世绘,充满着港产片浓烈的江湖情怀。《美国往事》的史诗气质能够成就,全赖莱昂内对于全盘的控制力和细节神乎其神的表现力。前者主要表现在剧情推进的独具匠心,现实和回忆以熟练的交叉蒙太奇自如伸展,四个小时的片长丝毫不显冗长,尤其是从五个小屁孩的招摇过市叙述到两位耄耋老人的面面相觑,不但情节情绪毫无冷场,历史也在背景中被举重若轻地拿来突出主题。后者则体现在对于人物关系的设置上,对于里面、三角恋、兄弟连齐头并进,每条主线都有前呼后应的细节埋伏,面面俱到有条不紊,结尾自然也令人大呼过瘾。至于暴力美学。莫里康内的配乐等等被捧翻了的,不用我说您心里也跟明镜似的吧。
《罪恶之城》Sin
<font COLOR="#6F年
说起新经典,很多是站在老经典身上鞭尸然后下崽儿,换句话说,离开了母体,新生儿或许根本不值一提。但《罪恶之城》不是,它没有丁点过去年代老电影的痕迹,以颠覆之名的被迫继承都没有,有的只是贴着二十一世纪标签的纯粹的酷。漫画质感的美术---极致的黑白红打底、艳俗的蓝绿黄作为荧光效果,是酷;夸张的人物设定---大风衣肌肉男的硬拳头走火枪古董车、鱼网袜大胸女的火焰唇武士刀,还是酷;血溅四壁、窄巷、河沟、荒野的宣泄快感,呗美化成舞蹈般的行为艺术,更是酷中之酷,这时如果还要去纠结某个喽啰被射穿了脑袋还能说话算不算穿帮这种逻辑问题,只能说明脑子有病。
《断背山》Brokenback Mountain
<font COLOR="#6F年
一部令李安再次凌驾于中西文化鸿沟只之上的电影,一部让同性恋亚文化浮出水面的电影,一部因为无冕而成文童话的电影,然而事实上,这些都是它不应该承受的重,因为既没有宏大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投射意义,大场面和独立的人物形象也少得可怜,和《撞车》相比,尤其缺少精致的结构和剪辑。但,这恰恰是它能够力压前者位列新经典的原因,在这个电影技巧被耍得越来越无懈可击的年代,拥有敏感皮囊的《断背山》却选择了返璞归真,弃技巧如草芥,只用饱满的情感去感染观众,让每个看似不经意甚至生硬多余的细节都充满了故事,而且以压抑克制的姿态,勾出观者心中更多更强大的心理认同。其中,男主角希斯·莱杰的表演尤其值得称道,他疯魔的口音和眼神成活了懦弱自私的主人公,赋予了影片一种古希腊悲剧式的残缺美---是谁说过的,这样的悲剧值得铭记。
《好家伙》GoodFellas
<font COLOR="#6F年
与标杆科波拉相比,马丁·西科塞斯的黑帮无疑更写实,也更美国。那群洗钱组织里衣冠笔挺的老大们,几乎不用言语,只要站成一排,就能营造出摄人的气场。一群大佬中,虽然最终拿到奥斯卡最佳男配的是乔·派西,但肯定无人怀疑,如果没有罗伯特·德尼罗,人们对这个血淋淋的故事可能只是肃然起敬,而不会点头称赞。与阿尔·帕西诺的灵气相比,《好家伙》中的德尼罗是优雅的化身,无需修饰,举手投足间就是黑帮老大的范儿。而从本片的另一角度---兄弟情来看,《好家伙》则是对马-罗组合认识满二十年最男人的肯定。
《疤面煞星》Scarface
<font COLOR="#6F年
当《教父》让人们在想起黑帮片时总被一根杆束缚住时,本片则把黑帮电影推向了神话小人物的高潮,儿促使这一切成真的重要因素正式那个年轻教父阿尔·帕西诺;影片构建的政治背景现已多少被岁月磨去了棱角,盛行一时的传记式叙事也逐渐在剑走偏锋的潮流中愈发通俗,但帕西诺的表演,却经受住了二十五年的考验。于搭档的乖张,对敌人及爱人的独断跋扈,待家人如“暴发户”般的显摆,在挥洒自如的“疤面”表情下,仿若浑然天成。毫无疑问,他使那个嚼着意大利口音的乡巴佬,成为了那个时代最难忘怀的角色之一。
