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使用生物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医学计算机研究人的心脏对话

生物化学在医学中的作用和应用-----颜亭祥教授
生物化学在医学中的作用和应用
基础医学院 颜亭祥
一、生物化学的概念
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通过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代谢、营养、酶、遗传信息传递、生物膜、细胞结构及分子病等阐明生命现象。
二、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
生物化学是一门较年轻的学科,在欧洲约在160年前开始,逐渐发展,一直到1903年才引进&生物化学&这个名词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我国,其发展可追溯到远古。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饮食、营养、医、药等方面都有不少创造和发明,生物化学的发展可分为:叙述生物化学、动态生物化学及机能生物化学三个阶段。
&&& (一)叙述生物化学阶段
&&& 1.饮食方面:公元前21世纪,我国人民已能造酒,相传夏人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作酒必用曲,故称曲为酒母,又叫做酶,与媒通,是促进谷物中主要成分的淀粉转化为酒的媒介物。现在我国生物化学工作者将促进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媒介物(即生物催化剂)统称为酶,从《周礼》的记载来推测,公元前12世纪以前,已能制饴,饴即今之麦芽糖,是大麦芽中的淀粉酶水解谷物中淀粉的产物。《周礼》称饴为五味之一。不但如此,在这同时,还能将酒发酵成醋。醋亦为五味之一。《周礼》上已有五味的描述。可见我国在上古时期,已使用生物体内一类很重要的有生物学活性的物质&&酶,为饮食制作及加工的一种工具。这显然是酶学的萌芽时期。
&&& 2.营养方面:《黄帝内经&素问》的&藏气法时论&篇记载有&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将食物分为四大类,并以&养&、&益&、&助&、&充&表明在营养上的价值。这在近代营养学中,也是配制完全膳食的一个好原则。谷类含淀粉较多,蛋白质亦不少,宜为人类主食,是生长、发育以及养生所需食物中之最主要者;动物食品含蛋白质,质优且丰富,但含脂肪较多,不宜过多食用,可用以增进谷类主食的营养价值而有益于健康,果品及蔬菜中无机盐类及维生素较为丰富,且属于粗纤维,有利食物消化及废物的排出;如果膳食能得到果品的辅助,蔬菜的充实,营养上显然是一个无可争辩的完全膳食。膳食疗法早在周秦时代即已开始应用,到唐代已有专书出现。盂诜(公元7世纪)著《食疗本草》及昝殷(约公元8世纪)著《食医必鉴》等二书,是我国最早的膳食疗法书籍。宋朝的《圣济总录》(公元前12世纪)是阐明食治的。元朝忽思慧(公元14世纪)针对不同疾患,提出应用的食物及其烹调方法,并编写成《饮膳正要》。由此可看出我国古代医务工作者应用营养方面的原理,试图治疗疾患的一些端倪。
&&& 3.医药方面:我国古代医学对某些营养缺乏病的治疗,也有所认识,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古称&瘿病&,主要是饮食中缺碘所致,有用含碘丰富的海带、海藻、紫菜等海产品防治。而在欧洲直到公元1170年才有用海藻及海绵的灰分治疗此病者。脚气病是缺乏维生素B1的病。孙思邈(公元581~682年)早有详细研究,认为是一种食米区的疾病,分为&肿&、&不肿&及&脚气入心&三种,可用含有维生素B1的车前子、防风、杏仁、大豆、槟榔等治疗。酿酒用的曲及中药中的神曲(可生用)均含维生素B1较丰富,且具有水解糖类的酶,可用以补充维生素B1的不足,亦常用以治疗胃肠疾患。夜盲症古称&雀目&,是一种缺乏维主素A的病症。孙思邈首先用含维生素A较丰富的猪肝治疗。我国最早的眼科专著《龙木论》记载用苍术、地肤子、细辛、决明子等治疗雀目。这些药物都是含有维生素A原的植物。
&&& 我国研究药物最早者据传为神农。神衣后世又称炎帝,是始作方书,以疗民疾者。《越绝书》上有神农尝百草的记载。自此以后,我国人民开始用天然产品治疗疾病。秋石是从男性尿中沉淀出的物质,用以治病者。其制取确实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清醒的人最荒唐
你的女朋友在修仙~
求关注呀……
晚是有你的安
有陪主播深夜尬聊的么
深夜嘎聊上高速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vip.sina.com··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2018年第二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816计算机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之生物化学考研冲刺五套模拟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018年第二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816计算机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之生物化学考研冲刺五套模拟题
青岛华研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国内教育...|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VIP价格: ¥32.00元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
复旦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介绍 【医学考研版】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是国内享有盛名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81年被批准为我国第一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至今已培养硕士和博士毕业生150余人。1989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91年参加了生物学的博士后流动站,1994年成立了卫生部糖复合物重点实验室,1996年定为211工程重点学科。本系研究糖复合物已有近二十年历史,三次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糖和糖复合物重点项目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本系主要承担博士生、硕士生、7年制5年制医学本科生的生物化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主要研究内容有: 1.糖链加工酶的性质及其调控研究 2.糖复合物糖链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 3.糖蛋白及相关分子在肿瘤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中的作用研究 4.医学自由基研究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硕士学位培养方案[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一、培养目标
l.硕士生要树立热爱专业和敬业的精神,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学风严谨,具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硕士生需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拓宽知识面。熟悉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本学科的常用技术和先进技术,独立完成研究课题,成为基础扎实、专业熟悉的专业人才。
二、专业研究方向 &
1.糖复合物结构与功能
糖复合物是生命活动必需和重要的化合物,是蛋白质和核酸外的第三类活性分子。糖复合物的功能丰富繁多,与细胞识别、结合和增殖、分化密切相关,其结构复杂多样,研究糖复合物分离纯化、糖链结构分析、糖基转移酶测定、纯化及其基因调控、转染和剔除等领域是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
2.肿瘤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给肿瘤发病机理及其防治新措施研究带来曙光。肿瘤逆转的分子机理、癌基因、抑癌基因乃至转移相关基因与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的各类功能分子的基因表达的调控研究,是本专业的又一研究方向。
3.生物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利用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生物技术研究核酸和蛋白质等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基因表达和细胞分化的调控、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制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的基因治疗。
4.脂蛋白代谢与血栓防治研究 主要开展血浆脂蛋白特别是高密度脂蛋白代谢调节、脂蛋白作为药物载体、抗血栓药物的研制和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 &
三、学习年限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三年,在职硕士研究生相应延长一年。
硕一博连读研究生学制为五年。
四、课程设置 &
