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宇花钱让别人玩游戏花钱最多的人

海口5岁男孩玩游戏充值近2000元 熊孩子“败家”盘点_网易财经
海口5岁男孩玩游戏充值近2000元 熊孩子“败家”盘点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海口5岁男孩玩游戏充值近2000元 熊孩子“败家”盘点)
  海口5岁“熊孩子”拿妈妈的手机玩“天天酷跑”
  玩了一个月充值近2000元
龙龙在玩“天天酷跑”
本报讯 “这游戏不是害人吗,我儿子才五岁多就已经学会往游戏里充钱了。”6月1日,家住海口金盘路的李女士遇到了一件烦心事,她收到银行扣款短信后才发现,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儿子竟用她的手机向游戏里充值了近2000元。记者 林文星 文/图
 A 收到银行短信才知端倪
据李女士介绍,其儿子龙龙(化名)今年5岁多,还在幼儿园上大班。龙龙十分好动,也有些调皮,平时喜欢跟小区里的小朋友一起玩游戏。
“儿子和他的小伙伴们经常在我们家里的沙发上玩手机游戏,我也搞不懂他们在玩什么。”李女士说,儿子玩游戏用的正是她的手机,她平时在附近的修理厂上班,微信和银行卡绑定,没想到儿子竟偷偷“动”了里面的钱。
“如果不是银行发短信,我还不知道钱被儿子花了。”李女士告诉记者,6月1日下午,她正在家里做饭,手机被儿子拿去玩游戏。等李女士拿回手机时才发现,银行发来一条扣款500多元的短信。不明所以的李女士打开手机交易记录一看,上面显示500多元均流向“腾讯充值”。李女士这才反应过来,于是询问儿子,龙龙承认,这笔钱确实被他充到了游戏里。
 B 一个月充值近2000元
李女士虽然心里责怪儿子,但500多元还在她的心理承受范围内。但是当李女士继续往前翻看手机交易记录时,越看越生气。
“儿子从4月底就开始往游戏里充钱了,加起来差不多有2000元,包括微信上和银行卡上的钱款。”李女士指着手机上的交易记录告诉记者,从4月30日到6月1日,龙龙先后50余次向游戏充值,最低的几毛钱,最高达数百元。仅6月1日当天,龙龙就多次充值,最多的一次是558元。
是什么游戏让龙龙这么着迷,不惜花费这么多钱?“儿子说那款游戏叫‘天天酷跑’,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游戏。”李女士说。
记者了解到,“天天酷跑”是一款手机游戏,玩家可用角色和坐骑与别的玩家对战,角色和坐骑越好的玩家越占优势。游戏内的货币主要是金币和钻石,其中钻石积攒十分缓慢,而购买角色和坐骑的唯一途径就是用钻石,玩家可以充值购买钻石。
“我之前把微信密码告诉过儿子,这个密码跟我的支付密码是一样的。”李女士说,正是因为如此,儿子才“有机可乘”,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充值了近2000元。
  C 追回充值钱款面临困难
在李女士家中,记者见到了“闯祸”的龙龙。对于充值的原因,龙龙称主要是为了买新角色。“就是这个‘关羽’。”龙龙打开游戏向记者展示了他在游戏中的新角色,但记者发现这个角色的名字叫“赵云”,游戏商店列表里并没有“关羽”。“孩子连字都不认识几个,就是每天瞎玩游戏。”一旁的李女士显得十分无奈。
在和龙龙的交谈过程中,记者发现,龙龙对手机上的钱并没有清晰的概念,“点两次就能充值了。”龙龙告诉记者,游戏充值十分简单,只要知道密码,点击游戏内的充值按钮,选择微信支付,再输入密码即可完成充值操作。
如今,近2000元钱被儿子花去,李女士想追回这笔钱却十分困难。她询问过腾讯充值的公众号客服,得到的回复是“无法退还”。记者联系腾讯充值客服时却始终占线,无人接听。
律师陈友峰表示,从法律意义上讲,龙龙的充值行为属无效,但想要通过法律途径追回充值款,面临取证难,“最关键的是家长需要证明交易的一方是自己的小孩。”
&&& 南海网盘点越来越频繁的“熊孩子”乱充值事件
&&& 【海口】一小学生“打赏”主播、网游消费偷刷近四万元,只因沉迷《王者荣耀》
  当下,网络直播平台层出不穷,
  看客“打赏”主播行为更是常见,
  可是家住海口的李女士怎么也没想到,
  正在读小学的儿子
  花了她近四万积蓄“打赏”主播、玩网游
  李女士晒出的消费记录
  李女士是一名环卫工,家中平日里还经营着一家小卖部。李女士说,钱不见了,她首先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儿子经常拿她的手机去玩。在她再三追问下,儿子承认自己把大部分的钱都“打赏”给了“龙珠”直播平台的一名游戏主播。
  据了解,这名主播直播的内容,是某款热门游戏的教学,而小王账号的粉丝贡献度排在榜首,在5月1号这一天,“打赏”的实际金额就达到了7000元之多。对于这些巨额“打赏”,小王表示都是自愿的。这名主播也曾询问小王的身份,而小王自称是一名已经工作的成年人。
 【武汉】卡内近6万不翼而飞 “熊孩子”充值玩游戏
最近,武汉市民陈先生发现,他银行卡里近六万元钱“不翼而飞”了,这怎么回事呢?