《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ive
<font COLOR="#6F年
如果说希区柯克是在用《爱德华大夫》向《梦的解析》鞠了一躬,那大卫·林奇就是用《穆赫兰道》的做梦式叙事手法,对弗洛伊德表达了最五体投地的跪拜。他的梦不是依托电影故事存在,而成为了故事成立的基础条件,或者说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一个梦。从一个呓语般的开篇,到无休止的信息扩散,再到梦中故事结束,电影错综复杂的框架,让观众就像梦中的那个失忆女子,只能接受大量的外部讯息,却无法解释自己所看到的任何画面。即使最后梦被解析,人们也会在追踪蛛丝马迹中陷入导演布下的复制陷阱,下意识地在诺米·瓦茨的梦中看到自己,轮回般开到了最初,开启一个新的梦。
《终结者II》Terminator2:Judgement Day
<font COLOR="#6F年
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好莱坞依靠特效支持的电影只有《星球大战》、《超人》这些部部如一的系列剧,而《终结者》系列则改变了这一切。当它的第一部只是粗略勾画出未来世界草图时,第二部却仿佛天人相助般将机器人统领世界末日的图景,描摹得亦幻亦真。《终结者II》中,那一场场要到十年后才广泛普及的暴力又不失美感的机器人单挑,甚至让后来的第三部都自惭形秽;而如水般灵动、如铝合金般坚硬的T-1000又让17年后《神奇四侠II》里的冲浪人看起来像假冒伪劣产品。
《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
<font COLOR="#6F年
就算没有最后半小时的反转,它依然是一部反映九十年代年轻人重压生活的上乘之作;但有了那惊人的“真相大白”,它就不再只是义愤填膺青年的絮絮叨叨,而成为一堂精神分析课,因为远离社会责任感,而更接近电影本质。片中芬奇特有的放大式穿梭镜头,连贯且富有张力,第一时间便抓住所有人的眼球,加上振奋神经的重金属音乐充当背景,一群赤裸上身的男人在其中死掐,那种身临其境般上台搏斗的快感,来得是如此之猛烈。天知道,看完本片立刻动身去酒吧建立Fighe
Club的人有多少。
《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
<font COLOR="#6F年
彩色时代的黑白电影,已宣告了它与众不同的历史地位。千人裸奔、万黑丛中一点红等镜头的大胆尝试,更加注定它的伟大。但让人耐下性子看完这部与视觉相冲突的电影,还是它设置的冷酷情境。布满天空的硝烟、对死亡麻木的犹太人、面无他色的纳粹军官,这些至冷基调与特定环境相互叠加,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压迫感。本就为犹太人的导演说他在拍摄的八十四天里,每拍下一个镜头,都会大哭一场。或许正是这样浸透热血的工作状态,让本片获得了包括奥斯卡在内的七十个奖项,也使其成为反纳粹电影的一个代名词。
《冰风暴》The
<font COLOR="#6F年
电影印证了那句最原始的谚语,最初即最好。风和日丽的开场。步步推进。达到高潮。归于平静---最传统的叙事手法,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李安之所以说这是他拍得最流畅的电影,也在于此。即使是比冰风暴还要刺骨的伊利亚·伍德之死,也是在本片压抑环境下层层递进的结果,毫不突兀,无懈可击。更值得称道的是,这是个完全美国式的美国电影,并对七十年代美国中产阶级进行了最为精准的嘲讽,但缔造这一切的却是接受儒家文化长大的华人。此外李安精准的选角眼光也在《冰风暴》中达到最高潮,伊利亚·伍德、托比·马奎尔、克里斯蒂娜·里奇、凯蒂·霍尔姆斯这些当年的愣头青,现已齐齐成为好莱坞A级名单里的排头兵。