1.学位课程
研究生必需修政治理论课(3学分)和公共英语课(6学分)。其它课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选课时应合理安排三类课程的比例,实验课不超过二门,共修11学分。另一部分为选修课,共10学分。学位课程的选择需由导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研究方向等具体情况而商定。此外,跨一级学科或跨医学门类录取的硕士生必须按有关规定完成补修课程。 必修课程:
自然辩证法
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 硕士生英语 6 医用统计方法(二) 2 核素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3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 4 肿瘤基础理论 2.5 医用分子遗传学 2 高级生化 3
& 选修课程:
医学分子细胞生物学 2 医用分子遗传学实验 2 高级生化实验 1.5 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 2.5 现代组织化学 3 生化分析仪器理论及应用 2 计算机应用基础 3
2.参加前沿讲座和学术活动
为了增加学科间交叉的新知识,掌握更多的相关领域新进展,研究生应积极参加校内外各项有关学术讲座或专题报告,并主动参与教研室的学术活动,作读书报告,开题报告和实验工作汇报,以提高书写、表达能力并活跃学术思想,交流学术动态。
3.专业资料阅读要求
硕士生入学后,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较系统地阅读经典的本专业教科书或相关研究领域的专著,同时定期阅读与研究方向关系密切的著名学术刊物,了解国内外该领域的发展现状。
4.专业英语学习要求
能通顺阅读专业英语文献和书藉,并能正确书写论文英文摘要。 &
五、在读期间必须阅读的著作和期刊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作者或出版社 备注
1.Cell(期刊) 美国 选读 2.Science(期刊) 美国 选读 3.PNAS(期刊) 美国 选读 4.Bioteehnology(期刊) 美国 选读 5.J.Bi01.Chem.(期刊) 美国 选读 6.Nature(期刊) 英国 选读 7.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期刊) 中国 必读 8.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报(期刊) 中国 必读 9.生物工程学报(期刊) 中国 必读 10.Mole.Biol of the Cell(书) Alberts,Bray 选读 11.Mole.Cell Biology(书) Lodish,Balltimore 选读 12.Gene Expression(书) Lewis 选读
六、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 &
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独立进行实验,熟悉科研的基本环节,掌握本专业常用方法与研究课题相关的主要技能,培养独立设计实验和解决科学问题的基本能力。通过科学研究工作,积累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一篇学位论文,表述研究目的、实验结果及其理论和应用价值。在通过教研室预答辩的基础上,组织论文答辩会,由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专家审定。通过答辩后,方可按有关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申请硕士学位。
七、教学实践 &
在学习期间,参加教研室的各项教学活动,熟悉教学的基本环节和主要方式方法,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本科生的实验带教工作,并根据实际需要,也可参加少量的理论课教学。
八、培养方法与管理
在校研究生院的直接领导下,采取以导师负责制为主并辅以导师小组集体培养的方式。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和教学诸方面进行全面关心和指导,制定培养计划、选题和指导学位论文的完成,为研究生的实验工作和学术交流创造条件,使研究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卫生部糖复合物重点实验室于1994年建立于上海医科大学。 第一任实验室主任为陈惠黎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科院生化所林其谁研究员。现任实验室主任为查锡良教授,副主任为顾建新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陈惠黎教授。该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1.糖复合物结构与功能的研究;2.糖基转移酶基因表达调控及其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研究;3.细胞粘附分子及其糖链与肿瘤关系研究。该实验室承担二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美国中华医学会(CMB)基金项目及参加国家八五、九五攻关项目。曾多次获部、市级科技进步奖。。研究院概览&/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
& & 研究院全称: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 & 研究院简称:北京第一医科院& & 研究院原名:北京市医学科学研究所& & 研究院性质:事业单位& & 成立时间:1949年& & 更名时间:2005年& & 下辖机构:人类疾病基因研究所|临床医学研究所|甲状腺研究所|肛肠病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泌尿外科研究所|口腔医学研究所|肿瘤研究所|肝病研究所|妇科病研究所|血液病研究所|糖尿病研究所& & 附属机构:精神疾病防治培训中心|职业病防治培训中心& & 重点实验室:医学生物工程疫苗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人用物品安全性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 & 附属医院: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附属乌鲁木齐中山医院(北京第一医科院附属乌鲁木齐中山医院)
研究院简介/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
& & 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简称“北京第一医科院”)前身是北京市医学科学研究所。院所始建于新中国成立,2005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更名为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是我国重点的医学科研机构之一。& & 医科院下设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设有人类疾病基因研究所、甲状腺研究所、肛肠病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临床医学研究所、泌尿外科研究所、口腔医学研究所、肿瘤研究所、肝病研究所、妇科病研究所、血液病研究所、糖尿病研究所、精神疾病防治培训中心、职业病防治培训中心、医学生物工程疫苗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人用物品安全性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等机构。& & 医科院现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院士、教授、研究员195名,医疗技术与科研力量十分强大。& & 目前承担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有:& & 1、&疑难病基因治疗研究& & 在已报道的约15000种人类疾病中,90%以上的不能用常规疗法治愈,其中大多数起源于遗传式获得性遗传缺陷,生物基因治疗是用健康基因替代功能受损的基因。& & 2、&超导微针消融治疗器质性甲状腺腺体的研究& & 临床上手术切除器质性甲状腺易损伤神经组织,导致甲状腺腺体损害,出现甲减问题,超导微针消融治疗,旨在探索超声定位,利用创伤更小微针进行穿刺消融,从而更精确的定位病灶,进行准确治疗。& & 3、&自体血回输诱导神经生长因子和活性物治疗精神疾病的研究
  抽取病患自体血进行臭氧循环,再回输到体内,诱导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产生生长因子和活性代谢物,修复受损脑神经胶质细胞,达到治疗精神疾病。& & 4、&超微创无刀手术诊疗肛肠疾病的研究
  关于替代传统微创技术,利用更为微小创伤的超微创技术,真正替代手术刀,实现无刀诊疗肛肠疾病获得突破,临床应用愈后良好,无传统微创手术后遗症并发症现象,获得国家专利,iso9001认证。& & 5、&纳米微粒杀死肿瘤研究& &
利用磁场控制,对在肿瘤细胞中的物质分子进行每秒钟千百次的磁化反应,杀死肿瘤细胞。这种技术在动物实验上已经实现,恶性肿瘤在几周后便可消失。& & 6、&利用生物芯片进行细胞操纵研究& & 到目前为止,通过用患者关节囊中的纤维细胞处理无免疫力的SCID老鼠来进行研究。& & 7、&关于脑神经递质受损与脑神经细胞靶向修复再生相关研究
  在治疗因θ波β波δ波α波引起的多方面失眠抑郁症等精神系统方面疾病获得显著成果,获得国家专利。& & 8、让针穿过空心光纤进行手术研究& & 新的穿刺针尖的医学应用适合于目前实用手术器械的需求,由纤维增强合成材料制成的其他设备将随后推出。& & 展望未来,我们满怀信心,全院同志将团结一致、开拓进取,为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医学科学院而努力奋斗!