陈先生有一张的储蓄卡,里面有将近六万元的存款。3月中旬,陈先生准备还房贷,就查了下卡内余额,这一查把他吓了一跳,卡上余额所剩无几。陈先生的家属介绍,当时陈先生赶紧查询交易记录,发现这些钱都是通过微信钱包划走的,被支付给了不同的网络游戏平台。
记者在陈先生的手机微信交易记录看到,这些钱都是通过充值的方式分别支付给了益玩游戏、百度游戏、淘米游戏、腾讯充值等游戏平台,每笔充值费用在200元到600不等,支付给益玩游戏的金额最多,有三万多元。陈先生后来得知,支付这些钱的,正是他九岁的儿子小亮。
小亮坦承,自己每次注册游戏都是用爸爸的手机号注册,手机号绑定了微信账号。因此,当需要给游戏充值点击支付后,会自动跳转到绑定了爸爸广发银行卡的微信。因为陈先生设置的银行卡支付密码,与手机开机密码以及家里的电脑密码一样,无意中,小亮试出了爸爸银行卡的密码。
  【山东】熊孩子拿妈妈手机玩游戏 破解密码后充值1.5万
莱芜下佛羊村的赵大姐最近遇到了件蹊跷事儿,自己的工资卡里头明明存了两万三,也没花,可这天她想用里头的钱的时候一查,里头就剩了八千九,一下少了一万五千多!
据赵大姐说,儿子玩游戏她知道,但儿子告诉她不花钱。在询问下,9岁的儿子森森承认,那一万五千块钱就是他花的,多半都用来购买一款名叫《王者荣耀》的手机游戏的点券。可消费得需要密码啊,孩子是怎么知道的呢?
森森的回答也很简单:“我是自己这么试出来的。”
可是记者还有一个疑问,每次扣钱不都会有短信或者微信通知吗?难道赵大姐就没发现吗?
提起来这个,不得不说这赵大姐啊,心也太大了。因为孩子每次花钱数额都比较少,多数都没有短信通知,仅有的几次大额交易通知短信,赵大姐还没当回事。结果短短两个月,孩子就消费了一万五千块钱。
事情终于弄明白了,可一万五也不是小数目,钱还能要回来吧?记者联系了律师,律师的回答让赵大姐看到了一线曙光。“十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的行为,超出自己的智力,应该由其法定代理人实施,否则其行为无效,卖方须返还财产。”
于是,记者电话给到了王者荣耀游戏公司。游戏公司给出回应,需要赵大姐先提供相关凭证,至于钱会不会退回,还要进一步调查。
记者了解之下也发现,赵大姐遇到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像森森的同学,就有很多玩这个游戏,也有个别同学瞒着家里人往游戏里充钱。
  【扬州】男孩花1.2万元充值游戏 看这位妈妈是如何解决的
扬子晚报记者了解到,这张欠条的当事双方,是一名妈妈和10岁的儿子。原来,张女士前不久用支付宝给客户付款时,被提示“余额不足”,她一看明细,惊讶地发现短短8天内,产生了100多条购买记录,总共花掉了12000元。
张女士这才回忆起10岁儿子这几天的反常举动,每次回家,儿子第一件事就是要她的手机,她也知道孩子玩的是一款名为“植物大战僵尸2”的手机游戏。儿子告诉妈妈,他的同学都在玩这款游戏,不玩会被大家嘲笑。张女士认为孩子玩个小游戏也没啥问题,压根没想到孩子会购买游戏虚拟道具。
张女士检查支付宝账单发现,儿子通过支付宝转账集中在晚上7点到10点,购买的游戏虚拟道具种类繁多,光礼包就有5种:畅玩礼包、豪华礼包、白金礼包、荣耀礼包、至尊礼包,价格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在她的追问下,儿子说,只有购买礼包,才能克服游戏难度,顺利进入下一阶段游戏,他的很多同学都是这么做的。
让张女士疑惑的是,她的支付宝设置了密码,且并未开办“小额支付免密”功能,孩子是如何做到克服密码障碍,顺利付款的呢?对此,孩子说购买道具不需要密码,而张女士认为,自己曾多次在孩子面前操作支付宝,可能孩子记住了密码。
本文来源:海南特区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玩游戏花钱值得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