《失忆》Memento
<font COLOR="#6F年
记忆碎片、快照、纸片和纹身,组成了本片的全部内容。正如大多数影评人所言,如果把这些记忆以正常顺序排列,本片可能一无是处。可谁叫好莱坞就是个喜新厌旧的主呢,《失忆》在打制作的欺压下依然能突破重重障碍,成为反传统的佳作。实际上,好莱坞缺乏节约资源的人,想想有些导演用上亿元都无法把故事讲清楚,诺兰之只用了500万美元,不仅表达得有些过分贴合,还把每一次断裂处都衔接得严丝合缝。记忆回放一段,前一段的疑惑便有了解答,观众也一步步逼近真相。更难能可贵的是,即使六年后制作费增加十倍的《魔道争锋》,诺兰也依然坚持着片段记忆的拍摄手法。本片留给我们无限回味的余地,除了重组的快感,还有关于失忆症的些许后怕,害怕某天醒来会和主人公一样,把仇人当成亲人。
《骇客帝国》The
<font COLOR="#6F年
人类在上个世界末被新科技革命、3D技术等一个个技术词汇侵入,于是好莱坞有了《骇客帝国》这样叙事简单、却能让观众接连倒吸气的电影。本片至少为百年电影史贡献了值得铭记的两点:一,电影特效革命在本片之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数字流、子弹时间等闻所未闻的科技产物,开始主宰好莱坞商业时代。每年至少有十来个跟风者摆弄绿幕,希翼改变世界。这也是骇客帝国三部曲只有一部入选的原因所在,“第一个用花比喻女人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材”。二,救世主概念。《骇客帝国》并非首个提出者,但却是引领时尚的那个。在超级英雄泛滥的时代,尼奥仿若平民般,带着“救世主”头衔降临。
《梦之安魂曲》Requiem for a Dream
<font COLOR="#6F年
MPAA不知如何鉴定这部让他们左右为难的电影,便让本片以为定级的形式在两家影院上映。尽管受众有限,却丝毫没有妨碍它成为百大佳片评选的固定会员。事实上,它几乎是上个世纪末独立制作的代表。一位影史专家指出,《梦之安魂曲》带给电影的是一种精神上的鸦片观感,这就像看体育频道能让人有做运动之感,阿罗诺夫斯基善用的凌厉蒙太奇剪辑,以及忽远忽近的交响乐背景,催生了它表现手法的创新,是观众仿佛站在影片中的瘾君子们身旁,也让人们对毒品的危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毫无疑问,震撼人心的电影,总能让人为其加上无止境的情感分。
《巴顿·芬克》Bartom Fink
<font COLOR="#6F年
科恩兄弟在写《米勒的十字路口》时文思受阻,于是转而发展出这个关于作家灵感窒息的故事。全片像梦境一样荒诞不经,换成任何导演,这部电影必因主观而疯狂。但科恩兄弟却采用了传统工整的讲故事方法,他们用理性甚至带点幽默的心态控制着电影的疯狂,临近结尾再突然涌出,变成噩梦。他们在故意混淆观众的意识,慢慢把你拖入与世隔绝的情境,等你逐渐适应周围漆黑一片,再出其不意给你一棒子。它让你在远离真实的地方体会巴顿·芬克“真实”的内心,而真实本身已经变成了电影的幻觉。
创新、诡异、永远比你快半拍并且难以解读是科恩兄弟最显著的风格,这部电影就是他们的名片。当年《巴顿·芬克》把法国人看High了,戛纳一口气给了三个大奖。而在此之后,科恩兄弟还又有一部电影在探索意识上超越它。
《波恩的最后通牒》The Bourne Uirimatum(谍影重重3)