组织架构/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
  职能部门
  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人事处、科技处、成果推广办、财务处、后勤管理处、援疆办、公益基金办& & 科研部门
  人类疾病基因研究所|临床医学研究所|甲状腺研究所|肛肠病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泌尿外科研究所|口腔医学研究所|肿瘤研究所|肝病研究所|妇科病研究所|血液病研究所|糖尿病研究所& & 一、人类疾病基因研究所
  为适应21世纪医学生物学发展,研究所重点从事人类疾病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其宗旨是:集成开放、创新求实,滚动发展,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一流配套的基因研究中心,使我院在这一领域进入国际先进水平。
  研究所是一个独立的科研型实体,实行主任负责制。并设有学术委员会和责任专家组,负责审核和监督研究课题的立项和进展。
  研究所现有科研人员、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以及客座人员近60人,建有500多平米达到国际水平的现代化实验室和200多万人民币的仪器设备,可开展人类基因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蛋白质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实验。一些重点仪器已经对外开放使用。
  研究所自2000年成立以来,面向全校组织实施了56项人类功能基因组学和疾病基因组学的研究课题,资助经费超过2600万元人民币。在功能基因组研究方面开展了近30个人类新基因的功能研究,其中包括新的凋亡相关基因、新的细胞因子基因、新的心血管相关基因、新的肿瘤相关基因等,已在国内外杂志发表一批论文,并申报了一批人类基因专利。在疾病相关基因研究方面开展了包括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药物敏感基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妊娠高血压、骨质疏松症、噪声耳聋、孤立性房颤、胃癌、食道癌、肺癌、肝癌、急性白血病、子宫内膜癌、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遗传性耳聋、儿童失神癫痫、家族性热惊厥、失眠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精神迟滞、儿童孤独症、儿童多动症、老年痴呆症、牙周病、线粒体脑肌病等致病基因或疾病相关基因或SNPs的研究,已收集一批DNA标本,建立了以病理系为主联合4个附属医院的组织标本库,重点收集临床标本,并开展了组织芯片的研制工作,并获得显著成果。& & 人类疾病基因研究所的课题组介绍&课题组名称&&&主要研究方向&&脑神经递质研究组&&脑神经递质平衡研究和生物基因治疗精神疾病研究&&脑神经因子课题组&&脑神经因子与自体血液回输功能研究&&肿瘤免疫课题组&&非免疫细胞来源Ig研究和肿瘤基因治疗研究&&细胞因子课题组&&新基因家族CKLFSF的结构和功能研究&&蛋白质功能课题组&&人类免疫相关基因及编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细胞膜分子课题组&&CKLF超家族受体研究及生物大分子细胞膜转运研究&&人类疾病基因课题组&&人类疾病相关基因的研究&&单克隆抗体课题组&&人类功能基因及单克隆抗体的研究与开发应用&&中心功能III研究组&&人类重要生理活性及具有药物开发前景的功能基因研究&细胞培养实验室&细胞培养和溶液配置&技术服务实验室&提供共用技术的服务工作& & 二、临床医学研究所& & 临床医学研究所是在原有的临床和基础医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的。研究所机构设置齐全,科技力量雄厚,仪器设备众多,科研水平国内一流。研究所由3部分组成,即实验医学中心(神经科实验室、精神科实验室、甲状腺验室、肛肠实验室、肝胆胰实验室、胸心外科实验室、骨科实验室等)和试剂中心(改革后撤消)。研究所在编人员55人,科技人员48人,其中博士6名,硕士6名,本科18人,大专16人,其它2人。高级职称22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13人,其它1人。研究所的基本任务是:(1)基础和临床研究。(2)临床检测任务。(3)为临床工作服务。(4)培养人才。(5)新技术及科研成果开发。研究所的主攻方向为(1)早期精神分裂症的干预治疗(2)神经系统疾病脑递质临床控制(3)甲状腺疾病免伤害型治疗技术(4)肛肠疾病新型治疗方案(5)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6)大器官移植包括肾移植、肝移植、胰腺移植等。(7)重症感染多脏器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上述七个研究领域取得突出的成绩。多次获得国家和市级科技进步奖,居国内领先水平。& & 临床医学研究所的课题组介绍&课题组名称&主要研究方向&&&&早期精神分裂症的干预治疗组&&通过探索初级预防和高位人群早期测评,从而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早期即进行干预治疗,有效防治精神分裂症。&&神经系统疾病脑递质临床控制实验室&&通过研究脑神经递质的控制性在对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上的临床依据,研究可行性化的治疗方案,提到现有提高医治神经递质分泌的药物,从而对神经系统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甲状腺疾病免伤害型治疗技术实验室&&探索高频超声定位,结合微针介入消融甲状腺腺体病变病灶,治疗器质性甲状腺疾病。&&肛肠疾病新型治疗方案研究组&&探索以更小的超微创无刀技术,替代传统手术刀,微创术的新型治疗方案,以消除手术和传统微创手术的给患者带来的后遗症和并发症问题。
三、神经内科诊疗中心/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
& & 中山医院创始于1936年,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命名,是一家由国人自己创办的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医院。1994年8月,为响应上级部门关于支援边疆卫生建设事业,加强医疗防治基础深化改革的号召,在国家卫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山医院援助建设乌鲁木齐中山医院,致力于帮助全疆人民解决疾病困扰,1994年12月正式运营,1995年建立神经内科,开展精神疾病诊疗工作。& & 神经生物学系、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是教育部评定的国家级神经生物学重点学科,承担着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任务。& & 多年来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关键问题,结合我们自身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紧密结合和充分发挥实验室的特色,确立了明晰的研究方向,包括脑部综合性神经系统病症研究、疼痛与针刺镇痛机制研究、药物成瘾机制与针刺戒毒、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防治研究。  目前有固定人员21人,其中教授8人(包括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1人),研究员2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中级职称技术人员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名,硕士生导师2名。目前在读博士生53人,硕士生28人,在站博士后2人。& &&神经科学研究所的课题组介绍课题组名称&&&&主要研究方向&&脑部综合性神经系统病症实验&&研究脑部神经系统在组织型症状,病状上相互的关联性,以明确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方向&&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的作用&&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同时研究大量蛋白质的功能、组成,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神经科学的许多问题可以借助于这个新的工具平台获得解决,因此,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将为神经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相关的药物开发提供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充氧后的自体血回输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主要研究充氧后自体血回输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效果和愈后评估,以及提高神经系统人体免疫能力的作用。&&自体血回输在神经系统免疫原性疾病中的回输量及个体化差异研究&&研究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采用自体血回输在量和个体充氧量上的差异化标准,明确个体化差异治疗对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的效果及愈后。
神经内科专家/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
& & 朱睿康 教授&主任医师 & & & && & 乌鲁木齐中山医院第八批对口援疆专家组组长 & &&& & 个人简介& & 朱睿康 教授,神经内科疾病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精神病学科生物医学专家,国家顶级生物医学专家,生物技术结合中医及心理治疗精神疾病开拓者之一,临床科学研究和救治工作近40年经验。1972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大学毕业后相继在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301医院以及北京第一医科院从事神经疾病临床、科研工作。& &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朱睿康教授一贯主张和积极促进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细胞生物学模式向细胞、心理和社会的医学模式转变,在积极治疗各类疾病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疾病本身以及所采用的各种治疗手段和方法对患者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损害。从细胞、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的高度,择优选择和制定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心身健康、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 & 四十多年来,朱睿康 教授通过不断的临床科研和科学实验,成功诠释了神经细胞病变是引发神经系统疾病的根本原因,根据这一原理,他与中外名医共同研发出利用高活性的神经细胞生长因子刺激修复病变的神经细胞,进而从根本上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全新诊疗方法,攻克了传统西药治疗只能抑制控制神经递质的作用,诠释了神经细胞生长因子在促进神经细胞乃至神经系统恢复行使正常功能时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四、甲状腺研究所/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
& & 研究所以国际指南和美国最新的诊疗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各学科在甲状腺疾病诊疗方面的优势,实现多学科联合诊治。致力于甲状腺疾病治疗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依托于良好临床病例资源、先进的病理诊断技术,有效地整合并扩大甲状腺研究院现有的资源,建立起国内一流的甲状腺疾病诊治病例库,并对这些病例进行深入、全面地进行研究、分析和治疗,建立起面向全国开放的甲状腺疾病治疗平台和甲状腺特异性修复因子研究平台。主要研究方向是甲状腺结节、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瘤、甲状腺炎、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桥本氏病等甲状腺疾病的治疗,并成功总结归纳出治疗甲状腺疾病的系列疗法,主要有DRMC生物因子修复再生技术、中医定向渗透疗法和MTC超导微针消融术,临床应用3年来,为五万多甲状腺疾病名患者解除病痛折磨,得到卫生部门领导一致好评。& & (一)临床诊断课题研究& & 研究所的临床诊断课题研究方向和任务主要是明确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准确性,主要包括:1、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高频超声检查(含TI-RADS分类及颈部淋巴结分区);2、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超声造影检查;3、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4、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三维超声检查;5、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超声引导细胞学检查;6、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超声引导组织学检查。& & (二)临床治疗方案课题研究& & 目的探讨和研究射频消融在甲状&腺良性结节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具体操作技术1、甲状腺良性结节射频消融治疗;2、甲状腺癌术后淋巴结转移射频消融治疗;3、尿毒症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射频消融治疗。& & 甲状腺研究所的课题组介绍课题组名称&&&&主要研究方向&&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高频超声检查(含TI-RADS分类及颈部淋巴结分区)&&应用高频超声技术探测定位甲状腺腺体病灶准确性&&甲状腺良性结节微针消融治疗&&针对性良性甲状腺结节进行微针消融治疗效果的研究&&体内应用编码人白介素-10质粒DNA对实验性临床性甲状腺的基因治疗&&该研究方向,是明确生物疗法,在治疗甲状腺方面的成效,验证在临床领域治疗甲状腺方面,采用创伤更小,无副作用,不损害正常腺体的生物科技。&&器质性甲状腺疾病超声定位定点消融治疗研究&&结合高频超声技术定位,微针介入,整合超声定点消融治疗的器质性甲状腺疾病
五、肛肠病研究所/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
& & 基于肛肠环境的特殊性(微生物丰富),依据相关国家标准建设的P2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在完善了对实验人员保护的基础上,拓展了本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种类;实验室从实质上,为大量的合作性科研提供了支撑;肛门直肠疾病研究中心,结直肠盆底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生物免疫治疗中心、更是为科研成果的高效临床转化提供了平台。& & 利用现代生物信息技术建立针对不同个体的预测模型,寻找更敏感特异的个体化生物标记物;深入研究肠道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机制及其免疫治疗,通过大规模的临床对照研究,探讨免疫微环境促进肿瘤侵袭、转移的机制,建立肠道肿瘤免疫分期。所有的研究发现及其在临床的转化与推广,将为我国在本领域制定针对性的诊治指南提供更可靠的科学依据,具有具大的社会效益及潜在的经济效益。& &&肛肠病研究所的课题组介绍&课题组名称&&&主要研究方向&&综合无痛技术在肛肠疾病治疗中的研究&&应用超微创技术,替代传统手术刀和微创技术。&&高频无创电凝消融的临床研究&&通过高频产生电凝热效应,进行消融治疗痔疮,肛瘘,肛裂等疾病。&&中医循证医学临床治疗痔疮的研究&&通过中医药理学研究,循证中医在治疗痔疮上的作用和效果。&&树突状细胞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前后IFN-γ、IL-10、IL-12的实验研究&&研究致敏的树突状细胞联合化疗治疗胃肠道肿瘤的效果。
六、泌尿外科研究所/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
& & 主要研究方向:& & 以研究泌尿系统肿瘤、前列腺疾病、泌尿系结石、男科学、尿流动学、肾移植为主的临床研究及各项基础研究& & 1、病理研究室:主要从事泌尿病理学研究,包括组织病理及尿脱落细胞的研究。& & 2、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泌尿系统肿瘤。& & 3、生化研究室:主要从事泌尿系统肿瘤标志物的研究。& & 4、化学研究室:从事泌尿系结石的研究。& & 5、免疫研究室:从事泌尿系统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及肾移植组织配型工作。& & 6、男科研究室:从事男科性功能障碍及男性不育症的研究。& & 7、尿动力& & 8、肾移植
七、口腔医学研究所/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
& & 本研究所各主要临床分支学科的发展较为全面,具有综合优势,已形成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 1、口腔颌面组织缺损和畸形的外科矫治(如先天性唇腭裂畸形、颌面软硬组织的发育畸形及各种外伤、肿瘤切除等后天因素造成的颜面与颌骨缺损);& & 2、龋病、牙周病发病机制和防治的研究(如易患因素的分析、龋齿脱矿和再矿化、各型牙周炎的诊断指标及多样化治疗技术等);& & 3、错畸形的发病机理及正畸矫治(如多种矫治技术、颅面生长发育特点及牙齿移动的生物学研究);& & 4、口腔颌面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及其病理学基础(颞下颌关节疾病的影像学、介入性放射学、涎腺疾病影像学及数字化成像技术等);& & 5、牙齿缺失的集成化修复技术研究(如相关几何模型和数据库的建立、计算机辅助义齿设计和可切削陶瓷材料的研制等)。
& & 口腔基础医学
  本研究所各基础研究室本着与临床学科密切合作和学科交叉的原则,重点开展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 1、口腔颌面部特异性矿化组织干细胞的研究(如牙髓干细胞等);& & 2、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参与口腔疾病的基础研究(如牙周病、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口颌面疼痛等);& & 3、口腔颌面部疾病相关基因的研究(如与侵袭性牙周炎发病相关的IL-1基因族、TNF基因族、FcrRIIA和IIIB基因多态性、Gm2及VDR基因等;无汗/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的疾病相关基因;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的致病基因PTCH基因等)。