<font COLOR="#6F年
《波恩的最后通牒》走的是四两拨千斤的路子,它不过是攫取了新老动作片的精华,再做了个合并同类项,就把自己打造成了新时代的动作片标杆。动作方面,影片延续了老式动作片的凶狠打斗,但把惹火却审美疲劳的爆炸场面分解成无数精巧却不留痕迹的细节,摒弃了前辈们夸张耍酷的弊病。非动作场面中,波恩用缜密思维计划每个步骤,让精巧却合理的谋略,成功充当了温吞文戏中一剂能刺激你肾上腺素的吗啡。影片文武双全,加上追寻身份的主题和反权威的潮流架构,跻身上位也就不足为奇了。
《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
<font COLOR="#6F
看战争片看什么?一战争场面,二战争反思。1998年之前,战争片的拥趸是痛苦的,因为他们听过一石二鸟的故事,却从没有眼见为实过,这种煎熬直到《拯救大兵瑞恩》的横空出世才得以消解。看过影片的军事专家说,片头的奥马哈登陆战几乎就是事实的翻版,而结尾的狙击巷战可以选入西点军校的教材。至于八个换一个值不值当的话题,我们讨论至今好像也已经有十个年头了。除了在刻画逼真震撼的战争场面同时保留极具思辨意味的反思与探索,影片在细节上的考究同样不应该呗忽略,比如墙壁坍塌后双方的窒息性对峙,以及桥头决战前宁谧却包含绝望气息的歌剧。
《阿甘正传》Forrset Gump
<font COLOR="#6F年
《阿甘正传》是一个难以归类的异类。你说他是励志片,但有人却把它当作喜剧片来看,你说它是喜剧片,也总会
有人跳出来说,它明明是一部调侃美国历史的另类野史片。归根结底,《阿甘正传》的成功正在于它的这种庞杂与包容,每个人都能从阿甘身上瞧见自己的影子。换句俗话来说,就是“我不知道它到底好在哪里,但就是经典”。和人们常说的“大智若愚”相似,这种本质上的极致往往与表象不同,这也就是为什么还有一个词叫做“殊途同归”的原因了。你可以是哦《阿甘正传》就是一部标准的“好莱坞制造”产品,但当它标准到无懈可击,尽善尽美,也就具备了成为经典的重要条件。
《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Being John Malkkovich
<font COLOR="#6F年
落魄潦倒的木偶师爱上了七楼半的性感女子,他蓬头垢面的妻子也爱上了她,儿她也先后爱上“成为马尔科维奇”的妻子和木偶师...
...近一个小时过后,你居然还能看懂这个故事,是不是觉得自己很聪明?接着,高槽来了,发现真相后的马尔科维奇转进自己的脑子,看到听到的全是“马尔科维奇”,他抓狂了,你却窃喜着说,原来并不像传说中那么晦涩嘛,然后开始肥西它的种种隐喻。一条、两条...
...撕碎妄言陷入沮丧了吧,因为你终于明白这是一部如此适合装淡的电影,却让你发现自己根本什么也没弄明白。导演用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手法衬托出最查理·考夫曼的创意,愚弄了包括上帝在内的所有观众。
《泰坦尼克号》Titanic
<font COLOR="#6F年
《泰坦尼克号》的台前幕后所创造的记录之多,现在废任何一句话都是多余的,每每统计经典时,我们像往常一样无数次生怕亵渎神圣那样,小心翼翼地打开这个二十世纪电影史最后一次转折点,像悼念那一千多个沉湎与海底的灵魂一般,缅怀这部曾经重重撞击内心的电影。