八、肿瘤研究所/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
& & 现有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室和癌基因与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肿瘤功能基因研究组、肿瘤转移研究组、肿瘤表观遗传学研究组、肿瘤分子病理研究组、肿瘤生物治疗研究组、干细胞微环境研究组、肿瘤免疫调节研究组、肿瘤分子诊断研究组、肿瘤干细胞研究组、肿瘤靶向治疗研究组、肿瘤基因组不稳定性研究组和实验病理研究组等十三个课题组。& & 研究所的方向和任务主要是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与病因学研究,肿瘤发病机理的探索以及发展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细胞及免疫学诊断和治疗等生物高科技基础及应用研究,探索肿瘤防治的新途径。癌基因与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攻方向是研究与确定与癌发生发展相关的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其它调控细胞生长的基因群,同时利用系统生物学理论来研究在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及诊断、防治癌的新途径。各研究室拥有一批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具有较好的研究实验条件。先后与一些市级综合性医疗单位、细胞研究所等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 & “八五”以来,我所先后承担的国家项目有:“八六三”高新技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此外,我所还与国内外著名的大学、研究所联合申请课题,进行了多项国际合作研究。& & 研究所与国内外交往非常密切,历年来已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人员进行了学术交流,还聘请了多位国外著名专家任研究室顾问。所内研究人员也经常应邀前往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考察访问和合作研究等。
九、肝病研究所/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
& & 是集实验研究、临床治疗、临床检验和新型诊断技术研发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所,以肝炎病毒和肝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为主要研究方向。分为研究所、临床部及试剂中心三个部分;拥有分子生物室、测序室、单抗室、免疫室、流式室、GMP实验室、艾滋病实验室、综合实验室等多个实验部门。是肝炎诊断试剂研制中心和临床药理基地及消化内科专业、传染病学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 从"六五"期间起,肝病研究所在对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学、免疫以及诊断技术的研究方面一直承担着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先后参加和主持了肝炎病毒基因分子生物学、肝炎病毒诊断试剂,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基因工程疫苗等重点研究课题。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共获得国家、卫计委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80余次,在国内外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近几年重点开展了利用生物技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肝癌的研究。
十、妇科病研究所/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
& & 设有科室:生殖内分泌研究室、生殖免疫研究室、遗传与优生研究室。具有合理的学科梯队和实力较强的科研队伍,现有各级人员20名,其中正高级2名(博士生导师2名),副高级4名(硕士生导师2名);中级3名,其它11名。从创办至今,研究所以生育调节为其中心研究内容。主要从事生殖内分泌及胚胎围着床机制研究;母-胎免疫调节机制、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生育免疫调节及优生优育、妇科肿瘤研究。先后承担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7项,获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项。近年来平均每年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SCI学术论文4篇,最高IF7.0。研究所坚持以临床为基础,科研为先导,及时将国内外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应用到临床疑难疾病的诊治中,取得了理想治疗效果。现为临床提供的检验服务项目40余项。
研究所设施
& & 研究所具有布局合理的实验空间:设有分子生物室、形态病理室、精密仪器室、流式细胞室、无菌细胞培养室、同位素室、RNA室、层像系统室、工程菌培养室。拥有流式细胞仪、激光微切割仪、实时定量PCR仪、免疫化学发光仪、层像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DNA合成仪、β及γ计数器、各类电泳系统、超速离心机、光学及倒置相差多功能显微镜、原位杂交PCR仪及凝胶图像分析系统等生育调节研究所必需的多种精密先进仪器。
& & 在不孕不育的治疗、女性内分泌疾病临床诊治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到的研究。开展多囊卵巢综合症、高雄激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青春期宫血、围绝经期月经失调、更年期综合征、各种原因引起的闭经、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等研究。
十一、血液病研究所/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
& & 1、骨穿室
  骨髓穿刺液涂片检查是血液病诊断的基本手段之一。它可以使医生了解造血细胞生成的质和量的变化。对于急性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和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形态学结论可以起到决定作用。此外,骨髓穿刺物还可以做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检查和免疫分型检查。他们通常用于确定白血病病人的分型。规范的骨髓穿刺对于人体不会有不良影响。 & & 2、形态室
  血液形态室负责与血液系统有关的各种病理学检查,包括:骨髓穿刺液涂片形态学检查;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淋巴结印片形态学检查等。这是造血系统疾病诊断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行骨髓穿刺的病人必查项目。同时,化学方法可将细胞内核酸、糖原、脂类各种酶半定量染色以确定细胞性质。
& & 3、骨髓活检室
  骨髓活检是用较骨穿针稍粗的穿刺针在髂骨上穿刺。在穿刺过程中带出0.5mm×5mm左右大小的一块骨髓组织。由于活检组织保持了生理状态下的各种造血细胞的分布数量和形态,故在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疾病的诊断上优于骨髓穿刺。特别是在骨髓纤维化的病人和各种骨髓穿刺中出现“干抽”的时候,骨髓活检可能是唯一的一种病理学检查手段。骨髓活检是一种微创检查。正规操作,不会对病人产生不良影响。& & 4、实验检查免疫分型
  白细胞表面并不像一般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光滑。他们的表面布满了各种“标记”。这些标记代表了他们的身份——淋系或髓系;及他们的分化程度。判别白血病病人骨髓标本中白细胞们的身份可以明确白血病的分型。从而对其治疗、预后起到指导作用。本室利用单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仪帮助病人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本室技术先进,设备试剂齐全,除担负我所血液疾病的常规诊断工作,还担负着院内外的多项科研工作。在全市乃至全国均享有盛名。& & 5、实验检查染色体
  细胞遗传学检查是近二十年开展起来的一项先进的检查项目。由于不同类型的血液病,特别是不同类型的白血病有不同的特异性的染色体改变,所以通过染色体的检查,我们可以明确白血病的类型。而且有些特异的染色体异常对预后及药物敏感性有直接关系。所以此项检查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所的细胞遗传学实验室主要是负责检查血液相关的染色体异常。我所目前开展的检查有:G显带和FISH(荧光原位免疫杂交)。