通俗艺术的巅峰如斯,创造了人类物质和精神的美好梦想达到顶峰的两样东西---世界之最的豪华游轮和普罗天下的爱情,然后用3小时14分钟的时间将它们慢慢毁灭,更可恨的是,它们竟是真实存在。真实的历史事件更加重了电影的悲剧气氛,以至于无论片中的爱情有多么的俗辣,仍然能让人放下苛刻,任自己感动到像个怀春少女一样嚎啕大哭。詹姆斯·卡梅隆不惜任何代价,将沉睡了八十多年的巨轮,真实还原于大银幕上,甚至将它的毁灭过程,像探秘一样,真实剖露于世人面前,并用死亡令爱情获得史诗性的永恒---就如同吧Discovery和简·奥斯汀小说放在一起拍成电影一般。在戏剧与真实之间,人们已经分不清何为真何为假。只是,谁都明白,杰克和露丝的爱情要是没有这场灾难,结局会现实很多,难堪许多,也会变得不那么美丽,只有当历史成为传奇,爱情成为永恒,《泰坦尼克号》才能成为经典。
从此以后,好莱坞学会了用灾难包装爱情,只是世界上没有第二艘泰坦尼克号,也没有第二个海洋之心,詹姆斯·卡梅隆的那句“世界之王”也成了绝唱。对从没有在电影院目睹过如此震撼的我们而言,第一次认识好莱坞大片就是这样的历史性时刻,或许该感叹此生有幸见证了一个电影新时代的诞生。
《谋杀绿脚趾》The Big Lebowski
<font COLOR="#6F年
历史证明,电影越是能随心所欲地拍,越具备成为经典的资质,就其是那些不太正常的虚无主义者想象力飙到失控后的成果。典型如在角落里玩沙堆的科恩兄弟,从来没有把电影认认真真当电影拍过,去自成方圆,玩出了一片大天地。但比起有些票房成就的《抚养亚利桑那》。有点艺术成就的《巴顿·芬克》、能让学院派瞩目的《冰风暴》,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的《谋杀绿脚趾?,却是最得科恩兄弟精髓的一部,它将电影的随性态度,发挥到了极致:一个女人被绑架,两个勒保斯基相遇,三个保龄球老友遭遇虚无绑架,最后死了个最无辜的人,而一切只不过是督爷想拿回他的地毯...
...一个很散漫的故事,到头来还是不知道兄弟俩要干啥,反正虚无就对了。很多电影对故事的精雕细琢,使我们养成了像个八岁孩子那样执着于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执着于在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中提炼中心思想的习惯。现在,去TMD的思想,滚TMD的内涵,《谋杀绿脚趾》提醒了我们,比起创作者的意识,看电影更需要的是我们的想象力。1998年,既需要《拯救大兵瑞恩》那样残忍的现实注意,警醒我们对死亡的恐惧,也需要《抹杀绿脚趾》这样的虚无主义,让我们积蓄发着吃饭睡觉扯淡的白日梦,没心没肺地活下去。
以下数据为证:片中供出现了160“Dude”(第161次是字幕形式)、281次“Fuck”,(《低俗小说》269次),督爷喊了147次“Man”(平均一分钟说1.5次)...
...看,电影还能这么玩。科恩兄弟捉弄了电影里的人,也捉弄了看电影的人---是不是很像上帝造物弄人?之后兄弟俩再也不没有玩出《谋杀绿脚趾》这样的电影,但达到巅峰的《老无所依》,仍然延续着虚无的主题,还让一些喜欢内涵的人心里喊着“看不懂”嘴里却啧啧赞叹,现世演绎何为虚无。后来上海市民穿着睡衣招摇过市,某国际名摄影师还千里迢迢取材当国际大事报道,人家督爷早在十年前就把睡衣文化放养到了全洛杉矶;再后来一个叫贾德·阿帕图的人,在一部叫《太坏了》的电影里大玩JJ游戏,而《谋杀绿脚趾》也早在十年前就已用保龄球玩过相同的把戏。
《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font COLOR="#6F年
大多数人把这部电影当励志片来看,这没有错,但他们没有发觉,自己已经先行自觉钻进了影片下的套,因为按类型来划分的话,《肖申克的救赎》首先应该是监狱片,其次才是励志片。但喧宾夺主式的抢白在这里却是一出成功的概念偷换,而这,正式影片的经典所在。