十二、糖尿病研究所/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
& & 糖尿病研究所是糖尿病专业方面产学研结合的科研机构,研究所现有高级专业职称人员5名,中级专业职称4名,初级职称2名,其中美国访问学者1名,拥有博士3名,硕士4名。已培养博士后3名,研究生11名。& & 研究所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糖尿病的防治研究。在科研上我们重点研究环境因素对糖尿病、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及心脑血管性疾病等的发病及演变中的作用、糖尿病的早期预防、糖尿病的优化方案研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研究、中药单体及复方防治糖尿病的研究、中药的减毒增效研究、中药改善胰岛素抵抗和保护胰岛beta细胞的机制研究、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研究、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药物开发研究等。& & 先后承担了国家级、市级各级科研课题三十多项。在临床诊疗上,建立了由内分泌代谢病专业、眼科专业、神经内科专业、肾脏病学专业、妇产科专业、血管外科专业、泌尿外科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营养学专业的专家以及糖尿病专职教育护士组成的团队,例行对一些疑难问题和复杂病例进行讨论,以不断提高我们团队对糖尿病的诊治水平。不仅如此,研究所还对愿意将其病历建档的门诊就诊的糖尿病病友建立档案,记录其每次就诊时的检查结果、使用药物、以及糖尿病教育情况,并且每年可以给病友一个年度报告,以便广大糖尿病病友能更好地控制血糖及其它危险因素。教学方面,研究所可以招收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欢迎广大有志于糖尿病研究的优秀人才到糖尿病研究所学习、进修、研究,我们将热诚欢迎并提供良好的学习、科研、生活条件。。& & 国际交流方面,与美国UCLA、瑞典卡罗林斯卡大学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选派研究所人员做访问学者进行学术交流。& & 目前正联合开发价格低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便携式胰岛素泵及血糖检测设备,以满足广大乡村及偏远地区糖尿病病人需求。
院属机构/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
& &&精神疾病防治培训中心|职业病防治培训中心|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 & 一、精神疾病防治培训中心& & 中心概况& & 精神疾病防治培训中心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北京精神卫生研究和培训协作中心,也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精神卫生中心。中心司法鉴定是全国最大的精神医学司法鉴定中心,现有执业司法鉴定人资质人员24名。2014年鉴定案例数约1500例,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法院采信率达100%。& & 在生物精神病学领域,我所从生物学角度,采用分子遗传学、神经生化学、神经影像学、神经电生理学、精神药理学等技术,探讨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老年痴呆、孤独症等常见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内容主要涉及精神分裂症病理生理机制研究,非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病理机制及治疗新方法开发,迟发性运动障碍病理机制研究和治疗新方法探索。& & 在社会精神病学领域,我所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工具,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国际诊断交谈表,指导和培训多省市社区人群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完成全国精神残疾标准制定,研究老年痴呆筛查、诊断工具和痴呆照顾者干预措施,建立自杀预防研究培训网络,进行重复经颅磁刺激等最新治疗措施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开展人格障碍及网络使用流行病学研究,组织实施灾难性事件后心理应激反应的研究与干预活动。
  在儿童精神病学领域,我所致力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相关破坏行为问题的病因和治疗研究,开展儿童孤独症、儿童精神分裂症等儿童期重要精神障碍的临床研究,先后承担卫生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多项基金课题,在病因学、临床评定和治疗方面均取得较为突出的成绩。& & 在临床精神病学领域,我所着重于精神药物临床研究、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研究和以各类主要精神障碍为中心的临床与应用研究,包括老年期精神障碍早期诊治及神经生物学标记物研究,精神分裂症早期诊断与干预研究,酒精依赖、进食障碍等精神卫生问题的治疗与干预模式研究,HIV/AIDS感染相关精神行为障碍的神经心理学与行为学研究以及精神卫生政策研究。& & 设立职业病防治培训中心的意义& & 近年来,我所在《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国家精神卫生法》、《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等重要政策、法规和规范的制定中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为了整合所内资源更好地开展公共精神卫生的服务与研究,本所了成立公共卫生事业部。自2004年起,挂靠在我所的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承担着全国最大的精神卫生服务模式改革项目“中央补助地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的设计、组织、培训、评估和督导工作,借此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初步形成了以医院为基础的社区服务模式、队伍和工作机制,推进了地方精神卫生工作的发展,促进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同时,通过国际交流,与美国、澳大利亚、挪威、联合国人口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精神病学会等国家和组织开展了公共卫生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并在近年的公共突发事件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 职业病防治培训中心的工作目标& & 多年来,我所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大力培养人才。主动、活跃的国际交流,极大促进了我所学科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在国际舞台赢得声誉。1980年,我所率先与世界卫生组织建立协作关系;1982年WHO确定我所为国内第一所精神卫生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1995年我所协助召开第一届国际森田疗法大会;1997年我所主办世界精神病学协会首次亚太区域会议;1999年我所承办国际老年精神病学会北京地区会议由;2004年国际精神药理学会亚太地区大会由我所当东道主;2006年我所承办了第一届世界文化精神医学大会。
  未来,中心将不断与国内外权威学术机构进行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国家政策落实研究,创新科学诊疗方法,改革精神疾病防治机制,建立过规范有效的防治标准,推动我国精神疾病防治水平的长足进取,完善我国精神疾病防治体系。
二、职业病防治培训中心/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
& & 中心概况& & 职业病防治培训中心是经卫计委批准的专业性、非营利性的培训机构,具体工作由卫生学研究所承担。目前所内设有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劳动卫生学重点学科、公共卫生检验检测(职业卫生)医学重点学科群。每年承担国家科研项目20余项,已制定国家职业卫生标准25项,取得部级、厅局级科研成果100余项。拥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甲级资质、化学品毒性鉴定乙级资质、职业健康检查资质、职业病诊断等资质,这些深厚的科研基础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经验为开展职业病防治培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设立职业病防治培训中心的意义& & 培训中心是认真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重要举措,是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新起点,是完成《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的重要环节,对于加强我国职业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全国职业病防治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职业病防治培训中心的工作目标& & 逐步建立特色的职业卫生培训体系,培养更多合格的、优秀的职业卫生医师,以满足当前职业病防治工作需要。& & 职业病防治培训中心的工作任务& & 培训中心主要负责组织和实施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专业人员及职业病诊断医师的业务培训、继续教育与考核,并承担职业病防治适宜技术的研究、指导、推广等,为基层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主要任务:& & (一)负责制定职业病防治人员教育培训工作计划;& & (二)负责组织和实施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专业人员业务培训、继续教育与考核;& & (三)负责组织和实施职业病诊断医师[尘肺病、职业中毒(含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及其他)、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医师]的业务培训、继续教育与考核;