先刨除类型限制说影片本身,剧本、导演、演员三位一体式的浑然天成,让《肖申克的救赎》首先在品质上夯实了自己的基础。做为一部以越狱为终极主题的作品,影片不厌其烦地讲述安迪的小石锤、为典狱长瞒报账目等看似繁冗无关的剧情,其实却处处埋下伏笔,只为让人在结尾瞬间升华时享受抽丝剥茧般的解惑快感;再来看类型上的反串。众所周知,囿于地点所限,监狱片的剧情冲突多通过犯人与狱警的斗智斗勇来展现,越狱便成为大部分监狱片的永恒主题,这一点在雅克·贝克1960年的监狱片经典《洞》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到了1973年的《巴比龙》中,影片开始有意逐渐淡化监狱内部两方势力的冲突,对自由的向往,即励志方面的元素趋于成为监狱片的剧情新焦点。《肖申克的救赎》在品质基石之上竖起的优势,便在于囊括了二者各自的优点,即兼顾了监狱这个本身属性,同事大力宣扬了自己极富代入感的理智精神---甚至,可以脱离监狱自成体系。美国一位影评人在对比《巴比龙》和《肖申克的救赎》时提出过一个尖锐却一击即中的观点,他说,《巴比龙》是更残酷的,影片结尾时,巴比龙已经获得相对的自由,却依旧想着逃出小岛,而《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只是逃到了一个世外桃源,对一个有过数十年牢狱生涯的人来说,后者显然国语肤浅与理想化了。
这番剖析实则是对本片的另类肯定,因为影片尽可能弱化了监狱双方势力的对立,打动更多人的是期间透露出的对自由的向往,以及那个名为“Hope”的单词。影片的经典在于,以监狱片为载体,说了一个烂大街的励志故事,却还让人没有丝毫察觉,并且深陷其中。
《低俗小说》Pulp Fiction
<font COLOR="#6F年
类型片的划分是不会过时的,但表尊也是要与时俱进的。举例来说,老版《金刚》在三十年代是科幻电影的巅峰,拿到现在就根部不算是科幻片。同理,玩黑色幽默和冷笑话的影片一直都有,比如默片时代的卓别林,以及稍后玩成疯狂戏剧的马克思兄弟,然后这一类型到了九十年代,就都该改名叫作《低俗小说》。
《低俗小说》但年一路轩昂杀进奥斯卡,因此影评人们开始上纲上线,称这是独立电影的里程碑似成就。这说法不假,但却只说中了一半。因为《低俗小说》能够成功突围而出,还在于它为这一有着丰厚历史几点的类型片在新时代中找到了平衡,即黑色幽默依旧,但兼顾了影片本身的娱乐属性。比如片中不乏布鲁斯·威利斯遭遇幸运一日的这种冷幽默,也有养眼又销魂的兔子舞和关于汉堡的滑稽言论。总之,比卡梅隆更黑色,比科恩兄弟更娱乐。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平衡产生的另一个良性副作用在于,它提出了一个“玩电影”的概念。日后的独立电影导演,甚至DV一族们于是有了继续用一副正襟危坐的架势,拍摄一部所心所欲、甚至拥有彻头彻尾B级内核电影的理由。而作为影迷我们需要鸣谢的是,自1994年以后,话痨症及各色各样性格极端且行为古怪的家伙,终于在银幕上泛滥了起来。
总之,《低俗小说》的价值往小了说,在于它为一款类型电影在新时代打造了一套可以复制的成功模式;往大了说,它着实革了所有老电影学究的命。
《指环王》The
Lord of the Rings
<font COLOR="#6F年/2002年/2003年
这里说的《指环王》指的并非只是其中的一部,如此一来,对于其他作品可能会有以多欺少的嫌疑,但“护戒使者”、“双塔奇兵”、“王者归来”,只是同一个故事的缘起、发展与高潮,不可独立成章。而且如《波恩》(谍影重重)系列、《骇客帝国》系列、《哈利·波特》系列、《终结者》系列等,皆是在前部奠起的基石之上,才有了后部的可能,《指环王》却是三部齐上马,没给自己留任何的退路,如同那些跋涉前行的护戒使者门。弗罗多·巴金斯话了13个月把魔戒销毁在末日山脉的烈焰之中,彼得·杰克逊则花了14个月才最终拍完了最后一个镜头,之前的筹备长达七年,剧本写作三年,前期置景两年,最后片长超过九个小时。仅是这点魄力与决绝,就足让那些续集投机分子们无地自容。
一流小说只能拍出三流电影,而一流电影往往改编自三流小说,此语已经快被锤炼成真理了,如今却在彼得·杰克逊和《指环王》面前,成了那些文学改编的败者们为自己开脱的接口。作为《指环王》原著的狂热粉丝,彼得始终持有虔诚的姿态,却又未在托尔金的烟波浩渺中迷失,二十不卑不亢地大刀阔斧,砍掉了原著中那些不甚紧要的枝枝蔓蔓,只留最为关键的人与事,而后用九个小时来从容叙述那个他早已烂熟于胸的传奇。在我们的银幕中人一窝蜂精神分裂、正邪难辨,以此彰显所谓复杂人性与深邃内涵时,《指环王》却一反潮流采取了二元对立的姿态,什么魔戒折射欲望、格伦蕴藉贪婪,统统都是扯淡,黑与白,美与丑,邪恶意图压制正义、而最终正义战胜邪恶,故事就是如此之简单。不简单的是,如此简单的主体框架之下,我们看到了友情、爱情、亲情、团结、勇敢、善良、忠诚、责任、承诺、牺牲...
...在彼得的笔墨之下,这些写下来都觉得烂俗无比的名词,却缠绕成了片中最惊心动魄的情感力量,从头至尾轮番上阵负责撞击你的灵魂,让你体验那些在朝九晚五中无暇感受甚至已然遗忘的朴素感情。魔戒最终被成功销毁,弗罗多却因此着了心魔,不得不与家乡挚友诀别,一个天马行空的魔幻故事,因为从开始就已注定了的此种宿命,竟就这般被蒸腾出了不逊于古希腊悲剧的力量。
很多人说《指环王》其实是一次电影工业的胜利,此言不差,也挚友如今的时代才能为《指环王》的诞生提供技术上的可能,彼得才得以把广袤无垠的中土大地和自己的丰富想象再现于银幕之上。但看看《纳尼亚传奇》。《贝奥武甫》、《黄金罗盘》、《龙骑士》吧,《指环王》中的刀光剑影、千军万马早已被反复复制,最常用来标榜的特效也早被多次超越,但缘何我们只记住了《指环王》,其余的却被统统遗忘?因为只有在《指环王》之中,特效才不是用来炫耀的技艺,而是用来渲染梦的笔墨。
为《指环王》,你会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某一时间,某一地方,真的有那么一片叫中土的土地,土地上有双眸幽兰的霍贝特人赤足行走,满面尘土的皇室遗族仗剑策马,银发披肩的精灵王子弯弓射箭,身跨白马的白袍巫师施法驱魔,什么夏尔、洛汉国、魔都,都曾在天底下天经地义地存在着。几乎所有观者都发过结尾过于拖沓的牢骚,每以为要结束却又没结束,但若故事当真在阿拉贡封王、霍贝特人受拜后终止,你会答应嘛?2001年,2002年,2003年,三年的牵肠挂肚,九小时的同悲同喜,每有貌似结尾的片段出现,是否会心生恐惧,生怕那真的就是终结?真的只有看到载着弗罗多的船消失在斜阳余晖中时,才终觉了解了一桩许久的心事,内心一片安详,却又生出了满腹惆怅。甚至有影迷在“王者归来”之后,在所有人差异目光中,起身噙泪朝银幕深深鞠了一躬。那便是因为你忘了这只是一部电影,你信了其中发生的一切。在这个业已不再相信梦的年代,《指环王》却为我们编织了一个瑰丽的梦。
以上便是被称为经典的50部佳作,希望这对喜欢电影的你有些许帮助。
(以上榜单内容均摘自《看电影》)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位一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