  (四)承担职业卫生(健康)管理员的培训与考试;
  (五)承担职业病防治适宜技术的研究,指导、帮助基层职业病防治机构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和科研工作,并为基层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促进基层职业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 & (六)完成卫计委交办的其他任务。
重点实验室/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
& && & 一、医学生物工程疫苗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 & 1.学科类别?& & 生物医药类。& & 2.研究工作进展,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业绩& & 重点实验室自立项以来,在原来实验室的条件下,加快对相关疫苗的研发工作;为了适应将来疫苗研究和开发的条件,加快对重点实验室新的硬件建设。二方面工作都按计划顺利进行,有部分项目提前完成相应目标。& & 疫苗研发方面:& & (1)、治疗宫颈癌的人乳头瘤病毒16型疫苗& & 本项疫苗的研究同时受国家863&项目&“治疗宫颈癌的人乳头瘤病毒16型疫苗的中试与临床研究”(负责单位,课题编号:,已结题)以及科技厅重大专项“第二代基因重组药物或基因重组活载体治疗性疫苗关键技术及相关产品开发”资助。& & 治疗宫颈癌的人乳头瘤病毒16型疫苗研究进展迅速,该项目已取得如下成果:(1)建立了HPV蛋白疫苗和腺病毒载体疫苗中试工艺;(2)生产出HPV蛋白疫苗和腺病毒载体疫苗中试产品;(3)形成并完善了检定规程、中试工艺、SOP等一系列文字性资料;& & 目前,本项目正在中检所进行细胞库、毒种库的鉴定,同时药物安全性评价工作也正在进行,并即将于明年春季开始临床申报。& & (2)、狂犬疫苗
  本项目同时受科技厅重大专项“新型人用狂犬病疫苗-人胚肺二倍体细胞(KMB17)固定毒株狂犬病疫苗中试与临床研究”资助(负责单位,已结题)。狂犬疫苗研究开发目前已经完成了中试工艺,制备了多批试验样品,狂犬疫苗的毒种检定已获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的批准,正在申报临床批文。& & (3)、手足口病疫苗& & 本项目同时受科技厅重大专项“手足口病疫苗(肠道病毒71型疫苗)的研发”资助。手足口病疫苗研究开发目前已经完成了中试工艺和检定,制备了三批中试产品的生产,已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递交了研究资料,并同时向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送交了中试产品复检,正在申报临床观察批文。& & 3.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情况。& & 实验室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第一医科院在多个研究项目上开展了具体的联合研究。聘请了美国Emory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第一医科院等多家单位的知名学者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并与之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 5.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包括培养研究生及在职人员进修等)。& & 重点实验室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快培养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高级中、青年专家。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1名,博士1名,硕士毕业2名;研究团队晋升研究员2名。& & 依托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大会3人次,加大学科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积极推进求真创新、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建设。目前在培研究生3名。& & 6.科研管理与规章制度执行情况。?& & 本实验室十分重视实验室的管理及实验室生物安全,为保证实验室的有序运行,制定并颁布了《国家医学生物工程疫苗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管理规程》,制度执行情况良好。& & 二、人用物品安全性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 & 基础医学-药理学学科。重点实验室已建立了基本符合国际规范的药物安全评价体系,专职致力于以化学药、中药、天然药物、生物制品药物及医疗器械产品为主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工作。目前能在GLP条件下开展单次给药毒性试验(啮齿类和非啮齿类)、反复给药毒性试验(啮齿类和非啮齿类)、生殖毒性试验(Ⅰ、Ⅱ、Ⅲ段试验)、遗传毒性试验(Ames、微核、CHL和小鼠淋巴瘤)、局部毒性试验(过敏、刺激、溶血)、免疫原性和免疫毒性试验、安全药理试验、毒代动力学试验及细胞毒性试验等。重点实验室建有近8000m2的现代化GLP大楼,其中动物实验房4800m2,包括屏障环境动物实验区和普通环境动物实验区,并均已建立了实验环境指标自动采集监测系统;功能楼配设了临床检验、病理、普通毒理、安全药理、生殖毒理、毒代/药代动力学、分子毒理、免疫毒理、遗传毒理、洁净(细胞、微生物)实验室等功能实验室,并配备了功能齐全、性能优良的各类大小型实验仪器两百余台(件),满足各类安全评价研究所需。
& & 主要研究方向围绕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在现有的基础上:& &
⑴、完善实验设施设备,建成符合我国GLP规范并基本达到国际要求的实验室及相应的配套设备设施。& &
⑵、建立健全完整的安全性评价必需的各种评价技术:普通毒理评价研究技术、生殖毒理评价研究技术、遗传毒理评价研究技术、特殊毒理评价研究技术、安全药理评价研究技术、细胞毒理评价研究技术、免疫毒理评价研究技术、毒代动力学评价研究技术、毒性病理评价研究技术、临床检验研究技术等。 & &
⑶、开展模型动物应用于安全性评价的技术研究。 & & ⑷、完善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SOP和质量保证体系;& &
⑸、培养一支高素质、稳定、团结并能严格按照GLP规范要求开展各种安全评价研究的技术团队。
附属医院/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
&& & 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附属乌鲁木齐中山医院& & 乌鲁木齐中山医院于1994年建院,是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为援助新疆基础医疗建设,提升新疆医疗水平而援助建立。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康复为一体的大专科小综合型医院,医院利用高端检查设备与先进的干预治疗手段,不断深化早期检测诊断,及时的干预治疗,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国家政策不断深化援疆,自2010年国家开展对口援疆战略的政策下,在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及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院大力的援疆支持,以及自治区政府、国家卫生部门的大力扶持中,乌鲁木齐中山医院先后成为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建立了北京上海援疆专家会诊中心、新疆精神卫生防治研究中心,国家重点甲状腺疾病诊疗基地,新疆卫生厅指定甲状腺诊疗中心、新疆肛肠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新疆肛肠疾病医疗中心、乌鲁木齐神经生物临床医学中心、新疆维吾尔神经内科疾病检测评估中心,新疆基础医学研究中心,新疆医学生物工程疫苗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新疆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新疆基因工程研究基地等机构。& & 同时,作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建医院,乌鲁木齐中山医院在多年发展历程中,不断引进先进诊疗技术、吸收“京沪”权威专家坐诊,在天山南北地区有着绝对的技术、专家资源优势,为乌鲁木齐中山医院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 近两年来,北京、上海已多次派出权威援疆专家赴疆,指导、协助乌鲁木齐中山医院建立和完善健全的工作制度、严格的技术诊疗规范。为乌鲁木齐中山医院培养了一支专业知识过硬,诊疗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 & 2010年至今中心共承担国家重点研究课题30余项,专利100余项,会诊病例达10000余例。其中在承担40余项国家重点研究课题中,共完成17余项,多数研究课题现已被国内外医疗机构应用于临床,在临床治疗与预防诊疗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对于各类疾病的防治问题更是取得了卓越的进展和成效。& & 医院交通便利、环境优雅,坐落于大西门与小西门之间的繁华市中心,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新华北路402号,北邻风景秀丽的红山公园,南邻中山路。全院总面积约5000平米。& & 医院历史-------------------------
  1994年8月,为响应上级部门关于支援边疆卫生建设事业,加强医疗防治基础深化改革的号召,在国家卫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乌鲁木齐中山医院由对口援疆单位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助建设。
  1994年12月乌鲁木齐中山医院正式运营,建成一所以大专科小综合特色的医院,在硬软件建设上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上海中山医院一脉相承。
  2000年,西部大开发带动新疆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了让疆区的医疗水平提升一个新台阶,使高科技医疗成果发挥最大优势、造福更多受疾病困扰的患者,北京西部大开发医疗指挥部特委派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相关成员赴新疆考察。
  2001年,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明成莅临乌鲁木齐中山医院,进行临床指导和交流。
  2004年,北京第一医学科学院研究院医疗义诊团队,在乌鲁木齐中山医院开展“关爱在身边”义诊活动。
  2007年,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在乌鲁木齐中山医院开展“第一届学术交流会”,通过此次交流会不仅加强了北京与疆区治疗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并且把最先进治疗技术引进了到了疆区。
  日在国家卫生医疗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经过前期对疆区医疗卫生建设的多次考察和评估、层层筛选、严格把关,自治区卫生厅的积极促成下,上海中山医院的配合下,将乌鲁木齐中山医院纳入为其附属医院。
  同年5月10日,乌鲁木齐中山医院正式更名为“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附属乌鲁木齐中山医院”,简称“北京第一医科院附属中山医院”。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附属乌鲁木齐中山医院的落户,标志着乌鲁木齐中山医院在新疆地区的诊疗技术、专家设备、医学科研等方面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对整个新疆地区的医疗卫生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同年6月12日,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开始派遣专家抵达乌鲁木齐中山医院,大力支援边疆医疗卫生建设事业。
  同年7月23日,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组织第一批高端超微创医疗设备入驻北京第一医科院附属中山医院。
  日,全国对口援疆会议在北京闭幕,会议其中传递中央通过推进新疆地区发展的同时,要大力提高医疗卫生健康建设,引入先进医疗技术、知名专家、高端设备,重点解决治病难、医务人员不专业、医疗设备简陋等问题。
  2010年5月,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附属乌鲁木齐中山医院作为新疆首家有着北京和上海,专家、技术、设备支持的医疗机构,在第一时间申请加入援疆组织,加入之后得到北京援疆指挥部的全面支持,医院正式成为国家对口援疆医疗单位。
  同年6月,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派遣第一批对口援疆北京专家团入驻中山,正式开展对口援疆医疗事业。
  2010年10月,成立“北京上海援疆专家会诊中心”。
  随着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及上海中山医院对乌鲁木齐中山医院技术、设备、专家、服务理念的不断输送,前来乌鲁木齐中山医院就诊的患者也是络绎不绝,为保证更加切实服务疆区父老,乌鲁木齐中山医院始终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加强服务理念,随时随地解决患者在乌鲁木齐中山医院遇到的困难,也为乌鲁木齐中山医院发展奠定新的方向,致力于打造全疆首屈一指的先进医疗单位。
  乌鲁木齐中山医院作为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对口援疆单位,近两年来,北京、上海已多次派出权威援疆专家赴疆支援,调研当地公共卫生现况,指导、协助当地建立和完善覆盖县、乡、村的公共卫生三级工作网络,健全相应的工作制度、技术规范和管理网络。
  自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已为乌鲁木齐中山医院共计援助了价值7000余万元的医疗卫生设备。在乌鲁木齐中山医院设置远程医学站点,已开展远程医疗咨询200多人次,安排近300人次当地医护人员来沪进修。为乌鲁木齐中山医院培养了一支专业知识过硬,诊疗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
专科技术/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
&神经细胞修复再生技术
COOK微创术&&&NGF自血回输免疫疗法
DRMC生物因子修复再生技术&&第二代HCPT微创消融技术
MTC超导微针消融术&PPH-II微创环切术
中医定向渗透疗法&&&CIL病毒分离技术&&BNR脑神经生物(靶向)修复技术&&BGH生物激活技术&&放射性粒子植入肿瘤治疗技术&&B-TA多维生物(靶向)激活技术&&TNB纳米生物靶向疗法&&AF三维椎弓根螺钉系统&&现代中医免疫调控疗法&&CNS生物控语技术&&自体APC免疫技术&&HSC肝细胞移植技术&&经皮椎体成形术&&CTC细胞免疫疗法&&CT介入诊疗技术&&DC-CIK&生物免疫疗法&&心脏病中医系统全息疗法&&中医胰岛激活修复疗法&&&&&&
医疗设备/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
电子肛肠镜检查系统&&RLF脑神经波形数字分析仪&&&JETLIA发光免疫检测&日立大二郎神4D检测&&&&MTC微针消融仪&&Vantage&Titan&3T磁共振&&MAGNETOM&skyra&3.0T磁共振&&Si机器人手术系统&&PK254P平衡测试及训练系统&&Intelect&RPW冲击波治疗系统&&电子线肿瘤术中放射治疗系统&&CLASS激光辅助非穿通小梁手术系统&&西门子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系统&&PHILIPS彩色超声诊断仪&&64排螺旋CT机&&数字化全身X光机(DR)&&数字化非接触性眼压检测仪&&甲状腺光波治疗仪&&DRMC德国镜头倒融仪&&NGF自血回输仪&&美国新一代DNR多导睡眠检测系统&&雷电经络ECT治疗仪&&TMS经颅磁刺激治疗仪&&血浆miRNA检测&&纤维支气管镜(可弯曲支气管镜)&&&&&&
名医风采/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
朱睿康院士&雷飞院士邢仁国院士索绪松教授陶心兰教授陈刚教授朱伟教授张婷教
国际合作/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
德国波恩大学神经学研究院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东京大学弗劳恩霍夫协会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哈弗大学美国赖斯大学肛肠疾病实验中心世界精神病学协会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剑桥大学英国牛津大学
国内合作/北京第一医学科学研究院
北京安定医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院(第六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市肛肠医院(北京市二龙路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宣武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天堂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7次
参与编辑人数:5位
最近更新时间: 11:38:15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考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